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,第六行:

  無生無滅諸三摩地。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。隨時悟入華嚴三昧。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。】

  上一次講到「及得一切陀羅尼門」,今天接著來看『隨時悟入華嚴三昧』。我們道場最近正在講《華嚴經》,所以讀到這一句,我想同學們都不會太陌生。但是究竟什麼叫「華嚴三昧」?可能概念依舊是很模糊。這一樁事情縱然我們不能夠悟入,多少也應該懂得一些,至少這是屬於佛學常識。如果簡單扼要的來說,古大德告訴我們,「一真法界,唯是自心」,這八個字,於此了達就叫做華嚴三昧。這個話說得很簡單,實在講也講得很明白,不過初學的人很不容易體會,也就是說這幾個字很平常,沒有難字都能看得懂,可是裡面究竟是什麼意思?不知道。實在講,你當然不知道,為什麼?因為你知道了,你就悟入華嚴三昧。所以你不知道就是證明你沒有悟入,知道就悟入了,就這麼八個字,知道就悟入。「悟入華嚴三昧」,跟禪宗裡面所說的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跟這八個字的意思完全相同。不過宗門裡面講的這八個字不好懂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不好懂,這八個字很玄。教下這八個字「一真法界,唯是自心」,這個說法好像好懂一點,其實還是難懂,它的難度跟宗門的八個字不相上下,我們總得要說說。

  佛法裡面常常講到自性,這些名詞諸位都聽得很多。真如、本性,我們淨土宗講的一心,名相術語在大乘經隨便翻翻都能找出幾十個,這幾十種的名詞,跟諸位說,都是說一樁事情。一樁事情為什麼要說出這麼多的名詞?這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善巧方便,這裡面意思也就是告訴我們,名詞術語沒有一定,只要指出這一樁事情,怎麼說都可以。由此可知,世尊這種說法,破我們的執著,破執著,這是真正的智慧,真實的智慧。眾生的病就在執著,執著如果破除,我們的見解、我們的認知就跟諸佛沒有兩樣,那就入佛的境界了。可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很不容易斷,我們也能夠體會到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他的苦心、他的善巧才能體會得到。能體會,我們才能夠學習,如果這些事情連體會都不能,我們從哪裡學起?這是一個意思。另外一個意思,宇宙人生的真相理甚深,理就是講體、本體,很深,事很廣、很複雜。佛給我們說法,可以說教我們從面面觀察,面面觀察你才能看到它的複雜現象。因此每換一面,每換一個角度,他就用另外一個名詞,用一個名稱,讓我們綜合各種這些名詞術語,在裡面悟入它的實相,這也是說法的善巧。

  《華嚴經》裡面清涼大師這八個字,很值得我們玩味,「一真法界,唯是自心」;自是自己,就是自己的真心,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。那麼十法界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?我們從這八個字立刻就體會到,「十法界唯是妄心」,我們的妄心變現出十法界,我們的真心變現出一真法界。佛告訴我們「真妄不二」,你懂得真妄不二,你當然就明瞭,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也是不二,這是事實的真相,可是很難明瞭,確確實實很難懂。為什麼這虛空法界是我們的自心?無論是真心也好,妄心也好,都是自心。自己的真心、自己的妄心還是一個心,離開了自心沒有法界,這是世尊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說一切法的總綱領。佛說一切經,從哪裡說出來的?就從這八個字說出來的,這八個字是佛法的根源、源頭。法界,這裡面包括原理、原則、現相、轉變、因果,都包括在其中,自心是能現、能變,法界是所現、是所變,我們要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。這一個事相要細心去體會,體會不到,常常保留著疑情,疑情就是常常提出這麼一樁事情。

  佛在經上還有兩句話,講得比這個更明顯,那就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,這個法界相是唯心所現,這裡面種種變化是唯識所變,識是妄心。心是真心,識是妄心。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,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的妄心,妄心不離真心,離了真心哪來的妄心?《楞嚴經》上講,妄心如第二月,捏目所見的第二月。可是這個意思我們還是不容易懂得,為什麼?如果你真正懂得,你是非人我的念頭完全沒有了。所以你真正明白、真正懂得,在這個現相上,你跟一般人不一樣,也就是你跟沒有懂得的人不一樣。沒有懂得的人都有「我」,我們今天講都有自私自利的念頭;如果真明白,這個人決定沒有「我」的念頭,沒有「私」的念頭,而是起心動念,一切統統為眾生、為法界。為什麼?整個虛空法界是自己,不會再把這個身看作自己,這個家看作自己,不會,絕對不會有這個念頭。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己,那你就真的懂得了,確確實實是自心變現出來的。

