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八十三頁,倒數第四行,從第二句看起:
「又《合贊》曰: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,諸眾生中,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,是故號佛為天人師」。《合贊》這個解釋也非常得體。佛雖然是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,在一切眾生當中,只有人與天能發無上大菩提心;換句話說,在十法界,四聖法界發無上菩提心都沒有。聲聞沒發菩提心,阿羅漢、辟支佛也沒有發菩提心,所以稱他作小乘。再往上面去,權教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,依舊是用阿賴耶識,用得很正。用阿賴耶識就沒有發菩提心,菩提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所以,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叫發心住。往下面看,天道以下的,人道,人道下面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阿修羅不會發菩提心,發菩提心他就不是阿修羅了。十法界裡頭,其他的八界都沒有發菩提心的,所以只有人道跟天道,遇到佛法、遇到這個緣能發起大菩提心,菩提心一發就是法身菩薩。
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?不能說沒有,也不能說有。為什麼?發是發了,力度不夠,遇到境界就退心了。退的多,進的少,向上提升的不多,往下退轉的很多,尤其在現前的社會。一般人都沒有接受過像古時候的紮根教育,古人比我們好,好在哪裡?在運氣好,生在那個時代,重視教育。中國人講教育,跟現在這個教育理念不一樣,中國人的教育是聖賢教育、佛菩薩的教育,不是現在的科學技術的教育,跟這個完全不相同。所以,聖賢教育一定要從根本上下手。小孩三歲以後就算遲了,到六、七歲就沒法子了,所以一定是三歲之前,這個根紮得厚。再加上他自己宿世的善根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,這一生接觸到佛法他生歡喜心,這個有。到現在,有一些小孩聽到念佛生歡喜心,見到佛像生歡喜心,沒人教他,這是宿世的善根,曉得他善根非常深厚。這一世又到人道來,這個善根還能出現。如果遇到這樣的小孩,一、二歲的時候他跟佛就很有緣,就應該好好的教他學傳統文化,就要給他做紮根。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感應篇》、學《十善業》,這樁事情要父母真幹,做他的榜樣,這個根才紮得穩,根深蒂固。如果父母沒有做好樣子給他看,他這個善根很容易就消失掉了。小朋友跟小朋友玩在一起,這種善根逐漸逐漸就淡薄了,到五、六歲可能就沒有了。這是做父母的人要特別留意。
所以稱佛為天人師,而不稱其他的八界。最後,第十『佛世尊』。「《成實論》等開為兩號,以佛為第九號,世尊為第十號。今依《涅槃經》」,念老這個集註是依《涅槃經》上說的,「合佛世尊為第十號」。「佛者覺也,自覺、覺他與覺滿,三覺圓滿,故稱為佛」。這是大乘經裡面很多都是這個說法。佛是梵語,它的意思是覺的意思,覺悟的人。覺悟有三種,第一個自覺,第二個覺他,覺他就是教化眾生,第三個是覺滿,自行化他都圓滿了,這才稱之為佛。自行沒問題,化他就有疑問了。化他圓滿,我還沒有成佛,他怎麼可以成佛?我沒有成佛不就化他沒圓滿嗎?這怎麼解釋?
