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八十五頁,倒數第六行:
「綜上五聖」,這是總結上面介紹的五位上首,都是聲聞眾。第一個是憍陳如尊者,這個名字翻成中文叫「了本際」,了是明瞭,本際就是真如本性,「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」。真如本性不生不滅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,只有這個是真的,其他都不是真的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包括實報莊嚴土,佛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,沒有講,所以實報土也不是真的。實報土有相,因為實報土沒有離開起心動念。實報土的菩薩確實沒有起心動念,但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有斷乾淨。習氣斷乾淨了,實報土就不見了。由此可知,實報土怎麼來的?無始無明習氣所現的。
無明習氣斷盡了,這是妙覺如來,等覺上面妙覺。妙覺不住實報土,實報土不見了,他到哪裡去了?他到常寂光去了。常寂光裡面只有一位,就是妙覺,證得妙覺的人統統回到常寂光,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。等覺還有上,這是真正無上了。這個境界裡面什麼都沒有,不能說它無,為什麼?它能現境界。你看,現實報土、現方便土、現同居土,同居土是六道輪迴,方便土是四聖法界,實報土是法身大士。《華嚴經》上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住報土,他們確確實實不起心、不動念,但是習氣沒斷。習氣斷乾淨了,實報土就不見了,所以這是假的不是真的。
了本際,對於自性的體、相、作用一切都明瞭。從這個名字看,憍陳如尊者真正是大權示現,他不是真的阿羅漢。阿羅漢沒見性,阿羅漢知道有本際,沒了,說知還勉強,不能說了。了是通達明瞭,那就是明心見性的人,至少是圓教初住,不是阿羅漢。所以這個是大權示現,都是佛菩薩再來的。這第一個,列他做第一個,也就是說,這部經是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第一經。你們看看,哪部經上頭一個是憍陳如?沒有這個例子。只有這本書,第一個是憍陳如,說明這裡頭的含義,他代表這個經是第一經,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,了知這個事實真相。
第二,「身子」舍利弗,舍利弗智慧第一,表阿彌陀佛「佛智」,佛智是一切種智,「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」,這個到以後講到的時候再說。就是轉八識成四智,圓圓滿滿的轉過來了。轉八識成四智不容易,但是在淨宗妙極了,就一句佛號,自然就轉了,這個不可思議。那我們念佛為什麼沒轉?不是法不靈,是我們不知道用心。經上告訴我們的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就轉過來了。我們的菩提心沒發,我們還是用輪迴心,為什麼?有我,還執著有我,還執著有你、有他,有是非人我,有名聞利養,有五欲六塵,有貪瞋痴慢,這完全是輪迴心。輪迴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好,種善根,不能轉識成智。念到事一心不亂,識沒有轉,但是神通現前,六種神通都現前。雖現前,不是圓滿,有限度的,就是說,對釋迦牟尼佛這個大千世界你完全了解,大千世界之外的你沒有這個能力。必得理一心不亂,理一心不亂,明心見性,大千之外的也了解。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統統明瞭,世出世間一切理、事、因果你都能夠通達明瞭,這個人叫法身菩薩,生極樂世界實報土。
舍利弗表這部經智慧第一,目犍連表這部經神通第一,沒有神通,沒有善巧方便,不能普度眾生。所以,「目連之神通第一,顯遊戲神通之誓願」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「大飲光」是迦葉尊者,大迦葉尊者,這是禪宗的傳人,釋迦牟尼佛將宗傳給了大迦葉,他是禪宗的初祖。釋迦牟尼佛將教,阿難承傳了,所以結集經藏,阿難負責複講。所謂宗門、教下,宗門的初祖是迦葉,教門的初祖是阿難,都是表第一。這個經是第一禪,這個經是第一部教,樣樣都第一。多少人把它小看了,沒有放在眼裡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佛法裡面得的利益,有人得的利益多,有人得的少,有人得到的深,有人得到的淺,這什麼原因?完全在恭敬心、真誠心。印祖講得一點都不錯,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」。我曾經說過,六祖惠能對五祖忍和尚、對禪宗這個法門、對禪宗的承傳,是萬分恭敬,所以他得的是萬分利益,幾句話之下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見性了是什麼樣的程度?跟諸位說,跟釋迦牟尼佛的程度是平等的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,他不認識字,你念給他聽,統統通達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不但釋迦佛講的他全懂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教他也全通了,為什麼?見性了。一切法不離自性,他只要一見性,全通達了,無量劫前古佛所說的他也通達了,毫無障礙。
