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跟我念三皈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  請看《大經科註》四百七十一頁倒數第三行,從當中「九者」看起:

  「九者,近於覺意,生起種種善根因緣,遠離憒鬧散亂之心」。近於覺意,這個覺是我們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。近於覺意,說明三昧成就了,清淨心得到了。清淨心得到就是阿羅漢,平等心得到就是三賢菩薩,別教說的三賢,覺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這樣的菩薩,最低層的也是大覺,他還沒有明心見性,跟明心見性靠得很近。三賢有上、中、下,下是十住,別教十住,上是十迴向。近於覺意應該十迴向裡頭,第九迴向、第十迴向。上面是初地菩薩,初地菩薩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這個等級相當高了,所以他生起種種善根因緣。我們起心動念,生不起善根因緣,大多數的是無記性,無記是說不上善惡,多數是不善,善根因緣少數,很少數有善的念頭。學佛,功夫的淺深、功德的累積全都在這個地方著眼。應該怎樣去做?怎麼個修法?下面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方法,要遠離憒鬧。憒鬧,這個註解裡頭,昏亂、糊塗,就是迷惑顛倒,散亂之心。我們講念頭,就是雜念多,不善的念頭多,意志不能集中,問題在這個地方。

  近於覺意,在我們的經題上顯示得很明顯。學佛,修淨土,真正求往生,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。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這是淨土的真因。那我們的心不能清淨就不能往生,這是真的。清淨心要怎樣生出來?就是放下。阿羅漢有能力放下見思煩惱,見煩惱有五大類: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他能放下。這五種見惑斷了,真放下,不再起作用了,在小乘,證初果須陀洹;在大乘,十信位菩薩初信位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菩薩五十一個階級,這第一個位次得到了。雖然這是很小,最低的階位,我們通常稱他為小小聖。十信菩薩通名小聖,初信位的是小小聖,他是真聖,他不是假聖,他是出世間聖人,不是世間聖人。世間聖人一轉世就變了,出世間聖人轉世他不變,他只有向上提升,他不會退轉。

  經上佛告訴我們,小乘證得須陀洹得兩種神通,天眼、天耳,他沒有出六道,但是他在六道裡頭有期限,那就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他就成阿羅漢,超越六道了。也就是說明他決定不會墮三惡道,他決定不會變成阿修羅、羅剎,不會的,他有諸佛護念,天龍護法護持他。所以小小聖,破五種見惑。修得再好,見惑沒有破掉,是凡夫,說得不好聽,大乘沒有入門,小乘也沒有入門。須陀洹是小乘入門。沒有入門,那就決定搞六道輪迴,一轉世,不知道到哪裡去了,自己做不了主。如果證得須陀洹,自己能做主,人間壽命到了生天道,天上壽命到了又到人間來,他只有人天兩道,時間也只有七次,不多,七次往返,證阿羅漢果。小乘是四果,大乘是七信位的菩薩。

  從大乘來看就非常清楚,單講斷證功夫,不論其他,就是說斷煩惱的功夫,初信菩薩等於須陀洹,小乘初果,二信菩薩是二果向,三信菩薩是二果,四信菩薩是三果向,五信菩薩是三果,六信菩薩是四果向,七信是四果,這就很清楚。證四果羅漢,他就脫離六道輪迴,到哪裡去了?到四聖法界聲聞法界,證阿羅漢。雖證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乾淨,他還有習氣未斷。如果習氣也斷掉,他就又提升,他就變成緣覺辟支佛,比阿羅漢高。辟支佛斷塵沙煩惱,塵沙煩惱真正斷掉,他提升了,他是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。菩薩要斷塵沙煩惱的習氣,習氣沒斷;習氣斷掉的時候,他就提升了,提升到四聖法界最高的佛。那我們就曉得,四聖法界的佛,見惑連習氣斷乾淨了,見惑、思惑斷盡了,塵沙惑,包括習氣也斷乾淨了。

