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,經文的第三行:

  難諦聽。善思念之。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】

  阿難尊者的啟請,我們現在講的請法,世尊允許答應為他講解。在沒有講經之前,特別囑咐他『諦聽』,「諦聽」就是仔細的聽,細心的聽。『善思念之』,思念加一個「善」,這裡面就有很大的區別,一般世間人思念是用的意識,加上一個善,是不用意識,那才叫善。禪宗參禪離心意識參,所以叫參究,不叫研究;研究用心意識,參究不用心意識,教下也沒有例外。所以佛在經上囑咐這些當機,都叫他「善思念之」,也要離心意識,不離心意識,你不會開悟。這地方善思念之就是有悟處,你聽了之後,體悟佛所說的境界,不落在分別、執著裡面,這才叫做善思念。所以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嚴格的來說,聽經會不會聽就在這一句。不會聽的,思念之;會聽的,善思念之,差別很大很大,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。

  序分到這個地方講完了,下面經文是本經的正宗分。在這一個大段落裡面,我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,將本經的通序、別序,前面兩品是本經的通序,第三品是本經的別序。別序也叫做發起序,發起全經的正文,我們在文字裡面很明顯的看到,這個經的發起,是阿難尊者請問,世尊為他說的。

  發起序裡面,古人講這裡面有五重意思。第一,世尊放光現瑞,也是加強我們信心。佛法的修學成功的關鍵,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,特別是淨宗法門。蕅益大師給我們講的淨宗的三資糧,這三個條件缺一都不可以,這三個條件是「信、願、行」。信是在第一個,所以在這一段裡面,確確實實使我們堅定了信心。為什麼會堅定信心?看到世尊念阿彌陀佛,得彌陀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,這一天光彩特別好。阿難雖然是佛的侍者,從來沒有見過世尊今天現這麼好的色相。這個地方也給我們證明了一個事實,「相隨心轉」。即使是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他想佛,想阿彌陀佛,色相就無比的莊嚴;他要不想阿彌陀佛,色相就差一點,這很明顯的。你才曉得,我們如果一天到晚念佛,那個容貌慢慢念,念得就跟阿彌陀佛一樣,一定的道理,所以堅定我們的信心。

  第二,阿難是代表我們,看到釋迦牟尼佛相好光明,生歡喜心,就出來請教。請教這裡面有兩個意思,一個意思,佛今天色相特殊,一定是心裡面有特別的念頭,因為境隨心轉是佛常常講的,阿難與大眾當然都很熟悉。我們身體是我們境界裡面,最貼近的一個境界,所以心裡面有什麼念頭不能瞞人,全在面孔上現出來了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,細心的人一看就清楚。特別是修行人,修行有功夫的人,那怎麼會不清楚?一看就明瞭,甚至於不要看你本人,看你照片。你給十張照片給他看,他再看你哪一張照片是什麼念頭,那一張又起什麼念頭,照片有變化,哪能夠瞞得了人?所以世尊心一定住奇特法,他現的是奇特之相,所以阿難想必佛一定是念佛。阿難為什麼能問這個意思,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,如果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現這個現相,頂多心裡歡喜,一句話也說不出來。從這個地方來體會,阿難不是普通人,阿難也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示現的,他們是來唱戲,來表演的,這個道理要懂。《無量壽經》這一會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沒有兩樣,都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來表演,所以他才能問得出來。如果是十法界裡面的眾生,跟諸佛如來這是異生性,很難,不能夠了解事實真相,那怎麼會問得出來?這是第二個意思。

  第三個意思,阿難這一問,釋迦牟尼佛特別讚歎他,這一問的功德不可思議。佛在裡面說了一句話非常重要,佛講「當來一切含靈,皆因汝問而得度脫」,這句話我們絕不能輕易讀過。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,說明一個事實,十方三世九界眾生,就因這個法門而得度。諸位細細想想這句話,其他一切法門雖然說能度,沒有把握,不敢肯定,唯獨這個法門完全肯定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除非這些眾生沒有這個福氣,沒有這個緣分,這一生遇不到,那就沒法子。只要有緣分遇到的,無論你善根厚薄,只要你能信、能願、肯念阿彌陀佛,你就決定得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,你才想想這個法門多殊勝。所以隋唐時代古大德,說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皆是此經的導引,這個話說得不過分,說這種話是過來人,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的。

