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九十八頁,倒數第二行:
從「九者,恆順眾生」,這裡看起。普賢十願,前面七願是真實的願,後面三願是迴向,迴向菩提、迴向眾生、迴向實際,菩薩所修的一切功德不為自己。「常隨佛學」,就是迴向菩提,永遠要記住,佛是我們的老師,常就是永恆不變。為什麼要跟佛學?首先要知道,佛是明心見性的人,佛的智慧、佛的德能、佛的相好、佛的言語,全都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。自性流出來的就是最真實的,所以佛經,我們依照佛經,不能改動佛經上一個字。我們改動,是我們阿賴耶識留下來虛妄的東西,加到經典上去,加到那個純真無妄裡面去,這就是罪過,是這麼個道理。那如果這個字是錯字?錯字也讓它錯下去。如果發現很明顯這個字是錯字,把它改正過來,改正過來這個原本不要動它。譬如在《大正藏》上我們看到校勘記,宋元明的本子是什麼字,註在旁邊給你做參考,這是對的;《高麗藏》是什麼字,我們可以做參考來看,不能改動它。抄錯是有,不可能不犯這個錯誤,印錯的也有,這就是對佛絕對的尊重。
如果很難懂不能理解,這一句我們無法落實,其他的能夠理解的,我們把它做到,這就行。到我們開悟之後就明白了,明白之後也不改它,為什麼?不能給後人做不好的樣子。我們改了,後人他也照改,那這個經典傳到後面就不能看,誰都可以改動,這就毀掉了。所以對於古籍,不但對佛要尊重,對古人尊重,古人東西都不改,原樣子傳下去,這是絕對正確的,要有這樣的心態。開經偈上說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這句話很重要,如來的真實義,什麼時候你能理解?見性就能理解,沒有見性不能理解。這是佛門規矩,很重要的規矩,「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了義是活的句子,我能理解多少,真正能理解多少那是了義;我不能理解的,我放在這裡沒有關係。佛法的修學,它真正的意思是叫我們得三昧,讀經、聽教都是一種方法,什麼方法?修三昧的方法。換句話說,不准你胡思亂想,不准你有雜念,不准你有邪思,不准你有妄想,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為了這個。
佛是種種善巧方便教我們自己放下萬緣,徹悟自性,讀不讀書、識不識字沒關係。中國有,印度有,其他國家地區古時候都有,藏傳佛教,藏傳裡頭也有。我們從這個地方了解聖賢人傳,他希望你成聖成賢,他不希望你永遠居他之下,這不是個好老師,好老師都希望你徹悟。所以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,我們明瞭,真正理解之後,對古人才佩服得五體投地,才會真正依教奉行,不再有懷疑,不再有意見,老老實實學下去。那個經典翻不好的也沒關係,同樣能開悟。但是對於研究經教的人,他就不方便,研究經教很難開悟。他所得到的是什麼?得到是佛經的常識,把它當作世間一種學問來看待。現在講哲學、講科學,都是把它當作世間法看待的,不是佛法。因為佛法,不起心、不動念是佛法,起心動念就不是佛法,這要知道。不分別、不執著是菩薩法,分別執著就不是菩薩法。有執著就不是阿羅漢法,沒執著是阿羅漢法,有執著就不是阿羅漢法,你看跟世間法不一樣。
那佛的普世教育跟世間聖賢教育沒有兩樣,教什麼?教倫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教人斷惡修善,教人相親相愛,教人和睦相處,這是一切眾生各各歡喜的。往上提升有沒有意思出六道輪迴?有意思出六道輪迴,佛就教你聲聞法,就是小乘,小乘最高的,小乘裡頭高級的阿羅漢。出了六道之後還有四聖法界,想不想出離?不想出離,三乘菩薩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叫三乘。真想出離?出離就法身大士。那要什麼?要放下起心動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成佛了。雖然是成佛了,無始無明習氣沒斷。無始無明習氣跟見思習氣、塵沙習氣不一樣,因為那個屬於阿賴耶的,可以用方法去斷它,對治它。無始無明習氣不屬於阿賴耶的,所以用阿賴耶的方法那就愈來愈嚴重,對治不了。那佛用什麼方法?根本不理它,隨它去!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。多長的時間?經上講三個阿僧祇劫自然沒有了。所以實報土的菩薩無量壽,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衰不變,為什麼?實報土沒有生滅法。
