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九十頁,從當中看起:「如《法華經壽量品》云」。「如來壽量品」,參考資料裡頭有一小段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當中第十六品,是四個重要品裡面的一種,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最重要的有四品。「說釋迦如來既於久遠之昔成佛,其壽量無數無量不可思議」。這樁事情,現在人看到這部經、聽到這個說法,決定有疑問,這個是無法避免的。他們用科學考據論證,地球形成有多少年的歷史?有幾十億年。換句話說,地球沒有形成之前,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,怎麼可能說是有無數無量不可思議劫?這些是人類侷限於科學的知識,他不知道自性。這些人完全用的是阿賴耶識,不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他們不知道有這樁事情。而這樁事情實際上來說它就在眼前,我們一天都沒離開,就是不認識,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提醒我們,但是我們沒有感覺到。

  佛跟眾生差別到底在什麼地方?從相上來看,差別很大,佛得大自在,我們不自在,第一個壽命不自在,第二個身體不自在。如果自在,我們希望我們長壽多好,人人都無量壽,這不是很好嗎?健康長壽,沒有疾病,沒有痛苦,這身體多好,老而不衰,跟年輕人一樣。可是這個不可能!所有物質現象裡面全部都是生滅法,都在那裡循環。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、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,找不到一樣東西是不變的。大概人類能夠想像到的只有虛空不變,虛空什麼都沒有,沒有看到它有變化。只要是有形色的東西統統都有變化,佛是個人,他怎麼會沒變化?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入涅槃八十年,也是有變化,從幼年、童年、少年、青年、壯年、老年,釋迦牟尼佛也是這麼經歷過來的。

  這些說法,現在人聽了,這叫神話,神話是人類想像出來的,不是事實。我們學佛,深入經藏的人不是這麼想法,我們認為佛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,是可以相信的。為什麼?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他所說的你自己都可以證實;你把它證實,這就不是假的了。佛經字字句句都可以證實,怎麼樣去證?細心觀察,定心體會,你就能證實。眾生跟佛的差別就是覺迷,覺悟了就叫佛,迷了就叫眾生。科學家在求覺,一點一點在覺,還沒有覺悟的,那還在迷。過去的人對佛經上講的「相由心生」、「境隨心轉」沒有人相信,今天量子力學家證明了,物質現象確實是從意念產生的,這就相由心生,意念確確實實可以改變物質現象,這就是境隨心轉,這證明了。經過科學證明,大家就相信了,沒有科學證明,大家都以為是神話。神話到最後被科學證明了,神話就變成科學知識。

  我們要問,科學是不是達到究竟圓滿?沒有一個人敢說。科學不斷在進步,從八十年前發現原子,到現在發現微中子,這八十年的成績非常可觀。八十年前,科學家肯定原子是物質最小的單位。這八十年的研究,再深入,用精密儀器觀察,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質單位。一直在追蹤,追蹤到現在,總算是找到了,物質最小的單位是微中子。微中子再不能分,分就沒有了,跟佛經上講的,佛經上不叫微中子,叫極微色,微細至極叫極微色,也叫極微之微,佛說這不能分了,分就沒有了。今天科學發現的微中子,不能再分,再分就沒有了,科學家還是把它分裂了,分裂了發現什麼?物質不見了。看到什麼?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這才恍然大悟,物質是什麼?物質原來是意念波動現象所產生的東西,這就是相由心生,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說的。那個時候世界上沒有科學,佛說這些話有沒有人懂?有,如果沒有人懂,佛不會說,說了怎麼?不契機。懂的人當然是少數,什麼人?明心見性的人,轉識成智的人,佛說這些話他們懂,他們了解事實真相。

  《法華經》上這個說法,這叫「開跡顯本」,跡就是現象,本就是本來面目、他的本體。本體是法性,也就是從現象上你見到本體,就見性了。「經中於此始開八相成道垂跡之化身」,《法華經》上把這個事情說清楚、說明白了,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已經成佛了,這一次到世間來是示現,八相成道是垂跡、是示現的,是化身不是法身。「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」,本身是法身。法身久遠劫就成就,這句話我們一定要記住。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就成佛,我要問問,我們大家呢?你今天豁然開悟成佛了,我相信你跟釋迦佛一樣:我已經久遠劫就成佛,現在示現成佛是化身。你說這個話沒錯,不打妄語,為什麼?證得的那個佛是自己本來有的。佛常講,你本來是佛,你久遠劫就是佛,大家全是佛,哪個不是?這個道理要知道、要清楚。換句話說,我們迷得太久,現在忽然覺悟,覺悟就回到根本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哪一個不是久遠劫就成佛?這話還有疑問嗎?你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來的?是佛的樣子來的。

