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掀開經本,第十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。我們接著看佛的十種通號,第六種『世間解』。這個地方的「世間」,「世」原本是講時間,中國古時候三十年叫一世,所以這個世有三個十,表這個意思,這是說的時間。「間」是講的空間,有時候也稱為世界,界是界限,跟間的意思相同。這個地方說世間,不僅僅是指我們「有情世間」,通常是指六道裡面有情識的一類眾生,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動物。第二類叫「器世間」,器世間是指植物、礦物,以及大自然的種種現象,是我們生活的環境。第三種「智正覺世間」,智慧,正覺世間,通常指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都包括在這一類。「世間解」,「解」是明瞭的意思;換句話說,他對於整個宇宙人生,他都能夠通達明瞭才有這個德號,也是一般宗教裡面所說的全知全能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
近代的科學家他們研究的方向,走向兩極。一種是極大,無窮大,研究太空物理;另外一種是研究無窮小,所謂的量子力學,研究原子、電子、粒子,這是近代科技向這兩極發展。佛對於這一切沒有一樣不明瞭,而實際上科學家所知很有限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讀到,善財童子入普賢菩薩一毛孔中,這毛孔是很小的,其實普賢菩薩的毛孔,跟我們的毛孔沒有兩樣,這個要知道,在裡面所觀察到的,無量無邊的功德藏。諸位要曉得,菩薩如是,眾生亦如是,我們自己也如是。這個境界科學家沒有法子證得,他只能夠看到極其微小粒子的外表,他不能了解它的內涵。所以無論從大、從小兩方面去研究,如果我們用歐陽竟無的話來說,都得不到真實的結果。可見得圓滿的智慧,真實的德能,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原本就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現在為什麼搞成這麼可憐?變成一無所知,一無所能,而且還不知道慚愧。
弘一大師曾經說過兩句慚愧的話,這是到了晚年,晚年做一個總檢討,總的反省,這一生當中,他說「一事無成,人漸老」,這一生當中,一樁事情也沒做成就,人老了;又說一句「一文不值,何消說」,這是總評自己這一生當中的價值,一文不值,還有什麼好說的。這兩句話的含義很深,我們從淺處看,是他老人家反省覺悟了,也提醒我們警覺;往深處來說,實在講與二空之理相應。《般若經》上跟我們說的,「三心不可得」、「諸法無所有」,我們仔細往深處去體會,才能夠稍稍體會到老法師的意境。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我們就要認真反省,仔細的去思量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這個日子應該要怎樣去打發?怎樣去過?如何過得有意義、有價值?佛在經上常常勸勉我們積功累德,這是覺悟的人,過得有意義、有價值。在不可得、無所有的境界當中,可以累積功德,也可以累積罪業。一念覺,你就累積的是功德;一念迷,你就累積罪業。累積功德果報在三善道,累積罪業果報在三惡道。雖然三善道跟三惡道,也是空無所有,也是了不可得,不過相有理無。所以你要問一問,我們現前的環境是有還是空?如果你要認為有,一切皆有;你要以為空,萬法皆空。可是你要曉得真相,空跟有是一不是二,所以《心經》上說,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,這才說明了事實的真相。
如果你累積的是罪業,你一定要受三途的苦報。這個苦報也像夢中一樣,像你在做惡夢,像你在夢中受極大的苦惱、極大的恐懼,你驚醒過來會嚇得一身冷汗,這個時間短。如果你要墮在三途,那個時間長,《地藏經》上所講的「無數劫」,你要受苦難的折磨,這是你一念不善。你在生活環境當中累積罪業,這樣的人,就是經典上我們常常讀到「可憐憫者」,世尊稱這樣的人為可憐憫者。而覺悟的人,他會運用機緣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能把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,佛在經上對他們讚歎,他們受善的果報。而且果報愈來愈殊勝,愈來愈不可思議,從人天的福報,提升到十法界,提升到一真法界,提升到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。這些事都在現前一念之間,問題在我們自己會不會。我們要問,我們實在不會怎麼辦?很想學又不會。只要你有一個真誠心、懇切心想求,你就能得度,這正是佛家所講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你決定能得度。應當怎麼學法?依教奉行,你就能成就。依照佛在經典上講的教誨,認真努力去做,就能得殊勝的果報。逐漸逐漸對世間一切理事因果,漸漸就明瞭了,這個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漸悟。悟有頓悟、有漸悟,頓悟難,漸悟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這是解行能相應,解幫助你行,行幫助你解,一直到究竟圓滿,圓滿才稱世間解。
