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五百六十頁第五行,從第三句《金剛經》曰看起:
「《金剛經》曰: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」這是講植眾德之根本,要依真諦門,植眾德本。《金剛經》上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,我相、人相這是相對的,眾生相是泛指空間一切法,壽者相是泛指時間,時間、空間裡面所包括的一切法,要不執著,要放下。為什麼?這一切法不是真的。世尊在經上講得很好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我相是虛妄的,人相也是虛妄的,一切萬物還是虛妄的,時間空間也是虛妄的,一定要認識,不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,叫著相,著相是凡夫,著相就變成六道輪迴的因。六道輪迴怎麼來的?著這四種相,四大類的相,六道就出現了。六道輪迴不是真的,因為四相不是真的。六道輪迴就跟作夢一樣,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上說得好,說「夢裡明明有六趣」,作夢的時候好像真有,「覺後空空無大千」,醒過來之後這夢境不見了,沒有了。修行人就像這個樣子,迷的時候六道好像是真的,都在眼前,等到開悟、覺悟了,清淨心現前,六道就不見了,夢醒了。
夢醒了是什麼境界?當然不是六道輪迴的境界,是四聖法界,你所看到的人事物是阿羅漢、是辟支佛、是菩薩、是佛陀,這四大類。這四大類有在家有出家,有各行各業。它是真的嗎?它不是真的,它還是假的,因為它有現相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包括他們。他們雖然有相,他們沒有染污,就是說這些人他不執著,有分別,分別心也很淡薄。在這個境界裡頭把分別斷掉、分別習氣斷掉,接著將無明煩惱斷掉,他就成佛。不是十法界的佛,十法界的佛無明沒斷,他要在這個階段裡頭去斷無明,無明果然斷了,他就生一真法界,十法界沒有了。於是乎十法界還是一場夢,六道是夢中之夢。我們晚上睡覺會作夢,那是夢中夢中又夢中之夢,情形幾乎完全相同,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。阿羅漢、辟支佛醒過來,六道沒有了,一場空。等到他無明破一品之後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十法界沒有了,他才知道那也是一場夢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包括十法界,十法界都是有為法。
到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的人修行修什麼?修無為。無為就是無四相,不是真的無四相,四相都在,實報莊嚴土裡頭也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統統具足,但是那個地方的人他統統覺悟,他不迷惑,雖有,不放在心上。心住在哪裡?心住在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就是他的心。所以他修一切善法,在一切諸佛剎土上求下化,對佛,他每天去供佛、拜佛,聽佛說法,福慧雙修。到那個時候是真修,為什麼?他沒有雜務事了。我們在這個世間,雖然說修行,雜務事情很多;不把這些雜務事情放在心上,這叫真修行。「依真諦門,即無四相。植眾德本者,修一切善法」。知道一切善法不是真的,但是還是修,認真的修,努力的修,為什麼?因為自己有習氣。斷自己的習氣這是自度,提升自己境界,另外一個是度他,做出好樣子來給人看。
諸位一定要知道,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亂世。亂世能在這個清淨的小環境,可以在這裡修行,這是多麼大的福報!不愁衣食,雖然不是很富裕,能過得去,衣食不操心。要不能把這個時間抓住,認真修行,真正成就果德,那就是罪人,你就有罪。這樣的福報,羅漢、菩薩求之不得,他真希求,但得不到。衣食無愁,有人供養,如果修行不能成就,這種供養就是古德所說的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這裡頭有因果的,不是開玩笑的。要學鍋漏匠,要學修無師。