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七十一頁,第六行最後一句開始:
「又《行事鈔資持記》云:通禁制止名律,造作有相名儀」。《行事鈔資持記》裡頭這兩句話很簡單的解釋什麼叫律、什麼叫儀。律,像世間的法律一樣。通禁,通是全部的,在家、出家都需要遵守的;禁是禁止,就是後面制止的意思,不能做的,像五戒就是通禁制止。在家有五戒,出家四重戒,殺盜淫妄,這叫律,就是律法,佛所制定的。造作有相,造作是我們持戒,我們依教奉行,在事相上這叫儀,我們確實把它做到了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,確實做到了,這叫儀。
「綜上之意」,綜合上面經論裡頭所說的意思,「依止戒律,體現於行儀」。學佛,無論在家出家,從哪裡學起?從戒律學起,戒律是規矩。成佛之道,古今中外,此界他方,此是娑婆世界,他是諸佛剎土,沒有例外的,就是一條路,戒定慧。從哪裡起?從持戒。持戒的目的是什麼?是得定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持戒是屬於方便,幫助我們得定;得定是修行的樞紐,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門徑,統統修的是禪定。絕對不是說禪宗修的是禪定,其他都不是,那就完全錯了,全是禪定。方法不一樣,無量法門那是無量的方法、無量的門徑,都是修定。修定不是目的,它還是屬於手段,目的是什麼?目的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這叫開智慧。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,它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開智慧。
智慧從哪裡來的?是自性本有的。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。一切眾生不僅是包括人類、動物,裡面還包括植物、礦物、山河大地。為什麼?這些東西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,叫眾生。眾生兩個字範圍包括非常之廣,這都叫眾生。一切眾生都是自性所生所現。自性是能生能現,萬法是所生所現,能所不二。所以一切萬法皆有法性,在人我們稱它作佛性。其實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、一個體、一個作用,毫無差別,統統有如來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一樣都不缺。
所以佛教人,一切法從心裡去求,不要向外求,向外求未必能求到,向內心求是決定可以得到的。這句話,要不是深入經藏的人聽不懂,求,向內怎麼會求得到?當然向外。這個觀念錯誤,完全錯了。現代的量子力學家他們證明了,這個非常難得,證明佛說的這個話一點都沒說錯。量子力學家到最近這二、三十年才真正發現,發現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發現這個東西。這個虛妄的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從哪裡來的?從念頭生的。那佛教我們向內求、向心求,這不就正確的嗎?這就沒錯。科學家用了四百多年的時間才發現,我們很佩服。我們相信再二十年、三十年之後,佛教會脫離宗教,佛教不是宗教。佛教是什麼?佛教是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,哲學、科學裡頭不能解決的問題全在大乘佛法裡頭。到那個時候,大家對佛教會刮目相看。佛教是佛陀的教育,是佛陀的教誨。