  佛是什麼樣子?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,眼見色看得清楚,耳聞聲聽得清楚,鼻嗅香聞得清楚,舌頭嘗味也清清楚楚,身體覺觸,起心動念,不都清清楚楚嗎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裡頭沒有起心動念,那就叫佛。試問問,我們看到初生的這個嬰兒,他眼睛睜開了,他有沒有看清楚?看清楚了。我們說話他有沒有聽清楚?他聽清楚了。樣樣都清楚,他沒有起心動念,那不就是佛嗎?所以我們提出一句話,「人生百日」,就是人從出生一百天,大概沒有變化,保持著佛的樣子,就是他沒有起心動念。一百天之後靠不住了,他可能會起心動念,最明顯的,這個孩子認生,他知道哪個是他的媽媽、哪個是他爸爸、哪個不是,他有分別、有執著了,他就變成凡夫。他能保持大概就保持一百天,一百天之後就不行,就變質了,為什麼?被習性所染污了。一百天之內沒有被染污。我們得細心觀察,佛經上說的是事實真相,都擺在我們面前。你有沒有見過真佛?天天見過,就在你眼前,你自己迷惑顛倒不認識。所以菩薩行裡頭有一個法門叫嬰兒行,你能永遠保持是嬰兒,你就成佛了。佛就是這樣的,心地一片真誠的愛,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這就是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

  剛剛生下來還帶著本來面目,中國這些老祖宗們他們有智慧,他們看到了,他們在千萬年前看到的,我們在現前看到的,這個現象沒改變,千萬年前是這個樣子,現在還是這個樣子。細心去觀察、細心去體會,我們的想法看法不一樣了,《三字經》上前面八句話那還得了!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揭露出來了。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從自性上來講,那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說久遠久遠劫已經成佛了,講得通。但是從久遠劫久遠劫我們就迷了,每一次迷,迷一段時間。迷有生死,死了之後又去找一個身體,那個身體剛剛出世的時候沒迷。實際上根本的迷是有的,你能夠帶到來世,覺跟迷都可以帶到來世。如果覺,那好,生生世世都不迷,都可以向上提升。這個關鍵都在緣,沒有緣就產生障礙。緣是自己修成的,真實的功夫,不是偶然的機會,是真實功夫。要有定、要有慧、要有德行,德行就是戒律,規規矩矩的做人。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歸納起來只有十二個字: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,就這十二個字。這十二個字做到,就是聖、賢、君子,這三個等級是你做到多少。諸佛與法身大士也離不開這十二個字,但是他們做到的比儒家聖賢更深更高更廣,因為這十二個字是性德,既然是性德,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,它沒有邊際。儒家的標準是人道,十法界裡頭人道的標準,提升一點,天道的標準,人天的標準。大乘佛教是接近自性邊緣的標準,這個標準最高,徹底放下他就回歸自性,自性是一片光明,這個光明是清淨無礙的、是遍照法界的。

  《法華經》上這幾句話是說佛出現在世間怎樣幫助眾生,幫助他們斷惡修善、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,這是諸佛菩薩到世間來幹的事業。「若有眾生來至我所,我以佛眼觀其信等」,「等」是願行,看這個眾生的信願行,這叫觀機,「諸根利鈍」,六根,哪個根最利,哪個根最鈍,取利根、捨鈍根,教學容易成就。所以,「隨所應度,處處自說,名字不同,年紀大小。亦復現言,當入涅槃。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,能令眾生發歡喜心。」這就說明佛菩薩在世間示現一生的經歷,他決定是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此地所講的「隨所應度,處處自說」就是這個意思。「名字不同」,眾生根性不一樣,理解程度不一樣,哪一種名字是對方能懂的、容易接受的,你就給他講。

