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六十一頁,倒數第三行,看念老的註解:

  「平等者,離差別也。經云: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正顯平等之義」,這個我們前面說過,心(無論是真心、是妄心)、佛、一切眾生完全沒有差別,這就是平等。心、佛、眾生把全宇宙一切現象都講到了,真的是一個都不漏。眾生,廣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。科學將萬物分類,動物是眾緣和合的,植物也是眾緣和合的,礦物還是眾緣和合的,所以說,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的。眾緣和合的統統平等,為什麼?從一個自性生的,從一個原因現的,這個原因就是因緣。一切法不離開因緣,善因、善緣就有善果;惡因、惡緣那就有惡報,這叫因緣果報絲毫不爽,這是真理,永遠不變的真理。

  「《入佛境界經》曰:菩提者,名為平等。平等者,名為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門」。這是把平等講到究竟之處,平等就是菩提,就是真如,就是入不二法門。入是契入,一般人講的證得。證得真如、證得自性、證得菩提就叫入不二法門。菩提是不二法,真如是不二法,平等是不二法,這多重要!這一樁事情能不留意嗎?凡夫起心動念都落二三,也就是說無量的分別、無量的執著,哪來的平等!所以清淨平等本來有,失掉了;起心動念,失掉了;分別執著,失掉了。現在佛菩薩教我們,叫我們回頭把清淨平等找回來。怎麼失掉的?是起妄想分別執著失掉的。怎麼樣把它找回來?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它就現前。大乘教裡面佛講真話,並沒有失掉,只是有障礙不能現前。障礙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所以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,障礙沒有了,清淨平等不二法門就現前。修行就是修這個,這叫真功夫。

  「不二法門」,這是佛學的術語,我們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有,節錄《佛學大辭典》的。「不二之理」,有事必有理,有理就會有事。不二這個道理,「佛道之軌範」,軌是軌道,範是模範,「故云法」,叫不二法。「聖由之趣入」,三賢十聖都是由不二法證果的,所以叫它做門。「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」,這是大乘菩薩修的,「不二法門,在諸法門之上,能直見聖道者也」。實際上,任何一門只要入了,入進去都叫不二法門。好像我們在一個大廳,大廳外面有很多門,四面八方都開了門,你在門外就有很多門,任何一個門走進去之後,完全平等。才知道一切門是一門,一門是一切門,這叫不二,任何一門都證得平等,都契入如來境界。首先,我們了解這個不二門,進一步我們怎樣進去。真正通達明瞭是解悟,入進去這是證悟,入進去就是證得妙覺果位,究竟果佛。

  《維摩經》上有一個小故事,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,維摩詰居士,這個居士成佛了。出家人成佛,出家是比丘,修行成佛了,在家居士修行也能成佛,為什麼?入不二門。出家比丘入不二門成佛了,在家居士入不二門也成佛了。佛跟佛平等的,沒有說這個佛比那個佛大,這個佛比那個佛超勝,沒有,完全平等的。文殊是菩薩,菩薩向佛請教,維摩詰是佛,向佛請教。「何等是不二法門」,就是什麼叫做不二法門?文殊菩薩問了這個問題。「維摩默然不應」,維摩菩薩聽到之後,沒說話,一定是看著他,沒說話。文殊菩薩開悟了,開悟就說,「善哉善哉」,這個善哉就是太好了、太好了!「無有文字言語,是真不二法門」。維摩居士如果一開口就錯了,一開口就落二三,就不是不二。所以文殊立刻就覺悟,這是真正的不二法門。

  「肇曰」,僧肇大師在註解裡面說,「言為世則謂之法,眾聖所由謂之門」,這是解釋什麼叫法門。言論可以做為世間的原理原則,用現在話說,標準。他說的話是世間一切法的標準,這就稱之為法。你依照他的話去走,決定不會錯。這法就像軌道一樣,你不會越軌,你一定會到達目的地,這叫法。眾聖所由,佛與一切法身菩薩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一些入不二法門,他們都證得,這叫入,所以這叫門,由門你才能入進去。不二之理如何能夠悟入,那個方法就叫不二法門。維摩一示現,我們應該明白,怎樣能入不二法門?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就入進去了。維摩居士做給文殊菩薩看,文殊菩薩很聰明立刻就知道了,這就是成佛,這就是得道。得的是什麼道?佛道,無上佛道誓願成,他成了,這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不能起心動念。

