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五百五十二頁,我們從倒數第三行第二句看起,第五,從第五看起:
「五、二乘、根缺、女人類,頓轉一乘故。一登彼土,悉皆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。接著往下看,「同乘大白牛車,一如來乘,故曰頓轉一乘。」這一句是比喻,這個典故是出在《法華經》。世尊在《法華經》裡說了個比喻,有個大富長者居住的是豪宅,他有個小兒子,很小,誘導他,這個房子裡面起火了,叫他趕快到外面去。小朋友喜歡玩鹿車、羊車,這些小車,他說外面統統有,趕快去玩,把他引到外面。到外面去之後,也沒有鹿車,也沒有羊車,全是馬車,大白牛車就是馬車。古時候馬車最大,載人最多,小車是誘導你,引到外面去之後,統統是一乘法,這是會三歸一。在這之前,佛講經教學,講阿含、講方等,這都是小車,鹿車、羊車;現在講《法華經》,這是大白牛車。沒有前面小教,沒有辦法引導你,大乘你不能接受,你也不願意聽。所以先說小法,後說大法,到終極一定是給大法給你,平等的授予大法,大白牛車就是一如來乘。所以說「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佛說二乘,大乘、小乘,三乘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都是佛的方便說;佛的真實說就是一佛乘,一佛乘就是一生圓滿成佛,這叫一如來乘。所以說頓轉一乘,轉到一乘,真正教人一生成就,全是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你不相信,所以講其他的。我們現在為什麼把其他的都放下,專講這個?這就是頓轉一乘。《華嚴》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楞嚴經》到最後也是觀音、勢至所表的淨宗法門。
有許多人認為《楞嚴》跟淨土沒有關係。我是有一年臨濟寺傳戒,我在戒壇擔任書記。有一天晚上,台灣大學有幾個學生,都是我們大專講座的同學,帶了他們一位老師(日本人,日本和尚,台灣大學的客座教授)來看我,我在客堂接見他們。這個法師問我,現在學的是什麼?那時候剛好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《楞嚴經》。他問我平常功夫,我說平常念佛。他帶著諷刺的口吻:《楞嚴經》跟念佛有什麼關係?一般都認為《楞嚴》跟密有關係,因為這裡頭有五會楞嚴神咒,《楞嚴》跟禪有關係,說楞嚴大定,沒有想到跟淨土的關係。他這一問,我這問題就問出來了,我回過頭來向他請教,我說請問,觀音、勢至跟淨土有什麼關係?淨土三聖,當中阿彌陀佛,兩旁邊是觀音、勢至,我說觀音、勢至跟淨土有什麼關係?《楞嚴經》究竟圓滿的程度是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」,而觀世音菩薩表的一門深入,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觀音菩薩表一門深入,大勢至菩薩表就非常之明顯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、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怎麼會沒有關係?這個日本法師態度馬上就轉變,就很客氣。大乘教通的,全通淨土。所以印光大師《文鈔》裡頭常常提到,千經萬論,沒有一樣不指歸到淨土,因為沒有指歸到淨土法門,就不是一佛乘。一如來乘肯定是淨土,所有大乘經上我們都能看到。頓轉,頓是快速,馬上就轉到一乘。
第六,「往生正因,易修易獲」。一乘法真難,沒那麼容易,可是淨宗輕而易舉它取得,這就是往生正因,容易修,容易獲得。「三輩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,這兩品經上告訴我們,「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為往生正因」,這八個字非常重要,「無論男女老少智愚忙閒,人人能行」。男女老少個個能行,有智慧的、不認識字的,工作繁忙的、清閒的,統統能行。「甚至五逆罪重」,這是講造惡業的眾生,造五逆重罪,「地獄相現」,臨命終時,地獄相現,「臨終苦迫,觀想難成,仍可稱名,而得往生」。《往生傳》裡頭,唐朝張善和就是這個例子。