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六十一頁,倒數第四行:
『證無所得』,這是經文的第二句,決斷疑網就能夠證無所得。「無所得,又云無所有,即空慧也,即無分別智也」。智慧有兩種,一種叫根本智,一種叫後得智。無所得、無所有,這是根本智。先有根本智,然後才有後得智,沒有根本智就決定沒有後得智。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用,起用的時候無所不知。無所不知的根本是無分別智,無分別就是空慧,我們可以說根本智就是自性本定。佛告訴我們,智慧怎麼開的?首先要明瞭智慧是本有的,佛說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本有的。本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了?現在我們有貪瞋痴。決斷疑網就是斷愚痴,愚痴要是斷了,貪瞋自然就沒有。由此可知,痴是一切煩惱的根本,痴也叫無明,無明煩惱。貪瞋都是從無明煩惱裡面生出來的,所以它是煩惱的根本。它要是斷,空慧就現前,真正證得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的理體、現相、作用皆不可得,無所得。為什麼?皆無所有,無分別智現前了。
「體無相之真理」,體是體會,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「其義自見」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理、一切事、一切相、一切作用,全見到了,也就是通達無礙,這叫後得智。我們把這個註解念一念,體無相之真理,「自心無所執著」,體會得諸法實相就是真理,自心裡面的執著、分別、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放下。「無諸分別,是曰無所得」。這裡面還有很深的意思,有所得是妄念、是妄想,有所得肯定有妄想,有妄想肯定有所得,這是這句話裡頭的密義,幾時能夠參透。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,「放下便是」。這真的,不是假的,放下便是。《心經》裡面說,「無智亦無得」。無得無所得,無智無所有,無所有、無所得,你真的得到了。得到什麼?究竟圓滿的自性,究竟圓滿的真如,你證得了。證得無所得是法身菩薩,中國大乘裡面說明心見性,心就是無所得,性就是無所有,它能生萬法。《心經》上的話真的,雖然它不長,只有二百多個字,這二百多個字展開細說就是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,是佛經典裡面最長的,六百卷《大般若》濃縮起來就是二百六十個字的《心經》,這兩個放在一起,不增不減,無二無別。
「《智度論》曰」,《大智度論》有一百卷,解釋《大般若經》的,「諸法實相中,決定相不可得故,名無所得」。諸法是一切法,一切法的真相,實相是真相,不是說它的妄相,說它的真相,真相決定相不可得,所以稱為無所得。為什麼不可得?明瞭真相就知道。這個真相難,太難了,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,《心經》念了無數遍,有沒有知道相不可得?沒有,念著《心經》還是執著無智亦無得,執著。而事實呢?事實我們還是在相爭,以為有智有得。換句話說,我們對於實相誤解了,沒真正懂得。什麼原因?沒放下,分別執著沒放下,我沒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沒放下。《金剛經》把宇宙萬法歸納為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,總不出這個範圍,這四樁事情同一切萬法,不知道它是假的,不知道它是空的,天天念,沒入境界。
「又《涅槃經》曰:無所得者,則名為慧」,智慧;「有所得者,名為無明」。有所得的,他對於真相不知道,叫無明,不明白事實真相;無所得者,這是真正的智慧,這是什麼智?無分別智,無所得智。學大乘的人,常常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,這叫疑情。這句話就是「一切法,無所有,不可得」,一切法無所有是事實真相,不可得是我們對它的態度。所以諸佛菩薩、聲聞緣覺,於一切法確確實實不再分別、不再執著,分別執著斷掉了。斷了我們稱他為聖人,不斷稱他為凡夫。所以《涅槃經》上說得好,「無所得者,則名為慧。有所得者,名為無明」,講得清楚、明白。
