寂公老和尚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同修: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,倒數第二行,我們將經文念一念,念一段對對地方。
【願我得佛清淨聲。法音普及無邊界。宣揚戒定精進門。通達甚深微妙法。】
從這一首偈以下是法藏菩薩發願,這是四十八願真實的意義。由此可知,菩薩起心動念無不是為度一切眾生,所以以後才有四十八願的大圓滿。偈頌裡面從第三首到第九首,都是說明發願的狀況,這一首是「願音聲同佛」。世尊是在這個世界為我們介紹淨宗法門,這個世界眾生的根性,就像楞嚴會上文殊菩薩所說的耳根最利。文殊揀選圓通,他說: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」所以世尊當年在世是以音聲做佛事;做佛事,諸位一定要記住,佛事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這叫做佛事;以音聲做佛事就是講經說法,教導一切大眾。在中國那時候也出現了一位聖人,孔老夫子,他老人家一生教學,也是以音聲為教學最重要的一種方式,跟世尊在印度可以說是不謀而合。
菩薩要發願度眾生,當然要具足如來果地上的智慧能力,才能把這樁事情做好,所以他第一句說,『願我得佛清淨聲』,這個意思就是說明,希望自己能夠同諸佛如來一樣,具足利益一切眾生的德能。六根聰利,這是屬於德能,我們凡夫為什麼沒有這種智慧能力?這是我們自己要深深去反省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德就是德能,相就是相貌、相好,如一般經論上所講,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這是說劣應身。如果說如來果地上的報身,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毘盧遮那佛,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不但正報相好,依報也是相好,我們讀了經文非常羨慕。佛說一切眾生跟他沒有兩樣,可是現在事實擺在面前,為什麼人家住的是華藏、是極樂,我們今天居住娑婆世界,是不是佛這個話說得有問題?
稍稍涉入經教的人,都能夠明瞭、能夠肯定,佛所說的話正確,決定沒有說錯。問題是在我們凡夫自己這一邊,我們有沒有如來智慧德相?實在講有,一切眾生個個具足,不是沒有。具足了現在不能起作用,原因是什麼?我們找不到,如果我們把這個原因找到,那你就大徹大悟,你就不是凡夫。佛很慈悲把這個原因為我們說出來,佛說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,這是世尊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,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如果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現前,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法藏這句話沒有白說,這個願沒有白發,也並不過分。實在說我們應當也要像法藏菩薩一樣,發願希求,我們要求佛的「清淨聲」。實在講願文裡面已經講到非常透徹、非常明白,佛的音聲無比的美妙,音聲為什麼這樣美好?清淨,文上講得很清楚。我們今天的音聲不能夠恢復,是我們的心不清淨。
由此可知,如果我們要想得如來圓滿的音聲,微妙的音聲,妙到什麼程度?在經上講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。這樁事情可能嗎?如果我們把道理透徹,就知道這個事情可能。縱然道理沒有搞得十分透徹,想想現在的科技,電腦這樣發達,國際大型會議當中,講演已經用電腦,可以自動翻成各種不同的文字,豈不是人家在講台上一音說法,人人都能聽得懂?電腦都可以做得到,佛哪有做不到的道理?電腦要比佛菩薩的頭腦差遠,不能比!從科技來證實這個事情可能,關鍵都是在清淨心。所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,從什麼地方用真正的功夫?我們從經教裡頭節錄出幾句綱領,要從「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」就恢復,你就能夠得到像如來一樣的音聲。
求這種德能做什麼用處?下面說,『法音普及無邊界』,是以這個音聲說法,說法普度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,這是四弘誓願裡面第一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才能夠兌現。我們也曾經發過這個願,雖發過這個願不真實,何以說不真實?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,喜歡的眾生,看得很順眼的眾生就度他,不喜歡的,看得不順眼的就不度他,你的心不清淨,你的心不平等,你不能普度眾生。所以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起,學佛的平等心。經教裡面許多經論上都說,十法界的業因,當然十法界的因緣無量無邊,非常複雜。佛說法有技巧,經裡面所講的善巧方便,佛把許許多多複雜的因素,在裡面找出一個最重要的因素,來給我們說明十法界的業因。成佛在佛法界的業因是什麼?佛講「平等心」,平等心是真心,平等心是佛心。菩薩是六度心,緣覺是因緣心,聲聞是四諦心,不是說得很清楚嗎?我們要學佛,如果不從平等心上下手,不認真的去修平等心,你怎麼能夠普度眾生?你怎麼能夠圓成佛道?
