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五十一頁第二行,科題「修德願生」。請看經文:
【修諸功德。願生彼國。】
經文就這兩句,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『修諸功德』,「見彌陀第十九聞名發心願」。願文這樣說的:「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,奉行六波羅蜜。」又《漢譯》、《吳譯》跟這個相同,願文說:「其最上第一輩者…就無為道,當作菩薩道,奉行六波羅蜜經者,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,…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,當念至心不斷絕者。」這是《漢譯》跟《吳譯》裡面的經文。從上面這兩部經,「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」。註子裡頭引用到漢、吳的經文,「就無為道,當作菩薩道」。無為道,我們參考資料裡面第十六頁,節錄《佛學大辭典》的,「術語,為者造作之義,無因緣造作」,這叫無為。換句話說,無為的反面是有為,《金剛經》上有一句著名的偈子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什麼是有為法?有為就是有因、有緣、有果報。
天親菩薩將《瑜伽師地論》所說的六百六十法,把它重新再歸納成為百法,便於初學。六百六十對初學的人來說太多了,分量太大了,不容易契入,歸納成百法。所以,百法是六百六十法的歸納,百法展開就是六百六十法,六百六十法展開就是宇宙之間一切萬法,這個裡頭有有為法、有無為法。百法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,後面六個說不上因緣果報,不符合有為法的條件,稱為無為法。實際上真正的無為法只有一個,百法最後一條,真如無為,真如就是自性、就是法性,這是真正的無為法。有為,有因緣果報,在什麼地方?在十法界、在六道。六道裡頭所有一切法,十法界亦如是,統統是有為法。一切有為法都是識變的,《華嚴經》上佛說,自性能生萬法,惠能大師開悟也是這麼說,惠能大師沒有讀過《華嚴經》,說的跟《華嚴經》上完全相同,這就是開悟的魅力,不可思議。
有為法,天親大師,就是天親菩薩,把它分為四類。第一個是心法,就是八識,這是十法界裡頭的總報主,把它列為第一。第二心所有法,用現在的話說,就是心所起的作用。所起的作用無量無邊,把它歸納為五十一類,心所有法五十一種,叫心所法,心法、心所法。與心法對立的就是色法,心法是心理現象,現在所說精神現象,精神現象的反面就是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叫色法,用色做代表。這個色裡頭講的,色聲香味觸法六種,再加上眼耳鼻舌身,意是心法,眼耳鼻舌身這個五種是色法。所以這就是五根加上六塵,十一法,這十一個把所有物質現象全包括了。後面還有一類,叫心不相應行法。宇宙之間有這些事,它不是心法、不是色法,也不是心所法,這個東西它存在,不能說它沒有,一共有二十四種。這個合起來九十四種,叫九十四種有為法。心不相應行法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抽象的概念,決定不是事實,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。譬如說空間、時間,這都屬於不相應行法裡頭,有這些事情,時間、空間都是屬於不相應行法。末後,跟有為相對的,說個無為,要是沒有有為法,無為法也就沒有意義了,相對建立的。
我們看這裡的註解,「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」,沒有生住異滅,沒有成住壞空。生住異滅講植物,動物講生老病死,植物講生住異滅,礦物講成住壞空。我們居住這個星球、太陽都有成住壞空,它不是永恆的,這個都屬於,只要有這些現象就叫有為。沒有這個現象,沒有生老病死、沒有生住異滅、沒有成住壞空,這就叫無為。所以無為,「真理之異名也」,那是什麼?自性。自性沒有生滅、沒有變化,這四種現象不可得,它真正存在。我們六根不能夠接觸,我們的眼見不到,我們的耳聽不到,但是它是一切有為法的本體,有為法從哪裡來的?從它變現來的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最後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就是自性,也叫真如,也叫本性,也叫法身,大乘經裡面說這樁事情的名詞術語有幾十種之多。一樁事情,佛為什麼用這麼多的術語來表述它?這是佛陀教學的善巧,意思叫我們明瞭就對了,不要執著名字相,名字相是假的。
