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聽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四百九十四頁,倒數第六行:

  「此乃實教大乘之說」,前面學到此地。實教是個名詞,參考資料裡頭節錄《佛學大辭典》的一段,這是佛學常識。什麼叫實教?實教的對面是權教。《佛學大辭典》的解釋,第一講「權教」,天台家所判,藏教、通教、別教都叫權教。藏是小乘;通是大乘的開始,前面通小乘,後面通大乘,所以叫做通教;別,是純粹大乘,不通小乘,就是有別於小乘。這個藏通別雖有高低層次,都沒有見性,換句話說,統統是用的阿賴耶。別教,用阿賴耶用得正;藏教、通教,不是純正,是正法,裡面摻雜著有妄想雜念,所以不是純。菩薩叫別教,別是菩薩。菩薩純,雖純,還是用的妄心,用阿賴耶。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,這才叫實,轉識成智,這是真實。阿賴耶是妄心、是生滅心,實教不用阿賴耶,用真心。真心不生不滅,不常不斷,不來不去,就是一切眾生的自性,也稱作本性,又叫做真心,在佛法裡面叫它做大菩提心。用菩提心,那就是實教,世尊真實的教誨。「如來出世元意真實之教法,第四之圓教是也。」天台判的藏通別圓,圓是實教,藏通別都叫做權教,權是善巧方便。

  後面,「《止觀》三曰:權者是權謀」,是暫時的,「暫用還廢」,到後來它不要了。「實是實錄」,是真實,「究竟旨歸」。這是真實的,你得到之後永遠得到,它不是暫時的,它是永恆的,前面三種都是有時間性的。像我們在學校讀書,小學好比是藏教,中學好比是通教,大學好比是別教,研究所這就是實教,拿到博士學位就好比成佛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《止觀》,後頭還有,「一大事出世」,諸佛如來是為一樁大事出現在世間。這個大事是什麼?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目的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苦樂是果,果上用不得力。這個果從哪裡來的,佛知道。苦是從迷來的,迷了就苦。迷了,什麼都錯,看錯了、想錯了、做錯了,惹來的果報。覺悟,這就有樂。覺悟,你想得沒錯,你看得沒錯,你做得也沒錯,所以你得的果是快樂的。迷悟是因,苦樂是果,所以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自然就得到了。這就是諸佛菩薩在世間為什麼一生從事於教學,就是這個緣故,用教學的方法幫助大家破迷開悟。所以,「元為圓頓一實止觀而施三觀止觀。」佛是真的,就是教你圓頓一實止觀,這是如來的境界,這是究竟的覺悟。但是眾生煩惱業障習氣太重,這個法門他不能接受,所以才培養他的根基。也就是說,佛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拿到博士學位,但是拿到博士學位不是普通人能拿到的,所以得辦小學、辦中學、辦大學,最後辦研究所,你才能拿到。前面小學、中學、大學都叫權教,研究所、博士班這個叫實教。天台家的三止三觀是權,圓頓一實這是實教。

  所以這是前面所說的,《華嚴經》圓頓法門,菩薩階級五十一個位次。十信以前完全是凡夫,不信因果,這是邪定,叫六道凡夫,沒有接觸過佛法,根本不認識佛法。這個因果是說學佛是因,成佛是果,對於這個因果完全不相信。邪定,他就定在六道輪迴裡頭,起心動念是輪迴心,言語造作是輪迴業。輪迴心造輪迴業,怎麼出得了六道輪迴?所以這叫邪定。十住以上,這不說十信。十住,初住就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這是正定。為什麼?他決定成佛。十信位,從初信到十信,這個不定。為什麼?他進進退退,遇到善緣他提升,遇到惡緣他就退轉,所以他們不定。雖然不定,也還不錯,為什麼?他不會退到凡夫,他退是有底限的,就是初信。退,退到最低的位次還是初信,他不會退到邪定。退到初信,從初信慢慢又往上升,升了,遇到惡緣他又會墮落,總在這個地方拉鋸。到初住位就不會了,有進無退,再不會退轉了。但是進,進的速度快慢不一樣,有的人進度很快,有的人進得很慢,這個都是與我們多生多劫煩惱習氣有關係。