「又曰:有所得者,名生死輪。一切凡夫輪迴生死,故有所見」。六道裡頭生死凡夫,他有所見,他有所得,所以輪迴永遠沒有止境,沒有邊際,太苦了。菩薩不然,「菩薩永斷一切生死,是故菩薩名無所得。」無所得的人就是菩薩,有所得的人就是凡夫,事實真相一定要認識清楚、要搞明白。「《涅槃》之說」,上面經文《涅槃經》講的,「真究竟了義之語」。上上根人聽了這個話,他的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放下,這一放下,立刻就轉凡成聖。沒放下的時候是凡夫,放下之後是菩薩,沒放下永遠在六道搞輪迴,放下之後永斷一切生死,跟生死輪迴告別了,凡聖差別就在此地。所以說《涅槃》之說,真究竟了義之語,這是黃念老對於這段經文的讚歎。
「又證無所得者,《仁王良賁疏》曰:無所得心者,無分別智也」。這個無所得的心就是真實智慧。又《維摩經》慧遠大師的疏上說,「菩薩破去情相,到無得處,名無所得。今云證無所得」,就是慧遠大師所說的「到無得處」,他證到了。到什麼地方?到無所得。經論,疏就是論,經是佛說的,論是祖師大德菩薩說的,一個意思。回過頭來想想,我們現前念念依然是患失患得,我們在此地學習如來的大乘,沒有真正放下,確實有得有失,患得患失,憂慮重重,心思雜亂。佛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懂,我們聽得耳熟,在我們起心動念之處沒落實,遇到外面的環境人事物,依舊會受嚴重的干擾,這是學了佛法不得其用。如何能夠學了之後馬上就起作用,那叫真學。理,理上入,行上入,念念都有入處,這是會學,真正的如來弟子。我們不能不在這上面留意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在這上做功夫,契入境界。
下面這一句,『以方便智,增長了知』。「方便智,又名權智」,權巧方便,應用的時候活活潑潑,一絲毫都不呆板。「乃達於方便法之智」,達是通達、明瞭,每天面對著境界、面對著萬法,用什麼樣的心態,方法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方法有最適合的。最適合的標準是什麼?對自己來說,真實智慧,對外面境界來說,有助於他悟入,這叫善巧方便。「又為行方便之智」。你看,達於方便之智,行於方便之智。「權智與實智相對」。通達一乘真實之法,這叫實智。「了知三乘權化之法,名方便智」。在佛法裡頭,佛有實智、根本智,知萬法皆空,一切法不可得。佛教眾生,眾生根性不齊,佛的教學方法有淺深不等,這些教法,不同的方法,都是引導學人逐漸的悟入真實,到終極的目的地完全相同,這叫用權智引導他入實智,這叫正法。
「又實智者,體也。權智者,用也。如來成佛之本體,在於實智。一代教化之妙用,存於權智」。顯教所說的權實二智,從體上講,實智;從它應用在生活,應用在工作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叫權智,善巧方便。這裡面必須得辨別清楚,否則的話我們會產生嚴重的誤會,那就是一定要離相,一定要不執著,才是真智慧。著相是煩惱,執著是嚴重的煩惱,輪迴業。菩薩實智的運用,用得非常靈活,甚至於用得很複雜,但是沒有影響到菩薩的清淨心,沒有影響他的平等覺,這叫妙用。我們凡夫,不是說用智慧,沒有智慧,凡夫有的是什麼?知識。從小到大,學了很多知識,所以點點滴滴都放在心上,他會回憶。回憶是阿賴耶的種子起現行,很不容易脫離輪迴,為什麼?造輪迴業。菩薩不然,菩薩所有一切的造作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作,真幹,跟我們一樣的幹;無作是什麼?心裡不落印象,我們一般所說的不放在心上,那就是無作。他作跟無作同時,同時作,作全不放在心上。心是什麼?清淨平等覺,沒有受到絲毫妨礙,這叫妙用,這叫真功夫。不但六道凡夫做不到,二乘聖者也相當困難,做到的是少數,多數還是做不到,他若能做到,超越十法界。
下面,「又密教以胎藏(即蓮花部)鬘荼羅之心蓮華台為實智,八葉(就是八個花瓣)開敷為權智」,這是密宗的表法。《大日經》是密宗主要的一部大經,這裡頭有一句話說,「諸佛甚希有,權智不思議」。「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議」,無量無邊,因人而異,因時而異,因事而異,因處所而異,變化莫測,能調順一切眾生,這是如來的不思議智、如來的後得智,「度生妙用,權化之法,全由此智」。我們要記住,權智是實智用在事相上,就是無所得智、無所有智。為什麼無所得、無所有會起這麼大的作用?這個能量沒有法子去估計,科學家無法去探測。為什麼?它稱性,它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,從緣顯發出來,是自性的本能,不是從外來的,是自性本有,不是哪個發明創造的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沒有一個沒有,佛希望我們對這樁事情生起信心,直下承當,我們成佛的緣就具足,佛幫助你就很容易。我們懷疑,佛有,我們凡夫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怎麼可能成佛?這人能不能成佛?不能成佛。為什麼不能?他沒有信心。
