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零十一頁,倒數第四行,「化鳥說法」,化是變化,阿彌陀佛變化成鳥,為大家說法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復有眾鳥。住虛空界。出種種音。皆是化作。汝悉見不。】

  這些鳥在空中飛行,牠也有能力在空中站著不動,這叫住。因為這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不是真的畜生,真的畜生沒有這個能力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這是第五種,「復令見諸鳥說法,以證《小本》中」,就是《阿彌陀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是諸眾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」這是真的。為什麼佛要變成鳥給大家說法?這是佛對一切眾生,特別是像我們這個同類的,我們在講堂,如果坐久了感覺到累。實際上是不累,我們有這個習氣,有這個習氣,他就會有這個情形發生;沒有這個念頭,就沒有,叫一切法從心想生。跟佛坐在一起,一定要坐得很端莊、很恭敬。如果是鳥,就可以很隨便,聽著,什麼樣的姿勢都無所謂,躺著、臥著都行。所以佛用這些方法,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好樂。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特別是依報,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所以六塵說法。佛問,你們都見到沒有?彌勒菩薩回答:

  【慈氏白言。如佛所說一一皆見。】

  統統都見到了。下面有個特殊狀況,問大家有沒有看到?

  【佛告彌勒。彼國人民有胎生者。汝復見不。】

  極樂世界有胎生的、有化生的,化生沒有問題,大家都知道,胎生沒聽說過,為什麼極樂世界有胎生?彌勒菩薩懷疑,就提出疑問:

  【彌勒白言。世尊。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。如夜摩天。處於宮殿。又見眾生。於蓮華內結跏趺坐。自然化生。】

  這裡面把往生極樂世界兩種不同的狀況說出來了。念老的註解上說得很清楚,「於蓮華中自然化生,是名化生。」這是正常的,極樂世界稱為蓮花世界,蓮花表清淨,出污泥而不染,所以佛教用它來表法。污泥代表六道輪迴,蓮花的根是在泥裡面,泥上面是清水,清水代表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這是淨土;泥代表穢土,六道。蓮花長在水的上面,它是染淨都離了,不但染污它離開,清淨它也捨棄了,染淨都沒有,花開在空中,開在水的上面,取這個意思。極樂世界每個人都像蓮花那麼樣的清淨,這個表法,只要是還有起心動念的人都能看到,雖然看到,他們已經沒有分別執著。這些看到的人還有執著,有化生,怎麼有胎生?胎生,還是在蓮花裡頭,並沒有離開蓮花。我們看註解,「胎生者,以疑惑心修諸功德,願生極樂。於佛五智疑惑不信」。這個地方有五智,參考資料裡頭有「五智」這一段。「邊地疑城第四十」,經上說,「若有眾生,以疑惑心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。不了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。這是如來成佛之後得到的五種智慧,這五種智慧都是自性裡頭本具的。凡夫對這五種智慧疑惑,不能相信,但是他還能夠堅持真信切願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所以他也生極樂世界;但是生在邊地,沒有入品。凡聖同居土三輩九品下下品他都沒有得到,這叫不入品,不入品叫做邊地。其實什麼叫邊地,也找不到,就好像他還沒有被編上號,他還在等待,有這個意思。

  《佛光大辭典》裡頭有這一段的解釋,「指佛所得之五種智」。它這個是從《無量壽經》節錄下來的,「略論安樂淨土義」。「一、佛智,總稱佛之一切種智。」在三種智裡頭也有這個,三種智裡頭不叫佛智,就叫一切種智。佛的智慧有知總相的一切智。一切智是知空,萬法皆空,這是一切智,阿羅漢有。第二種叫道種智,道種智是知有,一切法體是空的,相有,種種差別的相,它怎麼出來的,這個智慧阿羅漢沒有。阿羅漢只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相是假相,假相怎麼來的?他搞不清楚,這很複雜,菩薩知道。佛這兩種智慧圓滿了,叫一切種智,一切就是一切智,種是道種智,兩種都圓滿,知道體相用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圓融了,這叫佛智。