然後告訴我們,這些都是我們自性,不是外頭來的,佛法講平等是真平等,佛所有的,一切眾生各個具足。為什麼你有的現在不能現前?就是因為你有障礙。什麼障礙?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;分別,塵沙煩惱;執著,見思煩惱。佛講了,就是這三大類的東西,障礙你的心,障礙你的德能,障礙你的智慧,你什麼都不能現前,你現前的是煩惱、是業障。煩惱、業障消除,淨宗之妙就是一句彌陀,不知不覺的消除掉了。業障消除掉了,煩惱不見了,就這一句佛號。這一句佛號的功德無量無邊,說不盡,沒有人知道。為什麼?知道,他就死心塌地把這句名號抱住了,他怎麼也不肯放棄。誰知道?距離我們現在不遠,諦閑老和尚的一個徒弟鍋漏匠他知道,他死心塌地就抱住這一句名號,三年圓滿成就。老和尚對他的讚歎,說天下宗門教下的善知識比不上你,這是什麼?智慧,比不上你;叢林、寶剎方丈住持,這是講福報,也比不上你。為什麼?明心見性,福慧圓滿了,他怎麼能跟你相比?一個字不認識,一般說這個人,其人奇笨無比,沒人瞧得起他。就抱住這一句佛號,一時一刻都不離它,三年這麼大的成就,給我們做證明,經上所講的,這五位尊者表法的絲毫不錯,鍋漏匠可以做證明。
鍋漏匠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,沒有人跟他學。這是什麼?這是業障,迷住了,他沒有福報。沒有福報的人當然就沒有智慧,福慧是離不開的,有智慧的人有福報,有福報的人有智慧。真正的福報不是指地位高、財富多,不是這個事情,於這個不相干。鍋漏匠有福報,大福報!為什麼?他萬緣放下。有個破廟可以遮蔽風雨,附近有些信徒照顧他生活,給他送一點米,送一點油鹽,送點菜,有個老太婆給他洗衣服,替他燒飯,這就是大福報。他無憂無慮,沒有一絲毫牽掛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這個福報多大!把他無量劫來煩惱斷掉了,化解了,無量劫來所造的業障消除掉了,叫暗合道妙。他自己不知道,但是他真幹,自己知不知道沒有關係,只要你真幹。
所以這個世間,像鍋漏匠這些阿公阿婆的人多,不少,一天到晚只會念佛,除念佛之外什麼也不會。你跟他講再多的話,他笑咪咪的點頭在那裡聽,其實他根本就沒聽到,他也聽不懂,他回答你的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聲聲回答你的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他沒有第二念。這個是真正彌陀第一弟子,真正是淨宗上上根人。這些人我們往往瞧不起他,因為人瞧不起他,所以他的業障全消掉了,他的傲慢習氣全沒有,沒有懷疑、沒有傲慢、沒有情執,他三毒的根拔掉了。三毒是貪瞋痴,情執是貪的根,傲慢是瞋恚的根,懷疑是愚痴的根,他連根都拔掉了,真正是大智慧、大福德的人。我們瞧不起他,他憐憫我們,愚痴,還在造業,還不曉得回頭。
所以,「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」,他在這裡表法,表我們真如自性,不是別的。「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」,智慧不是從外來的,外面學來的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,是自性裡頭本有的。「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」。這六種神通,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足、漏盡,每個人都本有,只是迷失了而已,並沒有真正失去。只要把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它就現前了。迦葉尊者,這是大富長者家裡出身的,他修苦行,修十二頭陀行,年歲大了還不放棄。釋迦牟尼佛好幾次勸他,年歲太大了,不必了,他還堅持。所以佛說,我法裡頭有修頭陀行的人,佛法可以長住世間。這個也深深體現佛滅度之前留給弟子們兩句話,「以戒為師,以苦為師」,頭陀是苦行。為什麼?以苦為師,出離心懇切,證果快;以戒為師,這是菩提正道,不會走偏差,不會走上邪道。能守住這兩門,如同佛在世沒有兩樣。
