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同皈依三寶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三十五頁倒數第四行,從當中看起,「可見《觀經》會上」,從這裡看起,「當機之眾純是大乘根器,又皆是在家發心」。這幾句話很重要,給我們在家同學有個很好的榜樣,增長在家同學的信心,堅固願力,不但能往生,而且可以達到上輩上生。也證明了前面一些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這個法門全是為在家學佛所開的,主要的佛是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圓成佛道,至於菩薩、聲聞也有,那是附帶的,這個看法非常正確。
而且,「韋提希夫人悟無生法忍於現世」,她是聞佛說法,應時就見西方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,心生歡喜,豁然大悟,她就得無生法忍。這五百宮女,發無上菩提心,願生彼國,也得到佛的授記。《觀經》會上這些當機的大眾,都是大乘根器,也是在家學佛,她們決定上輩往生,就是上三品。韋提希夫人證得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是七地以上,它有三品:下品七地菩薩、中品八地、上品九地。所以依照《觀經》來講,她決定是上品上生。從韋提希夫人這個例子,足以證明「上輩生者,不限於出家」,夫人是婦女,也能上品上生。顯示「淨宗妙法破盡規格」,不能用常規來看,「至極圓頓,不可思議」,圓是圓滿,頓是快速,它這麼快就成就了,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
又《報恩論》裡頭說,「劉遺民三度見佛」。這是東晉遠公大師,慧遠大師,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,淨土宗第一個道場。劉遺民居士參加這個道場,他在山上念佛,曾經三度見佛,見到阿彌陀佛。佛以衣蓋覆他、手摩頂,這決定是上品,這也是在家居士。「而凡蓮宗諸祖,及維摩、賢護等,一切緇素名德之往生者,可例知」,這些人往生決定是上品,而且多半都是上品上生。東晉的劉遺民,「與廬山遠公同會念佛者也,往生在遠公前」。「遠公臨終,方從定起,見阿彌陀佛,身滿虛空。圓光之中,有諸化佛,觀音勢至,左右侍立。又見水流光明,分十四支,回注上下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之音」,極樂世界狀況他看得很清楚,跟經上講得一模一樣。阿彌陀佛告訴遠公大師,「我以本願力故,來安慰汝,汝後七日」,就是七天之後,「當生我國」。這是遠公往生七天前見佛,給他授記。他又見到蓮社先往生的佛陀耶舍、慧持、慧永、劉遺民這些人,都在阿彌陀佛的旁邊。他們向遠公大師行禮,「揖」就是問訊,跟遠公大師說:「師早發心,何來之晚。」慧遠大師創辦蓮社,邀集這些人在一起念佛,他們先往生的,所以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引慧遠大師,這些人說他,為什麼你來晚了,我們來得早。這些事情決定不是假的,記載在《往生傳》裡面、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頭。劉遺民生前三次見佛,往生之後隨佛來迎接慧遠大師,「是則居士上品生之又一證例」。
「《華嚴》中,善財參五十三善知識,在家人實居多數」,出家人少。五十三位善知識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。密宗噶居派的祖師是居士身分,因為祖師是白衣,所以稱為白教。這是西藏一個教派,創辦這個教派的祖師是在家居士。下面跟我們說,維摩居士大權示現,是金粟如來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在第八頁當中。「維摩居士之前身為金粟如來。古來盛傳此說,然不見經文之本據,或謂發跡經、思惟三昧經說之」,但是這二部經沒有找到。《維摩經會疏》第三卷說,「今淨名,或云金粟如來,已得上寂滅忍」,上寂滅忍是成佛了。寂滅忍在無生法忍之上,無生法忍是九地、八地、七地,寂滅忍,下品寂滅忍是十地,中品是等覺,上品是妙覺。已得上品寂滅,那就是無上正覺,妙覺的果位。本經「賢護等十六正士均是在家菩薩,為本經菩薩眾中上首」,十六位。這部經,出家菩薩只說了三位,在家菩薩說了十六位,這裡頭表法的義趣我們應該要知道。念老在此地說,「故未可但從出家在家之相,而生分別」。淨宗不應該分別這些,出家跟在家一樣成就,往往在家成就比出家還高。
