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七百零一頁第四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「又云名能開悟曰妙。名者,五法之一,一切事物有名有相,耳可聞謂之名。眼可見謂之相。聞物體之名,便心浮現其相」。我們念到此地。請看參考資料,「五法」。名是五法裡面的一種,五法是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,這是佛在《楞伽經》上說的。楞伽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,這部經是世尊,好像世尊三次蒞臨斯里蘭卡,第三次講的這一部經。這部經裡講的大乘義理,講得比較深,主要的對象是度當時的國王。當時國王喜歡戰爭、喜歡殺人,佛為他講這次經之後,他皈依三寶,護持佛法。這部經在大乘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。五法三自性、八識二無我,這相宗的,《楞伽》是相宗。相宗有十一部論,六部經,六經十一論。這是相宗六種主要經典之一,六經十一論。

  「一、名:名即假名也」。名不是真的,但是這個東西很重要。老子說得很好,跟佛意思一樣的,「名可名,非常名;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言語跟名都沒有實體,所以名是假名。「謂一切聖凡,情與無情,若根若塵,各有自相,逐體稱呼」,這叫名。名是人給它起的、給它建立的,大家都承認,都用它,所以它就起了很重要的用途。但是一定要知道,名離開相就是空洞的,毫無意義,這是它必須有相。

  「相即色相也。謂三界一切品類,洪纖妍醜」,洪纖是大小、粗細,妍醜就是美醜,「情與無情,及根塵諸法,各有形狀」,這叫相。相實在是就是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「能生萬法」,萬法就是萬相。同是一類,我們在今天講的我們同是人,相貌各個不相同。如果是心現,相貌應該相彷彿,差不多;識變,差距就很大了。識就是妄想、就是雜念,各個人不一樣,不但各個人不一樣,就是一個人,先後也不一樣。因此相是假相,沒有一個相是真的。

  佛法真假的標準,真的永恆不變,這真的;剎那變化,這就是假的,這就不是真的。佛告訴我們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為什麼?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樣頻率之下產生的。這個頻率,我們實在講,無法想像。你動個念頭去想,不知道多少個念頭了。所以佛法說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滅,八不中觀裡頭把它擺在第一句,很有道理。這就叫妄想,這就叫無始無明。無始無明的意思,就是名相表面的意思,它沒有開始。如果說它有開始,它就會有消滅,有生有滅,有生有滅那就真有這個東西。它有這樁事情,但是不能說它有生滅,它生滅速度太快了,也可以說它是生滅同時,你見到這個相,這相已經過去了、已經滅了,所以說不生不滅。生滅與不生滅實在講是一個意思,同一樁事情。我們必須在這些名相裡面細心去體會,可以得出一個概念,這個概念要證實,這就是佛教是科學。為什麼?科學最重要的就是要證實。佛經,你看清涼判《華嚴》,信、解、行、證,到最後一定有證。有信、有解、有行,沒有證,這不是真的,科學不承認你;要有證,科學就承認你。

  世尊說法分為三個階段: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這三個階段怎麼分?按時間,世尊滅度之後一千年,正法;第二個一千年,像法;第三個一千年之後,總共是一萬年,就是十個一千年,是末法;末法之後,滅法。所以佛法是生滅法,佛法也不是真的,因此佛教給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佛法要學,學,要放下,你才真正得受用,如果執著佛法,那就錯了。佛是教我們破執著的,往往一個名相用好多個名詞,意思就是叫你不要執著。名是假名,在修學過程當中它有作用,它幫助你開悟,你決定不要執著它,執著有個佛法就錯了。所以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很明白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法與非法都不應該放在心上。那心放什麼?心不能放,心本來是清淨的。你證得之後,就會跟惠能大師一樣,第一句話就很感嘆的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它什麼也沒有。這是本性,本性上再加一法在裡頭,它就生病了,它就不正常了,所以絲毫都加不得。我們現在有沒有加?實在講沒有加。那我們這些妄想雜念從哪來的?阿賴耶來的,妄心,不是真心。真心在,是妄心障礙我們見真心,不是真心沒有了。妄由真起,那真現在是蓋在妄的裡面,我們只看到妄沒看到真,其實真就在眼前,但是迷了自性的人他就是不知道。

