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掀開經本第八頁,經文倒數第三行,我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對對地方:
【去來現在佛佛相念。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。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。何故威神顯耀。光瑞殊妙乃爾。願為宣說。】
這段經文是接著前面,阿難尊者在法會裡面代我們請法,請法的言詞先對世尊稱讚,稱讚裡面我們也學到了很多。今天我們念的這段文,是阿難尊者自己心裡面在猜測,因為釋迦牟尼佛示現的形相太希有了。阿難是世尊的侍者,經常不離開佛身邊,在他經驗當中,他從來沒有見過釋迦牟尼佛,今天這種殊勝奇特的光彩,我們一般人講風釆,過去沒見過。所以他在稱讚裡面說,「世尊今日入大寂定,住奇特法,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」。這個住是心裡面安住,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心裡面的心思、念頭,他這個心念殊勝,念頭太好了,所以現的相就很特殊。這是我們世間人常說的相隨心轉,所以相會變,怎麼變?決定不是去美容,去化妝,那個變不了的,變了還要起副作用,還帶來很多麻煩。相隨心轉,你心變了相就變了,不但相變了體質也變了。
在中國我們常常聽說有一些特異功能,那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在美國遇到過,他們有能力看到人身上的氣,他們叫氣功,叫氣;在佛法裡面叫光;現在科學家裡面稱之為能,實際上都是說的一樁事情。能夠看到自己身上的光或者是氣,並不是很難的事情,只要有耐心,大概有一、兩個月的功夫,你就會有這種能力。這個能力增強,你也可以能看到別人,別人身上放的光,或者看到別人的氣。這個範圍大小不相同,色彩不相同,完全從你的心念裡面發射出來的,實在這個原理,就是念頭的震動產生的波動的現象。一般人粗心大意你看不到,稍微細心一點,心清淨一點的不難發現。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,今天的光彩太奇特、太殊勝了,所以說出前面這幾句話,這幾句話上一次跟大家解釋過。
今天更進一步是他想到,這個念頭、思想達到最殊勝、最圓滿的無過於念佛。所以他心裡想世尊今天,前面說過「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」,是不是佛在念佛?否則的話,怎麼可能現這麼好的瑞相?從這個現相,能夠看到一個人的思想,所以思想的波動能夠看到,好的相一定是好的思想的波動,好到極處無過於念佛。所以諸位你們常常到念佛堂來念佛,人家問你念佛有什麼好處?你要表現給人看,釋迦牟尼佛念佛,「威光赫奕,如融金聚,又如明鏡,影暢表裏」。你在這邊念佛堂念得怎麼樣?如果你在念佛堂裡面,你念得容光煥發,光彩奪人,讓人一見你就生歡喜心,你念佛功夫就表現在外面。愈念愈年輕,愈念身體愈健康,本來身上有很多毛病,這一念什麼病都沒有了,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你病從哪裡來的?病從妄想上來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貪瞋痴這叫三毒,用現在話說是病毒。你心裡面有病毒,外面環境濁惡。佛經上講的,濁是什麼?染污,外面環境染污;惡就是念頭不好,起心動念不是善念。外有濁惡就是有污染,內裡面有三毒,內外交感,你怎麼會不生病?你生病的程度與你內外交感決定成正比例。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,裡面把病毒洗乾淨了,把貪瞋痴拔掉,裡面貪瞋痴拔掉了,跟諸位說,外面環境立刻就改變了。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瞭、要肯定,心地清淨光明,你就不受污染,不會接受污染,絕對不會遇到這些毒害。佛家教人要生大慈悲心,大慈悲心能解毒,能將所有一切毒素化解,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。
所以念佛真的念佛功夫得力,在講堂裡講過很多,念佛最重要的心口要相應。所以諸位看「念」這個字,中國的文字,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沒有的。文字是一種符號,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,我們老祖宗聰明絕頂,對於後世子孫愛護無微不至,如何將他們的智慧,他們的經驗,傳給後世的子孫,都要想一套傳遞的工具,這個工具就是文字,又特別發明了一個希有的工具,文言文。古來的這些大德他們知道,語言是會隨時改變的,如果語跟文要是相同,時代改變之後,這個文字就沒有人看得懂。西方世界犯了這個毛病,歐洲的拉丁文現在沒人懂了,印度的梵文現在也沒人懂了。我們老祖宗聰明,知道這種情形就發明文言文,就是文跟語分開,語言隨時會變,文永遠不變。孔老夫子去我們兩千五百多年,我們今天讀《論語》,還就跟孔老夫子面對面通信一樣,我們能看得懂他,能理解他的意思,這就是語跟文分開的好處,這個在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找不到,我們才體會到祖先對於後世多麼的熱愛,多麼的關懷,真正有智慧。
