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六百七十三頁,第二行,科題,「水如人意」。
在每一次講經之前,我們都做三皈依。今天有幾個同學傳了信息來問我,現在各地方念佛的方法很多,大家無所適從。我們念三皈,就有所遵循了。第一個,皈,皈是回頭,依是依靠,我們在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、沒有善知識的指引,我們怎麼修?什麼是正法,什麼是邪法,我們都沒有辦法認識,念了三皈就明白了。我們回過頭來依靠佛,依靠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依靠阿彌陀佛,這部《無量壽經》就是詳細的介紹說明為什麼要依靠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為我們開的念佛法門,這個法門最重要是信願持名,有這個條件就能往生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裡面我們看到很多。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法門有懷疑,就一定要深入經藏,經藏就是淨土五經,我們從五經裡面真正認識淨土,認識阿彌陀佛。修行的方法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就是講修行方法,世尊一共說了十六種。善導大師,唐朝時候人,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到中國來的,善導的話就是阿彌陀佛所說的話。今天有沒有佛化身到此地我們不知道,我們肉眼凡夫,我們要依靠佛陀、要依靠祖師大德。
我不是祖師,也不是大德,只是學佛比大家多學幾年而已,對於經教上面是下了一點功夫,講了五十五年。你要問我,我完全依靠《無量壽經》夏蓮老的會集本,這個本子是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傳給我的。當年我們跟黃念祖老居士還不認識,這個本子傳到台灣很少,只有幾本,李老師在台中印過兩次,大概印了有二、三千本,在台灣流通不廣。他老人家講了一遍,自己用毛筆小楷寫的眉註,就在經本上寫的註解,叫眉註,這個本子在我手上。我看到之後非常歡喜,老師把段落勾出來,把重點寫出來,我能看得懂他的意思。我在台中跟他學十年,他老人家的想法、看法我知道,所以我用他的資料來複講,應該可以說能夠講到八、九成,我的佛法是從這來的。根柢是章嘉大師奠定的,我跟大師三年,跟李老師十年。入門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,我跟他學哲學,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講「佛經哲學」。我從這一門課裡頭,我才認識了佛法,原來認為佛教是迷信,從來沒有碰過,經過方先生的介紹,我們才曉得佛法是大學問。老師給我介紹的原話,他說:「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」我在這幾堂課當中完全接受了,聽懂了。老師教我,佛經哲學在今天它不在寺院。我向他請教為什麼?他告訴我,兩百年前出家人真正是有德行、有學問,你向他請教,他真能教你;現在出家人把經典放棄,他不學了。所以你要想學佛經哲學,你找不到人指教。怎麼辦?要自己從經典上下手。可以的,經典下手古人有例子。原理原則古大德都傳下來了,叫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、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
佛法所講求的是戒定慧三學,淨土宗也不例外,我們信願持名,這就是戒律。這四個字是蕅益大師提出來的,真正相信,願意往生,這個願望非常懇切。有信、有願就是菩提心,本經裡面講「發菩提心」,真信、真願就是發菩提心。怎樣去?下面有一句話,「一向專念」,向是方向,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專念阿彌陀佛,就成功了。經要不要念?果然真信了,經念不念沒關係。念經的目的何在?念經目的是修定。但是念佛也是修定,如果念佛不能攝心,就讀經,讀經不能攝心,聽講解。真正聽懂、聽明白了,死心塌地就在這一門上,這問題就解決了。死心塌地時間久了就得定,這叫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再有一段時間,就能開悟。這個原理通一切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不離這個原則,持戒、修定、開悟。人為什麼不能開悟?因為你的心亂了,你的妄想多,你的雜念多,你的疑惑多,所以你不能得定。不能得定當然你就不能開智慧,不開智慧,你對於這一切法你就不能真正理解,你沒有辦法選擇,叫擇法眼,哪個法門我學起來容易,我能夠學,具足這個條件,我能成就,你就選擇這個法門。
我學佛六十二年,選擇淨土法門是後面的三十年,換句話說,前面三十多年我還沒有選定淨宗,興趣也是多方面的,但是愈學愈覺得自己智慧、福德不夠。老師勸我學這個法門,勸我多次,我非常感激。這個法門我有把握,我真的有信心,我不懷疑。我真想往生,念念都想往生,這個世間太苦了。有人說見佛,我相信,為什麼?我也見到阿彌陀佛,只有一次,時間不長。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接我,我不知道,反正我的壽命是延長了。壽命延長應該是要我在這個世間多幫助一些人,幫他們生起信心,幫助他們發願求生淨土,大概就為這個事情。畢竟我六十多年沒有離開經本,沒有離開講台,說話大家比較容易相信,不是隨便說的。所以希望大家要堅定信心,要堅定願心,不要被外頭境界所動搖。他怎麼說是他的事情,我不受外頭環境干擾。
