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,經文第五行。這一段是「讚佛發願」。
【往詣佛所。頂禮長跪。向佛合掌。即以伽他讚佛。發廣大願。頌曰。】
向下有十首偈頌。偈頌每一句是七個字,跟中國詩歌的體裁非常接近。佛經裡面體裁大約有十二種,佛家稱之為「十二分教」。從形式上來看,也不外乎三種:一個是長行文,我們現在稱它為散文的體裁,經典裡面多半是用這種方式;第二種是偈頌;第三種是密咒。往往這一部經上這三種體裁都有,佛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說法,我們應當要曉得。長行文便於發揮,無論說理、說事,可以說是淋漓痛快。偶爾穿雜一些詩歌的體裁,它別有用意:第一個意思,佛在前面講得很多,如果佛講的這些教誨,我們不能把它記住,諸位想想,那怎麼能奉行?佛的教誨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,記不住你就決定做不到。除非少數人記憶力很好的,能把佛所講的這些道理、方法能記得住,大多數人沒有這個能力。沒有能力這裡面也有一些聰明人,抓住緊要的幾句話。譬如我們在此地講經,這兩個小時你能夠聽懂兩、三句話,你覺得這幾句話對自己很有受用,好好的把它記住,就能得利益,就能得好處。甚至於每一堂課,你能夠記一句、兩句,你每天來聽經,每天記一、兩句,一年你就寫一本書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早年我在台灣的南部鳳山蓮社,那個時候煮雲法師請我去講經,是個長期性的。我台北也有一個道場,當然不能夠放棄台北道場,所以每一個月就到鳳山去講五天,每一個月去講五天。那個時候有一個陳黃綺華老居士,這個人很有心,她有六十多歲了,每一次都來聽我講經,聽了之後都會寫個兩、三句,不多。最少她會寫一句,最多她沒有超過五句的。我講完之後,她拿來給我看,要我給她改一改,很簡單只有幾句。這樣累積三年,她出了一本書,而且這本書銷路非常好,聽說印了幾十萬冊,連中國大陸都流通,相當不容易。她說她一生最有意義的,就做了這麼一樁事情。所以你們都可以這麼作法,每一次聽經帶個小筆記本,記個一、兩句。當然我也不希望你給我看,這麼多人給我看,我也吃不消。可是對自己非常有受用、有好處,這是一個辦法。
世尊對我們非常了解,知道我們的根性不利,所以他講完之後,用偈頌重新再講一遍,這個頌叫「重頌」,經典裡面最多的,大多數都是重頌。重頌就是將前面所講的用偈頌再說一遍,偈頌文字少而且押韻,容易背誦。諸位將來在《華嚴經》上特別看到,《華嚴經》偈頌多,偈頌就是要你記住的。長行文不能夠背誦,你就讀偈頌。能夠記住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奉行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立刻會想到,我們的心行跟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。如果相應,很好,自己勉勵自己應該更努力、更精進;如果不相應,立刻就要知道這是自己的過失、自己錯了,依照佛的教誨來改過來,所以這是偈頌,重頌第一個意思。
第二個意思,佛講經跟學校上課不一樣,學校上課學生是固定的,到時候一定要來,所以課程他都能接得上。佛講經法會跟現在是一樣,沒有約束,對聽眾沒有約束,因此有先來的、有後到的,甚至於我們在這裡講經講這麼多年了,還有幾位同修今天才到的,第一次來聽的。世尊當年講經說法這種情形很多,所以他老人家很慈悲,新來的人前面沒有聽到,那怎麼辦?所以佛用偈頌體裁再說一遍,等於說把前面所說重要的地方,提綱挈領簡單說一遍。對於前面來聽的,他不會感覺到厭煩,後來的人也能夠補足他沒有聽到的這些教誨,所以偈頌在這裡頭就很有必要了,這是世尊說法善巧方便。
另外一種特殊的體裁就是密咒。密咒不是印度梵語,不是的,印度人也聽不懂,不是他們言語。古德告訴我們,咒語是六道鬼神的言語,所以不是人間的言語。佛講經,甚至於法師講經,都有鬼神在道場來聽經,我們肉眼看不見,佛菩薩他們看得很清楚。當然這些鬼神也都有神通,佛講經他能聽得懂,經上常講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哪有聽不懂的道理?佛講完之後,用他們的言語,把所講重要的意義提示幾句,這是人之常情,特別親切,用鬼神的言語跟鬼神講,密咒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聽眾很複雜,數量也很多,世尊任何一個法會都是這種情形,並不一定是大經才有這個情形,佛講小部經,天龍鬼神來聽的也都很多,所以經中往往有這三種體裁。
