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,經文的第六行:

  行布施及戒忍。精進定慧六波羅。未度有情令得度。已度之者使成佛。】

  我們看這首偈,這首偈科判裡面是「悉令成佛」。四句文中就具足了四弘誓願,前面兩句這是常行六度,包括學法門、斷煩惱,第三句是度眾生,末後一句是成佛道,所以四弘的意思圓滿具足。六波羅蜜是佛的行持,也就是說諸佛如來示現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他表現的是些什麼?佛法裡面講示現,我們現在人稱表演,他的生活工作、教學、處事待人接物所表演,這六條就全部都包括了。菩薩學佛也得落實在生活當中去學習,如果離開生活學佛是空洞的,是不切合實際的,有理論沒有事實,那就變成了玄學。佛法有事有理,理事交融,這才是真實的智慧。

  經文裡面,我們特別要重視『常行』這兩個字,「常行」就是永遠沒有間斷。諸佛如來、諸菩薩眾在六道、在十法界,正如經上所說的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隱顯自然,他的心行永遠沒有間斷。佛菩薩存的是什麼心?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講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,這是諸佛菩薩用心,以清淨平等覺來行事,這就是佛行、菩薩行。我們今天想學學得不像,我們也學布施、也學持戒、也學忍辱,怎麼學不像?我們的心不是佛心,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依舊是迷而不覺,依舊是染而不淨,依舊是邪而不正。我們的心是「迷、邪、染」,佛菩薩的心是「覺、正、淨」,這不一樣,這是我們怎麼學都沒有學像,原因在此地。如果我們真正學佛,古德常說「要從根本修」,根本是修心,但是心跟行有密切關聯不能分割的關係,所以行也非常重要。

  我們細心觀察佛菩薩的行持,他們布施真的是一切都放下,把見思煩惱放下;見思煩惱裡面,第一個「我見」。我們今天對佛法的修學是不得其門而入,很想入門而入不進去,為什麼入不進去?我見沒破,所以怎麼學都學不像。幾時你能把身見破掉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,我們要問我是什麼?諸位在大乘經裡面也聽得不少,特別是《華嚴》,佛在經上明白的為我們開示,「我」是一切眾生,幾個人能知道?一切眾生是我,一切眾生是我的身相,當然也包括這個身在內,你算是真正明白過來。虛空法界是我們居住的房舍,是我們家中的庭院,你有沒有能體會到?你果然體會到,那就是大乘經上常說,你已經證得清淨法身。這時候你修六波羅蜜就相應,就跟佛行、菩薩行相契合。這是古大德教導人所謂的「從根本修」,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,觀念轉過來。

  這個道理我一提,諸位同修多少能體會到一些。為什麼一切眾生是我身,虛空法界是我家、是我們家園?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誰的心?誰的識?自己的心識,不是別人的,所以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我們今天迷就迷這樁事情,諸佛菩薩悟也是悟這一樁事情,迷悟在人,事實沒有迷也沒有悟;事是給你講事相,實是給你講真實之理,就是自性,真心、真如。事相跟理體都沒有迷悟,迷悟在人,你一念覺悟凡夫成佛,一念迷惑佛變成凡夫,就這麼個道理。可是諸佛菩薩跟凡夫,受用苦樂差別懸殊太大,凡夫受用非常辛苦,諸佛菩薩的受用得大自在,不一樣。所以我們必須要覺悟,必須要學佛,要學佛的放下。

  六度裡面般若是看破,其餘的五度都是放下。布施放下慳貪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,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沒有貪戀,對世間法、對佛法都無貪戀,為什麼?一切法不是真的。能變的是自性,所變的是萬物,能變的性體是寂靜的,佛經裡面講寂默,如來見到證得,證得叫寂滅忍,菩薩也證得叫無生法忍,他們了解事實真相,能變的是寂滅,所變的哪裡會有真實?所以「諸法緣生」,佛講得太多了,因緣生法。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,它的自體是什麼?寂滅的性體,這是它的自體,所以體是空寂。相有性空,事有理空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明白這個真相叫看破,看破之後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決定沒有貪戀,決定不會吝惜,這個心永遠斷掉,這叫布施波羅蜜。我在這裡句句跟諸位講的是真話,可是這個境界很難做到,什麼原因做不到?佛說得沒錯,第一個聞經太少,第二個原因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,所以你依舊是不得其門而入,原因在此地。聞經是多麼的重要,一天兩個小時不行,兩個小時聞經提醒你,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還有二十二個小時迷惑顛倒在打妄想,你想想看怎麼能成就?

