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九十頁第七行:
「《智度論》曰:五根增長,不為煩惱所壞,故名為力」。五根、五力是佛門裡面的基本法,一定要明瞭,真正用功從這裡開始。前面還有三科,是基礎,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這是像蓋房子一樣,它是地基。基礎成立之後,五根像第一層,五力是第二層,一層一層往上蓋下去。所以根跟力是第一、第二,是樓房的基礎,由此可知它很重要。前面三科,第一個四念處,我們在學習分享當中,用章嘉大師的教誨,看破來解釋,看破,四念處是看破。觀身不淨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觀受是苦,這四種是看破,真正明瞭一切法的真相。四正勤是斷惡修善,四如意足是放下。看破、放下是基礎,然後功夫才有根、才有力。
「五根」,我們參考資料裡面有,在第十五頁,這出自於《法界次第》。「謂修行之人修四念處觀,雖善萌微發」,萌是萌芽,修四念處觀,這個善的萌芽生起來了,但是根還沒生,才發芽,根沒生,「善萌易壞」,很容易被摧毀,很容易動搖。禁不起外面的誘惑,非常容易動搖,為什麼?它沒有根,根沒生故,就善萌易壞。「今修五法,使善根生,故以根為名也」。這個地方四念處它有註,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。前面兩句,你能夠放下身,就是破身見,後面兩句比前面的深一點,不但我執,我不執著了,於一切法也不執著。心是念頭,念頭無常,剎那剎那在變,千變萬化。法是一切諸法,我是主宰,自在,一切法沒有主宰,緣生緣滅。所以,不但身不能執著,法也不能執著,於是根就能生了。
根,第一個是信,大乘教裡常說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這信多重要,信是無上菩提本。「謂信於正道及助道法,則能出生一切無漏禪定解脫,是名信根。」正道,四念處是正道;助道,五停心觀是助道,五停心是數息觀、不淨觀、慈悲觀、因緣觀、念佛觀。無漏,因修禪定不落生死。禪定有世間禪定、出世間禪定,有淺深不一樣,很淺的,四禪八定,雖沒有出生死他壽命長。定的境界裡面沒有苦,只有樂受,所以它雖然不是真的,真實的果報,它有相似的離苦得樂。所以,正道跟助道能幫助你得禪定、解脫。在淨宗,信願持名是正道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是助道,正助雙修。《三藏法數》裡面所說的,這是一般大乘教,通途一些原理原則。我們今天選擇淨土法門,只有一個目標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對極樂世界要有信根,決定不動搖。要信真有西方極樂世界,真有阿彌陀佛,發願求生,一心念佛,決定得生。
在我們有生這個幾年,我們曾經親自看到過往生,念佛往生的人,證明這樁事情不是假的。念佛往生,確實有賢愚不肖、有男女老少,有上根人、有下愚之人,都能往生。這個法門廣大!容易修,但是很難相信,念佛不能往生的,第一個原因就是信心不堅固。臨命終時,有時候會有些痛苦、磨難,那是什麼?業障現前,這是絕大多數的人不能避免的。這是緊要關頭,這時候信心稍稍動搖,極樂世界的緣就斷了,那叫真可惜;能夠咬緊牙根,不予理會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關就突破了,決定得生。當然,這個根在平時就有了,而且很明顯,就是很顯著,這個好!這個人念佛跟佛相應,經上常說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品位一定很高。助道法幫助我們斷惡修善,幫助我們自行化他,這是大乘,成就自己的德行,成就自己的行願,這大家好懂。從哪裡修起?決定要從《弟子規》入門,《弟子規》是根本的根本,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。如果沒有這三樣東西,這三樣東西沒做好,五根不能建立,這就知道五根是多麼重要。