「本經謂上輩生者,出家棄欲」,《觀經》上品沒有說出家,「韋提希夫人是在家女人,得上品生」,而且是上品上生,五百侍女也是上品生,兩經不相違背。「蓋韋提希夫人已是心出家也」,四種出家,心出身不出。「例如我國南方以米為主食,北方則以麵粉為主食。米麥雖異,但其能作為主食」則相同。用這個來做比喻,出家、在家不一樣,但是都能夠證得上品上生的地位。「是故上品往生,心出家之在家人亦能也。次如《觀經》中上品、中中品是出家人,《無量壽經》則謂在家人亦可也。兩經合參易明真實之義。是故應善體聖心,切莫死執文句。捨家棄欲,應著重於心出家」。這兩部經宗旨就相同,心出身不出跟身心俱出應該是同等的地位。特別是大乘法,大乘論心不論事,小乘論事不論心,這個我們要清楚、要明瞭。
我們現在看下面這一科「發心專念」。前面告訴我們,這個理念非常重要,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,我們想錯了,真的會產生變化,所以思想要正確。頭一個條件說明在家出家統統有分,三輩九品。第二段要發心專念:
【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。阿彌陀佛。】
這就是持名,信、願、持名,決定得生。『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』。「此為全經之綱宗」,綱是綱領,宗是宗要,就是最主要的一句經文。全經哪一句最重要?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句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」,《無量壽經》上最重要的就這一句。「已詳論於明宗章矣」,在前面十門開啟,明宗裡頭說得很詳細。「《彌陀要解》以信願持名為《小本》之宗」,小本是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的宗要、綱宗就是信願持名。「本註則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為宗」,跟小本《阿彌陀經》宗旨完全相同。
信、願就是《觀經》裡面的三心,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。據《四帖疏》的意思,《四帖疏》是善導大師作的,善導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,阿彌陀佛再來的,唐朝初年。善導大師的話,就是阿彌陀佛親口所宣,我們要能夠諦信,真信。《四帖疏》裡面解釋這個三心,第一個「至誠心,真實心也」。這個三心我們要把它用在生活上,那就是真發了。你說我念佛我用真心,不念佛我就不用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一真一切真,我以什麼心對佛,我就以什麼心對眾生,這個很重要。我對佛用真心,對眾生用欺騙,這行嗎?我們想想,佛會同意嗎?決定不可以的。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,你心裡歡喜,心地清淨;用妄心處事待人接物,良心不安,對不起人,對不起事物,對不起。所以一定要記住,一真一切真,決定不能有妄心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第二「深心,深信心也。深信有二」,有兩種。第一個,「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,曠劫以來」,無量劫來,「常沒常流轉」,在六道裡頭輪迴,「無有出離之緣」,這個要深信。我們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裡打轉,沒有出離的機會,這個緣是機會。如果我們不信這個法門,我們還要繼續搞輪迴,真叫沒完沒了,這太可怕了。「二者,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攝受眾生,無疑無慮」。我們決定不能懷疑,也不必去思慮,它是真的,它決定不是假的。「乘彼願力,定得往生」。深心特別注重這兩點,善導大師說的。要決定肯定自己是罪業深重生死凡夫,現在有這麼個機會讓你出離,你真信、沒有懷疑就行,如果有懷疑就難了,這一生這個緣就錯過了。所以決定不能懷疑。
我們為什麼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?完全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一定要接受,佛的四十八願是為我發的,不是為別人發的,我完全承當,完全接受,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。這一生當中,有生之年,專修這個法門,讀這部經,依教奉行。一天至少早晚課念兩遍,早晨念一遍,晚上念一遍,念完一遍之後念佛,佛號念得愈多愈好,信願持名你做到了,決定得生。散念,早晚功課是定課,散念,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想著阿彌陀佛、常常念著阿彌陀佛。要知道不念佛就打妄想,念佛妄想就沒有了,妄想是輪迴業。你看看,不生西方就造輪迴業,造輪迴業就不能往生西方,這要想清楚。輪迴業不能再造,不打妄想,什麼都放下,生活所需夠了就好,沒有任何奢求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
