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三百零五頁第四行,「殊勝權德」。這一段,世尊為我們說八相成道。這是權德裡頭最明顯的,也是最殊勝的。分八段,第一段「下生」。經文:
【捨兜率。】
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上一段末後兩句,「入佛法藏,究竟彼岸,再讚大士之實德。今文及下文兩段,則再讚菩薩普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」。
經文,「捨兜率,降王宮,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,表八相成道。但其位不一,凡有五等」。這些經上都有說,也就是說都有根據,不是隨便說的。「《甄解》曰」,第一,「如《華嚴賢首品》及《起信論》。於十信滿位,示現八相」。這是說信滿成佛。信滿成佛,通常我們在經上讀到的十信菩薩,他把無明放下了,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放下了,這就離開十法界,提升到初住菩薩,《華嚴經》上的初住菩薩。《華嚴》是圓教,別教是初地菩薩,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,示現作佛。「《占察經》說四種作佛中,第一信滿作佛當之」,跟這個相當、相同,信滿作佛。我們知道第七信位是阿羅漢,第八信是辟支佛,第九信是菩薩,第十信是佛,十法界裡面的佛,信滿成佛。「二,如《大集經》中,灌頂住菩薩(十住滿位)能於無佛世界,示現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二,解滿作佛當之」。這四種作佛就是信、解、行、證,這四種達到究竟圓滿,信圓滿、解圓滿、行圓滿、證圓滿都作佛,這是作佛不一樣,地位不相同。「三,《仁王經菩薩教化品》明初地八相。《占察經》第三,證滿作佛當之。四《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》明究竟地(一生補處)八相示現。《占察經》第四,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」。這是信、解、行、證。
那第五是什麼?第五是成佛之後,倒駕慈航來示現八相成道。所以下面第五,「《華嚴不思議品》諸佛念念出生智。此明佛後得智,出生八相示現也。此五中,前四是因中示現」。第五是成佛之後的業用。我們知道,成佛之後住常寂光,常寂光裡頭沒有現象,沒有物質現象,也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什麼現象都沒有,一片光明,大乘經裡頭有說,叫大光明藏。大光明藏就是淨土宗裡頭講的常寂光淨土,這個是究竟果位,契入這個果位,這是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,《楞嚴經》上說的。到這個地方,你才能真正見到平等,不是諸佛平等,萬法平等,一切法統統都化作常寂光,除一片光明之外,裡頭什麼法都沒有。這究竟果位,這才是真實的大圓滿,學佛終極的目標就在這裡。如果沒有回歸常寂光,最高的地位是等覺,等覺當然他也能夠在十法界裡面示現八相成道。你看,信滿、解滿、行滿都能,等覺菩薩怎麼不能?當然有能力。
示現八相成道依什麼?依眾生之感。圓教初住就不起心不動念,純是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佛是自然去應,這叫法爾,法爾如是,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。沒有起心動念怎麼會應?我們現在看了水實驗,水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起心動念,它為什麼會應?所以從這就證明,不起心不動念能應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這種感應就有人向世尊請教過,世尊舉例子,敲鐘、敲鼓。你看看,你敲它一下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。你叩它的時候,鐘有沒有去想?有沒有起心動念?鼓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自然就應了。明心見性,在自性清淨心裡頭,眾生的感,眾生起心動念,這個波立刻就到達遍法界虛空界。《還源觀》上,賢首國師告訴我們三種周遍,三種周遍說的是什麼?說的是依正莊嚴,依報跟正報。依報是世界,宇宙,正報是自己身體,不是指別的。別人的身體是我的依報,我們講人事環境、物質環境,是我的環境,正報就是指自己。換句話說,宇宙從哪來的?我從哪來的?從念頭裡生的。
所以相由心生,色由心生,色就是物質,物質是從念頭來的。這樁事情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,物質究竟是什麼,謎底揭穿了。所以德國的科學家普朗克說,他一生專門研究物質,揭穿之後,他的報告裡頭說,根據他的研究,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它是念頭產生的幻相。跟佛經上所說的完全相同,「一切法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不可得,你裡面還勉強要有個得,這就錯了;無所有,你以為是個有,執著有個有,你也錯了,它真正是畢竟空。