  「二、不思議智,謂佛智能以少作多、以近作遠、以輕為重、以長為短,反之亦可,故稱不思議智。」反過來以多作少、以遠作近、以重為輕、以短為長,他無礙了。這裡頭告訴我們,一切相是假相,不是真的。如果是真的,少就少,多就多,少不能變成多,多也不會變成少,它不是真的。怎麼回事情?從心想生。我們想多,它就多;想少,它就少,真的是從心想生。我們現在怎麼想也想不出來。菩薩的想全是神通,我們叫它做神通。我們就通不了,什麼原因?菩薩用真心,我們用妄心。妄心能改變,不能把它變成多少。真心行,為什麼?一切法是從真心變現的,真心能生能現,它有這個能力。妄心沒有,妄心是阿賴耶,就是我們的妄念思想。妄念不能生、不能現,但是它能變,把真心所生所現的相把它扭變。這個扭變非常明顯的,心現心生的是實報莊嚴土、是一真法界,阿賴耶識有能力把它變成十法界。十法界人的心都是妄心,妄心不一樣,妄心裡頭帶著清淨、染污少的,就變成十法界的佛;染污稍微再多一點的,就變成菩薩、變成緣覺、變成阿羅漢;往下,染污就嚴重了。染污裡面有善惡,四聖法界淨土裡頭有染淨,還沒有善惡,所以它是淨土。到染污裡頭有善惡,善就變成六道裡頭的三善道,惡就變成六道裡頭的三惡道,三善道、三惡道是這麼來的。我們要知道六道裡頭有善惡,六道之外沒有善惡,沒有這個念頭,這統統是阿賴耶起的作用。要是菩薩修到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,我們就知道他脫離十法界,十法界沒有了;證得阿羅漢,善惡沒有了,就是六道沒有了。記住六道有善惡,十法界有染淨。到不起心不動念,染淨沒有了,也就是十法界不見了,一真法界現前,這在中國禪宗叫做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這個境界現前,他見到性,他所見到的人是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,叫見性。知道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他入這個境界。阿賴耶有生有滅,阿賴耶所現的相,所干擾的這個相,統統都有生滅,把心所現的相給它扭曲了。如果不起心不動念,這就轉識成智,阿賴耶沒有了,生滅的現象沒有了,看到實報土,不生不滅。實報土沒有生滅現象,人壽很長,沒有生老病死;樹木花草壽命也很長,沒有花開花謝,沒有,這個現象沒有。極樂世界的環境就是一真法界,但是它特別殊勝的就是它的方便土,淨土,它的凡聖同居土有善惡,可是它也是法性身、法性土,這就不可思議。極樂世界跟諸佛世界比較,不同的地方在此地。我們就可以說,極樂世界是純一法性淨土,沒有染淨,沒有善惡。那個地方的人,六根在六塵境界確確實實都是不起心不動念。這個是他方世界沒有的現象,在極樂世界可以看到,叫不思議智。

  「三、不可稱智,謂佛智泯絕稱謂,非相非形,超越對待。」不可稱智就是沒有相對的。我們離開相對就說不出話來,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全是相對的。說人,人的對面就不是人,非人;說男,男的對面是女,它都有個相對的。說高,個子高,高就有矮,要離開相對,你說一句話來,說不出來。在一真法界裡頭,這些名詞術語統統沒有了,在極樂世界裡頭就是這個樣子。可是極樂世界我們知道,每個人往生的時候坐上蓮花,蓮花上都有他的名字,這就是執著,蓮花絕對不會搞錯。蓮花的大小、光色與你修行功夫有關係,你的功力愈深,那個花愈大、光色愈好;功夫比較差的,他的蓮花比較小,光色也差一點。這是我們帶得去的,所以念佛得分秒必爭。這個世間名聞利養、萬事萬物,一樣都帶不走,所以在這個世間,一切隨緣就好,統統不要放在心上。心上只有阿彌陀佛,你的蓮花就會愈來愈大,光明、色彩愈來愈強,我們要著重這一點。

  「四、大乘廣智,謂佛無所不知,無煩惱不斷,無善不備,無眾生不度。」這五種智統統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來的,人人都有。只是我們這些智慧有障礙,障礙把它障住,它透不出來;縱然透出來,它起的作用是扭曲的,就變成煩惱了。所以大乘經上常說「煩惱即菩提」,菩提是妙智,煩惱是什麼?是智慧被扭曲,起負面作用就叫煩惱。煩惱跟菩提是一個體,煩惱不能斷,煩惱斷了,菩提不就沒有了嗎?所以要轉煩惱為菩提,把它扭正過來,不能斷,修正過來,它就變成智慧。這個就是什麼?迷悟。迷了,它就是煩惱;覺悟,它就是菩提。所以佛的教學,四十九年苦口婆心,為我們表演,為我們說法,用意在哪裡?幫助我們轉迷為悟。聽佛法不需要記住,不需要,需要開悟。記得再多,實在講也變成煩惱,變成什麼?變成分別,變成執著。不主張記誦,主張悟,要開悟。所以有這個智慧,大乘廣智,無所不知,煩惱都轉過來了,轉煩惱為菩提,無善不備,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善惡是相對的,相對在不可稱智裡頭已經轉過來了,所以這個善真的所謂是盡善盡美,找不到它的缺陷。無眾生不度,大慈悲心出現了,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就沒有任何條件,所以叫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見到眾生,他的慈悲心就現前,肯定伸出援手去幫助他。