相宗、性宗也講,實際上大乘八個宗沒有例外的。「五法三自性,八識二無我」,你看,佛就用這兩句話,把整個宇宙全包括盡了,有為、無為都在其中。五法這是歸納,能生萬法,萬法歸納不外乎五大類。這個五大類第一個是「名字」,名字是人給它起的。第二個是「相」,名字是抽象的,但是它有個實際的體來支持它。我們說人,單單說人這個字是抽象的,可是有這個身體支持它,這個形相叫人。名字是遍計所執性,這三性,三自性,從哪裡來的?是從我們妄想、分別裡頭起的,它本來沒有名。名可名,非常名,這個一定要知道,假名。第二個相,相是形相,形相是依他起,形相依他起,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現象。第三個是「妄想」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現象,科學所講的念力、意念。念頭不停,前念滅了後念又生了,這是妄想,無量無邊。佛法裡叫它做塵沙惑,有多少妄想?用塵沙來比喻,塵沙數不盡。這些都屬於有為,這三類是有為。後面,「正智」,就是般若智慧,「如如」是自性,這兩種是無為法。自性本具的智慧,如如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相好。五法三自性,末後這兩種圓成實性,圓滿成就,它是真實的;前面是假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真的。
佛給我們說,一層一層的深入,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。到最後,最後這些念頭全放下,那叫大圓滿。真妄是一不是二,決定不能起心動念,這就是妙覺如來。不起心不動念,一切法,你說是真的,行,一真一切真,你說是假的,一假一切假,同歸於一,沒有二。二怎麼樣?二就起心動念,就有分別、有執著。我們這個前面經上所念的「一念清淨」,歸到一念清淨,這個人是法身菩薩,徹底明瞭一切法的真相。
這個下面,《辭典》下面說的,「此無為法有三種六種之別,三無為中之擇滅無為,六無為中之真如無為,是正為聖智所證之真理」。它又叫「涅槃」,又叫「法性」,又叫「實相」,又叫「法界」,「皆無為之異名也」,這些都稱之為無為。佛是教我們從有為悟入無為,這是就無為道,當作菩薩道。奉行六波羅蜜,不著奉行之相,這就是無為。著相是有為,不著相是無為,所以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著相有業因果報,不著相沒有果報。斷惡修善要非常認真去做,心理上決定不落印象,這個高明。我們講得粗淺一點,不要放在心上,心裡頭永遠保持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,這叫大乘佛法。心裡上有,我做了些什麼事,我做了什麼好事,這著相,著相是福報,不著相是功德。功德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,福德做不到,福德感得的是人天福報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我們不想出離六道輪迴,修福;要想脫離六道輪迴,要積德,積德不可以著相。
「奉行六波羅蜜經者,作沙門」,沙門是佛門的術語,不分在家出家。但是佛教傳到中國,沙門在中國,是佛教徒的修行人的稱呼。在古印度,不管是哪個宗教,出家修行的都稱為沙門。沙門的本意叫勤息,翻作勤息,從梵語翻過來的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這種人稱沙門。所以不管在家出家,真正修戒定慧,真正斷貪瞋痴,這個人就可以稱為沙門。所以作沙門,「不當虧失經戒」,不應當。那就是說要學經教、要守戒律,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沙門。如果不學經教、不守戒律,他不是沙門,不是沙門就是凡夫,六道凡夫。
「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」,精是精進,至精是精進到極處。我們過去引用宋朝瑩珂法師的念佛,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那叫至精進,精進到極處。這裡四個字,「至精願欲」生無量清淨佛國,這句話用在瑩珂法師身上就很明顯。他這種精進心怎麼生出來的?是被恐懼逼出來的。他是一個出家人,不守清規,破戒犯規,道場的人都不喜歡他。還好他相信因果報應,因果的概念重要,瑩珂不墮地獄,就是相信因果報應。造作的惡事很多,是因為他煩惱習氣太重,知道是錯誤的,忍不住,還是要幹。知道不應該的還是要幹,習氣太重,敵不過誘惑,境界一誘惑他就守不住了。造作的惡業太多,所以自己想想必定墮地獄,想到地獄他就害怕了,向同學請教,有沒有方法叫他不墮地獄?
