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五十五頁,我們從第一行看起,經文:

  【遍遊佛剎。無愛無厭。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。亦無彼我違怨之想。】

  這一段經文是「遊剎自在」,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得到這樣的神通自在。『遍遊』,遍是普遍,沒有漏掉。到哪裡去遊?諸佛剎土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,諸佛剎土無量無邊,沒有方法去計算的。這些佛國土,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的教區稱作娑婆世界。娑婆世界有多大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,這一個娑婆世界。三千大千世界的計算是首先以一個單位世界,佛經上告訴我們,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點,許許多多的星球、星系圍繞著它。像我們這個小星系,太陽系,太陽系圍繞著須彌山的半當中。這個須彌山是什麼?山是高出來的地方稱之為山,在整個銀河系的中心點,確實它是高出來的,現在科學家叫它做黑洞。太陽系確確實實是在銀河的邊緣當中,繞著銀河旋轉。所以一個單位世界就是一個銀河系,一千個單位世界組成一個大的星系,這叫小千世界;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,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;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,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。一個大千世界是由小千、中千、大千組成的,所以叫它做三千大千世界,三千是小千、中千、大千。實際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,這個要搞清楚的。這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?我們能算得出來,一千個銀河系再乘一千再乘一千,乘三次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是十億個銀河系,這是一個佛國土、一個佛剎。宇宙裡頭像這樣的佛剎無量無邊。

  我們講遍遊,在兩百年前,科學技術還非常落後,沒有飛機,沒有輪船;那個時候有火車了,燒煤炭的火車,鐵路不多,很少。在那個時候遍遊名山大川,這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,中國的古人,坐什麼?馬車、牛車,驢拉的車,陸地上行走;水上小船,搖櫓的、划槳的,再就是用帆船,靠風力,速度很緩慢。孔子當年在世周遊列國,大概也只走了二、三個省,就是現在地圖上二、三個省,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周遊列國。現在的人得到科學發展的便利,有輪船、有飛機,我們可以把這個範圍擴大了,周遊全球,整個地球,這在從前的人不敢想像的。我們比起極樂世界的人可差太遠了,極樂世界的人能夠遍遊佛剎,我們現在連遍遊地球都還受限制,有這個可能,限制很多。

  所以看了這個經文,極樂世界不能不去。他們用什麼交通工具?沒有交通工具,他們用意念,念頭想到哪一個佛國土,他的身就到了,不需要交通工具。而且速度非常快,遨遊全宇宙也就在一念之間他就能完成。行嗎?真行。怎麼行?他分無量無邊身,每一個身去到一個佛國土,他就全到了,同時全到了。到那裡去幹什麼?去拜佛,去供養,修福;到那裡去聽經聞法,修慧。附帶還可以在那個世界,那邊也有十法界,也有六道輪迴,裡面還有不少跟我們自己有緣的眾生,還沒有出六道輪迴,這些眾生跟我們自己自自然然有感應道交,他不認識我們,我們認識他們。這極樂世界的人有這個本事,他就能現身說法度他們,你看在佛剎裡頭求福求慧,又能普度眾生。

  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有這個本事?經上告訴我們,只要你一生到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剛才所說的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的境界。真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世尊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我們怎麼樣?我們統統把它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有說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那個法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就是無量法門,我們統統捨了,何況世間法,世出世間法全捨掉了。為什麼?專修淨土,一門深入,這個法門,我們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。

  真正修、真正幹的人,三年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。我們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,再說近一點的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親眼看到的、親耳聽到的,決定不是假的,信願念佛,只念了三年,他真到極樂世界去了,預知時至,真往生了。劉素青居士去年十一月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、表演,發願求生淨土。多長時間?不到一個月。真往生了,歡歡喜喜、笑咪咪的走的。說明這個法門不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你相信它,這叫難信之法。成就是最容易的,你只真正相信,一點都不難。釋迦當年在世為我們介紹這個法門,多次宣講,不止一次。多次裡面的意思就是難信,如果很容易信,佛何必要多次,一次不就夠了嗎?就是難信,多次宣講。顯示佛陀,釋迦牟尼佛無盡的慈悲,對眾生的愛護,決定一生成就的法門,不厭其煩,一而再,再而三,至少三次以上。我們在這個本子,梅光羲大士的序文裡頭說得很清楚。

