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今天是基督教的聖誕節,我們也祝福大家聖誕快樂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一十四頁,第七行:

  『洗濯垢污,顯明清白』,這兩句經文,前面我們學習的是「破煩惱城,壞諸欲塹」。要斷煩惱,煩惱斷了之後,把自己的心地要洗乾淨,這裡面很多染污,「垢污」就是染污,要洗乾淨。這就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,一切法必須從真實心中作。真實心就是清淨心、平等心,清淨平等就是道,清淨平等就是自性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明心見性,這四句經文就講透了。煩惱如果不斷,欲望如果不能放下,洗也洗不乾淨,那個是垢污的根源,這個東西斷了,才能夠把心洗乾淨。用什麼洗?「《合贊》曰」,這是日本的淨宗大德,唐朝時候人,在中國留學多半都是親近善導大師,這裡頭說「見愛煩惱,譬如垢污,空慧能除,亦如洗濯。除邪顯正,故曰顯明。以護法城,故曰清白;超諸毀謗,故曰清白。文中之法城,指智斷之果」。

  我們參考裡頭有「見愛」、有「空慧」。見愛是煩惱,這是佛門的術語。「我見、邪見」就是五種見惑,佛教弟子,入門首需要把這五見斷掉。這五種見斷了,證須陀洹果,小乘,在大乘,是華嚴圓教初信位菩薩。等,等其他的四種,我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取跟邊見,這五種。「一切迷理之惑」,理是事實真相,理是法性,這個東西是迷理的煩惱、習氣,迷惑,這叫見。「貪欲、瞋恚等」,這就是五種思惑,貪瞋痴慢疑,這個「等」就是等下頭有痴、有傲慢、有懷疑,這些都叫做愛。可見得中國古代的教學,一個字裡頭包含很多意思。愛是思惑,不愛也是思惑,為什麼?你動了情,你動了念頭,這就錯了。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他們應化在世間,跟世間人和光同塵,生活在一起,沒有兩樣。不一樣的在哪裡?就是我們有愛見,他們沒有。他怎麼沒有?他跟我們生活在一起,他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就是佛、這就是法身大士。他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菩薩,比佛低一等。比他更低的是阿羅漢,阿羅漢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是阿羅漢,沒執著。也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見思全斷了,內裡面沒有貪瞋痴慢疑,外面沒有身見、沒有邊見,見取、戒取、邪見都沒有,這是阿羅漢。你要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你就懂得修行修什麼,怎麼修法。

  不是經要多念、要多聽、要多去研究,那全是手段,手段太多了,不僅是這個,八萬四千法門全是手段。哪一個手段適合我們用,我們用起來很有效,你就用這個做手段,準能成就。修什麼?六根在六塵境界修不執著,頭一個修這個。那個起心動念太難了,我說我不起心不動念,還是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這個事情,只有法身菩薩才做到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才能做到,十法界裡頭做不到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都做不到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經上給我們講四種成佛,我們前面學過了,「信滿成佛」,十信滿了成佛,十法界的佛。他的功夫怎麼樣?他的功夫也只是不執著、不分別,還是有起心動念;換句話說,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以為是自己的心。知道身不是我,起心動念的那個是我,就是他有我見,身見放下了,我見沒放下。《金剛經》前半部是放下身見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;後半部是放下我見,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。後半部是法身菩薩,前半部是小乘羅漢,這是功夫,這真正傳法。

  我在早年,章嘉大師教我,看破、放下,那就是傳法。看破是什麼?了解事實真相,看破;放下就是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他傳給我了,實際上我在那個時候也沒有看破、也沒放下,但是這個概念有了,這個概念就是一生修行的指導原則。我們自己沒有能力看破,讀經,看佛菩薩怎麼看破的,我們藉著佛菩薩的教誨來幫助我們看破。可是真正看破,那是章嘉大師的標準,就是你放下,你真看破了;你沒有放下,你沒有看破,你還在原地踏步,沒有提升自己;放下就提升了。所以,底下這一步不放下,就不能升一等,像爬樓梯一樣,放下下面一層,我就登到上面一層,不斷的看破,不斷的放下。

