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二十四頁第一行,請看經文:
【佛告彌勒。敬於佛者。是為大善。】
這一段,釋迦牟尼佛再次的教誨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是我們的代表。這一段經文分四個小段,這是第一段,這四個小段是講「自利利他」。自利利他又分為六段,六小段,這是第一段,「敬佛大善」。學佛的同學都希望能修大善,什麼是最大的善?今天同修們特別有福報、有緣分遇到這段經文。世出世間什麼樣的善是第一等的大善?佛在這裡說出來,『敬於佛者』。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孝道,佛跟我們的關係是師道,佛是老師,我們是佛的弟子,師道主敬,尊師重道。佛是世出世間老師的代表,孔子是中國老師的代表,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老師的代表,阿彌陀佛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的代表。一層比一層的範圍大,一層比一層的意義深,深到極處就是阿彌陀佛,這到究竟點了。我們以真誠心、恭敬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修無量無邊、無有邊際的大善。沒有人知道,所以把光陰都空過了。我講過很多次,念佛這樁事情得分秒必爭,我有一秒鐘的時間,我也念一句佛號,大善!我這一秒鐘沒有念佛號,這一秒鐘就白過了,真可惜。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善事,沒有比這個更善了。
我們看下面念老的註解,「佛重誨彌勒,首當自度」。重是再次。教誨彌勒菩薩就是教誨我們大家。大乘教裡頭最可貴的是直下承當,怎麼叫直下承當?彌勒菩薩在法會是代表我的,這就是直下承當。世尊對彌勒菩薩的開示就是對我說的,不是對別人,這才能得圓滿的利益。道場的同學聽經聽了幾十年沒有進步,為什麼原因?有人問他,師父講經是為那些人講的,不是為我;佛講經也是為他那些徒眾,與我不相干。所以聽一輩子,一句也沒聽進去,你說多可惜。這是什麼?不肯承當,有這個機緣,不肯。誰肯承當誰得利益,不肯承當的人得不到利益。學佛,經上說得很清楚,首先要度自己。自己沒有得度,怎麼能度人?佛在經上說過,自己沒度而能度人,「無有是處」,沒有這個道理。佛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我們看經文,「敬於佛者,是為大善」:
【實當念佛,截斷狐疑。】
這是第二段。第一段專門我們講自度。而念老認為,這個四句實實在在是一大藏教的綱宗。綱是綱領,宗是宗旨,最重要的兩句話。敬是恭敬,「敬佛者」,《淨影疏》裡頭說:「敬荷佛恩,名為敬佛。」荷是承擔的意思,領會,接受,有這些意思。「如來萬劫薰修,入佛知見」。然後「以佛之知見,開示我等,普令悟入」。
這裡講到佛知見,參考資料裡頭有,在第二頁,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面節錄出來的。「了」,明瞭,「知」是覺知,「照見」,首先是明瞭覺知,這是照見的體,有這個自然起作用,照見。照見「諸法實相理」,也就是我們說,真正通達明瞭一切諸法的真相。這個人是誰?是諸佛菩薩,而且是法身菩薩,明心見性了。沒有明心見性,他見不到諸法真相。「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」,一切種智起作用。二智是一切智、是一切種智,這兩種智。一切智,阿羅漢證得的;一切種智,法身菩薩證得的。一切智知法總相。一切法的總相是什麼?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所以總相是知道一切法空,阿羅漢的智慧,所以阿羅漢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一切種智是法身菩薩,一切是一切法,遍法界虛空界世出世間一切法,種是種種,無量無邊。這種種法怎麼生的、怎麼出現的?為什麼會有這一切法?這一切法起什麼作用?這些理事現象全都通達明瞭,叫一切種智。阿羅漢沒有,阿羅漢只知道一切法是生滅法,了不可得,你要問他這個法怎麼來的,為什麼會有,他不知道,這是屬於一切種智。佛知道,明心見性的菩薩都知道。明心見性的菩薩叫法身菩薩,他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,所以他們知道,佛知道。換句話說,二乘,阿羅漢、辟支佛;別教三乘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都不知道宇宙萬法怎麼來的。