  第四個意思,佛再告訴阿難,如來之所以出世,就是為了「欲拯群萌,惠以真實之利」。惠是給他,群萌特別指的六道眾生,如果範圍擴大一點,十法界。十法界都沒有見性,雖然出了六道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,沒見性。佛是為了幫助他們,給他們真實的利益,真實利益是什麼?六字洪名。真實利益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今天講法寶,無量無邊的法寶,這個經是第一法寶。儘管現在還有一些人,不能接受夏老居士的會集本,他為什麼不能接受?這兩種原因,一種是智慧不夠不能接受;另外一種成見很深,尊重原譯本,輕視會集本,這成見太深。我們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,最初會集的王龍舒居士,龍舒居士往生,《往生傳》裡頭有他。第二次會集的魏默深居士,《往生傳》上也有他。連做節校本的彭際清,《往生傳》上也有他。夏蓮居這最後一次會集,寬律法師編的《近代往生隨聞錄》上有夏蓮居,這些人統統往生了,都在極樂世界。你極力排斥反對,將來到極樂世界見到他,總是不好意思,你說多難為情。怕的是你去不了,真去了見面總是不好意思,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理。

  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,寫那麼長的序文,就是希望大家能接受這個本子。序文裡頭講得好,將來佛法到往後九千年當中,《無量壽經》的本子,說是佛法完全滅了之後,《無量壽經》還在世間留傳一百年,梅老認為將來流通的本子必定是這個本子,你們大家能相信嗎?我相信,我憑什麼相信?這麼多本子統統展開來,這個本子最好念,這個本子最容易懂。九種本子擺在面前,你選擇哪個本子?你一定選這個本子,這就說明這個本子將來流通到法滅盡。其他的本子不錯是很好,念起來不好念,念得不順口,意思總感覺到生澀,沒有這地方圓融,一看就明瞭。所以原譯本裡面艱澀的地方,他都不取,取很容易明白,而且意思很完整,這是重新編排、重新組合,不容易;夏老用十年的時間,完成這個定本。今天在大陸,許許多多人都受持讀誦這個本子,我們看到非常歡喜。

  第五個意思,諸佛如來都知道,這個法門是世間難信之法。難信之法,不是一般人說的,佛說的。所以世尊在末後自己說出來,「如來覺智難量,神通無礙,定慧究暢無極,於法自在」,像這些話,世尊自己說的,絕不誇張,千萬不能夠疑惑。如果疑惑,這個無比殊勝的利益當面錯過,那就太可惜了。所以我們看到發起這品經裡面,確確實實加強我們自己的信心,加強我們自己的願心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裡面跟我們說,「信、願、持名」,持名是行,三個條件缺一不可,建立信心排列在第一。在本經序分裡面,佛就先說出來,「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,這一句話要用現代話來說,就是開化顯示宇宙人生的真相,真實之際就是事實真相,所以這部經就可以相信。這部經的作用,這是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」,都在序裡面說出來,這是講的應該要相信。他說的是宇宙人生事實真相,值得我們相信,給我們真實的利益,那不是應該要相信?像這些話字字句句是金玉良言,我們要細心去體會。

  序分最重要的是真信,我們在這個地方建立了信心,遵從佛的教誨。佛叫「阿難諦聽」,阿難是我們的代表,實際上就是叫我們要諦聽。「善思念之」,就是你要善於體會,不用心意識,不必分別它,更不可以執著它,要你用心去體會,你才有悟處。這個悟處幫助你看破放下,幫助你一向專念。一向專念就是修行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場所,心裡頭總是一句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萬緣放下。一定要曉得,世間善緣、惡緣都是一場空,不是事實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明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分別尚且不可,怎麼能執著?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的真心就現前;真心是佛心,真心就是你的本性。說真心現前,就是你真心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都現前,你才真正得受用,所以世尊在經典上,字字句句我們要特別留意。佛經上沒有一個字是廢話,經典文字之美,組織結構之嚴密,諸位在《科會》裡面能看得清楚。這個《科判》,是我們在培訓班第二屆帶領全體同學,我們共同制訂的。當然我們不能說,我們分得就最好,這是個開端,提供大家做參考。

  你看古大德分經的《科判》,每一家的註解分法都不一樣。《無量壽經》這個本子,在過去有慈舟法師的《科判》,慈舟法師用的是夏老最初的本子,最初會集的,那個時候這個本子總共分三十七品,所以慈舟大師的《科判》是三十七品。以後夏老將他這個本子,這個會集本,做了十次的修改、修訂,把它分成四十八品。在我們猜想他最初分三十七品,大概是用《三十七道品》,三十七。後來改分為四十八,大概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可能是這種啟示。由此可知,這一部經的《科判》就是分段,分大段、中段、小段,並不是一定的。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看法,都能說得出一番道理出來,這就好。也證明法沒有定法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意思。古人所講的教理、教義,你要能通達教理,通達教義,你才能得受用。這是前面這一點意思,在此地總結出來。現在我們就看這下面這一品:

