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一十五頁第四行,經文:

  【調眾生。宣妙理。】

  「調者,和也。眾生者,一切有情」,這個範圍包括很大。「宣者,示也」,宣示。「妙理者,實相之理體,亦即《法華》佛之知見也」。教化眾生,這個把宗旨宣示出來了,要怎麼樣去教化眾生,幫助眾生。首先要幫助他破迷開悟,然後要調和眾生。和是六和。

  六和裡面第一是「見和同解」,我們現在所說的建立共識,這一點很重要,共識是一切和睦的根本。大家居住在一起,必須要有規矩,要有個公約,這就是「戒和同修」,人人都要遵守規矩。中國在古時候,家庭有家規,一個家庭上上下下二、三百人,這是普通家庭,人丁興旺的有五、六百人,沒有規矩就亂了。所以戒和同修。「身和同住」,互相照顧,互相關懷,互助合作。「口和無諍」,沒有爭論。「意和同悅」,在一起生活歡歡喜喜,這個叫幸福,叫美滿,這是家庭的幸福。最後一個,「利和同均」,家人,物質生活環境平等的,收入統籌,支出也是統籌,專門家裡有管事的人,叫管家,家有家長,這個家才整齊。所以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
  中國的家一直傳到清代末年民國初年還有,抗戰之後沒有了。維繫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,帶給社會安定和諧,太平盛世,家的貢獻最大,沒有家和就沒有國治,叫家和國治。所以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,對中國傳統的家非常懷念,制度是很嚴謹,不像現在個人這麼自由。這種個人自由,在古時候是放蕩,為什麼?違背了倫理道德。中國的倫理道德就是佛所講的戒律。所以家和萬事興,首先要調和眾生。剛才說了,調和眾生最重要的建立共識,『宣妙理』就是建立共識。這個共識是實相的理體,太好了,不但是大眾的共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學佛的佛弟子,全都建立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。這一句話就是《法華經》上講的佛之知見。

  「佛知見」,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,這是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面節錄出來的。「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」,了是明瞭,清清楚楚明瞭諸法是一切法,一切法的真相,實相就是真相,真相就是一切諸法的理體,這個叫佛智慧。「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」。二智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。一切種智,一切就是一切智,一切智是從體上講的,道種智是從用上講的。小乘知道一切智,一切智是知法總相,一切法共同的相,那就是空,一切法的體是空。也就是說一切法是從空生有,有從哪裡來的?從空來的。所以空叫真空,不是空無,說空什麼都沒有,不是的,它有。有,為什麼說它空?它沒有現象。今天科學所說的三種現象它都沒有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三個都沒有,所以叫它空。但是什麼?它能生三種現象,能現三種現象,所以它就不是真的空,不能當無講。所以「真空不空,妙有非有」,有是從相上說的,三種現象有。雖有,它是幻有,它不是真有,為什麼?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

  這是相,相的實相、體的實相統統都了解、都明白了,人的心定了。真正明白了,在一切人事物當中不會計較,不會執著,這才能和。不了解事實真相,他有執著,他有分別,每個人看法不一樣,想法不一樣,都以為自己是對的,別人是錯的,衝突就發生了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現在這個社會衝突特多,到處都是的,家庭裡面父子衝突、夫妻衝突、兄弟衝突,對人的衝突,跟事的衝突,跟天地萬物的衝突,造成今天社會的狀況。這一樁事情只有佛徹底了解,不了解就不能解決,了解之後才能解決。但是佛說的又沒有人相信,這種嚴重衝突造成的混亂沒完沒了,這是我們現前遭遇到的狀況。

  我們有幸看到中國古代留下來這些典籍,看到了佛的經教,學習了這幾年,對這個事情逐漸明白了。我明白,別人不明白,我一個人解決不了大眾的事情。所以,「調眾生,宣妙理」就是教學,我們應該肩負起這個使命,要盡心盡力去做。我們在實驗做,做了這段時間效果不彰。那這是什麼原因?我們的功力不夠,理沒透徹,行不踏實,別人有疑惑是當然之理。為什麼?自己也有疑惑,怎麼能叫別人沒有疑惑?自己要怎樣才不疑惑?得深入,古人常說的,深入經藏。不是講廣學多聞,不是的,是講深入經藏。唯有深入經藏,才能把自性裡面的經藏挖出來,這挖寶。因為佛經是真實心中流出來的,我們如果也把真實心找出來,這問題解決了。

