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百九十四面第一行:
「如《觀佛三昧經》云:佛告父王,諸佛出世有三種益。一者,口說十二部經,法施利益,能除眾生無明暗障,開智慧眼,生諸佛前,早得無上菩提」。這裡面有一個術語,十二部經,這是佛學常識,在許多經論、祖師註疏當中都提到。哪個十二部?我們參考資料裡頭列出來了,從長行、重頌、孤起頌、因緣、本事,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
第五是「本事」,這是說佛說經的內容,本事是佛說弟子們過去當中的因緣,為什麼在這一世能遇到佛陀,能跟佛出家、修行、證果,宿世都有緣分,不是偶然的,這一類的叫本事。第六叫「本生」,本生是佛說自己過去世的因緣,說自己,不是說學生,所以叫本生。第七種叫「未曾有,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」,這一類的經文。佛在必要的時候,也以神通為佛事。但是神通絕不是常用,為什麼?怕眾生產惑,產生迷惑。魔也能現神通,妖魔鬼怪都能現神通。如果佛以神通教化眾生,佛跟魔就沒有方法辨別,到底是佛是魔。所以佛不用神通,有神通也不用,佛是以講經教學為主,講經教學這是妖魔鬼怪他們做不到的。神通決定是有因緣,在什麼狀況之下應該用神通做佛事,這些經典上記載的經文叫未曾有。
第八是「譬喻」,譬喻,舉例,讓眾生容易明瞭。這個例子很多,一切經論,包括祖師的註疏常常用比喻來說明難懂的道理,複雜的這些因緣。第九種是「論議」,這個論議是討論,有問有答。《楞嚴經》上就非常多,可以說這一部經裡頭三分之二,都是佛跟弟子在討論問題。佛問,學生回答;學生問,佛來解釋,讓我們在旁邊聽到的人增長智慧。第十個是「無問自說」,佛法因緣生,而且師道最注重的是尊敬,尊師重道。所以老師輕易不說話的,學生問到了,老師就說,問不到,老師不說。說了什麼?學生不能理解,機緣不成熟,所以不多說話。但是要遇到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緣,學生能懂、能接受,但是沒有人問,這個時候要說出來。譬如《阿彌陀經》就是佛無問自說的,沒有人提出來,這個是特殊因緣。這個法門,娑婆世界眾生與阿彌陀佛有很深的緣分,說出來之後,很多人生歡喜心,能聽得懂,願意依教奉行,他就往生,就成佛去了。所以這個沒有人問也得要說。無問自說的經不多。
第十一種叫「方廣,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」。方就是端正,叫四四方方、整整齊齊,裡頭有莊嚴的意思;廣是廣大,方正廣大的真理,現在一般人講的宇宙的奧祕,譬如這宇宙怎麼來的,萬物從哪裡來的,我從哪裡來的,這個裡頭的道理深廣無盡!佛對哪些人說?對開悟的人說。所以大方廣,代表的是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裡面就是說的這些問題,用現在的話說,最高的哲學、最高的科學,佛經裡頭有,講得非常透徹、非常明瞭。這一類的經文,這多在大乘經裡頭,小乘經沒有。第十二是「記別」或者叫「授記」,用授記用得多。授記是什麼意思?是記佛為菩薩或是為聲聞授成佛之記,就是預先,現在講的預言。佛告訴這個菩薩,你往後在什麼時候、在什麼地方成佛,你的那個佛國土叫什麼名字、佛號叫什麼名字,都給你說出來,這叫授記。預先告訴你,增長你的信心,堅定你的信願,你認真努力向這個目標去邁進,決定成就。佛沒有妄語。
這十二種,所以「此十二部中」,要是從體裁上只有三種。「長行」,散文的體裁;偈頌的體裁,偈頌是詩歌,中國人講詩歌,這兩種體裁。偈頌裡面有「重頌」跟「孤起」,不一樣,重頌是長行說過,重複再講,用偈頌來說;孤起,長行沒有說過,直接用偈頌來說明,所以格式只有三種。其他九種都是依經中經文所記載的別事,記載的事不相同把它分類,所以才有這九種。又小乘經裡面沒有自說、沒有方廣、沒有授記,小乘經這三種沒有,所以叫九部。大乘有十二部,小乘九部,這是所謂的十二部經,十二部經就是一切經。
世尊示現住世八十年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,不外乎這十二類。這個部就是部類,給它分別有這麼些的內容。這是法施利益,一切布施裡頭,法布施第一。《金剛經》裡面說得最多,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的利益,這個話很難懂。今天人家布施我們一百萬、一千萬,我們真管用,為什麼說大千世界七寶這些財寶統統布施,功德比不上四句偈?這我們不懂。四句偈,不管他現在得不得利益,佛經上說的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他聽懂、聽明白了,阿賴耶識種下這個種子,這個種子就是將來成佛的種子,你說這個利益多大,大千世界七寶怎麼能比。