第三「迴向發願心,從真實深信心中,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,願生彼國也」,這善導大師教我們的。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,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迴向給眾生。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遇到淨宗,都能夠聽到經教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教,都能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。這個願望念念不忘,日常生活當中,待人接物不忘記阿彌陀佛。由上可見,《要解》所謂的信願,就是《觀經》講的三心,《觀經》的三心,就是本經的菩提心。故知今經的發菩提心,就是《彌陀要解》裡頭講的信願。又一向專念就是持名。「由於阿彌陀經大小二本,原是一經」,一個是細說,一個是略說,裡面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完全相同。「是以兩者之宗,實應一旨」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發菩提心已詳述於明宗章中,茲不多贅」,不再說了。「謹再從《安樂集》中論菩提心部份錄取數則,以便參會」,參是參考,會是會通。《安樂集》這本書一度佚失,「乃道綽大師所撰,所論甚為精要。下節錄原文,並稍註釋,淺申其意」。道綽大師的《安樂集》對於發菩提心他有四番議論,念老把它都抄在此地。第一個,「顯菩提心之功用」,功是功德,用是用途。「《安樂集》云:第一出」,就是說出,「菩提心功用者。《大經》云」,淨土講大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「凡欲往生淨土,要須發菩提心為源」,源是根源,菩提心是淨土的根源。「云何?」為什麼?「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若欲發心作佛者,此心廣大,周遍法界。此心究竟,等若虛空。此心長遠,盡未來際。此心普備,離二乘障。若能一發此心,傾無始生死有淪。所有功德迴向菩提,皆能遠詣佛果,無有失滅」,這是《大經》裡面所說的。
下面是念老的解釋,就是解說剛才我們所念的。「茲粗釋云」,念老謙虛,不是細講,就是概略的給我們說說。「首引《大經》,以明功用。《大經》者,《無量壽經》,淨影、道綽、善導諸家稱之為大經,天臺稱之為大本」。天台智者大師臨終也是念佛往生的,所以天台宗很多祖師臨終都是念佛往生淨土。「此菩提心實為往生淨土之源。源者,本也。故知,若不發此心,縱然勤修,亦似無源之水、無本之木,終不能往生也」。念佛而不能往生,多半是未發大心,不能放下。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不多。早年,五十多年前,我在台中求學,老師常常勉勵大家,蓮社的同修。老師說我們同學當中,都是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大概一萬人當中只有三、五個,大多數都不能往生。五十多年前,半個世紀了,今天大概是一萬個人當中有一、二個。道綽、善導那個時代,善導大師說過,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漏。這一千多年來,為什麼到現在一萬人當中只有一、二個?菩提心重要!菩提心在佛面前燒香磕頭發,那個發沒用處,不是真的。我常常說,菩提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,那就是真的。我們一定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,絕不用妄心,真心就是菩提心,妄心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不能往生。