十法界都是生滅法,我們現在同學有這個概念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生滅法。這個生滅法我們無法接觸到,我們看不見,它就在我們眼前;我們聽不見,它也在我們眼前;我們想不到,沒有離開我們眼前。眼前所有一切法見聞覺知達不到,為什麼?我們見聞覺知有障礙,有煩惱的障礙,有習氣的障礙。誰能見到?佛告訴我們,八地菩薩,八地以上都這麼說的。我們看《華嚴》大乘圓教,放下起心動念是初住菩薩,圓教初住菩薩他出離十法界,就生實報土。在實報土裡面那個身叫報身,報身是以智慧為體,他沒有煩惱,他沒有煩惱習氣,他有無始無明的習氣就是這個東西,這個東西不障礙,只障礙你回歸常寂光。這個東西斷了你就回歸常寂光,就證得妙覺果位,就圓滿了。究竟圓滿的佛果回歸常寂光。
實報土是法性土,身是法性身,所以沒有生滅的現象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生滅,沒有,他沒有這個現象,他是如如不動的。他也是遍一切處,所以他起作用,跟常寂光土裡面的佛起同樣的作用,但是他自己不能回常寂光。譬如說以應化身,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同時去參訪一切諸佛如來,他有這個能力。供佛修福,聞經修慧,在實報土裡頭,他所做的事情就是這個,福慧雙修。除這個之外,他還有能力幫助一切有緣眾生,無量劫來每個人跟一切眾生都有緣分,緣分也是沒有數字的。眾生有緣,這信息你就收到,波動的信息,他如如不動,這個動的信息很容易收到。收到之後你就了解,這個眾生跟我在什麼時候、在什麼處所我們什麼關係,結的什麼緣,清楚。現在他發出這個信息來,要用什麼方式去幫助他,現身,現什麼身不是自己意思,眾生有感他自然有應。他要說我要現什麼身,那好了,他又起心動念,又有分別執著,就變成凡夫。確實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感應真正不可思議。隨眾生的念頭感,眾生希望見佛,他就現佛;眾生希望觀音菩薩,他就現觀音菩薩;眾生需要的是什麼,他就說什麼,完全沒有起心動念。
諸佛如來到我們這個世間,現的是應身、化身,應身是來投胎,在這個世間住個幾十年再走的;化身時間短,突然出現,事情圓滿就沒有了。像虛雲和尚朝五台山,在路上生病了,文殊菩薩化身,化成一個乞丐來幫助他、照顧他。每一次生病大概都是半個月,他當中兩次生病,兩次都是這個乞丐來照顧他。以後到達五台山,才知道照顧他的人是文殊菩薩,這感恩。他念頭一動想朝五台,將這功德迴向給他父母,父母過世早,報恩。念頭一動,文殊菩薩就知道,就在暗中保佑,你出了問題需要人幫忙,他就現人身來幫助你。我們這個地方起個念頭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念頭是真的、是假的?假的沒有感應,如果是真的,七寶池裡頭就有一朵蓮花生出來,跟阿彌陀佛念念有感應道交。這個事情不能懷疑,千真萬確,到我們壽命終的時候,佛真來了。如果我們常常想著世間太苦,我這壽命不要了,不要,他就可以提早來,真想去他就真來。我們在這個世間有發的願,我們發了弘法利生的願,我現在就想去,佛為什麼不來?你那個願還沒滿,你願沒滿的時候佛不來。等到你臨命終時那就是願滿,為什麼?那個願是盡形壽,我只要活一天我就做一天,感應不可思議。
所以一定要看準了,佛是最真實的,沒有比佛更真實。法身菩薩是真實的,像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,都是久遠劫已經成佛了,用的應化身住在這個世界,他們都是真實的,為什麼?他已經成佛。六祖惠能大師是佛嗎?我們不敢說,凡人做不到,他表演給我們看。像釋迦在印度示現八相成道,佛要不說,我們不知道。佛在經中說,他久遠劫就成佛了,曾經跟阿彌陀佛做過兄弟,全都是古佛再來的。《梵網經》上說得很清楚,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,他說是第八千次;換句話說,他常來,我們凡夫不知道。在中國佛教這些傳記裡面記載著,智者大師隋朝的智顗,釋迦牟尼佛再來的,應化在中國以比丘身出現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。以比丘身示現,還是樣樣都遵循世尊所說的經教,做榜樣給我們看。我們最重要建立信心,堅定不移的信心,才真正能得到佛法的利益。有絲毫懷疑,你所得到的是佛學常識,真正利益得不到。這真正利益常講諸佛如來的加持,他加不上你,因為你有疑惑,你有你自己的見解、自己的想法,這都是障礙。自己什麼都沒有,佛就加上了。
恆順眾生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這是真的一點不假,一切眾生全是自性變現的,心現識變。心現的是一真法界實報土,識變的就是十法界,十法界六道三途識變的。識是什麼?阿賴耶,我們相宗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個東西變現的。一定要知道所有一切變現,都不是真的,全是幻相。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愈來愈清楚了,有很清楚的概念,肯定完全沒有懷疑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我們對《金剛經》兩句話沒懷疑了。我們面對這個境界,決定不起心動念、不分別執著,這是什麼?這真正是佛的大乘弟子,那就能恆順眾生。自己有成見,有看法、有想法就不能隨順,自己完全沒有想法、沒有看法就能隨順。隨順你看到真相,隨順你看到因果、你看到變化。他能接受勸導這就可以教他,不能接受,你就看到他果報在循環,這是什麼?這是他自己做的自作自受。不接受的不能勸,勸他,他造的業更重,他毀謗,不能勸。隨順著他自己的意念,菩薩在旁邊觀察就像看電視一樣。