三十七道品前面三條是佛法的根,根之根,我們能學最好,為什麼?它超過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它超過了。我們做不到,那就學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這個容易學,有這個根也行。有四念處這個根,品位高,為什麼?那個修成了,你證果了,小乘初果,目標在此地。儒釋道的三個根不能幫助你證得初果,它能幫助你,你是世間的一個善人,你有資格成為佛弟子。如果連《弟子規》這個基礎都沒有,四念處你根本不懂,不要說是你不能學,你讀這些書、聽這些講不懂,你決定做不到。觀身不淨能做到嗎?觀受是苦也做不到,你能講,你能講得天花亂墜,你自己做不到,這個比《弟子規》難太多了。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業障重,不向高處攀,我們向下面紮根,高處攀不上去,沒基礎。
那你要問,從前學佛的人,他以什麼為基礎?從前學佛的人個個都受過儒釋道三個根的教育。兩百年前這是中國普世的教育,家家都教,人人都學,所以好辦。嬰兒從初出生,父母就教他,就把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做出來給小孩看。剛剛出生,不會說話,他睜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、在模仿,到三歲,一千天,根紮下去了。這個根,是學佛的人,他儒釋道三個根都紮下去。他的父母是真正的善人,縱然不信佛,儒、道兩個根紮下去了。再不相信有因果,儒家的根紮下去了,最少他也有《弟子規》的根。如果《弟子規》的根要沒有,這個人必定是家破人亡。
古時候家庭是大家庭,兄弟不分家的,看中國農村的村莊,一個莊就是一家人。一家人人口少的也有二百多人,普通家庭三百人左右,興旺的家庭五、六百人,七、八百人。所以團體生活,它一定有規矩。《弟子規》是家規裡面重要的一部分,也就是所有家庭共同的家規,是這一部分。還有不共的家規,自己家裡定的,都記在家譜裡面,打開家譜就看到了。中國人常說,「家有家規,國有國法」,家要沒有規,這個家會滅亡;國要沒有法,這個國會滅亡。我們讀過「法,國之本也」,治國之本,那家規,治家之本。中國古人講的修身、齊家,齊家就是治家,治家要沒有法,用什麼治?用道德、仁義太高了,一般人做不到。必須一條一條寫得很清楚,從小就教他,全家人遵守,從上到下,沒有一個不遵守家規的。犯了家規,懲罰很嚴厲,有體罰。審判、接受刑罰在哪裡?在祠堂的祭壇,在祖宗面前。因為家規最初建立,祖宗建立的,世世代代要遵守。
中國現在家沒有了,一家夫妻帶幾個小孩,他不要規矩了,用不著。但是,雖然是用不著,幾個人在一塊相處要沒有規矩,父不父,子不子,問題很嚴重。兒女不知道孝順父母,不懂得尊敬尊長,跟自己家族生疏,沒有親情。過去家庭這個親情非常濃厚,現在縱然有親情,很薄,為什麼?他沒有那個環境薰陶。古人,這一家人,堂兄弟是隔一代,伯伯、叔叔的兒子,他們的父親跟我父親是兄弟,親兄弟,這叫堂兄弟。再隔一層,我們共同一個曾祖父,共同一個高祖父,這叫從兄弟。雖然隔二、三代,情義很深,現在沒有了。母親那方面的兄弟姐妹,他們的小孩,表兄弟。中國人人際關係分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所以九族一家人,確實父子有親,那種親在整個家族裡面你能看得出來,這個家可愛,那叫有根。現在講根很難,因為沒看到過根,不知道根是什麼。