張善和是屠夫,賣牛肉的,殺牛為業,一生殺的牛多,臨命終時見到很多牛頭人來向他索命,這就是地獄相現前。他大叫救命,這嚇到了,叫救命。這就碰得很巧,有個和尚從他門口經過,聽到裡頭喊救命,怎麼回事情?到裡面看看,問他,他說好多牛頭人問我索命。和尚馬上知道了,點了一把香,燃一把香放到他手裡,教給他,大聲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他就念阿彌陀佛、求生淨土,阿彌陀佛、求生淨土。念了幾聲之後,他說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來了,他就往生了。一生殺牛,跟佛教沒有接觸過,在這種緊要關頭的時候,真的是遇到善知識。善知識勸他的話,馬上就接受,沒有考慮,來不及了,教怎麼幹就怎麼幹,念阿彌陀佛。你看,真的阿彌陀佛出現,就接引他往生。活生生的為我們做表法,一生造這麼重的罪業,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,依然能夠往生。
張善和有沒有發菩提心?你要問他什麼叫菩提心,他不知道。法師勸他念佛,他就真念,信就具足;勸他往生,有信、有願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頭告訴我們,有信有願就是大菩提心,因為你能往生,這叫易修。「信願持名,十念必生」,張善和做最好的榜樣,「故曰易獲」,容易獲得。其他的法門沒這麼容易,要斷煩惱,證個須陀洹果,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,都要把見惑斷得乾乾淨淨,這是小果,小小果,不容易做到。往生證大果,無論什麼樣往生的人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本經四十八願第二十願,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是一如來乘,真正不可思議!超越聲聞辟支佛地,還不止,超越三乘菩薩。別教裡面講的三乘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三乘菩薩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阿惟越致是別教初地以上,這麼高的果位。
第七,「生後得果,太頓太高」。往生極樂世界之後,你得的果位太快、太高了。「五逆十惡,臨終十念,即得往生,逕登不退」,這就是太頓、太快了。五逆十惡,臨終要不念佛,這是無間地獄,十法界裡最低的。臨終要遇到緣,像張善和這個樣子,緣具足。這個一定要知道,張善和也不是偶然,不是僥倖得來的。這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,只是在這一生當中投到人胎,沒有遇到佛法,過去生中有善根、有福德,沒遇到緣。這一生在臨終時候遇到緣,遇到緣他有福,福是什麼?頭腦清楚。如果頭腦不清楚,迷惑顛倒,那就完了,沒救了。人在臨終最重要的是頭腦清楚,你才會念佛,才會求生淨土,迷了就不行。最怕的,現在所謂老人痴呆症,這最可怕的。得老人痴呆症,他的家親眷屬都不認識,問他什麼都不知道,這個助念都沒有用。助念是帶他念,他要能跟著念才行,他不跟著念不行。最後這一關太難了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所以我們在平常,不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的善根,不能說沒有,沒有,這一生這個緣你遇不到。你遇到了還相信,雖然遇到相信,信心不堅固,煩惱習氣改不掉,這說明什麼?說明有善根,善根還不夠。善根要夠,聽到念佛法門一點不懷疑,他真幹,他真能放得下,真正不會被外面環境所轉,無論是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,不會為境所轉,這個功夫就得力。遇到善緣、好人生歡喜心,遇到不好的人生瞋恨,這就是被環境轉了。物質環境有順境、有逆境,順境生起貪戀,逆境生起怨恨,怨天尤人,這都不行,很難往生。有沒有辦法把我們善根福德補足?有。讀經能補足,聽經能補足。為什麼?聽明白了,一遍一遍的聽,聽清楚、聽明白了,你境界就轉了,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。如果不被外面環境所轉,一句佛號就可以了;還會被外面環境轉,這個佛號不得力,一定要在經教上把它補出來,經教的利益就在此地。經教裡面,蓮老這個會集本,加上黃念祖的註解,確實是淨宗第一經,把西方極樂世界講清楚、講明白、講透了。無論是理、無論是事,我們深入之後,不能不相信。在這裡生信,這個信就有根、就有力,不會再改變,什麼法門都放下,死心塌地修這一門。一門深入,一句佛號念到底,就決定得生。