最後一條,「普皆回向」,這個心量要拓開,將我們自己所修學的功德,一絲毫不執著,統統回歸自性。普皆迴向是迴向自性,本經裡面講實際,「真實之際」,包括今天所說的一切動物、一切植物、一切礦物,包括了虛空法界。為什麼要普皆迴向?普皆迴向確實能夠幫助法身菩薩化解無始無明的習氣,有這個作用。於是乎我們就能夠理解,法身菩薩是不是一定要三個阿僧祇劫才回歸自性?不一定,有些快、有些慢,這快跟慢跟他的修行有很大的關係。他們的修行,上供諸佛,下化眾生,他有這個能力,上供諸佛是福慧雙修,下化眾生是成就功德。度眾生決定不著度眾生的相,三輪體空,無我、無人,也沒有所做的這些事相,一塵都不染。這個能幫助他消化了無始無明的習氣,所以很快能夠證得很高。
往生的人看他好像沒什麼了不起,也不是挺用功。或者是一生也造不少罪業,學佛沒有二、三年,甚至於幾個月他往生了,託夢給家人:我往生上品上生。可不可能?可能。那上品上生,有凡聖同居土的上品上生,有方便有餘土的上品上生,有實報莊嚴土的上品上生,是哪一土?這個要知道,從理上講哪一土都有。為什麼?就是過去生中的修行,要算這個帳,我們只能看他現前,沒有看到他過去世。如果這個人過去世,生生世世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他功德大!他一下可能就到實報土上品上生,那等覺菩薩。那這一生,他這一生到人間來,他沒有遇到緣,他有這個因,因非常深厚沒有遇到緣,遇到的是惡緣,不是善緣,所以做了很多壞事。臨終的時候一聽到人家勸他學佛,他立刻就相信,立刻就接受,把宿世的善根種子拉起來,就接上頭,是這樣的原因,不是沒有原因。
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過去生中的修習,但是學佛之後這信心慢慢堅定,這就說明善根相當深厚。不深厚,這時間並不很長,你的信心就為什麼到這麼樣的堅定。堅固不變的信心,就是你決定得生的保證。那現在有點毛病?現在毛病就是放不下,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。放不下什麼原因?沒看破。真看破了,知道什麼都是假的,什麼都是空的,自然放下,一點都不費勁,彌陀一出現,馬上就可以跟他走,毫無留戀。家當假的,不是真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親情也是假的,不看破怎麼行?看破真智慧。念念想眾生,不要想自己,念念要信佛不能有絲毫懷疑,念念修善積德,不再犯過失,真修行,往生品位真高,要爭取這個,不要爭取世間名聞利養,這假的。幫助一切眾生看緣分,有緣要做,沒緣不做,不要叫眾生生煩惱。
我們再看下文,「如上十願,願願皆曰」,《華嚴經》上的經文,「我此大願,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」。普賢菩薩幹這十樁事情永遠不疲不厭,無有間斷。面對著十方無量無邊無盡的諸佛剎土,他為什麼不疲不倦?因為他沒有起心動念。我們工作多了會累、會疲倦,因為我們有起心動念,我們常常還掛著這個身體,所以它就有疲倦。把身體忘掉,沒有疲倦,身體像一部機器,就聽你使喚了,二十四小時日夜不停的工作,沒有疲倦。機器要加油它才能發動,這身體要給它能量,能量從哪裡來?從心來,從念頭來。物質現象是意念變現的,意念給它的能量。這個意念,極善的意念,是從性德裡頭流出來的,這真的意念。這個能量取之不竭,用之不盡,是本能,不是向外頭來的。佛說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我們的能量浪費了,為什麼?心散亂,能量跑掉了。佛叫我們集中,念頭集中在一處,那能量就不跑掉,念頭集中在一處這個能量非常強大。
經典裡頭告訴我們,欲界天人有財色名食睡五欲,愈往上面去愈淡薄,四王天有睡眠,有飲食男女、有睡眠。忉利天也有比四王天淡,夜摩天也有,兜率天愈上去愈淡薄,到他化自在天很淡薄,幾乎沒有了,要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他只帶一點習氣,他沒有這個念頭。如果說是到初禪天,習氣都沒有了,他煩惱沒斷,禪定功夫伏住,連習氣也伏住。夜摩以上都修定,叫未到定,跟初禪還差很多。真正修成了,那就是初禪、二禪、三禪,一層比一層高,一層比一層殊勝。所以這五樣東西不是真的,是可以完全離開的,就是財色名食睡都可以不要的。這東西麻煩,浪費多少時間,浪費多少精神在這上面,所以修行人愈簡單愈好。能夠把念頭集中在一處的,阿羅漢出去托缽,一個星期一次他就夠了。辟支佛出去托缽,半個月一次;換句話說,他一個月只吃兩頓飯就夠了,精神就飽滿。我們今天這個難關不能克服,是什麼?執著,每天三餐吃習慣,一餐沒吃就餓得慌,就過不去。這病從哪裡來?從念頭來的,你有這個習慣,到時候它就發作。如果都忘掉,忘掉沒事了。
