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長老,諸位大德,諸位同學,大家好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百七十頁,我們從第一行看起:

  「經之所崇尚者,名之為宗。宗者,要也,全經之宗旨也。又宗者,修行之要徑也。故知宗者,為全經之綱領。綱舉目張,領提衣順,是故於辨體後,首應明宗。」我們前面學到此地,說明宗旨的重要。宗旨是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,指導的綱領,所以在顯體之後,顯體是說明世尊當年說這部經所依據的理論。理論明白之後,最大的作用是讓我們生起信心,知道佛所說的是根據宇宙萬法的真相,這就是現在人所說的真理,不是隨便說出來的,是決定可以相信的。讓我們對於經典、對於佛陀、對於教法、對於傳承的人,都能生起堅定的信心,學習這才能夠契入境界。如果有懷疑,那就很難得到佛法的利益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信心建立之後,這個法門要怎麼修法?這就是宗旨裡頭所說的。修行之後有什麼好處?這是首先我們都應該搞清楚、搞明白的。所以顯體跟明宗是互為表裡,內裡面是講的真理,外面是告訴我們怎樣契入真理的方法。「宗是會體之要行」,能夠契入佛陀所證的境界,修行最重要的綱領、方法。

  《香象心經疏》裡頭說,香象大師是隋朝末年、唐朝初年的人,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四百多年,華嚴宗第三代的祖師,他說「言之所貴」,這是宗的意思,「宗之所歸」,這就是趣,趣向。「又圭峰大師《圓覺略疏》云」,這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,唐朝時候的人,他說「趣者,意趣、趣向,即心意所歸趣之處。」也就是說,我們學習經教,終極的目的是什麼,我們要達到的是什麼,這叫趣。宗是方法,趣是歸趣。「可知,趣者,歸趣也。是故依經宗旨,明其所為,識其所求,究其所至,名之為趣。」這幾句話不長,只有十二個字,把佛法修學,從基本的理論到我們所希望得到的成就,都說出來了。我們依照經典的宗旨,就是修行重要的方法,知道它的所為,它為什麼要這樣教導我們,認識我們所希求的,究竟它所達到的最高境界,這叫趣。

  底下一段,「本經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為宗」,非常明確,「以圓生四土、逕登不退為趣」。念老註解裡頭說,「魏譯《無量壽經》之宗趣,古有多解,其例非一。」學習康僧鎧的譯本,在中國不算太多,在日本很多。中國人,古大德為這部經做註解的只有兩種,在日本居然有三十多種,成就非常可觀。這些我們在日本參學的時候,日本的善友告訴我們,日本在四百年前,他們的寺院庵堂都講經教學;四百年之後到現在,講經教學衰了,沒有人講經,也沒有人聽經。想學習經教的,他說有佛教大學,佛教大學裡面把經典做為一種學術來研究。像中國古大德註疏裡頭,顯體、明宗、論用,在日本都沒有了,這是很可惜的地方,在中國,過去講經的法師還說,近代講經的法師也不提了,換句話說,距離佛所說的義趣、開經偈裡面所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愈遠。開經偈是唐朝武則天她作的,作得實在是好,這一千多年來,有人想再作一首偈子作不出來,沒有辦法超過她,一直到今天我們都還用她的開經偈。但是強帝瑪長老告訴我,我們在開經之前念三皈依,我覺得這個提倡比開經偈更有意義,又符合時代的意義。過去大家對佛法很熟悉,都有相當的基礎,用開經偈很好,這讚歎三寶。今天佛法衰了,什麼叫佛法?佛法是什麼?疑慮的人很多。所以用三皈依比開經偈有效,這個值得提倡。

  黃念老舉出不同的說法,「《嘉祥疏》」,這是中國的,說「此經宗致凡有二例」,第一個「彌陀修因,感淨土果」;第二就是勸導一切眾生修因,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個說法也非常扼要,把這個義趣說出來了。「海東元曉師《宗要》」,元曉師是韓國人,唐朝時候到中國留學,親近善導大師,回國之後在韓國創建了淨土宗。淨土宗在日本還是挺興盛的,這個得力於法然上人。他說,「此經正以淨土因果為其宗體」,攝受一切眾生往生為它的意致。就是它的意願沒有別的,是接引大家往生到極樂世界。曇鸞師在這裡也提出我們一個指示,他說淨宗是「以佛名號為經體」。這個話說得也非常有道理,但是這句話的意思很深。念老的集註真是引經據典,會集祖師大德的講解,把這個道理講出來,講清楚、講明白了。善導大師說,「念佛三昧為宗,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」,這個體就是宗趣的意思。不是說經之體,是修行之體,說得也很好。日本的法師觀徹,他有《無量壽經合贊》,他在《合贊》說,「此經念佛為宗,往生為體」,這個體也是趣的意思,「一經所尊專在念佛,故以念佛為之宗也。宗之所趣唯在往生,故以往生為經體」,就是全經的歸趣。