有個同學就給一本《往生傳》給他看,他看到每一個人都流眼淚,都受感動。這本書看完之後,他下定決心,把自己房門關著,求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念了三天三夜,不吃東西,不睡覺,一句佛號念三天三夜,至誠感通。這是真誠心,不是虛妄的,他知道自己不生淨土必墮地獄,沒有第三條路可走。三天三夜,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他自己也精疲力倦。阿彌陀佛現身,告訴他,你的陽壽還有十年,十年之後你壽命終的時候,我來接引你。等於佛給他授記了。他很聰明,他跟阿彌陀佛說,我的劣根性很重,禁不起一切不善的誘惑。他說那些東西在我面前我敵不住,又要犯罪過,我再住十年不知道要造多少罪業,我十年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跟你去。阿彌陀佛答應他,告訴他,好,三天以後來接引你。
他非常開心,房門打開,把這個信息告訴大眾。跟大家講,我念了三天三夜,不眠不食,阿彌陀佛現身給他說法,告訴他三天之後來接引他。寺院裡面的人沒有人相信,好在時間很短,三天,看三天之後你是不是真的往生?三天時間到了,他禮請大眾念佛送他往生,這個大家歡喜,我們給你助念,看你走不走。大概念到一刻鐘,古時候的一刻大概是我們現在的半個小時,他告訴大家,佛來了。別人看不見,他看得見,佛來了,跟大家告別,我跟佛走了。他真的往生了,沒有生病,瑞相稀有。這個事實寫在《往生傳》裡面,寫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頭,說明四十八願裡頭有,五逆十惡、毀謗佛法,臨終之時能夠懺悔、能夠認錯,後不再造,真正具足信願持名,統統都能往生。
我們造作的罪業可能沒有瑩珂那麼重,瑩珂是明知故犯,他不是不曉得,是誘惑,禁不起誘惑,造作些重罪。勇猛精進,佛還是接引他往生。他有這個勇氣,下定這個決心,一定要求阿彌陀佛來見面。我們今天念佛沒有這個勇氣,我們對於地獄果報沒有真正了解,真正了解,畏懼的心就生起來。我們現在談到地獄,無所謂,好像於我不相干。我們要認真細心思惟觀察,我們自己有沒有造地獄業,就能發現。經教不能不下功夫,為什麼?經教不明,自己造作罪業不知道,深入經教之後知道,清清楚楚。我們遇到這個法門,造極重的罪業都能往生,瑩珂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,只要肯回頭,沒有不往生。
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,社會的混亂前所未有,在歷史上沒看到。歷史上有亂世,沒有我們現前這種混亂。歷史上過去那些亂世,人能忍受,今天的混亂確實叫人人都沒有安全感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飲食起居都沒有安全感,為什麼?地球染污太嚴重了,化肥、農藥,還有許多工業的原料,帶著有劇毒的這些廢棄物,染污了大地、染污了海洋、染污了水源,這是過去沒有過的。所以我們今天第一個,飲食沒有安全感。奇奇怪怪的疾病很多,最怕瘟疫,新發現的毒菌,致命的毒菌,沒有藥物治療,傳染上這種病毒,二、三個小時就過世了,我們聽說有這種報告。生在這個時代,我們應該要作如是觀,活一天算一天,不要以為還有明天後天。我將來到哪裡去?決定求生淨土。換句話說,我們要像瑩珂一樣,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下一次到這個世界來,是菩薩的身分來,不是凡夫。
這個世界是真的,不是假的,修學的條件很簡單,第一個是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不要懷疑;第二個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。懷疑就不能往生,可是不懷疑很難。過去李老師告訴我,對淨宗不懷疑的兩種人,一種是上上根人,為什麼?他明瞭,他不懷疑。第二種是下下根人,下愚之人,他什麼都不知道,但是你叫他念佛他真念,他沒有懷疑,他就能一句佛號念到底,將來也是決定得生。我覺得這兩種人都是屬於上輩往生的,下愚之人念佛沒雜念。最麻煩的就是當中這一段,佔絕大多數,特別是知識分子,很難相信。