  我們明白這一點,要在這一生當中有限的時光裡頭好好去學習,學習什麼?學習斷煩惱,學習斷習氣。也就是說,在生活裡面、工作裡頭,待人接物,把這些不好的習氣先把它斷掉。不好的就是自私自利,這個東西要不得,這是所有一切不善業的根源。要把心量拓開,要學著去關懷眾生,主動去幫助眾生。看他有緣,有緣就是他能接受,能接受就要主動幫助他,要愛護他們。然後認真去把貪瞋痴慢疑淡化。開始斷,斷不了,要淡,愈淡愈好。如果是一年比一年淡漠,這就是很大的進步。斷到最後,自自然然好像都沒有了,這是好境界。這個心念佛,沒有一個不往生,往生極樂世界,你就證果。這個是實教大乘的教義。

  「本經第二十二品」,二十二品說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說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」,已經往生的,「若當生」,當生是講現在,這一生修到功夫成片,煩惱習氣淡薄了,決定得生,「皆悉住於正定之聚」,往生到極樂世界全都是正定之聚,就是前面所說實教大乘初住以上,他們是這個位次,「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一句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究竟圓滿成佛,到極樂世界決定可以得到。所以這一次的緣分,決定不能錯過。必須要知道,三界六道乃至十法界全是假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講了真話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《大般若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這一切法(夢幻泡影之法),決定是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。不要以為你得到什麼、你擁有什麼,假的,包括你身體你都得不到。人真正抓緊時間修行,那一定要分秒必爭,這是人生頭等大事、第一樁大事,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了。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擺在面前什麼事情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對於這些假的東西,隨緣,不要放在心上,什麼都好,隨它去!念佛要緊,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中,這是真的,這個不是假的。沒有真實智慧,沒有大福報,想修世間福都修不到。我們世間福不要了,不修了,專門念佛求生淨土,這就對了。世間福報修不到,就把它放棄,就不要它了,在這上面操多少心也都是空的。下文說,「是明得生彼土,便入正定之聚,必證大涅槃果」。

  「故善導大師曰:不斷煩惱得涅槃,斯示安樂自然德。」這兩句話說得好,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斷煩惱,不斷煩惱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涅槃,涅槃是究竟真實果報,圓滿的自性。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斷煩惱才能得到,淨宗不要斷煩惱;記住,要伏煩惱,要能把煩惱控制住。能斷,當然更好,能斷煩惱往生直接生實報莊嚴土,品位高,三輩往生上三品往生,這個當然好。但是淨土的殊勝,還是善導大師說的這個話,不斷煩惱的眾生也能往生,這才是展現出西方極樂世界安樂自然德,不需要修功,你就得到。這個自然德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,所以一定要感恩。

  「又龍樹大士云:以信佛因緣,願生淨土」,第一個是信,第二個是願,有信有願。「起心立德」,這個起心是念佛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「修諸行業」,這個修諸行業就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。怎麼修?事情做完了,這個行就是行為,意的行為是思想,口的行為是言語,身的行為是造作,身口意三業的行為做完之後都放下,都不要去想,專想阿彌陀佛。這個意思是說,做事情的時候我專想做事,我把事情做好,事情放下就專想阿彌陀佛,不想那些事了。也就是說,幹什麼事都不要落印象,都不要放在心上,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時時刻刻想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。這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憶佛念佛」,憶是想佛,口裡念佛,「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,現前就是在你這一生,你會見到佛。只要你專想,有,我聽說有人這個修法。這個人沒什麼智慧,也沒有念過什麼書,生活過得很辛苦。遇到這個緣,有人勸他念佛,他就念,念得很舒服,愈念愈歡喜,念了幾年他見到佛,見到佛之後信心就更足了。這個境界,你要是問他,你什麼時候往生?他可以告訴你,我隨時可以往生。想往生,阿彌陀佛就現身來接引他,他一點障礙都沒有。這到底是什麼功夫?功夫不深,是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裡面上輩;把它分為上中下三輩,他是屬於上輩,往生就自在。

  我們冷靜細心觀察一些念佛人,煩惱習氣重,口裡念佛,心裡面有憂慮、有懷疑,而且非常嚴重,這多可憐。為什麼他會有這種現象?他對於這個經教了解不夠透徹。如果這一部經教了解透徹,他會法喜充滿,那他不是今天這個樣子,他非常快樂、非常活潑、非常自在。為什麼?極樂世界的通行證拿到,他在這個世間遊戲神通,他怎麼不快活!由此可知,古人教我們讀經研教,是有道理的。真正完全通達,可以不必了,為什麼?一通一切都通了。自己通了之後,要幫助別人,要不然你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沒事幹。這個世間一樣都不放在心上,沒有絲毫留戀,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?諸佛如來化身在這個世間就是弘法利生。換句話說,就是宣傳淨土,把淨土教傳授給大家,就這麼一樁事情,除這一樁,他沒事幹。