  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,他就是斷無明,根本無明。無明一斷,無明是起心動念,無明斷了,他就超越十法界。生到哪裡去?生到實報莊嚴土,叫一真法界,這個地方是個很重要的界限。十法界是生滅法,阿賴耶做主;一真法界是不生不滅,也就是永遠常住。十法界以下是無常的,一真法界真常。但是他那個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沒斷,無明斷了,無明的習氣沒斷。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,所以在這個境界裡叫無功用道。古大德也有所謂的「此處用不得力」,為什麼用不得力?不能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落在無明裡頭,那就退到十法界裡頭。十法界裡面有起心動念,一真法界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斷法?所以沒有方法。怎麼辦?隨它去,時間久了,自然就斷掉了。要多長時間?要三個阿僧祇劫,習氣完全沒有了。古人對於這樁事情說個比喻,讓我們從比喻裡面去體會。古人用酒瓶做比喻,酒瓶盛酒的,把酒倒乾淨,擦乾淨,確實一滴都沒有,聞聞有味道,那叫習氣,這個習氣無法斷。所以習氣除了妨礙回歸常寂光,常寂光是自性,回歸常寂光,其他的沒障礙。因為有無明習氣,所以現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從哪裡來的?從無始無明習氣來的。如果習氣斷乾淨了,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,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。但是實報土沒有變化,因為它是法性變現的,它不是阿賴耶變的。阿賴耶變的有生有滅,阿賴耶是生滅法。

  我們凡夫把阿賴耶的境界相攬取一分,做為是身體,把阿賴耶的見分,就是轉相,阿賴耶的境界相是遍法界虛空界,阿賴耶的念頭,就是見分,也是遍法界虛空界,我們攬取一點點做為我們的心。我們會想,我們能想過去、想未來,這是阿賴耶的見分,這叫迷,迷得很可憐。阿賴耶是大海,把大海裡頭的一滴水當作自己,其他的都不承認了,這叫迷惑到所以然處。要知道阿賴耶所變的全是自己,阿賴耶是自己的妄心,妄還是自己,還是一體。真正覺悟了,那是真的一體,覺悟了也曉得真妄不二,妄是真之妄,真是妄之真,真妄不二,你才能入佛的境界。如果把它分成二分,真不是妄,妄不是真,你永遠不能脫離十法界;換句話說,永遠不能成佛,不能進入實報土。無始無明習氣障礙我們契入常寂光,常寂光是自性本體,只障礙這個,其他的統統不障礙。所以在實報土見到佛是法身,自己也是法身。

  極樂世界的法身特別殊勝,為什麼?跟阿彌陀佛的法身相同,沒有差別。阿彌陀佛的法身是一切諸佛如來法身當中最圓滿的。從理上說,佛佛平等,沒有差別,理上講;但是事上講,阿彌陀佛有特別的因緣,那就是五劫薰修,參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。二十一是表法,不是數字,是密宗裡頭代表的大圓滿。所以二百一十億等於給我們說,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,沒有一個漏掉的,法藏菩薩統統去參訪過。結成大願,這個大願就是四十八願,這是諸佛如來在因地上沒有的。所以法藏成佛了,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諸佛對他的讚歎,稱他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這是一切諸佛公認的。我們要問,有沒有跟阿彌陀佛相同的?肯定有。哪些人?在極樂世界修滿成佛的,跟阿彌陀佛光明相好沒有差別。所以這個法門就變成真正稀有,真實第一。

  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,這絕對不是偶然,我們相信經裡頭所說的話,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。你沒有這種善根福德因緣,你這一生遇不到。這一樁事情我們要很清楚、很明瞭,愈清楚、愈了解,對於這一生的緣你就愈珍重。這一生當中,是我們成佛的機會到了,我絕不放過。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那就要像此地所說的,遠離憒鬧散亂之心。前面第五所講的,「深心清淨,不染利養」,我們才真正珍惜這一次的緣分。過去生生世世,就是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還有貪戀,就沒去得了。這一生又碰到了,碰到不能往生,多半到哪裡去?人、天兩道。一入人天兩道,沒有不迷惑的。迷惑造業,業墮三途,不曉得哪一輩子再到人間來,再遇到佛法,好難好難!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知道、清楚了,就會非常珍惜,這一次機會不再錯過了。

  順境,絕無貪戀;逆境,決定沒有煩惱,沒有怨恨,時時刻刻知道感恩。連修.藍博士這世間法,四句話,第一個是對不起,第二個是請原諒,第三個是謝謝你,第四個是我愛你,這是夏威夷土著千萬年遺留下來的。我們至少也用這四句話對一切大眾,無論是善知識、是惡知識,都要說一聲「對不起,請原諒,謝謝你,我愛你」。這個愛在佛法就是大慈大悲,我願意幫助你,縱然你毀謗,你侮辱陷害,我還是幫助你。為什麼?你迷惑,我不迷惑。迷了,你是你,我是我,不是一體;覺悟了,你跟我是一體,我知道,你不知道。覺悟的人,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。