  「五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,這個實在就是轉第八阿賴耶。阿賴耶的本來面目,就是無等無倫,等是平等,沒有能跟它平等;倫是同類,也沒有同類的,它是最上殊勝。「謂佛智如實而不虛妄,得如實三昧,常在深定,遍照萬法,無與倫比,如法而照,其照無量。」這個就是常寂光,一片光明遍照法界。

  下面這幾句說得清楚,「又兩卷無量壽經宗要復以不思議智配於成所作智」,這就是轉前五識,不思議智。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它是起作用的,緣外面境界的,轉識成智之後,它能夠現神通變化,我們講六通三明,在它五根上是非常明顯。「不可稱智配於(第六意識)妙觀察智,大乘廣智配於平等性智」,就是轉第七識,第七識轉過來是平等性智,第六識轉過來是妙觀察智,他不分別,第七轉過來他不執著,不執著就平等。後面,「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配於大圓鏡智」,這是第八識,阿賴耶識,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,大圓鏡是比喻。

  這是說這個人雖然念佛,於佛這五種智慧他有懷疑,但是他信因果,「猶信罪福」,他相信因果,「修習善本,生極樂國」。這是著相修善,行,不是不行。生到極樂世界,一般不懷疑的人生凡聖同居土。他有懷疑,有懷疑還是會往生,「於五百歲中,花不開放」,還是蓮花化生,他花不開。「處花胎中,不能見佛聞法,故曰胎生,或名邊地。」他還在蓮花裡頭,但是在蓮花裡面有時間性,五百年,這是最晚的,五百年一定覺悟、一定回頭,他一覺悟,花就開了,花開見佛。這個五百年我們一定要曉得,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,它沒有白天晚上。我們這個地方年月日,是地球自轉一周這叫一天,對著太陽是白天,背著太陽是晚上,這個大家都知道。極樂世界沒有日月,極樂世界是光明世界,人身放光。佛身放光,每一個人身都放光。不但身放光,居住的宮殿放光,花草樹木放光,大地也放光,所以它不需要日月燈火,不需要這個東西。沒有白天,沒有晚上,所以它沒有年月日。極樂世界也就是沒有黑暗,人需不需要休息?不需要。他是法性身,他不會疲倦,他不需要休息,他不需要飲食,身跟境界清淨無比,叫一塵不染。極樂世界找一粒灰塵,找不到,沒有。所以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,我們得好好想想,這真叫得大自在。到那裡去幹什麼?目的,到那裡去就是斷煩惱、開智慧、成佛道,到極樂世界是幹這個的。這三樁事情都能滿足你的願望,你所有的煩惱到極樂世界去就沒有了,自然沒有了。每個人煩惱輕重不一樣,到極樂世界得果早晚也不相同。功夫好的,時間短(我們講時間短),你到極樂世界很快就成就了;我們煩惱習氣很重,到極樂世界時間就緩慢一點。個個保證煩惱斷盡、智慧圓滿、必成佛道,必定成佛,所以這個地方不能不去。

  胎生不是真正胎生,邊地不是真正的邊地,是蓮花沒開。轉識成智在哪裡?在蓮花裡頭轉。根利的、沒有懷疑的,佛拿著這個蓮花來接引你,這個蓮花因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緣是你自己的信願持名,有因、有緣蓮花就出來了。如果你沒有發心,你不相信,你不念佛,七寶池裡頭沒有你的蓮花。我們真正相信,真正發願,肯念佛,七寶池這個花就出來、出現了,花上有你的名字。我們壽命到了的時候,阿彌陀佛就拿著這個花來接引,我們坐到蓮花裡面,蓮花就合起來了。我們進入蓮花,蓮花開的;進到裡面,坐在蓮台上,蓮花就合起來。佛就帶著這個蓮花到七寶池,還放在池裡頭,這個花再開就見佛了。上上根人到極樂世界就花開,一到就花開,要知道,花一開就是實報土。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無生法忍最低的果位,七地菩薩。七地是下品無生忍,八地是中品無生忍,九地是上品無生忍。再上去寂滅忍,十地是下品寂滅忍,等覺是中品寂滅忍,上品是妙覺,成佛。這些品位,佛說得很清楚,讓我們自己知道,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在哪一個層次、哪一個品位。知道這些,我們要努力、要精進,不能懈怠,要爭取品位。蕅益大師說得非常好,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之有無,你看真信切願往生的條件具足了;品位高下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,功夫淺的品位低,功夫深的品位高,真信切願之後要努力念佛。