我們再把它降一等來看,菩薩。菩薩自行化他,化他幫助自行,幫助到自行圓滿,也就是化他圓滿,這個我們能理解。中國古人常說教學相長,教是化他,學是自己成就,教學能夠幫助自己學問成就。自己真正成就,一定要通過化他,不通過化他,智慧不能圓滿。這圓滿是圓滿後得智,自行的圓滿是根本智,像善財童子,他在文殊菩薩會下證得根本智,自行圓滿。通過五十三參,第五十三參遇到普賢菩薩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自行化他都圓滿了,叫三覺圓滿。所以,菩薩不教化眾生,他的後得智不能圓滿,根本智圓滿了,後得智不圓滿,不能稱為究竟佛果,究竟佛果要三覺圓滿。這是佛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教化眾生是必要的一個手段,圓滿自己的三覺。不這樣做的話,這三覺不圓滿,在實報莊嚴土,不能回歸到常寂光,要圓滿才能夠回歸常寂光。
「又《合贊》曰:佛者名覺,既自覺悟,復能覺他。譬如有人覺知有賊,賊無能為」。這個比喻也比喻得很好。賊跟人群混進來了,他當然要下手竊盜別人的財物,可是他的身分被人識破了,他是個賊,他敢不敢下手?不敢。為什麼?這個裡面有人財物丟掉了,肯定是他,這就叫覺他。能覺他了,他不但不是賊,他還會給你當警察,他特別留意有沒有別人下手。為什麼?別人下手,他就告發,證明不是他做的。覺重要,佛這個意思最重要的是個覺的意思,所以它不迷信。
「又佛名知者」,知跟覺的意思很相似。「如《智度論》曰:佛陀,秦言知者」,你看,曾經有這麼個翻譯法,知過去、知未來、知現在,知眾生數、非眾生數,這個眾生是指有情眾生。有情眾生有多少他知道,無情眾生有多少他也知道。這個知就是覺的意思。「有常、無常等一切諸法」,這個他都知道,有常、無常一切諸法。「菩提樹下,了了覺知,故名為佛陀」。這個有常、無常,我們參考資料裡面有這兩段,在第十二頁。有常,「常者,無盡期故」,常就是長久。「清淨法界,無生無滅,性無變易,故說為常」。這個一看我們就曉得了,常是講法性,無常是講法相。宇宙之間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他統統知道,這就是圓滿的智慧。他有沒有學過?學不到的,遍法界虛空界你都曉得,你到哪裡去學?到哪裡去找這個老師?所以這個智慧叫自然智、無師智,完全是自性本具的智慧。
佛陀教育教人開發自性本具智慧,不是從佛那裡學來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我們如果從佛那裡去學,你學到的很有限,甚至於還產生錯誤,曲解了佛的意思,誤會了佛的意思,很多很多這個現象。一定要求真智,真智頭一個,你得用真心,這是先決條件。我們養成一個習慣,用真心,不用妄心,真心是真誠。真心離念,沒有念頭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連妄想都沒有。妄想很難斷,因為我們不知道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是在我們面前,我們茫然無知,從哪裡去斷?所以佛教菩薩,先斷見思,再斷塵沙,最後再破無明,這有階段性的。塵沙跟見思煩惱是一定要斷的,從哪裡斷起?從無我。決定知道這個身心是假的,身跟心都不是我,自性是我。我們要學著不用這個妄心,用真心,真心怎麼個用法?佛講得非常具體,就是十善業,十善業就是真心。
不殺生,決定沒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,傷害眾生等於殺生,念頭都沒有。眾生裡頭頭一個包括自己,這意思就深了,為什麼?我這個身眾緣和合而生,我的心也是眾緣和合而生。身是四大,地水火風,心是受想行識,這就是眾緣和合,從這個地方下手。破身見、邊見、見取、戒取、邪見,這就證得須陀洹果,須陀洹果就恢復兩種能力,天眼、天耳就出現了。所以,有這個神通,有神通的人心一定很清淨。大陸稱為特異功能,早年我在美國見到過,我見到三個人,從中國大陸到美國去訪問的,他們是特異功能。年歲只有二十幾歲,確確實實他有能力看人的五臟六腑。我們同修當中有位太太讓他看,他看了之後指出她肺部,他說妳得過肺病,但是沒問題了,現在完全鈣化了。她非常驚訝,因為這個事情沒人知道,她結婚多年,先生不曉得。她告訴他,確實她得過肺病,部位指得很清楚。因為是鈣化了,所以檢查的時候人家又不說它,沒事情,肺部長個東西,沒事情,已經鈣化了。他把它說穿了。