  藏因地第四】

  請看經文:

  告阿難。過去無量不可思議。無央數劫。有佛出世。名世間自在王如來。應供。等正覺。明行足。善逝。世間解。無上士。調御丈夫。天人師。佛世尊。】

  我們先看這一段,正宗分開始。《科判》裡面告訴我們,從第四品到第四十二品,這一大段是本經的正宗分,本經之正說,正式為大家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在這一分裡面,說明了阿彌陀佛的因行,因地的修行,介紹出阿彌陀佛的弘願,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這是環境的介紹,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。這介紹之後,又給我們說明三輩往生的正因,這是大家都熟知極樂世界「三輩九品」,他們是怎樣修學?怎樣往生的?這就非常重要。然後又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人,他們的生活狀況,在西方極樂世界,怎樣修行證果的,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。

  這些都介紹之後,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一個特別現象,世尊也為我們說出來了,「邊地疑城」。實實在在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生到邊地疑城也不錯,不會六道輪迴,也出了六道,也出了十法界。不過是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一時還見不到佛,還沒有法子聽佛講經說法,見不到諸大菩薩,莊嚴的法會你見不到,所以叫邊地,不是真的邊地;邊地都是比喻,因為你見不到佛。所謂胎生,胎生也是比喻,實際上全是蓮花化生,哪有胎生?胎生苦,在西方極樂世界見不到佛,不能聽佛說法,這就很苦。這是什麼原因?佛在此地也為我們介紹出來,而且大家放心,邊地疑城最多不過五百年,五百年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,不是講極樂世界,大約是人間五百年這麼長的時間,你不能夠見佛聞法。實在講我們這個世間五百年,好長好長,因為人的壽命很短。西方極樂世界五百年算不了什麼,那時間不長,人人都是無量壽,五百年也不過十天、半個月,頂多如此而已。連這個佛都不希望我們住邊地疑城,佛總是希望我們一到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,所以佛是慈悲到了極處。

  末後佛是特別提醒我們,警告我們,這個世間很苦,五濁惡世,濁是染污,這個世間嚴重的染污。佛要是不苦口婆心的提醒我們,實在說我們在這個染缸裡面,忘掉自己在染污;展開經卷每念一遍,就是世尊提醒我們一遍。這個地方能住嗎?心理上的污染,精神的污染,思想的污染,見解的污染,乃至於生理的污染,生活環境的污染,都達到了極處。心身污染,所以這個身體多病,這個世間奇奇怪怪的病,從前沒聽說過,為什麼會這麼多?污染。心理病了,神經不正常,生理病了,現在有人說地球病了,那麻煩大了。這是說明惡苦達到極處,跟西方極樂世界做個對比,我們稱它作極樂,這個地方極苦,兩個世界鮮明的對比。這些重要的開示、介紹都在這一段,這一段文是淨土宗修學依靠最重要的綱領,文字雖然不太多,介紹的夠詳細了。所以古德把這一部經,看作淨宗第一經是有道理。

  這裡面分兩大段,第一段「正說因地」,介紹阿彌陀佛因地修學的狀況,這裡面很值得我們做參考,經文從第四品到第八品。在這個地方我們的分法,跟黃念祖居士的分法不一樣。我們將「彌陀因地」從第四品到第八品,這個經文後面諸位能看得到,第八品在第二十六面,「積功累德第八」,經文一直到二十九面;第二大段是「果德圓滿」,從第九品到四十二品,我們從這裡分的。「正說因地」又分為兩段,第一段「在家聞法」,這就是第四品,「法藏因地第四」,說明他學佛發心的因緣。現在可以看經文。

  『佛告阿難』,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。『過去無量不可思議,無央數劫』,這一句是講的時間,這個時間說來話長,過去很久很久了。「無央數」也是沒法子計算。釋迦牟尼佛說話,話中有話,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才十劫,怎麼說「不可思議無央數劫」?頂多說過去十一劫,過去十二劫。就算阿彌陀佛修行用了五劫的時間,成佛到現在十劫,十五劫以前,或者十六劫,我們聽到還滿合理的,怎麼突然來了一個「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」?這把我們搞迷糊了。這話怎麼講法?這個意思說明阿彌陀佛因地早就成佛了,這一次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,就跟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,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一樣。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成佛?《法華經》上他說過,他也是無量劫前早就成佛。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教化眾生,你們念《梵網經》,佛說這一次是第八千次。不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,做個王子出家修道才成佛的,那是裝樣子給你看的,久遠劫早就成佛,這是第八千次的表演,所以這一句話裡面意思就多了。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,示現在西方,建立極樂世界度化一切眾生,也是示現的,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。