  這要用佛學名詞來講,就是止觀。賢首國師在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告訴我們修行的,五止六觀,給我們講五種放下的方法,六種看破的方法,那是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。可是修行要有德行,以德為基礎,德就是前頭講的四德。四德前面的三條,從一體,自性清淨圓明體,從一體起二用。二用,第一個宇宙出現了,第二個我出現了,我是正報,宇宙是依報。這個依報、正報從哪裡來的?這個問題是哲學的問題、是科學的問題,哲學跟科學最尖端的問題、最終極的問題,科學、哲學到今天都沒有答案。佛有答案,宇宙萬物、生命、我從哪裡來的?從一體。這個一體是哲學上講的本體,大乘佛法稱它為自性、稱它為法性,性就是體的意思。這是真正的自己,這個不是生滅法,不生不滅,這是究竟位。學佛,佛教的教學終極的目標,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,那叫圓滿成佛。自性能生萬法,換句話說,自性裡頭一樣都不缺。

  所以佛法的修學,宗旨就在明心見性,無論哪個宗哪個派,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目標在哪裡?在明心見性。我們淨土宗不說明心見性,說求生淨土,生淨土幹什麼?明心見性。我們的明心見性在極樂世界,不在此地。為什麼?此地,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,明不了心,見不了性,就是煩惱習氣放不下。淨宗是帶業往生,煩惱只要控制住、伏住,帶到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沒有了。這個法子妙極了!這是阿彌陀佛無比的恩德,他加持給我們,我們要不靠他,靠自己修行,無量劫都未必有成就。你知道這個人對我的恩德多大!知恩才曉得報恩,怎麼報法?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報恩,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,是究竟報恩,這一點,修學大乘、修學淨宗不能不知道。

  這個地方見愛這兩個字的定義,此地說得很好,一切迷理的惑,迷惑,就叫做見。貪欲、瞋恚等一切迷事之惑,統統叫做愛;迷在事上的,七情五欲都叫愛,用這個字做代表。迷在理上的,事實真相不了解,這叫見。「見者一切之見惑,愛者一切之修惑」,又叫思惑。「迷事之惑中,以愛著為苦之本,故標愛而該餘也」。七情五欲裡頭,用愛做代表。七情,中國人常說的,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,後頭這個欲就是五欲。五欲是財色名食睡,這些都是事,這是首先教我們放下的。

  「《法界次第》上之上」,第一個上是上卷,上卷裡頭又分上中下,上卷第一段裡頭就說了,「若論煩惱根本,不出見愛」。一個是迷於理,一個是迷於事,理跟事都迷了,沒有智慧。「邪心觀理」,不是正知正見。心,心不在當中,偏了,偏見、邪見,你沒有看到真理,就是沒有看到事實真相,這叫見。「若於假實之理,情迷而倒想邪求。隨見偏理,妄執為實,通名為見」,這是《法界次第》上說的,說得很清楚。若於假實之理,事是假的,理是實的,相是假的,性是真實的,因果報應的事也是假的,因果報應的理是真實的。我們把這些東西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,心就正了,你看東西就看得正確了。「見煩惱者,謂五利使」,佛經上用使來形容。這個使是什麼?古人講差使,使喚的人、當差的人。哪一類當差的?去抓犯人的,這些當差的。所以作奸犯科都怕他。現在叫刑警,如果刑警隊有人跟蹤著你,你的麻煩就來了。這一共十個,這五種很厲害,你很怕它,這五種見惑,但是要斷它很容易,不難。「貪染之心,名之為愛。若於假實之事,情迷隨心,所對一切事境,染著纏綿,通名為愛。愛煩惱者,謂五鈍使」,貪瞋痴慢疑。這個東西叫鈍,鈍是遲鈍,它不明顯,但是很難斷,斷的時候藕斷絲連,非常不容易斷。