  念老註解裡面特別提醒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遍遊佛剎?經上講得很清楚,我們看註解,「遊於淨國,亦無愛樂」。沒有貪愛的心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於淨土。「於諸穢土」,穢土是指十法界六道。這個淨國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對實報莊嚴土沒有貪戀;對十法界、對六道輪迴沒有厭棄,並不討厭它。為什麼?它是平等的。怎麼個平等法?淨土、穢土從哪裡來的?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同一個自性,自性覺就變淨土,自性迷了就變穢土。自性淨,就清淨莊嚴;自性迷,煩惱習氣重重,現出來的是三善道、三惡道。三善道是染污,三惡道也是染污,叫穢土,它跟如來的淨土實報莊嚴土從體上講是一不是二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現代的量子力學家有個名詞說得很好,零點能量點,最後達到的極限是零,淨土等於零,穢土也等於零,零跟零相等。所以這些菩薩們,他們對淨土不動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;對於穢土,縱然是無間地獄,他也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這叫什麼?這叫明心見性,這叫契入究竟,契入真如法性。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我們修淨土的同學可以修這個法門,這個地方的四句,剛才念的註解前面這四句話,是法身菩薩們,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,對於外面境界的心態,清淨莊嚴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我們要學。我們今天很糟糕的,出不了輪迴的,佛菩薩看到心裡很難過的,就是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。為什麼佛看到難過?這叫造輪迴業,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這是你的願望,但是你所作所為是天天不斷在造輪迴業。我看到這個人喜歡他,造輪迴業;我看到這個人這樁事情討厭他,也造輪迴業。起心動念就造輪迴業,分別執著就是三善道、三惡道。如何不造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超越輪迴,超越十法界了。

  為什麼會造輪迴業?以為這個假相是真的。如果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恭喜你,你的心平等了。你看到天堂,虛妄的,看到地獄也是虛妄的,天堂跟地獄就平等了,這叫真修。這個道理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,用在念佛往生上,大利益。為什麼?生到極樂世界,他不生同居土,不生方便土,他直捷生實報莊嚴土,便宜佔大了。沒到極樂世界等於阿惟越致菩薩,一到淨土是真正證得實報土,一點都不假。平常功夫在哪?不動心,不被境界轉,不要被這些虛幻的東西影響、干擾,不可以,這叫真功夫。也就是《無量壽經》好,經題太好了,我們修什麼?什麼叫淨土?佛在大乘經上教給我們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於是我們就知道,清淨平等覺就是淨土。我今天一天心清不清淨、平不平等、覺不覺悟?還會受外面環境干擾,心不清淨;還會受外面境界動搖,心不平等;對於境界還有執著,心地染污。這樣念佛能不能生淨土?不能生淨土。你願是願生淨土,但是你的行是造輪迴業,行跟願不相應,所以不會生淨土,還是要受六道輪迴的果報。

  下面這一句,『亦無希求不希求想』。你對於你所愛的有沒有希求?對於討厭的,你有沒有不希求想?有,有就不行。你希求的頭一個,身體健康希不希求?財色名利希不希求?對這個有希求,不行,你沒放下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一切希求的全放下了,包括身體健康也不放在心上,真健康。為什麼?境隨心轉。你對這個身體裡頭沒有希求跟不希求的想法的時候,身體所有細胞回歸正常,帶著病毒的細胞統統都好了。最怕的是什麼?怕的是你天天想它,天天想它就是天天養它,它不斷在發展、在膨脹,這個很麻煩。這個道理講起來很深,我們見到過,我們聽說的更多。連現在量子力學家都告訴我們,物質環境從哪來的?念頭生的。我們身體是物質,物質從哪裡來?從心想生,我們天天想它就生它,不想它就不生它。