修無師難得,他在寺院裡頭做義工,什麼樣的苦差事,別人不願意幹的,他統統幹,那是修福。修福裡頭最主要的是念佛,他念佛不間斷,無論幹什麼活他都念佛,所以幹活不知道累,愈幹愈歡喜,叫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這是在道場裡面福慧雙修。這地方有道,就叫道場。雖然這裡不是寺廟,是平民住宅,但這裡頭供的有佛、有經、有教,我在這裡每天念佛、聽經、讀誦、拜佛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這一天沒白過,我們吃的施主的供養,你能消化得了。如果我們沒有修行,沒有盡到義務,我們吃的這些東西消化不了;消化不了,首先到三惡道去受報,惡道出來之後再還債。現在不知道是迷惑,死了之後統統明白了,那個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,果報現前,必定要去承受。經上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我們要相信,不能把它當作寓言,不能把它當作假話,句句真實,我們才得利益,真實的利益,要完全相信,沒有絲毫懷疑。
「植眾德本者,修一切善法也」,修善法就是植眾德本。「植者,種植」,好像植物我們栽培它;「德」就是善,「本」是根,善根。「諸善萬行之功德,為佛果大覺之根本者,稱為德本。」這就是說的《十善業道》,千經萬論,《十善業道》是根本。跟儒家一樣,《四庫全書》,《弟子規》是根本。《四庫全書》念破了,《弟子規》沒有做到,等於零,沒有功德。《四庫全書》沒念過,不知道,《弟子規》做到了,有功德。為什麼?他有根。那個根如果要得三昧,智慧自然就開了,所以它是活的。如果苦讀《四庫全書》,沒有《弟子規》,它是死的,它沒根,它沒有希望。不如一個有根,沒有枝葉花果的,不要緊,時節因緣到了,它會開花,它會結果,為什麼?它是活的。這是我們要認識,哪是死路、哪個是活路,哪個方法是死方法、哪個方法是活的,你得要認識。斷惡修善是活的。善惡的標準,在佛法裡面,三皈是標準,五戒、十善是標準;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,五倫、五常是根本、是標準,四維、八德是標準。我們把這個標準找到,佛菩薩、祖師大德傳給我們,我們接受過來,要了解它的真實義,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活學活用,生活就是修行。你看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照顧家人,照顧同參善友,盡心盡力。照顧他身心健康,照顧他修學,需要的這些東西都給他備齊,讓他安心歡喜在這邊修行,這個裡頭都有斷惡修善。不善的,我們不要,剔除;善的,我們都採取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這是大善、是大德,真正懂得修四攝、六和。
我們三皈裡頭念「皈依僧,眾中尊」,這什麼意思?僧是團體,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,就叫做僧,叫僧團,四個人以上的團體。這個團體裡面標準是六和敬,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利和同均。這樣的團體,所有團體裡頭最值得人尊重的、尊敬的,叫眾中尊。眾是團體。所有一切團體,這個團體是最值得人尊敬,為什麼?它是和睦的團體。團體裡面最容易發生的,意見不一樣,衝突。意見不和就有衝突,這是每個團體都有。無論大團體、小團體,內部鬥爭這就不好,叫家和萬事興。如何能夠維繫到沒有內部鬥爭,只有佛的團體。你看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在鹿野苑度五比丘開始,到釋迦牟尼佛滅度,四十九年當中世尊團體裡頭有沒有內鬥的?有。這是如來給我們示現,說是一個大團體裡頭沒有內部鬥爭的,不可能,佛也有。佛有,佛能把它處理得很好,用什麼方法?天天講經教學,天天在勸大家,用的是這個方法。這個勸的方法就叫做四攝法,四攝法就是四個重點。布施,重要的是法布施,以正法勸導大家。愛語,愛語是真正愛護他,不是想到自己;愛護他,幫助他在這一生當中斷惡修善,成就菩提,這是真正愛護他。他的煩惱習氣沒斷,有時跟大家起衝突,佛要給他說法,要教他了解實相,他就會覺悟;覺悟時候他會懺悔,他會改過。佛是天天都教,我相信佛的團體三個月不講經,裡面很多人吵架、打架的都有了。在那樣聖人團體裡面尚且有這些事情,何況今天亂世,哪個團體不頭痛?