在此地這一段是偈頌,這個偈頌叫「孤起頌」。孤起,前面長行並沒有說過,這是法藏菩薩說的,是對他的老師提出他自己的心得報告,他這個報告是用讚頌的體裁。經文一開端『往詣佛所』,這是法藏到老師講經說法的處所。這個「佛」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,是法藏的老師。見到老師,『頂禮長跪,向佛合掌』,這是禮節。儒家常講「人無禮則不立」,所以禮非常重要。人不懂禮,在古時候的社會沒有立足之地;也就是說,你在社會上人家不重視你,你在社會上沒有地位。儒家的教學,禮就是儒行;在佛家就是律儀,戒律儀規。佛弟子如果捨棄律儀,你就捨棄了佛行。我們今天學佛學什麼?學佛之所行;換句話說,我們學佛的生活,學佛的行為。佛的生活行為記錄下來就叫做律儀,戒律儀規,非常非常重要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現在這個社會雖然大家不講禮了,可是你以禮待人,別人都歡喜,沒有人討厭的。反而如果你不懂禮貌,在我們這個場合,大家看到都很不習慣,好像看不順眼;換句話說,對你逐漸會疏遠了。可見得禮非常重要。禮的精神是表達自己的誠敬,這一點很要緊。內心要沒有誠敬,外面那個儀式那是虛偽的,諂媚巴結也很容易被人看見,所以我們對人有禮貌致敬,一定從內心真誠處生起。
可是在形式上古今不相同,像在古時候帝王的時代,百姓見到帝王行最敬禮。最敬禮從前是三跪九叩首,這是古禮;而我們在佛門裡面,這是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。但是到中國來之後,右繞三匝就免了,就省略掉了,只是頂禮三拜,這是我們佛家的最敬禮。實在講,頂禮三拜比見帝王三跪九叩首簡單很多。古時候晚輩見長輩,在年節大日子的時候,過年拜年的時候,三跪九叩首;長輩過生日你去祝壽,也是三跪九叩首,這是古禮。現在儀規已經不作興跪拜,國家的元首,國家的領導人,這是我們最尊敬的,我們見他,現在的禮節行三鞠躬禮,這三鞠躬就是最敬禮。所以在儀式上雖然古今不相同,誠敬這個心沒有兩樣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我們今天要想把佛法推廣到全世界,我們的儀規要現代化。所以有許許多多年輕人不敢來學佛,你問他為什麼?學佛要磕頭,這個我做不到。就為這麼一點點儀規,障礙了許許多多人不敢入佛門。諸位要曉得,這絕不是佛的意思,佛是一個很開明的人,佛一點都不固執,佛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他怎麼會固執?所以我們明白這個意思,佛法一定要走向現代化,要走向本土化,才會被現代人、當地人熱愛歡迎。
我們今天提倡在道場裡面,見佛菩薩形像行三問訊禮就好,實在是好,合掌恭恭敬敬的,三問訊就跟三鞠躬一樣。在舉行法會的時候,這個時候我們對佛頂禮三拜,因為這是特殊隆重的一個典禮,平常在道場見到,三問訊就很好,就可以了,這樣提倡,許許多多年輕人都很樂意接受。佛接引大眾,諸位都曉得有「四攝法」,四攝法是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你看佛多開明,佛從來不勉強人,從來不給人添一點麻煩,總是讓人歡歡喜喜,我們要明瞭這個原則。所以一定要提倡這個新的儀規,才能將佛法普及到這個世界。
「頂禮長跪」,諸位都知道,意思都曉得。「向佛合掌」,合掌是表一心,所以這掌心要合攏。這表什麼?平常我們十個手指代表散亂,散亂是不恭敬;今天聽佛說法,向佛請教,專心一致,把散亂的心收回來,合掌表一心,表這個意思。所以掌要合攏表一心,它是表法的。下面『即以伽他讚佛』,「伽他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國意思叫孤起頌;就是下面這個讚頌不是前面所說的,前面並沒有說,它是獨立的。孤起頌在佛經裡面也常見,但是沒有重頌那麼普遍。孤起頌有些時候它的作用,補充前面所說之不足。前面所說的意思還有,還沒說盡,用孤起頌來做補充;或者前面講的有遺漏的,而且非常重要,用這個來做補充。但是單獨讚歎佛菩薩,孤起頌就用得最普遍了,這是用來讚歎的。
『發廣大願』,這一句是講他讚頌的內容,這個很殊勝。這是法藏在老師面前發願,也就是向老師報告自己的願望。自己所立下的願望,我們中國人講立志,這一點對於我們自己一生有沒有成就,也是關鍵的所在。志向就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的願望,在這一生當中他要實現他的願望,所以他的生活,他的努力,他的奮鬥,他有方向、有目標,他就能達到。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向,你問他將來做什麼?不知道。諸位想想,他會有什麼成就?不可能有成就。可見得志向對於一個人成功失敗,它是樞紐、是關鍵。在佛法裡面叫發願,跟儒家講立志沒有兩樣,意思完全相同。我們學佛,我們的願望是什麼?最殊勝的願望是學作佛,這是最殊勝、最難得的。我們想想自己走進這個佛堂,是不是發願要來作佛的?諸位同修到這個地方來聽經,你為什麼要來聽經?今天晚上無聊沒事情幹,到這兒來消遣消遣,確實有這種心態的人。這個消遣,當然在現在文明社會裡是最高尚的消遣,比到一般場合消遣,那實在是高明太多了,可是這個不能成就。
我們讀《六祖壇經》,我們應當要向惠能大師學習。惠能大師到黃梅去參五祖,也就是拜忍和尚的時候,他跟忍和尚說得很明白,「我到這裡來是想作佛的」,你看看他口氣多大,他是要來作佛的,我們很少聽見過有這種口氣的。他立志想作佛,他真的就做到了,真的就成功了,宗門所謂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他真的作佛了。我們想想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這幾十年之間,我們是來幹什麼的?是來做什麼的?這一生當中究竟能成就什麼?很要緊!你連這個願都沒有,你這一生還會有什麼成就。實在講,也是怕諸位同修把這樁事情疏忽掉了。這個道場得諸佛菩薩的感應,諸佛菩薩護念,李木源居士在這裡領導,建講堂,建念佛堂,只要諸位發願作佛,這個場所就是你的增上緣,幫助你在一生當中決定作佛,有願必成。古人常講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我們今天不求別的只求作佛,大家一定要發這個願。
