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三十三頁,倒數第三行:

  『捨家棄欲,而作沙門』,這兩句是經文。下面念老為我們解釋,「捨家者,出家也。棄欲,離欲也。而作沙門者,為僧也」。沙門是梵語,在古印度是一切出家修行人的通稱,不一定是佛教,所有宗教出家都稱沙門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沙門就變成中國佛教出家人的專稱,其他的不用沙門。沙門的本意叫勤息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這叫沙門。可見古印度的宗教,他都是真幹的。但是除佛教之外,所有宗教他們終極的目標是四禪天跟四空天,把這個境界當作般涅槃。這是個很大的誤會,不知道上面還有層次,這是輪迴的邊際,必須要超越。修定的人,四禪八定,他就不再向上提升,認為這個就到了究竟,這是個很大的誤會。

  下面引《毘婆沙論》,「《毘婆沙論》云:家是煩惱因緣」,為什麼要出家?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出家,「夫出家者,為滅垢累」,垢是染污,累就是煩惱,現在人叫壓力,古人用這一個字,就是現在講的壓力。「故宜遠離也」,應該要遠離。「又玄惲師云」,這唐朝法師,「出家造惡極難,如陸地行船。在家起過即易,如海中汎舟。又出家修道易為,如海中汎舟。在家修福甚難,如陸地行船」,這段話是玄惲法師他說的。

  唐朝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,十個宗派都是這個時候建立的,隋朝末年、唐朝初年十個宗派,八個是大乘,兩個小乘,小乘就是俱舍宗跟成實宗。小乘到唐朝中葉以後衰了,中國這些祖師大德把小乘放棄了,用儒道代替。儒跟道在行持上跟小乘差不多,在境界上比小乘還高一層,所以用小乘進入大乘,還不如用儒跟道更容易。所以小乘到宋朝就沒有了。現在談小乘,這中國人不知道中國有兩個宗,丟的時間太久了。我們看南傳的,南傳就是小乘,他們的經典是用巴利文寫的。佛陀在世就用巴利文寫經典,一直到現在巴利文沒有改變,這個世世代代傳下來了。它裡面還有一部分沒有翻成中國文,大部分都翻過來了,還有一部分。

  現在社會變了,玄惲法師要是生在今天,他就不會說出家造惡極難。現在出家造惡太容易了,而且都是造的地獄業。為什麼?把戒律丟掉了,把儒的倫理丟掉了,把道的因果丟掉了。在從前學佛,無論在家、出家,沒有不讀儒書的,四書五經是必修課程,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也是人喜歡讀的,現在這個沒有人學了。小乘?小乘也不學。沒有儒道、沒有小乘,就好像蓋房子沒有地基,所以大乘就變成架空了。架空怎麼?有名無實。現在也有不少人研究這些經典,大乘經典,著書也不少,你仔細去觀察,他是知識,他不是學佛,不是智慧,變質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世界上我們參觀很多歐洲的佛學院,大學裡面的佛學系,漢學院裡面研究經教的(佛經教的)這些學者,所走的路子全是知識,把它們當作一種哲學來研究。這種說得沒錯,他也能說得很好,不能解決他的生死問題,真實智慧他得不到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真正學佛,出家、在家一樣有非常殊勝的成就。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我跟他學佛的時候,那個時候他的佛法是知識。他是到晚年才契入,皈依三寶,晚年,也就是他往生的那一年,請廣欽法師做他的皈依師。皈依之後,大概四、五個月他就走了。我跟他學的時候,那個時候他大概五十多歲,他走的時候七十九歲,告訴我,佛教的經典裡面有百分之二、三十是最高等的哲學,其他的是迷信。譬如講法界虛空界,像《華嚴經》講的世界,「華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,這個他都不相信。所以他在裡面選,經典裡頭他是有選擇性的,沒有依照佛教的規矩,戒定慧三學,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,他沒有走這個路子。