領導人真難為,中國古人有所謂「為君難」,做皇上難,不容易,非常辛苦,底下這些人怎麼把他擺平,這是大智慧、大學問。為什麼元明清的帝王要請這些高僧大德、專家學者到宮廷裡面去上課,跟誰學的?跟釋迦牟尼佛學的。釋迦牟尼佛出世的僧團都天天要上課,不上課,惡習氣就會發作。這一上課,把惡習氣壓下去,控制了,並沒有消滅。壓,天天要壓,哪一天不壓,它就冒出來了。佛天天說法,為什麼?就是為這個,不是為這個,何必要天天講。天天講,天天都在重複,新來的人沒聽過,聽了有受用,老修行的人天天聽,慢慢習氣就消了。習氣是要有時間,長時間,慢慢就斷掉。但是天天要薰習,不薰習斷不掉,它還在,所以薰習不能中斷。
現在有這些科學工具,對於一個真正想修行的人幫助太大了。劉素雲居士住在東北,我們一南一北距離這麼遠,我哪有時間給她講經?這是得力於現在高科技,得感恩它。她只得到我一套《無量壽經》的光碟,早年講的,大概一百多個小時講完,就那一部經。她每天聽一個小時,但這一個小時她聽十遍,長時薰修。每天聽一個小時,一個小時聽十遍,就聽十個小時,十個小時聽經。一部聽完了,從頭再聽,十年沒間斷。除了聽講之外,她就念佛,她的心是定的,她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她沒有欲望,確確實實大勢至菩薩講的念佛原則她做到了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她做到了。聽經,把道理明白了,事實真相搞清楚了,她的信心堅定、願心堅固,不動搖了,念佛往生有把握,法喜充滿,歡喜!時間要久,要永恆不變,古人所謂「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」。一個人他還活在那裡,不能隨便批評,為什麼?他還會變。到蓋棺論定,棺材蓋下來,他一生定了,他是善人,他是惡人,才可以說。這個怎麼?他不再有改變了。一口氣還在,惡人會變成好人,好人會變成壞人,誰知道他真好真壞?沒人知道。蓋棺論定,這時候看你一生的行誼,你是善還是惡。這是人世間,還有一個真的,事實真相,決定不饒過你的,那就是因果,因果不饒人,這是你自己都無可奈何的。這些,道教裡頭說,佛教裡頭也說。
我們過去編印的,這從《大藏經》裡查出來的,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。這本子流通,差不多快流通完了,再印,大量的翻印。佛經裡面講因果,講的因比道教講得更清楚。道教的《玉曆寶鈔》,果講得很多,因講得不多,有很多果報尚不知道是造什麼業因,佛法裡頭有,可以彌補它的不足。我們也希望將來真正有畫家,發大心來拯救世人,依照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》,依照這一本來畫個「地獄變相圖」,這裡頭的業因說得很細,說得很清楚。因果教育非常重要,世出世法都重視,不能夠忽略,它不是假的,它是真的。人現前不相信,沒有關係,死了以後他親自接觸到了,那個時候他真的後悔,後悔他誤聽別人說這個是迷信,他就相信了,變成了膽大妄為,什麼都敢幹,這樣的罪業墮無間地獄,冤枉。教他的人都有罪過,你指錯了方向、指錯了路,讓他走到地獄去了,你能不負責任嗎?哪有這個道理!
