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零二一頁,倒數第五行:

  「蓋信有六信:信事、信理、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」。我們這個地方參考資料裡頭的排列是依照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所說的,它的順序,第一個是信自,第二個信他,第三個信因,第四個信果,第五信事,第六信理。前面五條我們學過了,今天我們看參考資料最後的一條。「信理者」,從理上講,「深信十萬億土」,十萬億土是個很大的距離。一個佛剎,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,叫一佛土。這一佛土多大?黃念老告訴我,是十億個銀河系。銀河系就太大了,十億個銀河系是一佛土,現在這裡是多少個十億銀河系?十萬再乘十萬,十萬億,十萬億個十億,這個距離我們無法想像,太遠了。從理上講,實實在在「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」,沒超越。這什麼意思?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是全宇宙,十萬億佛國土沒有超越這一念。這一念要記住,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這叫一念。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我們也無法體會到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?古大德大徹大悟的人告訴我們就在當下。不但十萬億佛國土在當下,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統統在當下,為什麼?沒有離開一念。世界從哪裡來的?宇宙從哪裡來的?大乘經上講,遍法界虛空界從哪來的?《華嚴經》上講,無量無邊的華藏世界從哪來的?一念。惠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能生就在一念,一念圓滿具足,念念具足。可是你一定要知道,念念是不同的,如果相同就是相續相,它不相同。不相同是相似相續相,好像是相似,其實每一個念都是獨立的。

  就像我們明瞭過去那種老式的電影,那個電影是幻燈片組成的,就是今天講的動畫,原理是動畫。在放映機裡面,每打開一個鏡頭,這一個幻燈片打在銀幕上,這一張跟前頭一張不一樣,跟後頭一張也不一樣,大同小異。場景是一樣,人在裡面走動不一樣,開口說話不一樣,所以大同小異。這是我們看的局面小。如果看整個宇宙?那是小同大異,不一樣,差別太大太大了,那不是大同小異。看大宇宙是小同大異,看小宇宙是大同小異,決定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,也就是決定沒有兩個念頭現的境界是一樣的。所以佛說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。虛妄相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,所以真妄攪和在一起,現在科學的名詞叫糾纏在一起,糾纏讓你分不開。好像光光相映,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,每一盞的燈,光跟光糾纏在一起,分不開。雖分不開,各是各的光,我們關掉一個燈,這個燈的光就沒有了,並不妨礙別的燈,別的燈開關也不妨礙這個燈。這個道理要懂,這是宇宙的真相。了解之後,我們自自然然把它放下,不再留戀,恢復到清淨心。恢復清淨心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佛知佛見,無所不見,無所不知。所以下頭這句話,「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」。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幾句是說明宇宙所有現象是心變的、心現的,自性所現,阿賴耶所變。

  「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,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」。前面是講全宇宙,現在把範圍縮小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要深深相信,沒有一樣不是自性變現的。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是環境,正報是佛菩薩,每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這都稱菩薩,這屬於正報。主是阿彌陀佛,老師;伴是學生,學生就是菩薩,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的菩薩統統叫伴。依正主伴,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,影像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不是真的,要當真就錯了。

  「全事即理」,事是現象,是所生所現,理是能現能生。妄是講相、現象,真是講自性。這個概念一定要把它搞清楚,不能像佛菩薩那麼樣的清楚,總有幾分概念,對我們學佛修行有大利益。修行最大的難關就是放不下,放不下的原因就是對於事實真相錯解了。只有佛法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、講得透徹,讓我們聽了之後,愈想愈有道理,沒錯,這個才是真的,佛教我們放下,我們自自然然就放下。知道全事即理,理跟事分不開,全理即事。「全妄即真」,全真即妄。「全修即性」,怎麼全修?在一切法裡面,你明瞭它,知道相是幻相,是生滅相,是每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你有這種概念,所以性相都不可得。為什麼?性是真的,是能生能現,能生能現的自性非物質、非精神也非自然,所以我們六根無法感受得到,它是真的,它確實有,確實存在,永恆的存在,這是性。性現的相,現的依正莊嚴,這裡講的依正主伴,這是所現所生。十法界、六道是所生所現裡面攪和著阿賴耶在裡頭,阿賴耶能變,把它變成十法界。如果沒有阿賴耶,它不變,它是一真法界,就是實報土,實報莊嚴土。我們知道,因為阿賴耶攪和在一起,把實報莊嚴土變成十法界,十法界四聖法界就是方便有餘土,六道就是凡聖同居土。搞清楚,搞明白,叫看破。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,這叫修行。恆順眾生而不為眾生所干擾,這個人就叫羅漢、就叫菩薩;會被環境干擾,這個人叫凡夫。凡聖就是這麼來的。