  無論什麼境界現前,聖人境界、凡夫境界、魔王境界,所有境界現前,《般若經》上一句話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就入不二法門。在所有境界裡頭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為什麼?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假的,沒有一個是真的。所以禪宗裡面,祖師大德教學人,怎麼教他?魔來了斬魔,佛來了斬佛。魔、佛是二法,你都不要去理他,都不要去執著他,決定不受他絲毫干擾,這叫入不二法門,這是真的,這個不是假的。什麼叫凡夫?受外面境界干擾叫凡夫。佛會不會來干擾你?不會。為什麼?佛不來。就跟這個地方所講的,維摩居士不說話,沒受你干擾,那叫入不二法門。你的心遇到這個境界,你就起心動念,起的善心善念,你是凡夫;起的惡心惡念,你也是凡夫,你迷了。起心動念就迷了,不起心、不動念是覺,覺而不迷。我們遇到這個事情怎麼辦?要學維摩居士。那眾生也得要答覆他,打發他,一句話就解決了,你怎麼又起心動念了?你怎麼又分別執著了?就行了。他要懂他會開悟;他不懂,那繼續迷吧!各人的因緣各人承受。

  後面還有一條,「《十二門論疏》上」有這麼一句話,「淨名以理為門」,淨名就是維摩詰居士,以理為門,「一道清淨,故稱不二」,真清淨。「真極可軌,所以云法」,這是真正到極處,可以給我們做榜樣,我們可以學習。「至妙虛通,故云門」,它妙極了,真的叫你覺悟。你看文殊菩薩在這一句話裡頭悟了,他一點都不迷,所以這是門。

  我們接著看下面,「故知有差別即是二」,那就不如,大乘經講如如,你不如了。「故云平等」,就是入不二法門,就是真如。「可見平等之義甚深」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「今題中曰平等覺」,念老把這三個字合成一句,平等覺;也可以把它分開,清淨、平等、覺,為什麼?清淨是定,心清淨了;平等是大定,到極處那是自性本定;覺是智慧,開悟了。清淨心能開悟,平等心當然能開悟,所以開悟是覺。清淨平等是定,覺也是慧,定慧平等,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所以叫平等覺,它這裡說四個意思。

  第一個,「平等普覺一切眾生,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」。淨宗念佛法門可以當得起「平等覺」這個稱呼,為什麼?它普覺一切眾生,上面可以攝受等覺菩薩,下面可以攝受無間地獄眾生,平等成就,就這句佛號。等覺菩薩也是阿彌陀佛,無間地獄的眾生也念阿彌陀佛,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平等,都稱為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意思是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菩薩,叫做阿惟越致。三種不退轉,是地位不退、度眾生不退、直趣無上菩提不退,這三種不退,這在菩薩地位裡面最高的,所以是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。你看,信、願、持名,個個能成就,一個都不漏,萬修萬人去。那念佛為什麼不能去?妄想太多了、雜念太多了。也就是說,你沒有清淨心,你沒有平等心,你怎麼能到極樂世界?極樂世界至少要有清淨心,生凡聖同居土;有平等心生方便有餘土;覺悟了生實報莊嚴土。凡聖同居土是天人,六道凡夫;方便有餘土是四聖,四聖法界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那個佛是相似即佛,不是真佛,十法界裡地位最高。真正大徹大悟,脫離十法界,生實報莊嚴土。所以它是平等成佛之法。

  「今經中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之法,普被三根」。這個方法,一切眾生都能夠接受、都能夠修學、都能夠證果,它是平等法。凡夫能不能證最高的果位?從理上講、從事上講都是能,它真平等,它不是假的。你能不能放下?關鍵在這個。果然能夠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也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,這叫真修行,什麼人修行?法身菩薩的修行。這個方法,六根在六塵境界,眼見色、耳聞聲、鼻嗅香、舌嘗味,六根在六塵裡起作用。起作用怎麼樣?他不起心,他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法身菩薩。不是離開,離開到哪修?離開就是無明。即事而真,你看這是事相,六根接觸六塵是事。即事而真,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是真,佛的真,最高的;起心動念,但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是菩薩;起心動念還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是阿羅漢。阿羅漢、辟支佛沒有執著,起心動念還有分別,他是真修,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沒有離開生活。

  那我們一般人常想,如果見色聞聲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那不什麼都不知道?我問你,你看見沒有?看見了。那你不是知道?你不是不知道。聽到沒有?聽到了。看到、聽到,不起心不動念,就像什麼?就像維摩居士剛才示現的一樣。維摩居士知道不知道?知道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。他什麼態度?如如不動,沒有起心動念。換句話說,沒有受外頭境界絲毫干擾,而外面境界就在眼前又沒有中斷,高明!

