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百八十二頁倒數第二行:
「且此一句佛號,下手最易,無分男女老少,不論智愚閑忙,人人能念,個個可行。名召萬德,妙感難思。從有念巧入無念,即凡心頓顯果德」。這個一段是給我們講修行的方法,這是總結。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句名號,下手最容易,男女老少,賢愚不肖,人人有分,人人能念,人人能行,沒有一個不成就。關鍵全在放得下,全在不受外境的干擾,這個裡面就是有真正的定功,真正的智慧。沒有定功、沒有智慧,很容易被外面動搖,外面環境。怎麼動搖了?眼見色、耳聞聲,動了念頭,就動搖了。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,說老實話都錯了。大乘教裡頭,像華嚴、天台,什麼是上善?什麼是上根?外面境界接觸到不動搖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叫上上乘人。所謂上上乘,就是說你這一生有可能往生不退成佛。還有七情五欲,讚歎你就歡喜,說不好聽的話你心裡就怨恨,這不行,這念佛很難往生。
念佛人就是在修功,修什麼?修戒定慧。戒定慧三學就這一句名號,妙就妙在此地。不要分得很多,一句名號裡頭具足圓滿的戒定慧。這一句佛號讓你一直念下去,這就是持戒。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依然還是這一句佛號,這一句佛號沒有受到一絲毫的雜念、妄想去染污它、去障礙它,這叫真功夫。誰知道?功夫高的人知道,功夫跟你一般的不知道,當然不如你的更不知道。自己知道,自己比什麼人都清楚,在起心動念之處。
我們求什麼?看看因果報應的事實,這個世間你一樣都得不到。古人的一句話,叫真理,「萬般將不去」,就是你帶不走,「唯有業隨身」。楊居士告訴我,他寫了三次遺囑,覺悟了。覺悟什麼?沒有一樣是自己的,空手而來,還是空手而去。帶的是什麼?帶的是一身的業。善業生三善道,惡業生三惡道。善業好不好?未必好。為什麼?佛在經上講,三世怨。這一生修善,來生享福,享福又造罪業,福報享完了,罪報現前,第三世的時候墮落,三途去了,這叫三世怨。這些話都是事實真相,目的何在?勸勉我們在這一生遇到這個法緣,無比殊勝,務必要抓住,這一生作佛去。生到極樂世界作佛去,這才是第一樁大事。
同參道友,真正每年都有幾個往生,我們經沒有白講,那幾個往生的人,那是這部經真正的當機者。不能往生的,幫助他們提升,提升他的善根,提升他的福德因緣,那就等來世;來世如果再遇到,比這一世聰明一些。往生的那一世,那叫成熟。佛度哪些人?主要就是度根熟眾生,他能往生。李老師創辦台中蓮社很辛苦,台中蓮社每年大概有五個到十個往生的,他這個事情沒有白做。這是為什麼?為根熟眾生服務;為沒有成熟的眾生增長善根福德因緣;為沒有佛法種子的人,跟他種善根,這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,幹這個事情。
各人遇緣不一樣,往後這個緣愈來愈困難,這是你要很冷靜去觀察、去省思,你自己就明白了。從自己說起,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跟古人不能比,不要說跟古人,跟上一代的我們就比不上。我們今天看人看事看物,往往看錯了不知道,以為自己非常正確;明白人給你一分析,才知道錯了,還好還沒幹,如果幹了後悔莫及。其實這些事情,古人在書本裡頭、佛法經論裡頭,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們讀過了,知不知道?問起來都知道,可是事情到面前,馬上就迷惑。為什麼會迷?有自己,有我的利害在裡頭,就迷了。古人為什麼不迷?古人沒有自己。所以古時候的教育好,從小就訓練不能為自己,你為自己,父母就傷心。父母為什麼傷心?知道你長大了你可能是個敗家子,很有可能家破人亡於你有分,所以痛心、難過。老成,不為自己,起心動念是為著我整個家庭著想,這就對了。你為什麼到這個家庭來?是為傳宗接代,是為榮宗耀祖,是為光大門楣,是為這個來的,這孝子賢孫。現在家沒有了,這是個關鍵問題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一切都從自己做起,自己真正有德行、有智慧,可以擔當得起導師這個任務,就要弘法利生。我經過這六十多年,我深深體會到,弘護雖然是一體,護法掌握了佛法的命運,不是弘法的人,是護法的人,佛法的興衰完全靠他。他有正知正見,那就把正法拯救過來;他要是邪知邪見,要是起心動念都是個人自己的利益,小團體的利益,他無濟於事,他救不了這個社會,救不了佛法。所以難在這裡。於是我們真的就明白了,為什麼佛法大乘小乘一定要先斷身見。五種見惑斷掉才能證須陀洹果,才是《華嚴經》五十一個位次上的第一個,初信位的菩薩。五種見惑斷了,身見斷了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。不執著身是我,你就不會為這個身去服務,賓主就歸位了,身體要為我服務,我不能為身體服務。起心動念統統為的這個身,錯了,我們自己主人降級做奴婢,把這個身當作主人,這賓主顛倒。
