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六十六頁第六行中間,「三寶者」,從這看起:

  「三寶者,一切之佛陀,佛寶也。佛陀所說之教法,法寶也。隨其教法而修業者,僧寶也。至於佛滅度後,住於世間者,稱為住持三寶。木佛畫像,佛寶也。三藏之文句,法寶也。剃髮染衣者,僧寶也。所以名寶者,據《寶性論》,共有六義」,有六個意思。第一個「世間希有」,佛法確實是世間稀有。世間有宗教,沒有像佛法對於宇宙人生,無論是理、是體、是相、是用,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,確實是沒有見過,真的是稀有。第二「離垢」,這是佛法修學主要要求的,一定要離開染污。染污,特別是心靈上的染污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一定要離開。第三是「勢力」,這個勢力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從外來的,離染污之後它就會現前。確實能感動一切眾生,用佛法的術語說,它能攝受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所以真與真相感,妄與妄相感。學佛要用真心,離垢,真心就現前,就有這個勢力。

  第四「能莊嚴世間」,用智慧莊嚴,用福德莊嚴。智慧、德能、相好是自性本具的,這樁事情只有佛知道得透徹,佛把一切萬緣放下了,性德圓滿的透露出來。佛告訴大家,這一切眾生,佛所證得的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有的。佛所證得的自性跟眾生的自性是一不是二,只要自己把障礙放下,性德自然流露,這就能莊嚴世間。像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最圓滿的莊嚴。第五「最上」。三寶,無論是佛、是法、是僧,都是世間最上的。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告訴我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這就是最上。第六是「不變」,樣樣稱性,所以它永恆不變。這個意思非常重要,真正懂得它不變,學習就要遵從古聖先賢的老方法,不能變改。它不是知識,知識會變,知識日新月異,它的作用是有侷限的,它的作用不是究竟的;要學佛不行,佛是要求明心見性。不變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,衍生出來的性德,十善業道不能改變,三皈五戒不能改變,淨業三福不能改變,六和六度不能改變,一定要用真心去奉行,去信、去行、去證。

  「又佛者,覺知之義」,這都是自性本有的智慧。「法者,法軌之義」,這個法是方法,軌是軌道,是比喻,像火車在軌道上走,一定會達到目的。「僧者,和合之義」。這比什麼都重要,中國人常講家和萬事興,學佛的人一定要和合。不和合,這個僧的意思就違背了,不能稱為僧了,僧團是和合的。「恭敬三寶,欽仰其德也」,三寶之德。這個僧,出家人,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違背性德,與性德統統相應。所以,它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為一切眾生所仰慕、所尊重的,它有這個德。

  「奉者,尊崇奉養」,尊重、崇拜、奉養他。奉養裡面最重要的法供養,因為阿羅漢以上,對於物質的供養都不需要,他超越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證得阿羅漢果之後,他這個肉體住在世間,阿羅漢也托缽,不是天天出去托缽,每個星期出去托缽一次,也就是說他一個星期吃一餐就夠了。為什麼?我們要曉得,人為什麼要飲食?體能,補充營養,這個身體消耗能量,必須要補充。證的果位愈高,他消耗能量愈少,到法身菩薩,《華嚴經》圓教初住,不需要了,這些物質的供養他完全不需要。他的能量從哪裡來?從自性裡頭來,自性裡面有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能量,它從那裡來。見性好處太多了!那個能量是最乾淨的,一點污染都沒有,裡面沒有任何病菌,所以身心健康。沒有看到菩薩生病的,維摩居士生病是裝的,假的,不是真的,用這個方法來教化眾生。那是他的方便,善巧方便,不是真的。

  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才曉得,人不能不見性,不見性怎麼行?學佛怎麼能不見性!在這個世間,我們自己業障習氣太重,第二個,修學環境不好,處處都是障礙。它不是幫助我們成就的,它是來拖我們下水的。於是我們不能不選擇極樂世界,選擇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替我們選擇的,我們選擇就是聽話。佛在《大集經》上說,「正法時期戒律成就,像法時期禪定成就,末法時期淨土成就」,這釋迦佛替我們選擇的。我們選擇淨土,在末法時期,完全跟佛的教誨相應。這部經,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確確實實如梅大士所說的,梅光羲老居士有一篇長序來介紹這個本子,寫得非常好,肯定這個本子是《無量壽經》第一善本,會集到究竟圓滿。五種原譯本裡面的教義,這個本子裡頭不欠缺,會集本裡面的文字,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的經文,沒有改動一個字,完全符合會集的要求。