  「淨宗稱《無量壽經》為大經,《阿彌陀經》為小經。」這兩部經確實只有「詳略之別」,內容完全是一致的,《無量壽經》講得詳細,《阿彌陀經》說得簡單,便於受持。《無量壽經》說得詳細,便於理解。如果我們對於這個經,不能夠有相當深度的理解,你信心生不起來、願心生不起來;換句話說,修行功夫就不得力,這樣就很難有成就。所以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經疏鈔》裡頭說,他認為大經,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本,小經就是小本,就是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。往後這些大德,像彭際清居士他所說的,他認為淨宗跟華嚴是一體,稱《華嚴》為大經,稱《無量壽經》為中本經,《彌陀經》為小本經,也非常有道理。《華嚴經》到末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他說的是有經典做依據的,不是隨便說的。這就說明,大本、小本是同一部經。如果照彭際清所說的,連《華嚴》、《無量壽》、《彌陀經》都是一部經,說得最詳細的是《華嚴經》。所以把《華嚴》讀清楚、研究明白,回來再學《無量壽經》就非常容易,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綱領、是《華嚴經》的治要。所以《疏鈔》裡面講:「依正清淨,信願往生,以為宗趣。」這幾句話說得很好,告訴我們極樂世界依報清淨、正報清淨,只要我們信願往生,佛講這部經的目的就達到,佛是希望我們都能夠生到極樂世界。《圓中鈔》裡面說,「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要」,《彌陀要解》蕅益大師說,「以信願持名為宗」。「綜上大小二本,中外諸家所明宗趣,皆以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為本」,最後都把它歸結到《彌陀經要解》,也就是蕅益大師的說法。「於是廣參諸家之說」,再根據本經的經文,「標明本經宗趣」,就是經上講的兩句話,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淨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「以圓生四土,徑登不退為趣」。這個總結結得非常好,確實跟古大德經論所講的相應,在本經又有根據,很難得,用這樣簡潔的言語文字講清楚、講明白了。

  下面第三段「明宗」。第一個小段說,「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為因」。念老註解裡頭說,「經中三輩往生品中,所有上中下三輩往生之人,莫不以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為因」。這是我們要牢牢的把它記住,要認真的去學習。下面我們看念老註解,一百七十二頁第五行,「又彌陀第十九願曰:聞我名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奉行六波羅蜜,堅固不退。復以善根回向,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,晝夜不斷。臨壽終時,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,經須臾間,即生我剎,作阿惟越致菩薩。」

  在大乘教裡頭,學佛的人都知道,釋迦牟尼佛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是為的什麼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相信。佛是看到這個世間六道眾生太苦了,佛要來幫助大家離苦得樂。用什麼方法?佛知道,眾生苦從哪裡來的?是從迷失了自性,讓我們六道眾生對宇宙人生真相完全迷惑了,所以我們的看法錯了,我們的想法也錯了,造成六道輪迴的苦難,是這麼來的。樂從哪裡來的?樂從覺悟來的。你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真的覺悟了,樂就現前。所以,苦樂是果報,迷悟是因緣,佛知道用什麼樣的手段來達到這個目的?用教學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後,在鹿野苑就開始教五比丘,僧團正式成立了。以後我們知道,這個僧團愈來人數愈多,愈來愈龐大,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皆是大阿羅漢。這裡面有阿羅漢,有菩薩示現作阿羅漢,還有諸佛如來也示現作阿羅漢,所以這個阿羅漢裡面真正的層次是我們無法想像的。他們來幹什麼?來幫助釋迦牟尼佛、協助釋迦牟尼佛,來推動破迷開悟的教育,達到離苦得樂的目標,是這麼來的。

  佛一生教學,層次非常清楚,首先講阿含,阿含是基礎,佛法的根本,一切法都從這個地方建立。所以佛在《佛藏經》裡面有這麼幾句話,佛說「佛子」,佛子就是修學佛法的人,真正接受三皈五戒的這些弟子,「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。佛教我們學習要依照層次,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向上提升,不許可躐等,躐等是不會有成就的。就像念書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要這樣上去。我們學了六十多年,有人問我,釋迦牟尼佛一生到底講的是什麼?我們用現代的名詞來說,把它歸納,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五樁事情,也就是說,他的教學總的來分是五大科目。第一個是倫理,中國人講的倫理,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、人與一切動物的關係、人與花草樹木的關係、人與大自然的關係;用現在科學的話,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的關係,這裡面包括天神、地神,包羅萬象。把關係搞清楚,然後怎樣和睦相處,這就是倫理。第二個是道德的教育,第三個是因果的教育,這些都在《阿含經》裡面。所以這三種叫普世的教育。這三種教育能夠推行、能夠落實,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,這個世界就幸福、快樂、美滿,這是佛陀救世的教育。後面兩種,那不是一般人學的,中國人常講向上一著,再往上面去,再往上面去是現代人講的科學、哲學。科學、哲學探討的課題是什麼?宇宙從哪裡來的,萬物從哪裡來的,生命從哪裡來的,我從哪裡來的,探討這些問題,這是屬於高等科學、高等哲學。真的,哲學、科學最高峰在哪裡?在佛經裡面。