在此地有不少年輕的法師發心學習經教,這個偈子正是他們心行的寫照,也正是他們的願望。我也常常跟同學們說,要想幫助現前世間苦難的眾生,我們都知道現在世間災難太多,眾生很苦,你要想幫助他,要想救度他們,用什麼方法?唯一的方法,就是把佛法的道理,跟大家講清楚、講明白。佛法裡面講的是些什麼道理?一切經論裡面跟我們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這裡面包括心性是理論,現象作用,因緣果報,範圍包括了十方三際,三際是講過去、未來。這些事實真相,你要是不清楚、不明白,你怎麼能給人介紹?你怎麼能把這些事情,給人家講清楚、講明白?所以一定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,這是智慧。表達那是善巧方便;佛家常講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是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,護念一切眾生,關懷一切眾生,這是慈悲;有慈悲還得要有善巧方便,你能夠表達出來。
我們需要這個能力,但是今天這個能力我們不能夠得到,佛講我們有障礙,如果把障礙消除,這個能力就得到。為什麼就得到?它是本能,不是從外面來的,是你真心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,它不是從外來的,只要把障礙消除,你的智慧能力就恢復。什麼障礙?佛在經上常講,講了無數遍,顯示如來真實慈悲,知道我們凡夫最大的毛病是健忘,跟你講出了講堂忘掉了,所以天天講、年年講、永遠不中斷的講,希望你哪一天把它記住,不要忘記,長時間的薰修。佛不厭其煩告訴我們兩種障礙,障礙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:一個是煩惱障,一個是所知障。什麼是煩惱障?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這是煩惱。什麼是所知障?成見;一般說某人成見很深,成見就是所知障。佛沒有意見,決定沒有成見,佛也沒有煩惱。所以你能夠把成見放下,把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放下,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統統放下,你就得清淨心,你的智慧、善巧就恢復,你才能夠將你度眾生的願望兌現,「法音普及無邊界」。
所以你的心量要大,我們幫助眾生,不是幫助我們這一個地區,這一個城市,不夠;幫助這個國家,還太小。我要幫助整個世界,行不行?很勉強,還不夠大。那要怎麼大法?盡虛空、遍法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你要真正發這個心。我們要想度眾生,我度眾生的範圍是「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」,你一定要發這樣的心,你才與自性相應,你才能夠得到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。為什麼?你跟諸佛如來同心同願、同德同行,諸佛如來哪有不加持的道理?你看看這一句,人家的心量多大!第一句裡面最重要是「清淨」,第二句裡面是「無邊界」。佛門裡頭常說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沒有這樣的心量,你怎麼能學佛?沒有這樣的心量,你學佛的功夫怎麼會得力?我們同學無論在家、出家,你想學佛,要想功夫能得力,第一樁事就是要把心量拓開。
底下二句是講說法的內容,你說的是什麼法。『宣揚戒定精進門』,如是法音。佛法,佛是非常善於說法,把很複雜的諸法,他有能力把它歸納,歸結出一個重要的綱領,這一句裡面就是菩薩的六波羅蜜。「戒定精進」後面經文裡面有詳細說明,這個地方只是一個綱要,我們要懂得「持戒」,要知道「修定」,要知道「精進」,所以這一句裡面包括了三學、六度。學佛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就是持戒,持戒的意義就是守法、守規矩,這就是持戒。佛在經裡面教給我們,教我們要做的,我們一定認真努力去做,教我們不可以做的,我們一定要避免,不敢造作,這就是持戒。戒定慧三學戒是廣義的,不是侷限在戒律條文當中,你要懂得戒律精神之所在。條文很有限,條文哪裡能夠包括我們日常生活點點滴滴,條文裡頭沒說,戒律的精神包括就圓滿了。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面的教誨都是戒,句句都是戒,字字都是戒。