譬如這一部會集本,你看前幾年,國內、國外反對的人有多少,批評的人有多少,多少人依會集本修行的人放棄了,改學康僧鎧的本子。康僧鎧的本子我讀過、我學過,我在台中學《無量壽經》就是用的康僧鎧的本子,那時候沒有看到會集本。以後看到這個本子,我把康僧鎧的本子放下,專學這一本。它說得詳細,它說得圓滿,文字不生澀,容易懂。再看到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我肯定這個本子能度世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脫離苦海,往生極樂。所以你要問我,我現在年歲大了,距離往生的日子愈來愈近,我其他的全放棄,世出世間法我統統放下,我每天就是這一部經,一遍一遍的讀,一遍一遍的看,沒有第二個本子,一門深入,給大家做個好榜樣。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,跟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是一個意思,他講得更簡單,更容易懂。真信切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,持名就是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專念阿彌陀佛。名號功德無比殊勝,誰說的?這部經上說的,你真正把這部經參透,把念老這個註解看熟,你就相信了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比不上念這句阿彌陀佛,念六個字可以,念四個字也可以。
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,這是我們第八代的祖師,《竹窗隨筆》裡面有一段文字,佛門叫公案。有人向大師請教,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祖師,向他請教,你教別人念佛怎麼教法?他說:我教別人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。人家問:你自己呢?我自己念阿彌陀佛,不念南無。人家問:為什麼?他說:別人未必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,加上南無,南無是恭敬的意思、是皈命的意思,加上這個好;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,我就是這個願,其他的願我都沒有了,南無這個客氣話就不要了。經上世尊說「執持名號」,名號就是阿彌陀佛,名號上沒有加南無的,南無是皈依、皈命、禮敬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他自己決心求淨土,就不用這些客氣,直截了當的就一句佛號,蓮池大師給我們做榜樣。蕅益大師是第九代,私淑蓮池。怎麼叫私淑蓮池?他修淨土法門是跟蓮池大師學,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,他跟什麼,我們就知道,蓮池大師的《阿彌陀經疏鈔》在,他是根據這一本。晚年也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什麼都放下。
一定要專、要精,你才有契入的可能。如果你用心不專、不精,精就是不雜,專就是專一,不但不夾雜世間法,連佛法都不夾雜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佛又告訴我們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我們今天把心放在一處,就放在阿彌陀佛名號上,有真信、有真願,這就是菩提心具足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就是執持名號,決定得生,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本經專門講往生,還在後面,第二十三品、二十四品、二十五品,這幾品專講念佛往生。我們今天是介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,介紹極樂世界的環境,生活環境、學習環境,在介紹這些。極樂世界一切法都能如人意。換句話說,我們世間人常講心想事成,這是一個願望,不是真的。但是在極樂世界確實心想事成,它不是假的,一切法從心想生,在極樂世界完全實現。
我們在這個世間修任何一個法門,成就都不容易,所以我們把它分成兩階。四弘誓願,我在二、三十年前就說,四願我只修兩願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實際上就是一願,為了要圓滿這一願,後面三願必須要成就,如果不成就,這一願你做不到,你那個願是虛願,假的,不是真的。為了這一願要落實,自己不能不成就。我要度眾生,先度自己,自己沒度不能度人,所以後面三願是自度。度自己第一個要斷煩惱,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;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如果有煩惱,法門是學不成的。佛陀、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一門深入,一門深入是斷煩惱,教我只學一門。學一門容易得定,學兩門就會有妄念,學三門妄念更多,得定不容易,你要學一點知識可以,你要得念佛三昧不可能。真正要得三昧是一門深入,一門可以得定。得定之後智慧開了,智慧開了才能學法門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
釋迦牟尼佛智慧開了,四十九年說這麼多經,誰教他的?沒人教。怎麼說出來的?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這麼來的。佛滅度之後,龍樹菩薩出現在印度。佛滅度之後六百年,龍樹菩薩得定、開悟了,他所證得的是別教初地菩薩,跟中國人禪宗所講的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是同一個等級。唐朝六祖惠能大師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跟龍樹同一個等級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龍樹菩薩開悟之後要學法門,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他用多少時間把它學完?三個月。我們能不能相信?能。為什麼?惠能大師是個例子,惠能能做得到,龍樹當然可以,沒有問題。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有沒有學過經教?