下面一個德號『無上士』,「士」是讀書人,在中國古代社會地位最高,被社會大眾所尊敬。古代中國社會有士農工商之別,在印度有婆羅門、剎帝利、吠舍、首陀之別。不過中國對於階級觀念,沒有像印度那麼深的執著,所以大乘佛法到中國來,很容易被中國人接受,中國人能夠理解與這個有關係,「士」用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知識分子。釋迦牟尼佛以及他的學生,可以說是個個都是有高尚的品德,有真實的學問。可是他們的生活非常簡單,對物質生活,對世間的名聞利養,他們完全捨棄掉,實行托缽的制度,托缽乞食。他不是普通的乞丐,他是有學問,有道行的人,所以稱他作「乞士」。在知識分子裡面智慧之高,德行之廣,沒有人能夠超過佛陀的,所以我們對於佛陀尊稱為「無上士」,也就是用現在的話說,知識分子沒有超過他的,他在知識分子裡面至高無上。佛陀會不會因此感到驕傲?沒有,為什麼沒有?佛看一切眾生,智慧德能跟他沒有兩樣。他稱無上士,實在講一切眾生若從自性上來講,哪一個不是無上士?皆是。我們今天這個德號失掉,正是因為我們有兩種煩惱障住了。煩惱障礙我們的覺性,煩惱障,還有一個所知障,我們自性裡本具的大涅槃、大菩提,就被這兩種障礙障住了。佛告訴我們,這兩種障礙不是真的,是虛妄的,只要將這兩種障礙放下,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現前,於是「無上士」的德號也自然就具足。這些都要靠我們現前認真努力斷煩惱,斷煩惱也就是斷惡修善,斷惡修善的目的是恢復我們自性的性德;如來果地上十號就是性德。
下面一個名號叫『調御丈夫』。我們先說「丈夫」這兩個字,這兩個字在中國古時候,跟英雄兩個字是相提並論,大丈夫就是大英雄。所以此地的丈夫,沒有男女之分,也沒有老少之分,是從德行上說的,別人辦不到的事情,你能夠辦到,這叫大丈夫。佛在經典裡面,給我們也說得很多,重要的還是要親近明師,修積善法,成就自己的品德學問。上面這兩個字「調御」,實在講調御是講效果,「調」是調心,我們心裡面妄想雜念很多,如何能夠調和?把妄想雜念除掉。「御」是控御、控制,控制我們的行為,不讓身口造惡業,這叫御。所以調心御行,這在佛家講叫真正修行,如果你懂得這個原理,你的修學功夫當然得力。你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,你不懂得調心,你不懂得控制你的行為,所以你不能稱為丈夫,一個大丈夫他有這個能力。
今天我們這個社會,有許多人稱它為多元文化的社會。特別是在澳洲,澳洲最近這幾年,非常重視多元文化的調和。這個原因是近代澳洲政府,對他們這個國家地區採取了開放政策,歡迎外國人移民居住在他們國土。新的移民到澳洲去,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種族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生活環境,不同的宗教信仰,現在居住在一個社會,怎麼樣讓這些人,能夠在一切不同裡面來調和,這是一樁大事情。唯有調和才能夠繁榮這個社會,希望能夠達到新移民跟他們的居民,彼此能夠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相關懷,互相合作,來創造美好的社會,美滿的生活。這個目標理想非常崇高,深受社會大眾的歡迎,所以他們常常辦這些論壇。我聽說十二月初,還有一個大型的多元文化的論壇,有這一個活動,他邀請我們參加。實際上現在世界由於交通的便捷,資訊的發達,我們細細想一想,哪一個國家、哪一個地區沒有外來的人?既有外來的居民,豈不都是多元文化的型態嗎?澳洲人是把這個問題,正式提出來公開討論,希望達到這個目的。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地區,這裡面聰明智慧的領導人,都注意到這個問題,也都很注重這個問題。
