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二百零八頁倒數第二行,從當中看起:

  「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,稍生信解,其人必是上根,故云:專接上根」,從這看起。人生在世,沒有遇到佛法之前,確實是迷而不覺,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真的是茫然無知。接觸到佛法,如果不能夠深究其理,大概也會空過一生,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才知道這是一回什麼事。確實如佛在經上的比喻一樣,「夢幻泡影」,永嘉大師《證道歌》說得好,「夢裡明明有六趣,覺後空空無大千」。真的是夢中,一重一重的夢,六道的夢醒了,還有四聖法界的夢;四聖法界夢醒了,還有實報土的夢;實報土夢醒了,才真正沒事了。六道夢醒了是小乘,阿羅漢、辟支佛;十法界夢醒了,是法身菩薩;法身菩薩夢醒了,這才是真正無上菩提,回歸自性了。這一個圈子繞得很大很大,無法想像,很不容易醒過來。醒過來這是大醒,了解它的真相,然後才知道世出世間法一場空。這個裡頭享福、受罪都是冤枉,享福不是真的,受罪也不是真的,全是業因果報,絲毫不爽。

  真正搞明白了,才懂得端正心念。古人說這句話,我們聽了似懂非懂,什麼叫端正心念?為什麼要端正心念?端正心念可以出六道輪迴,再端正心念可以出十法界,最後端正心念可以回歸自性。所以,這句話意思有淺深不同。世間人講端正心念,那就是斷惡修善,出不了輪迴,能出什麼?能出三惡道。可是出三惡道不是那麼簡單,三惡道是出了,到人天來,他又造業、又造惡。如果對事實真相認得不清楚,把惡當作善,把善當作惡,這一顛倒,人世間的壽命很有限,幾十年春秋瞬間就過去,又墮到惡道去了。像《地藏經》上所說的頭出頭沒,頭出,從三惡道出來到人道,沒有幾天又回到惡道去了。人間的時間短,惡道時間長,餓鬼道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。所以我們初一、十五祭鬼神,那就是供養他早餐、中餐,就是供養這個。天道的壽命長了,四王天的一天,人間五十年;忉利天的一天,人間一百年。人間活一百歲,忉利天只一天,你說有什麼意思?在忉利天看人間,朝生暮死,不就是這個樣子?了解之後,我們會起個念頭,我們怎樣超越六道輪迴。起了這個念頭,佛就來幫助我們,我們念頭才動他就知道了,我們有出離的心,他就來幫忙。

  出離六道最方便的方法、最快速的方法、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念佛生淨土,這個法子確確實實是無上甚深微妙之法,我們今天看這一句,完全能理解、完全能肯定。這個法門真難信!稍生信解,不是深信,能信、能懂,這個人就是上上根人。不是上根人,他不可能相信、不可能理解。他為什麼能夠相信、理解?這個上根是宿世的善根,過去生中曾經無數次的修過這個法門。經上講,只要是往生極樂世界人,不管他是什麼樣的身分往生的,縱然是五逆十惡往生的,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如來。這些諸佛,在今天他遇到這個法門,都以神力來加持他,所以他歡喜,他能信、他能解,都是這個原因。所以我們對念佛人要尊重,善根無比深厚。

  「同時如來從真實慧中,開演此法門者,欲惠眾生真實之利」。這就是你一定遇到善知識,一定能遇到這部經典,有善知識把這個經典介紹給你,講解給你聽,你真正明白了,信心就堅定了。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,從今而後不再搞六道輪迴,不但不搞六道,連十法界也超越了。這是什麼樣的福報?世出世間沒得比,真實的大福報!那佛的這個方法一定是方便究竟,就是說極其簡單、極其容易,你才能修得成;如果深,很繁瑣,你不一定能成功。這個方法太簡單了,只四個字,第一個相信,決定不懷疑,第二個真正發願往生,第三個就是老實念佛,你看就這麼簡單。所以,「普令現在當來」,當來是將來,「一切凡愚濁惡眾生」,這是講下根人,真正是凡夫,是愚痴,沒有智慧,濁是染污,造作惡業,這樣的眾生,都能夠「悉登彼岸」,就是全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「故此甚深之法,復又傍及中下」,中等根性、下等根性統統都能成就。