一天都沒有學過,在黃梅八個月,五祖把他安置在碓房幹活,舂米、破柴,那就是他修行。傳法的時候,半夜三更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就大徹大悟。這一悟,後頭不要講了,他全知道。他沒有聽過的經,只要一聽,他就懂。法達禪師誦《法華經》三千多部,十年工夫,一門深入,沒開悟,得定,得法華三昧,不開悟。到曹溪去參訪六祖,磕頭的時候頭沒有著地,三拜頭都沒有著地。六祖問他,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,你說說,我聽聽,什麼讓你感到驕傲?他就講:誦《法華》三千部。這不是容易事情。六祖明白了,問他《法華經》講些什麼?他還沒聽過《法華經》。法達說不出來,回過頭來請教,向六祖請教。六祖說:你念給我聽聽。《法華經》一共二十八品,他只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六祖就告訴他,行了,不用念了,我全明白了。一部經念上幾句,他全明白了。龍樹菩薩也是這種境界,這一部《大藏經》三個月沒問題,他一看就懂了。跟他講《法華經》大意,法達開悟了,開悟之後頂禮頭就著地了。所以這個例子,我們對於龍樹菩薩三個月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全部貫通,我們能相信。問題就是你能不能開悟?你要開悟你能不能得定?你是學一樣東西容易得定,還是學十樣東西容易得定?這大家心裡很清楚。制心一處能得定,制心二處、三處、四處,不能得定。
六祖講《法華經》,誰教他的?沒人教他。六祖講《大涅槃經》給無盡藏比丘尼聽,《大涅槃經》他也沒學過,他只是聽無盡藏比丘尼在那裡念經,念《大涅槃經》,他一聽就懂。無盡藏比丘尼念了一輩子不懂,念得很熟,什麼意思不知道。你看看,他不需要學,妳念給我聽,我就能給妳講。因為她念了多少年,她心是定的,所以容易開悟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,能大師給你講,你也開不了悟,為什麼?你的心不清淨,你的心不平等。開悟的人一定要心清淨、心平等。心清淨是阿羅漢的境界,心平等是菩薩的境界。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我們同學當中有一位劉素雲居士,東北人,大家都知道她。她怎麼成就的?沒人教她,她就是制心一處成就的。她來看我,告訴我,她聽我講經,她聽懂了兩句話。哪兩句?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這八個字,她懂了。所以她就專門聽一部經,專門聽《無量壽經》,我早年講的。《無量壽經》我講了十三遍,最後這個三遍是講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前面十遍是講經文。所以一部從頭到尾講一遍,大概是一百五、六十個小時就講完了。她那時候得到這部經的光碟,好像我是第二次還是第三次講的。一個光碟是一個小時,她手上有一套,每天聽一片,一片聽十遍。就是她聽經聽十個小時,十個小時就是一個小時的內容,一個小時聽十遍,她這種聽法,容易攝心。這部經聽完了,從頭再來,十年,她成就了。現在很多人請她講經,沒有學過的經典她都會講,而且講得都好,讓聽眾生歡喜心。一經通一切經通,智慧開了,一切經全通了。
所以佛家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之後,中國的儒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,儒釋道三家都講戒定慧,都用這個方法,幾千年沒有改變。現在人不學了,廣學多聞。廣學多聞,太虛大師開的。太虛大師辦閩南佛學院,模仿外國大學,同時開很多門課,請很多老師,把中國用戒定慧這個方法就放棄,不走因戒得定、因定開慧,不走這個路子。所以這個佛學院,他的成就是佛教知識,經典都學過,學古大德的註解,都能講,講得天花亂墜,講得很好,心不清淨,煩惱習氣沒斷,還是凡夫,還是搞六道輪迴。這個就問題來了,佛法的教學第一個目標就是叫我們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還在六道搞輪迴,這叫白學了,真白學了。為什麼?一輪迴,一轉世,你這一生修學功夫全沒有了,來世要學得從頭來起,這很難、很麻煩。我們知道這個困難,自己細心思惟、審察,自己能不能做得到?這一生斷煩惱,把見思煩惱斷乾淨,做不到。道理懂,方法也懂,做不到。回過頭來找到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好在哪裡?帶業往生,就是你的煩惱習氣可以不要斷。不斷煩惱習氣能成就的只有這一門,沒有第二門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他怎麼成就的?它把成就分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,往生極樂世界,第二個階段,在極樂世界斷煩惱、證菩提。所以帶著煩惱習氣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,把煩惱習氣斷乾淨,成就無上菩提,分兩個階段。我們走這個路子。我們就得依靠阿彌陀佛,我們要靠定,永遠不改,什麼人來說什麼法門,我們都不要理會他,我就一門深入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我要學,我到極樂世界再學;我不在此地學,在此地我的時間不夠用,壽命很短。極樂世界無量壽,有的是時間,修學環境好,老師好,都是第一流的。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,這是兩願,本願是度眾生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」;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統統在極樂世界。所以我們今天只取極樂世界。淨宗全部經典就是五經一論,分量不多,我們能消化得了,能接受。不像其他的宗派,經論很多,幾十種,真不容易。這是走捷徑,但是它的條件就是真信、真願、持名。我們學蓮池大師就行,就這一句佛號,決定得生。到極樂世界,無論是生活,無論是學習,盡如人意,沒有一樣不合自己意思,這環境到哪裡去找!
