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七十一頁倒數第三行:

  『戒若琉璃』,「戒者戒律,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」。無漏,漏是煩惱的代名詞。佛教弟子,學佛從戒定慧入門,戒學排在第一。這個地方的戒,廣泛的都指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。這個是入佛門的基礎,如果不在這上下功夫,不容易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這三學,唐朝中葉之後,中國的祖師大德們把它改了,用儒、用道來代替戒學。改得沒有錯,這一千多年來,各宗各派無論出家在家,大德出現很多,說明儒跟道可以代替戒律。但是現在人麻煩了,戒律他不要了,儒跟道都不學,所以問題出現了。這個問題很嚴重,佛法能不能繼續再傳下去,實在講就是靠戒定慧。尤其戒是根本,戒是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佛法會消失掉,會在這個世間斷滅。斷滅之後留下來的是佛學,就是佛學常識、佛學的知識,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修行關係不大。

  因此在最近這十幾年,我們倡導勉勵同學們,要紮儒釋道三個根,這三個根就是基礎戒律。我們用儒的《弟子規》,道的《感應篇》,佛的《十善業》,是有根據的,根據什麼?根據《觀無量壽經》佛所說的淨業三福,特別是講淨土宗。實際上佛也說得很清楚,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。這範圍就大了,三世是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換句話說,所有菩薩修行成佛都要遵守戒律。

  淨業三福第一條有四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四句。孝親尊師,我們把它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要不能做到,孝親尊師就沒有了,這是根本。中國傳統文化、大乘佛法根在孝、在敬。所以佛經是以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為孝經,大乘從哪裡開始?從《地藏本願經》開始,紮根。首先有地藏的孝敬,再提升為觀音的慈悲、文殊的智慧,普賢的實踐就是落實,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這大乘。慈心不殺,我們把它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道家的,在這個基礎上面,才能夠修十善業道。所以十善業為什麼沒人學了?學經教的人有,學戒律的人沒有了,因為十善業需要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十善業做不到。所以我們提倡儒釋道這三個根是有根據的,不是隨便說的,這個基礎紮穩了,才能學佛。

  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,換句話說,人天的德行具備了,才可以學佛。十善業道有了,這個像蓋房子一樣,《弟子規》是第一層,《感應篇》是第二層,《十善業道》是第三層,有十善業必定有前面一、二層,有第一層未必有二、三層。《弟子規》是根本的根本、基礎的基礎,比什麼都重要,一千零八十個字,一百一十三樁事情,一定要做到,做到不吃虧。人真正把《弟子規》做到,來生可以不失人身,你來生還是到人道,不會墮三惡道。也就是你是個好人,好人的標準是《弟子規》。

  落實三皈、五戒、十善業道,是大好人,這樣的好人有資格學佛。所以淨業三福第二是小乘的福報,小乘必須要有好人的基礎。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,那個善的標準,以佛法來說,就是十善業道,做到了才叫善男子善女人。我們把這個標準放寬一點,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也可以說這個人是善男子善女人,六道輪迴不失人身。為什麼一轉身就會墮三惡道?墮三惡道的人太多太多了,是因為他在人這一生當中,沒有具備做人必須要有的條件,就是《弟子規》。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紮根,要很重視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。潮州謝總辦班教學,他在這裡住了幾天,講了八個小時,今天離開了。七天,就能把一個惡人變成善人,二十一天,能把一個迷惑顛倒的人變成明白人。他用什麼方法?七天,他告訴我,就是用儒釋道三個根。在當地一千多人受感化,效果卓著。人是教得好的,他相信了。他回去還繼續辦班,告訴我,學習的人,報名的有四千多人,政府主持的。

  有第一福的條件,才可以提升到第二福。第二福是小乘,只有三句,經文三句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一看就曉得這小乘戒。所以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它有次第的,不能躐等。現在在中國,中國的佛教小乘沒有了,儒跟道現在也沒有了,大乘落空了。踏踏實實把小乘學好,小乘有四果四向八個階段,修成最高的果位是阿羅漢。阿羅漢就脫離六道輪迴,往生到方便土的聲聞法界。從這個基礎,也就是從阿羅漢這個基礎,迴小向大,再提升,這是淨業三福最後的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。大乘是菩薩,阿羅漢一升級就是菩薩。菩薩第一個條件是發心,發度眾生的心。四弘誓願:眾生無邊誓願度,為了要度眾生;第二願,煩惱無盡誓願斷,自己不斷煩惱不能度眾生;法門無量誓願學,度眾生得有方法,你要學法門。無量法門,佛說的,我們學習,從當中選擇一門就可以了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一門通了,什麼叫通?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叫通了,一門通,一門通一切門全通了。