  我初學佛見章嘉大師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:修行最重要的方法,能幫助我們快速成就的,佛教裡頭有沒有這個方法?他告訴我:有。我就專心聽他老人家開示,他跟我說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。這個就是什麼?隨所應度,處處自說,名字不同。如果他用佛學裡頭的名詞,我聽不懂;看得破、放得下,這個我能聽得懂。看破,佛學的名詞叫觀;放下,佛學名詞叫止。如果他說止觀,我聽不懂,他一定費很長時間給我解釋什麼叫止、什麼叫觀,我還未必能聽懂。所以交流一定要知道對方程度,你說得太深,聽不懂,等於沒說。我們對這兩句話,實際上不是完全懂得,少分理解。看破,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,這叫看破。放下什麼?放下起心動念、放下妄想執著,就放下這些。以後我們深入經藏,經典講得就很清楚了。

  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,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。無論在家出家、男女老少,只要你肯放下,你就證得阿羅漢果,與出家在家不相干,與學不學也不相干,真的就在看破放下。看破,明白了。放下什麼?煩惱習氣,你就得自在。這個自在,無礙智慧現前了,沒有學過的東西、沒有接觸過的,你一看就明白,一聽就懂,一接觸沒有障礙,不學都會了。為什麼?這種智慧能力是你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,它不是外來的。現在我們這些東西沒有了,是什麼?是煩惱習氣障礙住,不是沒有,只要把煩惱習氣放下,它就現前,它就起作用。這是大乘佛法。我們不是利根、不是上智。一聽,一切統統放下了,那只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,在菩提樹下開悟了,徹底放下,他成佛了。六祖惠能大師在老師的方丈室裡頭,一句話下,他放下了,這一放下就明心見性,就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。他對於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教,無論是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、大乘小乘,他全懂,他一點障礙都沒有,他什麼都沒有學過,他什麼都懂,這叫見性。東方人教學以這個為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禪定是手段不是目的,持戒是手段的手段。不持戒,你心定不下來,持戒是幫助你定心的。

  我們看《六祖壇經》,你有沒有看出門道?什麼叫門道?惠能大師開悟的門、開悟的路。這個門道是五祖第一次見面時候給他的,別人不知道。《壇經》上記載得很明白,惠能到黃梅見到五祖,禮拜五祖,五祖問他,問的話很多,其中最重要的,你到這個地方來想求些什麼?一般人到寺廟見老和尚,我求升官、我求發財、我求個好兒女、我求身體健康,來求這些,唯獨惠能大師的回答與眾不同,他說我想來求成佛,我不求別的,我求成佛。這了不起,他來成佛的,那五祖要傳他成佛之道。五祖傳他是什麼方法?是他自己的本行。他是樵夫出身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父親過世了,跟母親相依為命,每天上山砍柴到城裡去賣,賣了柴,拿了這點錢去買一點米菜回家去養老母親。這個事情當然都對五祖說過了,所以五祖說好吧,你既然來想成佛,就把他派到碓坊舂米破柴,你看這是他的本行。舂米破柴是什麼?成佛之道,沒有一個人曉得,只有惠能知道。在那裡幹了八個月,五祖道場有講堂,他一次也沒去過,沒聽過經,五祖道場有禪堂,他也沒到禪堂去坐過,他不是在那裡修行,他在碓坊修行,這個道理深!舂米不著舂米的相,破柴不著破柴的相,工作裡面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就是成佛之道;你每天幹這個在修福,你在這邊練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是修戒定慧。八個月成功了,五祖很清楚明白,他搞了八個月應該成佛了,成佛衣缽要傳給他了。所以他在那裡修什麼?修密行。這個密是什麼?沒有人知道,只有五祖跟他知道,其他沒有一個人知道。

  修行在哪裡?穿衣吃飯、工作待人接物,這叫真修。我們有看到真修的,但是一般人不知道,一般人對真修的人都瞧不起,沒看在眼裡,我們看到這個真修的人要合掌恭敬,要念佛給他迴向。哪些人?有一些道場,三個兩個阿公阿婆,你看他做事非常勤快,待人很慈悲,滿面笑容,別人不肯幹的事情他都歡喜去幹,一天到晚笑咪咪的,口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好像他不會說話,你去問他好,他回答你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聲聲都是阿彌陀佛,你跟他講得再多,他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句話。這種人將來他們一往生,我說過很多,肯定都是上輩往生;真正修到一心不亂我們不敢講,功夫成片是決定成就了。上品的功夫成片就能夠自在往生,也就是說,想什麼時候去,佛就來接引他,壽命對他已經沒有了,他想多住幾天不礙事,想馬上走也不礙事,真正是來去自由。他在這個世間一天到晚念佛,在袖手旁觀,他看戲的。芸芸眾生在演戲,演什麼戲?演六道輪迴,演因果報應。他已經擺脫,已經離開了。早年李老師告訴我,念佛要學他們。老師給我說過好幾遍,我印象很深刻,他自己說他一生學學不像,學得不像,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好好學,要學得像。這是真正念佛的好榜樣,這種人真正是名符其實的彌陀弟子。

