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八百一十七頁,倒數第三行:
「《淨影疏》曰:自於當來得妙淨土,名得淨處。」解釋得至清淨處。「又《會疏》曰:清淨處即是淨土也。上所謂必成如是剎義也」。「兩疏同旨」,《淨影》跟《會疏》說的完全相同,「是均以建立佛國為得清淨處也」。這句話結得很好,很簡單、很清楚。這是告訴我們,我們的問題是信心,今天整個世界混亂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把信心失掉了。什麼信心?把自己的信心失掉了。一個人不相信自己,他還能相信別人嗎?還能相信佛嗎?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裡面跟我們講解信願行,這是往生淨土三個條件。第一個是信。信,他講了六個,第一個是信自,第二個是信他,第三個是信理,第四個信事,第五個信因,第六個信果。自、他、理、事、因、果,六個信,六個信把信自擺在第一,如果對自己不能相信,後面五個都不能成立。今天這個世界,我們細心去觀察,確實是這樣的。
大乘經論裡頭對信心講得很多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。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,人無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。今天確實信心的教育沒有,沒有人提過,沒有人教過,甚至是也沒有看見過,不知道有個信心,也不知道信心的重要,這才是大問題。學佛要從學做人開始,學做人頭一個就是信心。五倫,五常講仁義禮智信,五倫最後朋友有信。倫常是一體,不能分割,父子有親,親裡面有義、有別、有秩序、有信,有仁義禮智信。五常裡頭任何一個,仁裡頭具足,信裡面也具足,每一個字都具足其他四個字,一體,不能分割。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,現在人不學了。左丘明說得好,在《左傳》裡頭,這句話《群書治要》裡面節錄了,他說「人棄常則妖興」。一個人把常,常就是五常,仁義禮智信,把仁義禮智信拋棄、不要了,這個社會就是妖魔鬼怪,就興旺起來了。今天的社會,我們細心觀察,真的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左丘明在二千五百年前說的這句話,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看到了。換句話說,人家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把我們的社會看透了。
今天我們學佛,佛是把信擺在第一,特別是淨土,信、願、行,我們要真信,要真正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誨。佛陀離開我們的時候,阿難尊者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,佛陀在世,我們依佛為老師,有疑難問題都向老師請教,佛不在世間,我們依誰為師?我們向誰請教?佛傳給我們的四依法,而且還特別提到,佛不住世,「以戒為師」,又補充了一句,「以苦為師」。佛教導我們持戒,修苦行,苦是老師,苦是真的老師。為什麼?人能夠吃苦,就不會有妄想,就不會有爭執,跟人競爭,不會有這個念頭,就能夠知足常樂,安心在道上。道是佛指導我們修行證果的道路、方法、原則,這是道。我們有沒有做到?四依法我們有沒有守住?守住四依法就不會被外面魔王外道所動搖。
東北的同學請高居士帶來四片光碟,我看了,裡面有一片講到魔王波旬。他來找過我,我在攝影棚給他供一個牌位,請他來聽經,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。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障礙正法,我們只要緣具足,我們還是依法修行。在這個小攝影棚裡頭,他不能障礙,我們每天按照預定的時間跟全球同學在一起分享《無量壽經科註》。他也知道這個事情是不應該做的,是錯誤的。為什麼還要做?習氣太重,自己不能控制自己。要如何調整?長時間的經教薰修。我們把各種障難、障礙,這裡頭有毀謗、有侮辱、有曲解,甚至於有一些陷害,我們都認為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的考試,我們要關關通過。順境不生貪戀,逆境惡緣沒有瞋恚,我們歡喜接受,放下萬緣。他障礙的名聞利養,我們名聞利養不要,他就障礙不了;他們所障礙的世間世緣,世緣我們也不要,我們隨緣,我們不攀緣。我們自己沒有一樁事情是我想做,沒有,隨緣,大家想,我隨喜,這個自在!佛度眾生也是隨緣,我們怎麼可以攀緣?攀緣是找麻煩,所以要學佛的隨緣妙用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
