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掀開經本,第八頁第一行看起:
【大教緣起第三】
這一品是本經的發起序,說明這一部經這一次法會發起的因緣。黃念祖老居士在他的註解裡面,引用了五種原譯的原文,可以參考對照來看,這是很好的一樁事情。現在請看經文:
【爾時世尊。威光赫奕。如融金聚。又如明鏡。影暢表裏。現大光明。數千百變。】
這是一小段,這一段是講世尊放光現瑞,引發這一次法會的殊勝因緣。『爾時』是介紹證信完畢的時候,也就是法會開始大眾聚集,好像我們參加法會的聽眾大家都到齊了,就在這個時候。證信序裡面,讚歎與會菩薩的智慧德能說得很多,我們也曾經詳細的跟同修們報告出來。這個時候世尊『威光赫奕』,「威」是講他老人家的威德、威神;「光」是光明;赫奕,「赫」是非常明顯;「奕」是茂盛的意思。就是這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的光彩顯得很特殊,跟一般時候很不相同,與會的每一個大眾,都很明顯的覺察出來。下面就舉了一個比喻,『如融金聚』,這個比喻好,在經上我們讀到,佛的色相常用金色來形容。金是七寶之一,金之所以被一般人看得那麼重,就是金在任何狀況之下它不變色,它的色永遠是美好的,尤其是黃金在融化的時候,在高溫融化的時候那個顏色更美了。以這個來比喻佛今天的光彩,這個比喻可以說佛光彩之美好殊勝,是一絲毫缺陷都找不到,就是這個意思。
『又如明鏡』,「明鏡」是內外光明。下面講『影暢表裏』,「影」是說的光影,光影是講在外,佛的外表。「暢」是一絲毫障礙都沒有,從外表也能夠看出內裡,這個裡面說佛的色相。我們常講這個人的色相是透明的,這個身體透明的,確確實實是如此,這個相好,要用現在一般人來講,這是最健康的形象。凡夫內外為什麼不透明?是因為凡夫有妄想、有煩惱、有憂慮、有牽掛,所以凡夫的色相裡面是暗的,一團的黑暗。諸佛菩薩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斷盡了,他內外是透明。我們一般凡夫自己裡面是一團糟,所以也沒有能力看別人。但是這個世間有一些修行人,修行稍稍有一些定功,也就是說他有能力將煩惱伏住,這個不是斷,是伏住,也是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,這種人心清淨煩惱少,煩惱很輕,他就有能力看到一切眾生色身,也能看到色身的內部。我們現在人叫他做特異功能,或者有人叫他做X光眼,就屬於這一類。在佛法也說天眼通,他就能看到一個人的內部,所以你身體是不是透明的,他一看就曉得,如果是透明的,修行就有很高的功夫,至少他煩惱已經不起現行。身心透明,這個決定不是凡人,凡夫做不到,這身體是透明的。
往年我在美國邁阿密講經,曾經有一個美國人,他有天眼,也就是所謂的特異功能。我講經的時候他也來聽,他看到《無量壽經註解》,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前面有一張夏蓮居老居士的像,我們印在經本上,這個人看了夏老居士的像,他說夏老居士身體是透明的。他告訴我們,他說這個人不是普通人。我們覺得很奇怪,如果他看到本人說透明的,這還有得說,看到一張照片,說照片的像身體是透明的,我們很不容易理解。但是他說夏老這個人,他也沒有見過面,也沒有聽說過,從來沒有聽說過,說說大致上都還滿正確。他說這個人現在不在世,這個人是個再來人,說他當年在世的時候也遇到一些困難,所說的都很接近事實。所以由這些談話當中,可以判斷他所說的話是可靠的,不是假的。到「影暢表裏」,這個有相當功夫了,這是形容釋迦牟尼佛身體內外透明,所放的光明,威光赫奕,對外遍照法界,對內還照自性,這是影暢表裏的意思;影是表,暢是講裏,講內在的。『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』,光明當中無量的變化,它是變動的。這裡面使我們體會到佛光遍照法界,跟華嚴會上的境界沒有兩樣,遍照法界。法界、體性、現相、理事、因果,轉變無量無邊,這個境界就在佛「大光明」當中顯現出來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佛現出這種境界,決定不是偶然的,一定有大因緣,要不然佛不會現這樣殊勝的境界,這個境界非常非常希有。當時在會阿難尊者看到了,下面這一節,請看底下這個經文:
【尊者阿難。即自思惟。今日世尊。色身諸根。悅豫清淨。光顏巍巍。寶剎莊嚴。從昔以來。所未曾見。喜得瞻仰。生希有心。】
阿難尊者是世尊的侍者,也是常常跟在世尊身邊的。這麼多年來,從來沒有見到世尊今天這樣的光彩,這樣的示現,這是他心裡面在想。『色身諸根,悅豫清淨』,這兩句非常令人仰慕。「色身」是講世尊的身相,「諸根」是別說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使人見了之後,就能夠很明顯的體會到,世尊全身都是快樂的。「悅豫」是快樂,所謂是毛孔都發笑,都顯出笑容。清淨無比,這個「清淨」是講心清淨,根身悅豫。下面兩句是形容他,『光顏巍巍,寶剎莊嚴』,「顏」是容顏、面貌,今天面貌的光彩,世尊的德相。「巍巍」是形容高、殊勝,高大殊勝之意,這是極其形容。「寶剎莊嚴」,寶剎莊嚴就是前面講的「現大光明,數千百變」。佛放光,光中顯示諸佛剎土,光中顯示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都在佛光當中展現出來,所以這是希有。
