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六百四十九頁,第五行看起:
『各自異行』,解釋前面經文,第一句,「各自異行,表種種不同之寶樹各各依類成行」。這個情形,我們觀光旅遊的時候也見到過,我們地球上樹木花草,確實是同類相聚在一處,一片廣大的森林,我們看樹的種類就是一種,沒有其他雜的東西夾雜在裡頭。《易經》上所說,孔子說的,「物以類聚」,指動物、植物,總是同類它聚在一起;「人以群分」,人也不例外,人與人的相聚都是志同道合,嗜好相同的,他們常常聚在一起。喜歡唱歌的跟唱歌的在一起,喜歡打麻將的,他的朋友都是牌友,讀書人喜歡跟讀書人在一起,物以群分,這個是天性。所以極樂世界的寶樹也不例外,一定是同類,而且排列非常整齊,這是妙德。我們走進原始森林,看的都是參天大樹,幾百年的、幾千年的,稱為神木,排列並不是很整齊,極樂世界排列很整齊。
『行行相值』,「《定善義》」,定善是修禪定往生的,《十六觀經》前面十三種都是定善,定功淺深不一樣。換句話說,不是事一心不亂,就是理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是定善。《定善義》說,「彼國林樹雖多,行行整直而無雜亂」。樹的排列一行一行整齊,樹都長得很直,沒有雜亂,雜是不同種類的,沒有;亂是沒有秩序的,也沒有,非常有秩序。「實」是說的果實,「實謂果實,不差其處,故云相當」。它長的處所非常恰當,就像畫家畫畫一樣,畫一棵大樹,哪個地方有個枝,哪個地方有葉,哪個地方有花,哪個地方有果,排列得非常巧妙。這些樹木花果都叫人看到非常滿意,生歡喜心,這個是阿彌陀佛性德的流露。
『榮色』,「繁茂之形色」。榮是茂盛,色是顏色鮮艷。『光曜』,「光明照耀」。『不可勝視』,真的是目不暇給,我們一般人說「五色繽紛,目光難辨」,你看到太美了,無法形容,無法想像。換句話說,你看不出極樂世界這些景色,我們講的是大自然的景色,美妙到找不到絲毫瑕疵,那麼樣的完美。我們知道,大乘經裡頭佛常常說「依報隨著正報轉」,依報是環境,隨著正報轉。正報有欠缺,依報就不圓滿;依報裡頭沒有欠缺,找不到瑕疵,我們就知道正報的圓滿。正報第一個是念頭,第二個是言行,極樂世界的人心是清淨平等覺,沒有例外的,人人都是清淨平等覺,這個是圓滿,表現在外面的行持、言行,誠信、仁慈、博愛,所以感得依報如此殊勝美滿。阿彌陀佛本願是因,一切眾生信願持名這是緣,因緣結合,自然顯現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
下面,「又《定善義》云:諸寶林樹」,諸是眾多,說之不盡,這些寶林的樹,「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」。「無漏」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註解。「有漏無漏條:離煩惱之清淨法,及不為增長他煩惱緣之法,謂之無漏」。也就是自己身心清淨,煩惱習氣也盡了,這是無漏。小乘的無漏只限於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斷盡,習氣也斷盡,這個就是無漏。第二,外面六塵境界,內外一起講七情五欲,七情是裡面的煩惱,阿賴耶的不善種子,外面是財色名食睡,六塵的煩惱,都不能干擾,心地恢復到清淨平等,這叫無漏法。「諸漏永盡,非漏隨增」,非漏就是無漏,無漏,純淨純善增長。所有一切煩惱斷盡,純淨純善天天增長,這叫「性淨圓明」。自性本來清淨,圓滿光明,智慧德能相好自然現前。「若在佛果,乃為究竟無漏。」所以加個究竟,說明他是妙覺如來。等覺以下不加究竟,就稱為無漏法。
「皆從彌陀無漏心中流出」。我們要常常記住世尊一句教訓,它非常重要,就是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時時刻刻記住這一句,然後才真正知道,一個人在這個世間,所有的際遇都要自己負責任,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。怨天尤人是罪、是業。為什麼?與外面境界不相干,沒有人惹我,我也沒有能力惹別人,全都是自作自受。修行修什麼?修行就是回光返照,這叫看破,把自己照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淨、善要保任,佛教的名詞叫保任,就是保護好;不淨、不善要把它放下,這叫修行。所以真修,與別人不相干。修行這樁事情,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不修不得,完全要靠自己。有沒有人障礙你?沒有,障礙不了。一切善與不善,全不能放在心上;放在心上,被染污了,這個責任要自己負。別人送給你,你自己接受,就要負責任。別人送來了不接受,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接受,永遠保持心是清淨、平等,覺而不迷,這叫真修行人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不要說世間善人給我們講的這些善法不能放心上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一切經教也不能放在心上,這個要知道。