所以聞法歡喜接受,依教修行,將來決定得到清淨處。清淨處就是極樂世界,我們對這個要有充分的信心,沒有絲毫懷疑,自己有信心決定得生。信心從哪裡來的?我們把這個世間放下了。這個世間放不下,那是障礙,未必能去得成,你對這個世間有留戀。我也常說,留戀裡頭最難捨的是親情,父母跟兒女的親情。兒女跟父母現在未必有親情,小時候有親情,長大親情沒有了。你看,小孩三、四歲聽到孝順父母,爸爸媽媽我長大了我孝順你們,聽了很歡喜。長大了未必,長大他變了,他不是從前那個心,他變了。這些我們知道,他說話,小孩說的不算數,大人說的也未必可靠。誰的話說了算數?佛菩薩的話說了算數,決定不是假的,決定不欺騙我們。如果我們不相信,過在我們自己,佛菩薩沒有過處、沒有過失。
所以《淨影疏》裡頭講,自己在將來,當來是將來,一定得妙淨土。這個妙淨土就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就是清淨處,所以這些祖師都認為,以建立佛國為得清淨處。這個裡頭的意思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瞭,在極樂世界成就了,成就的果德,正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依報,你所居住的環境、教學的環境跟極樂世界完全相同。這就是為什麼十方法身菩薩要到極樂世界去參學,向阿彌陀佛請教,原因在哪裡?就在此地,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成就跟阿彌陀佛平等。這就是十方諸菩薩不能不到極樂世界去參學,他要不去他就錯了。我們聽到了,我們在經典文字上看到了,能不發心求生淨土嗎?不發心求生淨土,我們必定依舊搞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的事情不能搞了,六道輪迴的事情讓他們去搞去,誰喜歡就給誰。要學得怎麼樣?看得清楚,聽得清楚,明明白白,決定不放在心上,與我不相干,你們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去,自己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口上只有阿彌陀佛,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。我們未來的果報,未來的果報也許就在明後天,很近,不遠,必定生淨土,必定見彌陀。
後面說,「但從心地法門而論」,這就是更深一層次來說,「清淨處亦可別進一解,則指本淨妙心」,這更深一步。因為阿彌陀佛、極樂世界都從相上說的,從事上說的;更進一步從理上講,從能現萬法的性上講,性就是真性、心性,那這個清淨處就是自己本淨妙心。心清淨微妙,兩個字,淨妙,就是惠能大師所講的二十個字。能大師這二十個字,五句,第一句是淨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你看,第一句是淨,後面四句是妙,「不生不滅」,妙,「本自具足」,妙,「本無動搖」,妙,「能生萬法」,妙。你看兩個字淨妙,把能大師所說的五句統統包括了。能大師的二十個字包括全部《華嚴經》,這兩個字也是包含了全部的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》說什麼?《華嚴》說個淨,《華嚴》說個妙。這個淨妙是我們本自具足的,是我們自性圓滿具足。
「倘能聞法信受」,這個倘是假設、如果,如果你能夠做到,聞法你真相信、真接受,接受就是完全沒有懷疑,我明白,我清楚,我依教奉行。佛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講的起步從哪裡開始?從淨業三福開始。淨業三福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」,我做到了沒有?父母要在,要盡孝道,要讓父母歡喜,要讓父母無憂無慮,要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。六道無常,愛父母,希望跟父母永遠長住,那只有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人人都是無量壽,真的永遠在一起。不到極樂世界,永遠在一起是絕對不可能的,身體死了之後,一投胎不知道到哪去了。每個人所造的業不一樣,每個人的去處不相同,永遠不再見了,再遇到也不認識。為這個原因,就是要勸父母同生極樂國,這就對了。把我們的愛心擴大,不但父母同生極樂國,凡是與我們相識的人,喜歡、不喜歡的都生極樂國。這種心、這個念頭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,阿彌陀佛歡喜。在這個世間要把佛法傳下去,不能到我這裡就止住,那佛法就滅掉了,一定要世世代代承傳。真正發心承傳,自然有人來學習,學生去求求不到,到時候自然來了。