文字也是充滿了智慧,你看那個「念」,念是什麼意思?上面是今,下面是心,可見得念不是口念,口念不行,現在心上真正有叫念,念是這個意思。如果你現在心上沒有,嘴巴裡喊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古人講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!你心上真有。我們常常看到許多老太太,老太太疼她的孫子,心上真有,她也不是一天到晚掛著孫子、孫子,沒掛在口裡,她心上真有,無論在什麼時候,她都會想到她的孫子,那個叫念。能夠把這個念頭,轉換成阿彌陀佛那就好了,問題就解決了。前些年有一位老太太她來看我,告訴我她念佛的功夫念得很不錯,她說:「師父,我什麼都放下,就是孫子放不下怎麼辦?」我就教給她,妳把妳孫子換成阿彌陀佛,妳的問題不就解決了。所以念是心上真有。
阿難尊者就連著想到了,十法界裡面佛是無比的殊勝,佛的修行功夫圓滿了,福慧二足尊。他的智慧圓滿,福德也圓滿,兩種圓滿我們稱它二足尊,足就是滿足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;這是有智慧、有福德人裡面最尊最貴的,我們今天稱之為尊敬的,真正值得人尊敬。菩薩有福有慧但是沒有圓滿,佛才達到究竟圓滿。是不是釋迦牟尼佛也在念佛?真的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在念佛,所以他說『去來現在佛佛相念』。「去」是過去,「來」是未來,「現在」,這就講的三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諸佛都是「佛佛相念」。換句話說,佛的心裡面常常念著一切諸佛。佛教給我們念佛有道理,因為他自己念佛。
誰是佛?佛念佛,念過去佛我們容易懂得;念現在佛,現在十方世界諸佛如來,那個數量也算不出,這個世界太大太大了。我們今天借重科學的儀器,探測到百萬光年以外的星球,星球就是世界,已經感覺得空間無限大了。而實際上無論科技怎麼樣發達,無論如何探測,也是在太虛空裡面極小的一部分。這個話什麼意思?現代科學家懂得,我們能觀察能夠探測到的,跟我們同一個空間,我們今天講三度空間,頂多達到四度空間,同一個空間你能夠觀察得到,五度空間、六度空間以上的,你就沒有辦法了,科學儀器也達不到。這個空間度數到底有多少?在理論上講無量,這是真的。佛法裡面講十法界,十法界十個不同維次的空間,佛家這個講法這是大別的來說,說成十類介紹方便。十不是數字,老同修都很清楚,十代表無量,空間是無量的。空間怎麼樣造成的?《華嚴經》上講得很清楚。如何能夠突破?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,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,這是一種高深數學推理上發現的,但是現在不曉得怎樣突破?這他找不到。
佛告訴我們不同維次空間的形成,是從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境界。每一個人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不同,所以空間的維次就無量無邊。怎麼突破?你能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統統放下、統統捨棄就突破了。突破之後在佛法裡叫「一真法界」,一真法界裡頭,很明顯的呈現無量無邊眾生的生活空間,你對於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眾生生活的狀況,事實的真相,你就完全通達明白了。通達明白,你才有能力解決問題。我們今天許多問題為什麼解決不了?迷惑,不知道,不曉得這個問題是怎麼起來的?也不曉得它將來怎麼變化?憑自己的意識,憑自己的猜測,在那裡處理事情,哪有不犯過失的道理?
佛法教給我們高度的智慧,唯有高度智慧,你才能過得更幸福,過得更美滿。智慧就展現在你生活之中,就在你工作裡面,在你平常處事待人接物。所以我們想想,我們平常用的是什麼心?諸佛如來他用的心是念佛的心。「佛」是什麼?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是智慧、是覺悟;換句話說,念佛是念智慧、念覺悟。這個字是可以翻的,為什麼古人不翻?他不翻有他不翻的道理。從前翻經體例有五種不翻,這一種是尊重不翻,我們對於佛這個字很尊重它,不翻用音譯過來。他說的智慧是無所不知,他所講的覺悟是無所不覺,我們普通概念當中,智慧跟覺悟範圍沒有這麼大,也沒有這麼深,所以他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究竟圓滿的覺悟,這是佛。換句話說,「佛佛相念」要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上,念念都不迷,那就是覺悟。