  古時候寺院叢林,世尊在經典裡面也常說,每一天二時講經。世尊所講的二時,是古印度計時的單位,跟我們現在不一樣。我們現在用的計時單位是國際上通用,把一晝夜分成二十四個單位,我們中國人稱為二十四小時。小是什麼意思?它比中國古時候計時單位小。中國古代計時單位,是將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,中國用的代表字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,用這個來代表。我們中國一個時辰,是現在的兩個時辰,小時。可是古印度計時單位比中國還大,我們在佛經上常常看到,晝三時、夜三時,他們把晝夜分為六時,我們在佛經上看到。他們稱白天這三時: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這是白天的三時;夜晚三時稱為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,這是六時。所以古印度的一時,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,世尊講二時講經不就是八個小時,我們每天聽經聽八個小時才夠標準。

  我們想想佛的話有道理,每一天聽經八個小時,再加上念佛八個小時,大概打妄想的機會就比較少,所以才能把你無始劫的習氣,把它化解掉,能化解掉你就開悟;不能化解你這個功力也能把它伏住,不讓它起現行。所以我跟大家說,我們今天功夫不得力是聞經太少。可是你們要問:我一天聽八個小時誰給我講?真的,你找不到人給你講;可是現在行,現在有錄音帶。錄音帶我勸諸位同修一天聽一個,不要聽多,這一個反覆的聽;如果這一個錄音帶是一個小時,你就聽八次,一遍一遍的聽,這叫長時期的薰修,你才會聽懂。一遍聽不懂,聽第二遍有新意思,聽第三遍解得就更深,聽的遍數愈多愈好。古來大德求學都用這個方法,在古代最著名我們曉得道宣律師,唐朝時代律宗的祖師道宣律師,道宣律師聽《四分律》聽二十遍,那個時候真難,真不容易;哪個地方有法師講《四分律》他就去聽,他的二十遍是二十個地方,二十個人講;人家求學那種精神毅力,我們要學習。唯有多次長時間的薰修,才能夠伏住煩惱,才能夠開啟智慧,哪裡是聽一遍你就會開悟,沒這個事情。

 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《無量壽經》、講《華嚴經》,你們同修要求要講得詳細一點;可以,反正我們不受時間限制,我們可以長講。大家能不能得受用?不見得。講前面你不知道後面,聽到後面前面忘光,這些都是事實。你要想真正學《華嚴》有方法,我們每一堂課都有錄相、都有錄音,你把錄音重複,每一天重複多少遍,鍥而不捨,給諸位說你的心是定的,你心裡面妄想雜念就伏住了。沒有時間打妄想,沒有時間去起妄念,久而久之,你不知不覺就成就禪定。這個禪定不是盤腿面壁,這個禪定的功夫高,面對著花花世界你能夠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的念頭思惟經義,你天天聽經,你天天在思惟經義,時節因緣成熟豁然大悟,你就契入華嚴境界,你就得華嚴三昧,或者你得念佛三昧,它真有效果。所以現代人發明這些高科技,我們要好好的利用它。

  現在只要你肯發心學習,說實在的話,緣比古人殊勝太多太多了。古時候你聽講經,你要不是相當好的根器,你聽一遍能記住、能理解,你才能有受用。如果一遍記不住,不能理解,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個善根,種個遠因而已,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。因為沒有機會重複的聽,沒有機會長時間的薰修,現在利用科學工具,這個問題解決了,這一點今人比古人的福報要大多了。可是問題你肯不肯用?如果古人得到這些工具,我們肯定相信,學佛成就的人要增加很多倍,這是我們能夠肯定的,他們真幹。很可惜在那個時候這些科技沒有發明,他們沒有遇到這樣殊勝的機緣,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跟古時候比,有殊勝也有不及之處。這一些理事我們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懂得怎樣去修學,怎樣去修布施,心地對於世出世間法一塵不染、一絲不掛,你的布施波羅蜜就修圓滿了。