  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就不一樣,李老居士是有真正高人老師,出家在家都有。民國初年,有不少在家居士真正深入經藏。第一個有名的楊仁山居士,許多出家人跟他學;歐陽竟無居士,楊仁山的學生,支那內學院他創辦的,成就不少人,有幾位很有名的法師。夏蓮居老居士、梅光羲在當時稱之為南梅北夏,居士當中學得有成就的。李老師親近這些人,所以不一樣,真正像佛一樣一生做出了犧牲奉獻,真正捨棄家庭,捨家棄欲。李老師沒有出家,但是過出家人生活。他在台中買了個小房子,台灣叫十五坪,一坪是三十六平方英尺,在那個小房子裡住一輩子,晚年都住在那裡。確實欲望全放下了。他在那個時代待遇還很不錯,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,文官在台灣制度簡任一級,他是兩個大學教授,所以他有收入,那收入不少。每個月生活費用六十塊錢,其餘的統統做佛教慈善事業,他不留。往生之後,我們看他遺留下來的遺物,才發現老師裡面的衣服全是自己補的,連襪子也是,我們都不知道。我們知道他很刻苦、很節儉,沒有想到他到這種程度。他那個衣服絕對不是別人補的,別人補就會買新的給他。有人送新衣服給他,他轉手就送別人,看哪個缺乏衣服的,就送掉了。我們很感動,真正是捨己為人。這個時代捨己為人的人太少了,不是捨己為人的人,這佛門進不去。

  所以今天不管出家、在家,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,造惡容易,修行很難。為什麼?一生沒有見過聖賢,沒有看到樣子,書上講的總是有懷疑,看不到榜樣,信心生不起來,不會依照戒定慧這個方法。這不是一尊佛,佛佛道同,經典上告訴我們,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成佛都是遵循這一條路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戒律丟掉,佛的根沒有了,像蓋三層樓,第一層樓沒有,想蓋二層、三層,哪有這個道理?這不可能的事情。定也沒有了,戒沒有了,定也沒有,哪來的慧?

  現在人很多誤會把知識當作慧,知識跟智慧完全是兩碼事情,智慧從哪裡來的?智慧從清淨心來的,清淨心就是定。我們的經題上,清淨、平等,清淨是小乘的定,阿羅漢、辟支佛的,平等是大乘菩薩的定。小定開小慧,大定開大智慧,開慧用一個覺來代表,清淨平等覺。他不走這個路,他走的是什麼?走的是研究,用第六識。佛法的修學,他不用第六識、不用第七識,第六識的分別、第七識的執著,他不用,才能得清淨心。你還是用六識、七識,這是六道凡夫。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在什麼地方用功?在生活上,穿衣吃飯、待人接物不分別,不用第六意識,不分別;不用第七識,不執著。這樣我看個人,這人好人壞人,那變成我好像沒有能力辨別了。不然,你不用它,你真有智慧,你才能把人看透。如果你用第六、第七,你是凡夫,你會被別人欺騙,你沒有能力觀察,心不清淨,還有欲望。欲望是煩惱的根源,人沒有欲望,煩惱就沒有了。

  中國古代為什麼政治、風俗那麼樣好?那就是那個時候的教育受佛教影響。這就像湯恩比說的話,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,能包容異族的文化,這就指佛教,佛教從印度傳過來的。而佛教的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,儒跟道的學者很多用大乘經的經論來解釋他們的經典,把他們的經典提升了。朱夫子編的一部《四書》,我學佛之後當時我就想到,他編書的靈感很可能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得到的啟示,因為它太像《華嚴經》。《華嚴經》有究竟圓滿的理論,有真實善巧的方法,後面還帶表演,五十三參是表演。方老師對這部書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天天讀,他也把這部書介紹給我,介紹我看清涼的《疏鈔》、李長者的《合論》。他認為哲學書裡頭,他認為那是佛經哲學概論,世界獨一無二,真的是圓滿。別人的哲學書是有理論、有方法,沒有表演,這個有表演。《四書》,理論,《中庸》;方法,《大學》;表演是孔子、孟子,他們兩個如何把《中庸》的道理、《大學》的方法應用到生活上,那就是從《華嚴經》上得到的啟發。孔子表演的是聖人,孟子表演的是賢人,你看聖賢如何把古人這些理論、理念,智慧、理念、方法統統用在生活上,這得受用。這樣的書確確實實在外國找不到。