  「《歸敬儀通真記》上本曰:見謂見惑八十八使,見所斷故,愛謂修惑」,修惑就是思惑,「八十一品,修所斷故」。這裡合起來看,修行人真功夫,就是把這十個字斷掉。這十個要從見惑先斷,首先要看破,身是假的,萬事萬物都是假的。最好是什麼?現在人天天看電視,不會看,都迷了;會看的人看電視會開悟。你看電視的畫面,裡頭有人、有物、有事,哪個是真的?全是假的。這裡頭的人相能得到嗎?得不到。它怎麼形成的?這個大家知道,這是無線電波,從電波裡頭產生的,這個頻率還不是很高。佛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一切萬法,包括我們自己身體,怎麼來的?一念不覺,這個不覺就是波動。覺心不動,妄心是動的。這一念不覺就產生個妄心,這個妄心叫阿賴耶。從阿賴耶裡頭延伸,前面七識五十一心所,從這個一念不覺延伸出來的,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,完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能生能現的是真心,但是假的滲透進去了,就全變成假的了。《華嚴》講得清楚、講得透徹。法相宗特別重視這一部分,可以說做深入的研究,它把阿賴耶的體相用講得非常透徹,今天量子力學家還比不上。說明這些佛菩薩對這個事情真看到了、真見到、體會到了。科學家是用儀器觀測,看出這個現象,不是從自心智慧裡面體悟的,所以科學家不得受用。佛法,這些佛菩薩得受用。

  佛教得沒錯,錯在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沒有真正體會到,不知道身為苦本,不知道身完全是假的。我們的身從哪裡來的?業力變現的,所以叫業報身。真正證果佛菩薩的身叫報身,它不是業報,它是智慧。智慧能現身,現的身跟我們不一樣。我們這個身是酬業,善業享福,福報,見愛;惡業墮三途,還是見愛,出不了這個範圍。佛菩薩的法、報身,裡頭沒有見愛,圓滿的空慧,於性德完全相應。《還源觀》上前面一半,三段,講的體相用,自性清淨圓明體是體;起二用那是相,這個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、萬物;第三個講用,業用,業用是含容空有。佛門常用的兩句話,叫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是作用。後半部是講修行,修行從哪裡修起?從四德,這是我們講紮根教育。我們今天修行這麼艱難,沒有效果,就是缺乏這個四德。好像種樹,沒樹根,這個四德是根。

  《還源觀》是給什麼人講的?這個科目,在學校是編在哪一個等級?那不是初學的,這個等級是法身菩薩。不像我們此地這個講的,我們此地這個是初學的,跟你講見愛、講空慧。那是法身菩薩。所以第一給你講隨緣妙用,我們能夠理解,做不到。隨緣,恆順眾生;妙用妙在哪裡?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妙!自然有能力教化眾生,為什麼?你能夠做到妙這個字,你自性裡智慧現前,你不迷了;德能現前,有能力教化眾生;相好現前,真是世人所說的隨心所欲,千變萬化。一切變化都在不起心、不動念裡面發生的,這叫妙。我們今天的變化是起心動念,所以它生煩惱,這不妙了,就是你有見愛。佛菩薩千變萬化,沒有見愛,只有智慧,沒有見愛;我們今天沒有智慧,全是見愛。見愛就是造業,造善業、造惡業,全都在造業。應付不了眼前的環境,眼前環境是五欲六塵,可以說念念被環境所染污,這個麻煩就大了。

  底下這一句,空慧能除。什麼是空慧?「觀空理之智慧」。智是決斷的意思,它是俗諦,叫照見;慧是揀擇,它是真諦,也就是明瞭的意思。從明瞭上說,這是慧;從決斷上講,這是智。領導人要有智,他一些參謀、身邊的人要有慧,就是主意很多,提出來,最後由領導人決斷。這些參謀有智慧,主意很多,究竟用哪個他不能決斷,有智的人他能決斷。菩薩有智有慧,看得清楚,知道怎樣選擇、怎樣決斷。

  嘉祥《法華經疏》第二卷:「經論之中多說,慧門鑒空,智門照有」。鑒跟照是一個意思,慧是鑒空的,就是知道空,智是知道有。換句話說,空是性,有是相,明瞭相的、現象的,這是智;知道當相即空,了不可得,這是慧。所以阿羅漢有慧,阿羅漢知道萬法皆空,他什麼都不執著了,他自度,不能化他。菩薩比阿羅漢高,菩薩知道萬法皆空,但是他也知道萬有,有是什麼?有是假有,不是真有。他有智,能處理這些假有之事,教化眾生。眾生不是人人都看破的,迷的太多了,對於這個假相放不下。放不下,菩薩要給他秩序化,讓他們生活離苦得樂,這是智。告訴他們,人要修德,要斷惡向善、要積功累德,這樣能夠幫助你的生活更幸福、更美滿。教人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你一定要遵守,決定不違背,你一生幸福、平安、快樂,你真得到;你要是違背,你就有苦有難。佛法教人也不例外,你看佛的普世教育,教一般人的,教十善,教孝、教敬、教十善業道。淨業三福第一福裡頭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,這兩個是根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要從這兒紮根。一定要曉得,不孝父母,不敬師長,表面上做個樣子,實際上心裡不是真心情願,這樣的人都不會有成就。可以下個斷語,他決定不能成就,為什麼?像樹木它沒根,它決定不能長成。