離開佛法,我們生活在世間,生活在這個國家,這個城市,國家的憲法,國家的法律,那也是戒條,也要遵守,不可以違犯。這個地區大眾在一起生活,也有許多的公約規則,乃至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風俗習慣、道德觀念,所謂是「入境隨俗」,到哪一個地區,遵守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,遵守這個地區的法律規章,我們才能跟這個地區的人相處,才能跟大家和睦共處,這都在戒律之中。所以三學每一個字範圍跟心量一樣,也是包虛空法界,你才能普度一切眾生。你在這個地區跟這個地區的人格格不相入,你怎麼能幫助他,你怎麼能夠教化他?所以佛接引眾生,給我們也講了很多原則,「四攝法」裡面就是最好的原則,佛最常用的。第一個布施,跟這些眾生結緣,結歡喜緣;第二個愛語;利行、同事。「四悉檀」也是教給我們接觸大眾的重要綱領,第一句話叫世界悉檀,世界是什麼意思?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。怎樣才能令一切眾生對我們生歡喜心?我們持戒、守法、守禮,接觸大眾,這大眾對你尊敬,對你生歡喜心,你所說的他歡喜聽,他才能夠接受,再進一步他才肯依照理論方法去做。
佛法修學的樞紐是在「定」。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四弘誓願裡面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些法門內容是什麼?給諸位說全是修定。修定的方法,修定的門徑不相同,譬如禪宗裡面用觀心的方法,用參話頭的方法;教下則用讀誦的方法,用止觀的方法,都是修定;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,念佛還有觀像念佛、觀想念佛、持名念佛,方法很多,方法雖然不相同,目的是相同的,都是修定。淨土宗沒有講禪定,它講一心不亂,諸位想想,一心不亂不就是禪定嗎?所以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,正是所謂「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」。
可是你真正要想功夫得力,底下用「精進」兩個字好,不用慧,戒定不用慧,用精進,末後還加個「門」,門就是方法、門徑。由此可知,「精進」兩個字重要,這兩個字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,我們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,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。我們是不是很認真在修?很認真,也很努力,可是我們不是精進。我常講,我們搞的是什麼?是雜進,搞得太多太雜了。精進,精是專,專一。八萬四千法門,佛說得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是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這說的是真話。你要修學,你只能在所有法門裡面取一門,一門就是精,一門深入那就有進步,就是精進。所以佛沒有教給我們雜進,不教給我們多進,教給我們精進,這才有道理。為什麼?精進能得定,精進能開慧。
四弘誓願裡面又說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這句話跟精進有沒有矛盾?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是廣學多聞,那就不是專精,是教你廣學多聞,與精進這個教學的方法沒有衝突,但是它有先後順序,初學入門的時候,一定要精進,一門深入。到什麼時候你才可以廣學多聞?智慧開了。由此可知,一門精進是修戒定慧三學,廣學多聞是菩薩三慧: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聞思修叫三慧,慧是什麼?是戒定慧的慧,你要沒有開慧,你哪裡來的三慧?你有戒定慧的基礎,然後才能廣學多聞,那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了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精進這一個法門,可以幫助我們完成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這是成就我們自己的德行,斷德。煩惱斷了,恢復到清淨心,這時候才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才廣學多聞,所以它跟精進沒有衝突,但是有先後次第不同。如果我們把順序顛倒,那你一生當中你不會有成就,你的方法用錯了,必須按這個順序。四弘誓願說實在話,就是教導我們修行次第順序,第一你要發心,發心之後斷煩惱,煩惱斷盡了學法門,法門圓滿就成佛道,這個次序決定不能夠錯亂,一定是循序漸進。實在講佛慈悲到極處,對於後學照顧得非常周到,樣樣都給你講清楚,都給你講明白,你只要能聽得懂,體會佛的意思,依教奉行,沒有不成就的。