  如其不能,那就修福。修福,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多。我們每個人今天生到這個世間,大家得人身,你為什麼會得人身?佛在經上講,過去生中你修過「五戒、十善」。佛家講五戒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你做到了,一生都能夠信守而不毀犯,佛說這是你得人身的條件;過去生中曾經修過這個因,好不容易這一生才得人身。沒有遇到佛法,像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「倫常」,古聖所講的五常,五常跟五戒完全相同,講的是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;仁是不殺生,義是不偷盜,禮是不邪淫,智是不飲酒,信是不妄語,古聖先賢教化眾生,能夠信守可以得人身。佛家講這叫引業,引導我們到這一道來受生,得人身。雖然大家都得人身,每個人福報不相同。有人一生享福,有人一生日子過得很艱苦,這又是什麼原因?這個原因就是六波羅蜜。你在六波羅蜜裡頭,這六條沒有好好的去修,所以雖得人身,生活過得很艱苦。別說你在人間,如果你生天,天的引業是「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」,你生天,天人福報也不一樣。不過大多數天人都享福,還有少數天人很貧窮,不如我們人間富貴人家。什麼原因?他有天人天道的引業,沒有天福,可見得修福還是很重要。所以種善因得善果,種福得福。

  佛告訴我們財富從哪裡來的?財富是果報。這個世間有人發大財,有人很貧窮,決不是說這個人很能幹、很聰明、很走運,比他能幹、比他聰明、比他走運的人還多,為什麼那些人不發財?為什麼偏偏他發財?命裡頭有的。命裡頭怎麼有的?過去生中修的。佛告訴我們修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,所以他有財富,我們知道前生修財布施多,他這一生才得財富;如果他沒有修財布施,他這一生再聰明、再能幹,日子還是過得很貧苦。由此可知,你要想得財富,你一定要修財布施,你施得愈多你得到的也愈多,施與報一定成正比例,這才是真正的道理。世間沒有一樁事情僥倖而成就,沒有,真的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。誰給你定的?自己定的,不是別人定的。佛說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,法布施開智慧。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所謂無畏布施,別人有苦難,我們伸援手能夠幫助他,能夠安慰他,使他身心得到安穩,離開一切憂慮恐怖,這一類的事情,都叫做無畏布施。所以修這三種布施,才得三種殊勝的果報。

  在這個地方,我們要冷靜去觀察施報的事實,給自己做修學的參考。得大福報的人,我們講那是福慧具足,有財富,又有聰明智慧,又健康長壽,這個人在世間福報是相當的圓滿了。可是這一生享完之後,他在享福的這一生當中也做一些好事,但是跟他的福報不成比例,我們就知道他來生的福就降等,這個樣子每況愈下。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實話,六道眾生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在三善道的時間短,這都是事實。三善道裡面,壽命最長的非想非非想天,八萬大劫;三惡道壽命長的,阿鼻地獄、無間地獄,壽命無量劫。我們在經上看到無量劫、無數劫,不是八個大劫,無數無量大劫。佛說這些話,我們聽到真正是寒毛直豎,太可怕了!如果聽到還若無其事,給諸位說那就古人講的「麻木不仁」,這個人麻木,不知道利害。其他的不談,切身的利害給你說出來你都不明白,你還能救嗎?一轉眼又回到三途去報到,三途是老家。佛給我們說這些話,我們要有精進,要覺悟、要警惕,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,不是開玩笑的。

  覺悟的人,沒有一個不是積極求出離,出離六道輪迴。有沒有方法出離?有。佛說的許許多多法門,無一不是出離的法門。佛又怕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太重,修學一般法門不能得力。阿彌陀佛無量的慈悲,在西方極樂世界建立道場,西方極樂世界跟諸位說是「大彌陀村」,歡迎我們無條件到那個地方去修學。我們這個地方李木源居士發心建小彌陀村,也是無條件的,不收諸位一分錢,只要你肯念佛肯去,你真的覺悟了。覺悟的人才求往生,覺悟的人希望這一生當中,決定脫離六道輪迴,住進彌陀村就是幫助你、滿足你這個願望。所以極樂世界是大彌陀村,接納盡虛空、遍法界,所有一切希求出離六道輪迴、出離十法界的這些人,阿彌陀佛統統收容。這種悲願仁慈,盡虛空、遍法界找不到第二個,所以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,就在這個經上說,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。