經教放在心上,你不能成就,你成不了佛。為什麼?自性清淨心裡頭一法不立,你怎麼還有佛法?所以佛說得很好,我們自己千萬不要搞錯,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法。釋迦牟尼佛給你講了四十九年,不能放在心上,你了解意思,明白就好;放在心上,你的心被污染了,被釋迦牟尼佛污染了。這個污染雖然是善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,你果報在三善道;如果不放在心上,你超越六道輪迴。佛沒有騙我們,佛對得起我們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自己誤會、搞錯了,學佛學了一身的煩惱,不會學,處處著。佛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,不要著相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佛說得清楚,我們要真正聽得明白,得其受用,受其利,不受其害,這叫善學。佛菩薩善教,我們要善學,才能真正得到利益。在如來果地,這個果地是法身菩薩證得的妙覺果位,妙覺果位稱為究竟無漏,等覺以下都稱為無漏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現在科學家接受了,即是真心所現,法爾如是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「由佛心是無漏故,其樹亦是無漏也。乃至亦無老死者,亦無小生」。小生是什麼意思?從出生到成長天天變易叫小生,我們今天講的相似相續相,這叫小生,也就是生滅不住,前念滅,後念生。所以「亦無初生漸長」,初生的現象沒有,逐漸長大的現象沒有,它不生不滅。「準上之義,則彼國寶樹,皆阿彌陀無漏心中所流出,無有老死,亦無遷變,故無初生與漸長之相」。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剎土大不相同。諸佛的實報土是相同的,諸佛的方便土、同居土就大不相同。為什麼?眾生的業不相同,眾生煩惱不相同,眾生的染淨不相同,眾生的善惡不相同,果報千差萬別,無量無邊。
西方極樂世界它是無生之界,雖然它有凡聖土,它有同居土,它的凡聖土、同居土完全是依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圓圓滿滿轉變過來了,染轉變成淨,無明轉變成智慧,業,造的業轉變成德能,果報轉變成極樂世界。這個世界不生不滅,不變不遷,它沒有改變,永遠是這個樣子,這是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報土當中第一殊勝,無與倫比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這個地方是無生之界,沒有生滅,人到那邊去化生,在蓮花裡面就起變化。蓮花是我們化生之處,怎麼化的我們自己不知道,是阿彌陀佛智慧本願威神加持。我們自己確實不知道,佛來接引,花開的,我們坐在蓮花裡面,花就合起來,到極樂世界花開了,我們見佛了,完全變化成功了。我們坐進蓮花那個時候是神識,一般人講靈魂,沒有肉體。花開見佛的時候,那個身相完全不一樣,跟阿彌陀佛的相完全相同,跟阿彌陀佛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、光明也相同,叫不思議境,這個變化是究竟圓滿成就了。
正報如是,依報亦如是,依報隨著正報轉,「故林樹亦住無生」,它住在極樂世界也是不生不滅,「亦是無量壽」。人無量壽,樹木花草樣樣都是無量壽。「有情無情,平等一味」。有情是菩薩,無情是山河大地、樹木花草,平等一味。「囫圇是個不可思議」。總而言之,這個囫圇可以說整個,整個的意思,圓圓滿滿,一樣不缺,這叫囫圇。這兩個字用來形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國土、佛、一切菩薩全包括在其中,囫圇是個不可思議。「以不可思議故,如下所云,樹出妙音,自然相和。」下面還有經文,我們往下看,樹不但是無量壽,不遷不變,它的作用廣大也是沒有邊際的。請看經文:
【清風時發。出五音聲。微妙宮商自然相和。】
樹不但有色讓你看,還有非常美妙的音聲供養你聽。「無漏清淨風」,《會疏》裡頭說的,「故云清風」。人心無漏,人身體就無漏,人居住活動的環境也無漏。清風吹在身上,風是無漏的。『時發』,「應時而吹,故云時發」。什麼叫應時?需要它的時候它就來,不需要的時候沒風,需要的時候風就來了,自然的。什麼時候需要,什麼時候不需要,都不可思議。為什麼?從理上來說,極樂世界的每一個人都不起心、不動念,沒動念頭,自然就有風,風來得恰到其時,妙!這人沒有想到我現在要風,沒這個念頭,這個念頭是起心動念。沒有起心動念,什麼時候想到要風,什麼時候想到不要風?
