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七十六頁倒數第六行,從下半段看起,下云『身心淨潔,與善相應』,從這個地方看起,這兩句也同具上面所說淺深二義。「淺言之即身心離垢無染,身之所行,口之所言,意之所思,悉是善也」,無有不善。這是淺說,我們平常用這些話來勉勵自己、鼓勵別人,為什麼?善惡有果報,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這是自然的法則,不是哪個人建立的。佛教裡面不說上帝、不說神,佛告訴我們,這是自然法則,前面給我們講八個自然,法爾自然。如同影之隨形,在太陽底下我們有個影子,影子總是跟著人,不離開的,你問為什麼有?自然的。響之應聲,我們在山谷裡頭長嘯一聲,就有回音過來,為什麼有回音?自然如是。這是自然的法則、自然的規律,人沒有方法迴避的,沒有方法違逆。古今聖賢教導我們隨順自然,隨順自然的規律、隨順自然的法則是最健康的、最美好的。

  湯恩比博士跟池田大作談話當中,這個記錄我看過,他們就談到現在農耕。古時候完全用人力,用幫助農民的畜生,牛耕田,這是符合自然法則。現在用機械化,用化肥農藥,這不自然。現在東西品種好像比從前好看,又大又好看,長得又快,但是吃起來沒有味道。自然有自然的味道,違背自然的法則,味道就沒有了。這是我們要認真去思惟、去觀察,依舊是隨順自然法則的好。自然法則就是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,而且絲毫不爽,這淺言之,大家很容易聽懂。

  「深言之」,往深處說,那就是佛法講的,「始覺智妙契本覺理,才是與善相應」。這個意思講得深了。始覺是智慧,開悟了,開悟之後他就見性,本覺理就是自性,這個與善相應就是與本性本善相應,這個說得深。本性本善是中國人講的,老祖宗說的,自性是佛經上說的,本性、自性、法性都是佛經上說的,它有十幾種名詞,都說這樁事情。這是佛陀教學的善巧,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,名是假名,懂得假名所含的意思那就對了,不執著名相。也正是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頭教給我們,學佛、讀經,實際上把這個擴大,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都應該要學習、要懂得,不執著名字相,不執著言說相。名字跟言說是一回事情,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是一樁事情。第二,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。譬如佛講自性、講本性,講十幾種名詞,一個不就行了嗎?一個怕你著相,講十幾種意思就是告訴你,不要執著名字相。這個連中國老子都知道,老子《道德經》第一句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這就說清楚了。名就是名字,名詞術語是假設的,要懂得它的真實義。這也就是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形式不重要,實質重要。實質那就是與善相應,與本性本善相應,在佛法就是與性德相應、與自性相應、與法性相應,這是真善。

  「但應諦知,此第一之善」,經文上講的與善相應,這是第一之善,「究竟不離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這是佛經教裡頭重要的兩句話,它包含的意思深廣無限,無有邊際。一切惡不能作,一切善應該奉行。一切惡,哪些?佛法具體指出來,就是前面所說的五惡、十惡。五惡是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。翻過來就是五戒,五戒就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欲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就是眾善。大乘教裡面講十善,把這個五善再展開,口不妄語展開為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,你看一變成四,意裡面,起心動念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合前面身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一共十條,叫十善。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,這是佛經普遍所講諸惡的標準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十善業相應,這是經上講的善男子、善女子;如果與十善不相應,那就是行十惡。佛弟子破了五戒叫行五惡,五種惡。這樁事情連現代量子力學家常常說,勸大家棄惡揚善、改邪歸正、端正心念,就能夠趨吉避凶,就能夠經營一生真正的幸福,很有道理!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更就本宗」,愈來愈接近了,說到我們淨土宗,淨土宗第一善是什麼?實實在在就是大勢至菩薩,「大勢至法王子之念佛法門」,念佛的方法、念佛的門道,怎麼念?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兩句話大勢至菩薩說的。真的,「一聲佛號,六根俱攝,即六根自端」。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口裡面只有這一句佛號,除這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。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,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常常提醒我們,他老人家說得非常親切,他說「佛法唯上智與下愚不移」,不移就是不變。他嘆息自己不是上智,想學下愚,學了幾十年學不像。這個話對我不止講一遍,至少我跟他十年當中,聽他說幾十遍,印象非常深刻。