  過去有會集本,總有幾個字改動了,所以後人對它很不滿。改動並沒有錯,而且改得很好,但是不能改,不可以開這個例子。王龍舒,他的學問、他的功夫不成問題,人家往生站著走的,最後這表演給大家看。蓮池大師註解《阿彌陀經》,就是《彌陀經疏鈔》,引用《無量壽經》,大部分都是用的王龍舒的本子。幽溪大師著《彌陀經圓中鈔》,裡面所引《無量壽經》的經文,全部用王龍舒的會集本。這兩種《彌陀經》註解,在淨宗稱為權威,《彌陀經》三個大註解,第一個就是蓮池大師《疏鈔》,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第三個就是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。學《彌陀經》,不能不學這三種註解的,一定要學,我們自己也都學習過。

  王龍舒居士,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,唐朝《大寶積經如來會》他沒有看到。這個本子裡面還有些經文,另外四種本子沒有的,換句話說,王龍舒的會集本就有漏失,他沒看到。魏默深的本子不錯,五種原譯本他都看到了,他取捨不當,而且確實改動一些文字。所以,印光法師對那個會集本很不滿意,《文鈔》裡頭有很多批評。這個本子的出現,印祖已經往生了,他沒有看到。我們相信如果要是印祖在,看到這個本子,一定會讚歎,一定會勸大家學習、流通。

  所以供養當中,法供養為最。法供養很多,哪一個法供養為最?依教修行供養,這是真實的供養。佛菩薩對我們一無所求,我們依照這個經典理論、方法去修行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真正供養。這是諸佛菩薩對我們唯一的一個希望,就是希望我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。事是承侍。奉事就是「敬養服侍」,就這個意思。「師者,教我以道者。長者,德行,或輩分,或年齡高於我者」。省庵師《勸發菩提心文》有一段曰,「若無世間師長,則不知禮義」,我們懂得禮義,老師教的,「若無出世師長,則不解佛法」。《華嚴》、《大智度論》上都說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解」,雖然有世間聰明智慧,你不能夠解,你把它解錯了。要什麼人來講?真正有修有證,他講的就不錯。有證的人不容易遇到,至少要有修,他真學,也能提供參考。他要是只研究佛經,沒有真正依教奉行,都會把經文講錯,至少他真正在修行。用這種標準,在現在這個世間也不多了。真正修行人,雖然他沒有讀過經,他也不能講經,你拿著經本去請教他,他也不能回答,但是你對於經文某一句意思不懂,你去問他,他會講給你聽。他憑什麼講的?修學當中性德流出來的,不是他隨便說的,自性當中會流露出來,隨問隨答。千經萬論,理是一個,方法也是一個,所以它是通的,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。

  「不知禮義,則同於異類」,異類是指畜生,人跟畜生不一樣,人懂得禮義,這畜生不懂。「不解佛法,則何異俗人」,跟世俗人沒有兩樣,不能理解佛法。「師長恩重,故應奉事」,奉事是什麼?盡孝、報恩。現在人對父母師長都不知道盡孝報恩,這什麼原因?沒有人教了,他也沒有看到,社會上這樣的人非常稀少,沒有看到過,沒有聽說過,根本就不懂。我們生在這個時代,看到這些人,一定要記住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這些人要原諒他。經上說得好,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,你不要怪他。他的先人、他的父母不知道,他的祖父母也不知道,他的曾祖父母也不知道,大概到高祖父母才聽說有這麼回事情,但是怎麼樣?疏忽了,沒有真實去做。所以,傳統文化丟失了兩百年,兩百年有八、九代了,時間太久了,現在年輕人怎麼會知道?