末後這一句更殊勝,『通達甚深微妙法』。什麼叫「甚深」?深到什麼程度才叫甚深?佛在大乘經上所謂,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,這才算甚深。為什麼?等覺菩薩還搞不清楚,那真深。這是什麼法?「微妙法」是什麼法?給諸位說就是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是甚深微妙法。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,文殊菩薩是菩薩當中智慧第一,普賢菩薩行門第一,行門裡面沒有人能夠超過普賢,解門裡面沒有人能超過文殊,文殊、普賢這二位菩薩在《華嚴經》的末後,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我早年學佛對於淨土真的很難相信,縱然是佛說的尊重佛,我們不敢反對、不敢毀謗,但是要叫我學這個法門似乎不甘心。對於大乘經教非常熱愛,尤其是《華嚴》、《楞嚴》、《法華》,這些大乘經非常喜歡。到以後看到這些經都歸淨土,才明白諸佛菩薩所說的這個法叫「難信之法」,體會到難信之法的意思,也懂得一點甚深的味道;這是看到文殊、普賢都發願往生。
以後這麼多年來,在經教裡涉獵逐漸明白,曉得這個道理,正是佛在《觀經》當中所講,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心作心是,是心是佛是理。佛是什麼?佛就是我們的真心,佛就是我們的本性,佛不在外面。我們要怎樣作佛?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如果與自性相應,那你就是作佛,與自性相違背你是作眾生,相應就是作佛。要怎樣相應?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相應,門門都相應,門門都是作佛。這麼多法門是不是都適合於我們自己來修學?不見得。何以故?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。現在外國人講多元文化,這是個新名詞,我跟他們說,不但是各國人相聚是多元文化,就是你一個人也多元文化;他們聽了很奇怪,怎麼一個人也變成多元?我說你這一個人,你不只這一生,你有過去,你還有未來,過去無始,無始劫來生生世世,你經歷六道輪迴,哪一道你都經歷過,你阿賴耶識含藏種子習氣非常複雜,你怎麼不是多元?一個人也是多元。就因為這個緣故,所以佛講的一切經,不一定都適合我們,我們要加以選擇。
我們實在講就像一個害病的病人一樣,病得太久了,裡面的毛病太多,不是一種,一個單方救不了命,所以一定要懂得選擇。治病諸位知道藥要對症,藥能對症那就是藥到病除,你病就好了;不是什麼樣的藥都可以治我們的病,不是的,一定要在藥材裡去選擇,對症才行。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此,佛講的經論很多很多,哪一些經論適合我,能對治我無量劫來的毛病習氣,讓我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成就,這才能產生效果。我們現在在此地講堂,選擇這兩部經就是最契機的;換句話說,針對我們毛病所下的一服良藥。這兩部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很長,才開始講,《無量壽經》諸位同修過去曾經聽過,聽過二遍。這個經我過去講過十遍,但是不是在一個地方,在很多國家地區。但是這一次我們有充分的時間,不趕時間我們可以細講。
這一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,給我們推薦,給我們介紹,讓我們在這部經上下功夫。根性利的,你依照這個經修行,可以到明心達本,也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。這正是大勢至菩薩在《楞嚴經》上所說,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;心開是心開意解,就是禪家講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上根修這個法門可以得到。在淨宗雖然不叫明心見性,淨宗叫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,超越十法界,《華嚴經》上是法身大士的地位。如果沒有這個根性,老實念佛也能夠往生不退成佛,這就是「甚深微妙法」。
甚深微妙法裡面,還有甚深微妙的意思,這個意思說不盡,我們一定要曉得,要能夠細心去體會。為什麼?你要體會不到,你怎麼能夠宣說?你真正能夠體會到,然後這個經本展開,字字句句都是甚深微妙法,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。我們要肯定,我們要相信,相信我們的真心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。現在問題我們要怎樣能夠與真心、與自性相應,這是個大問題。諸佛如來告訴我們,你常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就相應。相應是三業相應,顯宗叫三業相應,密宗裡頭說三密相應,身、語、意。心裡面真有阿彌陀佛,你意業相應,你心裡頭真有,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跟諸位同修說,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統統要放下。放下不是說不要,那你就完全搞錯,放下是不要把它再掛在心上,事上照常,一樣跟以前一樣的生活,一樣工作,一樣應酬;事上有,心上沒有,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,這叫做放下。不但世法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。為什麼?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法。為什麼說佛法也要放下?佛說「佛法是因緣所生」,因緣所生就不是真的。因此佛法我們要不要?要;要怎麼放下?不要執著。放下你的分別執著就對了,我們對於佛法沒有分別心,沒有執著心,你就放下了。