今天戒律,傳戒雖然是假的,不是真的,但是戒律是真的不是假的。當年章嘉大師告訴我,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」,形式是戒壇受戒,這是形式,那個不要緊。要緊的是什麼?要緊是做到。老師告訴我,譬如不殺生,這條戒律你真做到了,能一生保持,這個戒你就得了。不必在戒壇,你真得了,佛菩薩知道,佛菩薩讚歎。戒壇裡面受的那個戒不算,人間承認,佛菩薩、鬼神都不承認,重實質不重形式。根本戒大家都知道,根本戒就是五戒,無論是什麼戒本,你一翻開,前面就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叫根本戒。我們有沒有做到?不殺生好像是容易,其實不容易。眾生因我而生煩惱,這個戒就破了,這麼微細。換句話說,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,不能有傷害眾生的行為,這是不殺生戒的精神。不偷盜戒的精神是決定沒有佔別人絲毫便宜的念頭,佔一點便宜,這是什麼?盜心。你雖然好像沒有這個行為,你還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就不清淨。大小乘戒,小乘論事不論心,好持,我恨這個人,我想殺他沒殺他,不犯戒;大乘論心不論事,事殺不殺不管你,你有這個念頭就破戒了,你就犯戒了。所以,大乘戒非常難持,它的結罪在起心動念上結罪,真不容易!不許可你有一個惡念,不許可有絲毫念頭傷害一切眾生。
所以章嘉大師教我,學一條做一條,就得一條戒。念念沒有自己,念念捨己為人,學經教為誰學的?不是為自己,是為別人學的。我搞清楚了,我能把這個東西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叫別人聽,讓他生起信心,發願求生,目的在此地,不是為我。我是幫助眾生的一個工具,沒有我,這樣的心就純、就真,菩提道上不會走歪,不會走偏。現在這個社會偏邪太多了,太嚴重了,正法幾乎不見了。初學的學人,出家、在家都很好,值得尊敬、值得佩服,是真正的如來弟子。可是學上幾年之後,被外頭染缸染污了,被外面環境影響,墮落了,他自己不知道,走偏了、走邪了,他自己以為是正道。何以以為是正道?對經教正法認識不夠深刻,他說我做到了,我就是這樣子做的,不知道自己做錯。外面的誘惑不外乎名利財色,都被這個迷了。愈是大的名利,自己敵不過,完全投入進去之後,還說是弘法利生,普度這些眾生,不知道自己路已經走錯了。普度眾生是誰的事情?煩惱真的斷了,我們講到最低,最低的程度須陀洹果,最低的,身見破了;不再跟一切眾生對立,就是邊見破了;見取見、戒取見,成見,自以為是,今天講主觀觀念,沒有了。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了?不能接受別人勸告,主觀觀念太強。
所以,不認識字的、苦力出身的、受過很多苦難的人,容易成就,原因在哪裡?他沒有貢高我慢。他是人類當中最低下的,對一切人只有順承,不敢貢高,他容易成功。他對於什麼人都恭敬,他知道什麼人都在他上,他比哪個都不如,這個心是至誠恭敬心。我們自己自以為是,別人來說的時候還要辯駁,錯了也不承認,這個就完了。所以今天說是死愛面子,知道自己做錯了,不承認,面子要緊,還得要錯下去,表示他是對的。這些不正的思想、行為,叫邪知邪見,橫行霸道。感召的是什麼?感召的就是現在的災難,災難就這麼來的。
我聽到很多人說,如果這次災難沒有了,很多人罵我,要毀謗我,說我造謠生事。我聽了笑笑,他們替我消災,替我延壽,替我修福報,為什麼?這是誣賴。災難不是我說的,我也不是預言家,我也不是神仙,我沒有神通,我怎麼知道有災難?災難是外國人說的,美國「2012」的電影是他們拍的,我不是製片人,我不是主持人,我根本就不知道。你們毀謗盡量毀謗,我歡喜,不經過這些考驗不能成就,我對你們沒有怨恨,我對你們只有感恩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可是我每天講經迴向,都請求佛菩薩幫助我們化解災難。我這個迴向裡面第二條,全球各地一切人為、自然災害,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。這麼多年來,我天天在這裡祈禱。
學佛的人,佛教給我們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一切恆順大自然,不能違背自然的法則。人哪有沒有死的道理,災難來了,那正是我們往生時間到了。再大的災難掉在面前不驚不怖,沒有絲毫恐懼,念佛求生淨土,佛就來接引。真誠懇切到極處,我們起心動念佛全知道。《妄盡還源觀》上告訴我們三種周遍,第一個是信息,周遍法界,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。第二個出生無盡,這是感應。我們念頭立刻,有緣的眾生,有緣的佛菩薩,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,跟阿彌陀佛有緣,他就來接引。怕什麼?你們怕災難,我歡迎災難。你們說我說的不靈,那大概是我這些年祈禱有了效果,果然把災難化解了,把災難延遲了。好事情!我做的是好事,不是壞事。所以你們對我的毀謗是對我有利益的,跟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兩樣,我學忍辱仙人。你們個個當歌利王,我做忍辱仙人,我們再把大乘佛法表演一次,好事情,不是壞事情。