  方老師確實對於欲望比一般人看得淡,所以他有那麼高的智慧。他讀書非常勤奮,沒有一天不讀書,而且是廣學多聞,他的知識很豐富,欲望少、淡薄,生智慧。但是這個智慧依舊是人天的智慧,欲沒有斷。欲要真正斷了,那才是聖人的智慧。這個他知道,他沒去做,對社會看不慣,常常拍桌子罵人。所以在那個時候很多人怕他,大家都離他比較遠一點。看問題確實有深度,我在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,他給我們分析局勢,認為台灣應該走的路線。說得好,但是沒人聽他的。台灣是個島國,島國發展的前途只有航海跟航空。他那個時候主張,台灣,大學兩個就夠了,為什麼?大學是培養通才,如果學生太多,將來沒有那麼多位子,要爭,這不是好事情。應該多辦什麼?辦航空學校、航海學校,造船、造飛機,把年輕人讓他走向這個路子,台灣變成全世界輪船王國、航空王國,那個前途可不得了。沒人接受。他對於時局,確實預料往後五十年會變成什麼樣子,都被他說中。這個是智慧,但是不是自性的智慧。這就是佛學的方法跟世間的方法不一樣,世間東西要不斷求改進,但是佛法不可以改,佛法一改,因為它是出世間的,一改就變成世間法。這一點湯恩比沒有看出來,所以湯恩比的成就像方先生這個成就,大概相彷彿,確實廣學多聞。

  佛法最後一著,人,人是要死的,死了怎麼辦?方老師也想到,他走得很瀟灑,為什麼?對生死看得很淡,沒有執著,所以雖然是癌症,他的痛苦比別人輕。淨土教可能沒接受,沒有人給他講這些東西,他的興趣在《華嚴》、在《法華》、在《瑜伽師地論》,在這些地方。這個就是人有道德、有涵養,相信因果,起心動念確實為國家、為傳統文化,這個他有。我們跟他學,這一點我們特別感激,他讓我到他家裡去學。我們希望的是到學校去聽他的課,不讓我到學校,到他家裡。告訴我,這六十年前的事情,他說學校老師不像老師,學生不像學生,你到學校聽課你會大失所望。他也是老師,那在學校教的是什麼?真的不教,教假的。這到好幾年之後,我才明白這樁事情,真的不教了,為什麼?沒人學,沒人學說了空說。

  我到澳洲的時候才真正搞清楚,因為在澳洲時候進入學校,以前跟學校沒接觸過。老教授告訴我,他說法師,你跟學生上課十五分鐘。我說為什麼?十五分鐘之後,學生就心不在焉了。我才恍然大悟。進入教室果然如此,他們精神貫注就在前面幾分鐘,後面心不在焉,眼睛東張西望。為什麼?到大學,再沒有升學考試了,不想讀書,他要的是文憑;老師要的是工資,回家去養家,各有所需,各有所求。老師滿足學生的願望,考試的時候把題目告訴大家,所以每個人都考得很好。尤其現在的學校,讓學生批評老師,哪個老師好,下一期再聘請;說這個老師不好,下個學期就不聘請,老師敢教嗎?什麼老師最好?考試題目給我們最好,我們個個都滿分。所以現在學校學術確實是一落千丈。這古時候沒想到的,根本不可能的,怎麼會出現這個事情出來?老師不是不肯教,學生不想學了。

  所以清末民初,那些讀書人留下來,極少數我們有機會見面,我們見面是祖父一代的了,都是七、八十,方東美先生算是年輕的,現在都走了。在那個時候,國家沒有把這個東西掌握住,至少那個時候台灣已經有電視了,黑白的,應該把他們的教學統統錄下來,沒人想到。現在我們教學的師資跟他們那一代比差很遠。像方老師跟我們差一代,我們的父輩,他們都沒有辦法留下來。他留下來是幾卷錄音帶,大概學生幹的,也不錯,從錄音帶把它用文字整理出來。方老師的全集,裡面大概一半以上,這百分之六十是從錄音帶上寫下來,學生整理的。這麼好的工具沒把它用上。這個工具方老師看出來了,他告訴我,他說這個東西影響很大,它可以亡國,也可以興旺。它是個工具,是中立的,它沒有善惡,看你播的什麼內容。如果裡面是色情,殺盜淫妄,社會國家就完了;如果裡頭講倫理道德,教化眾生,可以造成一個盛世,就看在怎麼用法。我出家學佛,他說這是好工具。那個時候雖然這樣告訴我,我們不敢想,這費用太高了,不敢想像。沒有想到,我們現在有這個緣也用上了,真起了很大作用。