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又萬德之根本稱為德本。依是義故,阿彌陀佛名號,體具萬德,名召萬德,故曰德本。」根據這個說法,萬德之根本,稱為德本。我們學習這部經,自然就會想到阿彌陀佛名號,念佛名號即是植眾德本,比前面講的修三福、十善、三學、六和敬福報還要殊勝,念佛真的是第一殊勝。為什麼阿彌陀佛名號體具萬德?這個名號從哪來的?這個名號是自性性德裡頭流出來的,性德無量無邊無窮無盡。你想想看,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,一切法不離自性,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圓滿的德號。無量覺、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這一句名號裡具足,無量無邊的意思都在這裡頭,全包了,你說這多麼難得。名召萬德,阿彌陀佛的名號能夠感召萬德,所以常常念阿彌陀佛的人,這個人福報大。
我們舉一個人,這個人一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不間斷的,諦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,念了三年。一個人住在一個破廟裡,沒有同伴,就是孤家人一個,二六時中佛號不斷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。他有福報,什麼福報?你看三年,時間不長,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。這是不可思議的福報,無與倫比的福報,這麼短的時間他就成就了。生到極樂世界,他的品位我們能想像到,他念佛是不是到一心不亂,我們很難講,但是我們可以斷定,上品的功夫成片。為什麼?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,要上品功夫成片就能做到。這就是真實的德本,這個不是假的,憑這個德本他往生了,高品位的往生。在生,我們知道他不認識字,做鍋漏匠這個行業,可以說只比乞丐好一點。在人間生活這麼苦,三年修行,他得到了解脫,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他全都恢復了,得大智慧,得大神通,得大自在。回過頭來看諦閑法師,看看他師父,師父不如他,比不上他。師父歡喜!他勸教、勸導,這個人肯受教,百分之百的奉行,他成功了。師父要不能往生就很慚愧,那對不起自己。所以彌陀名號一定要重視,有時間就念,要真正把它看成分秒必爭,要這樣重視它,是我們人生在世間第一功德、第一大事。其他的什麼都可以不做,什麼都可以放下,單提這一念,這就是大智慧、就是大福報,是大成就,不是一般能夠相比的,我們得認真努力。
如《教行信證》第六卷說,「德本者,如來德號」。這講得非常清楚、非常明瞭,如來的德號。「此德號者,一聲稱念,至德成滿」,這一句要記住,至德是圓滿的德,圓滿的德你在一聲裡頭成就了,而且是圓滿的成就,「眾禍皆轉」,你所有的災禍統統轉過來了。但是這一聲稱念,要至心一念才行。我們念佛,念頭裡頭夾雜著有妄想雜念,就不靈了。一定要用誠敬心、恭敬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念這句佛號,這句佛號的感應不可思議。一句佛號就是圓滿功德,可以消災滅罪,可以轉禍為福,這麼大的力量!「十方三世德號之本,故曰德本也」。十方三世佛號的根本。
「如上所引」,上面引的《金剛經》的、《教行信證》的,「《觀佛三昧經》,釋尊曰: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。亦與之同旨」。這再舉《觀佛三昧經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段話來做證明,證明這個說法是正確的,不是假的。這是佛自己說的,我是釋迦牟尼佛的自稱,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這就等於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跟我們娑婆世界,現在這個大劫叫賢劫,為什麼稱為賢劫?這一個劫太殊勝,有一千尊佛出世,這種現象是無量劫來十方佛剎當中很難見到的一樁盛事,怎麼有這麼多佛出世,我們遇到了。這些佛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三昧力故,都是用念佛的方法,就是念佛名,念佛名號而成三昧。三昧是禪定,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成禪定,叫做念佛三昧。成三昧之後一定開悟,得一切種智,這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與這裡所講的同一個宗旨。「皆以持名念佛為十方三世德號之本」。這一句我們要記住。