  我覺得經上這幾句經文,就是針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說的,這個問題是大問題,是嚴重的問題。如何來拯救?全靠一些極少數的明白人,真正具足善根福德的人,他覺悟到。覺悟到之後就有使命要把聖教傳下去,要傳下去一定從自己做起,我們要把孝親尊師做出來,這才行,不做出來不可以。希望後面接著有傳人,傳人少都不怕。我們想到禪宗達摩祖師到中國,在少林寺面壁九年,等到一個慧可,傳他的法。慧可也是一生傳一個,僧璨,三祖。一代一代的傳,傳到惠能都算是單傳。到惠能大師,緣成熟了,這個法門興旺起來,他會下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。六祖惠能之前,沒有過這樣的盛事,惠能大師之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看到。往後這些祖師,惠能之後,一個人傳二、三個人的有,超過四十人的沒有。這禪宗的。

  淨土宗,往生就是真正的證果,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多了!最早慧遠大師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,東林念佛堂,召集志同道合,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在一起念佛。以虎溪為界,不出門的,活動範圍,它旁邊有條小溪,以那個為界線,不過去的。一百二十三個人全成就,這不可思議。往生到極樂世界,實在說比禪宗明心見性還要殊勝。明心見性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的條件,他到這個條件,但是他不是到極樂世界。得不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完全靠自力,沒有他力。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靠他力、靠自力。

  這個法門太殊勝、太稀有了,所以許許多多的修行人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懷疑。因為它太簡單了,條件只要求信願持名,就四個字。這四個字,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上講的,印光大師完全接受了。老人有一首偈,實際上就是他敘述他的一生,印光大師一生真的把十六個字做到了,「敦倫盡分,閑邪存誠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」,真成功了。這十六個字是印光大師的寫照,我們把這十六個字看作是印光大師傳心法要,這十六個字說盡圓滿的淨宗。他做到了,他教別人也是這十六個字,我們看一部《文鈔》,從頭到尾他所講的不離這十六個字,這十六個字就是印祖的大法。

  師長恩重,故應奉事。「又密宗以恭敬上師為根本戒」。密宗的戒律比顯宗嚴格,所以它的成就也非常快速。密宗是真高,顯宗裡面修行,斷惡修善是遠離一切惡法,以這個為清淨,密宗不是的。密宗是一切法他統統接觸,完全是《華嚴經》五十三參裡面所講的歷事鍊心,他在染裡面他不染,這是真高。怎麼不染?他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真清淨,這真不容易。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密宗的修學,對我們初學人講,也是告誡我們,不能成佛就墮地獄,它就是兩條路,沒有當中的。不像顯教,顯教有很多階級,慢慢提升,密宗沒有,密宗修行完全是歷事鍊心。你說不貪財,金銀財寶擺滿了在你旁邊,真不動心。不是說我們不要財,拒絕它,不貪,他是擺滿的時候他不起心動念。這個高,他不離開事相,貪瞋痴慢都是如此,不捨一切法,一切染法他不捨,在一切法裡頭得清淨心,在一切法裡面得平等心。為什麼清淨平等?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就清淨平等。我們遇到這些引誘的會動心,他遇到這個引誘的不會動心,所以他不需要離開。

 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,我們跟密宗的修行人見面,我們對他們只有仰慕、佩服,我們比不上他,這是真的。要生恭敬心,不能批評、不能輕視,那就有罪了。它比禪還高,禪離一切相,連事相還是要離。所以修行一定找清淨地方,跟世俗人家距離,古時候是三里路,至少距離三里路,這麼遠的距離。農家耕種養的牛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,牛叫的聲音很大,聽不到。所以叫住阿蘭若,阿蘭若是梵語,就是清淨的地方,清淨的標準,牛叫的聲音聽不到。還要選擇環境,密宗不需要,密宗真的即事而真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密是修行最後一關,不修密不能成佛。什麼時候修密?別教初地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,那是什麼?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才有資格。所以說起來禪是難行道,難行道裡頭比較容易,密也是難行道,密是修清淨心的,跟淨土一樣。淨是修清淨心,離染為淨;密清淨心,不離染得清淨,這個高。自己一定要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,我們今天選擇淨土法門,依《無量壽經》,離染為淨,安全。密宗以恭敬上師為根本戒,所以它有四皈依,密宗皈依四個,我們一般顯教三皈依。