往生極樂世界統統轉識成智了,怎麼轉的,我們現在很明白、很清楚。往生的人都是坐著蓮花去的,往生的緣成熟了,花就開了,阿彌陀佛拿著這個花接引你,你坐在蓮台上,花就合起來。佛把這個花帶到極樂世界,就在這個時候,你在花裡頭產生變化,這個變化就是轉八識成四智。所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身不是這個身,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法性土,轉識成智才是法性身、法性土。法性身、法性土是什麼世界?是一真法界,不是十法界。那個身體,身有八萬四千相,相,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,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明,每一道光明裡面有諸佛菩薩在講經教學,身上能看見。阿彌陀佛是這個身相,每一個人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不一樣了。
所以,什麼樣的條件能往生,這一品經裡頭跟下一品,這「三輩往生」,下一品「往生正因」,這兩品講方法,我們要記住,盡量要與經上講的相應。我們決定求生淨土,希望我們個個都能夠上輩往生,那不發心怎麼行!發心,簡單一句話說,用真心待人接物。什麼是真心?真心沒有我,我是妄心,有我就是妄心,真心無我。《金剛經》講的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真心。對待一切人事物都跟對待我一樣,我不騙自己,我不騙一切人,就是真誠心。真誠心對自己是什麼樣子?剛才我們念過的,三心裡面的深心,對自己是深心。深心不好懂,我把它換了,我講經裡換了,我用我們的經題,這個經題上有,「清淨平等覺」這就是深心。對自己要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。清淨心裡頭沒有執著,執著是染污,執著有個我,這個我是染污,是染污的根本。所以佛法最忌諱的就是我執,我執破了,就能證阿羅漢果,阿羅漢心清淨。大乘菩薩根本是法執,法執破了就證大乘果位,小乘破我執,大乘破法執,法執破了,菩薩就成佛了。
法不能執著,《金剛經》上佛舉了個比喻,法是什麼?法像我們過河需要工具,經上講的筏,「如筏喻者」,我們今天講渡船。筏是木頭編的,木筏,竹子編的叫竹筏,五、六根大竹子綁在一起,可以過河。過了河之後,丟掉了,不要了,不能把它背在身上走。如筏喻者,佛法是幫助你、度你的,你達到目的地就要把它放下。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,你要不把佛法放下,你不能證果,為什麼?它是你的障礙,佛法要放下。阿羅漢,我放下了,我執放下了,法執沒放下,所以他不能成菩薩;他把法執放下,他就成菩薩,他就能成佛。法也是假的不是真的,佛用這些方法幫助你開悟,開悟之後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開悟了,再不守這個方法,這個方法要放下,才真正得大自在,自性圓滿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出來,那個境界就是極樂世界。所以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?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,本來就是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跟我心裡的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。所以這段文很重要。
如果這個心不發,那就像無源的水,這個河頭沒有源流、沒有水,乾了;無本之木,植物,這棵樹,它的本就是樹的主幹,它有根,下面有根,根上面這個這叫本,本再生幹,幹生枝,根本。根本沒有了,那一切都完了。中國傳統的文化,孝敬是根本,如果孝順父母沒有了、尊敬長輩沒有了,文化的根就斷了,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復興不起來,為什麼?它沒有根本。大乘佛法也是用這個做根本,你看《觀無量壽經》佛講的淨業三福,第一條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根本。如果這個根本沒有了,給諸位說不能往生,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他怎麼會往生!菩提心的根沒了,真誠恭敬從這裡生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用對父母的心、用對師長的心來對一切眾生。可是現在對父母不尊重,對老師也不尊重,所以現在菩提心發不出來。一向專念有,很多人,但是這個根本沒有。所以一萬個念佛的人,真正往生只有一、二個,這兩個人肯定是孝子,肯定是尊重長輩,對長輩有恭敬心。這是沒有辦法勉強別人的,老師再好,只能勸導,不能督促。老師這些事情講多了,學生聽了討厭,不來了。來了天天罵他,他不願意接受,他不來了。這個東西怎麼辦?我知道了我幹,我不勉強別人。你要是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要發心真幹。