  哪些是下愚?我們常常疏忽了,沒有重視他,念佛的阿公阿婆。特別是在鄉下偏僻、貧苦地區,這些阿公阿婆念佛,他們真正是佛經上所說的老實念佛,老實兩個字學到了。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好像他不會說第二句話。我們跟他談話,他好像也很注意在聽,但是仔細一端詳他在念佛,他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沒有停止,看著我們,對我們笑咪咪的。我們說完了之後,你聽懂了沒有?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他沒有第二句話回答你,就這一句佛號。這樣的念佛人可不能小看他,為什麼?真正得念佛三昧的就是這個樣子,真正得一心不亂也是這個樣子,他們將來決定得生淨土。往生淨土品位一定不低,確確實實做到了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。這是我們念佛人的好樣子,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。

  我們佛弟子為什麼要出家?出家是為了什麼?我出家是章嘉大師教我的,我一個人在台灣,無牽無掛,他希望我出家。我曾經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在這個社會上適合於什麼行業?他就告訴我,出家。而且告訴我學釋迦牟尼佛,叫我去看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那是釋迦牟尼佛的自傳,讓我認識釋迦牟尼佛。到現在六十三年了,六十三年的學習終於明白了,明白什麼?一切諸佛如來、菩薩、羅漢,這都是出家人,出家人幹什麼?教學。中國老祖宗所謂的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,我說了十個教學為先,這是我體悟的。教學好處多多,第一個什麼?沒有離開經教,你天天要讀,你不讀你怎麼講?也就是說你不能離開佛陀,不能離開經典。自行化他,先要自己把經論搞清楚,要把經論裡頭所說的理論與事相都要落實到生活,落實到生活不亦悅乎,法喜充滿,真正得受用。

  無論什麼境界,自己懂得最善的處置,善緣、順境好!處這種境界沒有貪戀、沒有欲望,我們的道業能保持正常的提升。如果有名利的念頭,你就被境界所轉了。被它所轉,愈轉愈深,就是愈迷愈深,到最後把佛法丟掉了,依然去搞輪迴,這是自然現象。如果處逆境、處惡緣,環境不好,處處是障礙,人緣不好,都是所謂的冤親債主,怎麼辦?這個裡頭頭一個,決定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,不被境界所轉。在境界裡頭沒有怨恨,回光返照,因為這是最難處的境界,要想到這些環境、人事都是佛菩薩加持的。為什麼?我們修行有了一點功夫,有功夫要參加考試,看這一關能不能通過,能通過,提升了,不能通過就退轉了。所以,對於環境、對於人事都要感恩,為什麼?我又通過了,證明我又提升了一個階層,好事,不是壞事。順境、善緣也是好事,都是來考試的,你有沒有貪戀?貪心是從這裡斷的。逆境、惡緣來考你,你有沒有瞋恚?所以逆緣這是看你斷瞋恚斷到什麼程度,順境、善緣是看你斷貪惡斷了幾成,統統來考試的。

  所以,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懂得,所有一切眾生統統是佛陀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你得要這樣看法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的境界才不斷向上提升,你的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了。無論處什麼境界統統幫助你提升,你看,不是幫助你斷貪就是幫助你斷瞋恚。貪瞋那個底下更深一層的是愚痴,愚痴是不明白、不懂事。所以,境界從早到晚,從初一到臘月三十,在哪裡修?就在生活當中修,在工作裡面修,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,這叫真修行,這叫第一善。這經典上講第一善,第一善你根本就不知道,你天天在讀經、天天在學習經教,沒用上。人家罵你會生氣,人家恭維你會歡喜,這個不行,你被境界所轉了。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對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你滿心的歡喜,會跟那個鄉下的阿公阿婆一樣,不管是什麼人,你讚歎他也好,你毀謗他也好,你罵他迷信也好,罵他無知也好,他就是那一副笑臉對你。那個笑不是假的,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,是真心的微笑,是真心的歡喜,對待一切眾生、對待一切事物。第一善你嘗到味道了。你怎麼會不歡喜?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了,你說能不歡喜嗎?六道輪迴就幹到這是最後一次了,下面沒有了,下面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這是第一善,這是無比的歡欣鼓舞。