  於是我們就明白,十法界四聖法界是聖人,起碼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在那裡住,他們的環境是淨土,釋迦牟尼佛的淨土。六道,是凡夫,是穢土。穢土裡頭也有很殊勝的,跟淨土差不多的,那是什麼?色界天跟無色界天。為什麼不能跟阿羅漢比?阿羅漢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他們沒有,色界天、無色界天沒有。他要不學佛,要不肯放下他的執著,他出不了六道,壽命到了,他會往下墮落,因為上頭沒有了。那個往下墮落是很可怕的事情,很可悲的事情,好不容易爬到巔峰,結果掉下來了,掉到哪裡?差不多都是掉到地獄,叫爬得高、摔得重。為什麼墮地獄?毀謗三寶。他為什麼毀謗三寶?是他自己愚痴,不了解事實真相,把四禪天、四空天當作大般涅槃,認為自己已經成佛,證得不生不滅,到壽命完了,怎麼還有生滅?佛說的話是假的,大般涅槃不是真的。有這種疑心,有這種疑惑,這就是犯無間地獄的罪業,你造無間地獄罪業自然受果報,就這麼回事情。

  所以我們全修即性,全是沒有分別,著重這個全字。你看這一段裡頭,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,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,這四個全字太好了,全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遍法界虛空界全部都是,沒有一樣不是。這個真是什麼?是自性變的。所以全修,這就講了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無量跟一是一回事情,無量跟一劃等號。《華嚴》上說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多是無量,任何一個一都包括無量、包括全體。任何一個一都包括全體,換句話說,任何一法你要是具足信願,一心專注,都能成佛。為什麼?他見性,見性就成佛。我常比喻看電視能不能見性,明心見性?能,問題是會不會。會看電視,電視是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就在這裡面你明白了,明瞭,一切放下,放下起心動念,放下分別執著,那就成佛。會,太重要了。所以,哪一法不是佛法,會了;不會,哪一法是佛法?不會,什麼都不是;會的,什麼都是,都在這個全字裡頭,這個字裡頭妙極了。「全他即自」,佛做到了,佛看每個眾生都是自己,真誠慈悲流露,對待任何一個眾生,有情眾生,我們能理解,無情眾生,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乃至於一個微塵,佛對它的慈悲都是圓滿的。對蚊蟲螞蟻的慈悲是圓滿的,對人能不慈悲嗎?對一粒微塵慈悲是圓滿的,何況山河大地?這裡頭這四個全字妙絕了。

  「我心遍故」,我的心,遍就是全,這四個全統統具足。「佛心亦遍」,我心跟佛心是一個心。「一切眾生心性亦遍」,一切眾生的心性,諸佛如來的心性,跟我的心性是一個心性,三無差別,心、佛、眾生。這個意思統統在這四個全字,「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,全修即性,全他即自」,這四個全字好。下面有個比喻,「譬如一室千燈,光光互遍,重重交攝,不相妨礙。是名信理。」理是一個,事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事不外一個理,所以你只要明理、明了,那些事也就全部都明白了。世尊立教原理就在此地,根據什麼理論來教學,就根據這個道理。根據這個道理,所以佛陀教育的理念是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;佛陀教育的方法,如何能圓滿這個理念,他的方法是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

  教學的理論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你選一門就一門深入,一生不改變,根性利的,煩惱輕的,一年幾個月,二年、三年就大徹大悟。我們在歷史上看到,根性差一點的,三年五載開悟,十年八年開悟,也有二、三十年之後開悟的,證明這個理念跟方法是正確的。開悟了,經上說的自然智,智慧,沒人教的;無師智,沒有老師教的,這種智慧全都現前了。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,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沒有人教。釋迦為我們示現是非常好學的年輕人,跟現在知識分子有同樣的習氣,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。廣學多聞,他學了十二年。學了十二年,全學的是知識,沒有智慧,知識不能解決問題,知識有侷限性,不圓滿,而且還有後遺症。科學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有四百年的歷史,現在帶給地球這麼多的麻煩,這個麻煩沒有人能解決。