  「佛願力故,即便往生」,這是佛的願力加持。「以佛力住持,即入大乘正定聚」。這不是小乘,這是大乘,大乘正定聚決定成佛。「正定聚者,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。」圓滿證得三種不退,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「又善導大師依願言及《唐譯》經文」,善導大師是唐朝時候人,《唐譯》的本子他見過,「謂此願亦具現生不退之密義」,這個說得好!「文中若當生則指求生之人」。這現生不退的密義是什麼?他現在人活在世間,他念念不忘求生淨土,這個人決定得生淨土,就是現生不退的密義,他決定得往生。換句話說,他還在這個世間,但是極樂世界那邊已經註冊,好像已經掛號、已經註冊,他是決定會去的。「是為不共之說」。這個說法,善導大師講的,別人沒有說過,他說得真好,真有道理,不是假的。「當於第二十二品中詳論之。」我們這才第六品,二十二品當中會詳細說明。現生不退的密義,我們應當要取得,這一生沒有白來,這一生真有成就。修行在哪裡修?在穿衣吃飯當中修,在日常瑣碎工作當中修,掃地、洗碗、抹桌子都是修行,沒有一樁不是修行,這裡頭有密義在。這個密義是什麼?密義是不著相,專念佛,這就是密義。不著相,不念佛,是不是密義?也是密義,成就決定沒有念佛人殊勝。念佛的殊勝,這經教裡講得清清楚楚。不念佛的,八萬四千法門看你是修哪個法門;換句話,它是不定法,三聚裡是不定聚。不起心動念,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人是正定聚,大乘正定聚,不一樣!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下面,我們再看第三十願「樂如漏盡願」,這講快樂,極樂世界人的快樂。請看經文:

  【永離熱惱。心得清涼。所受快樂。猶如漏盡比丘。】

  這個裡頭說了個漏盡比丘,漏盡比丘之樂我們無法想像。請看註解,「第三十,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,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,是為樂如漏盡願。」這第三十願。『熱惱』,「為劇苦所逼,身熱心惱,故名熱惱。」人受很大刺激的時候,我們講人脾氣發起來,瞋恚心發出來,全身發熱,你看他的面相,臉色紫紅,這是熱惱的相。心裡頭嚴重的煩惱,非常不高興,這叫熱惱。「《法華經信解品》曰:以三苦故,於生死中受諸熱惱。」諸是諸多,很多的熱惱。一個人一生當中發多少脾氣,瞋恚是地獄的因。人常常發怒,對自己身心有重大傷害,果報在地獄,是何苦來?全是看不開,名聞利養放不下,才招來這些禍害,全都是自作自受。不知道身心世界全是假的、全是空的,所以他真的做錯了。三苦是說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這是講三界六道之苦,欲界眾生這三種都有。苦苦裡面講八種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,還加上一個五陰熾盛,八種苦。苦苦,六道裡的眾生沒有一個不受,只是輕重程度上不一樣,個個都要受。迷得愈深的人,苦受得愈多愈重,覺悟的人稍微好一點,輕一點、少一點。能夠覺悟,這是要感恩佛菩薩,佛菩薩的教誨我們才能看破,看破了才會放下。