我們一定要知道,這個路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走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成就的一個大道,持戒、得定、開智慧。佛陀教育是戒定慧的教育,是戒定慧的教學,這個要知道。這個教育傳到中國來,兩千年前,漢朝時代,漢明帝,永平十年,佛法傳到中國。是中國帝王派特使去請來的,不是他自己來,隆重的禮節請來的。跟中國朝野專家、學者一接觸,大家覺得好,非常有價值,希望佛法永遠常住在中國,兩位法師也就沒回去。中國儒接受這個方法,戒定慧的方法,道也接受這個方法。佛教把中國儒、道大幅度的向上提升,所以佛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地位跟儒道就平行、平等,談到中國傳統文化,儒釋道三家一個都不能少,像鼎之三足,少一個就倒掉了,就不能成立。
對於儒釋道,它的核心思想,我們總得要知道。佛教見性,明心見性。無論在家出家學佛,為什麼學佛?為了見性;為什麼要見性?只有見性,見性就成佛了,自性的性德圓滿流露出來,無量的智慧,無量的德能、才藝,無量的相好,統統都現前,這叫大圓滿。釋迦牟尼佛做到了,展現給我們看。佛教傳到中國之後,大乘八個宗,小乘兩個宗。小乘兩個宗,宋朝以後就沒有了,現在只有大乘八個宗。八個宗裡面,歷朝歷代的祖師大德,許多都是明心見性、都是見性成佛的大成就者,他們證得大圓滿。中國這塊土地真正是寶土。什麼叫寶土?出的人才多;出什麼人才?明心見性的人才,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、有福德的人才。
但是我們很不幸,兩百年前接受了西方的文明。西方文明不是不可以接受的,而是接受西方文明,把中國傳統疏忽了,對傳統信心沒有了。滿清末後一百年,對老祖宗、對傳統文化信心降溫了。滿清末年還有講的,我們相信也有聽的,沒有人依教奉行。到民國這一百年,講的人都沒有了。現在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文化、傳統的東西很陌生,甚至於還比不上外國人。
英國湯恩比博士,距離我們現在不遠,七0年代,就是一九七0年代的時候他還在,那個時候大概八十歲了。曾經說過一句話,「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」,他看到了,就是現代的社會,湯恩比看到了,他說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」。英國人講的,不是中國人說的,說得好!但是沒有什麼效應。我兩次訪問倫敦,主要是看歐洲的漢學,劍橋大學、倫敦大學、牛津大學,跟他們漢學系的同學交流,跟他們的教授舉行座談。我向他們請教,我說這兩句話是你們英國湯恩比博士說的,這兩句話是真的嗎?同學們看著我笑,不說話。我反過來問他,難道湯恩比的話說錯了嗎?他們也不說話。最後我不能不說了,我說你們很聰明,既不贊成,也不反對。為什麼不能贊成?你們有懷疑;為什麼不敢反對?湯恩比的名氣太大了,世界聞名的學者,不敢反駁他,是不是這個原因?他們承認。
我說提到孔孟學說,你們是不是馬上就連帶想到四書五經、十三經?大家點頭。講到大乘佛法,一定是想到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般若》,這些大經大論?對。這些東西你們都在研究,拿著這個去寫博士論文,將來你們是歐洲的名教授、是歐洲的漢學家。可是實際上的問題擺在面前,你們無法解決,這什麼原因?這就是剛才講的,四書五經、十三經是儒的花果,大乘裡面這些大經大論,花果。這花果從哪裡來的?花是枝上生的;枝從哪裡來的?枝從條裡頭生的;條從哪裡來的?從幹上生的;幹從哪裡來?從本上生的;本從哪裡來?從根上生的。你們有沒想過這個?沒有一個人。所以我就問你,儒的根是什麼?大乘的根是什麼?根能生,沒有根,那個花果是假的,不是真的,裝飾品,真的一定有根,這個他們從來沒想到。我告訴大家,儒的根是《弟子規》,道的根是《感應篇》,佛的根是《十善業道》,確實沒有一個人想到過。這三個是根,如果把這三個根的教育普及到全世界,你們想想,能不能救全世界?能救。大家缺少的就是這個。四書五經、十三經太高了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那是大菩薩學的,不是普通人學的,所以我們這麼多年來提倡三個根的教育,紮根教育。沒有根,哪來的本?沒有本,哪來的枝葉花果?