  真實心裡頭有實、德、能,實是真實,一絲毫虛偽都沒有,這是真實;真實起作用就是德,所以不真實的心只造作,叫缺德。中國古聖先賢傳的這個德不多,十二個字全包括了,這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,就這十二個字。如果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跟這十二個字相應,沒有違背,這是有德。真實起作用,這是道德。能,能是智慧,能是善巧方便,你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,你知道要用什麼樣的方式、方法來教導他,決定收到效果。我們今天缺少的是這個,缺少實、缺少德、缺少能,所以我們來搞這個弘法利生的事,搞得很辛苦,收不到效果,不是別人有問題,問題出在自己身上。記住,聖賢之道,永遠不會責怪別人,所有一切的過錯都從自己身上發的。所以要認真反省,反求諸己,改過自新,力爭上游,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境界,提升自己的德行、學問、方法,才能把這一樁事情做好。

  「故就智體而云知。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,故就眼而云見」。佛知佛見,叫佛知見。「得此佛知見,有開示悟入之次第,初於十住位斷一分之無明,得少分之知見」,十住,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十住菩薩,這叫開佛知見;十行,示佛知見;十迴向,悟佛知見。「乃至於十地終斷盡無明,知見圓明,謂之入佛知見」,這入了。此地所說的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這是三賢位,這是屬於別教,不是圓教。別教十地,入佛知見。圓教,那就是十住,初住就入佛知見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「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,為開示悟入此佛知見也」。釋迦牟尼佛出世在這個世間,為什麼?就為這樁事情,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這就是佛教在這個世間千百年之間,世尊往後末法還有九千年,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、在六道,都是這一樁事情,如何幫助眾生開悟。

  開悟有大小淺深不一樣,分四個階段。我們今天開了,得少分佛的知見,還不得受用。那受用怎麼樣?受用是一定要從行門下手。我們知道的沒做到,從做到當中,你一定會知道得更深更廣。好比世尊為我們講這部經典,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聽清楚、聽明白了,有了信心,有了願心,沒去過,要我們來講西方極樂世界永遠講不清楚。釋迦牟尼佛去過了,我們去了之後,回來的時候講,那就跟世尊講得一樣,字字句句能攝受人心。我們現在人是聽懂、聽明白了,不能攝受人心,這就是力量不足。力智不足,是因為解得不透徹,雖然信,信心不夠堅定。

  我們再看註解,「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乃宣妙理也。令一切有情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,乃調眾生也」。這是教學真正收到效果,眾生悟了。開示悟入淺深次第不一樣,開好比是說明,我們到博物館參觀,沒進去之前,有個說明會,有解說的人把這些珍藏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報告。我們去了,要想去看看,見到了還是看不懂,解說員再給我們指示,一樁一樁指著這是什麼,這是什麼,我們明白了。明瞭之後得要覺悟,這個覺悟是自己的事情。開示是老師的事情,解說員他的事情,開示;我們自己要悟,要能契入境界。所以對聽的人有這個功能,真正體會到這個古物的價值,它代表的意義,這樣才能夠入這個境界。從這一樁事情要是悟入得深,能了解當時社會狀況,能體會到古人的智慧,古人的理念、方法、經驗,從這體會,應用在我們自己身上。我們在這個生活上、工作上,遇到些困難,馬上就想起古人用什麼樣的道理、什麼樣的方法把它解決了,提供我們非常好的參考資料。事雖然不一定是相同的,理是相同的。這叫調眾生。