  我們看到近代三十年,最近的三十年,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報告。科學總的來說是兩大類,他們都是搞物理,一類是研究宏觀宇宙,另外一類是反方向,研究量子力學,就是微觀世界,走這兩個極端,都很有成就。研究宏觀宇宙的,他們的報告告訴我們,用現前最精密的儀器去觀察,看這個太空、看宇宙,能看到的現象已經很不可思議,能夠看到幾百光年、幾千光年,這麼遠的距離,觀看天象。可是實際上,與理論上所推想的宇宙要小得多,也就是說百分之九十看不到,不知道到哪裡去了,只看到百分之十。這個報告我們看起來,我們能理解,他們還是一個謎,還要繼續去追蹤、去觀察。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裡去了?怎麼不見了?在佛法裡面講,它回歸自性;在淨土裡面講,它回歸常寂光。回歸常寂光你就見不到,不是它不存在,它真的存在,融入常寂光,這不好懂,就跟一切諸佛如來所證的境界融成一體,這是佛法終極的目標,也就是經上所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、無上正等正覺。研究微觀宇宙的,發現了阿賴耶的三細相,阿賴耶的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;沒有完全發現,接近,很接近了。在我們相信,如果再有二、三十年,科學突飛猛進,它會把阿賴耶的三細相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難得!這一般講是宇宙的奧祕,科學家能夠把宇宙奧祕揭穿,這是不可以想像的一樁事情。

  但是這樁事情,佛在經上說過,就是六道凡夫用意識心(意識是第六意識),意識心能緣的境界非常廣大,對外可以緣到宇宙的邊緣,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。你看,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講過,現在才做到。在微觀宇宙裡面,物質是完全揭祕了,物質到底是什麼,真的講清楚、講明白,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。我們感激這些科學家,因為這些奧祕,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我們現在讀了覺得很清楚,以前讀起來不懂、模糊。縱然看古大德的註解,實際上他也註解得很清楚,我們程度不夠,看不懂。看到今天科學報告恍然大悟,再回來看經、看古人的註解,他們都講清楚、都講明白了,我們不能不佩服、不能不尊敬,而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程度有問題,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。

  我們的程度,用程度這個名詞是不是很恰當?很難講。因為佛法跟我們講的是自性,自性是一切眾生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。自性裡面本來有圓滿的智慧,本來有圓滿的禪定,自性本定,人人都有,本來有圓滿的德能、有圓滿的相好,樣樣不缺。所以大乘教終極的目標,讓我們的修學達到什麼境界?達到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每一個法門,方法不一樣,手段不一樣,但是目標相同的,我們念阿彌陀佛也要達到明心見性。但是念佛法門,它把明心見性分成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往生極樂世界,第二個階段是明心見性。也就是我們把明心見性這樁事情,生到極樂世界再辦,現在首先我們辦往生極樂世界,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,是老師,在他的會下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還是這樁事情。

  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淨土法門?淨土法門是諸佛如來無盡慈悲所開演的,所謂開示、示現的,那就是因為我們凡夫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回不了頭來。佛的戒律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做到?佛對我們的要求,我們行持是其次,就是你是不是在事上做到,這是其次,最重要的,你念頭上有沒有破戒,佛把這個擺在第一。不殺生,我沒有殺害眾生,可是我對那個眾生我很恨他,我真想殺他,但是我沒有殺。這個在一般講,事上講沒有破戒,可是在佛的大乘菩薩戒,理上講你破戒了。所以菩薩戒很難持,它是論心不論事。人天教,這五戒十善,小乘教好持,它論事不論心,只要事上沒有,心裡怎麼想沒關係。這是菩薩比我們高,高在哪裡?就高在這個地方,他沒有惡念,當然不會有惡的行為。沒有惡的行為,難免沒有惡念,所以斷惡念難!在起心動念之處。真正能把起心動念放下,這個人就成佛,就大徹大悟、就明心見性。需不需要學經教?不一定。其實修學經教是一種手段,是一種方法,用研究經教、學習經教,叫你制心一處。制心是我把心放在一部經上、放在一個法門上,容易得定,是這麼回事情。這就是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不能不曉得。

  在中國,諸位都知道的,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,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這位大德。這個人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從學佛到五祖把衣缽傳給他,他在黃梅住八個月,五祖的講堂沒去過,禪堂也沒有去過。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在柴房舂米破柴,去做苦工,幹粗活,最後把衣缽傳給他,為什麼?昨天還有同學提出這個問題來。確實,信心。我講經的時候用這做過比喻,我說神秀大師是五祖的入室弟子,他在道場的地位等於首座和尚一樣,來參學的人太多,一大半都是他接待,讓五祖年歲大了有時間可以休息,他代表,他教不了的再去找老師。所以每個人都以為衣缽決定是傳給他的,他是禪宗第六代祖,都是這麼想的;傳給惠能大家感到意外,怎麼會傳給這個人?一天經沒有聽過,一天禪也沒參過,只是在碓房舂米破柴。其實他那個舂米破柴就是在參禪,別人不知道,五祖他清楚,真正修行人就這麼一個。舂米破柴是事,修行真正功夫是放下。他放下見思煩惱,他就是阿羅漢的境界;他放下塵沙煩惱,他是菩薩境界;他放下起心動念,他是明心見性的境界,這個非常不可思議,所以最後衣缽傳給他。我在講經用這個做比喻,為什麼?信心太難了!我說,神秀大師對法門、對禪宗、對老師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,所以他有一些成就。可是惠能,雖然他禪堂沒去過、講堂沒去過,他對於五祖的信心是萬分信心,不是百分,是萬分,所以五祖最後把衣缽傳給他。這是一個例子。問題你真正得到多少,最重要一個關鍵,你對他有多少信心,決定是成正比例。