今天人得財寶生歡喜心,聞佛法不生歡喜心,是什麼?愚痴。業障煩惱習氣很重,雖然天天聽經,真的沒聽懂,這是真話。為什麼?聽懂了,你會跟釋迦牟尼佛一樣。怎麼一樣?王位捨棄了,榮華富貴不要了,去當苦行僧。那就是什麼?他真懂了,那個裡頭的樂趣絕對不是做帝王,絕對不是擁有億億萬財富,不是的,不能比。沒有人知道,人聽不懂,聽懂了那不是凡人。真的捨掉了,真的不要了,心地恢復到清淨平等覺,對於宇宙萬法沒有一樣不清楚、不明瞭,到那個時候,三明六通,這是現在人講特異功能,全都現前了。是什麼?是你本有的,不是外來的。障礙除掉了,本能就現前,這個裡頭真樂。
凡人眼睛裡頭,釋迦牟尼佛過的生活很苦,法身大士眼目當中,釋迦牟尼佛住在極樂世界,這是怎麼回事情?佛在經上,大小乘經都講,那這就是很重要的開導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法身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看這個世界是什麼?極樂世界。我們看這個土地是泥,是沙、石頭,他們看到是七寶,眾寶所成,這就是境隨心轉。我們看到凡夫這個肉身,他們看到的是「身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」。所以境是假的,隨著念頭在轉變。你自己迷惑顛倒,你不能了解別人的境界,就是你的心跟他的心不一樣,他的心能把這個環境變成大自在,變成無量珍寶莊嚴,那真的是如是。所以法身菩薩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的人他看到,每一個放下的人都看到,不是假的。縱然法身菩薩去度地獄眾生,菩薩看到地獄是什麼?都是七寶莊嚴,他變的。可是地獄眾生是受盡無量的苦楚,是他的心變現的。你要沒有這個罪業,地獄在面前你見不到。
這從前章太炎先生的故事,那絕對不是假的,章太炎不會編這些話來騙人,不可能的,真的。讀書,看到書裡頭記載,地獄裡頭有一種炮烙地獄,銅柱燒紅了,叫這個罪人去抱這個柱子,那人一抱的時候,全身就烤焦了。章太炎是佛教徒,心地很慈悲,勸東嶽大帝,這個刑罰可不可以廢除,很不仁道。東嶽大帝派了兩個小鬼,帶他到現場去看,到達現場,小鬼告訴到了,他看不見。才想到佛經上的話,不是菩薩、不是業力,地獄在面前你也見不到。你該受這個罪業,這個地獄就現前;你沒有這個罪業,地獄在你面前你不知道。證明一切法從心想生。
所以法布施的利益無量無邊。我不能講經說法,我怎麼修法布施?不能講經說法,你能修最殊勝的利益,法布施,一句佛號。這怎麼回事?勸大家念阿彌陀佛,這是法布施裡頭的第一功德。為什麼?一切法到最後都歸阿彌陀佛,都歸淨土,都歸四十八願,都歸十八願,到最後就是一句名號。這一句名號法施的利益功德沒有法子說,諸佛如來也說不盡。沒人幹,人為什麼不幹?不知道這個利益,所以疏忽了。積功累德任何人都可以做,都能做得圓滿;這是佛法,並不是有錢、有勢力的人能做,貧賤人不能做,不是的。
《了凡四訓》裡頭有個故事,有個貧窮的女孩子,兩文錢。兩文,現在人不懂,兩文是多少?古時候,十文錢是一分,十分是一毛,十毛是一塊錢。那個一文是什麼?清朝時候,民國初年還有,銅錢,當中有個方方的洞,那個錢。我們小的時候,那一個錢大概當作三文了。我小的時候,我記得用銅板,當中沒有洞的,但是那個沒有洞的那個就當十文,就是要換那個有洞的、滿清的這個錢,民國的錢一個銅板、銅錢,一個銅板換滿清的換十個,就是當中有方孔的換十個,我小的時候都還用這個錢,換十個,錢很值錢。一塊銀元可不得了,那是大數字。但是現在沒有了,現在用紙錢,紙錢是什麼?從前是鬼用的,不是人用的,現在人用紙錢。從前錢是銅錢、銀元,銀元上就有元寶,元寶算重量,幾兩幾兩的,金元寶,金條、金元寶,那是用這些東西。所以要知道積功累德,決定不能造業。
法布施的利益就是幫助人破迷開悟,除無明暗障,這是破迷;開智慧眼,這是開悟。破迷,你的苦離開了,真的是離苦了;開悟就得樂了。
