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請掀開經本,《科會》第十九面,經文第五行:

  作佛時。十方眾生。聞我名號。至心信樂。所有善根。心心回向。願生我國。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。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。誹謗正法。】

  第十八願是大願的核心,也是全經的核心,也可以說是世尊示現出世教化眾生,普度九法界群迷,一生圓滿成就,就在這一段經文。世尊如是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度眾生成佛道亦如是。由此可知,這一段經文的重要性。而經文關鍵就在『至心信樂』,就在這四個字。這四個字義理深廣無盡,淺入則有淺的成就,西方淨土凡聖同居土是淺入,實報土、寂光土是深入,都在「至心信樂」這幾句。這一句經文,前面已經跟諸位做過兩次報告,今晚是第三次。

  最近許多地方同修們,都發心結七念佛,而且都是精進佛七。澳洲淨宗學會舉辦連續十個佛七,現在還正在佛七期中,我去看了之後很歡喜。可是十個佛七,這七十天,我們希望能有什麼樣的成就?如果七十天念下來要是毫無效果,我們這七十天的時間不是浪費了嗎?每一個同修都告訴我,念佛期間當中念得好,道場氣氛很殊勝,我們一般講磁場,能令與會同修都生歡喜心,這是個很好的現象。所以也有同修問,怎樣念佛才能功夫得力?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,問得非常之好。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,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,這話說得好。可是「三輩往生」,世尊教給我們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十八願是「一向專念」,第十九願就是「發菩提心」。

  我們專靠十八願行不行?現在社會上有人提倡本願念佛,不錯,是很好,本願就是指第十八願。其實本願應該要概括四十八願,那個本願就沒有問題;如果本願只說第十八願,那第十八願要講得透徹、要講得清楚。「至心信樂」這裡面就包括了發菩提心,如果是僅就這一願來講。菩提心是一個真正覺悟的心,到底下一願,我詳細跟諸位報告。我們今天沒有發菩提心;換句話說,不是「至心信樂」,而自以為是「至心信樂」,這個問題就嚴重了。如果我們自己知道,這一句我們沒做到,還會反省,還會檢討,還會改過自新,努力認真的來做到,這還行!如果自以為是「至心信樂」,而並不是真正「至心信樂」,他連反省改過的機緣都斷掉了,他怎麼能成就?

  由此,「至心」,「至」這一個字,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就註了很多。雖然註得這麼多,我們是不是真的理解、真的明白,還有問題。所以他這個「至」,至是「真、誠、實」,這三個字說得好。真心,我們今天心不真,我們用的是假心。我念佛用真心,待人接物用假心,你這個心還有二用,你很高明。佛法告訴我們「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」,處事待人接物用妄心,你就要覺悟,你念佛也是用妄心。誠心,什麼叫誠?曾國藩先生說得好,「一念不生謂之誠」,我們一天到晚妄念紛飛,哪來的誠心?實是實實在在、老老實實,我們不老實。這三個字,我們全都沒有。不但「至」沒有,「心」都沒有。我們今天不是用「心」在念佛,用什麼?用妄想在念佛,用第六意識在念佛。所以信跟樂,都成了問題。

  諸位要曉得,妄心、假心這是輪迴心,我們用輪迴心來信淨土、來修淨土,修到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。我跟諸位同修說這個話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古德常說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不多。李炳南老居士常講,一萬個念佛人當中,真正能往生二、三人而已。這究竟是什麼回事情?古來的祖師大德給我們講,這個法門「萬修萬人去」,現在萬修只有二、三去,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?古人「萬修萬人去」是「至心信樂」,我們今天萬修只有二、三去,只有二、三人是「至心信樂」,其餘都不是的,都是輪迴心。所以我們念佛,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往生,關鍵在此地。

  第一個認識清楚,認識清楚就是看破。第二個萬緣放下,你不放下,你的心就不真。真,把虛假放下;誠,把自欺放下,真正做到真誠老實。這個話說出來,恐怕還是很難理解、很難懂。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裡面,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,是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個也說得好。覺明妙行菩薩在《西方確指》裡面給我們講九個字,意思跟大勢至菩薩講的相同,「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」,這個更好懂。我們今天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懷疑?很多人說我不懷疑了。好,不懷疑你做到了。不夾雜?沒做到;你還夾雜,你就不是至心。至心決定不夾雜,決定不夾雜人我是非,決定不夾雜貪瞋痴慢;不但世法不夾雜在裡面,佛法也不夾雜,一門深入,這才叫「至心」。而且還不能夠間斷,要相續不斷。