我就問他們,我說你們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?他生下來就有。我問他,是不是永遠都有?他說不是的,隨著年齡長大他這個能力退化,大概到三十歲之後就沒有了。什麼原因?知道事情太多了,心裡頭妄念太多、雜念太多了,這個能力就會失掉。這跟佛經上所講的道理完全相同。你在沒有染污的時候,把染污放下、離開,你的能力就能恢復。這個小孩生下來就有這個能力,說明他沒有被染污。沒有被染污,我們相信他過去生中修的定功相當深,沒修成,你看又到人間來投胎。投胎不知道,隔陰之迷。如果要知道,繼續修,他的能力就會提升,他不會失掉。他不知道再升,往上提升。
看性是常,永恆不變。「四智心品所依常故」,常就有四智。四智後頭有註解,「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」,四智所依常,常就是真如、就是本性。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用這個心,不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?轉,大乘經教裡頭教導我們,從六、七轉,五、八別去管它。六、七因上轉,五、八果上轉,只要六、七轉了,前五跟第八自然轉。這個真正用功夫就在此地。第六意識分別,第七識執著,訓練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執著,因為執著是染污,執著就生受想行識,執著就有感受。先從感受裡面不執著,修成功了,感受是一味,酸甜苦辣鹹你吃的是一味,把受轉過來了。從這些地方下手。
修平等性,你看,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。這個就是要把我去掉,有我就不平等,我總比別人高一等。所以我是四大煩惱常相隨,染污就從這兒來的,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,就是堅固執著有我。這是我見,不是我身,我身很粗,我見很深。我身,身見初果就破了、就放下了。我見沒那麼容易,我見要一放下就是圓教初住菩薩,就是發菩提心的。《金剛經》前半部是破身見,從相上破的,後半部深,後半部是破見,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這《金剛經》後半部講的。那是什麼?法身菩薩。前面說的,小乘初果到權教菩薩,都是破四相,這裡頭程度有淺深不同。破見也是如此,也有淺深不同。譬如實報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統統都是破四見,淺深不一樣,十住程度淺,十地就深了,到等覺就圓滿了。
所以修行,決定不能夠得少為足,那使你永遠提不上去,要認真努力不斷向上提升,這才是對的。人與天對這樁事情都很難,為什麼?得到一點他就有享受了,貪圖享受,不再向上提升。這種心態一出現他就墮落了,不但提不起來,他往下墜落。墜落也有速度緩急不一樣,心情浮躁的,有這種習氣的話,他墮落得很快;比較穩重一點,他墮落得慢,總是往下墮落。所以四智叫菩提,四智菩提依常、依真性。菩提心,第一個是真誠,真心待人、真心過日子、真心處世,這是應該的。這種人就是大乘根性,這是聖賢的基礎。「無斷盡故,亦說為常」。無斷,斷盡了就是沒有再斷盡的了,無斷盡。這個就是自性,所以這是常。
無常,「世間一切之法,生滅遷流,剎那不住,謂之無常」。這世間一切法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就是這個意思。凡所有相,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全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那個地方遷流。遷流就是生滅不斷,前念滅後念生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,就像流水一樣,這叫無常。這是相,法相就是這個樣子。法性真常,它不變,法相無常,剎那剎那在變。這個剎那是形容,剎那時間已很長了。《仁王經》上,一彈指有六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,我們知道這是世尊的方便說。彌勒菩薩的說法,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,這是真實說法。所以,宇宙之間既然所有一切有為之法統統是無常的,既然是無常,那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話是絕對真實,這些現象什麼?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,這個時候你萬緣放下了。萬緣放得下,好,真心就現前。萬緣是虛妄,虛妄統統放下,自性就現前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佛的教學功德就圓滿了。