大乘教裡面佛講得清楚,你所造的無量無邊的罪業,造作罪業所依的心是妄心,不是真心,所依的緣是邪,不是正。中國古人說一句話說得好,叫邪不勝正。無量劫造的這些惡業,無量劫,統統依的是妄心,依的是負面的緣,不是正面的。你要真正了解邪不勝正,無量劫造的是邪心造的,現在我一念正心念阿彌陀佛,就能把無量劫的罪業消得乾乾淨淨。為什麼我們天天念佛,我們的業消不掉?消不掉的原因是不相信,佛說的這個話說得很好,我聽了也歡喜、也舒服,但是我不敢相信。為什麼不敢相信?沒聽說這個道理,對於邪正這個道理沒搞清楚、沒搞明白。正是法性,法性不生不滅;邪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剎那生滅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個妄念,它不是真的,它是生滅法。每一個妄念都是獨立的,不是相同的,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相似相續相。妄心,妄心造業造無量劫,抵不過真心一念,真心一念的功德就把它全部都化解、消除掉,真心的能量多大。
我們明白,真搞清楚了,待人接物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,為什麼?我要消業障。我如果繼續用妄心,我的業障消不了。我從今之後用真誠待人,用清淨待人,用平等待人,用慈悲待人,消業障消得快。學了要會用,不怕吃虧,不怕上當,為什麼?假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是真的吃虧上當,不是的,萬法皆空。了解真相,心安理得,心為什麼安?道理明白了。道理不明瞭,心不安;道理明白,心就安了。理不明白,還有疑惑,經教非常重要。可以用讀經教的方法,讀的時候不要想經的意思,念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沒有念錯,沒有念漏掉,一心稱念。遍數多,心定了,久久在定中,不定什麼緣觸動你,豁然大悟。你開悟,開悟就一切通達明瞭,後得智現前,千變萬化的輪迴境界,你都能夠很從容的應付它,自己超越了,也能幫助別人。
下面說,「又從實智以求權智」,也就是從根本智而達到差別智。差別智不要學的,有根本智一定就有差別智。「故曰增長了知」,增長了知是增長後得智,增長差別智。「蓮瓣之盛敷,可喻增長;蓮瓣之初開,可喻了知。心蓮八瓣開敷,正顯增長了知之義」。密宗用這個表法。花開了,花瓣展開了,看到裡面的蓮蓬、蓮台,「正表從方便智之開明,而徹顯心源。」方便智是從根本智流出來的,根本智的起用是由於這個作用顯示出有根本智,因為根本智無相,無相無作,方便智有相有作,從有相有作裡面能悟出無相無作的根本智。
下面是這一品最後的一段,「悟由自心」,我們要特別重視。為什麼?現在世出世間法,好老師沒有了,我們怎麼成就?有這一句就放心了,悟由自心,不在外頭,我們就放心了。你看看經上怎麼說:
【從本以來。安住神通。得一乘道。不由他悟。】
這個四句偈說得好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從本以來,安住神通』,註解裡說,「又度生事中,不離神通」。通是通達,沒有障礙,神也是通的意思。在此地他有超越世間人的知識,超越世間人的認知,有這種大能在。「而諸神通」,神通是指六通,別人見不到的你見到了,所謂除肉眼之外,有法眼、有慧眼,你證得智慧,五種眼都能現前。這些神通,「從本以來,自然安住,非從外得,如《圓覺經》曰本來成佛。故云:從本以來,安住神通。」到時候它自然現前。
中國老祖宗所說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那是神通。你怎麼通的?沒人教你,自然通了。真的自然能通嗎?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為什麼你不通?你違背了自然,所以你不通;你要隨順自然,你就通了。你們要不相信,你細心觀察嬰兒,不滿一歲的嬰兒都有神通。你細心觀察他,他在睡覺的時候,看他面孔的表情,有時候笑,笑咪咪很快樂,有時候感到很恐怖,什麼原因?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他能看到。他看到天神他很快樂,他看到妖魔鬼怪他恐怖,他說不出來。有些說出來的,會說話的小孩說出來,父母常常責備他,胡說八道,嚇到他不敢說。他是真看到講的,大人不相信,因為大人沒看到,說他在說鬼話。天眼、天耳,我們聽不到的聲音他們聽見。所以有些是真的,不是假的,理上講得通,小孩所說出他看到的境界,還沒有來的事情他先知道了。