根是個根本法,佛給我們說出五種,叫五根。現在學佛,為什麼學得不一樣,學得不倫不類,什麼原因?信沒有根,你不能說他不信,他沒有根,非常輕易變更。對於所學的法門沒有根,對於指導的老師沒有根,對於修行環境沒有根,所以他是飄浮的。古人修行跟我們不一樣,所以我們深深感受到古人福報大,我們沒有福報。古人能親近一個善知識多少年,至少十年以上,真紮下根了。住在一個地方十幾年、幾十年不動,不是到處流浪,成就容易。今天成就難!我們看看《高僧傳》,哪一個成就的大德,不是在一個山、一個寺幾十年不下山,不出大門。過去寺院範圍很大,裡面像公園一樣,可以不要出大門的,他心是定的。接觸的人不多,所謂「無事不登三寶殿」,閒雜人不會進來,來的都是來求學的、來問道的,沒有事的人不會到這個地方來,它清淨。現在這種環境找不到了,大陸上那些深山古剎,現在都變成著名的遊樂區,遊人必到的觀光點。每天人來人往,怎麼能修行?心怎麼能定得下來?修行環境沒有了,真正有道德、有修行的人沒有了,榜樣沒有了,典範沒有了,這就難了。
書本裡面可以學到東西,但是沒有榜樣,堅固的信心生不出來。涉獵的東西愈多,我們頭腦裡頭就問號愈多,這個對於修學的人很不利。哪一個學成就的人,你去觀察他,他心裡頭沒有問號,而且他學習的是專攻,他不雜、不亂,一部經、一部論,一生盯著一部。因為古時候經典都是手寫的,很不容易得到,沒有現在這麼方便。《大藏經》是不可能的,到哪裡才能找到一部?所以多半就是一部經、一部論,一輩子專搞這一樣,十年、二十年之後他變成專家。如果在這一部裡頭得定了,開智慧了,那就成為一代宗師。開悟之後好,沒有學的,聽聽就懂了,看了就明白,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。這完全是信根成就的,沒有根不行。
所以,我們的正道,信願持名,我們的助道,淨業三福裡面所說的,我們把它落實在儒釋道的三個根。如果不在這三個根上下死功夫,用一、二年的時間紮穩,那就別想。你學二十年、三十年、四十年、五十年,你都是搖搖晃晃的,立不住,風吹兩面倒,你能成就的是知識。所以在現代,大學裡頭修這個課程,有佛經的課程,可以用佛經寫博士論文,拿到博士學位,也可以做個有名的教授,甚至於世間稱為漢學家。全是常識、知識,不是智慧,智慧能通一切法,知識不通。我只知道這一門,另外一門我沒有學過,我那一行不懂,這是知識。智慧呢?這一行懂了,行行都懂,世出世間法都能夠明瞭。我們走哪個路子?走佛路,那這個根本東西不修是不能成就的。如果真要修根本,修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我把這三樣東西落實在《弟子規》、在《感應篇》、在《十善業道》,我用這個東西來學四念處、學四正勤、學四如意足,再紮上五根,那就對了。
第二「精進根,謂既信四念處正觀及諸助道善法,倍策精進,勤求不息,是名精進根」。精進根實在是菩提心的增上緣,是什麼?好善好德。對於善德勇猛精進,菩提心才能發出來,不是真正好善好德,菩提心發不出來。謂既信四念處正觀及諸助道善法,倍策精進,勤求不息,這一段最主要就這八個字,「倍策精進,勤求不息」,這叫精進,經典、古大德常說的勇猛精進,要有勇猛心。精進兩個字,精是純而不雜,這叫精;進是有進無退,這叫進。所以,精進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中國古大德提倡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讀的書是一部書,不是叫你讀很多,一門深入;千遍是比喻,也是提出來最少的遍數要讀一千遍,一千遍差不多是三年。
世間人讀書,譬如說讀四書,四書分量不大,一天讀一遍不難,一年三百六十天,三年真的念一千遍。如果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是什麼?心地清淨,妄想少、雜念少這就是上根人。上上根人,妄想、雜念很少很少,他這個一千遍念下去就得定了。心裡頭沒有妄想、雜念就是禪定,佛法裡叫三昧,我用四書達到這個境界,這就是四書三昧;我用《無量壽經》達到這個境界,這叫念佛三昧;用《華嚴經》達到的,叫華嚴三昧;用《法華經》達到的,叫法華三昧。方法不一樣,得三昧是一樣。得到三昧之後,再繼續用功下去,就會大徹大悟,那就通了。到大徹大悟,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全通了,沒有一樣你不知道,別人跟你一講全知道。像惠能大師,大徹大悟,他不認識字,什麼也沒學過,你不懂的東西,這些經教念給他聽,他會講給你聽。他講得一點都沒錯,把你講開悟了,他有這個本事,叫做一經通一切經通。