底下說「無常有二」,第一個「剎那無常」,謂剎那剎那有生住異滅的變化。這什麼意思?這意思說得深了。一個生滅,它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還分四段,生住異滅,真的有這四段。這個四段的變化太神奇、太微細了,科學家今天看到生滅,生住異滅他沒看到,佛看到了。大乘經上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他看到了。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,統統都是這個現象,極其微細的變化,我們怎麼會知道?我們知道的是什麼?是相續無常,這是很粗很粗的相。這個微細,剎那無常,這是高等科學,現在還沒有搞清楚,現在是搞到剎那剎那生滅。剎那裡頭的生住異滅這四個沒搞清楚,他沒看出來,那速度太快了。
「相續無常」是說「一期相續之上有生住異滅之四相」。譬如人到這個世界上來,有出生,出生之後這個身體住在世間,住個五、六十年,就有異了、就變化了。這個變化是童年、少年、青年、壯年、老年,它變化了,這就是異。生,住的時候它就有異,變化,最後死亡,叫滅了。這叫相續無常,我們看得很清楚,剎那無常我們根本就不知道。《涅槃經》第一卷說,「是身無常,念念不住,猶如電光暴水幻炎」。這就是個比喻,電光就是閃電,人生在世,身體像閃電一樣。暴水就是瀑布,從高到下,水從上面落下來。我們看大瀑布,水流得非常壯觀,那個水相續不斷的在流。幻炎,炎是火焰,火焰如幻。你細細觀察古時候點的油燈,現在你看點的蠟燭,你看蠟燭的火焰,一閃一閃的,不住,它無常。《大智度論》第二十三卷曰:「一切有為法無常者,新新生滅故,屬因緣故。」就是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這個我是佛說的,釋迦牟尼佛說的。一切有為法,就是生滅法,統統是因緣生法,因沒有了,緣斷了,這個相就不見了。相怎麼存在?因緣不斷,因緣相續,相是果,因、緣、果相續。這當中有一個斷了,整個就沒有了,這叫無常。
我們看文,繼續往下看。有常、無常等一切諸法,菩提樹下,了了覺知,稱他為佛陀。「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盡不盡、動不動,一切世間了了悉知,故名為佛陀」。這也是解釋這個意思。盡、不盡,《瑜伽師地論》八十七卷,這記得很清楚,第二十五頁有說,「謂彼諸行、於未來世,衰老法故,說名盡法」。法是無常的,盡是什麼?盡就是它滅了,或者接近滅的時候,生住異滅,接近滅的時候,這是盡法。不盡法,無為法,無為法不盡,為什麼?它常住。「無為法離生滅之相」,所以它無盡,「又有為法之緣起,一多相即,故為無盡。無為法之無盡,權教所談,有為法之無盡,實教所談,華嚴宗盛談此義」。
無為,沒有生滅,沒有相,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永恆不滅,這叫無盡,這無為法。有為法裡面,它的緣起一多相即,故為無盡。一多相即很不好懂,可是我們用萬花筒就很容易明瞭,為什麼?萬花筒就是一多相即的相。這萬花筒,構造很簡單,裡面三片玻璃,這前面只有幾片不同顏色的碎紙片,放在這邊。你只轉動,這是一多相即,一即多,多即是一。你只轉動它,它現出的圖案無量無邊、無盡無數,還找不到兩個相同的。可以做試驗,稍微轉動,它變了,我們用照相機把它照下來,你照個一萬張,對照一下看,有沒有找到相同的?找不到。無常、無盡,這叫有為法,有為法裡頭也有無盡的意思。無為法的無盡,權教常說,三賢位的菩薩常說。有為法的無盡,實教所談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就是一乘教,它們常常說,說什麼?性相不二、性相一如。權教是把性相分開了,實教,權實是一不是二,無論從性、從相都能看出它無盡,性無盡盡,相也無盡盡。
「《維摩經.菩薩行品》曰:何謂無盡?謂無為法」,這是一乘教上常講的。「註曰:肇曰」,僧肇大師說,「有為法有三相,故有盡。無為法無三相,故無盡」。「《大日經疏》十四曰:無盡者,即是無相別名」。有三相,無三相,這個三相就是我們現在科學裡頭所說的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佛教裡面所說的阿賴耶的三細相,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。有為法是阿賴耶的三細相,所以有盡。無為法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,這三相沒有了,所以叫無盡。
