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六百一十三頁,倒數第二行,從最後兩句看起:
「又《淨土修證儀》云:十乘之理觀,能發九境之魔事,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。」十乘理觀,九境魔事,我們學習到第六道品調適,學習到三十七道品。三十七道品,我們學到八正道,到正命,正命下面是第六,「正精進,謂修諸道行無間雜」。三十七道品是修學對治魔境、習氣一種綱領,用的時候活活潑潑。正精進是修諸道行,看我們修的是哪個法門。我們今天在無量法門裡面選的是淨土法門,是十六觀裡面最後的第十六觀,信願持名,修的是這個法門。怎麼叫精進?沒有間斷、沒有夾雜就是精進。精進決定能成就。如果用戒定慧三學來說,從正見、正思惟,一直到正精進,都是屬於戒律。因戒得定,後面有正定,因定開慧。修學終極的目標是要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得定之後,這個境界就能現前。
所以有正精進,這才有「正念,專心憶念善法」。我們要專心憶念彌陀,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現前是說我們這一生必定見佛,當來是到極樂世界。一般人見佛,有些人在未往生之前見到,那是佛的加持,佛給他證明,讓他堅定信心、堅定願心。也有平常沒有見到的,臨命終時,往生的時候,這個時候見到佛。大多數的人在往生前幾天,大概一個星期之內見到阿彌陀佛,他知道他哪一天走,兩天以後走,或三天以後走,這個都屬於現前見佛。臨走的時候佛來接引,跟著佛一起走了,也算是現前見佛。到達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那是當來見佛。必定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。這個是屬於正念、正定。八正道裡面,因為它是通途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可以用上,不是指定哪一個法門。在淨宗,「正定」是一心住於阿彌陀佛,就住在這一尊名號,或者我們專門觀想阿彌陀佛。觀想的標準,最好是我們自己平常供奉的阿彌陀佛的像,塑像、彩畫都可以。你很喜歡這尊像,你供養這尊像,最好一生都不要改變,為什麼?臨命終時,佛現的這個相就跟你供養的像一樣。你天天想他,天天念他,他真的來了。要知道,佛所現相因人而異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不是佛有意現身,不是的,相是從我們心想生,這個要記住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現前當來所見的佛相也是心想生。我們心不要想亂了,不要想雜了,你喜歡供哪一尊像,一生就供奉。
現在方便。像我們道場供奉的是一尊瓷的佛像,阿彌陀佛像,這邊這個是放大了,原本的像大概只有一尺多高,不高。這一尊像供奉在台灣景美,早年佛教圖書館,我們就供奉這一尊像。阿彌陀佛的像很少是童子的面孔,這個像是童子面孔,很難得稀有。趙默林老居士,我們圖書館剛剛建立的時候沒有佛像,他老人家從大陸帶來這尊像,非常寶貴,就供奉在我們圖書館裡。告訴我這尊像有三百多年,也是古董,前清早年時代的。我們常常出門,瓷的不好帶,容易破碎,所以我們用照相。照相照得很好,就選擇這一張,大量的流通,大概全球各地淨宗學會都有這一尊阿彌陀佛。這一尊阿彌陀佛像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,我們能想像得到,將來臨命終時見到的佛相一定就是這一尊,決定不會認錯。這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。阿彌陀佛沒有念頭,不起心不動念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隨心應量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。三十七道品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下面是十乘理觀的第七,「對治助開」。什麼叫對治?「對即對待,治即攻治」,也就是我們修行出了問題,你用什麼方法來對待,用什麼方法來治它,或者叫對治。「謂行人正修觀時」,注意這一句話,行人修觀的時候,不修觀境界不會現前,修觀的時候會現前。下面舉個例子,「忽」,忽然,「或邪倒心起」,我們念佛,我們想佛,憶佛念佛,這個時候忽然念頭轉了,邪念惡念生起來,或者是別的善念生起來,不是念阿彌陀佛,這個時候怎麼辦?這種念頭起來就「障於正行」,一個是把佛號忘掉,一個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念佛裡頭夾雜著妄想雜念,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經驗。「不能前進」,不能精進。「隨所著心」,隨所,隨著起的這個念頭生起執著,這很不好的現象。「須以相應之法而對破之」,這個時候要以相應的法來對治它。「著心既息」,不執著了,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,這個時候「正行可進」,我們的佛號一句接一句可以念下去,「實理可顯」。念佛人的實理就是極樂世界現前,阿彌陀佛現前,特別是在往生的時候。