下面一段,「權實二智俱明,神通自然安住」。神通是從智慧生的,定能現神通,智能現大神通。「妙德功圓入於實相,證無所得,以無所得故,得一乘道」。一乘道是佛道,成佛之道。由於他的妙德,功夫圓滿了。妙德是什麼?我們舉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大家好懂,仁義禮智信是德;行仁義禮智信,心裡面不著相,妙。為什麼?不著相跟自性完全相應;著相呢?著相變成善行,有果報,果報在人天,不能出輪迴。如果行仁義禮智信不著相,心地保持著清淨平等,就是大乘教裡頭所說的菩薩修行三輪體空。不著能修的我相,不著所修的法相,也不執著對一切眾生的福利,不著這個相。這個果報六道裡頭沒有,他就超越,這叫妙。我們修四攝、修六度,不著四攝的相,不著六度的相,與法性完全相應,這叫妙德。凡夫修行著相,著相就六道裡頭有果報,不著相沒有果報。妙德的功圓滿了,功是功夫,圓滿了自自然然就入實相。實相是什麼?實相是無所得,實相是不可得。無所得,不可得,得一乘道,一乘道是成佛,究竟圓滿的佛果叫一乘道。《華嚴經》上妙覺如來,一乘道,無上正等正覺、無上菩提,都是一乘道的異名。下面說,「即圓證究竟大覺之佛果也」。
『不由他悟』,《唐譯》的本子,《無量壽經》唐譯本說,「得一乘道,無有疑惑,於佛教法,不由他悟」。這就是自見其義,於佛的教法自己全都明白,不接觸的時候不知道,一接觸就知道,一看就知道,一聽就知道。在中國,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,他得根本智,得根本智當然就有後得智。根本智是空慧、是無知,般若無知就是清淨平等,有緣他就覺。五祖忍大師跟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他聽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是緣。因是什麼?因是根本智,無知,他的心清淨平等,跟佛一樣。所以他聽經,聽了幾句他就明白,把你講的意思說出來。五祖一聽,果然不錯,衣缽就傳給他。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他開悟了,不用聽完,不定在哪一句上開悟了,句句都能開悟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六祖在這一句經文開悟,我們把這一句抱著執著不放,我一生就念這兩句話,能不能開悟?不能開悟,各人的緣不一樣。我們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一天念十萬聲都不會開悟,不如念阿彌陀佛,一天念十萬聲可以往生。往生跟開悟是兩碼事情,往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如來的本願,理事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
惠能大師在避難的途中,遇到無盡藏比丘尼,是一個一門深入真正的學者。她選的是《大涅槃經》,一門深入,每天讀誦。能大師遇到了,聽她念經,他坐在旁邊聽她念經。等她念完之後,能大師就把這一段經文的意思講給她聽,這比丘尼聽到五體投地,捧著經書向他請教。他跟比丘尼說,我不認識字,不要拿書給我看。不認識字為什麼講得這麼好?他說: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、與學過沒有學過沒有關係。這就說明什麼?其義自見。法達禪師念《法華經》念了三千多遍,《法華經》長,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部,雖然七卷,七卷長,三千多遍要十年。也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十年《法華經》,沒開悟,向六祖請教。六祖說,你念給我聽聽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他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還沒有念完,六祖告訴他,行了,別念了,我全知道了,跟他講《法華經》大意,他開悟了。不由他悟,自己會開悟。什麼道理?心同佛心,願同佛願,行同佛行,你怎麼會不開悟!