  「又謂一切供養功德中,供養上師最為勝」。為什麼?上師是直接教你的老師,沒有這個老師,沒人教你,你沒有修學的機會。所以,對於上師供養是最殊勝的。「可見奉事師長,實為修行要務」,為什麼?對師長要是沒有恭敬心,學不到東西。凡是屬於心法,不是屬於物質的,物質,現在科學只講物質,物理,物質,那個沒有恭敬心可以學到,心法不行。聖賢教誨是屬於心法,佛法全是心法,所以要用物理這套的方法,那是沒有辦法得到的,就會把佛法變成知識。一定要知道,佛法是智慧,不是知識。智慧從哪裡來?從戒定來的,你不修戒定你沒有辦法。戒定是什麼?戒定就是放下。章嘉大師教我看破、放下,看破放下是戒定。真能放得下,清淨心會現前,清淨心生智慧,是這麼回事情。萬緣都要放下,清淨心當中什麼都沒有,一法不立。起作用的時候能生萬法,不起作用的時候一法不立。一法不立是對自己,能生萬法是對別人,你要教人的時候你什麼法都會,不教人的時候一法都沒有,這是佛法。佛法活活潑潑,佛法也是非有非無,對自己是非有,教化眾生是非無,這叫真實智慧。

  「又《會疏》云:此(奉事師長)中,含攝孝養父母之句」,奉事師長裡面,這一句裡頭有孝養父母。「師者,出世大本;父母,世間福田。菩薩必須恭敬奉侍故。此說亦有所據。如《觀經》云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孝養父母是根本,是根,奉事師長是本,像一棵樹。一棵樹,根長在泥土底下,那是根,上面這個這叫本,這是本,然後再有枝,枝、條、葉。所以這根本,老師是本,父母是根。那根,對父母就是孝,對老師就是敬,所以孝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。講中國傳統文化,學習中國傳統文化,沒有這個根本你怎麼學法?你沒法子學。沒有這個根本學科學行,那是物質,學心性這門學問不行,一定要有根本。所以,心性這門學問,不認識字沒有關係,它跟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發生衝突,它有智慧。

  惠能大師不認識字,他到黃梅去,五祖把法就傳給他,憑什麼?他有根有本。為什麼沒有傳給神秀?神秀沒有根本,也許有根,根是對父母,本是對師長。怎麼知道他對師長沒本?他對師長有懷疑。自己作一首偈,不敢貼出去,不敢送給五祖看。想了想,心裡很清楚,大家不肯作偈,為什麼?大家都知道,五祖將來傳法一定給他,傳給他的。他跟五祖時間很久了,總有二、三十年,在五祖面前,已經是可以代替五祖教化眾生。參訪五祖的人多,五祖年歲大了,哪有這麼多精神應付,統統叫神秀代替。神秀很行、很能幹,所以大家都認為決定是傳給他的。他自己心裡有數,沒有一個人作偈,都是為了他,他不作不行,作了又怕五祖看了不滿意。所以,幾次想送給五祖,不敢,最後想出個方法,貼到外頭牆壁上。五祖要讚歎,他就出來承認,是他寫的,要不讚歎就算了。這就是對老師沒有信心,對所學的法門沒有信心,從這裡看。他為什麼沒有信心?他用的是妄心,不是用真心,關鍵就在此地。

  惠能用真心,不用妄心,老老實實的。我們從《壇經》上記錄,他跟五祖只見過三次面,第一次是來參訪,五祖問他,你到這來想得什麼?他說我要來作佛。大概五祖從來沒聽說有這麼一個人,他來到我這裡是要來作佛的。這句話是充滿了信心,他是來作佛的,那你的祖位不傳給他傳給誰?他是來作佛的。來真作佛、假作佛?這就要考試了。問他幾句話,答得不錯,不是一般人能夠說得出來的,心裡就有數了,來了這麼一個人。問他靠什麼生活?上山打柴,賣柴為生。好,送到碓坊舂米破柴,還是做你原本的工作。那個舂米破柴就是參禪,他在那裡用功沒人知道,不在禪堂,在碓坊,只有五祖一個人知道。惠能大師也了不起,知道五祖曉得,這心心相印。