對於世間一切法決定不要放在心上,永遠保持你心地的清淨平等。我們經題上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,你要保持,你的三業就與自性相應,相應你就明心達本,你通達而後才能夠說得出來。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講經說法,都是從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。為什麼叫真言?這個真不是真假的真,真假的真不真。這個真,「非真非假,非有非空」,這才叫真。佛講經說法你不能說他有說,你也不能說他無說,你要說他有說你錯了,佛講經說法確實沒有意思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想一想我要怎麼說法,那是凡夫,落到心意識裡頭去,佛沒有這個念頭。佛的法怎麼說出來?應機說法。正如同大夫給病人看病處方一樣,大夫有沒有說法?有沒有處方?沒有,看你是什麼病,他給你說出你那個病的原因,你的病的狀況,再給你開處方。佛說法亦復如此,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哪有一定的?如果說佛有法可說,那你是冤枉佛,你不了解佛。有法可說那是什麼個情形?好比大夫把藥方先開好,開了一大堆藥方,你害病來我給個藥方給你,那就是有法可說,這種大夫一定害死很多人。人吃藥吃死了他還不承認,為什麼?你沒有照我藥方害病,你錯了,我藥方沒錯,你害病害錯了,那叫有法可說。所以佛確實無法可說,而說無量無邊法,你要懂得這個意思,要了解事實真相。
我們怎樣學習?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是甚深微妙法。可是你要會念,不會念,古人所謂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不會念!不會念,並不是說「南無阿彌陀佛」這六個字你不會念,這三歲小孩也會念。不會念是你不會用心,你要用什麼樣的心去念才有效果,如果說有口無心沒有效果,念得再多也不行。那用什麼心念才有效果?剛才講清淨心、平等心就有效果,才能把佛號的味道念出來,叫法味,你會念得法喜充滿。你念得不僅是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,與自己的真心本性相應,所以念佛要會念。不會念的,一天到晚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,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沒有中斷,心裡面還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,這叫不會念。這種念佛不會有成就,那真的叫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!有沒有好處?不能說沒有好處。為什麼?比罵人好,比說閒話好,好處就在此地,大家一定要懂得。這首偈我就給諸位講到此地,意思實在很深很深,你自己細細看非常有味道。請看底下這一首,下面總共是有六句,這是第二個小科︰
【智慧廣大深如海。內心清淨絕塵勞。超過無邊惡趣門。速到菩提究竟岸。無明貪瞋皆永無。惑盡過亡三昧力。】
這六句是求「自利德」,也是宣揚三無漏,以三無漏學斷三毒煩惱,先求自己成就,這都是我們的最好榜樣。法藏他是怎樣修行成佛的?給我們做了個模範,做了個榜樣,我們要想修行成佛要借他的樣子。第一句是『智慧廣大深如海』,末後一句『惑盡過亡三昧力』,三昧是定,這六句一首半,以智慧開頭,以三昧做總結,意思很深很深。想想我們自己修行是不是這樣的?智慧,我們今天簡單的講是理智,理智的反面是感情,諸位要知道情是迷,所以叫情識、迷情;智慧是理智。我們生活想想看是不是理智的?還是感情的?無論出家、在家,每一個人都有工作,我們的工作是理智的還是感情的?除了正事之外,日常還免不了應酬,處事待人接物你是感情的?還是理智的?這擺在第一句。我們真正想學佛,生活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要把感情轉變成理智,你這叫修行。為什麼?感情是個錯誤的,把錯誤的修正過來叫做修行;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。理智,智慧廣大甚深,海是比喻,沒有止境的,決不能說有一點小小的智慧就很滿足,得少為足,錯了。