菩薩的心,就是見性人的心,為什麼那麼定?他了解事實真相,他在事實真相裡面根本沒有起心動念,那叫真清淨,這是佛境界。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是菩薩境界;起心動念、分別,沒有執著,那是聲聞、緣覺的境界;三種全有,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全有,這是六道凡夫。這真相說出來了。佛教教導我們,目的是教我們回歸自性。成佛了,這四種成佛,無論是哪一種,最淺顯的信滿成佛,他都知道這個事實真相。十信菩薩把起心動念放下,他就升等,脫離十法界了,十法界是一場夢,進入一真法界什麼也沒有。
《還源觀》,難得!那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不可思議!這是賢首國師學習《華嚴》的心得報告,用我們現在人的說法,就是他的研究心得報告。你看,報告文字不長,全文分六大段,精彩到極處,真的叫一句廢話都沒有,把《華嚴經》說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前面三段就是講源起,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的、萬物從哪裡來的、生命從哪裡來的、我從哪裡來的,這講清楚了。而且我與宇宙,我與萬物,我與一切眾生什麼關係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體,關係太密切了。真正通達明瞭,肯定了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這個一切眾生是廣義的,不是狹義的,狹義的裡面講有情、無情,有情可以作佛,無情不行;這廣義的,廣義的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圓滿種智。圓滿種智就是成佛,無情也成佛,那就是花草樹木也成佛,山河大地也成佛,沒有一樣東西不成佛。成佛是什麼?成佛就是自性,沒有一樣東西不是自性變現的。明心見性,性在哪裡?隨拈一法,無不是。任何一物,這是相,它的體就是性,自性在哪裡?就在這裡。豎一個手指,明白的人點頭,沒錯。你學,學不像,為什麼學不像?你有念頭,見性的人沒有念頭,不同地方就在此地。有念,那是無明,障礙了你自性;無念,自性現出來了。所以放下就是!放下見思,你就是阿羅漢;放下塵沙,你就是菩薩;放下起心動念,你就是佛。世尊千言萬語,四十九年所說的,就說這麼一樁事情。
每個人都是佛,那現在人還造作罪業,他是糊塗佛,迷惑顛倒的佛,不能說他不是佛。所以從體上講、從性上講,他真的是佛,我們要尊重他,要禮敬他。禮敬諸佛,沒有任何分別,所以心永遠是清淨的。迷的時候不知道,我也曾經討厭過人,我也曾經無緣無故找人麻煩,羞辱別人,讓別人難看下不了台,小時候幹過這些事情。今天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對付我,我很感謝他。為什麼?替我懺除業障,好事,不是壞事。我知道他現在這個境界是我十幾歲時候的境界,得理不饒人。六十年學佛,終於把這個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自性裡頭恭敬心流出來了,一切恭敬,一切放下,能夠學得有幾分相似了,不敢說完全相同,有幾分相似。
《華嚴經不思議品》,這是佛的後得智,佛的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。佛在哪裡?就在當下。一切時,一切處,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就是佛,法身佛,一切法的理體。「斯經所明」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「若依諸師,多是第四(補處)作佛」,那就是等覺菩薩。「若依今宗」,今宗是淨土宗,「此中無所屬」,不屬於前面五種某一種,不屬於。為什麼?「以彌陀巧方便迴向所作故」,這是不思議的境界。淨土宗,阿彌陀佛的示現是迴向所作,我們念佛把功德迴向彌陀,彌陀念佛把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,一切有緣眾生。緣成熟了,應以佛身示現,他就示現了。所以,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上說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」。我們所見,多分見的是化身佛,見到之後就沒有了,你真的感到見到。
八相成道的?有。阿彌陀佛在中國有化身,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國清寺裡面的豐干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,這是史書上有記載的。他不是以八相成道,他是以比丘身而來的,應以什麼身得度,就現什麼身,現佛身才是八相成道。所以,彌陀無處不現身,在中國現比丘身,歷史上記載的有三次,實際上可能不止。為什麼?身分沒暴露,我們不知道。就是至少在中國有三次,這大家都承認的。「因果共不可思議」,因不可思議,果也不可思議。「若強論之」,這勉強來說,「或應在第五(佛後)之中焉」。因為阿彌陀佛久遠劫就成佛了,他不是在因地,他在果地,所以阿彌陀佛來示現的,應該都是從常寂光來的。常寂光沒有來去,沒有時間,沒有空間,就在當下。