我們看六祖惠能,他的心、他的願、他的行跟釋迦佛真的相同,跟阿彌陀佛也相同,所以他能開悟。如果我們的心願行跟佛相違背,佛來給你講經,你也不會開悟。為什麼?你跟佛不相應。佛是什麼心?無所得心。我們的心有所得,還要跟人競爭,還要跟人鬥爭,唯恐我得的太少了。競爭,競爭到死亡,你所得到的一樣都帶不去,辛辛苦苦忙了一輩子,空忙了,一樣帶不走。古德說得好,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你能帶去的,罪業,除罪業之外一樣都帶不去,一分錢都帶不去。佛菩薩覺悟了,明白事實真相,所以他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全不放在心上。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這個帶得去的,他帶著這個功德,不斷提升自己。所以他知道,佛教化眾生的方法他明瞭,佛能做的,他也能做。
至於《魏譯》作「慧由心出」,《淨影疏》裡頭的解釋,「真解發中,名慧心出」。「蓋謂真實明悟,發於自心,名為慧由心出」。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心。於是乎我們就明白了,佛之所以能成佛是心。我們的心、體跟佛一樣,沒有兩樣,從體起用不一樣,佛用心大公中正,沒有私心、沒有邪心、沒有偏心、沒有妄心,永遠如如不動,我們的心輕浮飄蕩不定。佛心是定的,能生萬法,生實報土,不生十法界,不生六道輪迴。佛應化在十法界、應化在六道輪迴,這什麼回事情?這是眾生有感,他化身來應,這是一片真實智慧、真實慈悲,引導我們脫離六道、脫離十法界。所以慧由心出,心能生智慧、能生煩惱。清淨心生智慧,平等心生大智慧;染污的心生煩惱,高下不平的心生煩惱。
下面引用望西《無量壽經鈔》,這是日本人的著作,望西也是親近善導大師的,他說,「疑網既斷,實理忽證。彼能證智,不由他生,必由心出」,這幾句話說得好。佛教人,世間聖人教人,都把信擺在最重要的課程上。佛法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信心是菩提大道的根源,是一切功德之母。母比喻能生,能生一切功德。為什麼我們不用我們的心生功德,流出一乘大道?為什麼用我們的心去生煩惱,流出六道輪迴?這很明顯擺在面前,諸菩薩們善用其心,用得好。六道凡夫用錯了心,同樣是一個心,用錯了,用在自尊自大,用在貢高我慢,用在五毒十惡,全用錯了。所以我們的果報完全不相同,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,我們搞六道輪迴。既然在六道裡,就一定要知道,六道眾生在三途的時間長,在人天的時間短暫。為什麼?我們造的惡業比善業多,善業少,所以人天時間短,我們造的惡念多,惡道時間長,這是事實真相,不能不把它搞清楚。
望西《無量壽經鈔》裡頭說,「疑網既斷,實理」,真實之理忽證,真實之理就是不可得。「彼能證智」,能證真理的智慧就是實智、無分別智,這個智是由心生的,「不由他生,必由心出」。念老在底下給我們解釋,「蓋謂纖疑永斷」,纖是極小、極細,細微的疑惑都永遠斷掉了,這個時候「朗然大悟」,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,「頓證實理」,像惠能大師一樣頓證,一悟一切悟。釋迦佛當年在世也做這個示現,釋迦佛是從禪定開悟的,惠能大師是聽教開悟的,開悟的方式不一樣,悟入的境界相同,一絲毫差別都沒有。一悟一切悟,世出世間一切法,沒有一樣不通達。我們希望現在的年輕同學,對這個理念方法要相信,真幹,做榜樣給大家看,大家才會相信。沒有榜樣,我們這樣說他不相信,他不敢實驗。真能開悟,見性成佛就是得一乘道。明心見性就是頓證實理,得一乘道就是成佛。「能證此一乘道之智,必從自心出,決不從他處生也」。