同學們學佛,首先要接受三皈的傳授,三皈的傳授最重要的意義,就是把佛法教學的綱領傳授給你。三大綱領:第一個就是覺而不迷,第二個是正而不邪,第三個是淨而不染;這叫三寶,這叫佛、法、僧。我們在生活當中,每一天從早到晚,接觸一切人、一切物、一切事,是不是做到覺而不迷?有沒有做到正而不邪?正就是正確的思想,正確的思惟,邪是錯誤的。有沒有做到淨而不染?保持你的清淨心,沒有被外面境界染污。我們眼見色,耳聞聲,凡夫之人,順自己心意的就起了貪愛,貪愛是染污,你被污染了;不合自己的意思,討厭,討厭也是染污,起心動念都被外面境界染污了。佛教給我們要淨而不染,看得清楚是智慧,如如不動是定功,就不染著,心要做到真的清淨。真清淨了,在一切法裡面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對,這佛教給我們的。那這個人是不是變成麻木不仁?人家笑板起面孔,人家哭也板起面孔,像個木頭人一樣,那這個佛也學錯了;人家笑我也笑,人家哭我也哭,這是「恆順眾生」。他們笑、他們哭動感情,我這個笑、我這個哭是智慧不是感情,差別在此地。他有笑有哭,他是被污染了,我這個有笑有哭沒有被污染。幫助他們、帶領他們超越污染,這是佛菩薩。永嘉大師講「分別亦非意」,意就污染了,佛菩薩分別是智慧不是意,人家高明的地方在此地,這就是「佛佛相念」,我們要學的就學這個,大學問,真功夫。
這個說法還怕諸位同修聽不清楚,你要搞不清楚,你就沒有著手之處,從哪裡學起?你就沒有了,你就不會了。諸佛的相念,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「智光互照」。一切諸佛心裡頭只念一樁事情,普度眾生,這是佛所念,我們應當學的。什麼叫普度眾生?關懷一切眾生,愛護一切眾生,隨時隨處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我們幫助人,別人不願意接受我們幫助,那怎麼辦?那就不要幫助他。所以佛家常說,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,什麼人叫無緣?他不能相信,他對你沒有信心,而且甚至於對你懷疑,不願意接受你,這個就決定不要勉強,佛度有緣人。什麼人有緣?肯相信,肯親近,肯學習,這是有緣人。這是一門大學問。
諸位同修都知道,佛教決定不是宗教。中國古時候古人喜歡簡單,不喜歡麻煩,言語文字都非常簡潔,這是大家所欣賞的。我們稱佛教,古人說佛教兩個字意思大家都懂,「佛陀的教育」,都懂這個意思,絕對不會把它想作什麼宗教,古時候沒有宗教這個名詞。宗教這個名詞是外來的,從西方傳到中國來的,西方宗教傳到中國,明末清初,於是乎把佛教也列入宗教,這冤枉。佛教列入宗教,這個概念更晚,至多也不過兩百多年,清朝初年都沒有這個說法。可是佛門自己本身有宗教這個說法,但是跟我們現在宗教的定義不相同,我們稱「宗」是指禪宗;稱「教」,是禪宗以外所有的這些派別都稱為教,叫「宗門教下」,簡稱為宗教,是這個意思,跟我們現在這個宗教的界說完全不相同。為什麼佛門裡面要分宗門教下?他們教學的手段完全不相同,禪宗的教學不用教科書,沒有書本,沒有經本的。一開頭就教你坐禪,就教你明心見性,開悟之後再讀經,當然那個方法來得快,沒有開悟之前決定不可以接觸經本,這是一種特殊的教學方法。可是禪宗以外無論大乘小乘,無論哪一個宗派都有教科書,經典就是教科書,由淺而深按部就班的來學習,就如同學校上課一樣,從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逐漸向上提升,這個叫教下。所以宗門教下,是指教學方式不同而說的,這個要懂。
佛法裡面講的佛,佛是誰?佛是自己的真如本性,就是你自己的真心稱之為佛。佛家講魔,魔是什麼?魔是你自己的妄心;所以說佛魔不二。你用真心你就叫佛;你用妄心你就是魔,折磨你自己,你有苦惱,你有煩惱,從妄心上生的。佛是說自己的性德,菩薩是講修德,一切諸佛都是自己自性的德號,一切菩薩是自己修德的名稱,除自己之外沒有一法可得,這是「佛佛相念」。但是緣相當不容易,每一個人的緣不相同,但是我們決定不可以輕視。人遇緣有早晚,我們早遇到緣,早遇緣沒成就;另外一個人遇緣很晚,他一遇就成就了,我們怎麼可以輕慢他?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用平等心看待人,用清淨心看待人,用真誠心看待人,這就對了,對自己有決定的好處。所以我們應當學佛,念念關懷眾生,念念愛護一切眾生,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,你這個叫真正在學佛。學作佛,學佛的生活,學佛的處事待人接物。
所以底下這一句經文說,『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』,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你是念「過去諸佛」?還是念「未來諸佛」?還是『念現在他方諸佛』?如果念現在佛,當然現在佛絕對不是我們這個世界。大家曉得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,好像一個學校只有一位校長,佛是導師只有一個,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,世界無量無邊,所以現在諸佛也是無量無邊。佛要念佛,如果念現在佛,一定是念他方世界諸佛,所以特別指一個「他方諸佛耶」,真的。『何故威神顯耀,光瑞殊妙乃爾』。為什麼你今天的威德,「神」是講神奇,奇妙到極了,今天你所現的相容光煥發,顯得特別的光明。光瑞,「瑞」是瑞相,好相,「殊」是殊勝,「妙」是微妙,到這樣的程度。阿難是天天親近佛,跟佛這麼久的時間,從來沒有見到今天這樣的瑞相。阿難尊者說得沒錯,想得也沒錯,不過他沒有想到,現在釋迦牟尼佛在念阿彌陀佛,所以現這麼好的瑞相。
