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三八頁,念老集註裡頭的前言。
我們這個本子有兩種字體,一種是黑體字,筆劃很粗的,另外一種筆劃比較細一點的,宋體字。這個筆劃粗的,是我在早年講《無量壽經》,沒有完全用念老的註解,只是用它做參考。那前面我們有一個概述,就如同一般玄義一樣,我們就採取了念老的,但是沒有全取,摘要。所以今天諸位看到宋體字的,這是原文,這個黑體字是我的摘要,過去講的時候完全用這個摘要來講全經的大意。這次我們這個黑體字的統統不講,完全講解,就是念老的原文,原文我們完全來學習。所以我們看解,一三八頁第四行:
「夫淨土法門」,這個夫是語助詞。我們先把這一段讀了之後,這裡頭有一些專門術語,這個術語意思很深,我們現在可以學了。因為《無量壽經》學了十遍,這個註解是第三遍,遍遍殊勝,一遍比一遍殊勝,我們自己也是一遍一遍的提升,對於這些能夠理解,能得受用。淨土法門是「一乘了義」,什麼是一乘?什麼是了義?我們後面再說。「萬善同歸」,這個都是說明本經之殊勝,無比稀有難逢,「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出三界,逕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。化解當前劫難,唯有專弘此經,專念阿彌陀佛」,這個幾句是節錄的。
我們再看這一邊念老的原文,淨土法門,「乃一乘了義,萬善同歸,三根普被,凡聖齊收,橫超三界,逕登四土,極圓極頓,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也。而其中之《無量壽經》者,乃淨土群經之首要,淨宗大德常稱為淨土第一經者也。至於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者,乃先師夏蓮居老居士,會集《無量壽經》漢、魏、吳、唐、宋五種原譯,廣擷精要,圓攝眾妙,匯成今經,現推為《無量壽經》之善本者也」。下面是,「二0一0年清明啟講」,這是《大經解演義》,「二0一一年九月十八日圓滿」,講了六百次。「發心一門深入,專修專弘,決定放下萬緣,一心求生淨土,作彌陀第一弟子,總報大恩」。二0一二年十月二十一日,《大經科註》第一次圓滿,二十一號下午,我們第三次宣講。第一次《科註》,一共講了五百七十八集,這是第二次開端。
我們有一份參考資料,前言,一乘了義。什麼是一乘?《三藏法數》裡頭說的,「〔出法華經〕,一乘者,佛乘也」。乘是古時候對車輛的總稱,所有的車都叫乘,古音念勝,現在念乘。乘是當動詞講,是運載的意思,今天講運輸。現在的車輛比古時候多得太多,種類繁多。「佛說一乘之法,為令眾生依此修行,出離生死苦海,運至涅槃彼岸。故喻以七寶大車,而導之以大白牛也」。這都是古時候的話,來比喻佛說這個法。這完全是講真的,真實,沒有善巧,沒有方便,老老實實的說出來,這叫一乘。眾生,這上上根人,他會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就能出離六道輪迴。生死苦海是六道輪迴,涅槃彼岸是常寂光淨土,就是究竟涅槃。涅槃是梵語,意思是寂滅,清淨寂滅。寂,一念不生,有一個念頭起來就不寂了。所以寂滅是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叫寂。
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是自性圓滿的面貌,要不起心、不動念你才會見到,起心動念見不到。起心動念是阿賴耶,阿賴耶所變現的是十法界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阿賴耶沒有了,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,這是轉八識成四智,十法界六道完全沒有了,那是一場夢,畢竟不可得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在十法界裡頭,確確實實絲毫都不能夠染著,不能起心動念,它全是假的。佛對十法界眾生說法,叫權說、方便說、善巧說;對實報土法身菩薩說法,那都是一乘,真說,沒有一個字是虛妄的,全是真的。七寶大車,古時候最大的車是馬車,皇上坐的馬車七寶裝飾,六匹馬拉這個車。大白牛就是馬,白馬,這是大車,皇上坐的車。運載這些人到涅槃彼岸,就是了生死出三界,不但出三界,出十法界,這叫大乘。