  所以一聲佛號六根俱攝,六根都端正,六塵不染,六識不起作用。「又靈峯大師」,蕅益大師說的,「佛號投於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」。我們心裡頭有妄念,心裡頭有妄想、有雜念,這是學佛的人對這樁事情都憂慮,用什麼方法能夠讓我得清淨心?實際上方法你知道,可惜你沒有用,方法是什麼?就是念佛,念佛的時候把一切放下,萬緣放下。要把歡喜心念出來,要把感恩的心念出來,把真誠心念出來,把清淨平等覺念出來,這叫真正會念佛。要記住,孔子修的是世間法,不是佛法,他老人家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學生們看出來了,學生們對老師的表揚,五德,我們的老師有五種德,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老師為人溫和,換句話說,絕對沒有心浮氣躁,沒有這個表現,他心是清淨的,他心是定的,絕對不會發脾氣。你做再壞的事情,他看到之後笑咪咪的,也不會發脾氣。什麼時候會發脾氣?他教你的時候會發脾氣,那是一種手段,教學的手段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我看出來了,他發脾氣是對什麼?對最好的學生,好學的學生,對這樣的人發脾氣。對那些心浮氣躁、貢高我慢、好高騖遠,對這些人,學生當中有,老師從來沒有對他們發過脾氣。

  我跟他那個時候不到一年,應該有八、九個月,有一天老師把我叫到房間裡,他問我,他說你是不是看到我對待同學不平等、不公平?老師也真厲害,他看到我對他的疑心。我說是的。他說你懂不懂?我說我不懂。他就告訴我了,我罵的那些學生,我打他他都不會走,他都會跟著我學。這種是真正想來學的學生,打不走、罵不走的,打罵他是叫他醒悟、叫他開竅、叫他明白。他說有一些同學,你看到了,從來沒有批評他一句,那些是什麼?好高騖遠、傲慢嫉妒,這些人沒法子學的,把他當作旁聽生。對他們很客氣,他們有過失從來不說的,這等於說放棄,我不是教他的,他來旁聽的。我才真正明瞭。我都沒有說話,老師看出我對他有疑惑。他要叫我到房間,沒有第三者聽到,告訴我真實狀況。我們心裡感激,對老師佩服。看不出來,是我們自己不懂事、自己愚痴,才知道老師教學的善巧方便。這些都提供我們在一生當中,在日常生活、工作,對同事、待人接物,我們就學會了。夫子基本的道德,就是日常,不是做出來的,自自然然的,溫和、善良、恭敬,就是認真負責,節儉、謙讓,沒有跟人競爭的,沒有惡意批評一個人的。儒家,世法的善人,如果學佛的人都做不到,你就白學了。

  佛法日常生活的標準,我們不複雜,我們只講了五科,就是五種。第一種淨業三福,有三條,這是文字最多的。第一條四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這一條是佛教人做人的根本,這四句做不到,這就不是善人,佛經上一開口善男子、善女人,必須把這四句做到。慈心不殺是善,善心善行,絕無傷害別人的念頭。我們將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將慈心不殺落實在《太上感應篇》,修十善業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,我稱它作儒釋道的三個根,根本。這三個根紮下去,這是一個有道德、有修養、有智慧、有學問的人,不管他念書不念書、識字不識字,他有道德,他有智慧。智慧於識字不識字、有沒有學過沒有關係,惠能大師說的。這是在家人的標準,善人,唯有善人才能夠入佛門,不具備這個條件,佛不收你做弟子,具足這個條件,佛收你做弟子。第二福就是真正佛弟子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三句十二個字,三四一十二。我們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,第一個會是在加拿大溫哥華,第二個會在美國加州聖荷西,現在這個會還在,美國淨宗學會。這個學會成立,我寫了一篇緣起,勉勵我們同學,提出行門五科,必須要遵守。第一個就是淨業三福,這是最高指導原則。