這樁事情,我們從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可以體會到一些信息。我們起心動念對著這一杯水,這是感,水有應,這個感應很明顯。沒有起心動念的對這個水,水也有感。水感,有沒有起心動念?我們相信它沒有。我們舉一個例子,江本做過實驗,用經本,無論寫什麼樣的文字,水都會看,我們看不懂,它看得懂。給它看,擺在水旁邊,擺上一個小時,把這一杯水放在冰箱攝氏零下五度,它就結霜,在顯微鏡下看這個霜的結晶,就有圖案給你看。經典是善書,圖案都非常美。同樣的,不善的書,戰爭的歷史,你讓它看一個鐘點,反應的圖案很難看。證明水會看、會聽,我們起心動念它知道,從反應的圖案顯示出它知道,這些境界都不可思議。不可思議的東西太多了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說不盡;可以思議的東西,佔分量很小,千萬分之一。為什麼?不思議是性德,性德無量無邊,沒有數量的;可以思議的是阿賴耶,阿賴耶有範圍,有侷限。所以可以思議的不多,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。
下面講「樹具德」。『出五音聲,微妙宮商自然相和』。「五音」,五音指的是中國過去古代音符上五個音,「宮商角徵羽」,五音。在此地這個不念徵,念只,宮商角徵羽,這是個破音字。「此五聲可攝一切音聲」,這括弧有解釋,「此五聲乃中國古代」,樂是音樂,「樂律之本,再加變宮、變徵為七聲」,跟現在的音樂七聲完全相同。「微妙宮商」,宮商在古時候代表音樂,什麼音樂?現在所說的交響樂,就是許多種樂器在一起演奏,用宮商代表。這個古樂,我們到雲南麗江,那個地方有個老人樂隊,都是八十以上的老人,在那裡演奏。我每次到麗江一定要去聽聽,這個古樂太難得,他們也經常出國去表演,中國古代的音樂。他們領隊叫宣科,我跟他見幾次面。老人那麼大的年歲,幾年之後都要走了,再找新的,新的大概最年輕也是七十多歲。這個古樂要保留下來,宣科的功德也不可思議。「一切音聲」,演奏的音聲,「悉皆微妙」。
「相和者,相應。《會疏》曰:願力所成,不藉鼓吹,故云自然相和。樹出和聲,顯極樂世界一草一木悉皆圓明具德。」經上講的願力所成,在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成就的。諸佛剎土,我們能想到,當然有音樂。佛門對音樂非常重視。中國傳統文化重視音樂,禮樂。禮,調身的,讓我們身的行為都能合法,動作端莊文雅,又能有助於身體健康,行住坐臥四威儀;樂是調心的,讓心情舒暢。所以禮樂,禮樂和,人身心健康。古時候教育裡,教育落實在禮樂。極樂世界一草一木都能夠出微妙的音聲,讓接觸到的、聽到的、看到的,都能夠增進道業,消除煩惱習氣,提升修學的境界,有這麼多的好處。他方世界有,沒有極樂世界這麼多、這麼豐富,比不上極樂世界悉皆圓明具德,阿彌陀佛的本願以及無量劫的修行功德之所成就。我們到極樂世界,過去也是多生多劫,修學不足之處,到極樂世界,快速的都把它填補起來了。最後兩句經文:
【是諸寶樹。周遍其國。】
極樂世界其大無外、其小無內,這是不可思議的處所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我們再看下面第十五品,「道場覺樹」。題解,念老告訴我們,「此品中之菩提樹,即第四十一願」,四十八願裡面,第四十一願裡面所說的道場樹,就是菩提樹。「品中先顯樹之廣大莊嚴」,這分成四段,第二段,「顯樹之妙德難思」,後頭還有一段,「末顯彌陀願力,舉果明因」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莊嚴?都從阿彌陀佛本願之所來。請看經文,這段講「樹之量」:
【又其道場有菩提樹。高四百萬里。其本周圍五千由旬。枝葉四布二十萬里。】