這三個根,在戒定慧三學裡頭統統屬於戒。我們今天要學佛,我走遍全世界,看許許多多的地方,跟我們佛門同學見面,我所看到的,在家學佛,《十善業道》沒做到;出家學佛,《沙彌律儀》沒做到,十條戒、二十四門威儀沒做到,所以佛法衰了。佛法有個假相,實質沒有了,實質是戒定慧,真佛法,這怎麼辦?今天搞成這個局面,不能怪罪任何一個人,大家都沒過失。這個責任兩百年了,至少往上推有八、九代了。前一百年疏忽了,後一百年就沒有了。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說得好,說的就是現前這些事,佛說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這話的意思,先人,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這些老人,他們不知道,他們不認識道德,疏忽了,沒有重視這個教育,到我們現在犯的這過失,佛菩薩都原諒。原諒是一回事,原諒我們,但是我們不能成佛作祖。如何彌補、如何幫助我們提升,這個才是重要的大事,就是努力把紮根教育補過來。
我們小時候沒學,現在開始補習,行不行?行。有不少人在真幹,把這三樣東西認真徹底做到,效果果然出現。用在家庭,家庭和睦;用在公司,公司的管理可以說正常了。換句話說,過去用法制,不正常,員工還有投機取巧的、欺騙老闆的;現在老闆用道德、用仁義、用因果來管理大家,大家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,把老闆看成自己的父母,一家人,老闆不再操心,業績年年上升。這說明什麼?說明傳統老祖宗的東西管用。有人做出來,做出很好的榜樣,這些榜樣都應該向大眾匯報,讓大家明瞭、讓大家重視、讓大家學習。表現在生活,表現在日常生活行為,這就叫行誼,所以它叫律儀。
律儀戒是三聚淨戒之一。底下介紹「三聚戒者」,什麼叫三聚戒。第一個,「攝律儀戒」,受持五戒、八戒、十戒、具足戒等一切之戒律。這是佛制定的,世世代代學佛,一定要去受。戒律在過去,一般是五年,五年學戒,學會了之後再受,沒有學會不能受,受了就犯戒、就破戒,那個罪就很重。一定要學,學會了,養成習慣再受。我們的傳戒,最近這一百年,民國成立一百年,受戒幾乎沒有先學,出家之後,遇到有傳戒地方他就去受戒。早年頭,傳戒當中還學,還教一點,戒期有五十三天。我出家的時候在台灣,戒期就縮短了,變成三十二天。五十三天變成三十二天,學不到東西,只是把戒律講一遍給我們聽。聽說現在受戒,三壇大戒,一天就圓滿了。三十天,還不錯。有一天的,有,我認識有個出家法師他去受戒,一天,三壇大戒就受圓滿。所以佛法要興,一定要把戒律興旺起來,戒律至少還是要五年。
現在我所知道的,台灣台中,果清法師,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專攻戒律。他不但讀戒律的書,他真幹,依教奉行。年初他到這裡來看我,在我這住了五天,我們三十多年沒見面了。早年,他們大學剛剛畢業,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辦了個研究班,內典研究班,就是佛學,招了八個學生,大學畢業的,他是其中的一個。八個裡頭有兩個女生,老師對女生的限制是一生不結婚,參加這個班。這個班的目的就是弘護正法,只辦一屆,四年畢業。八個學生,六個老師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在那個時候,我跟大家講的是《金剛般若經》。以後我因為常常出國,在國外的時間多,所以就離開學校了。三十多年沒見面,沒想到他出家了,很難得。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他做到了。