  下面舉個例子,「調和琴弦」。中國古時候的琴是五條弦,叫五弦,「以發正音」,這音才正。「調和眾生,令契中道」,契中道就是開智慧。開智慧,智慧正,理念正,思想正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自然契合性德。性德是自然的,絕不是哪個人製造的、建立的,要求別人做,不是的。父子的親愛是天性,沒人教,那是真愛,一絲毫虛偽都沒有,這就是自性,自然流露的。恭敬,全是性德,孝跟敬是性德的根,這根本。其他的德目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都從這裡生出來的,那是細目,根就是孝跟敬。

  印祖在《文鈔》裡用誠敬,真誠恭敬,這都是講到根本,根本的根本。作人、作聖人、作佛都要用這個根本,沒有這個根本,無論做什麼事情,人天以上的善道大概都得不到。好事做得很多,不孝父母,不敬祖宗,不敬老師,這根本沒有,做再多的好事,沒根。你說你真正做好事,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。怎麼能把父母丟掉?把老師忘記了?這不可能的事情。念佛的人,念一部經,念幾聲佛號,都要把功德迴向給父母,迴向給老師。這表示什麼?沒把根本忘記,念念跟根本黏住沒脫節。我們細心思惟這一生,思想言行,挫折失敗,或者成功順利,細心去思惟,找它的原因,你會找到。順利成功靠孝敬,所有的挫敗都是在孝敬上缺了德,表面看好像很成功,最後慘敗,來生墮三途就是慘敗,這個事情可太多了,不是假的。所以要調眾生,先調自己,自己沒有六和,沒有三福六和,這兩句做不到。調眾生,宣妙理,幫助大家建立共識。

  「淨土法門,是佛知見。持名念佛,即從容中道」。這是一個暗合道妙的大法,可惜知道的人不多。見到這個法門,聽到這個法門,能生歡喜心,能依教奉行,必定是具足孝敬大根大本之人。他對淨宗並不很了解,他有那一分孝敬的心,他一樣的成就,圓滿的成就,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,非常自在瀟灑的走了。我們看到、見到的不少,是真的,不是假的,他所憑的就是那一分誠敬。所以我們要學,要從根上學,根愈深愈好,愈大愈好。怎麼樣叫大?心大量大根就大,心深量深根就深。這也就是說菩薩教化眾生所必須具備的頭一個條件,眾生理明白了。

  底下是「示福」。

  【貯功德。示福田。】

  這是眾生歡喜的,要『貯功德』。「貯者,積也。福田者,夫世間種稻之田,稱為稻田」,用這個來做比喻,「為眾生植福之所,稱為福田」。我們種稻,叫稻田,能收成稻穀;你能種福,福田,你就能夠得福報。哪些是眾生植福之所,你要認識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貯積多德,名貯功德。現受物供,故名為示。生世福善,如田生物,故云福田」。示,要做給別人看,我怎樣種福田,種給你看。「《甄解》曰:福田者,供養如來,所施雖少,獲福宏多。猶如良田,所種雖少,收實甚多」,《菩薩本行經》裡頭說。「所以佛為福田,貯無上功德故也」。「以上諸釋,皆與今經相契」,所說的跟《無量壽經》講的相應,都是以如來是福田,三寶是福田。現在人不知道,為什麼不知道?現在世間沒有三寶了。三寶有個樣子,但是它變質了,三寶的德看不到了,三寶的教聽不到了。

  佛在世,言行舉止大家見到,真尊敬,真把他當作寶,心目當中都把佛陀看作大善知識,想親近他,想跟他學習。今天沒有這種人了。我們自己做得還不夠,也有一些人把我們當作不錯的,對我們恭敬,我們自己想一想,有時候很慚愧。為什麼?要從實德能的標準來看,我們差得太遠太遠了,怎麼敢接受別人恭敬,怎麼敢接受別人供養。所以遇到這些事情,我們要把功德供養分給大家,為什麼?諺語有云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」。我分給大家,將來還的時候,有人幫助我,大家一起還;我一個人收來,將來是一個人還,還不起。所以輾轉布施,輾轉供養,我這個田不好,收成不多,別人田不錯,我供養他,種到他的田裡頭去。這些道理都要懂。