  這些事實真相,佛要是不告訴我們,我們永遠不會發現。告訴我們,我們知道了,有這樁事情,那我們下面一步就是要求證,要把它證實。證實,這就叫證果。信解行證這四樣都有,從性質上來說,這叫正法,它圓滿具足。如果在這個階段裡頭有信、有解、有行,沒證,這是像法。假如只有信解,連行都沒有了,所謂有講經的、有聽經的,有信有解,沒有去照做,這叫末法。如果講的人沒有了,聽的人也沒有了,行證當然更沒有了,這叫滅法。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末法時代。真是末法,還有講的,還有聽的,還有行的,少數,愈來愈少了,那慢慢就走向滅法了。但是佛告訴我們,佛的末法是一萬年,後面還有九千年,法不會滅的。以前章嘉大師跟我說過,但是有起伏,末法九千年有起來的時候、有降下去的時候,起伏不定,這是在一切眾生有沒有福報。出家的人多了,修行的人多了,講經的人多了,修行的人很少(真幹的人),證果沒有了,不可能,這末法現象。

  我們在很多國家地區看到佛法,也看到很多念佛人,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不多。印光大師的時代,《文鈔》裡面說得很多,我們讀到感觸很深。六十年前,我們聽到佛法,歡喜學佛。在台灣這個地區還不錯,老一代的和尚還有幾位講經的法師,年歲也大了,說年歲大,才只有六、七十歲,一年會講一、二次經,大概一次是一個月,不是天天講,所以講經少。長年不斷的是李老師,這個在台灣大家都知道。可是李老師講經是一個星期講一天,一年到頭不中斷,換句話說,一年只有五十幾個星期。我在那裡住了十年,過年放假,原因是要遷就聽眾,每天來聽講,聽眾實在是沒有時間。那個時候沒有現代這個設備,如果有現代這樣的設備,我相信李老師每天講經,你在家裡可以收看,不必每天要來。那時候沒有這個設備,遷就聽眾,聽眾一個星期只能夠一次。所以李老師定的星期三,想聽經的,星期三的晚上一定空下來,每個星期三一定講經,不要通知的,固定的地點,固定的時間,風雨無阻。李老師在台灣台中住了三十八年,講得是不錯,也有幾個出家人想到台中跟他學,一個星期只聽一堂,其他的時間都聽不到,所以進度太慢,也沒人來聽了。

  我到台中,看到老師一個星期講一堂,很適合我的口味,為什麼?我能把它完全融化。我的能力,在那個時候能力,只能夠是他三天講一堂,我能完全消化。是一個星期講一堂,我就很自在了,不那麼吃力,很輕鬆。要是每天講一堂,那我就很辛苦了,什麼?消化來不及。兩天講一堂還能消化,但是很累,三天講一次就很輕鬆、很舒服。不能消化不行。而且還得複講,找一個時間,找幾個聽眾,把老師星期三所講的重複再講一遍。講完之後,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,對於學習很有幫助。所以我就掌握到這個機會,我在台中每個星期有一次複講。複講不是在講台,學講經的同學二十多個人,所以要輪到很不容易。我也不需要輪到,找同學家裡,一個星期有時候可以講兩遍、講三遍。同樣的東西,我的標準是講十遍。老師講經雖然一次是兩個小時,他有台語翻譯,實際上是一個小時,一個星期一個小時。我學習,我的方法是講十遍。十遍達不到,一個星期只有七天,大概我可以講五遍。我找五個人家,星期一在張三家裡,星期二在李四家裡,星期三聽老師講經,星期四、星期五,我就找同修家裡,到他家裡去講。時間是一個小時的複講,大概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學習討論。這很有幫助。因為時間多,所以我充分預備。老師講到這段課文,經文,我去找很多參考資料,把它統統都看一遍,然後聽老師講經。聽的時候我心裡想,如果我不聽他的,我來講是怎麼講法,他跟我講的有什麼不同,我在研究這個,所以這很有進步。哪些地方他講得比我好,我沒有想到,我揣摩這些,這就是我跟大家學習不一樣的地方。