下面說動、不動。動不動,「欲界之法,無常迅速,故為動法,上二界之法長久,故名不動法」,上二界是色界、無色界。這動是什麼?心動,念頭在動。念頭在動,表現在物質的現象,全部都在動。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,相確確實實是從念頭生的,證明佛經上講的「相由心生」是決定正確的,科學做了證明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是正確的。欲界念頭太多,欲望沒有止境,所以它是動的。色界、無色界他入了禪定,他們能夠把意念集中,佛經上說的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他們能夠制心一處,所以不動。這個就是色界跟無色界,色界修四禪,無色界修四空定。
「《佛遺教經》曰:一切世間動不動法,皆是敗壞不安之相」。一切世間,這是講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裡面,不動法是上二界,動法是下面欲界,欲界有六層天都是動的。波旬是第六天主,他要不動就好了,不動就不障礙學佛的人修行證果,他動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,他還要來擾亂,讓佛表演降魔。大乘法裡面,動、不動是一不是二,所以大乘法裡頭八相成道沒有降魔。大乘法裡頭沒有魔,小乘有魔,大乘沒有。為什麼?大乘萬法皆空,無有一法可得,動與不動都不可得,哪來的魔?盡與不盡不可得,動與不動也不可得。所以《遺教經》上講,一切世間動不動法,皆是敗壞不安之相。
「《維摩經》五」,鳩摩羅什大師說的,「欲界六天為動法。上二界壽命劫數長久,外道以為常,名不動法」。外道這個意思很廣,心外求法叫外道。學佛的人,也在心外求法,叫門裡外,佛門裡面的外道。佛法是心法,心法要向內求,不能向外,向外求不到。換句話說,所有一切大乘經是心裡頭流出來的,從哪裡求?從內心去求,一切法統統可以得到,向外求就錯了。內是自性,佛從自性當中流出來,我們從自性當中也能流出來,流出來跟佛的完全相同,一字不差,你才曉得這是自性本具。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我們對這些經教要深信不疑。我們求什麼?求見性,果然見性了,什麼問題全解決了。真正像《心經》上所說的,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,這一句話,離苦得樂,離苦得樂是佛法終極的目標圓滿達成,不是妄語、不是戲論。這一句裡頭,盡不盡、動不動,一切世間了了悉知,沒有一樁不知道的,故名為佛陀。佛陀就介紹到此地。
下面介紹世尊,「世尊梵名薄伽梵」,意思是「圓備眾德」,圓是圓滿,備是具備,德行到這個時候圓滿了,沒有一樣欠缺的。「為世欽重」,為世間人尊敬你、敬重你。這都是實至名歸,這是我們要學的。需不需要宣傳?不需要,自自然然的。需要宣傳、需要別人讚歎,那是自己沒有實德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正有實德,諸佛讚歎你,菩薩讚歎你,天人讚歎你,鬼神讚歎你,這個世間沒有人不讚歎。為什麼?讚歎你又一尊佛出現世間了,又有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把性德圓滿彰顯利益眾生,用不著去邀名。名利是人之所好,要真的,不能搞假的,假名會惹來災難,名實不相符,很苦;名實相符,你身心清淨,一塵不染。
所以求學,首要的把好名這個煩惱、這個念頭把它打掉,財色名利統統給它斷絕,你的道業進步就非常快速。現在雖然沒有這個障礙,你心裡頭有這個東西,有這個種子、有這個習氣,它就障礙你進步。一遇到這些緣你就亂掉了,你把握不住,一定退轉,甚至於整個被破壞了,你走到邪道,你走向歧途,那就錯了。初學的人,世尊教導我們最好的方法,不離開經教。不離開經教,真正能得到經教的教誨,真正能懂得如來真實義,那就要靠真誠。真誠心、恭敬心,這兩個最重要的,還要兩個幫助的,要大慈悲心、要真信心。能具足這四個,決定沒有問題,你是真正如來弟子,你真正會有成就。「故號世尊」。