我這邊有個定弘法師,他母親送他到我這來。我們認識也有十幾年,他在美國念書,常常到我這道場來,那時候是學生,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,在美國大學教書。我在澳洲,我就叫他到澳洲來,讓他轉到昆士蘭大學去任教。剛剛拿到終身教授,他媽媽就送他出家了,他的終身教授還沒有去上課就出家了。所以學校裡面的校長,校長我都很熟,我也是昆士蘭大學的教授,他們想不通,終身教授是很不容易拿到的,怎麼拿到不要了,去出家去了?既然出家,就要有使命感。正法今天衰微了,怎樣把它振興起來,如何讓正法久住,這是出家人的使命。所以我就把他送到果清法師那裡,去學戒。他問我學多久?我說至少三年,最好是五年,根紮得愈深愈好。否則的話,你將來會講經,能說能講,別人會很遺憾,你沒有受過戒律,這句話對你是非常嚴重的打擊。要真幹,從根上紮起,讓將來出來的時候人家無話可說,對你真正尊敬,跟你學習,聽你指導。我說幸虧有果清師發現了,我要沒有遇到他,我想不到這個事情。
所以佛法要興,要從戒律學院起步,無論在家、出家,都要正式受過戒律訓練,才真正取得比丘身分、居士的身分,這才行。真正有修、有學的大德,一個個都走了。十年前趙樸老還在世,我每一年大概到北京去二、三次,去看他,這是一個真正懂得佛法的老居士。出家人跟我往來最密切的是茗山法師,通宗通教,很難得。這些人都走了。我還有個教外的老朋友,傅鐵山大主教,我們也是老朋友,非常投緣,他是天主教。無論哪一種宗教、哪一種學派都有規矩,不能不遵守。
三聚淨戒,第一類是釋迦牟尼佛制定的,必須得遵守。我們這邊參考資料裡頭有五戒、八戒、十戒(就是《沙彌律儀》十戒)、具足戒。這個參考資料也相當的豐富,我想這個諸位自己可以看,不必一樁一樁再說了。
第二種「攝善法戒。以修一切善法為戒」。這是佛沒說的,戒律沒有這些條文,但是是好事。好事有兩種,一種是自利,一種是利他。對自己不利,對社會大眾有利,一定要做;對自己有利,對社會大眾沒有利,這個事情不能做。佛給我們說了個原則,雖然沒有這條戒,與這個原則能相應,應該自動去遵守。譬如現在我們常見的吸煙,吸煙對自己身體健康決定有害,佛經上沒有,戒經上沒有,所以有一些受了戒的出家人還抽煙,不犯戒,戒條上沒這一條。沒錯,但是它屬於三聚淨戒裡面的攝善法戒,這個不善,樣子也不好看。何況對自己身體也不健康,對別人健康也會傷害,別人是吸二手煙,傷害更嚴重。於自於他都不善,這一類的都應該要自律。
第三種「攝眾生戒,又云饒益有情戒」。這樁事情,對一切有情眾生有利益,遇到有這個緣應該要做。所以佛的戒法,每一條都有開遮持犯,這是學戒律的人不能不懂。戒律是活潑的,不是死呆板的,運用之妙存乎一心,心地真誠、恭敬、慈悲,這個戒律每一條活學活用,得大自在,一絲毫妨礙都沒有。
我有一次,大概可能在二十年前了,那個時候我住在美國,我到北京去看黃念老,住在國際酒店,國際大飯店。我下樓來的時候,在樓梯上碰到個徐居士,他也在美國,他是企業家。我們碰到了,怎麼在這裡碰到?他說:法師,你來得正好,今天我兒子結婚。兒子跟媳婦都是北大的學生。來的這些嘉賓,中國很多高級官員。女方是日本人,所以日本大使館有一些官員,跟日本的企業家都到這來道賀,碰到我了。他找程思遠做證婚人,程思遠是當時政協副主席,電影明星林黛的爸爸。知不知道林黛?也邀請我去做證婚人,本來一個證婚人,臨時把我拉去,我就答應他了。為什麼答應?這些人,做官的人、做企業的人,平常聞不到佛法,做證婚人至少要有十分鐘講話,我十分鐘的時間把佛法介紹給大家,這不就有機會來了!