  在中國的大乘有宗門、有教下。宗門是專指禪宗,教下包括華嚴、天台、三論、法相唯識,這是教下。教下是用經典。除這個之外,還有顯教、密教,中國所傳的八個宗都是顯教,藏傳的有密教。釋迦牟尼佛一代教學,這麼多宗派裡面,在中國禪宗最盛。為什麼?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說過,正法時期戒律成就。釋迦牟尼佛滅後,第一個一千年,正法,距離釋迦牟尼佛不太遠,法傳得很純正,依照戒律修行就能證果,證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。第二個一千年,人的根性不能跟前面相比,持戒不能證果,要修定,修定才能成就。所以佛教,是佛滅度之後一千年傳到中國的,正是像法,所以釋迦牟尼佛像法的時候,不在印度,在中國。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了,這一千年當中,禪宗大興。

  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末法時代,末法時代,佛說了淨土成就,佛在《大集經》裡面講的。我們現在是生在佛的末法時期,我們修哪個法門?修淨土就對了,跟佛所說的完全相應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。末法一萬年,一萬年之後,釋迦牟尼佛的教會在這個地球上消失,沒有了。這個世間沒有佛法,要等待彌勒菩薩從兜率天下降,到這個地球上來示現成佛。

  現在彌勒菩薩在兜率天,什麼時候下來?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。這個四千跟我們的算法不一樣,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,一天是人間四百年,它的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,一年。四千年,算出來好像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。這個數字我記的可能不太正確。這麼長的時間地球上沒佛,沒有佛,人苦。我們在《地藏經》上看到,釋迦佛滅後,彌勒沒有出生之前,度化眾生完全委託給地藏菩薩。地藏菩薩教什麼?教人孝親尊師。無佛出現於世間,人要真正能夠做到孝道、師道,做得很圓滿,雖然不能出離六道,在六道裡頭不失人身,生生世世都是一個好人,保住人天的身分,不墮三途。這個信息是我們從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上得到的。

  學佛,根性非常重要。佛法講求契機契理,機是什麼?你這個人的根性、程度一定要適合,你才能得利益。世尊當年在世,無論講哪一部經都有對象,那叫當機者。對哪一種程度人講的,他有對象的,程度高的他講得深,程度淺的他講得淺,所以一切眾生遇到佛陀,沒有不得真實受用的。佛陀滅後,佛的弟子們一代一代的承傳,都重視。但是觀機,祖師大德有這個能力,有這樣能力的人一代比一代少,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了。

  將來的佛教非常可能變成佛學,佛學是什麼?世間人研究,把它當作古代的文化來研究,佛經上所講的倫理、講的哲學,做這些研究的科目,而與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。這就是佛法變質了,它是出世間的大法,變成世間法了。這個跡象現在已經開始了,許多大學哲學系裡面開的有佛經課程。我在早年,還在大學教過五年,那個時候我教的是法相唯識,在學校三年級開的這個課程。那不是佛法,真正佛法決定從戒定慧入門。

  我們也真正想有發心的年輕人續佛慧命,依照經典教學的理念跟方法來做實驗,我們用十年時間,看看收到什麼樣的效果。最好的效果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這個效果達不到,其次的,那就是得三昧,學華嚴得華嚴三昧,學法華得法華三昧,學淨土得念佛三昧。得念佛三昧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那真行。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得三昧,臨命終時,將自己修學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也決定得生,你沒有白學。如果不求往生,那個成就很有限,為什麼?證不了果。證不了果,將來的出路,不是天道就是人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,前面說了,善巧決定,這個決定就是選擇法門,我們是哪個根性的,法門對了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,契機。黃念老顯、密、宗、教他全通,他沒有離開大陸,清末民初有一些真正善知識,他親近過,他有這個緣分。他告訴我,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六十年,我在北京訪問他,他說禪宗成就的沒有了,密宗成就的只有六個人,六十年來修密宗成就的只有六個。教下衰了,沒有傳人,剩下來的只有淨土。所以他很堅定的告訴我,禪跟密往後都沒有了。