我在哪裡?三德祕藏裡頭有我。佛說的,法身是我,法身是整個宇宙的本體,一切法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,那是真我。惠能大師說的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那個是我,般若是我,智慧是我,解脫是我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這都是我。我們現在迷了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都不存在,我沒有了。沒有我,找這麼個身體來認它作我,一切為它服務。釋迦牟尼佛明白人,他不為自己身體服務,他要身體聽他的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身體完全聽命於他,他不跟著身體走,決定不造罪業。
第二個要破邊見,邊見是對立,你跟眾生對立,你怎麼度他?四弘誓願頭一條就違背了。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真正菩提心就這一條,四弘誓願就是這一願,後面三願是成就這一願的。我要怎麼樣度眾生,怎麼兌現?頭一個要有德行,沒有德行度不了眾生,斷煩惱是德行。第二個要有智慧、要有方法,沒有智慧、方法度不了眾生,所以學法門是智慧、方法。最後成佛道,不成佛道度眾生不圓滿,成佛道才圓滿度眾生。所以,後面三條是完成第一願必須具備的條件,只有一願,哪有四願!自己沒有具足德行、智慧、善巧方便,你不能幫助別人。善巧方便是活的,不是預先設定的,隨機應變,是真實智慧。
我們這一生得不到,那怎麼辦?到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去,你往生到極樂世界,見到阿彌陀佛,立刻就得到了。彌陀以四十八願、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你,這個加持就在這一句名號,但是名號你得會念。什麼叫會?用菩提心去念叫會念。與菩提不相應的心,念它是白念了,古德有所說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枉然」。這就是你沒有真誠心,沒有恭敬心,這個佛號念,就像小朋友唱歌一樣,有口無心。要用真心,要用誠意,真誠到極處,感應道交。
下面把果德給我們說出來,名召萬德,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萬德之所成就。這個萬不是數字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德能,成就這個名號。這名號是無量覺,在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,沒有一樣不覺;對外,虛空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依正莊嚴,也是沒有一樣不覺。我們能做到嗎?能。為什麼?名號是你的真心,名號是自己的性德。古人講的,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」,這個話說的是真話,是實實在在的話,不是假話。一切眾生統統有分,所以對一切眾生要恭敬,普賢菩薩做到了,禮敬諸佛。那個諸佛裡頭包括未來佛,未來佛就是現在的一切眾生。我對一個眾生瞧不起,就是對佛瞧不起,就是對佛不恭敬。傲慢心、嫉妒心自然就化解,它就沒有了,真心顯露。煩惱帶給我們是負面的,身心疾病,還帶來居住環境的災難,這諸位都曉得。我們的心正、行正,帶來身心健康,居住的環境風調雨順,沒有災難。
一切法從心想生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要被這個虛妄的相欺騙了。這些現象可以受用,不能佔有、不能控制、不能支配,要有這些念頭,這都叫造業。言語,古人常說點到為止,重要的,聽了以後要覺悟。佛菩薩、祖師大德的教誨寫成文字,我們讀誦要有悟處。悟從哪裡來的?悟從恭敬心、從清淨心來的。沒有恭敬、沒有清淨心,你讀的這個,你也懂得不少意思,是你自己的意思,決定不是如來真實義。我們自己意思從哪裡來?第六意識、第七識來的,阿賴耶的業習種子,這混雜起來所產生的。真實義,真實義是沒有通過思考,就是不用心意識自然明白了,那是真實義。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開悟,說了這五句話,這五句話不是從第六識、第七識、阿賴耶的種子裡頭生的,不是的,是自性裡頭自然流露的。五祖一聽就曉得了,真見性了。五句話把心性的樣子描繪出來,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。
淨宗法門「名召萬德,妙感難思」。感是感應,我們跟佛的感應,跟釋迦佛的感應、阿彌陀佛的感應、一切諸佛菩薩的感應,不可思議。你只要用真心念、用恭敬心念,外面事情一概不要管。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報應,我們要管這些事情就墮落了,我們走邪道了,我們偏離了菩提心。不要去理它,好很好,不好也好,決定不要起心動念,你才真看得清楚,真看得明瞭。他有邪念,他有邪思,他有邪行,你要想幫助他,你得看清楚他接不接受。接受一定要幫助他,不能接受千萬別說,決定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。他自己作惡,他自己將來墮落要受報,於我不相干;我要說他,他不高興,他怨恨我,我們就結上怨了,沒有這個必要。所以對一切眾生,要學彌勒菩薩笑咪咪的,對誰都好。對善人好,對惡人也好,對佛菩薩好,對阿鼻地獄眾生也好,這就完全對了。還會受人家的影響,那就是我們自己功夫不到家,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丟掉,還有。為什麼一接觸、一遇到的時候又受干擾了?到哪一天所有境界在你面前如如不動,你就成就念佛三昧了。所以,境界天天在考驗我們,我們功夫有沒有長進,就從這裡見,真不動了,真成功了。