宗門裡頭有一句話說,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淨宗法門的同學最重要的,無論什麼念頭起來,這就講我們念佛的時候,邪倒心起,就是其他的念頭起來了,障礙我們念佛,宗門的意思說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為什麼會有念頭起來?念頭是無始劫來的習氣,這個習氣很難斷。特別是在精進念佛,像打佛七的時候,功夫覺得很不錯,突然有這個念頭起來。這是正常現象,所以不要害怕。怕的是什麼?怕的是你就跟它去了,你就執著跟它去了,把佛號忘掉,就怕這個。所以要覺悟得快。淨土法門的覺悟就是把佛號提起來,精神專注在佛號上,對於妄念,不管什麼念頭,不去理會它,精神力量著住在佛號上,那這個妄念它很快就沒有了,自然沒有了,這就是對治的方法。
下面他舉個例子,「如世醫治病之術」,這是世間醫生治病,舉這個例子,治病,「藥必對病而用」。他患冷病的,要用熱的藥對治他;患熱病的,他用冷的藥,就是涼性的;「患不冷不熱者」,要用溫和的藥來對治它。藥力有效,病就好了。病好之後,「身即安康」,就身心安穩,恢復健康。這是舉世間醫生用藥,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,這個常識我們大家都有。「今論對治之法,亦猶是也」。我們在用功的時候,出了狀況,要跟醫生治病一樣。我們現在不必說熱病、寒病,不需要用這個,我們念佛法門,無論出什麼狀況,就是一句佛號。心要專注,專注裡面就有懺除業障的心在裡頭,不必另外用懺法,就是這一句佛號專注,懺法就具足,這是這個法門無比的善巧方便。
「而言助開者,蓋由邪倒之心」,就是有邪念、有妄想,有這種念頭起來,「障蔽正行」,讓我們心裡起煩惱,佛念不下去,「而使解脫之門不開。今修此對治助道之法,助於正觀之行,開彼解脫之門,故名對治助開」。下面也舉具體的例子,這個例子也舉得很好。「試就六蔽六度言之」,六蔽是障礙。慳貪的念頭生起來,要用捨、布施,布施就是放下,覺悟之後把這個放下;惡業的念頭現前,用持戒的方法來對治它;瞋恚的念頭、嫉妒的念頭、貢高我慢的念頭,都要用忍辱的方法來對治;懈怠用精進,散亂用禪定,愚痴用般若,這個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。我們淨宗無論什麼狀況,統統用一句佛號來對治,不需要六度那麼麻煩,一種對一種的,我們一句佛號全對了。在這個時候,或者起個念頭,求阿彌陀佛加持,這個可以。念頭起來,不怕。
下面我們把它念下去,跟我剛才講的是一個意思。「慳貪忽起」,修定的時候、修觀的時候、持戒的時候、修定的時候,會忽然起這些念頭,他就用「激動觀心,於身命財守護保著,當用捨施之法而對治之」。把它放下,要把它捨掉,不要有這個念頭。「若破戒心起,乖違淨禁」,這個淨禁是戒律,破戒了,「當確持戒律而對治之」。我們要想到戒為無上菩提本,無上菩提的根本,應當要持戒,遵守佛陀的教誨,用這個方法對治。「若瞋恚暴怒,常生忿恨,當用忍辱而對治之」。這個就是習氣很重,有怨恨心,小小不如意他就生氣了。生氣是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會產生嚴重障礙,這是一定要能忍。「若放逸懈怠,恣縱閑蕩」,這個時候要用精進來對治。想到佛陀的精進、菩薩的精進、祖師大德的精進,我們生慚愧心,要向他們學習。精是純而不雜,進是前進而無後退。我們淨宗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這一門就是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真的是精中之精。「若浮掉馳騁,散亂不定,當用禪定而對治之」。這是掉舉,就是心裡面妄念很多,七上八下,心定不下來,我們現在說心浮氣躁,就這個意思。心浮氣躁要用定,我們修定也是一句佛號,把心定在佛號上。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就行了,非常管用。如果是「沉昏闇塞,愚痴迷惑」,這是痴的相,愚痴的相,或者在這個時候生懷疑,信心不堅定,這要用智慧,般若智慧。
淨宗般若智慧也是念佛法門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想到那些成就的人,在近代,諦閑老法師跟我們講的兩個例子,第一個是鍋漏匠,念佛往生的例子,第二個是哈爾濱修無法師的例子,這兩個例子都是最好的榜樣。哈爾濱極樂寺,修無法師也是沒有念過書的,出家之前他是做泥水匠的,做小工。出家之後,這個人很厚道、很老實,專門念阿彌陀佛,常住裡面粗重苦活,別人不願意幹的他幹,換句話說,是個念佛修苦行的人。他念佛成功,預知時至,這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不必深入經藏,只要一顆真誠的心、善良的心,為大眾服務的心。像修無師,認真負責,無論幹什麼活,心裡面的佛號不間斷。因為他做的是粗活,不需要用思考的,都是用體力的,所以他沒有妄想,幹什麼活,心裡頭都是一句佛號。打掃衛生,心裡頭念佛,它不妨礙他念佛。這個是我們要明瞭,要學會。