下面,「《成實論.十號品》曰:如是九種功德」,指前面的九號,佛號全是自性功德的名號,前面九個具足了,「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,故名世尊」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這三世,講時間,十方講空間,用現在話說,在無盡時空當中,你是最值得一切眾生尊敬的、尊重的,這叫世尊。「又《智度論》以佛為第十號,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」。《智度論》裡頭說的也很有意思,前面這十德統統具足,為三世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尊重,這個是總號,沒有人不尊重的。「與此開合稍異,義無不同」,從意思上講完全相同,只是開合不同而已。可見得這個十號,諸經所翻符合梵文的原意,沒有絲毫錯誤。
再看底下這一科,「住世度眾」。
【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。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。】
我們看到這一句,知道世間自在王佛出世,世饒王福報大。從哪裡看?從壽命看,他教授四十二劫,釋迦牟尼佛教授四十九年,人壽命愈長福報愈大。這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,阿彌陀佛的因地,久遠劫之前,這一品經是講阿彌陀佛的歷史。這個歷史從頭講起,他以前生生世世學佛這就不談了,從發四十八大願開始講起,為什麼?跟極樂世界有密切的關係,這個關係很近。阿彌陀佛久遠劫的修行那個關係遠,這個關係近。他發了個大心,這個大心是從真心裡頭發的,不是妄心。妄心,世間自在王不理他了,笑笑而已。發真心,發真心就一定要幫助他、要成就他,真妄不一樣。發一個什麼真心?看到六道眾生苦,佛在因地,看到之後就發了個心,想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裡面的六道眾生,特別是六道裡頭苦難眾生,幫助他們離苦得樂,就發這個心。這個心是無上菩提心,這個心不得了,不是說假話,他要真幹。
六道眾生迷得深,就是煩惱深、業障重,煩惱跟自性完全相違背。用中國人的話來說,六道眾生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無信。這樣的心態連畜生都不如,你說多可怕!幫助他離苦得樂,苦從哪裡來的?樂從哪裡來的?這個佛知道,阿彌陀佛雖在因地也知道。苦從迷而來,對事實真相不了解,對事實真相看錯了、想錯了。看錯、想錯了就造業,業就有報,業有善惡,善,六道裡頭的三善道,果報,惡是三惡道。善惡業都叫染業,為什麼?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,有善有惡都是染。善比惡比較容易好受一點,苦中還有樂;惡業裡頭只有苦,沒有樂,那叫真苦。解決的方法佛知道,要幫助他破迷開悟,迷破了,苦就離開;覺悟了,樂就得到了。用什麼手段?用教學,這個法藏清清楚楚。但是苦難眾生這麼多,這怎麼辦?必須有很大的一個地區,把這些人接引過來,好好的教他。教學必須要離開那個環境,在那個環境裡頭教學非常困難,它是個染缸。唯一的辦法,就是把他從染缸裡撈出來,放在一個清淨環境裡頭教。這就是他理想這個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怎麼建法?
佛就給他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剎土,並且示現給他看,讓他一個佛剎、一個佛剎裡面去參學,自己去看。別人有好的地方,你覺得好就採取,不好的把它改革掉,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講的觀光、考察,取人之長,捨人之短,這樣建立一個道場。他不是建立個國家,自己沒有做國王、沒有做天帝,沒有。建立一個道場,極樂世界是個道場、是個學校,修學的環境。佛搞這個,給我們做榜樣、給我們做示範,純粹是修行場所,這裡頭沒有士農工商,只有佛跟菩薩,佛是老師,菩薩是學生。學生裡面,有高級的,實報土是高級的,高級班;方便土,中級班;同居土,初級班。它分的有初級、中級、高級,同時教學。確確實實所取的是每一個佛國土裡頭的真善美慧,極樂世界全有,諸佛剎土裡面不善的,極樂世界完全沒有。這個修學的環境太好了,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,只有這一家。諸佛如來看到了歡喜,沒有嫉妒的、沒有障礙的、沒有毀謗的。而且佛與佛都讚歎,把業障重的、煩惱深的、不好調教的,全都送到極樂世界,讓阿彌陀佛來調教。這是我們看到諸佛如來真實慈悲、真實智慧、真正的度量,真是所謂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真能包容,所以有這樣偉大的成就。