  我蒐集《華嚴》;那時候到台中學《楞嚴經》,我蒐集二十多種《楞嚴經》的古註。同修們送我的供養,我就告訴他,不要送錢給我,送書。書在香港買,在中國大陸去蒐集,蒐集來寄給我,多少錢,你們替我付錢。大家都歡喜。老師講《楞嚴》,想到古人的註解,問我知不知道。差不多我都有,他感到很奇怪,他說你怎麼會有這些東西?我說我拜託別人蒐集的,在香港蒐集的,全是線裝書,木刻版本。原本我是想學《法華經》,我帶了十幾種《法華經》的古註。到台中,老師告訴我,他說我現在在講《楞嚴》,《楞嚴》也是一部大經,分量跟《法華》差不多,你要學《楞嚴》,我就不必操心了;你學《法華》,我單獨給你講這個經,實在抽不出時間。所以我就接受了。這兩部經在中國稱為「成佛的《法華》,開慧的《楞嚴》」,相提並論的,《楞嚴經》開智慧,《法華經》一闡提也能成佛。所以到台中改學《楞嚴》,也非常有興趣。名跟相。

  「三、妄想:妄想者,分別虛妄之念也」。這一句話說得好,意思是前面說的名、說的相,在這二法上起了分別心。「認假名為自己,執幻相為本身」,哪個人不是這樣的?我有個名字,叫名字,這是我,這不是別人,執著身是我的相,身相,都是這樣的。我們的姓名都不是真的。中國姓氏從哪來的?我們知道,古時候只有名,沒有姓。姓氏的由來,起源古時候部落接受帝王的封號。我俗家這個姓,姓徐,那個時候我們的老祖宗接受周王朝的封號,這個地方叫徐國,就是現在的徐州。江蘇跟安徽交界的地方,徐州,那是一個國。以後國沒有了,我們就以國為姓。大概多半都是這麼來的。

  周朝,中原一代,幅員不是很大,從黃河流域到長江,就這一帶地方。嶺南那是異族了,就是沒有開化的野蠻人。中原這一帶多少國家?歷史上告訴我們,八百諸侯。大概也不過十個省,八百多個國家,大國它的領土有一百里,小國二、三十里。二、三十里是現在一個村鎮,現在一個縣大概都是那個時候好幾個國家合併起來的。所以中國人的習慣,古人常常講天下,而不講國家。孔子周遊列國,我們看看文獻上的記載,孔子周遊的地區不大,十幾個縣而已。那個時候旅行,乘馬車、牛車,一天走路並不是很遠。路沒有馬路,哪有現在的路這麼好走?馬路是馬走的路,稍稍比較寬一點。我們前些年到雲南去旅遊,去朝拜雞足山,雞足山還有馬路,有騎馬上山的。聽說現在馬匹取消了,公路開上去了,有纜車、有公路,馬路就沒有了。那可能是最後一批馬,失業了。

  所以讓我們不要執著。執著,這就是六道凡夫。覺悟的人不執著,恆順眾生,順眾生這些假名假相,彼此好溝通,然後再以正智來幫助眾生慢慢覺悟,知道什麼是真的、什麼是假的。「認假名」,這個認就是執著,「為自己,執幻相為本身,則有心、心數法,種種攀緣」,這叫妄想。這底下有個括弧,心、心數法,「心即心王,心數法即受想行等法」。受是感受;想是思想,能想過去,能想未來;行,指的這些東西不會中斷,前念滅了後念又生,這叫行,行是相續不斷,這個都叫妄想。

  「四、正智」。前面三個是凡夫,後面兩個是聖人。聖人有正智,「如來明了正見之智」,叫正智。「謂了前諸法如幻如化,非斷非常」。前面的名、相、妄想,它是什麼?它是如幻如化,不是真的,不能說它沒有,也不能說它有,有而非有,非有而有,所以這個現象非斷非常。斷常是兩樁事,斷,就不是常;不是常,它就是斷了。不能說它斷,也不能說它常,這是事實真相。換句話說,知道它確實不斷不常,不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這就是智慧。如果放在心上,這就妄想;不放在心上,這正智,知道有這麼回事情。超過一切凡夫小乘偏見、邪見,所以叫正智。換句話說,修行證果這些聖者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這些人,他們心清淨,他們心沒有名、相、妄想,他沒有這個東西。你問他,問他他也給你講這些東西,為什麼?眾生執著,這些聖人隨順眾生執著而執著,不是他真執著。