真幹要有表現,要真正落實。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你這就曉得《弟子規》的重要性,《弟子規》是中國文化的根,是大乘佛法的源頭。孝沒有了,佛沒有了,儒也沒有了,道也沒有了,中國傳統文化就絕了。所以現在是危機,真難,不是假的。幾個人肯幹?怎麼個救法?我們訪問了斯里蘭卡,這個地區給我們帶來一線希望,那就是他們的下一代孝親尊師做得很踏實,沒有一個小孩不懂,五、六歲的小孩就知道,從小養成了習慣。早晨起來對父母請安,跪在地下磕頭,手摸父母的腳,佛門的接足禮;到學校上課見到老師,跟老師行接足禮,也是跪到下面磕頭,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了。中國的社會,兩百年前中國社會是這樣的,不孝順父母,你在這個社會上就不能做人,社會大眾尊重孝子,你不孝父母你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,別人不敢用你。孝親尊師的重要,這是大事不是小事,我們疏忽了,把這樁事情丟掉了兩百年。
兩百年前疏忽,這個事情慈禧太后帶頭的,對於老師、對於祖宗、對於父母不尊重,她自稱老佛爺,把佛菩薩都放在她兩邊,她要坐當中。這就讓整個社會大眾,對祖宗、對父母、對師長那種尊重的心就淡了,表面上還有,實質上降溫了。到滿清亡國這一百年,知識分子甚至於提出全面西化,向外國人學。外國人頭一個學就是學不孝父母,不養護父母、不尊重師長,開始學這個。學得很像,學得很徹底,到現在一百年了,真的,全部沒有了。孝親尊師的概念沒有了,你要這樣做,他會問你,為什麼要孝順父母?為什麼要尊敬老師?現在的學校,學生批評老師,老師跟學生關係處不好的,學生一不同意,下個學期你就不能來上課了。學校聽學生的意見,學生認為這個老師不好,下一學期不聘請了。現在老師要討好學生,怎麼教?小孩不教將來怎麼辦?這是社會大問題。宗教本來是教育,現在宗教也不教了,宗教變成有名無實,導致現在的社會多變、動亂。社會大眾不知道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,社會的價值觀沒有了,倫理道德更沒有了,這是真正危機的原因。
湯恩比說,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能救這個世界,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如果沒有人去學習,沒有人去弘揚,這個書本無濟於事。中國傳統文化保存得最完整,沒人去學習了,現在文字改成簡體字,《四庫全書》翻開來不認識,要把它翻成白話文不是容易事情,這個問題非常嚴重。我們提倡學習文言文,中國的漢文(文言文)需要好的老師,而且需要很多的老師,不教怎麼行。所以,我們要發心,要真幹,要救自己。救自己就是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信願持名求生淨土,這救自己。我們如何來救這個社會,如何救度一切眾生,這就要光大傳統文化。
「云何以下,申明其義。蓋菩提者,覺也。無上覺即佛也。是故菩提即無上佛道之名」,菩提是覺,無上佛道之名。「發心作佛即發起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要發這個心,這是淨宗理論的依據,這兩句話是佛在《觀經》裡面說的。「是心是佛」說明你本來是佛,佛是什麼?佛就是心,心就是佛。再告訴你,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,真心就是覺,覺就是佛。是心是佛,現在我這個是心要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「是心作佛」這個心要覺,要開始覺悟,是心是佛那個心是本覺,是心作佛是現在這個心開始覺悟了,始覺要跟本覺合起來,是一不是二。
覺心是清淨心,覺心是平等心,如果心被染污了,什麼染污?我是染污的根源,執著有個我,這染污的源頭。有我,跟著我起來的,我愛,愛是貪;我慢,傲慢、瞋恚;我痴,貪瞋痴跟著起來。貪瞋痴佛法叫三毒煩惱,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行為都是從貪瞋痴生的,貪瞋痴是從我生的。所以末那識,學過佛法的人都知道,末那是什麼東西?四大煩惱組成的。這四大煩惱就是,第一個是我見,我見就是執著有我。根本就沒有我,怎麼會執著有個我?真的是無始劫來無始無明的習氣,這個習氣是最強的習氣,它主宰著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它變現的,這個東西沒有了,六道就沒有了。所以修行人破身見,不執著身是自己,就證得須陀洹果。小乘初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佛教裡面稱為聖人,地位最低的,小小聖。小小聖功德就不可思議,為什麼?他沒出六道,他決定不墮惡道。他在六道裡頭只有兩道,人間壽命到了他生天,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。天上人間只有七次,七次往返他就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輪迴,永遠脫離六道。