  現前受的物質的供養,這叫示,生世間福善,做給別人看。哪些事情?下面說,「又《俱舍論》有四福田」,這說得很具體。「一趣田,畜生也」,供養一切畜生。在佛門裡面,出家人每天出去托缽,這些食物確實有很多剩下來的,吃不完剩下來。剩下來,不可以留到第二天,怎麼辦?供養畜生,布施給畜生。第二種苦田,苦田是「貧窮困苦之人」,也是出家人布施的對象。第三種是恩田,父母、對我們有恩的人,我們在苦難當中,曾經幫過我們的人,要念念不忘,這是知恩報恩。或者有差別因緣,於我有恩的人對我產生誤會了,我們只念恩不念怨,成就自己的大德,成就自己深厚的德行。有耐心的等待,十年、二十年之後,誤會澄清了,他對我們看法會改變。也等於是一次考試,我們考試及格了,通過了,大家生歡喜心。所以人在世間,決定不能跟人結冤仇,冤家宜解不宜結,過去生中有怨,要把它化解;這一生當中不跟人結怨,別人以再大的誤會對我,我們也若無其事,絕不把它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,只看到他對我有幫助,對我有照顧,常存這個心,常行這些事,你往後的果報愈來愈殊勝。為什麼?佛菩薩保佑你,鬼神擁護你,往後愈來愈好。年輕的時候受苦不怕,精神體力好,能應付得過去。所以福報不能在年輕時候享盡,老年苦是真苦。老年有人照顧你,有人關懷你,有人幫助你,老的時候沒痛苦,全靠少壯積德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讓自己度過幸福美滿的晚年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
  第四個德田,德田是「三乘之賢聖也」。《俱舍論》是小乘論,中國過去小乘兩個宗,有俱舍宗,依這一部論典建立的宗派。三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三乘賢聖是種福的對象,你能對他們恭敬,對他們供養,這個福田很大,得福很多。什麼原因?幫助他教化眾生,幫助這些人建大道場,建大法幢,講經教學,弘法利生,這個功德有多大。你能夠幫助這個功德,成就這個功德,布施不論多少,都在那種真誠恭敬心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裡頭講了一個故事,一個貧苦的女孩子,身上只有兩文錢,走進一個寺廟,這兩文錢供養三寶,誠心,真誠心,盡其所有的都拿出來了。寺廟住持給她祈福,親自給她迴向,給她祈福。後來她做了王妃,有一天又經過這個廟,很喜歡,小時候在這裡燒過香。這一次來了,帶的錢不少,供養一千兩黃金,大功德主!老和尚叫他小徒弟給她迴向,她非常不高興,找老和尚論理,年輕時候,我兩文錢,你老人家親自替我迴向,今天我供養千金,你怎麼只找一個徒弟敷衍,好像敷衍塞責。老和尚告訴她,當年妳貧困,妳那兩文錢是真心,我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;今天妳這千金在妳的身分上,算不了一回事情,小事一樁,我的徒弟給妳迴向,可以了。這就是說,供養的財物不在乎多少,在乎心,心誠,那兩文錢超過千金。今天來的時候,帶著傲慢的心,不是恭敬心,錢雖然多,心不一樣,所以這個布施的功德不如從前。我們細細想這個道理,老天真公平,富貴人不是生生世世富貴,他就是修福也修不過窮人,所以窮人來生就富貴,富貴人來生就貧賤,就顛倒了,很有道理。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要從真實心中作,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,這也是近代量子力學家所提出來的「以心控物」。賓主要分開,物質是賓,起心動念是主,起心動念要真誠,這就對了。