  欲界,三種苦有,都有。色界呢?色界苦苦沒有,他有壞苦,他有行苦。壞是他的定功失掉,他的境界也同時失掉,苦就現前。色界天人沒有生病的,他生是化生,沒有苦,他不老,他不病,但是他有死,壽命到的時候他有死。死的時候,七天前,他的苦只有七天,那七天感到不舒服,一天比一天嚴重,到第七天他就墮落,他不能再上去,他就往下墜落。他如果往上升,他不苦,他往下墮落就苦,所以他有壞苦。行是什麼?行是保不住,不能永久保住。無色界天人,他不要身體,這種人最聰明。為什麼?身是苦本,沒有身體多好。無色界天人,這就是他的聰明智慧,不要身體。不要身體當然就不需要飲食,也不需要居住的地方,他真得大自在。他還有苦嗎?有。什麼苦?叫行苦。行苦是什麼意思?這個境他不能永遠保持,永遠保持就好了,他還是有壽命,壽命到的時候他不能再上去,他只有往下墮落。他爬到最高,所以到他死的時候感覺得非常痛苦,這個痛苦讓他墮落到哪裡?墮落到無間地獄。真叫爬到最高,摔的時候摔到最下面,這叫無色界天。色界天人墮落的時候多半都墮到地獄,無色界肯定墮地獄。這叫行苦。所以這三種苦,六道眾生個個不免。我們的行苦最明顯,一年比一年老,保不住,沒有辦法把青春、健康永遠保持住。保不住就是行苦,你到了晚年,你會深深感覺到一年不如一年。年輕人不覺得,中年以後慢慢就覺得,到老年時候就非常明顯。所以這三種苦統統具足。

  「今極樂國中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,這個眾苦就是三苦八苦統統沒有,極樂世界沒有,沒有就是樂,有就是苦,沒有就是樂。他的樂,我們能體會到,每天聽經聞法,每天都有覺悟,覺悟是樂,真正叫法喜充滿,天天有進步,天天有快樂。今極樂國中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「故永離熱惱」。『清涼』,「清淨涼爽,正與熱惱相反」,熱惱的反面。「《大智度論二十二》曰:人大熱悶,得入清涼池中,冷然清了,無復熱惱。」經上講的話比喻,比喻什麼?「清涼池,喻涅槃也。今往生之人,入於彼土大清涼池中,故皆心得清涼。」極樂世界七寶蓮池,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蓮花化生,那個蓮花就是長在七寶池裡頭。七寶池裡面的水具足八種功德,八種裡面有清涼,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心得清涼。

  『漏盡比丘』,「漏者,泄漏,即煩惱之異名」,是煩惱的代名詞。「煩惱現行,使心連注,流散不絕,故名為漏」。把什麼東西漏掉?把功德漏掉了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,六根本具的功德,因為有煩惱,這功德漏掉,煩惱起現行。「又眼等六門」,這個六門就是六根,「日夜流注煩惱,故名漏」。眼見色,是他的功德,但是見色之後他又起貪瞋痴慢,這就叫漏掉。功德漏掉,煩惱起來了,見色,合自己心意的就生貪愛,與自己心意相違背的就起瞋恨。眼根如是,六根亦然,耳聽聲音如此,鼻聞香、舌嘗味,身觸、意知,無一不是。不像諸菩薩,諸菩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成就功德。他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那叫功德,那是自性本具的功德。六根接觸六塵,心裡起自私自利,起名聞利養,起貪瞋痴慢,就完了,這就漏了。漏什麼意思?他造業了。這個業是善的,他果報在三善道,這個業是不善的,果報在三惡道。三善道、三惡道是眾生所造善惡業之所招感。本來有沒有?沒有。所以佛說它是夢幻泡影,它真的沒有,業感變現成的。我們今天這個境界,業感所變現成的,不是真的。

  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,我們讀了、聽了,一定要回歸自性,就得受用。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就是現前。不是講過去,不是講未來,不是講別人,是講自己。你要往這上面去體會,你就會開悟,你就會明白,真正得受用。許許多多人學佛不得受用,以為是什麼?佛經上所講,這是為他們講的,與我不相干,不是為我。這種念頭的人太多太多了,學一輩子佛,一點受用沒得到,都是聽佛講別人,與自己不相干。真正得受用的人,那個念頭跟這個人恰恰相反,聽佛講經,字字句句都是講我自己,沒有想到佛有一句話是講別人。這是古大德所說的「直下承當」,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為我一個人,與別人都不相干,他全盤接受了。若果依教奉行,他就成就,他就解脫了。「眼等六門,日夜流注煩惱」,這叫漏。真要明瞭,真要懂得,這是真話。

  「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,稱為漏盡」。聖智,是佛陀教導我們的,這是智慧,要把這些煩惱斷盡。怎麼斷盡?就是放下,知道這些煩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你說為什麼要放下?它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你不放下,惹很多麻煩,什麼麻煩?六道輪迴的果報。你把它放下,六道輪迴就沒有了;你能夠把它迴向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就現前。我放下煩惱,什麼都不要,我就要往生極樂世界,就想親近阿彌陀佛,你一定如願得償。這個意思,善導大師教導我們,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應化在世間就這一個意思,沒有別的意思,就為這一樁事情,這叫一大事因緣。大事因緣是什麼?接我往生,幫助我脫離六道十法界,就為這個。你要承當,不要客氣,佛來是為我不為別人,我這一生就決定得度了。問題就是你敢不敢承當?不敢當,那就沒有辦法,你就去不了,你跟佛結了個緣,這一生不能成就;敢承當的,佛是為我來的,這個人決定得度,決定往生。