用什麼方法來調和?哪一種方法調和有效果?現在大家都在試探。我看到這個現象,我們立刻就體會到,西方極樂世界更是一個大型的多元文化的生活地區。西方世界的居民,是來自無量無邊各個佛剎往生到那邊去的人,所以要講到文化背景不同,生活環境、思想的分岐,可以說是沒有能夠比得上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複雜,來自盡虛空、遍法界。這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,如何把多元變成一元?這是我們得看阿彌陀佛的本事,阿彌陀佛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。我們今天對於多元文化感到頭痛,不能解決。有沒有想到毘盧遮那怎麼解決的?阿彌陀佛怎麼解決的?所以《無量壽經》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無疑的就是多元文化最重要的教材。你要想解決這個問題,學阿彌陀佛,學毘盧遮那如來,這個問題才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解決。所以佛稱為「調御丈夫」,名實相副,一點都不過分。
在世間法裡面,無論我們團體大小,小是一個家庭;大是一個國家,乃至於世界,世界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,國家我們曾經看到。古今中外都有幾位具有高度智慧賢德之人,他在群眾當中起了調和的作用,使這個團體上下能團結一致,於是他們才能建功立業;小,家庭興旺,大,國家富強。由此可知,調和大眾的這種人是關鍵人物,非常重要。我們發現這種人,一定要對他尊敬,誠心誠意向他請教,得到他的協助,就能夠成大功立大業。能夠調御盡虛空、遍法界,這是佛菩薩。佛菩薩何以有這個本事?諸位細讀《華嚴》你就曉得,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則,以真誠待人,慈悲接物。真誠能感動一切人,一切眾生同一個自性,同一個佛性,沒有不能感動的;不能感動,是我們自己的真誠心不夠。果然真誠到極處,自然能夠感動一切眾生,即使眾生煩惱習氣再重也會受感動,也多少都能夠收斂一些,這樣對社會安定,對世界和平,對眾生福祉,就有了貢獻。這種貢獻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積功累德,用現在的話來講,積極正面的貢獻。
下面一個德號『天人師』。「天」是三界二十八層天,可是二十八層天裡面,佛給我們講,長壽天佛不現身、不說法,為什麼?他們不能接受,所以佛將長壽天排列在八難之一。「難」是遭難,遭什麼難?聞法的機會斷掉了。諸位必須要知道,一切眾生第一殊勝希有的因緣就是聞法。根性利的,善根福德深厚的,聞法他能夠覺悟,甚至於在一生當中他能證果,他能夠作佛,諸位想這多麼殊勝。如果把眾生聞法的這個機緣,把它破壞了,把它斷掉了,這個罪過重,最嚴重的是阿鼻地獄,誰到那裡受罪?破壞一切眾生聞法機緣的那個人,造的罪就重,希望我們要記住。換句話說,要是反過來,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,成就一切眾生,得到聞法的機緣,那是第一善,沒有任何一個善法能跟這個善相比。
這兩天你們也許聽到,李木源居士說的捐獻土地給我們建彌陀村的洪老居士。一個月之前我去看他,他病得很嚴重,我們看他的樣子朝不保夕。他自己也知道,所以他的心裡很著急,希望在他沒走之前做一樁好事。他這塊土地急著要捐獻出做彌陀村,他是真心誠意,找李居士,李居士也有誠意幫大家來做。諸位要曉得,這不是他自己做,他自己將來不會住裡頭去,是為眾生造福,為大家跟阿彌陀佛結殊勝的法緣,幫助大家,成就大家往生極樂世界,這個緣太殊勝了,這個福報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。洪老先生發的這個願,我們從澳洲弘法回來,李居士告訴我,他想到彌陀村將來建設需要費用,現在募款相當困難。所以洪老先生自動將地價又降了一千萬,原本講好的是兩千五百萬,現在是一千五百萬,而且只要付一千萬,另外五百萬可以分期付款。這個心發了之後沒多久,沒幾天,醫生給洪老先生看病,他得的是癌症,喉頭癌,喉嚨打了一個洞三年了,說話很模糊,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,他講話聲音很低沈,一個字都聽不出來,他的身體非常衰弱。醫生給他看的時候,把他那個癌拿掉了,告訴他兩個月之後你就能完全恢復,不可思議。我聽說,我再去看他,前天我去看他,紅光滿面,音聲逐漸響亮了。前天講話很多,他每句話、每一個字,我都聽得很清楚,他講福建話我聽得懂,我聽得很歡喜。