  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小看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,不能小看他。為什麼?他三年佛號不間斷。這個人我們是可以向他學習的,不難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沒有任何壓力。如果叫我們不睡不眠,我們做不到;這個可以吃飯、可以睡覺的,一點壓力都沒有。三年成功,非常難得。三年成功的人太多太多了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頭所載的,《往生傳》裡面那些所有的人,絕大多數都是三年。三年是一千天,不是難事,要真幹!萬緣放下,什麼都不想,專想極樂世界,專想阿彌陀佛。不能往生的,決定是這個地方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,一時放不下。一時放不下,就永久放不下,這個麻煩可大了!這個麻煩是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。像明朝的袁宏道,他就是生邊地,生邊地的時間不長,他很快就覺悟,這一覺悟,花就開了。

  下面引《會疏》說,《會疏》是日本淨宗法師的著作,「胎生者,譬如胎生人,初生之時,人法未成」,就是他還沒成人,是比喻,不是真的胎生。「胎言其闇」,他還沒開竅、還沒覺悟,借這個來做比喻。「非胎胞中之胎生」,跟我們這個世間胎生完全不一樣,他統統是蓮花化生。「何以知之」,怎麼知道?「安樂國土一向化生故,故知非實胎生」,不是真胎生。下面念老給我們解釋,《疏》的意思是,「所謂胎生者,只是疑惑未盡,闇障猶存」,一定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,「未能見佛聞法,故以胎兒為喻」,來做比喻。他生到極樂世界,花不開,見不到佛,聽不到佛說法。「若論其實,一切往生之人皆是化生,並無胎生。」這是真的。「且邊地之人雖云處胎,不但無處胎之苦,所受快樂猶如夜摩天人在宮殿中。夜摩天乃欲界第三天,在四天王天、忉利天之上」,這個天人時時你聽到他在唱歌,歌聲顯示快樂,快樂無比!「可見其中天人之樂,甚矣。」他們真快樂,忉利天不能為比。一般世間修善積德之人,大多數都是生四王、忉利,因為再往上去要修定,定沒有修成功,有定的意思在,沒有一點定功到不了夜摩天。愈往上去定功愈深,兜率天的定功比夜摩深,化樂天的天人比兜率要深,他化自在天定功就更深了,但是還沒有達到初禪。如果達到初禪他就離開欲界,他就到初禪天去了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,「彌勒問胎化因緣」。看經文:

  【何因緣故。】

  什麼因緣?

  【彼國人民有胎生者。有化生者。】

  彌勒菩薩看到這個狀況,其實是代我們問的,我們不知道。「復問何因緣故有此二生,今既見果,欲明其因」,這兩種生,大家都看得很清楚,所以要想知道因緣。「因緣者,《會疏》云:親生為因,助發為緣」。胎生、化生統統有因緣。「故對其果,問其所由」。現在在眼前看到了,到底什麼原因?「又《楞嚴經長水疏》云:佛教因緣為宗,以佛聖教自淺至深,說一切法,不出因緣二字。」佛度眾生,因人施教,人根性不相同,煩惱不一樣,所以佛的教法因人而異。善教的老師,像我們這一代跟上一代我們的老師,我們就比不上,他觀機的能力比我們強,說明他的心比我們清淨,他有智慧能看人,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方法教他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跟李老師學講經有二十多個人,我細心的觀察他,他對每個人的教法都不一樣,不是一種方法,能讓每個人適合他的程度,契合他的根性,都能歡喜接受,所以選的經典不相同,講的淺深不一樣。什麼樣的因緣,在下面一品就說出來了。

  【邊地疑城第四十】

  科題上「胎生因緣」,分三段,第一段是「因」。因裡頭兩個小段,「疑智」,對佛的智慧懷疑,「信福求生」。這裡頭有三小段,第一小段,「疑修願生」,帶著懷疑,帶著懷疑真幹,不是不幹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佛告慈氏。】