  只要鍥而不捨,學習當中會提升境界,就是他有悟處,小悟。我們走古人的路子,積小悟成大悟,積大悟就有可能到徹悟,就是不能間斷。李老師當年告訴我們,講經,三個月不講就生疏了,你的士氣就衰了,就不想再講了。所以中斷不講頂多一、二個星期,兩個星期以上不講的話你就會退轉。給我們舉了個比喻,過去唱戲的,中國這些古裝劇,搞這一行的,每天早晨吊嗓子,不能間斷;打拳的,每天要練,三個月不練,他就生疏了,天天要幹,所謂是「拳不離手,曲不離口」。講經亦如是,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,經上沒有說什麼時候休假,沒有。夏安居更積極,進修教育,把在外面講經教學的學生統統找回來,幫助他們提升。進修教育是佛門最早的,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,不斷,老師不斷的提升,教學不中斷。

  那個時候沒有廣播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在一般人以為是什麼?以為釋迦牟尼佛有語言天才,當時印度沒有統一,跟中國一樣,很多小國家,那些方言,現在叫方言,他都懂。其實經上說的,這是一般人很難相信,為什麼?沒見到過,不可能,怎麼能自自然然通一切語言?佛家講一樁最神奇的事情,那就是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法,《華嚴經》上這一句是說清楚了,聽的人不懂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一音說法,隨類能夠解,這是德,智慧德,德相裡面的,本能,是人的本能。確實形相,包括聲音,可以隨著眾生意念轉變,轉變跟他相同的,他都懂。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這個能力要什麼?明心見性,他才有這個能力,沒有見性沒有這個能力。這是自性的本能,自性沒有障礙。如果我說話他不懂,就障礙了。我說話他能懂,見性的人都能懂。

  聽佛說法的,我們相信裡頭有不懂的,哪些人不懂?我們在座聽就聽不懂。頭一個,我們從理上講,我們的心不清淨,我們有妄想、有分別執著,這就不行。我們要學怎麼辦?聽懂的人他會講給我們聽,也就是說,佛的那些弟子們對一般人也講。那個時候沒有這個傳播的工具,所以每一個學生學了之後,他都會教人,他有些聽眾,少的三個、五個,多的三十、五十個,他常常會教他們。像現在斯里蘭卡一樣,它還保持二千五百年前的樣子,你看在樹下、草地上,法師坐在當中圍一圈,還保持這個樣子。斯里蘭卡人赤腳,佛赤腳,他們養成習慣了,從小就養成習慣,無論在什麼地方,地上一坐,都成習慣。

  下面,這個說得好,念老給我們解釋得好,「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。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」。這就是佛經上講四種出家,第一種凡夫,身心都不出;第二種在家學佛的,心出家了,身體沒出家;第三種身出家了,心沒出家,現在這種人很多;最好的身心俱出,這是佛陀在世的比丘,身心俱出,這樣的人能住持佛法,釋迦牟尼佛就表演這個身心俱出。「今身心俱出家。故云捨家棄欲。又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云:一切眾生由愛渴故」。這個是講的念頭、想像,這個力量很強,這是屬於煩惱習氣。因為有愛,這佛經上說的,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淨土」,我們為什麼會到這個世間上來?為什麼搞六道輪迴?整個六道輪迴的能量,最大的能量,核心的能量,就是愛,我們叫它做情執,是這樣來的。它才找身體,「因有幻身」,幻身就是物質,這個身體是個物質,這個愛的念頭去找身體。