  「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」,沒斷煩惱。「唯漏盡通為無漏通」,如果得到漏盡通,前面五通也都是漏盡,他不生煩惱。這說明六種神通裡頭最重要的是漏盡通,前五通不能出六道輪迴,漏盡通就超越了。漏盡通是阿羅漢證得的,菩薩十信第七信得到了,六信以前沒得到。第七信是阿羅漢,第八信是辟支佛,第九信是菩薩,第十信是佛,十法界裡頭的佛法界。所以這是唯漏盡通為無漏通。「煩惱斷盡之比丘,稱為漏盡比丘,即阿羅漢」。「法藏菩薩」,法藏是阿彌陀佛沒有成佛時候的名號,「願彼國眾生」,這個彼國是極樂世界,他願極樂世界的眾生,「受樂無極」,受樂無盡,無極就是無盡的意思,「且於所受快樂心無染著」,無染著就是不生煩惱,「如阿羅漢」。阿羅漢就有這個本事,阿羅漢的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生煩惱,他只有樂,他沒有煩惱。為什麼?他種種一切享受,他都不放在心上。那我們要問,西方極樂世界人心裡頭想什麼?他們心裡面所想的,全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,沒有一樣東西放在心上。「如阿羅漢斷盡諸漏,於諸世法不執不著」,於一切世間法再不執著,換句話說,真放下了。「故云猶如漏盡比丘」,用漏盡比丘來形容他們所得之樂,「以喻受樂而無樂想」。

  「義寂名此為受樂無染願」。因為如果有樂想就有染著,你被染污了,沒有樂的想,沒有染污,著重在一點,受樂而不染污。這個世間眾生受苦有苦想、有怨恨,受樂他有貪戀,這就錯了,造業了。受苦,沒有苦想,他不造業;享樂,沒有樂的想,沒有絲毫貪戀,他不造業。那他造的是什麼?在佛法裡頭不得已用個名詞,叫淨業,這個業是清淨的,沒有染污。什麼人能做到?阿羅漢以上,阿羅漢以下都不行。所以阿羅漢以下的人,他造善業不造惡業,雖造善業也沒有樂的念頭,他才能出得了六道輪迴;如果造善業有樂的念頭,他去不了,他就墮落。

 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,就要能體會到,大修行人、大成就者他的修行成就在哪裡?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得清淨心,他的功夫全在此地。他沒有離開六塵,在六塵裡面享樂沒有樂的念頭,受苦沒有苦的念頭,完全是清淨平等覺;換句話說,清淨平等覺是這樣修成的。這叫真功夫,這個不容易。一動念,就又落在六道裡去了,出不去。受樂有樂的想,就是有貪著,善法到三善道去了,惡法就到三惡道去了。也就是說,在境界裡頭練,一切享受遠離六道,受苦沒有怨恨,心是清淨的,受樂沒有貪戀,心還是清淨的,這就出離六道輪迴。這種享受就相當於阿羅漢,阿羅漢的漏盡就這個樣子,就這麼修來的。所以說受樂無染,受苦也無染。憬興法師說「受樂無失願」,都是這個意思,受樂沒有損失。什麼叫損失?起心動念就損失,分別執著損失,就墮落了,有果報。淨業沒有果報,與三善道不相應,與三惡道也不相應,它跟什麼相應?跟極樂世界相應,跟華藏世界相應,這叫真修行,這真功夫!