聞法信受這四個字重要。「一念相應」,只有聞法信受,一念才相應。「直徹心源,朗然大覺,本然清淨,頓契法身,亦是得至清淨處」。這是心上的清淨,理上的清淨,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就是從這個性、從這個理出現的,能生萬法,能生阿彌陀佛,能生極樂世界。所以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心性生出來的,離開心性沒有一法可得,一切法不離心性,這個觀念非常重要。直徹心源,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;朗然大覺,大徹大悟,這兩句是因。怎麼個修法?直徹心源的修法是萬緣放下。有一樁沒放下就是障礙,所以要放得乾乾淨淨,連放下這個念頭也要放下。我什麼都放下了,我什麼都放下這一句沒放下,它會造成障礙。所以佛說,「佛氏門中,一法不立」。一切都放下還是一法,有這一法錯了,這一法成了障礙。所以到最後連佛法也沒有,佛法是假立的,因緣生法。直徹心源,佛法就沒有了,你才見到佛法是從心源裡頭流出來的,這才真正是大覺。大覺是什麼樣子?本然清淨,頓契法身。這裡所說的本然清淨,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本自清淨,從來沒有染污過。頓契法身就是融入常寂光,常寂光是法身,法身無相,法身無不相,無相是講法身的體,無不相是講法身的作用。法身作用能生萬法,雖生萬法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萬法不是真實的,萬法有生有滅,有生有滅是假相,不是真相,真相不生不滅。我們大乘經天天在薰習,薰習太重要了。所以經一生不能放下,天天薰習,薰成非常堅固強而有力的信心,決定不會改變的。像諸佛菩薩一樣,他為什麼不能改變?因為他直徹心源,朗然大覺,所以他永遠不會改變。底下講的得至清淨處,這個清淨處是清淨心、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
「乃至以清淨心向無量壽」,我們用這個心來念佛、來想佛,真心,不是妄心。用這個真心,確實像底下所說的,「是則於剎那之間得契於清淨處者也」。一念淨信,一念淨心,心信是一不是二。一念兩個字不好懂,大乘教裡講的一念,是彌勒菩薩所說的「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」,這一彈指。一秒鐘,現在我們時間以秒做單位,一秒鐘,一秒能彈幾次?彈得很快,我們相信至少能彈五次。五乘三十二億百千,一千六百兆,換句話說,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換句話說,一秒鐘有多少個一念?有一千六百兆個一念。這個是我們無法想像的,但是它是事實真相,整個宇宙就是在這樣高頻率之下變現出來的幻相、假相,不是真相。這個道理很深,現在全世界量子力學家都在研究這個問題,這麼多人在研究,一定有很可觀的成績拿出來,我們再等個若干年就看到報告了。報告所說的跟佛經上所講的非常接近,這就是我們有理由相信,現在反對佛教的人,沒關係,讓他去反對,二十年之後,科學家肯定了佛教不是宗教,佛教是高等哲學、高等科學,大學裡面都會開這個課程,佛經哲學、佛經科學。佛法前景我們看到了。我們今天能相信、能接受、肯修行,而且決定證果,這些科學家會讚歎我們的路走對了。
我初學佛的時候,朋友、同事、長官、同學們都說我迷信,迷得太深,怎麼去出家去了?幹這個傻事。可是二十年之後我們再遇到,他們老了,退休了,碰到我的時候:老兄,你的路走對了。這些老朋友們現在大多數不在了,剩下來寥寥無幾,都八十多歲,再一見面,五體投地,沒有話說,走對了,真走對了。當時起步的時候沒有人不反對,年紀輕輕怎麼會迷成這個樣子?實際上是他迷,我沒有迷,我認識路,擺在面前,所謂三百六十行,我選擇這一行。這一行是老師勸我的,我相信,我接受了。方老師告訴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章嘉大師勸我出家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讀釋迦牟尼佛的經典。看懂、看明白、看清楚了,這個路好,一生一世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這多自在!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你還有求,我無求了;你還有爭,我無爭了。有求有爭,你還沒有圓滿;我無求無爭,我圓滿了,圓滿了智慧福德,圓滿了本然清淨,圓滿了清淨法身,到清淨處了。清淨處在哪裡?無處不是清淨處,無時不是清淨處。你為什麼得不到?你沒有放下,你還有爭,你還有求。