  佛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找身體是有緣跟沒有緣,沒有緣你看不見,有緣就看見了。四種緣,到你家來了。有親因緣,親因緣是什麼?跟你有恩、有怨、有債務,討債還債,佛講這四種緣,父子關係這四種,沒有這四種關係不會到你家來。人與人之間統統這四種緣,只要你跟他認識的,決定是有這四種關係,沒有這四種關係對面不相識。跟你這有關係,決定過去生中有這四樣關係。如果是報恩的,孝子賢孫,他來就好,就聽話,孩子就乖,好養。來報怨的,小時候也討你歡喜,長大之後悖逆,叫你傷心,叫你難過;重一點,會搞得你家破人亡,你過去叫他家破人亡,他今天來也要叫你家破人亡。你欠他債的,他來討債,債還清了,沒事了。如果他欠你的,是來還債,欠你多還得多,也就是你的物質生活他照顧得很周到,他不孝順,他對你不尊重;欠得少的,他就還得少,還得少是什麼?你生活很辛苦,他有錢他也不給你。報恩報怨、討債還債,這麼個關係。

  所以我們跟這個世間說穿了,佛是講穿了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而且生生世世糾纏不清,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?你要不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個遊戲不會中斷。而且我們在歷史上看,非常慘烈,他報不是報到恰好,他做得太過分,太過分,來生的時候你再報復他,比他又過分。到最後演變什麼?演變戰爭,那就傷及無辜,這無辜跟你又發生了關係。所以想到這些地方,六道裡頭不能住。能不能超越?遇到淨土就遇到超越的方法,決定不能再幹了!

  真正覺悟,覺悟之後要懺悔,懺悔搞真的,不是搞假的。頭一個,決定不跟人結怨。別人毀謗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統統做還債想,我過去生中欠他的,我這一生,他對我這樣,我還他了。不能有報復想,不能有怨恨想,心平氣和,歡歡喜喜,這筆帳了了。做人就是要吃虧,就是要上當,因為我過去佔便宜佔太多了,現在就是要吃虧、就是要上當,人生就這麼回事情。再不跟人結冤仇,再不欠人債務,一切都做還債想。這是真的,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話,佛不講假話,我們心就很安。心安、心定就生智慧,對佛感恩,對眾生感恩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眼看到的、耳聽到的、鼻嗅到的、舌嘗到的、身體接觸到的,看破放下就在其中,這叫真修。

  染淨的標準、善惡的標準就是聖人的教誨,要以這個為標準,不能以世間做標準。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的,我們決定不忘記,我們決定依教奉行,就是四科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,文化一定早於文字。老祖宗有智慧,為什麼?原始人,這個大地地大人少,地大人少人就沒有競爭,所以他心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。他傳世教人的,五倫。我相信五倫不是哪個人發明的,五倫傳下來至少一萬年之前,甚至於三萬年、五萬年之前,人就已經意識到了。五倫是關係,人與人的關係一定要清楚,「父子有親、夫婦有別、君臣有義、長幼有序、朋友有信」,這要能真正都落實到生活,落實在這個社會,這個社會多美好!這一家人,互相尊重、互相敬愛、互相關懷、互助合作,這人生多美。

  五常,做人基本的德行,倫常是密結的,有倫一定有常,仁義禮智信。起心動念不是為自己想,為別人想,為什麼?自他不二,我們是同類,同是人。仁發展到高度就是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他跟我同類,至少要到這樣的程度。義是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情理法都顧到,人就不會做錯事了。該不該做,不該做的決定不能做,應該做的,犧牲生命也應該去做。禮,人與人之間往來必須遵守的分寸,不能超越,也不能不到,遵守風俗習慣,社會才能夠安穩、才能和諧。

  管仲提出四維,管仲是跟孔子同時代,比孔子早一點,那是講治國,「禮義廉恥,國之四維,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」。一個國家從國君到最下層的,我們現在講村長、里長,要想把社會治好,就這四個字,有禮、有義、有廉、有恥。八德,我們相信八德也應該是春秋戰國、漢朝初年那個時候,最低那個時候,提倡的孝悌忠信、仁愛和平。所以總歸起來,聖人教給我們實在講就十二個字,這十二個字就是「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」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想到這十二個字,這是標準,祖宗的標準。我們愛祖宗,我們紀念祖宗,祖宗給我們這麼好的東西,千年萬世永遠不會改變,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你只要能遵守,這一生一定幸福,社會一定安定、一定和諧。只掌握著最高的這十二個字這個原則就行了。