  做了八個月,五祖要傳法了,叫大家作偈。因為神秀這首偈引發惠能大師,惠能大師實際上是把神秀這首偈改了。神秀的偈子,惠能不認識字,聽別人念,一聽心裡就有數,沒見性。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完全著了相。他一聽就明白,但是他不批評,這是人家有德行。他告訴別人,因為寺廟裡他不熟,帶我去,我要到這首偈上我去拜一拜,修一點福慧。別人也帶他去了,去了之後,拜完之後他就問,有沒有人能夠幫助他,他說我也有一首偈,幫我寫一寫。裡面居然有個在家居士,也是個做官的,聽說他有偈子,感到很奇怪,你是南方來的,好像南蠻子,人家瞧不起他。幫助他寫,他把它改了,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對上了。

  這首偈子寫出來之後,整個寺廟轟動。五祖這一看不妙,拿著鞋底把牆上擦掉,告訴大家,沒開悟,讓大家心平下來。過了兩天,巡寮,巡寮就是把整個寺院各個部門都看一看,就是巡視,用這個方法掩人耳目。也到碓坊去了,碓坊看到惠能在舂米,問他米熟了沒有?實際的意思,是問他功夫成就了沒有。惠能答覆說,米早就熟了,「猶欠篩在」,還沒有篩,這就是沒有人給他做印證。別人在旁邊聽不出來。五祖把枴杖在他那個碓上輕輕敲了三下,走了,惠能就知道,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。果然,三更他到方丈室,推門,裡頭沒有拴,一推就開了。五祖看他來了,這是第三次見面,第二次,巡寮,巡寮的晚上召見,第三次,惠能跟五祖見面就三次。

  晚上半夜給他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五祖是從《金剛經》開悟的,所以把這個法傳給惠能。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大概是《金剛經》的四分之一,他就開悟了。說了二十個字,這二十個字就是他的畢業論文,五祖認可,衣缽就給他了,惠能成為第六代祖。知道人不服,大家一定認為五祖老糊塗了,怎麼把衣缽傳給這個人?跟他幾十年大弟子神秀都不給他,怎麼給別人?可是神秀也很了不起,神秀知道,聽到惠能大師這個偈子,的確是比他高,他服氣。但是別人不服氣,四處去追趕他。這麼樣就半夜送他走了,叫他趕快走。五祖在房內關了三天,跟大家說身體不好,關了三天。三天之後走遠了,開了房門出來,告訴大家,衣缽已經走了,大家知道了。

  唐朝時候,中國佛教黃金時代,各宗祖師輩出,都是了不起的人,還有這樣的嫉妒障礙,何況末法。我在台中學經教,李老師告訴我,你將來講經,講得不好沒什麼關係,別人笑話笑話你;如果你講得好,你就走投無路。我當時不懂走投無路是什麼意思,以後真的走投無路,才想老師早就告訴我了。我講經這麼多年,從來沒有一次講得我滿意過的,我自己都不滿意,所以我講完就算了,也不記得,什麼東西都沒有留。而是一些有心人他們保留了,在從前保留錄音帶,以後錄像帶,現在這光碟。別人保留、整理,寫成書,我都沒看過,為什麼?不成熟,我還在學習,這是學習練習的東西,不是成熟的。可是現在沒人講了,不成熟的東西人家也把它當作成熟的看。所以我真正教人學什麼東西?學《印光法師文鈔》,奠定德行的基礎,然後專學這部《無量壽經》集註,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,一生不改變,決定在我之上,不會在我之下。可是用心很重要,一定用真心,不能用妄心。

  學佛,學大乘,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,這一句很重要。起心動念,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統統要從真實心中作,才會有成就,有一絲毫的虛偽就完了,全功盡棄。真的,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,只要你是用真實心,果然在一部經上學個十年,十年是最少的,不能少過十年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學《無量壽經》,經文要能背誦。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我選了一本《菁華錄》,《菁華錄》要背誦,這是古人把它節錄出來的、選出來的,最精彩的開示,分量不多。所以學淨宗,《菁華錄》要背過,《無量壽經》要背過,黃念老居士的註解至少要看一千遍。古人說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你能成為一代大師。