我們學了六十多年,才接受這個法門,才相信這個法門,真不容易。像我一樣的學佛六十多年的人,對這個法門還有懷疑的人很多。這什麼原因?我為什麼能接受?我六十多年對經教沒有丟掉。我是從大經大論裡面回頭來的,怎麼回頭來?看到那些大菩薩修這個法門,我感到很驚訝。我看到文殊、普賢修這個法門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觀音、勢至修這個法門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祖師大德,禪宗的祖師修這個法門,教下的祖師修這個法門,特別是天台宗,智者大師走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《往生傳》上有智者大師。密宗上師也有修這個法門,臨終念佛往生極樂世界。我看到這些事實真相,就認真的去學習,不再懷疑了。晚年跟大家專門在一起學習《大經科註》,一門深入。
日常生活當中,李老師教給我,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心裡面的妄想、雜念要清除得乾乾淨淨,讓自己心裡頭只有一尊阿彌陀佛。一切時一切處佛號不要間斷,不方便出聲不要緊,心裡頭默念。我親近過章嘉大師,大師是念咒,也是日夜不中斷,接見訪客、解答問題他念咒都不間斷。他金剛持,就是口動沒有聲音,一切時你看他口都在動,他在持咒。他跟你說話,持咒停下來,話講完之後,他持咒就能接上,這個確確實實就叫做一向稱念,我沒有看到過第二個人。所以章嘉大師修行是真修,他的心清淨、心平等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境界我們不知道,可是我們接觸的感受,跟一般人完全不相同。這就是「當念至心不斷絕」,不斷絕不容易,至心也不容易,用心到極處。
「綜上二經,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」,這是漢譯本跟吳譯本裡面所說的,以奉行六度為主。六度,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萬緣放下。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醒的話頭,就是放下身、心世界,這就一切都放下,提起正念,正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經註裡頭講得非常清楚,我們也用了很長的時間來學習。有沒有學到?那就看你有沒有做到,你做到就學到了;你沒有做到,你沒有學到。你做到了,我相信你會很歡喜,為什麼?往生有把握。沒有做到,往生沒把握。由此可知,往生的把握不在外面,完全操在自己的意念。遇到這個法門,想生就生,不想生就不能生。我是要想生,為什麼?如果不往生,六道輪迴太可怕了,我不願意再以業報身去搞輪迴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個世間有緣的人很多,你會以化身,化身是無量身,應以什麼身得度,你就能現什麼身,你得大自在,你沒有障礙。不但能度娑婆世界眾生,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眾生你都有能力普度。所以不想再搞這樁事情了。
六度自利利他,自利是消業障,布施消我們貪毒的業障,我們對財色名食放下了,不再貪了。持戒是消除我們造的種種惡業的業障。忍辱是消除我們瞋恚的業障,傲慢、嫉妒、怨恨這些業障,忍辱能夠化解。精進能消除懈怠、懶惰的業障。禪定能夠消除心地散亂、念頭無法集中。要知道,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修定,讓我們的念頭集中,集中在佛號上,其他的雜念沒有了,妄想沒有了,得念佛三昧,這是屬於禪定。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講得非常好,持名念佛是無上的禪定,佛稱為深妙禪。把佛陀這句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要不要去學禪宗?我念佛就是在修禪,我修的是深妙禪,自己不知道。等到自己念佛三昧現前,你就恍然大悟,你就明白了,為什麼?成績出現了,就是佛經上講的一心不亂。事一心不亂,二乘、三賢菩薩所證的,二乘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三賢是別教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他們證得的。事一心不亂,功夫跟他們平等。理一心不亂高了,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超越十法界,生到佛的實報莊嚴土,見佛報身,這叫深妙禪。