  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後頭那個覺字,要離開世間,那就錯了,到無想天去了,到四空天去了,那叫墮到空裡面去,他不是墮到有,他是墮到空裡去了。墮空的毛病跟墮有沒什麼兩樣,因為他執著空,這個人執著有,沒有什麼差別。執著有造業,執著空也造業,造什麼業?造無明,他什麼都不知道,糊裡糊塗。大經上告訴我們,三惡道是什麼因?瞋恚是地獄,貪婪是餓鬼,愚痴是畜生。什麼都不知道就很容易墮到畜生道去,如果裡頭帶著怨恨就到地獄去,帶一點貪心到餓鬼去,三惡道。佛法不能不學,不學走錯路不知道,學了之後眼睛就放光了。非道、邪道、惡道決定不走,走如來的正道。

  「本經謂,當來一切含靈,皆依此法而得度脫」。釋迦牟尼佛說的,阿彌陀佛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。佛說這部經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,這個讚歎是什麼?給釋迦牟尼佛做證明,釋迦牟尼佛說的話決定是真的,沒有錯誤。我們能不相信嗎?能去聽那個扶乩的嗎?能去聽那些附身的嗎?鸞壇、附身那叫鬼話,靈鬼附身給你說這個、說那個。你不聽如來正法,聽鬼話,你將來會到哪裡去?也會去往生,不是極樂世界,鬼道去了、魔道去了。自己不知道,以為那是佛,冒充的。鸞壇裡面,章嘉大師他老人家告訴我,那些靈鬼冒充佛菩薩傳信息做一點好事,他要說他自己說的,沒人相信,他說他是佛菩薩。小的好事很準確,所以很靈,人相信,大的事情他就說不準;近的事情,很近的事情他說得很準,說明年、後年事情不準,不可靠。到時候不準,你也找不到他,他不負責任。

  佛菩薩講經說法,對我們負責任的,五百阿羅漢做證明。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沒有記錄,經典是佛滅度之後,迦葉、阿難發起結集經藏。邀請五百個羅漢,這都證果的人,都是佛弟子,過去佛講經他們都在座,他們都聽到了。現在請阿難上台複講,這五百個人做證明,五百個人有一個人反對,那一句就得刪掉。不是少數服從多數,不是的,一個反對都不行,五百個人個個都贊成,沒錯是佛說的,這才能記下來,取信於天下後世。結集經藏這樣的嚴謹,就是怕後來有魔外(魔王外道)冒充來造假的經。這是這些弟子們,這些弟子們有佛化身來的,有大菩薩化身來的,不是凡人,大慈大悲結集經藏,目的是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。這個緣多難得,我們遇到了要不相信,去相信鬼話,那是自找苦吃,佛沒有這樣教你。

  釋迦牟尼佛滅度,阿難尊者特地為我們,這代表我們向佛請教,佛不住世了,我們依靠誰?佛住世,大家依佛,佛不住世,我們依靠誰?佛教給我們四依法,佛不在世,你要依照這四法,等於佛在世一樣,沒有差別。第一個,「依法不依人」。法是什麼?經典。由此可知,這些阿羅漢結集這些經典,釋迦牟尼佛承認,依法不依人,這一句話就是把所有經典肯定了、承認了。

  第二個,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。什麼叫了義?能夠幫助你這一生成佛的,叫了義;能夠幫助你這一生作阿羅漢、作菩薩,不了義,沒有到究竟。你看看這是,我們要找了義經,了義不是很深,不是很龐雜,不是。你要想想什麼叫了義?我這一生決定能離開六道輪迴,離開十法界,能夠成佛作祖,這就是了義。了義當中的了義,究竟了義就是這部經,我們找到了,比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還要了義。《法華》跟《華嚴》的了義,最後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不求生淨土,它就變成不了義。你看《華嚴經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那叫了義;如果沒有這一章,《華嚴》不了義。《華嚴》講得太深、講得太玄了,不是我們境界,我們依那個法門修得不到利益,修不成功。這個法門信願念佛,保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保證你成佛修行的道場,你在那裡修行決定成佛。所以我們遇到這個經,下定決心,我這一生決定往生,親近阿彌陀佛決定成佛,這叫究竟了義,我們一定要記住。