  佛家講得更簡單,佛家只講了十個,十善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不兩舌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這叫十善。這十個做得圓圓滿滿,就成佛了;做得不夠圓滿,菩薩;再差一點,阿羅漢。六道凡夫違背了,翻過來是十惡。所以佛就是非常簡單,就這十條。修十善的,人天福報;造十惡的,地獄餓鬼畜生,六道就這麼來的。六道本來沒有,是我們自己動的什麼念頭,幹的什麼事情,念頭、行為變現出來的。

  彭際清居士這幾句寫得好,一切眾生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。「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」,這個國土就是大地,這個大地,因有國土是境隨心轉,如果我們的心好,念頭好、言行好,這個大地風調雨順,地下自然出現珍寶。因為善的念頭讓這個大地裡面的原子粒子自然結晶,變成珍寶,經上講七寶,變成珍寶;人念頭不善、言行不善,造作罪業,這些珍寶在地上又變成了石頭瓦礫,變成這個東西。現在科學家明白了,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。實際上,極樂世界跟我們世界毫無差別,統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一合相」,合是組合。一是什麼?基本的物質,現在量子力學家說的微中子,沒有比這更小的,都是這個東西組合的,珍寶、黃金也是它組合的,石頭、瓦塊也是它組合的。所以佛說整個宇宙是一個東西組合的,它組合之後變成了細胞、變成了原子,原子再組合變成分子,再變成物質形相,再變成山河大地,變成星球。

  自性裡面有地水火風,這是自性裡頭有的,本來有的。本有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本來有的。本來沒有它怎麼能現?出現是一念,一念覺是一真法界,就是極樂世界,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。一念迷就是十法界,十法界裡頭有染淨,一念清淨,四聖法界,一念染污就六道輪迴。六道裡頭有善惡,輪迴裡頭,心善行善三善道,心惡行惡三惡道。就這麼來的,我們必須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

  在這個地方,還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的話,告訴我們「捨家棄欲,愛渴淨故」。把這個情執要放棄,要把它變成慈悲,慈悲就是愛。為什麼佛不叫愛,叫慈悲?慈悲裡頭沒有情執、沒有染著,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愛,這個愛是真愛,不是假的。要知道,六道裡頭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,為什麼?愛會變成仇恨;換句話,他那個愛是一種欲望,隨著他的欲望產生變化,所以它不是真的。我們在今天看到的很明顯的,男女結婚了,那為了愛,過幾天他離婚,那這個愛不是假的嗎?父子有親,那個親愛它也不是真的。真正的親愛,我想應該是到這個世間來一百天之內,那個愛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為什麼?你還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你看那個嬰兒對他父母的愛,父母對這個嬰兒的愛,都沒有條件的,那是真的,那是自性發的。一百天之後,他就被染污了。從什麼地方染污?他認識這是他媽媽、那是他爸爸,他有分別、他有執著,所以就不是真的,有分別執著是假的,沒有分別沒執著是真的。

  所以佛菩薩的愛是真的,佛菩薩教我們恢復真愛,真愛叫慈悲,不要幹假的。假的就造業,假的是裡頭附帶有條件的,那個條件失掉,愛就沒有了。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愛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動力,佛菩薩為什麼要普度眾生,不就是這個愛嗎?這個愛裡頭沒有我,所以沒有自私自利,有我就有自私自利,他沒有我。佛法的教學首先破我執,《金剛經》前半部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讓你什麼?真正的愛心生起來。這四個相著了一個相,那就不是自性,阿賴耶識裡頭的,阿賴耶識裡頭就叫愛,就不叫慈悲。自性裡頭流的是慈悲,阿賴耶把它變成愛,愛跟慈悲是一不是二,真愛裡頭沒有染污,阿賴耶裡頭有染污。