  淨土宗跟密宗的修行有差別,統統都是修清淨心,但是淨土宗的清淨心是遠離一切不善得清淨心,這個清淨程度比較低。密宗的清淨心高,為什麼?他不離塵境,五欲六塵他不離,就在這裡頭修清淨心,所以這個功夫比淨宗高。但是它很難,真的在塵境裡頭把習氣斷掉,所以即身成佛。成不了佛呢?成不了佛就墮地獄,密宗沒有中間的。這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這是一個真正善知識,教學生因材施教。我們沒有密教的根性,所以不能學,學,准墮地獄。為什麼?他不捨財色名利,他在財色名利裡頭去鍛鍊不染,這是何等的功夫。淨宗的不染,是遠離財色名利而不染;他是在財色名利當中而不染,真不染,所以他就明心見性。到不了那個功夫,就墮下去,那就阿鼻地獄、無間地獄。所以淨宗比密宗容易修。密宗修成,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實報土;淨土宗修成,往生極樂是凡聖同居土。但是極樂世界很特別,凡聖同居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,就跟他平等,他是阿惟越致,凡聖同居土也是阿惟越致,這個了不得!這淨土宗太殊勝,而且穩當,不會墮落。

  再看下面第三十一願,「不貪計身願」。這一願非常重要,因為貪計身者,是一切眾生的病根,六道輪迴第一個原因,哪個不貪?經文:

  【若起想念。貪計身者。不取正覺。】

  這一願就是前面兩句話。『不取正覺』是如果這個願不能成就,法藏就不成佛;這個願功德圓滿了,他才成佛。現在他發的四十八願,願願都兌現,願願都成就,所以他在極樂世界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,這十劫裡頭不知道度多少眾生。我們知道,只要往生,這個人就成佛,阿彌陀佛的功德多大。十劫,每一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眾生到那邊去成佛,何況十劫這麼長的時間。「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。無起想念貪計身者」,就是沒有這種思想、沒有這個意念去貪計這個身體。「凡夫修行,多墮身見,身見乃見惑之首,見惑不斷,則不能入聖流,勢必常淪生死,欲出無期也。」這是一段真實話。凡夫,修行的人不少,很多,但是沒有辦法把身見放下。中國古德教人修身為本,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,沒有把身放下。所以從這個觀念就知道,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是世間法,不是出世間法,而且世間法裡面的欲界天。欲界,三界裡的欲界,沒有超越欲界,對這個身有欲望。

  身見是五種見惑裡頭第一個。見惑,惑是迷惑,見是見解。換句話說,是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看法,全看錯了。看錯的事情太多太多了,哪一樁事情算是第一樁?就是把這個身認為是我,這是頭一樁。這一錯,一切統錯了,沒有一樁事情你是看對的,你全錯了。所以身見只要一破,就證得須陀洹果,就是聖人,不是凡夫。他沒有出六道輪迴,佛門稱為小聖,他是聖人,他不是凡夫,凡聖界限就在此地。破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這五種見惑,這就是小乘須陀洹。證得小乘須陀洹,六種神通自然恢復兩種,這兩種就是天眼、天耳。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,你能看見;一般人聽不到的音聲,你可以聽到。這兩種能力恢復,不大,但是真有,不是假的。我們住在這個房間裡頭,四面有牆壁,牆外看不見。有天眼的,他看見,牆外有人經過他知道。住在高樓上,下面多少層,每一層都看見,像透明的一樣,他有這個能力。極其微細的聲音,我們一般人沒聽到,他聽到了。鬼神我們看不見,他看見,空間維次他突破了。雖然沒有離開六道輪迴,他在六道裡的時間有一定的限期,人間壽命到了,他到天上,他還到欲界天;天的壽命到了,又到人間,他不會墮三惡道。人間天上七次往返,他就證阿羅漢果,因為他都在修行。

  修行,諸位要記住,真正修行就是在境界裡頭練清淨心、不染著,這叫真修、真幹。這是過去章嘉大師所說的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。形式是幹什麼?是做給別人看的,是接引大眾的。真實,是自己受利益,自己能不能超越,這叫內功。外面那是度化眾生的,做個好榜樣叫人看,是接引大眾,是慈悲心。自己真幹,是清淨心,清淨平等覺是自己,大慈大悲是別人。菩薩住世,自他二利,別人面前表現的一定是守禮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一定要做到,那做給別人看的,讓這個社會有秩序、這個社會有法度,能夠安定、和諧、繁榮、興旺,再幫助眾生。所以自己清淨不染,見色聞聲得什麼?得清淨心,這是阿羅漢;得平等心,這是菩薩,又提升了,平等比清淨更高;後面覺,就成佛了。也就是說,功夫是在定,清淨平等都是定,定能生慧,定久了智慧就開,豁然大悟那是覺。清淨平等覺,這個覺是大覺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佛證得的;平等,菩薩證得的;清淨,阿羅漢、聲聞、緣覺證得的,真功夫!