  第三個,佛教我們「依義不依語」,語言多說一句、少說一句沒關係,深說、淺說也沒有關係,意思要對。因為佛知道,將來這個經典全世界流通,會翻譯成各種不同的文字,那一翻譯,如果依語就不行了,意思,意思對了,語怎麼說都沒關係。教我們依義不依語,不要懷疑翻譯。最後教給我們,「依智不依識」,智是理智、智慧,要依這個去判別。識是感情,不能感情用事,用情識用事麻煩就來了。你看,這個四依法多好,守住這個四法等於釋迦佛在世沒有兩樣。我們每天在一起學習這一部大經,這就是究竟了義的大法,如同世尊在現前為我們說法。「正顯平等普覺之義」,這第一個。

  「二曰以平等法覺悟眾生」。這個法簡單容易,穩當可靠,一切眾生都能接受,所以這平等法覺悟眾生。「《淨影疏》曰:無作無所有等,為平等法。持名之法,心作心是」。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一句就這兩句話的濃縮。「暗合道妙」,一般人看不出來,認為它太淺了。大道應該是非常之深奧、非常玄妙,不是一般人能懂的。這法太容易了,說三歲小孩也懂,這沒有什麼稀奇。把這個法門看低了,這是人之常情,佛不責怪我們。

  早年我們在美國,很多同修告訴我,在美國人的觀念,你要是講經說法叫人來聽,一分錢都不收,他說你這個不值錢,他來不來?不來。要怎樣?那門票錢愈高他愈喜歡來,這大概是好東西,所以要我收門票。我說不可以,我們不收門票。好東西,你們迷惑顛倒,當面錯過;假東西,你們拿高價錢去買,認為是好的,這叫什麼?愚痴,沒有福報。世尊教學一輩子沒有收人家一分錢,自己生活很簡單,日中一食,沿門托缽,樹下一宿,這生活解決了,什麼都不需要。古時候,人雖然少,沒有這些科學工具,一切都要靠人力操作,所以一衣一食得來不容易,大家都知道節儉。現在科學技術帶來方便,人富裕了,富裕就奢侈,所以一個下意識,大概價錢愈高東西就愈好,貨真價實。有這麼一個錯誤觀念,於是上當了,魔王外道用高價錢來釣你,真正大法你沒有緣分遇到。

  所以它確實暗合道妙,很容易,自自然然,不知不覺的,煩惱斷掉了,業障化解了,習氣沒有了,都在不知不覺當中。為什麼?你一天到晚,只知道一心專注念這一句佛號,其他的都沒有顧及,自然沒有了,這就是暗合道妙。「巧入無生」,非常善巧,往生就是無生。無量壽,真無量壽,不是假無量壽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個無量壽是有量的,我常說,到極樂世界是進學校、是學習,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,是有量的無量壽。那壽命多長?三大阿僧祇劫。可是你離開講堂,就變成真無量壽了。什麼時候離開?成佛就離開了;沒成佛,不離開。換句話說,等覺菩薩都不離開;圓滿成佛了,離開阿彌陀佛講堂。進入講堂上學,離開講堂是畢業。每個人畢業的時間長短不一樣,這與根性有關係,與勤惰有關係。勇猛精進,這人就快,大徹大悟快;如果懈怠懶散一點,時間就延長了,但是決定不會退轉,這個好!他只有往前進,沒有往後退,只是進得快,進得慢而已,所以你決定會畢業,你決定會成佛。這巧入無生。

  「從有念入無念,因往生證無生。念得能所兩忘,即是《金剛般若》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;亦即《淨影疏》之無作無所有」。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,百千萬劫難遭遇,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,大家一定要珍惜,再珍惜。真精進,真用功,要防止魔來擾亂。魔不是青面獠牙,青面獠牙就把你嚇跑了。魔會顯得甜甜蜜蜜,讓你見到他,就不想離開他,這個麻煩可就大!要很冷靜去觀察,魔跟佛不一樣,佛句句話跟經教相應,魔要小心,可能他一百句話,裡頭有九十九句話跟佛講得差不多,有一句話不是的,那你就上大當了,這一句就把九十九句全破掉了。這是我們早年學佛,李老師常常叮嚀囑咐,要我們小心謹慎,不要因佛道而走向魔道去,那就完全錯了。所以一定要相信世尊的四依法,一定要依照、依靠經典。