臨時抓我去,也沒有給我做素菜,我吃肉邊菜,我陪他們喝一杯酒。坐在我身邊的是廖承志,廖仲愷的兒子,我坐他旁邊。他看到我這出家人,怎麼也可以吃肉邊菜、也可以喝酒?我說這叫開緣。他說那這個我們也可以學。我說是,不是一成不變的,看什麼場合。酒,為什麼佛制止叫不飲酒?怕你喝醉了亂性,所以佛才禁止。如果我們自己能夠克制就沒有事情,我們只喝一杯,絕對不會醉,就沒事。他說是這樣的!佛講理,佛不是不講理的。
酒的開緣最多,因為中國中藥裡頭,很多用酒來做藥引子,都可以用,藥用沒問題。還有老人,無論在家出家,七十歲以上,年歲老了,血液循環緩慢,酒能夠幫助你血液循環,每餐飯喝一杯許可的。他說這麼方便!我說是,你看看戒律你就明白了。我初出家的時候不知道,常到華嚴蓮社,到那邊去做義工。也常常陪老和尚吃飯,老和尚每一餐吃飯都有一杯酒,我們也不敢問,總是懷疑。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跟他學經教,我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。他就說,七十以上的有開緣,一杯,它是保健、它是藥用,幫助血液循環,這是戒律裡頭有的,我們這才明白。所以佛法確實,真的合情、合理、合法。決定不許可,酒醉決定不許可。還有菜裡面用料酒,這個喝不醉的,可以用。
五葷,藥用可以。為什麼不吃它?五葷,不是五腥,五葷。腥是肉食,這決定不可以吃,殺生吃肉,不忍心。五辛是蔥、小蒜、大蒜、韭菜、洋蔥,這叫五葷菜。你看那個葷是草字頭,叫五葷菜。為什麼佛禁止?這五樣東西生吃容易生肝火,就是發脾氣,熟吃這個東西它是增長荷爾蒙,容易引起性衝動,所以不能吃,是這個原因,它有道理的。但是在今天,如果佛在今天,大概就會有開緣,為什麼?現在東西都不衛生,嚴重的污染,但是這些東西都有防止細菌蔓延的功能,所以消毒。特別是大蒜,大蒜一定要生吃,熟吃沒有用處,生吃消毒。
我們小時候,抗戰期間逃難,逃難那個時候,一般小村鎮都沒有旅館,晚上投宿就找人家,在人家門口借個地方住,睡覺的時候把門放下來做床鋪,就睡在門口替他看門。走路的時候一定要帶大蒜,為什麼?口渴了,就在河邊上、小溝裡頭的水都可以喝,喝的時候吃一瓣大蒜,解毒、殺菌,鄉下人用這個東西。你跟他說消毒的藥品他不懂,這個東西他知道,所以是出門遠行必須要具備的。要帶米,用這捲筒的樣子裝米,背在身上。要帶米、帶乾糧,要帶大蒜、要帶鹽,這都自己要帶一點,到時候你找不到地方,自己也可以能夠煮東西吃。
所以「攝善法戒」跟「攝眾生戒」,饒益一切有情,對眾生有利益的要做,我舉這個例子。跟這些人見面,這都平常不容易碰到的,能夠在一個桌子上,可以自由的交談,能夠把佛法介紹給大家,這很難得,所以這個機會要把握住。
這次也是個機緣。我年歲大了、體力衰了,不想再動了,香港這個小地方我住得心安,我住得歡喜,不想動。這個月的二十號,巴黎教科文組織,聯合國的,有一個活動,是大使團主席他的熱心促成這次的活動。對象是駐聯合國的大使,一百九十多個人,等於對全世界的,邀我跟大家做兩個小時的談話。這個緣非常難得,你到哪裡去召集這些人,全世界每個國家代表都不缺的。介紹什麼?介紹宗教教育,提醒大家對宗教的認識、對宗教的認同,第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給大家。這兩樣東西就是湯恩比所說的,可以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,促進安定和平。這個緣很殊勝,所以還是要去一趟。在巴黎大概五天,主要跟這些大使們交往,然後到斯里蘭卡繼續講《無量壽經》,在那邊講一個月,一百個小時,我們定的是六月底回香港。所以這次出去,一個月的時間,我們講經不中斷。
上面三聚淨戒,「為大乘菩薩通受之戒」,學習大乘都要受的,沒有例外的。於第一個律儀戒中,「在家菩薩受五戒與八戒」,八關齋戒,出家菩薩須受律儀戒裡面的十戒與具足戒,這個十戒是沙彌十戒,比丘具足戒。「《涅槃經卅一》云:戒是一切善法梯橙」,梯是樓梯,橙可以墊腳,往上爬,取這個意思。又《瓔珞本業經》下卷說,「一切眾生,初入三寶海,以信為本」。初入要幫助他建立信心,入門之後,那就以戒為本。認真學是以戒為本,接引大家入門是以信為本。所以我們面對著群眾,給他介紹佛法,他是初學的,以前沒有學過的,那是以信為中心;已經學佛的,甚至於已經受了三皈五戒的,那要特別強調戒,戒重要。「《五燈會元》云」,這是禪宗的,「法要有三,曰戒定慧」,法是佛法,佛法重要的有三個,就是戒定慧。「以上經論,廣顯戒德」。戒為無上菩提本,長養一切諸善根,不從這裡下手沒有根。今天佛法之衰,就衰在把戒丟掉了、把根丟掉了、把本丟掉了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