  第二個是六和,「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身和同住,口和無諍,意和同悅,利和同均」,這個利和同均就是共產。佛法是共產主義,最早的共產主義,而且實行了,不是口說的,真正做到。佛法裡頭沒有私財,所有財是大眾共有的,所有出家人共有的。所以,出家人的財決定不能盜,要是盜三寶的財,《地藏經》上講得很好,諸佛如來說,你造五逆十惡的罪,諸佛菩薩能救你,你要盜三寶物,佛菩薩救不了你。為什麼?債主太多了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出家人都有分,你怎麼還!中國這個國家有十億人,如果盜國家的財物,這十億人都是你的債主。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,敢嗎?不敢,凍死、餓死我也不敢。最麻煩的就是三寶物,就是出家人,它是通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的出家人,個個都有分。所以,這是沒有辦法還得清的,果報在無間地獄。念了《地藏經》就明白了,念了《地藏經》決定不敢盜三寶物。真正懂得佛法,會尊重共產,會愛共產,自己多輕鬆、多自在!只要是佛教的道場,寺院庵堂都可以掛單,到那邊都可以吃飯,都能夠住宿,十方道場。只要你真正是出家人,你不是冒充的,你就能接受供養。三福、六和。

  三學、六度,三學是學佛戒、定、慧,一定要依戒得定、因定開慧。一切人修行成佛都是走這個路子,沒有例外的,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,佛法非常重視。佛最後入般涅槃,就是佛在臨終之前講《涅槃經》,特別提出戒律的重要,戒律是佛法的大根大本。沒有戒律,佛就沒有了;沒有禮,儒就沒有了;沒有因果,道就沒有了。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如鼎的三足,少一個都不行,少一個就倒掉了,中國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組成的。六和裡面,第一個是建立共識,第二個就是戒定慧,戒和共修,然後身才能同住,口無諍,和睦的僧團,意同悅,法喜充滿,利同均。

  三學決定是按照這個順序,無論在家出家,真正想學佛拜了老師,五年學戒,第一個五年把戒的根紮下去,要把這個東西落實,養成習慣。戒是什麼?戒就是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再加上一個八關齋戒。八關齋戒是出家人戒律,在家人學一天,也就是一個月當中過一天出家人的生活;或者過兩天,可以,隨便你,你自己喜歡,通常是六天,六齋日,這六天過出家人的生活。因為有戒,心就清淨,清淨心就是定,清淨心能開智慧。沒有定,哪來的智慧?沒有定,真正遇到好老師,不教你。為什麼?你不可能,你學不會,這兒聽了,那兒走了,耳邊風。

  我這一生遇到的都難得,遇到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,你在心浮氣躁、心不專注的時候,他決定不告訴你。在他面前,坐在旁邊,他看得很清楚,看到你真正把浮躁的心情放下了,他才跟你說話,真教你。有一點浮躁的習氣,他跟你說話,不教你東西。他的話很少,他那種,他是持咒,持咒的功夫就彷彿同我們前面所說的鄉下的阿公阿婆。他用金剛持,口動,沒有聲音,無論在什麼時候,坐著、站著、走著路,他口都在動;換句話說,他持咒沒有停下來的時候。他的心多定、多清淨!我們是看到榜樣,看到這個人,受他的感動很深。我跟他三年,一直到他圓寂,我學佛的根底是跟他,他老人家會下奠定的。

  第四個科目菩薩的六波羅蜜,這都是行門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這是日常生活,遇到緣要做,要做出來。全世界公用佛教的旗幟,這是佛教的旗幟,全世界通用的,一共有六條。從這邊看,這第一個,藍色代表布施,黃色的代表持戒,紅色的代表忍辱,白色的代表精進,金色的代表禪定,後面,五種顏色統統有的,這代表智慧。這前面都有事,五項分別是事,這是理,智慧沒有形相,智慧就在這五種當中。布施要有智慧,持戒要有智慧,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都要有智慧,這是佛教教旗,表法。