  佛門弟子要把這個做出來給社會大眾看,喚醒他們的迷夢。賢首大師在《還源觀》上講的四德,分量不多,只有四條,那個四條就是佛弟子代表佛把大慈大悲展現給世人。第一個,「隨緣妙用」。隨緣是恆順眾生,妙用是隨喜功德,隨喜裡頭成就功德,不造業。世間人隨喜他造業,隨著善緣造善業,隨惡緣造惡業,他造業。隨緣不造業,怎樣做到不造業?隨緣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叫妙用。這是總的指導原理,佛弟子在世間應該是這樣的心態,表現在外面,後頭三句,「威儀有則」,就是處處都做好樣子給人看。什麼是好樣子?隨順性德。什麼是性德?五倫是性德,五常是性德,四維八德是性德,世間法;出世間法,十善是性德,三皈五戒是性德,六和六度是性德,普賢十願,彌勒十念,我們現在正在學的這個地方,是性德。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與這些性德都相應,都不違背,這就是對的。各人要做出人的好樣子,在家同學給在家人做最好的樣子,出家同學給出家人做最好的樣子,我們這個團體要給一切團體做好樣子,這家庭要給所有一切家庭裡面做最好的榜樣,這個人是真正佛弟子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做出與性德相應的好榜樣,佛教才能興旺起來,我們就有理由相信,沒有一個人不歡喜學佛,佛陀教育太好了。

  現在社會為什麼對於佛教產生這麼嚴重的誤會?許多人甚至於怕看這個佛字、怕聽這個佛字,到這種程度。做佛弟子要生慚愧心,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?都是我們做得不好。我們思想言行跟性德完全相違背,做的榜樣是惡的榜樣,不是善的榜樣,你就讓人看不起。佛教給我們的沒做到。最簡單的教導,章嘉大師教我的。我那時候剛剛入門,我生平第一次親近出家人,就是他老人家。我向他請教問題,佛法好我知道了,方老師跟我講清楚、講明白了。佛門裡頭有沒有什麼方法,讓我們很快契入境界?我問這個問題。我提出這個問題,章嘉大師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我等待他的開示。我想他看著我心不清淨,一定等我到心恢復清淨他才說話,現在人講心浮氣躁。心浮氣躁給你講了沒用處,他聽不懂,他不能接受。所以他看我看了半個多小時,人好像都入定了。我總算還不錯,很有耐心,專心等待著。

  如果等待的時間打妄想,有雜念,老師很可能給我話話家常,打發你,去吧!沒用,你不夠資格學。我們半個小時把精神、心集中在一處等他。他說了,他說個有。我們聽說有了,很高興,心就動了,這是什麼?不及格。這一次再等,等了六、七分鐘,說了六個字,他的字是一個字一個字說,說得很慢,看得破,放,比我這速度還慢,放得下,說了六個字。從我問他到把六個字說完,大概四十分鐘,你要沒有耐心就聽不到。畢竟我們年輕,沒定力,我接著就向他請教,從哪裡下手?大師告訴我,從布施。布施就是放下,布施就是捨。告訴我,大乘佛法從初發心到無上道,就是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就是這兩個相輔相成到如來地。你每天都要看破,每天都要放下,你才是真幹。放下愈多,放下愈久,你看破的能力就愈往上增長。再增長的時候,把你看破這個再放下。用今天佛經的術語說「徹法底源」,你就成無上道。心念裡頭痕跡都不能有,真心離念,沒有念頭,有念就錯了。所以古人講,「起心即錯,動念皆乖」。不起心不動念,就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
  惠能怎麼開悟的?聽五祖講經,講《金剛經》大意,耳聽,耳根接觸聲塵,怎麼聽?沒有起心動念,就豁然大悟。我們今天為什麼不開悟?我們是起心動念,分別這一句話,執著這一句話,所以就不開悟了。訣竅就在此地。我們眼見色,不開悟,為什麼?見色,分別這個色,執著這個色。古德講,你錯用了心,所以你不開悟。要開悟,要把這個念頭放下,念頭根本都沒有,然後才有隨緣妙用出現了。隨緣妙用是諸佛菩薩,這法身菩薩,應化在世間,用善巧方便,那叫妙用。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他那個用完全是自性起用,為什麼?沒起心動念。自性起用,絕妙不可思議,真實智慧的流露,決定沒有絲毫妄想執著。有起心動念,必然會連帶有分別、有執著,它連著起來,這是六道眾生長遠劫以來的習氣,一定是連帶的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,近於覺意這兩個字意思很深。覺決定生善根、引善緣、結善果,這肯定的。如果是近於迷的意思,那一定生煩惱。生什麼?自私自利,以為身是我,以為起心動念的是我。這一關很難破,這一關破了才叫入門。真入門,智慧就開了,你就知道該怎樣去做。譬如今天我們講佛法,我要從哪裡做起?從持戒做起,肯定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落實,為什麼?他覺悟了。他還沒有做到,你就曉得他還在迷,還沒入門。入門就覺悟了,入門就是初信位的菩薩。入門,心浮氣躁的這個習氣完全沒有了。心浮氣躁,連世間法都學不到,就是世間聖賢他學不到,世間知識他可以學到。聖賢的,世間聖賢表面他能學到,實質他學不到。