  我教同學們,特別是教出家的法師們,出家一定要學佛。你們都會說學佛,其實全是假的,佛是什麼心,佛是什麼樣的行,我們有沒有學到?佛的心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我們的心量這麼小,根本就不能容人,我們這個心不像佛心。佛的心真誠,真誠到極處,誠到極處是什麼樣子?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那就是真誠到極處了。大乘經上告訴我們「真心離念」,那個念是妄念,一個妄念都沒有了,這個心才叫真心,才叫真誠,才叫老實。我們心裡頭還有妄念,妄念跟正念不一樣,諸佛菩薩有正念,沒有妄念。什麼叫正念?度化眾生。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感應道交,應機說法,隨類現身,這是正念。他雖然現身,雖然說法,決定沒有妄念。這個意思很深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,我們學佛關鍵就在此地,學佛具足正念,捨棄妄念。

  凡是念念為自己,都是妄念。我們今天人家邀請我們去弘法利生,去講經說法,或者人家邀請我們去主持一個佛七,領眾念佛,如果有一絲毫名利心,就是妄念,不是正念。我講經還有求名的心,希求大家對我讚歎、對我恭敬、對我供養,這妄心、輪迴心。要把這個念頭捨得乾乾淨淨,只有一個念頭,利益眾生,幫助眾生斷惡修善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只有這個心,除這個心之外,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是至心。這樣相信淨土,這樣願生西方,「樂」是願生西方,你才決定得生。

  所以同學們,特別是出家同學們,我們只有兩樁事情:一樁事情,講經說法,利益眾生;第二樁事情,幫助大家修行。像我們今天講堂跟念佛堂,念佛堂裡面帶領大眾念佛是薰修,跟講堂裡面講經,功德是一樣的,決定平等。為什麼平等?心平等,心清淨,都是真心。如果在念佛堂帶領大眾念佛的法師們,說「我們把學教的機會捨棄了」,你是輪迴心。為什麼?你又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你這個心學教也是輪迴心。諸位要知道,一個至誠心、真心,無論做什麼都是圓滿功德,你的心跟佛心一樣。不可以夾雜,一定要肯定我自己是凡夫,我不是聖人,我不是佛菩薩再來的。為什麼?果然你是佛菩薩再來的,你的心「清淨平等正覺」,你也不必到這兒來聽我講經,你是佛菩薩再來的,你聽我胡說八道有什麼意思?所以我們是凡夫,凡夫要認真學佛,最怕夾雜。

  你想想看,連佛法都夾雜不得,佛法宗派很多,法門很多,諸位你們聽過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上哪一個人,他修行證果不是一門深入?《華嚴經》你去找,沒有說找到一個人是修兩個法門、三個法門,找不到,都是一門深入。無論哪一門,只要「至心信樂」,都能成無上道,念佛也不例外。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成無上道,關鍵就是這四個字。所以你只要具備著這個條件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你的功德都是圓滿的,都是第一殊勝,沒有第二的。在念佛堂領導大家念阿彌陀佛第一,你能成無上道。你之不能成無上道,你夾雜,你夾雜著妄想、夾雜分別、夾雜執著,你不是至心信樂。我這說得很清楚了,一絲毫的夾雜都不可以,佛法都不能夾雜,何況世間法?

  所以在家同修們,如果要真的發慈悲心,決定護持出家的法師,不能叫出家法師去搞這些世間事務。我講這世間事務是管理道場,閒雜事情太多了。你要真正成就這個出家人,讓這個出家人遠離一切干擾。每天電話都是干擾,你們沒有事情,打電話給法師幹什麼?寫信給法師幹什麼?告訴你,破壞法師的修學,無非是打電話給他、寫信給他,把他拉回來,拉到地獄去,不讓他成就,不就是這麼回事情?法師自己煩惱習氣深重,居士喜歡這個法師,法師再攀緣拉信徒,落在名聞利養,眼前可以得一點小利,死了以後阿鼻地獄去了。你要曉得那個法師也不是好惹的,到了阿鼻地獄,見了閻羅王,「哪些信徒他來找我的」,把你們統統都拉進去了,一個也跑不掉;「不是他常常來找我,我是個好修行人」,他要到那裡去辯論。

  我今天特別提這個話,是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有這麼一點小成就,我是現代人,值得你們做參考。我一生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,沒有干擾;所有一切干擾,居士給我承當下去了,這是真正護持我。早年韓館長護持三十年如一日,什麼事情都不要我過問,所以我有個清淨心,每天能讀誦大乘,合了經本,思惟經義,這才有個悟處,年年境界不相同,月月境界不相同。我對韓館長感恩,她成就我的。無論什麼人找我,先要通過她那一關;打電話她接,我不接;你們寫給我的信件,她拆、她先看,不是什麼重大的事情,我不要理。請我講經,都要通過她那一關,她審察可不可以去。