五逆十惡,極重之罪。五逆,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。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,大概我們都沒有,不孝父母可能有,不至於殺父母。但是破和合僧,可能有意無意幹了這個事情,隨便批評,這對三寶不恭敬,讓別人看到退心,別人想學,看到你這個樣子,不敢學了。這都是有意無意造無間業,無間業裡面破和合僧。而且破和合僧是五逆罪裡頭很重的罪,為什麼?把別人修學佛法的緣給斷掉了,這個事情麻煩。佛法裡頭說,殺人身命罪輕,斷人慧命罪重。因為得人身比較容易,得人身遇佛法是非常非常難的一樁事情,人家好不容易在這一生得人身,遇到佛法,你把他的信心破壞了。你自己不相信無所謂,自作自受;破壞別人的信心,惡業莫大於此,沒比這更大的。一個眾生念佛成佛,那是一尊佛,把人家成佛的機會斷掉,這個果報在無間地獄。無間地獄出來之後,你生生世世不容易遇到佛法,為什麼?你障礙別人,別人會障礙你,因果報應絲毫不爽。成佛,決定成佛,可是要很長很長時間,你要消除惡業,惡業消盡了,你的善緣才成熟,所以這是非常麻煩的一樁事情。
底下一句,「帶惑凡夫,橫生彼土,便是阿鞞跋致,位齊補處,故云太高。」位次真高,我們是帶惑凡夫,就是帶業往生的。惑有三大類,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,這三大類我們一品都沒破,完全帶著的。橫生,是從我們這一生就往生極樂世界,不是一步一步修成的。一般修行的,從人道升到天道,欲界天,由欲界天升色界天,色界天升無色界天,無色界才超越六道輪迴,到聲聞法界;聲聞再提升到緣覺、提升到菩薩、提升到佛。這個佛,十法界的佛,他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這叫豎出,時間很長。橫超的不走這個路子,從旁邊走,這叫橫超。生到哪裡?生到極樂世界,彼土是西方極樂世界。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就是此地講的阿鞞跋致,阿鞞跋致是法身菩薩。位齊補處,真太高了,補處是等覺菩薩,就是現在的觀音、勢至、文殊、普賢、彌勒菩薩,這些人都是補處菩薩。補處菩薩是什麼?後補佛,那個世界佛入般涅槃,沒佛了,他到那裡去作佛。齊是平等,這個地位太高了,一生成就。「此誠十方之所無,故云獨妙」。真的,不是假的,十方諸佛剎土沒有這個事情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,叫獨妙。「如《禮讚》曰:四十八願莊嚴起,超諸佛國最為精。」《禮讚》上有這兩句讚歎的話,四十八願莊嚴起,這個起就是建立起西方極樂世界,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;超諸佛國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,都不能跟極樂世界相比,它是最精彩的,它是最精純的。這是超勝獨妙。
下面,『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』。我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應化的報土,我們對這個地方很清楚,在這個地方生活很久了。多數人死了之後再到人間來,還在地球上投胎,為什麼?他對這個地方有情執,他不想到別的地方去。經典裡面有記載,經典裡面許許多多的故事,古人有把它蒐集在一起,叫《經律異相》,有五十卷,《法苑珠林》有一百卷。這兩部書,用現在的話說是佛教常識,或者是佛學常識。古時候一般讀書人,這兩種書大概是必讀的;經典,他不學佛,他沒興趣,談到佛教,他總得要懂,不能說外行,所以這兩部書一定會讀。「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。建,初興」,就是建築,建造極樂世界,立是終成。建是開始動工,立是建好、完成,完成叫立。「常,恆也」,永恆不變;「然,如是也」,常然常常放在一起,常然就是後面講的不衰不變,那就是常然。我們看這裡頭有註解,「衰,浸微也,弱也。變,更也,易也。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者,謂一經建立,恆常如是,無有衰弱、減退與變壞等相」。