  我們這些人,凡人,誰能解決?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,大乘佛法能解決,孔孟學說能解決。孔孟學說是什麼?我們用一句話來代表,孔孟學說是仁義忠恕。孔子一生講仁,「仁者愛人」、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義是孟子說的,「義者循理」,要隨順道理,要講道理。「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」。忠是用心用得正,不偏不邪;恕是原諒別人。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,做錯事情的人太多太多了。他為什麼會做錯?他沒有人教他,這是可以原諒的。有人教他,做錯了,要受懲罰,沒有人教。《無量壽經》前面我們念過,佛說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湯恩比明瞭,現在人造的罪業不能怪他,他不知道,他父母也不知道,他祖父母也不知道,曾祖父母也未必知道,大概要推到高祖父母,知道有這回事情。知道怎麼樣?沒學,沒做,沒落實。再往上推兩代,大概他們小時候做到了。所以往上推七、八代。我們今天做錯的這些事情,佛菩薩原諒我們。這個責任到底誰背?這是歷史的包袱。祖宗教誨、聖賢教育,疏忽二百年,你怪誰?我們今天很幸運,遇到大乘,遇到聖賢教育。如果我們沒有遇到,遇到不能夠鍥而不捨去鑽研它,不知道,我們會犯跟世間人同樣的錯誤。所以不能再怪責了。怎麼辦?有不少人問我,我舉了一個例子,我說你看小朋友,三、四歲的小孩,他遇到困難,他怎麼辦?他去找他爸爸、媽媽,替他解決。都是這樣的。不管中國、外國,你看小孩,碰到事情他怎麼辦?去找他爸爸去了,找他媽媽去了。我們今天社會問題怎麼辦?沒有想到爸爸媽媽,爸爸媽媽就是找老祖宗!老祖宗遺留下來這些智慧、教訓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非常豐富,你去找他就解決問題了。

  歷史上有個聰明人,唐太宗。這個人聰明,他二十七歲做皇帝,沒念什麼書。那個時候是亂世,隋朝的末年,各地方起義造反,他也是其中之一。十六歲就帶領軍隊打仗,還是個常勝將軍。你看十六歲,沒成年。二十七歲做了皇帝,那麼多的社會問題擺在面前,怎麼辦?這個人聰明,找老祖宗。派幾個大臣,都是書讀得很好的,從古籍裡面,三皇五帝到前面晉朝,二千五百年當中,往上數二千五百年古人對於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那些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我都要,你們在這個書籍裡頭去找,找來之後抄下來給我看。這成立一個小組,在將近幾萬冊書當中去搜求,最後好幾年的工夫,確定經史子這三類裡面找出六十五部書,再從六十五部書裡頭把唐太宗所需要的節錄下來,他所需要的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這個書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所以《群書治要》是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精華篇,老祖宗的。唐太宗找老祖宗,找到了。大唐盛世從哪來的?就從這來的。這個書好!我們中國人大意了,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,書都是抄寫的,數量不多。日本人識貨,日本在中國的留學生很多,他們把這些書搜求,全都帶到日本去。中國失傳了一千年,居然在唐書、宋史、元明清的歷史裡頭,《群書治要》這個名稱都沒有。嘉慶做皇帝,乾隆傳給他兒子,嘉慶登基,日本對中國送的禮物,那時叫進貢,進貢裡面有這部書,中國人才知道。但是清朝嘉慶的前一段時期是盛世,滿清的盛世,乾隆、雍正、康熙這個三朝,確實不比唐朝差,可以說超過唐朝。所以這個書雖然是送回來,大家不重視。到民國初年,有一些專家學者看到,商務印書館印了兩次,一次是依照日本傳來的天明版本,依這個印的,同時用鉛字重新排版印了一次。我相信大概都是一千本,在那個時候,到現在也有九十多年了。