「佛之出世,意欲直說法華」,《法華》是一乘。但是眾生根器不平等,「蓋由眾生」,機,機是根機、機宜,器是根器,機跟器不等,有人根利、有人根鈍,有人是小器,器量很小,有人心量很大,不一樣。「於是先說三乘之法而調熟之」,那對於根性劣的人怎麼辦?慢慢教,慢慢提升他,所以先說三乘。三乘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小乘是聲聞,佛說阿含,培養他們的根器,提升他們的境界,現在是講能量,都可以,提升他的智慧,提升他的能量。十二年,達到這個水平、標準了,佛接著講方等。方等還是權說,在小乘之上,沒有說到大乘,這裡面多半人稱辟支佛,就是緣覺。最後說大乘,二十二年講般若,講真的,還不是純真。這個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這叫三乘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。那法華?法華是一佛乘,一乘,最後八年講《法華》,這些根器都提升了,有智慧能夠接受,有善根福德能夠奉行。這是如來一代時教,做給我們看的,我們學習要按這個程序,不按這個程序不會成就,它肯定的。
現在人學佛不能跟古人比,什麼原因?沒按程序。佛經上有說,釋迦牟尼佛說的,他說佛子,就是佛弟子,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不承認你,你自認為是佛弟子是你的事情,佛那裡不承認。什麼時候佛承認?證得須陀洹果之後,佛承認;大徹大悟之後,佛承認。你還有放不下的,還有沒看透的,這個佛不承認,這是六道凡夫,是十法界的凡夫。我們也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,最紮實的、最徹底的,一定是從儒釋道三個根去做起,那是最紮實的,那是人天師表,往後佛教要興旺要靠這些人。這些人是菩薩再來,還要做這個示現,為什麼?教眾生。你是菩薩,眾生不是菩薩;你是佛,眾生不是佛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直接說《法華》就好了,何必說這個三乘?三乘總共用了多少年?四十多年,二十加上二十二,四十二年。用這麼長的時間,幫助眾生紮根。阿含十二年,方等八年,二十年,四十二年。最後八年講《法華》,根器完全成熟了。法華會上,佛給大眾授記。
底下說,「故經云:於一乘道,分別說三」。這個三乘從哪裡來?還是從一乘道,方便說的、善巧說的。「後至法華」,在法華會上,「會三乘之小行,歸廣大之一乘」。這就是法華宗上講的會權歸實,三乘是權,一乘是實,或者叫會三歸一,這在法華宗的術語,就這個意思。「又云:十方佛土中,惟有一乘法」,這講真話。三乘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教學的目的,是教學的過程,由淺而深,由小而大。像我們辦學校,辦小學、辦中學、辦大學,最後到研究所。教學的目的是研究所,是希望每個人都拿到最高的學位,成就圓滿的智慧、圓滿的德能。只是佛法裡面程度高,不是人間能想像得到的,它最高的是要你明心見性,叫見性成佛。所以它這三個層次,大乘、小乘、中乘,小乘是證阿羅漢果,大乘是初地菩薩,一佛乘是八地以上,這個是佛教裡頭一般的說法。
關於一乘這個術語,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面也有,我們參考來看,更容易理解。這是佛門的術語。一乘,「成佛唯一之教也。乘為車乘」,車輛的總稱,「以譬佛之教法。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,故謂之乘。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」。底下舉出來,《法華經.方便品》裡頭說,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,這我們知道,釋迦牟尼佛說法的由來。「同品曰:諸佛如來,以方便力,於一佛乘,分別說三」。一佛乘裡面的教義,不離開這個教義,離開一佛乘,那是魔說,不是佛說。一佛乘是理,講三乘,這是契機,佛說法,上契諸佛所證之理,下契眾生可度之機。一佛乘的原理是什麼?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叫一佛乘,這一佛乘的理。但是眾生迷悟有淺深不同,迷得深的人,你講一佛乘,他不得利益,只有教淺的,慢慢引導他入深,這叫方便。終極的目標是要幫助人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個教學目的才是圓滿達到。