我把一串念珠送給他,他昨天就有感應。昨天我到這兒來,他找李木源居士去,告訴李居士,他說我現在真的相信,他說本來一生他都懷疑,都不相信。他說前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,他說根本不像夢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看到有兩個人,一男一女長得非常端正,相貌非常好,站在他旁邊,他問你們兩個是什麼人?從哪裡來的?他們也不說,就勸他要忍耐,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忍耐,洪先生點點頭。洪先生一生毛病就是急躁,他們勸他忍耐。然後又告訴他,來也空空,去也空空,老先生聽得懂,點點頭。再問他,他說他們兩個人是玉皇大帝派來照顧他的。我們講《華嚴經》上,正講到的是三十三天,玉皇大帝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洪老居士說我八十歲了,絕不打妄語,千真萬確的事實。他很有信心,會看到彌陀村圓滿成就,他有信心。現在身體一天比一天好,我聽他早晨還下樓運動,使我們看了增長信心。
佛陀不但是人間的老師,也是諸天的老師,所以稱為「天人師」。現在我們世間人對老師,尊敬的心很淡薄,可是天人對老師的尊重並沒有降溫。為什麼?他們有智慧,他們對一切事理比我們看得深,比我們看得廣。諸佛菩薩,天龍善神,對於我們起一念善心,做一點點善事,這樣明顯的感應來幫助我們。類似洪老居士這種感應,我們見得很多,在在處處都有,只要我們自己發的是真心,為眾生,為社會,為佛法,自自然然感得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衛護。所以諸佛菩薩確實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榜樣,一切眾生的模範,這稱之為師。我們今天修學佛法,我們的總題目標榜的是,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這兩句話要常常記住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行為,能不能為世間一切眾生的好樣子?這是我們要深深檢點的。如果不能做眾生的好榜樣,就決定不能做;如果可以做眾生的好樣子,我們就應該要做,不要憂慮,不要懷疑。經上說得好,「疑」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菩薩能成佛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我們天天在高呼,天天在提醒同修,我們有沒有做到?對於佛在經上的教誨,是不是真的不懷疑、真的理解,認真努力去學習?只要真實去修學,果報之殊勝就如佛在經上所說的,一點都不錯。
末後一個德號是『佛』。這個字大家聽得多了,佛是佛陀的略譯,它的意思是智慧、是覺悟。智慧裡面說了三種,「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」,這三種智圓滿具足。「智」是體,「覺」是用,他能夠自覺,能夠幫助別人覺悟,做到自他圓滿覺悟,才稱之為佛。這裡面說到自他圓滿覺悟,有一些同修起了疑惑,佛幫助眾生覺悟,我現在還沒有覺悟,他怎麼就成佛了?諸位要曉得,覺行圓滿的意思,原來教化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覺悟,自己覺悟圓滿了,就是自行化他圓滿。由此可知,你如果不發心覺悟別人,你自己覺悟就不可能圓滿,這正是古人常講的,「教學相長,師資道合」。老師幫助學生,學生也資助老師,所以教學實在講是相輔相成的,利益無邊,不單單是老師教學生。所以哪一個菩薩不熱心去講經說法,教化眾生?你要問他為什麼?實際上為了自覺。自覺覺他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不肯發心幫助別人,自己就沒有辦法圓滿的覺悟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。到什麼時候你去幫助別人,與自己不相干?成佛了。成佛之後,所謂倒駕慈航,他自己自覺已經圓滿了,那個時候幫助一切眾生,純粹是覺他,這裡頭沒有自覺。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,覺他都是為了自覺,到等覺菩薩還是如此。由此可知,你真正要想自覺圓滿,不能不熱心教他。
在果報裡面佛也跟我們說,財布施得財富,你發財,你這個財從哪裡來的?我們今天看到社會,社會上有不少大富長者,年事並不高,我們看到有二、三十歲的,不到四十歲的,億萬財產。而這個財產,並不是他的先人留給他的,是他自己創業成就的。比他聰明的人,比他能幹的人很多,跟他幹同樣行業的人也不少,為什麼他能發達?別人不能發達,甚至於被淘汰掉,原因在哪裡?命裡頭有,那個人命裡頭沒有。你從事某個行業,你用你的智慧能力,那都是增上緣,如果沒有因,單有緣不能結果。果報現前,一定是因跟緣結合的,才變現出果報。因是什麼?前生修的財布施,這一生得財富。前生修的財布施多,無論他從事哪一個行業,他都賺錢,為什麼?命裡頭有。如果前生沒有修財布施,你從事任何一個行業,你都賺不到錢。命裡頭沒有,哪裡來的?這個道理懂得的人就不多。現在世界上一般年輕人,看到某人成功了,去研究他,他怎麼成功的?好好的跟他學習,學得再像,百分之百的相像也賺不到錢。什麼原因?命裡頭沒有,哪裡能學得來的?