淨宗法門,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學習的三個條件,稱為三資糧,這三個基本的條件,「信、願、行」。當然你第一個要相信,你不相信,你怎麼會發願?信擺在第一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,「信」這個字他講了六條,第一條:相信自己。人要沒有自信心,佛菩薩雖然慈悲也幫不上忙。你自己能有自信,別人會幫助你。信什麼?信自己這一生決定可以作佛,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講信這個字,第一條相信自己。第二條:相信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一切諸佛如來可以幫助我們;信佛是擺在第二位,第一要信自己。這是跟其他宗教裡面講信不一樣的地方,一般宗教講信,第一個是信他;我們佛法講信,第一個是信自己。我有佛性,我能作佛,然後再相信諸佛菩薩決定幫助我,決定成就我,這個要緊。所以有信再發願,願是我們這一生奮鬥努力的目標,在佛法裡面講「精進」,精進的目標、精進的方向。古德常給我們講「願以導行」,願引導你修行;「行以踐願」,我們的行實現我們的願望;「願行相資」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?願幫助行,行幫助願,這才能成就。
淨宗的行,正行是執持名號,在無量行門裡面古大德都讚歎,最簡單、最容易、最穩當,而且最有效果。這麼好的一個法門,可惜許多人不相信,那就沒法子了。許多人不相信,我們不足以為怪,為什麼?諸佛如來都講「難信之法」。如果這個法門一說大家都相信了,那怎麼能叫難信?說了大家都不相信這才難信。你能夠相信不容易!現在這個世間學佛的人有多少?大家都學佛了,學佛人當中念佛的人有幾個?不成比例。其他地方我們姑且不論,就以新加坡來說,新加坡的佛教徒有多少?絕不只在座的這些人,哪一次什麼大法會,我都看到有幾萬人。當然參與法會的,並不是所有新加坡的佛教徒都參加了,決定不會。這就曉得新加坡佛教徒之多,可是念佛的人就不多了。天天來聽經,天天到念佛堂來念佛,我們念佛堂現在星期六、星期天大概有七、八百人。七、八百人跟整個地區佛教徒來做個比例,少數,很少很少,這豈不叫難信之法嗎?佛要怎麼念法?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過去曾經有人問我:法師,這兩句話怎麼講?什麼叫都攝六根?六根怎麼個攝法?他來問我,我告訴他:淨念相繼。他又問我:怎樣才能做到淨念相繼?是「都攝六根」。這兩句話相輔相成。你要不懂得怎樣都攝六根,你在念佛堂老實念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其他的念頭都沒有就都攝六根了。
我們念佛堂大概跟別的地方念佛堂不一樣,我們念佛堂全是阿彌陀佛的佛像,無論你從哪邊看,都是看到這尊佛像,你不會有分別,不會有執著,自自然然就做到都攝六根。如果阿彌陀佛的佛像有很多造型,我們看了不曉得哪一尊好,將來往生到底哪一尊阿彌陀佛來接引我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所以我們念佛堂佛像很多,但是一個造型,絕對是一個造型,幫助你都攝六根,幫助你淨念相繼。淨念相繼就是常說的,「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」。念佛堂雖然念佛,聽經還是很重要,怕的是念佛念了幾天不聽經,他又胡思亂想。在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念佛又意見很多,這就麻煩了。所以從前進念佛堂,「解而後行」,這是正確的。你都搞明白、搞清楚了,心是定的,不會再有意見了,那個念佛堂能收效果。現在我們解不足,唯一補救的辦法就是解行相應,有解有行,對大家才會有多一點的幫助。每天跟著我聽經的人,不去念佛也不行,心是浮躁的,縱然能聽經,不能深入,經上講「深解義趣」他做不到。可見得解與行,古人講譬如鳥的兩個翅膀,車的兩個輪,少一個都不行。
過去印光大師的道場雖然不講經,但是在念佛堂每一支香止靜的時候都講開示,用講開示的方法來彌補講經。這些方法要用現在話來說,他的目的無非是建立共識而已;用佛法的術語來講,是建立「見和同解」,目的在此地。我們只要有共識,有一致的見解,六和敬就做到了。六和敬的僧團,我們在傳授三皈裡面講,「皈依僧,眾中尊」。「眾中尊」怎麼講?眾就是團體,我們現在講的社團,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社團裡面,這個社團是最值得人尊敬的,這叫眾中尊。為什麼值得人尊敬、值得其他團體尊敬、值得其他團體效法?因為你是和合僧團,道理在此地。和合的基礎是建立在天天聞法,讀經聞法上建立的。離開讀經聞法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意見,無始劫以來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,在一塊相處哪有沒有意見的?這不可能的事情。