「從有念巧入無念」,念到功夫成片了,無念而念,念佛變成自然的。你不是有心在念,你是無心在念,無心是真心在念,有心是阿賴耶在念。不熟透了,達不到這個境界;要熟透,這個境界就會現前。有念佛的同修,念一段時期來告訴我,他不念佛他耳朵裡聽到佛號,清清楚楚,就是自己念的聲音,這是好現象。不要著相,著相就壞了,就變成魔事。無論什麼境界現前不理會它,就什麼事都沒有,好境界。一著相,一生歡喜心,一生傲慢心,錯了。佛為什麼不現相給你看?是因為你受不起,你看到佛相你會驕傲,你會覺得我修行不錯了,你看佛相我見到,你們都不如我。這個念頭一生的時候,就把你馬上墮落下去了。佛不傷害你,知道你有這個毛病,所以不現身給你看。我們初祖慧遠大師,在生的時候,三次見到極樂世界,沒跟人說,他見如不見,所以佛現三次。第四次,佛來接引他往生,他才告訴大家。這個人有定功,佛的境界都不會讓他打妄想,功夫到家了,這就不是凡人了。
「即凡心頓顯果德」,我們現在在世間是凡心,用阿賴耶識。用阿賴耶識用哪兩個?就第六、第七,第七執著,第六分別。凡心就是六、七識,當然還有阿賴耶識裡頭的習氣種子,那是跟第六、第七連帶起來的。這些種子裡面有善有惡,帶動善的好,帶動惡的那就造惡業了,這個要小心謹慎。修大乘的人,惡的種子不能有,善的種子也不能有。為什麼?種子感應的是六道輪迴,惡種子感應三惡道,善種子感應三善道,都麻煩,你出不了六道輪迴。所以,善惡都叫染業,它不是淨業。淨業裡頭善惡二邊都沒有,這兩個因都沒有,所以三善道、三惡道的果也沒有,你就超越六道了。
一心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不在三善道,也不在三惡道,自自然然就超越了,妙在此地,我們要懂。念頭才起,馬上轉到阿彌陀佛,念頭是習氣,不起念頭你就成佛了,你當然起念頭,你是凡夫。可念頭只准第一個,第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,把這個念頭打下去,決定不能讓這個念頭相續,善念、惡念都不要相續。阿彌陀佛相續,念念是阿彌陀佛,這叫會念!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,即凡心頓顯果德,你見到極樂世界,你見到果德了,你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果德了。
「如《疏鈔》云:齊諸聖於片言,越三祇於一念」,這兩句話說得好,蓮池大師講的。齊是看齊,就是平等的意思。諸聖是什麼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諸聖是指他們。就一句阿彌陀佛,就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平等了,阿惟越致菩薩。他們用的功夫用得多,走很多彎路,我們走直路,沒有想到這一句名號就通到阿惟越致,真通不是假通。越是超越,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,這是比喻。凡夫修大乘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,非常艱難,要很長的時間,是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修到阿惟越致菩薩。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,殊勝、微妙,一句佛號就能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得到阿惟越致,越三祇於一念。
「極圓極頓」,圓是圓滿。這個法門是因果同時,不是有先後的,它同時的。當你以清淨、真誠、恭敬心念這句佛號,聲聲佛號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跟極樂世界感應道交。所以,圓頓到極處,圓是圓滿,頓是快速。念念跟佛感應道交,念念不可思議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。我學《法華》、學《楞嚴》、學《華嚴》,我統統丟掉了,為什麼?那是圓頓大法,很麻煩,我認真努力修學,一生未必修得成就。這個法門,我一生有把握,成就是平等的,為什麼不走近路?為什麼要迂迴?這是智慧的選擇。