  我們想這一生成就一定要行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布施就是捨,四無量心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裡的捨,要捨得乾乾淨淨。心裡面把你的憂慮牽掛、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;在日常生活事相之中,只取所需就好。自己縱然有大福報,我也只取所需,只受用生活水平有限的這些資源就夠了,不要過於享受。你有福報,你是可以享受,為什麼不肯過分的享受?佛教我們「以苦為師」,生活過得樸實一點,警覺的心會常常提起。如果一放逸、一懈怠,過分的享受,這個世間很美好,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了,這是佛給我們講,我們這個世間「富貴學道難」。你說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好、怎麼好,沒見過,我現在這個生活太好,樣樣都如意,在社會上有財富、有地位,一切都稱心如意,不想求生了。

  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真正有警惕的心,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減少,減少到最低的限度,每一天三餐能吃得飽,衣服能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,足矣!不要過分享受。過分享受容易懈怠、容易墮落,這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的忠告,我們要記住;仔細想想,愈想愈有道理。我們有多餘的福報,布施給一切眾生,與一切眾生共享,這是真正的樂事,這是佛菩薩的行持;唯有佛菩薩能與一切眾生共同享樂,所以有福大家享。自己受用跟大家要平等,絕不超越,這樣才好,永遠保持高度的警覺心,求出離心,你的煩惱自然輕,智慧自然增長,對於出離、往生你也真正有把握了。所以布施的心,布施的行為,布施的事,永遠不間斷,「常行」,這是值得我們深思,值得我們認真努力去效法。我們在這部經上,阿彌陀佛、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的布施,他做了榜樣給我們看。

  一切布施當中,最重要的、決定不能忘記的是「法布施」。法布施是什麼?我們今天印了很多的經典,印了很多佛菩薩的形像,製作許許多多的磁帶、錄相帶,到處結緣布施,是不是法布施?不能說不是法布施,法布施之小者。今天中午我們在二樓客廳,茗山老和尚、仁德老和尚,我們很難得聚會在一起。兩位老和尚非常感嘆,現在在中國,在世界各個地方,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,想辦佛學院,想辦佛教大學,找不到老師,怎麼想也是空想,也不能夠實現。諸位同修想一想,法布施應該要怎麼做?我們今天做的這些法布施依舊無濟於事,真正法布施在培養人才,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就永遠不會中斷,這是法布施。我們現在也正在努力將培訓班擴大,來辦佛陀教育學院,這是法布施。只能說比以往進了一步,有沒有做圓滿?沒有。要怎樣才能做圓滿?諸位真正發心作佛、作菩薩,這個法布施才圓滿!

  佛在經上常講,「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」,那是真正的法布施,圓滿的法布施。我對於佛的教誨接受,這個接受具足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叫做受持,你要不具足這四個字不叫受持。受持這兩個字也常常被人誤會,我受持《無量壽經》,什麼叫受持?每天念一遍叫受持,這個完全錯了;每天念一遍只能說讀誦,這不是受持。受持要具足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,我對於這部經深信不疑,我對這部經裡面所說的能夠理解,能夠落實在自己生活,真正把它做到;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,所講的方法,所講的功德利益,我真正得到,這是證。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少一個字,受持就不圓滿。所以自己真正能做到,為人演說,表演給人看。像《華嚴》末後五十三參,善財童子與諸位善友,把佛法做出來給人看,這叫演。說是人家來問,詳細給他講解。我們建講堂,每天在講堂裡面開講,這叫說。做出來給人看,那叫演。演是身教,說是言教,受持是意教,「身、語、意」三輪教化,這才是佛家的家業,如來家業。

  佛在經上講的句句話,字字沒有講錯,很多人讀經意思錯會,意思淺解,意思解偏差,所以真實的利益永遠得不到。得不到,反過頭來,他不檢點自己,不反省,還認為佛經不太可靠,還要懷疑聖教,造嚴重罪業,造成自己的障礙,他怎麼能開悟?怎麼能契入?這些道理一定要懂。不懂,布施這個法門,你沒有辦法修,你不會修,你所修的不盡如理,不盡如法。當然也能得一點小果報,人天小福,真實殊勝功德利益,你得不到。這些總而言之一句話,還是聞經太少。我們想一想,世尊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。佛是個再來人,不是凡人,一天說八個小時,一天說二十四小時他也不累,不像我們凡夫,說多了就累了,他是永遠不疲不倦,這是佛對眾生無比的恩德。