  吃飯,這個菜味道不錯,夾一筷子,還想夾一筷子,這不行,染污了。我夾一筷,第二筷不能夾,還是被染污了,為什麼?起心動念了。有沒有吃出平等的味道?平等的味道叫真味,為什麼?沒有分別心了。吃飯的時候,你看,還有起心動念,有分別、有執著,這凡夫,沒功夫。天天吃飯,都不知道在這練功夫,天天搞凡夫、搞六道輪迴。哪一天吃飯的時候,一切味道是一味,這真功夫。一味裡頭有沒有酸甜苦辣鹹?當然有,如果沒有,那你不叫白痴嗎?白痴有問題。酸甜苦辣鹹有,但是什麼?引不起你的貪瞋痴慢,也引不起你的分別執著。別人不問,真的沒有分別執著,問起來,對答如流,那是慧。定慧等修,吃飯裡修定修慧,穿衣服修定修慧,幹一些工作都是修定修慧,沒有一樣不是修定慧。我們這淨宗的定慧是怎麼修?就是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定也是慧。所以我們吃飯念阿彌陀佛,幹什麼都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我們一天到晚的功課。

  我在馬來西亞告訴大家,因為那邊都是回教朋友,我說我提倡一天九次念佛,十念法。這個方法從哪裡來?從回教學來的。回教,回教徒每天五次禱告,決定不能夠不做的,不能缺的,幹什麼重要的事情,禱告時間一到,放下,跪到地下禱告。我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十聲佛號,時間大概兩分鐘。時間很短,但是一天九次,不能缺。九次是早起,睡覺之前,這就是早晚課,只要兩分鐘時間;三餐飯三次,五次;上午上班、下班,下午上班、下班,九次。大概也有三十年了,許多地方的同學用這個方法,很得力,打電話告訴我,寫信告訴我,很歡喜!為什麼?不耽誤他的工作。現在人都忙碌,這方法真管用。我們想的方法,次數比回教多,時間比回教短,主要是養成習慣,到時候就曉得念佛。用在什麼時候?用在臨命終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,你就決定得生,與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完全相應。

  身見,怎麼樣要把身見淡化?這個要智慧。許多人做不到,智不足。智從哪裡來?智一定從經教當中來。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經說法四十九年?為什麼《無量壽經》多次宣講?我們從這個地方深深去體會,有道理,不是沒有道理,那就是幫助我們看破。至於放下,是你自己的事情,佛不說,不重視這個,你看破了,你自然會放下。你看這裡頭所說的,「見惑不斷,則不能入聖流,勢必常淪生死,欲出無期」,這幾句話就是智慧,這幾句話就是教我們看破。真看破了,你能不放下嗎?你要不放下,那就肯定了,你入不了聖流。入不了聖流是什麼?小乘初果沒分,大乘初信沒分,永遠在門外。在門外,前面讀過了,邪定聚。進門之後,還不是正定聚,進門之後是不定聚。到什麼時候才是正定聚?真正功夫成片了,叫正定聚。為什麼?你決定得生。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?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功夫成片的時候,有一個境界出現,你看到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統統是阿彌陀佛,你聽到所有一切音聲都是阿彌陀佛的佛號,全變了。這個時候叫正定聚,你決定往生,你決定成佛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白講,你是因此而得度,因此而入正定聚,因此而成無上道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「貪計身者,謂執有我身而貪著計度」。計是計畫,度是度量,計度就是天天想著自己這個身,想著自己的念頭。念頭是心,肉體是身,這個東西嚴重的執著,不能放下。佛法的難就難在此地。佛法入門的條件,放下身心世界。你看,身心放下了,一切所有的都不在乎,用什麼心態對它?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心平了,絲毫計較都沒有。有錢很好,沒有錢也很好,有錢要想著如何把這個財利益眾生,弘傳佛法;沒有錢,好,好事不如無事,更好,隨緣,不去攀緣。做好事要錢,找錢去做好事,錯了,好事不如無事。錢滾滾而來的時候,那就是叫你做好事。