前面舉的「六種觀法」,十乘理觀是「正行」,六波羅蜜這是「助道」,出現什麼樣狀況,就用什麼樣方法來對治,所以它叫助道。「涅槃經云:眾生煩惱非一種,佛說無量對治門」,就這個道理。眾生煩惱八萬四千,佛說對治法門也有八萬四千。八萬四千太多了,我們淨宗把八萬四千統統歸納作一句佛號,無論是什麼樣的煩惱,一句佛號統統消除,這叫善巧方便到極處。你看看,不是用阿彌陀佛,你得要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煩惱。六度是八萬四千歸納,歸納成六大類,每一大類開出來都能開出無量法門。就像通途所說的,佛講十善業道,大乘菩薩把十善業道一展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,小乘聖者把它展開為三千威儀,三千威儀歸納是十善業,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也是十善業道。成佛,換句話說,就是十善業道的圓滿。我們看到很多畫的佛像,佛的頂上都有一道圓光,畫一道圓光。圓光上面通常會寫三個字,有用梵文寫的,有用藏文寫的,也有用中文寫的,字不一樣,音一樣的。這三個字,「唵阿吽」,這三個字。這三個字也是一句咒語,什麼意思?身口意,唵是身,阿是口,吽是意。身口意就是十善業道,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就表這個。這三個字代表十善業道的圓滿,圓滿就成佛。這是說的對治。
下面,「八、知位次:位即行行所歷之地位,次即次第。謂所歷之位,高下淺深不相混雜」。像讀書,你知道你在哪一個學校,幾年級,你不會搞錯。佛法修行亦復如是,我們現在在什麼位次?小乘四果四向,我們今天是什麼位次?初果向,我們沒有證得初果,向著初果這個方向走了,方向沒錯,這要認識。如果把方向認錯,那就走到別的地方去,走上邪道了。這是小乘。大乘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菩薩五十一個位次。這五十一個從下往上去看,先是十信,十個位次,初信、二信、三信到十信,十信再上去十住,十住再上去十行,十行再上去十迴向,十迴向再上去十地。你看,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五十個,再上去,等覺,菩薩位次就到頭了。等覺再上提升,成佛,他就不是菩薩,那叫無上正等正覺。這當中四十個位次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,這是正等正覺。下面這個,最下面十個位次就是十信,從初信到十信,這是正覺,不是正等正覺,是正覺。十信上面這四十個位次,正等正覺,到等覺菩薩。最上面那叫妙覺,妙覺是無上正等正覺,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位次,這是究竟圓滿成佛。
我們在哪個位次上不能不知道,小乘,我們初果向,沒有證得初果。大乘呢?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,我們也沒證得。為什麼?大乘初信等於小乘初果,小乘初果我們沒證得,大乘初信就沒有證得。怎樣才證得?證果全靠放下,這個要知道,放下才能證得。章嘉大師,早年我第一次跟他見面,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,我知道佛法的殊勝,很想學習,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契入境界,契入境界就是證果。這個故事我講過很多遍,我提出這個請法也是很難得的,比惠能大師差得很遠。惠能大師見五祖,五祖問他,你到這來想求什麼?他說我想來成佛。我們不敢講成佛,我們只想到怎樣能夠契入境界。契入境界,從初果就是契入境界,我們想入門。惠能大師不是入門,他想成佛,他是最高的境界,我們這是最低的。老師教導我,看破、放下。看破是什麼?對於事實真相明白通達,然後你放下。老師沒有具體給我說,我就沒有再往下問,為什麼?初學,什麼也不懂。我只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,他老人家告訴我從布施下手。布施就是捨,要捨得乾乾淨淨,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捨掉,就是統統都放下,你就成佛。這是學了這麼多年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八萬四千法門,每一個法門就是每一種放下的方法,放下的方法無量無邊,你得真肯放下才行,不肯放下沒用。