「文句四上」,《法華經文句》,智者大師說的,這是智者大師註的《法華經》註解,裡面有這麼一句,「圓頓之教,為一佛乘」。圓是圓滿,理圓滿,事也圓滿;頓是頓超,沒有階級,真的,凡夫成佛一念之間,一念覺悟凡夫就成佛。為什麼覺悟?放下就覺悟。這個道理我們很清楚、很明白,那他做不到,依照章嘉大師的標準,做不到就是沒有真正懂,真正懂就一定可以做到。放下見思煩惱就是阿羅漢,放下塵沙煩惱(就是分別),放下就是菩薩,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了。放下幫助你看破,看破幫助你放下。到底是先放下、是先看破?各人根性不相同,都行。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這個功夫一般講叫禪定。
圓頓就是同時放下,一念當中全放下了,這叫圓頓。有沒有?真有。世尊在菩提樹下的示現是圓頓,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,聽五祖說法是圓頓,聽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應無所住是徹底放下,而生其心,完全明瞭。那個生的心是什麼?就是看破,就是大覺,一放下,自性覺就現前,沒障礙了。自性覺沒有失掉,只是障礙而已,這個障礙一定要自己放下,別人幫不上忙。別人要能幫忙,諸佛菩薩大慈大悲,我們就不用這麼苦修行了。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代替,決定是自己的事情。佛只是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,我們自己要相信,自己肯放下,就成佛。問你哪一天成佛?快的,這一念當下就成佛;慢的,要無量劫,路怎麼選完全在自己。我很想走圓頓法,我一念成佛,可是做不到。這我們就要知道,我們理解得還不夠透徹,沒真正看破,只聽說而已。真正看破之後,你就會一念不生了。
想一想袁了凡的故事,了凡先生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,了凡先生沒有起一個妄念。雲谷禪師很佩服,這個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,稱讚他,問他,你這功夫怎麼修來的?了凡先生說了實話,他沒功夫,但他看破了。看破什麼?命運這樁事情搞清楚了,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。命裡注定了,我怎麼想也是空的,所以不想了。他修無想定了,他不是真正禪定,他是把妄念斷掉了。妄念斷掉裡頭有無明,所以他不開智慧,有定沒有慧。雲谷禪師把事實真相告訴他,他明白了,痛下決心,改往修來,斷惡修善,真幹,那命運馬上就改了,念頭才動,命運就轉變了。第二年參加考試,孔先生算他第三名,他考取第一名,動念頭,還沒有真幹,就有這麼好的效果,他真相信了,一生斷惡修善。他妄想沒捨掉,還求功名,還求兒子,求升官發財,全求到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這個求是什麼?他命裡頭沒有的,他求到了,這真得到了。所以真的證明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一乘必須要一個雜念都沒有,一個妄想都沒有,心歸一了,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,制心一處,原來就成佛了。
「勝鬘經曰:一乘即是第一義乘。勝鬘寶窟上本曰:一乘者,至道無二,故稱為一」,佛的道講到究竟處是不二法門,不二就是一。「運用自在」,這就是乘的意思。「依法華論,此大乘修多羅」,這個大乘修多羅就是《妙法蓮華經》,「有十七種名」,這個名,名稱,「第十四名一乘經」。「起信論義記上曰:乘者就喻為稱」,是比喻,「運載為功」。依《法華經.方便品》所說的,「即開會三乘之別執,悉歸趣於平等大會,等使一切眾生成佛道也」。開是展開,把一乘展開為三乘;會是歸納,把三乘再歸回為一乘。這是什麼?這是別,是執著。不執著就是一乘,執著,這就有淺深差別,最後還歸於平等大會。等使,這個等是平等,平等使一切眾生成佛道。