所以學佛的目的一定要知道,要開悟,以開悟為目的。怎麼才開悟?放下。章嘉大師早年教我。我初入佛門,方東美先生帶領我的,所以遇到章嘉大師,我就很想知道契入佛境界有沒有簡單快速的方法,我想知道。我提出這個問題,那一年我二十六歲,大師聽了之後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。我們兩個看了半個多小時,一句話沒說。我等他回答我。他看我什麼?看我年輕,心浮氣躁,不說。半個多小時,心浮氣躁定下來了,他說了,說了一個字「有」。這有,聽說有,我們耳朵就豎起來,要用心聽了。他又不說了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動,他就不講了,要心不動才行。停了六、七分鐘,他說了兩句話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他說得很慢,一個字一個字,還拖長聲音,好像舞台裡面講台詞一樣。我是十幾年之後才恍然大悟那一幕的情景,那是老人的教學方法。絕不是你一問,馬上就答覆你,那是右耳進去,左耳就出去了,不管用。一定要等到你把心浮氣躁降伏下去,你的清淨心、真誠心、恭敬心起來了,才能跟你說。為什麼?你才真聽進去,你才有領悟的能力。這個教學方法,我一生只遇到這麼一個人。李老師的教學,跟我們一般談話一樣,很正常。章嘉大師,你心(情緒)要定不下來,他不會跟你說的。所以一定是入佛知見,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以這個為目標。
所以就智體上來說叫知。這個知是自性本有的,不是外面來的。自性本有的知是真智,就是真實智慧,無所不知,真實的德能,真實的相好,一切眾生自性裡面圓滿具足。我們現在沒有了,這個沒有是什麼原因?不是性德有生滅,性德不生不滅;換句話說,我們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是不生不滅的。雖然它沒有生滅,它有隱現。隱是什麼?不見了,現是露出來。我們有煩惱、有妄想、有分別、有執著,它就不現了。這什麼?這個東西障礙了它。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它就現前了。不是說完全放下,它就完全現前,一分放下,它就一分現前;兩分放下,它就兩分現前。這個世間有聰明智慧的人,他對於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肯定比一般人輕。他有沒有?他有,他比一般人輕。怎麼知道?他能透出一點智慧出來。如果這個心裡頭,這些東西充滿了,他一點智慧都沒有,全迷了,無論他有多大財富、有多高的地位,昏迷。他被名利沖昏了自性,自性裡頭的智慧、光明、德相完全透不出來。
所以佛陀的教學,對於知識不重視,這個東西有沒有沒關係。我們學佛,要特別留意佛陀的表法,八相成道。八相成道裡頭出家,十九歲離開家庭,捨棄王位。釋迦牟尼佛要不出家,他是國王,捨棄王位,捨棄了宮廷裡面富裕的生活,他去做苦行僧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他過這個日子過了一輩子。七十九歲圓寂,不是在房子裡頭,是在樹林底下。做樣子給我們看,看什麼?放下,他真放下了。我們現在放下了,還要建道場。建道場算不算放下?不算,沒放下。釋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場,什麼意思?徹底放下。建道場成不了佛,為什麼?放不下,這個東西是累贅,你看你要管人、要管事、要管錢,什麼都得管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什麼都不管,沒事。他的工作就是教學,生活是示範,是身教,講經是言教。身行言教,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我們要把它看懂,把它看會。
所以這一切種智,就智的體,這是知,無所不知。「又為五眼中佛眼」,佛眼是眼裡頭的圓滿。肉眼我們有,天眼我們就沒有。法眼、慧眼、佛眼,五眼裡面的佛眼就是一切種智。「故就眼而云見」,叫佛知見。佛知見,有「開示悟入」四個次第,開佛知見、示佛知見、悟佛知見、入佛知見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菩薩的位次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愈往上去愈圓滿,到妙覺真正圓滿了。開佛知見,十信位沒有。諸位要知道,十信從初信到七信是阿羅漢,八信是辟支佛,九信是權教菩薩,十信是十法界的佛。他有沒有開佛知見?沒有,他沒有大徹大悟,是用阿賴耶識修到最高的、最圓滿的地位。天台大師稱他為相似即佛,他很像佛,佛在經教裡所說的,他都做到了。為什麼不是真佛?他沒有轉識成智,他還是用阿賴耶。用阿賴耶為什麼說是佛?就是佛在經教上說的,他全做到了,但是心是生滅心。如果他在這個時候轉八識成四智,他就開佛知見,就開悟了,大徹大悟明心見性。所以開佛知見是十住菩薩,示佛知見是十行菩薩,悟佛知見是十迴向菩薩,入佛知見是地上菩薩,十地菩薩。