  我們再看底下第七段,講大願的核心,這第十八願。「至於謂此為專接凡夫者,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」,這是真的,這個地方如來就是指的阿彌陀佛,慈悲到極處。「世尊憫念末世凡愚,障深苦重,乃發無上宏深大願,故號願王」。佛是怎麼發的這個心?是為看到六道眾生太苦,希望能有個法門,令這些苦難眾生統統能得度。不但是得度,一定要度他成佛,跟阿彌陀佛平等平等,這才滿足彌陀的本願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我們幫助人不是全心全力,不是幫他跟我一樣,總比我差一級等。彌陀不是的,彌陀幫助苦難眾生,幫助這些造作罪業下下根人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他一樣,絲毫沒有差別。這個心量多大!量大福就大。我們看一個人,他有沒有福報,你觀察他的度量,如果他能夠包容,這個人前途就很大,福報很大、智慧很大,都從心量上來看。量小的人不能容人,有嫉妒、有障礙,這人量小,他不會有大成就。縱然有成就,那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大,但是他不會長久,這是一定的道理,古今中外沒有例外。看一個人如是,看一個家庭亦如是,看他的事業,看一個國家,看一個世界,你從這上面去細心觀察,絕對不會看錯。

  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,這個政府把人民都教好了,農村裡頭人民都很有禮貌、都非常善良。全國的學生,在校的學生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星期天一定要到寺廟去接受佛教的課程,真難得。一般的這些學校看到星期天放假,學生都出去玩去了。他們沒有,在寺廟排著隊整整齊齊,統統坐在地下,我們到寺廟一看,二、三千人,一個一個學校。老師在那裡講課,學生坐在地下聽,那麼整齊、那麼乖,有秩序,沒有看到交頭接耳、東張西望的,沒看到,小朋友都聚精會神在聽老師講課。這個國家能沒有前途嗎?這個社會還會動亂嗎?不可能。這是我們親自去看到的,你給我講,我不相信。別說別人不相信,我都不相信,我沒見過,這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地方?我過去在湯池做了三年實驗,沒有做到這個成績。這是全民教育,值得讚揚,真正不可思議,讓我們看到非常感動。很難得,這次聯合國有二十五個國家大使也參與了這個活動,大家都親眼看到了,沒有一個不感動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

  極樂世界比它更殊勝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上課沒有下課的時候。你往生到極樂世界,進入這個講堂,等下課了什麼?下課你就成佛了,你就畢業了,沒有畢業不能出講堂。你看看極樂世界厲不厲害!極樂世界的人跟我們的身體不一樣,我們是肉身,血肉之軀,要吃飯、要休息、要睡覺;極樂世界是法性身,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,一塵不染,不需要飲食、不需要睡眠,所以他的功課能夠繼續不斷,你看多厲害!那每天坐在講堂裡面,可不可以有其他活動?有,活動很頻繁。怎麼去活動?化身去了,本身在彌陀講堂裡沒動,化身出去了。能化無量無邊身,到哪裡去?到十方諸佛剎土去參訪,去拜佛供養修福,聽經聞法修慧,管用,他真學會了。所以個個出講堂都是福慧圓滿,福報圓滿、智慧圓滿了,跟阿彌陀佛一樣,這畢業了。每個人畢業的時間不相同,那是個人的勤惰,你勤奮,你的時間就短,稍微懶散一點,時間就長。決定沒有退轉的,只有提升,沒有後退。大概這是遍法界虛空界,現在講全宇宙,最好的一座學校,成就福慧圓滿。所以世尊憫念末世凡愚,障深苦重,發這麼樣的一個大願,建立這樣的一個道場,這稱為大願王。

  大願的核心是第十八願,這個地方把十八願的願文節錄在此地。「文曰」,這我們要特別注意,與我們的關係太大了,「十方眾生」,包括我們在內,我們在這一句之內。「聞我名號」,我們今天聽到了,學習《無量壽經》。「至心信樂」,至心是真心,真誠恭敬,我們相信,我們接受了,我們喜歡。「所有善根」,信、願、念佛,心心相印,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心心相印,「心心回向,願生我國」,我們真願意往生。「乃至十念」,這是對一個念佛人講的,你每天工作很忙,沒時間念佛,十念就行。古人對於很忙碌的人,早晚功課就是十念。一口氣叫一念,不拘多少聲,念完一口氣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念一口氣叫一念,念十口氣,這多簡單。早晨起來,家裡有供的有佛像,在佛像面前拜三拜,修這個十念法。念完之後,再拜三拜,早課就完畢了,十幾分鐘就做完了。晚上在睡覺之前做一次,叫早晚課。一天都不缺,天天照幹。