  佛菩薩有沒有念頭?沒有,佛菩薩不起心不動念。他們現身說法,現身是應眾生之感,眾生有求,我們求阿彌陀佛,佛現阿彌陀佛身;我們求觀世音菩薩,佛現觀世音菩薩身。雖然現身,他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。所以那個身叫金剛不壞身。我們今天的身很糟糕,我們天天想它,念念不忘,這個身就變成業障身。業就是起心動念,就是分別執著。我們真正要恢復像如來菩薩那樣的健康、那樣的自在,這念頭放下,不能有,這念頭是錯誤的,不是正確的。世間人認為是正確的,佛菩薩認為是錯誤的。佛菩薩教導我們,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,放下分別執著你是菩薩,放下見思煩惱你是阿羅漢。證果怎麼證的?放下就證得。所以經上說了,祖師大德常說,「放下就是」。放下之後雖然提起,那時候的提起跟我們現在提起不一樣,那個時候的提起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今天提起,就是提起妄想分別執著。這一段經文意思很深,完全是佛與法身菩薩的境界。

  下面黃念老引用《金剛三昧經》的經文來說,「《金剛三昧經》云:入道多途」,入道是什麼意思?就是宗門裡頭所說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,也就是成佛、成菩薩。道是方法,方法無量無邊,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。八萬四千法門不是定數,如果是定數,八萬四千不多。它是表法的,表什麼?表無量無邊,是這個意思。為什麼成佛、成菩薩的方法無量無邊?這怎麼回事情?你們明白了沒有?我前面的話你要聽懂了,你就明白。懂了嗎?兩個字,放下!無量無邊的法,任何一個法,放下就成佛了,你看就這麼簡單。放下便是,放下起心動念便是佛,無論哪一法,放下就是。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是菩薩,放下見思煩惱你就是阿羅漢。

  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一般人為什麼放不下?沒看破。看破就是對於事實真相真正清楚,真正搞明白、懂了,那叫看破。我們對事實真相沒看破,為什麼?認為這個身體是真的,是自己,一天到晚對它關心的不得了,到最後哪裡去了?三惡道去了。為什麼?貪戀這個身體。貪瞋痴三毒煩惱在哪裡表現?對這個身體的保護愛護,貪瞋痴都在裡頭,不了解身是假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愚痴。虛幻的東西患得患失,錯了,完全錯了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跟佛菩薩的見解相同。假的,隨緣,隨緣得自在;不肯隨緣,執著生煩惱。

  入道多途,方法門路太多了,「要不出二種」,這個要就是重要,重要不出兩種。「一理入,二行入」。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從看破是理入,從放下是行入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《華嚴經》,早年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,告訴我這本書是大乘裡面的佛學概論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它說的什麼?把整個宇宙統統說到了,全宇宙裡面的性相理事因果全說到了。古大德稱它為圓滿法輪,很正確,說明所有一切經裡面所講的是《華嚴》的一個部分,《華嚴》所說的是全體。我們從賢首國師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這篇論文裡頭來看,論文不長,它一共分六段。前面三段是理入,前面三段講的是整個宇宙一切萬法的真相,宇宙從哪裡來的?為什麼會有這些萬法?這一部分是科學、是哲學,真的是高等哲學、高等的科學。後面三段是行入,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它也只用兩個字,止觀。五止六觀,五種止,六種觀,把所有修行法門全部包括在裡頭,一個都不漏掉。從止門入是行入,從觀門入是理入,止觀不二。

  從全經我們來看,經太大,分量太多,前面所說的「華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,那是講宇宙,宇宙是怎麼來的;後面給我們說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等覺、妙覺,這是詳細給我們解釋理入,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向上提升;後面,解門後面是「入法界品」,「入法界品」是事,就是此地所說的行入。入法界雖然只有一品,經文很長,有五卷。理裡頭有行,行裡頭有理,用《華嚴》大分,「入法界品」是行入。「入法界品」是最後一品,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,這是「入法界品」,可以這樣分法。如果單單就「入法界品」來說,前面是理入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行入。「離世間品」,全經「離世間品」就是此地所說的無愛無厭,淨國沒有愛樂,穢土沒有厭棄,離世間,一切放下。所以它這個裡頭,要細心去觀察。