目犍連表示本有的神通。大迦葉尊者,「表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」,這是定慧。有定有慧,決定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,就靈光獨耀了。迥脫根塵,迥是遠遠的,擺脫六根六塵,代表什麼?代表十法界。十法界擺脫了,就往生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最低的也是法身大士。阿難代表「慶快平生,心心相繼」,為什麼?遇到佛法,你看得人身遇佛法,遇到大乘,遇到淨宗,又遇到這樣完美的會集本,連我們上一代都沒有遇到過。特別是黃念祖的集註,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遇到的。無比的珍惜,這個緣得來不容易,這是決定往生,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一定要把它抓住。
「故知一部大經,正是付法傳心」。付法是繼承釋迦正法,正中之正,正中的中心就是這部經,就是這個法門。這是付法。傳心是禪宗,這部經是禪宗的心,是禪宗的顯說,把禪講明白了,就這部經。所以,它是宗之心,是教之主,付法傳心。「一句名號」,最後歸結到一句,就是阿彌陀佛,總歸到這一句,「直顯本來面目。於此薦得,始稱帶角之虎」。這是古大德形容,有禪有淨土,猶如戴角虎。這一句名號裡頭,禪、淨、教、密統統在名號之中,這一句名號也是無上的密咒,所有一切經咒都不離這一句名號。所以就是人不認識,學各個宗派,他們不能接受,說我們淨宗自誇自大,產生懷疑、毀謗。所以不能講,講了也惹麻煩,但是事實真相如是。我們淨宗同學,自己不能不知道,不知道,你有懷疑,有懷疑,障礙你往生淨土,障礙你功夫得力。你必須完全相信,絲毫懷疑都沒有,那你得的利益就很快。
《彌陀經》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不假,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表演,三天三夜,他功德就圓滿了。他能夠成就,是一個壓力壓住他,因為他是個出家人,不守清規,破戒犯齋。好在他相信因果報應,他自己一反省,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墮阿鼻地獄。想到地獄苦,他就害怕了,這個害怕逼著他認真努力。因為他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,一個是極樂世界,一個是阿鼻地獄,沒有第三條路可走,所以拼命。三天三夜不吃不喝、不睡覺,三天三夜真把阿彌陀佛念來了,為什麼?那是真心,他沒有一個妄念,人要發狠心!
彌陀來了告訴他,你的壽命還有十年,十年之後,你命終的時候,我來接引你。等於給他授記了,佛沒有妄語的。他說不行,我劣根性太重,禁不起誘惑,那十年我又不知道要做多少罪業,我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就跟你走。阿彌陀佛就同意了,好,三天之後來接引你。他就把這個信息告訴寺院大眾,三天之後他往生。寺院沒有一個人相信,這破戒比丘,每個人都罵他,瞧不起他。好在三天時間不長,我們看三天之後你往不往生。三天之後,跟佛約的時間到了,請寺院大眾念佛送他往生。念到大概一刻鐘,古時候的一刻是我們現在大概四十分鐘,他告訴大家,大家看不到,他告訴大家,阿彌陀佛來了,他看見了。跟大眾告別,他就走了,沒有絲毫的疾病。三天三夜,給我們做了榜樣。沒有不往生的,真的,不是假的。
往生之後統統丟得乾乾淨淨,千萬不要以為,我往生之後,我這個身體要怎麼辦?怎麼處理?那就完了,你就去不了了,你的身還沒放下。往生了,身體他們愛怎麼處理怎麼處理,根本就不放在心上,心上沒事,這才瀟灑的走了,管這個事情幹什麼?不許可有任何一個念頭,萬緣放下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只有一尊阿彌陀佛,跟佛去了,這就對了。所以,後頭這幾句話講得好,「但當驀直念去」,就是一直念去,就是經上講的一向專念,「便是無上深禪」,不要再羨慕禪。「無論定持散念,決定功不唐捐」,這是《觀經》上的話。持名念佛有定持、有散持,定是制心一處,這個功德很大;散,心還不能集中一處,還有妄念,還有妄想,這叫散念。不要去想這些,定持、散持功夫一樣的,不要去想這個,就是一心把阿彌陀佛念到底,阿彌陀佛就會來現身。千萬不要有妄想,一個妄念都不許可有。
「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」,彰是彰顯,把阿羅漢排在前面,菩薩排在後面。「正如《佛地論第二》云」,這個排列法,《佛地論》裡頭有說,「先說聲聞,後說菩薩。聲聞眾者,近對世尊,親受化故」。聲聞是什麼人?是佛現前的學生,沒有離開佛陀,常常跟在佛的身邊,他們代表佛教的形象。你看到這些聲聞,你才知道佛教他們些什麼,為什麼?他們做到了。這就是佛陀教學的成果展現在面前給大家看,所以他們擺在第一。菩薩是畢業的學生,老學生,這些學生多半在外面教學,偶爾回來。所以把他們擺在第二位。「又諸聲聞,常隨佛故,形同佛故」,佛的教學,弟子要把它演出來。佛教我們淨業三福,我們全做到,表演出來了;佛所講的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弟子們做到了;佛所講的六和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統統都做到了,真佛弟子。讓大眾看到了讚歎,佛陀教得真好。沒有這些人表現,誰知道?誰能相信?有這麼多人真正做到了,大家看到歡喜,我也想學他。把眾生學佛的念頭引發出來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