  當年有那麼多人跟隨著他,常隨眾!常隨眾,我們現在經上所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這出家弟子,跟著佛出家,參加這個僧團,不離開世尊一步,這記載的。沒有記載的,諸位要曉得,比這個人數還要多。在家的弟子,在家弟子不會說是常年跟世尊,他在有空閒的時間會追隨一段時日,跟釋迦牟尼佛幾個月。我們想像當中兩、三個月,半年、一年,這種人一定很多很多;三年、五年,這一類的弟子沒有記載在經書上。可是我們在經書上常常都看到,除比丘眾之外,有菩薩眾、有天人眾,那個人裡頭,就包括沒有記載那些人。像我們現在在此地建立講堂跟念佛堂一樣,居住在新加坡的同修,天天來參加,每一堂我都看到你們來聽經,你們到這兒來念佛。可是新加坡以外的地區,你們到此地來,來一個星期、兩個星期、一個月、兩個月很多,這一類都不屬於叫常隨眾。我們今天情況如此,世尊當年在世又何嘗不如此?

  由此可見,法緣法會的殊勝,因緣的希有,只有真正覺悟、真正認識佛教育的人,他才肯好學,他才能學成。學成之後為別人做榜樣,到這個地方來學一段時期氣質改變,叫變化氣質;你回去之後,你這些朋友、同參,看到你之後覺得你不一樣,出去之後時間沒多久,果然就有改變,於是他也想到這裡來學,就受你的影響。你影響這些人到這個地方來參學,你就是接引他們,度化他們。所以我們自己學了之後真正做到,自行便是化他。不是自行之外,另外有一套化他,沒有。自行跟化他一樁事情,化他就是自行,自行就是化他,一而二,二而一,你才稍稍涉入佛法的門檻。

  第二「持戒」。戒,不僅僅是世尊為我們制訂的這些戒條,戒條裡面所規定有一部分是永久的,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超越時空,不受時間限制,也不受空間限制。時間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不受時間的限制,世尊在三千年前,現代外國人說是兩千五百多年前,我們中國典籍裡面記載是三千多年前。不論是兩千五百,是三千,總而言之,這個時代很久遠了,那個時代跟我們現在時代絕對不一樣,佛制訂的戒條在那個時代適用,到現在這個時代還適用,這就叫超越時間。戒條裡面哪些?我們現在所講的「根本戒」,這是決定超越時間。關於生活儀規、威儀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時間,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樣,許許多多制度不相同,意識形態不一樣,因此那個時代成為歷史,過去了。可是我們要懂得它的精神,不違背戒律的精神,想想現在應該怎麼作法。這是講時間上的問題。

  空間呢?世尊當年教學遊化是在印度,古時候的印度,那時候交通不便,世尊沒到中國來,他的學生們也沒有到新加坡來。而且每一個國家,每一個民族,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相同,生活方式不一樣,思想信仰也不相同,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。根本戒無論是在哪一個地區,無論在哪一個國家,無論信仰什麼宗教,大家都認同,那這就超越空間。「不殺生、不偷盜」,無論哪個宗教都有這個戒條,這超越了。無論在哪個國家、哪個民族,沒有人說殺生是可以的,偷盜是可以的,沒有。所以根本戒,佛法裡面根本戒是四條,「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」;不飲酒對於時空還不行;佛制訂的根本戒是四條,確確實實超越時空,我們一定要遵守。不飲酒這一條戒,佛說得很清楚叫遮戒,其餘四條戒叫性戒;換句話說,無論你受不受戒,無論你懂不懂戒,你犯了都有罪。不能說是我沒有受過戒,我犯沒有罪了,沒有那個道理;你沒有受過戒,犯了還是犯罪。但是不飲酒這一條,你要沒有受過戒,不犯罪。佛為什麼制訂這一條戒?酒能亂性,酒醉了之後就幹些殺人偷盜,就幹這些事情。所以叫你不飲酒,是保持你的頭腦清楚,不至於迷惑,不至於犯罪,是這個意思。酒戒屬於是防範你犯罪,飲酒本身沒有罪過,是防止你犯罪的,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,這算是大戒;雖不是根本,它算是大戒。這屬於戒條。