開示悟入不容易,我們能做到嗎?這四個字一個比一個難。《華嚴經》上四十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到什麼時候才能修成?你看這個底下講得很清楚,「初於十住位斷一分之無明,得少分之知見,謂之開佛知見,乃至於十地終斷盡無明,知見圓明,謂之入佛知見。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,為開示悟入此佛知見也」。《法華經》上說的,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幹什麼?就為這樁事情。開示悟入佛知見,是你自己本有的佛知見,不是釋迦牟尼佛給你的,不是哪裡來,是自性本有的。迷得太深,迷得太久,出不來了,起心動念全是煩惱,全是習氣,這個煩惱習氣就是叫輪迴業。我們的心,輪迴心造輪迴業,怎麼能出得去?這是講的通途法門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統統走這條路,走開示悟入。
「《法華經?方便品》曰:諸佛世尊,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,故出現於世。欲示眾生佛之知見」,這就是八相成道。八相成道是表演,示就是示範,做榜樣給大家看。「故出現於世。欲令眾生悟佛知見」,這是對十迴向菩薩說的,幫助他悟入,佛示現開悟。「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,故出現於世」。這就是幫助眾生證得真正佛果,幫助眾生成佛,跟他一樣,無二無別。這個人就畢業了,畢業是真正成佛了。人人有分,人人平等。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?這一段經文講得非常清楚,是為了幫助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就為這個來的。
《法華文句》第四卷說,《法華文句》是智者大師作的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註解,這裡面說,「佛以一切種智知,佛以佛眼見,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」。佛知見就是佛的智慧。《法華玄義》第九卷裡面說,「靈智寂照」,這四個字是佛知見。靈,我們今天講感應,靈敏,極其靈敏。眾生的心微微的動一下,自己不知道,佛菩薩全知道了,自己不知道。佛菩薩沒障礙,我們有障礙。障礙要除掉,心上要放下,事上也要放下。事上的放下,事是智慧來辦事,正在辦的時候,辦圓滿的時候,都不放在心上,正在辦也不放在心上,辦完了也不放在心上,這叫真放下了。千萬不要誤會,放下,什麼事都不幹了,釋迦牟尼佛就不來了。他來示現,你看八相成道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幹這麼多事情,如果要放下了,眾生就得不到福了。你看看佛多麼活潑、多麼自在,幹這麼多事情,沒幹一樁事。為什麼?心裡從來沒有,正在幹的時候沒有,幹完之後也沒有。這叫入佛知見,他真正入了。我們學佛要學這個。佛是為佛知見而來的,由此可知佛知見的重要性。
念老的註解這裡說得好,「乃以佛之知見,開示我等,普令悟入。以佛果覺」,果覺就是佛知見,「作我因心,不歷三祇」,三大阿僧祇劫,不用這麼長的時間,就是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,「頓入佛智。此正佛之深恩」。這個恩德無法形容,無法想像,太大了!尤其是佛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,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如果沒有阿彌陀佛,沒有極樂世界,佛這麼多開示,算我們聽明白、聽懂了,做不到,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善根而已。生生世世無量劫的修行,才能達到這個境界,多難!但是淨宗確實難信易行,真難相信。多少人相信淨土,念阿彌陀佛都是半信半疑,在這一生當中沒把握,一萬個念佛人難得一個往生。三時繫念佛事是超度不少眾生,大多數是靈界的,我們肉眼看不見的。是不是超度到極樂世界?未必。超度,他又到人道來了,他到天道去了,多,佔決定大多數。哪些人能夠生極樂世界?過去生中曾經修淨土,阿賴耶識裡頭阿彌陀佛的種子很多,這是他能生的因,遇到這個法會,大家在一起共修是緣,因緣具足,他一念發心求生淨土,佛來接他。不是每一個眾生都往生。