這個樹,說明它的高度、它的周圍,我們讀這個文,菩提樹不可思議,太大了,我們無法想像。念老給我們的註解,『道場』,「此有五義」。道場是佛教的名稱、術語,什麼才叫道場?這裡五個意思,能稱為道場。第一個,「指釋尊於印度菩提樹下成道之處」,這個叫道場。釋迦牟尼佛在這棵樹下入定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個地方叫做道場,成道之場。第二,「指得道之行法」,修行的方法。「如《維摩經》曰,直心是道場」。直心能證果,直心就是至誠心,真誠到極處。我們現在在一般大眾場合介紹菩提心,我用真誠,真誠是菩提心的體。菩提心就是真心,覺悟的心,菩提當覺悟的意思。覺悟的心是真誠,真誠是覺悟的心,我們要想求覺悟,求大徹大悟,不能不用真心。
用妄心永遠不會覺悟,要用真心。可不可以對佛菩薩用真心,對一般人用妄心,可不可以?不可以。一真一切真,一妄一切妄,不可能分一半是真,一半是妄,這不可能。所以用真心就不能怕吃虧,不能怕上當。怕吃虧、怕上當,這個人不會成就,不要說佛菩薩他沒有分,世間賢人君子他也沒分,我們得一定搞清楚。真正要搞真的,不能不放下,該放下的統統放下。我們有身體在,身體需要生活,身體生活所需很少。少,我們就少取,不要過分,過分就生煩惱,過分就造業障,造業。真正學佛的人,不要說學佛,學儒、學道都不例外,學聖賢安分守己。學佛,佛告訴我們,安分守己最好還缺一點,還得有一點欠缺,為什麼?對這個世界減少貪愛。如果你的生活很豐富,你對這個世間起貪戀的心,不想離開,這個地方不錯,我過得很好。所以佛教比丘,「比丘常帶三分病」,為什麼?對這個身沒有留戀,對這個世界也沒有留戀,才容易出六道輪迴,這個要知道。佛不贊成我們修福,修福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佛贊成苦行,不贊成修福。你看,對大迦葉的苦行,佛常常讚歎,道理在此地,讓你對這個世間不想住,不留戀這個地方,要去作佛去,要到極樂世界去。
極樂世界一切如意,會不會起貪心?會不會起瞋恚?不會。這是阿彌陀佛高明,讓你享福,享究竟圓滿的福報,不起貪瞋痴慢的念頭,高明到極處。高在哪裡?高在講經教學不中斷,善巧方便達到究竟圓滿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我們這個世間,不可能佛帶著我,不離開我,時時刻刻教導我,做不到,共業、別業都做不到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每天跟在身邊不離開的人數不多,出家眾,只講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常隨眾;在家眾,雖沒有記載,我們相信人數不會少於出家眾。從這個看法,我們推想,世尊講經教學,聽眾應該在三千人左右,而不能夠每一個人都在佛的身邊。
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用的方法,化身,我們講應化身,不離開你。在極樂世界雖然那麼多的菩薩,自己感覺到阿彌陀佛專門對我一個人,專門教我一個人。他有極其善巧方便,給我們講的一切經教,我們都能完全聽懂,完全接受。所以在極樂世界,時時刻刻你感覺到的,法喜充滿。日新又新,這句話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勉勵大家的,而在極樂世界完全兌現了。阿彌陀佛的大講堂,初看,佛在講台上講經,大眾在台下坐在那裡聽經,細細的觀察,阿彌陀佛在每一個人的身邊,契理契機為他宣揚佛法,幫助他看破放下,幫助他即身成佛,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。道場修行方法,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真誠到極處,直心能通無上道。直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心,我們的心直,妄念不生,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跟阿彌陀佛的心,心心相印,智慧就開了。