下面《會疏》也說,「斷除疑網,則智慧自生。由心者,無師自然智,而不由他悟」。祖師大德所翻譯的、所解釋的意思都相同。下面念老為我們解釋《會疏》這幾句話,「蓋謂所生之智慧乃無師智」,沒有老師,「與自然智」,沒有老師自自然然就明白。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是無師智,是自然智。「既是無師智,則不從人得。復是自然智,則不由他生。故云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。」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要相信,我們要如法修行,把無師智的道理、自然智的道理做出來給別人看,他就相信。那我們要問,是不是每一個人用這個方法都能得到?答案是肯定的。關鍵在哪裡?斷疑生信。你還有一絲毫的疑惑,那就是你的障礙,你就不能證得,這是關鍵的所在。決定沒有疑惑,決定要肯定佛所說的話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那當然有效果。佛這條路行得通,我們這條路必然也是通達的。一乘道,從理上講非常簡單,我們在現前能夠把執著放下,我從現在起,於一切法不再執著,執著真的斷掉,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就證阿羅漢果;如果我們能把分別再放下,就是菩薩;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成佛。要多長時間?就在一念。一念放下,一念就成佛,念念放下,念念就是佛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要知道。
念老在此地教我們,「上之三疏可以互參」,這三種註解可以合起來看。「綜之則為朗然大悟,證入實相。無師智、自然智等等妙智,炳然齊現」,炳是明顯,像火光照著,非常明顯,統統都現前。無師智、自然智,不需要別人。我們過去多少年來,雖然學經教,像這些經文也都念得很熟,也都講了好多遍,實在說沒契入,遇到事情還是憂心忡忡。譬如馬來西亞的同修發心,要把從前湯池文化教育中心所做的,那邊解散了,希望在馬來西亞做,這就是漢學院的緣起。他們是真幹,建校不難,有錢就可以建,老師到哪裡去找?沒有老師怎麼能學得出來,這是真正問題之所在。我們講《無量壽經》,這一遍是第十三遍,前面十遍講經沒有講註,後面這三遍講註解。我講到這個地方,信心生起來了,為什麼?有無師智、自然智,釋迦牟尼佛他有,惠能大師他有,我們肯定每個人都有。那就得要遵守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要守住這個理念,要遵守古人的方法,那就是多讀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無師智、自然智現前了,真的,不是假的,我們看到這個經文放心了。念老註註得好,引用的是經論,引用的是祖師大德,他一個人說我們未必能相信,經論上都是這個講法,中國的祖師、日本的祖師、韓國的祖師也都是這個說法,我們不懷疑了。
「悟由自心,非從外得。從門入者,不是家珍。」從門是跟別人學的,你是別人的門人,門人是學生。不從門,釋迦牟尼佛沒有從門入,惠能大師沒有從門入。傳《古蘭經》的穆罕默德不認識字,他居然能說出一部《古蘭經》,別人記錄下來成為經典。那是什麼?無師智、自然智。可見得無師智、自然智,不一定是在中國儒家、道家、佛家,不是,其他宗教裡也有。只要明白這個道理,只要循規蹈矩去做就能成功。堅定信念,絕不悔改,不後悔、不改變,一直做下去,決定有成就。自己也不要有成就不成就想,為什麼?那是疑惑。常常想:行嗎?我能成就嗎?還是不能成就?這個念頭不好。要學《無量壽經》,就念《無量壽經》,要保持一天十個小時,用時間來算,十個小時能念多少遍就念多少遍。為什麼?十個小時在修定,在修念佛三昧,用念經的方式來修。因為你念經,你就不打妄想,你就沒有雜念,有妄想、有雜念就會念錯。這個方法不是教你記得的,不是,念熟、念久了自然會背,那是附帶的,那不是我們讀誦的本意。讀誦的本意是得定,是把心裡頭的妄想、雜念念掉,不容許有妄想、雜念進來,是這個意思。真正定了之後,不一定是什麼緣分,豁然開悟,開悟這就大徹大悟,這個可貴,明心見性。
「六祖慧能大師曰:密在汝邊。故知諸佛密藏,本來具足。悟則明現,不從他得,故云:得一乘道,不由他悟。」能大師這句話,是他在逃難的時候,惠明法師追到他了。明大師沒有出家之前是四品將軍,他來奪衣缽,能大師這個時候遇到了沒辦法,把衣缽放在路旁邊,自己藏起來。這是個將軍,衣缽居然拿不動,這就是護法神示現。一個將軍這個衣缽拿不動,他馬上就懺悔,知道自己錯了,就喊著惠能大師,請你出來,我是為法來的,不為衣缽,請你出來為我說法。能大師給他說法,他真開悟了。悟了以後他問,還有沒有祕密的?能大師說:「密在汝邊」。這句話是這麼來的。所以要有信心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