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同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一十八頁,從第五行看起,昨天我們學到此地:

  「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廿二品,告一段落」,就是以上所學的。「此下」,就是向下,即為十方佛讚,三輩往生,往生正因,都是這些經文了。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前清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所造的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。「會結前之經義」,會是會通五種原譯本,也會通經上所說的依正莊嚴,極樂的因緣果報,總結前面經義,「消歸自心」,總不離心想生,一切法不離自心。「論曰」,他在論中說的,「如上種種莊嚴」,所說的莊嚴是依報跟正報,「種種佛事」,說明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事業,身口意三業教學,圓滿殊勝。心意念念不忘法界虛空界一切在迷沒有開悟的這些眾生,阿彌陀佛的意業。如何幫助這些人棄惡向善,斷疑生信,依教修行,往生證果,這是阿彌陀佛的弘願,他做到了。經上也敘說阿彌陀佛的身教、言教,身教非常不可思議,能為眾生示現六塵說法,隨心應量,無不得度,這是種種佛事。這些都是從自性當中自然流出來的,所以它「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」,圓滿的性德。

  「如水中月,如畫所現像」。如畫所現像,用我們現在的電視畫面比喻最好了。電視上所出現的畫面不來不去,我們打開頻道,畫面現前;頻道關了之後,畫面就沒有了。用這個來比喻現前六道十法界裡面的依正莊嚴,容易體會,特別是對於電視、電影有研究的同學,他們一聽就能體會得到。「如幻所化人」,能幻所幻,「皆以佛神力故」,這個佛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威神演變出來的。最殊勝的、最不可思議的,就是他能夠「隨眾生心而出現故」,跟世尊在經典裡面所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完全相吻合。眾生起心動念阿彌陀佛知道,他的反應就是隨心應量,你想什麼他就現什麼。

  「當知一切眾生所有神力」,這是應當要知道,一切眾生包括我自己在內,每個人都不例外,眾生所有的神力,「本與如來無二無別」,跟佛一樣的。也就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是真的,是事實真相。我們迷了,迷得太久,迷得太深了,不敢相信。不是佛告訴我們,我們永遠不能夠覺悟,永遠不會知道。佛這一說,這一提醒,我們明白了,我們跟佛確實是一不是二。問題是佛覺悟了,而且徹底覺悟,究竟覺悟了;我們是迷惑,也是徹底的迷惑、究竟的迷惑。所以這是兩個極端。佛菩薩大慈大悲,看到我們迷惑顛倒,在六道裡頭受苦受難,他不忍心。我們種種苦難就是感,佛菩薩就應,感應道交。

  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,常言說得好,「佛度有緣人」,沒有緣的佛也度不了他。度不了,佛很有耐心,慢慢來,生生世世,什麼時候你回頭,什麼時候佛就來度你。你回頭是感,佛現身說法是應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由此可知,能不能得度的關鍵全在自己,不在外面。為什麼?一切諸佛如來是我自性裡頭本有的,跟我是一體,所以佛跟我們是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。我們接觸到,能信、能願、能行,這就是有緣之人,善根福德因緣具足。我們對這樁事情信了,也很相信,可是還有疑惑,也就是說對這些奇妙殊勝莊嚴之事,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,真的嗎?這就有疑情。這一點點疑情產生莫大的作用,可能讓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。這個疑情怎麼破?沒有別的方法,只有經教。世尊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其實就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就這一個目的。

  世界知名的學者專家,世界聞名,像英國的湯恩比博士,他有沒有問題?有,他是凡人,他還不是聖人。我們從他的著作裡面看到,你看他說,宗教是人類不能缺少的,但是他對宗教裡面所講的上帝、神、造物主,他們是全能的,這個他不相信;他們是純善的,他不相信。他說如果他是全能、他是純善,他創造天地萬物就不應該造一些邪惡的,為什麼他造的有善、有邪惡?這就不是全能,就不是純善,所以他懷疑。這就是說明,他懂得佛法,他沒有在佛法遇到真正高人點化他,這都是緣的問題。真正遇到高人點化,他就不一樣了,為什麼?他覺悟了。他不相信人性本善,他認為人的性是善惡混雜的,也講得通,他有他的理由。