  『有佛出世』,這是講那個時候有佛出世。『名世間自在王』,「世間自在王」是佛的佛號、名號,叫世間自在王。「自在」在此地不必多說,前面跟諸位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個自在,都跟大家介紹過去了。諸佛菩薩沒有名號,名號是怎麼建立的?是為教化眾生方便而建立的。換句話說,名號就是在某一個階段、某一個地區教學的宗旨。宗旨怎麼建立?從哪裡來的?是這一個地區的眾生,他有哪些毛病,要用什麼方法把這些毛病修正過來。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為什麼不叫世間自在王?為什麼叫釋迦牟尼?給諸位說,世間自在王佛要到我們這個世間來,他也叫釋迦牟尼佛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,要到他那個世界,也叫做世間自在王,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為什麼佛在這個世間稱釋迦牟尼?因為這個世間的眾生缺少慈悲心,自私自利。佛要把一切眾生這個毛病修正過來,就要確立教學的宗旨,這個宗旨是「釋迦」。釋迦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「能仁」,仁慈,我們沒有仁慈心,缺乏仁慈,所以釋迦這兩個字就是仁慈,提倡仁慈。第二個大病,這個世間的眾生心不清淨,妄想雜念太多太多,所以名號裡頭有個「牟尼」。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「寂滅」,「寂」是寂靜、清淨的意思,「滅」是滅一切妄想雜念。所以佛的名號,是針對此時、此處眾生的病根而建立的。所以你看佛菩薩的名號,就曉得他所度的是哪一類眾生,這個名號它就起作用了,就像大夫開處方一樣,藥到病除,意思在此地。我們今天在此地看到世間自在王,想想他們那個時代的那些眾生,大致上害的是什麼病?一定是非常保守,非常執著,所以佛要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們,破除他保守的觀念,打破他執著的妄想,用這麼一個名號。自在再加上個「王」,王也是自在的意思,特別強調自在。這是佛的別號,別號都是為度眾生而建立的,菩薩的名號也是為度眾生而建立的,這個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,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表法的。

  古人對於兒女命名都是很有意思的,這個意義都很深。所以我們在《禮記》裡面讀到,一個人名是父母給你命的,一個人在一生當中,要改自己的名字,大不孝。字,字可以改,名跟字是兩個,字可以改,為什麼?不是你父母給你命名的,字是你在成年的時候,你的平輩送給你的。但是現在這個字,多半是自己喜歡用什麼就取什麼,古禮裡面是平輩,你的兄弟這一輩,同學朋友送給你,這個叫字。名,成年之後沒有人再喊你的名,喊你的名,這是對你極不恭敬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成年了,行冠禮是什麼?戴帽子。這個帽子一戴就是大人,不是小孩,對他要尊重,要有禮了,稱字不稱名。女子十六歲成年,梳頭了,也要對她尊重,也稱字不稱名。一生當中稱名的只有兩個人,這個要知道,第一個是父母,父母一生稱你的名,第二個是老師,老師一生稱你名。縱然你在朝廷作官,皇帝對你也尊重,不稱你的名,稱你的字。皇帝如果稱你名,你就有罪,你犯了法,犯了罪,那稱你名,古禮很重視,不能夠不知道。佛門裡面的名號,一直到現在還遵守這個原則,可是世法裡面,就起了很大的變化,這些我們就姑且不論,知道這一點常識就好。

  下面這是通號,從「如來」到「佛世尊」,這是通號。每一尊佛都有這十號,都有這十種通號,這個通號是什麼意思?完全是性德的流露,性德之名,我們要懂得。社會有一些人不求甚解,講到佛好像他懂得很多,佛裡面如來佛最大,說這話很外行,如來佛最大,大概《西遊記》看多了,孫悟空那麼大的本事都跳不過如來佛的掌心,錯會了意思。所以如來是佛的通號,每一尊佛都有十號,具足十號這才稱之為佛。