  我好像是在一九九九年,我也提倡了一個十念法,一天九次,一次大概只要一、二分鐘。我這個十念是十句,一句就算一念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就念完了。但是要念九次,早晨起來一次,晚上睡覺一次,三餐飯三次,吃飯之前我不念供養咒,我念阿彌陀佛,出聲念行,默念也可以,上午上班一次,下班一次,下午上班一次,下班一次,九次。這是跟回教學來的,回教每天五次禮拜,但是他那個禮拜差不多要五、六分鐘,我這個念一遍大概一、二分鐘,非常方便。養成習慣,到時候自然就會念,都符合第十八願,十念法,乃至十念。我這個方法教了很多人,當時在南洋,以後在美國、在加拿大,教了很多很多人,在台灣、中國大陸我都教大家這樣念法,很多人打電話、寫信給我,很有效。

  修淨土不難,我們真信真願,「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」。五逆的罪太重了,毀謗正法,這個到本經第六品還有詳細的報告。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五逆十惡、毀謗大乘,臨終懺悔,發願求生,阿彌陀佛也會接引你,這慈悲真是到極處!阿彌陀佛真是好人,不嫌棄,只要你肯回頭。為什麼有這一句?因為這個罪太重了,佛在此地勸你最好不要造這個罪業,是這個意思,不是真的不要你。你看多慈悲。

  「蓋以生死凡夫,迷心逐境」,這個話說得真好,「沉淪苦海」,苦海是六道輪迴。在六道裡頭「頭出頭沒」,生三善道就好比頭出,沉到海底就好像是三惡道,墮到地獄去了。但是在六道之中,你一定要知道,你在惡道的時間長,你在善道的時間短,惡道很容易墮下去,很不容易出來。說「若無此十念必生之大願,眾生何由得出輪迴?」沒有這個方法,這是彌陀的願力,沒有這個願力,眾生想脫離六道輪迴,難了,太難了,沒有辦法,這不能不知道。「故為多障眾生,特垂方便」,這是為了惡業多障的這些眾生,為他們發的這個大願,第十八願。特別用這個方便法門,「開此易行之法」,開闢一個門路。「甚至於經滅時」,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,已經過了三千年,後面還有九千年。九千年之後,釋迦牟尼佛法運就終了了,經典完全沒有了,失掉了。這部《無量壽經》最後滅,它還能夠留一百年,最後的一百年只有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其他經全沒有了。「以作舟航,故云專為凡夫」,這是說對凡愚之人無盡的慈悲。

  「又密典」,密宗的經論,「《毘盧遮那經》」,就是《大日經》,這個裡面說,「大悲為根,菩提為因,方便為究竟。蓋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,方是如來果覺之究竟」,一定要叫這些愚下根性的人很容易修。愚下之人多半是做苦工的,他沒有福報、他沒有智慧,是一個勞力的人。所以他們很辛苦,他們沒有時間來修行,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方法、最有效果的方法,這才能成就。十念必生確實是究竟方便。「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,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」。這是把彌陀究竟方便說出來了,阿彌陀佛這個究竟方便從哪來的、根據什麼,說出來了。是彌陀功夫達到極處,他的定、他的慧達到究暢無極,是這個定慧的加持,成就這個法門,信願持名,十念必生,他有這個能力。

  「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,而鄙視之乎!」這個確實,因為這個方法太容易了、太簡單了,沒人相信。我最初聽到這個法門不相信,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?懺雲法師勸我、李老師勸我,叫我讀《印光大師文鈔》。我讀了一遍,有受用,什麼受用?不再毀謗淨土,不再輕視淨土,但是我不肯學它,李老師多次勸勉,我都沒有接受。我接受淨土,怎麼來的?我跟諸位報告過,從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而來。這三部經我講過,特別是講《華嚴》的時候,有一天突然就心血來潮,想到一個問題,文殊、普賢這是我們最崇拜的對象,他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?在經文的後面,前面沒提到,後頭我還沒講到。往後翻,真的,翻《四十華嚴》,四十卷翻到第三十九卷看到了,文殊、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成就的。我看到這個經文寒毛直豎,沒想到文殊、普賢是在極樂世界成就的。可惜李老師跟懺雲法師沒有把這樁事情告訴我,要把這個事情告訴我,我會提前相信,他只勸我,沒講清楚。