  如果說把《行願品》,就是「入法界品」,整個合起來看,那就是前面是理入,離世間是理入,後面入法界是行入。行入裡頭又有理入又有行入,五十三參是行入,前面的是理入。理是真正搞明白了,搞明白馬上就放下。這個裡頭,這是章嘉大師過去教我的,檢驗自己是不是真的入境界,不必找別人證明,自己就可以證明。真正得受用,真正放下就入了,無論於理於事,放下是關鍵。從理上放下的叫理入,從事上放下的叫行入,所以章嘉大師「看破、放下」這兩句話講絕了。看破決定放下,如果沒有放下,他沒有看破,他不是真看破,真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千萬不要,沒有看破自己以為看破了,就怕這個。為什麼?他不會再進步了。所以一定要用行來檢驗自己,我到底有沒有契入?沒有契入,要努力,要再精進。千萬不能誤會,誤會你就不會精進了,終止在這邊,這等於像得病了,這個病沒救。

  「行入,理入」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在第二十三頁。前一堂課雖然說到這個地方,因為下課時間到了,意思沒有講透。這是《三藏法數》裡面節錄《金剛三昧經》,念老就是引用的《金剛三昧經》上所說的。第一個,「理入:謂眾生深信本有真性,不一不異,不有不無,無己無他,凡聖不二,寂靜無為,無有分別,因此深信能入於理,是名理入」。這段話不長,說盡了,關鍵的兩個字,深信。我們現在不但沒有深信,說實在講根本不信,這是真的。為什麼不信?我們於這些裡面所說的,完全沒放下。本有真性,這個我常常講,勸大家,佛的話是真的。《金剛經》說如來是五語,五種語。如來是真語者,決定不是虛妄的。如來是如語者,如語就是完全根據事實真相所說的,不增不減。如來不妄語,五戒裡頭教我們不妄語,他怎麼可能妄語?我們要相信。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一切眾生包括我在內,我有沒有常常想著我本來是佛?想到自己本來是佛,現在搞成這個樣子,慚愧心就生起來了,本來是佛,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?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本有真性,佛沒傳到中國來,中國老祖宗講過「人性本善」,那個人,我們是人也包括在裡頭,本善。這句話,你看編在《三字經》裡頭,教小孩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。幾個人相信他的性是本善?本善就一點點不善都不能夠沾染,他本善。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是讚美,它太好了。就是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》上說的另外一句話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就是本善。你的智慧跟諸佛智慧相同,沒有兩樣;你的大德大能跟佛也相同;你的相好光明跟佛也相同,這叫善。這善的意思就是太好了,找不到一絲毫瑕疵,這叫本善。我們對佛這句話不敢相信,這句話裡頭不曉得打了多少問號在裡頭,所以我們念了不得受用。

  這一句是總說,下面是解釋。真性,真性是什麼樣子?不一不異。我們跟佛比,不能說一樣,也不能說兩樣,如果說一樣,他現在是佛,我們現在是凡夫,從相上講、從事上講不一樣;從性上講、從理上講完全相同,沒有絲毫差別,這就不異。什麼原因?迷悟不一樣,佛覺悟了,佛在覺,我們在迷,只是迷悟不一樣,除了迷悟之外,沒有一樣不相同。不有不無,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無。為什麼不能說它有?它確實不可得,性不可得,相也不可得。性,它不是物質現象,不是精神現象,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性不可得。但是不能說它無,為什麼?它能生萬法,遇到緣它就現萬法。雖現萬法,萬法不能說有,為什麼?萬法剎那生滅。

  生滅的頻率我們現在知道了,我們讀了彌勒菩薩跟釋迦牟尼佛的談話,佛問彌勒,他們談話是說給我們聽的,佛問了一句話,「心有所念」,心裡起一個念頭,「幾念幾相識耶」。這是原文,「心有所念,幾念幾相識耶」。這句話裡問了三個問題,心裡起一個念頭,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幾多念,有幾個念?有幾個相,相就是物質現象?有幾個識,識是心理現象?問了三個問題。彌勒菩薩答覆,說一彈指,「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」。這是答覆念,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相,「形皆有識」,識就是受想行識,答得很清楚。那你要把這個答覆的完全了解,相是假相,相是幻相,相不可得,你看性不可得,相也不可得,不有不無。相有理無,相有性無,但是性無不是說空,它這個無是無物質現象,無心理現象,無自然現象,我們的六根緣不到,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緣不到。它存在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真相,不是假相。