  著重,一切著重實在,不重虛華。中國古人建房子,真材實料。以前,因為我們年輕,對這個事情沒有留意。李老師告訴我們,中國古代建房子,用的些材料,至少會保存三百年,才叫建築。做家具,做一張桌子,至少要使用一百年。要達不到這個標準,這個材料下劣,不是上等材料。這叫什麼?省事,一勞永逸。西方人不是這個,他用的東西很好看、很漂亮,很脆弱。為什麼?常常換房子,家具常常換,換新,所以他不需要用好材料,他喜歡常常用新的。不像中國,中國用老家具,年數愈大愈有紀念、愈有意思。觀念不相同,認知不一樣。外國確實,他們觀念裡頭沒有根,常常喜歡搬家。中國人,找個風水寶地,希望建個房子,世世代代都住在這裡,他有根。這也許是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,神農氏,還在黃帝之前五百年。伏羲氏,你聽那個名字,那就是打獵,游牧民族。最初的古人,生活都是以打獵為生,以後知道耕種,有一塊土地,世世代代他就守住。而且農耕需要人多,人多好幹活,所以鼓勵多子多孫,家裡人丁興旺,工作有人。這是中國人的老觀念。中國人有老家,中國人有祖墳,外國沒有。中國人那種愛心,外國人永遠學不到,所謂是他身上沒有這個細胞。

  中國,千萬年的文化到今天還不衰,現在《群書治要》發現了,《國學治要》發現了,這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徵兆。沒有這兩樣東西,我是非常擔心中國文化會絕滅。典籍是有,我們大量的來翻印,印出來流通,到處都有,不會流失,不會失傳了。怎麼去學?這是大問題。我們是真正了解,這連湯恩比都曉得,在全世界人類的智慧,最好的理念、方法、經驗、效果,統統記錄在《四庫全書》裡頭。《四庫全書》是全人類智慧的寶藏,這種智慧、經驗、方法能解決全世界任何問題,你在裡頭都能找到答案、能找到方法。這是無與倫比、無價的瑰寶,是屬於全人類的,用最好的方法保存下來,文言文。

 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,今天全世界所有的發明都比不上文言文。文言文怎麼學?古人只教了兩句話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、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就這兩句話。有這兩句話,你就能學好文言文,你就能把《四庫全書》裡面真正的智慧、理念、方法全都掌握到。這個東西現在在,可是文言文丟掉了,沒學了。文言文不難,我們看到民國初年小學生寫的文章,今天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寫不出來。跟誰比?跟民國初年小學三、四年級學生比,他都比不上,五、六年級更不必說了。三、四年級的學生多大?八、九歲。五、六年級的,大概九歲、十歲。

  所以現在第一樁大事,如何來培養文言文的教育、正體字的教育,這是現在這個社會第一樁大事情。不但中國人要學,全世界的人都要學。也就是這一份的寶藏你要不要?你要想要,你就得學。今天中國在全世界各地方建立孔子學院,我相信孔子學院就要擔負起這個使命,教所有外國人學文言文,教他們都能讀《四庫全書》。從哪裡讀起?精華之精華,能幫助我們解決今天社會問題,能幫助我們化解今天地球上災難,就是《群書治要》。唐太宗一生搞出來的,大唐盛世就靠這一部書。怎樣去讀《四庫全書》?那就是《國學治要》,是《四庫全書》的鑰匙,學好文言文,先讀這部書。你對《四庫》有認識、了解,你能找到你自己喜歡的東西、愛好的東西,你專攻。用古人的指導方法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這個長時,最短的十年,十年學一門,《四庫》裡頭選擇一部,學一部,你就成專家學者。

  我早年在台灣,看到一個天主教的神父,他的教堂在我住的房子隔壁,所以我們很熟。這個人初中畢業,一生時間專攻《宋史》,就是宋朝的歷史,對於宋朝典章文物他瞭如指掌,跟你談起來如數家珍。他一生就搞這一門。初中畢業,在台灣他的身分是政治大學文學院的院長、中央研究院的院士。他就這一門,別的不會,就這一門,這一門在台灣找不到第二個人能跟他比。老祖宗教給我們,你只學一樣,這一樣通了,其他都可以觸類旁通。雖然觸類旁通,你一生搞這一樣、講這一樣、傳這一樣,這叫傳人。這個方法是中國人的祕訣,中國人獨有的。換句話說,一個人做學問,做到世界第一流的專家學者不是難事,就看你肯不肯!十年,鍥而不捨,專門搞一樣,把這一樣東西搞出成績來,就傳這一樣。如果有個二百、三百人,一個人搞一樣,中國文化就弘遍全世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