我剛才跟大家提到的,你們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,你們的相好光明能不能跟釋迦牟尼佛相比?應當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為什麼不一樣?釋迦牟尼佛真念,你在這裡假念,差別就在此地。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,一個妄想都沒有,你在這裡念阿彌陀佛,還是夾雜好多妄想在裡頭,所以你的瑞相就不如釋迦牟尼佛,道理在此地。果然能夠像釋迦牟尼佛那個心念阿彌陀佛,你所現的瑞相決定跟釋迦牟尼佛一樣,哪裡會有差別?所以我們念佛的時候不能念得容光煥發,自己要慚愧,讀這個經要慚愧。釋迦牟尼佛念怎麼會念這種相,我們現在怎麼這個樣子,常常反省警策自己,希望自己勇猛精進,所以這個意思很好。阿難說了之後,最後向釋迦牟尼佛請求,『願為宣說』,希望世尊為我們大家說說,今天你的相貌為什麼這麼好?為什麼有這麼好的光彩?我們大家都想聽,他請教的言詞到這裡就告一段落。下面釋迦牟尼佛給他做一個說明,「讚請許說」。請看經文第九面第一行:
【於是世尊。告阿難言。善哉善哉。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。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。】
釋迦牟尼佛在沒有答覆他之先,先讚歎他,這個意思很深。『告阿難言』,「告」是告訴他,告是上對下,老師對學生用告;學生對老師用白,你看前面「而白佛言」,這是敬詞,尊敬的語氣。『善哉善哉』,這兩個「善哉」就是你問得好、問得好,連續讚了兩聲,你問得太好了。這兩個裡面還是有很深的意思,一個是你能夠體會老師的意思,老師的心思被你看出來,所以讚歎你,善哉。另外一個善哉,眾生機緣成熟,你這一問問得正好,佛要把這個微妙的法門告訴大家,所以兩個善哉。『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』,阿難所問的,稱機,眾生機緣成熟了;當法,這個法門正是這個時候應當跟大眾宣揚;第三個非常契合時機,時節因緣,這三個條件具足,所以佛讚歎他。你為的是「哀愍」,哀愍是指眾生無量劫來把這一樁事情忘掉了、疏忽掉了、迷失了,迷失了自己。覺悟的人他明白,所以生起無限的同情心,這叫做哀愍。「利樂」就是幫助他,利是利益,要給一切眾生最殊勝、最圓滿的利益,要幫助他離苦得樂。
佛法的教學,它的宗旨目標只有八個字,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。所以佛教怎麼會迷信?它要破除迷信,教你智慧現前,幫助你開悟,這是在因上說的;果上就離苦得樂了。佛知道苦從哪裡來的?苦從迷來的,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,你才有苦。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人生就是本人,人生不指大眾,是指自己本人,外面這些大眾都是我們生活環境,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、有物質環境,這一切有情眾生是我們的人事環境。這裡面它所用的詞,所用的字,真正的意思我們都要懂得,所以它講宇宙人生,就是講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。你不了解、你迷了,所以你才有苦;你明白了之後,你就樂了。所以離苦得樂是我們自己的事情,老師能夠幫助我們的,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,所以從這些稱呼上諸位也能夠體會到,佛教不是宗教。我們跟佛菩薩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,師生那是在教育裡頭的關係,我們稱他為老師,本師,根本的老師。現前一般人稱出家人叫和尚,其實搞錯了,和尚是恭敬過了分,他根本不是你的和尚,你怎麼可以稱他和尚,這都是對於名詞的意義不了解。「和尚」是印度話梵語音譯的,意思是親教師,直接教導我的這個老師稱和尚。如果現在在大學裡面就是指導教授,直接指導我的,我才稱他作和尚,在我學校裡面教書的老師很多,不是直接指導我的不稱和尚,沒有這個關係。另外有個名詞叫阿闍梨,稱闍梨不稱和尚,和尚是最尊貴的稱呼,關係最密切,我們跟他沒有這個關係,怎麼可以稱他和尚。從這些地方諸位就能夠體會到,佛法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學,決定不是宗教。
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,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學,他的身分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講,他是一位從事社會教育的工作者。而且完全是義務的教學,並不取學生分文學費,沒有繳學費的。佛接受學生的供養非常簡單,三衣一缽,每一天只吃一餐飯,到外面去托缽,過的是這種生活,所以是真正一個義務教育的工作者。他的教學目的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;換句話說,說明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,如此而已。今天留下來這麼多經典,就是他老人家當年教學的教科書,教科書不是他寫的,他說的。佛滅度之後,過世之後,他的學生從記憶當中把它整理寫出來,這才稱為經典,一生講得太多了,留下來的東西非常非常豐富。現在世間無論哪一個大學,裡面科系再完備,說實實在在話,所有科系集合起來,全世界學校科系集合起來,還沒有佛經講得圓滿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我在世界各地方常常走動,我最喜歡看的是學校,每到一個地方,我一定看這個地區最好的學校。我到北京首先就去看北大,北京師範大學,靠近北京的天津南開大學,在外國這些著名的大學,我常常去訪問。今天真正能解決問題,確確實實是大乘佛法,大乘佛法裡面,最精彩的是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華嚴經》,這是大乘法裡面的精華,真正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離苦得樂決定要從破迷開悟下手。