  韓館長往生了,真的往生了,這個功德就很大,你們都不知道,她真正成就我,我弘法利生的功德,她要分一半去。她走了之後,李居士承擔這個事情,今天每個地方邀請我講經,我都把這些訊息告訴他,由他來決定,他決定哪個地方可以去,哪個地方沒有必要,我在這裡聽他的。你們供養我的錢全給居士林,那個紅包我看都沒看過,拆都沒拆開過,我也不曉得多少,全部交給他。所以我在這邊,依舊是不管人、不管事、不管錢,我這一生才有這麼一點成就。你們如果要統統都管的話,也能有我的成就,你比我高明太多了,我自嘆不如,我比不上你。我的心是定的,是清淨的。

  講經,尤其是在初學的階段,初學頭一個要熟。所以我勸大家先學《無量壽經》,先把《無量壽經》念三千遍,念到會背,背得很熟。會背之後,每天都要背一、兩遍,一生當中不會忘記。我們主修的這部經典,要背得很熟。第二要天天講,你們現在一個星期講一次,這是我把方法傳授給你了,一個星期至少要講三次,永遠不間斷,你才能學得出來。三次怎麼講?你到此地講一次,你下一次再講這一段文,人家不聽了,找不同的聽眾,不同的場所。我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居士學,那個環境比我們這個環境要差很多,我們到哪裡學?到居士家裡學。星期一在張居士家裡講,星期二在李居士家裡講,星期三在王居士家裡講,都講這一段經文。所以這一段,你的法緣要好,找到七個居士,你一個星期就講七遍,一天都不空過。到人家那個地方去講經,李老師是規定不能接受人的恭敬供養,只可以喝人家一杯水。他招待,給你沏一杯水,這個可以,其他的不可以接受。講完了趕緊回來,不要有雜心閒話,杜絕攀緣。去是講經,到時候你就去,不管有幾個人聽,講完之後,立刻就走,就告辭。練講!居士也知道發心,因為居士都是李老師的學生,這個配合得就很好。

  我們現在實在講,比他那個就殊勝太多了。現在是我們住在一起,在台中跟李老師學講經,都是在家居士,每個人都有事業、都有家庭,不住在一起。我們同學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,一個星期只有一次。你們現在的緣,比我那個時候修學超過十倍都不止,可惜你們不會用。你們現在可以不必到居士家裡,有這麼多同學,三個五個等於說一個小組,我一個講,你們兩三個聽,聽完之後批評指教,一定要批評,哪個地方講的不太滿意,要幫助改正,彼此都有利益。就是說除每一個星期在此地講一次之外,你這一段經文常常講,不可以少過三次,讓你的心都在道上、都在經典上,你就不會胡思亂想了。實在你要是找不到人,沒有人聽,你的法緣不好,沒人聽。現在有錄音機,錄像機你們都有,你們對著錄像機講,講完之後,再重打開來,重複再來聽,再來看自己的毛病,也行。決定不可以放鬆,一放鬆,你就胡思亂想了,你的妄想毛病習氣都來了。所以我們怎樣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,你自己要不下功夫,不認真、不努力,不想辦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,誰來幫助你?這個事情要靠自己,要認真、要努力,一天都不能夠放鬆。

  我講到這麼大的年歲了,在此地你們看到,一個星期七天,七天我都沒有空過。每天至少講兩個小時,早餐跟大家講半個小時,早餐完了之後,《華嚴經》一個半小時。星期六這一天在此地講兩個小時,早晨有半個小時,兩個半小時,一天都不空過。不是這樣勤苦的修學,怎麼能成就?這是值得同學們做參考的。我們出家人立定了方向,一生弘法利生,就走這個路子,這心就定了。定能生慧,展開經卷,你才能看出字字句句所含的真實義、無量義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「至心信樂」,這個心是真誠心、老實心,貫世出世間一切法。諺語所謂「誠則靈」,沒有學過的東西,一接觸,你就通達,毫無障礙。什麼原因?「誠則靈」,自然就通達了。所以學講經,不能一天不講。從前李炳老常常勸導我們,說「拳不離手,曲不離口」;唱歌的人,天天要吊嗓子,天天要唱;打拳的人,天天要練。我們學講經的人,天天要講,一天都不可以空過。沒有人,沒有人對樹木花草講,你這樣學法,你才會成功;否則的話,你要想學成就,難!太難太難了。我這一點是提供諸位同學做參考,都是「至心信樂」,我是憑這個。

  然後『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』,我們才真正拿出東西來迴向。這迴向不是空的,有真實的功德,你才能夠拿出去迴向。我們今天在念佛堂念一天佛,念得心地清淨,確實我們不能做到一個妄念都沒有,那是很難的,一個小時一支香裡面,還有三、五個妄念,不錯了,這就是功夫,這個功夫就可以迴向。如果在念佛堂一天念下來,口裡念阿彌陀佛,心裡頭胡思亂想,你沒有功德,你拿什麼迴向?所以功德是「戒定慧」三學,當然在念佛堂念佛,大概戒學裡面多少會有一點功德。為什麼?至少你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沒有了,念阿彌陀佛;殺盜淫沒有了,貪瞋痴還有。三業裡面,身業、口業能夠維持,以這個來迴向,意業問題很大,真功夫在意業。身口是屬於戒學,意業是定慧。妄想愈少,定慧就愈多,定慧就增長,這是真實功德,這個可以迴向。但是這些功德,好像做生意買賣零售商,你不是真的成就。真的成就是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不亂。說實在的話,只要你念到功夫成片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把握,你用這個功德迴向給別人,人家真得利益。為什麼?你有真功德。別人墮三途惡道,你以你的真實功德給他迴向,可以幫助他脫離惡道的苦報。