第三,「供佛之處,稱為道場」。這個地方蓋的有個亭子,有小的寺廟,裡面供奉著有佛像、有菩薩像,這稱為道場。第四,「學道之處」,稱為道場。「《維摩經肇註》」,僧肇大師《維摩經》註解,上面說,「閑宴修道之處」,這個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學習的地方叫做道場;修行的地方,大家在一起念佛,修行的地方叫做道場。學習善法的地方,善道、養道。還有學校也是道場,學習的地方,多半是在紮根上學習。第五種,隋煬帝那個時代,把所有寺院,寺院兩個字都改成道場,道場就是寺院的代名詞。「詔改天下諸寺,皆名道場。今經所云道場,是第四義」,是指修道的處所,稱為道場。
下面這一段,『菩提樹』,「據《西域記》」,《西域記》是唐朝玄奘大師到印度求學的日記,他勤於寫作,就是等於是玄奘大師的西遊記。因為他出發是向西走,到現在的新疆,越過蔥嶺,從那邊進入印度,他路是這樣走法的。那個時候中國、印度都沒有統一,國家都是部落,國王就是酋長,小部落的領袖。西域在那個時候有幾十個國家,就是現在的新疆,印度也沒有統一。中國雖然大一統,唐朝大一統,西域那些小國都是中國的附庸國,也畫在中國地圖裡頭。但是中國皇帝沒有行政權,他們每個小部落都是獨立的,服從中國皇上的領導,大小疑難雜事都向中國皇上請教,是這麼一種性質。所以隋煬帝把寺院這個名字改成道場,他所統轄的國家,所有寺院,把寺院兩個字改成道場。今經所云道場,是第四個意思,就是修道的處所稱為道場。
菩提樹,根據《西域記》所說的,就是「畢缽羅樹」。這個樹現在很多,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。阿育王時代,阿育王的兒子、女兒到斯里蘭卡來,帶了釋迦牟尼佛當年成道的那一棵菩提樹,菩提樹可以插枝的,他截了一段帶到斯里蘭卡,在斯里蘭卡種下去長大了,兩千多年了。菩提樹長得很大,現在下面搭成架子把它架起來,怕它倒下來。菩提樹不難種,有枝條,或者是挖樹根,都可以栽培。畢缽羅樹,翻譯成道樹,或者是覺樹。「佛在世時,樹高四百尺」。印度那麼多國家,每個國家的度量衡沒有統一,所以它到底一尺是有多長,說法沒有一定,考據很困難,每個地方的人都說他們自己度量衡的單位,這就很難。
中國翻譯出來的經典,說釋迦牟尼佛個子很高,常常講丈六金身,他的身體一丈六尺。一丈六尺很高,差不多我們普通人兩個人那麼高,這樣的人走出去,別人都看傻了,怎麼這麼高!所以弘一大師做周尺考,做考據,周朝的尺到底多長,跟現在的尺來比,這一篇文字收在弘一大師《律學三十三種》裡面。這個書我收藏了有,可能在澳洲。過去搬家搬的次數太多,景美那裡留下有一部分,達拉斯也留下一部分,聖荷西那邊也留下一部分,多半都收藏在澳洲淨宗學院。弘一大師的考據,周朝的一尺,大概現在合我們的市尺六寸,這差距就很大,它的一丈就是現在六尺。丈六金身,這就講得通,大概現在的高度一八0、一九0,大概就是這樣的,這是個高個子,高不是太多。由旬,說法都不定,印度每個國家有它自己說的長度。
佛在世時,樹高四百尺,我們可以相信。「後屢經殘伐,猶高四五丈是為此世界之菩提樹。今經云彼土樹高四百萬里」,這《無量壽經》上佛說的。「或以《觀經》中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」。這兩個一比,佛太高,樹太小,很不相稱,但是經上確實有這個字樣,誰也不敢改動。下面念老給我們折衷來說,「實則此亦無礙」,實實在在講,怎麼說也沒有什麼妨礙。「種種說量」,這個量就是度量衡,「皆隨眾生機宜,故不拘於一格」,我們不要執著這些。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,那個時代叫城邦國家,部落,小國只有二、三十里;換句話說,就是比較大一點的村莊,他居住在那一方,它就是一國。鄰居二、三十里出去,就出了國界,另外一個國家。你看中國在周朝時候,中國的版圖不大,北面黃河流域,南面長江流域,還沒有達到珠江,也就是現在講的中原這個地帶,多少個國家?八百,八百諸侯。大國,一百里是大國;小國,二、三十里,真的是現在一個村莊。現在一個鎮,比以前一個國都大。