這種相在我們這個世間能看見,一個建築物過了十年,變了,要常常去修復,要整修。特別是現代,現代建築用的材料不如從前。中國古代的建築,木結構。這些建築材料多半是採自於森林,而樹木至少也都是五、六十年到百年以上,這個材料好。一座大樓、宮殿建成,標準的使用年限是三百年。真的是一個朝代,三百年。中國人用的家具,桌椅板凳,至少也可以用一百年。不是一百年,那都是很粗糙的,很精緻的至少用一百年。那是古人的理念跟今人不一樣,古人是要恆久,一勞永逸。現在人常常要換新,房子住得不合適,趕緊拆掉重建,所以他不需要用那麼樣好的材料。特別我們在外國看到的,常常搬家,還是有遊牧民族那種習性,他住不長。工作,換了工作,換了地方,他就要搬到那裡去。所以房屋的結構是很大、很好看,好像很舒服,不隔音,開個自來水龍頭,每個房間都聽到。在中國過去的建築是決定不可能的,你這房間之外,牆它真隔音,隔壁的聲音聽不到。這個就是中國人跟外國人生活觀念不一樣。這也是中國人,應該是早年以農立業這個關係,農人離不開他的田地,所以他建的房子一定在他田地附近不遠,他方便,照顧方便。建築之後,他傳宗接代至少要住三代以上,他定居的。不像遊牧民族住帳篷,到處遷移很方便。
「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」,這是居住的常。中國人講求置恆產,產業重視土地。房屋會變,會被火燒,會被水漂掉,會有難,土地不會。所以中國過去大家,都是你有多少畝田地、有多少山林,這是恆產,永久的財產,子孫世世代代守住,生活安定。安定才能修養道德,才能成就學術,不安定不行。讀書、修道,這個佛門影響很深。佛家修行,在一個山中找塊地方建個茅蓬,幾代之後慢慢自然形成一個寺院。幾十年不下山,太多了,他心是定的,定生慧,所以容易成就。常常到外面跑,這心不定,很難成就。現在的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人更不容易定下來。深山也不行,有電視、有電話,還有手機,你怎麼能定得下來?定是修行的樞紐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教你覺悟,破迷開悟。迷怎麼破,悟怎麼開?迷要放下萬緣,就破迷;制心一處,就開悟。要把心放在一個地方,不能讓它動,他就會開悟。
「又《嘉祥疏》云:建立常然者,於此間(娑婆)壞劫,而彼(極樂)無改,相續常然。」建立常然,拿娑婆跟極樂世界相比,娑婆世界無常,世界有成住壞空,那叫無常。我們現在科學發達,對於這些天象知道多了,知道天體的運行,地球繞著太陽轉,太陽繞著銀河系轉。那銀河系是不是繞更大的一個星系在轉?這個我們現在不知道,但是有可能。整個宇宙是動的,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這個現象哪來的?心現識變。心是真心,如果只有心現,沒有識變,那就常然;如果有心現,又再加上識變,它就無常,十方剎土總不外乎這兩種。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有識變的世界很多很多,純是淨土,沒有變化的,不生變化的,也不少就是了。
我們在這個大環境裡頭,認識之後,就要有一個願求,我要從變化裡走向不變。變化土,我要離開它,它無常,它不清淨;極樂世界真常,無衰無變。娑婆世界有成住壞空,極樂世界沒有成住壞空。這個世界有大劫、中劫、小劫,極樂世界沒有。大劫、中劫、小劫是時間,很大的時間單位。像我們講的小單位,年月日,這小單位的。因為極樂世界沒有時間,沒有年月日。極樂世界無量壽,壽命真的是無量。但是它是真,它是常,它不變。無量壽而人永遠年輕,他沒有變化,沒有衰老的變化,沒有長成的變化。不像我們這個世界,小孩慢慢慢慢長大,不是的。極樂世界是化生,到那裡去,花一開,你站出來的時候,那個相跟阿彌陀佛一樣,好像一個模子造成的。所以,建立常然,「於此間壞劫」,此間是娑婆世界,「而彼無改」,彼是極樂世界,它沒有改變,「相續常然」,它永遠是那個樣子。