  五科最後一科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,十大願王,禮敬諸佛,稱讚如來,廣修供養,懺除業障,這些是菩薩修的,我們要念,要常常放在心上,雖然我們做不到,要心嚮往之,努力去做。因為它的境界太廣了,不是普通人能修的,你譬如禮敬諸佛,這一條怎麼修法?諸佛是誰?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所以諸佛是一切眾生,我們的心對一切眾生,就如同面對諸佛,恭敬禮拜。這能做得到嗎?做不到。我從哪裡做起?我到天主教堂裡頭拜聖母瑪麗亞,到耶穌教堂裡面去拜耶穌。為什麼?他們是諸佛,他們是眾生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他不是嗎?是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不要有這種分別執著,這種分別執著是凡夫。學佛的人把事實真相搞明白了,惠能大師告訴我們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基督教、天主教在不在萬法之內?還是在萬法之外?佛又說得很好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心跟法是一體,心是能現能生,法是所生所現,一體,是一不是二,怎麼能分!這是大乘,這是一佛乘,所以普賢十願是最高的。大乘菩薩看到耶穌、看到聖母瑪麗亞,會不會頂禮?會。見到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見到一切人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在動物上來講叫佛性,在植物、礦物叫法性,其實是一個性。

  我們自己修什麼?最重要的,懺悔業障。無量劫到今天,我們是迷而不覺,哪能不造業?造業要懺悔。怎麼懺悔?認真努力學習佛法就是懺悔。佛法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統統搞明白,念頭完全改變了。以前瞧不起這個、瞧不起那個,現在知道一切萬法是自性變現的,一切萬法就是自性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就本宗來講,懺除業障怎麼修?念佛就是懺除業障,真正念佛的人就是聲聲都在懺悔,聲聲都消業障。所以佛經上講,念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真消業障。佛這個話不是比喻、不是妄語,是真實的事相,一句佛號確實有這麼大的功德。那我們念佛為什麼沒有收到效果?我們念佛的心不誠不真,我們念佛的時間少,妄想雜念的時間多,所以看不出效果。如果你念一天佛號,二十四小時佛號沒有中斷,你就會知道念佛的效果,你能夠體驗出來,真有效!

  所以淨宗學人,日常生活當中遵守五個科目夠了!我在洛杉磯的時候,印海法師,跟我同年,也是老朋友,看到我們淨宗學會的緣起,他對於這五種行法非常讚歎。他說好,短,很少,容易記得,又不深。你要是很多,條目很多,記都記不得,怎麼做法?要簡單、要容易,要能夠符合現在人的生活,他可以做得到的,做不到的不要提。這就是善巧方便,這就是好方法。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都在其中,這五個科,每一個條目都包括教義在裡頭。

  靈峰大師說得好,「佛號投於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」,佛號把你的亂心制伏了。「心既是佛,六根自然悉皆是佛」,這不是假的。故云『耳目口鼻,皆當自端』。「自端者,一聲佛號,六根自然端正」。不但六根自然端正,給諸位說,萬法自然端正。效果,「自然身心淨潔,與善相應」。善是什麼?「是心是佛」,這是善到了極處、到了頂點。一句佛號,是心作佛,作佛的究竟是是心是佛,你看這個法門多麼圓滿。這一部經就夠了,不要再搞多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一才專。

  我記得我是三十歲到台中去拜老師,請老師收我做學生。老師開出三個條件,三個條件能遵守,可以收你,三個條件不能遵守,你另請高明,老師不收你。第一個條件,從今天開始,你只能聽我講經教學。除我之外,任何高僧大德、大居士們他們講經教學,不准去聽,只聽他一個。我們乍聽之下,好像老師太自大了,目中無人一樣。第二個條件,從今天起,你看文字,不管是世間、是出世間,沒有得到我的同意不可以看。這第二個條件。第三個條件,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,統統放下,從今天起聽我一個人教誨。我聽了之後也呆了,這怎麼辦?好在我兩個介紹人,一個是朱鏡宙老居士,跟李老師是老朋友,他們兩個同年,我對於朱老居士非常信任,第二個是懺雲法師,我是這兩個人介紹來的。想到這兩個人,看準這個老師,大概不會有差錯吧,所以我就接受了。好,老師三個條件我完全接受。這收我做學生。