  像釋迦牟尼佛,這是佛應化來的,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,連八相成道也不執著,就是說他心裡沒有八相成道。但是八相成道的事我們看到了,八相成道的名我們聽到了,事是我們看到了,我們是凡夫,以為都是真的,名是真的,相是真的,想是真的,其實佛的心裡頭名、相、想都沒有,永遠沒有,現身也沒有,說法也沒有,這個要清楚。所以他沒有煩惱,他沒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是根本煩惱,起心動念尚且沒有,那就什麼煩惱都沒有,完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,他有能力隨著眾生知見變化眾生認為的現象。佛、菩薩、阿羅漢就有這個能力,佛這種能力是圓滿的,菩薩這種能力非常廣大,阿羅漢這種能力比較小。這叫正智,佛菩薩有正智。

  「五、如如」。如如這個意思,「不變不異,真如之理也」。意思是說,「由前正智,觀察名相,皆悉如幻,非有非無,名相本空」,這就是真如之理。「理因智明,智因理發;以智如理,以理如智」,叫如如。理智是一不是二,這個裡頭有能所,所覺的理,能覺的智。能覺的智就是所覺的理,所覺的理也就是能覺的智,能所不二,能所一如,所以叫如如。如如這兩個字它就平等,上面一個如跟下面如是一不是二,這是如來在十法界現身說法的真相,他確實不變不異。雖然不變不異,他隨著眾生的念頭在變。所變的現象不是真的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眾生以為是真的,他自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這五法把世出世間法全部包括盡了,所以稱五法。

  我們接著看註解,「寶樹說法,不離名句」。「名句」,參考資料裡頭也有:「顯體為名,詮義為句。如諸行二字,名也」,而諸行無常四個字這就是一句,因為這個意思顯示出來諸行為無常之義理。《唯識論》裡頭有簡單的解釋:「名詮自性,句詮差別。」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。譬如佛家講的性相,這一個字是名,性是名,相也是名,都是講的自性。性是自性之體,相是自性所起的作用,它現相。相是假相,性是真性、是實性,實實在在有,為什麼?它永遠不變,不生不滅。相,它是生滅法,有緣它就現,沒有緣它就消失,它是因緣生法,它不是真的。所以名短,能顯自性;句,句是一個完整句子,它完整的意思。「諸行無常」,諸行是所有一切造作,確實是無常,裡頭有個完整的意思,在一句。諸是多,諸多,行就是相續,我們所看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差別現象,總的名稱就叫諸行無常,它全包括盡了。佛這一句話下頭還有四個字,「是生滅法」,那意思就更完整了。

  「寶樹說法,不離名句,以名能令人開悟,故稱為妙。如是微妙法音,故使聞者,能悟深遠」。深遠是指法性,法性深,沒有底;法性遠,找不到邊。中國古人有一句話,也是這個意思,說大小,「其大無外」,就是遠,「其小無內」,就是深,小沒有內。微塵裡面有世界,這小,小裡頭有世界,跟外面世界一樣大;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,微塵裡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。有沒有底?沒有底。這個意思很難懂。賢首國師在那個時代講《華嚴經》,那個《華嚴》東晉時候翻譯的,《六十華嚴》,講到這個「重重無礙」,這皇上聽不懂。賢首國師很聰明,請皇上在大殿外面建一個小亭子,那他當然很快就建好。亭子建好了,請皇上,八角亭,八面都裝上鏡子,上下也裝上鏡子,鏡子互相對照。建好了,他請皇上到八角亭當中站著,你上下四方看一看。一看,那個相重重無盡,他就明白了,確實重重無盡。那個時候的鏡子不是現在玻璃,銅鏡。銅磨得很亮,可以照人。古時候鏡子銅鏡,所以鏡子要磨,愈磨愈亮。我們現在用鏡子,這是科學產品,古時候沒有這些科學技術。佛經上講的玻璃是水晶,不是現在的玻璃。