這些地方,我們細心去體會能觀察得到,了解佛經上講這是事實。我們人可以做實驗,妄念愈少消耗能量就愈少,所以他得定。得定是什麼?他沒有消耗的,能量他不消耗。修禪定的人,蒲團上一坐七天七夜,出定的時候精神飽滿,七天七夜沒吃飯、沒喝水,精神還十足。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記了一段故事,過年他在鍋裡頭,他住茅蓬,煮了芋頭,煮了幾個芋頭還沒煮熟,他在旁邊打坐入定,他也不知道多久。廟裡頭的人說虛老和尚半個多月都沒有看到他,他到哪裡去了?到他茅蓬來看他,他在那打坐,仔細一看,入定了。拿個引罄在他耳朵旁邊敲一下,這就叫他出定,他就醒過來,一看:你們來得正好,我燒的芋頭大概燒好了,我們一起來吃。鍋一揭開芋頭長毛了,他說怎麼回事?人家告訴他,半個月了。他說我感覺得只有十幾分鐘。這就時差,定中感覺得十幾分鐘,這個世間已經半個月。這不是假的,這也不是虛雲老和尚一個人,很多人都可以做到。但是現在修禪連這個功夫都做不到,為什麼?定不下來,雜念、妄想太多。定功先決的條件就是把念頭放下,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什麼念頭都沒有,才能入定。所以真的是無有疲厭。
這幾句是《行願品》的經文,「《行願品》復云」,又說,這下面都是《行願品》經文,「若人誦此願者」,這是假如有個人讀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或者是念十大願王。「是人臨命終時,最後剎那」,我們講嚥氣的時候,最後一口氣不來了。「一切諸根,悉皆散壞」,這講什麼?身體,神識離開身體,身體很快就變壞了,身體變成僵硬,發出的味道就很難聞,叫屍臭,這身體壞了。「一切親屬,悉皆捨離」,你所最親愛的人永遠捨棄了,再也遇不到。「一切威勢,悉皆退失」,你那些威風、你那些勢力、你那些財富全沒有了,沒有一樣你能帶得走。「輔相大臣」,這是講帝王,縱然你是個皇帝,你死了,你的那些宰相大臣沒有一個能跟你去,全部都別離了。「宮城內外」,你居住的皇宮,你居住的都城,不再屬於你的。「象馬車乘」,這交通工具。「珍寶伏藏」,珍寶是你擺在外面的,伏藏是你珍藏的東西,一樣帶不走。「如是一切,無復相隨」,沒有一樣跟著你走的,這要看破,全是假的,你珍惜這些東西幹什麼?
「唯此願王,不相捨離」,你常常念這十大願王,常常依這個十大願王去修行,你真正做到,盡量把它做到。修禮敬、修稱讚、修供養、修懺悔、修隨喜、修請法,你真正幹這些,這個功德能帶走,所以這個願王不相捨離。「於一切時引導其前」,引導你到哪裡去?引導你到極樂世界。「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,到已,即見阿彌陀佛」,這十大願王引導你。如果你自己發願,我所有功德迴向求生淨土,阿彌陀佛來接你,那個能量就更大!「其人自見生蓮華中,蒙佛授記。得授記已,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,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以智慧力,隨眾生心而為利益」。這是修《華嚴經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往生淨土的人,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他每天上供諸佛,下化眾生。後頭這一句以智慧力,隨眾生心而為利益。這就是幫助一切眾生,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,眾生有感,菩薩有應。
感應我們知道,佛在經上說有四大類,顯感顯應、顯感冥應。顯應是你看到的,虛老和尚看到乞丐幫助他,這是顯應。不需要人幫助的時候,文殊菩薩在他旁邊,是暗暗的幫助他,他自己並不知道。冥感,冥感是確實有感應,但是自己不知道,這是什麼事情?我們念頭的波動,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速度立刻周遍法界,這是冥感,佛知道,佛統統收到你的念頭。我的身體物質,佛也知道,為什麼?物質的波動也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,我們身體狀況,佛菩薩完全知道。波動現象就是感,冥感,佛有顯應、有冥應,這四種感應。顯應的加持,身心健康,煩惱輕、智慧長;冥應的加持亦如是,身體有毛病,不知不覺自然化解,自己根本沒想到,沒有覺察到,身心病毒,佛都幫助你化解,你獲得健康長壽。