中國古時候的文字,諸位要是去研究,很多種不同的寫法,是不是造字人造的?不是,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人寫法,多一劃、少一劃不一定。你看用得最多的壽字、福字,一百多個,一、二百個,你去蒐集,那是什麼?各個不同地方寫法,很複雜。統一文字,秦始皇,完全用小篆。像鐘鼎、甲骨,那地方的就很多,各個地方不一樣。秦統一之後,統一文字統統用小篆。中國的典籍靠這個保留下來流傳到現在,小篆、大篆、隸書、楷書、草書,就有很多種流派。「種種說量,皆隨眾生機宜,故不拘於一格」,這個說法好。「且此經舉體是事事無礙,不可思議境界。此處高低縱然有異,若達廣狹自在之玄門,則洽入一切無礙之法界。」廣狹自在玄門,《華嚴經》所說的。廣狹無礙,廣能容狹,狹也能容廣,大能容小,小也能容大,互相沒有妨礙,這就講到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這是無障礙的法界。
下面這一段給我們介紹樹的莊嚴,「樹之嚴」。第一段,「眾寶嚴成」,嚴是莊嚴,成是成就,比前面說得詳細。
【一切眾寶自然合成。華果敷榮。光暉遍照。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。眾寶之王以為瓔珞。】
樹上掛滿瓔珞,像我們逢年過節大典,把花草樹木也裝飾得金碧輝煌,一片喜氣洋洋。
【雲聚寶鏁飾諸寶柱。金珠鈴鐸周匝條間。珍妙寶網羅覆其上。】
這是說樹以及樹上的莊嚴,不思議聖德的成就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『一切眾寶』,下面,這兩行半文,「顯菩提樹之莊嚴」。這是舉一個例子,道場樹就是菩提樹。『自然合成』,沒有人工去設計,沒有人工去培養,一切無不是自然的。自然從哪來的?「彌陀大願大力之成就」。大願是四十八願,大力除了五劫考察學習之外,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成佛道,無量劫,無量劫累積的修學功德不可思議,用這些願心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。「自然如是,不假造作」。不需要造作,自然變現出來的。『敷』,「開顯」的意思。『榮』,「繁盛明麗」。繁盛,我們講樹木花草非常茂盛。這些樹木花草統統放光,所以說明麗。『暉』,同光字邊的輝。「意為此樹亦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,是故華果繁茂秀麗,光明普照。」佛的光明普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,沒有一個漏失的,阿彌陀佛菩提樹光亦如是,也是遍照十方世界,依正莊嚴。所以這個樹也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,花果繁茂秀麗,光明普照。
「復有下」,『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』,「顯樹上之莊嚴」。到處都是珍寶,珍寶太多了,像我們現在看到,我們這個大地泥沙一樣,這個大地泥沙、瓦礫太多,極樂世界是珍寶太多,跟我們的泥沙沒有兩樣,到處都是。「《往生論》偈言:無量寶交絡,羅網遍虛空」。無量寶,這個不是以類聚的,雜聚,美不勝收。羅網,現在人很少見,古時候宮殿的上方編織羅網,用銅絲編成的。你看裡面沒有障礙,透明的,看得見,手碰不到。為什麼用這個東西,作用在哪裡?宮殿的建築完全是藝術品,雕梁畫棟,梁柱雕這些花紋、故事,它的柱子、它的棟梁都是非常高的藝術品,彩畫,只許你看,不能去摸,每個人去摸,將來這個就很難看,用銅網,銅絲編成的網,把它圍繞住。另一個用意,怕鳥去做窩,有銅網,鳥飛不進去,這就是保持這些高等的藝術,用這些方法。羅網編織得非常考究,也是一種壯觀。在極樂世界羅網保護什麼?保護寶樹。其實那裡不需要保護,人間有這種嗜好,極樂世界也有這個成就。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的生活是非常活潑、微妙,不是死呆板的,在那裡生活非常快樂,這都是我們沒有辦法想像的。有沒有歌舞?有。什麼人在那裡唱歌跳舞?天人,他們來供養佛、供養菩薩,做藝術表演。《往生論》裡頭偈子說,「無量寶交絡,羅網遍虛空,種種鈴發響」,這個鈴是寶樹有鈴,羅網也有鈴,「宣吐妙法音」,這個音都說法,都在那裡教學。「正與此處經文相應」。《往生論》所說的這裡有。