一法圓滿含攝一切法,一法就是一切法,所以這一法通了,法法全通了。不修定不行,決定要修定,定開智慧。所以我們這經題上,經題的後半段,清淨心就是事一心,平等心是理一心。這兩種一心你要是證得,智慧都開了。事一心不亂的,你開的智慧是聲聞、緣覺、三乘菩薩的智慧。理一心不亂,你開的智慧是佛的智慧、法身菩薩的智慧。信願持名可以證得,我們要真幹才行。
下面說「《觀經》中上品上生者」,《觀經》中這是往生最高的品位,「應具諸戒行,讀誦大乘」,《觀無量壽經》說的。這是通途,有沒有例外的?有,上上根人有例外。雖有例外,他這一生沒有具諸戒行、沒有讀誦大乘,為什麼也能上品上生?你要看他過去世,過去無量劫中曾經修過這個法門,而且很有成就。為什麼不能往生?臨命終最後那個一念有了障礙,最後一念別的道去了。哪個道?我們想像當中,大概誘惑力量最強的,最強大的是欲界裡頭第五層化樂天、第六層他化自在天,你看到這個現象馬上就去了。初看到好奇,這個地方風景不錯,這麼美,他去看看,進去之後就不想離開了,最怕的是這個。於是我們就想到,為什麼佛教比丘要跑到深山去挖個山洞,在山洞裡修?你就明瞭佛什麼意思,不要去接觸花花世界。法身菩薩真正如如不動了,他知道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他能夠不受誘惑、不受干擾,一般凡夫沒有這個能力。沒有能力怎麼辦?迴避,不接觸,能保證你往生。你一接觸,自己把持不住,那就瑩珂法師所說的,他就是禁不起誘惑。怎麼樣?還有十年的壽命不要了,十年的時間肯定有機緣遇到這些境界,遇到這個境界不能把持,這一生的緣分就錯過了,就怕這個事情。
名聞利養千萬不能涉足,那是泥坑,掉下去爬不出來的。出名不是好事情,別人讚歎你也不是好事情。常常跟古人比,不要跟現在人比,跟古人比我們就感到慚愧,我何德何能,那麼多人讚歎?他讚歎他的,我自己了解自己,絕不敢接受,這個就對了。孔子,中國自古以來稱他為聖人,夫子為人謙讓。弟子們對老師的稱讚,說老師真正的德行,每天受他感召的,五個字,溫良恭儉讓。孔子溫和、善良、恭敬、節儉、忍讓、謙讓,沒有絲毫自以為是,這個我們要學。孔子,世間聖人。出世間的戒律比中國世間法的這些禮法要難得多,佛法講五戒十善,人人必須要學習。菩薩從五戒十善提升到六波羅蜜、普賢願行,達到圓滿究竟。傳統文化裡面講的五倫、五常、八德,可以做為大乘的根基,這是中國古人捨棄小乘,用儒、道做修大乘的基礎。事實證明他沒有錯,這一千三百年來,大乘八個宗派,祖師大德出現很多。這些人都是以儒、以道的基礎代替小乘,做為入大乘的根基,有這樣殊勝的成就,證明可行。
下面說「修行六念」,六念者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天,「迴向發願」,其實也就是奉行六度。「六念」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面節錄下來。六念第一個,「念佛,念佛具足十號,有大慈大悲大光明,神通無量,能拔濟眾生之苦,我欲與佛同也」,常常要存這個心,要向佛看齊。哪一尊佛?阿彌陀佛。為什麼?諸佛讚歎這尊佛為佛中之王,光中極尊。我們學佛的標準要高,最高峰達不到,大概也可以能達到次一等的,取法乎上,僅得乎中,這是很多例子。我們不能把標準搞低了,我們要高標準,盡量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,這是正確的,所以一定要以阿彌陀佛做標準。佛的十號就是十個標準,每個名號裡頭都具足大慈大悲大光明,大光明是智慧,具足圓滿的智慧與慈悲。這些德號、這些智慧從哪裡來的?自性本自具足,這句話重要,不是從外頭來的,自己有。有,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?迷了,變成這樣的。我們是迷失了自性,自性跟佛無二無別,所以《華嚴經》上佛教人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