「能於煩惱大苦海中,拔濟眾生,令其出離,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」。諸佛菩薩跟我們自己是一體的,這點一定要知道,我們跟所有一切眾生是一體的,分彼分此錯了,沒有彼此,這是事實真相。一念不生這就跟自性相應,起一念跟阿賴耶相應,不起心、不動念是跟自性相應。跟自性相應、跟阿賴耶相應都有感應道交,阿賴耶裡頭比較複雜,如果這個念是善念,純淨純善,沒有絲毫為自己,佛菩薩跟你感應。有自己名聞利養,有自己貪瞋痴慢,也有感應,有魔感應。魔有四種,有煩惱魔、有五陰魔、有天魔,而且這裡頭還有冤冤相報,過去生中與你有緣的人,有報恩的、有報怨的、有來討債的、有來還債的,糾纏不清,你跟阿賴耶相應就有這麼多的麻煩。如果一個念頭都沒有,統統放下,你跟佛相應,跟菩薩相應,這些理經上講得清楚、講得很透徹。
人生在世要做好事,要做利益眾生的事情,絕不能做壞事。即使是對冤親債主,譬如毀謗我的人、羞辱我的人、批評我的人、誣陷我的人、障礙我的人,對他完全用清淨平等心,把這些事忘得乾乾淨淨,我跟佛相應,我跟他們不相應,這個好!這就是你得度了,你在苦海當中,佛把你度出來了。你還有這些,那就麻煩了,佛幫不上忙。佛給你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,佛給你講,我們跟他是一體。牙齒咬了舌頭,把舌頭咬破,舌頭要不要報復、要不要報仇把牙齒毀掉?為什麼沒有這個念頭?一體,知道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。他今天為什麼傷害我?他迷了,他不知道;他要覺悟了,他就會懺悔,知道錯了。覺悟不覺悟他的事情,與我不相干,我們一定一體同仁,完全用清淨平等覺來看待,用清淨平等覺來處置問題,一切問題統統化解了。「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」,這兩句話說得太妙了。
我們沒有大徹大悟,經典就不能離開,為什麼?我們是屬於知識分子,屬於這個階層的眾生。這個階層眾生,佛對我們來講就是講經教學,真為我們幹的,四十九年,我們要感恩。我們多聽,愈多聽愈明白,愈多聽愈覺悟,聽到什麼時候叫真得利益?聽到你一切都放下,你就真得利益,你就真的契入境界。現在還有不肯放下,聽得還不夠,明白得還不夠徹底,就這麼回事情。那怎麼辦?多聽,繼續聽,搞清楚、搞明白,萬緣放下成功了。這個時候可以不必要壽命,阿彌陀佛來接我,我早一點去,為什麼?沒有緣。如果有緣還能夠利益眾生的話,我還多住幾年,這個時候多住、少住、立刻去,全部自己做得了主,你怎麼不自在!學佛有什麼好處?到這個時候你才真正知道學佛的好處,你才真正感恩的心生起來了,感謝佛。佛要不講經教學,我們今天怎麼會得到利益?感謝祖師代代相傳,傳到我的老師,現在我也學會了,我也可以做別人老師了,真實利益、真實智慧。所以,知識分子這一類別的,就得要深入經藏。
念佛為什麼念不下去,聽經聽得歡喜,這是什麼?無始劫來的習氣,生生世世喜歡學。一切放下,念這一句佛號,不行,雜念還是會起來;不如聽經、不如研究經典,他心專。沒有別的,只要專、只要一,專一,這叫真修行。真修行,孟子說得好,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」,就是收心,把散亂的心、把妄想的心收回來,這就叫學問。所有念頭統統收回來了,這是孟夫子講的,他講學問之道就是這個。在佛家講的,佛家講得更簡單,四個字「制心一處」;孟子所講的,求其放心而已,說了這麼多字。佛經上四個字制心一處,意思完全相同,制心一處就是大學問,就是真學問。久久就開智慧,不一定是什麼緣分,碰上了豁然大悟,對於宇宙世出世間一切法完全通達明瞭。那我們一般修行為什麼到不了這個境界?讀經的時候正專心,經本放下,心又散亂了,不能把讀經那個專心保持,問題就在這裡。念佛的人專心,那是念佛的習氣,念佛他專心,聽講他不一定能專心,那你就用念佛的方法。
不念佛的時候心也專,你能保持住,這就功夫成就了;不能保持,功夫沒到家。保持,功夫到家了,常常保持久而久之就開悟,開悟之後都一樣,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開悟。所以佛說「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」,這個話的意思教我們對法門要了解、要認知、要尊重,不要有分別,平等平等。對各種不同根性的人,佛設立的這些方法,目的都是一個,叫你得定,叫你開悟,不是別的。這些是手段,喜歡研究教的就是叫你深入經藏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一千遍讀下去,心收了,心不散亂了。到大徹大悟這就圓滿,你這功課就畢業了;沒有到大徹大悟,沒有圓滿,還要繼續修。修定,決定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因此而得成就,沒有例外的。所以戒定慧三學是佛門的密法,無上的大法。
經文下面給我們解釋普賢菩薩,「又其中第十願普皆回向」,這個普字。「從初禮敬」到「第九願恆順眾生」,從禮敬到第九恆順這是賢。「故知十種大願,顯普賢義」,普是心量拓開,賢就是菩薩,聖是佛,賢就是菩薩,顯普賢的意思。「賢則豎窮三際,普則圓攝無餘」,這是跟時間、空間來說的,賢是豎窮三際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是三際,三際沒有邊際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顯出普賢菩薩的願之深。普是圓攝無餘,對待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一個不漏,要有這麼大的心量。