  古人說的,孝是根,敬是本。《禮記》打開,第一章「曲禮」,第一句話,「曲禮曰,毋不敬」,一部《禮記》擺在第一句話,毋不敬。毋不敬,是佛家的意思一切恭敬。不敬就是傲慢,就是自以為是,抬高自己,貶低別人,這是錯的。如來證得究竟果位,對一切眾生謙虛,為什麼?毋不敬是性德,他自性裡頭流露出來。為什麼要敬?一切法不離自性,自性是一切法的理體,他相不好,他性是好的,相有好醜,性沒有好醜。佛從自性上看一切眾生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本來是佛就從恭敬當中見到了。但是佛說得很清楚,凡夫,六道眾生,煩惱習氣太重了,傲慢是與生俱來的。我們自己要承認自己傲慢,承認你才會改;不承認,不知不覺,傲慢在起作用,破壞我們所有的功德。

  讀書人都知道,孔子說的,這個人「如有周公之才之美」,周公是古時候的大聖人,三千二百年前,周朝,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一個人,孔子就是學周公。孔子說,這個人的才華像周公一樣,但是他有兩個毛病:一個驕,一個吝嗇,「使驕且吝」,夫子說「其餘則不足觀矣」,你就不必看了,全是假的,他不是真的;換句話說,他決定不能成就,這個成就是成聖成賢,不是其他的。也就是說,他不是聖人、他不是賢人,表演得再好,假的。在佛法裡面講,成佛、成菩薩、成阿羅漢都做不到;換句話說,他的佛學得再好、戒律持得再好,苦行令人敬佩,依舊是凡夫。

  貪、瞋、痴叫三毒煩惱,這個東西構成末那識。末那是什麼?末那是我見、我愛、我慢、我痴,叫四大煩惱常相隨,這四大煩惱就是末那識,末那識就是這四大煩惱。轉末那成平等性智,這一轉過來,四智菩提裡頭平等性智就現前,轉第六意識(第六分別)為妙觀察智。轉識成智從哪裡轉起?從六、七。六、七哪個先?第七先,第六是後,次序不要搞顛倒了。我脫衣服,先脫外頭這件,再脫裡頭那件;搞錯了,我先脫裡頭的,後脫外頭的,你怎麼個脫法?搞錯了,順序顛倒了。轉識成智一定從第七識下手,第七識就是斷見思煩惱,第七識就沒有了。

  貪瞋痴,貪瞋痴的心是什麼?中心,從中心點下手那就更快,中心點破掉了,全部就解散了。貪的中心點是情執,最難破;瞋的中心點就是慢,就是傲慢;痴的中心點是懷疑,不能小看。情執、傲慢、懷疑是三毒的核心,你從這裡下手,貪瞋痴就沒有了。破三毒怎麼個破法?這佛教給我們的,佛不教,我們怎麼會知道!佛是過來人。佛佛道同,佛佛的方法、手段也是相同,同一個原則、同一個道理,方法不必相同,方法無量無邊。但是原理原則是一個,決定是破情執、破傲慢、破懷疑。這三樣東西把我們所有的性德都毀掉了,這三樣東西斷掉了,性德就現前。

  空慧,後面還有一條,《安樂集》上卷說:「若依《維摩經》,不可思議解脫為宗。若依《般若經》,空慧為宗」。不同的法門有不同的名相,你細細去思惟,說法不一樣,原理原則相同。你看不思議,不思是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叫不思;不議是沒有議,議是議論、是說話,沒得說的,說不出來。宗門大德所謂,「說似一物即不中」,你說不出來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這是什麼?這不就是空慧嗎?所以意思是一樣的,空慧就是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解脫就是空慧。所以佛教我們,四依法裡頭「依義不依語」,語不一樣,意思相同,你依不思議解脫,行,依空慧也行,它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。