「由上可見,示現八相成道之人,階位有五,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」。實際上它有五種,一般只說補處菩薩,等覺菩薩,這個說法最多,實際上,階位不止這一種。諸佛菩薩有緣就示現。大經裡面說得很好,證得初住之後,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四十一個位次最低的一個位次,初住是最低的位次,最低的這個位次裡頭,就有能力以八相成道示現受生。我們曉得,初住能示現,一直到等覺,四十一個位次,位位都能示現。佛菩薩的示現完全是從感,他是應。我們心裡頭仰慕佛陀,無論你想哪一尊佛,他都能夠現身給你看,甚至於以八相成道,在這個世間住一段時期來教化眾生。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,中國人講虛歲,講經說法教學四十九年,他來到這個世間,主要就是幹這樁事情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。這個緣盡了,他就走了。有緣就示現,沒有緣就走了。
「《甄解》則偏重為佛後。諸說不妨並存,五位不妨齊有。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,其階位於平等中,亦不礙於差別也」。這是合情合理。總之都是慈悲度世,幫助眾生,成就眾生,絕對不會來障礙眾生的,都是來成就的。能夠接受佛的教誨,沒有不得利益的。不接受的沒有關係,下一次再來。佛對一切眾生有耐心,佛氏門中,不捨一人,你到哪一道,他都看得到。等你再得人身,或者無論什麼身,你阿賴耶識裡頭佛種子起現行,佛都能夠來接引你,都能夠來幫助你,無論在哪一道,佛統統能現身。
「又八相成道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」。一般諸佛示現在十法界,特別示現在六道裡頭,大概都相似。「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,所說亦異」。八相,有的地方說七相,有的地方說九相,有的地方說十相,不一定,八相講得比較多。「今說八相者,乃從經論之多數也。再者八相之中,內容亦不盡同」。譬如,《大乘起信論》裡頭所說的八相,「從兜率天下」,這第一,「二入胎,三住胎,四出胎,五出家,六成道,七轉法輪」,就是教學四十九年,第八「入涅槃」,八相是這麼說法的。但《四教儀》說法,第一個「從兜率天下」,第二個「托胎」,第三個「出生」,第四個「出家,五降魔,六成道,七轉法輪,八入涅槃」。這兩個對照,便知《四教儀》開《起信論》裡頭「成道為降魔與成道」,開作兩個,合《起信論》裡面「入胎與住胎於托胎」,托胎有入胎、住胎的意思,開合不同,內容一樣,開合不相同。
「《嘉祥疏》依《四教儀》判《魏譯》之八相,甚合於今此會集本。故仍依之。經中捨兜率是第一相」。後面註,註得很清楚,我們依這個註解讀下去。「降王宮是第二與第三兩相。棄位出家,苦行學道是第四相。降伏魔怨是第五相。成最正覺是第六相。請轉法輪,常以法音,覺諸世間。及以下諸句,是第七相」。這是完全從本經上來說。「下段文中之於此中下,而現滅度是第八相」。
下面給我們解釋,「捨兜率即第一相從兜率天降生也」。『兜率』,是梵語,或翻作「兜術、睹史多」,這個都是梵音翻譯中文的不同。「本是一名,譯音有異」,翻譯的人,翻的音不相同,實際他們念這個音都是相同的。我們講方言,各地方的方言不一樣,梵音是一個音,我們方言不同,所以翻的這個字就不一樣,應該都是一個意思。
「其義為妙足、知足、喜足等。乃欲界中第四天」。我們一般,這三種意思用知足比較多。知足,這也是表法。為什麼補處菩薩都住在兜率天?那就是告訴你,知足才能成佛,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,表這個意思。也表學佛的人一定要學知足,樣樣都知足,為什麼?你心是定的,你沒有欲望,沒有所求。一心一意,在淨宗的,就專想西方極樂世界,專想阿彌陀佛,一部經典,一句佛號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到極樂世界再辦。四弘誓願,我們今天只修兩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我只修這兩願。這個斷煩惱、消業障,淨宗的方法極妙,就用一句佛號,不知不覺,煩惱不見了。為什麼?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個念頭。煩惱不斷,沒了;業障沒消,不見了,確實是斷煩惱消業障,但一句佛號總攝了。這個法子比什麼都妙,可惜人不知道,用這個方法、用那個方法,人都搞糊塗了。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名號功德無與倫比,關鍵就是你能不能相信。