現在我們明白,我們要想證得初果,證得大乘的初信位,佛教導我們,把見思煩惱裡頭的見,見煩惱放下,你就證得了。見放下,這個見惑,經論裡頭告訴我們,三界九地一共有八十八品。八十八品不好記,佛很慈悲,把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。第一個就是身見,我們凡夫執著身是我,這是錯誤的,你首先要看破,要了解真相。身是怎麼回事?身不是我,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就像衣服,衣服是我所有的,衣服不是我。我們要知道身體不是我,身體是我所有的。放下對身體的執著,這是歸納起來的第一類,要真正能放得下,不要被身體欺騙。身體怎麼欺騙你?身體有了病痛,不舒服了,你找種種方法去對治它,把它治好,這就是你沒放下。真放下怎麼樣?真放下根本不理它,不理它,它就不害病,它真的就沒有病,這個很奇怪。你要是真搞明白,你就不奇怪。為什麼?無量劫來冤親債主,生生世世在追著你,想報復你,你很愛惜你身體,他就讓你身體生病痛,你就來照顧它,這就受他害了。如果你曉得身體不是我,無所謂,他對你就無可奈何,就算了,他也不找你了。道理並不很深,我們多想想就明白,不要被假象欺騙。
身為什麼不是我?你一定要曉得,我不生不滅,那是我,身有生滅。如果身要是我,那身生滅,我也就沒有了,我沒有了,誰去投胎?誰去往生極樂世界?誰去作菩薩、作佛?不就都沒有了嗎?所以一定要曉得。那什麼是我?一般人講靈魂是我,藏密裡頭也說靈魂,為什麼?它去投胎。我們看藏密中陰救度,它就是稱靈魂。靈魂沒有物質的身體,它有受想行識,它沒有色,六道裡面投胎是它去投胎。它和肉身相比就非常明顯,肉身有生滅,靈魂沒有生滅。靈魂是不是我?實際上還不是。實在講,這個東西不能說是,也不能說不是。真正的我,它不迷,靈魂迷惑顛倒。所以實在講,那個靈它稱不上,魂是有,是迷魂,它迷惑顛倒,這是真的。孔子稱它作遊魂,說得好,為什麼?它的運動量很大,它到什麼地方,一念就到了,心裡起個念頭,它就到了。它沒有物質現象,在它的境界裡頭,大概時間、空間都沒有,都不存在,所以它的速度很快。我們人有身體,沒有辦法離開地球;如果沒有身體,可以離開地球,你想到別的星球去,它真的就到了,比這個身體靈活多了。身體很大的麻煩,所以不可以執著。
實際上,真正我就是自性,可以稱為靈性,靈性才是真正的我。靈性就是法性,就是自性,就是真如,就是本性,這才是我。惠能大師開悟、見性了,性是什麼樣子,他用五句話來描繪,那就是真我。第一個「本自清淨」,它沒有染污,換句話說,它沒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這才叫本自清淨。換句話說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都是染污,自性裡頭沒有,這不是真的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這些東西屬於阿賴耶的,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業相,分別執著是阿賴耶的轉相,這個身體是阿賴耶的境界相。或者我們說四分,我們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,我們身體是阿賴耶的相分。阿賴耶是妄,妄心,所以妄心這個境界它也是虛妄的。妄心不會現真境,它現的是妄境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轉八識成四智之後,現的境界是真的,叫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,這個要知道。實報莊嚴土裡面有色受想行識,有五蘊,但是這個五蘊裡頭沒有阿賴耶,它覺悟了,它不迷,所以這個時候可以稱為靈性。阿賴耶,這是一般講靈魂,其實它迷而不覺,它要是覺悟了,它就是靈性。覺悟了,就是轉八識成四智,他到哪裡去?他到諸佛的報土,實報土,他不在十法界。迷而不覺,他沒有辦法離開十法界,這個要知道。
修行大乘、小乘,都要知位次,淨宗不要。淨宗有沒有位次?有,四土三輩九品是我們的位次。但這個位次隱而不顯,我們自己修行,究竟是哪個位次不知道。到什麼時候知道?往生極樂世界就知道了,你生到極樂世界,你在什麼位次你就曉得。沒有上學的時候,不知道幾年級,到學校去之後,註冊之後,曉得自己是幾年級了,沒有到學校不曉得。不像其他的法門,他們真的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「若修行者不知位次,下根障重,非惟正助不明,卻生上慢。」上慢就是增上慢、傲慢,為什麼?「謂已均佛」,以為自己跟佛平等。經上常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他就以為自己跟佛是一樣的,這個問題可嚴重了。我們知道,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這個話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所以就理上講,天台大師講六即,從理上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;事上講不行,事上講我們是凡夫,我們跟佛差的距離太遠了。《華嚴》講的是五十二個階級,佛是最高的這一級,我們是最低的,最低還不到,還沒入門。我們入門之後,跟佛相比,差五十一個階級。你還沒入門,一品煩惱都沒斷!身見沒斷,邊見沒斷,成見沒斷,見取見、戒取見都是成見,就是自以為是,我的想法、我的看法,這個不行,全錯了,這個要知道。那修什麼法門能夠知位次?修哪個法門都不行,無論大乘、小乘,擺在面前的這五種見惑,你能夠斷得了嗎?你能夠放得下嗎?