『從昔以來,所未曾見』,阿難想一想,自從出家跟佛做侍者,這麼多年來,從來沒有看到世尊今天這樣的瑞相,沒見過。在經典裡面記載的,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的那一天,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,正在這個時候阿難出世。這個訊息報到淨飯王那裡,淨飯王聽到他的弟弟生了個兒子,又聽說太子今天成佛,雙喜臨門,就給弟弟這個兒子取個名字叫阿難,阿難中國意思就是慶喜,慶祝歡喜,雙喜臨門,阿難的名字是淨飯王給他取的。阿難二十歲出家,也就是說前面二十年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沒有聽到。出家之後做為佛的侍者,佛說法四十九年,後面二十九年,阿難尊者一會都沒有漏掉。尤其是他多聞第一,記憶力非常之好,聽過一遍永遠不會忘記。阿難出家的時候,向世尊提著有條件,條件裡面有一條,就是過去世尊講經說法二十年,那個二十年他沒聽到,要求世尊找空檔的時間給他重新說一遍,世尊答應他。所以過去所講的經,又給阿難重複說一遍,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,可以說阿難是會會都聽到,一會不漏。
所以世尊滅度之後,阿難就成為集結經藏重要的人物,我們知道所有一切經典都是阿難複講出來的,複講的時候,下面有同學給他記錄,這樣才編成經書,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並沒有記錄。阿難複講有沒有講錯?這一點我們不必懷疑,世尊早就明白,所以阿難重複講經,五百阿羅漢為他作證,下面五百阿羅漢聽阿難複講,必須五百阿羅漢個個都點頭,沒錯,世尊是這麼說的,這才能記錄下來。有一個人提出異議,這一句就不能記下來,所以集結經藏不是少數服從多數,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都不行,都不可以記錄,一定要五百人個個聽了都點頭,都肯定世尊是這麼說的,這才記錄下來。這是正信,後人展開經典能夠斷疑生信,決定沒有懷疑,阿難的複講就是世尊當年所說的無二無別。所以過去集結經藏,這樣的嚴肅,這樣的慎重。
阿難,實在說也是法身大士倒駕慈航示現的,佛的這些弟子當中,尤其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,皆是大阿羅漢,不是小乘羅漢。那個「大」就是大乘,大乘羅漢是什麼地位?阿羅漢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「無學」,無學就是畢業了。小乘阿羅漢是小乘教裡面畢業了,他所學的東西學完了,沒有東西再學了,才稱證阿羅漢果,就是畢業了。大乘法裡面稱阿羅漢那也是畢業了,那是什麼果位?法雲地的菩薩,十地菩薩,這是畢業了。經上常講的「三大阿僧祇劫」圓滿成佛,三大阿僧祇劫是說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。如果果如經上所說的,這些人皆是大阿羅漢,換句話說,他們最低的位次都是大乘法雲地的菩薩。這個在本跡裡面講,他的本來面目給我們透露了,現在在舞台上是表演,他是表演一個小乘初果須陀洹,阿難尊者這個時候是這麼個地位。而實際上都是法身大士,所以這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明白這些事實真相,對於經藏的集結就不會懷疑了。可是這些話對現代人來講,他很難相信,你相信我不相信,這樣的人太多了,不相信的人太多了,這難怪。這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上說的,娑婆世界眾生,特別是末法眾生,「剛強難化」,哪有那麼容易他就相信。
真正能信得過的人,兩種人,我們在講經常說,一種人是聰明利根人,你一說他明白了,他會深信不疑;另外一種人,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之人,你給他講他能接受,這一提起引發他過去世的善根福德,他相信他不懷疑。這兩種人能得利益,這兩種人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根熟眾生,他的根性成熟,可以得度。既不是上根利智,又不是善根福德成熟,他怎麼能不懷疑?所以他一定會懷疑。這種懷疑不但在佛法裡頭說得很多,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,這是大煩惱,貪、瞋、痴、慢,下面就是疑,不能相信、不能接受,是煩惱障,疑是很大的障礙。既然有疑,他們的知見絕不是正知正見,他的知見是錯誤的知見,執著自己錯誤的知見,這就變成偏見。在佛法裡面可以歸納在五種見惑之中,這五種見惑大家都知道的,「身見」,執著這個身是我。第二種「邊見」,邊見就是偏見。第三種「見取見」。第四種「戒取見」。第五種「邪見」,凡是不屬於前面四種的一切錯誤的見解,都叫做邪見,邪見是錯誤的見解。