  一切眾生雖然聽到佛菩薩如是明白的教誨,他為什麼不能夠悟入?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,迷惑顛倒,障礙了他的悟門,堵塞了悟門,他不能悟入。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,所說的一切法,還不都是講這一樁事。上根利智聽到佛這個說法,他立刻就悟入,大徹大悟。下下根人聽到這一句話,他也不求甚解,他也不會疑惑,他也不求明瞭,反正佛怎麼說,我就怎麼信,我就怎麼行,那也很可愛,他也能有成就。中等根性的人聽起來麻煩就大了,愈聽愈迷惑,愈聽問題愈多,所以世尊費了四十九年來解釋,統統是為中等根性的人。我們也從這些地方,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,慈悲到了極處,不怕麻煩,很細心的來給我們做詳細的說明。最明顯、最具體的代表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一部《華嚴經》就說這八個字。

  我們如果實在不能夠體會,佛常常用比喻來講,比喻裡面用「夢幻泡影」比得最多,特別是用作夢來比喻。每一位同修都有作夢的經驗,我們就用作夢這個夢境來做個比喻。能作夢的那是心,這個心不管它是真心是妄心,不要去研究這些。現在外國人說這個夢是下意識,下意識還是心,這意識就是心,這是能作夢的。夢中所現出來的境界,那就是相分,那是你所夢得的,這裡面就有能、就有所。有能作夢,有變現出的夢境,所變出的夢境。變出來這個夢中境界相,是不是就是能作夢的那個心的現相?我們得好好去想想。假如你作夢,一下夢醒過來,你不妨坐在床上好好想一想,你剛才那個夢中境界,你去想那個夢怎麼來的?夢中境界相究竟是怎麼形成?去想想這些。你能常常這樣想,你就會開悟,這是佛法。我們曉得,心沒有相,因為沒有相,它才能夠現相,如果它是有相,它就決定不能再現相。這個道理《華嚴經》上也說得很多,我們現在還沒講到,這就是講到真空與緣起。正因為心沒有相,所以每一天晚上做的夢,夢中境界相不一樣。正當夢中現相的那個時候,就是你的心已經變成相,那個相是什麼樣子?就是夢中境界的相。相跟性是一不是二,這個也很難懂。

  古來大德又有一個比喻,讓我們體會這個意思。譬如以金作器,把黃金比作自性,比作能變的,用這個金去造一個相,那個相是所變的。譬如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堆黃金,我們今天將這個金造成地藏菩薩的像,它就現了相。試問問這個相跟這個性是一還是二?這一尊地藏菩薩的像跟一坨的黃金是一還是二?如果你要說是一,這一尊我們一看是地藏菩薩像,看到地藏菩薩像,那個金就沒有了;如果看到這是一坨黃金,地藏菩薩的像就沒有了。如何來顯示這一樁事實?顯示這個事實唯有不一也不異,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。你要說它是一,明明相跟性是兩樁事情;你要說它是二,金跟器確實是一不是二,離開器沒有金,離開金沒有器。所以事實真相不一不異,這個才說明它的真相。希望大家細心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不可以說是一,也不可以說是二,不可以說一樣,也不能說不一樣,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觀察,所以這個性完全變成相了。

  我們用這一個前提,再去回想夢境。我們在夢境,我們的心完全變成夢中的境界,就像這個金,今天塑成地藏菩薩的形像,同樣一個道理。所以佛說這個現相叫「全真即妄」,因為相是虛妄的,相不是永遠存在的。佛法講真妄,它的定義,說妄是暫時的,不是永遠存在的;說真是永遠不變的,永遠不變的那叫真。所以性是真的,真性,性是真的,相是妄的,相不是真的。「全真即妄」,整個的心,能變的真心已經變成了夢中的相分,就如同以金做成器一樣,這變成這個境界了。那要問你的心像什麼樣子?當時夢中的境界就是心的樣子,就是心的相分;真妄不二,性相一如。如果你在夢中一下明白過來,整個境界唯是自心,夢中就好比法界,整個法界唯是自心,離開自心哪有境界?沒有境界。所以在夢中,夢中一定有自己,有我這個人,或者還夢到許許多多人,也夢到山河大地依正莊嚴。你要是明白、覺悟了,我們要問問,夢中哪一法不是你的自心?這才明白了,確實整個夢境,夢中的依正莊嚴就是自己,就是自性。