  除戒條之外,這個戒,持戒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這是講諸佛菩薩生活規範、生活的典範,他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典範,在他們生活當中流露出來非常自然,我們要學他,要學習。在廣義,佛所有一切經教我們都要遵守、都要學習,這是持戒。這個戒就是佛祖的教誡,他所教導我們的這一些訓誨,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所以戒律的範圍就大了,在佛門裡面也把它歸納為三大類。一類「律儀戒」,這就是佛所制訂,有明文規定,律儀;明文規定,包括我們現在世間,所有一切的法律,所有一切的規約,它都是有文字記載,這就屬於律儀。

  每一個國家地區,每一個時代不同,這是我們講到佛法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,佛法才能常住世間。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,不懂得現代化,它一定在印度那個地區早已經就變成歷史,怎麼能傳得下來?能夠傳下來是超越時空,超越時空一定要適合各個地區的現代化跟本土化;除了根本戒之外,所有的戒律也要現代化,也要本土化。像中國唐朝時候,百丈大師所立的清規,那個清規就是古時候戒律的中國化,那時候唐朝唐化了,我們今天講的現代化、本土化,戒律的現代、本土化。現代我們的生活隨著科技,科技日新月異,我們人文生活也受了影響,也跟著起變化,所以諸位知道,法律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。為什麼要修訂?修訂就是時代不一樣,隔了幾年那些法律現在不適用了。所以不斷的修訂,不斷的現代化,不斷的適合於地方化,我們地方大家在生活這個地區便利。所以法令規章時時在修改,有些法律一年修改兩、三次,甚至於連憲法每隔幾年要重新檢討一次,修訂條文,都是這個道理。

  除律儀這一部分之外,佛還給我們講「攝善法戒」。攝善法是沒有明文規定的,可是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眾生、利益社會,我們今天講與社會安定繁榮、與世界和平幸福有關係,雖然佛經裡頭沒有說,世間法律明文也沒有說,也沒有規定我們要做,我們應當要做,這是攝善法戒;知道這是善事,沒教我們做,我們也要做。還有一類叫「饒益有情戒」,因為攝善法戒裡面有自利利他,饒益有情戒對一切眾生有好處,可能對自己沒有好處。要不要做?要做,捨己為人。總而言之,我們一定要懂得,是以一切眾生福利在我們個人幸福之上,這叫慈悲心,這是菩薩心。菩薩能夠捨己為人,犧牲自己成就別人,饒益有情。

  由此可知,持戒的範圍非常之廣。我們通常用現代的話來說來解釋持戒,我常說「守法」,這個大家好懂,持戒不太好懂,還需要解釋,用守法諸位概念比較更清晰。遵守佛的教法,遵守國家的法律,遵守地方上的規約。我們到人家家裡面,也有人家的禮節,也有人家的家法;到一個道場,一個道場也有它的規矩,一定要遵守。我們能守法,才能得到大眾的歡迎,才能與大眾和睦相處。所以到一個地區,一定要了解這個地方的法律,要了解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、道德觀念,我們在這個地方言行舉止不要觸犯;不懂要常常問,所謂是入境要隨俗。這是持戒的現代化與本土化,我們這條才能做得如法,如理如法,我們一般人講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這樣才做到圓滿。

  第三是「忍辱」,意思就是要忍耐。忍耐在佛經的翻譯把它翻成忍辱,這是過去翻經法師們有意用這個字。在古時候最初接觸佛法的是士大夫階級,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中國的知識分子;佛教傳到中國來最初接觸的是一批知識分子,帝王大臣、知識分子,他們最初接觸的。在中國士大夫階級裡面,我們在古書裡頭見到,有所謂「士可殺,不可辱」;士就是知識分子,知識分子有骨氣,可以殺頭,不能侮辱。這些翻經的法師聽到這個話,「忍辱」,辱都可以忍,那還有什麼不能忍?所以特別用了這個字。這不是六波羅蜜的本義,它的本義是忍耐,特別在中國翻譯用了這個字;也就是中國人把侮辱看得太重,過分的執著,這些大師們有智慧,希望把你這個執著打破,不要太認真,不要太計較;辱也應當要忍,取這個意思。