「經中瓔珞、寶柱、寶網,皆樹上空中之莊嚴。首明四色摩尼寶」。我們這個地方有沒有四色摩尼?參考資料裡面內容很豐富,對於學習《無量壽經》念老的註解很有幫助。經裡面講的四色摩尼寶,「此諸寶總攝眾寶之善妙,乃最上之寶,故稱眾寶之王」。這經上講,「諸摩尼寶,眾寶之王」。「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為瓔珞,遍垂樹之枝條以為莊嚴」。我們這個世間瓔珞,這個是非常名貴的珠寶,都是戴在身上的。極樂世界這些瓔珞是掛在樹上的,不是戴在身上的,價值連城,極樂世界的人沒有貪心,把它掛在樹上。四色是代表四種原色,四種顏色調和就是無量色,美不勝收。《彌陀經》上講蓮花,四色蓮花,青色、紅色、黃色、白色,這四種顏色調和就出無量無邊色。經上我們看到都是這個意思,四原色展開,無量無邊。
我們修行,佛只教我們十善,十善展開,在小乘阿羅漢,三千威儀,十條變成三千條;大乘菩薩更殊勝,把它展開為八萬四千,八萬四千歸納就是十善。十善的功德不可思議,不能小看它,佛光當中顯示的就是十善業道。我們看許多畫的佛像,畫的佛像頭部有個圓光,畫一個圓光,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,一般是梵文,也有用藏文寫的,用中國文字寫的,發音相同,叫唵、阿、吽。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?就是十善業道。十善業道分配在身口意,唵是身業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;阿是口業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綺語、不惡口;吽是意業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佛圓光頂上這三個字就表法,表顯十善圓滿就成佛。十善圓滿是一切善法圓滿,展開為八萬四千,再擴大就是無量善法,無量無邊善法歸納起來就這十條。佛經裡面用這個方法用得很多,我們要明瞭它的意思。
四色,四原色展開之後是無量無邊的色彩。四色摩尼,紅綠青白,「此諸寶」,經上舉這些例子,「總攝眾寶之善妙,乃最上之寶」。極樂世界的寶有無量的善德、妙德,善德帶給我們智慧,妙德帶給我們福德,福慧增長。所以善妙代表福慧,妙善也可以,妙善跟善妙意思完全相通。一個表福德,一個表智慧,用妙代表智慧,善就是福德;善代表智慧,妙就是福德,可以互用。這都是一切眾生念念所希求的,告訴你,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一切所求圓滿成就。「最上之寶,故稱眾寶之王」,它能夠變現無量無邊的妙寶。「以如是最上之寶作為瓔珞,遍垂樹之枝條以為莊嚴」。這是『眾寶之王以為瓔珞』。
下面,『雲聚寶鏁』。這個地方的「鏁」,是「指建築物中相鈎連之結構」。柱跟梁如何把它結構在一起,讓它堅固下來。古時候這個工做得巧妙,完全用木結構,不用一根釘子,它用榫頭,榫頭把它結著,這個都叫鏁,把它鎖住。這是最高的建築,不用一個釘,不用一切附屬的這些成品,完全用原來的材料做榫頭,讓它自然結構,這是最高的藝術品。我們普通人都用釘子把它釘牢,把它鎖緊,用釘子這個手段來做。「雲聚者乃寶之名」,這是寶名。雲聚寶鏁,「如《唐譯》曰:有師子,雲聚寶等,以為其鏁。故知雲聚寶鎖,即以雲聚寶所成之鈎連結構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