  諸佛菩薩說悟了,大徹大悟,悟個什麼?就是悟這樁事情。明白了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境界,是自己;除自心之外,沒有一法可得。凡夫迷,迷什麼?也是迷的這樁事情,不知道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變現出來的,不知道一切萬事萬物是自性,不曉得。不曉得的話,跟這個過不去,跟那個過不去,實際上是跟誰過不去?自己跟自己過不去。除了跟自己過不去之外,你還跟誰過不去?沒有人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是自己。經上不是常說,咱們念阿彌陀佛,「自性彌陀」,就是你自己心裡變現出的彌陀,哪裡有心外彌陀?沒有。「唯心淨土」,西方世界極樂莊嚴唯心變現的,決定沒有心外的淨土,沒有心外的彌陀。彌陀如是,一切諸佛如來又何嘗不如是,一切菩薩又何嘗不如是,乃至於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哪一法不如是?你真正覺悟之後,那個叫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不就自自然然流露出來了。關懷眾生、供養諸佛,哪一樣是離開自己?這才逐漸逐漸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真正通達明瞭,那就叫華嚴三昧。

  「華嚴」兩個字怎麼講法?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經題上說過。「三昧」是什麼?三昧是正受。《華嚴》這個境界太大了,包含了盡虛空、遍法界,我們現在也正在講《華嚴經》,諸位在序分裡面,你所看到出席法會的大眾,人數都是說無量、無數、佛剎微塵數,都是用這些來形容出席的人數。這是把一切眾生,分做許許多多的種類,像我們這是一個社團一個社團來說,數目字無量無邊,那個意思就是說明整個虛空法界;也就是說明那是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,總沒有離開心性。所以全部經自始至終都教你悟入,這是這一部經的特色,字字句句都幫助你悟入。你前面聽了沒入,不要緊,後面還有,一遍不能悟入再來一遍,其目的就是我們常講的,幫助我們真正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,就是認識自己本來面目,禪家講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佛法教學沒有別的,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而已。所以這叫做華嚴三昧。

  「華」是比喻,在大經經題裡面,梵文原文的意思是「雜花嚴飾」。把這個法會、把這個法門比喻作一個很大的花園,這個花園裡面各種花草的品種齊全,一樣也不缺,所以稱為雜花。「嚴」是莊嚴,莊嚴自性、莊嚴法界,它有兩層意思。莊嚴自性顯示性有能力變現出境界,這個是自性的莊嚴;第二層意思是莊嚴我們生活,我們的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達到美滿,現在人所講的「真善美慧」,這是雜花嚴飾的第二個意思。由此可知,華嚴三昧簡單的說,是依一真法界無盡的緣起,這是理論的依據。諸位總要記住,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,就是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,名字不一樣,裡面意思、境界完全相同。華嚴叫「一真法界」,我們淨土宗經典裡面叫「一心不亂」;一心不亂就是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。

  所以佛教給我們怎樣去念佛,《無量壽經》上教給我們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;《彌陀經》裡面教給我們「一心繫念」。羅什大師翻的本子,是翻「一心不亂」,玄奘大師的譯本叫「一心繫念」,你看多重視這個「一」。我們學佛說實在話,就是把這個「一」疏忽掉了,我們學得很苦,費了許多時間、許多精神,依舊是不得其門而入。什麼時候能入門?遙遙無期。說實在話,哪一天你那個心「一」了,就入進去;一心就入,二心就不入。你要想入門,入門禪宗叫見性,我們淨宗叫一心不亂,一心就入,一心。什麼叫「一心」?一個雜念都沒有,那才叫一心,有一個雜念心就不一。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,在我們修學經驗當中,我們了解短時間的一心還行,長時間就不行,長時間裡面就夾雜著妄想,就不行。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,我們要清楚。

  所以為什麼古大德跟我們講,「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」,說這個話什麼道理?現在我們懂得了,念經經太長,念的時候很容易打妄想;咒比經短,換句話說,打妄想的機會就比較少,可是還是容易打妄想。譬如說大家念得很熟的《大悲咒》,你那個《大悲咒》八十多句,你從頭到尾念一遍,裡面能不能夠有一個妄想都沒有?恐怕還是會有一兩個妄想。諸位要曉得,夾雜一兩個妄想,那《大悲咒》不靈。不是說《大悲咒》不好,是因為你裡面夾雜妄想在裡面,所以那個咒不靈,不如念佛。念佛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個字,這六個字裡頭,確實那個妄想雜不進去,這就說明你這六個字有效果,比念咒要好得多;如果嫌六個字還太多,四個字「阿彌陀佛」,這妄想進不去。所以我傳給諸位同修的十念法,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...十句,這裡頭一個妄想都沒有。不要以為這個時間短,只要一兩分鐘的時間,它很有效果。每一天多修幾次,多念幾遍,準有效果,為什麼?因為你是一心專念,你沒有懷疑、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。十句不間斷,符合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淨念相繼」,符合這個標準;淨念相繼,淨念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