  所以它令人開悟,這些名跟相都能幫助人開悟,悟入自性,真正了解諸法的真相。真相就是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。但是性相往往連在一起,你要把它看清楚。看清楚怎麼樣?你就不會執著,就不會分別,就真的放下了。放下,清淨心現前,真心。真心是清淨,真心是平等的,真心是覺而不迷。真心能照見虛空法界,見到真相,真相就是自性的本體、現相、作用。現相就是惠能大師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這就現相。作用,佛在這些現象裡頭,這現象裡面有很多眾生迷了,迷了就現境界,真的就像作夢一樣,迷了他做惡夢,惡夢也很苦、也很可憐,佛能幫助他從惡夢當中醒過來,不要繼續再做惡夢,讓他醒過來,醒過來就叫成佛。佛度眾生成佛,有沒有度?沒有。為什麼?他本來是佛;他本來不是佛,佛沒有辦法叫他成佛,因為他本來是。佛菩薩幫助眾生是緣,因、緣、果,自己本來是這是因,有這個緣,他覺悟了,覺悟就是果,果才能現前。

  我們現在看下面一段,「庚二、鼻得妙香」。前面「耳得妙音」。鼻得妙香。

  【流布萬種溫雅德香。其有聞者。塵勞垢習。自然不起。】

  這個妙香有用處。我們看註解,「又下顯風送妙香」。香在哪裡?香在風裡面,風吹到什麼地方,香就飄到哪裡。『溫雅德香』,「溫」,溫和、溫善、溫良。「雅」,雅是正,不邪不惡。這個香的氣味好,香的氣味正。「德香者,香具萬德也。《會疏》曰:溫謂溫和,雅謂雅正。香氣適人為溫」。這個香氣能讓人聞到之後感到非常舒服,而且能夠,用現在的話說,恢復疲勞,身心健康。還有更妙的作用,能簡愛染,「簡愛染香為雅」,使人離開愛染之香,這叫雅,也就是說,能幫助人放下分別執著,有這樣好的香。這個世間好像沒有聽說,這個世間的香氣很容易叫人生愛染,極樂世界的這個香叫你離開愛染。

  愛染,簡愛染香。這註解裡頭有,簡是「捐棄;剔除」。「愛染,貪愛染著之情也」,煩惱,愛是煩惱,染也是煩惱。「智度論一曰:自法愛染故,毀訾他人法」,這就是自讚毀他,毀謗別人,批評別人,這是自法愛染。「同」,也就是《智度論》,第三十四卷:「愛染無門」。從哪裡起來的?從妄想起來的,見色聞聲,嗅香嘗味,統統會起愛染。喜歡吃的東西要多吃幾口,就生分別執著了,煩惱現前,他造業了。生起愛染還沒什麼,他想得到,想控制、想佔有這就造業了,造業就有果報。起心動念還沒有行動,這個業不成熟,有業沒成熟,果報很輕。這個業要成熟了,你真的佔有、控制了,這就是造業成就了,感未來的果報。這個業是善的,所謂善是利益眾生的,這善,三善道果報;利益自己的,不是利益眾生的,這是不善,三惡道果報,不能不知道。

  底下有一條,「淨住子曰:洗除心垢,六塵愛染」。王維的詩有這麼兩句話:「愛染日以薄,禪寂日以固。」這是古時候在家居士他們在修學裡面所說出的心得功夫。什麼是功夫?愛染一天比一天薄,這功夫在進步。禪寂日以固,清淨寂滅的心一天比一天堅固,愛染一天比一天減少,這是功夫。在哪裡修?就在日常生活,穿衣吃飯、待人接物。這些活動當中你都會起心動念,順自己意思的生貪愛,不順自己意思的生厭惡,這都造業。貪愛、厭惡是為自己,多半都是三途的業報;如果是為眾生的,是三善道的果報。造業,在起心動念之間。

  大乘比小乘難修。大乘說的,起心動念你就造業了,不管你有沒有行為,動念頭就造業,這個我們要特別注意。小乘,起心動念不論,論行為,你真正有行動,這個行動達到你自己的妄想,這個叫結業,果報都是自作自受。沒有一樣不是修行,起心動念是修行處所,言語造作統統是行為。修行,把不正的行為、不當的行為、染污的行為,把它修正過來。什麼叫正?心地打掃乾乾淨淨,完全不落印象,這叫正念,正念無一切妄念。我們今天用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心裡頭只存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存。穿衣,阿彌陀佛;吃飯,阿彌陀佛;嗅香嘗味,阿彌陀佛;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,這叫修淨業,這是淨土法門。功夫就是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,其他的隨緣,什麼都好,有也好,沒有也好,歡喜也好,不歡喜也好,全都歸阿彌陀佛,這叫念佛人。