  當我們了解,這些大菩薩們統統都是念佛往生成就的,我們才特別留意淨宗,對淨宗的典籍就認真去看了,這個關係很大。因為過去對它懷疑,你就看不懂,人家跟你講你也聽不懂,疑是障礙。這個疑斷掉了,障礙撤消了,聽得就有興趣。所以我們讀誦大乘,能不能得利益,關於心態很重要。真正相信,有恭敬心、有真誠心,你能得到法益,讀經、聽經都有法喜;如果懷疑,沒有堅定的信心,沒有恭敬心,隨隨便便的,這得不到利益,有好老師講解也得不到利益。這個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自己有經驗,對這部經沒興趣,老師雖然講這部經,我們每天也聽,不感興趣;如果喜歡這個經,跟這個經有緣,聽得津津有味,愈聽愈歡喜。所以,你能得多少,你能成就多少,於你的心態有密切關係。然後再一想,世出世間法哪一法不如是。佛為什麼得到廣大群眾的尊敬?九界眾生,佛用真心,不用妄心,真心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真心清淨平等,大家都歡喜。凡夫用心不一樣,喜歡這個、討厭那個,喜歡就很喜歡,討厭那個就怨恨。這是什麼?心不平,不是清淨心、不是平等心待人處世,所以這個效果就很差了。

  念老在這裡舉一個例子,「例如彩色電視機、錄音機、電子計算機,必須安全易用」,第一個要安全,第二個很容易操作,「雖於科技無知之人,一按電鈕,便能享受此最現代之科學成果」,這同一個道理。如果這個電視機、錄音機,現在這些電腦,用起來很麻煩,不容易學會,它就不能普及,不方便!淨土這個法門,最容易的、最方便的,人人都能學,個個都受益。「人必因其安全易用,而讚其科技之先進」,依同樣個道理,「又焉能因持名之易行,而輕此法門乎?」這用這個比喻,不要小看這個法門,它很容易,理非常高深,成就的果德不可思議。

  最後一段總結,從願起行,發心專念,這個人就是當機,本經的當機。「故知上之兩說,各有所重,乙則讚淨法之普被,首在著眼於凡夫」。「丙」,這第三段,「則顯持名之深妙,徹底承擔唯上根。故應會通,莫死句下」。你要詳細看,要合會,圓融貫通。聽經不能死在言下,讀經不能死在句下,這個言、句是活的,不是死的,你要細心體會它的意思。

  「蓋此法門巧被諸根」,這個法門沒有不當機的,上從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眾生,真叫普度,只要具足信、願、持名,都能得度,平等得度,這個不可思議。「如《要解》云」,《要解》裡有兩句話說這樁事情,「上上根不能逾其閫」,閫是門檻,在此地意思是範圍,上上根你也沒辦法超過它的範圍。「下下根亦能臻其域」,域也是範圍,臻是到達,下下根也能夠到達這個境界。這兩句話說得好,真的從等覺到無間地獄,只要他能信、能願、肯念佛。所以,阿彌陀佛跟眾生的緣就太殊勝了,他沒有限制。「聖凡齊收,利鈍悉被」,聖,十地菩薩;凡,地獄眾生,統統都收,一個都不漏。利根是聰明智慧,上上根人;鈍根是愚痴,不認識字,迷惑顛倒,業障深重。只要他肯念,具足信願持名,下下根到他往生的時候就變成上上根,這個例子我們看得太多了。

  「《彌陀疏鈔》」,蓮池大師的話,「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,悉皆度脫」。這蓮池大師的話,在《彌陀經》註解上講的,就是念佛法門盡攝利鈍諸根,什麼樣根性人他統統有分,都能夠度脫。「並云:諸餘法門」,淨土宗之外的,八萬四千法門,「高之則下機絕分」,確實有講很高深理論的,中下根人聽不懂,沒法子學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「卑之則不被上根」,像《阿含》,這些經典很淺顯,都是講一般倫理道德因果,中上根性的人不願意看它,為什麼?它太淺了。「是以《華嚴》如盲,螢光增結」,《華嚴》太高了,所說的全是法身菩薩的境界,中下根人真的聽不懂。中下根性的人智慧像螢光,螢火蟲的光,照不遠,這是比喻他的智慧很小。「唯此一法,上下兼收」,淨宗法門了不起,華嚴上上根,人天下下根,全都可以學習,而且都能成就,不但成就,平等成就。「可謂萬病愈於阿伽」,古印度有一種藥,叫阿伽陀藥,這個藥是萬應丹,什麼病都能治,只有好處,沒有壞處,用這個來比喻淨土。「千器成於巨冶」,金銀銅鐵所造的這些器皿,放在冶爐裡頭統統都熔化了。把這個法門比喻作阿伽陀藥、比喻作巨冶,到這個地方都給你融成一片。