阿難今天的問,目的也在此地,是為眾生問,不是為他自己。佛為大家說明,也不是為自己,也是為眾生。所以下面讚歎他『能問如是微妙之義』,「如是微妙之義」就是這一部經所說的,也就是前面講「佛佛相念」,佛佛相念,念的是什麼?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一切諸佛「佛佛相念」。如果把《無量壽經》展開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佛佛相念。現在《華嚴經》講得很詳細,很不容易,《無量壽經》這一次開講,也跟大家細說,現在因為我們不受時間限制了。往年我每到新加坡來,大概都是一個月,一個月是有期限的,一個月當中一定要講一部經,所以就不能夠細講。這一次不受時間限制可以細說,但是細說時間就很長,配合《華嚴經》來講,這《無量壽經》也能過得去。可是《華嚴經》目前這個說法,我也很擔心,我原本想五年把它講完,現在這個講法,十年都講不完。我也問問聽經同修們的意見,他們喜歡我這個說法,我說那好了,咱們大家都無量壽了,照現在目前這種講法,決定超過十年。但是細說有細說的好處,確確實實我們迷得太久了,不詳細的解釋分析,含糊籠統講過去不得受用,我們的念頭還是轉不過來。換句話說,這個轉過來,從迷轉到悟,這叫轉過來了,從邪轉到正,從染轉到淨,這叫轉過來。往日我們是「迷邪染」,過的是迷邪染的生活,現在真轉過來了,我們過「覺正淨」的生活,覺正淨那就是菩薩的生活,我們過佛菩薩的生活。迷邪染是凡夫,輪迴心造輪迴業,轉過來就是佛菩薩,超凡入聖。阿難問的這是微妙之義。下面這一段,這是世尊用比喻讚歎他,提出這個問題的功德太大了。
【汝今斯問。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。辟支佛。布施累劫。諸天人民。蜎飛蠕動之類。功德百千萬倍。】
我們乍聽之下,釋迦牟尼佛這個稱讚,是不是過分了?提出這個問題,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嗎?這是真的是假的?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說過,「佛是真語者」,真就不假,佛的言語是真語;「實語者」,實則不虛;「如語者」,如是恰到好處,佛說的話與事實真相一定相應,絕不過分也不不及,完全跟事實真相相符合,這叫如語。「不妄語,不誑語」,誑語是誇張,佛不誇張,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言語遵守的原則,他也這樣教導我們,這個話那就是真實的了。真實,我們要想一想,他的功德是怎麼個算法?你今天在法會裡面提出這個問題,『勝』是超勝、超過,超過『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、辟支佛』,這功德實在是太大了。「阿羅漢」跟「辟支佛」,這佛常常講的,這是我們世間人真正的福田,我們為什麼要供養他?供養,簡單的說,照顧他的生活起居,不讓他在物質生活上有缺乏,這佛法裡面的供養,佛說過四樁事情: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這叫四種供養。阿羅漢跟辟支佛都是修行已經有殊勝成就的人,有學問、有道德、有能力,可以擔當得起教化眾生的使命。換句話說,他們是道道地地的「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」,他們真做到了。他們的言行、思想、行為,可以做為世間所有一切人的表率、模範,我們一般人講的真善知識。他是社會的好老師,他們也都是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,值得人尊敬,所以你對他要供養。你讓他生活,他生活絕對不會奢侈,不會過浮華的生活,一定非常簡單樸實,全心全力貢獻社會,為社會大眾來服務,所以我們能夠供養這個老師,親近這個老師,這個功德就很大了。一個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的人住在這個地方,影響這個地區,潛移默化,移風易俗,有這麼多的好處,功德就大了。