  於是乎我們就看到所有宗教,所有宗教裡的愛是真愛。但是我們遇到很多宗教徒,他們沒有講過,他們只講神愛世人,上帝愛世人。上帝怎麼愛法?上帝的愛如何落實?要不能落實是個抽象的,不是真的,是我們一種妄想。我有一年在日本開會,認識日本一位教授,他是基督教的牧師,也是大學教授,比我年輕。邀我,我們做一次訪問,在電視台,好像是五十分鐘,他就給我談到這個問題,問我基督教裡面所講的這個愛。我就告訴他,基督的愛、上帝的愛,必須要你們神職人員,你們基督教的信徒,從你們自己身上把它發揚光大,像上帝一樣去愛一切眾生,這就對了。你們要不能表現出來,那個愛到哪裡去找?我說佛教亦復如是,佛教的慈悲,不能從佛教徒、佛教裡面的傳教師(就是法師)他們身上發出來,佛陀的慈悲、觀音的慈悲全落空了。我這個說法他聽懂了。真的愛人,真的愛人就不可以害人。宗教會不會發生戰爭?不可能,宗教要有戰爭的話,與它的基本教義不相應,它基本教義是愛。所有的宗教,沒有一個宗教經典不講愛。所以宗教團結用什麼?用愛。沒有愛心的不能修宗教,不但不能修宗教,方老師講沒有愛心的人不能學哲學,哪一個哲學家愛心都很豐富。

  今天的社會變化太大,我們中國古人講變化,講一百年;到我們年輕的時候,一般老人講的變化是五十年;我們長大了,二、三十歲的時候,進入現代了,十年,十年十年很大變化;現在,現在大概是一年,每一年不一樣,這變化太快,速度太快,讓我們跟不上了,社會混亂,壓力很重。人活在這個世間,幾個人有輕鬆愉快的感觸?每個人心理、生理都有很重的壓力,真的是看到,你在旁邊冷靜觀察,都是愁眉苦臉,心事重重,沒法子解決。這種狀況之下,湯恩比就說,宗教就幫上忙了,所以他說人類不可以沒有宗教。特別是一個嚴重問題擺在面前,連他都不能解決,人為什麼活在這個世間?他最後的結論,如果他信仰某一個宗教,他把他的身心奉獻這個宗教,可以找一個答案;除這個之外,找不到答案。

  佛教的答案是最鮮明的,他的談話裡頭沒有講清楚,他對佛教非常佩服。佛教說為什麼活著?為明瞭諸法實相而活著的,就是要把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搞明白,這是最快樂的事情,是為這個。那要想把真相找出來,頭一個把那個障礙放下,障礙就是身,比他講的欲望還要深。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家?放下一切,障礙沒有了,真相大白,然後一生做最快樂的事情。這個快樂事情是什麼?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這個行業就是教學,教學這個行業真快樂。沒什麼收入,生活很清苦,中國古人講窮秀才,因為他沒有從事生產事業。老師又懂理,很謙虛,人家供養的時候,少分可以,幫助我解決最低的生活,他不希望把生活提升。提升怎麼?提升跟教學相違背,提升貪心增長,那教學就收到反效果。所以生活只能維持最低的水平線,人家服你了,你說的東西是真的,別人相信,不懷疑,這個很重要。所以世尊做最好的榜樣,他一生的財產就是三衣一缽,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。

  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,現在斯里蘭卡的出家人,依然是三衣一缽,他們每天接受的就是一餐的供養,他們日中一食。現在不出來托缽,有信徒組成像護法會一樣,大家輪流供養,一個人一次。聽說一般的一次,大概是一個月輪到;如果這個村鎮大,住的人多的話,大概要半年才輪到一次。他們的出家人有三種,一種是真正修行的,住在樹下,或住山洞,這個山挖個洞他在裡面打坐,他們不躺下來睡覺的,這個是一般大眾最尊重的、最敬仰的;第二種求學的,在佛教大學念書,這個都是將來走講經教學,他們有宿舍;第三種是管理寺廟的執事,他們要照顧所有的出家人。寺廟是十方常住,只要是出家人他統統照顧,他沒有分別,沒有什麼宗派分別。所以信徒的供養是由這些人負責,他們來管理。求學的,也只是求學、持戒,不能接受信徒供養,他們不持金錢,你需要什麼東西找常住,常住會幫助你,會替你解決。