我們想想佛說的話很有道理,今天的世界為什麼亂成了一團,過去說世界大亂我們很難體會,現在說世界大亂哪個人不曉得?個個人都看到了,個個人都親身感受到,亂世,亂從哪裡來的?偏見來的,佛教給我們要斷除,佛教導我們見解要圓滿。佛法講圓,信要圓信,解要圓解,行要圓行,證要圓證,覺悟要圓覺,修行要圓修,都講圓不講偏,一偏就壞了。今天世界,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很明顯體會到,今天世人所重視的也就是偏見,偏在科學技術,偏在財富。所以在整個文化裡,整個生活裡面,它不均,偏在一邊毛病就出來了。我們回頭看看佛菩薩教誨,再看看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,跟現前人所學的、所教的確實不一樣,儒佛都顧到全面。宇宙人生的整體,不是偏重在某一部分,忽略了某一部分,失去了均衡,就正如同現在地球失去了生態平衡一樣,這裡面有危機了、有災難了。像這些道理很深很深,不容易體會,現在我們是眼前深受其害,展開佛經我們忽然悟到、忽然明白了。在這一會阿難尊者也是如此,是以往從來沒有看到,世尊有這樣奇特的瑞相,從昔以來所未曾見。『喜得瞻仰』,看到之後非常歡喜,『生希有心』,太希有了。「希有」,希有的瑞相,世尊一定要說希有的法門,他現瑞跟他教學一定有關聯。阿難跟佛時間久了,佛每一次講經說法都放光現瑞,所以大家一看到佛有瑞相,就知道佛說法了,但是今天瑞相是無比的希有。
【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長跪合掌。】
這是禮節。底下這一段是「禮讚陳辭」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請法。請法之前一定要行禮,禮代表自己重法,我們中國人講的尊師重道,所以禮不能廢。現代人雖然不講禮,可是遇到有禮貌的人大家都歡喜,可見得禮確確實實能順乎人性,看到有禮貌的人總歡喜。禮,實在講一定要學。過去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他老人家給我們講《禮記》,《禮記》的篇幅很大,他給我們選講。而講《禮記》開課的頭一段話就告訴我們,他說他講《禮記》不是要你們學禮,學禮太難了。只是教你們懂得禮的常識,希望將來出去處事待人接物,別讓人家討厭你,我們這一堂課就有意義,就有成就了。不求太高,水平不太高,水平很低,你到外面去接觸大眾,人家對你不討厭,所以李老師教我們《禮記》,水平就在此地,這一點相當重要。
古人所講的「不學禮無以立」,你不懂得禮貌,你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,因為中國自古以來是禮義之邦。禮教,禮的教學在古時候是童子必修的科目,從什麼時候學?七歲上學就開始學,可以說是整個小學教育就是禮教,就是教你處事待人接物的規矩。到民國初年還有一堂課,這個課我都沒有上過,大概比我大五歲的人上過,到我這個年齡上學的時候,這一門課已經沒有了。叫什麼課?修身,有這門功課,我看過這個本子,小學裡頭修身的課本,修身的教科書我看過。但是我們上學的時候,這個課已經廢除,已經沒有,改作公民,還有這麼一堂課,修身改作公民,多少還教一些。現在恐怕學校已經沒有了,已經沒有這個課程。尤其現在提倡民主、自由、開放、人權,這些東西很時髦,決定不能反對,這時代潮流那反對還得了,其實是偏見。這些口號並沒有能夠帶來整個世界的安定和平,繁榮興旺,沒有帶來。仔細思惟這口號帶來的好像是災難,我們還不反省嗎?還不覺悟嗎?這個口號是真理嗎?很值得我們深深反省,這是我們從禮節上想到。
『即從座起』,聽經的時候,各人坐在自己座位裡面,如果需要請教,現在很方便,現在請教不必離開座位舉手就行,我有問題發問就可以了。從前規矩大一點,一定從自己座位起來,到佛的面前行禮。『偏袒右肩』,我們現在搭的袈裟,右肩是「偏袒」,大家都看出來了。可是我們現在的袈裟已經縮水了,真正的袈裟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,現在小乘穿的袈裟是那個時候的。你看它這一整塊的布裹在身上,通常兩個肩膀都不露,都裹上來,行禮的時候才把右臂露出來。但是現在小乘的袈裟顏色不對,他們現在穿黃色的,有穿黃色的,我看也有穿紅色的,這個不對,應當是染色才對,它不是染色的。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中國的疆域在印度的北面,諸位現在看地圖就曉得。所以中國的氣候比印度要冷,三衣決定不夠用,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,在服裝、飲食許許多多地方都中國化,這是我們常講的現代化與本土化,我們一定要明瞭,並不是一成不變。到中國來之後穿中國的服裝,我們現在穿海青,海青是漢朝人的服裝,在民間已經沒有了,出家人還有個紀念,我們穿漢朝時候的服裝,叫海青。