「憬興師云:建立常然者,因滿果立,無改異故。」建立常然這個意思,因修圓滿了,那什麼?妄離得乾乾淨淨,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斷盡,這叫因滿,果現前了,果是什麼?果是常寂光。常寂光裡面是清淨法身,法身沒有相,一片光明。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一片光明。雖然什麼都沒有,靈明到極處,遍法界虛空界,微微的一動,他都能覺察到,所以眾生有求,他一定有應。它是光,這個光我們肉眼看不到。一般講,明心見性的人看到,雖看到,不透徹;看得透徹,八地以上。真正看清楚,真正看明白,菩薩五十二個階位,最上面五個階位透徹了,這是真實智慧。因滿果立,無改異故,它不會更改,不會有變化。
「無衰無變者,不為三災之所壞。」三災是水災、火災、風災。三災從哪來?貪瞋痴來的,人有貪瞋痴,就有這三災。瞋恚所感得的火災,火能夠燒到初禪天;水災是貪感應的,水災能淹到二禪天;風災能吹壞三禪天。所以色界四禪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都有災。三禪只有一種風災,三禪天愚痴沒有斷乾淨,貪瞋沒有了,貪煩惱斷了,沒有水災,瞋煩惱斷了,沒有火災,愚痴還有。初禪,三種災都要受。到第四禪,第四禪叫福天,福報很大,為什麼?它沒有三災,也就是說他貪瞋痴都斷了。我們住在這個世間也一樣,居住這個地區,這個地區的居民貪心很重,有水災;瞋恚心很重,有火災;愚痴,它就有風災。所以我們就明白,學傳統文化、學佛,我們居住的地方可以免三災。認真來教化,大家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遠離貪瞋痴慢,這個地方太平,沒有災難。要常講,這個地區的人都懂得這些道理,都能相信,都肯認真去幹,身體身心健康,少病少惱,很少生病,很少煩惱,身心健康,居住的環境沒有災難。疾病、災難,都是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行為所感召的。極樂世界的人心純善,純淨純善,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災變。
「又望西《無量壽經鈔》,依善導大師教」。望西是日本人,他取的名字好,他是修淨土的,他望著西方極樂世界。他有《無量壽經》註解,《無量壽經鈔》是他作的。他是善導的學生,唐朝時候人,在中國求學,依止善導大師。「於上經語深有發揮」,他有解釋,解釋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。「今依其義,以釋經文」,依他《無量壽經鈔》的意思來解釋這段文。「據《佛地論》常有三種,一、本性常,二、不斷常,三、相續常」。又據《三藏法數》第八卷,這裡頭有解釋,「一、本性常者,即法身也。謂法身本性常住,無生無滅也」。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,也就是見性,給我們描繪見性的樣子,性是什麼樣子,他說了五句。第一個「本自清淨」,說明真心,自性就是真心,是我們自己的真心,真心從來沒有染污。第二,真心「本不生滅」,它沒有生滅。第三個,真心「本自具足」,具足一切,一樣都不缺;總的來說,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。佛家讚頌萬德萬能,自性是真的,真的是萬德萬能,萬德萬能不是假話。本性「本無動搖」,沒有波動現象。最後一句,「能生萬法」,一切萬法是自己本性所生所現。所以,大乘經上佛常說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離開心,一切法都沒有,都不存在。一切法是心現的,就是心生心現。為什麼會迷?迷是一念不覺。說明本性本覺,來了個一念不覺,這一念不覺就出現一個假相,這個假相就是阿賴耶,這是妄心。妄心依真心建立的,真心好像是一個人,妄心是這個人的影子,我們站在太陽之下有個影子,那影子是妄心。妨不妨礙?不妨礙,真不妨礙妄,妄不妨礙真。但是你要是迷了,你把假的當作真的,真的當作假的,顛倒了,那個障礙就會產生。如果覺而不迷,沒事,它互相不妨礙。所以諸佛菩薩有緣能現身在十法界,教化眾生毫無障礙。我們有障礙,他沒有障礙。本性常,法身本性常住,不生不滅。