所以從前中國這些古道場天天講經,如果依照佛經上講的,那就相當嚴格了。佛在經上要求我們的,每一天二時講經,二時修行,這是佛說的標準。二時是古印度的二時,印度把一晝夜分做六時,你想二時是多長的時間?我們中國人現在講小時,二十四小時,為什麼稱小時?有小當然就有大,沒錯。中國古時候用的時間單位,是用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十二時,中國的時辰用的十二時。現在我們採取西方的,全世界都通用的,我們也採取,稱它作小時。它的一時是我們古時候的半時,兩小時才是中國的一個時辰。印度的時比我們又大一倍,所以古印度的一時是現在四小時。佛給我們講的二時聽經,就是一天聽八個鐘點,這樣聽經你才會開悟,不讓你有妄想,不讓你有雜念,讓你天天來聽經。可是聽經也難,到哪裡去找法師來給你講經?古時候我們在古書裡面記載看到的,清涼大師當年在世講《華嚴經》,他老人家將這一部大經講了五十遍。我們仔細觀察,《華嚴》講一遍至少要一年,一天講多少時候?八小時。一天講八小時,一年一部圓滿,他講五十遍就五十年。他老人家長壽,他活了一百多歲。真的是八小時講經,還要八小時修行。修行的方式不外乎兩大類,一個是參禪,一個是念佛。換句話說,每一天八小時聽經,八小時念佛,或者是八小時參禪,你就沒有妄想了,沒有雜念了。所以那一種的道場,就像煉鋼的爐子一樣,冶爐一樣,破銅爛鐵放進去也變成金剛。這樣道場在近兩、三百年來,我們沒有看到,沒有了,都沒聽說過了。
今天我們在此地,遇到這些菩薩們發心,諸位因緣成熟了,得佛力加持,龍天擁護,希望這樣的道場能在新加坡又出現了,這個因緣太希有了。我們聽到無量的歡喜,我們想像當中諸佛歡喜,龍天鬼神沒有不歡喜的,所以這是希有的因緣。將來彌陀村建好了,有個圓形的、大的念佛堂,圓形就像煉鋼的爐子一樣,諸位進去鍊、進去鍛鍊。我們希望將來念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這樣的道場決定有護法神照顧,你要想偷懶護法神會懲罰你,就像我們悟善師被護法神懲罰過一次。所以人雖然是多,我相信管理一點都不麻煩,為什麼?有護法神管理。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護佑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。當然常年下來我們哪有這樣的精神?我們遵守諦閑老和尚的教誨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馬上回到念佛堂去念佛。我們講經的時候,諸位在念佛堂止靜,坐下來聽經。我們用電視、用網路傳過去,在念佛堂把銀幕放下來,大家坐下來聽經。聽完之後,這個銀幕捲起來再起來繞佛,你說多好,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。
今天早晨我們做了一個試驗,前天加州美國淨宗學會楊會長打個電話給我,他說他們晚上有個聚會,同修們很多,要我跟大家講一點開示。怎麼講法?他們晚上正好是我們早晨,我說行,我早晨吃完早飯之後半個小時給你們講。所以今天早晨半個小時給加州同修跟他們講,他們在加州網路接上大銀幕,他們在聽,聽得很歡喜。聽完之後,他寫了一篇傳真給我,效果很好,希望我們把錄相帶要寄去。這個就方便太多了,我們人不要去,影像、音聲到加州去了,同一個時間都能夠收看得到。所以我們將來無論在哪個地方講演,跟同修們在一起談話,都會把這些音聲、影像傳到念佛堂。學佛「信解行證」,這四條我們統統都要顧到,同時並進,如果我們有這個願望,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。我能夠幫得上忙的,我全心全力幫助大家。我們還有一批年輕的法師,大家都發這個大願,「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」。希望將來這個典型的道場,能夠在全世界許多地區都能夠建立,我們想只要有真正菩薩發心來帶動,必定獲得感應。諸佛菩薩絕沒有私心,沒有偏心,專門照顧新加坡不照顧別的地方,不可能的,佛菩薩的心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。
我們做出第一個模式,第一個樣品,所以我們的成功失敗關係非常之大,一定要很認真、很努力的來做,有願有行。有願沒有行,願是空的,等於是妄想;有行沒有願,你這個行沒有方向、沒有目標。換句話說,怎麼樣苦修到後來沒有結果,這講有行無願,沒有結果。所以一定要行願相資,願幫助行,行幫助願,這樣才有結果。我們要想作佛,我們真正找到了作佛的理論與方法,是《無量壽經》。我們建彌陀村,很難得趙樸初老居士給我們題了「彌陀村」的三個字。又給我們題念佛堂,念佛堂「蓮池海會」,他老人家題的四個字。趙樸老是菩薩再來,今年九十多歲了,聽到我們這個訊息非常歡喜。這都是一些佛菩薩給我們做增上緣,我們憑藉經典上講的理論跟方法決定得成。