  真正修福,還是有福的人他才修得上福,沒有福的人修不上。怎麼呢?他把福田認錯了,不是種福的那個地方他去種福,將來沒有福報,所以要認識真福田。印光大師一生接受四眾的供養,你看他是怎樣「貯功德,示福田」,他怎麼做的?他把所有的供養都用在印送經書上,他就做這一樁事情,這個福報太大了。這佛經上常說,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叫財布施,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功德大。這一般人不相信,說四句偈有什麼功德?四句偈,一歷耳根永為道種,來生後世遇到緣,他能夠學佛、修行、證果就靠這四句偈,這是種子。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你就不奇怪了,有道理,眼前沒有看到果報,果報在來生後世。印祖通達,無論人供養多少,統統歸到這裡頭,這是個大福田,印光大師耕種的。在蘇州報國寺裡面設立的弘化社,他開了個印刷廠,專門印送佛書。他有個章程,弘化社的老書,老本子,書的封面背後都印上。他的章程,有能力購買的有錢人,成本流通,這本書十塊錢印的,十塊錢賣給你,不賺錢;經濟能力差一點的,還可以打折扣,八折流通、對折流通;實在沒有錢,想讀這個書的,就免費贈送。老和尚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,用這個方法流通法寶。勸善這些世間書也印,像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彙編》,這一些不是佛教的,但是是勸善的書,統統印,影響很大,在那個時代。

  今天這個時代,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用的這個小攝影棚,網路電視比衛星電視的成本低,效果也非常好,這現在科學技術進步,全世界都可以收看。這個方法要會用,四眾同修供養的財力,我們從這裡去發展。現在做的小機器,很小,可以隨身攜帶,這一部《大乘無量壽經》連同集註,我們細講一遍一千二百個小時,就在一個小晶片裡面,多方便,太方便了。這機器愈多愈好,隨時都聽,裝在口袋裡,整部的經。看有的時候不想看,聽方便,什麼時候都可以聽,走路也可以聽。這些工具要會用,這些工具全都叫福田。送禮送這個好,這個禮物太好了,再配一部經。一部經書,一個隨身聽的機器,圓滿功德。新年快到了,做為新年的禮物,比什麼都好,這叫法布施;也有財,也花了錢,財布施、法布施。接受的人聽明白了,心開意解,遠離一切恐怖,一心求生淨土,無畏布施也具足。這是廣義的福田。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,念念我們都有意,有心有意幫助一切有緣眾生,只要他能信,願意學佛,我們都應當幫助他。

  下面第三段,救苦。

  【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。】

  「諸佛度生,應病與藥。藥喻如來妙法,病喻眾生疾苦。如《涅槃》曰:度眾生故,為說無上微妙法藥」。下面為我們舉出三苦,佛經上常講的三苦、八苦。三苦裡面,第一個苦苦,壞苦、行苦。下面這個苦是名詞,上面這是個動詞,所以第一句,「苦苦」。苦苦裡面有八種,生老病死,這是一切眾生不能夠避免的。生很苦,我們都經歷過,忘掉了。佛在經裡頭形容,小孩出生離開母體,猶如夾山地獄。人的死亡像生龜脫殼,靈魂離開身體非常痛苦,比老病還要苦。我們經歷,忘得乾乾淨淨,但是從小孩出生可以體會到,為什麼?人遇到好事,歡喜,只有遇到最痛苦的時候,他才會叫,才會哭。小孩出生,哪個小孩不哭著來的?你聽那個哭的聲音,他在那裡叫,細細聽,叫苦!苦!都這麼出來的。到這個世間來,他必須經過老苦、病苦、死苦,誰都不能避免。釋迦牟尼佛當年離開皇宮到外面去遊玩,就是看到生老病死,感到世間無常,做國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,為解決這個苦,出家修道。我們在這個裡頭打滾,沒想到出家修道,沒想到解決這個問題,他想到了。

  除這個之外,事上,你一生所經歷的,「愛別離」。你喜歡的東西、喜歡的人、喜歡的事、喜歡的物,不常在身邊,你常常離開它,離開就感到苦。與這個相對的,「怨憎會」,不喜歡的、討厭的,常常在一起,這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。第三個,「求不得」,想求的東西很多,得不到。末後一個,「五陰熾盛苦」。五陰是什麼?身體,身體,色受想行識。這個裡頭,無論是物質、是精神,充滿了煩惱、習氣,像火燒的那樣的猛盛,剎那不住,不停。世間一般人沒有遇到佛法,沒有遇到聖賢教誨,五陰所造作的全是錯誤的,錯誤的就是輪迴業,輪迴業裡頭的不善業。今天這個世界,人不相信倫理,不相信道德,不相信因果,不相信善有善報,也不相信惡有惡報,他都不相信,不相信有來世。人死如燈滅,死了一切都完了。活的時候,隨心所欲,拼命去競爭、去鬥爭、去戰爭,念念無非是損人利己,感得的果報不好。不管他信不信,事實真相在面前,這都是真的。人造作一切不善,他的一生生活在恐怖之中,晚上睡覺都做惡夢。就是他醒不過來,一切要滿足現前的欲望,不擇手段希望得到。苦苦,「由苦事之成,而生苦惱者」,這八種叫苦苦。