  第一個號叫『如來』,「如」是什麼意思?如是真如,真如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哪個沒有?一切眾生個個具足。雖有你現在迷了,迷失不是真的失掉,是迷失。那要問你,你的真如起不起作用?起作用,雖起作用你自己不知道。什麼時候起作用?起心動念的時候第一念,第一念是真心,第一念是如如,第一念是佛知佛見。凡夫的毛病在哪裡?第一念不能保持,如果能把第一念保持住,這個人就成佛,就叫做佛,就叫做如來。凡夫第一念時間非常短,一剎那;第二念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,第二念是什麼?分別、妄想、執著統統起來了,這就變成凡夫。譬如我們眼見,張開眼睛看到一切大眾,你還沒有分別,還沒有執著,還沒有起妄想,你心地很清淨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是佛知佛見,這是見性,見色性。可是第二念麻煩了,這個是張三,那個是李四;這個好人,那個壞人,麻煩大了,完全掉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面去了,一下就墮落成凡夫。什麼時候你能把第一念保持不變,你就成功了。佛家裡面講的方法多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說穿了就這麼一樁事情,怎樣保持最初這一念不變,這叫一念,我們淨土宗叫一心。念頭才一起,二心、三心,就變成多心。二心、三心、多心,是凡夫,那個念頭妄想愈多愈糟糕,愈多愈往下墮。

  所以一切法門裡面,念佛這個法門最殊勝,一天到晚沒有別的念頭,起心動念阿彌陀佛。我教大家這個佛號怎麼樣念得得力?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,你念佛才會念得好,功夫才會得力。不要看到這個張三,那個李四,糟了,這個阿彌陀佛,那個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,統統都是阿彌陀佛;你看你永遠是阿彌陀佛,你就成佛了。不但一切人是阿彌陀佛,一切物也是阿彌陀佛,一切事也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沒有,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西方極樂世界寶樹成行,眾鳥說法,寶樹、眾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西方世界如是,我們眼前世界何嘗不如是?也是如是。只是你自己不肯承認,你一定要打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那有什麼法子?所以境界怎麼轉過來,關鍵就在此地。

  今天佛七圓滿,光陰過得很快,諸位從海外各個地方到此地來,在這邊念了七天佛,想必大家也能感覺到念佛,這個地方念佛很殊勝。其實我告訴諸位,你們這七天在此地念佛,這個狀況遠遠不如我們平常念佛。我沒有進念佛堂,我清楚得很,什麼原因?我們平常念佛,星期一到星期五,每天早晨六點鐘起香到晚上六點,念十二個小時。星期六到星期天,念三十六個小時,一個星期念佛九十六個小時,大家的心是平靜的。我們講這個思想波,它波動的幅度不大,很接近水平線,所以這個道場不一樣,無比的殊勝。你們諸位從海外來的,平常沒有這種訓練,一下來了一百六十多人,每個人思想波上上下下起伏都不一樣,所以進入念佛堂,當然把這個念佛堂搞亂了。所以本地的同修,你聽到我這個話,你會感覺到不一樣,外面來的因為他平常沒有接觸,他不曉得。平常念佛比佛七殊勝太多太多了,所以歡迎同修們常常來念佛,參加我們平常念佛,比佛七念佛殊勝很多倍,所以這個道場希有難逢。主要就是進入念佛堂身心清淨,一切放下,再沒有雜心妄想,這個標準就是真如。雖然沒有達到這個水平,與這個水平靠近就得受用。

  來,「如來」古人解釋「乘如實道來成正覺」,就叫做如來。怎麼乘如實道而來?實在講,與如相應而來的,來幹什麼?來現身,來說法的,這是講我們應身佛、報身佛。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,他是再來人,他不是凡夫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,他就示現八相成道,這個人是乘如實道而來應化的,他是如來。我們是怎麼來的?我們是業來的,業報來的。你造作的善業惡業,我們是乘業報而來的,所以不自在;如來自在,這個業來就不自在。這兩個字講法很多,單講這兩個字,十天都講不完,我們用不著這麼麻煩,懂得它一點意思就行了。

  《金剛經》上還有個解釋,也解釋得很好,佛說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,這個講得好。這個說法是廣義的說法,對我們修學人來說非常有幫助。像我剛才教你們在念佛堂念佛,看到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都是阿彌陀佛,這就是諸法如義,我們把《金剛經》這句經文落實了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不但在我們道場,我們道場外面,整個世界、一切眾生、一切人事、一切萬物,皆是如來,這是諸法如義。為什麼?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。自性是真如,真如變現之物,所以它從真如而來。這個意思諸位如果聽了還不能夠明白,我們就比喻說。我們把黃金比作真如,我們用這個黃金,造一個地藏菩薩的像,這個地藏菩薩金的、金像。他是從金而來,這個像是用金而來塑造的,金比作真如,這個菩薩是從如而來的,就這個意思。所以佛在《華嚴》上告訴我們,宇宙之間萬事萬法,「唯心所現」,那個心就是真如,就是唯真如所現;就好比講萬事萬法的時候,都是依黃金而造成的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乘如實道而來的,所以佛才講「諸法如義」,這一句話講得才真正圓滿,真正是講到了極處。所以佛在經裡才說,眾生成佛的時候,見到大地眾生皆成佛道,就是這個意思。你哪一天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,恭喜你,你成了阿彌陀佛。我們這個念佛堂,跟其他念佛堂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,每一個人除自己之外,看別人都是諸佛如來。