真有增上慢的,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太太,學佛多年了,她告訴我她證阿羅漢了,我知道她是增上慢,怎麼給她講她都不相信。最後逼著我沒辦法,我就告訴她,經上講得很清楚,證初果的人有兩種能力恢復。哪兩種?第一個天眼,第二個天耳。我就請教她,天眼有沒有?我們在房間裡面,客廳裡面,坐在這裡談話,牆外面是馬路,有人走、有車走,妳有沒有看見?她說:我沒有。我說:那妳就沒有證得。如果證得初果,不是四果,四果是六種神通都恢復了,這是四果。四果羅漢有天眼、天耳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,統統具足,妳現在一樣都沒有。我這樣說法她才服了,她才知道她搞錯了,以為自己念佛修行功夫不錯,以為是證得阿羅漢,她不是妄語。沒有證得,自己以為證得,她不是故意騙人,她是誤會了。這樣子才讓她慢慢相信。老老實實念佛,如果證得初果,那是什麼?阿羅漢是事一心不亂;證得理一心不亂,這是法身大士,初住以上。我們今天修這個念佛法門,自己有把握能夠修得的是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沒有次第,最初的次第,我們就算它是念佛法門最低的一個次第,這個次第是什麼?我們的佛號可以念到不間斷、不夾雜,這功夫不錯了。一句佛號裡頭能夠念念相續,這就不間斷,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念到這樣的,這叫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,這是最低的一品,最低的這一品這就能往生,能保證你往生,這是淨宗法門的殊勝。為什麼十方諸佛讚歎淨土,說淨土是易行道,易就易在此地,不在上三土。上三土還是有條件的,你看有事一心、理一心,還是有條件。唯獨淨宗凡聖同居土無條件的,只要你念到這個標準就行了,心裡只有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,萬緣放下,就行了。萬緣不放下不行,為什麼?它會擾亂你,臨命終時你會起妄想,起一個妄念就完了,這一生極樂世界的緣就斷掉,又得重來。所以我們平常不能不放下,平常不放下,我說我臨終再放下,來不及了,不行。你們年輕,其實年輕也要愈早做準備愈好。我這個年齡是風燭殘年,隨時都可以走,所以得真放下。放下也得有機會,抓住機會趕快放。頭一個放下的,這銀行帳號放下,銀行存款把它放下,不要了。
我現在碰到個機會,斯里蘭卡那裡要辦佛教大學,它那個學校名稱是龍喜國際佛教大學。龍喜是什麼意思?學佛的人也許都知道,古時候印度,佛教裡頭最著名的一個學校,那爛陀,那爛陀寺就是龍喜的意思。用意譯來翻就是龍喜,龍是龍樹菩薩,喜是歡喜。龍樹菩薩,大乘的鼻祖,所有一切大乘都在他手上建立,中國大乘八個宗都承認龍樹是我們的祖師,所以龍樹是八宗共祖。既然是八宗共祖,宗派與宗派之間就不可以毀謗,你毀謗不就毀謗祖師嗎?一個祖師!所以,若要佛法興,無非僧讚僧,要互相讚歎,不能互相毀謗,一個老師傳的。再往上去,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。龍樹菩薩確實了不起,沒有一樣不通,所以用龍喜這個名稱,就是那爛陀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。這個學校裡頭,釋迦牟尼佛所傳的,南傳的、北傳的、東北傳的(東北傳的是韓國跟日本)、藏傳的,統統都在這個學校裡面開課。所以這個學校是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全都包括了,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,這都有課程。這學校難得,絕不是完全是南傳小乘,不是的,大乘、密乘統統都有。這個學校,我參加了破土典禮,我的銀行可以關閉了,裡面不管有多少錢我也不知道,全部捐助給它,以後跟銀行不再往來,沒我的事了,統統要放下。
有些法師還有道場,我沒有道場,一生流浪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沒道場,圓寂是在樹林裡頭,不是在房子裡面。這告訴我們什麼?捨得乾淨,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。你說多快樂、多自在。一生所幹的事業就是講經教學,除講經教學,他沒幹別的事,他沒事。經論裡面所說的佛事就是講經教學。他知道我們今天社會上的事、國家的事、全世界的事,佛講的是全宇宙的事,用什麼方法把它治好?就是教學。中國古聖先賢知道,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」。佛知道幫助遍法界虛空界,今天講整個宇宙,幫助整個宇宙裡頭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用什麼方法?教學。你看一個方法統統就都治了,哪有那麼多麻煩、那麼瑣碎,不需要。所以一切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,包括阿羅漢,沒有不講經的,出家就為這樁事情,這就叫佛事。