  今天有個法師來問我,他有個小道場,別人要要,他問我怎麼辦。我說他是個什麼人?他說他很有勢力。你沒辦法跟他爭,沒有法子,那就送他好了。他說不成,這是障礙佛法。各人因果,各人承當,你把這個道場給他,你就送他這兩句話,「各人因果,各人承當」,後頭,沒意思了。他如果真正懂得,他不敢碰你,還給你;他根本就不了解,不相信因果報應,人家就拿去了。你也別後悔,你還年輕,真正學佛,要去學戒律,要去學經教,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十年之後一定有成就。他告訴我,出家這麼多年,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。我倒沒有問他這個事情,我就告訴他戒律很重要。

  佛門雖然廣大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的經教那麼多,總的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個字,佛真叫三學,戒定慧,戒律、禪定、教下。無量無數的這些宗派,這三個全統攝了,律宗、禪宗、教下。教下裡頭又分,在中國有華嚴、有賢首,華嚴、賢首是一家,有天台,法華宗,有法相唯識宗,有三論宗,淨土宗也算是教下,密宗也算教下,教下是依經典來學習的。所以禪、教、戒全都包括了,這叫三學。三學一源,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,三學一體。學習要從戒律開始,因戒得定,定就是三昧。禪是三昧的總代表,學華嚴的人,專心一心一意的學,得定了,叫華嚴三昧;學法華的得定了,叫法華三昧;學楞嚴得定了,叫楞嚴三昧;學淨土得定了,叫念佛三昧。得定之後繼續努力,不要放鬆,後面好消息就來了,開悟了。一開悟,境界完全相同,所謂殊途同歸。開悟是學佛真正的目的,一開悟,不但佛法通了,世間法也通。為什麼?世法、佛法都是自性變現的,你見了性,佛法通了,世法通了,沒有一樣不通。

  這些修行人,真通的人,世法通了,他為什麼不到世間來做事?他沒有一樣不會,為什麼不到世間來?我們覺得做事是好,他是怎麼看法的?造業。哪有覺悟的人再到世間來造業!造業什麼?造輪迴業,他們才不幹,他們遠遠的離開六道輪迴了。開悟的人,他要不往生極樂世界,大概多半都到華藏世界去了,華藏世界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實報莊嚴土,他到那裡去了。我們只是一群迷惑顛倒的小朋友在玩遊戲,那個大人開悟了,他離開我們,他到別地方去了,他不跟我們玩了。我們開悟,一樣的心情,也不跟這些人玩了,走了。

  開悟的人多,諸佛菩薩無量無邊,你需要他幫助,真的有求必應。那說我求,求了沒有感應。不見得,是有感應你自己沒有辦法覺知,肯定有感應。感應有順有逆,無論是順逆,對你決定有好處。你現在不知道,過若干時期之後忽然想到,那個時候這事情沒有成功有好處。那是什麼?冥冥當中有善緣在加持你。好事,雖然為眾生,眾生得有福報。如果沒有福報,他的業障沒有消除,就好像病一樣,他不能進補。病沒盡除,一補就壞了,是好東西、是名貴的補品,不能用;端到你面前,不小心掉地下去了,對你有好處,不是有壞處。這些事情很多人不知道,所以佛法微妙到極處。那個打破碗的人,這名貴的藥品打破了,你可不要責怪他,你要感謝他,不是你用的。

  所以,極樂世界微妙法音處處皆是。六塵說法,我們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嘗、身觸、意知統統與法相應,我們修哪個法門就跟哪個法門相應,進展非常快速。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,我們有緣遇到了。我們再看念老的註解,「《會疏》曰:溫謂溫和,雅謂雅正。香氣適人為溫,簡愛染香為雅(使人離愛染之香為雅)。又以香具萬德,故能使聞者,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。塵勞,煩惱之異名」。我們這裡有個簡單的解釋,在參考資料裡頭,「塵勞者,煩惱也」。這是比喻。塵是灰塵,我們桌子一天不擦它,上面就落灰塵。代表什麼?染污。什麼東西?煩惱,貪瞋痴等煩惱。「因貪瞋等煩惱,如塵垢蔽覆真性,勞亂身心」,所以叫塵勞。塵,把我們乾淨的身體染污了,我們居住的環境染污了。現在這種狀況我們常常聽到,叫沙塵暴,濃霧,這都是塵的意思,就是污染。它障礙我們的真性,我們自性被它障礙住了,所以性德不能現前。不是沒有,真的有,煩惱能夠放下,自性自然現前。