  『慈氏』就是彌勒菩薩。

  【若有眾生。以疑惑心。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】

  這後頭兩句重要,雖然有疑惑心,他修諸功德,發願求生極樂世界。念老的註解一開頭告訴我們,這一品要說明「胎生之因,勸生深信,免墮邊地疑城,五百歲中,不見佛僧,不聞經法」。為我們說明這個因緣,希望我們把疑心放下,對於經典裡面所說的絲毫不疑悔。雖然道理我們沒有搞明白、沒有搞清楚,相信佛所說的話是真的,佛沒有妄語,佛不會欺騙人。善意的欺騙,佛也沒有,佛有的是智慧,不必用這些善巧方便。佛沒有一法不是真實的,字字句句我們都要下定甚深的信心,這個人就有福了。我們連老師都有信心,都不懷疑,何況佛陀?對老師要是有懷疑,老師的東西就學不到。學生跟老師學習,全在恭敬真誠。印祖常說,你有一分誠敬,你學到一分;你有二分誠敬,你學到二分;你有十分誠敬,你學到十分。你能學到多少,不是老師的事情,完全在自己。老師教那麼多的學生,每個人程度不一樣,得到的不一樣,每個人對老師誠敬心不相同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誠敬心從哪裡來?要找根,誠敬心是對父母來的,也就是孝道。一個人不孝,對父母沒有誠敬,對老師也就沒有誠敬;對父母有誠敬,對老師誠敬會比父母減少一點。但是父母要會教,父母教兒女最重要的就是尊師重道,老師教學生最重要的就是教他要孝順父母。所以一個人有孝敬之根,就是老師跟父母教出來的。現在老師不教孝親,父母不教尊師,我們的教育成問題了。好的老師都入般涅槃,為什麼?他沒法子教,他只好走。我們怎麼辦?我們現在只有一條路,要「其義自見」,只有這條路。這條路也是真誠到極處才能出現,要奇蹟一般的出現,沒有誠敬,你永遠不能自見。自見就是大徹大悟,這個經教你明白了,你見到這裡頭的意思,像見到真理,在佛法叫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是你的心真誠到極處,你見到自性。佛的經是自性流出來的,你見到自性,沒有不懂的,你所理解的跟佛所說的完全相應,他見到了,你也見到了,決定沒有錯誤。

  這個不多,一萬人當中有個三、四個就不得了。可是在我們中國,達到這個境界的人,佛教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,公元六十七年傳來的,二0六六年就是兩千年,就是整兩千年,現在差不多快到了,快到兩千年。我們冷靜去觀察,達到像惠能大師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,大概有多少人?兩千年當中,我們估計應該有三千人的樣子。不得了!是中國世世代代有聖賢出來。真有,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,就是一千七百個開悟的。悟有頓悟、有漸悟,頓悟的少,頓悟的代表,六祖惠能大師,這一個。像他那麼快,那麼頓悟的,找不到第二個。一般總是一、二年開悟的,三、四年開悟的,這個我們在《五燈會元》裡面看到,在《景德傳燈錄》裡面看到。還有十幾年開悟的,二十多年開悟的,三十多年、四十多年開悟的,只要開悟就達到這個境界,宗門。教下的呢?教下叫大開圓解,淨土宗叫理一心不亂,都是這個境界。所以要把教下,淨土不算,它是個特別法門,人數真不少。教下開悟的跟禪宗比,比禪宗少,大開圓解。各個宗裡面的祖師大德,我們看到他對於經典的著述就知道。淨土宗是例外,是特別法門,淨土宗只要一往生,就是大徹大悟,我們最保守的估計,不會少過十萬人,這是淨土宗。其他宗合起來,大概也就三、四千人的樣子,不會超過五千人。這個你就明瞭,淨宗易行道,那些是難行道,難易要搞清楚。我們走易行道,不能走難行道。難行道是要斷煩惱、證菩提;易行道帶業往生,只要把心裡垃圾打掃乾淨,把阿彌陀佛請進來,就可以了。難行道裡頭連阿彌陀佛都沒有,要真正清淨,這個太難太難了!這個易行道准許有阿彌陀佛。

  所以念老在這裡提醒我們,我們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免墮邊地疑城,不需耽誤五百年。五百年在花苞裡頭,花苞裡面是很快樂,在那裡面生活環境像夜摩天宮一樣,忉利天人不能為比,但是他見不到佛,見不到這些同參道友,聽不到經法。望西大師說,「邊地、胎生,同體異名」,是一個意思,名詞不一樣,意思一樣。《略論》裡頭說,「又有一種往生安樂,不入三輩中」,就是指這一類。「於五百歲中,常不見佛,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,聲聞聖眾。安樂國土,謂之邊地,亦曰胎生。」可見望西正承曇鸞法師的意思,《略論》是曇鸞法師作的。「《略論》復云:邊地者,其言五百歲中,不見聞三寶,同邊地之難。或亦於安樂國土,最在其邊」。這個都是猜測。實際上,我們覺得前面鸞法師說的是有道理,就是花沒開,沒有離開七寶池。「胎生者,譬如胎生人,初生之時,人法未成。邊言其難,胎言其闇」,闇是闇鈍,沒有智慧,「此二名皆借此況彼」。是用我們這個地方的名詞來形容它。「謂邊與胎皆是喻,非是八難中邊地」,八難當中邊地是沒有佛法的地方,叫做邊地。也不是真正胎胞當中的胎生。「何以知之」,怎麼曉得?「安樂國土一向化生」,這個世界只有化生,沒有胎生,卵生、濕生都沒有,四種生態,他們是化生,「故知非實胎生」,不是真實像我們這邊的胎生。「五百年後還得見聞三寶故」,所以它有時間限制的,「故知非八難中邊地」。