世間人有沒有智慧?沒有。我們看他好像也很聰明有智慧,那不是的,在佛法裡面講「世智辯聰」。佛法的智慧它的標準,是看你的智慧裡頭有沒有情,如果有情摻雜在其中,就叫做世智辯聰,不是真智慧。真智慧是轉情識而展現的,那是真智慧,法相宗裡面所講的「轉識成智」,這是真智慧。這個智慧甚深甚廣,深廣無際。所以佛法的修學,實在講就是教我們有一個轉變,如何轉識成智?相宗裡面講得很明白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轉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。你能夠轉過來你就是法身大士,在《華嚴》是初住菩薩以上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;轉不過來是凡夫。縱然在四聖法界裡面,在大乘教裡面稱他作外凡,六道是內凡,沒有超越十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權教菩薩是外凡,不稱你作聖人,勉強客氣一點稱你作小聖,那是客氣話。
真正凡聖的標準就是轉識成智,你轉過來這是聖人。我們佛家常講三賢十聖都是法身大士,《華嚴經》裡面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的菩薩稱為三賢,十地稱為十聖,都是法身大士,都是一真法界裡面,不是十法界。這些理事我們都要清楚,日常生活當中要用智慧。過去宗門教下老和尚接引大眾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看你有沒有智慧,不是看你有沒有感情,是看你有沒有智慧;你有智慧,這是法器,你可以成就;你有感情,麻煩很大。所以這一句用智慧開端,意思很深很深,就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我講得很白很淺,一定要理智,不要用感情。法藏菩薩是這樣學法,他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。
第二句『內心清淨絕塵勞』,還是「清淨」這兩個字。大乘經上常說,「如來藏有染還淨」,《楞嚴經》上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教義。「內心」本來是清淨的,現在要如何恢復清淨?你要把「塵勞」抖擻掉,也就是把塵勞放下。塵勞是什麼?煩惱,煩惱的代名詞。煩惱可太多了,相宗《百法明門論》裡面把它歸納為二十六類,根本煩惱六個,隨煩惱有大隨煩惱、中隨煩惱、小隨煩惱,合起來二十六個,你要把它斷掉,「絕」是斷絕。如果不斷煩惱,你身心勞累,你很辛苦,我們俗話常講操勞,操勞過度壽命就短,就減短了。什麼東西操勞?煩惱在操勞。這些話都要聽清楚,都要聽明白,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做,那你完全搞錯了。
中國大陸有一個人給我寫封信來,說聽我講經的錄相帶勸大家放下,他放下了,工作也不要,什麼事情也不幹,寫封信來跟我說現在沒飯吃怎麼辦?這是把意思錯會了。我叫你放下,不是叫你不去做工,不是放下生活,不是放下工作,在家居士不是放下家庭,是放下你心裡面那些憂慮、牽掛、煩惱,叫你放下這個。有些人說:這不行,我不操心不行,不憂慮不行。我反問他一句:你的操心、煩惱、憂慮能不能解決問題?他想想不能解決問題。不能解決問題,你要操心幹什麼?你要煩惱幹什麼?如果你煩惱能解決問題,行!煩惱不能解決問題,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反而把問題搞糟,搞得更麻煩。所以佛教給我們放下,是放下煩惱,放下知見,放這些東西。不是放下工作,不是放下生活,連吃飯都放下,那你不是餓死了?哪有這種道理。所以每一句話的意思,一定要聽清楚,千萬不能發生誤會。佛教給我們看破,看破是什麼意思?真的把東西都看破,哪有這種道理?你看一個房子,你看它十年、八年,房子也不會被你看破。所以看破是對於事實真相清楚明白,叫做看破;沒看破是不明瞭、不清楚,清楚明白叫看破。放下是心裡面不再牽掛,你才會到清淨心。你心裡面有憂慮、有牽掛、有思想,你怎麼會清淨?
中國人古聖先賢真的是有智慧,他們造的文字,文字是符號,中國的文字充滿了智慧。你有思、你有想,你的心不清淨。思是什麼?心裡面有很多的界限,心上劃了好多格子,那叫思。想是什麼?心裡頭打妄想,心上有妄相,那是想,不清淨。所以叫你放下什麼?把你心裡頭框框架架拿掉,把虛妄的相也拿掉,剩下來就是一個心,那個心就是清淨心,叫真心。諸位要曉得,思想是妄心,不是真心,諸佛菩薩絕思絕慮,佛菩薩沒有思想,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。沒有思想的那個心是真心,有思有想是妄心。我們今天學經,遭遇到最大的困難,經的意思不懂,看古人的註解也看不懂。到底出了什麼毛病?毛病的根源就是我們有思有想,不知道思是所知障,想是煩惱障。我們用思用想去看佛經,你怎麼會看得懂?不但經看不懂,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也看不懂。為什麼?他們這些人都是無思無想。到什麼時候我們能看懂他的?我們也無思、也無想就看懂了。這個話我跟諸位講過很多遍,你們要準備講經,經怎麼準備?有思有想,錯了!怎麼個準備法?無思無想,那你是做了真正的好準備。