  昨天也有同學提出來,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,這在廣東一帶大家都非常熟悉、熟知的。這個故事是諦閑法師的學生倓虛法師,他是很多次提出來,鼓勵念佛同學要向鍋漏匠學習。這個人也是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四十多歲才出家,找到諦閑老和尚。諦閑老和尚跟他的關係,是同一個村莊長大的,從小的玩伴,這個交情可深了。找到之後覺得出家不錯,一定要發心跟他出家。諦閑法師逼得沒有辦法,最後跟他談條件,他說你四十多歲,你不認識字,學講經你來不及了。如果你出家住在寺院,最低限度五堂功課要會,這五堂功課學不會,你怎麼能住在寺廟?人家瞧不起你,你自己會很難過,所以你不能出家。他賴著非出家不可。最後諦閑老法師給他想了個辦法,他說好,我給你剃度出家,別住在寺廟。在寧波鄉下找一個廢棄的寺廟,就是小廟沒有人住了,找這麼一個地方讓他去住,他一個人住。什麼都不懂,可是這個人就是老實。真的,他有三個好條件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。這六個字他是百分之百的做到,他的成就就這六個字。所以諦老只教他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一句名號,他說你就念,認真去念,一心一意去念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接著再念,不分晝夜。所以他沒有時間限制的,這個真自在,沒有絲毫壓力,累了就休息,白天晚上都可以,精神起來趕快接著念。三年,真念成功了。

  他的境界沒有告訴任何人,我們不知道,我們相信他會有很好的境界。因為大勢至菩薩在《圓通章》裡頭告訴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鍋漏匠在三年當中肯定見過佛,他不說。他在廟裡一個人念佛,像打佛七一樣、閉關一樣,沒有人去看他,人家也瞧不起他。瞧不起好,省事省心,沒人打閒岔。人出名可就麻煩了,走到哪裡都有人跟你打招呼,打招呼都累死人。所以人出名不是好事情,比鍋漏匠差遠了,怎麼能跟他比!我們知道他預知時至,從他走的跡象上看到了。他在往生前一天進城裡去,你看三年閉關,沒有出廟門,這一天出門,到城裡去看看朋友、看看親戚。那是什麼?見最後一次面,辭行。他也不跟人說他要往生,不跟人說,免得人找麻煩。如果說,人家會跟著他看看,明天怎麼往生,我們去見識見識。他不讓人知道,連伺候他的老太婆都不知道,他都不說,這是了不起的德行。我們知道,在歷史上有記載,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,他一生三次見到極樂世界,沒跟人說過。最後往生的時候,這個境界又現前,阿彌陀佛來接引他,他才跟大眾宣布。別人問他,極樂世界像什麼樣子?他說跟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講的一模一樣,佛一句話都沒說錯。而且指出來,蓮社在他之前往生的那些同學,跟著阿彌陀佛的身邊來接引他,哪一個、哪一個,一個個點名都在,一個都沒有漏掉,統統跟著佛來接引他,他走了。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,鍋漏匠決定見過阿彌陀佛、見過極樂世界,他心裡歡喜,一句話不說。

  往生,從城裡回來之後,第二天往生,告訴伺候他的老太太,每天給他燒飯的,跟老太太講,明天不要替我燒飯,就說這麼一句話。老太太覺得他今天進城看看朋友,也許明天有人請他吃飯,他不在家吃飯。到第二天中午快到的時候,她到這個小廟來看看,師父在不在家。進到寺廟很安靜,叫師父,沒有人答應,最後看到師父在佛堂前面,站在佛像的對面,站在那裡,叫他不答應,仔細一看,死了,他往生走了,不曉得什麼時候走的。這個老太太慌了,一生從來沒有看到人是站著死的,馬上就找些信佛的同修,到處去告訴大家,怎麼辦?趕緊派人去報告諦閑老法師。那個時候沒有交通工具,走路去,從鄉下走到觀宗寺再走回來,三天,三天的路程,所以諦閑老和尚趕回來看他,他已經站了三天。諸位想想,站著往生的人很多,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的很少,大概只有他一個,沒有第二個。這是真人真事,距離我們不遠,大概只是七十年前的事情。

  像這種,這樣往生這麼自在的,我自己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聞,有四個人。這在佛法裡教我們作證轉,他來做證據。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,世尊的法運,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有兩種講法,我們一般人只知道一種,世尊正法一千年,或者說五百年,有這個說法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這是大家常說的。另外一種說法,說的人不多,我們在經上看到的,佛是以信解行證為標準。有人講經,這個人是佛,佛陀講經;有聽經,佛弟子們聽經;有依教修行,就是真幹的;還有證果的,證初果的、證二果的、證三果的、證四果的,有證果的,這叫正法時期。它是依信解行證來說的。如果是有講經的,佛不在世了,佛的弟子講經,菩薩、阿羅漢講經,有聽經的,有真修行的,但是沒有證果的,這叫像法,像法沒有證果的。末法是有講經的、有聽經的,沒有修行的,沒有證果的,這叫末法。只有講、只有聽,不能夠依教奉行,這就叫末法。講經的沒有了,聽經的沒有了,這叫滅法。經典上這個說法說得很好。