  「又疑城者,若人於疑心中,念阿彌陀佛,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」,七寶宮殿在蓮花裡面,「五百歲中,不得聞三寶之名。乃疑人所居,故曰疑城。」他真往生了,不是不往生。「如《守護國界主經》」,這個裡頭佛說,「若人命終之時,預知時至,正念分明,洗浴著衣,吉祥而逝。光明照身,見佛相好,眾善俱現。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」。這就是念佛往生有瑞相,從瑞相你就能判斷他,他決定生淨土。如果說是這個人,「念佛持戒無精進心,命終亦無善相,亦無惡相,地府不收,安養不攝,如睡眠去,此人疑情未斷,生於疑城」。由此可知,生疑城的人不少。我們看到很多念佛的人往生,真的很可能生疑城,不在九品之中,九品之中一定有瑞相,我們看不到他的瑞相,也看不到惡相。墮三途是惡相,那個相很難看,他很痛苦。生疑城也應該道賀,也不錯,不過就是五百年之後他就入品,他五百年在受樂,他不受苦。「再修信願,方歸淨土。可見信願二者,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。」這一句很重要,對於極樂世界決定不能懷疑,對於阿彌陀佛決定不可以懷疑,要真信,要真願。不能往生的人,多半實在是對這個世間放不下,總有留戀,只要有一樁事情沒放下,就去不了,必須得萬緣放下。放下最難的是情執,老人走的時候總是掛念孫子,沒放下,兒子放下了,孫子放不下,這個很麻煩。還有財產放不下,權勢放不下,只要有沾上這些東西,另外就是恩怨放不下,統是障礙。這個障礙起來的時候,邊地都沒分。邊地是都放下了,只是懷疑,對佛的五種智懷疑。所以決定不能懷疑,萬緣要放下,現在就要放下。人命無常,我到死的時候再放下,到死就放不下,自己做不了主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病痛昏迷就隨著走了,業力牽引你。所以信願行,這三個字缺一不可。

  「此外更有懈慢國,或稱懈慢界」。我看看這裡頭有沒有。這裡頭真的還有袁中郎。懈慢國前面學過,我記得前面學過。這個地方在娑婆跟極樂的中途。「生此國者,染著其國土之快樂,而起懈怠驕慢之心,不更進而生於極樂,故稱為懈慢國」。如《菩薩處胎經》裡面說,這是佛告訴我們,「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」,這是距離,極樂世界距離我們是十萬億,但是十二億當中「有懈慢界」,也有個國土。「國土快樂。前後發意眾生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皆深染著懈慢國土,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。億千萬眾,時有一人,能生阿彌陀佛國。何以故?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。準上經義,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。」但是它比邊地疑城嚴重,為什麼?墮到這個地方去,不知道什麼時候你才能離開。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只有五百年,它有期限的。這個地方提醒我們,給我們慎重的警告,絕不要貪圖享受。這些是哪些人會墮到這裡?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平常富貴人家貪圖享受,貪圖五欲之樂,一看到這個地方不錯,很好,他就下去了,這一下去就出不來了。這都是警告我們的,往生極樂世界你會看到些什麼東西。由此可知,生到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,你是坐在蓮花當中,蓮花是合起來的。人在蓮花裡頭,外面境界看得到看不到?看得到,像透明的一樣。他要看不到,就看不到中途懈慢國,他會看到。看到,念頭一動,這個地方好,那個蓮花花一開,人就下去了,蓮花就沒有了,蓮花是變化所做,極樂世界永遠去不了。這非常可惜,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既然有這一個,我們就能夠聯想到可能不止一個,足以能誘惑我們讓我們退轉,決定不止一處,所以要處處小心、要處處謹慎。

  下面說出真正的原因,「疑惑佛智」。

  【不了佛智。不思議智。不可稱智。大乘廣智。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。於此諸智疑惑不信。】

  「不了佛智者,曇鸞師《略論》云:不了佛智者,謂不能信了(了是明瞭)佛一切種智。不了」,所以他就生疑、就起疑惑。「此一句,總辨所疑。下四句一一對治所疑。淨影、法位、元曉諸師均同上之說,以不了佛智一句為總」,其他四句是別。我們在前面也讀到,後面四種智就是轉八識所成的,轉八識成四智。不思議智是轉五識所成的,不可稱智是轉第六識,大乘廣智轉第七識,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轉第八識。《淨影疏》裡頭說,「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總。不思等是別。佛智淵深,餘不能測,名不思智」,不可思議。這個智慧實際上人人皆有,個個不無。惠能大師開悟說的五句話,給我們重要的啟示,他在第三句裡頭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上說了一句話,可以用它來解釋具足什麼,佛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如來這五種智當然具足,這五種智就是自性圓滿的智慧,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自性裡頭本有的。從外面來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這個要知道。我們中國古人求學,是求智慧,不是求知識。現在人學校裡所教所求的,是知識不是智慧。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,這個地方講得很好。知識不行,知識有侷限性,而且還有後遺症;智慧沒有侷限性,沒有後遺症。