  淨宗傳人這麼來的,誰發心幹誰就是淨宗傳人。不要去爭什麼第幾代祖、第幾代祖,這毫無意思,淨宗的祖師自己都以為不然。它跟別的宗派承傳不一樣,別的宗派是一代傳一代,有像證書一樣,一代一代有承傳的,蓋上印的。淨土宗沒有,淨土宗是你死了以後,往生之後,後人感到你對於淨土宗的修學成就,以及對淨土宗弘揚,有特殊的成就,尊稱你為這一代的祖師。所以,淨宗的祖師是民選選出來的,不是有一代一代,不是承傳,沒有承傳,是這麼來的。所以從東晉慧遠大師到現在才十三代。這一代沒有這種人?沒這種人就不說了,不算了,到什麼時候有才算,再把他補上來。慧遠大師第一代,第二代是善導,唐朝時候,你看當中隔了好幾百年,沒有。善導大師之後,差不多每一代有傳人,都有在淨土宗做出貢獻的。所以,淨土宗傳到現在只有十三位祖師。現在有很多人要爭十四代祖師,這個東西能爭得到的嗎?要有爭了,也許人家稱你是第十四代祖師,可是你不是在極樂世界,你還是搞六道輪迴,那就錯了,完全錯了。淨宗的修學,記住,心要清淨平等覺。還想當祖師,這迷了,怎麼會有這種念頭?

  所以《會疏》裡面講,奉事師長包括孝養父母,這個有證據。奉事師長是本,是講莖,下頭有根,本是從根長出來的,是從根生的,沒有根哪來的本?所以有本必定有根。根再長出幹,長出枝,幹長出枝,枝長出條,這像一棵樹一樣。《觀經》三福第一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所以孝跟敬是世出世間聖賢學術的根本,沒有這個根本決定學不到,這是跟其他東西不一樣的。根深蒂固,你決定有大成就。

  底下一句,『無有虛偽諂曲之心』。「虛者,虛妄不實」,他不實在。現在人普遍都是虛偽諂曲,只要沾上這個,對於聖賢佛法就學不到了,再用功、再努力,你學的是知識,真東西沒有學到。聖學,老師差一點沒關係,學生的誠敬超過老師,換句話說,學生的修學一定也超過老師,青出於藍而勝於藍。老師絕不吝法,怕的是老師孝敬心裡頭還有摻雜,這名聞利養,還有摻雜,學生心是純淨的,這學生一定超過老師。或者老師心裡夾雜的東西多,學生也有夾雜,比老師少,學生也超過。真正成就,清淨心裡頭不能夾雜,什麼妄念都沒有,這是李老師當年教導我們。

  我們要把自己的心洗得乾乾淨淨,《無量壽經》「洒心易行」,就跟美國修.藍博士說的一樣。他不是佛教徒,他修清淨心,教人把記憶,不善的記憶統統清除,善的記憶也要清除,清淨心現前。善、不善都不能有,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、沒有染淨。六祖說得好,「本來無一物」,那就是自己的真心、清淨心,本來無一物。你怎麼搞一物放到裡頭?把心染污了,搞一個佛也染污了,清淨心哪來的佛?這個要知道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。法是個指路牌,你要把這個東西當作是法就錯了,不是。但是你依照這個法,你可以找到自性,自性才是真正的法。那你得把這個東西丟掉,丟掉不是事上,心裡頭不執著,這才能見得了性。

  印光大師的關房只有一本書,《阿彌陀經》,其他的一樣東西都沒有,他的佛案頭一本書。只有一尊佛像、一對蠟台、一盞油燈、一杯供水、一個小木魚、一個小磬,還有個小引磬,就這麼多東西。佛像不高,大概只有一尺高,佛像後面寫了個大字,「死」字,老人家自己寫的。什麼都沒有。我在六和園有個小佛堂,裡面擺著一部《大正藏》。我告訴諸位,我那裡什麼都沒有,你看我都有嗎?你看到那個有,心裡頭沒有。擺在那裡幹什麼?我要講經,有時候要查資料,用途在此地,絕不是去讀它、誦它,依它來修行,不是的。依靠就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就這一部黃念老的集註,我就這麼一部書,都歸了一了。印祖不講經、不教學,他的關房裡頭就擺一本《彌陀經》。