  下面接著說,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。極其微妙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這是阿公阿婆說的微妙法,沒人懂。什麼人懂?佛懂,法身菩薩懂,他們聽到這個微妙法,從內心生起恭敬,供養這些大德。能令眾生發歡喜心。「今云現在西方,即隨所應度,方便說微妙法,因此正是指方立相、即事而真之殊勝方便」。真正大修行人、真正大成就人,在我們面前,往往當面錯過。讓我們想起來,四十年前台灣南部將軍鄉一個念佛的老太太站著往生。她只念了三年,是她媳婦教她的。媳婦勸她的婆婆念佛求生淨土,她接受這個建議,依教奉行,她真幹,念了三年,站著往生。我不知道她媳婦功夫怎麼樣,媳婦現在應該還在。她這個往生對於淨宗影響很大,為什麼?大家看到了。我是她往生一年之後,我到佛光山教書,聽到這個事情。告訴我的這個人是佛光山的長工,常年在佛光山做工。佛光山的工程永遠沒有中斷的,天天在建設,所以他們變成佛光山的包工,告訴我的。他跟這個往生的老太太是鄰居,親眼看到的,所以對於念佛的心非常堅定,一點都不懷疑。老太太往生當然是預知時至,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。往生那個時候,吃晚飯的時候,她告訴她的兒子媳婦,你們先吃飯不要等我,她說我去洗個澡。兒子媳婦非常孝順,還是等她,等了很久沒出來,就進去看看。看到房間,確實換了衣服,洗了澡、換了衣服,喊她沒有人答應。家裡有個小佛堂,到小佛堂,看到她老人家站在佛像前面,穿著海青,手上拿著念珠,叫她不答應,仔細一看,走了。她為什麼不說?說,怕家裡人妨礙她,所以她也不擾亂大家,說走就走了,真自在。

  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經,倓虛法師那個時候往生了,往生大概才二、三年。我講經的地方就是倓老他建立的中華佛教圖書館,在界限街,暢懷法師是館長,接待我。我是在美國聽到倓虛法師佛七當中的一個開示,那個時候是卡式的錄音帶,在那時是很新式的,錄音帶,一次講演。他的口音我聽得不很懂,大概聽到一半的樣子。我一遍一遍的聽,聽了三十多遍,我全聽懂了。他講他的一個同學,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,就一句阿彌陀佛,一句佛號念三年。諦老就教他這麼一句,告訴他,老實念。這個人很老實,也是不認識字,四十多歲碰到了,跟著他要出家,老和尚最後成就他,給他找了一個破廟,沒人住的,讓他在那個裡頭念佛。告訴他,就這一句佛號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一點壓力都沒有,不分晝夜,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休息,休息好了趕緊接著。這個人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三年多,他往生了。往生也是預知時至,也是不告訴任何人,免得別人打閒岔,真聰明,真有智慧。告訴任何一個人都是麻煩,說不定別人都給你造成障礙,不告訴人,好。

  鍋漏匠往生前一天,他從來沒有離開小廟,三年像閉關一樣,告訴她,幫助他燒飯洗衣服的一個老居士,老太婆,告訴她,他今天,他說我今天要到城裡去看看一些老朋友。那是什麼?去辭行,見最後一面,也沒有告訴他要走。晚上回來的時候跟老太太講,明天妳不要給我燒飯了。老太太以為他今天出去看朋友,可能明天有人請他吃飯;猜想,怎麼樣也想不到他往生。到第二天快中午的時候,因為不需要她燒飯,她就來晚一點,看看師父有沒有出去。他那個廟是個破爛的廟,沒人住的,什麼也沒有,他也不怕人偷的,所以門都是敞開的,那都不關的。進去之後,喊師父沒人答應。結果一看,師父在房門,面向著窗口,應該是西方,面向著,手上一個手拿著念珠,一個手上有灰,不曉得拿的什麼東西。叫他不答應,再仔細看,死了,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。趕緊去報告念佛的佛友們,大家都來看。這一看,立刻派人到觀宗寺去報信,給諦老報信。