尤其現在我們跟大家在一起學習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大《無量壽經》。《華嚴》的進度往後要加快。我昨天回去翻翻看了一下,後面還有兩段第一卷就圓滿了。我一想:我們講了半年多才講一卷,《八十卷華嚴》半年講一卷,豈不要四十年,這是決定不可以的,所以後面我們的進度一定要加快。加快我想我們講的方法,可以省的就快點念過去,需要細說的就細講,用這種方式,要不然時間太長了。如果《八十華嚴》講到五十九卷,再接《四十》就九十九卷,九十九卷就等於一百卷,那麼這一部經像現在這個進度,要講五十年。清涼五十年講五十部,我們五十年講一部,不像話!這個進度要加強。
求生淨土要有大志向,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好了,這個志向太小了。我們一定要發個願,上上品往生,要發這個願。萬一上上品生不了,還有上中品、上下品,千萬不要那個願標準搞得太低,下下品往生,再下一點就去不了,所以一定要發大心,要爭取上上品往生。上上品往生我跟諸位講過很多次,一定要將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這淨土三經最重要的,三經裡面的教訓,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為、日常生活,處事待人接物總不離佛的教誨,我們就能得到。九品的標準,我有一個看法比古人的簡單。如果我們將《無量壽經》上的教訓百分之百做到,你決定是上品上生;如果你只做到百分之九十,還有百分之十做不到,你就是上品中生;如果你標準再往下降一點,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,還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,你就是上品下生。依照這個順序遞減,減到下品下生要做二成,換句話說,你至少要做到百分之二十。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,往生就靠不住,那要靠你臨命終時的運氣。如果你能做到百分之二十、三十、四十,你就決定有把握往生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要真做。這個樣子,阿彌陀佛、本師釋迦牟尼佛,乃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我們都同心、同志、同願、同行,你說這個因緣多麼殊勝,取上輩往生還有什麼難處?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、要記住,認真努力去做。
請看下面經文。底下經文是法藏菩薩「讚佛」、「發願」,他是我們的榜樣,我們應當向他學習。前面兩首是「讚佛」,後面接著從第三首到第九首是「發願」,最後一首是請佛給他作證明。我們先看他「讚佛」。
【如來微妙色端嚴。一切世間無有等。光明無量照十方。日月火珠皆匿曜。】
這是第一首。諸位看的這個本子是《科會》的本子,我們的科判是「光相無等」,這首偈讚佛的光明相好。我們常常念讚佛偈,「相好光明無等倫」,就是這一句,在此地是四句,四句當然說得更詳細。『如來微妙色端嚴』,法藏在此地沒有說「世尊」,沒有說「世尊微妙色端嚴」,也沒有說「佛陀微妙色端嚴」;他用「如來」,這個意思很深。如果說是「諸佛」、說是「世尊」,我們看到這個字樣,我們是凡夫,我們沒分,只有佛才有分,我們沒有分。要說「如來」,我們大家都有分。如來講什麼?如來講的是自性,真如本性,這在大乘經上常用的。中國人讀《金剛經》的最多,《金剛經》有的說諸佛、有的說如來,凡是講諸佛,從相上講的,凡是講如來,從性上講的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稱如來。換句話說,他這個意思豈不就是暗含著,世尊在《華嚴》「出現品」裡頭講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不就是這個意思嗎?所以不用佛陀、不用諸佛,用如來。「微」是精微,「妙」是妙善,這是讚歎色相,「色」就是色身;相好,身相之好,精微妙善到極處,端正莊嚴。在相好裡面,一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到,這是大圓滿。
下面是用比喻來襯托,『一切世間無有等』。「一切世間」,有情世間就不要說了,有情世間包括十法界,十法界裡面佛菩薩都比不上。「等」是跟他平等的,沒有,沒有跟他平等的。這裡頭還有很深的意思,深在什麼地方?後面經文說出來了,此地是含在裡頭沒說出來,隱藏在裡面,後面揭露出來了。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色相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,豈不是這一句話就是讚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。所以我們要想修得「如來微妙色端嚴」,不是容易事情。