「《普超三昧經一》曰:被戒德鎧,化度生死」。這個字念披,衣服披在身上,不念被,念披。身上披著戒德這個鎧甲,你才能度生死,生死是指六道輪迴。「此正為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之真意」,真實義。「戒鎧於此有二義」,第一個「護持義。以戒德為鎧甲」。古時候士兵上戰場,披的有鎧甲,衝鋒陷陣,保護自己。黃念老在此地舉個比喻,「如消防隊員衣石棉衣。入三界火宅,冒三毒烈焰,拯濟群生,無所畏懼」。消防隊員穿的是防火衣,防火衣多半用石棉,石棉能隔熱、能防火,這樣去救火,不至於自己受傷。修行人以鎧甲比喻戒德,只要有戒,就能入三界火宅,三界火宅是六道輪迴,在六道輪迴裡面拯濟群生,無所畏懼。
戒一定要嚴,決定不能有漏失,你才能保住自己,才能教化眾生,要嚴格的遵守。不殺生,這一條裡面包含的範圍非常廣大,不但不能殺人,包括所有的動物,不能讓牠受傷,不能讓牠受害。甚至於《戒經》上說,「菩薩所在之處,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」,這是菩薩。換句話說,我們叫人家討厭,叫人家心裡不高興,這都是破戒。不偷盜,戒律非常嚴格,偷盜叫不與取。這個財物是有主人的,他沒有答應給你,你拿來,這就偷盜。你有權有勢,逼迫著他,他不敢不送你,這還是偷盜。他自己送給我的,他為什麼送給你?不是心甘情願,是逼著不得已,不敢不送你,這叫賄賂,統統算偷盜。偷盜的範圍非常之廣,每一條戒要細說,有的時候一條戒要討論好多天,重複的來檢討,怎樣使戒律清淨。
「二者,莊嚴義。以持戒德,而自莊嚴。不失律儀,軌範人天,令眾欽仰歸止,來受教化。慕我戒德,學我戒行。進修定慧,而度彼岸」。這就是為什麼要持戒?為了接引大眾。佛是師道,師是榜樣、是模範,所以稱為師範。誰的榜樣、誰的模範?大眾,社會所有的大眾,你要能做出好樣子、好榜樣來給他們看,所以戒就非常重要。
我們淨宗,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,我寫了個緣起,提出行門五科,我們必須要遵守的。第一就是淨業三福,這是世尊為佛弟子制定的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只有三條,一定要遵守。這三條佛說得很好,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。換句話說,過去一切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一切佛,想修行成佛必須遵守,沒有例外的。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第一條四句話,這四句話落實在儒釋道三個根,所以我們用儒釋道三個根不是隨便說的。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你做到了;慈心不殺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《太上感應篇》;修十善業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。所以,儒釋道的三個根是從這來的。我們深深的去觀察、去思惟,為什麼出家人十善業道做不到?他沒有孝親尊師的《弟子規》,他沒有慈心不殺的《感應篇》,所以他做不到。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落實了,《十善業道》自然就做到了,很容易做到。這是為什麼古代佛法那麼興旺,現在這樣的衰敗,原因就在此地,我們千萬不能疏忽。