  諦老聽到這個信息,趕緊收拾,準備一下,就從觀宗寺來了。這一來一往三天,鍋漏匠死了以後站三天。來了之後,把他手打開,原來手上拿的有現大洋,八、九塊現大洋。諦老想,這一定是從前他做鍋漏匠做生意攢積的這一點錢。那個時候現大洋價值很高,可能是拿這個要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他錢放在哪裡?放在吐痰的,那個時候不是痰盂,是一個盒子,盒子裡面放的灰,痰吐在灰裡頭,他把那個錢放在那個底下,所以沒人曉得。都是三年,這是真正的成就。有足夠三年平平安安的環境,這個事情太重要!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別的不管了,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。我們所知道的都是現代的人,我知道就有六、七個。

  倓虛老法師還講了一個黑龍江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法師,也是個老實念佛人。沒有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,所以也是沒有念過書、不認識字,人老實,肯吃苦,出家之後常住裡頭粗重的活都他做,別人不願意做的他都願意做,非常勤快,所以大家對他也很尊重。一天到晚也就一句佛號,不妨礙他做工。極樂寺建成之後,這是倓虛法師建立的,他跟東北佛教緣很深,東北一些有名的寺廟統統是他建的,這個寺廟建好之後,他請諦老在那裡傳一次戒,傳戒,希望把這個信眾帶動起來,這寺廟就興旺了。做這麼一個大的法會,那時傳戒五十三天,戒期。修無師在這個時候到戒壇來討一個工作,他來做義工。定西法師是當家師,問他:你能做什麼?他說我願意照顧病人。在傳戒期間當中生病的,他來照顧。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,傷風感冒是不能避免,嚴重的需要人照顧。住了十幾天,大概傳戒還沒有開始,都做準備工作,他就找這兩位老和尚,方丈跟當家師,他說:我要告假,我要離開了。倓虛老法師有修養,來去自由,沒說什麼話。定西當家師就沒有這麼好的修養,就責備他:你看你這個出家人,到這裡發心是好事,才來了幾天,你怎麼就走?至少要等戒期圓滿。他說: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,我是往生極樂世界。這一聽,這兩個法師就驚訝的說:什麼時候?他說不出十天。求兩位師父給他準備兩百斤柴火,準備火化,這個老和尚答應他了。第二天又來了,告訴老和尚:我明天就走。趕緊替他準備。他還要求:能不能請幾位法師幫我助念送送我?就有幾個法師很高興:我們都樂意來送你。真的往生了,沒有生病,活生生的。這是透了信息,是在寺院、在道場透了信息,給他準備火化。送往生的幾個法師也很歡喜,說:修無師,你到極樂世界了,你修得不錯,修得這麼好,你也該留幾首偈子、留幾首詩給我們做個紀念。他就跟大家說,他說:我是個老粗出身,做泥水匠的,不認識字,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,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告訴大家,就算給大家做個紀念。他就說: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」說這句話留給他們。他們給他念佛送他,不到一刻鐘他就走了。這都是近代的事,抗戰之前的事情。

  居士往生也不告訴家人,將軍鄉是一個,我在美國見到一個,在舊金山,也是個老太太,走的時候沒有告訴家人。估計她至少三個月之前她就知道,因為她留了遺囑,沒有跟家人、沒有跟任何人透漏信息。她寫了一篇很長的遺囑,而且把她兒子、媳婦、孫子的孝服她都做好,自己做好,往生的時候擺在床邊。她是坐在床上,坐著往生的,也是晚上走的,不知道什麼時候。後事自己料理乾乾淨淨,讓家人都不要操心,不是假的,不是騙人的。香港何東夫人,老太太往生報紙雜誌上都有報導,我們這個地方檔案室裡頭有她的資料,她開往生大會。她的兒女都是基督教徒,不過很孝順,母親信佛,家裡沒有反對,很孝順照顧她。她開往生大會,預知時至,告訴新聞記者來採訪,在大庭廣眾之下自在往生。兒子、媳婦、全家人看到,統統信佛了。最後把一家人都度了,為什麼?他去看,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,希望三年我們有這個本事,我們這個一生到這個世間沒有白來,我們想走就走,想留就留,三年一定要有這個本事。如果有必要,要我們留下來,我們就再留幾年,不要緊,因為你已經達到這個境界,什麼時候走都可以,再留個三年五載沒關係。這叫什麼?生死自在了,你在這個世間多舒服,這個世界什麼事情與我都不相干,這才真正能度眾生。沒有必要,就走了。留,絕對不是為自己留的,是為苦難眾生留的,是為佛教常住世間而留的,為幫助念佛人增長信心而留的,這是我們真正的成就。修無師說得好,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,要能說又能行。能說了,真幹,這個是章嘉大師給我的標準。沒有做到,就是你還不懂,你還沒有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哪有不懂的道理!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