請看經文:
【若彼眾生。過浴此水。欲至足者。欲至膝者。欲至腰腋。欲至頸者。或欲灌身。或欲冷者。溫者。急流者。緩流者。其水一一隨眾生意。開神悅體。淨若無形。】
「開神悅體」是利益,你得的利益、得的功德,「淨若無形」是形相,都不可思議。這一段文,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右」,右面這段文,顯示「水具妙用」,極樂世界的水用處太奇妙,我們這個世間沒有。『過浴此水』,這是沐浴,洗澡,在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頭洗澡。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彼土人天,非水穀身」,這句話重要。極樂世界的人天,這是說什麼?人天是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沒有六道,只有兩道,人、天。沒有三惡道,也沒有阿修羅、沒有羅剎,就是人、天兩道。我們往生帶業往生,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,生到極樂世界是人天。可是人天是有名,實際上呢?實際上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那就不是人天了。阿惟越致是什麼人?是法身大士,剛才我們舉的例子,龍樹菩薩、惠能大師,跟他們證得的果位相等。這一下提升這麼高,這個提升連我們自己都不曉得,這是阿彌陀佛幫助的,阿彌陀佛把我們的身體改造了。我們這個身體,六道裡頭這人的身體,肉身是阿賴耶的相分;我們的心,起心動念這個心,是阿賴耶的見分。所以是水穀身。水是什麼?你每天要喝水,你要吃飯。非水穀呢?極樂世界可以不必喝水,可以不必飲食,他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我們睡眠浪費多少時間,極樂世界人沒有睡眠的,沒有飲食的。為什麼?他是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。既然是法性所變現的,法性不生不滅,法性本自清淨。就是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,法性什麼樣子?他說了五句話形容法性,第一句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永遠沒有染污,還需要去洗身體嗎?不需要。為什麼跳到水裡洗?這是習氣,在這個世間天天洗澡,到那裡去,看到水也到下面去游一游,不是他真正的需要,實際上他已經不需要。所以這都是說的習氣,人天有這個習氣。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喝水,不需要睡眠,真精進。在那邊修行用功真的可以念念相續,可以不斷,所以他成就快,在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佛。成佛早晚各人不同,那是什麼?用功勤惰不一樣,特別精進的人他很快成就;不那麼積極,無所謂,慢慢來,他晚一點成就。決定成佛,決定證得常寂光,證得常寂光就是證得大般涅槃,就是證得圓滿的自性。既然是法性身,清淨成就,不生不滅,所以他用不著沐浴,用不著洗澡,不需要這些水。
下面,「唯是為隨意受樂」,這是習氣,看到水,想跳到水裡去游泳,「蕩除心垢故也」。在這個娑婆世界住得太久,無量劫,生生世世都需要沐浴、都需要飲食,剛剛到極樂世界,這個習氣還沒有能轉得過來。長久沒有吃飯,忽然想到好久沒吃飯,這個念頭一生,這飯菜已經擺在面前。擺在面前看到,不需要了,這不是在娑婆世界,不需要了,這一個念頭,不需要,這就沒有、就不見了。這都是隨人意,沒有一樣不隨人意。這個意思是說,「彼土天人蓮花化生,非依飲水食穀以維身命,本來清淨,何須洗浴?蓋隨意樂而浴,為除心垢」。實際上有沒有這個念頭?不一定,有有這個念頭的,有這個念頭是習氣,其實到極樂世界身心都潔淨,因為它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「自然神開體適」,所以下文講「開神悅體」,神是精神,體是身體,你的精神、身體都得到清淨自在,佛法常說,法喜充滿,就這個意思。
底下接著說,「此功德水之妙用,實不可思議」。先講水位,「水位上下、水溫高低、水流緩急」,沒有一樣不隨人的意。我在這個寶池裡頭,希望我站在水裡到膝蓋就可以,水確實就在膝蓋。我們兩個人在一起,你在我旁邊,你希望水能夠到肩膀上,那個水在這裡就高,在我這就低,隨各人的意思。這奇妙,這不可思議,不同池子還可以說,它同一個池子。溫度不一樣,我要四十度就是四十度,他要五十度就是五十度,一切隨眾生意。水流的緩急,有人喜歡水流急一點,流得快一點,有人喜歡流得慢一點。大乘經裡佛說的,境隨心轉,水是境界,隨著自己念頭它能現出它的形態。「若人」,假如有個人,「初欲此水至足,或欲至腰,至頸,或欲灌身」,灌身就是水從上面淋下來,我們現在的淋浴,我們用的是機械,在極樂世界是自然的,不需要任何機械,希望水從空中流下來淋浴,水就像雨一樣淋下來,「則同一池水隨人意念而升降自在,甚至水升虛空而作淋灌」。水到上面去,自自然然降下來,像雨水一樣淋在身上。「人間之水」,我們這個世間水,「其性向下」,總是高處往下處流,「彼土之水,上下無礙」,我們希望它往上流,它就往上面流,要它往左面流,它就往左面流,讓它往右,它就往右流,總是隨心如意,上下無礙。