  第二種叫「壞苦」。壞苦在哪裡?四禪天,四禪天人沒有苦苦,他有壞苦。四禪天確實享受,壽命到了,要離開四禪天了,這個時候感到非常痛苦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什麼時候?死之前七天。所以這個天人,他們感受到苦只有七天,七天命終了。平常享樂享慣了,有一點點苦就受不了了,何況它不是小苦,它是大苦,所以叫壞苦。樂不能永遠保持,這叫壞苦,終究要壞。「三行苦,行者,遷流之義。由一切之遷流無常,而生苦惱者」。這個行苦是什麼?是保不住。人的青春保不住,我們又想長壽,又想不老,行嗎?要長壽就得要受老苦,兩者不可兼得。行就是念念無常,一分一秒都不會停的,你要知道這一切,這是事實真相。

  「《嘉祥疏》云:三有之苦」,這個三有就是三界,三有是欲界有,有是你有的業因,你有色界的、有欲界的業因。生欲界,欲界範圍也很大,天有六層,欲界天,人是在欲界,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統統在欲界,欲界的範圍很大。欲界上去,色界,色界沒有苦苦,有壞苦、有行苦。無色界,壞苦都沒有了,但是他有行苦,他保不住。也就是說無色界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高級凡夫,他有智慧,他不要身體。色界要身體,要身體,你看就要有居住的環境,雖然他們不需要飲食,財色名食睡他沒有了,這色界。欲界有,欲界財色名食睡沒有丟掉。色界的話,這個欲沒有了,定功控制住了,他修禪定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。禪定這裡頭有樂,叫禪悅,所以色界天人是禪悅為食,歡喜。四層,一層比一層高。

  無色界天,他連身體都不要了,我們中國老子有這麼一句話說,「吾有大患,為吾有身」。他說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?我有個身體,他沒有身體多好。無色界天就是這種人,他不要身體,身體是累贅。所以無色界實實在在是靈界,我們中國人講靈魂,那地方都是靈魂生活的地方,他們不要身體。沒有身體就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衣服,不需要居住的房舍,統統不需要了。他們活動的空間很大,速度也很大,真的我們講得大自在,想到哪裡他就到哪裡。他有想。他有行苦,行苦是他這種狀態不能永恆保存,定力功夫到了,就是他的壽命到了。壽命到了,定功失掉了,他就往下墮落,因為他上面沒有了,上不去了,他就往下墮落。而墮落會墮落得很慘,為什麼?這個地方的眾生都以為他證得大般涅槃了。大般涅槃什麼意思?不生不滅,誤會以為他就是不生不滅。可是到最後,他有生滅的現象顯現出來,這個時候他會懷疑,佛菩薩、古聖先賢給他講的永生不死,他不相信了,我已經證得了,為什麼還會退轉,還會失掉?佛菩薩說的話是假的,聖賢講的靠不住。這叫謗法,謗佛謗法,謗佛謗法的罪過就是無間地獄。所以他們一墮落下來,多半在無間地獄,叫爬得高,摔得重,爬到最高,跌下來跌到無間地獄。他們有行苦,行就是念念不住,壽命再長,終究有到的一天。所以三界生死叫「三有之苦,故云三苦」。