  我們看下面說,「善導大師剖示其義,謂娑婆眾生,妄心瀑動」,這個瀑動就像瀑布一樣。瀑布,水流得最急,一秒它都不會停,我們心的妄動、躁動就像瀑布一樣,妄想、雜念。「指方立相,尚未能專注」,指方立相是淨土法門,告訴我們要把念頭集中,專想西方極樂世界,專想阿彌陀佛。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希望達到什麼?專注。專注就是功夫成片、就是一心不亂,還沒做到,「尚未能專注」,你還做不到,「況無方無相」,無方無相是大乘,你就更做不到了。「又《上都儀》云:歸命三寶,要指方立相,住心取境,以凡夫繫心,尚不可得,況離相耶?」大乘般若是離相,所以離相難,我們做不到!做不到,著相修行只有西方極樂世界,只有這一門。這一門不離相,但是最後要離相,到什麼時候離相?到極樂世界。先取相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再離相。離相才能見性,著相不能見性,但是著相能見阿彌陀佛,這個了不起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成就。我們這一生能成就全靠這個,除這個之外,我們再沒有好的方法,能幫助我們真正永遠脫離六道輪迴、永遠超越十法界,做不到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希望所有的同學們,包括十法界有緣的同修,還沒有能夠離開六道的,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,要了解這個方法,要深入《無量壽經》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經文,『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,有世界名曰極樂』。上面這一句是《宋譯》的經文,這一段從哪裡會集來的?《宋譯》本。「《魏譯》為十萬億剎。《唐譯》為十萬億佛剎」,《宋譯》的是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。黃念老這些話告訴我們,夏老會集的經文字字句句都是有根據的,沒有改動一個字,沒有漏掉一句重要的話。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跟《宋譯》是相同,這個經文完全相同,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》就是小本《阿彌陀經》,玄奘大師翻譯的。我們現在通常流行的本子是鳩摩羅什翻譯的,小本《彌陀經》同本,兩個翻譯。「《阿彌陀經》」,《阿彌陀經》裡頭說的是十萬億佛國土,「同魏唐兩譯」。

  「諸譯不同,其故有二」,這些翻譯的為什麼有不同?原因有兩種:「一者,如《法華》所說,隨眾生根器,所說名字不同、年紀大小,是故兩土距離亦可不同。實者極樂娑婆皆遍一切處,互融互攝,本無距離之可言」,這是給你說真話。為什麼?任何一法都不能離自性,如果從自性上說,距離就沒有了,時間空間都不可得。所以說真的,說真的,人不懂;說假的,人還以為有這麼回事情,現在人認假不認真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剋實而論,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現的,娑婆世界也是自性變的,自性遍一切處,所以極樂遍一切處,娑婆也遍一切處,確確實實互融互攝,極樂世界裡頭有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裡頭有極樂世界。時間、空間都不存在,所以說距離,距離不存在,說方所,方所也不存在,這就是時間跟空間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第二,這就是名詞術語裡頭有不一樣的說法。「二者,億、俱胝、那由他」,這都是數目字,數目字的單位,「所表大小不一」。億有四種說法,印度十萬稱億,百萬也稱億,千萬也稱億,萬萬也稱億,到底是哪一個就很難說。我們中國人是萬萬稱億,可是在印度的時候有這麼多說法。俱胝翻譯成中國文字叫億,所以百千俱胝那由他,這個俱胝也可以說十萬、百萬、千萬、萬萬,但前面三者則為常用。那由他,可以翻成十萬,或者翻成千萬,也能夠解釋為萬萬,「其義不一,是故難校」。