「二、不斷常」,不斷常是報身。「謂報身常依法身,無間斷也」。報身有生無滅,法身是不生不滅,報身是有生無滅。煩惱習氣統統斷盡,報身就出現,出現之後他再不會迷,所以他的報身不失,無間斷。「三、相續常者」,就是應身,「謂應身於十方世界沒已復現,化無窮盡」。這個身相是跟一切眾生所起的感應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在十方世界有生有滅,完全是眾生感,眾生有感,他就現,感要消失,他就滅了。化現無窮,什麼時候有感,什麼時候現身。
我們前面說過,這是近代的人,大家記憶還很清楚,虛雲老和尚,晚年的時候他受苦了,他遭難,那個時候他一百多歲。他在四十七歲的時候朝五台山,從普陀山到五台,除水路坐船之外,他是三步一拜,走了三年,一天只能走幾里路。這三年當中,兩次生病,都在曠野,就是附近沒有人家,生病的時候困難,沒人照顧。遇到一個乞丐,乞丐救了他,他到外面討飯來餵他,山上找一些草藥給他治病,照顧他十幾天,病好了繼續再走。傳記裡面記載的,好像是沒有多久,一個多月以後又生病了,可能是前面病沒有完全好,勉強就再繼續去拜。一個多月又生病,又遇到這個乞丐,照顧他將近二十天,病好了。這個乞丐是文殊菩薩化身。這也就是說明,化身是相續常。你看,你需要他的時候,他來了;不需要的時候,他不見了,你再找不到他了。老和尚這段故事是真的,不是胡造謠言的,千真萬確的事實。他很感恩,在曠野裡頭找不到人,遇到乞丐,跟他聊天,問他貴姓大名。他說他姓文,文章的文,吉祥的吉,叫文吉。問他住在哪裡,他說我住五台山,就是你想去的地方,他說你到五台山問我,大家都知道我。結果拜到五台山,問五台山的人,有沒有認識一個叫化子叫文吉?沒有人曉得。一直拜到廟裡面,拜到大殿,拜完之後,向這裡面的出家人請教,你們知不知道有個乞丐叫文吉?人家說那是文殊菩薩化身,他才恍然大悟。他在遇難、生病的時候,想求人救他,這一念心就感動文殊菩薩。文殊菩薩這是化身,這個不是應身,化身是突然有的,事情辦完就不見了,什麼時候有感,什麼時候就有應。念佛的人要真正相信,諸佛菩薩感應不可思議,遇到遭難的時候,佛菩薩一定會來幫助,不定現什麼身,他知道你,你不知道他。這個世間,人在世間,真的沒有保障,沒有依靠,諸佛菩薩是我們真正靠得住的依靠。虛雲老和尚這個例子就是證明,不要靠人,人靠不住,要依靠佛菩薩,佛菩薩一定靠得住。甚至於菩薩發心照顧你一生,用什麼身?用應身。應身就是他也有父母、他也有投胎,跟你的緣分好,一生照顧你,你將來往生,他也走了。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恩德不可思議,我們明白,就會找到真正的依靠。化無窮盡,化身。
又《華嚴演義鈔》第三十四卷說,「自性,則凝然常」,凝然是定住不動,這是法身,「指法身」。善導大師《事贊》裡頭說,「極樂無為涅槃界」。「又云,無衰無變湛然常」。可見今之經文,所云常然等,即本性常、凝然常」,這是法身,是自性。「是故常然,無衰變也。」在極樂世界得的身是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,法性常然。法身就是自性,自性就是法性,所以常然無衰無變,當然沒有衰變。為什麼?它不是物質現象,物質現象有衰有變,它不是精神現象,精神現象有斷有續,它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真正是無衰無變。
「望西設問曰」,假設一個問答來解釋,「既是修因感果之土,而亦有始,寧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?」這個問得好,替我們問的,我們有懷疑,我們不敢相信。為什麼?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修因感果。我們修的真信、真願,念佛求生,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這是因。這個因感得西方極樂世界,因為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。這有因有果,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有始,真往生到極樂世界了。寧容得言,寧容得言是一句問話,怎麼能夠說它非因非果凝然常耶?有因有果,就不能說是凝然常,因為凝然有定住不動的意思。他下面自己解釋,「修因感果,是始覺智。無為凝然,則本覺理,始覺究竟」,就是本覺,始本是一不是二,這就講通了。始覺智,無為凝然是本覺理,「始覺究竟,無非本覺」,這個解釋得好。