  講到佛的三身,「法身」,無來無去,法身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毘盧遮那,毘盧遮那是梵語,意思是遍一切處,盡虛空、遍法界,是法身。所以你要曉得,佛法裡面常講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法身就是真如,沒有來去,只有示現,哪裡有感,哪裡就有應。這個示現很不好懂,我們現在利用科技來比喻,那是容易懂得多。譬如電視機,大家現在最熟悉的了,全世界的這些色相,你撥哪一個頻道,那個相不就立刻現前?問問那個相是不是從那邊到這兒來了?沒有。無論在哪個地方,頻道一撥對了,影像立刻就現前,沒有來也沒有去。不想看了,關掉它就沒有了,不來不去。

  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應身說法,也是不來不去。我們自己現在有沒有來去?跟諸位說,也是不來不去。你自己以為有來有去,錯了,那是你的錯覺,是你錯誤的想法,你錯誤的看法。你現在坐在此地,此時現身,你離開走的那一步,你在這一步現身,這一步滅,那一步現。豈不聞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如露亦如電」,如露如電是比喻什麼?比喻這個現象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。短暫到沒有辦法覺察到,所以叫不生不滅。不生不滅是什麼意思?如果它真的沒有生滅,說個不生不滅,那不叫廢話。有生滅而叫它不生不滅,生滅的時間太短暫了。說生,它已經滅了;說滅,它又生了,是這個意思。就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「如露亦如電」,這才是事實真相。

 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,我們又何嘗不是應化在世間?不一樣的是,他跟真如相應,我們跟煩惱相應,差就差在這裡。可是煩惱還是依靠真如,沒有真如哪來的煩惱?迷了真如起煩惱,沒有離開真如,一定要懂得這些事實真相。古德講「無來無去」這是法身;「第一義諦」名如,「正覺」名來,這叫報身;乘真如實相之道如是而來,這叫應身。說得也不錯,也行,能講得通,可是不能執著,一執著就錯了。所以讀經聞法確確實實要離相,「即相離相」,「離即同時」,我們才有入處,才有悟處,就怕執著,一執著就死在裡面。殊不知真如活活潑潑,真如變現一切法也是活活潑潑。

  「法身」是真如理體。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,本體在佛家裡面講就是真如,就是自性、真心,它能變能生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所生。「報身」是什麼?報身是示現的自受用,示現這個身,自受用的都是報身。佛的報身是智慧的報身,凡夫的報身是煩惱的報身,你受報來的。「應身」是他受用。佛有應身利益一切眾生,我們這個身要是為社會服務,為人民服務,為大眾服務,這個身是應身。在我們道場,每天在這裡做義工的,是應身,為大眾服務;自己受用的,自己的感受,那叫報身。我這種說法諸位容易體會,所以佛有三身,我們凡夫也有三身,佛的三身與真如相應,我們這個身與真如不相應,不相應是怪我們自己迷失了自性。我們有法身,原本跟真如是相應的,是一樁事情,迷失了,完全變成無知了,過失在此地。所以佛很慈悲幫助我們恢復,怎麼個恢復法?除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恢復了。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是你自己起來的,別人沒辦法幫你除掉,正所謂「解鈴還需繫鈴人」,是你自己生起來的,還得你自己把它除掉,什麼人都幫不上忙。

  諸佛菩薩慈悲,只是把這個真相給我們說清楚、說明白,我們清楚明白了,曉得我們受害的原因是這個,除掉就好了。有很多人,「好難除不掉」,哪有除不掉的,你不肯除那有什麼辦法?為什麼不肯除?貪戀色身,貪戀眼前的受用,沒有離開貪瞋痴,所以你生活在煩惱裡面,你不是生活在真如裡頭。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,他生活在真如裡面,所以他得大自在。那一種究竟圓滿智慧的生活是佛,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;菩薩是大智慧的生活,大智慧沒有圓滿;凡夫是無量無邊貪瞋痴慢的生活。這個決定、轉變都在自己,不在別人,所以自己想成如來,搖身一變就是如來。為什麼不把煩惱習氣丟掉?這一點很重要,煩惱習氣丟掉,就是六道輪迴丟掉了,就是無量劫的生死丟掉了,你就不生不死,生死是假的,不是真的;關鍵就在一念迷悟,你今天丟不掉,你還在迷,你沒覺悟。