我們死執著這個身是我,這是佛法裡面講的「可憐憫者」,這種人最可憐。諸佛憐憫,沒辦法,你不肯放下,這個事情誰都幫不上忙,不肯放下就是出不去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還得把這個放下,你才能走得了。你要不肯放下,阿彌陀佛來,拉都拉不動你,你太重了。往生極樂世界基本的條件就在此地,只要你真肯放下,決定往生,為什麼?沒障礙了。身能放下,一切你所擁有的當然更容易放下,身外的是我所有,我所有跟這個我的身都要放下。我們真想到極樂世界,隨時都可以放下,隨時都可以往生。放下是覺悟,覺悟的人真正放下。
「此作佛之心,即本來是佛之心」,始覺跟本覺是一個覺。本覺本有,我們現在迷了,迷了變成不覺了。佛給我們講了這麼多道理,講了這麼多的真相,讓我們覺悟過來,我們確實有覺性、確實有真心。我們用真心生活,生活得有意義、有價值、有幸福、有快樂。我們用妄心生活,就是煩惱、習氣,生活得很痛苦,前途很渺茫。怎麼辦?這部經幫助我們解決,一部最精要的寶典,我們要認真學習它。下面,所以再說,「此心廣大」,大到什麼程度?「豎窮三際,橫遍十虛」,虛是虛空,就是十方,這才是我們自己,現在心量太小了。量大福大,我們的心量能夠擴展到這麼大,跟這八個字相應,就成佛了。智慧、福德、神通、道力統統都出現,為什麼?障礙沒有了,自性本有的全部出現。這個身體不是好東西,身體是個小籠子,我們拘束在這個裡頭,動彈不得,苦不堪言。此心「究竟,究極真際,窮盡法源」,真際是真相,宇宙人生究竟的真相你完全明白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源,你也通達明瞭了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你不清楚,沒有一樣你不明瞭。
怎麼樣去學?古人給我們講了兩句話,學習的綱領,教我們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這第一句,第二句教給我們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你相不相信?你用真心去學習,跟古大德這兩句話完全相應,用妄心不行,要用真心,真誠心。中國古人說「誠則靈」,靈是什麼?靈是沒有障礙,靈是沒有迷惑,靈是一切都通達,通了。這兩句話是真實學習的功夫,一門深入是告訴我們的心要集中,不能分散。佛告訴我們,法法皆通無上道,不管什麼方法,你只要守定一個,你就能通。佛經能通,儒家的經也能通,道家的經也能通,沒有一樣不通的。為什麼?它是自性變出來的,它的根源是自性,明心見性就把它源頭找出來了。這是個理念,方法是落實,落實在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真幹,選定一門之後就不放棄,真幹,真正深入。一千遍,一千遍是方法,那是持戒,是方法。一千遍之後得定了,妄想雜念沒有了,什麼東西現前?清淨平等現前。清淨心、平等心現前,不放棄,還要功夫還下去,再念一千遍、再念二千遍,豁然大悟,覺就開了。覺就是開悟了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老祖宗的方法用了千萬年,佛用的方法用了無量劫,過去的古佛用的是這個方法,現在的佛也是用這個方法,未來的佛也用這個方法,沒有例外的。戒定慧三學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
學東西不能學雜、不能學亂,你就是一門,一門直通到底,然後全部通了,完全貫通。為什麼通?因為是你本有的,不是本有的,怎麼通法?本有。什麼都是本有的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這是佛經上說的,大家都念得很熟。宗門又說,「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」,你只要把這個心找到,遍法界虛空界你全都圓滿了。為什麼不幹?一門深入,我們就選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個經不長,也不太短,非常適合現代人學習。太長了沒時間,太短了功夫不得力,這個經好,適中。詳細解說就是註解,黃念老用了六年時間做這部集註,蒐集的經論八十三種,蒐集古師大德的著作一百一十種,等於說從一百九十三種典籍裡頭精挑細選,這了不起,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。你翻開這個註解,它這括弧裡頭就是原本,從哪裡來的,《彌陀要解》的、《大經》的、《安樂集》的、《無量壽經》的、《菩提心論》的,從這裡頭節錄出來的。所以,讀這部註解也就好像讀了一部小藏經的樣子,整個佛法在註解裡頭都看到了,這一部經通了一切經全通了。這叫究竟,窮盡法源,一切法的根源,世出世間一切法。佛法通了,《聖經》通不通?通了;《古蘭經》通不通?通了,沒有一樣不通,樣樣都通,世出世間沒有一法不通,妙極了。