在家跟出家的差別,出家人穿的海青,海青上不繡花,在家人穿的海青繡花,最低限度領子上、袖子上繡花。地位高的富貴人家全身都繡成花紋,那個花也是有一定的,不可以隨便繡的,代表你的身分,代表你的地位,所以叫章服。你什麼樣的身分,士、農、工、商分得很清楚,衣服不可以穿錯,你出去時便於行禮,知道你是什麼身分,下對上要先致敬,要行禮;帽子也是,花紋上都有身分地位的標誌。出家人素色完全不繡花紋,完全沒有,差別在此地。可是衣,佛的三衣我們還是有,只有在法會期間當中,講經是法會,講經聽經的時候搭衣。但是這個衣就不必要原來那麼大,那麼大搭在我們衣的外面很麻煩,所以把這個衣就裁了一半,我們是縮小一倍,只有原來的一半大。在從前這裡沒有勾環,用帶子,兩根帶子繫起來,以後就不知道什麼人發明勾環方便多了,比打結方便多了,這中國化、本土化,所以我們的衣縮水縮了一半,這是講到「偏袒右肩」。可是佛教傳到日本去之後,日本人比我們更厲害,他那個袈裟已經縮成了三寸,你看日本法師他的袈裟,他穿西裝,他不穿海青,他穿西裝。平常他的袈裟放在西裝小口袋裡面,做法會的時候他就拿出來,他有個紅的帶子往頭上一戴,一塊三寸就擺在面前,他的衣就搭上了,他比我們還簡單,還沒有我們這麼麻煩。
這個就是紀念的性質,我們搭衣是紀念釋迦牟尼佛,紀念當時法會的狀況,使我們念念不忘佛陀的恩德,意思在此地。這個屬於知恩報恩,返本報始,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,所以偏袒右肩。為什麼要偏袒右肩?行禮的時候不忘伺候老師,老師有什麼事情吩咐你做,你的動作敏捷,右手做事情方便,承事供養。所以行禮的時候不是僅僅在那裡致敬,還要隨時聽吩咐,隨時服務。『長跪』,長跪通常是跪一隻腳,起來的時候方便,起來的時候快,中國跪是兩個膝蓋統統跪下去,起來沒有那麼快。所以佛經裡面也有常講胡跪,胡是外國人,外國人的跪跟中國人跪法不一樣,中國人跪兩個膝蓋,外國人跪一個膝蓋,胡跪就是一個膝蓋著地,起來快,右臂露出來做事情快,這就是時時刻刻準備伺候長者,為長者服務,這是最敬禮。『長跪合掌』,「合掌」也是致敬,表一心。十個指頭代表散亂,平常心都是散亂的,胡思亂想,現在行禮的時候表示我一心恭敬,把所有的妄念都放下,專心致敬,專心來聽尊長的教誨,所以合掌表這個意思。合掌懂得這個意思了,掌要合嚴才是一個,如果合當中是鼓起來,掌是兩個不是一個,所以一定要合攏,它代表一,代表一心,表這個意思。下面是阿難尊者請法的話:
【而白佛言。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。住奇特法。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。最勝之道。】
請教的話,裡面有兩段,這一段先讚歎世尊示現的瑞相。阿難說『世尊今日入大寂定』,「大寂定」就是禪定,甚深的禪定。「定」,諸位要曉得,定不是盤腿面壁閉著眼睛,我們現在都把這個樣子當作禪定。這種入定是小定不是大定,小定入了定之後就不起作用,大定是行住坐臥都是定。釋迦牟尼佛為大眾講經說法在定中,定的意義是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不是說六根不接觸外面境界,釋迦牟尼佛眼也見色,耳也聞聲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內心裡頭如如不動,不被外面境界干擾。我們凡夫見色聞聲會被外面境界干擾,為境界所轉,這很苦。佛與大菩薩他們有功夫,真有定力,他們能夠見如不見,聞如不聞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跟他的清淨心絲毫沒有沾染,這種定就叫大寂定;定中能成就一切事業。禪定,另外還有一個名詞梵語稱為「三昧」,三昧就是寂定。這大寂定古德講「寶王三昧」,又說「普等三昧」,普是普遍,等是平等。一切諸法,佛菩薩已經證得平等,一切諸法不但是理上平等、性上平等,實在講事上也平等、用上也平等,這個境界很深。
我們今天跟你講理上平等、性上平等,我們會點頭;說相上平等、事上平等,我們不同意,五個指頭伸出來長短都不齊,怎麼會平等?每個人個子高矮不一樣,面孔不一樣,怎麼平等?我們現在曉得這個事上平等,西方極樂世界事平等,生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個子一樣高,相貌完全一樣,決定不會有兩樣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。每一個人身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,西方世界叫平等世界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講平等,大家就很難接受,而實際上還是平等的,我們沒有發現。怎麼說是平等?《般若經》上講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好相是虛妄的,惡相還是虛妄,虛妄跟虛妄不就平等了,哪有不平等?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一切法都如夢,如夢就平等了。所以說真的相也平等、事也平等,入平等的境界你心是定的,在一切法當中絕對不會起心動念,決定沒有好惡,決定不生分別、執著,為什麼?知道一切法不可得,知道一切現象無所有。