  中國這塊土地上經過軍閥割據的戰爭,八年抗戰,這些本子都很不容易找到。我都以為絕版了,我知道有這個書,沒看過,講經的時候我提出來,居然有同修聽到替我找,找到兩部,民國初年商務印的。商務自己也不知道,我問過商務的總經理,他們不曉得有這個東西。《四庫》跟《薈要》,台灣都保存一部完整的原本,《治要》沒有人曉得。我們得到這個本子,看到真是無量的歡喜,祖宗之德,中國有救了。這兩部書我拿到手,我翻開來一看,兩種都沒有人看過,是新的本子,紙已經變成黃色,變了顏色,很脆。裡面沒有人做過記號,好像沒有人翻過,沒有摺疊的印子,這個太難得了。我交給台灣世界書局,印一萬套。過了兩個月,又有一部書寄來,《國學治要》。這個書沒聽說過,但是我想到這個東西重要。很多年前,我找我的弟弟,他那個時候在復旦大學教書,找退休的文史老教授,希望他們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頭節錄,跟《群書治要》想法完全相同,把精華節錄出來。做了兩年多,拿來給我看,不適用。這個是很艱難的工作,不是容易的事情。天天想著念著,沒有想到看到這個,正是我心目當中所想的,從《四庫》裡頭節來的。原來他們也是用《治要》的方法,他們見過《治要》,這是《四庫全書》的治要,叫《國學治要》。這是《四庫全書》的鑰匙,想讀《四庫全書》先讀它,對《全書》有了解、有認識,然後你再想要哪一部分東西,你很容易取得,所以它是《四庫》的一把鑰匙。這個《治要》是做學問,是治學。《群書治要》是政治,主要是治國。這個《治要》是治學。這兩樣東西太難得、太可貴了!所以我立刻也是印了一萬套,這樣怎麼?這就不會失傳,能保存下去,不至於失傳。這兩種書我看到之後,我的信心生起來了,我的夢想可以變成事實。書都印出來,希望有人讀,有一群愛好中國國學的、有使命感的人讀這些書,把這些智慧、方法、經驗,有利於一切眾生的,把它發揚光大,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,恢復安定和諧。我們走這個路子,向這個目標去邁進。

  這六個信堅定了我們的信心。這個比喻也是我們常常用的,「一室千燈,光光互遍,重重交攝,不相妨礙」,這就是科學裡頭講的糾纏,這叫信理。六種信我們就學到此地。我們再看念老的集註,「具足六信,方名具信也」。蕅益大師將信願行淨土的三資糧,也就是求生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,下了定義,這個信不是普通所說的信,要具足這六種,「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」,這才叫信。「本類行人知求佛智」。本類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類的修行人,知道求佛智慧,這個佛智是一切種智。

  下文裡面有普遍智、無等智、威德廣大不思議智,這三種智相當於前面所講的四智。「勉強言之,威德廣大不思議智,相當於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」。不可稱智是轉第六識,也叫做妙觀察智。不思議智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,成所作智顯的是神通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,所以不思議。「普遍智」,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,相當於前面所講的「大乘廣智」,「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咸至無上菩提」。「無等智」,這就是前頭所說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這是轉阿賴耶成大圓鏡,就是圓滿的轉過來。轉第八識是頓轉,它不是漸轉,不像前面,前面第六識、第七識跟前五識,雖然轉是六、七,五、八是果上轉,但是果上轉有頓漸,前五識是漸轉,第八是頓轉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就轉過來。「無等智,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」。「前之諸智,見《魏譯》」,康僧鎧的譯本;這一段節錄的經文,普遍智這個說法,這是《唐譯》的本子,都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譯本。「譯者開合不同,文筆有異」,所以用的名稱有出入、不一樣,我們兩樣對比就發現、就知道了。「兩譯所指之諸智實無有異也」,意思相同,文字上稍稍不一樣,意思相同。「於上諸智,能知信求,故云希求佛智。」轉八識成四智,怎麼轉?禪定,落實在禪定,定就轉過來了。

  定是什麼?一念不生。每天有一點時間修定,首先一般比較方便是早晚,人都休息沒有人干擾,靜坐半個小時,早晨晚上。我們念佛的人,我們在念佛,聲聲佛號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佛號不間斷。沒有懷疑,沒有夾雜,初學的人就是修功夫成片。到功夫成片之後,不放棄,就是修一心不亂。只要真正能定住,在日常生活當中,盡可能的放下。放下也是慢慢來,要真幹,效果才明顯。不是認真幹的話,放不下,放不下就生煩惱、就起障礙。外面嚴重的誘惑,四個字,財色名利,四大魔王,有一個就能把你全部毀掉,如果四個都有,麻煩大了。這四個魔厲害,我們用什麼對付?一句佛號。真管用,會得佛力加持,讓你的心定下來。經題上,把淨宗的因果都說得很清楚。佛門習慣是先講果後講因,講果容易懂,然後告訴你這個果怎麼來的。所以經題上前面半段,大乘是智慧,我們想求智慧,大乘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無量壽是福德,莊嚴就是相好。我們求的果報,這一句全部包括在其中,智慧、德、相。怎麼修來的?清淨平等覺,這是因。清淨心是阿羅漢,平等心是菩薩,覺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那就成佛。三種因得三種果報。淨宗的因果完全顯示在經題上,這個題會集得太妙了。