  念佛堂是訓練你的定,講堂幫助你開慧,這個道場定慧等學。如果不聽經單單靠念佛成就,過去李老師做了一個比喻,單單靠念佛,靠修定成就,好比是需要十年你才能成就,才能明心見性。如果你再能夠聽經,再能研教,可能就把時間提到三年、五年,你就開悟了;這就是說定慧等學的利益,定慧等學的功德。因為你在念佛堂念佛,貪瞋痴慢用佛號壓了,石頭壓草拼命的壓,壓到一個飽和點壓不住的時候就完了,就爆發了。可是你聽經聞法,這個智慧是什麼?你一面用定壓,一面用智慧把它化解,把它化掉了,就沒有了,這個方法好。所以真正會用功的人,一定是定慧等學,效果非常殊勝。

  我們看到佛的德號,德號實在講就是自性的德號,看到「如來」這兩個字,我們怎樣落實?怎樣來學習?想到我這一生不是到這個人間來了嗎?要跟如相應,我們就叫如來;跟如不相應,就不是如來。如是什麼?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很好,可以說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世尊二十二年所說,歸納出來兩句話,「不可得,無所有」。這兩句話在《般若經》裡面,重複了幾百次之多,這是跟你講真的。為什麼「無所有,不可得」?無所有是講現相;不可得是講受用。《金剛經》上跟你講的「夢幻泡影、如露如電」,豈不就是說明「不可得,無所有」嗎?不可得你要想得,無所有你認為有,你跟如完全相反,你不如,你是來了,你是不如來。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對人對事對物那叫真正懂得隨緣,通常講隨緣兩個字誰懂得?隨緣兩個字意思太深太深了。真正明瞭「不可得,無所有」才會隨緣,哪些人隨緣?諸佛如來應化在這個世間隨緣,我們凡夫哪裡能做得到?凡夫是隨順煩惱,不是隨緣;諸佛如來隨緣是隨順真如,怎麼會一樣?

  第二個名號,這都是自性的德號,『應供』。「應供」是說這個人他的修行圓滿成就了。圓滿成就的相是什麼?圓滿成就的理,那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達明白,沒有一絲毫的疑惑,沒有一絲毫的迷惑,不迷不惑了,表現在事相上是福慧具足,顯現出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福德。智慧跟福德都不好懂,尤其是福德,世間人總以為,在社會上有財富、有地位、有產業這叫福德,這個觀念完全錯了,那不是真正的福德,真正福德不在乎這些東西。釋迦牟尼佛與他的這些學生們,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他們所示現的就是圓滿的福慧。他們的生活很清苦,到外面托缽,三衣一缽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。在我們凡夫看的時候,他有什麼福報,窮到這個樣子,要飯,還有什麼福?還有什麼慧?你再仔細觀察,他們心裡頭沒有妄想,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身心清淨,世間任何人都沒有辦法跟他相比,他的人生得大自在,知道生從哪裡來?死到哪裡去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才叫真正的福慧。

  自己有福絕不自己受用,大家去享。我在這一生當中,見到兩尊菩薩。這個地方李木源是菩薩,中國大陸還有一個崔菩薩,我見到這兩尊菩薩。他們在社會上有地位、有財富,過的是什麼日子?過的是一般很清苦的生活。他那些財富給社會大眾共享,沒有自己享受,那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,世間一般人做不到,他能做到,他做得非常快樂。而且跟我說,他很想出家,過幾年他發心他要剃度出家,吃長素。自己工作很繁忙,家裡也用兩個人,請兩個人幫忙,請什麼人?殘障。殘障人找不到工作,沒人用他,他用殘障人。殘障人智商就差了,他就真的就隨緣了,做飯,做得也不像樣照吃;洗衣服也洗不乾淨,叫他們拿個衣服來,上衣跟下衣顏色都不對,他照穿,一句話沒說,也不怕人笑話,真菩薩,那才叫隨緣;隨緣當中得大自在、得大歡喜。看到別人快樂,自己快樂;看到別人痛苦,心裡就很難過,他好像這一生不是為自己活的,為眾生活的,這是菩薩。這是真正具足福慧,「饒益有情」,饒是豐饒,對一切眾生的幫助,盡心盡力幫助別人。