這一個事實,現代科學家逐漸逐漸在證實,逐漸逐漸他在發現,證實佛在經上講的這個是事實,我們將來在《華嚴經》下面,要說明這一個事實真相。佛的心為什麼是定的?佛了解一切法的真相,雖然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依舊是如如不動,真的是「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」,這就是大寂定之相,現相。所有的活動都在大寂定中,正是大乘經上常說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「那伽」是梵語,它的意思是龍象,龍我們沒有見過,象我們見過,你看大象,到動物園看大象,大象一天到晚看那個樣子,好像在定中一樣,走起路來慢慢的,不慌不張,牠的態度都像在定中一樣,所以用這個來比喻,比喻佛菩薩的生活在定中。即使動作非常敏捷,你仔細觀察還是在定中,為什麼?他心清淨,他心不動,所以身再敏捷的時候,你觀察都是在定中。此地講的大寂定,歸到我們本經來說就是「念佛三昧」,跟底下阿難所說的前後呼應,確實說的是念佛三昧,這一點我們要學,怎麼個學法?實在講看破、放下,放下心就定了。
給諸位說,什麼都要放下。為什麼要放下?什麼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放下,放下是絕對不要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錯了,你就是凡夫。放在心上你就有累贅,你就有牽掛,你就有憂慮、有煩惱,要知道這個東西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你說你是真的是放不下,假的,如果你現在死了,你還放下放不下?所以印光大師常常警惕我們,時時刻刻把死字貼在額頭上,你什麼都放下了,還有什麼好想的,哪有放不下的?你迷執,痴迷、執著,你放不下。你要曉得放不下就是搞六道生死輪迴,你放不下什麼?放不下生死輪迴;一切統統放下了,恭喜你超出六道輪迴了。說老實話就這麼簡單,看你願不願意做。不但世間法要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不是說得好嗎?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「法」就是佛法,這佛教給我們的,佛法也要放下,為什麼?哪有佛法?佛法是因緣生的,不是真的。佛在經上講,眾生有病,佛法是藥,你病好了藥要丟掉,病好了還要吃藥,又吃出病來了,這個道理大家容易懂。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我們現在有病需要佛法,天天在那裡講,需要;到你悟入這個境界,這佛法不要了,再要你就又生病,你又不正常了。
所以諸位要曉得,覺悟了之後你就會像古人所講的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一大堆廢話,這一《大藏》叫廢紙一堆,入境界了。不入,這個東西有用處;悟入,沒用處了,要明白這個道理。這些話的意思,就是教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,不要去分別它,不要去執著它,你就用得自在。法不是沒有用,有用,你生活得很自在,生活得很快樂,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牽掛,沒有妄想,你看多快樂。
『住奇特法』,「奇」是奇妙,「特」是特殊,「奇特法」是指什麼?就是下面所講的,『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,最勝之道』,這底下三句,把奇特法給我們具體說出來了,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。「住佛所住」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講過十住、十行,現在正開始講到十迴向,經文沒講到,這是出席大眾表法裡面透一點消息。佛弟子要知道住佛所住、行佛所行,這個住與行實際上就是菩提心的落實。大乘經上,本經是大乘經,本經教導我們修行,最重要的就是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本經修行的綱領。八個字合起來圓修圓證,偏在一邊可不行。如果你偏在發菩提心,沒有一向專念,不行;一向專念,沒有菩提心,也不能往生。所以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要結合起來,你就決定得生淨土。菩提心,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明顯,《觀經》裡面所說的,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這是菩提心。《起信論》裡面所說的,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經論合起來看,直心就是至誠心,這個心真誠到極處,什麼叫真誠?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個心才是真誠。