我們淨宗同學肯定過去生中阿賴耶識裡頭有很多念佛種子,沒有很多念佛種子,你怎麼會到淨宗學會來?你怎麼會進念佛堂?你怎麼會參加三時繫念?都不可能。念佛堂、繫念法事參加的蓮友們,我們看見人不少,但是道場外面的人更多,他為什麼不來?你就曉得,道場這些人跟整個香港地區人口比,萬分之一都不到。我們才曉得難信之法,才知道佛對我們的深恩,這恩德多大。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。
念佛人一定要知道,地獄決定不能去,不但地獄不能去,畜生都不能去。畜生牠的環境,生活環境,比地獄、比餓鬼道好太多了,也就是鬼道比畜生苦,地獄比鬼更苦,墮到這個裡頭時間長。譬如死了墮畜生道變成雞,雞的壽命不長,大概半年、十個月,就被人殺吃了。吃了怎麼樣?吃了再變雞。要論次數,你從無量劫以來,你吃了多少雞,得還債,吃牠半斤還牠八兩,你要還多少次的債。絕對不是幾百次,這一生吃的,前生吃的,再前生吃的,生生世世,麻煩可大了。你聽到這個,做雞要做一萬次,你麻不麻煩?聽起來真恐怖!變豬的要變多少次豬,變牛的要變多少次牛,論次數的。
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不敢了。真正了解事實真相,他真念佛。為什麼?一心一意想超越輪迴,不再搞這個把戲了。能超越嗎?往生極樂世界就超越了。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開示悟入的菩薩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統統在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。極樂世界有同居土、有方便土,同居土、方便土等於我們此地的十法界,但是他們的十法界,六道裡頭只有人天,其他四種沒有,沒有修羅,沒有畜生、地獄、餓鬼,沒有。同居土是人天,方便土是四聖,就是小乘初果到四果,大乘十信位的菩薩。可是它很特別,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薩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統統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此地講的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換句話說,用《法華經》的話來說,統統是開示悟入的菩薩,也就是說,全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。經上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開裡頭十位,十住菩薩;示裡頭也有十位,十行菩薩;悟裡面十位,十迴向的菩薩;入裡頭有十位,十地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。名上面有,有四土三輩九品,實際上生到極樂世界,它是平等的。跟誰平等?跟阿彌陀佛平等,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每個人智慧神通道力看起來跟阿彌陀佛差不多。
我們舉一個例子,諸位就知道了,現身,我們一般講分身,變化。阿彌陀佛能分無量無邊無數身,他的分身沒有停止的。分身幹什麼?接引十方諸佛世界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人,佛都要接引他。佛不去接引他,他找不到,所以佛一定要親自去接引他。佛是用分身,人數太多了,無量無邊無數,所以佛要分那麼多身,一個都不會漏掉,這有感應。到達極樂世界的人,跟阿彌陀佛見了面,得到阿彌陀佛加持,就有能力像阿彌陀佛一樣,分無量無邊無數身。這些人分身幹什麼?分身修福修慧。到哪裡去修?到十方世界,親近諸佛如來。十方諸佛世界,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自己的分身,禮佛、供佛、敬佛,修福;聽經聞法,修慧,福慧雙修。極樂世界修一天,我們這個世界修無量劫都修不過他,你說這個地方多好!咱能不去嗎?你要真正搞清楚、真正搞明白,你就會把所有經論法門全放下了,我就念阿彌陀佛,我到極樂世界就證得大圓滿。無量法門有無量諸佛菩薩,一個諸佛菩薩教一門,無量法門同時學會,真正不可思議。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把修行分作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,到極樂世界;第二個階段,圓滿成佛。八萬四千法門不走極樂世界,那是自己修,完全靠自力。靠自力要無量劫,靠佛力一生成就。真正搞清楚搞明白,當然放下,信、願、持名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