此心「長遠,明寂真常,永離生滅」,長遠不生不滅,這說這個心。真心沒有生滅,真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,真心永遠真誠、永遠慈悲,而且它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再告訴你,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它沒有起心動念,所以寂,用寂這個意思。真心「普備」,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三句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一句就是本自具足。「具足一切,無欠無餘」,它是圓滿的,你能想得到的它統統具足,一樣不缺少,你沒有想到的它也具足。代表的就是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所有的都是真心所生所現。「如是之心,功德不可思議」。
我們放下妄就是真,真心在哪裡?把妄心放下,真心就現前。怎麼放下?我在此地具體告訴大家,我們睜開眼睛見色,看到外面種種色相,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叫用真心見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如果我們起個念頭,這是張三、那是李四,你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全有了,這是妄心。你看到那邊是山、這邊是樹,全是妄的,虛妄的,這就叫用妄心,用什麼?用阿賴耶,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全妄。那要怎麼樣?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也就是我們常說不要放在心上,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,心是清淨平等覺。
諸佛如來如是,法身菩薩亦如是,他們五根眼耳鼻舌身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、身體覺觸,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就是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。要教化眾生怎麼辦?我們前面學過,借識。教化眾生,跟眾生完全一樣,把阿賴耶拿來借用一下,末那、意識借用一下,用完之後就不用了,用完就還給你。借識,借誰的識?借自己的,就是借自己的妄心,事情一辦完就沒有了,也不能把這個妄心放在心上。這叫什麼?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這是法身菩薩境界,諸佛如來的境界。不是為教化眾生不用,絕不用它,為教化眾生才借識。借識是借你的什麼分別,我隨同你一樣分別,你如何執著,我也跟你一樣執著,這才能溝通。溝通完了,你明白了,你把它放在心上,我不把它放在心上。斷惡修善都不可以放在心上,心永遠是清淨平等覺,這叫真修。
修行不能離開人事物,《華嚴經》上信解行證,證在哪裡證?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證。五十三參是什麼人?是法身菩薩。你看他們參訪,借識參訪,實際上根本他就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真正高明。事情做得圓圓滿滿,真正是禪宗所比喻的「百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」,五十三參的境界,沒有絲毫貪戀,沒有絲毫染著。修行怎麼修?就在這裡修,你離開人事物,到哪裡去修?你怎麼知道你不染著了?錢財擺在你面前,億萬財富珍寶擺在面前,確實沒有貪心,才知道貪心沒有了。沒有,說我沒有貪心,這假的,靠不住。每個人都自以為自己我貪瞋痴慢疑斷掉了,結果怎麼樣?境界現前,馬上就起現行,你就曉得煩惱習氣多難斷。穿衣吃飯、日常生活就是大修行的道場,你離開這個到哪裡修?山洞裡不行,那是修小乘,他到熱鬧地方一來他心又亂了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,禁不起考驗。高名厚利真正不動心,才叫真把名利放下,財色在面前真正不動心,財色放下了,不那麼容易。分分秒秒都在考你,你得分分秒秒通過,還得持之有恆。