  禪非常不容易,上上根性的人,學禪宗的。我學佛,三個老師,方東美老師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他們三個人彼此都知道,但是沒有見過面,三個人同樣告訴我一句話,叫我不要學禪,肯定你不是禪的根性,你學禪開不了悟。得定不算,要開悟才算,因為開悟才能真正脫離三界,明心見性,生諸佛實報莊嚴土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就是華藏世界,開悟的人到哪裡去?都到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的報身佛盧舍那,法身佛毘盧遮那,到那個境界,沒有見性不行。多半在天道,在色界天、在無色界天,他們不在欲界。

  李老師慈悲,我跟他的時間最長,跟他十年。章嘉大師,我跟他三年。老師勸我修淨土,我跟諸位說過,我對於淨土了解得不夠透徹,不能接受。將淨土解釋最透徹的,就是黃念祖老居士這個集註,真的太好了!我們很認真的學過三遍,愈學愈歡喜,愈學愈契入,完全接受,再沒有懷疑了,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。成佛之道就是極樂世界,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,阿彌陀佛保證你成佛,阿彌陀佛親自教你,這多殊勝!極樂世界之美好,讓你找不到缺陷,它是究竟圓滿。

  學淨土,戒也非常重要,至少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,三皈五戒。我們跟大眾在一起,要修六和敬,要修四攝法,要修六波羅蜜,就夠了,這幾項科目不難,我們認真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。要弘法,沒有戒的根基不行。定弘法師跟我也有十年了,他在美國念書的時候就認識我。我在美國有個道場,他常常來,以後畢業了,在美國教書,聽我講經沒中斷過。我讓他移民到澳洲來,那個時候我在澳洲,我們澳洲有個淨宗學院,他在美國大學教書,我在澳洲也給他安一個大學,介紹一個大學,昆士蘭大學。他的成績非常優秀,所以學校看到這樣好的學生都歡喜,就邀請他來。到澳洲的時候,他身分是講師,一年之後他就升到副教授。學校準備把他升成教授,他發心出家,教授不要了。所以學校感到驚訝,終身教授不容易拿到,拿到手不要,出家了。

  今年年初,台灣有個專修戒律的法師,果清法師,到香港來看我。我這一見面才曉得是老朋友,三十年沒見面。早年在一起,我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的,他那個時候大學剛剛畢業。老師晚年辦了一個研究班,招了八個學生,修學期間四年。跟研究所一樣,大學畢業再考佛學,錄取八個人,果清法師是其中之一。這個研究班的老師六個人,那時候我在研究班擔任老師,我講的科目是《金剛經》。我編了一個資料,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非常好,分量太大,我做了一個節本,是那個時候我教學的課本。大概只取了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五分之一的樣子,便利於教學。

  這八個同學,兩個女同學,六個男同學。我問他,這些同學現在還在不在?都在。他自己六十六歲了。三十年前,歲月不饒人,三十年一眨眼就過去了。這八個同學當中,只有他一個真正有成就。得力於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專攻戒律。我跟定弘講,你學經教,沒有戒律的基礎,你沒有根,必須要去紮根。我讓他去跟果清法師,至少五年,把戒律的根紮下來。以後出來講經,別人尊重你,你學過戒,你懂得戒律。戒定慧三學,沒有這個根怎麼行?這五年一切放下,全心全力把戒律學好,把戒律持好。因戒才有定,定就是我們前面經文所讀的,『其心正直,善巧決定』,決定就是定。

 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,戒律,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之首。無漏是清淨的意思,身心清淨。漏是煩惱的代名詞,無漏就是煩惱遠離了,煩惱放下了。戒定慧幫助我們放下煩惱,遠離煩惱。「奉持戒律,明淨清潔,以自莊嚴,持戒淨潔,譬如琉璃」。琉璃是透明的,沒有絲毫染污,表清淨。「《梵網經》曰:戒如明日月,亦如瓔珞珠」,光明的日月,瓔珞珠多半是珠寶,名貴的珠寶,色彩光麗,沒有染污,用它來代表持戒。「故曰戒若琉璃」。『內外明潔』。「內者指心意」,念頭,「意業清淨,起心動念,悉離垢染」。自私自利是染污,名聞利養是染污,五欲六塵是染污,貪瞋痴慢是染污,這些東西統統都放下,都離開了。這是內心。