  「《甄解》謂祥釋為穩」,指嘉祥師所解釋的很穩當。「蓋除三有生死之苦,更合淨宗之旨」。淨土宗修行的宗旨,離苦得樂。離什麼苦?離六道輪迴的苦,六道輪迴就是三有。淨宗的目標是極樂世界,不是在天堂,不是在無色界天,不是的,他要到極樂世界去。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裡頭,不在這十法界裡面,也不在娑婆世界裡頭,娑婆之外別有一個世界。其實別有世界無量無邊,不是一個,一切諸佛都有他教化眾生的剎土,諸佛無量無邊,佛剎無量無邊,極樂世界是無量無邊佛剎裡頭的一個佛剎。這樁事情,我們讀《華嚴經》「華藏世界品、世界成就品」,就明白了,在那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講得非常清楚。

  「《甄解》釋經文曰」,就是解釋這一句經文,『以諸法藥救療三苦』,「如來大醫王,能知其病,應病與藥,治三有之苦。病有眾多,法藥亦多,故云諸法藥」。這個解釋得很好。醫王是比喻。眾生在六道輪迴,苦不堪言,只有苦的輕重、時間長短不一樣。天人樂多苦少,像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他們真的是樂,只有到命終的時候,他才感覺到苦。色界天人臨終前七天有苦的感受;換句話說,臨終前七天以前他沒有感受,都在享樂。欲界苦樂參半,要看你的滿業。佛說業力有兩種,第一種是引業,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,這是引業。人道的引業是五戒十善,修五戒十善的人能得人身。欲界天,修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四王天、忉利天,夜摩以上要修定,五戒十善,上品五戒十善加上定功。定功不是那麼高,如果定功修成了,修成功了,他就生到四禪天去了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就修上去了。他這個定叫未到定,就是還沒有到位,有修,有禪定的功夫,功夫不到家,達不到初禪的標準,所以就在夜摩、兜率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在這四種天上,這都是樂多苦少。三途,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苦多樂少。我們要跟前面對比來看,它相反的,反面,地獄就是無色界天的反面,到罪快要受滿的時候,他才感覺到有一點輕鬆,有一點樂了,平時決定感受不到,苦多樂少。這些事情,這裡頭業因果報無量無邊,只有如來知道。所以如來像個大醫王,六道眾生,每一個他的起心動念、所造之業、所感的果報,佛全知道,所以能知其病,應病與藥。

  我們今天都有病,佛為什麼不來救我們?佛不是不來,是我們不知道、不認識,不知道佛能救我們,不知道佛能幫我們,佛來了還討厭他,還把他趕走。何況佛不攀緣,佛菩薩不攀緣,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完全是感應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。感是什麼?想求他幫忙,他就來了。苦難的時候想求幫忙,他也不認識佛,可能根本就不相信有佛,但是他有想求人幫忙,這個念頭佛知道了,佛在他面前現身,現身說法,教他,幫助他。佛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就是佛菩薩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。我們人家求,我們起心動念了,我們得想想我怎麼幫助你,什麼方式幫助你。佛沒有這個念頭,不起心不動念,完全是自然的,經文裡常講「法爾如是」,這法本來就是這樣的。

  佛給眾生最大的幫助就是講經教學。當年在世,跟佛在一起得受用,佛滅度之後,這經典傳到後世,遇到的人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得受用。遇到不相信,聽講也聽不懂,當然不能依教奉行,即使人遇到了,遇到,阿賴耶上種善根,但是這一生不能得利益。這個善根要慢慢培養,培養的時間會很長。在這麼長時間當中,這個眾生遇緣不同,如果他遇到殊勝的善緣,遇到了淨土法門,他可能一生就成就,就圓滿;遇不到這個法門,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個法門,都要無量劫才能成就。彭際清所說的淨宗法門,說「無量劫來希有難逢」,你今天遇到了,太幸運了,太難得了,不是一般人能遇到的,你怎麼會遇到。遇到了能相信、能發願,肯念佛,這經上說得好,大乘經上常說,這些人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種諸善根,得無量諸佛的加持,他能信、能解、能行,他能往生。即使是臨命終時,那一口氣還沒斷,在這個時候才聽到的,一生與佛無緣,最後臨終聽人家告訴他有極樂世界,你真正相信,真正發願,念十句佛號,佛就能來接引你,他就真幹,他真往生了。這種也是多生多劫,緣成熟了。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功行,諸佛如來加持,不可能的事情。這法門殊勝,我們遇到,一定要下定決心,應該要求生淨土,不能有任何懷疑,懷疑就錯了。在我們之前往生的人,我們看見了,我們聽說了,這都是給我們做證明的,證明這樁事情千真萬確,不是假的。