  無己無他,沒有自己,沒有別人,為什麼?統統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。這個要做比喻來說,夢是很好的比喻,夢中我們夢到很多人,夢中有自己,自己跟夢中所有的境界,人事物,全是自己心理變現出來的。心外沒有夢,夢外沒有心,作夢的時候心就變成夢境,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。所以佛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,我們這整個宇宙就是一場夢,現在我們這個夢是在六道輪迴裡頭。這個夢醒過來還是一場夢,十法界的夢,十法界的夢醒過來,才算解決問題。解決什麼問題?離苦得樂,解決這個問題,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但是這還不是終極目標,終極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,回歸自性,那是《華嚴經》上究竟果位,叫妙覺。這個境界不可說不可說,叫不可思議。你一想,錯了,你一想怎麼?打妄想。你不能說,所謂開口就錯,動念即乖。不能動念頭,不能開口,清清楚楚,明明瞭瞭,那是法身如來的境界,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。學佛達到這個境界,真正成佛了,就稱你作佛陀。

  你看無己無他,人我是一體,大慈大悲自然就生出來了。大慈大悲是什麼?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愛心。悲是拔苦,看到別人有苦,決定伸出援手幫助他;慈是與樂。拔苦叫同體大悲,眾生跟我是一體,哪有不幫助的道理?左手、右手是一體,左手這裡有痛癢,右手立刻就去安慰它,就要幫助它,沒有理由。無緣大慈,緣是條件,沒有條件,沒有理由。這是什麼?愛人是真正愛自己,自愛就是愛人,愛人就是自愛。不知道自愛的人不會愛人,不會愛人的人不知道自愛,它是一體。誰知道愛人?佛菩薩知道愛人。誰愛自己?佛菩薩愛自己。阿羅漢能做到少分,不圓滿。所以凡聖不二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的關係,這兩句說得清楚,無己無他,凡聖不二。這是佛家的倫理,倫理是講關係,我跟你什麼關係?這個關係,一體的關係。

  寂靜無為,無有分別,這是態度,我們今天講心態。佛菩薩是什麼樣的心態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清淨寂滅,無為而無所不為,無所不為而無為。我們在沒有證得圓滿時,要向佛菩薩求佛道,前面說的修福修慧;對下面,度化一切眾生。上求下化這是有為,這個有為是事上看的,相上看的;從性上看,寂靜無為。我們從心上看無為,從事上看是有為,事有為,心無為,有為跟無為是一不是二,這圓融無礙,得大自在。因此深信能入於理,你要有這樣的深信,你讀佛經會開悟。讀佛經什麼?其義自見,不需要問人,讀到意思就會浮出來。這是什麼?這是性德。佛法裡面求學,這是真理,釋迦牟尼佛這麼成就的,諸菩薩也是這麼成就的,祖師大德個個都是走這個路成就的,不是從修行裡面悟入的,就是從理論上,都能開悟,都不必別人教。但是那個原則就是深信,就這個,這是個訣竅,只要深信,愈深你悟得就愈多,悟得愈深愈大。完全在深信這兩個字,不信就沒法子了,佛來教他都沒用處,要真信。

  下面再講行入,「行即依理起修之行,謂行此行時,心不傾倚,無念無求,安住不動,猶如大地;因行入理,是名行入」。行入裡面,首先是依理起修的行。理是什麼?前面所說的理,本有真性這是理,不一不異,不有不無,無己無他,凡聖無二,寂靜無為,無有分別,這是理。我們真相信,真正把這個落實在日常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這個全相應,這就叫行。真的用上了!用得正確,不偏不邪,這就是佛法講的中道。中道就是真理,真理就在生活當中,沒有離開生活,表現在外面,無念無求,安住不動。無論修哪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記住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修什麼?無念無求,安住不動,就這八個字,一切隨緣,什麼都好。