  「外者威儀具足」,這個威儀,儀是儀表,表現在外面的,內有智慧、有定力、有戒律。所以外面表現的,像中國孔老夫子,夫子表現在外面的,《論語》上,夫子的學生對老師有讚歎,老師有五德,溫良恭儉讓。孔子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從這五個字我們能夠想像得到,夫子厚道、溫厚,我們講人,這個人忠厚,人厚道、溫和,顯出他的穩重、善良、恭敬。佛菩薩對於任何人恭敬,人不敬佛菩薩,佛菩薩恭敬人,為什麼?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聖人知道,一切眾生皆可以做聖人,只要你想做,沒有做不到的。功名富貴那是有命,但是作聖、作賢、作佛、作菩薩,那不是命,那是願力,真正發願、真正學習能做到。所以孔子對人恭敬,不管是什麼人,守禮。第四個德行節儉,生活簡單、節儉。最後一個謙讓,謙虛,處處讓別人,決定沒有競爭,競爭尚且沒有,巧取豪奪的行為當然遠離了。這是夫子智慧德行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,學生把它寫成文字傳下來,讓我們知道、認識夫子的風範。

  這五德,也變成中國讀書人行為的標準,得向孔子學,像個讀書人。這個讀書人,現在就是有文化的人,有文化的人標準是孔子。要把孔子溫良恭儉讓這五德做出來,不做出來,學了沒用處,要做出來。真正做出來了,我相信任何一個人看到你都喜歡你,都尊重你,都愛護你,都想向你學習。夫子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,老師當中的典範,是什麼?內有五德,仁義禮智信,外面有五德,溫良恭儉讓。

  中國古時候的社會,兩百年前,社會上確實是這樣的風氣,學了真幹,所以每一個家庭家齊,國治,天下平,世界安定和平。嘉慶以後國運就衰了,社會還能保持相當程度的和諧繁榮。到道光、同治,同治,慈禧太后執政,國運大衰。衰在哪裡?對祖宗東西產生懷疑,對西方人的機器生羨慕之心,認為中國之衰,是衰在傳統文化。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這個錯誤觀念帶給我們現前這麼多的災難。這與講經教學關係很大。年輕人崇洋媚外,對自己祖宗、對自己傳統喪失信心,現在果實現前了,怎麼辦?多少人憂慮,憂慮也沒辦法。要回頭,不回頭解決不了問題。

  「德形於外,內外悉潔」,內外都乾淨。「故其言說令眾心悅誠服」,這四個字重要,如何能叫大眾對你心悅誠服?這個問題不在外面,在自己的內心與外貌。沒做到,不行。「故曰其所言說,令眾悅服」,他的言說,他全做到了,他沒有騙人。先做到,然後再說,大眾就服你。我還沒做到,我叫大眾去做,大眾對你懷疑,認為你欺騙他,他不服,當然他不肯幹。所以一定要成就自己的德行,然後才能幫助別人。看古代的聖賢,看釋迦如來,看菩薩祖師,沒有一個不是真誠慈悲,為眾生做出榜樣,做出模範。

  下面經文三句,『擊法鼓,建法幢,曜慧日』。「《會疏》曰:法音高響,猶如鼓聲」,這是擊法鼓的意思。「威德摧邪,猶如勝幢」,幢表真正的威德,真有大德,自自然然降伏邪門外道。「慧日照迷,猶如杲日」,杲日是中午的太陽。鼓、幢是佛門的法器,鼓是集眾的,大眾要集合,擂鼓,擊鼓集眾。幢是旗幟的一種,我們現在這個道場,古人的道場,寺院庵堂都有旗杆。旗杆做什麼用?掛旗幟的,不是掛國旗,懸掛的是幡、幢。幡是扁形的,幢是圓形的,有一點像飛機場的風筒一樣,圓形的。它的作用是信號,通知周邊這些信徒,今天旗杆上掛了幡,做法會,喜歡做法會,看到掛幡,今天道場有法會,就去了;幢是講經,圓形的是講經,今天道場有法師講經,歡迎大家來聽,所以是信號。佛很謙虛,不敢邀請你來,是把信號傳到外面,你喜歡,自己來。你看現在學校招生,古時候誰敢招生?孔子都不敢。招生是什麼?表示我有資格做你老師。古大德不敢,不敢為人師。真正為人師的,這是佛陀。大菩薩都謙虛,我們稱佛為本師。所以幡幢的作用,我們明瞭。現在不起作用了,現在都建築的高樓大廈,旗杆不起作用,旗杆上掛的旗,隔一棟房子看不見了,古時候管用,現在不管用了。但是現在信息很發達,有電視、有網路、有報紙,這些可以刊登廣告,今天道場有什麼活動,詳詳細細的刊登到,大家看到自然就來了,所以它的作用跟現在廣告一樣。