  「又:但持佛名,必生彼國。則或高或下,或聖或凡,乃至或信或疑,或讚或毀,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。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」。這是法門真正不可思議,把一切眾生度盡了,只要你肯念佛名。我念佛名,我不相信,我也沒有意思求往生,阿彌陀佛當作歌詞來唱唱,是不是必生彼國?是。為什麼?阿賴耶裡種子種進去了,這一生不能往生,來生後世遇到緣,這個種子就有力量,所以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。你看到阿彌陀佛像,一歷眼根也是永為道種,他就跟你產生關係。來生後世決定遇到緣,你往生極樂世界,就這麼一個因。這個緣太容易了,太大了、太深了,哪個人跟阿彌陀佛沒有緣?在中國,諺語所謂「家家彌陀佛,戶戶觀世音」,彌陀佛跟觀世音名氣最大,真的有很多人不知道釋迦牟尼佛,但是很少人不知道阿彌陀佛的;許多人不知道大勢至菩薩,但是知道有觀世音菩薩。

  所以你的信心、功夫,或高或下,或是聖或是凡,乃至於或信或疑,都是種了善根。乃至於你讚歎種善根,毀謗也種善根,把你那個毀謗的字樣去掉,留那個佛的名字,不就是善根了嗎?名號是金剛種子,毀謗是些不乾淨、染污的東西,在你阿賴耶慢慢那些東西會淘汰掉,這金剛不壞的東西會保留,它不會消失。所以,還是善根。知有彼佛,便成善根,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心態,信與不信,歡喜還是討厭,只要你知道有阿彌陀佛,你的善根就成了。多劫多生,俱蒙解脫,你最後決定是生極樂世界,為什麼?你跟他有緣,不喜歡,他也有緣。

  「至於當世,若問何人正是當機?」你要是問現前,我們眼前什麼樣的人是當機?「則不論男女老少,富貴貧賤,上智下愚,久修初習,宿根利鈍,善惡差別」,這都不需要問,都沒有關係。「祗要於此法門,能生實信」,上面所講的這些人,無論是什麼人,你對這個法門真相信,不懷疑。「因信發願」,你真相信了,你能不發願嗎?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能不求往生嗎?不可能,決定求往生。

  現在的人,中國人,我不說外國人,很多人盲目移民。要移民到那個國家,一定把它國家搞清楚,這國家有沒有前途?好不好?這個國家的歷史、這個國家過去的淵源、它的文化,這個東西要緊。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比我們是真好,值得我們去;如果兩下一比較,它不如我們,這不能去。早年方老師問我一個問題,那是講到治病。老師說,中醫有五千年的歷史,西醫才不過三百年,你相信三百年的,還是相信五千年的?我說我相信五千年的,三百年太短了,不可靠,五千年禁得起考驗。我們今天想移民到美國,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,美國才兩百年,你敢相信它嗎?再細細看他們,他們沒有文化,中國有自己傳統文化,美國沒有。美國都是移民到那邊去的,族群很多,文化很複雜,都不一樣。這個地方有福報嗎?不可靠。

  香港在回歸之前,有不少年,我每年到香港來講經一個月。距離回歸的日子愈來愈近,就很多同修來告訴我,他們要移民到外國去。我說為什麼?他們害怕,怕中國人來統治比不上外國人。我勸他們不要去。聽話的人少,不聽話的人很多,移民到美國、移民到加拿大、移民到紐西蘭、到澳洲,我到外國碰到他們,香港回歸之後。我曾經告訴他,我說中國統治香港絕對不會輸給英國人。我說你們在香港土生土長要往外面跑,拋棄鄉井去做流浪人,我說我在海外流浪久了,我想回來,回到哪裡?我就回到香港。我碰到他們的時候,後悔,但是回不來了,再回來的時候房子都漲價了,買不起了,離開的時候房子便宜賣掉,到外國去。都不聽話,有什麼辦法!看東西只看表層,沒有深入,虧吃在這裡。

 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、有五千年的文化,它有根、它有本,我們不要因為這一時社會動亂,這是短暫的。這個動亂你說會不會回頭?肯定回頭。不回頭?不回頭就亡國了。現在大家人都知道,這都沒有忌諱,一定要回歸老祖宗,老祖宗的東西可以救全世界。今天整個世界動盪,最安全的還是中國,你們都到國外移民,我現在移回來了。中國的傳統文化、大乘佛法太好了,你要是能受這個薰習你就會很清楚,你對於這個世間事會看得很清楚、看得很明白。不經過這次的苦難,不知道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之可貴。