  這個裡頭說起來,很深的學問,在哪裡?世出世間典籍裡頭全是。你沒有恭敬心,你讀不懂,聽不懂。《起信論》上馬鳴菩薩教導我們,用什麼樣心態聽講?不執著言說相,不執著名字相,不執著心緣相,就對了,這叫妙用。聽講是隨緣,三個都離開了,這三個都是迷,三個離開就是近於覺意。那我們讀經、誦經,不執著文字相,文字是言語的符號,不執著言語、言說相,讀經、看經不執著文字相;不執著名字相,名詞術語;不執著心緣相,我看它這是什麼意思、那是什麼意思,它沒意思。這種心態去讀經,念得字字清楚,句法、段落分明,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讀了會開悟。惠能大師用這個心聽,一聽就覺悟了。不定什麼時候,不定什麼場所,不定是什麼緣分,豁然大悟,這裡頭有個道理,就是你的心清淨平等。清淨心開小悟,平等心會開大悟,大徹大悟。

  所以在一切法之中,現在所謂說人事物,一切人事物當中,謙虛恭敬,這是弟子之道。一部《弟子規》,它的精神就是真誠恭敬,《弟子規》顯示這個精神。《感應篇》教我們提高警覺,真正明瞭起心動念都落在因果上。這是六道凡夫,落因果。聖人,他沒有起心動念。小聖,阿羅漢,阿羅漢還有起心動念分別,沒有執著,因為他有起心動念,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,六道超越了,十法界不能超越。如果不起心不動念,十法界超越了,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。修行在哪裡修?一切時一切處都是修行的場所。我們睜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會聽,吃東西我們嘗味、聞香,統統是修行的場所。就是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首先修不執著,從最淺的、容易下手的地方先幹;真正能不執著了,執著念頭沒有了,再提升一步,修不分別;最後學不起心、不動念;果然六根在境界裡頭統統不起心、不動念,你往生實報土,肯定的。因為實報土裡頭的人,個個都是沒有起心動念的,你跟他們志同道合,就到那去了。無論是什麼地方,愈是繁華的地方,那功夫就愈深,他定功深。不深,他會被外頭擾亂。眼花撩亂,他不動心,這厲害。在深山裡頭,根本遇不到人,他在那裡不動心,那功夫淺;在城市裡頭不動心,功夫高。

  我們淨土宗講的清淨心比不上密宗的清淨心。為什麼?淨土講的是遠離不淨,得清淨。密宗是什麼?不離,他就在染污裡頭得清淨心,他比我們高,他比我們難。我們在他那個環境裡頭,恐怕敵不過誘惑,那怎麼樣?那就又得搞輪迴,這一生到極樂世界指望沒有了。但是密宗修密的,他如果要禁不起那個考驗,全都到地獄去了。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密宗只有兩條路,一個天堂,一個地獄,不到天堂,就到地獄,沒有當中的。不像顯教,顯教有當中的,有很多層次的。密宗就兩個層次,一個天堂,一個地獄,你上不去就墮地獄。老師沒有傳我密法,勸我學顯教,告訴我密是顯之密,學密要有顯的基礎。他就講,藏傳佛教學人要學十年的顯教,以這個為基礎。他要不學十年顯教,他沒有資格學密。十年顯教之後,還要經過考試,考試及格有個學位,叫格西。取得格西學位之後,才可以拜上師、傳密法,不是隨便就可以學的,隨便學不到的。