「更有進者」,這是我剛才提到的,「同一池水,多人入浴,人之所欲,各有不同,或高或低,或暖或涼,或緩或急。而此水能一一知眾生意,復能一一隨眾生意。如其所願,同時同處,普應現之」。這是不可思議境界,我們無法想像。你說什麼道理?你說不出這個道理。佛怎麼說的?佛告訴我們,性德不可思議,這是自性的德用。到什麼時候知道?像惠能大師的境界。龍樹大士的境界,法身菩薩,龍樹是初地,他不知道。大乘教上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,龍樹初地,還要往上提升七個等級,他就知道了。所以唯佛與佛方能究竟,八地以下不知道。「當思此水」,我們想一想世尊在此地為我們介紹的,他們有池塘,我們也有池塘,他們池塘的水有這些現象,我們這個池塘的水沒有。這是什麼水?「如斯境界,是何等境界」。所以佛說了一句,像《華嚴經》最後「入法界品」,這個題很簡略,《四十華嚴》的題講得很清楚,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」,不思議解脫境界,解脫是自在、是如意。「此正是難思之妙法。」極樂世界你都能看到,你親身經歷,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。初去的人感恩阿彌陀佛,這應該是阿彌陀佛加持的。這個想法沒錯,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都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;亦即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,這個成就,釋迦牟尼佛說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。徹底了解那是證得無上菩提,《華嚴經》講的妙覺如來,才真正完全知道。
再看底下這一段,「茲於不須說中,勉強說之。彌陀因地,住真實慧。莊嚴淨土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」。這是不能說,不能說也說了。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這勉強說了。於不須說中,這個不須說中是天台家「止止不須說」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前面十四品叫跡門,我們凡夫能懂,後面的十四品是佛的境界,「止舍利弗請之語」。前面這一段是有跡象的,後面一段是真實的,真實的沒法子說。我們看底下這段文,「法華經方便品曰:止止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」,這釋迦牟尼佛說的,是舍利弗尊者代表大家請法,請佛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「諸增上慢者,聞必不敬信」。什麼叫增上慢?這就是他得的增上之法生起傲慢,認為自己很了不起。龍樹菩薩就是的,他在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切經教貫通了,就生起我慢,自己認為很了不起,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跟他相比。這也是事實,但是有這個念頭就不好,這個念頭是煩惱習氣沒斷。這個念頭一起,大龍菩薩,大龍菩薩是等覺菩薩,比龍樹高十個階級,龍樹是初地,上面有二地到十地,再加上等覺,十個位次,大龍菩薩憐憫他,接引他到龍宮參觀。到龍宮去一看,世尊在開悟的時候,定中所說的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圓滿的本子,叫大本,在龍宮收藏,龍樹菩薩一看,傲慢心馬上沒有了。
這部經多大分量?是「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」。這個經六道眾生是不能接受的,太大了。再看中本,中本分量就少了,雖然分量少,龍樹菩薩也不能接受。他都沒有辦法,何況六道眾生?最後看什麼?看小本,小本實際上就像我們現在中國的《四庫全書》一樣。《全書》是大本,《薈要》是中本,是《全書》的三分之一。還有個小本,小本是什麼?《四庫目錄提要》。我們這邊有,五冊,精裝五冊。所以龍樹菩薩傳的《華嚴經》就是小本。小本多大?十萬偈,四句叫一偈,全經總共四十萬句。十萬偈,四十品,龍樹菩薩看到很歡喜,這個經可以傳到世間,世間人能接受。所以龍樹菩薩把《華嚴經》傳到世間,是《華嚴經》的目錄提要,沒有涉及到經文,太大了。釋迦牟尼佛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說,定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,什麼人能聽?必須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才有能力到佛定中去聽經,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才有資格聽這部經。