  這個會集本可靠,沒有問題,為什麼?會集本的每個字都有根據,都是五種原譯本的經文句子,這就是可靠的,而會集這個做法是應當的。會集是從誰開頭?這一部經最早是宋朝王龍舒居士,實際上不是他開頭。摩騰、竺法蘭,這是漢明帝時候,歷史上有記載的,漢明帝永平十年,永平是年號,派遣特使在新疆那邊遇到這兩位法師。這兩位法師是印度人,他們行腳在新疆一帶弘法利生,遇到漢明帝派去的特使,見到之後非常歡喜,代表皇帝把這兩個人請到中國來。他們帶了有佛經、佛像,兩個出家人,三寶具足。到中國來,適合中國的國情,那拿什麼經典來教中國人?他們翻了第一部經《四十二章經》。《四十二章經》是會集本,從佛許多經典這擷一句、那挑一句,就像我們的《群書360》。經典太多了,翻一部都很難,哪個經裡頭最重要的,這一句經很好節錄下來,簡簡單單的四十二章(四十二段)來教中國人,這個歡喜。這個會集是從摩騰、竺法蘭開始,到中國來就這個做法。

  我們現在到外國,跟外國人講經也用這個方法,講一個主題,然後哪些經論上有關這個說法的抄幾段來,就可以講了,不見得是一部經,幾部經湊起來。像這個註解,這個註解八十三種經論湊起來的,還有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,會集。經是會集的,註解也是會集的,這給我們學習帶來了最大的方便,我們學習當然也是會集的。會集要時間,要去查參考資料,黃念老這個會集本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。這裡頭還有一些名詞術語,我們碰到了,不詳細講解對我們學習有障礙;詳細講解又要查參考資料。我們不少的同學發這個心,查這些參考資料,又編成了一部書,將來這是附冊。這裡面有些難詞,難的字,我們等於說有一部字典一樣,給你查。現在我們這個參考資料,你能看得出來,我們就是用這個方法編的。這一部經編成也是這麼厚兩冊,上下兩冊,分量跟這個差不多。這就不要大家去找麻煩,去費那麼多工夫,費那麼多精神,都給你預備好了。讓這一部註解有個圓滿的本子,我們依照這個來學習,這樣把極樂世界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真正清楚、明白了,你就真想去,這地方真好!十方諸佛剎土確實比不上這個地方,這怎麼能不去?

  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。念老引用《金剛經》裡面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也就是《淨影疏》裡面「無作無所有」。這個經跟論,疏算是論,裡面說的兩句話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。無作是看破,作而無作。作,作是什麼?事。無作是理。理上沒有起心動念,無作,事上做得圓圓滿滿。理上沒有起心動念,菩薩心、佛心。所以要學到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。釋迦牟尼佛在世有沒有作?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不是作,天天在作?雖然天天在作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這叫無作。所以他心是清淨的,他心沒有疲勞。我們這邊做工作為什麼會疲勞?有作,有作而作,累了。他天天都在作,沒有間斷的在作,他沒有心,沒起心動念,無作,所以他沒累,他沒作。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,「以心控物」,心清淨,事就清淨,做得圓滿,自己沒有絲毫疲勞。他心是定的,心如如不動,身體在勞作。這身體像機器一樣,機器打開,一天到晚工作,它沒有叫累。這個理很深,但是能體會得到。「以如是法教導眾生,橫出三界,成究竟覺,是謂以平等法覺悟眾生」。阿彌陀佛用的是平等法,淨土宗用的方法是平等法,確確實實能幫助眾生成究竟覺,這第二個意思。

  第三個意思,「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」,如來的覺是平等的。水平沒有浪,沒有波浪,水平、水乾淨它就能起照見的作用,像一面鏡子一樣,照見。心要是平靜就能照見法界。照見法界,法界裡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沒有空間,沒有遠近;沒有時間,沒有先後,他能見過去、能見未來,能見此界、能見他方。他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看遠方,遠方好像在現前,能嗎?能。我們現在凡夫用望遠鏡,不就是把遠方拉近了,拉到眼前來了,這就是距離沒有了。清淨心的能量不需要用工具,這些科學工具不需要,再遠的地方都能夠拉到近距離來,就在眼前。佛經上常說,就在當下,就在眼前,過去、未來都能把它擺在現前。第四,「專就本經,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」。就本經,平等覺就是稱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也稱為平等覺。「以上諸義,題中俱攝」,上面講了四個意思,平等四個意思,經題上這四個意思統統具足,全都有。