  我們在湯池小鎮做了三年實驗,實驗成功,產生了影響,讓大家覺悟了,重新去思考。這動亂怎麼能把它恢復安定?怎麼能將社會再回到和諧?只有靠傳統教學,除這個之外,沒有第二個方法。老祖宗這個指導原則適用全世界,任何國家都適用。尤其現在我們把《群書治要》找到了,這是稀有的因緣,我們以為失傳了。這本書一找到,經過我們一宣傳,印了一萬套在全世界贈送,現在不知道印多少了,到處都印。翻成外國文字,中國人不學,外國人先學了。我看到一些外國人,拿到之後手不釋卷,愈看愈歡喜,告訴我,這是他一生當中看到的第一本真正智慧的書籍。這個讀書人有智慧,他才能看得出來,這東西真好。《群書治要》也是三根普被,要大力的宣揚,全民學習,因為這個裡面的內容有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它都講到了。所以這個東西應該定作全國公民教育,普世的教育,全世界每個人都要學習,世界就大同,天下就太平了。人愛自己,能愛別人;愛自己的家,也能愛別人的家;愛自己的國,也會愛別人的國,世界自然就大同了。

  所以這個書出來之後,我告訴很多外國朋友,因為外國朋友都擔心,中國崛起之後會不會報復?因為過去他們欺負中國人,中國人強了會不會報仇?他就怕這個,提心吊膽。所以很多人講,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。我就告訴他,二十一世紀是中國《群書治要》的世紀,就這樣,你拿去,你也有一本,他就放心了,這個疑慮就化解了。全世界人都學《群書治要》,這不就是中國的世紀嗎?帶給全世界的安定和平,像過去這種動亂、世界大戰永遠不再發生,這多好。人與人之間,平等的尊重、平等的關懷,互助合作,把這個世界帶領到大同,帶領到太平盛世,這是無量功德。

  所以每到一個地方,我勸大家,你們要辦學校,專門學習《群書治要》。我還勸大家,一定要學文言文,因為翻譯不一定翻譯得正確,要去讀原文,原汁原味。希望文言文成為全世界國際的公用文字,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。因為中國有寶在此地,文言文是鑰匙,沒有這把鑰匙你打不開寶藏。學文言文不難,三年就可以能看得懂。《四庫全書》,《全書》是中國幾千年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珍寶,我們要求得自身的幸福、家庭美滿、事業順利、社會安定、國家富強、天下太平,統統都在這寶藏裡頭,智慧、理念、方法、經驗還有成果,你自己去看。《群書治要》就是《四庫》的精華,從那裡頭提煉出來最精闢的句子。你把這個精華掌握住了,然後你細細再去品味全書,人生最高的享受,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,末後這一段,這一段最重要。「祇要於此法門,能生實信」,真信,「因信發願」,發願移民,求生極樂世界,「從願起行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如是之人,正是當機」。為什麼?他決定得生淨土。中國這些古聖先賢都在極樂世界,我們到極樂世界真的是回老家,看看這些大聖大賢那全都在,諸佛菩薩也都在那裡。移民到其他國家不太可靠,回老家最可靠。「所被根器」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下面第六大段,「藏教所攝」。這一段的大意,「體究經典」,我們研究,深入的研究,體究是深入的研究。「宜」就是應該,要先知道這部經屬於哪一藏,佛法有三藏,它是屬於哪個藏。「說在何時」,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說的。「判屬何教」,天台有四教,賢首有五教,它是屬於哪個教。「於此了知,則有助於理解全經」,這才能知道。「夫一代聖教之判分,諸家有異,撮要言之曰:三藏、二藏,五時、二教與四教、五教」,古大德判法不一樣。「凡釋經者」,釋經是講經的,解釋經典的人,「須先判明」,這些基本的常識一定要很清楚。

  「今本經三藏中屬經藏」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再給它分類,分三大類,就是經、律、論,分這三大類。經是釋迦牟尼佛,統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。實在說,任何一部經典幾乎這三個意思都有,經是講定,定學,律是戒學,論是慧學。每一部經三個都有,看分量,哪一個分量講得多,是這麼分的,沒有辦法嚴格來分,從其多。這部經定講得多,戒律有沒有?有,少分。在本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是講的戒律,五戒、十戒,或者是五戒十善,講得很清楚。它有戒,但是佔全經它是少分。有論,論是議論、討論。但是講定的講得多,三藏當中屬於經藏。二藏是聲聞藏跟菩薩藏,這二藏。它屬於菩薩藏,它是大乘,它不是小乘。「五時中」,主要的是方等時,它是五時裡面第三時講的。五時,第一個是華嚴,第二是阿含,第三是方等,第四是般若,第五是法華,這個經是方等時講的。二教裡面是漸教跟頓教,它是屬於頓教,一生就能圓滿成就,它不是漸教,二教是頓、漸二教。四教、五教裡面屬於圓教。這個後面再為我們細說。