  你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你就能體會到,共修跟自己一個人修不一樣,共修裡面妄想會減少,自己一個人修妄想多了。尤其我們這個念佛堂,四樓念佛堂,有同修來告訴我,進入念佛堂看到統統都是佛,好像自己也是佛一樣,好!你動的那個念頭是佛念,你不動其他的妄念,這就相應;你在家裡面念佛的時候,不相應。這就說明我們是凡夫,凡夫還會受環境的影響。因為你會受環境的影響,我們提供你一個念佛的環境,讓佛來影響你,不讓其他東西來影響你,建念佛堂給大家做增上緣,道理就在此地;換句話說,這個念佛堂就是華嚴三昧。所以一定是依一心,依真性,無盡緣起那就是講盡虛空、遍法界,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,都是從一心變現出來的。這個一心是自己的一心,你聽了你馬上就懷疑,我的心,我的心有這麼大的力量嗎?我真會變嗎?我想變一個牛,怎麼想也想不出來,牠也不會現前。所以聽了經之後,回去再打妄想那就壞了,那真的叫三世佛都喊冤枉。佛講的這個心,心到底是什麼樣子?到底在哪裡?找不到。你要不相信,回去讀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,佛問他心在哪裡?阿難說了七個地方,佛都搖頭都否定。阿難原本以為自己很聰明,被佛一問,才曉得自己是生死凡夫,迷惑顛倒,一無所知。他回過頭來請教佛,我不曉得心在哪裡,佛應該告訴我心究竟在哪裡?釋迦牟尼佛說了很長一段話,十番顯見,說明六根的根性就是自己的心性。六根根性只說一根,眼根的見性,一根明白,其餘的五根根性都是自己的真心。那麼這才說明,說明一個現象,「真妄不二」。不但心跟識沒離開,阿賴耶識是妄心,相宗裡面說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,為什麼?阿賴耶識的體是真心,阿賴耶識的現相、作用是妄心;真妄和合,真妄沒有離開。就好比以金作器,金跟器沒離開,二而不二,這才是事實真相,佛希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

  這個道理說明虛空法界是自己,如果說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,這個只可以說貼近,當中還有一層隔礙,為什麼?虛空法界、自己,還有一層隔礙。虛空法界就是自己,這個裡面一絲毫的隔礙都沒有,而後我們才明瞭,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說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。這句話很不好懂,只有悟入華嚴三昧的人,他點頭,沒入華嚴三昧的人,他愈聽愈迷惑。真正懂得了,這叫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,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,這是悟入根本智,這是屬於根本智。然後從這個地方起行,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,你的起行當然不一樣。起行是什麼?就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,如來與這些大菩薩們,在十法界裡面隨類化身、隨機說法,這就是他起行了。

  這個地方同修們一定要注意,覺悟的人,徹底覺悟就稱之為佛,覺悟還沒有徹底稱之為菩薩。所以菩薩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,覺悟雖然沒有達到究竟圓滿,他也有能力隨類化身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就如同《華嚴》末後五十三參,五十三參那五十三個人,他所示現的都是凡人,這裡面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都有,那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生活。這些人是明白人,我們現在一天到晚也過生活,我們是個糊塗人,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,所以心裡面有妄想、有憂慮、有煩惱。明白人這些東西統統沒有了,明白人來幫助這一些沒有明白的人,這就叫菩薩度化眾生。菩薩是明白人,什麼叫度化?幫助我們覺悟。可是他幫助我們覺悟,我們是不是就能覺悟?不一定。這所謂各人根性不相同,根性利的人很容易,他一幫助,我們覺悟了,根性鈍的人那就很難,就不容易覺悟。