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《讀書筆記》裡面,他解釋這個「誠」,他說得很好,什麼叫誠?一念不生謂之誠,這個解釋接近佛所說的定義。你有一個念就不誠,一念不生是真誠到極處,這就是直心。大寂定就是真誠到了極處,落實在住佛所住,所以菩提心裡面的「至誠心」就是住佛所住,「深心」是行佛所行。深心,古德給我們說,這是經論都說深心。深心是好善好德,善與德都與真誠相應,這才叫深,好善好德;善德與真誠不相應,那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所以善導大師講「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」,這個開示很有道理,起心動念,處事待人接物,一切從真實心中作,一點虛偽都沒有。好善好德,這是自行、自受用、自成就。末後「迴向發願心」也就是大悲心,這是利他的,也就是說我們用的真心,真心對自己是深心,真心對別人是大慈悲心。真心對別人就是迴向發願心,此地講的是『最勝之道』。這個地方講的三句,「住佛之所住」,這是至誠心;「導師之行」是深心;「最勝之道」是大悲心,迴向發願心。起心動念都是利益一切眾生,這是我們合在菩提心上來說,這是菩提心的落實。
如果就事相而論,我們都要用心來學習,佛住在哪裡?佛住在真誠,真誠就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古大德給我們說,這是性德的名字,真如本性的德號,所以叫做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彌陀是自性彌陀。心裡面有阿彌陀佛就是住佛所住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沒有一尊諸佛如來不念阿彌陀佛的。我說的這個念,大家不要誤會,不一定是口上念,口裡頭念那個不算念,什麼叫念?心相應。你看看阿彌陀,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梵語,全是梵語,它的意思「無量覺」。「阿」翻成中國話是無,「彌陀」翻成中國話是量,「佛」翻成覺。你們想想看,哪一尊佛不跟無量覺相應?與無量覺相應,沒離開無量覺,這叫念佛,這真念阿彌陀佛,你要懂得這個道理。否則的話你一聽,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,這奇怪了,佛為什麼念阿彌陀佛?沒聽說過佛念阿彌陀佛,你要把理搞清楚之後,一切諸佛還真念阿彌陀佛,從來沒有間斷過。我們今天念的一句阿彌陀佛是在學習,真正叫學佛,一點都不假,百分之百的在學佛。所以從外地來的同修,我一定勸他到念佛堂來念佛,他要沒有來,那我就不客氣告訴他,你新加坡白來一趟。
達拉斯康國泰居士今天晚上回去,今天早晨吃早飯我問他,你有沒有到念佛堂念佛?他說沒有,「你白來了」,所以他吃過午飯到這邊念了兩個小時。念兩個小時回到會所來告訴我,他說確實是不一樣,他回去想學。我老實告訴他,學不來的。他說我這裡有念佛機帶回去。不行,念佛機沒用處,聲音跟這裡完全一樣,甚至動作跟這裡一樣,還是不一樣,到底不一樣在哪裡?我給他說明白,磁場不一樣,這是真的。何以說磁場不一樣?我們這個裡面念佛的人,有佛菩薩在裡頭念佛,你那個道場找不到佛菩薩去念佛,這就不一樣。所以你在此地你只要把心定下來,心靜下來,念佛的時候不要胡思亂想,你在裡面念一段時期你就有感受。我給你說沒用處,一定要親身去體驗,這是你在別的念佛堂沒有辦法,做不到的。你要再追問為什麼?我就給你老實講個話,這個念佛堂的主人是李木源居士,那是個菩薩,完全沒有私心,完全為眾生,你那個道場能不能找到個李木源,你找不到,這個李菩薩天下希有,這是奇特法,沒有了。他是真看破、真放下了,念念為眾生,念念為佛法,沒有一絲毫私心。所以建立道場感動諸佛菩薩加持,這是與佛心相應,與佛願相應,與佛行相應,道理在此地。
再有參加念佛的同修,同修當中確實有真誠、清淨、平等心在佛堂裡念佛的,這種人希有,所以你到這地方念佛念個幾天,沾他的光,接受他的磁場薰陶感受不一樣,道理在此地。念佛的人再多,裡面沒有一個清淨心的人,沒有一個發真正念佛心的人,那個磁場就不相同,沒有感應。所以我對於念佛堂情形清楚得很,佛菩薩在裡面,護法神在裡面,而且護法神很多排隊的。所以這個道場我們世間一般人講,氣氛跟別人不一樣,外國人講磁場不相同,氣氛確實不一樣,希望你在這裡能夠感受。有時間到這個念佛堂,你念的時間愈久愈好,這是一生當中希有難逢的因緣。你到別的地方,你的心是散亂的、雜亂的,你在這個地方心是清淨的,非常非常之可貴,只有你真正明瞭,你才知道珍惜。所以此地「住諸佛之所住」,就是住彌陀之所住;「導師之行」,行彌陀之行,住彌陀之住。再說得清楚一點,念佛法門,念佛三昧,身心世界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。