沒有成佛之前,有先後;成佛之後,先後沒有了。先佛後佛、古佛今佛,那都是眾生虛妄分別。佛經上有個比喻,比喻得很好,譬如江河裡面的水,沒有流到海裡頭有先後,先流的、後流的;流到海裡之後,先後找不到了,哪是先、哪是後,沒有了。這就是告訴你,沒成佛之前,有聲聞、有緣覺、有菩薩,好多分別;成佛之後,全部沒有了,叫一乘法,那是真的。有先有後、有古有今,全是假的,佛法說戲論,開玩笑的話。回歸自性就是回歸大海,一絲毫痕跡都沒有了。自性裡頭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最後告訴你,沒有起心動念,那叫一乘法,那叫眾生平等成佛。佛沒有大佛小佛、沒有古佛今佛、沒有先佛後佛,沒有,這都是一切眾生的分別執著,不是真有的。
「蓋大乘佛教中,所謂權大乘家,立一切有情為法爾」,實際上法爾這兩個字也不存在,「五性各別之說」,這個五性就以前講的定性。「故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」,下面還講不定性、菩薩,這五種根性。「畢竟無由成佛」。他說什麼?這無性,沒有佛性,一闡提沒佛性。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裡面說了,他也有佛性,他怎麼會沒有佛性?只是他的煩惱太重,罪孽太深,他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慢慢淘汰,才能回頭,是這個意思,不是他不能回頭。這說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將來決定成佛,這個是要予以肯定的,不能懷疑的,只是成佛時間先後不同。全是在因地,果地裡頭這些痕跡都沒有。因地是在十法界,生到實報土,可以說因果同時,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斷盡,他就回歸常寂光。
「是故諸佛之法,自不可無三乘之別。定性二乘,必由聲聞緣覺之二乘而般涅槃,菩薩種性,必由大乘而般涅槃」。這個般涅槃就好比學校讀書畢業,小學功課學完了,小學畢業;中學功課學完了,中學畢業;大學課程學完了,叫大學畢業,般涅槃就是這個意思。究竟涅槃,那就是研究所畢業,博士學位拿到了,再沒有更高的了,這世間法。在大乘佛法裡頭,究竟涅槃是平等位,古佛今佛、大佛小佛,權教的佛、實教的佛,法華會上的佛、華嚴會上的佛,全都平等,沒有先後、沒有大小、沒有權實,叫一佛乘。
「然法華等經,或說唯有一乘者,是引攝不定性者,不使墮於二乘地,進而使由大乘般涅槃也,即如來密意之說也」。佛說唯有一乘,對什麼人說的?對不定性的人說。不定性的人,這人很聰明,他確實近朱就染上朱,近墨就染上墨,所以佛跟他講唯有一乘,他立刻就接受了。接受之後,他能不變,他能不改,一個方向去努力,他很快就成就,所以這是佛的密意。佛觀察這種人的根性,不讓他走彎路。淨宗是一乘,一生成佛,沒有走彎路,這是一乘法。你說走彎路的人有多少,華嚴會上,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修無量劫才成就的。雖成就了,不是究竟圓滿,所以在華藏會上,文殊、普賢這二位大士引導他們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。這什麼意思?究竟圓滿。要不然他去幹什麼?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等覺菩薩等於佛了,還要去嗎?還要。文殊是等覺,普賢是等覺,他們兩個老等覺帶頭,新等覺不能不服。
所以這些經文我們不能輕易滑過,它的意思太深了,那是真實教誨,愚痴的人看不出來,心浮躁的人、沒有智慧的人看不出來。所以經要一遍一遍看,不必涉獵太多。涉獵太多,我們的心思雜亂,一會想這個,一會想那個。集中,集中這個思想就往深處想,愈想愈深,愈想愈廣,往深處。涉獵太多,不能深入,也不能廣;換句話說,它很有侷限。這是大學問,西方人幾千年沒人懂得。你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之後,你才知道東方人真實智慧,那種巧妙的方法跟智慧完全相應。中國傳統的儒釋道跟古印度都懂得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都懂得這個方法,一通一切都通了,那個深廣沒有邊際。知識的深廣是有邊際的,而且裡面還有錯誤。如果煩惱沒斷乾淨,還有貪瞋痴慢、還有自私自利,見不到真理,它這個裡頭就有錯誤,不定妨害什麼事情,造什麼樣罪業。這都是我們稍微冷靜一下都能看到,看過去、看現前,再回頭來看看自己,自己才真正能夠改過自新,才真正能夠改邪歸正。真妄、邪正明白了,這是看破;真改過來了,那就是放下,放下錯誤,趣向真實。