  世尊當年在世,他的日常生活是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這是戒律。早晨,早課完畢之後就出去托缽,托完了回來要把時間算好,大家在一起吃飯。每個人托的缽,飯菜都不一樣,這個缽一缽飯裡頭,有人一缽是很好吃的,有人托的是很難吃的。托的很好吃,這個人很走運,今天得了美食。佛不是這樣的,佛法是平等法,托回來之後,不是托了就是你吃,托回來之後匯歸在一起,一缽千家飯。自己吃的時候像自助餐一樣,吃多少他再拿多少,統統匯合在一起。吃完了太陽不過中,所以時間要恰到好處。佛法是真正平等,連大家托的缽飯都匯合在一起吃。再多餘的供養野獸,小蟲、小動物,供養牠們,不能留著到明天,不可以。

  晚上睡覺在樹下打坐一宿,明天要換到別的樹下,不能老貪戀這個樹不錯,樹蔭很大,這很舒服,不可以,只能住一晚,明天換地方。讓什麼?讓你生平等心,不生貪愛。佛用這種方法。無念無求,安住不動是定,無念無求是戒,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。我們念佛的人一切念都捨掉,只念阿彌陀佛,一切所求都放下,只求西方極樂世界。淨宗是有念有求,到極樂世界去再修無念無求,它是兩截,無念無求在我們這個世間很難,到極樂世界就不難了。極樂世界怎麼不難?念這部經就曉得了。

  因行入理,這叫行入。行入有四種,這四種我們要學,學到了你真快樂,真正法喜充滿。「入道四行」,《三藏法數》裡頭的,出正宗記,稽古略裡頭也有。「達磨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:夫入道多途,要而言之,不出理、行而已」。達摩,印度人,梁武帝那個時代到中國來弘法,法緣不殊勝,言語得罪了梁武帝,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,不護持他。他以後在少林寺閉關,九年才遇到一個慧可,就是此地講的可大師,慧可大師,禪宗衣缽傳給他。告訴可大師說,這跟我們這裡引用的是一樣的,入道多途,要而言之,不出理、行而已。「謂理入者,則藉教悟宗」。這四個字很重要,藉是借,借用。借用什麼?藉教,教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,就是經論。藉教,用教要悟宗,宗是宗旨,就是明心見性,悟是大徹大悟,這才算成就。

  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,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說法門平等?怎麼個平等法?每一個法門它最後的目的全是明心見性,不管哪個法門,我們念佛也不能夠超越。念佛人的明心見性不在此地,在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之後,還是明心見性,法門真平等。沒有見性沒成就,沒有見性的人沒有出十法界;沒有放下見思煩惱的人,沒有出六道輪迴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法門裡頭只有一個法門特別,特別,它是把明心見性分成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,第二個階段在極樂世界明心見性。那是保證你一生明心見性,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。往生極樂世界等於明心見性,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你必定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樁事不能不知道。

  所以一切教都是幫助你悟宗的,如果你不能夠悟宗,執於教裡頭,古人講死在教下,能不能證果?不能證果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要出六道輪迴,至少要把見思煩惱放下。見惑裡頭,古大德為教學方便起見,歸納為五種,好記。第一個是身見,決定不執著身是我,那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樣,我們沒有把衣服看作我,衣服是我所有的。你觀念轉過來,身體不是我,身體是我所有的,跟衣服完全相同。衣服髒了,你很喜歡換一件;身體壞了,你也很喜歡換個身體。身體不是我,為什麼?身體有生有滅,我不生不滅,不生不滅的是我,生滅的不是我,現在不生不滅的我住在這個身體上,是這麼回事情,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好像我們人一樣,像衣服穿在我身上。對於這個身體要不要愛惜?要,也不要糟蹋它,應該好好的去保護它,所謂借假修真,就這個意思。不能過分的愛它,過分愛它,你在它身上起煩惱,你起貪著的心,那就錯了。