這個法門非常容易,但是非常難信,叫難信之法。菩薩叫難信,諸佛如來也叫難信,你要說明它的道理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,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。你要真信,真佔便宜,真得受用,真在極短的時間成就了。我對於這個法門,我在講席裡頭多次報告,我學佛三十年才相信,不是那麼簡單。我離開工作三十一歲,親近懺雲法師,在他山上茅蓬住了半年,他勸我,我沒接受。他教我讀《阿彌陀經》三個註子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的《圓中鈔》,這是《彌陀經》最著名的三部註解,我看了,很認真讀了。他要我把科判畫成表解,做科會,經跟科會進去,我給它做了。我做了這個之後,我對於佛的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。因為這個表解一畫,你看到它章法結構這麼嚴整,這最好的文章。所以做到什麼?不能加一個字,不能少一個字,這令人佩服。結構全明白之後,你對它的經文思想體系也就明白了,佛經裡這個方法是高明到極處。
《華嚴經》那麼大,你看古人做的科判,表解,也是科會,但是經的開頭兩個字、末後兩個字,或者只有開頭兩個字,讓你可以在經上對照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,統統都能夠用表解畫出來。說明佛經的經文是中國老祖宗所謂第一流的文章,真正做到不增不減,你加一句是累贅的,可以刪掉;少一個字,它斷了,氣接不上,決定不是一般的著作。我在山上住了半年,懺雲法師教我做這工作。除此之外,教我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。我是個老實人,教我怎麼做,我都依教奉行。我對於淨宗,以前對於淨宗小看了它,這半年在山上住,對淨宗恭敬心生起來了,不敢小看了,但是不願學。
跟李老師學經教十年,老師勸了很多次,還送我一套《印光大師文鈔》,正續兩編,早年只有這些東西,全書沒出來,一共四冊。讀了之後很感動,老人苦口婆心,勸人念佛。我也以為那是老太婆教,不是對知識分子說的。你看自己想得還滿有理由的,沒接受。怎麼接受的?是我開講《華嚴經》,講了好幾年,第一次講《華嚴》講了十七年,講到一半,《六十華嚴》講一半,《八十華嚴》也講了一半。在那個時候,我一個星期講三次,兩天《八十華嚴》,一天《四十華嚴》。講得很多,每天都講經,不同的經典有不同的聽眾,滿聽眾的願。年輕好勝,惹了麻煩,出家人都不喜歡,見到我都搖頭,我逐漸逐漸體會到了。我講經二十年,才有個小圖書館,在台北市,很小很小,就一個教室,白天鎖門,晚上來講經打開。沒有道場!那個小道場是韓館長幾個常常聽我講經的老同修,他們大家發心,湊一點錢買下來。那個時候很便宜。我們終於講經有個固定地方了,不要常常搬家。
這是在景美講堂的時候,突然有一天想起來,文殊、普賢修什麼法門?善財童子修什麼法門?這都是我們心目當中的偶像。結果在《四十華嚴》第三十九卷看到了,文殊、普賢都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。再回過頭來看《四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講一半了,五十三參第一個,第一參,吉祥雲比丘,示現的念佛法門,我們也講了,沒有留意,囫圇吞棗過去了,心裡不落印象。這一下回頭一翻的時候,原來,就想到什麼?先入為主。這個第一參跟最後一參最重要了,就是什麼?善財所學的,原來善財學淨土法門,念阿彌陀佛成就的。頭一個,看頭、看尾,尾巴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徹始徹終。當中五十一個,就恍然大悟了,那是善財的廣學多聞,不是為自己,為眾生的。眾生根性不相同,所以要廣學多聞,才能應付得了眾生,才能開八萬四千法門,開無量法門,接引大眾。怎麼成就的?無論哪個法門,到後來統統歸淨土,你才有成就;你不歸淨土,那就太難太難了。
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之後,我的觀念就變了,變成什麼?如其是這樣的話,那就不如專講淨土,專修淨土,何必費那麼大的力氣,繞那麼大的彎?所以我就把《華嚴經》停下來,不講了,專講淨土五經。這五經都講了,《阿彌陀經》講了十幾遍,《無量壽經》講了十遍,不是依黃念老的註解,依李老師的眉註。我那個時候就發心,想一生專講淨土,講淨土一部經,最初選的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最喜歡的一部經。古時候,道綽大師講《阿彌陀經》兩百遍,我看到這個記載很感動。我也喜歡《彌陀要解》,我能把《彌陀要解》講兩百遍、講三百遍,到處講這部經,好!
以後看到這個本子,這個本子確實有提倡的必要,為什麼?大家不相信,有疑慮的人很多。李老師把他的眉註交給我,不是一個偶然的事情。這個會集本,經是會集出來了,緣不成熟。黃念老告訴我,夏蓮居老居士往生的時候,在往生前告訴他們身邊這些弟子,他說他的會集本將來從海外傳到中國。當時人聽了都感覺到莫名其妙,海外根本就沒有,怎麼會從海外傳到中國?到後來果然應驗了,我們確實是在海外弘揚開了,再回到國內的,最早講這個經在美國跟加拿大。
不但國內人有懷疑,看到這個本不高興,台灣人看到也不高興。那是誰?那些老法師。這老法師現在都不在了,可以說了,在的時候不敢講。李老師講一遍,就不能再講第二遍,人家批評說經典不應該會集。如果我們講理來辯論,當然不好意思,會得罪很多人。你說經不可以會集,不可以念會集本,首先,我們早晚課要廢掉,早晚課的課誦本是會集本。那再有,你們法師做的這些經懺佛事,那個法本全是會集本。你看這些年我們提倡的《三時繫念佛事》,會集本,裡頭有《阿彌陀經》、有往生咒,還有祖師的開示。那要是會集本不能用的話,要恢復到講經,這經懺佛事,法會的,所用的這個儀規統統是會集本,在理上講不通。我們也省事,既然反對,我們就避免!