我們看到斯里蘭卡南傳這一支,這個國家的人民非常可愛,純樸、老實,人人知道孝順父母,尊重師長。他們的生活還是以家庭團聚為第一,他們沒有事的時候,不到外面去遊蕩,都到家裡去,這個現在很少了。沒有一個人不愛家,沒有一個人不孝順父母。早晨起來跟父母請安要跪拜,像拜佛一樣,要跪拜,接足禮,手摸到父母的腳。在學校讀書,見到老師也是跪拜,手摸老師的腳。我們看到歡喜!為什麼?倫常道德、聖賢教誨它的大根大本,就是一個孝、一個敬。斯里蘭卡小朋友普遍都做到了,他知道孝敬,不是放在心上,他是在行為上,表現在外面,那就是他有聖賢的根本,有聖賢的基礎。所以這個地方建佛教大學,將來可以把全世界的佛教復興起來。不但建佛教大學,現在第一個建這個學校,這個學校建好之後還建第二個,第二個是宗教大學,全世界的。宗教大學的目的是團結全世界宗教,互相學習,化解宗教之間的衝突,希望聯合宗教,由宗教來促進世界永續的和平,做這樁大事情。非常難得,斯里蘭卡的總統發心,我給他談這些東西,他非常歡喜。行,我們就幹,就在斯里蘭卡幹。去年十一月我跟他的談話,今年六月這個大學就奠基,破土奠基,整個效果圖畫出來了,真幹!好事情,真正是大好事情。
有了學校,培養佛教各宗派,全世界各宗教的弘護人才。弘揚宗教教學的老師、護持道場的這些人才都要經過訓練,不訓練他是外行,他不知道怎麼護持。同時,我們要把這個宗教的教學普及到全世界。頭一個,現在大家用的方法,辦論壇、辦講座,對象是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一年到頭不斷的辦這些講座,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夠來學習。這個活動場所,外面的形式我們用飯店,這個飯店是阿彌陀佛大飯店,希望這個飯店可以能住一千人,這是我們目標,住一千人。裡面有個大廳,可以容納一千個座位,還有許多小的講堂。你看這個地方,有住的、有吃的、有教學,來到這個飯店來住店的是來學習的,觀光旅遊的人到這個地方來住,也就學習了,是佛陀教育的一個中心點。實質上他所做的是佛陀教育文化活動中心,也奠基了,也破土了。總統交代,希望明年十一月完工。政府就在這個飯店附近兩公里的地方建立一個小型的機場,交通就方便了。在斯里蘭卡,無論是在哪一個點,機場,飛到這個酒店的時候,不超過二十分鐘。高速公路,從首都到這個地方一個小時,不會有塞車。這個地方太理想了。
我幫助他的還是講《無量壽經》,等它建好之後,我會到那個地方去講一年,一年就講一部,從頭到尾講一部,一千二百個小時。因為它有學習的氛圍,其他地方講佛學,沒有實習的場所,你沒有看到,在他那個地方學佛的時候,你完全看到。你看他的人民生活,佛法落實到生活了,三皈、五戒、八戒、十善、六波羅蜜,他做到了,六和敬、六波羅蜜他做到了,人民守規矩,沒有犯法的。他們犯法不找警察,不找官府,找和尚,和尚就解決了,用佛法來解決,用因果來解決。這個地方不大,大概只有中國福建省差不多,人口兩千萬人,不多。寺廟有一萬多所,我就估計,平均一個寺廟六、七個和尚,出家人,比丘,他這個國家大概有七、八萬的出家人。這些出家人個個都是老師,他都能講經,都能教學,所以把全國人民教好了。沒有這麼多老師,沒有這麼多的榜樣,怎麼學法?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都被這些比丘教好了,所以我們對於他們的出家人尊敬,真是難得。人是教得好的,宗教要回歸教育,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。他們能夠遵守倫理道德,懂得因果報應,個個人真的做到存好心、說好話、幹好事、做好人,這不是口號,他們落實了。
所以我至少也要去那裡講一年,講一部圓滿的《無量壽經》,要不然對不起釋迦牟尼佛。他這塊土地,這塊土地的主人是誰?是釋迦牟尼佛,是真的,不是假的,是釋迦牟尼佛第三次到斯里蘭卡,當時的國王把這塊土地供養給釋迦牟尼佛。這塊土地面積是十六個英畝,合中國九十六畝地,差一點不到一百畝。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,十六個英畝,六六三十六,六十加三十六,九十六畝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,那地是佛的,現在這個佛教大學就建立在這個土地上。所以以後同學們再不要給錢給我了,你們要修福就幫助這個大學,直接寄到這個大學上,我的銀行要關門了,以後再寄寄不進去,要關門了,我要準備往生。往生之後,淨空法師銀行還有多少錢,這個多丟人,這個事情我不幹,趕快把它處理掉。將來我到那裡去講經,我就住在阿彌陀佛大飯店裡頭,住一個房間,每天有飯店服務人員給我打掃清潔,我什麼都不要操心,你說多自在。每天可以講經四小時,過真正出家人的生活。所以知位次,唯獨淨宗法門可以不必,只要求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。真的萬緣放下,對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留戀,往生沒障礙。