你在這個念佛堂念佛就是自行化他,這兩者統統有了,你在這個地方念佛是自行,同時在這個地方表演就是化他。你讓來自其他地區的同修,到這個地方來親身受到感受,這就是化他。叫他們來接受這個磁場的薰陶,使他們真正能有所感動,感動的淺深在個人的根性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同。善根福德厚的感受就深,善根福德薄的感受就淺,但是如果善根福德薄的人也不怕,念的時間長就行了。這個道場薰修的力量非常之強,能在這個地方繼續不斷的念上三個月,善根薄的也變成厚的了,因緣少的也變成具足了,不可思議。講經這兩個小時等於念佛堂講開示,念佛堂應當不講開示,把開示的時間集中在這個地方,為大家說明念佛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。所以信、解、行、證都在念佛堂實現了,這個很不容易,這真正是奇特法。奇特法就是指的這個法門,就是指的這個法式,這個形式,這個樣子。
「彌陀之所行」,也就是經裡面常講的,這個方法能令五乘人平等同入實報莊嚴土,這個意思我們說得白一點,能令五乘人平等成佛。這個五乘是不平等的,五乘是人乘、天乘、聲聞乘、緣覺乘、菩薩乘,不平等的。其他一切法門,這個五乘人方法不平等,成就果報不平等。可是你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了,人人都是法身大士,人人都是等覺菩薩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了。經上世尊給我們說了,第六品裡面阿彌陀佛也親自告訴我們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不是講得很清楚嗎?阿惟越致是什麼?圓證三不退,古大德給我們註解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。所以有同修來問,我遇到好幾次,他們拿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下下品往生,經上講要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,我們生到凡聖同居土品位都不高,業障太重自己曉得,是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,在蓮花裡頭還要待十二大劫?這個地方諸位修淨土一定要懂得,四十八願是淨土的基本法,任何說法都不可以跟它相牴觸,相牴觸的都沒效,四十八願是最有效的,這是基本法。
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的有沒有錯?沒錯,實在講沒有衝突,說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大劫是不論佛加持,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。經上講的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那是什麼地位?登地,初地菩薩,花開見佛悟無生是實報莊嚴土。可是事實上,每一個下下品往生的人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在實報莊嚴土。西方淨土的特別,是奇特法,它四土是在一起,同居土、方便土、實報土、寂光土它在一起,不像其他諸佛世界四土它不在一起。像我們現在住的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,雖然凡聖同居,我們凡人見不到聖人。最明顯的例子,文殊菩薩是聖人住在五台山,你到五台山去找文殊菩薩,找不到。古時候有個法照法師,他很幸運他找到了,文殊菩薩的道場七寶莊嚴在五台山,他找到還到道場裡面去參拜,聽文殊菩薩講經,還講了一會。離開的時候還到處做記號,怕以後迷了路,走了沒多遠,回過頭一看沒有了,一片荒山,再要見見不到了。凡聖同居土凡夫還是見不到聖人。《三昧水懺》裡面諸位念過,悟達國師在四川見到迦諾迦尊者,那是阿羅漢的道場,他也是有緣,離開道場之後,回過頭再去一看沒有了,一片荒山,這是有障礙。同居土尚且如此,有餘土、實報土我們怎麼會看得見?可是在西方世界就不一樣,四土在一起,所以說五乘齊入報土,那個報土是實報莊嚴土。所以你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就見到觀音、勢至,就見到文殊、普賢,這些等覺菩薩,天天跟大家坐在一起,一起活動,一起聽佛說法,你入他們這個團體。這是什麼一回事情?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加持你,你才入實報莊嚴土。
《觀經》裡面那個說法有什麼意思?你這樣子生活,生活到十二劫之後,到十二劫阿彌陀佛本願不加持,你也入了,你也在這個地方了,就這麼個意思。換句話說,十二劫之前,你跟這些大菩薩一天到晚平起平坐,把手而行,佛力加持的;憑你自己,十二劫以後你才能夠入這個境界,是這個意思,都沒有說錯,說得都是對的。從十二劫,你就會感覺到非常驚訝,為什麼?太快了。如果照一般大乘來講,你要入這個境界,入這個境界至少要修滿一個阿僧祇劫。第一個阿僧祇劫你三賢位修滿,第二個阿僧祇劫才入初地,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只要十二劫,你在他方世界修行要一個阿僧祇劫。什麼原因?他方世界有退轉,西方世界沒有退轉,不退,圓證三不退,道理在此地,所以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。這是講「導師之行」,導師就是阿彌陀佛,佛才稱導師。這兩句話是住佛所住、行佛所行。