到李老師往生,這個本子很多人不知道,因為老師當年講這個經,我聽說聽眾只有三、四十個人。這早年,我還跟他不認識,在法華寺,台中法華寺講的。周邦道老居士,我的老師,他在場聽過,聽講這個會集本。所以人數很少,知道的人不多。我把這個本子影印了一萬冊紀念老師。在哪裡?在海外流通。看到的人沒有一個不歡喜,就國外緣成熟了,所以我們在國外開講。然後國內也接受了,在台灣接受了。那個時候韓館長還在,我在景美圖書館好像講過三次,三遍,總共講了十遍。在新加坡講的也是用李老師的眉註,新加坡講的這一次因為有錄音帶,新加坡跟國內往來很頻繁,就由居士林傳到國內去了,所以中國大陸很多人聽到了。真的,從海外傳到中國,夏蓮老的預言非常正確。
這樁事情跟我總算是有緣分,我們有使命、有義務要把這兩位老人的苦心傳下去。夏蓮老用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個工作;黃念老,六年的時間,蒐集了一百九十三種參考資料,做成了集註,非常可貴!世尊往後末法九千年,全靠這部經得度。所以我就發願,我們報兩位師長的恩德,我們要繼承這個工作,會集圓滿了,集註圓滿了,我們擔任弘揚的工作,普遍宣揚。所以前年清明節,我把《華嚴》停止了,我想我以後,活多久我就講多久,一年一部。這是第三遍,遍遍不一樣,法喜充滿,一遍比一遍深入,契入境界了。深深體會到古人所謂的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你真見到裡頭的意思了。所以現在這個經文,無論哪一章、哪一節,我講起來要講幾個小時,裡面的義理無有窮盡。不深入,講不出味道出來。深入,你自己有體會,自己有受用,自己契入境界,這個味道就不一樣了。
知足,所以,從學佛的頭一天就要知足,老師教我看破放下,教我學釋迦牟尼佛。中國古人也常常教人知足,知足常樂,《大學》八目叫知止,知止就是知足。知止而後有定,佛法最講求的就是三昧,三昧就是定。知足就是禪定的前方便,不知足,你怎麼可能得定?衣食住行稍稍有一點,夠了,不再求多了。我講經教學這麼多年,認識人多了,供養也多了,供養一送來,除了留一點點之外,統統結緣,廣結善緣。結緣什麼?這感情就好,他就喜歡聽我講經,那自然就念佛,就發心求生極樂世界,自自然然就得度了。
所以,知足在佛法裡頭非常重要,章嘉大師傳給我,我傳給大家。大師勸我學佛,勸我學釋迦牟尼佛,第一部叫我念的書是《釋迦譜》、《釋迦方志》,告訴我,你要學佛,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,你才能向他學,不至於學偏、學錯了,我從這裡入門的。頭一天教導我的,看破放下,特別囑咐我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輾轉相輔相成,到最高峰。我初學佛,什麼也不懂,講看破放下我能聽得懂,這就是止觀。觀就是看破,止就是放下。但是要用止觀,那要講好半天,我都聽不懂,講看得破,放得下,這我一聽就懂了。
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從哪裡下手?教我從布施,給我講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一定要我做。老人,那一年我二十六歲,他六十五歲,這老人,祖父輩的,非常慈悲,大概看我命苦,沒有福報,勸我修布施。我說我生活很困難,哪有錢布施!他就問我,一毛錢有沒有?可以,一毛錢行。一塊錢行不行?一塊錢勉強,還可以。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起,常存布施的心,有能力的時候,盡心盡力去做。告訴我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三種布施,裡頭都可以不要用錢的,財布施是什麼?做義工。做義工是我們用體力,叫內財布施,比外財福報更大。學會這些,修一點福報,以前不知道都造業,知道這個以後,才懂得修福報。我的福報全是這一生修的。
真正得到老師歡喜教導,那就是真誠、恭敬、聽話,依教奉行,你教我的我真做,如果不是這一點,老師不教你。老師不要錢,三個老師,我都沒有送過學費,我都沒有送過供養,都沒有,他們都非常熱心的教。憑什麼?就是看我還喜歡學,好學,真幹,老師所教的我都能把它做到,他看到歡喜。如果是陽奉陰違,表面是一套,背後也是一套,老師就不會教你了。同學當中有這樣的同學,這樣的同學,老師講經,歡迎你來聽經,教學上課也歡迎你來,對你總是客客氣氣,教學不一樣,心態不相同。一個教室上課,真的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,沒有恭敬心,聽到是常識,佛學常識。所以我們體會到經上有所謂,「佛以一音而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你解的深淺、廣狹,完全是你的心,你用什麼心來學,你得什麼東西。如果是貢高我慢的心、自以為是的心,肯定走錯路,學偏、學岔了。老師講的不偏、不岔,你自己體會的,往邪路上走了,不是正道。