這個經裡面重重比較,比較到大梵天王那個福報,大梵天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雖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比起世尊的應身還是差很遠。可是諸位要曉得,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,不是世間的應身。那個世界,這經上常講「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,身的體質皆是「紫磨真金色身」。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,然後對這個臭皮囊就不會愛惜了,這個東西早一天把它丟掉,去換一個「紫磨真金色身」;去換一副面孔,「微妙色端嚴」,換這個面孔,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換過來了,大家一定要懂得,說人死了,決定沒有死,只是改頭換面而已,哪裡死?不是死,改頭換面而已。最聰明的人,世間第一等人,把我們面貌改成佛的面貌,這是頌文裡面含的密義,我們要知道爭取。這兩句是講的色相。
後兩句是講的光明,『光明無量照十方』,這個「光明」是身光,不是講的放光。佛的身光就是無量無邊遍照十方法界,這個光明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是自性本具的光明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證得圓滿的心性,性德的光明哪有不照十方的道理?下面也是比喻,『日月火珠皆匿曜』,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,所見到光明最殊勝的無過於太陽,這是就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,其次的月亮。「火珠」,「火」是代表火焰,都是象徵著光明;「珠」,寶珠也放光。這是說的這世間所有發光體,在自性光明之下它都顯示不出來了;「匿曜」,曜就是他的照耀,他的光輝沒有了。好比我們在晴天,太陽沒有雲彩遮住的時候陽光非常充足,我們在陽光之下,就是點上一千支光亮的電燈也顯不出來,也看不到燈光,「匿曜」的意思。
相好光明這是什麼道理?佛給我們說的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在自性的這個境界裡面,只有唯心所現,所以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。諸位要知道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菩薩已經離心意識,不再用心意識,「唯識所變」他捨掉了,他不再用心意識,所以法界是一真。一切有情眾生沒有離開心意識,六道凡夫、四聖法界都沒有離心意識,都是用心意識。四聖法界裡面用得正,也就是說,他們所用的心意識與法性性德相應,唯善無惡,與善相應。六道凡夫用心意識用得不善;換句話說,與善法不相應,與貪瞋痴、與惡法相應,這才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,道理在此地。
可是諸位要知道,識沒有離開心性,識是依心而起,離開心哪來的識?識不離心。然後我們就曉得,所變不離能變,這就說明十法界不離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是心現,十法界是識變,識不離心,十法界不離一真法界。可是這一切迷失自性的眾生,十法界雖然不離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的受用他得不到;不但得不到,他見都見不到。可是一真法界的菩薩,對於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對於我們生活的環境,我們一切的造作、起心動念,他們沒有不知道的,這些事情在這部經裡面都有詳細的說明。我們體會到這個道理,對於佛所講的這些事相,我們就相信了。現代人不相信因緣果報,他為什麼不相信?不懂得這個道理。如果你真正明瞭「心現識變」的道理,你對於因果就深信不疑了。所以說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因果何以不空?因果轉變不空,因果相續不空。因果的現象剎那轉變,這種現象就在我們眼前,我們見不到,而且轉變的速度非常之快,剎那轉變,說剎那已經說得太長了。這個事情我們留在《華嚴經》底下一卷會說到,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。再看第二首:
【世尊能演一音聲。有情各各隨類解。又能現一妙色身。普使眾生隨類見。】