所以你希望發財,佛教給我們要修財布施;你希望得聰明智慧,你要修法布施;希望健康長壽,你要修無畏布施。你不肯修因,哪裡會有果報?佛給我們講的這是真理,這是正法。不是說我們求佛,佛能保佑我們升官發財,沒這個道理。如果求佛,佛就保佑你,豈不是把因果定律給推翻了,佛也沒有能力推翻因果定律,所以佛的能力,教導我們修因證果。所謂的是種善因得善果,這是佛說的,佛不欺騙人,佛所講的話句句都真實。如果已經得善果的人,通達這個道理,又肯修布施,他的福報就很大了,愈來愈殊勝,不但他這一生福報享不盡,生生世世的福報都享不盡。可是種福,真的還得有福報的人,沒有福報的人想種福,種錯了地方。這佛家常講「福田」,像我們種稻一樣,種在田裡面,這一塊土地肥沃,陽光雨水都能很充分,你種子下去之後,長得很好。如果種在沙土裡面,種在石頭裡面,種子爛掉了也生不出芽出來,所以你要認識福田,你才能真正種到福。如果不是福田,你到那裡面去種福,你將來會很失望,得不到結果。什麼是真正福田?這個地方有人真修行,有人真正在這裡證果。所以我們看到洪恭蘭老居士的發心,我就曉得將來這個彌陀村建好之後,這裡面一定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念佛往生不退成佛,這是真正的福田,所以他才有這麼大的功德,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感應,否則的話不可能。
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他說迦葉尊者在無量劫前,曾經布施供養一尊辟支佛一缽飯。這是遇到真正修道人,他出來托缽。我們知道辟支佛是半個月出來托一次缽,他有機會遇到,真誠心、恭敬心供養這一缽飯,佛說他得的果報是什麼?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,我們相信佛的話,是真話不是假的。這裡面給我們顯示一個大道理,那就是我們修福不要懷疑,不要猶豫,要果敢,要認識清楚,緊緊的抓住機會,機會一過去再就找不到了,這就是智慧,這就是有福之人,你能抓住機會。不要去胡思亂想,這個到底有沒有福報?這個福報到底是有多大?我應該怎麼作法?你在這個地方就胡思亂想,縱然布施,福報就很有限。所以把一切分別、妄想、執著摒棄,以真誠恭敬心來修布施,這是佛教導我們的。所以凡事它都有個理,都有因果,這是我們要注重的。所以佛稱之為智覺圓滿。
末後這個名號叫『世尊』。具足上面十種德號,為世出世間一切大眾所尊敬的,稱之為「世尊」。所以世尊是個總號,前面這是別號,每一個名號,都是顯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。這十號在佛法裡面,是屬於佛教普通的常識,每一個德號它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白。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:
【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。】
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幹什麼?就這樁事情。諸位要記住,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出家,出家就幹這個事,沒有別的事情。幹別的事情,錯了,不是你本分做的工作。所以我們對初學介紹佛法常說,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陀對於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。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他在社會是什麼個地位?他所扮演的是什麼個角色?要用現代的話來說,他們是一群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。我們今天也出家,做佛的弟子,我們有沒有認清楚出家人的職責是什麼?出家人應當幹的是些什麼事情?為諸天及世人民講經說法,你幹的是這個事情,其他的事情與你不相干。現代有一些人將出家的目的搞錯了,顛倒了,出家之後去做一些社會慈善事業,也博得社會的讚歎,政府的獎勵,這是現代;如果在古時候,我相信決不是這種現象。你出家,人家稱你法師,「師」是什麼?天人師,你是老師,稱你叫師。師,你有沒有教學?有沒有上課?你沒有教學,沒有上課,人家稱你師,你想想看,你是什麼味道?名實不副。如果做社會慈善救濟工作,不必要出家身分,在家身分可以做。出家不能做,為什麼不能做?出家人沒有錢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三衣一缽,什麼都沒有。他的衣服布施給別人沒衣服穿了;他好不容易化一缽飯布施給別人,這一天就要挨餓,就沒得吃了。所以社會慈善救濟工作,是佛在家學生這一些大富長者,他們做的事情。佛不做這個事情,佛給我們示現的,「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無事」,其他的事都放下了。佛教我們只做一樁事情,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,我們就幹這個事情,除這個事情,都不是我們幹的。辦一個佛學院,佛學院裡面行政事情,說老實話,也不應該是出家人辦,出家人當教員。你們想學哪一部經論,我給你開個課,給你講這部經論,其他的事情不聞不問,這是我們的本分事情。本分事情一定要做好,不可以本末倒置,不可以捨本逐末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