「故知植眾德本可有二釋」,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成就植眾德本。「一者,菩薩因中,萬德圓滿。從因得果,故云植眾德本」。菩薩修行無量劫,生生世世勇猛精進,不退失菩提心,一直到萬德圓滿,這就成佛。萬德圓滿是成佛,他是從因得果,叫植眾德本。這第一個意思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是走這條路,他們的智慧、他們的定力、他們的耐心非常值得我們尊敬,值得我們仰慕的,值得我們學習的。這條路叫難行道。我們再看第二種,「二者,眾德本者,即念佛名號也」。這個名號就是阿彌陀佛,一句名號念到底。「且此二說實不相違」,這兩種說法並不違背。為什麼?「因菩薩因行不離念佛故,故一中有二;又念佛圓具萬德故,是二中攝一,故云無違。」兩種說法不相違背,因為在第一種裡頭,教上有說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,始是初地,終是等覺,從初地到等覺都不離開念阿彌陀佛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在淨宗我們看到四十八願,從你認識淨土、真正相信淨土這一天,你就開始念阿彌陀佛了,你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往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惟越致菩薩。這個不可思議,成功太高、太快了,一切經裡頭沒有這個說法,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看到過這個事情,你說這個多難信。但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
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,「忍力成就」。請看經文:
【不計眾苦。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願無倦。忍力成就。】
『不計眾苦,少欲知足』。「計者,計較執著」。「苦者,《佛地經五》曰:逼惱身心名苦」。「眾苦者,如二苦(內苦、外苦)、三苦(苦苦、壞苦、行苦),四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)、八苦等。分類不同,均表苦類眾多。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,畢竟不可得,故能安忍,住於平等,故曰不計眾苦。」這個眾苦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。參考資料裡頭有一些很詳細,我們前面講過的一合相、電子、微中子、四相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這都有詳細註解,同學們可以參考。
說到苦,「二苦」,內苦、外苦。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頭為我們說的,「內苦,此有二種:四百四病為身苦,憂愁嫉妒等為心苦,合此二者」,都稱之為內苦。「四百四病」是佛法裡常說的,「總括病全部之稱」。《大智度論》第六十五卷說,「四百四病者,四大為身,常相侵害。一一大中百一為起,冷病有二百二,水風起故。熱病有二百二,地火起故。」換句話說,外面的病與地水火風有關係。地火水風是物質現象裡面四個細相,地水火風。地,它的意思是說這是個物質現象,地代表物質現象,這個物質現象它帶著有火水風。現在科學家說的最小的物質,微中子,它有現象,有色,就是有物質現象;這個物質現象確實它有溫度,溫度就是火;它有濕度,濕度就是水;它是動的,它不是靜止的,動就叫風,地水火風是說物質現象這四個特性。這四個現象與受想行識有密切的關係,受想行識是心法,也就是說八識五十一個心所常常糾纏在一起,凡夫不知道,凡夫永遠搞不清楚;搞不清楚也沒有關係。其實關係很大,不是沒有關係,搞不清楚就六道輪迴,搞清楚六道輪迴就沒有了。真正把它搞清楚,這是高等哲學、高等科學。