我們今天展開經卷,這裡頭有生字一定要查清楚,不能把它念錯,這是要準備的。因為這個符號大家公認的,讀這個音也是大家公認的,我總不能去胡謅一個,這大家不承認。名詞術語有一定的解釋,要查佛學辭典,查參考資料,你要準備。裡面的義理沒法子準備,最好的方法就是無思無想。無思無想一上台可就麻煩,怎麼講法?上台要求佛菩薩加持。我上台在下面拜三拜,幹什麼?求佛菩薩加持。字字句句是活的,不是死的,怎麼講法?看看大家的眼睛講話。這個經怎麼講法,看看你們的眼睛怎麼個講法,活的。所以你們下面聽經的人不一樣,我講的就不一樣。每一次講經都留有錄音帶、錄相帶,你們去聽聽,我講了十幾遍,遍遍不一樣。有些同修給我整理,大概總是大同小異?結果一聽,他說大不同,完全不一樣。這什麼原因?沒有思,沒有想。
這裡面有個祕訣我要傳給諸位,我不吝法,我沒有保留的。祕訣是什麼?清淨心。清淨心是真心,二六時中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我們用這個心生活,用這種心工作,用這種心處事待人接物,念念與諸佛如來相應。經典是諸佛如來從清淨平等覺裡面流出來的音聲文字,我們自己以清淨平等覺心去感應,哪有不懂的道理?所以這一句話就很重要,「內心清淨絕塵勞」。世間名聞利養決定不能放在心上,決定不能沾,貪瞋痴慢一定要斷。什麼叫用功?斷貪瞋痴慢就是功夫,這個世間人間、天上五欲六塵擺在面前,還動不動心?諸位要曉得,修行的功夫在這裡鍛鍊,真有受用。只要恢復清淨平等覺,不但一切經論你不會有障礙,你都懂得,世間一切法也難不倒你,你才能得真實受用,才真正得自在美滿,在佛法裡面講大圓滿、大自在,你才能體會得到,你才能得到,所以這一句是真實功夫。第一句是教我們下手之處,然後你在一生當中,不但這一生,生生世世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用的什麼功夫?就是這一句「內心清淨絕塵勞」。塵勞裡頭非常之廣,佛法給我們說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、無明煩惱,這三大類都是屬於塵勞,一定要斷;不斷你就不能了生死脫輪迴,不斷你就沒有辦法避免三惡道。
下面這一句是『超過無邊惡趣門』。「惡趣門」狹義的就是指三惡道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三惡道的業因是什麼?貪、瞋、痴,諸位一定要知道;貪心墮餓鬼,瞋恚墮地獄,愚痴變畜生,這是三惡道的業因。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是世間人貪瞋痴的對象。學佛的人有一些人不錯,把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放下,放下最後怎麼樣?貪佛法。佛法裡面起了貪瞋痴,我們要問他果報在哪裡?果報還是在三途。三途的業因是貪瞋痴,不是講貪瞋痴換個對象就沒事,是叫你斷煩惱,不是叫你換對象。諸位要曉得,你喜歡一個菩薩,喜歡一尊佛,不行,貪心;喜歡一部經典,喜歡一個法門,也是貪心;討厭那個法門,討厭那個菩薩,瞋恚心,都在造業。這個現象自古以來有,我們修學淨土,讚歎淨土,看到不是修淨土的就討厭他,看到修淨土的人起貪心,看到修別的法門起瞋恚心,還是搞貪瞋痴,還自以為修得不錯,死了之後被閻羅王送到地獄,還不知道什麼原因送到地獄去,你說冤不冤枉?實在講他對佛法沒搞清楚,這產生誤會。
我們真正的功夫,就是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要一年比一年淡,當然要斷很難,要淡薄,一月比一月淡薄;到一月比一月淡薄,你自己會感覺到你的功夫得力,你有進步。如果你能夠一個星期、一個星期感覺得,我煩惱輕了,我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淡了,上乘功夫,你每一個星期能發現自己境界往上提升。一個月、一個月有這個感覺,中乘功夫;一年有一年的感覺不一樣,也算是功夫得力。如果不是這樣,我們在佛法上天天很用功,天天很精進,煩惱習氣還是一樣,一點都沒有改進;換句話說,你的功夫完全不得力,將來臨命終時,該到哪一道還落哪一道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這是我們要警覺到,非常非常重要!所以法藏比丘這六句,是他自己修行的綱領,自己修行的原則,有因有果。真正的功夫前兩句,當中這兩句「超過無邊惡趣門,速到菩提究竟岸」是果,人家修因證果這樣的明顯。
我們說三惡道是惡趣門,剛才講狹義的說法,廣義的說法六道都是惡道,為什麼?只要不超越六道決定輪迴,只要輪迴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三善道的時間短,所以六道都是惡道。那個六道真的就無量無邊,怎麼說?每一道裡面都有六道。我們人道裡頭,有些人福報很大,一生享福像在天堂一樣;有些人一生受苦受難,就像在餓鬼、地獄、畜生一樣。每一道都有六道,六六就三十六,這三十六道裡頭每一道又有六道,重重無盡。天台大師講《法華》,給我們講「百界千如」,就是說明這一個事實真相。所以是「無邊惡趣門」。