我們再看下面文中,「再其下則至誠念佛」。這是講到信願修行,經文上講的,聞法樂受行,完全從事上講。前面從理上講,從心上講,現在從事上講。其下,那就是「至誠念佛,毫無塵慮,淨念相繼,中無間斷」,這個四句,至誠念佛是總說。什麼叫至誠?毫無塵慮,妄想雜念沒有了,這叫至誠。塵慮就是妄想雜念,完全沒有了。淨念相繼是至誠念佛。淨念,毫無塵慮就是淨,用真心念佛,一句一句相續,中無間斷,沒有間斷。口裡頭有間斷,念頭裡頭沒有間斷,念念求生極樂世界,念念感恩阿彌陀佛,其他的都不要,全放下了。這怎樣?這「暗合道妙,即念離念」。這個功夫是其下者。其下怎麼說?我們凡夫可以做得到,只要你真幹。這個裡面最難的就是至誠念佛,最難的放不下,喜歡管事。如何能把你的地位放下,再能把財富放下,再把恩怨放下,把好惡放下,喜歡的討厭的放下,你的心就平等,不但清淨,達到平等。清淨是阿羅漢的心,平等是菩薩心,你距離大徹大悟就不遠,朗然大覺就不遠。所以暗合道妙,道是成佛之道,妙就是自自然然跟它相應。即念離念,念的是阿彌陀佛,離世出世間一切妄念。你看前念滅後念生,念頭永遠不斷,從無始劫迷的那一天,一直到現在我們念頭沒有斷過,為什麼?念頭一斷就成佛。念是妄念,不是正念,妄念。妄念斷了,正念現前,正念無念,無妄念,一切妄念統統沒有,有念皆妄。到最高的境界,念佛也是妄念,為什麼?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佛這個念頭。佛這一念是幫助我們成佛的,成佛之後還要這個假名嗎?連老子都知道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,名是假名,不要著名字相。我們沒有成就的時候,沒有到極樂世界的時候,這個名不能捨,它可以幫助我們到極樂世界;到極樂世界大概這個名也不捨,但是跟現在念阿彌陀佛不一樣了。現在念阿彌陀佛,心裡頭有阿彌陀佛;到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,心裡頭沒有阿彌陀佛,妙,真妙!那就是即念離念,極樂世界的人念佛即念離念。我們現在是執持名號,堅固的執持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就換成即念離念,還是念,跟我們現前這個念的意思完全不一樣。「是可稱為冥至清淨處」。冥是什麼?不知不覺的極樂世界現前了。這個境界,在我們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有,說明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,只要真幹,只要現在就放下。你要說多少時間成就?各人的因緣不相同,有人放下就入這個境界,有人要幾天的時間,有人要幾十天的時間,有人要幾年、幾個月的時間,不一定。完全自己決定,不是別人決定的,真正肯下狠心一下斷掉,馬上契入,一念就能契入,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。
一念契入,像這裡所說的,「如上諸人」,所有的念佛人,「亦必得於無量壽佛得蒙授記,將來皆必成佛」。這個法門不難,要相信,對於釋迦牟尼佛相信。可是現在,我所得到一些信息裡頭,有很多人說,阿彌陀佛來了,釋迦牟尼佛來了,諸佛菩薩來了,來救這個地球,來救這些苦難眾生。你問我相不相信,我的答案是肯定的,相信。為什麼?經裡頭講得很清楚,佛的法身是常寂光,常寂光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,他怎麼會不來?我們肉眼看不見,我們心思想不出、想不到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時不在,就在當下,我們的緣跟他相應,他就現身,他沒有來去。換句話說,他們沒有空間,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;他們沒有時間,沒有時間就是沒有先後,就在當下。大乘經裡頭這個話說得太多了,我們怎麼會不相信?但是眾生用什麼感?佛菩薩怎樣應?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我們心裡想什麼他就現什麼。我們今天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人,有幾個人想佛、想菩薩?科學家告訴我們,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教誨我們,邪不勝正。現在這個世間人,邪知邪見,邪說邪行,太多太多了,他們所感得的不是佛菩薩,他們所感的是惡不是善。惡,哪些是惡?修羅、羅剎、妖魔鬼怪,他們感這個。多不多?多,我見到過。雖然科學家告訴我們,地球上人口總數七十億,只要總人口百分之一的平方根這樣多的善人,他們要是同心協力,就能夠救這個世界。百分之一的平方根是多少?大概不到一萬人。