  下面這兩句經文也是一個小科,「疑自善根」。

  【於自善根。不能生信。】

  這大有人在。自己造了很多罪業,極樂世界殊勝莊嚴,我能去嗎?它會要我嗎?他不敢相信。甚至於造惡多的人,寺院裡面大雄寶殿不敢進去,不敢看佛像,躲躲藏藏的,避免不看佛像。問他為什麼?不好意思。這人有良心,好人,不是壞人,只要給他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是好信徒,這可以得度的,就怕他良心沒有了,那就沒辦法。他還不好意思見佛,所以我看到,我很佩服,這個人可以度的,得要有機會慢慢給他講。我們看到,而且還很多。你看,「能信他佛,但於自佛(自己是佛)不能生信」,我自己是業障深重,造作很多重罪的眾生,能不墮地獄就不錯了,是這麼樣一個心態,「於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,是為大失。」這個大失是什麼?他因為對他佛還能相信,真念佛往生,生邊地,生疑城。這是還能夠相信因果的話,不能相信是心是佛。這是淨宗最重要的核心,淨宗憑什麼立教,憑什麼建立念佛成佛的法門,就憑這一句,因為你「是心是佛」。你的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你不是沒有,你只是不知道你有真心。這個真心能現萬法,整個宇宙是你心現的,哪個人有這個念頭?不說世間人,說學佛的人,學佛的人幾個人有這個概念,宇宙從哪裡來?我心現的。實際上,這個事情也不是不能體會,我們都知道,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,從夢中醒過來,夢中境界還很清楚,去回想一下,這夢從哪來的?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這個夢是下意識變現的。下意識還是自己的心,妄心。能講得通,一切法從心想生,下意識變現的。我們現前這個世界,完全是意識變現的,怎麼變的?一念不覺。一念覺,變現的是實報莊嚴土;一念不覺,變現的是十法界。

  十法界依正莊嚴,一念不覺,這個不覺是什麼?就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,十法界就現前;不起心、不動念,十法界不現前。假的,不是真的。善根不足,不怕,要相信善根是決定有,也是迷失了。怎樣把善根補出來?念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。如果用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這三個原則,念佛的時候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一句接著一句,用至誠心念,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這一聲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累積善根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!無量劫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都不怕,為什麼?那是妄心造的。我今天念佛時間雖然短,念佛不多,我是用真心念的。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,邪不勝正。你無量劫造作惡業是邪念、是妄心,今天我念佛是用真心,邪不勝正,所以一句正念能滅無量劫的邪念。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處事待人接物、日常生活,你是用真心,還是用妄心。當然,首先什麼是真心,什麼是妄心,不知道。從事上來給你講,真心這個理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但是真心所現的相,在事相上與性德相應的是真心,與性德不相應的是妄心。與性德相應的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沙彌律儀、三聚淨戒,這是真心,違背是妄心。佛留下來這些經教是真心,全是從真心流出來的教誡。我們讀誦就是恢復真心,這裡頭的意思懂不懂沒關係。我知道這是釋迦牟尼佛自性流出來的,釋迦牟尼佛自性跟我的自性沒有兩樣,我只要恭恭敬敬去讀它、恭恭敬敬去學它,意思懂不懂沒關係。真誠心、恭敬心、沒有懷疑的心,念上千遍,其義自見,自然開悟,自然明白。為什麼?因為它是自己自性變出來的。我的心愈清淨,跟自性就愈相應,清淨到極處,豁然大悟,所以說其義自見。釋迦牟尼佛的經,就是這麼講出來的。惠能大師在世的時候,教化眾生也是自性流露的。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《古蘭經》伊斯蘭教的,唯一依靠的經典,穆罕默德所說的。穆罕默德不認識字,跟中國六祖一樣,他能說出一部《古蘭》,別人幫他記錄。今天在這個世界上,伊斯蘭的信徒有十五億人,比佛教多。佛教一般只講六、七億,這第三大教。第一個大教,信徒多的是基督教、天主教,還要加上猶太教,這三個教合起來,信徒超過二十億人。他們共同用一部經典,我們叫《聖經》。他們分成三派,猶太教他們以《舊約》為主,主修的;基督教,耶穌基督,以《新約》為主;天主教,《新舊約》都學。我有一次在新加坡,好像是一九九九年,我們在那邊團結新加坡的宗教。從南非來了幾位朋友,歐洲人,他們是基督教徒,問我一句話,他說:法師,你看看我們這三個教,猶太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,它們是什麼關係?問我這句話。我當時就告訴他,我說他們是一家人,三派。怎麼一家人三派?一部《新舊約》不就是一家人嗎?三派是什麼?猶太教是皇上那一派,天主教是皇后瑪利亞那一派,耶穌是太子那一派,三派。他們聽了說:你比喻得很好。三派,一家人。然後我告訴他,不僅這是一家人,伊斯蘭教跟你們也是一家人,他是你們的表兄弟。你們自己一派是親兄弟,三派裡面是堂兄弟,伊斯蘭是表兄弟,全是一家人。用這個比喻大家好懂,容易體會。