我們再往下看,「故小乘經中,四禪比丘,謂得四果。大乘經中,魔為菩薩授記。若知位次,則無如是之失。故須知位次」。這個舉的例子舉得好。小乘經中佛說過,四禪比丘是比丘修四禪八定,他誤會了,認為初禪就是初果,二禪就是二果,四禪就是阿羅漢,這他還是凡夫。四禪連初果都不如,這個要知道。初果雖然沒有到四禪,比四禪高,為什麼?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,不能脫離六道輪迴的。初果須陀洹他斷了見惑,思惑沒有斷,他在哪裡修行?在天上人間。人間壽命到了,他生天,天上壽命到了,他又到人間來,人間天上七次往返,他證阿羅漢果,他就出離三界,脫離六道輪迴。四禪不行,四禪離不開,比四禪殊勝太多了,所以這個不能誤會。這就是說他不知道位次,誤會四禪就是四果,那是大大的誤會。魔為菩薩授記,也是這些小菩薩,受了菩薩戒不就都叫菩薩嗎?叫名字菩薩,實際上都是凡夫,魔來給他授記,魔來騙他,他自己不知道。
下面我們再看,「九、安忍:安即不動,忍即忍耐。」安跟忍必須都要具足,功夫才能成就。「謂修觀之人,初觀不思議境,至第八知位次,或入五品」,這怎麼樣?你看看,從第一觀不思議境,到第八知位次,你才能入五品。五品就是淨宗所說的觀行,淨宗只要有觀行就決定得生,決定得生,那就可以說你是圓滿成就。但是修其他的法門不行,你這個五品出不了六道輪迴。五品怎麼樣?可以生天,但是生天享天福,很多都迷惑了。享福,還是免不了造業,造業受報,依舊搞輪迴。脫離輪迴,真難!諸佛如來苦口婆心告訴我們,脫離輪迴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佛,信願持名,希望我們遇到這個法門要珍重,要抓住,千萬不要輕易放過,要認真修學。入五品,業障轉了,智慧開了,「神智爽利,本不聽學,能解經論」,這是入五品就有這個本事。他業障消了,智慧開了,不是大徹大悟,所以他神智爽利,也就是神智猛利。沒有學過的經教,本不聽學,沒有聽過的,沒有學過的,他都能夠理解,這個就是開悟。這是屬於大悟,不是屬於徹悟,不是明心見性。
「欲釋一義。辯不可盡」,對於經論裡頭一字一偈一句,他要給你細講,這講不完。「或說一兩句法,或說一兩則禪」,他都有這個能力。「初對一人,傳誦漸廣,則外招名利,內動宿障」,所以不能安、不能忍,他就完了。最初你是對幾個人講,慢慢人多了,名聞利養都來了。現在講知名度高了,讚歎你的人多了,他就會墮落。為什麼?傲慢心起來了,名利心起來了,最怕這個。如果一沾上財色名利,他就完了,內動宿障,無始劫的煩惱習氣,慢慢它會現行。「宿障縱少」,算是他生生世世修得不錯,業障比較少,但是「名利彌至」,這個名利愈來愈高、愈來愈厚。「為眾圍繞」,這個圍繞是大家讚歎,歡喜你,跟你學習,你的徒眾愈來愈多,「廢損自行」,你自己心不能專了。為什麼?這些人都來向你請法,每個人問題不一樣,你有能力應付得了,但是你的心不能靜下來。「非惟正行不進」,你念佛、修禪都不能精進,「障道還興」,這個時候自自然然對你的修行產生障礙,讓你不能進步,你停留在這個地方,慢慢就退轉了。這個最怕了,特別是年輕。
我們早年跟李老師,李老師對學生管得很嚴,能講經的,講得還不錯的,他限制沒有滿四十歲決定不准到外面講經,就怕這個事情。四十歲以上才可以到外面講經,沒到四十歲,在家裡頭。老師有兩個道場,一個慈光圖書館,一個蓮社,台中蓮社,可以在這兩個地方講,就是在家裡講,不能出去。四十以上才可以接受外面的邀請,這個我們都遵守,我們自己有經驗。名利還有沒有?有,陷在名利坑的人多。我這一生有名沒利,怎麼沒利?沒有建道場。要建道場,麻煩就可大了。再一建道場,再一收徒弟,那就作威作福了,自以為就不錯,有山頭了。我一生沒道場,到處流浪,哪個地方邀請就到哪裡去,所以也不專,有障礙,沒有被名利陷害就是。這個我不接近它,名利都不要。
在澳洲是格里菲斯大學校長,跟昆士蘭大學,這兩個學校的校長,邀請我代表學校,代表澳洲,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。這麼一個原因,我才接受學校贈送的學位跟教授的名義。因為聯合國邀請的這些專家學者,他以這個為對象,他不邀請和尚,宗教人士他都不邀請;裡面有牧師、有神父,但是都是大學教授的身分,都是擁有博士學位的,所以我就接受了。參加這個活動讓我們大開眼界,以前不知道,參加這個會議就了解,現在整個地球什麼狀況大概就了解,才知道很麻煩、很嚴重。用什麼方法能對治?「今現在說法」,這就能對治。這是我們在佛經裡面五十五年結出來的結論。為什麼?社會不管怎麼亂,它有個根。根是什麼?人心。我們中國古人說,人心壞了,社會亂了。人心怎麼壞?子不教,人心壞了;家不齊,社會亂了。今天應了這兩句話,父母不知道教兒女,不懂得教育。那家呢?家沒有了。