在從前談到這個問題真頭痛。我在佛光山教書,那時候四十多歲,佛光山六個老師,我、星雲法師、會性法師,我們三個是出家人。另外還有三個在家,唐一玄居士,那個時候八十多歲,年齡他最大,資格也是他最老,他學佛時間比我們久;第二個是方倫,也有六十將近七十歲了;另外有個教音樂的,比較年輕,男眾。我們六個人教。有一天唐老提了一句話,我們老師都在,問我們老師這個問題怎麼解決。他說:如果學生考試的時候,考卷上統統都寫阿彌陀佛,這分數怎麼打?當然沒有發現,假設有這麼一個學生,這分數怎麼打法。另外一個,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這怎麼解釋?真難,是《華嚴經》上難題。有情好說,那就是他有思想、有情識的,這個成佛沒有問題。無情的,桌椅板凳,無情。有情眾生成佛了,桌椅板凳能成佛嗎?這個題真的叫難題。山河大地,泥沙石頭能成佛嗎?現在我們曉得,能。為什麼能?在佛法裡面講,它有法性。它變成沙、變成石頭、變成水、變成泥,那是它的形相,形相會變,法性不變,法性就是佛性。這在理上講的,事上很難。
今天量子力學家把事上給我們講清楚了,事上是什麼?五蘊是一體,不能分割。最近西方四百多年來的科學,它是把它分成二分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,分成二分。研究心理學的不多,研究物理的人很多,都成為物理學家,心理學家沒聽說幾個。誰是心理學家?佛菩薩是心理學家。心理學家比物理學家高多了,現在科學知道,以前不知道。為什麼?物質現象是隨著念頭在轉的,念頭是有情,它成佛了,所有物質現象統統跟它轉了。你看它身變成法性身,土變成法性土,法性身、法性土就是無情成佛的現象。在哪裡看到?這部經裡頭給我們描繪的極樂世界就是。原來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在什麼地方出現的?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頭出現的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唐一玄居士現在問我,我們會答得很清楚,會講得很清楚。那個時候四十多歲講不出來,我們心裡真有這個問題,這問題找不到答案。實在講,經典上講清楚了,我們不能體會,因為我們對它有懷疑,不能相信。說佛是一切智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對這句話我們都有懷疑,包括唐老在內,他也懷疑。那個時候不是真正懂得,聖賢之道不可以、不准許懷疑的,懷疑就是你自己造成障礙。你不懷疑,你有悟處,你有開悟的可能;一有懷疑,悟門就死掉,你永遠不開悟了。這個道理,我們差不多搞了六十年才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感謝佛菩薩,為什麼?延長我們的壽命,我才能知道。六十年之前沒有搞清楚,死的時候還是糊裡糊塗,沒覺悟。沒有覺悟就是迷惑顛倒,搞六道輪迴去了;覺悟,不搞輪迴了。所以覺悟之後才真正念佛,真修淨土,目標鎖定極樂世界,非去不可。並且是希望所有的同學們冤親平等,希望大家統統到極樂世界。在這個世間有冤有親,到極樂世界全化解了,就都沒有了,同生佛國,同證菩提,同成佛道。
內苦,我們就了解,這兩種,一個是身,一個是心。身不要緊,它是隨著心轉的,那心就非常重要。心是什麼?憂慮、愁、嫉妒,這前面就是貪瞋痴慢疑,這是心苦,這屬於內苦。內苦、外苦從哪裡轉?都從心上轉。人活在世間,無論貧富貴賤,無論男女老少,最重要的,你生活得快樂,這叫幸福、叫圓滿。一生生活在憂愁苦悶當中,這個人很可憐,他來生不會生三善道,想起來就更可憐。怎樣才能夠不墮三惡道?佛告訴我們,上品十善,生天之因。我們的時間要抓緊,幹什麼?斷惡修善,希望來生能生天道。更聰明一點,天不究竟,天死了還會墮落,不安全,不如往生極樂世界。我遇到淨土法門,我一定把它抓住,我決定得生淨土,永遠脫離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一生當中就成就,這樁事情重要!這樁事情是真實的,不是假的。第二種「外苦」,外苦也有兩種,一種是「惡賊虎狼等之害」,另外一種「風雨寒熱等之災」,合此二種,這叫外苦。《智度論》裡頭說的。前面惡賊這是人害,虎狼這是獸,禽獸傷害;風雨寒熱這就是災難,天災人禍,這是外來的。外來的人禍包括戰爭,戰爭是最大的人禍,冤枉死的不知道有多少。