佛經上記載,一千二百五十這些阿羅漢,還有個零頭,五個人,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通常講整數,一千二百五十人,佛跟他的弟子們,大乘經上都說皆是大阿羅漢。大阿羅漢是什麼意思?全都是法身菩薩,本經上所說的阿惟越致,這些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,他們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。居住的是什麼樣的環境?佛曾經表演過,在哪一部經我忘掉了,也是弟子們提出請求,世尊的報土(實報土)在哪裡?實際上四土就是一土,而是眾生根性不相同,各人看的不一樣。不是真的一個一個,不是,就在一起。所以佛,佛是盤腿坐在那裡,佛把腿放下,腳踩在地面上,大家一看的時候,這個地完全是眾寶莊嚴,像極樂世界大地一樣,就在眼前,你就站在這個地方。但是,這中國諺語很有味道,叫「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」,有福報的阿惟越致菩薩他站在那個地方,底下是寶石,無量珍寶,寶石;凡夫業障重的,底下是泥沙,是很骯髒的垃圾。不一樣!一個地方,那它現的相就不相同,這說明什麼?相隨心轉。誰的心?你自己的心。
佛有能力把自己的境界示現一下讓你看,這個就是佛力加持的,你看佛住什麼地方。沒有一樣是真的,全是假的,因為是假的,所以才隨心所變。於是一切境界,你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,告訴你沒有地獄、沒有天堂,什麼都沒有,統統是你起心動念自己變現的。經上說得很好,你是上品十善心,你所看到的,天堂;你是下品十善心,你看到的是魔境。魔境也非常莊嚴,為什麼?他有福。有福為什麼會變成魔?他有傲慢,他好勝,魔總是要爭第一。燒香,他要燒第一炷香,第二炷香他就不高興,什麼都要搶在別人前面。所以他有大福報,但是他是魔。大福報裡面看的境界也許跟佛差不多,但是佛的磁場是柔和的,你進入他的境界,感覺到非常舒適;魔的境界也非常莊嚴,你進去之後,他裡頭好像殺氣騰騰,你感覺到不安,非常莊嚴,但是覺得裡頭沒有安全感,裡頭有暴力、有瞋恚、有嫉妒,有這些東西,不一樣。這學大乘法不能不知道,你明白之後,你什麼都不要害怕了。
我們初學,自己這個能力沒有恢復,境界沒有現前,完全依靠阿彌陀佛,這就好。行住坐臥不離阿彌陀佛,那我居住這個地方就不會遭災難,我跟佛在一起。心念念不離佛陀,佛陀加持就不中斷,這個就是「生諸佛前,早得無上菩提」。換句話說,你進步很快,提升得快,完全靠的諸佛講經教學,接受佛陀的教誨,對於這一類的眾生,現在所說的知識分子。
第二種是佛的光明相好,第二種利益,我們看註解:「二者,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,無量妙好。若有眾生稱念觀察,若總相,若別相,無問佛身現在過去,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」,這個利益不可思議。稱念是念佛名,觀察是觀想跟觀像,總相是看佛的全身,是看極樂世界,這個極樂世界妙國土就是總相。別相是觀佛的白毫、觀佛的肉髻、觀佛胸中的法字,卍字,這叫別相。無論是總相、是別相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利益都能幫助我們除滅四重五逆。
我們造的罪業裡頭,四重是殺盜淫妄,這個四重罪。出家比丘犯了這四重決定墮地獄,沒救的。所以戒律裡頭,五篇就是五大類,這是第一類,第一類是墮地獄,墮無間地獄,沒救的。為什麼?你把僧團規矩破壞了,讓一切眾生毀謗僧團,這罪多重!這不是你個人事情,你把團體毀掉了。這是什麼團體?諸佛如來的團體,神聖的團體。跟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同等的罪過。你能護持僧團、護持正法,無量功德;你要想毀壞它、破壞它、傷害它,那這個罪過也是最重的。
五逆,前面說過,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。阿羅漢跟老師是同一等的,阿羅漢住在世間是教化眾生的,在中國人就是一個好老師,他的行持是大家的榜樣,他的言教是開人智慧。這樣好老師住在這一方,這一方有福,這地方人就有福報。你把他殺掉了,這一個地方人沒有福報了,罪從這裡結的,不從他個人,你讓這一方人修行證果的緣斷掉了。阿羅漢不跟你結罪,殺掉了無所謂,他不會怪你。他要是怪你的話,他是凡夫,他心裡頭痕跡都沒有。罪是從這一地方人,他住在這裡多少年,多少人得利益,你把他殺掉,這些人利益得不到了,從這結罪。如果他影響力愈大,影響時間愈長,你的罪愈重。真正研究戒律,對於這些事理通達明瞭,戒律是一套大學問,我們這個世間大學裡頭有法律系,跟戒律不能比,差太遠了!