「又以所趣之真如無差別,三乘解脫等相等」,三乘原是一乘法,「故說為一乘」,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「實則非無二三之別也。如大乘莊嚴經論第五,攝大乘論釋第十,廣列十義或八義意趣而論之。是為所謂三乘真實一乘方便之教旨,以深密等經為所依之法相家所主張也」。這就是各個宗派裡面說法不完全相同,因為每一個宗派它所依的經論不一樣。在中國佛教多半都是以天台、華嚴他們的說法為標準,其他的可以做參考,貴圓融不貴分別。無論怎麼個說法,只要沒有分別心、沒有執著心,萬法圓融。
「至於實大乘」,真實大乘,「則不然。蓋其所立之說,一切眾生,本無五性之別,悉有佛性,一性平等,故皆得由佛乘而成佛」。說大乘,就真實大乘,就是天台、華嚴這兩家所說的。有沒有五性?不能說沒有,迷的時候真有,悟的時候沒有了。這個五性就是前面所說的,不定性、無性、聲聞性、緣覺性、菩薩性。確實,哪來的五性?五性是迷悟淺深不同而成的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這是真的,定性的眾生有佛性,無性的眾生也有佛性,聲聞有佛性,緣覺有佛性,菩薩有佛性,統統有佛性。既有佛性,怎麼能不成佛?成佛早晚,總在遇緣不同,這話說得好。一切眾生遇到淨宗法門,就是遇到這一生成佛的緣分,他真的能夠相信,能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他就成佛了。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到最後都歸淨土,為什麼?如果不歸淨土,上上根成就,上中下都不能成就;這一歸淨土,上中下全成就了,沒有一個不成就,這淨土之妙。
「昔曾說三乘各別之法」,昔是早年,釋迦前面四十二年,說三乘各別之法。「不過為對於權機假說之方便耳」,這是一種不得已的方法,要遷就他的知識、他的根性,慢慢引導幫助他提升。四十二年的提升,他能接受一乘法了,這是世尊教導我們的,一乘法不容易。那我們要想一想,四十二年,我們學佛有那麼長的壽命嗎?那沒有這麼長的壽命,壽命到了,那就死亡了,不能再修了。來生縱然得人身,遇到佛法,至少要斷二十多年。這二十多年間斷了,大概前面學的忘光了,這一生從頭再來學起,比上一生進步快一點,前生有底蘊。四十二年時間還是太長,我們要想到這個地方,你才知道淨土法門之可貴,遇到這個法門,不要那麼長的時間,真正相信,真正肯放下,三年五載就成就了。如果上上根人遇到了,他幾天、幾個月就成就了,不費那麼長的時間。
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,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這部經,在講一切大乘經當中常常提到極樂世界,經文裡面提到極樂世界、提到阿彌陀佛有兩百多種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,世尊對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念念不忘,時時刻刻提醒大家。這個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,有人聽懂,不能說不信,不幹。因為這個方法太單調了,這一句佛號念了幾天,不想再念了。念佛這個法味深,這個法味廣,這個法味濃,你得有耐心。真誠恭敬,勇猛精進,嘗到味道,你就不肯丟了。嘗到法味的人不多,細心去觀察,真正嘗到法味的人,不是沒有,真有,你真正想見就會見到。諸佛菩薩非常慈悲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會讓你看到真正念佛是什麼樣子。
「此為所謂一乘真實三乘方便之教旨,天台華嚴等宗家所主張也」,所以這個說法最普遍,一般學佛都知道。「其中天台所依之法華經,主對於三乘之人,說其教之所以方便」,三乘,方便說,「開會之」,開一為三,會三歸一,「使歸於一佛乘」。「華嚴經主對於十地之大菩薩,廣說其所入之一乘法,故至智儼賢首」,智儼是華嚴宗第二代祖師,賢首是第三代,第一代是杜順和尚,他們「分一乘」,把一乘又分為同教、別教,所謂同教一乘、別教一乘。「五十要問答」,《華嚴》有五十問答,上卷說,「一乘教有二種:一共教,二不共教」。「孔目章一,謂一乘之義,分別有二,一正乘,二方便乘,正乘如華嚴經所說,方便乘有十義」。