  一定要相信古聖先賢,不說別的,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。這個我們能想得到,我們也能承認,我們的妄想、雜念比他們多,他們少。少,他的智慧就比我們高;多,我們的智慧就比他差。我們可以說,我們的常識比他豐富,智慧比不上他。智慧是什麼?辨別真妄、邪正、是非、利害,這是能辨,這是智慧。所以古人有古人的優點,我們現在沒有。我們現在的頭腦思想被這個社會搞亂了,清淨心失掉,平等心也失掉,乃至於善心都失掉,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。自私到極處,甚至於連自己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都不照顧。這個太過分,人與人之間全是利害,沒有道義。換句話說,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,不願意在此地了。

  我這是有憑據的,不是我隨便說的,我從方老師那裡看到的。我跟方老師也不認識,只是看到一份資料,裡面有簡單的介紹,他是安徽桐城人,是小同鄉。他是方苞的後裔,明清桐城派後裔,家學的底子很厚,二十幾歲就是大學的名教授,專攻哲學的。我那時候對哲學很有興趣,我就試試看,寫了一封信給他,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,目的是想得到他的同意,我們抽出時間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,如是而已。一個星期之後,我收到一封老師給我的回信,約我星期天到他家裡見面,我就去了。他問我家鄉的狀況,我們確實是同鄉,沒錯。問我的學歷。我說抗戰期間失學三、四年,所以只是初中畢業,高中念了半年就到台灣來,到台灣來想讀書,沒有機會,對哲學有興趣,想親近老師。他說你有沒有騙我?我說沒有。他說你寫的信、寫的文章,我們台大學生寫不出來,他從這裡疑惑。我說雖然失學三、四年,但是沒有離開書本,喜歡讀書,這是愛好。他明白了,然後就很嚴肅的告訴我,他說現在的學校(六十年前),先生不像先生(包括他自己在內),學生不像學生,你要到學校去聽課,你會大失所望。這些話就等於說完全被拒絕,沒希望了,當時我聽了很難過,方老師也看得出來。我們靜坐了大概有七、八分鐘,老師說:這樣好了,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,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,兩個小時,我給你講兩個小時。這是我們作夢都不敢想的,這是上補習班,家裡教,家教。我們一分錢學費也沒繳,非常熱心,給我講了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最後一個單元講「佛經哲學」,等於說把佛教介紹給我。我當時也懷疑,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,它怎麼會有哲學?那個時候年輕的概念,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真神,多神教、泛神教是宗教裡頭的低級宗教,什麼都拜,看到寺廟裡的塑像那麼多,給我們造成莫大的誤會。方老師說你年輕,你不知道,釋迦牟尼,他叫釋迦牟尼,沒有叫佛,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」我這樣進門的。