「三苦」,《三藏法數》裡頭說的,第一種是「苦苦,謂有漏五陰之身,性常逼迫,名苦。又與苦受相應,即苦上加苦」,所以叫苦苦。第一個苦是動詞,第二個苦是名詞。苦苦,佛細說,經上細說有八種,叫八苦。八苦屬於苦苦,所以三苦的內容比八苦大,八苦的範圍小,就在苦苦裡頭。有生老病死,這就是五陰之身,性常逼迫。生老病死,你沒有辦法擺脫,無論男女老少、富貴貧賤,每個人都得要受,只是在受苦有輕重緩急之不同。第二種「壞苦」,壞苦是指三界裡面的色界。色界天,因為他禪定功夫深,他沒有苦苦,他有壞苦。色界天人確實一生沒有我們世間人所遭遇的苦因、苦果,他都沒有,七情五欲他沒有;但是他有身體、他有居住的宮殿,壽命到的時候他感到苦了。七天,距離死亡七天他才感到苦受,到第七天他死了。如果沒有功夫上升,他就會往下墮落,叫壞苦,身壞了,居住的環境也壞了。所以他的樂,「樂極悲生」,叫壞苦。第三種叫行苦,「行苦者,即有漏之法,四相遷流,常不安隱故也。」四相,生住異滅,這四種現象它止不住。這是說什麼?說無色界。無色界,他身都不要了,所以他也不需要居住的宮殿,我們常說他完全是居住在靈界,沒有物質現象。好!老子很羨慕,《老子》裡頭有句話說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,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?有身體。所以高級的凡夫他不要身體,他不要身體多自在。不要身體,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居住的環境,你說這個多自在,所以那屬於靈的世界。有,佛法講六道裡頭真有,最高的凡夫,無色界天。這種人都在定中,叫四空定,是好,是樂,但是壽命到了就不行。壽命沒到,好,真是快樂無比;壽命一到,苦來了。這就叫的什麼?行苦,他不能永久保持,他會失掉的。所以佛說三界統苦。
這後頭它對了,「三苦對三界」。「苦苦對欲界,謂三界受生,無非是苦。欲界諸境逼迫,苦中復苦,故云苦苦對欲界。」欲界裡頭三種苦都有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行苦,大概六十歲以後就感覺到,為什麼?身體不行了,一年不如一年,這很明顯的行苦。小孩是完全不知道,為什麼?小孩他在長成,他天天往上長。六十歲的時候衰落了,天天往下退,他不是往上長,所以這個苦很明顯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,下面說了八苦,怨憎會、愛別離、五陰熾盛,這八種都在欲界。色界沒有這八種,所以色界只有壞苦。「壞苦對色界,謂樂壞時」,樂壞就是他的壽命到了,感到苦了,這叫壞苦。「行苦對無色界,謂雖無苦樂之境,任運心有生滅,名為行苦」。他的心還剎那剎那生滅,他不是真的般涅槃,真的般涅槃是不生不滅,那是真的。所以往生到無色界天都以為自己證得大般涅槃,都以為成佛,都以為到常寂光。它很像常寂光,但它不是的,為什麼?他無明,他什麼都不知道。在常寂光裡頭他明,他什麼都知道。四空天是無明蓋著的,所以叫無始無明。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,不知道只有定沒有慧,跟佛法禪定不一樣。佛法禪定有定有慧,定是如如不動,慧是一切明瞭。這是世間禪定,有定沒有慧,跟佛的禪定不一樣。佛的禪定有定有慧,小定也有小慧。
下面說「八苦」,八苦第一個是生苦,「生苦有五種」。第一個,「受胎」。胎在母親肚子裡頭,要在這個胎胞裡頭住十個月,這十個月的日子很不好過,不要認為他什麼都不知道,他什麼都知道。雖然胎還沒有成形,這裡頭講受胎、種子、增長、出胎、種類,生苦有這五種。「二者,種子。托父母遺體,其識種子」,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,我們一般講靈魂,隨著母親氣息出入,他不自在。第三,「增長。謂在母腹中,經十月日,內熱煎煮,身形漸成,住在生臟之下,熟臟之上,間夾如獄」。所以把這坐胎的十個月,佛常常講是胎獄,他在胎胞裡頭受的苦就像在地獄一樣,叫胎獄。「四者,出胎」,苦。剛剛生下來,接觸到外面的冷風、熱風吹他身體,以及衣服這些東西觸他的身體,他非常苦,他全身像被刀刺的一樣,所以他痛苦,他哭。沒有發現一個小孩生下來是笑咪咪的,沒有。他為什麼?他生下來痛苦。第五,這是出生之後,「人品有貴富貧賤」,這是家族、父母不一樣,父母是富貴,他就有福;父母貧賤,他沒有福報。相貌美醜,這些與前世滿業有關係。