  我們往下面看,「空慧能除,亦如洗濯。除邪顯正,故曰顯明」。洗濯,濯也是洗,衣服髒了,把它洗乾淨。這是我們人都很重視的,穿一天,並不怎麼髒,趕快拿去洗。可是我們心裡面這個骯髒東西忘掉了,不知道去洗滌。佛在經上用這個來提醒我們,垢污是心,不是身,一定要把它洗濯,顯明清白。底下告訴我們,破邪顯正,這叫顯明。五種見惑是邪見,五種思惑也是邪見,全都是錯誤的。這兩個東西總共叫十使,十使是成就六道的真正原因,有這十樣東西就有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是假的,這十樣沒有了,六道就不見了。不要以為六道是真的,這種幻相,夢中的影像從哪來的?就從這十樁來的。這個十條都不是真的,斷掉了,阿羅漢斷掉了,阿羅漢把這個事情洗濯乾淨了,所以六道就不見了,四聖法界就現前。

  理一定要搞清楚、搞明白,放下不難,一念放下,一念就證果。惠能大師一念放下,他證得的是究竟圓果,比阿羅漢高太多了。我們就可以能體會到,惠能大師能,我們每個人都能,只要你肯,關鍵是你肯不肯放下,你肯放下,就是!放下有什麼好處?好處說不盡,不可思議;不放下有什麼壞處?也不可思議,也都說不盡。放下,一切法沒有一法不順自性,順自性是盡善盡美;不放下,所有一切法是違背自性,違背自性就是多災多難。這現在人的話說這是硬道理,這是真理。這叫顯明,用這個「以護法城,故曰清白;超諸毀謗,故曰清白」。這一句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,「文中之法城,指智斷之果。如《合贊》曰:智斷之果,謂之法城」。這個城是我們自己的身、心。我們見到真心了,真心是顯明清白,決定沒有染污,真心是經題上所說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真心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護持正法就是護持我們的身心,特別是心,心正身就正,心清淨,身也清淨,我們要真幹、要真學。

  二戰期間,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老和尚還在,他在抗戰還沒有結束,前一年還是兩年,在緬甸往生的。世間人稱他為金山活佛,一生的行跡很像《濟公傳》上說的濟公,他確實有神通,真正果位沒人知道。看他的形象,瘋瘋傻傻的。一生沒洗過澡,一生就穿一件長褂,裡面一套小褂褲,其他就沒有了。春夏秋冬就那麼一件衣服,冬天他也不冷,夏天他也不熱,妙!這妙不可言。就那麼一套衣服,所以他衣服也不洗,一年到頭沒洗過衣服,沒有洗過澡,身上放香味。衣服領子有油垢,領子都是黑的,聞它有蓮花香味。而且還治病,你身上有什麼毛病,多聞聞,病就沒有了。人稱他作活佛,他不是西藏那個活佛,他是顯教的,金山寺的和尚。跟金山寺的大眾也處不來,所以長年在外頭流浪,居無定處。但他每年要回金山寺去一次,金山寺有一個大法會,他每年去參加。這個人真正是心地顯明清白,所以他能做得到,身清淨,他身清淨,不用洗澡,衣服看到很髒,聞聞有香味。身上不洗澡,有人生病來找他,他身上就搓搓,有像什麼濟公丸一樣,髒東西搓出來,給他吃,吃了病就好了。吃的人說不難吃,很好吃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我們沒見過面,早年我在台灣,樂觀老和尚跟他見過面,而且兩次。一次好像跟他在一起住過三個月,另外一次,住過一個月,總共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,對他很了解。他說他真有神通,我們心裡動個念頭他知道,這就是他心通。我們這裡大家人在談他,活佛好久沒見到了,在哪裡?他就走進門來了。這是什麼?神足通。什麼事情他都知道,一個人的吉凶禍福,你去找到他,他會跟你講,他講的話完全是真的。所以,心地清白是多麼重要,這就是今天科學家提出來「以心控物」,妙善法師做到了。這個人的心地決定沒有貪瞋痴慢疑,決定沒有身見、邊見這些東西,這些決定沒有。所以這是在有災難、亂世他示現出來。