第二條是從第一條提升上去的,第二條是佛法,第一條是世間法。在世間能做一個好人才能學佛,受持三皈。這是佛陀教育,開宗明義第一章,受持三皈,三皈就是你一生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。皈依佛,六祖惠能大師把佛法僧三個字改了,改成覺正淨,很有道理。他這樣說法讓我們能體會到,唐朝那個時候,佛法到中國來大概有七百年了,不算短的時間,這麼長的時間,慢慢它就變訛了、變質了。三寶,認為什麼?泥塑木雕的佛像叫佛寶;經典,法寶;出家人,僧寶。這是不是的?不能說錯,但是也不能說對。受持三皈不是皈依這個三寶,是皈依自性三寶才管用,是自己本性裡頭本有的,不是外面的。外面這個三寶叫住持三寶,它的作用是什麼?提醒我們。我們見到佛像,想到自性佛寶;看到經書,想到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;看到出家人,就想到自性清淨平等覺,這個意思。不能捨本逐末,三寶的本義不知道,光取外面的樣子,這就錯了。
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皈依三寶,他叫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覺正淨,這是三寶,自性的三寶,這是皈依處。皈依佛,覺而不迷;皈依法,正而不邪;皈依僧,淨而不染,它取這個意思,這真正三皈依。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,常常想著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這個思想接近於佛陀、接近於自性,這叫真正三皈依。住持三寶有沒有作用?有作用,它提醒你,沒有它提醒你會忘掉。供一尊佛像,提醒我自性覺;放一本經書,提醒我自性正;供一尊菩薩像,菩薩是屬於僧寶。僧裡頭有菩薩僧、有羅漢僧,有一般出家的世俗僧,沒證果的,菩薩、羅漢是修行證果的,雖然證果,沒有圓滿,這個要知道。
六祖大師在那個時候就這樣提示我們,今天我們去六祖一千三百多年,佛法慢慢變質了,社會大眾對佛法誤解的太多太多了。這什麼原因?沒有人講了,沒有人真幹。真幹決定有大利益,這個利益就是超越六道輪迴、超越十法界,往生不退成佛,到極樂世界去了。無量的法門,我們只走這條路,為什麼?冷靜細心想想,這條路我能走得通,別的路我走不通。為什麼?別的路要斷煩惱、要學法門,斷煩惱難,學法門也不容易,我們這一生的時間很短促,來不及。這個法門好在你可以不斷煩惱、不學法門,它要求的條件很簡單,就四個字,信願持名,就這麼簡單。
信,對西方極樂世界真的要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,就行了,相信西方真有極樂世界、真有阿彌陀佛。第一個條件具足,第二個我發願,我真想到極樂世界,不想在這個世間再住下去。我到極樂世界去,親近阿彌陀佛,在那個地方阿彌陀佛教我。除阿彌陀佛之外,十方諸佛都教你,因為你到極樂世界你就有神通,你就有能力,你可以分身無量無邊。分身到哪裡?分身到一切諸佛剎土,去供佛聞法。供佛是修福報,聞法是修智慧,福慧雙修。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你,在十方諸佛剎土,每一尊佛都教你,同時你還可以分無量身,幫助一切有緣眾生。到極樂世界就有這樣大的能力,有這麼大的神通,有這麼大的自在。到極樂世界之後,三聚淨戒自然圓滿,威儀軌範統統具足,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眾生看到你、聽到你、接觸到你,沒有不欽仰,沒有不尊敬,沒有不皈依你的。來受教化,仰慕你的戒德,學你的戒行,再提升到定慧,而度彼岸。這個慧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下面這一段,前引《圓覺經》上說,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,俱是梵行。與今不失律儀,互相照映,正顯中道,理事無礙,圓解圓修之妙行。了知戒定慧與淫怒痴平等平等,仍嚴持淨戒,不失律儀」。前面我們學過《圓覺經》上這句話,念老在此地再引這句話。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深,不是凡夫境界,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戒定慧,這是一切諸佛通行的成佛之道。淫怒痴就是貪瞋痴,貪瞋痴是三毒煩惱,跟戒定慧完全相反,怎麼會俱是梵行?俱就統統都是,梵行是清淨行,這話怎麼講?