《華嚴經》一直到現在南傳佛教不承認,南傳佛教完全從跡上說的,不講實相。實相是大乘,實相是事實真相,這是大乘。所以我們稱它為小乘。小乘是大乘的基礎,小乘好比是小學,大乘好比是大學,大學一定建立在小學的基礎上,沒有小學哪來的大學?今天中國佛教小學沒有了,很早就沒有了,唐朝中葉祖師大德們就把小乘經教止住,不學了。原本中國佛教是十個宗派,大乘八個宗,小乘兩個宗,成實宗、俱舍宗。這兩個宗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,連名也沒有了,現在很少人知道成實、俱舍。怎麼辦?祖師大德們用儒跟道代替。行不行?行,我們看到成績了,確確實實用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。這一千三百年,唐朝中葉到現在一千三百年,八個宗裡頭出不少人才、祖師大德,這就說明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。
今天佛門裡頭不學小乘,也不學儒,也不學道,把大乘架空了。大乘變成什麼?變成學術、變成知識,這是我們在外國看到的。我們在美國、在歐洲看到哲學系跟漢學系裡面開的課程,裡面有佛經這門功課,用大乘經論開課。我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晚年在台灣大學完全開的是佛教經論課程。他講的是大單元,隋唐佛學、大乘佛學、魏晉佛學、華嚴哲學,他開這些東西,一個大單元都講半年、一年。老師走了之後,這個課就沒有了,變成學術。佛教到底是不是哲學,是不是宗教?很多人在爭論。有人說它是哲學也是宗教,哲學跟宗教在佛法裡頭沒有界限。但是有人說,歐陽竟無就說,「佛法非宗教非哲學,而為今時所必需」,他後頭有這句話。他用這個講題好像是民國四年在中山大學講過,那個講演集寫成文字好像是王恩洋,我看過這個本子,講得非常好。這是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都可以說是民國初年的學者專家。
真正的佛學?真正的佛學要走戒定慧,一定要依佛的教學方法,循序漸進。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,阿含就是小學,講了十二年,方等好比是中學,準備進入大學,大學的先修班,八年,換句話說,佛法基礎教育是二十年。現在學校基礎教育,小學六年,中學六年,十二年。佛法,釋迦牟尼佛自己教,二十年。二十年,跟你講真的了,真的是什麼?一切法的真相,叫諸法實相,跟你講真的。講多長?二十二年,叫般若。這是世尊真正想教大家的,幫助你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。苦是什麼?六道輪迴,脫離六道輪迴才真正叫得樂,給我們講真的。最後八年好比是研究所,法華、涅槃,八年。那是講什麼?講這一生成就。《法華》上說的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說三乘、說二乘,都是佛的方便,善巧方便,真的,真就一乘,一乘就是成佛。你應該要成佛,因為你有佛性,你本來是佛。一個人真正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佛才滿意,你不錯,你畢業了,你成就了,佛看到歡喜;沒有明心見性,不算。往生極樂世界算,往生雖然沒有明心見性,等於明心見性,因為在那個地方很快,不必很長的時間就能證得明心見性。所以佛辦學,等於說從小學辦到大學,辦到研究所,他一生示現幹這個。我們學習也要循著他的道路,循序漸進。佛在《佛藏經》,不是《大藏經》,經題就叫《佛藏經》,裡面說過,有這麼一句話,「佛子」,就是佛弟子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,你不依照這個階級慢慢向上提升,要想躐等,佛不承認。躐等,實實在在講,只有禪宗,這是特別法門,叫教外別傳,特別法門,那是要真正是天才的學生,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走這個路決定走不通。
我學佛,真幹,三個老師都勸我,不要學禪。方老師告訴我,警告我,禪是天才,惠能大師之前沒見過,惠能大師以後也沒見過,所以這個不能學。教我學法相,法相唯識,像上樓梯一樣,一層一層往上爬,你能夠入門,禪是決定不可能。李老師把我們根性看得更清楚,我跟他時間最久,跟他十年,他勸我學淨土,告訴我,他只能教我五年。我是朱鏡宙老居士、懺雲法師兩個人推薦介紹我認識李老師。跟老師見面,老師跟我約法三章,我能接受,他就收我這個學生,不能接受,他不肯收。這三條是什麼?第一條,他知道我過去跟方老師學過,跟章嘉大師學過,他說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,一律作廢,跟著我從頭學起,這第一條。第二條,你所看過那些經論,無論世間出世間,我一概不承認。第三條,從今天起,只能聽我一個人講經教學,其他的高僧大德到台中來,各處講演,你不能去聽。這三條能不能接受?能接受,行,你就到我這來,不能接受,你另找高明。我想了一下,就接受了。接受之後老師就說,我這三條是有期限的,不是無期限的,多久?五年,五年之內一定要遵守。我們就遵守他這三條,真叫一切放下。看書,先向老師報告,他點頭了,換句話說,你看的什麼,你聽的什麼,他統統曉得,他才好指導你。你自己看得太多,接觸太多,他沒法子教你。我們以後慢慢揣摩,明白這個道理。