怎麼是正道?現在人很難,走偏邪非常之多,為什麼?他用思惟。現在學校不都是用這個嗎?學的時候我得想想這什麼意思,這不許可的。馬鳴菩薩在《大乘起信論》裡告訴我們,學習的態度,聽經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,你真聽到東西。讀經,離文字相,離名詞相,離心緣相。心緣相,決定不能用自己心裡想這什麼意思,這是什麼,不可以。為什麼不可以?佛從自性流出來的,自性裡頭沒有意思,沒有意思它就是無量義。你講經的時候,你看到這個聽眾,聽眾是什麼意思,自然流露出來,就合他的意思。聽眾不一樣,你講的就不一樣;時間不一樣,講的也不一樣。《無量壽經》我講了十多遍,遍遍不一樣。場所是一樣,聽眾是一樣,程度不一樣,今年比去年提升,比前年那更提升了,年年不一樣。因時、因人、因事、因地,哪有一樣的講法!所以一定要肯定佛的經論沒意思,你說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,絕不是經論的意思,經論沒意思。
我給你講,現在講東西你們統統記錄下來,有沒有意思?沒有意思,這是真的。我講完之後,你問我講些什麼,我完全不知道。現在錄音,我得把錄音拿來我自己聽聽,否則的話,我不知道。這是真的,不落痕跡。這個東西是活的,不是死的,活活潑潑,字字句句含無量義。無論你對什麼樣的眾生,什麼樣的時節因緣,你講起來一樣通順,毫無障礙,讓人聽得都能生歡喜心。這是什麼?這是李老師教的,全憑感應。沒有開悟之前,要求感應。感應,用什麼感?用誠,誠敬。怎麼誠敬?要誠敬到極處,用至誠感通,這是老師教我的祕訣。不是至誠心,就不能感通,你所學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
所以學貴有恆,學貴遍數多。所以古人才提出,這是真話,這個是經驗之談,這是真理,就是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。不要有妄想,一遍一遍讀去,讀一千遍之後心定了,自然明白。那你講的時候,講的時候叫善巧方便,長說短說、深說淺說,無一不自在。基礎是知足,關鍵是放下,放下言說,言說相、文字相,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,都不能執著,放下心緣相,不能用我的心去想這什麼意思、這什麼意思,不可以,沒有意思。恭恭敬敬的讀,恭恭敬敬的聽,會入定,會開悟。所以佛法的教學方法跟世間不一樣,用世間這套東西把佛法變質了,變成世間一種學術,變成佛經哲學來教了。
我們再往下看,兜率是欲界天,「欲界中第四天」,欲界有第六層天,這第四層天。「內院現為彌勒大士之淨土。外院則為天眾欲樂之處」。這就說明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,聖人居住在那裡修道的稱為內院。外面的天人,這些天人都是修知足的,我們講知足常樂,沒有什麼?欲望有,欲望沒有斷,很少,他生兜率天。兜率天比忉利天高,忉利天上面是夜摩天,夜摩天再上去就是兜率天,愈上去愈殊勝。我們中國人一般講天都是講忉利天,玉皇大帝,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。天人壽命長,樂多苦少,就算是忉利天,苦很少,樂多。什麼時候才覺得有苦?壽命到了前一個星期,他感到很苦,身體衰了,七天。天人身體乾淨,不要洗澡,身上都有香氣,到臨命終前面七天,這香氣逐漸淡了,他慌了。頭上戴這個帽子上面都有鮮花,永遠不謝的,這個到最後七天,這花慢慢枯了,這就是什麼?他壽命快到了。就最後的七天,他感到痛苦,知道壽命到了。壽命到了,很難往上去,多半往下面去。往上面要真修行,沒有真修行,多半往下墮落。還是修行人少,享樂的人多。