  這些示現都是教我們怎樣去用功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年輕的時候,老師把這些方法教我,我都知道,我非常想做,沒有緣,沒有道場。我跟果清法師說,我說我很羨慕你,你有道場,你能夠在這個道場住上三十年不動,我沒有辦法,我天天流浪。他在那個道場出家的,師父往生之後他就繼承了。這是緣,他能利用這個緣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三十年專在戒律上下功夫,成名了,太難得了。佛法要興,首先是戒律,沒有戒律,佛法從哪裡興起?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叫三無漏學,不從這下功夫那怎麼行?那都不是真的。佛法要搞真的,不能虛偽、不能諂曲。

  「偽者,詐現假相」,裝模作樣。「諂者,佞也」,我們一般講巴結人,「逢迎人意而吐其言」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奉承,目的是對人有所求。「曲者,不直也,枉也,邪也。無有虛偽、諂偽、諂曲,則心端直無過」,這就是端正心念。連現在量子力學家都告訴我們,念力能量不可思議,而佛在經上常講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,那就是定,把心放在一個地方,就成功了。念佛人把心放在阿彌陀佛名號上,心裡面有阿彌陀佛,口念阿彌陀佛,決定往生。往生成佛成什麼樣的佛?成阿彌陀佛。到達極樂世界,我們的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,這是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的弘願。人的相貌不相同,生起很多煩惱,相貌好的傲慢,相貌不好的自卑感,這生煩惱。所以佛慈悲,極樂世界沒有這種煩惱,大家相貌完全相同,這不可思議。我們這個世間,人的相貌是業力不一樣,業力變現的,西方極樂世界的相貌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。所以,阿彌陀佛的願力給眾生多大的恩德,那報不盡的,無法報的,一般人想像不到的,他都想像到了。體質相同、相貌相同,光明、壽量都相同,都是無量壽。阿彌陀佛無量光、無量壽,每個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都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真正不可思議。我們真有福報,這一生當中遇到了,遇到這個本子,遇到這個註解。

  「如《淨影疏》云:無有虛偽諂曲之心,明離心過」,心上沒有過失。心上沒有過失,言語跟身體就沒有過失,為什麼?言語、身體都聽命於念頭、於心上。會修行的,從修心下手,這就是從根本下手。心好,言語自然是好的,行為自然是好的,真好;心要不好,言語好、行為好那是裝出來的,假的不是真的,他別有用心、別有目的,他來騙人,花言巧語來騙人。所以,這個東西用心!今天的世界出了問題,問題出在哪裡?都出在心不好。什麼心?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疑,是這個心。貪瞋痴慢疑在佛法稱之為五毒,稱它為根本煩惱,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這個根生的,五條根。五條根能夠歸納,歸納成三,貪瞋痴,叫三毒。你看傲慢,傲慢是屬於瞋恚,懷疑是屬於愚痴,情執是屬於貪。我也不少次講過,情執、傲慢、懷疑是三毒的根。我們要斷貪瞋痴,從哪裡放下?就從這個地方放下。放下情執,貪心馬上就淡化了;放下傲慢,瞋恚心就減了一半;放下懷疑,愚痴就聰明了,就變成智慧。所以懷疑對我們傷害比什麼都大。

  在醫學上說,懷疑,沒有自信心的人,就是沒有免疫的能力,也就是過去所謂的沒有抵抗力,小小的風寒就讓你生大病,你沒有抵抗力。懷疑應對我們居住的地方,那是什麼災難?山崩地陷,山會倒下來,地會陷下、沉下去,這是懷疑。山崩地陷以前在文字上看過,沒聽說過真有這個事情,我長這麼大沒聽過。現在這幾年好像到處都有,全世界到處都有,大面積的地面一下沉下去,高山會崩塌。科學家講的什麼?這是屬於地球地殼變化造成的,這是科學家得的結論,好像於我們起心動念不相干。但是今天量子力學家的看法跟佛法相應,佛經上說得很多、說得很好,一切法從心想生,相隨心轉,色由心生,這是佛經上常說的。今天量子力學家證實這句話,所以提出以心控物,就是念頭,念頭可以改變物質環境。如果我們有堅強的信心,沒有絲毫懷疑,我們居住這個地方土地就紮實,不會有山崩、不會有地陷的現象。這個地方人沒有貪心,就沒有水災;沒有瞋恚就沒有火災,火山爆發決定不會有;不愚痴,就是不懷疑,沒有風災。經上所說的這些,我們要把它證實,如何能證實?我們放下虛偽諂曲之心,完全用一片真誠的清淨平等覺,你就能證實,知道佛說得不錯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所以心要離過失,這是真修行。