你供養多少阿羅漢、辟支佛?「一天下」,一天下是數字。一天下,在我們佛經裡面所講的南贍部洲,這叫一天下。南贍部洲就是指我們的地球,覺華法師前天講南贍部洲就是我們娑婆世界,講錯了,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,南贍部洲是這個地球。假設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三千年前,三千年前這個世界人口沒有這麼多,現在這個世界人口將近六十億。在那個時代,三千年前那個時代,我們把它數字縮得再小,當然我們也沒有法子統計過,全世界的人口,我們想像幾千萬應該是有的,全世界的人口,一、兩千萬應該是有的。這一、兩千萬尊的阿羅漢、辟支佛那還得了,那個福報多大,這麼多的好老師,這麼多的聖賢。辟支佛這三個字是梵語音譯的,「辟支」翻成獨,「佛」是覺悟的意思;也翻作緣,辟支佛翻作「緣覺」,或者翻作「獨覺」,多半出現在沒有佛、也沒有佛法在這個世間。他很聰明,他在這個世間,他自己也能夠覺悟。他所覺悟的程度跟阿羅漢平等,甚至於比阿羅漢還要超過。阿羅漢跟佛修學,是佛的學生,是接受教學而開悟的。緣覺,如果是跟佛修學而開悟的,稱為緣覺;沒有跟佛學的自己覺悟的就叫獨覺,辟支佛裡頭有兩種。這都是世間人的好老師,世間人的好榜樣,我們對他們恭敬供養,向他們學習,這個功德就大了,這是舉出一個比喻。
下面說『布施累劫』,這是第二個比喻,也可以把這個連在一起來看都可以。「布施」,這是佛法修學裡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。佛教我們,佛教大眾,我們要想求覺悟,你要想求覺悟,你從哪裡學起?從布施下手,從布施學起。為什麼?佛知道你為什麼不覺悟?你為什麼迷惑顛倒?是因為你有貪心,你有慳吝心,吝嗇,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,沒有的就喜歡,貪而無厭,這是迷,這是不覺。你真正要想覺悟,你要把貪放棄,把慳吝放棄,於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沒有貪心,自己有的可以與一切眾生共享,這是覺悟的人,所以佛教給我們,頭一個就要學布施。布施裡面有財布施,有法布施,有無畏布施,分為這三大類。財布施一定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你聽到,我為了要想財富、想發財、想聰明、想健康長壽,我才修這三種布施,你做得對不對?不對,你做得不圓滿。可是你這麼作法問一問,財富、聰明、健康長壽能不能得到?肯定你能得到。能得到為什麼說你不圓滿?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發大財的人,他也很聰明、也健康、也長壽,那都是過去生中修的因,現在得的果報,我們仔細去觀察,然後你就曉得為什麼說不圓滿。他還是個凡夫,他還是迷惑顛倒,他這一生福報享完了,來生怎麼辦?問題大了。所以佛教給我們布施,布施必定得這個果報,得這個果報怎麼樣?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,決定不能去享受,一享受就壞了、就迷了。所以佛家教我們捨得,你要捨,捨什麼?你得到的趕緊要捨,那你就高明了。你捨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,得到愈多趕緊把那個多統統捨掉,不可以留,那麼你財物的受用、智慧的增長、健康長壽,是永恆的,是真實的。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的意思,我們要能體會。
佛經上常常講,老同修們也都懂,不但懂你也會講,可是怎麼樣?你做不到。為什麼做不到?我好不容易賺來的錢,你教我統統布施掉,明天誰給我?換句話說,好像佛經上講得不錯,辦不到,恐怕有問題,可能不是真的,萬一我布施了,明天沒飯吃怎麼辦?所以不敢布施,於是對財、對法都吝嗇,你不敢做。所以在這個地方,我們固然有經本為依靠,我們對於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信心,其實這個信心是半信半疑,不是真的信,你不肯做。老師對我們修學關係就大了,太大了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說老實話非常頑固,我對於這些宗教是完全不能接受,說是哪一個法師要來給我講經,門都沒有,他怎麼能勸我?我要跟他辯論的時候,幾句話就把他說倒了,他怎麼能勸我?老師的關係大了。我們在一生當中,最敬仰的老師、最佩服的老師,我們親近他跟他學東西,老師介紹我們的,那印象馬上就不一樣,信心就不相同了。我的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,如果不是他,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叫我去相信佛,不可能的事情。我年輕的時候最反對的就是佛教,我對於基督教、伊斯蘭教的印象都還不錯,唯獨對佛教最糟糕,為什麼?迷信,講不出一個道理出來。
我在台灣跟方老師學哲學,他給我做一個很有系統的介紹,從西洋哲學講到中國古代,中國最早的《易經》哲學,然後講到朱子,講到二程,陽明哲學。然後這個單元完了之後,給我介紹印度哲學,從印度哲學最後給我講佛經哲學,他告訴我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聽他的話,這才到寺廟裡去找佛經看。我看佛經跟出家人不打招呼的,我把佛經當哲學來看,與它那個信教毫不相關,這是早年學佛的一個心態,所以方先生至少影響我三年。以後學了佛之後,親近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把我拉回來,才知道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看,是佛經裡面的一部分,不是全體,全體比哲學高明太多了。不過這個方先生晚年他也契入了,所以晚年我們在一起非常快樂,晚年他契入境界了,我跟他學的時候,他才四十多歲,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。所以善知識是個關鍵的人物,你要不是心目當中最佩服的老師,你很難接受他的教誨。我們一生得到的殊勝的利益,一生得到佛法的好處,感恩戴德。如果不是老師指點,不是老師提醒,我們怎麼知道世間還有這麼好的東西,不曉得。親近章嘉大師之後,章嘉大師就教我修布施,我也真肯聽話,他教我怎麼做,我就怎麼做,這是俗話講感應不可思議,真的愈施愈多,愈多愈施,絕不保留。我現在這幾年來,每一年的收入我概略估計一下,美金有一百萬,可是身上什麼都沒有,來了都去了,來得快去得也快,不留,留了就生煩惱,留了你看什麼貨幣貶值麻煩大了,那不是麻煩事情?要像流水一樣不斷的流。