這個法門是以佛果覺,阿彌陀佛是果覺,作我因心,我今天修行,這個因地心是一句佛號。這一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,所以不歷三祇,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頓入佛智,入佛知見,剎那之間就成就了。你看,「乃以佛之知見,開示我等,普令悟入。以佛果覺,作我因心,不歷三祇,頓入佛智。此正佛之深恩」。這是阿彌陀佛的深恩,是釋迦牟尼佛的深恩。釋迦牟尼佛不介紹,我們不知道,沒人曉得。釋迦佛的介紹,阿彌陀佛的成就。「我等遵依佛示」,這句話重要,一定要遵守、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的指示。「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,入於實相,是名敬荷佛恩」。我們恭恭敬敬把佛的恩德接受過來,荷是有接受的意思。這個地方有一個術語,「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,入於實相」。這句話很重要,參考資料裡頭有。
「三種般若」,《法門名義集》裡頭,第一個,「實相般若」,第二個,「觀照般若」,第三個,「文字般若」。「實相般若,以理為體」。理就是自性,就是真心,就是法性,中國古人所說的本性。本性本善,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個善是讚美的詞,就是太好了,無法想像。為什麼?本性具足一切法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從哪裡來的?本性本來具足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五句話,第三句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具足什麼?具足實相般若,具足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具足遍法界虛空界。自性本自具足,不從外來。由此可知什麼最重要?見性最重要。見性,問題全解決了;不見性,你所學得的全是知識。知識有侷限性,知識不圓滿,知識有後遺症,所以佛求智慧,中國老祖宗也是求智慧。所以佛教到中國來,馬上就被中國人接受了,它跟中國人走的是同個方向,同一個目標。
這裡解釋實相般若,以理為體,真如自性為體。「體絕虛假」,體是真的,它不是虛妄的,它不是假的。「目之為實」,所以用實這個字去形容它。「印體表彰,名之為相」。彰是彰顯,就是說體起作用,體沒有相,起作用現相,所以相從體生的。什麼相?宇宙萬法。惠能大師開悟末後一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一句印體表彰,名之為相,就是能生萬法。「亦可以其無相為相」。體是無相為相,但是它起作用,能生萬法就是相。
「觀照般若,以智慧為體」。觀照是實相起作用,文字也是實相起的作用。有體有用,所以實相是體,實相之體那就是真如自性。觀照是以實相般若為體,「體是般若」,就是前面講的實相般若。「觀照是用,體用合說,故名觀照般若」,這個就是你有實相,你就有觀照。觀照是對於宇宙間所有現象你都通達明瞭,你知道這些現象的體,這些現象的作用。
第三種叫「文字般若」,文字般若是傳法的,是教學的。「以音聲言教詮提為體。文字非般若,何以名般若」。文字是人造出來的,它是以音聲、語言為體,所以文字是言教的工具。文字跟語言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,文字是語言的符號,面對面談天是語言,不面對面的時候用文字溝通,會產生跟語言同樣的效果。言語是智慧,所以這個文字是智慧。也就是說,有智慧人的文字,那個文字裡頭有智慧;有煩惱的那些文字,文字也帶給你煩惱。你看小說,小說的文字是煩惱,帶給你什麼?喜怒哀樂,喜怒哀樂全是煩惱。經典,這是智慧,是諸佛菩薩的智慧,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。特別是中國的文字,所以中國文字決定不能丟掉,丟掉是罪過。為什麼?老祖宗苦口婆心用這個方式把他們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成果、經驗傳遞給後人,就用這個方法。所以中國文字跟全世界所有文字不是一類的,中國文字能傳法,它們不能,他們的文字有侷限性,大概使用時間二百年。為什麼?二百年,語言變了,音變了,他那些文字你看不懂了,它不能載道。中國文字永恆不變,超越時間,萬古常新;超越空間,無論在哪個地區,哪一個族群,只要你學會漢字,文言文,你統統能夠接受得到。這個太難得了!所以這個地方,這兩句話很有意思,為什麼稱為文字般若?第一個,「能生般若」,第二個,「能詮般若」。有這兩種功能,文字。