大乘法,法也沒有,不要以為真的有法。對我們來講真有其法,見性之後這法都不要了。沒見性,我們經典還留著,見性之後經典不要了。三藏十二部全通了,你要它幹什麼?那麼多書,背著多重。問你,隨便問哪一部都通,沒有一樣不通,不要它了。不是你記在心上,是自性裡頭本有的。佛法無比的殊勝,真正的圓滿,究竟圓滿,你要不要真可惜,這一生遇到,不認識它,當面錯過。所以我們對老師感恩,要不是老師,我們完全不知道。我年輕的時候總認為這是迷信,對於宗教不願意沾邊。我跟方老師學哲學,我非常感恩他,特別替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。我跟他的時間不長,大概半年,一個星期見一次面,也應該大概就是二、三十次的樣子。一次兩個小時,總共也就是五、六十個小時課程。我們的單元,第四個單元,最後一個單元,佛經哲學。他第一個單元給我講西洋哲學,第二個單元中國哲學,第三個單元印度哲學,最後一個是佛經哲學,我們對於佛法才認識。
老師特別告訴我,今天佛經哲學不在寺廟。我說在哪裡?在經典,一定直接去讀經典。為什麼?寺廟裡的人他不學了。他告訴我,兩百年前寺廟出家人都是有道德、有學問,為什麼?他們真幹,他們有師承,一代一代傳下來。最近兩百年沒有了,傳法有一個法卷,有名無實,沒有學過。天台宗的這些法子,天台教義不懂;賢首宗的佛子,華嚴教義不懂;乃至於禪宗,禪宗的承傳今天有法卷,禪是什麼不知道。所以今天佛法要學要深入經藏,經藏沒有人指導你,你怎麼辦?只有一門深入。你看哪些經典你看得懂、你看得有興趣,你就一門深入,在這一部經上用上十年功夫,你的基礎打好了,你可以看其他經典。如果找到更合適的,選定了,一輩子不要改。
今天有一定的困難,最大的困難不在外面在自己,我先前講過的,孝順父母、尊敬師長這個心沒有那就難了。不但沒有老師你困難,有老師也難,你也未必能學成,何況現在沒有老師。如何無師自通?李老師在當年教我一個訣竅,四個字,「至誠感通」,只有用這個辦法,求感應。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求感應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也是求感應。求感應要用真心,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就通了,你真遇到難題,佛菩薩來指教你。原理就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就這八個字。你為什麼能成佛?因為你本來是佛,只要你用真心,只要你真正覺悟。你知道這個宇宙什麼是假的、什麼是真的,這是首先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假的放下,真的我們抓住,這才能成就。
佛家說真妄,標準是真的是不生不滅,永恆不變,這是真的,假的是生滅法,有生有滅,因緣生法。所以佛法是假的,佛法有生有滅。佛法幫助我們過渡,像過河一樣,它是船,我們借這個船過河,過了河之後,上了岸船就不要了。沒有上岸之前也知道,清清楚楚,這是我現在需要的工具,到達目的地就要放下,絕不會留戀。如果是生起留戀,就被它所轉了,能不能開悟?不能,你有法執。我執是第一關,法執是第二關,我法俱空,心性不空。心性不空那個名字也是空的,實際上它沒有名稱,名都是假名。《老子》一開頭就說得好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
所以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上教給我們,不要執著言說相,聽經不執著言說,讀經不執著文字。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不能執著,為什麼?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是假的,佛、菩薩、羅漢都是假名,不是真的,你要認識清楚。第三個不執著心緣相,決定不能想這話什麼意思、這句經文是什麼意思,沒有意思。到沒有意思,你就開悟了,真實義你就懂得了。你以為什麼意思,它不是本來的意思,是你自己的意思,不是它的真實義,真實義沒意思。你跟人講解的時候,是隨著他的意思、隨著他的程度給他講,他明白了。明白,他肯放下,他就能入真實義;他要不能放下,不能放下他依舊在法執裡頭,被佛法限制了他,沒有從佛法裡頭解放出來。所以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非法是一切世間法,我們不被一切世間法所繫縛,也不能為佛法所繫縛,這個道理深一層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