  底下這個第二段,「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,故名為藏」。藏,跟中國人用的庫,《四庫全書》那個庫的意思相同,像倉庫一樣。中國人把所有的典籍分為四分,經、史、子、集,分為這四分。經是根本,永遠不能改變的,超越時空的,裡面給我們講倫常大道。史是歷史,世世代代,從國家領導人到販夫走卒,整個社會的演變都記載在裡頭。有治有亂,什麼原因天下大治,什麼原因天下動亂,現在講社會。多讀史書長見識,你看到果你就曉得因,看到因就知道以後的果。看一個人家,家教好,這個人家將來一定發達。為什麼?底下一代好,他培養得好。如果這個家沒有家教,小孩不成器,知道這個家往後會敗。為什麼?後繼無人。一代比一代好,這強盛,一代不如一代就衰了,就衰亡。所以培養下一代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我們國家今天社會動亂,是把培養底下一代疏忽了,現在逐漸逐漸發現了,再過十年就非常明顯,麻煩真來了。為什麼?一胎化,小孩都變得嬌生慣養,不能吃苦,老年、老化的人太多,十年之後怎麼辦?沒有倫理道德教育,都變成自私自利,這個問題非常嚴重!中國古人有兩句話,說「子不教,人心壞了;家不齊,社會亂了」,古人這兩句所說的,現在我們看見了。所以今天什麼是最重要的?教學最重要。我在馬來西亞,跟馬來西亞的華校校長、老師舉行了一次談話,我提出十個教學為先,有些老師很感動。這一篇的記錄有很多人看到了,吳鴻清教授也深受感動。

  佛教是教育,所有宗教都是教育,但是現在只著重形式,把教學都疏忽了,這錯誤。所以社會大眾對宗教產生懷疑,宗教對於社會到底有沒有好處?太多人有這個問題。宗教對社會有什麼貢獻?其實從前有貢獻,現在看不到了。從前貢獻什麼?教學,教倫理、教道德、教因果,都教人斷惡修善,幫助社會安定。現在不講了、不教了,搞形式不行,有災難了,我們做個祈禱,災難就化解了,這個人家不相信。別人聽了,你胡造謠言,你在這裡嚇唬人,根本沒有災難,你在這裡說災難。所以人家不相信。

  所以宗教必須回歸教育。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沒有休息,是個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,他身分是老師。我們跟佛陀學習的,自稱弟子,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,根本的老師、最初的老師。我們跟佛的關係,是師生關係,這個要知道。只要把教育找回來,認真去辦學,國家就有救,社會就有救;如果我們依然不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,那個麻煩就大了。災難什麼時候現前?十年之後就現前,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。十年,我應該早不在了,我天天念佛求生淨土,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不過我知道,我是提醒大家。老祖宗東西都是好的,超越時空,這真理。不要說經、史,子那是學問,哲學、科學都在子書裡頭。就是中國的文學作品也超越時空,這裡面是真善美慧,有智慧在裡頭。文學作品裡頭有道,它有生命。

  我們這裡往下看,「三藏。藏者,《大乘義章》云:包含蘊積名藏。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,故名為藏」。第一個「經藏」,這三藏,第一個是經藏,「梵語修多羅」,音譯的,翻成的中國的意思叫契經。經,中國的意思是永恆不變,這稱之為經。加上個契,契是什麼?契機契理。諸佛如來所證之理契永恆的,一定要契理,就是它有道理,這個道理是真理。契機,哪一類的根機人能夠接受,這講眾生的程度,程度有上中下。所以,高深的經典,中下程度人沒辦法學。第二是「律藏,梵語毘奈耶,此云調伏」。律是戒律,是言行的規範。這部分非常重要,每個人都能遵守這個規範,社會有秩序、家庭有秩序,整整齊齊,一點都不亂。和諧、盛世是從戒律造成的。但是經,經藏,經藏是管思想的,是屬於意業的,這個思想是以道德為準則,高尚的道德。