你要曉得什麼叫佛教,你到寺院裡面去看看出家人,你就知道什麼是佛教。但是今天的寺院不遵守佛的教誨,你看到出家人,你不相信佛教。我們年輕人就是有了這個毛病,到寺院裡看到出家人,他們的工作是什麼?為死人服務,念經、超度、搞法會,搞這個東西。讓我們年輕人看到,這是迷信,自然生起排斥,不願意接觸,不願意進寺廟。我二十六歲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如果不是跟他,我這一生跟佛就沒有緣。佛教是方老師介紹的,這是當代著名的哲學家,他絕對不是迷信。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,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。當時我有疑問,我說佛教是宗教、是迷信,它哪裡有哲學?老師告訴我,你年輕,你不懂。他老老實實告訴我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們從來沒聽說過,從來沒有人講過這個話,這個話是真的嗎?我對老師有信心,如果對老師沒有信心,這門進不來。
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,課不是在學校上的,是在他家裡上的,學生就我一個,一分錢學費也沒繳。他不會騙我,他為我上這個課是道義。這樣一個人要請他來做家教,那一個月給多少錢給他?我們也不敢,也沒有這個能力,完全是他主動的。我們原來的意思是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,他不讓我到學校去,每個星期兩個小時,在他家裡上課,他不會騙我。告訴我,佛教經典哲學,今天不在寺廟。我說在哪裡?在經典裡面。這句話非常重要,他要沒有這句話,我到寺廟向和尚們請教,他說不出來,我就會認為方老師說話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他話說在先了,他說為什麼?現在出家人不學經教,所以你問他,他不懂,他會念經,他不曉得意思。所以你要學佛經哲學,一定要從經典下手。這是他指導我修學的方法,從哪裡入門。
緣殊勝,老師把佛經哲學這個單元剛講完,我就有機會認識章嘉大師,這是專門學佛的,我就開始到寺廟裡找經典。方老師告訴我要看哪些書,這些書市面上買不到,都在《大藏經》裡頭,有很多重要的要抄。學習的時候沒人指導很苦,就認識了章嘉大師。他非常慈悲,像方先生一樣,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,他忙的時候一個小時,不忙的時候兩個小時,我讀的這些經論有問題,向他請教。所以我學佛的根,章嘉大師奠定的,這樣的善知識可遇不可求,緣分!知道世界上有這麼好的一門學問。
中國古人這些典籍,是教人成聖成賢的,佛教這些典籍是教人成佛、成菩薩的,它不是教你別的。所以,這真正叫聖賢教育。聖賢教育於名聞利養不相干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孔子在世,沒有社會地位,他做官只做了三個月,就下台了,魯司寇。魯國就是現在的一個城市,那個時候的國君就是現在的縣市長,司寇是幹什麼的?警察局長。孔子做了三個月警察局長,大概是把少正卯殺掉了,所以他三個月就下台了。為什麼殺少正卯?少正卯邪知邪見,能言善道,他辯才無礙,大概孔子也辯不過他。但是是邪知邪見,他會把人教壞了,這個罪名把他殺掉了。今天言論自由,那他就沒有問題了。他帶給社會負面的影響,所以孔子把他殺掉了。孔子一生沒做過官,平民,這是聖人。孔子沒有財富,在現在講他屬於清寒之家。一生教幾個學生,喜歡教,教學生,學生家裡家境好的,送一點供養給老師;家境不好的,孔子收的供養多,分給這些家境不好的學生,大家分享,過這種日子。
所以,名利要放得下,放不下是障礙。度化眾生是緣分,不能攀緣,隨緣不攀緣。也不去製造這個機會,緣分就是機會,也無需要去製造機會,那還是攀緣。真的若無其事,你心是清淨的,心是定的,清淨心、定心生智慧。有緣人來找你、來拜訪你,可以接見,可以教他。真正到自己有一點小成就了,會有這些訪問的人,他自然給你在外面介紹,這樣你就小有名氣了。心裡頭有沒有?不能有。小有名氣自己就歡喜,覺得自己以為不錯了,傲慢心生起來,你已經離開戒定慧,你已經接近貪瞋痴,這個時候要不嚴加防止,就毀掉了。所以,修道的人很多,真正成功的人很少,為什麼?都是中途禁不起名聞利養的誘惑,遠離正道了。
所以今天我們親眼看見,許多人年輕時候不錯,有志氣,有抱負,有正知正見,可是一踏入社會不久,就被染污了。這個現象是正常現象,你讀佛經就了解。為什麼?每個人在六道輪迴裡頭無量劫的薰習,薰習的是煩惱習氣多,倫理道德少。所以,倫理道德分量少,煩惱習氣多,決定敵不過外面誘惑,自然趣向,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,尤其是現代。古人還有不為名利誘惑,把生死置之於度外,有,歷史上有記載,少數人,絕大多數人禁不起誘惑。現在我們中國,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了,不受外面誘惑的,我們相信他是佛菩薩再來,是聖賢再來,他不是凡人。他如果不是聖賢再來,被誘惑的是正常現象。