  那頭一個,真正身見破掉就能證須陀洹果。身見一放下,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就不難了。這頭一關,這一關突破之後,後頭這四種錯誤的見解不難放下。這一放下證初果,證初果就等於說保證你會出六道輪迴。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這是講你修行,再把思惑斷掉。思惑是什麼?貪瞋痴慢疑。這五種思惑比較麻煩,不太容易斷,真正斷掉,貪瞋痴慢疑沒有,就六道輪迴不見了。六道輪迴就這麼來的,這是六道輪迴的因,真正放下這個因,果報就沒有,好像作夢一樣醒過來。醒過來是什麼境界?是四聖法界,醒過來一看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、佛,這個境界。但這個境界也不是真的,還是假的。這個境界從哪裡來的?是無明跟塵沙煩惱變現出來的。把無明跟塵沙再放下,十法界沒有了,真的醒過來了。醒過來是什麼?是實報莊嚴土。那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,本來是佛,你回歸到本來。本來是佛不是假的,是事實,你確確實實回到實報土。

  實報土怎麼形成的?我們也把它搞清楚了,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。這個東西不好斷,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,實報土沒有了,最後真的現前,常寂光淨土。那個世界什麼?一片光明。我們自己身沒有,念頭沒有,身跟念頭都變成光,光跟一切諸佛的光融成一片,一體,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,這還是假的嗎?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。現在連科學家也追究這個終極目標,他把這個叫做零點能量點,回歸到零點能量點。他有難處,他回不了。為什麼回不了?他有念頭,這個東西要把念頭斷掉才能回歸,有念頭就不行。

  我們在這個世間,念頭愈少愈好,妄念要少,雜念不能有。為什麼?經題上這麼清楚,「清淨平等覺」,那是我們的真心。我們的妄念雜念多,跟這個相反,這不能相應。所以念頭愈少愈好,愈少愈容易覺悟。所以學東西學一樣,不要學兩樣。那一樣也得會學,如果把它牢牢記在心裡,錯了,完全錯了。經我只管念,不要記在心上,記在心上,心就染污了。念經,心裡頭沒有經,這叫妙,隨緣妙用。心裡有什麼?有定。清淨心現前,平等心現前,然後就自見其義,覺就是自見其義,到覺就成佛、就圓滿了,這真正大圓滿,經題上。

  這個四種行入,第一種,「報冤行:凡修道之人,若受苦時,當念我從往昔劫中,棄本逐末,流浪諸有,多起冤憎,違害無限」。這四句話字字句句都是真言,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。我們從往昔劫中就迷了,在六道輪迴裡頭生生世世,棄本追末。本是什麼?自性,忘掉了。末是什麼?末是現相,事相,在這上斤斤計較。諸有,諸是多,有就是輪迴。輪迴大分分為六道,每一道裡頭無量無邊。我們單說人道,人的差別(類別)無量,我們地球上人有限你知道,還有外太空的人不知道,別的星球上有人。畜生道我們看得更清楚,多少種類,哪一類我們都幹過。六道裡頭不管哪一道,不管哪一類,我們統統幹過,流浪諸有。

  不管在哪一道裡頭,多起冤憎,有幾時能夠平心靜氣對人?沒有,都是怨恨,都是我對,你錯了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不就幹這個嗎?違害無限,違背良心,違背正義,違背真理,言語害別人,行為害別人,念頭不善,不就搞這些?這就跟眾生有緣了,成佛就可以度他,佛不度無緣之人。過去對我好的要度他,過去對我有冤仇,現在我明白了,我還是要度他。所以「今雖無犯」,現在明白了,深入經藏,這才覺悟、才明白。明白不幹了,改過自新,努力堅持把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的四德做好,這是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。

  四德第一個「隨緣妙用」,隨緣就是恆順眾生,妙用是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個妙。對人對事對物,把我們過去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完全改正過來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一片慈悲,無條件去愛人、去幫助人,這妙用。第二「威儀有則」,這是真正菩提心現前,我要做好樣子給別人看。起心動念馬上想一想,我這個念頭,如果別人也起這個念頭好不好?不好,這念頭不能起。這個話別人說出來,我感覺得如何?感覺得不好不能說。身體的造作,樣樣都要給別人做好榜樣。中國好榜樣就是《弟子規》,佛門裡面的好榜樣十善業。十善業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(兩舌是挑撥是非)、不綺語(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)、不惡口(惡口是說話粗魯,人家不喜歡聽)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十善業,佛法的標準,要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。第三句「柔和質直」,待人接物態度要柔和,與人和睦相處,中國人講恭敬、謙卑、有禮。質直是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最後一句「代眾生苦」,我為什麼要這樣做?是為了教化眾生,這個苦是苦行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所制定的戒律他全做到了,絕對沒有說這一條戒律佛沒有做到,教別人做,沒有這個道理。統統做到了,所以教人人服,自己沒有做到教人人不服,自己不能放下叫別人放下,人家不相信。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瞭。