  忍辱裡面佛將它也歸納為三大類。第一個對人,我們講對人事,也就是人為的災害,人為的加害。小者,別人對我們不諒解,對我侮辱,對我毀謗,對我障礙,甚至於對我陷害,統統能忍,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。為什麼不可以有報復的念頭?一定要懂得,這裡頭決定有因果的因素。他毀謗我、陷害我,他為什麼不毀謗他、陷害他?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去反省,自己去思惟,這個果報必有前因。前面的因,或者是我在過去生中用這個態度對他,他今天因緣聚會他對我的回報,我明白我應當承受,不再計較,我們的恩怨在這裡就化解了,好!佛教給我們「冤家宜解不宜結」,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,我們決定不跟人結怨。受冤枉決定不能避免,為什麼?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愚痴無知,我們跟一切眾生結過多少怨,今天受的這些災難,要想想應該的,沒有話說的,所以在一切不如意的逆境之中,我們就坦然、泰然度過,也歡喜接受。這真正叫消災免難,你的業障、你的災難,就這樣消除掉,來生就沒有了,帳結掉了,這一點很重要。

  所以學佛的人要想學菩薩,決定不跟任何眾生結冤仇,我們只有化解,決定沒有再結的道理。什麼樣的災難、什麼樣的苦都要受,印光大師所謂,縱然被別人五馬分屍,殘酷刑罰而死,也沒有一絲毫怨恨心。佛經裡面諸位念過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裡面提過一個故事,但是說得很簡單,「歌利王割截身體」,這個故事諸位要知道多一些,在《大涅槃經》裡面,《大涅槃經》這一樁事情記載的文字多,說得詳細。忍辱仙人他能忍受,不但沒有報復的念頭,一念怨恨的意念都沒有,佛說這是忍辱波羅蜜圓滿的現象。所以別人無緣無故的加害於我們,豈不正是成就我們忍辱波羅蜜嗎?要不然這個法門到哪裡修?你要明白這個道理,不但沒有怨恨還感謝,感謝他給我機會我在修忍辱波羅蜜,如果沒有這些惡人、逆境來折磨,我們忍辱波羅蜜沒地方修。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這些人是我們的大善知識,是我們的大恩人,我們怎麼可以用惡心來對待恩人?

  同樣一個道理,別人對我有好處,常常愛護我、關懷我,這是順境,順境也要修忍辱波羅蜜。為什麼?如果不修忍辱,你會增長貪心、貪戀,那也糟了!逆境生瞋恚,順境生貪戀,都墮落了,大家不要認為惡人討厭,善人也討厭。你要沒有智慧,兩邊都墮落,不是墮落這邊,那邊也會墮落,往往墮落得悽慘不比逆境,不比惡人這邊。所以人生確實是險道,順境裡頭把握著自己,決定不能夠墮落,不能夠生起貪心。我今天早晨跟大家提到,居士林現在的伙食不錯,二樓的餐廳我看比「宏國」超過,不在它之下。怕的是大家看到這麼多菜色,做得這麼好,做得這麼乾淨,你端起盤子每一個菜夾一點已經過分,你就吃得太多了,對你的健康有妨礙。這是順境,這麼多人熱心供養,順境!自己要有智慧,在裡面只取所需,我幾樣吃飽就可以,不要吃得太飽,吃個七分、八分就可以,千萬不要貪圖,把自己的身心搞壞了。身怎麼?吃太飽不容易消化,你容易得病,腸胃病,你身壞了。心怎麼壞?起了貪心,這個也好吃,那個也好吃,你起了貪心,所以你身心都受了妨礙。

  我沒有叫他少供養一點,為什麼?人家修福。也是這麼多人吃飯,大家口味不一樣。所以我們去拿菜選擇自己喜歡吃的,選擇個三、四種就夠了,不要每一樣都去拿;每一樣都去拿,貪心!貪心!只取自己所需要,取幾樣就很好了。所以自己要保持高度智慧,這都是修忍辱波羅蜜。吃飯都是修忍辱波羅蜜,看你能不能忍?由此可知,忍耐是在生活當中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都要知足,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,知道自己的需要,適可而止,這就是忍辱波羅蜜,所以忍辱波羅蜜實在講就是修知足常樂。這是我們講對於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裡面也有逆順。

  第二種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物質環境,這個範圍包括得很廣。我們在一生生活當中,有順境,也有逆境。尤其是自然環境,在一年當中有春、夏、秋、冬的變化,新加坡靠近赤道,這是個常夏的地區,一年只有一季,我們長年生活在這個地區,似乎沒有什麼感覺。可是現在由於生活富裕,交通便捷,假期大家都出去旅行、出去度假,你所到達的地區,生活環境跟此地不一樣,如果你要到北方去,北方現在是冬天,你對於寒冷你要能忍耐,你要能夠忍受。不同的生活方式,不同的意識形態,不同的一些規矩。譬如我們在此地你們開車,駕駛是坐在車的右面,在台灣汽車駕駛就坐在左面,如果你到那個地方自己開車,你得要適應環境。這都是需要,講適應就是講要忍耐,你居住的時間短,你有短短幾天的忍耐,你居住的時間長,那你就要長時間的忍耐。這是說我們對於自然環境變化,你要有忍耐,你才能夠適應。