現在人對古人的方法懷疑,認為這個是說說,哪有這回事情,他沒見過,他沒聽說過。古人相信,古人真幹,古人真正做出效果來。現在人不相信,不肯幹,自以為很聰明,廣學多聞,我樣樣都學,樣樣都懂,現代人的思惟。現在人教小孩,我看到幼稚園的小朋友,小學課程還要學英語,要學什麼鋼琴、要學畫畫、要學跳舞,什麼都學。問問小孩,十幾樣功課,把小孩折騰到苦不堪言,做父母的人覺得光榮,我的兒子樣樣都行。其實把這個小孩原本的天賦統統埋沒掉了,教錯了!多少小孩從小的時候能把他教成開悟,教成聖賢,教成佛菩薩,就是不會教,孩子的天賦被埋沒掉,多可惜。長大之後如果是明白這些道理了,後悔莫及,為什麼?來不及了,根要從小紮。
真幹的人、死心塌地的人信,那是有大福德、大智慧,什麼人?像諦閑法師那個徒弟鍋漏匠,一等人。不認識字,四十多歲,自己苦不堪言,走投無路了,找到諦閑法師。跟諦閑法師從小一個村莊長大的,小時候的玩伴,跟諦老這個關係。諦老不能不照顧,這叫親情,小時候在一起玩的,跟親兄弟沒有兩樣,看他淪落到這個地步。他看到出家不錯,想出家,但是什麼都學不會。諦老教他走這一條路,這條路要真正相信,成功失敗關鍵在此地,真相信,他行。他具備了三個條件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三年他就成就了,時間不長。他的正道、助道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正道是這個法門,助道也是這個法門。這是蓮池大師說的,他做到了,死心塌地,因為他什麼都不會,人又笨,不認識字,他沒有妄念,也沒有雜念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。老和尚這個方法好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念,不分晝夜,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。人上人,沒人能跟他相比,三年成就之後大家知道了。預知時至,沒有生病,往生,站著往生的,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。站著往生的人我們聽說過,死了以後站三天沒有,只有他一個,他給我們表法,他給我們做證明,一句佛號管用。
真念這一句佛號,身心健康,什麼樣的補品都不需要。他在那個破廟裡頭念佛,附近農村的這些佛教信徒也就送一點蔬菜,送一點糧食給他,沒有什麼好東西。居住的地點在寧波,浙江寧波鄉下一個破廟,廢棄的破廟,沒有人住,年久失修,一個人住在裡頭,不出門。這是末法時代修學的好榜樣,為我們做證明,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管用,不要再加添東西。老和尚這個方法一點壓力都沒有,不分晝夜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接著再念,這樣殊勝的效果。我們看到他這篇記載,無上法門,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。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頭最有價值的就這一篇,第二篇就是修無法師往生的記載。這兩個人諦閑老和尚親自看到的,一點都不假。他們的成就,真正的基礎就是五根、五力,他圓滿了。精進,勇猛精進。
第三「念根,但念正道及諸助道」,鍋漏匠,正念是南無阿彌陀佛,助道也是阿彌陀佛,「一心觀想」,所以他沒有邪念,他沒有妄念,沒有雜念,這個念有根。