  可是人性確實是本善的,所有一切邪惡從哪來的?迷了本性所變現的東西。本性覺悟了,就是純淨純善,萬德萬能,我承認,我相信。但是迷了之後,就好像一個人酒喝醉了發酒瘋,他在清醒的時候不是這個樣子,迷了之後才變成這個樣子。迷了之後這些邪惡從哪來的?佛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迷了之後,性德就會被這個迷,疑惑、迷惑扭曲了。雖然扭曲了,本質沒變,就是說本善、本能沒有改變。本性裡面有智慧,迷了之後這個智慧就變成煩惱,煩惱從哪來的?煩惱跟智慧是一體,覺悟了叫智慧,迷了叫煩惱,是一不是二。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說,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涅槃是善,生死是最大的惡。人在覺悟的時候,他在涅槃境界裡;他迷的時候,他在生死境界裡,生死是六道輪迴,不一樣!迷悟的關係太大了,湯恩比沒找到。

  佛講得很清楚,佛幫助別人,度化別人,他根據什麼?用什麼方法?他所根據的是自性本善,自性全能,能生萬法,這是理論依據,方法是幫助他破迷開悟。迷破了,悟開了,所有一切不善統統都變善了,他回歸了,回歸到他自性的本位,那就是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自然就轉變了,不加絲毫作意在裡頭,自自然然就轉變,所謂轉八識成四智,八識是煩惱,四智是菩提,煩惱即菩提。總而言之就在一個覺、一個迷,佛菩薩是覺,六道十法界是迷,迷悟不同而已,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不同。神是純善的,我們自己每個人真心都是純善的,跟神沒有差別。迷失了自性才有許許多多的錯誤產生,這個東西就是六道輪迴一切不善跟極苦的果報之由來,它從哪來的。無論是性德,無論是識變,識變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都是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一樣的,凡聖不二,淨穢一如。這些都是隨眾生心而出現的,眾生的自性沒失掉,只是迷,迷,暫時不起作用,它的德能絲毫都沒有損傷。

  凡夫確實「特無大願大行」,缺少這個東西,迷得久了,迷了心量就小了。覺悟的人心量就大,為什麼?心量沒有邊際。本來是大的,永遠是大的,跟諸佛菩薩完全相同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現在為什麼變得這麼小,變得這麼可憐,要受盡苦頭?這個苦從哪來的?自作自受,絕不是別人加給你的,沒有這個道理。別人加給你,你接受你就有苦;別人加給你,你如果是覺悟,能加所加都等於零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不可得,你要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什麼人加給你的災難都等於零。記住,世尊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做忍辱仙人,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,他沒有接受,所以他不苦。他還很高興,還告訴歌利王,將來我成佛第一個度你。慈悲到極處,沒有絲毫怨恨。這是什麼?這是生與死的假相解脫了,不執著這個相。在哪裡不執著?要在事相上不執著,離開事相到哪裡修行?

  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之處,就在這裡修行。修什麼?修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修這個。真正不執著,你就成阿羅漢;真正不分別,你就是菩薩;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就是佛陀,佛菩薩跟眾生沒有兩樣。真正覺悟了,這些統統放下了,放下就是。迷,迷得愈嚴重,這些東西愈執著,愈不肯放下。不肯放下的人繼續搞生死輪迴,生死輪迴也沒有邊際,也沒有限量,生生世世,你什麼時候覺悟,什麼時候回頭,它就不見了。它不是真的,像一場夢一樣,夢醒了就不見了。常常作夢,夢醒的時候一定要覺悟,這是一場夢。

  我們現在的人生也是一場夢,既然是夢,何必造惡業?善惡全捨掉,都是假的。斷惡修善是做給迷惑顛倒眾生看的,讓他們看到這個樣子有所啟發,有所感悟,是這個意思。自己絲毫都不執著,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,這是自度;做出形象給別人看,是度他,度他是慈悲,自度是智慧。所以諸佛菩薩有大願大行,我們要有。大願就是念念有自度度他,這就是大願,我來到這個世間就幹這個事情。方法就是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而不著相。斷惡修善常常做,從來沒有間斷過的,心裡頭痕跡都沒有,沒有行善造惡的念頭。這叫什麼?這個人不造業,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這是誰?這是法身菩薩大願大行,我們可以學。