  「《維摩經佛國品》云:直心是菩薩淨土」,《維摩經》上維摩居士說的,維摩居士是在家佛。當年佛陀在世,釋迦牟尼佛表出家佛,維摩居士表在家佛。無論跟出家佛、在家佛學習都能成就,這個說明,學佛不一定要出家。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?出家學佛比在家容易。家是個累贅,能夠把家累捨掉;家是煩惱的巢穴,他能夠把它放下,對修學就方便了。現在問題重了,你的家那個煩惱還有限,不是很多,只有幾個人。出了這個家進入寺廟,寺廟人更多更雜,煩惱比家多十倍都不止,更不容易成就,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因此真正修行人,住在這個大廟裡頭,他不住大廟,在廟的附近,走路走個二十分鐘、三十分鐘的地方蓋個小茅蓬,住小茅蓬。虛雲老和尚一生住小茅蓬,依附寺廟,因為生活必需品,米、油、鹽到寺廟裡面去取。有時候自己,旁邊有地種一點菜,但是米油鹽一定要到寺廟去拿。中國大陸,每個大寺廟都有很多小茅蓬。寺廟是什麼?寺廟是弘法的地方,接引大眾,古時候講經教學,所謂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各人」。修行人都住小茅蓬,那茅蓬自己建的,山上隨便砍幾棵樹,蓋個小茅草就行,很方便,不需要找工人,它能遮蔽風雨就可以了。這些修學的緣我們要知道,隨緣才能消業,攀緣就不能成就,攀緣是造孽,隨緣消業。

  「肇公註曰」,僧肇大師,註解裡頭說,「直心者,謂質直無諂」,就是沒有諂曲的心,「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也」。「肇公以質直無諂之心,為萬行之本。語至切要,未可忽之」。這個話說得好,我們要重視,不能隨便看過。這個心是什麼心?質直無諂。直心是道場,什麼叫直心?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,《觀無量壽經》上面講菩提心,它講的是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,這是菩提心。至誠,真誠到極處,這是菩提心的體。有體它就有用,自受用是深心,他受用是迴向發願心,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他,幫助別人。普賢菩薩末後的三願都是屬於迴向,迴向菩提、迴向眾生、迴向實際。常隨佛學,迴向菩提;恆順眾生,迴向眾生;末後普皆迴向,是迴向自性,就是迴向實際,這經上說的。《大乘起信論》上所講的菩提心,是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了,至誠心就是直心,《大乘起信論》上說的;深心是相同的,經論都是一樣;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悲心,經論合起來看。

  我早年在美國講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有講到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我就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解釋菩提心。真誠是菩提心的體,就是論上講的直心,經上講的至誠心,真誠。深心是什麼?古德註解好善好德,有很多種解法,不太容易了解。深心是自受用,大悲心是他受用,真心對自己怎麼樣的,對別人是怎樣。所以,我就用我們經題上的五個字,對自己清淨平等覺,這就是深心;對別人,慈悲,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,這樣講法很容易懂。這個說法是從經論裡面出來的,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是用這個說法。用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;落實在事相上,就是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。我用這二十個字,這二十個字都包括了。菩提心,此心就是菩提心,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個心是菩薩六度萬行的根本。沒有這個心,六度是假的,不是真的,是世間六種善法,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。那個度是度生死、度輪迴、度十法界的,六度。要用真心就能度,用妄心不能度,這個道理要懂。這是萬行之本,語至切要,不能夠疏忽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