此地,我們看到世間自在王佛,當時『在世教授四十二劫』。當然,人的壽命跟佛差不多,釋迦佛出世,那個時候人壽,平均人壽一百歲。世尊八十歲走了,緣盡了,魔王波旬請佛入般涅槃,佛答應了。佛還有二十年壽命,這二十年的福報,就留給後世學佛的弟子衣食住行之所需。出家人享受的佛的福報,佛照顧出家人,出家人不要操心,不要自己去尋找。自己去尋找,苦!自己尋找,你心不在道,佛不管你,你自己有辦法,你搞你的去。凡是自己搞的,都會墮落、都離不開六道輪迴,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,一定要對佛有信心。既然出家了,把整個身心奉獻給三寶,三寶加持你,佛菩薩照顧你,一生不要為這個操一點心。我聽了這個話高興,這太好了,太難得了。人生在世,衣食住行這是大事,可以不操心,這個好處到哪去找?我就相信,一生確確實實統統是佛菩薩安排的。逆境順境、善緣惡緣統統遇到,在這裡頭去磨練自己。
自己生活所需的,早年所需的是經典,我什麼都不求。老師教我的這些經,有些參考書,那個時候買不到。《藏經》只有寺廟裡頭有,自己需要去讀經,要到寺廟去抄,單行本外頭沒有人賣,非常缺乏。我學經教,需要用的參考書,當時香港智開法師,跟我同年,他幫我很大的忙。我沒有錢,書也買不起,他可以把書先送給我、寄給我,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我就寄給他。這個忙幫太大了,幾乎我所想要的他都能幫我找到。我這些東西都是線裝書,那非常寶貴,有一些在佛陀教育基金會,還有一些在澳洲,都是木刻版本線裝書,現在愈來愈可貴。有一部分我把它做底版去影印,流通,像《華嚴經疏鈔》,原版是線裝的,四十冊。八十卷,兩卷一冊,四十冊,現在我們精裝五冊,《華嚴經疏鈔》、《華嚴經合論》統統印出來了。印出來的好,我喜歡用印出來的,為什麼?在上面可以做記號、可以寫字。原書決定不可以,原書要留給後代,我們在書上寫了,後代人不方便。這是自古以來,善本上面決定不能把它弄髒、不能損壞、不能在上寫字。現在影印就不要緊,影印就可以了。
所以從這裡看,佛的福報多大,人的福報多大!人壽,講經教學四十二劫,這是弘法,壽命就不止了。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壽命八十歲。「時為諸天及世間之人民,演說經文,講論道法與道要。道者,覺悟之路也」。佛道是什麼?覺悟之路,覺悟的門道,覺悟的途徑。「《俱舍論》曰:道義云何」,道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?「謂涅槃路,乘此能往涅槃城故」。這裡說個涅槃城,涅槃城是比喻,你遵循這個道路,你能證得大般涅槃。
涅槃城,這是比喻,「涅槃為聖者之所居」,故把它比喻作宮城。像皇宮,紫禁城一樣,這是人間最寶貴的,皇上所居住的地方。這個涅槃城是什麼?在淨土宗,常寂光淨土,這涅槃城。一切大乘經裡面稱之為自性,圓滿證得真如自性,叫涅槃。涅槃的本意是滅,苦集滅道那個滅就是涅槃。滅什麼?滅煩惱、滅生死,取的是這個意思。三種煩惱,兩種生死,三種煩惱是見思、塵沙、無明,兩種生死是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統統都滅掉了。變易生死滅掉了就回歸常寂光,所以常寂光比喻作涅槃城。等覺菩薩到妙覺還有一次變易生死,這一次滅掉之後,再就沒有了,實報土不見了。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,佛的實報土有現象,真的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常寂光沒有現象,三種現象都沒有,不是物質、不是精神,也不是自然現象,所以得大自在。身心跟一切諸佛的常寂光融成一片,經上,大乘經上也稱為大光明藏,大光明藏就是涅槃城、就是淨土的常寂光淨土。
《長阿含經》第四卷裡頭說,「沸星得最上道,沸星入涅槃城」。沸星是人民,他得最上道,他入涅槃城,這是把涅槃比喻作城市。「《智度論》二十曰:諸法實相是涅槃城,城有三門」,怎麼進去?有空門、無相門、無作門,無作也叫無願。這三樣我們前面學過,叫大三空三昧。這三個門,任何一個門都能進去。佛教導我們八萬四千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走到最後就剩這三門,隨便從哪個門進去。證得大涅槃了,在外面沒進去是有三門,進去之後沒有了,全得到了,究竟圓滿證得。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下頭又說,「又《華嚴大疏》」,《華嚴大疏》就是《華嚴經疏鈔》,清涼大師註的,「曰:通至佛果,故名道」。佛所說的這些法,都能幫助我們達到成佛的境界,所以叫道。「道法者,至涅槃正道之法」。在本經,就是信、願、持名,這是道要。「道要者,佛道之樞要也。如《讚阿彌陀佛偈》曰:究暢道要無障礙」。這首偈子裡頭提到這個名稱,道要沒有障礙。我們今天學淨土,得到這一部經,這一部經就是道要,就是成佛證得大涅槃的道路,最捷徑的道路、最穩當的道路、最可靠的道路、最快速的道路,實在是難得。