  倓虛法師《影塵回憶錄》,寫到他在沒有出家之前,在天津開個藥鋪,藥鋪裡有一個朋友,也是同事,他們幾個人在一起念《楞嚴經》,八載寒窗讀《楞嚴》,讀得有一點功夫,也就是有一點定慧。他的冤親債主來找他超度,他只點點頭,「行!我超度你」,看到人家鬼魂,踩著他的膝蓋、踩著肩膀,生天了,他真有功德。你的冤家債主為什麼不來找你?你沒有功夫,找你沒用處。你真有功夫的時候,冤親債主會來求你幫助。為什麼?你有能力幫得上忙。你沒有能力,幫不上忙,那找你有什麼用處?我們現在冤親債主還沒有找來,想想自己功夫不夠,幫不上忙,要生慚愧心,要認真努力。就在「至心信樂」這一句,然後無論修哪個法門,皆是善根。

  「心心回向」,這個心心,我們過去曾經說過,純一善心,純一善意,純一善行,這就是所有的善根,這是真正善根。迴向,自己修學的善根功德,絕不自己享受。如果我自己所修學的善根功德,一定要自己成就,不肯幫助別人,你的心還是輪迴心。無論修什麼法門是為自己,念佛也是為自己,參禪也是為自己,持咒也是為自己,念念沒有忘掉自己,輪迴心。你所修積的一切功德,那不叫功德,福德,果報是三界有漏的福報,那不是功德。所以什麼是功德?沒有自己,所有一切修學都是為眾生,這就是迴向心,為眾生修的,不是為自己。為佛法修的,為佛法久住世間,為一切眾生得佛法利益,我為這個而活的,決不是為自己,這才把輪迴心轉變成菩提心。菩提心是個覺悟的心,醒了。

  為什麼要為佛法?為什麼要為眾生?佛在經上講得太多了,《華嚴經》講得最清楚、最明白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心是自己的心,不是別人的心;識還是自己的識,不是別人的識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為一切眾生,就是真正為自己。為自己,不為一切眾生,你是迷惑顛倒,你迷了。什麼時候你肯定、承認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,那就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怎麼成佛?你證得法身。法身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。你入這個境界,最低限度你是圓教初住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法身大士,你不但超越輪迴,你超越十法界。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,真正的目的,就是希望眾生把錯誤念頭轉變過來,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人生就是自己本人,宇宙就是我自己的生活環境,生活環境是自己識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心能轉境界,《楞嚴》上說得很好,「若能轉境,則同如來」。凡夫為什麼不能轉境?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,成天胡思亂想,想自己的名聞利養,想自己五欲六塵的受用,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,錯了!

  古時候,世尊在世的時候,出家人沒有主持道場的。佛法傳到中國之後,中國的社會環境跟印度不相同,中國人講求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,所以才由國家帝王大臣、大富長者,他們提供修學的場所、道場,於是出家人才有管理道場。但是他們那個時候提供給出家人,這些出家人都是些祖師大德,請他們來作住持,請他們來擔任寺院的執事。這些人是什麼人?都是諸佛菩薩化身來的,再來人,不是凡夫。他們是應化來的,示現而來的,行!沒問題。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來示現的,臨終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:你老人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?他說:五品位往生。告訴大家:因為我領眾,要管理這些人事物,要管理這些,所以犧牲了品位。但是你要知道,他有把握往生,品位差一點無所謂。但是那是表演、是示現,他早就成佛了。這是告訴我們,我們要想管理道場,要想管理這些事物,有沒有智者大師的本事?就是決定得生淨土。我要有這個本事,然後我犧牲自己的品位,為大眾服務,行!你是菩薩。如果你沒有這個本事,你管理道場,經營道場,你還會起心動念,還落在名聞利養,還向一些信徒去攀緣,你決定墮阿鼻地獄。

  這個事情不能做,做不得!在過去中國大陸有個諺語,我們佛門裡老和尚說的,你要想害那個人,請他作住持,請他作當家,害他什麼?把他送到阿鼻地獄去。我們聽聽這個話有道理,有了名,有了地位,有了權勢,一不小心捲在名利裡面,就墮阿鼻地獄。可是害人的人,那個人存心也不善,是你的冤家對頭,不是你冤家對頭,怎麼忍心來害你,把你往地獄送?可是現在還奇怪了,有人真的把你往地獄送,喜歡得不得了,「這個人好朋友,他支持我」。支持你什麼?支持你墮地獄。人迷惑顛倒,真是到所以然處。