  佛在大乘教裡頭,為我們提綱挈領,教導我們,煩惱分三大類。第一大類是無明煩惱,無明是什麼?我們對於宇宙萬物真相不明白,叫無明。因此我們想錯了、看錯了、說錯了,我們也做錯了。這就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我們是錯誤的,不知道自己是錯誤。我們跟煩惱相應,沒有跟自性相應。跟自性相應,完全就清楚、就明白了。那現在怎麼辦?佛教我們回頭。第二類的煩惱叫塵沙煩惱。這說什麼?說的是妄想、雜念,多,像塵沙那麼多,數不盡。第三類的煩惱叫見思煩惱,很粗,完全把眼前的事實真相不知道,完全搞錯了,想錯了、看錯了,這叫見思煩惱。這些是什麼東西?看錯了,頭一個,身不是我,認為是我;名不是我,堅持這個名是我,前面講的名相;煩惱不是我,與我不相干,偏偏要認定是我,這就沒法子了。幹這個就是搞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就是這麼出來的。

  所以佛教我們,三大類煩惱同時斷,有,那種人很少,一般人是斷不了的,那上上根人才行;一般人,分開來,一樣一樣斷,首先斷見思煩惱。因為斷見思煩惱;他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,見思煩惱斷了,輪迴就斷了、就沒有了。輪迴是假的,決定不是真的,有見思煩惱就有輪迴現象,見思煩惱一斷就不見了。證得這個的人叫阿羅漢,小乘聖者。小乘人斷見思,塵沙、無明沒斷,所以他出六道輪迴,沒有出十法界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煩惱輕、智慧長,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修行。穿衣吃飯是修行,修什麼?不執著了,隨緣,什麼都好。不要把這些事放在心上,讓自己心上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叫真修行,真正是彌陀弟子,真正是淨宗的學人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每天生活隨緣,隨緣裡頭念佛,要求自己佛號不中斷。一定要有這個念頭,要求自己。現在不中斷不可能。像過去倓虛法師在佛七裡開示,他自己舉例子,他因為要管事,他是道場住持、佛學院的院長,所以工作很多,繁雜事務很多,念佛念一串念珠都不得清淨。一串念珠一百零八句,為什麼?才念幾句,有人來報告什麼事情來了,就被打斷了,難!什麼人最有福報?什麼事都沒有,這人有福報,他可以能保持念佛不中斷,這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,不但他能往生,他往生的品位都相當高。

  什麼人沒有福報?多事的人沒福報,那我們想想,這寺廟的執事人員。對,執事人員,諸位要知道,在正法時期、像法時期、末法的早年,佛法都還像個樣子,真有人修行,那麼執事誰來幹?佛菩薩現身來幹。傳記裡記載的,最明顯的代表人,寒山、拾得、豐干和尚,這三個人是天台山國清寺的義工,他們幹的什麼事情?是苦行,別人不願意幹的。廚房裡面燒火、倒垃圾,這寒山、拾得他們兩個幹的。豐干和尚在碓坊,跟惠能大師一樣,舂米的。這三個是誰?以後身分暴露了,暴露就走了,寒山、拾得是文殊、普賢,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廚房裡舂米,供養大眾。身分暴露了,走了,告訴大家,義工裡面有很多佛菩薩,讓大家不敢輕慢對待,佛菩薩在示現。