  後面還有個經字,經是通題,凡是佛所說的,都稱之為經。上面這十四個字是別題,只有這一部經上有這個名題,所以經是通題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經者,梵語修多羅」。修多羅要是直譯,它是線,用義譯稱為契經。線,印度古時候這個經典,不像中國,中國把它裝訂成冊,它沒有。它是貝多羅樹葉,用這個樹葉,在樹葉上寫的字,把它裁成長條,兩邊打兩個洞,用線把它穿上,這就是經書。讀的時候,一張一張的翻,所以這線很容易斷,斷,它就脫落了。這樣的原始經典,一般大規模的博物館、圖書館都有收藏,我們也都能看到。這一次我們訪問斯里蘭卡,看到寺廟當中這貝葉經很多,一包一包的,外面用布把它包起來,整個房間都放滿。我們過去看過貝葉經,沒有看到這麼大的分量,在那邊保存得很完整。

  契,契理,「理者,實際理體」。我們今天講事實真相,事實的真相就叫實際理體。佛一生講經,講的什麼?宇宙人生的真相,這就不是假的,這契理。「二者契機,機者,機宜」,就是眾生的根機。要適合眾生的程度,他能夠理解,不能太深,深了不懂。於是乎我們就能夠想到,這一部經,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,為什麼講的不一樣?聽眾程度不一樣,地點不一樣,言語不一樣。每一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言語,佛到哪個地方去說法,是隨從那個地方的言語,大家好懂,那這差別就很大。結集的時候,所有各個不同處所講的法,統統都把它結集。所以翻譯成我們經典就有會集的必要。

  如果阿難尊者在那個時候,把這些各種不同講法會集成一種,行不行?是行,但是行不通,那些阿羅漢不會同意。阿羅漢要原樣子,原汁原味,你要把它會集,搞得不是原汁原味,雖然是好,我想,有一個人不答應就沒有辦法。少數服從多數,行,可能做得到;一個不同意,你就沒法子通過,這是結集的謹慎。在各個地方所講的,就照那個地方來結集,不要改樣子,所以就變成多種的原本,裡面出入就很大。佛當時講,只是介紹極樂世界,每一個地方聽眾程度不一樣、文化水平不一樣、生活方式不一樣、需求不一樣,講經的人面面都要顧到。這我們都應當要了解,所以它這契合眾生的根機。

  「兼指時機,時節因緣也。故契機者,切合眾生水平與時代也」。二千五百年前,中國沒有統一,中國是秦始皇統一的,秦始皇之前沒統一。夏商周雖稱為天下共主,稱為天子,他沒有統轄的權,像現在的聯合國一樣,沒有統轄權。夏商周的天子,自己統轄的都很小,歷史上記載,成湯(商王),他的國家的面積只有七十里,方圓七十里,現在的一個小鎮,那就是一個國家;周家的土地大一點,一百里,為天下共主。周朝時候歷史上記載,中國這個地區多少個國家?八百諸侯,諸侯就是國王,就是八百個國家。百里以上的,大國;小國,二、三十里,二、三十里現在是小村鎮。你的政治辦得好,這個國家一切整齊都上軌道了,別的國家來跟你學習,來請教你,你教他,所以尊稱你為天子。

  印度也沒統一,所以佛陀在世,皈依釋迦牟尼佛,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的有十六個大國王。我想他的大國跟中國大國差不多,有一百里就是大國,中國歷史上稱為百里侯,那就是大國的國王。當時佛在世,有十六個大國國王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,自稱為弟子,所以佛教化眾生就方便了,哪個地方請就哪裡去。多半都是國王大臣來請法,平民沒有這個能力。佛這個僧團很大,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,這是長年跟著佛的,佛在哪裡就跟著一起去,統統過遊牧生活。晚上都是樹下一宿,中午出去托缽,一天吃一餐,這什麼?生活方式。休息的時間定在中夜,中夜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,這是中夜,休息四個小時,其他的時間就做功課。那個時候佛講經沒有任何記載,沒有書本,所以講的大綱一定很簡單,都能記住,常常去念,重複的去念,也能夠去唱。歌謠全世界都普遍,古時候這個文化起來最早,人都喜歡唱歌。所以中國這個六經都可以唱的。那我們就想到,佛的經典可以唱,叫諷誦,這就是唱,容易記。特別是經典裡面的偈頌,偈頌有韻,唱起來很好聽,句子很整齊,便於記誦,這就不會忘記。