  香港,應該在四十年前的樣子,何老太太,何東爵士的夫人念佛往生,這個事情現在還有很多人都知道。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來香港講經,那個時候距離何老夫人往生已經好多年了,她把她的房子奉獻出來做道場。今天在香港東蓮覺苑就是她的房子,她的故居。她的兒子何世禮,在二戰的時候是將軍,全家信基督教。香港受英國人統治,信基督教很正常。但是,還是有中國傳統的家教,一家人對老太太很孝順,老太太念佛,家裡也供了一個佛堂,老太太專用的,彼此相處很和諧。往生的前一個星期,老太太邀她的朋友,念佛的佛友,在她家裡頭打佛七,七天七夜念佛,都是她的好朋友。佛七圓滿,老太太向大家宣布,大家今天圓滿別回去,留在我這裡,明天送我往生。大家聽了很驚訝,老太太身體健康,一點毛病都沒有,怎麼看也看不出來。到第二天,好!大家都留下來,第二天她告訴大家念佛送她往生,她真走了。還發布新聞邀請這個報社,那個時候有無線電台,沒有電視,廣播電台這些記者來訪問、來看,讓他報導。她這個做法在香港佛教影響很大,她真往生了,報紙新聞都報導了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家裡面的晚輩,兒孫統統信佛教了,這整個轉變了。這是老太太的智慧,這是老太太的善巧方便,平時決定不提,最後表演給你看,讓你親自看到,你沒話說了。何世禮將軍學佛了,親自看到的。這是度家親眷屬最好的方法,表演給我們看,表演給大家看,連新聞媒體都找來,這轟動一時,真叫生死自在。

  佛確實有方法能幫助每個人開悟,關鍵就是你要相信,你不相信,他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。佛很慈悲,不相信的時候他在旁邊等,相信他就來了。我們用這個話說比較親切,實際上,佛有沒有離開我們?沒有離開,我們現在完全明白了。佛的法身遍一切處,遍一切時,這個法身沒有形相,沒有物質現象,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遍法界虛空界,整個宇宙就是這個法身變現出來的。法身是能變,能生能變,整個宇宙是所生所變。所以,佛說感應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感應確實是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感應他現相,現什麼相?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眾生喜歡什麼相,就現什麼相,不是他的意思,他沒有意思,他沒有起心動念,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細心去參究、去體會。

  所以佛說的一切經,不能用我們世俗概念來看,看,全錯了。我們世間人寫一篇文章,寫部書,哪裡出來的?第六意識,從思想裡頭出來的。佛說的一切經,沒有第六識,沒有第七識,也沒有阿賴耶識,它從哪裡來?它從自性流的。自性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,我們讀經要有分別執著,全錯了。那要怎麼念?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告訴我們,不執著言說相,「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」。心緣相,你不能想,你念這經文,要去想,錯了,他沒起心動念,你怎麼想法?你只一直念下去。不知道什麼意思,再念下去,念上千遍,一千遍、二千遍、三千遍,豁然大悟,這裡意思全知道了。這叫佛法,這是不可思議之法。開悟之後,什麼都明白了,什麼都懂了。

  在中國,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,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開悟之後,什麼經你去問他,他都懂,不但佛法懂,世間法樣樣都懂。這叫明心見性,目的在此地。如果把它當作世間法來研究,你得到的是常識,叫佛學常識,不管用,於了生死出三界一點用處都沒有。這個是佛法最難的地方,也是最容易的地方,會就最容易,不會就最難。它沒有難易,完全在個人,你不分別、不執著,真正相信,很容易。你要去研究它,很難,研究一輩子沒搞清楚,因為你用的方法錯了,你用的是妄心。佛用的是真心,用真心很容易,用妄心就好難,就這麼個道理。所以希望我們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,待人處世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,經典就不難懂。好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