「故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不但為本經之綱宗,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」。蓮池大師講得好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不但是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整個淨宗法門,乃至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,這兩句是總綱領、總原則。佛的目的,出現在這個世間,目的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。怎麼幫助?必須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。破迷開悟,真正能把迷,究竟迷斷掉了,究竟悟開發了,只有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。古人講的,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當你見到彌陀,你就開悟了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這部經修行的綱宗就說到此地,後面還有詳細,很長很長。
底下一段,「明趣」,趣是歸趣,我修學這個法門,將來能得到什麼?這叫歸趣。所以這個第四段叫明趣,說明歸趣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「夫宗之所歸者名趣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之所歸,在於往生極樂淨土,證三不退」。三不退,梵語叫阿惟越致。三種不退轉,第一個是位不退,你是聖人,不會退到凡夫;第二個是行不退,你是大乘菩薩,你不會退到小乘;第三個叫念不退,念念趣向無上菩提,你不會退到權教菩薩。這叫三不退,這就真的成佛了。三種不退轉,權教菩薩是十法界,十法界裡頭的佛、菩薩,也就是你絕對不會再退十法界了,當然超越六道太多了。
我們看下面這一段,「略明四土往生之相」。「夫淨土有四土:一凡聖同居土。二方便有餘土。三實報莊嚴土。四常寂光土。以下略說明四土往生之相」。先說凡聖同居土,請看一百八十四面倒數第六行,念老的集解。這些要懂得,這是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去,對極樂世界要做個詳細說明。凡聖同居土,大概我們去往生,多半都生在這個地方。為什麼?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,這叫帶業往生。雖然生凡聖同居土,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就不可思議了,這就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。我們也就是看到四十八願這幾願,我們才放下萬緣,一切法門統統放下,專修這個法門。為什麼?想想自己的根性,這個法門行,我能成就,別的法門沒有把握。
這個要用智慧的選擇,我們以有限的時間,在這個世間壽命很短。年輕也不能說我還有多久的時間,不可靠,年輕人走的我們看到很多。三十五年前,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,那個時候聽眾當中一半都不在了,有很年輕的,比我年輕的,都不在了。這說明什麼?無常,三十幾歲走的,四十幾歲走的,很多。所以,時間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寶貴的,其他都不重要,我們的時間不能浪費,不能糟蹋。時間什麼叫正用?一心念佛就是正用。分分秒秒都不要浪費,不要去想別的,什麼都是假的,什麼都是空的,於我不相干,我想它幹什麼?想阿彌陀佛,這於我最相關的,這最真實的。
「一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,是同居淨土」,這句話重要。我們這個世界,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,現在是同居穢土,不是淨土。「我等所在之娑婆世界,亦是凡聖同居土」,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凡、有聖。聖人,「如文殊常現五臺」,文殊是等覺菩薩,他常常出現在五台山。「諸阿羅漢常往天目或雁蕩」,這兩座山都在浙江,阿羅漢都住在那邊。「是皆此土之聖也」。其實這個地方的聖人,深山裡頭有他們居住的地方,大海裡面也有他們居住的地方,跟我們不屬於一個空間維次。所以雖然在這個世間,他看得到我們,我們看不到他,雖然是同居,但是有障礙。所以,「但我等所居之同居土是同居穢土,故雖同名同居,而實有不同也」,真的不同。
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,從普陀到五台,三步一拜,不容易,拜了三年多才到,一天只能走幾里路。在路上兩次生病,這個虛老和尚《年譜》裡頭有記載,那年是他四十七歲,年歲也不小了,三年,三個春夏秋冬。兩次生病都是一個乞丐來照顧他,那個乞丐就是文殊菩薩。他只要一發心,文殊菩薩就知道了,就照顧他,真有困難,菩薩就現身。現身他不知道,虛老和尚不知道。拜到五台山的大殿上了,文殊菩薩的大殿上,才把他路上遇到這個乞丐照顧他的病,乞丐說他叫文吉,他住在五台山,他說你到五台山,人家都知道我。結果他問,沒有人知道。寺廟裡頭和尚告訴他,那就是文殊菩薩,他才恍然大悟。真有!