  為什麼斷惡修善不能放在心上?因為它是假的,放在心上就叫做業,不放在心上就是淨,稱它作淨業。淨業就是沒有業,才淨,有業就不清淨了。心裡頭記著我有善,將來三善道受果報;心裡常常想著不善,將來在三惡道受果報。想都想不得,當然更不可以去造作。所以斷惡修善,心地要清淨,要沒有痕跡。世間人初學的時候,每天斷惡修善都要把它記錄起來,叫功過格。要知道這是佛菩薩對初學的一種方便法,這不是究竟方便,是初學方便,讓你斷惡修善,回頭是岸。功夫做熟了,就不要功過格了,修清淨平等覺,這個東西就不要了,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修善不著修善的相,就對了。所以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搞清楚,初學要,功夫真正得力了,不要了,才與性德相應。

  大願大行能「發起勝因」,這個因,往生極樂世界的因,跟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相同。大願是普度眾生的大願,大行就是四十八願,非常具體。我們學佛,學阿彌陀佛就是修淨土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一定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。阿彌陀佛的心是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這一切眾生,上面包括等覺菩薩,下面包括無間地獄眾生,無量無邊。發這個大心要幫助他們、成就他們,讓每個眾生都證得究竟圓滿,這個大心。大行,他的行動就是四十八願,建立道場,這個道場就是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是法性土,為什麼?它全覺悟,一絲毫的迷惑都不存在,法性身、法性土。法性身、法性土我們見不到,天神也見不到,阿羅漢見不到,菩薩也見不到,誰見到?大經上常說,唯佛與佛,方能究竟。可是世尊在大乘教上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就見到了,所以它是真的不是假的,證得八地的人太多太多了。八地、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這五個位次統統見到。

  我們在這個經上,要學阿彌陀佛的發心,我們能不能?告訴你,能,答案是肯定的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每個眾生跟阿彌陀佛同一個自性,這就是你能的道理。你之所以不能,是你不相信這個話,對這個事實不敢承認,不敢相信,那你就不能。這個不能不是究竟說,是方便說,暫時的不能。你什麼時候認為我能那就能。可見得能與不能完全是在自己,不在外頭,與外頭沒有關係,全在自己。如果與外頭境界有關係,忍辱仙人不能成佛,外面環境障礙他。與外頭環境沒有關係,忍辱仙人提前成佛了,通過這個測驗,他成就了。所以忍辱仙人感恩歌利王。我們看不懂,不能體會,他以那麼惡毒的手段把他處死,他又沒有過失,冤枉!沒有怨恨而且感恩,這是什麼境界?這才發起勝因,勝是殊勝,世出世間無比殊勝、第一殊勝,就是念佛往生淨土,往生淨土的因在此地。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、同願、同行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

  底下兩句說眾生,六道眾生,「不覺不知,沉淪永劫」。你對這樁事情,這樁什麼事情?極樂世界的業因果報,也就是極樂世界的因緣果報,你不覺不知。從早到晚還造輪迴業,沉淪在六道,永劫,沒有出頭的日子。這是讓阿彌陀佛看到了,阿彌陀佛生起大願大行,要來幫助這些眾生脫離六道輪迴。底下兩句是說六道凡夫,「若能一念迴光,方知家業具在」。一念迴光就是智慧現前,覺悟了。覺悟輪迴是假的,我只要一念覺就脫離了,一念迷就在其中,永遠不能出來。一念覺,信願持名就是一念迴光,往生到極樂世界,你就曉得你的家業統統在,絲毫沒有損失。家業是什麼?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跟阿彌陀佛完全平等,在,你在極樂世界可以盡情的享受。

  每天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,同時還可以現無量無邊的應化身,到十方諸佛國土供佛、聞法,供佛是修福,聞法是修慧。除了自己福慧雙修之外,還以你的應化身,普度那個地方的有緣眾生,利他,自利利他。這是法身菩薩的佛事,他的事業,雖有這些佛事,確確實實這些人都沒有起心動念。做這麼多的佛事,怎麼沒有起心動念?是的,自然的感應。十方諸佛在講經教學,那是感,極樂世界菩薩應身去,這是應,上跟諸佛感應,下跟眾生感應。眾生只要能信、能願,肯念佛,這些化身的菩薩一個都不捨、一個都不漏,怎麼會不幫助你?哪有這個道理!沐浴在大乘境界當中,其樂融融,法喜充滿,這多快樂,這就叫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遍一切處,用今天科學的話來說,遍一切時、遍一切處,你真正感受到極樂。