  活佛轉世,真的嗎?我們在章嘉大師面前,孫子輩的,他把我們當小孩看待。我認識他那一年,他六十五歲,我二十六歲,差不多是大我四十歲。所以我們在他老人家面前講話沒有什麼忌諱,向他老人家請教,活佛轉世真的嗎?他告訴我,他講真話,大概前面三世是真的,二世、三世、四世可能是真的,以後不可靠了。他說但是你要曉得,縱然不是真正活佛轉世,他被選作靈童,他就有機會受最好的教育,當代最有德行、最有學問、最有修持的人來做他的老師,來教導他。他如果要好好的學,依教修行的話,他肯定有成就。這個機會一般人遇不到。

  就像古時候皇上培養太子一樣。太子何以有能力治國?從小被教好的。人是教得好的。皇上請的老師都是國家第一流的老師,替他請三個老師教他,叫三公,那個地位很高。國有三公,三公也是皇上的顧問,太子的老師。太保,用現在的話說,他管衛生保健,日常生活,飲食起居,衛生保健,太保管。第二個太傅,管教他倫理道德。最後一個,太師,太師教他怎樣治國,怎樣和諧天下。這個和諧天下,就是今天國與國之間的往來,互助合作,和諧世界,教這些道理。叫三公。古人知道,單單教你恐怕不起作用,為什麼?耳邊風,課堂聽到很好,出了教室就忘掉了,你做不到,做不到就等於白教了。那怎麼辦?選三個教練,教練帶頭做。所以有太保、太傅、太師,還有少保、少傅、少師。這三個是教練,跟學生一起學習,學了之後三個人帶頭做,一定要做到才算,真正落實。他們學習很辛苦。

  學成之後,皇上過世了,他們繼承王位。繼承王位也很辛苦,皇上不好當,非常辛苦,做個好皇帝。所以古人有一句話說,「為君難」。雍正皇帝刻了一個圖章「為君難」,常常想到的,真正不容易,處處要給天下人做榜樣。頭一個就是早睡早起,這天下人做榜樣,真正做到。大概睡眠的時候,九點鐘就睡眠了。什麼時候起來?兩點鐘起來。三點鐘要上早朝,早朝就是早晨的匯報。那個什麼?頭腦清醒。像現在人晚上娛樂,到晚上二、三點鐘還在跳舞,還沒睡覺,第二天哪有精神!但他們有閒工夫,第二天可以睡到十一點才起床,十二點起床,生活顛倒了。那個皇上享不了這個福,他沒有這個機會。他要是這樣做法,他就會亡國,就有人把他推翻了。

  點點滴滴、處處為人民做榜樣,所以中國人稱皇上為聖人,這是佛門稱什麼?稱作菩薩,菩薩才大慈大悲,捨己為人。賢首四德裡頭最後,「代眾生苦」,他做的是代眾生苦,這種人值得尊敬,值得讚揚。皇上如此,下級,到宰相、各部的部長、地方的首長,省的首長、縣的首長,乃至於村長,村長要做一村人的榜樣,縣長要做一縣人的榜樣,都要跟皇上學習。皇上帶頭,這個國家大治,這個朝代是盛世。誰享福?人民享福。誰造福?各級的領導人造福,人民享福。這些造福的人,造這樣大的福報,供給這一切人民,他們來生福報大,世間沒那麼大的福報,他到天上去,享天福了。天有很多種,很多很多。

  所以這是覺意,生善根、生善行、生善果,一定要遠離一切不善。現在憒鬧散亂最嚴重的,應該就是電視、網路、媒體,太多了、太雜了。這些我們現在都曉得,都屬於魔王掌控的,他們的最高領導人是欲界第六天主波旬,衛星電視是他的,網際網路也是他的。我們也有一個衛星電視台,也有網路,魔王來找我,很凶、很不客氣,說我沒有預先向他報告,侵犯他的道場。我給他講我沒有、沒做,從來沒有做過侵犯別人的事情。他說你的電視。我才恍然大悟,原來世界上電視是歸他管的。所以我說請他原諒,我原先不知道,不知者不罪,我不曉得。那既然知道了,我就禮請他做護法!我那裡供他一個牌位,魔王波旬的牌位。那是小的,相縮小了。我請他當護法,我也歡迎他來聽經。