「如《釋大衍論》云:若得始覺,還同本覺」。這句話也說得好,本覺凝然,沒有話說。有始有終,這是個生滅法,就是有因有果,這個確實有始。有始,它不是普通的一樁事、一個形象,不是的,它是覺。所以,這一真正覺,跟本覺是一個覺,它不能分的,它不是兩個覺。這問題才解開,不是普通的因果,這個因原本就是果,而是我們的本覺迷了,迷了變成不覺,現在又開始覺了,所以覺就是本覺。「談能證曰(談到能證之時曰),雖似有始」,雖然好像是有始,「至所證時,始本不二,本有常住。」迷時不覺,悟時本覺,始覺就是本覺。這幾句話我們反覆去念,迷時不覺,悟時,覺悟了,那個覺悟是本覺。不是沒有本覺,迷了之後來了個新的覺,不是的,迷悟都沒有離開本覺。本覺本有,本有就常住,常住就是凝然,凝然是不動的意思。這段意思很深,念老給我們集的這些註,經論跟祖師大德的註解,這些資料太好了。
「望西末後數語宜著眼。談者,說也。至者,到也。在有說有證之日,雖似有始,當到家時」,到家時就是你證得了,「言語道斷,一切不二,本有常住。以上皆引申望西之說。」望西,唐代日本的高僧,善導大師的學生。他說得好,就是「談能證曰,雖似有始,至所證時,始本不二,本有常住」,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。我們開悟,怎麼叫開悟?你迷了,迷的時候不悟,不了解事實真相,以自己情見為真,自己心裡怎麼想,認為這是真的,其實錯的。為什麼是錯的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迷了,我們認為所有現象是真的,覺悟之後才知道它是虛妄的。
我們很不容易覺悟,經上怎麼說都覺悟不了,看現代科學報告,有那麼一點覺悟的意思。科學家這個報告,之前我們把它當作真實,全世界都認為是真實,科學告訴我們,物質現象假的。科學家研究的結論、觀察的結論,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講整個宇宙。物質是怎麼回事情?物質是念頭產生的相似相續相,是這麼回事情。確確實實是佛經上講得對,叫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,這是物質的現象,執著物質現象就錯了。佛用它,不執著它,知道它是個幻相。佛在這個幻相裡面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所以事事無礙。不但無礙,世尊有巧妙的智慧,叫善巧方便,利用這些現象,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,幫助眾生覺悟,幫助眾生了解真相,這就是佛陀教育。佛陀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。破迷開悟總的修學綱領、指導的原則,就是戒定慧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開慧就是覺悟,所以覺悟是從定中來的。所謂定,也就是佛常說的「制心一處」,制心一處就是定;「無事不辦」,智慧開了。
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原理,我們就懂得應該怎麼修行,在哪裡修?在日常生活當中修。穿衣吃飯是修行,工作是修行,待人接物,沒有一樣不是修行。修什麼?相是假的,性是真的,性沒有現相不可得;相是假相,剎那生滅,也不可得。於性、於相都不可以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,那個心是妄心;不放在心上,融入真心,融入自性。到你已經清清楚楚融入自性,那就叫明心見性,這是真的,這個裡頭沒有生滅。在日常生活當中,要像佛菩薩一樣,將我們無量無邊的性德展示出來,展示出來,就是方老師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你能夠叫一切眾生歡喜你、信任你、聽你的教誨,你幫助他們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行菩薩道。