所以諸位同修你們仔細去觀察,你可以在這裡面得到信心,證明佛講的話沒錯。你看最近經濟的災難,幾乎每一個人都受影響,唯有不受影響的是居士林,居士林不但不受影響,反而增加了,它為什麼會增加?布施太多了,它施得多得的就多,這個給我們做了很大的一個證明。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你要真正觀察入微,你就相信,你的疑心就斷掉了,你就敢做了。今年年初李木源居士還在擔心,這個經濟風暴的衝擊,居士林這些信眾統統都受影響,按理說居士林的收入也會減少一半。但是我們開講《華嚴經》,念佛堂舉辦的時候,收入一下就增加了,比往年的時候收入更多。所以這一次我們對中國大陸的救災,這數量相當可觀,居士林肯捨、肯布施,財、法、無畏布施統統在做。
這個供養每一天三餐,居士林下面的供養,平等供養,普遍供養,任何人到這邊來吃飯都歡迎,不問你學不學佛,你信不信佛,不問,任何人來吃飯。我聽說也有基督教徒,也有回教徒,甚至於還有毀謗佛法的,他也來吃飯,我們也歡迎、也喜歡,只要來吃飯我們就都喜歡,無條件的供應一分錢不要。李居士告訴我,居士林自從開張供養大家吃飯,一年三百六十天,每一天三餐,一天都不缺。往年他是大年初一休息一天,我跟他講不可以休息,大年初一沒飯吃怎麼辦?那過什麼年?所以大年初一也照樣供應,這好,這個才圓滿。他說我們從來沒買過米,從來沒買過菜,沒買過油,因為大家都知道,每個人都送米、送油、送菜,歡歡喜喜送來,送來的吃不完太多了。所以這裡不怕人來吃飯,愈多愈好,愈多愈歡喜。吃不完,吃不完我們就再往老人院送,往孤兒院送,照顧這些團體,愈施愈多。甚至於李居士講,我們在外面買東西,人家送貨送到居士林,一看居士林不收錢就走了,他不要錢就走了。我在此地很少坐計程車,坐過幾次,從芽籠坐到此地,坐到這裡計程車也不收我的錢。所以你不怕布施,真的是愈施愈多。居士林印經,這邊的錄像帶、錄音帶、CD,你看看每年送多少,送全世界,全部是免費一分錢不收,真肯布施,這是法布施開智慧。所以現在居士林從上到下,做義工的個個聰明、個個有智慧,從哪裡來的?法布施來的,愈施愈多。尤其念佛堂開辦,念佛堂開辦不久還不到三個月,你看看多殊勝,證明佛給我們講的話一點都不錯。
所以布施列在第一條,菩薩行,這是覺悟人的生活行為,列入在第一條,肯布施,肯幫助別人,歡歡喜喜幫助別人,自己沒有,不怕,不要為自己操心,沒有好操心的。一切為社會,一切為人民,一切為眾生,不要為自己,想都不要想。無論你從事於哪個工作崗位,抱著服務大眾、服務眾生這種心態,你說你多歡喜,多快樂,決定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,你會生活得很快樂。菩薩第二個條件是持戒,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。遵守佛對我們的教訓,遵守國家的法律,地方的法規,人情、風俗、習慣、道德概念統統要遵守,守法是國家的好公民,是佛的好學生。忍辱就是耐心,無論做什麼事,要有耐心你才能成就。精進是求進步,不斷的革新,不斷的求進步。禪定是自己有主宰,不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,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,這叫禪定。智慧是一切事、一切理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叫般若智慧。佛給我們講覺悟的人,在日常生活必須要遵守這六個原則。布施在此地,就涵蓋其餘的五條。因為持戒、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;精進、禪定、智慧是屬於法布施,所以用一個布施,把菩薩所有的行門統統包括盡了。
布施多久?「累劫」,這個時間太長了。「劫」是佛法裡面計算時間的單位,佛在經上講有大劫、中劫、小劫。小劫怎麼算法?諸經所說的不一,有很多種說法,但是這些說法都是佛說的。佛講經不是在一個地方,佛當年在世,遊化在世間,旅遊到處都去,所以他講經可能隨著每個地方的習慣,每個地方人的知識程度不相同,因此說的數字不一樣。過去李炳南老居士,在大專院校裡面說法,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,這大家都曉得,叫增減劫,這個好算。佛說人的壽命,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,這八萬四千歲到頂了,每過一百年減一歲,這樣一直減,減到十歲,十歲是最少的,然後從十歲又每一百年加一歲,又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,時間的單位。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,這個數字能夠算得出來的,很長,今天講天文數字,這數字太大了。「布施累劫」,此地講的累劫,通常都是講大劫。布施誰?布施『諸天人民,蜎飛蠕動』,這兩句連起來是六道眾生。你能夠布施一個人,幫助一個人,這個福就不小,你能夠幫助六道一切眾生,那個福報就太大太大了。