  凡是來障礙道場、擾亂道場,我統統請他們做護法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魔也有佛性,妖魔鬼怪都有佛性,都是未來佛,應該要護持佛法才對,不要障礙佛法,不要消滅佛法,功德無量。你今天消滅,今天控制,將來你墮到無間地獄。因為你在天上,福報還是有限的,享完之後怎麼辦?這個罪業成立之後,你得要想到要墮無間地獄。趁你還有大福報的時候,請你來聽經,請你來護持,你福壽綿長,對你有好處,沒有壞處。何況覺悟之後,真正清楚,世出世法是一法,芸芸眾生跟自己是一體,一體,怎麼能叫他墮三惡道?怎麼能忍心看到他受苦?為什麼不向阿彌陀佛看,向阿彌陀佛學習?我相信他能接受,所以我給他立牌位了。

  最後一條,「正念觀佛,除去諸根」。正念觀佛容易懂。觀佛,特別是《十六觀經》,觀想念佛、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都是正念觀佛。除去諸根,諸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怎麼除法?應該是只要除兩個根就行了,眼耳鼻舌身意,先除末那。末那是什麼?末那是染污,佛法講染污意。因為第六意識也是意,第七叫意根,也叫意識,叫二意。三心二意,三心是阿賴耶、末那、意識,這叫三心;二意就是指意識跟意根,就是第六、第七,這叫二意。

  交光大師註解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正脈》,他主張的就是捨識用根。這個地方講除去諸根,這個根應該是意。六識,眼識能看,耳識能聞,鼻識能嗅,舌識能嘗,身識能觸,意識能夠思惟。不是叫我們除這個,除什麼?除染污,除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妄想是阿賴耶,分別是第六意識,執著是第七識。轉八識成四智,著重在因上轉,果上不能轉。八識在因上轉,只有兩識,第六、第七,六七因上轉,五八果上轉,果上轉就不必了。因上一轉之後,果上全部都轉了,只要轉第六、第七,八識全轉了,這叫除去諸根。除去諸根,不是叫你眼不見、耳不聽,不是的。轉過來之後,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,第六變成妙觀察智,第七變成平等性智,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。所以這個地方講的除去諸根,就是轉識成智,就對了。換句話說,六根要在六塵境界上去修行,去修菩薩道,修成佛之道。菩薩道、成佛之道都是不執著,不是叫你不看,不是叫你不聽,不看、不聽,智慧從哪來?看了、聽了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生智慧不生煩惱,起覺性不起受想行識,不起這個東西。起什麼?起見聞覺知,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見聞覺知。迷了,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,那叫迷,迷悟總得搞清楚。

  所以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見色聞聲,六根起的作用全是正面的,不是負面的。負面是十法界的,正面是一真法界的。一真法界叫佛知佛見,那就對了。所以首先要去除諸根,諸根是自私自利裡頭有的,它起的作用是堅固的執著,執著有個我,執著有我愛、我痴、我慢,這叫根本煩惱。這個東西一定要把它除掉,就是貪瞋痴,我愛是貪。不貪、不瞋、不痴,為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世間、出世間,包括佛法也是虛妄,千萬不要以為佛法是真的,那你就錯了,佛法也是假的。什麼是真的?世法、佛法統統放下,就是真的。放不下,都是假的。執著佛法,還是執著一個假東西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說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你看,佛不騙人,佛不害人,佛不說「別的是假的,我是真的,你跟著我走就對」,不是這樣的。佛給你講真話,佛也不能執著。淨宗為什麼說它是真的?它是教你往生,到極樂世界再教你放下,就是把放下分作兩截,在現在放下一些,到極樂世界再徹底放下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阿彌陀佛也沒騙人,統統是講真話。彌勒十念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下面,「《宗要》曰:如是十念,既非凡夫(所能),當知初地以上菩薩乃能具足十念」。這話真的,不是假的。彌勒十念境界高,不是我們凡夫境界。什麼人?初地以上,這個初地是別教,別教初地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是別教初地菩薩,等於圓教初住,他們能做到。我們可以學,隨分隨力去做,不要勉強。我們可以用信願持名做現前的正行,我們的目標在極樂世界,在親近阿彌陀佛,我們以這個為主修。像彌勒十念,我們念了之後,我們用它來做幫助,助修,正助雙修。