  下面這也是《嘉祥疏》裡頭的話,「無相之解,是無漏明,故云清白」。解是了解、理解,理解一切法相而無相,無相而相,這就是事實真相。夢中有沒有相?有相。夢醒了之後,無相。如果你在夢中的時候就知道現在是作夢,夢中相是假的,有相不礙無相,無相不礙有相,它是一不是二,叫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妨礙真空,同時能發揮。我們這個電視的屏幕是無相,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。打開頻道,相就出現了。外國的電視通常有一百多個頻道,按哪個頻道,影像就出現了。相全是假的,屏幕絲毫沒有染著。我們用屏幕比喻能現的真心,心能現,能生能現,相是所生所現,互不妨礙。沒有體就沒有相,沒有屏幕就沒有現象發生,所以相是依體而現的。雖現,它是假有不是真有,當體即空。為什麼?屏幕沒有著相,按鈕關掉,相就沒有了,不關掉也是沒有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在現相的時候知道它沒有相,屏幕上沒有相,用心要用像屏幕上一樣,如如不動,能現一切萬象。

  能現的本體,就是淨宗所講的常寂光,《華嚴》講的法性、法界,這都是講本體。般若講的實相,諸法實相,實相之體就是自性。自性能現一切相,自性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,人人皆有。所以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,這個恭敬就是敬自己,就是愛自己。人能自愛,他就愛人;他不愛人,這人不自愛。人能敬人,就敬自己;不敬自己的人,絕不會敬人。為什麼?在自己,是性德圓滿具足,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萬德萬能。起作用,能生萬法,萬法是自己性德流露出來的,敬性德就敬萬法,愛性德就愛萬法。愛、敬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它不是外來的,不是學來的。只要見性,所以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自然生出來;如果沒有生出來,沒見性。見性的人,哪有沒有愛敬的?佛教不講愛,講慈悲,慈悲就是愛。因為世間人講愛有情執,佛避免大家誤會,佛講慈悲。慈悲裡頭是智慧,沒有情執,也就是愛是智慧的愛,不是感情的,那叫真愛。感情裡頭出麻煩,感情是什麼?它有佔有的念頭、有控制的念頭,它有很多不善的東西。慈悲裡頭沒有,純真的愛,沒有絲毫副作用。古人有說,中國讀書人,六經之外沒有奇書。我們現在知道,六經之外,佛法是奇書,超過它了,真正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接下去看,這「無相之解,是無漏明」,是無漏裡面的智慧,所以叫清白,為什麼?它沒有染污。「又《甄解》曰:洗濯垢污,顯明清白,是澍雨德」,澍是降雨。為什麼?「雨有能洗物垢污」,把大地洗乾淨了,「能顯清白體之德」,雨有這個好處。這個雨中國人叫及時雨,需要的時候雨就降下來,不需要的時候就不下雨,這及時雨。「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,開顯本有淨體」,用這個來比喻佛、菩薩的教學,法輪是圓滿的教學,它能夠把我們的塵勞煩惱洗乾淨,教我們放下。我們聽話、我們真幹,真把它放下,本有的淨體就現出來。本有的淨體是自性,自性就現出來。自性在哪裡?自性就是整個宇宙體、相、作用。你見性了,好比我們現在看電視,我看到電視裡面的色相,本體在哪裡?就在色相上,色相沒有離開本體,本體現了相。性相是一不是二,你從相上見到性,從有上見到空,從事上見到理,理是一個。就是說我們在畫面上見到電視的屏幕,屏幕是體,能生能現;相是事,所生所現。現在在這個時候,能所是一不是二,只要你不執著,不執著相,你就曉得性相一如。所以明心見性在哪裡?就在當下、就在現前,只是你自己不知道,你執著這是真的,那是假的,全錯了!