還不到五年,大概三、四年,老師有一次告訴我,他說五年之後我再給你介紹個老師。我說哪一位?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圓寂了,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,圓寂了。《文鈔》在,你天天讀《文鈔》,天天依教修行,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。所以現在我除了《無量壽經》、念老的集註,我書桌旁邊有一套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老師當年送給我的,四本,正編、續編。現在有三編,有《全集》,那時候沒有《全集》,只有正續兩編。這叫師承,跟誰學的?跟李老師學的,跟印光大師學的,我們得真幹。真正達到老師教學的目的,就是離苦得樂。往生極樂世界,得樂;脫離六道輪迴,離苦。往生極樂得樂了,老師歡喜,這沒有白教。你們問我,我把老師怎樣教我的,我原原本本告訴大家。
請法不容易,我們看到《法華經》這段故事,舍利弗三次啟請,佛才肯說。我告訴諸位,我當年在台中請李老師講《禮記》,沒人講了,老師不答應。我請了多少次?請了七次,他才答應。沒有講完,好像只講了三篇,講了「曲禮」,講了「內則」,另外還有一篇,一共講了三篇。老師告訴我,為什麼你叫我講我不講?講了沒用,沒人做,你做不到,做不到那不就白講了嗎?這就是應機施教,老師對於每個學生程度他知道,根性他知道,你能接受多少,他就教你多少。他不會多教你,多教你接受不了,也不會少教你,少教你對不起你,要恰到好處。現在,我們跟李老師,這是六十二年前的事情,六十二年前那時候的社會跟現在完全不同,比現在純樸多了。那時候學生對老師還有幾分誠敬心,現在沒有了;對父母還有幾分孝順心,很淡薄,但是還有,現在這些都不見了。真的,古人所說的,人心壞了,社會亂了。在那時候,六十年前說這句話,人家說你講得太過分了。現在說這兩句話,大家都點頭,都承認了。往後怎麼辦?這是大問題。
今年五月,我也是很意外,沒想到,斯里蘭卡總統給我一個邀請函,他們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了一個活動,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衛塞節,我參加了。參加之後就到斯里蘭卡去講經,講了一個月。這一次在聯合國的講題,就是用「人心壞了,社會亂了,怎麼辦」,就用這個講題。與會有七十多個國家的大使參加我們這個活動,並沒有完全到齊,我們二00六年差不多都到齊,一百多個國家。這真的是問題,沒有老師教了。真正有老師,他不教的,為什麼?沒有學生。
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不是在學校裡,是在他家裡。這都是出乎意外,從來沒想到過。我跟他不認識,知道他是桐城人,桐城是老鄉,同鄉,就這麼一點點的邊緣。我寫了一封信給他,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,目的是想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。一個星期之後他回我一封信,約我到他家裡見面,我就去看他,跟我談了很多話,他也問了我很多事情,我都老老實實向他老人家報告。最後他告訴我,他說你要到學校去旁聽,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(六十年前),你到學校去聽課,你會大失所望,完全就拒絕了。當時我就很沮喪、很難過,唯一一點點希望達不到。沒有想到,我們竟沉默了大概五、六分鐘,老師告訴我,他說這樣好了,你真想學,我每個星期給你講兩個小時。就在他家裡,我們的課是這樣上的,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,兩個小時。學生我一個人,一個老師、一個學生,是這樣教出來的。這說明什麼?沒有學生,沒有真正想學的人,他不教了。所以說先生不像先生,學生不像學生,包括他自己。