「永背三途」,能夠把四重五逆罪消除了,你決定不墮三惡道。這是什麼?佛示現給我們看的。所以做一個好樣子的功德還得了嗎?做好樣子,從起心動念處做起,你就真正會修行。我動這個念頭,這念頭是不是好樣子?社會大眾跟我學行不行?自己先問問自己,社會大眾都跟我學,是好樣子,很好;如果這個樣子,社會大眾都跟我學的話,這社會就壞了,那這個念頭就不能起,這事就不能幹。大乘菩薩的心很細,想得很周到,感觸、反應非常快速,那個覺心,一剎那之間他就決定了。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什麼是功、什麼是過,什麼是罪、什麼是福,他清楚,得自在。
「隨意所樂,常生淨土,乃至成佛」,這是佛菩薩的相好光明,第二種利益。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個好人住在這裡,影響很大,幫助他、擴大他的影響,得利益的人更多,功德就愈大。我們幫助他,替他宣揚,他的功德大,我們就沾了一分光,為什麼?我們參與進去了。李老師在台中,我們給他宣揚,宣揚是弟子的事情,他自己說不出,不能說我怎麼怎麼好,這話說不出來。甚至於弟子對老師的好處讚歎,也不能夠直接說,得間接。間接是什麼?表演,唱歌、跳舞表演,舞台表演,讓人家看,知道這個東西好。
所以現在大家聽講經,沒有聽過真正講經,真正講經有一套儀規的,大座,那一套儀規差不多要四十分鐘。那是什麼?讚三寶。它有用意,因為來聽的人有先來後到的,來早的人坐在那裡沒有事情,就欣賞,等後面的人。所以實際上兩個小時講經,只有一個小時,前面的這個儀式,後面的迴向,迴向也是儀式,要十幾二十分鐘,就佔一個鐘點去了。現在這個社會不行,你這樣搞,人家不來聽了,我是來聽經的,我不是來看表演的,所以大家不能忍受。他不知道那是教育,那個比聽經還要重要,有那個心的時候,你看的時候你心定了,心情定了,再聽經受用不一樣。所以這儀規很有學問、很有道理。現在人不要了,我們用這個儀規,大家覺得討厭,浪費時間,現在人分秒必爭,我是來聽這個,我不要看那些東西。所以現在沒有了,大座講經沒有了。得利益。
第三個利益,是勸他的父王念佛,這是真正做給我們看。人,最親愛的是父母,大概最好的東西是供養父母。佛法也不例外,最好的是什麼?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你看佛用這個法門勸他父王。他母親早年過世,生下來第七天,母親就過世了,母親福報大,到忉利天去了,在天上享福。所以勸他父親,「三者,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。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?」他父親問他,佛地的果德,大般涅槃,也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五句話,果德,自性清淨、不生不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,這是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。真如實相,把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全包括在其中。第一義空也是實相,法身菩薩才能見到,沒有證法身見不到。這些無比殊勝的大法,為什麼不叫學生學?