  《會疏》裡頭註解,疏的意思,「法鼓喻菩薩法音,醒眾遠聞」,菩薩講經說法,法音遠聞。現在我們用科學的工具讓法音遠聞,用電視、用衛星、用網路。現在的網路電視效果很好,全世界能夠收看,效果不亞於衛星電視,成本比衛星電視要低很多。現在的電視台大概台灣可能是世界第一,有一百多家。台灣電視台國家沒有管制,每個人都可以設立,所以我聽說台灣有一百多個電視台。這個電視台就是建法幢,擊法鼓,建法幢。「法幢喻菩薩威德,摧破邪惡」,講經教學,破除迷信,糾正錯誤的想法、看法,作用在此地。「如嘉祥師曰:建幢是戰勝之相,譬說法降魔得勝」,旗杆上懸掛著幡幢,它有這個意思在裡頭。

  「慧日喻菩薩智慧,照破痴闇,以醒群迷」,菩薩智慧,為我們辨別邪正。菩薩說法,邪正的標準還是依教,依佛經。這個很重要,佛弟子決定依四依法,自己學習跟教化眾生依法不依人,法是經典。沒有開悟,就是依一部經典,自利利他。別人來向你請教,這個經教你沒有學過,可以誠懇的告訴他,我才疏學淺,這些經論沒有學過,你另請高明,或者是給他介紹法師大德,我們自己不能解答他。問我們學習的這個,這個可以,自己學習的心得跟他分享,請他指教,態度一定要謙虛。

  我們看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那每一位善知識都是證果的大德,都是法身菩薩,換句話說,統統是明心見性,他們表演的謙虛、恭敬。善財向他請教,他把他自己所學的告訴善財,然後跟善財講,我知道的很有限,還有許許多多無量法門,別的大德勝過我的很多,你到那邊去參學。自己謙虛,讚歎別人。我們學佛學到現在了解了,見性之後就全通了,全通還自己不承認通,自己還給人說我知道的有限,佛法廣大沒有邊際,比我高明的人很多,你到那邊去請教。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,把我慢徹底摧毀。傲慢是很大的障礙,連孔子都說,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餘則不足觀也」。周公,聖人,孔夫子一生最崇拜的一個人。他就是想學周公,沒學成,沒有人用他。周遊列國,就是想有諸侯王能用他,他能做得像周公一樣好,可惜沒人用,晚年回老家去教學。這謙德的重要。

  「又《淨影疏》以聞思修三慧明此三喻」,這個疏裡頭說,擊法鼓,比喻聞智慧之法。「鼓聲遠被,名擊法鼓」,也就是說法的音聲傳得很遠,這就是擊法鼓的意思。建法幢比喻思慧,聞思修三慧,「喻思慧法,立義稱建,義出名幢」。指建立法義,彰願於眾,為建法幢。這像聖賢、像佛菩薩,佛菩薩建立一乘,或者是建立三乘,這都是法幢的意思。能把他所建立的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學人依教修行,確實能夠證得,這幢的意思。「言曜慧日,除痴闇者」,這個說修慧,修慧幫助眾生開悟,痴闇就是無明、闇惑,惑是迷惑。智慧開了,迷惑就斷了,這是曜慧日的意思。