  所以在這個地方看到,釋迦牟尼佛的制度,二千五百年,一直到現在沒改變,這是我們非常佩服,是真正的共產、民主。他們辦事不是哪個人說了算數,不可以的,都要像開會一樣,要多數通過,這個事情才能做。佛教開會的方法很簡單,不是叫你舉手,也不叫你說話,你要同意就不說話,就同意了,你有意見的話你就提出來,沒有意見就通過。小事情跟大家宣布,利用什麼時候?大概在吃飯的時候,因為在寺院裡面吃飯,齋堂,不另外找時間,在這個時候跟大家宣布,大家都沒有意見就通過了。就像議會裡頭重要的案件,二讀通過,三讀。佛法裡頭是四讀,就是做四次宣布,你們大家都考慮到了,四次,你們都沒有意見,這才通過。真正是民主,這個規矩必須要行的。有意見的人,如果是少數,他也就不提了;他提出來真正有道理,把他提出來的意見,大家通不通過?都用這個方法,徵求大家的意思。我們的心清淨、身清淨,身心清淨,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。所以環境的染污與人心的清淨有很大的關係。

  底下,「《大般若經》云:菩薩摩訶薩,志性好遊諸佛國土,應遠離居家」。《般若經》上說菩薩,跟這些大菩薩們,三賢十聖,他們喜歡旅遊諸佛國土,參學。佛門叫參學,參學提高自己的境界。再就是教化眾生,教化眾生是修福,提升自己境界是修慧,福慧雙修。所以他們遍遊剎土,去訪問高僧大德,向他們請教,弘法利生。「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」,這心出,最重要是心出,「以遠離不淨故」,心清淨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唐海東元曉師」,這是韓國的法師,韓國淨土宗的祖師,也是善導大師的學生。《遊心安樂道》是他的著作,安樂就是極樂世界。這個裡頭說,「無量壽經,說三輩因。上輩之中說有五句。一者捨家離欲而作沙門。此顯發起正因方便」。這是淨宗,發起淨宗的正因,要求捨家離欲而作沙門,這個捨家是身心俱出,或者是心出身不出都行。在家也能稱沙門,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,李老師給人寫字自己也常稱沙門,這個可以稱的,心出家了,身沒出。

  「二者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」,出家是正因的方便,第二發菩提心,這是真正的正因。菩提心,體是至誠心。我們看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佛給我們講菩提心,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,這至誠。菩提心的作用,有自受用跟他受用,就是真誠心對自己起什麼作用。經文上講深心,深心很難懂,古人的註解是好善好德,也很籠統。我早年在美國講這個經的時候,我就用經題,深心是什麼?「清淨平等覺」,自受用,他受用就是慈悲。所以我用十個字,「真誠」,是菩提心的體;「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」,自受用;後面「慈悲」,他受用,都是從真誠心出來的,所以離開真誠就不是菩提心。我們發菩提心重要,發菩提心,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都要用真心,不能說我念佛用真心,我不念佛的時候用妄心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,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。

  所以要求我們這就難了,我們用真誠心待人,人家會騙我們。騙你,你知不知道?知道,不是不知道,知道怎麼?不要揭穿,這個妙。我是看到一個人,台灣早年,道安法師。我那個時候初出家不久,他在台北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,請我去做總主講。老人對我特別愛護,我只看到出家人裡頭提拔後學的,只有他一個。可惜他走得太早,他要不走,對我的影響很大,他在佛教界裡頭的地位、聲望都很高。組團到日本去參學,好像是二十多天,他要我跟他住一個房間。我有一天去看他,他住在三層樓上,松山寺三樓,那一層樓就他一個人住。我去的時候,他說你有沒有看到有一個居士?我說我看到了,我說我進來的時候,他出去。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。我說你給他沒有(他是騙錢的)?給他了。那個人不知道,老和尚清清楚楚,很有味道,不說穿。他的錢給人家騙了不少,人家請他當董事長,請他幹嘛?把那個頭銜都給他,這要錢、那用錢,讓他開支票。所以道安法師不貪財。道安法師好名,你看名聞利養,好名,給他一個董事長什麼的,套他頭上就行了。這是我們看到的,他不糊塗,騙他的人以為法師上當了,其實人家比什麼都清楚。時間久了,到最後如果這個人知道了,他就會生慚愧心,可能就回頭,懺悔回頭是岸,那是什麼?包容。

  「三者專念彼佛,是明修觀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段沒講完,下堂課我們從這一段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