「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」,這是真的,太深了。妙是無法想像,不可思議,這叫妙。「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」,凡夫行不到處,他想不到,達不到這個境界,說了沒用。所以佛教弟子,說真如實相是在第四時。佛說法分五個階段,五時,第四時講真如實相、講般若,二十二年,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礎,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,二十年。每一天聽經說法,跟在佛陀的身邊,學習二十年才跟你講真如實相。不是這樣子學成的,就不能講這個問題。講什麼?實在講,他不懂,但是他自己以為懂了,《般若經》我看過了,我讀過了,我研究過了,以為懂了,其實不是。
所以我感謝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給了我一個標準,什麼是懂、什麼沒懂。老人的標準是你做到了,你懂了;你沒做到,沒懂。不可以說我懂了,那是欺騙自己。我比別人幸運一點,可能也就是老師教我這些方法,我有這個方法衡量自己,沒懂,懂了就做到了;沒做到,不懂。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懂不懂?沒懂。真懂,還會看其他東西嗎?放下了,真懂了。所以我們細細觀察誰懂了?鍋漏匠懂了,修無師懂了。人家有那麼殊勝的成就,什麼原因?沒別的,懂了,真看破了。真看破了決定放下,沒有放下,沒有看破,這不能不知道。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」。父王也不例外,也是大權示現,他們在舞台上表演給我們看。
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,底下這一段內容,簡單的說,眾生念佛,繫念不止,定生佛前,這個佛是阿彌陀佛,所以佛勸父王念佛。「又佛告父王:一切眾生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復如是」,這個文從上面是接著來的。一切眾生在生死中,這句話就是在六道輪迴,念佛之心亦如是,「但能繫念不止,定生佛前」。繫念不止就是止心一處,佛說,「無事不辦」,你要把心停止在一個地方。停止在哪?停止在這一句阿彌陀佛,你就一切都圓滿了,決定生到極樂世界,決定見阿彌陀佛。「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」,這就是斷一切惡,成一切善。最重要的就是往生,沒有比這個更重要。極樂世界是自性所現的,阿彌陀佛是自性所變的,離開自性,無有一法可得。這一法?這一法是教我們成佛之法,是教我們回歸自性之法。念佛的人,一切諸惡,前面所講的五逆十惡,自然消除了;也就是說,你根本不用理會,不要把五逆十惡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那就有,這個罪因會增長。不放在心上,沒有了,心上只是一句阿彌陀佛,所以它自然就滅掉了,大慈悲心自然增長了,這個不可思議。
「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,唯勸念佛」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。「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」,行門,修行的法門;種種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不是不殊勝,「但非凡眾之所能修」。為什麼?凡夫煩惱、業障、習氣太重,所以不容易成就。「唯有繫心念佛法門,最是應機,但能依教念佛,定能往生。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。念佛之方便妙用,顯示無餘」。這段話講得太好了!淨宗行門的核心,行門的總綱領,說得非常透徹,我們要想成就,依照這一段開示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就決定成就。
下面說,「念佛有四種」。「據上經中釋尊勸父王念佛,謂一切眾生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繫念不止」,這不止就是不停住,「佛意所指之念佛,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」。「念佛有四種」,第一個持名,就是執持名號,執就是執著,別的執著統統放下,只執著名號,這個東西不能放下,那你的執著就對了。執著是離不開六道輪迴的,可是你執著的是阿彌陀佛,六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,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,所以它跟極樂世界相應,跟這六道裡頭不相應。這個六道裡頭有我執、有自私自利、有貪瞋痴慢、有五欲六塵,你執著這些東西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阿彌陀佛知道執著放不下,換一個,換個對象,執著阿彌陀佛、執著極樂世界,自自然然就解脫了,把這個世間忘得乾乾淨淨,要放下,一絲毫都不能夠留戀,一絲毫都不能夠執著,知道什麼都是假的,可不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壞了。