  哪些根性利的?說實在的話,凡事不太計較,分別心很淡,執著的心也很淡,什麼事情大而化之無所謂,這種人很容易在大乘法裡面開悟。凡是事情斤斤計較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人佛菩薩看到很難教,那是《地藏經》上講的「剛強難化」。他什麼剛強?他分別、執著的情執很重,凡事都斤斤計較,這就比較上麻煩。好在諸佛菩薩度眾生,他們不著急,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再來,來生還不能成就後生再來,他有的是時間,他不在乎。眾生不管你落在哪一道,他都清楚、都明瞭。我們這一生在人道,他變一個人來幫助我們,我們不能接受,雖不能接受也聽了不少,阿賴耶識裡總種了一些善根。來生假如我們做得不好,墮到畜生道,這些菩薩、佛菩薩,又會變成畜生來跟我們作伴,也給我們天天講經說法,畜生裡頭也有菩薩在講經說法。你們不是常常聽說,畜生也念佛,畜生也往生,也站著走的。所以諸佛菩薩永遠不離開眾生,「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」。但是有一個條件,這個人有求覺悟的這個念頭,佛才不捨你,才永遠跟到你、幫助你。如果你根本就沒有求覺悟的這個念頭,佛只好在旁邊看著、等著,什麼時候你有這個意念,他什麼時候才來,沒有這個意念,他不來。這個不是他不慈悲,你還不想覺悟,還不想了生死出三界,還不想成佛,他就不來了;你有這個念頭他就來。這個叫做萬行,這個叫做莊嚴佛果,這就是無相能現一切相,能夠隨機教化,隨機說法,隨類現相,隨機說法,這也叫做華嚴。莊嚴自性、莊嚴法界、莊嚴眾生,這就有華嚴的意思。一心修學就叫做三昧,這個話是說我們初學的人,我們一心修學,就叫做華嚴三昧。

  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要用很具體要落實在生活當中,華嚴三昧怎麼修?依照《華嚴經》的理論、方法去修學,就叫做華嚴三昧。如果能夠契入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境界,你就叫做悟入華嚴三昧。你要入境界才行,不入境界,你雖然修,你一心在修,你沒有悟入。說到這個地方,我是不是在勸你們修華嚴三昧?沒錯,是勸你們修華嚴三昧;可是真的要依《華嚴經》去修可麻煩了。我們《華嚴經》從頭到尾講一遍,我們現在預定五年,講前面不知道後面,講到後面前面忘光了,你從哪裡修起?你沒有法子修。可是有個方法,最好的方法到四樓念佛堂念阿彌陀佛,那就是圓圓滿滿的華嚴三昧。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結歸在《無量壽經》,普賢菩薩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所以這個經,古大德叫做《中本華嚴》有道理,這個經是《華嚴經》的濃縮,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。這個大經太麻煩、太多了,真正講到修行愈簡單愈好,簡單到最後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,這四個字就是「華嚴三昧」。你要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不亂,你就悟入華嚴三昧,就這麼回事情。所以許多同修在念佛堂念佛,境界都很不錯,已經都悟入了,他不知道那是華嚴三昧,說出來他才曉得他已經入華嚴三昧。華嚴三昧有淺有深,我們現在入得淺,不夠深度;如果夠深,那就像諸佛菩薩一樣,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。雖不能像諸佛菩薩那麼自在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得到相似的果位,這個相似的果位,就是一般人常講,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。可是你所說的都有道理,所說的都是令聽眾覺悟,都是幫助他覺悟,這是入相似位。

  底下一句『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』。這是以「華嚴三昧」說總,「百千三昧」、「無量三昧」這是用。就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「般若無知」,無知是根本智,華嚴三昧是根本;又說「無所不知」,無所不知是它的德用,它的德能就是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那就是無所不知。雖然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心裡頭一絲毫都不沾染,這就叫百千三昧,叫無量三昧。「總持」這兩個字,就是前面所講的「陀羅尼門」。陀羅尼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。「持」我們今天講抓住。總持兩個字意思就是說明,意思就是講抓住它的總綱領、總原則,那你就好辦了。「總持」是教化眾生的總持法門,你有能力對九法界眾生,幫助他們,教導他們。九法界是上從菩薩法界下至地獄法界,九界眾生,你都有能力、有智慧、有善巧去幫助他們,這是你真正得到總持。

  通常我們講總持法門,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現在我們曉得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你要是掌握到《無量壽經》,豈不是《無量壽經》就是《華嚴經》的總持。而《無量壽經》這一部經還很長,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在這一部經裡面,其中我們現在第六品四十八願,「發大誓願」,這一品經是我們這一部經的總持,這是找總綱領。而這四十八願裡面,這也是祖師大德們所公認的,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一願;換句話說,四十八願裡面的總持法門是第十八願。第十八願講什麼?「十念必生」,這是最後結歸到什麼?結歸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這樣子總歸納一下,總持法門是什麼?「阿彌陀佛」四個字的名號,你才找到了。你念這四個字,一心稱念,一心是真心,裡面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是一心。一心既然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這個時候你的一心沒有界限,你的心多大?盡虛空、遍法界;如果你有妄想分別執著,你的心就小,心就有界限。所以這個時候,進念佛堂的時候就放下萬緣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都不要去想,就是一心稱名,這個心是真心,這個心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這個力量不可思議。你一心念,你就跟諸佛如來心心相應。