第四個「定根,謂攝心正道及諸助道,一心寂定,相應不散」,要把心定在這個道門上。信願持名,心定了,不再有妄想,不再有雜念。日常生活當中一點都不礙事,事緣現前一樣應付,應付得非常之好,為什麼?他心清淨,清淨心來應事。事情完了之後,佛號就提起來,心裡頭不落痕跡。你問我什麼我都知道,問的時候它就現前,不問的時候沒有了,心裡頭什麼都沒有,乾乾淨淨,一塵不染。所以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。這叫什麼?這真用功,功夫真得力,得力在事事無礙。
有定就開智慧,「謂四念處之慧,為定法所攝,內性自照,不從他知」,不需要跟別人學,什麼都知道,慧根起作用。由此可知,學佛人最怕的是心亂了,心裡頭有妄想、有雜念,不但佛法修不成,連世間法也修不成。世間真正的學問還是從定慧當中求,沒有定慧,你所學的全叫知識,知識應付不了現在社會,這真的。我們在這十幾年當中,這樁事情看透了、看清楚了。聯合國從上個世紀七0年代就開始召開,這教科文組織,屬於聯合國的,也很大的一個機構,召開全世界專家學者的會議,討論化解衝突,將這個世界帶回安定和諧。一年開很多次,開了四十多年,結果衝突頻率年年上升,災害是一次比一次嚴重。四十多年了,叫參加會議的這些專家學者、政府的這些高官,對世界和平喪失了信心,講世界和平,每個人聽到都搖頭。我們有緣參加十幾次的會議,看清楚了、看明白了,為什麼解決不了?沒有智慧,他有知識,這就是知識不能解決這個問題,要智慧才能解決。如果這些人有五根五力,他能解決問題,他沒有五根,沒有五力。他們才真正學一些古人的東西,一代一代傳下來,過去有用,現在用不上,跟中國不一樣。
中國古來的教學,不是光記古人的東西,現在人說古人東西是糟粕,這是我們對古人完全不懂得。古人有沒有糟粕?沒有糟粕。為什麼沒有糟粕?他沒有東西。你說佛經,釋迦牟尼佛說得很清楚,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,他有什麼糟粕?他要有東西的話,他有糟粕,他沒有東西。他的這些東西是什麼?是引發你自性本具的智慧、德相,把你那個東西引出來,啟發你的智慧,是這麼一套方法。他自己沒有,他自己身心都忘掉了,都不執著,他還有什麼東西?這就是佛經難懂的地方,要無心你才能懂,你有意你決定看不懂。為什麼?佛沒有意,佛沒有心,從真心裡頭自然流出來的。你只要把真心找到了,你的真心智慧自然流出來,流出來之後跟佛所說一對照,一樣,完全一樣,他從自性流的,你也從自性流的。不是跟他學的,你要跟他學的時候,錯了。他教我們持戒、修定、開智慧,我們開了智慧,跟他智慧一樣,他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。
我們沒有那個根性,上上根一聞千悟,像惠能大師是上上根,我們做不到,下下根像鍋漏匠那樣,我們也做不到。李老師跟我講了好多次,他真想學,學鍋漏匠這種樣子,真想學,他學不像。為什麼學不像?緣不一樣,鍋漏匠他有他的緣,李老師沒辦法。他辦了一個台中蓮社,辦了一個慈光圖書館,在政府還任職,學校還兼教授,這都是緣,他沒有辦法像鍋漏匠。鍋漏匠的緣好,不認識字,什麼都不會,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。老和尚不讓他住寺廟,為什麼?他住寺廟裡頭,他會受到精神壓力,人都瞧不起他。那麼他有自卑感,他會很傷心,所以不讓他住寺廟,叫他離開大眾。一個人住一個破廟,沒人去找他,這個他的緣殊勝,他能夠把緣抓住,他成功了。一般人有緣他不會,他抓不住。抓住,上上,那就是往生不退成佛了;不得已而求其次的,抓住這個機會修福,來生人天大福報,要懂得這個;最差的,是機會有的時候他造罪業,來生果報在三途。同樣是人,同樣遇緣,結果不一樣,誰負責任?自己負責任,於任何人都不相干。