  這就是夏蓮老的斟酌,採取《宋譯》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。《唐譯》的是十萬億,《魏譯》的也是十萬億,十萬也能稱億,所以他採取《宋譯》的本子。「今於十萬億取億數之最大者,則為十萬萬萬」,萬萬是億,十萬億就是十萬個萬萬。「百千俱胝那由他,取俱胝與那由他之最小者,則為千萬萬萬。較十萬億大一百倍,故不必局限於數量。諸經互參」,互相參考,「則可知所示現之極樂世界,距此土至少在十萬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」。因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土,一尊佛的教化區。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多遠?十萬億個佛國土。

  「凡夫聞之,常感極樂甚遠,懼不能去,此實由於迷自心量故」。這一段經文引用《楞嚴》、《觀經》、《彌陀經疏鈔》,對我們修淨土的人說非常重要。經上這個說法,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太遠,我們能去得了嗎?所以有許多人說,極樂真遠,近一點的淨土有沒有?有,彌勒菩薩的淨土就很近,在兜率天,在我們這個世界欲界天。我們上面是四王天,四王天再上面是忉利天,四王、忉利都是地居天,它不在空中,它在地面上,這個地面上就說明它在星球上。再往上去,空居天,它不是在星球上。夜摩天,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。兜率距離我們近,很多人嚮往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將來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度眾生。像虛雲老和尚就是發願往生兜率天,他真去了,我們可以相信的。我們在他的《年譜》裡頭看到,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,有一次入定,到兜率天去了,見到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告訴他:你在世間還有任務沒有完,你回去,任務完了之後再來。他在兜率天見到幾個朋友,同參的老友他們在那邊,真去了,有三、四個人。有很多很多嚮往兜率天,去不成的人多,那要修唯心識定,比到極樂世界難多了,那靠自己功夫。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蓮花來接引,距離遠,一瞬間就到了,比到兜率天還來得近。

  我們看下面這段文,這段文說明,怕不能去,實由於迷自心量,我們對於自己的心量不知道。自己心量實在太小,叫小心眼,心量不大;心量不大,福報不大。中國古人有句諺語說「量大福大」,誰的福報最大?佛最大。為什麼?佛是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,所以他福大,這個我們要學。「據《楞嚴》,則十方虛空生我心中,如片雲點太清裡,何遠之有。」這句話,「十方虛空生我心中,如片雲點太清裡」,這是《楞嚴經》上的經文。十方虛空在哪裡?在我心中。十方虛空在我心中,像什麼?我們的心把它比作虛空,十方虛空比作一片雲彩,心量之大不可思議,十方虛空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在我們心中就像一片雲彩一樣,沒有遠近。我們本來心量是這麼大,現在變小,變得很小很小,錯了。學大乘,沒有別的,就是把心量拓開,不是叫你包容整個地球,是包容全宇宙,全宇宙都在你心中,這就對了。

  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「心量」這個名詞。「心起妄想,種種度量外境」,這叫心量,「是凡夫之心量也」。「如來真證之心量,離一切之所緣能緣而住於無心是也」。如來明心見性,證得真實的心量。真實的心量,中國古人所說的「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」,沒有大小,沒有邊際,不可思議。如來的心量離一切所緣能緣。所緣的是萬物、虛空法界,能緣的是妄心,真心沒有能緣,真心沒有限量,這個東西用不上,它沒有這種概念。真心是遍法界的,遍一切時、遍一切處,這是真心,所以它住於無心,無心是真心。真心離念,沒有念頭,有念是妄心,真心沒有念頭。《楞伽經》第三卷說:「觀諸有為法,離攀緣所緣,無心之心量,我說為心量。」這是如來的心量,這個心量是假設的,千萬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佛與法身菩薩他們看一切有為法,一切有為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就是前面說的一切之所緣能緣。《楞伽》上離攀緣所緣,這個心定下來了,也就是我們大乘經上常說的,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是真心。這個心量之大,就是《楞嚴》上所說的,《楞嚴經》上「如片雲」,一片雲彩在太空,「太清裡」,太清是天空。