忉利天,財色名食睡五欲都有,愈往上愈淡薄,夜摩比忉利天就淡,兜率就更淡了,再往上去化樂天,再往上去他化自在天。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就是波旬,難得!他再上去就是色界,欲完全被定力控制住,沒有斷,但不起作用,叫伏住,伏斷。這初禪就伏了,伏斷了。伏斷,財色名食睡念頭都沒有了,能伏住。由初禪到二禪、三禪、四禪,愈來愈往上去。四禪之外有四空天,很多人在四禪、在四空,壽命到的時候,那個壽命就是他禪定,禪定有一定的時間,到的時候禪定會消失。消失,他苦就來了,於是乎他就起懷疑,他是誤認為那個境界是般涅槃。特別是四空天,把那個地方當作常寂光,我已經證得常寂光了,為什麼還有煩惱習氣現前?這佛說的話不靈,有問題。這個念頭一動,就下去了,這是什麼?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這毀謗三寶。毀謗三寶的過失是無間地獄,所以叫爬得高,摔得重,他墮落下去了。這個路子他走偏、走邪了。
如果跟佛學,那就不會有偏差。跟佛學,初果、二果大概都是在欲界天,人間天上,絕不墮三惡道,不會走偏,不會走邪,不會變成阿修羅、變成羅剎,不會。三果就在第四禪五不還天,叫淨居天,那是三果聖人他們修行的地方。在大乘,大概第五信、第六信,五信、六信的菩薩在五不還天。在那邊證得阿羅漢果,他不要經過四空天,他就出去了,就直捷到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。如果功夫差一點的,習氣重一點的,他要通過四空天,那也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,才能證得四果,才能超越六道輪迴。
這些都搞清楚、都搞明白,我們對於淨土才會非常珍惜、非常寶貴,知道除這一門之外,那我們得吃盡苦頭,還未必能超越,這六道不容易超越,四聖就更難。這個法門是無比的幸運,疏忽真叫有罪,怎麼對得起自己?怎麼對得起佛菩薩?怎麼對得起祖宗?佛門裡有所謂「一子成佛,九祖生天」,父母、祖宗都希望你成就,你成就,他沾光,他們在惡道,統統都生天。所以一定要真幹,決定不含糊。世間法,自然有佛菩薩來做,眾生有福報,他就來了;眾生沒有福報,他來,他來不做,他在旁邊看,什麼時候有緣,他什麼時候去做,沒有緣他不插手。
「《普曜經說法門品》」,這經文裡頭說,「其兜術天,有大天宮,名曰高幢。廣長二千五百六十里」,這是宮殿,這麼大。「菩薩常坐,為諸天人,敷演經典」。《佛地論第五》也有說:「睹史多天,後身菩薩,於中教化。後身菩薩即一生補處菩薩。此世界過現未三世之補處大士,皆從此天降生」。所以這是表法的,告訴人,你想成佛,成佛要知足,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,取這個意思,非常明顯。於一切法統統知足,心裡頭沒有希求、沒有嚮往了;換句話說,我們念佛人,真正得到念佛三昧了。得到念佛三昧,不是生兜率天,我們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。極樂世界作佛是在實報莊嚴土,等覺菩薩,不住兜率天,住實報土。菩薩最高的階級,破最後一品無明習氣,無明習氣一斷,證妙覺果位,回歸常寂光,究竟圓滿。這是降生,菩薩降生。
下面,「托胎」,「庚三」,第三相,「出生」。
【降王宮。】
菩薩妙不可言,他來投胎可以選擇的。我們不能選擇,我們是業力,完全受業力支配。菩薩不是業力支配,他喜歡到哪一家就到哪一家。凡是八相成道,一定在皇宮,投生在國王家裡,為什麼?表法。世間人所爭取的就是名聞利養,地位沒有比國王更高,所謂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人都羨慕。他得到了,得到他不要,這就是說,還有比國王更高貴的,比國王更富有的,你們不知道。那是什麼?成佛。用這個方法來勉勵人,讓一般迷惑在三界六道裡頭的看到覺悟。
所以,『降王宮』。「降生於王宮,是中含攝第二相之托胎,與第三相之出生」。降王宮這一句有這兩個意思在。「本師釋尊之托胎,如《因果經》云:於時摩耶夫人於眠寤之際,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。從右脅入,身現於外,如處琉璃」。這是說經裡頭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托胎的時候,他的母親摩耶夫人,這是說將睡未睡的時候,清清楚楚見到菩薩,這個菩薩就是補處菩薩,從兜率天下降,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,從她的右脅進去,身現在外,透明的,像琉璃一樣,見到菩薩相,托胎。