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在佛門裡面很受人歡迎,悟達國師的故事。悟達國師遭了難,冤親債主找到身上,害了人面瘡,幾乎送了命。這位阿羅漢住在四川,那個阿羅漢也是變成一個乞丐,告訴他,你將來有遇到大難的時候,你到四川什麼地方找我。他說山上有兩棵松樹長在一起,你找到那棵松樹的時候,你叫我,你就會見到我。果然沒錯,找到他了,把他的病治好。離開這個道場,回頭一看,道場沒有了,不見了,病真治好了。迦諾迦尊者,阿羅漢的道場。
鬼神的道場也不少,人鬼雜居。以前香港一個電影明星施思,她聽我講經。她一生,夜晚,晚上拍片子遇到這些事情,告訴我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好像她還把這些事情在我們攝影棚留了個光碟,把這個光碟找出來拷貝,大家可以聽聽。完全是她親身的經歷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不是騙人的。
「如《要解》謂此之同居曰」,我們這個地方的同居土,蕅益大師說,「由實聖」,實是真實的,聖人,指小乘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。為什麼說實聖?執著他沒有了,就是執著的習氣還在。「由實聖過去有漏業」,不是現在的,現在見思煩惱斷了,見思習氣沒斷。「權聖(大權示現之菩薩)大慈悲願,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」。我們這個地球上,像文殊、普賢、地藏、觀音菩薩、彌勒菩薩,這是大權示現;小乘,從初果到四果都有。「至實聖灰身」,他們入般涅槃了,不在了,「權聖機盡」,應化在這個世間的大乘菩薩,度眾生的緣沒有了,他們也走了。「便升沉碩異,苦樂懸殊,乃暫同,非究竟同也」,這蕅益大師講的。小乘,他入涅槃,不住這個世間了,這世間是假的。大乘菩薩還有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,是來教化眾生的,眾生不接受教化,他就走了;接受教化的他就住世,不接受的時候他就走了。所以不常住,不是永久的同居,是暫時的。所以暫同,不是究竟同。苦樂懸殊是示現的不同,這些都是佛菩薩善巧方便接引眾生。
「又天壤之間,見聞者少」,現在太少了,聖人太少了。「幸獲見聞,親近步趨者少」,有緣的時候遇到了,遇到不知道,不知道親近,不知道跟他學習,沒有得到真正利益。「又佛世聖人縱多」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多,菩薩多,阿羅漢多,雖多,還是「如珍如瑞」。為什麼?「不能遍滿國土,如眾星微塵」,眾星微塵是比喻多。釋迦牟尼佛在世雖然是多,但不是很多。說明不容易遇到,遇到不認識,當面錯過。
「又居雖同,而所作所辦,則迥不同」。二乘、菩薩在這個地方度眾生,同時也提升自己,這中國古人所謂教學相長,提升他自己境界,成就自己的道業。凡夫不一樣,凡夫在這個世間沒有不造業的,造業就受報,業感果報。凡夫沒有智慧,不能辨別善惡,把惡當作善,拼命去造,最後果報現前,後悔莫及,這都是事實。佛菩薩慈悲,祖宗慈悲,把什麼叫善、什麼叫惡標準定下來了。也是不多,少數人,讀聖賢書,讀佛菩薩的經典,這人數不多,知道。雖然知道這個標準,做不到,什麼原因?煩惱習氣太重,業障太重,知道,做不到。又何況今天的環境、今天的社會惡多善少,讓一般人確實眼花繚亂,不能辨別是非善惡。把惡當作善,把非當作是的人,很多很多,自己迷在其中沒發覺,到果報現前,後悔來不及了。說實在的,人在世間,一飲一啄,苦樂之報,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,不能怪任何人,自作自受。別人叫我做壞事,我知道那是壞事,我可以不做,我為什麼那麼聽話?