無論是居家、是建立道場,無論從事哪個行業,自行化他,行菩薩道,都沒有障礙,《華嚴》所說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這些經教裡頭統統有,我們沒有看,沒有去讀它。世出世間人真發心自行化他,不能不讀書。唐太宗是個皇帝,每天有多少事情,他還手不釋卷,所以才有大唐盛世,不讀書怎麼行!唐太宗讀的書,我們現在都知道,是《群書治要》。是在《四庫》裡頭精選出來的六十五種,六十五種裡頭再摘要,重要的句子節錄下來,專門給他看。這是《四庫》最精華的會集本,濃縮成一本,唐太宗百讀不厭,沒有一天不讀它,吸取古人的教訓、古人的經驗,給自己做治理國家的參考。所以不能不讀書。
我們看到歷代帝王的好學,距離我們比較近的,真正是典型的,清朝開國,順治好學,他的兒子康熙比他父親更好學。康熙的兒子雍正,恐怕在中國歷代皇帝裡頭,好學是第一。乾隆好學,比不上他父親,他父親不但讀書,真幹,儒釋道都通。儒釋道專家學者在他面前不能騙他,他把儒釋道的經典念通了,他要不做皇帝,是個高僧大德。乾隆喜歡讀書,在他手上編這一套《四庫全書》,《四庫薈要》是專門編給他看的,不對外的。《薈要》是精選的,而且完全保存原貌。《四庫》裡頭,因為是公開的,給天下讀書人學習的,這裡頭文字有不利於滿清的統統刪掉了,修改了,有這些遺憾。《薈要》沒有,《薈要》是皇上自己看的,不對外的,不公開的,所以它的價值比《四庫》還高。你就知道,乾隆天天在書房裡看這個東西。
讀書要讀古人書,為什麼?古人書經過歷史考驗的,它要不是好東西傳不下來,誰替它翻印。古時候翻印可難了,我們看到民國初年,你看這些書籍,後頭的定價都嚇人。商務印書館的《辭源》,上下兩冊精裝的,定價多少?大洋五元。五元值多少?四口之家一個月生活費用還有多的。在那個時代,一個人如果說是一個月能夠賺兩塊大洋,四口之家就能夠生活,清苦一點就能過得去,那錢真值錢。我們小時候,銅錢不用了,大概就是我出生那個時候。我出生大概四、五歲,銅錢就不用了,當中有個洞的,滿清錢,那個錢沒有了,用銅元,當中沒有洞的。沒有洞的那一個銅元,上面寫「當十文」,從前銅錢那是一文,就是那一個銅元抵滿清的錢十個錢,抵十個,當十文。三十個銅板是一毛錢,我們吃個早餐,簡單的,一碗豆漿、一個燒餅加一個油條,多少錢?一個銅板。三十個人吃個早餐,一毛錢,這是抗戰以前生活費用。
人民生活雖然收入不多,安居樂業,心是定的。農村裡真的日出而作,日沒而息,沒有什麼胡思亂想的,也沒有什麼電視,也沒有什麼,什麼東西都沒有。天黑了,八點鐘大概都睡覺了;雞一叫,天還沒有亮,都起來了。人身體健康,生活快樂,這種生活以後再也見不到了。現在的人,物質生活好像是豐裕了,科學技術發達,方便了,但是精神生活跟從前比相差太遠了。以前有精神生活,現在人沒有了,現在人身體是機器,那不是人。
下面,我們看「五力」,《三藏法數》裡頭節錄下來的。「止觀輔行問云:名同於根,何須更立?」五根、五力的名稱完全相同,前面叫信根,這叫信力,何必要再立?這裡有解答。「善根雖生,惡猶未破」,善根是生了,五惡沒有破,「更須修習,令根增長」,根成惡就破了,所以叫做力。信有力它就能破惡,惡是什麼?不信。第一個「信力,謂信正道及助道法,則能遮諸煩惱,不為偏小諸疑所動」。重要就這一句,不會被偏、小諸疑,小是小乘,偏是外道,不會被他們所動搖。如果信心不足,很容易受外面環境影響,那是信沒有力。正道,四念處,助道,五停心觀,跟信根裡頭所說的完全相同,但是境界不一樣,前面是初學,這邊是功夫得力了。功夫不得力是屬於信根,功夫得力,從根提升到力。
根成就了,惡破了,這四個字很重要,所有一切修行不能成功的,根沒成,惡還在造。惡裡頭最重要的,念頭,什麼念頭?貪瞋痴慢疑。只要貪瞋痴慢疑在,就是根不得力,你頂多是在五根,你沒有到五力。那怎麼辦?在根上加強。我們的根有,很弱,很容易被別人影響,很容易被別人障礙,讓我們失去信心,讓我們改信別的。今天科學技術這樣好、那樣好,譬如對身體健康,我們相信那個,不相信佛法,不相信自己。信根、信力不容易!真正相信,心定了,外面什麼環境都不能夠干擾我,都不能夠動搖我,我的信心可以轉變境界。我們還是被境界所轉,不但沒有力,連根都保不住,怎麼能成就?