「至於出生,則如《涅槃經》云:從母摩耶而生。生已,即周行七步。周行者,乃指四維上下之十方」。這母親,在無憂樹下,她用右手去攀這個樹枝,他從右脅生下來。托胎的時候,他從右脅進去,出來的時候,從右脅出來。佛尚右,所以右旋,尚右。右旋,今天我們講順時鐘,順時鐘這是右,表正法。左面叫旁門左道,所以佛法尚右,不尚左。降生就走了七步,經典裡面記載得比較詳細,他自己說話,指著天,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」。一般人不曉得這個意思,釋迦牟尼佛傲慢、自大,你看,出生的時候,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。這人不知道,他說的那個我是真我,不是假我,假我沒有什麼尊貴的。
真我是什麼?真我是法性。有,三德祕藏有真我,般若、法身、解脫都具足常樂我淨,那是真我,般若裡頭有真我,法身裡頭有真我,解脫裡頭有真我。除法身菩薩之外,沒有真我,全是假的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你就證得真我。阿羅漢沒有,權教菩薩沒有,別教要初地以上,圓教初住以上,這就把真我找到了,這個獨尊。真我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主宰,一個是自在,真正做得了主宰,假的做不了主。真正主宰,不生不滅,它真的不生不滅;真正自在,本自具足,能生萬法,這個自在。佛出世到這個世間,就是把這個真實法教給我們,叫諸法實相,不是教別的,把宇宙之間一切真實東西告訴我們,我們要真的,不要假的。
周行七步。周行者,乃指四維上下之十方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於十方各行七步,示現丈夫奮迅之力,於十方獨出無畏。又《魏譯》曰:從右脅生」。《釋迦譜》裡頭說,「菩薩漸漸從右脅出」,這說他出生的跟一般眾生不一樣。大乘經裡說得更詳細,釋迦在母體裡面建大法會,講經說法,無量法身菩薩都在裡頭聽法。我們能不能相信?能相信。為什麼?一微塵裡頭轉大法輪,自性沒有大小,自性沒有空間、沒有時間,真得大自在。所以在母體裡頭做佛事,講經說法,教化眾生。那要什麼人聽?也就像《華嚴經》一樣,《華嚴》從定中講的,這要真正有神通,能夠到摩耶夫人身體裡面去聽經、去聞法,無量菩薩。
底下這一段,「出家」。
【棄位出家。苦行學道。作斯示現。順世間故。】
我們看註解。出現在人間,跟人不一樣,大家信心不能建立,你是神人再來的,我們是凡夫,你能做到,我做不到。所以示現跟人一樣,我能做到,說明你也能做到,用意在此地。「此表出家之第四相。《魏譯》甚詳,文曰」,這個底下的經文是康僧鎧的本子,《魏譯》,康僧鎧的本子。「現處宮中,色味之間」,這是宮廷的生活,這富貴,人間富貴之極處。「見老病死,悟世非常」。這是有一天,太子到野外去玩,去遊玩,看到老人、病人、死人,覺悟世間無常。這都是做給別人看的,為什麼他看到能覺悟,別人看到不覺悟?別人迷在世間,迷失了自性,不知道老病死。菩薩做這個示現,一看,看出什麼?看出人生沒有樂。人決定要老,每一天都催你老,你沒有辦法中止,說不老做不到。人都有病,人都要死亡。從這裡覺悟,悟世非常,非常就是無常,世間無常,樂在哪裡!這個就是讓我們學到高度的警覺性,世間法確實是無常的。
「棄國財位」,國是國王,不要了;財是財富,古人所說的,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不要了。去幹什麼?「入山學道」。山裡頭有高人,有真正修行人,去向他們學習。「服乘白馬,寶冠纓珞,遣之令還」。出去,把自己身上戴的寶冠,這華麗的衣服、這些纓珞,交代他的侍者送回家去,這告訴家人出家了。「捨珍妙衣,而著法服」。法服,出家人穿的,三衣一缽,三衣統稱為法服。「剃除鬚髮。端坐樹下。勤苦六年,行如所應」。這個是說佛的六年苦行。在古印度,宗教很多,出家修行的通常是三年苦行,釋迦牟尼佛加一倍,為了什麼?為了教這些修苦行的人能聽懂他的話,苦行沒有利益的,修了沒用處。你們修三年,我修六年,有沒有用?沒用。六年,三年可以得定,沒開悟,他修六年也得定,也沒有開悟。
「《普曜經》云: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。六年之中結跏趺坐。修習艱難勤苦之行」。都做給人看的,這不能成就。怎麼成就?下面有降魔。降魔是什麼意思?放下。魔是一切的誘惑,你真放下了,然後入定,開悟,這就成佛了。把這個修行開悟的方法演出來給大家看,世間是這麼修的,他也是這麼修的,世間人不能大徹大悟,他為什麼會大徹大悟。
好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