我們如何能把自己保住,這就不得了了,幫助別人,佛都做不到,我們哪有這種能力。佛菩薩只能教導我們,路是自己走的,於佛菩薩不相干。佛菩薩指的是聖道,是正道,我們自己貪一點小的名望,貪一點小的利,就走到邪道了。邪道會愈陷愈深,深到極處,自己也知道是罪業,自己也知道是墮落,不在乎了。反正有一天享受一天,明天還沒到,管它幹什麼!就墮落了。墮落之後的苦,後悔來不及了。這樣的人比比皆是,太多太多了。我們能夠保守的,六十年沒有被外頭誘惑,靠什麼?靠經教,認真讀經。讀經分量不要讀得太多,太多所謂貪多嚼不爛。寧願少讀一點,細嚼品嘗,讀出味道來。有時候一句經文,我差不多用三分鐘到五分鐘,這裡頭有味道。一個小時,這本就讀一、二頁,進度很慢,它真有味道。讀書不在多,就在品嘗它的義理、它的滋味,這個裡頭就得法喜。介紹的時候,一句經文可以引申很多很多的理跟事,講幾個鐘點都講不完。入得愈深愈好,愈廣愈好,廣是一句經文裡頭有很廣泛的義理在裡頭。然後你對於經典你才喜歡,你才真正愛它,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遍遍不一樣,讀不厭。天天讀,永遠讀不厭,味道嘗到了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聲聞眾,我們學到此地,下面「菩薩眾」。菩薩眾,先列出家菩薩,第一會,「淨密不二」。聲聞裡面講的禪,禪淨不二,大乘教裡給我們講密。「又有普賢菩薩」,這在中國,是四大菩薩之一。中國大乘佛教有四大名山,普陀,觀世音菩薩;九華,地藏王菩薩;五台,文殊菩薩;峨嵋,普賢菩薩,峨嵋山。註解裡頭說,「又有普賢菩薩,菩薩乃梵語之略存,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」,這是梵語的原音。摩訶翻成中國意思是大,菩提翻為道,質帝翻成心,薩埵翻為眾生或者叫有情。所以古譯,菩薩是翻成「大道心眾生」。古譯,玄奘大師之前所翻的都叫古譯,玄奘大師以後翻譯的叫新譯,以玄奘大師為標準。玄奘大師翻譯的菩薩,叫覺有情,覺悟了的有情眾生,他沒成佛。佛沒有情,把情轉化成智慧。智慧跟情是一體,覺悟的情就是智慧,迷了的智慧就是情。所以它是一,一體兩面,翻作覺有情。大道心眾生。「合之」,合起來講為大道心眾生,「簡稱菩提薩埵,義為覺有情」,覺悟的有情眾生。
「同佛所證之謂覺」,他所證得的跟佛是一樣的。佛是圓滿的見性,菩薩見性沒有圓滿,古人用月亮做比喻,佛是十五的滿月。菩薩,大菩薩,像十地菩薩,大概是十三、十四的月亮,沒有真的圓滿,還差一點,這個是地上菩薩;如果是三賢菩薩,那大概是初八、初九的月亮,一半的樣子。用這個比喻很好,它是真的月亮,可不是假的,同佛所證。「無明未盡」,他沒有證得圓滿,無明沒有斷盡,所以叫有情。這個無明,在摩訶薩裡頭,是指無明的習氣。無明是起心動念,他真斷了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看得清楚,聽得明白,沒有起心動念,這是法身菩薩。如果連起心動念習氣都斷乾淨了,他是妙覺如來。於是我們就知道了,大乘修行修什麼?我們就明白了。眼見色,耳聞聲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智慧,般若智慧;沒有起心動念,是自性本定。所以,他沒有一樣不知道,沒有一樣不清楚。
修行,用功在哪裡用?在六根、在六塵境界裡頭用功。能夠做到不執著,這就是阿羅漢,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沒有執著,但是他有分別、有起心動念,這是阿羅漢,這人稱為正覺。不被境界所迷,不被外境所影響,這是聖人。不但不執著,連分別都沒有,分別心都沒有,這人是菩薩。不起心不動念就叫成佛,這個佛是法身大士,實報莊嚴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見色聞聲不起心、不動念。我們修行要在境界裡修,離開境界怎麼修?不起心不動念,心是清淨的,心是平等的。淨宗同仁怎麼個修法?看到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,你不要認為這是好,那個是壞,錯了,平等;好人、壞人統統是阿彌陀佛,恭喜你,你成佛了,你是阿彌陀佛。佛眼看眾生都是佛,眾生看諸佛都是眾生,所以境界不是一定的,隨著你念頭變,你用什麼心,外面境界全變了。所以,災難不可怕,災難可以化解,我心裡頭一片全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沒聽說有災難。我是個真正修彌陀法門的人,我住在這個地方,這個地方就不會有災難。周邊地方有災難,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,為什麼?境隨心轉,就這麼個道理。哪個地方有真正修行人,這個地方就是福地,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。