  「今為省文,略去契字,但名曰經」,這中國人喜歡簡單,契字省掉了。中國聖人留下來的著書,稱之為經,這最尊重的,所以《四庫》裡頭,第一個是經部。佛所說的這些典籍,傳到中國也稱之為經。「經具貫攝常法四義」,這是通常講的,經一定具足這四個意思。「貫則貫穿所說之理;攝則攝持所化之生」,就是眾生。「常則古今不易」,它所講的,今天講的超空間、超時間。三千年那個時候講的適合那個時代,都能用得上;三千年後今天也能用得上。這是我們一般講真理,真理永恆不變,真理超越時空。世間人的文字做不到,它能做到貫,這是好的言語、好的文章,下面三個字就不容易做到。能攝受一切眾生,文學作品,再好的作品,寫得好,你要看十遍以後不想再看了,它攝受力量只有這麼大。能叫你看了還想看,看了十遍不想看了,這就算不錯了。可是經不一樣,經叫百讀不厭,讀一輩子都不厭。小時候學了,到八、九十歲還讀不厭,這力量多大!中國四書五經就有這個力量,再高明的文學作品不能跟它比。第三個字是常,常就是超時間、超空間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地點,它都合適,都用得上,這個很難。後面一個是法,法就是軌則、方法。「法則近遠同遵」,近是我們本地,遠是遠方,全世界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地區,乃至於超越時空,到他方世界也能行得通,也不違背。具足這四個條件,則稱之為經。「上述四字,可盡經字之義」,這個經的意思有這四個意思。

  「又佛所說者,通名為經」。佛所說的,就稱之為經。「故題中經之一字,是通名」,一切都是佛說的,都稱為經。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」,這十四個字「是本經獨具之別名」,不相同,跟其他的經不一樣。但是經這一個字相同,佛所說的統統稱之為經,所以題裡頭有通題,有別題。

  「諸經立名,不離人法喻」。所以經題不是隨便立的,它有原則、有規矩。如果不合這個規矩,這是假的,這不是真的。佛經經題的規矩有七種,實際上三種,人、法、比喻這三種。但是分開來講,這就有三單,人、法、喻立題。「單人」,《阿彌陀經》,這個題上只有人,阿彌陀是人,單人立題,沒有法、沒有比喻。第二,《大般若經》,《大般若經》是法,沒有人、沒有比喻。「單喻」,像《梵網經》,梵網是比喻,大梵天王的羅網,就用這個比喻來做經題,所以這個沒有人、沒有法,這叫三單。

  下面有複,複是兩種合起來的。有人、有法,譬如《文殊問般若經》,這個題裡頭,「文殊是人,般若是法」,人法立題,沒有比喻。第二個,法喻立題,《妙法蓮華經》,妙法是法,蓮華是比喻,它沒有人。第三種,「人喻,《菩薩瓔珞經》,菩薩是人,瓔珞是喻」,這叫三複,三單、三複。還有一種,人法喻全有,叫具足立題,就是「具足人法喻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佛是人,大方廣是法,華嚴是喻」,這個題裡頭,人法喻統統具足。

  本經在這七種立題當中,是屬於具足,它人法喻都有。「佛」,是人,「此土果人」,證得究竟果位的。「無量壽」,就是阿彌陀佛,他也是人,極樂世界證得究竟果位的人。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,這是法,「大乘」,是比喻。所以這個經題裡頭,有人、有法、有比喻。我們把註解念一遍,「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」,這個經題。「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」,果是證果,證得究竟果位,我們稱為佛。「無量壽是彼方果人」,彼方是極樂世界,「故題中具兩土果人」。此土釋迦如來,彼土阿彌陀佛,名號都在題中。「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。大乘二字是喻。乘者車也」,所以它是比喻。「此經可運載無量眾生咸達寶所,如《法華》之大白牛車,故以大乘為喻」。大乘就是大車,大車能夠載很多人,比喻這個大車把這麼多人運到西方極樂世界,要乘這個車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個車是什麼?這個車就是這一部經,用這車乘做比喻。