  「如入寶山,取之無盡」,寶山是自性。「如遊香國,觸處蒙薰」,香國是極樂世界。入寶山無處不是寶,無法不是寶,善法是寶,不善法也是寶,全得其正用,沒有把它用錯;無時無處不是寶,取之無盡。如遊香國,極樂世界寶香普薰大千世界,我們這個地方有沒有被它薰習?有。有,為什麼聞不到?不是香不在現前,是這個能聞的鼻子出了問題,它有業障,業障要除掉了,你就聞到。你聞到寶香,這個寶香可以幫助你化解煩惱,幫助你消除習氣,幫助你增長智慧德能,好處可大了。

  末後兩句勉勵我們,「要須親到方休」,你一定要有毅力、決心你要親自到這個地方,你才能休止。沒有到這個地方,要努力精進,不可以停頓,休是停頓的意思,要到達才可以。「慎勿半途而廢」,那就太可惜了。要有毅力、要有決心,什麼樣的艱難困苦我都要突破,我一定要證得,第一步往生極樂世界,第二步證得究竟佛果。這一大段經文,黃念老用彭際清居士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這一段話來做總結,結得非常之好。這裡頭的話都是彭居士所說,這個大德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也是念佛往生的。

  現在我們看底下這一大段,「十方佛讚」,分為兩大段,第一段「諸佛稱讚」。經文:

  【十方佛讚第二十三】

  第二十三品。念老有個簡單的介紹,本品有三段,第一段說明「十方佛讚」,第二段說明「佛讚深意」,諸佛為什麼要讚歎阿彌陀佛,這什麼意思,末後說明「一念淨信不可思議功德」。我們想修功德,積功累德,究竟圓滿、無比殊勝的功德是什麼?就是一念淨信,一念淨信的功德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。都在當下,一切都現成,就是你肯不肯發這個心,你這個心一發就具足圓滿功德。對西方極樂世界、對阿彌陀佛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真信西方有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要真信。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四十八願真實弘願,接引一切有緣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成就無上菩提,沒有絲毫的懷疑,真信!

  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頭告訴我們,能不能往生,全在信願之有無;換句話說,你能信、你有願這就是無上菩提心,這個菩提心,你決定得生淨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,你是生在哪個等級,全靠念佛功夫的淺深。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,不是說念佛多少,他沒有講念佛多少,他講念佛功夫的淺深。功夫淺深是什麼?功夫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叫功夫。你是用真心念,你是用清淨心念、用平等心念。我們具體舉例子,什麼叫功夫深?什麼叫功夫淺?我們念佛,裡頭夾雜著有妄念、有雜念,這個功夫就淺;我們念佛夾雜的雜念、妄念少,比夾雜多的人功夫就深;不夾雜的人那功夫更深,他沒有夾雜。

  念到心地清淨,事一心不亂,這個功夫純,沒有夾雜,沒有妄念,我們的經題上的標準,清淨心,事一心不亂。念到心地平等,這是菩薩的功夫,比阿羅漢要深。所以,平等心比清淨心深,清淨心比功夫成片的人深,功夫成片的人比夾雜妄念分別的人深,夾雜分別妄念很少的人比夾雜多的人要深,這個功夫淺深就看出來了。所以菩提心裡頭講深心,菩提心是講三種心集合成的,第一個是真誠,菩提心之體;第二個是深心,菩提心的德;第三個是大悲心,菩提心利他的心,前面是自利,後頭是利他。阿彌陀佛所發的究竟圓滿的菩提心,講得那麼細,自利利他說了四十八條,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自利利他,自他是一,自他不二。這是淨心,這是不可思議功德。

  我們看經文,科題「諸佛稱讚」,分二,「東方詳讚」,東方講得詳細,後面九方就省略了,我們先看這一段:

  【復次阿難。東方恆河沙數世界。一一界中如恆沙佛。各出廣長舌相。放無量光。說誠實言。稱讚無量壽佛。不可思議功德。】

  請看念老的註解,「首標東方,順世俗故」,我們世間人的習俗,東南西北得有個順序,把東方擺在第一,太陽出來的地方,順世俗,「日出東方」。「東方世界,數如恆河之沙」,這是比喻,比喻世界之多數不盡。恆河沙細,像麵粉一樣,一粒沙比喻一個世界,恆河多少沙就多少世界,這是比喻。「一一界中」,就是一一世界之中,「各有恆河沙數之佛」。先說世界,世界太多了、太大了,說不盡,每個世界裡面不是一個佛,許許多多的佛,這個世界講的是大世界。《華嚴經》上「華藏世界品」、「世界成就品」,有兩品經專門給我們講十方世界。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裡面有很多佛世界,一尊佛是一個世界的導師,他在那個地方主持教化。釋迦牟尼佛教娑婆世界,是在華藏世界海裡面一個小單位。世界好比銀河系,諸佛的教區好像是星系,銀河系裡頭又有很多小的星系,像太陽系。銀河是個大星系,這裡面包括很多個太陽系,每個小星系裡面就是一尊佛的教區,一四天下。

  「一一佛」,每一尊佛,這個真的是無量無邊,不可稱說,說不出來,數量太大了。這個裡面每一尊佛,一一佛,『各出廣長舌相,放無量光,說誠實言』。「廣長舌相乃卅二相之一,舌廣而長,柔軟紅薄,出口能覆面至髮際」。釋迦牟尼佛有這個廣長舌相,在講經的時候他把舌頭伸出來給大家做證明,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。舌頭薄、大,證明佛生生世世不妄語,才有這個舌相。一般人的舌頭如果伸出來能夠舔到自己的鼻尖,佛說三世不妄語。試試看能不能舔得到,舔到鼻尖,三世。佛能把臉整個蓋住,證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語,你相不相信?給大眾做證信的,證明佛所講的話句句真實,一生從來沒有妄語。舌放無量光,說誠實言。

  「《阿彌陀經略解》蘧庵師曰」,蘧庵師的一個簡單介紹,就是大佑法師,明朝時候人,天台宗的大德。他說,「出廣長舌,表無虛妄。無量劫來,口離四過,故感此相」。口的四過就是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十善裡面的口業的四種過他沒有,生生世世都沒有,才得這廣長舌相。又《圓中鈔》,幽溪法師的,「惟世尊多劫實語」,多劫,時間長,說真話,不欺騙人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「超異常人」,超越,跟一般普通人不同。「然有常相、現相不同。若常相者,縮之雖常在口」,伸出來就可以把面孔蓋住,「上至髮際」,在生頭髮這個邊緣,他的舌頭能蓋得住。「此曾令外道生信。所示如此也」,印度當時有些外道不相信佛說話是真實話,佛就現廣長舌相給他看,他看了之後相信了,確實一般人做不到。「若夫現相,又有大小不同」。

  如《阿彌陀經》裡頭所說:「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,各於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。」這是現相,這個現相非常奇特,不是蓋著自己的面孔,能夠覆蓋三千大千世界。我們把這段念下去,「汝等眾生,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,這是《阿彌陀經》本來的名稱,這個經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出來的。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這個經沒有用這個經題,他自己把經題改定為「佛說阿彌陀經」。什麼意思?這部經最重要就是教人念佛,你看到這個題目,念一聲阿彌陀佛,跟極樂世界就有緣了,跟阿彌陀佛結緣。就這個意思,無非是勸人念佛而已。

  我們在斯里蘭卡建議建立一個佛教或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,這個中心的招牌,招牌就是題目,我給他們建議的是「阿彌陀佛大飯店」。這是活動中心,用意也是教大家念一聲阿彌陀佛,就這個意思。這個招牌要掛了,全國都知道有個阿彌陀佛大飯店。完全用飯店的經營的方式來辦這個活動中心,這個飯店第一期工程有兩百個房間,可以住四百多人,大會議廳可以容納一千人,小廳一、二百人,有好幾個。可以在這裡辦論壇、辦活動,做為國際佛教活動中心、宗教活動中心,目的希望世界宗教是一家,宗教回歸教育,宗教互相學習。