怎樣才算是根?我相信有極樂世界,我相信有阿彌陀佛,我相信我發願能生,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我。只有這個心,其他的雜念全都沒有了,這叫信根。真正相信我決定能往生,不能有絲毫懷疑,不能有絲毫動搖。我們從今而後,就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死心塌地守住一門。自己是這麼做,也勸人這樣做,人家來找我,我就把這個傳給他,自行化他永遠不改。往生的時候做個好樣子給大家看,證明這個會集本是真的,不是假的,沒有過失,沒做錯。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是集解,會集八十三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,它是集大成,註解的集大成。他做得沒錯,不是他自己的意思。雖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,也是他自己的智慧,他給我們選擇的。選擇要有智慧,沒有選錯,選得都很正確,提供豐富的資料給我們做參考,讓我們自己去開悟。都是跟佛一樣的用心,把我們的悟門打開,幫助我們,引導我們,持戒、修定、開悟。要懂得前人的用心、前人的善意,我們感恩的心就會生出來。
「精進力,謂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時,精進根增長,則能除身心懈怠,成辦出世之法」,這是精進力。這一條我們要特別重視,為什麼?因為人生苦短,人命無常,我知道我還能活多久?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每天想著我就要死了,我還能不幹嗎?我就要死了,還有什麼可留戀的?怎麼留戀也沒用,一樣都帶不走,身心世界於我沒有分。什麼時候放下?現在就放下,徹底放下。我就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,願生西方,我就遵從這一部經典,給別人做個樣子。我們一生學教,講經教學,講過的經論總在七十種以上。到晚年,我們精挑細選選擇夏蓮居老居士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選擇了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,專修專弘。我們就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求生淨土,不求長壽,不求名聞利養,世間所有一切於我都沒關係。所以,我們有堅定的信心,我決定會生淨土,決定能生淨土。也希望電視機前面的同學,大家能像我一樣的,跟印光大師學,這些方法印祖教導我們的,我們要相信。
李老師早年,他非常謙虛、非常客氣,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,五年之後,他說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。我說哪個老師?印光大師,是他的老師,他把他的老師介紹給我。印光大師往生了,《文鈔》在世間,每天讀《文鈔》,依教奉行。我書桌旁邊擺的就有一套《文鈔》,每天至少翻個一、二頁,天天不離開老師。老師不必要見面,如果外地到香港來見我,勞民傷財;在家裡面,現在非常方便,現場講經都能收聽得到,都能看到畫面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必要到香港來,我們天天在一起學習,很好!萬緣放下,一心專念,沒有一個不往生,沒有一個不成佛,我們是真正的彌陀弟子,彌陀弟子一定是老實念佛,這就對了。
精進應該是不能把光陰浪費掉,念念是阿彌陀佛,就是諦閑老和尚教的,念累了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。我們一般初學的人有個通病,失念,念念怎麼樣?忘掉了,想起來接著趕緊念,再念念又忘掉了。這個毛病不要害怕,為什麼?每個初學的人都有,你必須要把這個關口通過。通過得保持什麼?我一靜下來,佛號就提起來。應酬沒關係,跟你談話,話說完了我的佛號提起來。這個有榜樣,章嘉大師就是這種人,他持咒,金剛持,你看他嘴在動,沒有聲音。一切時、一切處你去看他,他都在動,他沒有停止的時候。那我們就曉得,他的心是多定、多清淨,他沒有雜念。他教導我們,他沒有什麼思惟想像,我們提出問題,他觀察你,你心清淨,真誠恭敬,他就跟你說。如果有一點點心浮氣躁的樣子,他看著你,看你幾分鐘,等你真正沉澱下來,他跟你講。他不是在那裡想這個問題我應該怎麼答覆你,他沒有想這個,他是直接的,沒有拐彎的。真善知識,大善知識!通過考慮怎麼樣再跟你講,那不是真智慧,不能幫助你悟入。在今天,像這樣的善知識,我不敢說沒有,真的是太少了,一生當中遇到一個都了不起。