  世尊在大乘經論裡面教導我們,迴向三處;實在講,是我們修學三個目標。第一「迴向眾生」,迴向給一切眾生,為一切眾生而修學。第二「迴向菩提」,菩提是智慧。我們學佛求的什麼?只是求智慧,除這個之外,什麼都不求,開智慧。新加坡,諸位曉得有很多宗教,明教即拜火教,他們所拜的神只有一個,一尊神,什麼神?智慧,他們求智慧。在我們佛法裡面,三德就是講般若,他們求這個。我們要求智慧,絕不求名聞利養。第三「迴向實際」,實際是明心見性。這一點同學們一定要曉得,明心見性是禪宗的話,禪宗求明心見性,我們念佛的人要不要求明心見性?還是求明心見性,不過我們明心見性名詞不一樣,我們叫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。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,大開圓解也是明心見性,名詞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,恢復自己的性德。

  菩提是無量的智慧,實際是無量的德能,都是自性。我們如果認清了方向,認清了目標,這一生決定能有成就,不可以偏失方向,不可以偏離目標,所以學佛總要牢牢的記住。現前的社會對學佛人來說,步步都是陷阱,步步都是火坑,你一定要有智慧眼看得清清楚楚,不至於墮落,不至於被陷害,要小心謹慎。善知識少,惡知識多,惡知識裡面有些是你討厭的,有些是你喜歡的。你要記住,你喜歡的那個也是惡知識,他來恭惟你、供養你,把你搞得迷惑顛倒,使你墮在情識裡面,智慧完全沒有了。真正善知識,你跟他相處,人家說話不好聽,為什麼?天天說你過失。那才是真正善知識,自己不知道自己過失,人家來提醒我們,這是好事情,我們應當感激。可是現在有很多人,遇到人家常常說你過失的,恨透他,天天找我麻煩,遠離善知識。天天來巴結你、奉承你,給你耳邊說好話的,這是好人,其實那個人真正來陷害你,你完全不知道。親近惡知識,遠離善知識,你怎麼會有成就?

  所以我們目標方向決定要正確,然後是『願生我國』。可見得迴向,迴向眾生,迴向菩提,迴向實際,發願求生淨土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這個話的意思,諸位能懂嗎?心量太小,處處都是為自己想,「所有善根,心心回向」,不能往生。心量要大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度法界一切眾生。法界一切眾生,不分種類,不分族群,我們展開《華嚴經》,你就看到了。《華嚴經》上每一個人,是代表一個大的族類,這一個族類又不知道分多少族群;用現代的話,就是多元文化。

  我昨天晚上回來,李文華居士送了我一片VCD,我晚上去看,「多元文化」,是把我們這一年多來,在新加坡跟澳洲這些活動做了一個簡介,做得很好。今天有幾位同修,我跟他講,這個題目不太好,你們能不能想出更好的題目?他們想了好久,也沒答覆我。還有好題目,不要離本行,多元文化是什麼?「大方廣佛華嚴落實在新加坡」,你說這個題目好不好?小題目就是多元文化的活動,我們在新、澳多元文化的活動。這樣子大家就完全明白了,佛法就是多元文化,多元文化就是大乘佛法,兩個名詞不一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

  我們中國人稱佛,外國人稱Buddha,怎麼辦?Buddha不是佛,佛不是Buddha,這兩個要打架了。在我們佛門裡面,稱「大方廣佛華嚴」,在澳洲人他們稱作多元文化,一樁事情。所以我這一次到澳洲,聽說雪梨有些同修心裡慌了,怎麼淨空法師現在不講佛法,搞多元文化去了?我一聽到這個就想到,我們中國人講佛,外國人講Buddha,現在淨空法師不學佛了,去搞Buddha去了,不就是這麼回事情嗎?迷在文字裡面,這是文字障,他不曉得是一回事情。你們迴向,迴向要迴向眾生,那眾生人家叫多元文化,你有什麼辦法?多元文化就是迴向眾生。

  我們展開《華嚴經》確實如此,《華嚴經》上多少不同的族類,不同的宗教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方式,他是用怎麼樣融會的?智慧,使每一個人都能夠真正契入「大方廣」。「大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,宇宙人生的本體;「方」是宇宙人生的現相;「廣」是宇宙人生的德用,對於這個完全通達明瞭,就融會,多元文化就落實。落實叫什麼?叫「佛華嚴」。「佛」是人,是我個人,明瞭了,宇宙人生真相大白了,這叫佛。「華」是什麼?華是比喻我們生活環境通達明瞭,一切事物通達明瞭。「嚴」是受用、享受、莊嚴,我們講「真善美慧」的享受。佛華嚴就是現在講的多元文化,多元文化就是佛華嚴,一樁事情,兩個不同的說法而已。我們把這一個介紹,名稱改成「大方廣佛華嚴落實在新澳」,新加坡跟澳洲(新、澳),我們向這幾個地方流通,大家一看,生歡喜心了,諸位同修細細想一想。