你們看到我在此地,住在這邊講經,四面八方的這些道友,我很感激他們,經常不斷送這些禮物給我,吃的、穿的、用的很多。我怎麼樣處理?看都不看它,從來不過問,收藏在哪裡我不知道。我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,糟了,就壞了,那它們害死我了;不放在心上,若無其事,它害不了我。我看看,點點頭謝謝他,就完了。這些東西,誰歡喜吃就拿去吃,誰用得上就拿去用,好!廣結善緣。太多了,很名貴的補品,像參這一類的,我都不懂、都不認識,不識貨,大概都是不錯的,我讓他們分成小包,看看鄰居,八十歲以上的人都送,廣結善緣!持名念佛比什麼都重要。
第二種,「觀像念佛」。人喜歡佛像,尤其是像造得莊嚴,我們得到這個佛像怎麼辦?給它照相,我用這個辦法,照相洗出很多,大家都供養。原來的這一尊送人,送到博物館去收藏。名貴的東西別放在房子裡頭,為那個操心不值得,看什麼地方合適,可以供養,放到那裡去,自己不要,自己要照片就好了。這觀像念佛。
第三觀想。《觀經》教我們十六種觀法,前面十三種都屬於觀想,觀想是修定,制心一處,後面三種就是觀像念佛、持名念佛,這個觀想不包括裡頭,就是觀像跟持名。善導大師把這部經分成兩分,這兩分,一個是定善,一個是散善。前面十三種是修定,制心一處,定善,定是善;後面這三種,裡面有淨業三福,有斷惡修善,這是散善,不是用禪定的心,是用修善的心,人人都能修。修定比較難,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,但是修善的這種心來念佛,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。
最後的第四種,「實相念佛」。實相念佛,我們做不到,法身菩薩那就是實相念佛。這後頭接著有解釋,四種念佛都有說明。第一種,「持名念佛。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,善導大師曰: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」。善導大師唐朝初年人,相傳他是西方阿彌陀佛應化到中國來的,以比丘的身分出現在世間。很多人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,特別在日本,日本許許多多淨土宗的寺廟叫善導寺。你看到善導寺,這決定是淨土宗,善導大師。意思也好,用什麼善導?一句名號,但念阿彌陀佛。這條路是近路,凡夫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持名念佛。
「餘門修行名豎出三界」,餘門,念佛法門以外的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都是豎出。他們的方法像讀書一樣,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一年級、二年級、三年級,慢慢向上提升,要很長的時間。這個橫出?不用這個方法,就從人道直接到極樂世界去了,不要通過這些關口,這一出去就是的,所以叫橫超,橫出三界。「如蟲生竹中,豎出則難,故稱難行道」。這是比喻,有個小蟲長在竹子裡面,竹子是一節一節的,牠要想離開這個竹子出去,牠往上爬,好多節,每一節都要咬破鑽出去。你看多辛苦,那叫豎出。橫出,牠不從上面,牠從旁邊,旁邊咬一個洞,出去了,牠目的就達到,這就快!古人常用這個比喻。「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,易於透脫,是橫出三界,稱易行道。喻為徑路」,豎出遙遠,通過關口太多,橫出就容易,只有一道關口,而且這一道關口很容易透過,不困難。
「因其方便直捷,成功迅速也」。這個法門確實方便,沒有比這個更方便了;直捷,也沒有一個法門像這樣的直捷,直通阿彌陀佛,直通極樂世界。這個方便善巧,法門善巧、穩當、快速,而且成就比一切法門都高,生到極樂世界就成阿惟越致菩薩,找不到的,到哪裡去找這種法門?古人有比喻說,大乘教裡面,禪是捷徑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叫近路。淨宗是近路裡面的近路,比禪還要穩當,還要快速,成功比禪還高,所以叫徑中之徑。念佛法門有四種念佛,這四種念佛比較起來,持名又是個近路,所以古人有個小冊子叫《徑中徑又徑》,就是指的持名,這最快的,沒有比這更快的。禪是徑路,淨土是徑中之徑,持名念佛是近路裡頭又是一個近路。
我們遇到了,遇到了最重要的要相信,不相信,遇到也等於沒有遇到,要堅定的信心,決定不能懷疑,一生決定能成就。只要這個心一發,你就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,為什麼?這個心一發,阿彌陀佛就收你做徒弟了。你帶著懷疑,他不收你,你自己以為是彌陀弟子,彌陀不承認。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我這一生決定到極樂世界去!這一念,極樂世界就註冊了,七寶蓮池裡頭就有你的蓮花,那蓮花上有名字,不會錯的。你在這裡念佛愈勤,發心愈懇切,那個蓮花就愈大,光彩就愈勝,將來到極樂世界往生就生在這朵花裡頭。這個花,阿彌陀佛親自照管,沒有找人代理的,他親自來關懷,親自來照顧。所以是徑中徑又徑,成功迅速、成功穩當、成功殊勝,多大的福報、多大的因緣,你才能遇到!