在這一段經文裡面,我們還有一個發現。那就是世間自在王佛壽命很長,他『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』。回過頭來我們想想,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他這裡是四十二劫。佛的壽命,釋迦牟尼佛的壽命七十九歲,世尊七十九歲圓寂的,我們中國人習慣說虛歲,八十歲,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。世間自在王佛講經說法四十二劫,他的壽命決定不只四十二劫,壽命長。壽命長說明那個時候、那個世界的眾生福報很大,很值得我們羨慕。那個時代好,決定不是五濁惡世,五濁惡世命濁壽命短。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,世間自在王如來那個時代是清泰國土,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。這是我們應該要體會到的。
『說經講道』,什麼叫經?什麼叫道?「經」是講理論,宇宙人生的真理,佛所說的一切都不離開諸法實相,宇宙人生的真相。「道」是道路,比喻修行,生活如理而行這叫道。成佛之道,菩薩之道,佛教給我們怎樣去作佛?怎樣作菩薩?正覺之道。只要我們對經典義理明瞭,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,與經典的義理相應,這就叫行道。我們今天皈依無量壽佛,皈依阿彌陀佛,如果能把《無量壽經》字字句句都落實到我們生活之中,我們就是行道。我們將我們實際的行持,展現給社會大眾們看也叫講道,雖然沒有講,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,身教。我們用言語,這是口在教學;做出樣子,身在教導。諸佛菩薩身語意三輪教化眾生,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這一段是說明過去世間自在王應化在世間,那個時候的人民生活,以及他老人家教學的狀況,文字雖然不多,交代得很清楚。請看底下這段經文:
【有大國主名世饒王。聞佛說法。歡喜開解。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。】
這是說明阿彌陀佛發心、修行證果的一段因緣。佛說法聽眾裡面有一位大國的國王,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經講道,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有十六大國王都是佛的學生,常常來聽經,來接受佛的教誨。世尊出現的時代,在我們現在來說,屬於上古,那個時候國家沒統一,都是部落的民族。中國在那個時代是周朝,我們在史書裡面見到的八百諸侯,這是歷史上所記載的。諸侯就是國王,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國家,古書裡面記載,大國方圓百里,小國有二、三十里。如果要論小國來說,這新加坡就有不少小國,別看新加坡小,在古時候好多個國家了,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國家。想必世間自在王出世那個時代,狀況也是如此,但是那個時候人的福報大,壽命長。
有大國王名叫『世饒王』。「世饒王」一定是當時社會,對這個國王讚歎的一句美稱。「世」是世間,「饒」是豐饒,說明這個國王有智慧很慈悲,對於國家人民照顧得非常周到,這才能稱之為世饒王。人民對國王非常感激,非常尊敬,非常的擁護他,所以他有這麼好的美稱。他是佛的學生,常常到道場裡面來聽佛講經說法。不但常來聽,聽了之後能『歡喜開解』,「開」是開悟,「解」是明白,真正把佛所說的意思聽懂,所以他就發心。『尋發無上真正道意』,「無上真正道意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、無上菩提。他真的明白,真的覺悟了,人一生應當追求什麼?要追求無上道,這才是真正覺悟,不是做一個大國王。做大國王解決不了問題,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,自己什麼問題?生老病死,你解決不了,解決不了六道輪迴的問題,對於你自己國家人民再愛護,你也不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。縱然你能夠把社會福利事業做好,使全國人民少有所學,好好的讀書,沒有失學的;老有所養,你也只能幫他一生。他死了以後還有來生,還有來世,來生來世怎麼辦?你沒有法子幫助他。所以你如果真正要發大慈悲心,你要照顧這一些眾生,要生生世世照顧他,要幫助他脫離六道,要幫助他出離十法界,要幫助他作佛作菩薩,這才叫大圓滿。所以他真的懂得了,真的明白了,明白之後想一想,還是要作佛好,不作佛不能解決問題,所以他就發心了,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要發成佛的大心。心一發他就有行動,他真幹,不是說說就算了。請看底下這段經文:
【棄國捐王。行作沙門。號曰法藏。修菩薩道。】
這說明他發心之後出家真幹。『棄國』,捨棄富貴,古人所說的,「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」,古時候這個國王,他的領土等於說是他的私有財產,他是那麼富足;人民等於說是耕種他的土地,向他納稅。「棄國」,捨棄他的財富,『捐王』,捨棄他的王位,捨棄他的地位。諸位想一想,富貴是世間眾人之所愛,眾人之所追求,你不一定能求得到。世饒王既然已經得到富貴,而且是大富貴,因為他是大國王。大富大貴能捨,捨了之後,他去作『沙門』。「沙門」是出家人的稱號,實在講這個名稱,在古時候印度每一個宗教裡面,出家修行的人都稱作沙門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在中國只有佛家出家人稱沙門。沙門是梵語,意思叫勤息,一般解釋叫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,這叫沙門;換句話說,他的意思斷惡修善,能夠很勤奮、很努力、很精進的去斷惡修善,這個人就叫做沙門。因此沙門的這個稱號,在家人也可以稱,只要真正去斷惡修善都能夠稱沙門。這個地方意思是他已經出家了,『號曰法藏』,他的老師給他起了個法名,這個法名叫「法藏」。「法」是一切佛法,「藏」是含藏,一切佛法都含藏在其中,這稱之為法藏。由此可知,法藏就是我們自性的稱號,唯有真如自性,才含藏一切諸法,世出世間一切諸法,都含藏在我們自性之中。
『修菩薩道』,這一句是讚歎他真修行,出家之後他真幹。以「菩薩道」為標準,將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行,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,這叫做修菩薩道。菩薩道的標準是什麼?我們淨宗提的五個科目就是標準。第一個是三福,淨業三福;第二個是六和敬;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;第四個是六波羅蜜;第五個是普賢菩薩十願。我們只提了這五個科目,不必再多了,這五個科目簡單明瞭,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。用這五個科目做標準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對人對事對物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要與這個標準相應,不違背這個標準,就叫修菩薩道。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違背這個標準就不是修菩薩道。大家要記住,違背這個標準是修三惡道,果報非常不好,這是我們必須要記牢的。底下一段是世尊對他行持的讚歎:
【高才勇哲。與世超異。信解明記。悉皆第一。】
這些話我們都要記住,要向法藏菩薩學習。『高』是讚歎他的德,德高。『才』是讚歎他的智,他有智慧、他有才華。『勇哲』是讚歎他的志向,他所立的大志確實與人不同。世間人追求的是富貴,追求的是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享受。菩薩覺悟,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不實,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,所以能把它捨斷得乾淨。他知道無上道才是正法,是諸佛如來所證的,是一切覺悟人所希求的、所學習的。他是真正覺悟,真正明白了,所作所為跟世間人不一樣,『超異』,「超」是超越,「異」是不相同,這兩句說明了他的稟賦不同凡響。末後這兩句落實在高才勇哲,『信解明記,悉皆第一』,這是我們非常羨慕的。我們能不能做到?能,從哪裡做起?從「信」。我們今天讀經聽經不能夠覺悟,雖然聽經讀經不開悟,原因在哪裡?信得不真。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。我們今天信心不清淨,如果信心清淨,就生實相。生實相就生智慧,下面「解」、「明」、「記」,當然就第一。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曉得,法藏為什麼樣樣拿第一?信。我們今天在信心上有問題,所以佛在經上常講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。《大智度論》上也說,「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」,你要不信,你怎麼能契入?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,應該要有啟示,應該要有領悟。沒有一法,沒有一字,不是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。誰的自性?我們自己的自性。所以只要建立清淨信心,我們也能像法藏一樣皆悉第一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