從前的家是大家庭,不分家的,五代同堂,這很正常的。旺,興旺的到七代同堂、八代同堂都有,這興旺的,是大家庭。大家庭是社會組織,不是個人的。生長在大家庭,一生生下來為誰服務?為家庭,不是為自己,是為我這個家族。這個家庭裡面父母上去有祖父母,祖父母再上去有曾祖父母,曾祖父母再上去有高祖父母,你就想這個家庭多大。一般普通家庭大概上上下下三百多口人家。中國歷史上有記載,確實出現過一個家庭一千多人。你能夠把家庭治好,你就有本事治國。所以中國人講求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那個平是公平、是平等,天下就是指諸國,許許多多國家在這個地球上,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,這叫平天下。中國古人確實有這個智慧,有這個理念,有方法、有經驗,做出了效果。現在把它丟掉了,丟失了兩百年,現在社會就是丟掉了祖宗教誨的現象。我們看到斯里蘭卡的社會現象,那就是中國兩百年前社會狀況,就是那個樣子的。清朝在咸豐以前社會狀況好,是世界上一等國家,最強盛的國家,也最富足的國家。日本人在四百年前,社會也是這樣的。我們到日本去看,日本的農村還保守著古老的傳統,都市沒有了,到農村去看,農村,人民很可愛。
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惟當自勉,於名利心,安然不動,復須忍耐內外榮辱」,這個時候要修忍辱波羅蜜。內是我們講教內,我們佛門裡面,外是社會,榮是光榮、是讚歎,辱是也免不了有一些嫉妒障礙。惠能大師開悟之後,五祖叫他躲避,那是因為嫉妒障礙。他在獵人隊裡面做伙夫,替人家煮飯,十五年,不是短時間。這麼長的時間,大家對這個事情淡忘他才出來。「復須忍耐內外榮辱,策勵其心,故名安忍。」要常常想到,學佛為的是什麼,出家為的是什麼,這個叫安忍。自己能安於現實的環境,能忍耐,絕不強求,強求是決定錯誤。前面講到五品位,這個地方有個簡單的註解,五品是什麼?「隨喜、讀誦、說法、兼行六度、正行六度」。兼行是隨喜,是隨緣,正行是自己主動去修學。六度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是菩薩修行六大綱領。內外榮辱,後面有個解釋,「謂內心外身」,內是心上的,外是身,所感受到的榮辱都要忍。榮要忍,要低姿態;辱要忍,決定沒有怨恨心,決定沒有報復的心,自己就能向上提升。如果不能忍,不能忍辱,還有報復,還有怨恨,那就錯了,我們走上邪道,走上惡法,不是正法,不是善道。
後面,「十、離法愛」。法愛是什麼?「謂於中道之法,遠離愛著之心」。為什麼?下面說,「蓋言修行之人,修前九種觀法」,都修成功了,「已過內外二障」,障礙突破了,「應入初住」,就是你應該得到初住這個地位。這個地位就超過十信位,這是五十一個位次裡頭第十一個位次,你應該是在這裡。但是怎麼樣?你沒入,「而不入者,由住六根清淨之位,愛著中道相似之法,所以不能進入」。就是你對這個法門喜歡,愛著。在念佛法門裡面,如果你對這個世間有愛、有貪著,到臨命終時佛不來接引,那你到哪一道去了?大多數又到人道,來生繼續修行,還在這個位次上,你喜歡這個地位。這要小心謹慎,這個不可以。
我們今天看到斯里蘭卡好,要很愛貪著,來生怎麼樣?到那裡去投胎,變成斯里蘭卡人了。縱然學佛,有這個福報,甚至於在斯里蘭卡有很高的地位,受到人的崇敬,出不了六道輪迴,這就錯了,不可以貪戀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我們表演的非常有道理,你看哪裡請哪裡去,沒有貪戀。斯里蘭卡做好了,我們去講一年經,一部經圓滿就走了,別的地方去了。到晚年,當然名利就愈來愈多,那要學佛的方法,我們每一個地區、國家去講一部經,就到處去周遊列國。不要在一個地方,一個地方麻煩,一生遊化,哪個地方都沒有根,這是最安全的、最好的。
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此相似位,無內外障,唯有法愛。法愛若斷,即得發真中道,入於初住」,初住菩薩是真中道,不是假的,所以叫離法愛。「第八、第九、第十,三種,皆為下根之人,修前七種觀法,不能入理,故須明之。所謂下根,方具十也。」十種都具足是下根。未能真證,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佛學家,他的方向搞錯,把佛法當作一種學術去研究,他沒有真正學。要用中國儒家的話來說,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他做這個功夫,後頭篤行沒有,他沒有真幹。所以他對於法有愛,他喜歡做研究的工作,喜歡做學問,而沒有落實到生活,得不到真正的利益,所得到的名聞利養,這就錯了。好,十乘理觀我們就學到此地,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