  我們今天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九千年的時代,末法裡頭有正法,鍋漏匠是正法,末法時候的正法;惠能大師是正法,像法時候的正法,這是兩個代表。像法裡面的正法不少,在中國禪宗記錄裡頭,像《五燈會元》、《景德傳燈錄》,《五燈會元》裡面真正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一千七百多人。所以大乘在中國,真正成就的人,我們估計三千人以上。這是什麼?明心見性的人。教下,大開圓解;密宗,三密相應;淨土,理一心不亂。這都是大成就者,就是見性了。這些人生到哪裡去?生到諸佛實報莊嚴土。他不是修淨土法門的,多半都是生到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。彌陀如來、釋迦如來、大日如來,都是毘盧遮那的化身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所以我們對於一切諸佛那種尊敬、信仰,要同釋迦牟尼佛一樣,不能有差別。我們知道,理上講是一個法身,事上講是不同的報身、不同的應身,法身是一個。

  再擴展,我們今天所理解的,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創始人,都是佛菩薩的應化身。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到?從四重戒能看到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每一個宗教都有。這些宗教創始人當初在一起沒有開過會、沒有聯繫過,但是講的都一樣。你看佛家講的五戒,跟中國講的五常完全相應,五常第一個仁,仁就是愛人,不殺生;第二個講義,義就是不偷盜;第三個是禮,禮就是不邪淫;第四個講智,智就是不飲酒;第五個講信,信就是不妄語,完全相同。中國古聖先賢教導大眾這些學習的綱領、綱要,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去,傳過去之後,一對照完全相同,所以佛教傳到中國,立刻就被中國朝野接受。戒定慧三學,就是教學的三個原則,儒採納、接受了,道也接受了,都能夠遵循這個方法,世世代代都有聖人、有賢人,君子更多了。在佛法裡面講,世世代代,明心見性的,這是入佛境界的,入菩薩境界的、入阿羅漢境界的,每個朝代都有。

  所以,世間有真善知識,世間有好老師教化,那個地區國泰民安。在中國成就了幾千年的太平盛世,與教育有密切的關係。談到中國古老的教育,是以儒釋道做代表。儒釋道在唐朝中葉之後融合成一體,外表上有儒釋道,實際上他都學,學儒的人學佛、學道,他有佛跟道的基礎,學道的人學儒、學佛,學佛的人也學儒、也學道,所以他通了、圓融了。唐朝中葉之後,中國小乘經翻得非常完整。小乘那時候兩個宗派,這些祖師大德不學小乘,用儒跟道代替小乘。所以小乘這兩個宗在中國就衰了,宋朝以後就沒有人聽說了,現在在中國講這小乘兩個宗沒人知道,不是研究中國佛教歷史的人不知道。用儒道代替可不可以?可以。為什麼?從成就上來看,從結果上來看。就是以儒跟道取代,大概是一千三百年,我們從唐明皇那個時代往後看,唐肅宗,唐明皇的兒子,這一千三百年當中,每一個宗派,這八個大乘宗派,祖師大德、高僧、高士(在家學佛的稱高士、居士),有成就的人很多!這就說明是可以代替的,理事都沒有問題,這給我們做了個很好的開端。

  今天科學技術發達、資訊發達,地球就變小了,變地球村,人跟人的關係密切,不能離開人群去生活,今天團結宗教就非常重要。怎麼團結?宗教是一個根,是一個源頭,在佛法講就是自性,一切法不離自性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。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文化、不同的思想統統是一個根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這一個根,在一般宗教裡頭稱為真神。現在有很多宗教,說法說得愈來愈接近實相,說真神沒有身體,真神無處不在。你看,愈講愈跟自性接近了。沒有身體就好辦,無時不在、無處不在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這大家都承認。所以我跟他們交流,就跟他們交換意見,我說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那個真神的應化身,都是他變現的。他可以變現,他有這個能力,他有智慧,承不承認?承認。那就沒事了,我們就能夠認知。所以我們同一個神。對每一個宗教的神,我都真誠去禮拜,每一個宗教的經典我也認真去學習,我修學的態度跟對大乘佛學完全相同,沒有絲毫差異,我們帶頭。打仗用兵都說,「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」,我們今天往來,我知道你,你不知道我,你就吃虧了。你的經我用心讀,我知道你;我們佛經你還沒讀過,不行,你要讀佛經。所以我們提倡,研究自己宗教的經典要深入,還要博覽其他宗教的經典,我們求同存異,來幫助這個世間恢復秩序。這個世界太亂了,第一個恢復秩序,第二個幫助這個地球化解災難,端正人心,只有靠宗教。這十幾年來,我這些交往還沒有辯論過的,沒有,從來沒有,說出來大家都能接受、都能相信。