  要以戒律經論做依據,戒律經論把它濃縮成一個小冊子,《360》,選擇最精華的、最重要的三百六十條,或者三百六十段,編成一本小冊子。每個宗教都有360,「佛教360」、「伊斯蘭360」、「基督教360」,把它重要的東西三百六十條。大家一起學習,化解宗教與宗教之間所有一切衝突,促進世界這個社會永久的安定和平。我們努力向這個方向做,希望二、三年有很好的效果出現。我寫信給漢尼夫先生,他是虔誠的穆斯林,我希望他從《古蘭經》、從《聖訓》裡頭,首先把360編出來,帶頭,其他各個宗教會跟進。經典太多,一般人沒有時間去看,把它的精華節錄成一個小冊子,口袋書,大家都喜歡。每個宗教出一冊,由他們自己宗教去選擇,世界宗教這一家,所學習的經典就是360。

  所以佛的用意就是教人起信。《阿彌陀經》上這一段,這個廣長舌相大,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即殊勝之現相。此經大小二本相校,大本未言遍覆,而言放無量光」。小本有說,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大本裡面講放無量光,也應該是這個意思。放無量光,「故知法音所被,當不止三千大千世界」。光是佛光,佛光遍照,法音遍聞,阿彌陀佛的法音就是一句佛號。「故知舌相即是此光,此光即是舌相,無二無別。今言放無量光,故知法音所被,當不止三千大千世界」,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阿彌陀佛的佛光統統注照。

  「又《圓中鈔》繼云:《法華》言高而不言廣。故曰上至梵世」,梵世是色界天,色界十八層天,「此經言廣,而不言高,故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」。這是《圓中鈔》裡面說的,跟《法華經》來對比。「要知二經,大小相齊,但文互略,故各舉一邊。悉是表無虛妄,現此以敦聞者之信耳」,把這個意思說出來。二經就是《法華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,《法華》分量大,《彌陀經》字少,但是裡面講的意思是平等的,齊就是等齊,是平等的。但是經文互略,一個說高,把廣省略了,《彌陀經》說廣,沒說高,把高省略了。兩個經合起來看,同樣的高廣,都是表沒有虛妄。佛所說的一切,誠實言,真實不虛,所以現此以敦聞者之信。敦是什麼意思?中國人常講敦倫盡分,敦有和睦的意思,有親愛的意思。這個地方是勸聽到的人要相信,不要懷疑,這是佛的一片真實的慈悲。所以用敦,聞者要生起真誠的信心。

  又一個意思,「《法華》明豎出三界」,所以它說高,這個意思講得也好。這部經是「橫出三界」,它說廣。「若即豎而橫,即橫而豎,文雖互略,義必相齊」,這個意思是圓滿的。說高,高當中有廣;說廣,廣裡頭有高。「鈔義精妙,啟人深信」,這是《圓中鈔》,幽溪大師的。這些人對這個經文字字句句的解釋,解釋得非常好、非常的精彩、微妙。

  「又慈恩師云」,慈恩是窺基大師,法相宗的祖師。他住在慈恩寺,大家對他尊敬,不稱他的名號,稱寺廟,慈恩寺的大師,不稱窺基,稱慈恩大師。他有小本《阿彌陀經》的註解,這個註解裡頭有說,「佛之舌相,證小」,這做證明,「則覆面門,以至髮際。今覆大千」,這經上說了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這是「證大事」,這不是小事。大事指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度不了的眾生,這個法門能度,這是大事。八萬四千法門,每個法門度一類的根機,與這個法門相應的一類的根機,它能度;與這個法門不相應,它不能度。信願持名能普度一切不同的根機,它全度了!這真正不可思議。所以這是證大,不是證小,證大事。

  慈恩師又說,「菩薩得覆面舌相,故其言無二,悉真實故」,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,法身菩薩。「則覆面之舌,已無妄語」,生生世世不妄語,決定不欺騙眾生,「況覆大千乎!」這個經上講的,出廣長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他怎麼會說妄語?哪有這個道理!「是故我等,於佛之所讚,應生實信」。我們讀了這經文,一定要生起真實的信心,我們就真正得利益了。所得的利益是真實的利益,世間所有的利益是虛妄的,是假的不是真的,到你壽命終了之後,一切都不是你所有的。古人所講,你帶不去的,不是你的,你自己完全做不了主。帶得去的是你的業力,一生不妄語,這個善行能帶去。生生世世不妄語,成就廣長舌相。我們要相信佛的話,世間人會騙人,佛不會騙人,阿羅漢就不會騙人了。我們不信佛信誰?我們不向佛學向誰學?佛法沒有別的,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,佛是真的,世間法是假的。佛是用真心,說真話,一切行為都是真實的,沒有虛妄的。真與真相應,妄與妄相應,真與自性相應,與菩提相應,妄與六道相應,不能不知道。所以讀了這段經文,對於諸佛之所讚,我們要生真實的信心。