  下面一段,說明經題裡頭,別具教理行果,這是四種經,本經也都具足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諸經皆具教行理」,這是一定的道理,一切經裡頭有教、有行、有理。「本理立教」,教是根據理建立的,「依教修行,從行顯理」。所以「注家釋題」,註解經的人解釋題目,「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」,一定要把這個講清楚、講明白。「專就本經」,就本經來說,「佛說大乘是教」,這是大乘經,是大乘的方法。「無量壽是理」,為什麼?「無量壽表三際一如」,三際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時間。「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,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,是心是佛之本心。故判屬於理,蓋其為實際理體也」。這是根據這個道理,實際理體就是事實真相,根據事實真相這個理來建立教學。「佛說大乘是教,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,直指大乘為喻,為宣說眾生本具之大經,判之為教,義甚分明」。後面這一句說得好,眾生本具之大經,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。

  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?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就是無量壽,因為它不生不滅,永恆不變,遍法界虛空界只有它是真的,所有現象都是假的。佛法講真假有一個標準,那就是生滅,有生有滅,假的,不生不滅是真的。遍法界虛空界找不生不滅只有一個,真如自性它是真的。虛空都是假的,虛空有生有滅,迷的時候它出現了,到成佛的時候它就沒有了,所以它有生有滅。但是什麼?它生滅當中沒有變化,也就是說,它沒有分別執著,它沒有變化。不像有變化的,我們這個身體有變化、樹木花草有變化、山河大地有變化,虛空沒看到變化,所以它是生滅的。凡是生滅法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

  所以《百法明門》裡頭跟我們講,有為法,就是有生有滅有變化,有九十四種;有生滅沒有變化,有五種,也叫無為法;最後一個,真正無為,叫真如無為,那個是真的無為。虛空也是無為,它不是真的,相似的無為,就是它還有生滅。所以萬事萬物同一個自性,同一個真心。無量壽代表理體、代表真心、代表法性、代表自性、代表真如、代表一切法的本體。那用現在話,這真理。這經根據什麼?根據真理說的,事實真相而說的。它是眾生本具的,真的,一切眾生共有的;假的,不一定,你有我沒有,我有他沒有。真的,決定是共有。能生能現是真的,諸佛有眾生也有,根據這個道理來建立教學。

  「又從教起行」,這個教是要把這些理跟我們講清楚,讓我們生信心。事講清楚,我們才能發願,才能依教修行。如果理事講不透徹,我們自己沒有搞清楚,我們的信願就不足,不足就會有動搖,動搖,那邪門外道趁機滲透。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,如如不動,他成就很快。「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,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。一句阿彌陀,以之莊嚴自心,清淨自心,是即依教修行也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,圓顯本具之平等覺,是以行顯理也」。這個顯理就是開悟。這個文中告訴我們的,莊嚴清淨平等覺就是佛所教化的修行行門。妙行,妙行是一句阿彌陀佛。用這一句阿彌陀佛,莊嚴自心,清淨自心,這是真修淨宗,真正取西方極樂世界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

  我們過去,在時間短的,在一個地方住的時間一個月、兩個月,不能細講,只能夠略說。所以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曾經用六十個小時講圓滿的,一百多個小時講圓滿的,兩百多個小時講圓滿的,現在是用一千二百個小時,這就有詳略不一樣。我在簡單講的時候,把這個經題講作修因證果,佛是先講果,後講因。如果從果上來講,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德行,莊嚴是相好,這果報,我們大家想要的,那得要修。怎麼個修法?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、修正覺心。所以清淨平等覺是行門,是因行,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德,你修因你就能證果。我講這個意思講得多,這個很好懂,很簡單、很明瞭。說明,我們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清淨、平等、覺這三樁事情重要,要非常認真去學習。用什麼方法?一句佛號,這叫妙極了!一句佛號裡面,就能圓滿成就清淨平等覺。清淨,煩惱沒有了;平等,知見沒有了;覺,迷惑沒有了,你看,煩惱業障全消了,就這一句名號,妙不可言,叫妙行。妙行就是一句佛號,不再添別的麻煩。要念到什麼?念到什麼境界都不能夠干擾你,你就功德成就了。也就是說萬緣要真放下,不要被它干擾,功夫就成功了,這是真的,決定不是假的。好,現在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