  我們在前面用電波做比喻,「一心稱念」這個頻率跟諸佛如來心波的頻率相同,自自然然它就結合成一體,頻道就接通了。通了就是我們講的加持,諸佛如來加持你,諸佛如來保佑你。保佑、加持是什麼意思?我們這個心的波,跟他那個心的波頻道相同,通了,接通了,稍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不通,頻率就不對了,第十八願就是說的這個。這樣我們才把佛法的顛峰,佛法的頂端,最高的總持法門掌握到了。所以念佛堂念這句佛號,那還得了。這句佛號細說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細說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細說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細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。

  然後我們自然就明白,為什麼大家在別的地方念佛,跟我們這個念佛堂念佛受用不相同,什麼道理?這個地方念佛,有許多念佛人明白這個道理,明白人在念佛。其他念佛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對阿彌陀佛的道理,含含糊糊沒搞清楚,也裝樣子在這裡念,念的聲音也沒念錯,頻率不一樣沒接通,這個就不一樣。為什麼這個地方明白人這麼多?這個地方天天在講經,天天在講這個道理,所以這個念佛堂念佛受用不一樣。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,我們講的是這裡面所發的波,電波不相同。這裡面的波是跟諸佛如來、跟阿彌陀佛頻道相同接通了,就好像看電視一樣,這裡沒有干擾,你到這裡來看畫面很清楚,到別的地方去看也能看到。那個畫面不清楚模模糊糊的,為什麼?有干擾。干擾是什麼?一切眾生胡思亂想那個波干擾,此地在這裡念佛,大家都是用清淨心,所以沒有干擾。你所感覺到的時候非常清晰,一入念佛堂,你就感覺到很歡喜,心地很清淨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別的地方同修到這邊念了,想回去建立也像這樣建立念佛堂,來大家一起在一塊念佛,效果能不能跟這個相比?還是要差一截。原因在哪裡?要天天講經,天天契入,解行要相應這才行,只有行門沒有解門,還是有麻煩。清涼大師在《華嚴經疏鈔》裡面說過,他老人家講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。有行無解,增長無明」,他講得這麼清楚,一定要解行相應。我們這個道場今天的好處,就是解行相應。

  也許同修聽了這個話又懷疑,過去聽說印光老法師的念佛堂沒有講經,只是一句佛號念到底,這又怎麼說?印光老法師行,印光大師那個時代行,印光大師念佛堂那一批人行;我們今天不行,我們的根性跟他不一樣。那個時候進入念佛堂的人,雖然對這個道理不甚明瞭,他沒有妄想,他真正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一心進念佛堂念佛,可以,不需要講經。如果我們疑惑很多,分別很重,執著很深,你要是不在經教裡面,把這種心態消融化解,你進念佛堂得不到利益。所以人、時、地不相同,那個時候他那種方法契機,契那個時代的機。今天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不能夠契大眾之機,所以收的效果就遠遠比不上那個時代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。這經上講的原則,隨機說法,隨機施教,設施教化的方式跟從前不一樣。他那個方式拿到現在,我們得利益的人少;我們現在這種方法要拿到他過去那裡,那叫打閒岔,不但沒有好處,也添一些麻煩。所以一定要懂得契機契理,這才是善巧方便。

  「百千三昧」裡面,這個三昧我們要簡單的解釋,跟「華嚴三昧」意思不一樣。華嚴三昧直接可以稱為正受,但是正受意思有淺深廣狹不同,華嚴三昧是達到究竟圓滿。實在講只要悟入華嚴三昧,這個人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在我們淨土宗裡面,他是理一心不亂,他不是事一心;理一心不亂才是華嚴三昧,事一心不亂不是。所以前面華嚴三昧這個三昧意思深,下面百千三昧意思就淺,我們現在可以學習,那是什麼?簡單說是「善心一處住不動」,這就叫三昧。這個意思很淺,純善之心,什麼叫善?善的標準在哪裡?我們用佛家最簡單的十善,五戒十善這個心絕不動搖,一切時、一切處,一切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之中,都能夠不變,你能夠堅持,你能夠守住。「身」,不殺生、不偷盜,在家的同修不邪淫;「口」,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;「意」,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你能夠堅持十善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不會改變,這就叫三昧。你這種心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無論做什麼事情那就是百千。百千是從事相上來說的,無論什麼事相都與十善心相應,都沒有離開十善心,就叫百千三昧,也叫無量三昧。所以這個三昧,實在講是我們現前就應當要學的;華嚴三昧,確實我們明白懂得這個意思,不容易悟入。可是百千三昧能夠幫助我們悟入華嚴三昧,能做到這一點,我們念佛往生就決定有把握。在我們生活當中,緣是人事環境,境是物質環境,一切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這把我們整個生活都包括盡了,我們總不能夠脫離這兩種環境。在這兩種環境裡面,決定要與十善業道相應,牢牢記住這句話,一定要把它做到。然後是二六時中,這一句彌陀名號抓住,你就是具足總持百千三昧,這一句我們現前可以做得到的。住在新加坡地區的同修,有時間就要到這個念佛堂來念佛,到這個地方來念佛,「具足總持百千三昧」,這一句經文就落實了。你想想看,你在念佛堂念佛總持掌握到了,百千三昧也具足,你念佛的時候不會起一個惡念,六根都會與十善相應。在這裡面接受訓練,接受薰習,用在生活之中,用在工作裡面,用在應酬裡面,你就真得利益。再看底下一段經文:

  深禪定。悉睹無量諸佛。】

  這個段落,前面段落是講「定慧等持」,這一段經文也不長只有兩句,說的是「從體起用」。我們應該怎麼個學法?『住深禪定』。「深禪定」是什麼?世尊在《大集經》裡面講,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深妙禪。諸位看到這一句,不要又去參禪去了,你就全搞錯了。念佛法門是深妙禪,不是普通的禪。這個地方「住深禪定」,就是教你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,你就是住深禪定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心裡頭都有阿彌陀佛。《金剛經》上須菩提尊者,向釋迦牟尼佛請教,實在講就是兩個問題。一個是怎樣降伏妄想?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那個心是妄想。我們的妄念太多了,怎麼樣把妄念能夠除掉,這是一個大問題。第二個問題,心要住在哪裡?心要安住在哪裡?釋迦牟尼佛給他開示,給他講解,解釋這兩個問題,就講了一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我們契入淨土法門之後,看到釋迦牟尼佛,答覆須菩提尊者這兩個問題,感到很囉嗦、很瑣碎,講了那麼多話。你們讀了《金剛經》,「云何應住」、「云何降伏其心」,你們會了嗎?還是不會,不會那不叫白講。真的沒錯,確實是白講了。

  釋迦牟尼佛哪裡會講廢話,釋迦牟尼佛跟他們那些人講,是應他們那一類眾生的根機,他們那些人聽到釋迦牟尼佛這種說法,他覺悟、他明白了,應機說法。我們不是般若會上的根機,所以我們聽了,聽不懂,還嫌釋迦牟尼佛囉嗦,為什麼嫌他囉嗦?如果我們這種根機,現在這種根機,我們如果向釋迦牟尼佛提出,「釋迦牟尼佛,怎樣降伏妄想」?釋迦牟尼佛一定很簡單,「阿彌陀佛」。一句阿彌陀佛,所有妄想都打掉了,你看多簡單,哪有說那麼多廢話?再問,這心要怎麼安住?「阿彌陀佛」,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好了。你看看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問題都解答了,圓圓滿滿,比《金剛經》高明太多了,這你才體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不是金剛般若能夠相比的。《金剛經》上搞了半天,你還未必會。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有效,就能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,就讓我們這個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當中,這就叫住深禪定。

  所以這個法門,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?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都大力的提倡?對九法界一切眾生,不斷的在介紹,不斷的在推薦,它真好,真是簡單明瞭、穩當容易,成就比那些法門高得太多。你從般若法門裡面去修,從禪宗裡面去修,明心見性才是圓教初住菩薩,修到十迴向滿,這要用一個阿僧祇劫;再修到七地,兩個阿僧祇劫;修到法雲地,三個阿僧祇劫,你才曉得多難,你從禪、從般若會上多難。從這一句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一品煩惱沒有斷,他的智慧、道力、神通、德能,我們講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他的能力相當於八地菩薩,你才知道其他大乘佛法怎麼能比?我們說這些話,絕對不是我們修淨土,自己誇耀自己,在這老王賣瓜自賣自誇,不是,事實如此。決定不是誇耀自己去貶抑別人,不是的,這完全是諸佛如來所說的,事實如是。其他法門不是不好,那是有一定的根機,唯獨這個法門,「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」。