學佛的同修,大概都能接受因果定律的說法。這是事實,絕對不是假的,種善因一定得善果。所以你布施一定得果報,你財布施是因,得財富是果,種什麼樣的因,決定會有果報的,果報通三世。人決定有過去世,有未來世,這是給你講宇宙人生真相,人不是一世。六道輪迴怎麼來的?是我們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,絕對不是別人造出六道給我們去受用,給我們去輪迴,不是的,自己變現出來的,自己製造的,在大乘經裡面,佛給我們分析得非常詳細。所以你做這些好事,『功德』就大了,「功」是講你做事情,你在行善,「德」是得到的報應,你決定得善果。這在我們這個道場非常非常的明顯,但是我們今天修的這個布施功德,比這個經上所講的差太遠了。可是細細的再說,去思惟,冷靜去觀察,我們今天實際上也真的在做,所以這個功德實在講也不可思議。佛將這個比喻說出來之後,實在說是怕我們後人聽到懷疑不相信,所以下面接著給我們解釋。
【何以故】
為什麼?為什麼你這一問會有這麼大的功德?『何以故』是為什麼。
【當來諸天人民。一切含靈。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。】
他這個功德,超過「供養一天下阿羅漢、辟支佛,布施累劫,諸天人民」的功德,理由就在此地。『當來』,是講將來,佛那個時候講將來,就包括我們現在;佛過世之後,那都是他所說的「當來」。不但人依照這個法門能成就。『諸天』,說「諸天」當然要包括鬼神。『一切含靈』,就是眾生,我們今天講的是動物,他有靈性,他有感情。這現在泛指的動物,在佛經裡面講的九法界眾生,都因為阿難你這一問,大家能夠解決問題了,這剛才講離苦得樂了,他是真的離苦,真的得樂了。這個離苦得樂,不是一時的,是永恆的,不是局部的,是全面的,所以功德是『百千萬倍』,這一句話就落實了,一點都不假。
因為阿難這一問,引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這一部經,這個道理、方法,一切凡夫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些聖者,全都得利益,所謂是「凡聖齊收,利鈍悉被,橫超三界,徑登四土」。佛過去以往所說的這些方法、理論,我們修學都是有階段的,都是有層次的,像讀書一樣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,一定要用很長的時間你才能畢業,你才能把你的功課學完,這個樣子超越三界難。可是今天佛給我們講這個方法很特別,不需要那麼麻煩,方法很簡單、很容易、很穩當,又非常快速。所以這個方法,不但釋迦牟尼佛自己說,一切諸佛菩薩都講是「難信之法」,真難信,哪有這麼容易?實在講理太深,方法雖然很簡單、很容易,理很深,誰能相信?如果理要不能透徹,我們對這個法門總是懷疑。尤其是對於現代的知識分子,我們都是知識分子,講其餘的大乘我們容易接受。我當年初學,方先生給我介紹,章嘉大師指引,我對於性、相兩宗有濃厚的興趣,對於念佛往生法門我不相信。
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,這是專修淨土,專弘淨土,我仰慕他的道德,跟他學講經。他勸我修淨土,教我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我讀了,讀了之後我很佩服,不反對淨土,肯不肯學?不肯學。老師勸我勸得非常懇切,他說自古以來那麼多祖師大德,有學問、有道德的人都修這個法門,如果真的修錯了上了當,你也上一次當有什麼關係?這樣勸我,苦口婆心,可是我還是沒有認真去學。什麼時候我搞清楚了,所以我要不把東西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要是叫我去做,很難。是我往年講《華嚴經》,我講了十七年,我在《華嚴經》上明白、了解的。這在講經有一天突然想起來,文殊、普賢學什麼法門?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?仔細在經上一看的時候,他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。這個的確對我來說,很大的一個震撼,我沒有想到他們是念佛求生淨土,然後在這個經自始至終仔細觀察,明白這個道理,肯定這個法門,一切諸佛讚歎,千經萬論指歸,古人講這個經叫「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不可思議」,我才肯定這個說法,才不懷疑。所以我學佛實在講搞了差不多三十年,我才肯定這個法門,真正不容易。我要沒有這些好老師,可以說我遇到這三個老師,都是近代一流的高手,我學佛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幸運,沒有走冤枉路,但是由於自己煩惱習氣耽誤了很多年。可是說老實話,如果當年李老師給我講《彌陀經》,給我講《無量壽經》,像我現在講得這麼清楚明白,我早就相信了。他講得真是含糊籠統,沒這麼詳細、沒這麼透徹,所以搞得我搞了二、三十年,我才找到這個門道,才相信他老人家苦口婆心,相當不容易。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