「因中說過果,故立般若也」。過是超過。現在的因能夠說明將來的果,有智慧的人看到了,沒有智慧的人看不到,所以它是智慧。我們《群書治要360》,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長老他看到了,捧在手上第一句話就讚歎,這是人類智慧的寶典,沒想到幾千年前的古人所說的話今天還管用,這就是般若智慧。拿到這個本子,相見恨晚,意思說,如果早看到,他在做首相的時候,會給馬來西亞帶來更圓滿的幸福。
《三藏法數》裡頭有講「五種般若」,是《金剛經纂要疏刊定記》裡頭說的,在這裡我們也可以把它念一遍。第一個,「實相般若」,實相就是般若,是般若體,實相是真相,就是自性。「謂明了一切諸法皆空,離一切虛妄之相」,這叫實相般若。真正明白覺了一切諸法,無論是體、是相、是作用,確確實實不可得。體沒有現象,非物質、非精神,也不是自然現象,但是它遇緣能生萬法,它能生物質現象,能生精神現象,就是念頭,能生自然現象,所以這個空不能說無。雖然生一切現象,一切現象不是真的,是虛妄之相。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,眼見耳聽,六根接觸到的現象,全是虛妄之相。這些現象怎麼來的?現在科學家找出來了,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從波動產生的。這個波動的頻率很高,彌勒菩薩在經上告訴我們,讓我們有個概念。波動的頻率,他說,一彈指有多少次的波動?這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這念頭。百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。我們起心動念,前念滅後念生,有多少次?三百二十兆次。我們怎麼會知道?現代科學計算時間單位用秒,一秒鐘能彈多少次?我們相信可以彈五次,那就乘五,一千六百兆,一秒鐘。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,你能夠覺察到嗎?完全不能覺察。從波動當中產生的,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,電視的畫面是從波動產生。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產生,就這麼個道理。
我們把電視屏幕比喻作真心、法性,它什麼都沒有,但是它能現相,它什麼相都能現。雖現相,與它自己自性毫不相干,它沒有被染污,它沒有受到干擾,沒有受到影響,它還是乾乾淨淨一片,不管相在那裡頭怎麼變。為什麼?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真的就會染污它了,不是真的,整個宇宙的萬象全是假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沒有說佛菩薩除外,沒有,佛菩薩也是幻相。極樂世界是不是幻相?是幻相。華藏世界,諸佛剎土,統統是幻相,千萬別當真。所以即使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住在實報莊嚴土,有沒有留戀?沒有。有沒有分別執著?沒有,那就對了。如果有留戀、有分別執著,實報莊嚴土馬上就變成十法界,變成六道輪迴。變得太快!什麼理由變的?因為你被染污,你的心被染污。執著是見思煩惱,分別是塵沙煩惱,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,佛說你被這三種煩惱迷了,就變質了,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,把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。我們是把六道輪迴變成人道,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環境,隨著我們念頭起變化。我們如果貪心很重,就變成餓鬼道;瞋恚心很重,就變地獄道;愚痴很重,就變畜生道;念念不忘仁義道德,這人道。現在我們得人身,是過去生中我們守住了仁義禮智信,就佛家講的三皈五戒,我們守住了,所以得人身。但現在得人身,不幹人事,要幹貪瞋痴慢疑,來生就是地獄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,統統是心變的,與什麼人都不相干,自作自受。
佛給我們講真話,告訴我們事實真相。如果怨天尤人,罪加一等。為什麼?你冤枉人,與人不相干,全是自作自受。我們在人間不錯,有財富、有地位、有享受,自作自受;我們在人間受苦受難,也是自作自受的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修福決定得福報,造惡一定得罪報,就這麼個道理。因果報應絲毫不爽,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實相般若是般若之體,後面講的觀照、文字、境界、眷屬,它們的體都是實相。有智慧,你就能夠認識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妄。法性是真的,法相是虛妄的。真的,我們要想方法證得,妄的別放在心上,這叫真修行,這叫真功夫。