這些是給我們的信心,人要做好人,人生在世時間不長,為什麼做壞人?好人當中的好人是佛菩薩,學佛菩薩就是學做好人。從哪裡學起?從淨業三福學起。淨業三福它的範圍非常廣大,雖然是在《觀經》上講的,《觀經》是淨土三經之一。第一福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學佛從這下手,從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,奉事師長是敬,孝養父母是孝。孝敬這兩個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,孝是根,敬是本,像一棵樹一樣,根要深。好比像一棵樹,這樣一棵樹,根在地上你看不見,上面這個主,這叫本,才有枝葉;有幹,有枝,有條,有梢,有樹葉、花果。根本要是沒有了,這棵樹是假的,不是真的,是死的,不是活的。學佛從哪裡學起?就從這個根本學起。怎樣盡孝?怎樣修敬?孝用父母做代表,敬用老師做代表,用孝順父母的心孝順一切眾生,把敬老師的心敬愛一切眾生,這是大乘菩薩法。具體落實,前面這兩句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我們真正能把《弟子規》做到,就是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的落實;慈心不殺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道家的;修十善業,《十善業道經》是佛家的。所以我稱它作三個根,儒釋道的三個根,儒家的根《弟子規》,道的根《感應篇》,佛的根《十善業》。必須從這裡落實,要真正做到,你學做人,學做好人,學作佛,做佛的弟子,你真的有根有本。如果這個四句十六個字做不到,你學儒是假的,學道也是假的,學佛還是假的,為什麼?沒有根。有根有本,就能夠生長、能夠茁壯,開花結果,根本太重要了。
在過去我們雖然學佛,自己認真念佛求生淨土,但是對佛教,像前面所說的,信心沒有。心裡想著,大概我們是學佛最後的一代,以後沒有了。我們在這一代幫不上忙,幫忙要有智慧、要有福報,我有一點點智慧,不多,小智慧,沒有福報,什麼事都做不成。晚年有一點福報,是這六十年修的,不是過去生中帶來的。這是章嘉大師教我,修財布施得財富,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我真的用他教我的方法,果報得到了,真有,到這麼大的年歲才成熟。我們看到了緣,看到斯里蘭卡,對佛教有信心,佛教可以傳下去,有一個學習的環境。我們在馬六甲建一個漢學院培養儒釋道的老師,現在也有人支持我,這個可以成就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希望,大乘佛法的希望。我們還希望幫助全世界所有宗教都能回歸教育,都能夠互相學習,世界宗教是一家。我們在斯里蘭卡建一個宗教大學,國際的宗教大學,建一個佛教大學,現在有了眉目,非常難得。
佛教裡面培養人才的方法,還必須要通過實驗,成功了,大家才能相信,才能接受,這個實驗就是小座。學生基本的條件就是三個根,淨業三福前面四句沒有做到,他不能學習,想學他也學不會,因為他沒有根。他的學習要具足真誠心、恭敬心,沒有誠敬他學不會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,你對於你所學的沒有誠敬,對於指導你的老師沒有誠敬,你什麼都得不到。這是入學,有三個根加上誠敬,這是你具足學習的條件。另外還有兩個條件,你的記憶力要好,理解力要好,沒有這兩種,學起來很困難。學經教要記性好,理解力強,他就很容易。老師帶學生能帶幾個?在我想像當中不可能超過五個,超過五個,老師精神照顧不過來。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歷史上,無論是世法是佛法,傳人都不多,五個是很多的,多半是一二個、三個,這是最常見的,二、三個人最常見的。這是過去的老方法,個別教學。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十年,老師用這個方法。我們真正有成就的,人數很少,傳承儒、傳承佛,老師等於說開這兩個班。現在在台灣講儒的,徐醒民居士;講經的變成我一個,以前有周家麟居士,往生了。
我們要怎麼樣培養?真正有這些條件的人,能有個二、三年的時間,我們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專攻《無量壽經》,他專學的,我講一遍,他也講一遍,一年講一遍。他跟我三年,我講三遍,他也講三遍,能學出來,會學得很好。如果有十年,我講十遍,他也講十遍。怎麼講法?我每天講四個小時,他每天講一個小時就夠了,把我四個小時的東西濃縮成一個小時。要寫講記,寫講記是練習寫作,他這個講記一遍一遍修改,一遍一遍修正,十年之後這是定本,這就可以傳世,可以利益很多眾生。這個方法阿難尊者傳下來的。最初結集經藏,阿難複講,阿難講,旁邊有人記錄,這成為經典。所以佛門世世代代培養弘法人才,都用這個方法,沒有特殊的開班教學。只是法師講經,學講經的人坐在第一排,坐在最當中,當中第一排那幾個人是學講經的,他們有固定的座位。他們學了之後要複講,所以學非常辛苦。一個小時的講記至少要三千字到六千字,天天都要寫,每天都要寫,所以他的心清淨。為什麼?他沒有時間打妄想,他要打妄想的話,他就學不下去,他的課程做不完。雖然有豐富的材料給他做參考,他要整理,他要學習。現在確實比從前容易多了,因為資料很豐富,查資料的時間少,統統都給你查出來了,只是你自己去編輯,去把它組合,這要費一點時間。