  下面這一句,「說誠實言。說至誠無妄,真實不虛之言」,佛菩薩之所說。「《彌陀疏鈔》曰」,蓮池大師說的,「誠實,明必可信。以誠則真懇無偽」。中國人所講,格物致知,誠意正心,誠從哪裡來的?從格物。格物什麼意思?放下萬緣,物是欲望。佛門常講放下身心世界,這是真正的格物,物欲沒有了,回歸自性。物欲一放下,性德自然就流露出來,性德是什麼?真實智慧、真實的德相。真實的德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從自性流出來,法性土、法性身。我們用的是妄心,妄心是生滅心,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上所有一切全是生滅法。人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、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,這都叫生滅法,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。真的是永恆不變。佛說,我們老祖宗也說,放下萬緣,這是格物;萬緣放下,智慧就生起來,叫致知;智慧生起來,你的意才誠,從真心生的,你的心才正。你有欲望,你的心不清淨,你的智慧生不起來。我們中國老祖宗說的東西很含蓄,意思很深、很廣,一般人看不出來。佛法到中國,把我們老祖宗所說的東西詳細解說,大家都懂了、都明白了,沒有假話。

  「實則審諦不虛」,不是假的,誠實言,實實在在,用智慧來審察。「所謂獅子吼,無畏說」,這兩句是比喻。獅子獸中之王,獅子一吼,小動物腿都發軟,跑不動了,那麼大的威力。無畏說,沒有畏懼,為什麼?說的是實話,說的是真話,大眾當中沒有畏懼。「千聖復起不能易」,千聖是說諸佛,諸佛如來再來,聽到也不會改變,佛佛道同,佛佛所說都一樣的。「萬世守之則為楷」,楷是楷模、是榜樣,今天講的原則,我們必須遵守。

  這個幾句話非常重要。今天這個時代,對我們修學聖賢教誨有一定的困難。困難在哪裡?科學在這個社會發展了四百年,我們在這個社會出生,在這個社會長大,決定受科學的影響,誰能不受科學影響?科學裡面影響,第一個影響就是懷疑,科學提出,第一個我們就要懷疑,從懷疑再詳細加以證實,才可以相信。聖賢這些教誨,今天人學習它,都帶著懷疑的心態,沒有誠信,他怎麼能得到?而且,他們看了之後、聽了之後決定有批判。聖賢人真誠智慧,我們沒有真誠智慧,我們是虛妄分別,用虛妄分別來批判聖賢人的教誨,所以聖賢人的東西沒有價值了。這是我們最大的難處,幾個人能真正相信。

  所以,聖賢教學要復興,談何容易!到哪裡去找一個學生,對聖教、對老師、對自己都不懷疑的,他才能入門,他才能學得好。什麼地方找?沒得找。只有一個方法,古聖先賢再出世,再來,他們生下來就不平凡,就相信,才有指望,要不然真的沒指望。要自己真正做出榜樣,依照這個老方法還有真正不思議的成就,因為科學是看成就,他看到真正成就,他相信了。教學的方法,聖賢教學方法跟我們一般真不同,他要求學生真誠,要求學生聽話,接受他的指導,他對學生負完全責任。你不聽他的,你不可能有成就,這一點非常非常難。不但我們自己不相信,我們的父母不相信,甚至於祖父母也不相信,我們這些老師、同學,你跟他談,都不相信,這怎麼辦?我們必須要堅持,大家統統不相信,我來試試看。我們實驗做成功了,他們大家相信了,你這個路走對了。
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我相信方老師,我相信章嘉大師,相信李老師,我對他們絲毫懷疑沒有。當時我的同學,過去在學校念書這些老師、朋友,長官、同事,認識的人都說我,學佛可以,不要這麼迷,怎麼出家了?沒有一個原諒。我出家,只有一個贊成,方東美先生。我穿著出家人衣服去看他:你真幹了!我說是,老師說的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選擇了。老師說:對,你對了,你走對了。其他人都不是這個說法,說你迷得太深了。可是二十年之後再見面的時候,他改變了,你走對了,我們才知道。所以,信心如何建立,這是大問題。我們今天時間到了,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