「觀照般若:觀照即般若之智用也」,就是實相般若的智用。「謂因觀照明了法無相,悉皆空寂,以顯即體之用」,這叫觀照般若。相有沒有起用?可以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提出四德,人生在世間,這四樣不能忘記。第一個,「隨緣妙用」。我們在一起吃飯,天氣冷了,一樣穿衣,這都是事相。知道這些全是假相,恆順眾生。妙用是什麼?妙用,不放在心上就妙了。心是什麼心?清淨心,平等心,覺而不迷。清淨,二乘心,聲聞緣覺,小乘人;平等心是菩薩心。記住菩薩是平等的,你還有高下,你還有親疏,這個我喜歡、那個我討厭,你是凡夫,你不是菩薩。為什麼?你有分別。有分別就不平等,沒有分別就平等。沒有分別的,菩薩心。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心不染污,他沒有執著。沒有執著就沒有染污,沒有分別就沒有高下,這是真心。修行修什麼?就修這個東西。
在一切萬法裡頭,用清淨心,用平等心。覺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大徹大悟。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上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修因你就證果。果是什麼?也在經題上,經題上半段講果,「大乘」,大乘是智慧,就是實相般若,包括這個地方所講的觀照般若、文字般若、境界般若、眷屬般若,都在大乘裡頭,大乘是真實智慧。「無量壽」是第一德,無量壽是什麼?不生不滅,自性。惠能大師開悟第二句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。自性不生不滅,是第一德。「莊嚴」是相好,無量無邊無盡的相好在哪裡?在極樂世界。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,煩惱習氣除掉了,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清淨平等覺現前了。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的美好莊嚴,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,不是哪個造的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到極樂世界就看到了,不但看到,自己受用到了。所以觀照,顯即體之用,在極樂世界非常明顯。
第三個,「文字般若:文字是能詮之文」,文就是文字。「般若是所詮之法」,你能看得懂文字,你就能體會到智慧,智慧就生了。「能所合成,以語言文字,性本空寂,故名文字般若」。所以讀經不能著文字相,不要去想文字的意思,它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它就有無量義,有意思就一個意思,沒有第二個意思。古人的典籍,佛法的經典,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,為什麼?它跟般若是通的。
第四種,「境界般若:境界即諸法之境界。謂境無自相,由智顯發,以根本、後得二智,照了一切諸法境界,悉本空寂,從境得名」,叫境界般若。境界森羅萬象,整個宇宙。這森羅萬象雖然是有相,就像我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這畫面,有相,我們看見了,這相能不能得到?得不到。為什麼?剎那生滅。我們還沒有起心動念,它已經不存在了。看到是什麼?念念相似相續相,不是真的。所以現相不可得,不要被現相迷了。六道裡頭的眾生,可惜就是他被相迷了,他認為相是真的,認為相是可以得到的,不知道相是假的,不知道相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
執著相有,生無量無邊的煩惱,這個煩惱的果報就是輪迴。換句話說,因為迷惑,因為無知,在假相裡頭起心動念,製造輪迴。自性裡頭沒有輪迴,輪迴是自己製造的。覺悟了,覺悟輪迴就沒有了。永嘉大師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們看電視,知道電視是假的,所以電視裡頭所有一切物像,並不想據為己有,不會生起這個念頭。什麼時候你能看到現實的環境,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,跟電視完全相同,無二無別,在這上不起心動念了,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,沒有佔有的念頭,沒有支配的念頭,你就自在了,你就提升了,從凡夫提升為聖人。