  大乘教我們,一真一切真,也就是一切都是真的,一假一切都是假的,沒有對立的。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自性,好像我們電視有十個頻道,一個自性。電視這種構造原理,跟佛法講的很接近,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能體會,關鍵是放下。我們為什麼體會不到?就是放不下。放不下執著、放不下分別、放不下起心動念,放不下名聞利養、放不下貪瞋痴慢,這個搞錯了,迷在六道裡頭,迷在夢中,醒不過來。這是迷的事實真相,只要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就有覺的機緣,覺的機會就會出現。這句說得非常好,《甄解》裡頭這一句,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,開顯本有淨體,本有淨體從來沒有失掉過。

  「以上《嘉祥》、《甄解》兩疏中,清白之解,優於《合贊》」。《合贊》說得簡單,也說得不錯,這兩個解釋更好。「綜上諸解」,把祖師大德的解釋合起來看,「故知清白者,智斷之果也,無漏之明也,本有淨體也」。漏是煩惱代名詞,無漏,煩惱斷盡了,自性裡頭沒煩惱,真心裡頭沒有煩惱。真心、自性都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惠能大師見性,告訴我們,性什麼樣子?「本無動搖」,跟佛在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個意思。真心離念,真心裡頭沒有念頭,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真心,起心動念是妄心。真心能現能生,妄心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變的,妄心就是阿賴耶,阿賴耶是能變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。真妄要有智慧能把它辨別清楚,辨別清楚,不能執著,執著就造業,執著就錯了,一切隨緣。智斷之果是事,無漏之明是理,是本有的淨體。

  「若融通禪門」,禪宗的話,「則洗濯垢污,即迥脫根塵」,宗門的話。迥是遠遠的,脫是擺脫它,根是六根,塵是六塵,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,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。內外都不執著,內外都不分別,內外都不起心不動念,叫迥脫根塵。「顯明清白是靈光獨耀」,清白是體、是相,靈光獨耀是起用。這就是什麼?寂光遍照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這靈光獨耀,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。要會歸在淨宗,則是都攝六根,「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污」,我們把六根收起來。都攝六根也就是孟子所說的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。我們的眼放在色上、耳放在聲上、鼻放在香上、舌放在味上,把它收回來,叫都攝六根。心就定了,不要往外頭境界上跑,心要收回來,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污。「淨念相繼、自得心開,是顯明清白」,這是淨宗。所以我們把心收起來,不分別、不執著,收心了。不是叫你眼不見、耳不聽,不是的,見色聞聲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最高的境界,不起心不動念,佛境界;不分別不執著,菩薩境界,看得清楚、聽得明白,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。

  我們現在從分別、執著上下手,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執著、不分別,用這個功夫。怎麼用法?把起心動念全都放在佛號上。見色,不論是好看不好看,全是阿彌陀佛;聽聲,也不知道是好聽不好聽,統統是阿彌陀佛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全歸一句阿彌陀佛,這就是「洗濯垢污,顯明清白」、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這樣念佛,沒有不成功的。你要真會,哪裡都是道場,不必去揀擇什麼清淨地方,不用,全是清淨地方,沒有一處不清淨。你真的不接受外面干擾了,心清淨了,環境就清淨,身心清淨,沒有一樣不清淨。待人接物,一片慈悲,沒有一個妄念,沒有妄語、沒有妄心。「蓋一聲佛號一聲心,念佛即是始覺合本也」,句句都是始覺合本覺。本是本來是佛,是心是佛,念佛是始覺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他怎麼會不成佛?這把念佛法門講到究竟處了。

  這是第一段裡面,轉法輪裡頭的,還是破迷啟悟。底下這一段,「悲智療苦」。破迷之後,開悟之後,就有能力幫助別人。自己沒有成就,不能幫助別人;自己成就,可以幫助別人,悲心現前了。悲智療苦這裡頭有三段,第一段「調宣」。

  【調眾生。宣妙理。】

  現在這個世間眾生苦,迫切需要。『調眾生,宣妙理』。「調者,和也。眾生者,一切有情也」。現在一切有情不和,為什麼不和?他沒有信心,他有懷疑。不但對人不和,對自己也不和;換句話說,他沒有自信心,這很痛苦。佛法形容這個世間叫苦海,苦海無邊,無所適從,我到哪裡去?我向哪個方向去?我走哪個路?這真不是容易事情。我在當年也是遇到這些困難,向哪個方向,走哪一條路?這個選擇比什麼都重要。我請教章嘉大師,他給我指出的一條路,叫我出家,教我學釋迦牟尼佛。我接受了,就走上這條路。出家要有緣分,我向他請教,出家得拜個老師。章嘉大師就告訴我,那個老師不接受,你生不生煩惱?當然生煩惱。那怎麼辦?他就教我,不要去找老師。不找老師能出家嗎?找佛,真心真意的去求,老師會來找你,感應。我聽他的話,立出家學釋迦牟尼佛這個願心。好幾年之後,真的,有個出家和尚,他是個寺廟的住持,他來找我,我有感應。