  聯合國的緣分,是二00六年跟他們結的緣,在這之前,我是二00三年就參加聯合國主辦的這些世界和平會議,我就參加了。二00六年是正式,它邀請我做主辦單位,我們是以主辦單位的身分跟他們在一起,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辦了一個活動,把我們對於宗教團結、對於中國儒釋道的教學介紹給大會。這次介紹是我們通過實驗,我們在中國大陸用一個小鎮來做實驗,將儒釋道這種理念、方法教給當地的居民。這個小鎮不大,居民四萬八千人,我們一起學習、共同學習,很短的時間,這個社會產生變化,收到很好的效果,我們到聯合國去做這個報告。所以我覺得都是佛菩薩安排,那不是人能做得到。這個緣就結得很深。那一次的活動,成績很可觀,給聯合國很好的印象,所以一直到現在,他們對於我們上次的活動念念不忘。我在曼谷開會,他們聽到我到曼谷去了,有十七個國家的大使到曼谷來看我,希望我到聯合國再辦一次活動。

  我們這次到此地來,接受總統的邀請,我非常感激,能有這個緣分到斯里蘭卡來參學,看到斯里蘭卡政府、居民、宗教,我非常感動。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佛教都是說說而已,沒做到,在斯里蘭卡我看到了,它落實了,每個人真幹。特別是看到小學生,星期天我去參觀一個小學,學生都到寺廟接受佛陀教育,這在全世界沒有第二家,全國性的,多難得。這幾年我到處提倡建聖城,就是建宗教示範的城市,每個宗教最好選擇一個地方去建立一個代表,把它的宗教精神、宗教的文明落實在這個小區,讓別人進入這個小區就看到這個宗教,為全世界每個宗教做榜樣、做典範,然後慢慢的拓開,就能拯救全世界。

  宗教要真的做到結合,一定要辦一所大學。二00六年我在聯合國大會提出過,希望聯合國來辦,說完之後聲音就沒有了。我把這個事情,這次我來訪問,我跟總統談到,總統很歡喜,到斯里蘭卡來辦,好主意!所以這次可以說緣具足了。聯合國來了二十多位大使,他們大使團的主席,匈牙利的大使非常熱心,帶著這個團到這邊來,我也把這裡詳細情形告訴他,非常歡喜。這次我們有不少的企業家。我們共同努力,在世界上建立一個宗教帶動和諧的示範國家,這非常有意義。我們相信,只要我們有共同的認識,有共識,認真努力,是可以做得出來的,這樁事情是非常有意義、非常有價值。

  現代教學不需要我們親自到某個地方,不需要,用網路、用衛星電視就可以了。在一個小地方講經教學,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,都能夠受益,省很多時間,省很多精力。我們用衛星電視十年,用網際網路大概有二十年,收的效果很大。我們自己沒有道場,幾十年過游牧生活。好在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表率,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游牧生活,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,樹下一宿,日中一食,非常自在。所以佛教導我們,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我們牢牢記住這一句話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不要把時間分散,不要把精力分散,我們才能夠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佛教給我們的,對我們的期望,我們真的能夠做到,這就是真正的報佛恩。

  這個地方所說的,經論上佛告訴我們,祖師大德也是不斷在提醒我們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是阿彌陀佛本願的中心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最重要的一願是什麼?就是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這是大願裡面的中心點。全部淨宗,淨宗的經論不多,世尊專講淨宗經論的只有三部經,但是三部經,《無量壽經》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講,不是講一次。有很明確的證明,這部經在中國,從漢朝時候開始,一直到宋朝,八百年間,做過十二次的翻譯。翻譯的原本,就是梵文原本,不是一個本子,因為它裡頭出入很大,不盡相同的地方非常明顯、非常顯著。所以肯定是佛多次宣講,阿難尊者集結的時候統統把它集結了。因此這個經就有會集的必要。現在我們看中國五種原譯本,斷定至少是三個不同的原本,也就是世尊三次以上的宣講,這是很少有的。世尊當年在世一部經只講一次,沒有重複的,唯獨這部經,這部經重複,而且重複多次,說明它太重要了。末法這一萬年,第一個一千年過去了,往後九千年,真正得度,真正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只有這個法門。

  我三個老師都曾經告訴我,我是屬於知識分子,喜歡廣學多聞,對於一門深入雖然是不反對,但是沒認真去做。興趣是廣泛的,不是單方面的,所以沒有完全遵照祖師大德的教誨去做。現在年歲大了,明白、覺悟了,錯了。如果早年我一開始學佛的時候就遵從教誨,我今天的成就不是這個樣子,比我今天這個成就高十倍、高百倍都不止。這是錯在自己,經典上說得不錯,佛沒有錯,祖師大德沒有錯,老師沒有錯,自己疑心太重了,病就從這裡發生的。所以信心的建立是非常非常之難,堅固的信心尤其難得。