真正要想自己成為大法師,大法師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但是在現前末法時期,見性很難,等同見性能做得到。學海仁老法師,我跟這位老法師有一面之緣,一九七七年,他住在香港,我去參訪這個老人。這個老人一生專攻《楞嚴》,那時候香港人都稱他為首楞嚴王。我到這裡剛好是講《楞嚴經》,所以去見他老人家,向他請教《楞嚴》法要。他的學生只有六個人,做他學生的條件,要背《楞嚴經》,還要背註解,可不容易。他用的註解是蕅益大師的《楞嚴經文句》,當時我也找到這部書,線裝本十本,蕅益大師作的,是線裝書。連經帶註都要能背,他才收你做學生,所以一生只有六個學生。其中大光法師跟我最要好,是他六個學生之一,告訴我,老師教他們非常嚴格。《楞嚴經》跟註他自己能背,你學到背給他聽,你錯字、漏了句子他馬上就呵斥。所以他學生都不錯,他學生大概現在一個都不在了,後面沒人了。
《楞嚴經》是好,開慧的《楞嚴》,成佛的《法華》。但是我們看現在人,學《楞嚴經》沒有開悟的,不如這部經,這部經照這個修行真有往生的,往生的人很多。劉素青居士為我們示現自在往生,我聽說她壽命還有十年。她的妹妹劉素雲在她面前談起,哪裡去找個人來做個實驗,證明專修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就是夏蓮老這個本子,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證明它真正有效,做個證。她當時聽了一口答應,我來做,就這麼簡單。往生大概十幾天之前,十六天,劉素雲有報告,報告很詳細,她就聽到一個聲音,這個聲音告訴她一個數字,二0一二一一二一一二,就這麼幾個數字。她把它記下來,給她姐姐,她姐姐看到之後點點頭,也不說話,就放到口袋裡去了。劉素雲就想到,二0一二大概是年;一一是月,十一月;二十一是日子,二十一號;十二,應該是中午十二點鐘。果然沒錯,她走的時候一分一秒不差,就是那個時間走的。走之前跟大家談笑風生,若無其事,時間一到她就走了,滿面笑容。她說她表演跟大家作證,這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真的,不要懷疑,黃念老的註解是真的,我們在一起學習是真的,不是假的,她來作證。不容易!所以,道要就是這部經,到我們這一代才出現,至涅槃正道之法就是信願持名,這就夠了,其他的不需要了。
下面一段,「聞法發心」,說法的是世間自在王如來,聞法的是世饒王。「世饒王見《漢譯》」,《漢譯》的經文說,「世饒王,聞經修道,歡喜開解,便棄王位,行作比丘」。義寂大師說,「準彼經文,世饒王者,亦為法藏在俗時名。蓋《漢譯》之文甚為明確,作國王時,名世饒王,出家後,即法藏比丘」。這個交代很清楚。這個國王一定是非常仁慈,有智慧、有德行,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,人民安居樂業。這個名稱是個尊號,世間,饒是豐饒、豐富,這個國家能夠看得到。他聞經,聽世間自在王講經教學,他聽經、修道,真聽懂了,真正開悟了,所以『聞佛說法,歡喜開解』。便棄王位,出家了,把國王讓給別人,自己出家修道。釋迦牟尼佛十九歲把王位繼承權放下了。
漢朝時候,這個地方講《漢譯》,《漢譯》好像有兩種,一種安世高的,失傳了,我們不知道是哪一種,兩種的哪一種。安世高他也是王太子,安息國的太子,父親死了之後,他繼承王位。他做了半年,把王位讓給他叔叔,他出家修行。後半生在中國,是中國早年譯經法師裡面最出名的。他翻的經翻得好,他是意譯,跟鳩摩羅什大師一樣,他不是直譯,經文上的意思,完全用中國文的文法把它寫出來。不像玄奘大師,玄奘大師是直譯,直譯不好懂,因為印度梵文文法跟中國不一樣,讀起來不順暢。所以,安世高譯的中國人特別喜歡,鳩摩羅什大師譯的也非常受中國人歡迎。安世高在中國做的示現,捨棄王位,出家修道,他法緣在中國,到中國來參加譯經、講經、教學,稀有難得。
義寂師說,世饒王也是法藏在俗時候的名字,做國王的時候,大家稱他世饒王。所以,《漢譯》這段文抄在此地,文字明確。出家之後,這就是法藏比丘。阿彌陀佛的歷史從這兒寫,從這裡寫起,因為這個地方與極樂世界有密切關係,緣怎麼來的,我們就知道了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