最後一個,「眷屬般若:眷屬者」,就是「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」,這叫四加行。後面括弧裡頭有解釋,什麼叫煖?如鑽木取火,火還沒出來,但是煖相出來了,你摸這根木頭它很熱,還沒出火,叫煖。比喻「加行位人,未得智火」,他的智慧沒開,但是有相,就是「燒煩惱薪,已見煖相」,沒有大徹大悟,有智慧現前的跡象。這第一個。再提升,頂,「觀行轉明,如登山頂,皆悉明了」。智慧開了。這個頂,前面煖,智慧還沒開,智慧的跡象有了;到頂,智慧開了,好像走到山頂,看到四周能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明白。再往上提升那是功夫了,忍,就是「忍可之義」。忍可就是對於佛的教誨肯定了,不懷疑了,認可。「於苦集滅道之法,忍可而樂修」。對於佛的說法同意,能接受,願意依教修行,這是忍。「世第一」,於理雖然沒有能證,沒有大徹大悟,沒有明心見性,但是在世間是最殊勝,這世間第一。跟出世間,他的位次不高,但是在世間法裡,他比別人高,所以叫世第一。這加行位。
「及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謂此諸法,皆是觀照慧性之屬,故名眷屬般若」。戒定慧是智慧的眷屬,解脫、解脫知見也是。「解脫」是比喻,解是解除,也就是中國現在講的解放,是這個意思。「解縛得脫」,好比你有繩索捆綁著你,你不自在,現在把這繩索解開,你得自在了,脫是脫離,脫離苦海。「解脫知見」,知是智慧,見是眼見,「智眼照了諸法皆空」,不再為諸法所迷,把一切諸法都放下,你就解脫了。
這些諸法是製造輪迴的,所以你把它放下,輪迴的因沒有,輪迴的果就滅掉了,就是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大千就是六道輪迴。大千世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正契入這個境界,所有物質現象全是假的,所以假的,你很容易通過。這牆壁是假的,你能穿過,自由穿過;地球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你可以從這邊穿到那一邊,這佛菩薩的神通。佛菩薩神通,我們個個都有,不是他們的專利,所以佛說的是真話。佛所具備的,我們也具備;佛能示現,我們不能示現,是因為佛把障礙全放下了,我們現在障礙一大堆,不肯放下。所以佛說放下便是,只要肯放下,便是。
從文字起觀照,入實相,這叫敬荷佛恩。佛的教誨,你認真去做,你認真去修,你修成了,這叫報佛恩。下面念老說,「依此經中種種教誡,端正身心,止惡修善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。將來,「橫生四土,圓登不退,才是真實敬佛」。我們要記住,真敬佛,依教奉行;不肯真幹,不是真敬佛,口裡頭有敬,心行上沒敬。行之所依是心,心裡頭對佛沒有敬意,所以在行為上表現不出來;心裡頭真正敬佛,身口一定做到。「故曰敬於佛者,是為大善。大者,即大方廣之大,絕諸對待,強名為大。此云大善,謂無上之善」。大方廣所說的大,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,大小的大是相對的。絕諸對待,它不是對待的。強名為大,所以說不出,太大太大了,無量無邊沒有邊際。這個大善,大善是無上之善,沒有能比的。這善是什麼?這善是敬佛。我們應當學。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,對阿彌陀佛沒有敬意,怎麼能往生?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,心上沒有阿彌陀佛,身上沒有阿彌陀佛,只是口上有,有口無心,沒有感應。所以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原因在此地。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,這些道理、方法、因果統統要搞清楚搞明白。
《會疏》裡頭說:「三業敬奉,是為敬。以己之身口意三業恭敬奉事於如來,身業清淨、口業清淨、意業清淨」,這叫敬佛。「非同世俗,但以焚香禮拜為敬佛也」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焚香禮拜是形式,三業清淨是實質。前面第八品裡面我們讀到,「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」,這是真的禮敬三寶,這是真正敬佛。這個意思深,這個意思很重要。今天時間到了,下一堂課我們還從這個地方學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