  十幾年之後,我離開美國到新加坡,在新加坡遇到老朋友演培法師,他大我十歲。早年,他年輕的時候,好像他四十歲,在台北善導寺當住持,他常常講經。我們是他座下客,總是每一會必到的,我們還坐在第一排,跟他面對面。老朋友在外國異地重逢,非常歡喜,他請我在他道場講開示,對他的信徒,那天來的人有六百多人。我對法師讚歎,對道場讚歎,對他們所修的法門讚歎,他們修的是彌勒淨土。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修彌陀淨土,他們修彌勒淨土,我對彌勒淨土讚歎。講完之後,請我吃飯,飯後飲茶,告訴我,他當小沙彌的時候跟諦閑法師,諦閑法師那個時候就給他三個條件,跟李老師給我講的完全一樣。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不是李老師的,這三個條件是誰的?古時候祖祖相傳。

  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完全明白了,學東西一定要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跟一個老師,老師對你負完全責任,你要聽話,你才能得到戒定慧;你要不聽話,他對你一籌莫展,他沒你辦法。如果是學知識,他不會提這個,你真正想學佛,佛是要戒、要定、要慧,這三條就是戒律。依一個老師,依一個法門,長時薰修,你就得定。得到三昧之後,不定在什麼時候豁然大悟。開悟之後,沒有學過的經論,沒有學過的法門,你一看就懂,一聽就明白,那是什麼?那是智慧。如果是知識做不到,真叫隔行如隔山,智慧它是通的,它沒有障礙。現在師道沒有了,李老師一生大概也就碰到我這麼一個學生,對我用這種方法,我也就接受了。

  遇到一個好老師不容易,老師曾經告訴我,老師找一個真正傳法的弟子更難。學生找老師難,老師找一個學生更難,到哪裡去找?單單開出這三個條件,誰能受得了?今天我開出這三個條件,走遍全世界不會有一個人跟我學,還罵我太傲慢了。這真正是傳道,他關心你、照顧你,他把你看得很緊,不讓你聽,耳朵堵塞了,不讓你看,眼睛蒙住了,為什麼?心才定得下來,幫助定心的。過去所學的他不承認,對老師所教的百分之百的接受,沒有辯別的機會,他不准你辯別。你以前學的我不承認,這個人說、那個人說,他不相信,不承認,你就聽我的。他訓練你什麼?訓練你的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個太難了!心要真正回歸到清淨、平等,就開悟了。真正好老師,真正高明,沒得找了。我知道我以後沒有了,我遇到學生不能用這個方法,現在的年輕人頭腦都搞亂掉了、都搞雜了。

  我跟方東美先生,方老師能騰出星期天寶貴休息時間來給我上課,為什麼?他大概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一個用真誠心、恭敬心,沒有遇到這樣學生。學校裡的學生是憑考試進去的,分數夠了才能聚集在一堂。我們真心想學,他就真教我們,一分錢的學費沒繳。每個星期一次,兩個小時,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。講課的地點是家裡小客廳,一張圓桌子,學生我一個。這個緣太難得了!這部《哲學概論》,特別是後面這個單元「佛經哲學」,改變了我一生的命運。在這個時代裡頭,真正像老師所說的,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我能享受到,不能不感恩,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。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我們要落實,父母師長都不在了,念念不忘,起心動念不敢作惡,作惡對不起老師、對不起父母。受盡冤屈沒有關係,消業障,歡喜接受,讓我在這個磨難、折磨當中看自己能不能禁得起,關關通過,菩提道上一帆風順。末後結到「是心是佛」,結得好!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,「棄欲止惡」。經文只有兩句:

  【勿隨嗜欲。不犯諸惡。】

  在這品最後這一段,「重複勸勉,應棄欲止惡」,欲是欲望,所有的欲望都不善。度眾生呢?成佛道呢?也不善。為什麼?只要你心裡頭有執著就是障礙。要把心裡頭這個執著放下、分別放下、起心動念放下,這是我們常說,變成口頭禪了。大乘教裡頭佛告訴我們,真的不是假的,特別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個個都是,沒有一個是例外,你自己一定要曉得你本來是佛。那現在?現在還是佛,什麼佛?糊塗佛,雖然糊塗,你真的是佛。諸佛如來他們醒過來了、明白了,你呢?你在睡覺,迷迷糊糊,沒有清醒過來,跟清醒過來沒有兩樣。

  我們學了這麼多年認識了,認識什麼?認識所有眾生本來是佛,認識了人人是好人、事事是好事,真的。這個世間每個人對待我,無論是什麼樣的心、什麼樣的態度,都是好人,都是好事。障礙我的人、嫉妒我的人、陷害我的人,全是好人,全是好事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對於這些人,你看,我拜佛都供他們長生祿位,我沒有忘記他們。他們對我,加給我的是恩德,是來考驗我,是來成就我,我是這樣看法。人一生沒有怨恨,多幸福,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沒有貪欲、沒有怨恨,一生能過著清淨、平等,後面覺是自然的。學佛沒有別的,永遠保持清淨心、保持平等心。森羅萬象,事上好像不平等,理上平等;相上好像不平等,性上平等。你要往深處去看,相是假的,性是真的。森羅萬象怎麼來的?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他所講的跟佛經講的一樣,我們不能不佩服。

  所以,大乘佛法講的什麼?早年我還年輕的時候,我是一出家就講學、就教書,在佛學院教書。有一年過年,農曆年,有一個聽眾,大學教授,輔仁大學的教授,來告訴我,他底下這個學期,對學生課外活動他要開講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好事情。我就順便問他一句話,我說我問你一個問題,你用一句話回答我,不要囉嗦。我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說的是什麼?用一句話回答我。他想了很久,想不出來,回過頭來反問我。我告訴他,《般若經》上有一句話,你想想看妥不妥當?「諸法實相」。你看,就四個字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要用現在話來講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。他同意了。佛不說假話,不騙人,說的是事實真相,所以太寶貴了!我們看到的事相是虛妄的,他看到真相。

  惠能大師給我們提出,一切現象從哪裡來的?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怎麼變現出來的?自性變成念頭,就是變成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整個宇宙的現象,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。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的妄心,它的體是我們的真心,真心迷了變成妄心,妄心變成整個宇宙。這是佛教的倫理哲學,講絕了。中國老祖宗講倫理是講五個,父子、夫婦、君臣、兄弟、朋友,講五倫,這五倫是一家人,從事上講。佛法從理上講,這五倫從哪裡來的?從心想生。心想從哪來的?從自性來的。能大師這句話說得沒錯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。所以,一切萬法都是我們的真心、都是我們的自性,不是別的。自性是什麼?自性就叫做佛,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佛教講的是真平等,因為它從自性上立說。這學說從哪來?自性流出來的,沒有分別,沒有起心動念。

  自性裡面沒有嗜好、沒有欲望、沒有諸惡,也沒有諸善,善惡都沒有,染淨善惡統統沒有。在淨土宗叫常寂光,一片光明,這一片光明裡面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。光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每一法、每一個眾生、每一物都沒有離開常寂光,只是自己不知道,叫迷,迷了叫眾生。一旦覺悟了、明白了、證實了,本來是佛。楞嚴會上佛說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,你成佛了,成佛得到什麼?什麼也沒得到。為什麼?所得到全是自己本有的,無量智慧本有的,無量的德能本有的,無量的相好都是本有的。極樂世界怎麼來?極樂世界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我現在這個身、我居住的土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沒有兩樣。放下就見到了,這裡教我們放下,棄是放下,止是放下。為什麼?這是性德的反面,我們要性德的正面,正面是沒有欲、沒有善惡。
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佛再一次的勸勉我們,「應棄欲止惡,安和專誠」。我們學佛這些年來,在國際上走動,提出四個字「誠敬謙和」,跟這個地方「安和專誠」是一個意思。誠敬第一個,它這裡在第四個字,真誠、恭敬、謙虛、和睦,要求我們淨宗同學要把這四德做到。這個四德裡頭,實際上就包括了夫子的五德溫良恭儉讓,安和專誠裡頭有,有溫良恭儉讓。有賢首國師在《妄盡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,「隨緣妙用」、「威儀有則」,就是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;第三句「柔和質直」,態度要柔和,質直就是真心,不能虛偽;最後「代眾生苦」,覺悟的人、明白的人要代眾生苦。怎麼代?前面三句就是代眾生苦,我們要很認真做到,做榜樣給大家看。