  《華嚴經二》是第二卷,第二卷經文裡頭有這幾句話,「如來智慧無邊際,一切世間莫能測,永滅眾生痴闇心」。如來智慧,沒有說釋迦佛的智慧,沒有說阿彌陀佛的智慧,用如來。大乘佛法裡頭說佛是從事上講的,從人身上講的,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。如果說如來就不是這個意思,如來是從自性上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從心性就叫如來。你看普賢十大願王就很明顯,第一願「禮敬諸佛」,第二願「稱讚如來」,不能說稱讚諸佛,一定稱讚如來。禮敬諸佛是事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統統要禮敬、要平等。禮敬是普遍的,稱讚,稱讚有差別。人家幹壞事,你不能稱讚,你稱讚,大家都學壞了,你要背因果責任。只能稱善,不能稱惡;只能稱讚正,不能稱讚邪。所以他用如來,不用佛。如來,從性上說的,佛,從事上講的。

  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五十三參裡頭,有三位善知識用的方法不善,但是他可以用,我們要用就糟了,我們要用就墮地獄,他用成佛道。他用什麼方法?殺盜淫。所以你會,哪一法不是佛法?殺盜淫都能成佛。為什麼?在殺盜淫裡頭斷一切念頭,不起心不動念,行殺盜淫。不起心不動念,這是什麼人?這是佛。我們幹殺盜淫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幹殺盜淫就是無間地獄。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幹殺盜淫等於沒有幹,不結業,他能辦事。誰能做得到?法身菩薩,決定是明心見性。他有能力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,看得清楚是慧,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本定。凡夫沒有這個能力,凡夫見色聞聲起妄想,這個我喜歡,我想擁有,那個我討厭,我想遠離它,起分別執著,那就造業。菩薩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造業,而成就無量功德。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全是功德。

  像這些法佛不常講,講怕人產生誤會,一知半解,斷章取義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這些法叫深密,不是祕密。密宗,不是說祕密的,深,理太深了,事也深,它複雜。你不是透徹的了解,你做不到,你要跟它學就錯了,學不得的。末法這個時期,我們有我,人家讚歎我們會歡喜,別人毀謗我們,我們會怨恨、會生氣,這就是道道地地的凡夫,連小乘須陀洹都比不上。小乘須陀洹雖然沒有斷煩惱,他有修養的功夫,你讚歎他,他不會生歡喜心。為什麼?他知道很慚愧,你讚歎我,我跟諸佛菩薩比差遠了,不值得讚歎;你罵他,他不會生氣,不但不生氣,他承受了,消業障,修忍辱波羅蜜。毀謗的人、羞辱的人、陷害的人、障礙的人都是我的善知識,替我消業障,他們造罪業替我消業障,我怎麼可以怨恨他?我應當感恩。這就對了,真誠慈悲心從這生出來。所以學佛、學聖人,就要學吃虧,要學上當,要從這些逆境上去修。吃虧上當受不了,你怎麼能成就?

  中國傳統文化濃縮起來實在講只有十二個字,這十二個字,每一個字裡頭意思深廣無盡、無量無邊,是我們的性德,我們喪失掉了。這十二個性德收回來,就是聖人,就是菩薩,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,就十二個字。真正希聖希賢,希望自己成聖成賢,這十二個字可不能忘記。這十二個字是大根大本,一切善法都從它生。所以如來智慧無邊際,自性智慧,見性之後就明白了,一切世間莫能測。明心見性就是法身菩薩,在極樂世界住實報土,他不在方便土,不在同居土。永滅眾生痴闇心,是即慧日破痴闇的意思。

  下面一段,『淳淨溫和』,這一段都是講菩薩的德行,真實功德。「淳」,跟註解裡的「純」是同一個意思,「好也」。「淨者,清潔也。淳淨指內心之清湛離垢」,也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,清淨平等到極處,淳淨。「溫者,良也,善也,和也」,有這三個意思。溫和,夫子的五德裡頭有,溫良恭儉讓,一個人心地善良,溫和,平和,平是平等。「溫和指儀態之溫良和美」,你看到這個人舉止動作,心地善良表現在外面,溫和、平等、清淨,顯示他的智慧光明。