  我還向他請教,老師的佛經哲學從哪裡學來的?他也沒有老師。抗戰時期他在中央大學教書,那時中央大學是在重慶還是在成都,有一次生病,朋友介紹他到峨嵋山養病,峨嵋山是非常好的一個地方。他在那邊養病期間,山上沒有雜誌、沒有報紙,普通是只有佛經,所以拿著佛經來消遣。沒事情做,他養病,看佛經,愈看愈深入。從此之後他每天讀佛經,經典裡面重要的經文,他都能夠背得過來。搞真的,不是搞假的。我們每個星期見一次面,常到他家,他家我就很熟了,他的書房,我稍稍留意一下,真的,不是假的,從來沒有發現他的書房書桌上說沒有佛經,這你看不到,肯定有經書。他真搞,我們才相信。我從這麼進來的,進佛門的。沒有多久之後,就遇到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那是完全學佛的。他是把佛學看作哲學,晚年轉過來了,教我的時候沒轉過來,晚年轉了。晚年你看,我聽說他皈依廣欽老和尚,廣欽老和尚給他做皈依,他變成三寶弟子。他是愈來愈深入,慢慢全明白了。在那個時候,教我的時候,偏重在性相兩宗,認為這個是真正的哲學書,裡面沒有迷信的色彩。

  所以信心,這一段都是,這一品經裡頭,邊地疑城,幫助我們建立真正的信心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信心裡頭有因有果,有事有理。理事、因果都搞清楚,信心才不變,才有一個方向,有一個目標,你就有可能成就。方向太多,目標太多,不容易成就。世間知識,可以;求智慧,不可能。智慧是決定定中生的,清淨心生智慧,小乘智慧;平等心生大乘智慧。我們看到美國修.藍博士,他不是佛教徒,他那些東西是從夏威夷古老的傳統裡面學來的,就是用意念治病。他學得很成功,非常有效果。我向他請教,你根據什麼理論?他告訴我,清淨心。這就沒錯了。學這個,必須要把心裡不善的念頭,記憶,他不說念頭,記憶,統統清除,好的記憶也要清除,讓心裡面善惡都沒有,這是真正清淨。這說的跟佛法講的相同,這才能產生能量,這個能量能改變身體,物質現象。這個佛經上有,近代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有,所以他有理論根據,而且實驗成功了,給我們來做證明。

  現在我們看底下一段,「意志猶豫」。

  【故於往生清淨佛國。意志猶豫。無所專據。】

  這能不能往生?也能,遇到善緣能往生,但是往生在邊地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《無量壽起信論》論此甚詳」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是彭際清居士的著作。這個人也是了不起的人,乾隆年間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是佛門大善知識。從傳記裡面看到他,他是出生在富貴人家,聰明好學,弱冠就考中進士,弱冠應該是二十歲。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,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。貴族,所以他生活沒有問題,考取進士沒做官,學佛、學道,他什麼都學,三教都學,都很有成就。他的《無量壽經》註解叫《起信論》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。他對於這句經文有很好的論述,「論曰:須了佛智乃至勝智,方名真信,方得見佛」,這句話講得好。下面他解釋,「以一切智不離自心。無我,無我所」。這講一切智,一切智不離自心,無我,無我所。「凡聖一如,共同此智」。學佛,學大乘,尤其學淨土,對這個要是沒有概念的話,往生品位不高,這個概念很深,真正能相信,會提高品位。這也確實是真正難信之法。難信變成能信,我自己的經驗就是佛經磨練的,天天讀它,天天跟同學在一起分享,分享是自他兩利,分享過程當中很多都是自己沒有想到的,這個時候意思出現了。諦閑法師有這個經驗,講經他有充分的預備,這我們都是一樣,要做這個功夫。但是上台講的時候,很可能預備的東西都沒用上,這個意思自自然然,所謂望文生義,意思自然生的。生的是很好,比自己準備的還好,這通常是什麼?我們講佛力加持。心愈清淨加持就愈明顯,時間就愈長。到相當長度,二、三十年之後,你就相信其義自見,你就真的會相信了。需不需要準備?還是要讀書。經,不能不讀,不能放鬆,天天要讀。尤其是讀一部經,專攻一部,其他的都放下,那個其義自見的就愈來愈多,時間愈來愈長,法喜充滿。每天都有新的意思,沒有底限,為什麼?它是自性。清淨心、平等心是打開自性的一把鑰匙。怎麼樣才能見性?清淨平等覺就見性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「凡聖一如,共同此智。全信自心具一切智,本來成佛」。本來是佛,不甘墮落,跟大眾接觸我給他做影響眾,我來接引他,我來幫助他回頭,這個對,這行菩薩道,不會被外頭境界所轉。你在這上沒有建立信心,你不保險,你會被境界轉,不知不覺受外頭境界影響,你會墮落。堅定信心,一生不改變。「不於心外,別有信佛之心」。心外別有信佛之心,那是妄心,不是真心,是阿賴耶識、末那識,意識,這個心是錯誤的,這個心靠不住的,生滅心。念老能夠把彭際清這段話,放在這個地方給我們來做解釋,放得太好了!念老對這幾句話是完全肯定,沒有絲毫懷疑,把它節錄在此地解釋,我們每個人都一樣,都具足一切智,都是本來成佛。「如是回向,是名唯心淨土,疾得見佛」。你往生見阿彌陀佛很快就成就,這個疾就是一生成就,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。「若於自心諸智」,這個諸智,前面講的五種智,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,這是總,下面就是轉八識成四智。「猶滯疑情,不免心外見佛」,一定要曉得,見佛、見菩薩都不離自心。乃至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睜開眼睛看到這個世界,看到一切眾生,看到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、虛空法界,全是自心現量,不斷之無,妙絕了,你見到真相。這個真相是佛見到的,法身菩薩見到的,我們也見到。凡夫見到,不知道;佛菩薩見到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絲毫不迷惑,所以他不會把它放在心上。凡夫的過失,就是見色聞聲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錯了。為什麼不放在心上?無我,無我所,你怎麼放?你放,你是有我、有我所,這就是心外的妄心,真心以外的妄心。確實是唯心淨土、自性彌陀,從這個地方生起堅定信願,這個人真快樂,真的是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