老祖宗定的標準,就是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你能夠記得清清楚楚。簡單概括起來,實在講,老祖宗教給我們只有十二個字,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,仁愛和平」,就這十二個字。絕對的標準,它不是相對的,這是性德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與這十二個字相應,你是孝子賢孫,這在盡孝道!這十二個字都沒有了,那就造的是地獄業。地獄無量無邊,為什麼?眾生造的惡業無量無邊。與這個相應的,相應就是天堂,三善道,這標準在此地。佛法的標準也非常簡單,依淨土宗講,淨業三福,絕對的標準,五戒、十善、六和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也就這麼多。佛菩薩慈悲,簡簡單單的教導我們,一定要知道遵守,不能毀犯。都能夠守到,不能向上提升,也不會墮三惡道;生生世世都能守住,你就生生世世不失人身。
今天的社會,普遍的違背了祖宗之德,違背了三寶的教誨,大環境非常不好,都把人學壞了。所以,做人不造罪業,不做錯事,太難太難了。哪種人不造罪業、不做錯事?我只看到一些阿公阿婆,老實念佛的人,從早到晚就一句名號,問他什麼都不知道。不管你跟他講什麼話,他回答你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他沒有第二句話,這種人不造業了。這種人是真正菩薩、真佛弟子,在做榜樣、做模範給我們看。這種人往往是一般人瞧不起的,沒有知識,不認識字,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,什麼都沒有。可是我們心裡很清楚,他將來往生實報莊嚴土,肯定是上輩,果報不可思議。
所以,凡聖所作所辦,迥然不同。我們起心動念是什麼?我們言語造作是什麼?真佛弟子那就得要學佛,不學佛怎麼能稱佛弟子?今天學佛,一定要認真把淨業三福落實,三條總共十一句,四十四個字。佛告訴我們,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,這話說得嚴重,三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菩薩成佛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。第一條四句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。我們在最近十幾年,將這一條落實在三個根,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慈心不殺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後面教我們修十善業,《十善業道經》。所以我們就用這三個小冊子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道》。《十善業道經》如果太長,我有個節略的本子,大概只有六百個字,很容易背誦,在《世界宗教是一家》這本書裡頭就有。首先要背,要背得很熟,接著要做到,字字句句都要做到。這是第一福你做到了。
第一福做到了,那是人天福報,你才有條件做佛的弟子。所以,佛弟子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,他要具足條件的,你是世間真正的善人,不是善人不能學佛,佛不收你。具足第一條就能修第二條,第二條就真正學佛了。「受持三皈」,這就是拜佛做老師,成為佛的弟子,受三皈,「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真正佛弟子,這是小乘。為什麼?沒有發菩提心,這是小乘。這也就是佛在經上說,「佛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佛不承認你,你是假的,你不是真的。世間人承認你沒用處,要佛菩薩、護法神承認你。佛菩薩不承認你,護法神不承認你,你是冒充的,你是假的。誰來護持你、幫助你?魔,魔來護持你,不是佛,魔來引導你。
具足第二才能進入第三福,第三是大乘,第一句話就是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」。這個深信因果,確確實實就是講的念佛法門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淨宗稱為難信之法,不是一般人難信,二乘難信,權教菩薩難信,這講三乘。誰能相信?上上根人,不簡單,比禪、比密還難。你看看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就能往生,這多容易、多簡單!
那我們看極樂世界,「在彼淨同居土」,極樂世界是淨同居土,「則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,直至成佛」。這個緣分太殊勝了,我們這裡遇到一個聲聞緣覺,遇到一個初果都遇不到。在極樂世界,你就有機會跟無量無邊的等覺菩薩天天在一起,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佛在《彌陀經》上說的。你聽了能不動心嗎?愚痴就不動心。如果他聰明,他有智慧,他怎麼會不動心?這個機會到哪去找?這第一個講,同是暫同,不是常同。極樂世界是常同,永遠在一起,一直到成佛。