對於善知識,毀譽不動心,要動心就完了。我這三個老師,毀謗他們的人都很多,我要受他們的影響,早就離開了。我為什麼不受影響?我親近跟他學,我對他了解,那些毀謗的人沒有在老師面前,根本是道聽塗說,那怎麼可以相信!我們每個星期要見面的。人言可畏!六祖惠能在世,毀謗他的人多少!連五祖都被人毀謗,衣缽怎麼可以傳給他?神秀跟他那麼多年,都不傳給他,傳給一個不認識字的人,大家都瞧不起的人,都罵他。真正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知道,那些人會讚歎;一知半解、迷惑顛倒的他會毀謗,這些人決定是多數的。許許多多人因為毀謗,信心失掉了,不再親近,誰的損失?自己的損失,別人沒損失。但是毀謗那些人他要負因果責任,破壞那麼多人對善知識的信心、對正法的緣分,他障礙了、破壞了,這個要負因果責任。經上說得很好,斷人法身慧命,比斷身命的罪更重。你殺掉他,斷身命,那個罪重,但是破壞他得正法緣分的這個罪,比殺他的罪還重。我們都知道這個罪在地獄。
下面,「念力,謂念正道及助道法」。我們今天淨宗,我們的正道就是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、黃念老的集註。經上教導我們的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蕅益大師說得更簡單,信、願、持名。印光法師繼承了,這個話蕅益大師說的,《印光大師文鈔》裡好多都有,這句話太多了,老人繼承了這個法門。我們今天也繼承了,信願持名,這正道。助道?助道還是這個,這蓮池大師說的,正助是一,不變,一點都不分心。「念根增長,則能破諸邪想」,邪想就是妄念,貪瞋痴慢疑這個念頭斷了,「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」,這是念力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,超越十法界,這是念力。
我們是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這個念要不得力,那是我們的過失。念佛法門最容易修的,你說這裡頭,正道法講的是四念處,助道法是五停心觀,難!比念阿彌陀佛難多了。一句阿彌陀佛,把四念處、五停心觀統統包括在其中,把菩薩的六度萬行也包含在其中。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,世尊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,再擴大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法門,一句阿彌陀佛全部包括。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無上法門,是讓一切眾生,男女老少、賢愚不肖,乃至於犯了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之罪,只要懺悔都能往生。你再找這個法門找不到了,只有這一門,不能不知道。
真難遇到,開經偈上說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彭際清居士說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」,我們這一天遇到了,那是多大福報、多大的善根。遇到沒有把它掌握到,還是半信半疑,還放不下世間名聞利養,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,你就錯過了。要真放下,要真修福,把所有一些功德都迴向求生極樂世界,這個世間我什麼都不要,我才能平平安安、穩穩當當的往生。這個世間有絲毫貪戀,警覺性來了,我到不了西方極樂世界去,我這裡頭有罣礙。一定要捨得乾乾淨淨,隨時可以走,阿彌陀佛現在來,我現在就走了;還有什麼牽掛的,你就走不了了。多少念佛人不能往生,原因在此地,我們看得清楚、看得明白。你不走是你的事情,我決定要去,我決定不再留在此地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