  可是佛法修學,特別是末法時期,世尊跟諸佛如來教導我們「願生我國」,決定要求生淨土,這才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成就。如果我們不求生淨土,縱然入佛華嚴的境界,你將來往生華藏世界,圓教初住的菩薩。從這個時候開始,如果在華藏世界修行,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。所以成佛三大阿僧祇劫,是從圓初住開始的,這個以前不算。以前的時間要都算上,我們每個人早都成佛了,我們在過去生中修行經過無量劫,不只三大阿僧祇劫。不算!要從證得圓初住菩薩這一天起。圓初住的條件,我們知道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從這一天開始。

  我們現在想一想,我們連見思煩惱都沒斷。人家見思煩惱斷了,塵沙煩惱斷了,無明破一品,這才入圓教初住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殊勝不可思議,如果不是這個法門,我們這一生一絲毫的指望都沒有。見思煩惱斷了才出六道,塵沙煩惱斷了才出十法界,你想想這個東西多難。什麼人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?見思煩惱,佛在經上把它歸納,見煩惱就是錯誤的見解,三界八十八品;思煩惱是錯誤的思想,三界八十一品,我們真的一品的能力都破不了。這個自己想一想就曉得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連睡覺都作夢,作夢也胡思亂想,你說有什麼方法!才知道自己業障習氣深重。你沒有覺悟,真的覺悟了,一定就會感覺到非常恐怖,想一想這種狀況,來生決定墮三途。三途進去容易,出來太難了。如果要避免三途六道的苦報,今天只有一個方法,一心一意求生淨土;除這個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

  下面說『乃至十念』。「十念」有很多講法,《觀經》裡面講「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個十念從字面上來看,就是十句「阿彌陀佛」名號。我在大概四、五年前,也在此地講經,傳授給同學們這個方法,決定要修,決定不能忘記。十句佛號,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,我勸諸位念四個字:「阿彌陀佛」,十聲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???」,十聲一口氣念下去,裡頭沒有一個妄念夾雜在當中,這個十念時間雖然很短,確實「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」。一天念多少次?我建議同修們九次,不能少過九次。第一次是你早晨起來的時候,漱了口,洗了臉,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,沒有佛像,面向西方,時間短,不長,不耽誤你工作。無論你工作怎麼繁忙,都不耽誤,為什麼?只要一兩分鐘的時間。「至心信樂」,「至心」時間短行,長了就不行,長了妄念就起來。這個方法很好,只要你天天照做,你一生一次都不缺,也決定得生,你養成這個習慣了。這是第一次,晚上在睡覺之前念一次,這兩次。每天你吃三餐飯,吃飯之前合掌,不要念供養咒,就念阿彌陀佛,念十聲阿彌陀佛,這三次,就五次了。另外兩次是你工作,你上班開始工作的時候,在開始工作之前,坐在你的辦公桌,合掌念十聲佛號,再開始工作;下班之前,做一次。所以上午上班下班,下午上班下班四次,總共九次,養成習慣。九次決定不能缺少,得空的時候可以增加,不能減少;每天九次是最少的,不可以缺,一次都不能缺少。天天照做,這就有功德,這個功德就可以拿來迴向。所以短時間十聲佛號,《觀經》上講「具足十念」。這個十念決定是「至心信樂」,為什麼?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從這個地方培養習慣,養成念佛的習慣。經文上說「乃至十念」,「乃至」是講最少的,最少你要有這種修學的功夫。

  前清乾隆時間,慈雲灌頂法師他也提倡一個「十念法」,他那個十念法是給那些工作繁忙的人,沒有時間做早晚課。他是用一口氣叫一念,盡十口氣,每一口氣裡面念的佛號長短不拘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???,盡一口氣叫一念,這也是個好辦法。我告訴諸位這個方法,有很多同修去做,覺得比盡十口氣那種十念法要好、要殊勝。為什麼?因為你這個時間短,每天隔不到多少時間,你就要做一次,每天做九次,一次都不缺,比早晚它的時間長,所以功課愈密集,愈收到效果。像我們給諸位說講經的方法,你學到這一段經文,你每天講一遍,天天講,一個星期講七遍,密集的薰修,那個效果殊勝。一個星期講一遍,下個星期又換成一段了,前面那一段忘掉了,下面這一段還很生疏,很不容易成就。