李老師在台中亦如是,對於每個學生,他拿捏分寸非常準確,你真學,他多教你一點;你不認真,他給你講得少一點。老實講,這是講什麼?真誠心,對老師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」,印光法師說的,「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現在學生對老師沒有誠敬心,我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我如果是在民國初年,我這個程度見方老師,肯定他不教我。為什麼?誠敬心不夠。我自己想,我對老師的誠敬心大概只能打三十分。他為什麼會教我?學校裡的學生對老師只有三分,我有三十分,我比學校的學生就高很多。但是跟民國初年的人比,民國初年的人大概恭敬心有八、九十分,我這三十分,人家不要我,標準大幅度的降低。遇到一個對父母不孝、對老師不敬,老師再高明,也沒法子教他。
所以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,基本的條件,是對老師的尊敬。那是講中國文化,傳統文化。佛法亦如此,孝是根,敬是本。像一棵樹木一樣,孝是根,敬,敬是它的主幹,那叫本,才有枝葉花果。你根沒有了,本沒有了,怎麼教?教你沒用,你不能吸收,你不能領悟,所以就不教了。大家要求知識,咱們就講知識,講佛法,佛學的知識,講哲學,哲學的知識,給你講這些。這是為什麼老師不教。老師對學生,你有十分誠敬,他要教九分,他對不起你,為什麼?你還能多一分。如果你只有三分誠敬,他不會教你四分,為什麼?那一分你不能接受。老師教學生因人而異,不一樣,因材施教。我們自己具備什麼條件,他得衡量一下要不要教你。真誠、恭敬,這是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你跟他十年、二十年都沒用,你學不到東西,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。李老師開經學班,培養講經人才,二十多個人,到現在剩幾個?二、三個。辦這個班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出來能夠講經教學,目的在此地。結果學了一點知識,不肯出去講;出去講,聽眾少了,覺得不好意思,就不講了。我不怕聽眾少,聽眾多少與我不相干。我為什麼上台?練講,一生都是抱這個態度,練習講經。
三十年前,一九七七年,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《楞嚴經》,四個月,每天晚上講經。晚上大家放工了,他有時間來聽。第一天來到香港,跟暢懷法師見面,住在他的道場,倓虛老法師建的中華佛教圖書館,老法師圓寂了,這個圖書館館長就是暢懷法師。頭一天晚上我們在一起吃晚飯,就告訴我,他說法師,你年輕,初出茅廬,知道的人不多,沒有人認識你,他說你心理上要有準備。我說準備什麼?很可能你講經的時候沒有人聽。他說香港人的習慣,講經的法師到這邊來,第一天人很多,開經,最後一天圓滿,人來聽經,當中人都不來聽經,他只來個頭、來個尾。我這個期間要講四個月,他說可能會有一個聽眾都沒有的。我說那不要緊,沒關係,我們把桌椅、板凳擺起來,我就對著桌椅、板凳講就可以了。暢懷法師笑笑,這樣行,這個沒有問題。沒有想到,這是法緣不一樣,我這四個月天天滿座。一個星期之後,暢懷法師說:法師,你的法緣很特殊,法緣不一樣。還有一些找麻煩的人,他也叫我要小心,香港有一批人專門提出問題,難題,讓你下不了台,給你難堪,很多法師到香港來都遇到這個情形,也叫我心理做準備。我說:好。這些人都來聽經,沒找我麻煩,而且他們是有個團體,還請我吃過一次飯,很客氣,沒找麻煩。這第一次來講經。以後大概是每年到香港來一次,講一個月,這個持續了很多年,我跟香港結的緣分。
極樂世界,我們要相信佛沒有妄語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如來是真語者」,真是真實,「實語者」,真就不是假的,實就不是虛的,「如語者」,如語,就事論事,不增不減,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,我就告訴你什麼樣子,沒有添加一點,也沒有減少一點,這叫如語,我們要真正相信。對佛要產生懷疑,對祖師、對老師要懷疑,這是最困難的事情,對我們學習產生最大的障礙。我們深深感謝老師,不是老師,我們不知道這個法門,在這個世間六十年那就很痛苦,要遭受多少折磨。學了佛之後,每天親近佛菩薩,展開經卷是親近佛菩薩,聽佛菩薩教誨,再跟大家一起分享學習的心得報告,快樂無比,真正是法喜充滿。這個法喜是老師給我的,我沒有這三個老師我不會成就,三個老師缺一個都不行。還有一個護法,韓館長,護持三十年。那三十年非常重要,如果沒有這個護法,這條路走不通。三十年照顧我的生活,替我找地方,找講經的地方,替我找聽眾。我說聽眾不要多,十幾二十個就夠了。初學講經的時候,以後聽眾慢慢就愈來愈多。古人說一句話說得好,「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」。佛是老人,菩薩是老人,祖師大德是老人,我們的老師是老人,現在都不在了。我們受的大恩大德,如何報答?發菩提心,一心專念,往生淨土,是真正報老師的恩,報佛恩,報施主的恩、護法的恩。如果這一生不能往生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這一段文,我們明天就從這個地方再學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