辦教育教化眾生,佛是遍法界虛空界最好的老師,他教學的智慧、教學的理念、教學的方法沒有人能跟他相比。我們中國老祖宗對於教育,智慧、理念也非常出色,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在這方面大幅度的提升了,這是中西文化的交流、互補。中國人也幫助佛法走向現代化、本土化,佛法幫助中國傳統文化在境界上大幅度的提升。中國人講本性本善,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個善是讚歎,不能把它看作善惡,看作善惡那就看低了。本性是圓滿的,像佛所說的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如來是佛陀,證得究竟圓滿,一切眾生自性裡面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跟諸佛如來證得究竟的沒有絲毫差別,完全相同的。佛法是平等法,真正平等。自性本來是平等,我們要不平等就錯了,所以我們的經題有清淨、平等、覺。平等把貪瞋痴慢統統斷乾淨了,貪瞋痴慢不平等,平等心裡頭沒有貪瞋痴慢。所以煩惱是假的,智慧是真的,德能是真的,相好也是真的,叫真如,叫實相。
佛有智慧,佛有神通,佛有慈悲,所以他能救濟眾生之苦。眾生淪陷在六道輪迴,還有更慘的,淪到三途,這是最苦的地方。佛與這些法身菩薩他們有能力拔濟,有能力救他們。我們學佛,我們要跟佛一樣,一樣的智慧、一樣的神通、一樣的德能,行不行?行。為什麼?因為你本來是佛。你看教育,釋迦牟尼佛是最偉大的教育家,他教學,第一個就把你學習的目標告訴你,你達到這個目標就畢業了,就圓滿了。這目標是什麼?目標是佛,成佛就圓滿了,就畢業了。告訴你,本來是佛;現在不是佛,現在迷了,迷而不覺,問題在這個地方。佛幫助你,回頭,覺而不迷,這就是佛陀教育,不可以再迷下去,要開始覺悟。開始覺悟,要我們皈依三寶,皈是回頭,依是依靠。沒有覺悟的時候依靠什麼?依靠妄想,依靠煩惱,這個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,五種根本煩惱,六道凡夫依靠這個。依靠這個造業,貪瞋痴慢疑裡面所造的業有善有惡,如果造的善業,三善道受報,造的是惡業就三惡道受報,搞這個去了,這個錯了。所以學佛,念念佛是我們的好榜樣,我們決定能成佛,因為我們本來是佛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我們在六道裡頭,今天墮落在人道,在我們上面的有四聖法界、有天道、有阿修羅道。十法界,我們是第四個,從下面數我們是第四位,我們下面是三惡道: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我們的上面有六個。這個意思就說明,我們已經算是嚴重的墮落、嚴重的迷惑。明瞭之後,我們得想方法把我們向上提升,不能再往下墜落。人這一關,在十法界是關鍵的一關,禍福就在一念,一念善是福,一念惡就錯了,就三惡道去了。我們有幸遇到佛法,遇到淨宗,太幸運了!這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,我們逢到了。遇到這個法門能橫超佛土,就在我們這一道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,不必通過天道。天裡面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二十八層,不必這樣出去,就在人道的身分,直接就到極樂世界去。所以叫橫超,不是豎出。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豎出,沒有橫超的,橫超唯有這一法門。所以,我們要有個大願,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幹什麼?作佛去的,不是為別的。就像惠能大師到黃梅,五祖問他,你到這個地方來想求什麼?惠能大師跟五祖說,我想來作佛,不為別的。能大師念佛,時時刻刻沒有離開佛,他大徹大悟,成佛了。
第二個「念法,念如來所說之三藏十二部經,有大功德,為諸眾生大妙藥,我欲證之而施與眾生也」。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證,證是什麼?徹底了解了,不是聽聞。清涼判《華嚴》為四分:信、解、行、證,我們要以清淨信心、恭敬心求法,你才能求到。求到之後要理解,願解如來真實義,不能把意思搞錯了。怎麼個解法?求善知識,聽聞佛法。可是我們今天善知識幾乎沒有了,怎麼辦?古代孟夫子給我們做出了一個榜樣。孟夫子學習的目標、榜樣是孔子,孔子已經不在世,過世了,他怎麼辦?孔子的著作在,他得到一部孔子的著作,認真學習。