  智慧從哪裡求?從清淨心求,從平等心求。我們經題上都說,「清淨平等覺」,那個覺就是智慧,清淨平等是定。佛在一切經教裡常常教給我們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佛的種種教法,都是幫助我們修定的,幫助我們回歸清淨平等。清淨是小乘的定,開小智慧;平等是菩薩的大定,開大智慧。你要開智慧,你的心要清淨、要平等,智慧就開了。心不清淨,心不平等,只生煩惱,不生智慧。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修定,用讀經的方法修定,用聽經的方法修定,所以念佛、聽經、讀誦都是屬於戒的範圍,因這個,你得定。什麼時候你煩惱放下,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就是下面這四種智,前五識起作用就是不思議智,第六意識起作用就是不可稱智,它起作用就行了。佛有,我們人人都有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經不能不讀,不能不聽,佛不能不念,不念一天到晚都是雜念妄想,斷不掉,前念滅後念就生,自己做不了主。這是什麼?習氣。斷習氣難,斷煩惱還比較容易。容易,我們也斷不了。

  學佛不能欺騙人,更不能欺騙自己,欺騙自己一無所成,這一生到最後還是去搞六道輪迴,錯了。這種緣不是容易遇到的,開經偈上告訴我們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,淨土法門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,你怎麼會遇到?無量劫來稀有難逢,比百千劫更長。我們今天有緣,無比的幸運遇到了,又遇到這麼好的本子。夏蓮老、黃念老這兩個人,菩薩再來,應化在世間,他來幹什麼的?就是來會經的,來給我們做集註的,人間沒有人能夠做得出來,他來了。他工作完了,他走了。我們有緣遇上,我們識貨,知道這個寶中之寶,無上的法寶。我們更慶幸自己,我們上一代就沒有看見,上一代多少法師大德,沒有看到會集本。李炳南老居士看到會集本,沒有看到集註,真可惜。他如果看到這個註解,他一定大聲疾呼,喚醒我們要依這個註解修行。我能想得到,我跟他老人家十年。這個註解我們看到了,真的是五體投地,不能不佩服,用經來註經,用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經,讓你產生信心,組合得太妙了。

  我們再往下看,《淨影疏》裡頭說,第一句話,「不了佛智」,是這一句的總說。「不思」,底下這四句,「佛智淵深,餘不能測」,餘是除佛之外,不但聲聞、緣覺不知道,三賢菩薩也不知道,別教要登地才知道,圓教十信菩薩不知道,要初住以上,所以叫「不思智」,不思議智。「佛智眾多,非言能盡,言不可稱。於諸法門,知之窮盡。名為廣智」。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「位分高出,名無等倫最上勝智」。唐朝海東元曉師,海東是現在的韓國,就是朝鮮。韓國的元曉師也是在中國留學的,很有成就,回到韓國把淨土宗傳到那邊,他是「配當四智」。如《宗要》裡頭說,「此言佛智,是總標句。下之四句,各顯四智。不思議智」,轉八識成四智,「是成所作智。此智能作不思議事」,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。像我們今天的世界,科學技術發達,用的是什麼智慧?就是這個智慧,成所作智。用我們的眼去看,用耳去聽,用第六意識去想,用手去做。科學上的成就、哲學上的成就都要用這個智慧,是成所作智。「謂一念稱名,永滅多劫重罪。十念功德,能生界外勝報。如是等事,非其所測,是故名為不思議智」。這個還是不思議智,前五識。

  「不可稱」,這是第六識,第六識妙觀察。「此智觀察不可稱境。謂一切法,如幻如夢,非有非無,離言絕慮。非逐言者所能稱量,是故名為不可稱智」。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看到這個世間一切法,我們看不出來,以為真有,他看出來了,看出什麼?剎那生滅。這個現象,今天量子力學家知道,整個宇宙現象,量子力學家提出弦定律,就像彈琴的弦一樣,從這個振動當中變現出來,整個宇宙是這樣變現出來的。這個說法也很有道理,在大乘佛法講一念不覺,不覺它就動了。覺心不動,這一動就叫無明,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從這產生的。從真心變現出一個妄心,真心能現能生,妄心能變。真心所生所現的,被阿賴耶扭曲了,變成很多花樣,這個很多花樣就是十法界。自性變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,叫一真。真,不生不滅,叫做真。有生有滅,就不叫做真,就是此地所說的如夢如幻,非有非無,不但無法言稱,也沒有辦法去想像。絕慮是不可以思,離言是不可言語,言語道斷,絕慮是心行處滅。所以不是言語所能夠稱量的,這叫不可稱智。