到人間來,這是引業,引業是平等的,滿業不平等,滿業是各人修積的福報,你沒有修,哪來的福報?福報雖然是命中有的,命中有是前世修的,帶到這一世來了;前世要作惡,那惡業也帶來了,那就從小受苦受難,沒有好日子過。明白這個道理,曉得一個人在世間時時刻刻要重視修福,不能造惡業。你修福,將來你自己享福;你造惡業,將來你受果報,決定不能夠避免。因果不能夠抵消,我過去造的惡,現在我多行善事,可不可以抵消?不能,惡是惡報,善是善報。只是有先後,惡業多惡業先報,善業多善業先報,它有這個原因在裡頭。我們就拼命斷惡修善,希望善業先報,惡業後報。我們修的淨業,天天念佛,念佛的時間久、時間長、功德大,它先受報。到極樂世界,惡業沒地方報,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沒有羅剎,沒有修羅,都是善的,沒有惡的,久久不報,自然就沒有,就化解了,是這麼個道理。
「老苦有二種:一者增長,謂從少至壯,從壯至衰,氣力羸少,動止不寧」。這就是從小到老一個階段、一個階段在變化,到什麼時候感到苦?氣力衰了,肢體漸漸老化,行動不方便。「二者,滅壞。謂盛去衰來,精神耗減,其命日促,漸至朽壞」,朽壞就是死亡,這老苦。人的一生,老苦是真苦。第三種,「病苦」。病有兩種,一種身病,一種是心病。「身病,謂四大不調,眾病交攻。若地大不調,舉身沉重」,這講病的現象,「水大不調,舉身胖腫。火大不調,舉身蒸熱。風大不調,舉身倔強」,倔強就是不柔軟、僵硬,身體僵硬。「二者,心病。謂心懷苦惱,憂切悲哀,是名病苦。」老年人,特別是貧賤,年老沒有人照顧,人必經的過程。這什麼原因?學佛的人知道,學佛的人懂得因果,年輕我們有能力的時候沒有照顧老人,對父母沒照顧、對長輩沒照顧,對社會上一些遭遇到苦難的沒照顧,這是因。到我們自己衰老的時候,誰照顧我們?現在有一些人有老人人壽保險,這個保險就是你付了這個保險金,將來到你老的時候,需要用的時候,你有這筆錢。是不是好事?不見得是好事。我們看到很多人壽保險,也有人勸我,我不幹。我把這些錢捐給醫院,做貧苦人的醫藥費用,我覺得這個比人壽保險可靠。我這個錢放在那裡不用,幹什麼?等著生病、等著老,這個心不好。我幫助病苦的人,將來我遇到這個情形,自然就有人幫助我。我們相信因果這個道理,不幹這些事情。一生不要想自己,你時時刻刻起心動念都是想幫助別人,到時候幫助你的人就太多太多了,你一點都不要操心、不要害怕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
一九四九年我一個人到台灣,孤苦伶仃,認識的人不多,只有幾個,大家都辛苦,誰都沒有能力幫你忙。知道在貧苦交加的時候,我們受過這個難,印象非常深刻,我們希望有人幫助。所以我們手頭上稍微寬裕的時候,就知道趕緊去幫助別人,全心全力去照顧別人,種這個好因。老師教導我的三種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老師教我的用意,就是教我要學佛菩薩三種布施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無畏是別人有苦難的時候得趕快幫助。我們看到印光大師一生,四眾給他的供養他沒用,自己的飲食跟常住一樣。那個時候常住,大鍋菜,菜跟湯在一起,一碗,一碗飯(一缽飯)、一碗菜。穿的衣服就那麼幾件,破了再補,沒有像我們現在,現在人沒有穿補的衣服。生活非常簡單,能省一塊錢、一毛錢都省,全都做布施。他的布施只有一樁,就是印經布施,幫人開智慧。但是也有災難,水災、旱災,遇到這些災難,老法師在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一些錢來去救災。除這種情形之外,錢都用在印經、印送善書上,幫助多少人明瞭佛法,這個功德多大。往生之後到今天,提起印光老法師,誰不尊敬,誰不感恩!的的確確當時有一些我們佛門的大德稱讚印祖,「三百年來第一人」,真正是修行特別是修淨宗的最好榜樣。所以李老師教我五年,就告訴我:我只能教你五年,往後我給你介紹個老師,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人不在了,《文鈔》在,天天讀他的書,跟他學習,做印光大師私淑弟子。
後面第四,「死苦」。死有二種,一種「病死」,生病死亡的;第二種「外緣」,我們叫橫死,「或遇惡緣,或遭水火等難而死」,這都是死苦。兩種緣都多,都非常之多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所以印祖教給我們,時時刻刻要有死的這個概念。也就是在這個時代隨時隨刻都有死的可能,天災人禍,誰能保證?我們念佛人念念不離佛號、念念不離求生淨土,這個念頭好。無論是生病,無論是災難,遇到的時候就是我們離開婆婆世界往生極樂的緣成熟了。要把這個念頭常常放在心上,無論什麼時候、無論什麼處所都可以走,沒有任何牽掛,你才得自在。真正要放下,不放下不行!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