人決定不能有自私自利,決定不能有名聞利養。貪瞋痴慢是一切邪惡的根,邪惡對自己的感染就是疾病,對環境的感染就是災難。最好的念頭,第一個好念頭,就是阿彌陀佛,為什麼不念佛?為什麼還有亂七八糟的想法?那些想法統統是輪迴業,輪迴業做多了,你怎麼能出離?鍋漏匠的本事沒有別的,就是完全一句佛號,除一句佛號之外,他什麼念頭都沒有。真正是萬緣放下,所以三年有這麼樣的成績拿出來,大家看到了。我們跟他們沒有兩樣,不一樣的,就是他真肯放下,我們不肯放下,所以不如他。我們要肯放下,比他還要高,比他還要殊勝,因為他開端不知道,功夫成就了他才大徹大悟;大徹大悟,他往生了。
為什麼往生?他跟這個世間沒有緣分,這世間人瞧不起他。緣分是要人尊重他,敬愛他,喜歡跟他學習,這叫有緣。他的緣不在此地,不在此時,他到極樂世界去了,到極樂世界就知道自己緣在什麼地方。到極樂世界,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智慧神通全部現前了,十方剎土無量有緣眾生完全連上了,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裡去。而且他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身邊沒有離開,他去應緣是應身去的、化身去的,他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。這些事、理要搞得十分清楚,我們一點懷疑沒有了,我們的方向、目標正確的,我們的心不會散亂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這個世界有緣,多幫幾年,為什麼?生死自在了,想住就住,想走就走,沒有拘束。
「又覺是所求佛道,有情是所化眾生,利生為急,廣度群生同登大覺,故謂覺有情」。這個覺有情雙關的意思,自己覺悟了,是有情眾生,還要幫助其他有情眾生覺悟,它有兩重意思。自己覺悟了,這是菩薩;幫助別人覺悟,是菩薩的事業,是菩薩的本分。「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」,最簡單的稱呼,稱菩薩。這是菩薩兩個字的解釋。
下面為我們細說,「云何為大道心眾生?」為什麼?云何是為什麼,稱他作大道心眾生。因為他具足四大,就是四種大。「四種者,《清涼疏》謂」,清涼國師《華嚴經疏鈔》裡面這段文,《華嚴經疏鈔》裡頭的。第一個,「願大,求大菩提故」。大菩提是什麼?如來所證得的,不是菩薩證得的。他不求別的,求如來所證得的智慧,這個智慧是自性本有的,不是自性之外的。自性之外的你去求,未必能求得;是自性裡頭本有的,你決定可以求得。那佛的話你聽不聽?你要相信,聽,你真幹,你就能得到。佛告訴我們,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才藝、無量相好、無量功德,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,外頭沒有。大乘教裡佛常說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心就是自性,叫明心見性。所以佛法不求別的,只求明心見性,我自性裡頭萬德萬能同時現前。不但是自受用,最重要是他受用,我用萬德萬能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。度眾生成佛道,自己沒有功,為什麼?他自性有的,我沒有絲毫東西幫助他一點,全是他自己的。所以,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,統是自家本有的,只是恢復了,沒有一樣是新得來的,這是一定要知道的。
所以願大,絕不求世間名聞利養。大梵天王、摩醯首羅天王見到你,我把位子讓給你,你要不要?摩醯首羅天王是娑婆世界主,沒有比他更高的了,他統治的整個娑婆世界,三千大千世界。大梵天還不行,大梵天是初禪天的主,這是第四禪,四禪天主。那你要一看馬上就迷了,你去當天王又迷了,天王死了還輪迴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
第二個,「行大,二利成就故」。二利是自利、利他,不能自利就決定不能利他。自利是什麼?自利是明心見性,是斷煩惱,證菩提。淨宗之妙就妙在這一句佛號,不要用別的功夫,就是一句佛號,不知不覺煩惱斷了,不知不覺業障消了。鍋漏匠做例子,鍋漏匠在沒有學佛之前,你看他那個樣子,煩惱、業障多重,比普通人高出十倍都不止,這麼可憐的一個人。沒有一個人瞧得起他,甚至於人家都不屑看他一眼,這樣的人。就是這一句佛號,三年把他的煩惱念掉了,把他的業障念掉了,他自己並不知道。感應佛現前,佛肯定現前,要不然他怎麼預知時至?決定是見到佛了。他老實,他不說,沒有告訴任何一個人。只是往生前一天到城裡去看看一些親戚朋友,那是什麼?辭行,見最後一面,也沒有告訴他們,他們都不知道。第二天他走了,走了大家才知道,昨天來辭行。不說一句話,真有定功,沒有絲毫炫耀自己,這是末法時期的典範。所以這示現度了多少人?讓多少人增長信心,給多少人做了好樣子,那就是化他,自利、利他。
第三個,「時大」,菩薩修行,「經三無數劫故」。三是三大阿僧祇劫,三大阿僧祇劫之前還有無數劫。三大阿僧祇劫是圓教初住開始算起,也就是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這天開始算起,三大阿僧祇劫,你獲得妙覺果位。之前這不一定,這時間更長。