『最勝之道』,那就是令一切眾生往生不退成佛。「道」就是指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裡面所說的成佛之道,這是無比殊勝。你修學任何一個法門,你見思煩惱不斷,你就證不了阿羅漢果。換句話說,就是圓教大乘裡面所說的,淨宗也是圓教大乘,古人講這個法門是大乘當中的大乘,一乘當中的一乘,究竟圓滿的佛法,讚歎到這個地步。以《華嚴》來說,《華嚴》初信位的菩薩,這是最低的,十信裡面的初信,初信位的菩薩,他斷煩惱的功夫等於小乘須陀洹,小乘初果。所以你要證得初信位的菩薩,你就位不退,你決定不會再退轉過來作凡夫,不會了,可是這個位次,經上講得很清楚,見思煩惱八十八品的見惑斷盡,你才能證得。可是圓初信位的菩薩比小乘初果須陀洹,智慧高太多了,智慧須陀洹不能跟他比,神通道力都不能跟他比,只是斷煩惱相等,斷煩惱這個是平等的。初信位的菩薩也是斷八十八品見惑,須陀洹也斷八十八品見惑,這個地方是平等的,其他不平等,小乘聖者比不上菩薩那麼樣有智慧。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,小乘四果阿羅漢這才脫離六道,超越六道輪迴,相當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,七信位也就是斷證功夫跟阿羅漢一樣,智慧、德能、神通、道力,超過阿羅漢就太多太多了,不是阿羅漢能夠跟他相比的,你就曉得多難。我們不要講別的,就是初果須陀洹都沒有辦法得到,你有能力去斷煩惱嗎?
所以末法時期,說老實話除這個法門之外,沒有人能夠得度。法門沒錯,我們做不到,這是事實。這個法門怎麼樣?這個法門是一品煩惱都可以不要斷,這對我們來講,我們就行了,有把握了,不需要斷煩惱;不需要斷煩惱,但是要伏煩惱,這一點要注意到。煩惱沒有斷,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,叫煩惱不起作用,這行,這就是「最勝之道」。所以淨宗只要伏煩惱就能帶業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不怕了。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跟文殊、普賢把手同行,也跟這些等覺菩薩平起平坐就可以了。所以蕅益大師說,這些人你要說他是菩薩,不是的,是凡夫,一品煩惱都沒斷;你要說他是凡夫,他跟這些等覺菩薩平起平坐。不能說他是凡夫,也不能說他是菩薩,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就是「奇特法」,這就是「最勝之道」。
我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,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成就,太難講了。多少人在這一生當中遇到,結果還是空過,還是要去搞生死輪迴,你說多可惜。無量劫中難得有一次碰到,然後你才曉得這個機緣多難得,這個機緣多殊勝。今天我們只是幸運當中之大幸運,遇到李木源菩薩給我們建立念佛堂,建立彌陀村,只要有這麼一個道場,成就的人就太多太多了。凡是進這個道場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三年決定往生,為什麼?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看到,在《往生傳》裡面看到,他三年功夫成就了,不是他命終,他壽命可能還有,命還很長,他怎麼樣?他不想住這裡,西方極樂世界太好了,他看到了,他見到了,他快點移民過去,不在這裡受苦。到那個地方他活動的空間大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他活動的空間,你看那個生活多快樂。而後你才曉得這樣的道場希有難逢,到哪裡去找?可遇不可求。我講經這麼多年,天天在夢想、幻想,哪裡敢想到將來會有事實?沒想到,到這兒來碰上了,真的叫可遇不可求。實實在在難得,這也是諸佛菩薩給我們安排的,我們大家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在這個時候成熟,所以諸佛菩薩來了。
有許多同修問我,彌陀村要幾時能建好?在我的想像當中,李居士做事情速度之快,我們無法想像。我看應該再兩年,頂多三年他就會造好,他的能力很強速度非常快。自從念佛堂開張以來,他日夜都在想彌陀村,除彌陀村之外,他說他一個妄念都沒有,虔誠專注,必得諸佛菩薩加持,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諸位要看這幾句經文,意思無盡的深廣,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,建立願心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