  『寂定明察』。現在社會,特別是年輕人,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的反面就是寂定。寂靜,大定之中,心是寂,沒有染污,心是定,沒有動搖。寂就是清淨心,定就是平等心,定,不動,清淨平等心生智慧,明是智慧,智慧能照了一切諸法,就是察。菩薩表現給我們看的。念老註解裡面,「寂定者,實際之理體。明察者,智慧之照用」。我剛才說的意思相同,我用經題意思更清楚,寂是清淨,沒有絲毫染污,定是平等心,沒有動搖,沒有起心動念,所以這是實際理體。實際理體就是真如本性,實是真實,理是道理,體是本體,這個體沒有形相。

  讀過《楞嚴經》的人知道,《楞嚴》一開頭,「七處徵心」,佛問阿難,心在哪裡?如果有人問我們,你心在哪裡?一定指著心在身體裡頭。那就錯了,這心不管用。能夠思惟、能夠想像的,這是心,就是法相唯識裡面講的第六識、第七識。第六識妄想,第七識執著,執著就染污,妄想就動盪不安。修定修什麼?就是修這兩個心,如何讓我們的心不接受染污,不會被外面影響而動盪。境界風一吹,心馬上就動,這是凡夫。修行的功夫靠什麼?就是這心,心在境界裡,看心會不會動,會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。真正不受影響,不受干擾,這人叫有定功,得定了。眼在色界裡頭得定,耳在音聲裡頭得定,鼻在香味裡面得定,舌在酸甜苦辣裡頭得定,不為外面境界所轉,這就是寂定。

  所以真實的理體就是真如本性,真心。明察,智慧的照用,這個智慧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外頭來的,外面沒有智慧,外面得來的是知識。知識跟智慧要分清楚,不是一樁事情。智慧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,是你本有的,而且跟諸佛如來是相同的。佛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學佛,不在外面學,要從裡面學,必須要從心性裡面把智慧透出來,把德行、相好發展出來,這得佛法的受用。

  下面引《宗鏡錄》的話說,《宗鏡錄》裡有兩句話,「以一心為宗,照萬法如鏡」。這兩句話是禪宗的,禪宗求什麼?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,一心是宗,宗是最重要的,最主要的。起作用呢?照萬法,像一面明鏡一樣,照得清清楚楚。這兩句話,下面黃念老給我們加以解釋,「寂定如鏡之體,明察如鏡之用」。這兩句話講得好,寂定是真心。惠能大師見性,前面四句說的是真心,末後一句是真心起的作用,能生萬法。整個宇宙從哪來的?真心變現出來的,真心是能生能現,宇宙萬有是所生所現,能所是一不是二。就像我們作夢,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,作夢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夢從哪來的?現在科學家說下意識變現的。下意識在什麼地方?把整個身體解剖,也找不到下意識在哪裡。它有沒有?它有,你找不到,它不是物質現象,但是它也沒有離開物質。

  心理現象跟物質現象永遠是聯合在一起的,不可能只有單獨的物質,或者是單獨的心理現象,沒有辦法分的。佛家講得好,叫五蘊。五蘊,第一個色,物質現象,後面受想行識,心理現象,色裡頭有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都有色,永遠分不開。把它分開,問題出來了。這是現代的量子力學家說,科學在地球上發展四百年了,這四百年一個大誤區,一直沒法子解決,現在搞清楚了。這誤區是什麼?二分法,錯誤了。二分法就是把物質跟意念分作兩分,就是精神跟物質分成兩分,這個錯了,不能分的。宇宙之間沒有唯心,也沒有唯物,心物是一體,不能分,這是最近的科學家發現的。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五蘊就是不分,色受想行識,色裡頭有受想行識,受想行識裡頭有色法,我們肉眼看不見。今天科學把佛法證明了,對我們學佛有很大的幫助。我們雖然沒有證得,科學給我們做證明,讓我們可以相信它,不再懷疑了。

  證是功夫,那就是我們這個心寂靜到什麼樣的程度,寂靜到一定的程度,佛經上說的八地以上,那個時候就明察了,對於整個宇宙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沒有看錯,沒想錯。八地以前有知道,解悟,沒有證悟,聽佛講經說法,自己所體會到的,但是自己沒見到,不能得圓滿的作用,能得少分的作用,破除迷惑。

  「了了分明,秋毫不爽」,這叫明察,秋毫是微細,極其微細,你也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「寂定明察者,寂而常照也」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大乘經論裡佛常說,就這個意思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