能帶出二、三個人,讓這些學校教授們看到,認真去研究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是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他用修定的方法就是複講,複講你要備課,備課是非常認真,你沒有功夫打妄想。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想打掉,讓你腦子裡所想的就是這一部書,範圍不大,時間久了,清淨心現前。清淨心現前肯定開智慧,為什麼?天天研教,決定開智慧。智慧一開,沒有學過的東西全通了,妙!全通了,你不要講,不要逞能,不要求表現,還是一門深入,為什麼?給天下人做樣子。你能這樣做的話,你的契入,你自己的境界,一天比一天廣,一天比一天深,你的深度跟廣度沒有人能跟你相比。如果學其他的,樣樣東西都講,那就比較要差一點,不是不能達到深廣,深廣來得緩慢,一門深入,深廣快速。名利心現前,那就走上魔道,那就不是佛道,搞名聞利養去了。永遠不沾名聞利養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國王大臣皈依的人很多,佛沒把他們放在心上。偶爾有緣,他們來禮請講經,佛有時候答應他,到他們的宮殿、庭院,他們的別墅,住一段時期,講一、二部經,這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。講完就離開,依舊是雲遊。佛入滅的時候在曠野,不在房子裡頭,在樹林裡面。這是表演給我們看,表演真正把物質生活放下,隨緣度日,不受外面環境干擾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、自然環境都不受干擾,不妨礙他的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個好。
這些人得佛授記,將來必成佛。現前,或者是顯加,或者是冥應,時時刻刻得佛的加持。佛的加持有顯加有冥加,冥加,佛加持自己沒有感覺到,顯加是明顯的感覺。「則因人之智慧、願行、善根、福德而異。」每個人不相同,統統能得到。
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歎成佛處」,成佛的處所殊勝不可思議,就是極樂世界。這裡頭有兩段,第一段「聞名不退」。請看經文:
【無邊殊勝剎。其佛本願力。聞名欲往生。自致不退轉。】
『無邊殊勝』,這是極樂世界,「超勝微妙,無有邊際、無有量數,不可稱說,故云無邊殊勝剎」。極樂世界在哪裡?《阿彌陀經》上說,在我們世界的西方,往西方去,過,超過十萬億諸佛剎土,那邊有一個世界,就是極樂世界。佛說法依二諦,就是根據二諦來說。二諦什麼意思?一個是根據真相,完全講真相,講真實的;第二,根據俗諦,俗諦是我們眾生常識所能接受的。真諦契理,俗諦契機,兩面都要顧到。顧到你能理解、能體會,又不失真實,兩面顧到。真實裡面沒有距離,沒有空間;沒有先後,沒有時間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,阿羅漢就證入這個境界。說空間、說時間毫無意義,這是從眾生妄想裡面生出來,不相應行法,以為有這個事情他就被侷限,被時空侷限了。極樂世界超,超過一切諸佛剎土,一切諸佛剎土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,叫超;勝是勝過,微妙。我們想去的地方不是普通地方,一切佛剎裡頭第一殊勝的,沒有任何佛剎能跟它相比的,去這個地方,這是我們要知道的。極樂世界多大?沒有邊際。佛在經上透的信息給我們,我們要能體會到,我們的世界在極樂世界裡面,它包住我們,我們是它裡面的一部分。換句話說,沒有離開極樂世界,只是我們今天有業障,我們見不到極樂世界。前面講得很清楚,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,統統是夢、幻、響。你在作夢,夢中出現我們現在的世界,這叫娑婆世界;等你夢醒了,夢醒了是極樂世界。我們作夢的世界沒有離開現實的世界,我們用這個比喻讓諸位有一個概念。極樂世界太大了,無所不包,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在極樂世界常寂光裡頭。極樂世界就是常寂光,遍照法界,光明遍照法界,沒有邊際,沒有量數。十萬億佛國土是佛比喻說的,不是真的這個數字,我們要把它當真,以為是實在的,錯了。所以不可稱說,極樂世界的真相說不出來,不但不能說,想也想不到。故云無邊殊勝剎,釋迦佛對極樂世界用這一句讚歎,無量無邊殊勝的剎土,生活環境,學習的環境。