  第三種佛說的叫修學。修學包括世出世間法。我們想學一樣東西,不是幾天、幾個小時就能學會,一定也是長時間。世間的教學有小學、有中學、有大學,在求學過程當中,如果沒有毅力、沒有恆心、沒有耐力,你的學業不能完成。修道亦復如是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都是長時間,不是短時間。淨土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面,大家都說這是「易行道」;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門比較它容易,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,是與其他法門較量,這個法門比較容易;還是要有耐心、要有毅力,你才能修成功。

  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在一切大乘經典裡面,確實它不算是分量長,也不算是很高深,非常適合於現代人修學。經典的文字淺深適中、長短適中,夏老居士的會集功德無量無邊,帶動末法往後九千年有緣的眾生,必定是因這部經典而得度,從這部經典裡面,奠定了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的基礎,念佛往生不退成佛。可是經文雖然不長,也得有耐心,從頭到尾念一遍,我勸諸位不要念得太快,念慢一點,把它的意思念出來,你才真有受用,古人常講「隨文入觀」,這一句話很重要。隨著經文我們就契入境界,這叫會念。不會念的只是念文字,念完之後是什麼?不知道,什麼意思不曉得。

  所以讀誦千萬不要趕時間,我念得很快,半個小時就念完、就交差了;這是對佛菩薩敷衍,好像是念給他聽,與自己不相干。早晨念一遍,或者念兩遍,有人發心念三遍,都念得很快,交差了,我是好學生,我一天念三遍,其實「信解行證」完全都沒有,這個念等於白念,那就是古人所講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諸位要曉得,念經字字句句與信解行證相應,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要相應,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你念的時候,裡面也具足了信解行證,你的功夫怎麼會不得力?你怎麼會沒有成就?我們今天只在表面上做工作,沒有在實質上下功夫,所以怎麼樣修都是隔了一層。這樣一來你沒有耐心,你怎麼能成就?念佛要有耐心,讀經要有耐心,學習要有耐心,修法裡頭要有忍辱你才能夠成就。尤其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更需要很大的耐心。

  現在我們佛學院跟彌陀村的籌備工作相當順利。李居士今天中午告訴我,楊厝港那邊的學校他們決定搬走,他要求的時間是給他兩個月的時間,他搬走,李居士希望愈快愈好。搬走之後,這個地方我們接收過來,我想油漆粉刷稍微裝潢一下,大概一個多月的時間,我們就可以搬進去,我們的培訓班就變成佛學院。佛學院的課程,預科一年,正科三年,研究班三年,全部的學程是七年,你要有耐心念七年你才畢得了業,你要沒有耐心那你就不能成就。七年念什麼東西?一門,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就。念哪一門?同學們自己選擇,我們不限制。你自己喜歡哪一門,選定這一門,七年的功夫,一門深入。

  選擇一部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也要學七年,不能說我選個小的,我幾個月就可以畢業了,還是要學七年,《彌陀經》有得學!預科裡面一年,我有個想法,學圓瑛法師《彌陀經講義》。正科班裡面學《彌陀經要解》,《要解》有兩個近代人註解,圓瑛法師有《要解講義》,寶靜法師有《要解親聞記》,這兩樣東西夠你三年學的。研究班的三年,學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,一部《彌陀經》也要學七年。七年之後,你把《彌陀經》研究得透徹,你到外面去講《彌陀經》,人家合掌阿彌陀佛來了,阿彌陀佛來給我們講《彌陀經》,才能成就。我們將來佛教學院,甚至於將來演變成佛教大學,我們學生都是一門深入,我們跟其他的學校裡面排課程、教學的方法不一樣。我們這個地方「佛學院」名副其實,我們這裡頭是來學作佛,是學作菩薩,不是幹別的;學作佛、學作菩薩,跟其他的不一樣,決定不相同。這是講你修學「忍辱」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