像這幾天,在我們這個小地方,我們不敢說道場,山東來的劉三姐,行菩薩道,她就把性德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、用在處事待人接物,這叫真修行。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她必定往生。怎麼知道?走的路正確。賢首國師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,你想想看,她是不是具足?「隨緣妙用」,自在、快樂;「威儀有則」,做出榜樣來給別人看,要這樣生活才快樂,要這樣生活才自在、才幸福,沒有牽掛,沒有憂慮,念念為苦難眾生,真誠心愛護,不是假的,感動一切眾生;接觸大眾,「柔和質直」,質直是用真心,沒有絲毫虛偽,柔和,言語柔和;「代眾生苦」,自己不怕辛勞,沒有感覺到疲倦,沒有感覺得辛苦,做得那麼自在。你們天天在經上看菩薩,那是個真菩薩,菩薩就是那個樣子,你們沒看出來。佛菩薩常常在世間,你要留意觀察就會發現。
我們再往下面看,「此下復據密部《大乘密嚴經》」,《密嚴經》裡頭說,「佛已超過彼,而依密嚴住。極樂莊嚴國,世尊無量壽。」經文上有這四句話。又說,「密嚴淨土超諸佛國,如無為性不同微塵,此密嚴中諸佛菩薩,並餘國土來此會者,皆如涅槃。」這是經上說的。下面這是註解上說的,「《密嚴經疏》云:如無為者,密嚴土者,即是諸佛他受用土。於法性土,以悲願力建立故」。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有很豐富的資料,諸位同學自己可以看,凝然常、三種常都有。「密嚴淨土」,參考資料裡頭有這一段,「與密嚴國同」,這是世界的名字,密嚴國就是密嚴世界,「大日如來之淨土也」,這是密宗所修的。「《密嚴經》及《金剛頂一切瑜祇經》說之,為金胎兩部法身之依處」,金剛藏跟胎藏。「《華嚴經》所說之華藏世界,淨土門所談之極樂世界,皆為此異名。」由此可知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,密嚴國就是華藏世界,華藏世界就是極樂世界。在三部經裡頭、三個法門裡頭,名稱不一樣,實際是一樣。雖然實際是一樣,修學的方便不一樣,走華嚴的路難,走密嚴的路也不容易,走阿彌陀佛這個路簡單,到達地方完全相同,這個信息重要。「密嚴者,以三密莊嚴之大曼陀羅道場也」,《金剛頂經》說,「唯此佛剎,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」。
這部註解好,念老在世的時候很不容易,他廣學多聞,通宗通教。宗是禪,他跟我說過,他的禪是跟虛雲老和尚學的;他的教是跟夏蓮居老居士學的,還有他的舅舅(舅舅梅光羲也是佛門的大德,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,李老師的教跟他學的),這都是民國初年佛門的大德,顯密圓融。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,他有資格傳法。所以註這部經,他所蒐集的參考資料,大乘小乘、顯教密教、宗門教下,全都收了。在這部註解裡頭,等於我們講佛教各種不同門派的教義,都在這部註解上。所以有同學來找我講《楞嚴》,我跟他講,《楞嚴》我熟,我跟李老師學經,主攻的就是《楞嚴經》,早年講過七遍。為什麼歸淨土?那就是觀音跟勢至這兩位菩薩教給我們,你一生要想成就,大勢至說得特別好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這法子簡單;修行綱要、樞紐就在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都攝六根就是定,把心念集中在一處,在哪一處?在名號上。什麼都不想,就想這一句名號,念念相續,叫淨念相繼。淨念,淨是清淨,不懷疑、不夾雜就叫淨,相續就是不間斷。
諦閑老和尚教鍋漏匠的法子好,他就教鍋漏匠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你就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不分晝夜。他三年成功,自在,站著往生,沒有生病,沒有一點痛苦,也不需要人助念。走了之後,人才發現他走了,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走的,他沒有告訴任何人,他就走了。走的前一天看看朋友,那是什麼?去辭行。他也不告訴人,我明天走了,他不告訴人,這得有定功。他要告訴人,會有人干擾他,他可能就走不了,誰也不告訴。都是給我們示現最好的榜樣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