第四,「德大,具足一乘諸功德故」。一乘是如來乘、佛乘。佛的功德,一般就是指十善業。大乘菩薩把十善展開,展到多大?八萬四千。小乘把十善展開為三千威儀,大乘展開八萬四千。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,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。佛是做到真正清淨,真正絲毫不染。我們能夠想得到的、能夠看的非常粗顯,但是從這兒下手。你只要真正去修,真正去做,會隨著你的時間,隨著你修證的功夫,愈來愈大。這個十條深、廣沒有邊際,八萬四千這個數字還不多,如來的果地無量無邊。十善這十道光明,遍照法界,德大。
「此亦含攝《法華》之六大」,這個大道心的意思,《華嚴經》上四大,《法華經》上六大。這六大是,「信大法」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無量壽》都是大法,而《無量壽》超越了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。蕅益大師說的,華嚴奧藏,法華祕髓,都不出這一句名號。所以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到最後都歸《無量壽》。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《華嚴》才圓滿,不回歸極樂,它不圓滿。這經還了得嗎?得到這部經你能不歡喜嗎?你能不感恩嗎?飲水思源,知恩報恩,這才能相應。背師叛道,那先入地獄,地獄罪受滿了,慢慢再修。
我們怎麼信這個教的?怎麼知道這回事情的?沒有方老師的指引,沒有章嘉大師的栽培,沒有李老師十年的教誨,哪裡會有今天?三個老師都不在了,我們在老師這裡建立的基礎,要不斷向上提升,這才是報師恩。老師教導我們,佛說的話,「依法不依人」,法是經典。我們今天依的無上的這部經典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。我們肯定,夏蓮老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,沒有改動一個字,沒有改動一個句子,完完整整會集出來的,連經題都是的,這才能讓大家起信。不信、毀謗的,那是別有用心,我們不需要去理會。問題是我們自己要真信,自己不相信,就是背師叛道。
夏蓮老來,會經的;黃念老來,是做註解的,集註的;我們之所以來,是來流通的,是來給他們兩個做見證的。我們要依教奉行,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,是幫助現在人建立信心的。所以各種的毀謗、障礙,甚至於陷害,都是好事,我們禁得起考驗,我們能受苦難,只要大家相信,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。沒有這些考驗,人家還半信半疑;愈是嚴峻的考驗,大家的信心愈深,我們自己的成就也愈大。忍辱仙人,不是歌利王給他的考驗,他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,他成佛在彌勒之後。因為這一次嚴峻的考驗,他成佛提前了,在彌勒之前,跟彌勒換了個位置,彌勒變成他的後面。這都是前人做出好榜樣給我們看,我們看了要能體會,要能有所感受。我們奮發更認真、更努力去修學,幫助自己大幅度的向上提升。與這個世間眾生有緣,自然會多住幾年,緣盡就走了。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攪和在裡面是無知的人,不受影響就是有智慧的人。
所以信大法,信了之後要解,不理解,這個信心不堅固,會動搖,所以要「解大義」。解了之後要發心,什麼是大心?往生極樂世界是大心。為什麼?不發這個心,你發我要大徹大悟,要明心見性,要三密相應,你做不到!這是真的,你沒有能力斷煩惱,你沒有能力消業障。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消不了業障,也斷不了煩惱,為什麼?你不是大心,你不是真心,所以你消不了業障,斷不了煩惱,必須是大菩提心。大菩提心的標準在我們經題上,我在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前,在美國的時候,淨宗學會初成立,我提出了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清淨平等覺,在經題上,這就是真心。用這種心念佛,才能消業障,才能斷煩惱,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。不是這個心,不管用。為什麼有人念佛有感應,有人念佛沒感應?道理就在此地,所以要「發大心」。
發大心,「趨大果」,大果是極樂世界。一心嚮往,一向專念,就是趨大果。所以,「修大行,證大道」,這叫大道心眾生。大行,專心淨業。大道,往生淨土,親近彌陀,這就是大道。古人說的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到極樂世界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,故名為大道心眾生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