第二個,「難遇。雖有聖者現居此土,但不易見聞親近」。文殊菩薩在五台,觀音菩薩在普陀,地藏菩薩在九華,普賢菩薩在峨嵋,幾個人見到?幾個人見到了又能親近?我去過雲南雞足山,當地有人告訴我,大迦葉尊者常常出現,不定是什麼樣子。特別有許多第一次到雞足山去朝山,迷路了,會遇到一個或者是樵夫,一個老人,路上碰到他。你問他,他指你路,然後你再看不到他了。那人是誰?大迦葉尊者。你有困難時候,他幫助你一下,之後就不見了,不少人有這個親身經歷。在極樂世界,這些大菩薩,十地菩薩、等覺菩薩,「如師如友」,天天在一起,「朝夕同聚」。十方世界都沒有這種情形,只有極樂世界殊勝。
第三個,「希少。聖者如珍如瑞,希有難逢。而極樂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。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」。這不一樣,太多了,這些人陪伴著你,你成佛能不快嗎?不知不覺很快就成就了。
第四個,「所作不同。在此土聖者咸遊聖域,而眾生輪轉六道,升沉無定」,這所作不一樣。這些大菩薩們都忙著幫助苦難眾生,凡夫個個為自己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。確實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他不是與十善相應,他與十惡相應。所以,在今天的社會會有這麼多災難,會有這麼多動盪,都是業力所感召的。所以,凡聖雖然同居在娑婆世界、在地球上,而其所作與成就是完全不一樣。我們曾經聽說,有很多人說過,真假我們不去追究,我們聽到自己做個參考。那就是說,今天這個世間,度鬼比度人容易。幫助鬼往生極樂世界的很多,幫助人太難了,一萬個人難得有一個;幫助鬼大概一萬個鬼,能夠有一、二千個往生。我聽到這些話,我想想有道理。為什麼?鬼知道苦,地獄眾生知道苦,他懺悔,他肯聽話。人不一樣,人迷惑,不相信有來世,不相信有果報,他不回頭,甚至於聽到佛法還生厭煩的心,所以這個錯了。在極樂世界「則同盡無明,同登妙覺」,這是什麼?跟這些諸上善人一起學習,一起提升,一起斷盡無明習氣,同登妙覺,回歸寂光。「故知同居淨土之同居,勝於此間無量億倍也」,這是真的,不能比,雖然都是講同居淨土,不能相比。
「又此土之凡」,凡夫,「包括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趣。而彼土同居則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得往生者,不復更入三惡道,永離惡趣」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只有人天兩道,修羅、羅剎,那邊都沒有。所以一切不善的,極樂世界統統沒有,這個地方我們不去,我們還到哪裡去?在這個世間受盡苦了,這一點很重要,只有吃盡苦頭的人,他才肯回頭。為什麼?他知道真正苦。所以現代這一代的人不知道苦。
我們這一代就很可憐,從小就流浪,跟日本人的八年抗戰,我們碰到了。抗戰爆發,我十一歲,八年打完了,我十九歲,這個時間沒有過安定的生活。八年當中,在我記憶當中,一個地方住得最長久的半年,一般大概就是一個月、半個月就要走了。所以八年我走了十個省,全是走路,沒有交通工具。有錢的人家,養的有馬、有驢,可以代步;我們貧窮人家只有走路,赤腳穿草鞋,這種生活現在人無法想像得到。但是那個時候的社會,人心很善,看到我們這些小孩流浪都能照顧,所以我們有感恩的心。有吃過這些苦頭,受過災難,知道安定和諧的可貴。這些年來,正好這是一個甲子,科學技術發達,人們物質生活享受,個個人都在追求。把苦難的日子忘得乾乾淨淨,老祖宗的教誨、佛法也忘得一乾二淨,災難就會來了。這個災難來,將來的生活,如果科技被毀滅掉了,人要回歸到從前的生活狀況,日子怎麼過?這是應該要想到的。
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都是業力變現的,不善的業,貪瞋痴,瞋恚是地獄,貪欲是餓鬼,愚痴是畜生。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就說明那個地方人沒有貪瞋痴,沒有因當然就沒有果。「得往生者,不復更入三惡道,永離惡道」,著重在個永字,永遠離開了。「不似此間眾生,生死海中,頭出頭沒,輾轉惡道,苦趣時長」。這個話也是真的,只要你沒有超越輪迴,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,三善道的時間短。為什麼?從起心動念我們就能夠省察出來,自己反省,自己好好想想,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,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?換句話說,是為自己想得多,是為別人想得多?如果都是為別人想,這是善念;如果都是為自己想,這是惡念。