  下面引《觀經》說,「故《觀經》曰:阿彌陀佛去此不遠」。為什麼?他在你心裡頭,阿彌陀佛是你心變現出來的,真心所變。極樂世界也是我真心所變,哪有距離?臨終接引,就在當下,阿彌陀佛沒有來去。我們臨命終時,這個是感,佛來應,感應道交,絲毫都不差。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,佛現前,蓮花現前。佛要我們坐在蓮花裡,你就上到蓮花,坐在蓮花當中,然後蓮花就合起來。蓮花合起來之後,佛帶著這個蓮花到極樂世界。有沒有去?沒去。為什麼?極樂就在此地。他將這個蓮花放在七寶池,花開的時候你就轉識成智。轉識成智,好難的事情,太難!這是阿彌陀佛的神力、願力、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力加持,幫助我們轉了。這一轉了之後,我們的身就不是阿賴耶的相分,我們就沒有念頭,念頭是阿賴耶的見分,跟阿賴耶脫節了,回歸到自性。自性是什麼樣子?能大師在《壇經》上所說的就是。自性是真清淨,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,真清淨,自性是真平等,自性不生不滅,自性本自具足,具足什麼?具足遍法界虛空界,具足極樂世界,具足娑婆世界,具足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本自具足,它不是外來的。所以學大乘,心量拓開,距離就沒有了,方所沒有了,空間沒有了,時間沒有了,這個要知道。我們起心動念就一句佛號,這一點重要!一定要看穿看破,這個世界什麼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迷了就造業,念念都在造業。真正覺悟了,念念在阿彌陀佛。不念阿彌陀佛不行!不念阿彌陀佛,要記住,無方無相,「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」我們做不到,這些經文我們很熟,我們也會念,真正做不到,那不是我們境界。要承認我們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凡夫心中有佛就好了,就有救,就得度了。凡夫心中沒有佛,麻煩就大了。

  這個地方說,「《觀經》曰:阿彌陀佛去此不遠。實因本在眾生各各自心之內也。」這一句,黃念祖老居士為我們說出來了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「又《彌陀疏鈔》曰:分明在目前,亦何嘗遠。蓮池大師之說,透徹心源。」講透了,講到徹底、講到根上、講到源頭上了,就是分明在目前,當下就是!沒有遠近、沒有先後,時間跟空間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心定在一處,時空就不見了。心亂了,心有妄想、心有雜念,你就感覺得好像有空間時間存在;如果心定在一處,沒有了,那你就見到諸法實相,實相是真實相。

  所以佛在大小乘經論常常提醒我們,叫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那今天我們要辦的事,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,我們想親近阿彌陀佛,只要把心制在一處,就圓滿了。心一定要放在阿彌陀佛上,可別放在別處,放在別處你就錯了,放在我們身體都錯了。我們天天想著這身體健康狀況不佳,要找好的大夫、要找到藥物,在大乘佛法不需要,你只找阿彌陀佛。行不行?行,連現在科學家都把這個祕訣揭穿了。修.藍博士就是最好的例子,他那一處不簡單,他一處是清淨心,真清淨,什麼都沒有。要說他有,他有四句偈:「對不起,請原諒,謝謝你,我愛你」,這個愛是從自性發出來的真愛,愛裡頭沒有欲,這是清淨的愛,是真的不是假的,宗教裡說上帝愛世人、神愛世人,就是上帝的愛、神之愛。凡夫的愛,裡頭有欲在裡頭,那就造業了。愛裡頭沒有欲,這是真的。所以我們看嬰兒,嬰兒那個愛,他沒有欲,他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那是本性的愛,自性裡發出來,那是上帝之愛、神之愛。我們統統有,我們把欲去掉就出現了。欲是什麼?七情五欲,七情五欲是煩惱。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,這個愛是喜歡、惡是討厭,後頭是欲,那個欲有五個: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叫七情五欲。所以愛裡頭加上七情五欲就壞了,就造業了。沒有七情五欲,真愛,在佛法裡稱為慈悲。佛法不說愛,就是愛裡頭有七情五欲;說慈悲,慈悲是愛,這裡頭沒有七情五欲,是從自性裡生的,這就對了。

  所以蓮池大師這句話,念老說透徹心源,說得好。我們得真幹,不一定說三年就死,不是這個意思,三年我有把握往生,生死這個問題我就把它解決,然後在這個世間愛住多久就住多久,什麼時候想走就走得掉,這個才叫大丈夫、才叫大成就者。我留在世間做什麼?救苦救難,行菩薩道,不是為自己。自己智慧神通道力都浮現出來,真有本事;自己生死沒有了(音瞭),沒本事。所以這個法門我們能認識它、能理解它,非常不容易,希望大家珍惜,希望大家真幹。好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