「《清涼疏》云」,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,「果無不窮曰普,不捨因門曰賢」。果是你證得的無上菩提,《華嚴經》上的妙覺佛果,這叫普,真普。為什麼?他回歸常寂光,圓滿普的意思。但是怎樣?不捨因門。因是什麼?自行化他。菩薩沒有放棄,時時為一切眾生示現,示現自行化他。為菩薩示現,供佛聞法,福慧雙修,做給菩薩看;為眾生示現,就是禮敬、稱讚、布施、懺悔、請法、請佛住世,做這些事情,做給眾生看的,從來沒有停止過。兩個合起來看就是佛門常說的,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。上求佛道,已經圓滿了還要上求,做給還沒有圓滿的菩薩,做給他們看,勸菩薩不能休息,要勇猛精進,這個意思。
對一切眾生,特別對今天的世界,十願管不管用?管用,現在的一切眾生互相猜疑,沒有恭敬心,頭一個禮敬。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,第一個做什麼?鞠躬。現在人不會鞠躬,九十度的鞠躬禮,我們湯池的老師對任何人見面,都是九十度鞠躬禮。天天這樣做,做上兩個月,這個小鎮裡頭人人都會做了,每個人見面都是深深鞠躬,禮敬。稱讚,不善的不說,好的宣揚、表揚、鼓勵,大家說你看我做一點好事,都有人表揚;做很多錯事,人家都原諒我,一句都不提,慢慢把良心就引出來了。這個好,對社會確實管用,很短的時間這風氣就扭轉。布施好事情,布施什麼?把人貪心度掉了。人家都貪得、吝嗇,我們大布施,普遍布施,沒有看到我們少什麼。我們在圖文巴每個星期六溫馨晚宴,免費供應食物,十一年沒中斷,圖文巴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,星期六沒地方吃飯,到我們學院來吃飯。所以才有今天當地這些宗教領導,大家聚集在一起,他也是常常到我這作客的,希望我們聯手,把這個城市打造成世界第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示範城市。好事情,我們樂觀其成!
這個城市搞出來之後,現在大家非常認真努力,大概明年三月,效果卓著,會給世界上人耳目一新,這個做法對於城市每個人帶來大利益。我跟市長建議,要教我們城市的人民多建一些小旅館,家庭如果是有幾個空的房間,就可以接待賓客。為什麼?將來這個要出名,全世界的人都會到這來參觀、來學習,小旅館收費很低,他到這個地方,他要學習的,他要住一個星期,住兩個星期,甚至於住二、三個月,跟我們當地人民生活打成一片。住在你家裡,你可以接待他,每天收多少錢,比旅館便宜多了,每個家庭都有收入。完全做觀光旅遊的事業,這個城市不要工業化。鄉下地方鼓勵農耕,有機農耕不用化肥、不用農藥,我們在那裡做了很多年,種菜我們有十一年了,種糧食我們才三年,收成不錯。去年我在那個地方,收了一萬三千公斤的小米;今年他們跟我報告,收了兩萬多公斤的小麥。今年還是天氣不太好,比我們預估的要低,但是不錯了,有這麼多糧食。這是我們用農耕來解決道場經濟收入的問題,將來完全靠自己,自給自足,不需要依靠信徒的供養。
所以信徒供養我們的錢,我們都拿去買土地,我們自己不需要耕種,雇農民耕種,每天發他工資,你在做八個小時給你多少錢,每天來做每天給你。收成之後,我們除了自己用的留下來,其餘到市場去賣,賣的錢除去付的工資,還賺的很多。好事情!我們做成功了,我們就勸其他的宗教要用這個辦法,因為每個宗教都感覺得經濟有困難,我們也常常幫助他們。靠幫助總不是辦法,要自己生產,大家聯合起來搞一個大農莊,每個宗教拿一點錢做股東,收成的時候大家來分。在圖文巴我們這個團體是最富有的,為什麼?肯布施,愈施愈多。現在跟圖文巴人講,他們相信。我們教給他們發財之道,發財要靠布施,財是財布施得來的,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得來的,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得來的。我們在這個小城三種布施都幹,幹了十一年成績卓著,大家相信了,原來給人講不相信,今天我們做出來了都相信。這種收入心安理得,對於工作人員的工資,我們給他的都很厚道,一點都不刻薄,我們的收入源源不斷。所以不捨因門。