  他經商,是菩薩商人,真正菩薩,沒有人能跟他相比,這是示現,這是現身說法。這樣的人,佛在經上講「應受人天供養」,他應當接受。他所接受的,給諸位說只是他需要的,很容易滿足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每一天出去托缽一次,那個缽裝滿夠吃了,再就不多要了。一件衣服沒穿破,還可以再穿,穿破了補一補,還可以再穿。現在人你們要穿的補衣服出去,這個不好意思,這個外頭人看到笑話。我告訴你,好,多出去跑,笑死活該。現在世間人都是貪瞋痴慢,多笑死幾個,有什麼不好處。他笑死,他笑死,我不死,我不死他死,這是智慧。我們看看這些真正行菩薩道的,真的不怕人笑,不但社會上沒有人笑他,尊敬他,佩服他,沒有人能夠做得到,所以他就應受人天供養。我問他生意怎麼樣?錢太多了,不斷的來。他跟我講錢很好賺,愈來愈多,來了怎麼辦?他布施,愈施愈多,真的修大布施。他想出家,把他整個事業統統布施掉,真正是難能可貴。這是「應供」。

  第三個德號『等正覺』。「等正覺」也有經裡面叫「正遍知」,正遍知跟等正覺的意思相同。「等」是平等,「正」是沒有邪,沒有錯誤,「覺」是覺悟;他的覺悟是正確的,是跟一切諸佛如來平等的,這叫等正覺。如果翻作正遍知,「正」,等正覺裡頭也有正;「遍」就是等的意思,遍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那才叫遍;「知」就是覺的意思,所以正遍知就是等正覺的意思。這個名號佛經裡面用得非常普遍,但是梵文稱為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一般翻作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這個地方用的詞簡單,把無上省略掉了,「等」,等於諸佛如來,那就是無上的意思,這個德號非常重要。

  佛法的修學,學什麼?一切德號當中佛沒有提其他的,特別提了這一句,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要知道我們學佛學正覺,真正覺悟,學等正覺,與諸佛如來平等的正覺,還要加個無上。諸佛如來只要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是正覺如來。大家看《金剛經》江味農居士的講義,他在講義上解釋經文裡面「諸佛」這個名相。他解釋諸佛,就是用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諸就是四十一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是諸佛,這個解釋得好。圓教初住菩薩就有智慧、有德能、有神通,示現八相成道這個佛身。也就是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圓初住的菩薩,就能夠示現佛身去教化眾生,所以他解釋四十一位是諸佛,正確。如果加上「無上」,就不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是究竟圓滿的果覺。無上只有一位,正等正覺有四十一位,那正覺就更多了,在佛法裡面,阿羅漢、辟支佛都稱為正覺。由此可知,十法界裡面有正覺,沒有正等正覺,沒有等正覺。等正覺一定是超越十法界,一真法界裡面才是等正覺,十法界裡頭達到最高的這是正覺。人如果得等正覺那就是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種智慧能力,所以稱等正覺。

  這個名號如何落實?你一定要確定自己學佛的目的,我們學佛不求人天福報,何況人間的富貴。諸位要曉得,這些東西最容易迷惑人,如果你要不捨,你想能夠成就不容易。那是什麼樣人?諸佛如來化身示現的,行,他可以享受五欲六塵,而不染著五欲六塵,高明,行。如果我們享受五欲六塵,在五欲六塵裡面起了一念貪瞋的念頭,合自己意思,貪愛;不合自己意思,討厭,只要少少有那麼一個念頭,你是凡夫,你墮落了。所以佛法雖然並不主張人一定要修苦行,可是釋迦牟尼佛非常讚歎苦行,道理在此地。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也是示現苦行,他為什麼不示現享受?因為大多數的眾生,絕大多數的眾生一享受就迷惑,一享受就造業,所以他做了個樣子,反其道而行之。讓大家看了之後有所領悟,真正放得下,放下就得大自在。不但世間法要放下,出世間法都不染著,你才能有成就。世間法放下了,出世法還放不下,沒有用,脫離不了六道輪迴。佛是教我們放下,不是換對象,世間法放下抓住佛法,換對象,沒放下。徹底放下,心地清淨一塵不染,這才得自在,這才是真正的享受。你們沒有放下,這個享受的經驗你們沒有,講了你也體會不到,真正放下的人他才會懂得。諸佛如來的生活,這個生活才得大自在、大圓滿,真實的幸福。我們應當要學習,要求正覺,把正覺一切的障礙,一定要遠離、要捨棄,只要障礙覺道的統統把它捨掉,這樣就對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