  這部經裡面講的這兩句話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用在出家人,出家人修行證果;用在在家人,在家人成就自己的修身齊家,同樣也能證果,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的。我們很難得,晚年終於見面了。我們確實是同心同德,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,來弘揚這部大經,特別是夏蓮老的會集本。依照這個會集本修行,在這二十年當中成就非常可觀,這就是事實真正證明。不管你怎麼說法,依照這個經本理論、方法修行,也真往生了,往生真有瑞相給你看,這是不能否定的。所以本經,「往生必備之正因」,就在這兩句話的開示,方便度生的方法也是這兩句話,極其簡單,極其容易,但是很難相信。我是費了三十年才相信它,所以不是上根利智。上根利智我比鍋漏匠差很遠,差一萬倍都不止,他接受就相信了,老師教給我,我還要等三十年之後才相信。跟鍋漏匠相比,我們非常慚愧,哪裡能比得上人?在佛教弘揚這方面,這是緣分,有緣盡心盡力去做,沒有緣就一心專念彌陀。修行最重要的一條道路、最近的一條道路、最快速的一條道路、最穩當的一條道路,就是念佛往生淨土,往生決定成佛。

  下面說發心有兩個意思,首先需要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的這些法,這個我們要把它離開,要捨離它。曇鸞大師《往生論》註解裡頭說;《往生論》,天親菩薩他修學這個法門成就了,他做的報告,給我們做為一個修學的榜樣,所以淨土有三經一論。在現在,淨土是五經一論。那兩種怎麼來的?第四種是清朝晚年,咸豐皇帝的時代,魏默深居士,這是佛門一位大德,他將《華嚴經》末後的一章,也就是一卷,《四十華嚴》最後一卷抽出來,附在三經後面稱為四經,這麼來的。附在後面,我們覺得非常有道理,因為這部經第二品「德遵普賢」,《普賢行願品》放在這個地方當然是最恰當。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?完全修普賢法門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所以,普賢菩薩他確實是我們淨土宗在娑婆世界(釋迦牟尼佛這個世界)的淨宗初祖;大勢至菩薩是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,原始的初祖。娑婆世界是普賢菩薩帶頭提倡的,修學這個法門。講初祖有好幾個,慧遠大師是中國的初祖;在日本,法然上人是日本的初祖。

  曇鸞大師《往生論》註解裡頭說,「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,雖行有優劣,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」,這說明發心的重要,一定要發無上菩提心。無上菩提心是什麼?是我們學習的方向、目標。我們什麼都不求,只求無上正等正覺,就求這個。所以淨宗是純粹的大乘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求無上菩提心的一種手段,不是目的,這一定要搞清楚。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太短,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薰習,我們的壽命不足,沒有修成,壽命到了。縱然修得不錯,來生再得人身,至少耽誤二十年。這二十年迷惑顛倒,把從前學的大概忘得差不多,所以很困難。到極樂世界第一樁,我們所求願的是無量壽,壽命無量,我們就決定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這你有把握。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去?就為這個。第二個,好老師,以阿彌陀佛做老師。阿彌陀佛是什麼身分,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的,世尊為我們介紹的,告訴我們,十方諸佛剎土,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沒有一尊佛不稱讚阿彌陀佛為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沒有一尊諸佛如來不宣揚淨土,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個事實我們必須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對淨宗的信心才堅定,決定不懷疑,決定不改變,萬緣放下。

  在中國祖師裡頭,蓮池大師晚年放下一切,專修淨土;蕅益大師亦如是,也是在晚年一切放下,一門專修。在近代的,我們所看到的諦閑老和尚,到晚年什麼都放下,他是天台宗的祖師,念佛往生淨土的。我們親眼看到的,夏蓮居老居士,他學禪宗,他學密宗,他學教,宗門教下,顯密圓融,佛門大善知識,到晚年的時候其他的都放下,就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。黃念祖老居士,這晚年,我們是非常要好的同參道友,我把他看作老師,他把我看作朋友。這個老人,在密宗他是金剛上師,他傳承密法,在禪宗他是虛雲老和尚的學生。到晚年,老師要他為這部經做個註解,他採取的方法叫集註,這聰明到絕頂!不是自己的意思,自己的意思大家不服氣,你憑什麼註解這個經?人家不服。他以經來註經,你不能不服,這經上說的,就沒有話說,佛說的、菩薩說的、羅漢說的、祖師大德說的。採取祖師大德的開示一百一十種,就是一百一十個人,採取經論八十三種,總共的參考資料是一百九十三種,內容太豐富!讀這一本註解,你就是讀一百九十三種經論、古大德的開示,這內容多豐富。所以不能不相信,不敢不相信,實實在在是非常稀有難得,我們到晚年遇到這麼一部經。夏老他一生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?就是會集經的。黃念老來這個世間就是做集註的,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弘傳的、依教奉行的。都是為這部大經來的,給末法後世學佛人做一個榜樣,增長他們的信心、願心,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。

  《往生論》註解裡頭說,「此無上菩提心,即是願作佛心。願作佛心,即是度眾生心。度眾生心,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。」這幾句話非常重要,我們要多念幾遍把它記住。無上菩提心是什麼心?作佛的心。真正發心作佛,不要做富貴人。學佛,你這一生的目標是做大官、發大財,錯了!錯在哪裡?你不知道輪迴苦,不知道脫離輪迴機會是多麼難得。這種機會,開經偈上說的是普通一般講的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告訴我們,專講這個法門,你能夠遇到淨土,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一天,你怎麼會遇到?你能遇到這個法門,你知道這是多大的福分,是多麼大的因緣,你能夠掌握住,你這一生就作佛去了,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作佛。