「正顯經中普賢」,本經裡面所說的普賢菩薩,「即位後普賢」。什麼是位後?普賢菩薩成佛了,成佛之後,又用菩薩的身分來教化眾生,這叫位後。我們今天是位前,位是等覺,等覺之前學普賢行的,叫位前普賢,我們今天屬於位前,學普賢菩薩。等覺菩薩那是當位的普賢,成佛之後還要以菩薩身分教化一切眾生,叫位後普賢。「亦即善導大師所謂,從果向因之相」,善導大師這句話就是位後普賢,他已經證果,果就成佛。但是成佛之後又回到菩薩位次上來,回到菩薩位次上要知道回到實報土是報身,報身菩薩;回到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是應身菩薩,應化身。他的本身?本身在法身,永遠住在佛位絕對不會退轉的。絕對不是說,普賢菩薩成佛,現在又退轉了,退到菩薩,不是的,他的法身常住,永恆不變。到十方如來都有這三種土,實報土、方便有餘土跟同居土,都有三土,隨緣化身。他這個報身、化身、應身無量無邊無有窮盡,哪裡有緣哪裡現,這叫得大自在。
「又普賢偈云」,這《華嚴經》上的,「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。普願沉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光佛剎」,這是普賢菩薩的報身說的,應化身說的。普賢、文殊、觀音、勢至、地藏菩薩,久遠劫都成佛,早就成佛。在我們這個世界,我們所看到的是應身、是化身,應化身的作用是來度眾生的,幫助我們的。所以他跟我們說,我既往生彼國已,他往生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成就了。現在勸我們,普願沉溺諸眾生,你們墮落在六道輪迴,趕快到極樂世界去,速往無量光佛剎,無量光佛剎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趕快去。
「是即普賢自言,我既往生極樂國已」,已經往生了,「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」,在極樂世界所修的是普賢圓滿的大願。我們今天在此地學的,心有餘而力不足,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神通,沒有那麼大的智慧、道力,我們做得很有限,非常非常有限。到極樂世界修這十願是圓滿的,真正禮敬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。一切眾生皆是諸佛,他真的不是假的,稱讚、供養都有這個能力,沒有一樣不稱性。「乃以殊勝行願功德,皆悉回向眾生,同生極樂。普皆回向,乃成普義」。普賢菩薩的普字,真正做到究竟圓滿一個不漏,這才真正顯示普賢菩薩圓滿的願行。「彌陀四十八願,攝一切眾生,是普皆回向之本源」。這一句說得好,一願圓攝一切願,一切願歸一願,這個一願是任何一願,沒有專指哪一願,願願如是。普賢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完全相同,把四十八願融合在普賢十願裡頭,融合在普賢十願任何一願裡頭,願願都具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。普賢菩薩承認,阿彌陀佛也承認,為什麼?全是性德流露出來的,從真心、從自性裡頭流露。
「普賢十大願王,正是彌陀大願之第三十五願之廣演」,我們看看三十五願,「願曰: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」,這就是他必定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。「除其本願為眾生故」,菩薩慈悲心重,不願意離開苦難眾生,這裡面特別的就是地藏菩薩,慈悲心特重,永遠住在菩薩位上,他不成佛,為眾生。「被宏誓鎧」,宏誓,四弘誓願、普賢十願、彌陀四十八願都是宏誓。彌陀的願是我的願,四弘誓願是我的願,普賢十願也是我的願,一願即是一切願,一切願即是一願。我發這個願,「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,修菩提行,行普賢道」。菩薩住在世間幹什麼?教化眾生,這句重要,佛法離開教化不叫做佛法了。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是用教,教他發信心,他為什麼沒有信心?他不知道。你要把它講清楚、講明白,信心是自己的性德,而且是性德的基礎。
我們中國老祖宗講仁義禮智信,信是五德的根,上面仁義禮智,都是從信心裡頭生出來的,信要是沒有了,全部都沒有了。司馬光教人,德行、學問從哪裡做起?他教人是憑他自己的經驗,他做到了,從不妄語始。你要成就學問,成就德行,從哪裡做起?從不妄語,不妄語是信,司馬光一生不妄語,代表信成就。信這個字在佛法裡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」,信是什麼?信是佛道的根源、源頭,是一切功德之母。母表什麼?母能生。信能生一切功德,世出世間一切功德都從信這個字生出來的。人要沒有信完了,道德仁義禮全完了,一切功德都毀掉,那就是苦難來了,災難來了。佛教教學,入門初學的教什麼?幫助他建立信心,第一個階段的目標。第二個階段,幫助他深入理解,信解行證,有信有解然後幫助他修行,最後幫助他證果。