法身菩薩明心見性。性是什麼?性是一切法的本體,一切法是從自性生的,中國古人說本性本善。見到性之後,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了一體。自性裡面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物質現象沒有身相;沒有精神現象,沒有念頭,念頭是假的;沒有自然現象,三種現象都沒有,所以叫它做空。空,叫它做真空。為什麼空上加個真字?真空不空。這什麼意思?它能現相。它不現相的時候是真空,它現相的時候叫妙有。現什麼相?現一切現象,物質、精神、自然統統現。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,真空跟妙有劃上等號,是一不是二,你才真正了解諸法實相。戒定慧的體有沒有?體是自性,就是真空,淫怒痴的體也是真空,它是一個體,不是兩個體,所以說俱是梵行。特別明顯的是在《華嚴經》上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裡面就有三位善知識、善友表現淫怒痴,善財童子參學必須要訪問過,不能漏掉,在淫怒痴裡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一切眾生太多了,眾生根性各個不同,用什麼度?還有一類眾生就是用淫把他度了,用瞋恚把他度了,用愚痴把他度了,真有這一類眾生。所以法沒有定法,佛沒有一定的相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法身菩薩了解事實真相。
「與今」,我們這個經本上,「不失律儀,互相照映,正顯中道,理事無礙」。《圓覺經》上這句話跟這個經本上不失律儀是一句,說的不相同,理是一個,事也是一個,理事無礙。「圓解圓修之妙行」。不是法身菩薩,沒有到圓解就不能夠圓修。圓解是徹底覺悟了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為我們示現圓解。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聽講《金剛經》,聽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圓解了、明白了。這一圓解,所有的經教全都通了,因此他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圓修。一個法門,實際上它是一切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漏掉的,妙行。賢首國師給我們講的「隨緣妙用」,那個妙用跟此地的妙行完全相同。
凡夫不知道,圓解圓修的人了知,他明瞭、他知道,戒定慧與淫怒痴平等平等。怎麼平等?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不就平等了嗎?法身菩薩,從初住到等覺,確實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他們看一切法全是平等,沒有一法當情;也就是說他心裡頭乾乾淨淨,一法不立。起作用,一法不捨;不起作用,一法不立,得大自在!所以在這個境界裡仍嚴持淨戒,不失律儀。我們就知道,這為什麼?為教初學,初學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還是要守規矩,要給他們做榜樣、做模範,引導他入門。
「雖嚴持律儀,軌範具足」,這是外表,做得非常好,「但自心常寂,一切平等」,心不一樣,菩薩心清淨,菩薩心是平等的。表演,前面講嚴持律儀、軌範具足是舞台表演、台前表演,表演得非常逼真,可是在後台清淨平等、常寂平等。這就是威儀具足,代眾生苦,菩薩來幹這個事情。「悉無取捨,更無愛憎」,於一切法沒有取捨,為什麼?假的,不需要取也不需要捨,他沒有障礙。更無愛憎,他心平等。
「不見己是,不道人非」,不以為自己做的是正確的,別人做錯了,沒有這個概念,沒有這個念頭。「如是持戒,是真持戒」,這講真的。「如是修行,是普賢行。如是知見,方契中道。若人稍聞平等之意,便謬斥持戒為著相,誹謗戒律。或稍能持戒,便增我慢,自讚毀他,侈談他人過失。是皆以病為藥者也」。這樣的人很多,我們都見過,學一點大乘法,把戒律丟掉了,說持戒的人是著相,說戒律不適合這個時代,那是過去人所修的。有能持戒的人,看到不持戒的就要批評他、要責備他,自讚毀他,這全都是錯了。持戒的目的是什麼?是得定。你自以為是,還批評別人,定怎麼能現前?必須要知道,持戒是手段,目的是得定;得定還是手段,最後的目的是開慧。開慧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學佛就成就了、就圓滿了,沒有到大徹大悟沒成就。這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現前,才是真正功德圓滿。學佛的目的、方法我們不可以不知道,不知道就沒有辦法成就。自己成就才能夠幫助別人,利益眾生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