  像這個十念裡面所講的,常生慈心,這個好,對待一切眾生要大慈大悲。第一個是「慈心」,第二個是「悲心」,憐憫一切眾生,有慈悲心才會不傷害眾生,幫助眾生。第三裡面,我們學習「不毀謗」。於一切法不毀謗,看到人做再惡的事情,只是生憐憫,不應該毀謗,不必去責備他,各人因果,各人承當。在社會上應該是隱惡揚善,能帶動社會走向穩定和諧,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。如果是互相毀謗,社會就動亂,人跟人當中就不能和諧,一定不可以毀謗。第四個要「修忍辱」。第五個要「不染利養」,對於財色名利要淡化,希望這些東西跟我一年比一年遠離,你的功夫就有進步。如果這些東西沒有離開,你是原地踏步,你的修行沒有進展,這個東西障礙你,要曉得。對於世間一切法不執著,知道它是無常的,知道它是生滅的,知道它是得不到的。怎麼知道世間法得不到?你想想你的身體,你能不能得到?身體得不到,身外之物怎麼會是自己的?人命無常,八十歲以上,就常常想到明天可能就走了,也可能今天就走了,對世間一切萬物不再執著了。執著什麼?阿彌陀佛要緊,分分秒秒記住,不離佛號,這才行,這是真的。

  我們在年輕時候,老師給我們講古文,講《秋聲賦》,這是一篇很著名的文章。老師從這篇文章給我們講到人生的四季,從出生到二十歲,這一生當中的春天;二十到四十,是人生的夏天;四十到六十,是人生的秋天;六十到八十,是人生的冬天,後頭沒有了。幾個人能活到八十歲?所以要知道八十歲以上,天天都可能走。你要想到這一點,要往來世著想,不想這一世。這一世要做一個清理,是善多還是惡多?好好算算帳,看看這個標準,來世符合哪一道,心裡就有數了。如果惡多於善,還來得及,我用我多餘的時間來補足,真正斷惡修善。斷惡修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,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,沒有比這個方法更殊勝。如果還有些錢做好事,我就勸你只印《彌陀經》跟《無量壽經》,印得愈多愈好;只做光碟,講《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,念阿彌陀佛。這是晚年彌補我們功德不足最好的方法、最妙的方法,搞什麼都不如搞這個。那當然,比這個還有殊勝的,還有殊勝是培養弘法人才。那要緣分,你要遇到那個人才行。一生遇不到,那就沒法子。後繼有人是第一德,那個福報是享不盡的。為正法、為國家、為人類培養繼承道統的人才,叫正法久住。世間有正法,出世間也有正法,弘護正法功德很大很大。

  「以上諸說咸以此願專為上品,甚至地上菩薩乃能具足,則中下凡夫何由得生」。這個話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「可見以上諸家之議」,這些註經的、講經的大德們,有出家的法師、祖師,有在家的大德,他們這些議論,「未契淨宗他力果教之真諦」。如果用這一句話來說,他們的說法就不圓滿,不是不對,不圓滿。「至於義寂以《觀經》下品下生之十念,注本經第十八願之十念,深有見地」。《觀無量壽經.下品下生章》裡面的十念,就是持名念佛。最後,人在臨終最後的十念是阿彌陀佛,是求生淨土。這是說這個人一生沒有宗教信仰,不知道有阿彌陀佛,不知道有極樂世界,臨命終時才遇到。

  歷史上有一個例子,唐朝的張善和,是個非常明顯的例子。張善和在世,殺牛為業,他是屠戶,賣牛肉的,殺牛為生的。臨命終時,見到很多牛頭人來問他索命,他在萬分恐懼之下,大聲喊救命。這個緣很巧,剛在他喊救命的時候,就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過,聽到裡頭喊救命,就到裡面去看看。看到張善和大聲在叫救命,他說什麼事情?好多牛頭人來問我討命。這個出家人知道,點了一把香拿給他,教他大聲念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他就大聲念阿彌陀佛,念了幾聲之後他告訴大家,牛頭人不見了,佛來接引我。這是《觀經.下品下生章》講的十念。第十八願,「十念必生」,應該是這個意思,這才圓滿。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到極處。這麼短的時間發心,就是真信、真願、念佛,十念必生,他做出榜樣出來。

  這個我們看了,怕有很多人把意思錯會了,這淨土很容易修,臨終時就行了,現在何必辛苦?何必去念佛?老師給我們說過,臨命終時,你頭腦清不清楚,這第一個因素。如果臨命終時糊塗了,連自己家的人都不認識,這個我們見到的,而且很多。老人臨命終時,他的小孩、孫子來見他就問,你是誰?他不認識了。我還見過個老人,在台北,往生的時候只認識他一個兒媳婦,這一個人,其他的人都不認識了。兒媳婦是常年伺候他。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了。再有一個,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症,完了!往生希望就沒有了,助念也幫不上忙。你看這個事情多可怕,不是那麼容易事情。