往生淨土的條件,真信、真願、肯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得生。凡是不能生的,不能生的信心動搖,信裡頭有懷疑,信裡頭有顧慮,這個麻煩大,把你信心破壞了。所以我們對信心這兩個字要特別重視,決定不能放過,有信心你肯定會有成就,沒有信心成就就太難、太難了。佛為什麼念不好?對這句佛號有懷疑,認為這句佛號比不上參禪,比不上密咒。不知道這句佛號超過一切法門,沒有任何一法能跟佛號相比。前清乾隆時候慈雲灌頂法師,這在佛教裡面是個大德,沒有人不知道的,著作等身,他一生的著作有五十多種,《卍續藏》裡面收了二十多種。他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註解,這個註解是他作的,書的題目叫《觀經直指》,這四個字很簡單。《觀經直指》裡面說過,人造極重罪業,佛門裡頭所有的方法都救不了你,對你這個罪業都沒有效果。他說最後還有一個方法能救你,這個方法就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。
這個法門容易修,最難相信,修不成功的問題不是出在法上,出在信上。你的信心不足,對它有少許懷疑就把你功夫破壞掉,決定不能懷疑,千萬千萬要記住。太難得了,太稀有了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有的法門,最後都歸到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統攝一切法門,統攝一切諸佛法門。沒人知道,知道你不念佛你念什麼?我們要學一切時一切處不要把佛號忘掉,時時刻刻想在心裡、念在口上,功德就不可思議。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念念嚮往著親近阿彌陀佛,我什麼都不想,我就想這樁事情。什麼時候能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?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在一起。行嗎?極樂世界那麼多人,人人都想跟阿彌陀佛在一起,行嗎?行,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分身,你心裡想,佛就跟你在一起;他想,佛也跟他在一起,同時同處不相妨礙。阿彌陀佛滿一切眾生願,一切眾生也滿佛願,不可思議的境界。所以先幫助眾生建立信心,建立信心要做樣子給人看,不做樣子人不相信。
我今天來做這個樣子,這麼大的年歲還活在世間,就是做樣子。學佛六十一年,講經再過幾天就五十五年了,這就是個好樣子,這不是迷信。這麼長的時間深入經藏,最後得出的結論,阿彌陀佛總攝一切法門,我說的,人相信;如果我學佛才幾年,講經才幾年,人家不相信。所以我知道,佛留我幹什麼,就這樁事情。學佛的人很多,有我這個經歷的人不多,天天講經五十多年沒有間斷,找不到,那我說話,人相信。我專修淨土,我專講這部經,我在一切經裡選哪部經最好?這個最好、第一,我就搞這個,我就修這個法門,大家會相信。一切經論都涉獵過,在其中精挑細選,選出這個法門。《無量壽經》九種本子,我選擇夏蓮老的會集本,我選擇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,其他統統放下!學蓮池大師晚年,三藏十二部讓給你們悟,你們哪個喜歡悟哪個去悟;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,你們愛修哪個法門修哪個法門。我就這一門深入,一生決定沒有改變,方向目標定了,永遠不變。
信心有了,幫助他解,深入經藏,再幫助他修行,幫助他證果,證果的時候還幫助他行道。行道就是以普賢十願教化眾生,以普賢十願自己做出榜樣,必須我自己做到才能幫助別人。我們鼓勵年輕人發心學佛,續佛慧命,這是什麼?這是請轉法輪。我們勸這些大福德長者,他們有這個能力,有這個緣分,勸他們來發心建佛教大學,建宗教大學,來護持宗教教育,這是請佛住世。這是好事,這個事情諸佛歡喜,龍天擁護。這個小島上真正要幹起來,滔天的海嘯四面圍繞,這裡沒事,安全,一絲毫影響都不受。為什麼?這佛地、福地,這裡住的人都是有大福報的人。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,怎麼會有災難?哪有這種道理的!大海嘯擺在我們面前,表演給我們看的。
「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」,就是第六品這個四十八願來詳講,詳細的。「由是可見,會中聖眾,多是曾生極樂,披宏誓鎧,遊化十方,助佛宏化。如是輾轉教化,輾轉度脫,是故經中,無量無邊一切菩薩,皆遵普賢大士之德」。這個意思深廣無盡,我們一定要認識,一定要發心認真修學。人生最大的樂事無過於是,學佛真的,方東美先生教給我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。所以我們念念不忘老師,要不是他的引導,我們這一生跟佛沒緣,不知道。好,今天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