  我在學講經的時候,我給我自己限定,我學這一部經,要用很短的時間把它講完十遍,密集的來講,這個很有效果。心,一心專注,你不會分心。我四十年沒有間斷,講經這些老法師,在我的前輩很多,到新加坡隆根法師,這是我的前輩,演培法師是我的前輩,都是講經的法師,但是論講經時間來說,我的時間都比他長,我天天講。曾經有一段的時間,大概是三年,每天講三次;早晨講,下午講,晚上講,一天講三次,大概差不多是有三年的時間,一個星期差不多將近有三十個小時,所以不是這樣密集的學習,就很難成就。凡夫總會有妄想,什麼事不管也會打妄想,這難!太難了。克服自己妄想的辦法,唯一的我的方法就是講經,因為不講經的時候你要準備,準備好了再給別人講,講完了又要準備下面一段,還要涉獵一些參考的資料,所以這個方法,讓我沒有時間去打妄想。總得要逼自己,不能叫自己放逸,一放鬆麻煩就大了,回頭很難,所以一定要逼迫著自己。

  黃老居士註解裡提了個問題,這個問題也值得我們做參考。或者有人疑問,經文當中只說十念,沒有說「乃至十念,念阿彌陀佛」,沒有這個字樣,你為什麼說這個十念,就是念阿彌陀佛?可不可以念別的佛?可不可以念別的菩薩?十念。他的答也好,十念當中這個念,「即指口念佛名之念」。是真的嗎?中國人文字,要是說文字的話,文字這個「念」,念是「今」、「心」,心上有才叫念,未必在口念。可是證據確實有,《無量壽經》有五種原譯本,宋譯本裡面經文就比較明顯,宋譯本經文是這樣說:「所有眾生。求生我剎。念吾名號。發至誠心。堅固不退。」這個文就比較清楚了。這段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「求生我剎」,就是阿彌陀佛的國土;「念吾名號」,那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。所以我們用這一段經文來證明,那就肯定這個十念,一定是念阿彌陀佛,不是念其他的名號。這是我們在宋譯《大乘無量壽經》願文裡面,可以做為證明。在《般舟三昧經》裡,也有明顯的說法,《般舟經》也是提倡持名念佛。經文上說:「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,欲來生我國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,如是得來生我國土。」這個也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,念他的名號。所以這都是很清楚的說明,持名念佛,不是觀想,不是觀像,也不是實相。說這些問題,就是怕大家念佛起疑惑心,幫助我們斷疑生信,疑惑是菩薩修學最大的障礙。

  《觀經》裡面下品下生章,就是教給我們持名念佛,「十六觀經」。諸位要知道,佛說法他是應機而說,我們世間人總是把最好的東西擺在最後,所以佛隨順我們世間一般人這一種分別執著,也把最殊勝的法門擺在最後。我們讀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章,二十五位菩薩出來做代表,為我們說明他們自己是怎樣修行證果的,每個人說他們自己修學的經歷,給我們做參考,也是把最殊勝的放在最後。我們一看就知道了,像唱戲一樣,壓軸戲,最好的一齣戲一定是在最後。如果最好的戲在前面,人家聽完之後,後頭都不好了,人家走了,就散場,後頭就沒得唱。一定把最好的放在後面,讓人家慢慢欣賞,好的在後頭,別走,在後頭。佛說法也是如此,好的在後頭。

  如果按照順序來排列,「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」應該排在第二位,他把觀音菩薩這個修學法門擺在最後,這就說明最好的、最殊勝的。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應該擺在第二十三,他們的順序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按照這個順序來排列的。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是屬於根大,「地水火風空見識」,見就是根,就是根大,應當擺在識的前面。識是彌勒菩薩代表的,所以他應當擺在彌勒菩薩的前面。但是《楞嚴經》上的排列順序,不是這個順序,他排在第二十四,把彌勒菩薩的識大提前了,他擺在二十四,觀音菩薩擺在第二十五。所以一般讀《楞嚴經》的人,很多人大意了,只看到觀音菩薩特別,沒有看到大勢至菩薩特別法門。觀音菩薩從第二擺在第二十五,這個距離太大了,所以一看就知道。大勢至菩薩跟彌勒菩薩,只是換了一個位置,這個幅度很小,很多人疏忽了。

  二十五圓通章裡面,兩個特別法門,不是一個。很多人粗心大意,認為只有一個特別法門,不知道是兩個,兩個特別法門。兩個特別法門,為什麼不把念佛法門擺在最後,把觀音菩薩擺在最後什麼意思?觀音菩薩這個法門,只契娑婆世界眾生根機。文殊菩薩揀選的時候說得很明白,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,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,六根比較耳根最利,所以觀音菩薩契合娑婆世界眾生根機。大勢至菩薩念佛法門,契合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根機,是這麼個道理。所以把他擺在觀音菩薩前面,遍契一切眾生根機。