  上上根修這個法門,文殊、普賢這是上上根,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,他們發願求生淨土,發願親近阿彌陀佛,這真是上上根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,生到那邊去就作佛了。下下根這是我們凡夫,一品煩惱都沒有斷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。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,太希有了,也就是說我們凡夫生到那裡,跟文殊、普賢在一起,十方世界沒有這個情形,你不是同一個階層,沒有辦法同在一起。像我們這個地球,地球是凡聖同居土,這裡面有佛菩薩在此地修行,有阿羅漢在此地修行,我們凡夫見不到,這就是不同的階層沒有辦法見面,見不到。西方世界就不一樣,文殊、普賢這些等覺菩薩,跟凡夫打成一片,聽阿彌陀佛講經一起坐,排排坐,這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,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。為什麼?因平等,都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,這因平等,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平等、受用平等、一切都平等,這個法門才叫不可思議。

  在作用裡面來說,只舉一個例子,作用不可思議,無量無邊,它這只舉一個『悉睹無量諸佛』,無量諸佛如來你統統見到了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辦得到。無量諸佛包括我們全在內,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,看看我們這些都成佛了,為什麼?他成佛了,他成佛看一切眾生統統成佛,那是他真正成佛。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成佛,看到還有一個眾生沒成佛,說老實話,他自己沒成佛。這麼一說又奇怪了,看到我們都成佛,佛還能來度佛嗎?沒錯,佛看到我們真的是成佛了,不過現在是個糊塗佛。他看到我們成佛,沒錯,看到我們現在迷而不覺,怎麼會是假的?是真的,所以幫助我們覺悟。他知道我們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所以他有把握、有信心,一定幫助我們能夠覺悟。這個理論的依據在此地,我們一切眾生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」,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。

  所以我們講這個大經,這不是普通經,普通經我們不說這些話,說了很費事,要很詳細的解釋耽誤很多時間,別人也未必能體會得到。現在講堂裡面講《無量壽經》、講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是一部經,相輔相成。大家天天在此地薰習,這說話就方便多了。我教諸位同修,看一切眾生都是佛,確確實實是真佛,凡夫只有我一個,我一個人是凡夫,別的人都是諸佛如來,無論他作善、作惡,我們都要想到,他那是隨類化身,隨機示現,他是示現給我看的,我必須在示現境界裡面修行,修什麼行?修平等行,那就成就自己的佛道。他的善行我們看清楚,心地清淨不染,不能著;他的惡行我們也看清楚,也清淨不染。所以在境界裡面我們練什麼?我們在這裡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、修正覺心,我們在修這個。如果沒有這些境界現前,我們的清淨平等覺到哪裡去修?所以這一些境界,幫助我們、成就我們的清淨平等覺,他不是我的善知識是什麼?他不是諸佛如來示現,那又是什麼?

  還有一個道理,這佛經上常講,大家都熟知的「境隨心轉」。我們是以清淨、平等、覺心來看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就成佛了,一切眾生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清淨平等覺在這個經上講,是阿彌陀佛的別號,阿彌陀佛就叫清淨平等覺。所以境緣成就我們自己的清淨平等覺,我用清淨平等覺去看法界一切眾生,情與無情真的同圓種智。有情眾生是清淨平等覺,無情眾生也是清淨平等覺,那怎麼不入這個境界?這就叫隨時悟入華嚴三昧。我教諸位這個方法好,你要能夠常常把心轉變過來,常作如是觀,久而久之不知不覺,真的就隨時悟入華嚴三昧。

  我們在念佛堂裡念佛,這個力量大了,轉變這個世間所有眾生不善的思想波,我們有沒有能力做到?肯定可以做得到。世間雖然有災難,縱然這災難我們沒有力量能化除,一定也能把這個災難減輕,把這個災難延後,這裡頭有道理。我們思想波是清淨、平等、覺,這個波的力量太大了,有這麼多人大家在一塊共修,又能夠得一切諸佛如來加持,這裡頭有道理、有理論,不是隨便說的。所以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明白這個理與事,我們的信心就肯定了,一點懷疑都沒有。我們踏進念佛堂,真的是自度度他,自救救人,真正是救度一切眾生。所以對這些理跟事要是不明白、不透徹,他哪有這種堅定的信心?沒有堅定的信心,雖念佛,念佛的思想波力量沒有這麼強;換句話說,轉變眾生的業力力量不夠。我們的確是有幸,能夠遇到這個大法,遇到這個純正之法,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。正如彭際清居士所講的,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」,我們遇到了,你說這是多麼幸運。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不能「住深禪定」,不能「悉睹無量諸佛」,我們修持的功夫就不得力,也就是一般人講,你的修行功夫不得力。如果要是得力的話,這兩句話就落實了,這兩句話就兌現了。末後這兩句:

  一念頃。遍遊一切佛土。】

  這個意思深,這個作用更廣,這裡頭也含無量義。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,「於一念頃,遍遊一切佛土」,我們下星期六再跟諸位報告,我們應當怎麼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