  這個人雖然於自心諸智,就是前面講的五種智,他還懷疑,「不免心外見佛,雖修諸善,乘願往生,不得見佛。以不契佛智故」。這個意思就是說他生在邊地,五百年不能見佛。「所以《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云」,這個經文裡的這一段話,是彭際清居士《起信論》裡頭所引的,也抄在此地,「三世一切諸佛,皆無所有,唯依自心」。自性本來具足,一樣不缺。具足什麼?具足遍法界。因為這整個法界是它現的,它要不具足,它就現不出來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法界虛空界裡頭,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無量無邊諸佛的剎土,全是自性所現,沒有一個是例外的。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,法身大士與諸佛如來的慈悲,慈悲遍法界,善意滿娑婆。在我們娑婆世界來觀看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、慈悲、方便,都是遍法界虛空界,這是性德。「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,皆唯心量」,這就是佛在《楞伽經》上所說的「自心現量」。這個地方所說的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,皆唯心量,自心現量。「得隨順忍,或入初地。捨身速生妙喜世界。或生極樂淨佛土中」。到這個地方用括弧,這一段是《如來不思議境界經》上說的。我們讀念老這個註解,等於讀了八十三部大乘經論,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。這個註解好,精華他都挑出來,就像《群書治要》一樣。念老用了六年的時間,天天在家裡翻,在家裡節錄,哪個地方解釋哪一段經文。這個工作不是凡夫,凡夫做不出來,所以我們對他感恩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這是《起信論》裡說的,「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」,這個程途就是佛比喻講的,十萬億佛國土,程是里程、道路、路途,與這個沒有交涉。你要真正了知心量,都在一念之間,全在當下,當下就是,「一切功德具足成就」。「故知有決定智,方能決定信。有決定信,方能決定生」。能不能往生,問誰?問自己。問別人,全錯了。統統要問自己。「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。」到這個地方,這是《起信論》裡頭的文。「是知信他不信自,仍是智短。既無決定智,即無決定信,是以意志猶豫,無所專據。」你沒有方向,你沒有目標。下面的文講得好,他還能夠繼續念念不斷,結得善願,續得往生,他能往生,生到邊地,生到疑城。《起信論》上這一段話比什麼都重要,學佛不能沒有決定智,決定不能沒有決定信,有決定信,決定能往生。我們就心安理得,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心定了,心安了。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因緣。我們對這個世界盡心盡力,幫助苦難眾生,這是小事,這不是大事。大事是往生,去作佛,決定成就。小事,有緣我們要做,沒有緣,不必去找緣,不要攀緣。攀緣,心不清淨;隨緣,心清淨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