那個時候的典籍沒有印刷品,是用刀刻在竹簡上,你就曉得書是多麼笨重,故宮博物院還可以看到那時候的竹簡。我們能想像得到,孟子把這些東西當作寶貝,認真學習。有不明瞭的地方,那個時候孔子的學生還有不少在世的,向他們請教。真誠、恭敬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這些孟夫子都兌現了。他修學的成就,不但不輸給孔子在世那些學生,反而超過了。為什麼會超過?大慈悲心。孔子有救世的大慈悲心,他的弟子這一層比不上老師。孟夫子的大慈悲心,救世的那個心跟夫子相同,所以他能達到夫子的境界。
我們的慈悲心要能跟佛的慈悲心相等,你就能提升到佛的境界。沒有這個大心量不行,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那怎麼行!起心動念要真正為眾生,決定不能為自己。因緣不足沒有關係,我們這個地方的緣不具足,也許他方有緣,哪個地方緣成熟就到哪裡去做,會產生一定的影響。心量要大,佛的心量大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苦難眾生都要救度,不是一個地區、一個國家、一個星球,不是,遍法界虛空界,這麼大的心量。這是佛為什麼值得人尊敬,尊敬他的心量,他的心量是自性本有的心量。我們現在因為迷了,總以為有個我,什麼都是我來做主,心量就變小了。要把心量擴大,量大福大,古人說的這句話是真的。
第二念法,念如來所說經典,經典要學習,三藏十二部經。這個有方法的,我們學孟子,經典你可以選一部,一門深入,一部通了,部部都通。註解,現在人沒有,找古人。古人的標準,是收入《大藏經》的做為我們標準,沒有被收入《藏經》的暫時不要碰它。為什麼?收入《藏經》等於說經過檢驗的,世世代代的專家學者他們看過,如果它有問題,別人就提出來了。能夠流通到現在,古人都承認他,承認他什麼?承認他明心見性。不是明心見性,不能講經,不能註經,古人的標準比我們現在高。我們學古人的,這是老師教給我的方法,古註看不懂沒有關係,讀誦重要,讀誦是什麼?修定。定到一定的程度了豁然開悟,自己明白了,這叫至誠感通。真誠到極處,自然會明白,智慧就開了。所以方法有。
第三「念僧,念僧是如來弟子,得無漏法,具足戒定慧,能為世間良福田,我欲修僧行也」。學僧修福,但是僧必須要具足戒定慧,不修戒定慧的沒福,福是從戒定慧來的。所以向出家人學習戒定慧。佛門現在衰了,衰到底谷了,為什麼?戒沒有了,定沒有了;戒定沒有,智慧當然沒有,取而代之的是什麼?煩惱、習氣、造業。我們學僧,要在僧裡頭找一個榜樣,我的老師跟我介紹印光法師,這算是近代,去我們不算遠的。我們在年輕時候,十幾二十歲,這個老法師還在世。人不在了,他的遺教留下來,依照老法師的教誨認真去學習,這就是老法師的弟子,距離我們很近,修學就方便。所以僧,要找個僧寶,不能找錯人。印光大師是李老師的老師,他把他介紹給我,叫我向他學習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這個十年奠的基礎,再學習《文鈔》不難,《文鈔》都能看得懂,一定要認真。
第四,「念戒,念戒行有大勢力,能除眾生之惡、不善之法,我欲精進護持」。這個護持就是學習,你要不學習,戒會斷掉,戒沒有了佛法就沒有了。李老師把佛法傳到台中,三十八年,每個星期講經一次,是便利於聽眾。聽眾,大家工作都很繁忙,每天講,沒有時間來聽,一個星期一天,他一定會抽出時間來聽經。三十八年沒中斷,這也是很了不起的毅力,我們很佩服。為了教學這些年輕人,台中蓮社開了很多班,學習經教的,每個星期教學一次,學習古文的,每個星期也有一堂課,一個星期一堂課。我在那個地方,一共有將近二十個班。他的方法就是一個星期一堂課,這堂課是兩個小時到三個小時,三十八年沒中斷。
佛法無論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戒是根本、是基礎。戒,不分宗門教下,不分顯教密教,不分大乘小乘,統統要學。老師的一片真誠,感動這個法門沒有斷絕,果清法師發大心,一生專攻戒律。這是民國以來,過去是弘一大師在這上下了功夫,弘一大師之後,現在是果清,非常難得。果清是自己一面修,一面也教學,現在好像有六十多個學生。他來看我,我把我們這邊的定弘法師送過去。沒有戒學的基礎,不能成為一代的良師,一定要在戒律上紮根。所以,我遇到年輕的法師,真正有志於續佛慧命、弘法利生,一定要通過嚴格的戒學。至少要學五年,這佛門的老規矩,五年學戒,才能涉獵經教,經教對你起作用。沒有戒律,經教對你起的作用是常識,佛學常識,不可能有智慧;有戒有定就有智慧。所以這一門非常重要,決定不可以疏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