「彼之剎土,超逾十方」,逾也是超過,超過十方世界,「正由阿彌陀佛殊勝本願之力,故云其佛本願力」。阿彌陀佛剎土從哪裡來的?這個經在前面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詳細報告,給我們講極樂世界的歷史。它從哪來的?是從阿彌陀佛願心來的。阿彌陀佛慈悲,沒有出家之前他是國王,依十善業道治理國家,他有大願,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這一句是佛法在全宇宙一切處、一切時建立的共同目標。佛是辦教育,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就幹這樁事情,不是為自己。自己做出犧牲、奉獻無怨無悔,幫助眾生。眾生的苦從哪裡來的?迷來的,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想錯、看錯、說錯、做錯,這才感召十法界六道輪迴之苦。十法界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?從不善的念頭產生的。所以佛在經上常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念頭太重要了。你的念頭善,你的生活就善;念頭不善,生活就不善。於是佛教學的理念就很清楚,怎麼樣教化眾生?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迷要破了,苦就沒有了;覺悟了,樂就來了。覺悟樂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於是不再有執著,不再有分別,不再起心動念,在這個大宇宙裡頭隨緣。隨緣妙用,妙用就是一切作用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就妙。眾生的作用,他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,就造業了,他就有苦,沒有樂;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有樂,沒苦,就得大自在。這就是佛教教學的綱領,破迷開悟,目的離苦得樂。
怎麼樣落實?落實在教學。所以佛的選擇、菩薩的選擇,統統是教學。教學怎麼教法?從身行教起,身做到了,然後再用言語,身行言教,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。現前社會,我們看一般人生活,哪一個不苦?貧窮的人叫苦,富貴的人也叫苦。這貧窮的叫苦,吃不飽穿不暖,叫苦應該的。富貴人為什麼叫苦?他不缺乏,他苦,甚至於比貧窮人還苦。佛怎麼樣?佛示現出家。出家是什麼?離苦得樂。沒有家的時候羨慕家,成家立業;成家立業之後羨慕出家,他無牽無掛,無憂無慮。到底哪個是真、哪個是假?那要用智慧去揀別。智慧從哪裡來?從清淨心來的。心裡有妄想、有雜念,決定沒有智慧,只有煩惱,沒有智慧。佛表演給我們看,我們要看清楚,要真正能體會到,他是世間最快樂的人。你要把他那個快樂看清楚、看明白,肯定了方東美先生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是那些佛菩薩。最高的享受是什麼?我們如果沒有想通,沒有肯定,我們不願意學,這個太苦了,受不了,沒有嘗到法喜,沒有嘗到法味;真正嘗到法喜,嘗到法味,才知道。
「十方眾生,因彌陀第十七」,四十八願第十七願,「諸佛稱歎願,得聞名號」。我們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?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?佛說的。佛為什麼說阿彌陀佛第十七願?請一切諸佛替他宣傳,替他招生,他在那裡辦學校。這個學校是決定讓所有學生個個成佛道,也就是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。得究竟樂是回歸常寂光,實報樂沒有常寂光的樂,這是佛陀教育,太殊勝了。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,沒有不講《無量壽經》的,《無量壽經》是必須要講的,就是眾生必須要學習的一門課程。展開來就是三經一論。三經,佛說的;一論,天親菩薩說的。現在是五經一論,五經裡面第四個《普賢行願品》,魏默深居士加進去的;最後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,印光大師加進去的,加得好。還需不需要再加?沒有必要,淨宗典籍,這五經一論,六樣,圓滿具足。五經一論我們過去都講過,都留下講記跟這些光碟的資料。五經一論都學,好,如果沒有時間,專學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把五經一論全包括在其中。所以真正下定決心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這部經夠了,讓我們的心專一。流通也是這部經最重要,現在我們把它編成《科註》,把科判放進去了。讀誦受持,愈清楚,你念佛愈懇切,你的信力、願力愈深;換句話說,念佛的功德就愈大,將來往生,自己有把握。甚至於自己什麼時候想去,什麼時候佛就來接你,你跟阿彌陀佛念念感應道交,一絲毫都不會有差錯。到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成佛,所以真是無邊殊勝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