為什麼是惡念?增長我執,增長身見。佛教我們破身見,我增長身見,怎麼能破得了?身見沒破,就是博地凡夫,除淨宗帶業法門這一門之外,任何一門都不能成就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「更有進者」,再進一步講,「如《要解》云」,是蕅益大師的話,「當知吾人大事因緣,同居一關,最難透脫」。這話什麼意思?就是說明六道輪迴不容易超越,同居土是講六道輪迴,你有什麼辦法你能夠脫離?「蓋以同居土之凡夫,須斷盡見思二惑,方得漏盡通,始截生死流,出同居而升方便有餘土。此名豎出三界,其事甚難」,真難不是假難。見思煩惱,第一個就是五種見惑,佛說法都把它歸納,見惑三界九地八十八品,思惑八十一品,你能斷哪一品?實在講,一品都斷不了。我們有什麼方法出輪迴?所以,幸好遇到這個法門,不是這個法門,沒辦法了生死出三界,這是真正的事實。遇到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跟其他法門比較起來它容易,要不是真幹,很容易錯過。所以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,把這個求生淨土一樁事情看作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。什麼事都能捨,這樁事我抓緊了,你就完全對了。
度眾生要不要緊?要緊,你能度得了嗎?古人講的,度眾生先度自己,這是真的。古人講經說法都證果的,沒證果不敢,至少他證得須陀洹果。翻譯佛經的這些法師,李老師早年告訴我,加強我們對於經典的信心,當年參加譯場這些人,許多都是三果以上。小乘三果是阿那含,有神足通,才不至於把經翻錯。講經亦如是,不能把經講錯。古德有所謂,「錯下一個字的轉語,墮五百世野狐身」,百丈禪師的故事。講錯一個字,真有功夫,只是不謹慎說錯一個字,這就是智慧不到,墮個狐狸身五百世。那個狐狸過去生是講經的法師,跟百丈法師有緣,請他超度。也說的是一句因果的事情,有人向他請教,問他一個問題,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?他回答是「不落因果」,就錯在這裡,這墮五百世野狐身。最後這一生的時候遇到百丈大師,向百丈法師求救。百丈法師知道,知道牠是狐狸精,每天講經牠都來聽,求百丈大師超拔牠。大師就告訴,明天我上堂說法,你把從前問你那個人的話,你照原話提出來問我。第二天來了,百丈上堂說法,牠提問,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?百丈只給牠改一個字,大修行人「不昧因果」。牠回去就往生了。第二天一早,百丈大師帶了幾個學生到後山去看,這狐狸死了。來幫牠處理後事,把牠埋葬,照出家人給牠荼毘,就是給牠火化,也造了個小塔。這是狐狸,他脫離狐狸身了。
就一個字,不落是什麼?沒有因果。不昧是什麼?因果清清楚楚,你自己很清楚、分明,不是沒有因果,還是有。就一個字,這是說講經不能隨便講,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不清楚的地方念過就可以,不用加以解釋,解釋錯了可麻煩了。現在我們哪有這種能力?所以老師教我們講註解,註的人他負責任,我們不負責任。我們不能把他的註講錯,把他的註講錯,那是我們負責任;我們照他註講,沒講錯,他負責任。這就是說過去,講經要開悟,著述那更要開悟,不開悟你沒成熟。所以古人跟今人不一樣,古人怕後人批評,我的東西印出去,將來後人會指責我,所以千錘百鍊。李老師寫的詩,經過七、八十年改,年年都拿來改。八十多歲了,出一部分,還有一部分自己沒有把握的不敢出,死了以後,後人替他出版。我跟方東美先生,方老師七十九歲過世,那年我在香港講經;換句話說,方老師七十九歲沒有出過一本書,現在有《方東美先生全集》。在世的時候不敢出來,怕裡頭有錯誤。所以著作自己常常看,常常修改,為什麼?年年境界不一樣。
我早年跟他學,聽經寫筆記。我的座位,他講經聽經的座位,是跟他老人家面對面第一個座位,學講經的坐第一排。寫筆記,他看到了,面對面怎麼看不到?第三次,他就把我叫到房間裡,問我:你聽經是不是寫東西?是的。你寫來幹什麼?怕忘記。沒用,要精神貫注去聽,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樣,你今年寫的到明年全部作廢了,你那個時間、精力浪費了。我一想很有道理,所以我跟他十年,我的筆記本大概只有這麼厚,兩本筆記本,大概只寫了三分之一,每一本只寫三分之一,十年。老師著重悟處,不重記問,你記它幹什麼?這都是老師教學因人而異。我還有個同學,周家麟,老師每句話他都記下來,就像講記一樣,他的聽經筆記一大堆一大堆堆在那裡,老師不說他。我出家的時候老師才告訴我,以前根本沒有,我相信沒有給任何人說過。他心目當中選了兩個傳人,我是一個,周家麟是一個。老師告訴我,周家麟的國文底子比你好。這是真的,他大我七歲,他私塾的底子很厚,這就是古書背過不少,國文底子比我厚。我的悟性比他強,我的反應很快。所以,老師對我們兩個人教法就不一樣,我不准寫筆記,那個寫再多筆記老師一句話不說。我們都坐第一排的,不一樣,因材施教。最重要的還是悟性,但這個東西不能勉強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