  所以,發菩提心就是發願作佛,我要作佛。為什麼要作佛?作佛就是普度眾生。換句話說,作佛不是自私自利,是廣度眾生,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破迷開悟。諸佛菩薩用的手段是教育,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是最好的模範,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。沒有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放假,沒有,沒看到過放假,天天幹!我們也天天幹,比不上佛陀,佛陀除了中夜休息之外,他功夫沒有間斷,教學沒有間斷,這個我們比不上。我們今天能做到八個小時就算很不錯了,八個小時是三分之一,一天二十四個小時,那我們三分之二的時間空過,只抓到三分之一的時間。這在我們現實環境來說就算很不錯、很精進,怎麼敢有錯誤的念頭?怎麼敢有不正的思想?

  怎麼度眾生?你看看諸佛菩薩度眾生,他用什麼方法?都是講這部大經,不斷的講,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為什麼?那是個有佛的國土,我們一定要把人帶到有佛講經教學的地方,這就對了。你帶到那個地方去沒有佛,這不行,一定要帶到有佛的國土。所以一切諸佛都選極樂世界,為什麼選極樂世界?極樂世界的歷史,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比丘時候發願,五劫修行功德莊嚴成就的極樂世界,我如果真明白、真了解了,這才真正佩服得五體投地,我們要親近他。我們將來有了成就,也要帶一切眾生都到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真正成就,明心見性、見性作佛。所以極樂世界,這裡頭理事、性相、因果,都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這一點世尊都做到了,這是世尊對我們真實、究竟、永恆的布施,我們要真信。

  真信,難!什麼叫真信?我在早年老師教我,凡是你明白了沒有做到,都是假的,你沒有明白;如果真的明白了,你一定會做到,什麼樣的力量都障礙不住。那是什麼?你真明白、你真相信,沒有任何力量能障礙你。老師教我是這個標準。所以我是不是真的聽懂、真的搞明白?沒有做到,老師說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怎麼辦?再深入,再努力。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最好,叫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這就叫一門深入。一千遍下去了,得定,叫得三昧了,得三昧之後就會開悟,這一開悟你就證得。信解行證,解了以後要行,不行,解是假的,不是真正理解;真正理解,不要人督促,不要人鼓勵,你自自然然有那股能量。這個能量非常強大,你不會懈怠,你不會墮落,你不會改變,你不會受外頭任何的誘惑,就這麼大的力量,這三昧的力量,尤其是念佛三昧,更不可思議。這個成就,你才會有究竟圓滿的成就往生淨土。

  證得這個境界,換句話說,你有能力隨時可以往生,你想去就去、想留就留。什麼理由留?理由就是接引眾生,多帶一些人到極樂世界去,帶得愈多愈好,那就值得留。如果一個都帶不去,沒有人相信你,那就早去,功夫成就馬上就去,一分一秒都不多逗留。所以在這個世間,住世多久不是自己的事,自己沒事,眾生的事情,還有多少有緣的眾生。有緣就是他能信、他能解、他真幹,他真的會往生,這叫有緣眾生。有一個有緣眾生,你都不能走,你要幫助他、成就他,然後一起走。於是我們曉得,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什麼原因?眾生的緣感,佛菩薩有應,感應道交,成就的佛法,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「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,要發無上菩提心也。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,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,為樂故願生,亦當不得往生也。」這個話說得好,也要記住,不要產生誤會。聽到極樂世界樂,快樂,壽命長遠,你念佛求往生,最後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你是自私自利,貪圖快樂,這跟佛的願不相應。極樂世界沒有自私自利的人,有自私自利的人往生極樂世界,會把那個社會破壞,所以他不來接引。佛不來接引你去不了,佛來接引就是佛認可你,你已經及格,條件符合了,他才來接引你、來帶你,否則的話你去不了。換句話說,到極樂世界是求成佛的,不是去享受的。

  極樂世界雖然真的是極樂,對於一個學人來說,他如如不動,他不動的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苦樂,任何境界在面前,他都不會動心。為什麼?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那我要問,極樂世界的相是不是虛妄?也是虛妄,沒有例外的。不虛妄的只有一個,常寂光淨土,它是真的,不是虛妄。實報土是虛妄的,方便土是虛妄的,同居土也是虛妄的,雖然虛妄,他無量壽,這一點了不起。他為什麼無量壽?阿彌陀佛的願力成就的,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的,所以我們對於阿彌陀佛的恩德要感激。怎樣知恩報恩?就是一心念佛,發菩提心求生淨土,這是知恩報恩。我們要跟阿彌陀佛一樣,發同樣的願,這一個願就是四十八願的總結,發這一願等於四十八願統統有了,都具足了。我們將來成佛,跟阿彌陀佛同一個事業,就是在十方世界普度眾生,幫助這些眾生一生當中圓成佛道,圓滿成佛,這就對了。絕不是自私自利,自私自利是決定不能往生,這個經上說得非常清楚,我們一定要記住。極樂世界裡頭大公無私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無四相、無四見,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都落實了。

 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,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