  論是研究討論,多半是佛學生的作品,由彼此,學生就是菩薩們、羅漢們,他們互相在一起討論的東西,也有他們跟佛在一起討論的東西,提出問題,佛來解答,這屬於智慧。尤其是許多精彩的辯論,我們看了長智慧。所以,經論是我們起心動念的準則,起心動念與經論相應,叫正知正見;我們言語造作跟戒律相應,這是正言正行。這三藏重要,三藏不能不要。不要,我們思想準則沒有了,會充滿邪知邪見。戒律沒有了,我們言行準則沒有了,不知道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這麻煩就大了。家庭沒有,家就亂了;社會沒有,社會也亂了;國家沒有,國家也亂了;今天整個世界都沒有,所以整個世界混亂。「論藏,梵語阿毘達磨」,翻成中國叫對治。「本經在經律論三藏中,屬經藏」,三藏屬於經藏。

  二藏屬於菩薩藏。「二藏:聲聞藏、菩薩藏。本經廣演大乘,詳陳信願往生,殊勝因果,淨佛國土,依正莊嚴,彌陀無邊願海,普度眾生之道,故為菩薩藏攝」。這個一段用黑體字印的,是我們過去講《無量壽經》編了一個概要,內容是念老的十門開啟。可是我們把它簡化了,做成一個節要的本子,講起來省時間,也很方便。我們節錄的,諸位一看原文就知道了。最近這個三次,我們完全用原文。

  我們看,「乙,二藏」,這原文,「《智度論》曰:雖俱求一解脫門,而有自利利人之異。故有大小乘差別」。雖然都是,「俱」是都是,都是求解脫,學佛求什麼?就是求這個。這個字念去聲,念「謝」,解開,不當名詞,當動詞,把它解開。解開什麼?解開煩惱,解開結業,我們所造的業把它解開。脫,脫離苦惱,脫離生死。所以叫解脫。門就是門道、方法。學佛統統都是為了這個,求這樁事情,也就是離苦得樂,我們要把苦惱解除,這是同一個希求。但是這裡面有自利、利人,不相同。有人求自利,不是利益眾生,那就是小乘;有人專門求利他,自己受苦受難不在乎,那這是菩薩,這大乘。也有的人這兩種都有,那就看哪一種多,自利的多還是屬於小乘,利他的多就是菩薩。總不外乎自利利他,故有大小乘差別。「為是二種人,故佛口所說,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」,這就是聲聞藏跟菩薩藏。「聖教雖眾」,釋迦牟尼佛一生講得多,「不出此二」,就是這兩大類。緣覺?「緣覺攝歸聲聞」,所以不用三藏,它只有二藏,就是大乘跟小乘。小乘包括聲聞跟緣覺,這兩種人都是自利的多,利他的少。

  「《淨影疏》云。龍樹云:佛滅度後,迦葉、阿難,於王舍城,結集法藏,為聲聞藏」。這個是最初結集的時候,世尊當年在世完全用口語,沒有文字,沒有記載。佛滅度之後,佛的這些弟子們,從自己記憶當中將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複講一遍。這個工作阿難來負擔,阿難在同學當中記憶力最好,聽一遍好像他永遠不會忘記,就請他來複講。所以佛門世世代代講經法師,都是從複講練出來的,這個方法一直就傳下來,叫複小座。所以是阿難開端的,同學做證明,五百阿羅漢來聽阿難複講,聽了之後沒有意見,就記錄下來。如果有一個人提出,「阿難,好像不是這樣說,這會」,這就刪掉,取信於後人。不是多數通過,有一個人反對,就不能通過。所以,結集的規矩非常嚴厲。在王舍城的結集法藏,這是小乘經,現在南傳的佛教他們用這些經典。

  「文殊、阿難於鐵圍山,集摩訶衍為菩薩藏」,摩訶衍是大乘,大乘經,跟小乘經不是在一處,小乘經在王舍城,在印度;大乘經是在鐵圍山,這個沒有定力、沒有神通的人不知道在哪裡。文殊菩薩跟阿難尊者在鐵圍山結集的大乘藏,所以小乘不承認大乘,他們認為大乘是菩薩自己編的,不是佛說的,就是大乘非佛說。一直到現在,小乘還是不承認,這個結結得很深。現在由於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大乘接觸小乘的人多,小乘接觸大乘也多了,都在這裡看看、都聽聽,不像從前那麼執著了,比較上能接受,當然還是要費一段時間。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,佛法確實,修學沒有別的,放下。小乘放下見思,大乘除見思放下之外,還要放下分別、還要放下妄想,真正能放下就能證得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