  《華嚴》,賢首國師把德行就歸納這四條,「隨緣妙用,威儀有則,柔和質直,代眾生苦」,給大家做個修行的好榜樣。用什麼報怨?以德報怨,決定沒有怨恨。所以搞清楚、搞明白,今雖無犯,「是我宿殃惡業果熟」,所以對於一切障礙,「甘心忍受,都無怨恨」。別人毀謗我、羞辱我、障礙我、陷害我,決定是忍受,決定沒有怨恨,當然不會有報復。心裡怎麼想?過去我這樣對他,今天他對我,這個帳一筆還掉了。來生後世遇到,那是好朋友,怨恨沒有了,冤家宜解不宜結。「作是觀時,與理相應」,與自性相應,與十善相應,與中國古人講的五常、四維、八德相應,這個好,這就是聖人。「體冤進道」,對於這些冤親債主你能體會,道業才能精進,叫報冤行。

  我自己知道的,一些對我誤會的人,誤會就毀謗,造作種種障礙。我都把他們的長生牌位供在我的小佛堂裡頭,我每天講經都給他迴向,給他祝福,他不知道。有沒有效果?有效果,決定減輕他的罪業。他如果能回頭,三寶加持,他很快就能回頭。這要懂,決定不能有怨恨,有怨恨那你出不了輪迴。為什麼?你要報復。我們想化解,不想報復,永遠不再有報復。他就是把我殺了,我也很歡喜,感恩他,為什麼?他送我到極樂世界去了,我能不感恩嗎?對我來說結不結罪?不結罪。他自己結罪,自己結罪什麼?他造殺業,造殺業是他有罪,在我這邊沒有罪。人要懂得,這真正懂得佛法,懂得因果,一了百了,得大自在,得大法喜。

  第二,「隨緣行:謂眾生無我,皆由業轉;苦樂齊受,皆從緣生」。這教我們看芸芸眾生,站在什麼地方看?站在清淨平等覺的這個位置來看,看一切眾生,眾生無我。自己一個錯誤的概念,以為有我,這個錯誤概念在佛法的名詞叫「遍計所執性」,用現在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,就是一個抽象的念頭,錯誤的抽象概念,它不是真的,都從緣生的。「若得勝報榮譽等事,皆是過去宿因所感,緣盡還無,何喜之有」。這一生得到善的果報,這個果報是他過去善因生的。譬如過去財布施,這一生發大財;過去法布施,這一生聰明智慧過人;這一生健康長壽,過去生中無畏布施。這三種果報,財富、地位、聰明、長壽,果報,他這一生都得到了,過去生中修的,這一生當中應該得到。但是還是緣,如果緣盡了,福報享盡,緣盡了,享完就沒有了,他沒有再造。你了解因果事實真相,得到了不會歡喜;失掉了,失掉也沒事,也不會耿耿於懷,假的,哪來的得失!連身體都得不到,都無法控制,何況身外之物。所以他心清淨,不受外面環境干擾,得到不生歡喜,失掉沒有怨恨,清淨心現前。

  所以「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」。心無增減,心是定的,「喜風不動」,歡喜是八風之一,喜怒哀樂無動於衷。「冥順於道」,冥是靜默,它跟道,道是自性,就是清淨平等覺相應,這叫隨緣行。賢首大師的四德,把這個擺在第一條,隨緣妙用,冥順於道就是妙用,真妙!得到沒有歡喜,失去沒有煩惱,得失不放在心上,一個人能進入這個境界,吉凶禍福都沒有了。這叫得大自在,真正離苦得樂,真正是佛家講的解脫自在。以這樣的心態念阿彌陀佛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在彌陀會上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時間一定是很短,不會很長,真正得利益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,後面還有兩段,我們明天繼續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