如果再把這個意思再引申,給諸位說十法界都是惡道。十法界裡面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;十法界裡面佛,譬如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、通教佛,都沒有離開十法界,別教才超越,別教不在十法界。因為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等於圓教初住菩薩,這在一真法界。我們就曉得,別教的佛破十二品無明,相當圓教二行位的菩薩。為什麼說十法界都是惡趣門?在佛法裡面講「異生性」,他用的是妄心,不是用真心。超越十法界才用真心,跟諸佛才是「同生性」,那是「超過無邊惡趣門」。所以此地「超過無邊惡趣門」這個境界,最低限度圓教初住菩薩、別教初地菩薩,這是果報。用什麼功夫?智慧,「內心清淨絕塵勞」,用這個功。
後面這一句殊勝,『速到菩提究竟岸』,如果要沒有方便法,這就難了。「菩提」是圓滿菩提,圓教的佛果,剛才講「超過無邊惡趣門」,最低的是圓教初住,初住菩薩到如來果地四十二個階級,這四十二個階級也要超過。「速到」,很快的就證得無上菩提,「菩提究竟岸」。諸位要曉得,法雲地的菩薩沒究竟,等覺菩薩也沒究竟,圓教的佛果才是菩提究竟岸。這一句裡頭著重在「速到」,用什麼方法能夠速到?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。世尊在大乘了義經裡面告訴我們,菩薩修到究竟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如果是三大阿僧祇劫,那就不是速到,他慢慢的到。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,我們以《華嚴經》來說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十個位次一個阿僧祇劫;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初地到七地;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。三大阿僧祇劫修滿到什麼位次?法雲地菩薩。三大阿僧祇劫,諸位要曉得,不是十法界裡面,十法界裡面所修行的時間沒有算進去。諸位千萬不要誤會,凡夫修成佛三大阿僧祇劫,這個話講錯了,不是凡夫,是法身大士、圓教初住菩薩,要證得菩提究竟岸,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。現在法藏菩薩發願「速到」,意思就是說不要那麼長,很快就能修成。
於是我們就明白,我往年讀《華嚴》,跟大家講《華嚴》,也是有一天突然明白這樁事情。那是文殊、普賢為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我忽然有了這麼一個疑問。我們知道文殊、普賢是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,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不簡單,不是凡人,他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?「速到菩提究竟岸」,就是為這樁事情。我們能想像得到,修行難易愈是淺顯的容易,愈往後愈難;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,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,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,那等覺菩薩這一個位次需要多少時間?我們這樣推想的話,至少要一個阿僧祇劫,這個時間太長了。所以這些等覺菩薩、十地菩薩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,他就成功了,真的是速到,我們才明白這兩個字的意思。如果不是速到,文殊、普賢決定沒有理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為了「速到菩提究竟岸」,這才生到極樂世界。
不但他們往生,他們很慈悲勸導華嚴會上,正式接受的地上菩薩,所謂是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,接受文殊、普賢的教誨。十地菩薩始是初地,終是十一地,就是等覺,這是終。這是給我們說明華嚴會上登地的菩薩,沒有一個不念佛往生淨土,為什麼?「速到菩提究竟岸」。不僅如此,在會上我們確實見到,他們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真的是同生極樂國。我們不從這些大經上仔細觀察,「速到」兩個字的味道,你體會不到。前面是「超過無邊惡趣門」,小超過三途,大超過十法界,然後有「速到菩提究竟岸」,這才到大圓滿,才是究竟圓滿。這是我們要記住,我們要學習,法藏給我們做最佳的榜樣,我們要記取教訓,知道自己怎樣修學,不斷煩惱是決定不能成就,不斷煩惱決定不能超越惡趣門,菩提岸就不必講了。所以希望諸位同修在經義上一定要留意,細心思惟,我們才真正能得受用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