  念佛要怎樣念法?應當遵守這一段經文的教誨,真正至心。不懷疑、不夾雜才是至心,還要相續不斷。所以專修這個法門的人,一天到晚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,日夜不間斷,他真的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種人念佛決定是上品往生。所以上輩的人福報大,他不需要工作,一天到晚他的工作就是念佛。中輩的人就沒這麼大的福報,還要自己照顧生活,還得自己去工作,自己養活自己。上輩的人,有別人養活他,那個太殊勝了。所以出家的同修,你們都是上輩人,有人供養你,你要不好好的念佛,你怎麼對得起他?你果然真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所有供養你的人都得福,真的他都修到福了,種到福了。你要不往生,他們也沒有白丟掉,來生還債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,因果通三世,決定有報償的。所以我們既然出家,選擇這一行,這一行真的你算是有慧眼,你選擇一個大福報,有人供養你,你就應當好好的修行,報答施主,你要真正了道。

  學講經,講經也是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。依照方法修學,就是持戒,依照方法;一心專注,就是修定;你讀誦,你演講,遍遍境界不一樣,那是慧;與戒定慧三學相應。念佛不能少,至少要具足十念,稱念「阿彌陀佛」,這就行了。像我們講經,開講之前大家合掌唱「讚佛偈」,我們講經的法師就修十念法,我這裡合掌念十聲阿彌陀佛,至心專念十聲佛號;講完之後,你們大家念「迴向偈」,我也至心念十聲佛號。但是因為我們講經,講完之後都念佛,跟著念佛,念佛完了之後,念「迴向偈」也好。有很多場合當中,講經之後不念佛,不念佛念迴向偈,我們講經的法師念阿彌陀佛,這個不能間斷。

  這一段經文,自古以來講經的法師、註經的法師,對這個願文有種種不同的解釋,這些解釋我們都要懂,如果不懂,將來你看到之後,別人怎麼那麼講,我們是不是錯了?好了,你的功夫全完了。所以有疑惑一定要來問,必定要把自己的疑惑消除,我們功夫才能得力。不要怕,不好意思問,那錯了,有的時候你一問,你也有很大的功德。為什麼?還有很多人有這個疑問,不好意思問,你代他問出來了。在解答的時候,大家都明瞭了,問的人有功德。學問、學問,我們要常常學習,要發問。講堂大,人多,問的時候,怕有些聽的時候聽不清楚,你要有問題,只要是本經上的問題,我們講解上這些疑惑,你都可以寫紙條放在我講台上。我們再利用講經的時候,就能夠幫你解答,也幫許許多多有同樣疑問的人都做了解答。

  古德有說,這個地方講的十念,是「依十法起十念」,不是說稱名。但是我們剛才講,我們說稱名十念有根據,五種原譯本,宋譯本裡頭就是很好的證明。可是古時候,那些講經大德們,能夠看到五種譯本的人並不多。古時候經典,諸位曉得多半是抄寫的,宋以後才有木刻本。木刻本的流通量很少,能夠有機會見到五種原譯本的,太難太難了。宋朝王龍舒居士專修淨土,還給《無量壽經》做過會集本,他只看到四種本子,唐譯《大寶積無量壽會》這一部分他就沒看到。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,幾乎每一個人自己家庭,都可以收一部《大藏經》。我們現在看不難,古時候看到很不容易,所以如果說沒有看到宋譯本的,他就會起懷疑,是不是指彌勒菩薩所問的十念?

  這個我們過去在此地講過,也是《大寶積經》裡面的一會,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,又名《彌勒菩薩所問經》。彌勒菩薩在這裡頭問,他說:「具足如是念,即得往生安養國土。凡有十念。何等為十?」這底下一條一條給我們說出來。所以有人在這裡看到十念,是不是彌勒菩薩所問的十念?因此彌勒菩薩問的十念,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我們也應該知道,是我們念佛人很好的參考資料。如果我們果然具足彌勒菩薩這個十念,給諸位說,你決定是上上品往生。但是彌勒菩薩十念,可以跟我們現在講的十念,融合在一起。怎麼個融合法?下一次我會跟諸位詳細的報告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每一聲佛號,都具足彌勒菩薩所問的十念,聲聲佛號都具足。所以這個念,有理念、有事念,念念具足彌勒菩薩十念,那就是理念,這個念佛的功夫深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「品位高下,決定在功夫的淺深」,那你這功夫就深。縱然每天你就是修十念法,這個十念法,我跟諸位推薦的,每天修九次,每一聲佛號,都具足彌勒菩薩所問的境界,你決定是上上品往生。《無量壽經》裡面講的三輩,你是屬於上輩。上輩往生,生實報莊嚴土,花開見佛,那是無比的殊勝。所以這段文,我們要介紹、要細說,多用一點時間值得。雖然做不到,要心嚮往之。實在說,沒有做不到的,關鍵在我們自己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習氣、妄想分別執著。果然能夠克服,佛在我們這個世間所說的一切法,我們都能做得到。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,佛決定不說,那佛說的沒有意思;說的我們做不到,何必說?所以所說的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,佛才是大慈大悲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