這個在科題上是「音身普度」。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;這個世間,所謂的有情世間指六道;智正覺世間指十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智正覺世間;還有無情的世間,器世間。為什麼說器世間?《華嚴經》「世主妙嚴品」裡面有器世間主,山神、樹神、花神、水神,這是器世間主。這是指的一切世間,佛出現在一切世間裡面,為的是什麼?為的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,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諸法實相」。覺悟明白了,你就叫佛菩薩;不覺悟、不明瞭就叫凡夫。凡夫在這個世間很辛苦,你在這個世間時間長,真的是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,無始無終都在這裡搞輪迴,你說這個生活多苦。
「起惑、造業、受報」,這是諸位常常在經上讀到的,但是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體會,一般講都是講很粗的境界。我們這一生當中迷惑顛倒,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,來生又受三途苦報,這講得很粗。極其精微這個說法,迷是一念不覺,那是起惑,一念不覺;不覺,他就起了妄動,這個動就是造業。相宗所講的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一念不覺是惑,而有無明是造業;所謂是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三細是果報。這是給你「惑業苦」講到極其微細之處了。你說這個東西可怕不可怕?我們今天連粗的惑業苦都沒有辦法了斷,細的惑業苦根本不知道。細的惑業苦在剎那之間,所以才跟你講,輪迴的現象在哪裡?剎那剎那在輪迴。
佛菩薩看到,看得清清楚楚,所以才稱為「可憐憫者」;十法界的眾生都是可憐憫者,不僅僅是六道凡夫,三途的罪報,十法界在法身大士、諸佛眼中都是可憐憫者。這些道理事實真相,唯有佛能說得出來。所以佛出現在十法界,就是要救度一切眾生。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?受報造業的。你想想對不對?每一天生活日子過得這麼苦,這受報;受報又不老實受,一天到晚起心動念,是非人我、貪瞋痴慢,這造業。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受報造業,這是跟大家講真相、講真話。諸佛菩薩覺悟了,他們來是來幫忙,幫助我們「離苦得樂」,幫助我們「破迷開悟」,他來幹這個的。你要問為什麼到這個世間?到世間來幹什麼?諸佛如來跟一切眾生,兩句話就說盡了。所以這個地方讚頌佛來度眾生。
『世尊能演一音聲』,前面說如來,此地說世尊,不一樣了。前面講性德,我們統統都有;這個我們沒有,一定要靠修德,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修持。第一句「能演一音聲」,在三密相應裡面這是語密,佛以音聲做佛事。『有情各各隨類解』,為什麼「有情」他統統都能夠理解?佛說法一個音聲。我們今天說法為什麼很多人聽不懂?這個道理在哪裡?我們有障礙,所以別人聽不懂,不同的語言就聽不懂,我們有障礙。佛沒有障礙,所以任何族類的眾生聽起來都聽懂,都像他自己的語言一樣。障礙在哪裡?我們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妄想,就是障礙。佛沒有障礙,沒有妄想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所以那個音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。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,剛才講了一切眾生唯識所變,識不離心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「佛一音說法,眾生隨類解」是有道理。雖不能入這個境界,理上講得通,事上就可能。我們今天用識,沒有用性,識就是處處都是障礙。所以同樣講華語還有方言不同,人家還聽不懂,甚至於還聽的時候把意思聽錯了,常常碰到。
由此可知,如果要發心普度一切眾生,要實踐你四弘願裡面第一大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想一想不見性怎麼行?最低限度也要證得圓初住的地位。圓初住就是別教初地菩薩,你的說法沒有障礙了。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地位、到這個境界?佛告訴我們,見思煩惱要斷掉,塵沙煩惱要斷掉,無明要破一品,四十一品無明要破一品,你才能入這個境界。煩惱從哪裡斷起?從哪裡下手?從見思下手。「見」,錯誤的見解;「思」,錯誤的思想。把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糾正過來,這個真的要鍊,要真幹。無量劫來我們見解錯了,錯在哪裡?把這個身看作我,這個錯了。你如果不肯放棄你錯誤的執著,明心見性永遠沒分。為什麼?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你心性變現出來的,我們這個身體當然也不例外,也是心性變現出來的。可是你現在執著這個心性是我,其他的都不是我,這個見解錯誤,你怎麼能恢復見性?所以一個人真正想明心見性,想恢復性德,第一個念頭佛講得好,「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,未來諸佛」,佛這個方法妙極了,而且是事實真相,善巧到極處。你能把所有一切眾生,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,是未來諸佛;看作自己父母要孝順,看作是未來諸佛要恭敬。