  『嗜』是嗜好,「愛好與貪求」,這個字裡頭有這兩個意思。喜歡吃、喜歡穿,穿著,從愛好就會生起貪求的念頭。『欲』是欲望,我們看此地,《大乘義章》第七卷曰:「染愛塵境,名之為欲。」染,心裡頭真有,這叫染。有什麼?有好的生活環境,對這個生活環境起了貪愛,捨不得離開。可是事實上,自然教導我們愛別離。我們喜歡的環境住不長,到時候一定要離開,一定要捨棄。我在美國住在一個小鎮上,庫柏提諾,在加州非常有名,這個地方稱之為矽谷,是美國科學技術的中心。我在那裡有個小房子,房子外面就是公園,居住的環境非常好。我非常喜歡這個地方,活動的空間大,那公園活動空間大,居住的房子很小,照顧很方便。居住在這個地區的,一般都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人,也是美國一些富有的人,所以社會風氣好,人與人之間見面都會打招呼,都很有禮貌,也都能互相照顧。可是沒辦法長住,還是得到處走動。最後離開美國,我把我的房子送給悟道,悟道也沒住多久,把它賣掉了。因為自己一生流浪,遇到居住的環境好都很留戀,在美國達拉斯也是的,我在那裡建了個道場,最後美國不能不離開,移民到新加坡。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,又不能不離開,到澳洲。澳洲建立淨宗學院,我是給同學們建的,那個時候跟著我有二十多位出家人,為了安置他們,在澳洲建個道場。現在也小有成就,小有成就不夠,要有大成就,什麼是大成就?念佛往生是大成就。

  我說出古時候老師教學這三個條件,不是李老師專有的,諦閑法師有,證明這三個條件,古人收學生都是這三個條件。讓學生的心能真誠、專一,沒有懷疑,專心致力,他的學業會有成就。這個條件是有時間的,不是永久的,李老師教我那個時候,五年,五年之內是決定要遵守,五年之外就開了。我到了五年,我自動的跟老師說,我向老師要求,我再守五年。我遵守老師這個約法三章是十年,才有這一點根底。我跟李老師不一樣,李老師小時候紮根比我深,我雖然十歲才離開農村,農村裡頭有家學,私塾,我紮的這個根頂多只有老師的十分之一,所以我們在學術上成就比不上他。我十年遵守這個條件是正確的,我給他報告,他很歡喜。我常常在海外,很少在台灣,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外,可是每年回台灣,第一樁事情就是見老師,給老師報告外面弘法的狀況,聽老師的教誨。

  走的地方多了,一生沒有固定的地方,過著流浪生活,所以染愛塵境,雖然有時候有這種煩惱起現行,但是沒有條件得到這些染愛,得不到。慢慢就看開了,時間久了看開了,財色名利、七情五欲愈來愈淡薄。流浪有個好處,長見識,你看了很多,你聽到很多、接觸到很多,這就是經驗豐富,真正體會到無常、空寂。接觸淨土之後,對於極樂世界真的相信,再不懷疑了,心定了,一心求生淨土,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念頭。尤其八十五歲以後,《華嚴》放棄了,一門深入,一門深入才自己能夠保證決定往生,決定得生。

  對於世間事,我們也不是冷血動物,佛法講大慈大悲,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我們看到世界的動亂,看到眾生生活這麼苦,不能回頭,不能覺悟,還在造業。怎麼幫助他?六十多年來深深體會到,一切諸佛菩薩對眾生最大的貢獻,就是講經教學,就是「今現在說法」。我們真正明白了,真正下定決心,沒有第二個妄念,一生把教學擺在第一,就是以這個報佛恩、報眾生恩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