世尊為一切大眾介紹這個法門,《無量壽經》在中文裡面一共有九種不同的版本,九種版本我們都看了,以這一本說得最詳細、最完整、最容易明瞭。再由黃念祖老居士加一把力,將大小乘經論、祖師大德註疏裡面講到淨土法門的這些文字,會集起來做這個註解、集註,無量功德。為什麼?我們對於經教不是十分透徹的理解,信心發不出來,一定要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我決定走這條路,不再懷疑了。成就這樁事情的人,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,關鍵人物!世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因此得度,不能不感激這兩位大德。沒有這兩位大德,我們對這個經教理解不透徹。
他們兩位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就幹這樁事情。所以念老有一副對聯說得好,亂世,現在天下大亂,「亂世無如念佛好」,我們怎樣度過這個亂世?念佛好,亂世念佛是最好的,話說得非常有道理。下聯是「此生端為大經來」,這一生他來幹什麼?會集大經,黃念祖來註解大經,就為這個。有會集、有註解,我們是專為流通來。上聯不改,「亂世無如念佛好」,我們的身分,「此生端為流通來」。我們要做一個修學的樣子給人看,這個多有意義、多有價值,這一生沒白過,這一生無比的幸福美滿。
社會要恢復安定,要恢復和平,怎麼辦?有這個問題的人很多,我遇到不少。我們看看世出世間的聖賢,他們怎麼辦法。我們細心觀察,體會到了,教學為先。教什麼?自性的核心是什麼?自性的原點是什麼?用一個字來說,就是愛。非常可惜,這個愛的密意、愛的幽微沒人知道。世間人不懂這個字,都把這個字搞錯了,講錯了、解錯了、會意錯了、做錯了,所以社會搞成這麼亂,亂象。這愛是什麼?這個愛是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裡頭含著這個東西,裡面包含了萬事萬法,這一個字就是整個宇宙。這個愛是清淨的,這個愛是平等的,這個愛是覺悟的,不是迷惑;這個愛是慈悲,大慈大悲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沒人懂,懂的人決定自愛,現在人不自愛,不自愛怎麼會愛人,哪有這個道理!怎麼說不自愛?自愛的人沒有不愛性德。什麼是性德?中國古人所說的五倫是性德,今天沒有人愛;五常是性德,四維是性德,八德是性德。如果是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,這四科,他打分數是百分之百,他圓滿的,這是什麼?聖人。賢人還差一等,九十幾分,沒到一百分。
在大乘佛法裡,佛教導我們的,十善是性德,三皈是性德,戒律是性德,六和是性德,六波羅蜜是性德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性德,愛心裡頭流出來的,這自性流的,是自性原點裡頭流出來的。誰懂得?法身菩薩懂得。他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不會違犯,決定跟性德相應,這是愛,宗教經典裡面我們讀到「神愛世人」,就是講這個事情。上帝愛世人,真主愛世人,都是講這樁事情。真主、上帝、神,是誰?自己的自性,明心見性的人他就是,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的常寂光,常寂光就是神聖。現在很多宗教說神沒有形狀,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沒有具體的身體,跟我們講常寂光愈來愈像了。常是什麼?不生不滅,他們相信神不生不滅;寂是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;光是光明遍照,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。對,這就是神,但是他們沒有回歸到自己。大乘是完全回歸到自己,神跟人融成了一體,這就是大乘。
所以,自性的核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它的本體就是彌陀的法身,它的真相就是彌陀的報身,它的作用就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,三身一體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念這一句名號,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,上面包括諸佛如來,下面包括一切萬法,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念熟念久了,念到相應了,無始劫以來的業障自然消了,自性的功德智慧自自然然就往外透,這個時候就真樂,你跟極樂融成一體,你的身心極樂,你觀察這個世界也極樂。所以四種念佛,把持名擺在第一。