佛法從哪裡學起?孝敬下手。孝順一切眾生,禮敬一切眾生,知道自己跟一切眾生是一體,是一不是二,從這裡下手,你才會有進步,你的功夫才會得力。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這是頭一步,頭一步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談了。所以第一步要把心量拓開,盡虛空、遍法界確確實實是自己,佛家講的「清淨法身」,那是自己的清淨法身。法身就是自性,性海,佛經上常常用這個比喻,法性的大海,真正自己。你能夠契入了,肯定了,你就證得清淨法身;證得清淨法身,你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你的性德、智慧、德能就往外面透,你就得受用。這兩句話講說法;後面兩句講現身。
『又能現一妙色身,普使眾生隨類見』,身密,三密裡頭身密。前面兩句音聲做佛事,講經說法。講經說法這個意思是廣義的,不是說一定要展開經典,照這個一句句去講叫講經說法,不是的。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一開口就是講經說法,為什麼?句句話用意都是幫助別人覺悟,念念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所以只要開口,只要出音聲都是說法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是不是有這個念頭?是不是用這種心?是不是時時刻刻、在在處處,都以自己的智慧,以自己的善巧方便,旁敲側擊幫人開悟?他一下開不了悟,慢慢來,常常提醒,總有一天他覺悟了,他回頭了。正如同我剛才聽幾位同修告訴我,我們樓下餐廳「無遮大會」,不一定要信佛的人來吃,隨便什麼人來吃飯都歡迎。聽說有些人吃飯很貪,不信佛的,到吃飯的時候他就來了,從來沒有念一聲佛號。可是時間久了,久而久之他也會念佛了,他也會到常住來做義工幫忙了,時間久了就信了,都是說法。所以諸位在底下每一天撿菜,撿菜是講經說法;廚房燒飯,燒飯是講經說法,時間久了都叫人生善心,都叫人回頭,所以講經說法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。
這底下現身說法是身教,你示現的是一個身相,許許多多眾生見的這個身相感觸不一樣,那就是「普使眾生隨類見」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有這些,自己不能覺知,不能好好的用自己的音聲,用自己身體的表現。我們的音聲,我們的表現,都叫眾生生煩惱,都是幫助眾生增長惑業苦,增長貪瞋痴,我們搞的是這個;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他的音聲,他的表現,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離煩惱,幫助眾生回頭是岸。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,學佛現身,學佛說法。佛「身、語、意」三密,我們又何嘗不是三密?眾生根性不相同,習氣不一樣,應以什麼方式得度,我們就用什麼方法。我們用對甲的方法態度,對乙就不適用;對甲能夠幫助他生歡喜心,幫助他覺悟,如果用這個方法對乙,乙生煩惱,乙迷惑顛倒,對乙必須另外一套方法。我們看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大用無方,但是一個大原則決定與性德、與性善相應。特別是在《華嚴經》上我們可以學到許許多多,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生活,他生活的態度,生活的方法,我們要細心體會,要認真的學習。
從粗顯的現象,譬如有許多同修曾經到中國大陸去旅遊觀光,很多人到過普陀山。普陀山有個梵音洞,大家都要到洞裡面看看觀音菩薩現身。過去香港聖一法師告訴我,他在八二年,三位出家人去朝普陀,在梵音洞門口拜觀音菩薩。拜了半個小時見到了,大家都非常歡喜,感激觀音菩薩現身。回來的時候彼此就問一問:你見到觀音菩薩什麼樣子?聖一法師見到的是金身,金色的,戴毘盧帽,像地藏菩薩戴這個帽子,戴毘盧帽,金色身;另外一個法師見到的是,像普通我們畫裡面看到的白衣觀音,看到是這個現相;另外一個法師見到的是比丘相,出家人。三個人同時拜了半個小時,三個人都看到了,看到的不一樣,「普使眾生隨類見」。觀音菩薩是不是有意現這個身給你看,現那個身給你看,不是的,無意的。我們見的人業感不相同,所以見佛的身相不一樣,佛、菩薩沒有形相,眾生所見的相隨自己業力感應的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