  真正有福報的是什麼人?清眾。清眾是下一代,佛菩薩非常愛護。後繼有人,佛法就興旺。所以在家裡面,父母、祖父母為小孩服務。這些小孩,將來的接班人。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對於後代重視,這是佛菩薩,佛菩薩都願意幹這個事情。後代這些人裡頭,確確實實有真修行人,就有佛菩薩來照顧。如果這個團體、這個寺廟沒有真正修行人,佛菩薩不來。為什麼?佛菩薩來成就你們的惡業,那是把你送到地獄去了,他怎麼可以做這個事情!真正修行,要證果的,佛菩薩來。全都是感應道交,真與真感應。真正修行人,沒有求佛菩薩照顧,他自然來照顧,不是我們求來的,自動來的,我們也不認識。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,三步一拜,病倒在途中。他也沒有求佛菩薩,只是一片孝心,感到病重不能拜了。感得文殊菩薩現乞丐身來照顧他。這個乞丐不簡單,為什麼?把他病治好了。乞丐懂得一點醫藥,到山上去找草藥,把他病治好。治好之後,讓他繼續拜山。從普陀拜到山西五台,三步一拜,走了三年多。到五台山之後,說出路上兩次生病都是這個乞丐幫助,乞丐叫文吉,他說他住在五台山,你們有沒有人知道?有個老和尚告訴他,文殊菩薩。他才恍然大悟。

  佛菩薩照顧我們,從來沒離開過的,我們有困難,他馬上來幫我們解決,我們自己不知道。所以只要發的是真誠心,就感應道交。我在台中學經教,李老師送我四個字。他說今天在這個世間要學經教太難了,到哪裡去找老師?到哪裡去找同學?到哪個地方去找這些經教?古大德這些註疏你到哪去找?我們是託現在科技的方便,印刷術的發達,這一方面很容易得到,但是老師找不到,那怎麼辦?李老師告訴我,感應,與佛菩薩不能感應,你就很難向上提升。怎麼感應?用誠,真誠心求感應,真誠到極處叫至誠,「至誠感通」,通就是開悟。只有這個辦法,除這個辦法之外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告訴我,至誠感通。我一生確實,在李老師那裡得好處,就這四個字。

  我的根性不是上上根,中下根性,沒有殊勝的緣分,也就是今天講沒有背景,達官貴人我不認識,大富長者我跟他們沒有往來,所以一生的日子過得很辛苦,過著流浪的生活。老師囑咐我的。章嘉大師對我很愛護,我跟他三年,他往生了,沒有人照顧我。方東美先生,我到香港來講經那一年,我五十歲,他往生了,他老人家如果多活幾年,我就少吃很多苦頭,不在了,命苦。以後只有遇一個李老師,我也不常在他身邊,常常在海外講經。跟國外建立了一些關係,關係是平民關係,沒有貴人,貴人是做官的、有權有勢的,沒有人幫助我,沒有富貴人幫助,財力上幫助,都沒有,所以很不容易。自己也沒有地位,出家人當中也沒有人照顧,日子過得多辛苦。靠什麼?完全靠李老師教的至誠感通,靠佛菩薩。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,那時候沒有出家,跟他學佛的時候,他勸我出家,告訴我,學釋迦牟尼佛,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,你不要操一點心。我聽了很歡喜,我依教奉行。過這麼辛苦的日子是消業障,無始劫以來造的業障消掉了。業障消了,環境漸漸好轉了,到晚年,心定下來,有一個小地方可以定居,這到晚年了。感謝佛菩薩照顧。

  這個經上,底下說的,『垢習』,「垢」,這也是煩惱,垢是煩惱、染污;「習」是習氣,煩惱的習氣,這是煩惱的污穢,染污。念老的註解也註得很好,煩惱的污穢。「習者,習性。塵勞垢習,污染心性,驅彼眾生」,眾生跟它脫不了關係。「今為德香所薰,於是自然不起。此又是以香為佛事也」。在在處處為我們證明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眼見的色塵會說法,耳聞的音聲會說法,鼻嗅香也說法,口嘗味也說法,身體接觸外面,下面一段「身得妙觸,眼得妙色,再顯妙觸」,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全都是妙法,都能幫助我們除去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,它能幫助我們把習氣化解掉,自性裡面的智慧自然現前。極樂世界不能不去,這地方太好了!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說到有比極樂世界更好的去處,所以一再勸導我們發心求生淨土,這就對了。我們真正發心,這是真正報釋迦佛的恩,報阿彌陀佛的恩,同時也報一切諸佛對我們的恩德,因為沒有一尊佛不像釋迦一樣,期望我們早生極樂,早成佛道。好,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