我們再看第二,「觀像念佛」,這是《十六觀經》裡的。「以陳供聖像,注目觀視」,讓這個彌陀的像印到自己心裡頭,觀成之後,無論對不對像,你都能看到這個像在眼前。「但像在可修,離像則難」。這人要有大福報,一天到晚面對著佛像。修這個觀像念佛,現在科技發達,比從前的人方便,從前人就一尊像,都要面對著它,掉過頭來就看不到了。現在可以把這像複製,你這個佛堂裡面四面統統都是佛像,無論你轉到哪一個,佛像都在。實在講,一棟大樓層層全是這一尊佛像,無論在哪裡你都看到。觀像念佛。
古人有這個做法的,你看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的那個石窟,石窟裡面所有的像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像,無論你轉到哪一方面,你都能看到。那個像是二千二百多年前造的,阿育王時代,沒有被破壞,二千二百年了,我們去看還是完整的。敦煌我沒去過,中國這些石窟都被破壞了,很多佛像頭都沒有了,手沒有了,都被人家拿去當作藝術品,全都破壞了。所以斯里蘭卡的就非常寶貴,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,聯合國管。這叫觀像。
「淨因易斷」,你離像就難了,淨因就斷了,「相續甚艱」,相續不容易。「故云:像去還無,因成間斷。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隨時隨地可修」。持名不要觀像,就這一句名號。以前李老師告訴我,他說觀像不容易成就,成就之後,到極樂世界還要把像去掉,那也很難,為什麼?印象太深了。為什麼要去掉?因為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不如念佛,念佛這一句佛號去掉很容易,要知道那名是假名,你不會嚴重執著它。這個像好,看久了他執著。
所以我們供像供一尊,為什麼?不分心。到我們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來接引,彌陀現的是什麼相?就是我們供的這個像,所以會很親切、很熟悉,天天供養想你,居然見面了,真見面了。一定要曉得,佛沒有相,佛是隨眾生現相,眾生喜歡什麼相,他就現什麼相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動念,完全是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我們明白這麼一個道理,就知道,我們最好一生就供一尊像。
我們現在印的這個藍底白的這尊像,這尊像是瓷器,瓷的,江西景德鎮出來的,大概很少,有三百多年了。我在台灣,那個時候圖書館剛剛成立,沒有佛像。這個老居士家裡藏的這一尊佛像,就交給我供養在圖書館。不高,大概一尺高,只有這麼高,瓷的,看起來像玉一樣。我們長年在外面旅行,那個瓷的像很不好帶,很容易破碎,所以我就照相,就這樣再翻印。現在這尊像不曉得有多少張照片了,太多太多了,應該超過上百萬張,有這樣大的數量,看到的人都歡喜。所以養成這個習慣,我們往生決定阿彌陀佛現這個相來接引我們,決定不會錯的。
第三觀想,觀想念佛就是《觀經》所說的,「以我心目,想彼如來。但凡夫之心散亂浮動」,叫心浮氣躁,「鮮有靜定之時,難入微妙之觀。故云:境細心粗,妙觀難成。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,不問上智下愚,無論苦樂忙閑,人人能念,個個可行也」。這是做個比較,觀想不容易,不如持名來得方便。《十六觀經》是釋迦牟尼佛對韋提希夫人所說的,這部經的重要講兩樁事情,跟《無量壽經》不一樣,《無量壽經》屬於概論,對極樂世界面面都說到了,介紹得很詳細。《觀經》裡面說兩樁事情,一個是理論,淨宗建立的原理;第二個是修學的方法,方法講了十六種,叫十六觀,持名念佛是最後的一種,第十六觀,是持名念佛。
古代中國跟印度有些概念是相同的,最殊勝的、最好的放到最後。你看中國藝術表演,最好的東西叫壓軸戲,放在最後。為什麼?好東西擺在前面,人家看完了,後頭都不如這個,他看完就走了,這後頭不看了。壓軸戲放到最後,一定要看完才能走,沒有看完,好東西在後頭沒見到。佛說法亦如是,最好的放在後面,愈是後面就是愈精彩的,所以持名放在最後,第十六觀。
確實,心浮氣躁不但觀想不能成就,看經也沒有看懂,聽經也沒有聽懂,什麼原因?心浮氣躁。所以我這一生也是稀有因緣,遇到章嘉大師。這個老人,你跟他在一起,你那個浮躁的心一定放下。不放下,他不跟你講話,他面帶笑容看著你,一句話不說,他能夠看你一、二個小時,看不厭。跟他在一起真的看不厭,也坐不厭,這磁場好,你在他那個環境裡頭感到很舒適、很安全。聽不懂,也願意在他旁邊去坐一段時間,有這種攝受力量。我們提出問題,一定等到我們浮躁的氣完全降下去了,心定了,他才跟你講。沒有廢話,說話簡單扼要,幾句話就把你問題解決了,真正是大善知識。心是定的,無論在什麼時候,行住坐臥,他都在定中。佛經上有兩句話說,「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」,這兩句話,我們看章嘉大師做到了,佛沒有說假話,真有這樣的人,在定中。定中沒有煩惱,定中沒有習氣,定中顯示的是智慧,顯示的是性德,叫人不能不尊敬。說話雖然不多,人不能不服,而且永遠記在心上,這是應該要學習的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