  遇到真正懂佛法的人,在這種要命的關頭,時間非常短促,要勸一個人念佛,求生西方,他聽了馬上就接受,馬上就照幹,反應這麼快。所以臨終頭腦清醒難,遇善知識難;這個善知識懂得淨土、勸你往生,這難;那你聽了之後肯接受,也是難。真能放下,一切都不要去想它,這都不容易做到,所以不能僥倖。臨終十念必生決定是真的,不是假的,可是我們不能存僥倖的心理,要認真準備資糧,要準備往生。準備往生就是信願持名,一向專念,時時刻刻都準備,時時刻刻想往生,才真能去得了。對這個世間隨緣,一切都隨緣,決定不攀緣。就是我想做什麼做什麼,叫攀緣。遇到了是好事,利益大眾事情我們可以盡心盡力來做,做的時候不要忘記往生極樂世界。做了就把它忘掉,不要放在心上,不要記得我做了多少好事。記這個東西,做了多少好事,生人天善道;記很多惡事,就生三惡道。你到哪一道去,最後一念做主宰,所以最後一念比什麼都重要。你喜歡的東西要放下,否則的話,到最後的一念還會想到,你就極樂世界去不了。什麼都不能夠放在心上,只有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那就對了。所以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,義寂用《觀經》下品下生之十念,註釋本經第十八願的十念,深有見地。他的見解正確,叫正知正見。

  「望西云:宗家不爾」。望西,日本人,日本淨宗的祖師。你看,他稱善導稱宗家,宗家是什麼?是他的老師。他是唐朝人,在中國留學,善導大師的學生,回國之後傳淨土宗。他說這個話好,宗家不爾。「今之十念,但是口稱,上盡一形,下至一念」。就是口念,念十句佛號。上盡一形是一生,我們有這個身體,就是講盡形壽。這個上盡一形,盡形壽,我一生,活一天我念一天,活兩天念兩天,這叫上盡一形。上是上等,上等念佛人盡形壽,天天念,一天不空過。年歲大了,來日無多,所以我常常勸導大家,分秒必爭。不是一天不空過,希望每一秒鐘都不空過。黃念祖老居士臨命終時,前半年,每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是做給我們看的,那就是分秒不離,追頂念佛,一句接一句,一切統統放下,沒有任何顧慮,沒有任何妄想,一句佛號念到底。下是最下等的,那是臨命終時一念。

  「通於三輩,攝於九品,莫不皆往」,往是往生。念佛法門不可思議!每一天念得少,不要緊。因為經上沒有給你講限制要念多少聲才能往生,最少的十念、一念都可以往生。經上教導我們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心淨則佛土淨,這句話重要;換句話說,我們要用清淨心念佛。平常要養清淨心,養清淨心一定要放下萬緣,心才能得清淨。放下萬緣,在今天,我們粗說,要放下名聞利養,不受外面境界干擾。我這一生得力於韓館長,她幫助我,幫助我太大了,沒有她,我不能成就。她建個道場,這道場是我建的,建了以後就給她,歸她管了,管人、管事、管錢,她什麼都管。我是什麼都不管,才能得清淨心。你要管這個,你的心怎麼能清淨?一生能夠有這麼一個人照顧你三十年,可遇不可求。她往生了,她要不往生,她照顧我一輩子,不讓我有一點點操心的事情。所以每天想著是經論、經教。早年,想著講的這個經本,學哪一部經本,很專心,心在上面。真正能夠把這些緣斷絕的少。這些緣太多了,常常來找你,你不找它,它來找你,你稍稍有一點貪心,就被它勾去了,非常厲害。不受誘惑,好難好難!我的期限都過了,我現在到八十七歲了,不受誘惑了,來日無多了,現在什麼都不動心了。怕年輕人擋不住,六十歲都不保險。真的,現在這個社會,到七十、八十才算過關,沒有到八十,不能算過關。八十還有貪的,那有什麼辦法?那就沒有辦法了。貪心,餓鬼道去了;瞋恚,地獄道去了,不是好地方。所以要有非常非常高的警覺心。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,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