  那個時候我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跟李老師學教,這是沒出家之前,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。一年兩個月我就有預兆,大概出家的緣快成熟了。我跟同學們講,他問我多久?我說不出半年,緣會成熟。沒想到一個月之後,這個師父就派人來找我,要我出家,幫助他復興那個道場。道場原來是老道場,被軍隊佔用了,現在國家有個政策,要把寺廟還給出家人,軍隊撤出,他寺廟裡頭有幾個老修行住在一起。我就同意,答應他了,好事情,也沒有肯定,因為正在那裡學經教。兩個月當中他來了九次,我就看到他很誠意。諸葛亮,劉備三顧茅蘆,我這九次,兩個月來了九次。我就向老師報告,老師說,你怎麼那麼樣容易就動心?我跟老師講,九次了。啊?九次!他心很誠。所以老師也無可奈何,就答應我了。老師是因為我學得還不夠,差很遠,怎麼就可以離開?我跟老師說,我說我不會離開,我到那裡出家,我每個月到台中來住一個星期。好!這老師同意了。

  出家一年之後,寺廟裡產生很大的變化。我們找了一個新住持,白聖老和尚,他的出家弟子很多,來了一批。我一看,我學經教不受歡迎。白聖法師勸我放棄學經教,學經懺佛事、學做法會,這個他很歡迎。我說這不是我出家的本願,所以我就又回到台中,在台中住滿十年才離開。就是取得出家身分,在台中蓮社、在慈光圖書館長住下去,到滿十年,我離開。

  什麼事情都有個緣分,所以章嘉大師指示的很有道理,不要找人,完全求感應。李老師也是這樣教給我的,他送我四個字「至誠感通」,真誠到極處,決定有感應。所以一切法不能求人,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,我們的真誠心不夠。真誠心要是到家了,感應現前,佛菩薩會知道。章嘉大師告訴我,我的一生佛菩薩安排的,不是自己安排的。所以我一點都不操心,一切隨喜。緣出現了,我自己細心去判斷一下,可不可以接受。當時條件可以接受,幾個月,一、二年,變化了,我知道該走了。一生居無定所,全世界各地流浪作客。斷煩惱、長智慧,要從境界裡頭去學習,順境、善緣不起貪戀。事情是好,可是有些有心人他要佔據這個地方,他想要這個地方,我們趕快走。他要,給他吧,我一生都是讓,學忍讓、學慈悲。逆境裡頭要忍辱,順境裡頭要忍讓,樣樣讓人。對一切境界、一切人事只有讚歎、禮敬,沒有毀謗、沒有輕視,愈學愈快樂,愈學愈歡喜。

  所以,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道場,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菩薩。學生只是自己一個人,其他一切人全是老師,你能說我不恭敬嗎?都是善知識,他們的善行,我們沒有,向他學習;他們的不善行,我們得思考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所以善人、惡人都是善知識,他們在表演、在教我,我在這個裡頭學習,成就。有人說找不到老師,這是錯誤的,一切眾生都是老師,一切場所都是道場。必須自己什麼樣環境都能夠歡喜接受,他不跟我和,我跟他和;他不敬我,我敬他;他不尊重我,我尊重他。為什麼?佛教導我們這樣做的,我們的老祖宗、古聖先賢也是教我這樣做的,那不會錯誤。我們要相信佛說的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相信老祖宗所說的,「人性本善」,我們惡念就沒有了,萬緣放下,心得自在。與聖教有個幾分相應,你就能有幾分體會,把體會的用在生活上叫修行。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、修正錯誤的看法、修正錯誤的說法,最後修正錯誤的行法。面前全都是榜樣,善的榜樣、不善的榜樣全是教我的,我在這個裡頭成就自己。自己成就了,可以幫助眾生,「調眾生,宣妙理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