  「大乘廣智」是轉末那,第七識。末那是執著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末那從哪裡來的?第一個我見,從我來的,執著阿賴耶的相分一分,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相分裡頭的一分,執著這個是身;執著阿賴耶的見分,以為自己的心,就是能夠想像的、能夠思惟的,以為是自己的心。不知道自己的心是阿賴耶的見分,自己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體雖然是法身,被它扭曲了。體是不生不滅的,它這一扭曲就變成有生有滅。生滅的頻率快,科學家用弦來做比喻。它比弦實際上還要快,快到我們不能想像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「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」,就這個頻率。這一彈指多少個生滅?三十二億百千,百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。這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次的生滅,我們怎麼會知道?我們科學現在用秒做單位,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?我看可以彈五次,那就再乘五倍,三百二十兆乘五,一千六百兆。要用現在一秒鐘,它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這就是我們現前的宇宙,你怎麼會知道?這樁事情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,科學辛辛苦苦累積四百多年才發現的,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已經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比科學家講得還詳細。所以大乘佛法是什麼?是尖端的科學。早年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跟他學哲學,他說大乘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,我們從這進門的。現在到最近這個十年,科學家告訴我們,它是最高的科學。科學所發現的宇宙奧祕,佛經上統統有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再過二、三十年,科學家承認、肯定,佛法不是宗教,是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。我初學佛的時候,我的老師就告訴我,佛法是無神論,佛法不是宗教。宗教裡頭第一個條件,要有一個創造宇宙的真神,佛教沒有。佛教這個宇宙從哪裡來?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。誰的自性?自己的自性,不是別人,是自性變現出來。十法界從哪裡來的?是從心想,就是第六、第七變現出來,在此地就是說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,是它們變現出來,是自,不是他。

  佛教肯定,那就是講倫理,倫理講絕了。中國講倫理,倫理是關係,五種關係,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,人跟人不外乎這五種關係。講到一家人,講到極處是一家人,凡是人,皆須愛。佛法比這個高,比這個範圍大。佛法講的,全宇宙所有一切眾生,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,跟我是一體。這沒得講了,不是一家,是一體。全宇宙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,所以佛法講慈悲。慈、悲都是愛,慈是與樂,悲是拔苦。悲就是憐憫、同情,慈是給予人快樂。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幫助離苦叫悲心,幫助他得樂叫慈心,慈悲。慈,無條件,無緣大慈;悲,同體大悲。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比一家親得多。所以中國講的這些倫理,沒有辦法超越佛法的範圍,在它裡頭。

  「大乘廣智者,是平等性智」,轉末那為平等性。無我就平等,有我就不平等。跟著我見的,同時起來的,三個煩惱跟著來的,頭一個我見,就生起我愛,我愛是貪;我慢,傲慢,我慢是瞋;我痴是愚痴,貪瞋痴,貪瞋痴是跟著我執同時起來的。所以末那識是什麼?末那識就是四樣東西,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痴。貪瞋痴從哪裡斷?這是佛講的三個根本煩惱,所有一切的煩惱、不善的統統從它這生出來。我們在大乘經裡頭知道它的核心,貪的核心是情執,能夠把情執放下,貪才能斷,真難!瞋恚的核心點是傲慢,能夠把傲慢轉變成謙虛,這個人瞋心就斷掉。愚痴,愚痴的核心是什麼?是懷疑,能夠把疑斷掉,痴就能斷。所以貪瞋痴的核心,是情執,是傲慢,是懷疑。你看這個東西,我們想想,我們有沒有,能不能斷得了?太難了。有一個方法可以斷,念阿彌陀佛。念阿彌陀佛,把心集中在阿彌陀佛上,這些東西都不想它,阿彌陀佛威神加持你,慢慢對這個就淡薄了,淡到極處就沒有了。這個東西斷掉,貪瞋痴斷掉,證阿羅漢果。所以阿羅漢、辟支佛,這個煩惱習氣沒有了,貪瞋痴沒有了,他還有我執。我執要是破掉之後,他就進入大乘,就不是小乘,那就是升等了,是菩薩。

  「大乘廣智者,是平等性智。此智廣度,不同小乘。謂由無我,故無不我;無不我,故無不等攝。」等攝就是平等攝受。就是由無我,平等心才現前,有我就不平等。平等攝受,所以他成就的是平等性智。佛教導我們,一層一層的明白、了解,然後一重一重的把這些煩惱習氣放下,對於念佛人來說,功夫會大幅度的提升。信踏實了,願堅固了,一向專念,品位提升。這把念佛的理事都搞清楚、搞明白,堅固不動。世間全是假的,都是這些東西變現出來的。今天時間到了,明天我們繼續再學。這一段很重要,搞清楚、搞明白,問題全解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