「又五教章上,謂一乘教義之分齊,開為二門。一別教,二同教。並廣釋述之。今擇要言之,則在同於三乘而說一乘為同教,於三乘全不共而別說一乘為別教。彼法華譬喻品所謂宅內所指之門外三車,三乘教也。界外露地所授之大白牛車,是別教一乘教也」。別教一乘,《法華經.譬喻品》裡頭,這是個故事。長者家裡面,他的房子很大,火燒起來了。他的兒女很小,貪玩,叫他出去不肯出去。告訴他,門外有羊車、有牛車、有鹿車,很好玩,玩具,在外面,大門外面,趕快出去玩。小朋友都跑出去了。這三乘是誘惑他,外頭有沒有?沒有。外面只有馬車,馬車叫一乘,到外面去統統上馬車。對這個小孩,逗他喜歡的。這是比喻,三界火宅,一般人你告訴他成佛,他害怕,我怎麼能作佛,不敢。你說生天,他喜歡,生欲界天、生色界天,作阿羅漢還行,這都是他喜歡的。成佛不敢當,太高了。說你們所想像的統統在外面,去就得到了。出去之後,個個都成佛了。舉這麼一個比喻。界外露地,就是大門外,大門外給他們的都是大白牛車,這是別教一乘,別是前頭有三乘,講三。
「同教者,如是三一不為別說。或謂一同於三,或謂三同於一,互相交參,是欲使成根欲性,進而入於華嚴別教一乘也。由是而概括之,一乘凡有三種」,三種說法。第一種,「為存三之一乘,所謂不破三乘之疑執,亦不會二乘之行果,唯就空理之平等而說為一乘。如攝大乘論之十義意趣是也」。這是一種,三乘也承認,也說。現在說五乘,民國初年,太虛大師提倡五乘佛法,五乘從哪來?人乘、天乘,本來人天不算的,把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佛有五乘佛法。也難得,先把人做好了,人做不好,怎麼能成佛?這是太虛大師的主張。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,人間佛法,太虛主張這個,不出六道,人做好了,來生還能得人身,不失人身。他的思想不離開人天,換句話說,不離開五戒十善、四無量心。這不是不好,這是佛法根之根,他要加上淨土就圓滿,要不加上淨土,出不了六道輪迴。加上別的,不容易成就,這加上禪不能開悟。
黃念老告訴我,現在修禪,連禪定都得不到。過去修禪有得禪定,沒開悟,往後連禪定都得不到。確實,只有念佛往生成就,學教,學其他的法門,最後都應該歸淨土。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,給我們做了示範。這些人當年在世,學教、學禪、學密、學淨土,他統統都學,而且都學得很認真,一般講都很有功夫,但是到最後全都是念佛求生淨土。那我們要想一想,我們世間道德、學問比不上他,出世間解行功夫也比不上他,他們除了淨土,都感到沒有把握,最後一切放棄,專修淨土,為我們做示範。
我們再看這邊,「二、為遮三之一乘,會二乘之行果,遮三乘之別執」,遮是遮止,會是會歸,二乘聲聞、緣覺,他們修行證果;換句話說,讓他們放下執著,這是遮三之一乘,不要執著三乘。「如法華之同教一乘」,這就是法華的主張。「三、為直顯之一乘,不對於二乘,故無可破,唯為大菩薩,直示法界成佛之儀。如華嚴之別教一乘」。《華嚴》跟《法華》,《華嚴》包容,《法華》雖然遮三乘的執著,但是它會二乘之行果,所以說這個一乘的意思不一樣。
「又若經五教而論之,則總有五種之一乘」。別教一乘,是《華嚴》。同教一乘,是《法華》。絕想一乘,《楞伽》,它是頓教。這個五教是賢首,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。《楞伽》所說的「絕想亡言」,絕想,把這個想念頭斷掉,不起心、不動念;亡言,言語斷掉,為什麼?說不出。不但說不出,你想也想不到,這就是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這是一乘,是頓教、頓超。第四個是「佛性平等一乘」,這是大乘的終教,大乘到最後。「一性皆成之邊,名為一乘」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這是平等一乘教。
第五個是「密意一乘」,這是始教。「如攝論之十義」所說的。這個密意前面提過,是如來對不定性的這一類眾生,給他一種鼓勵。因為不定性,他接近哪個,他就跟哪個學,這樣人也不少,所以佛給他講一乘。我們淨宗就是標準的密意一乘,不必要你學很多,不必要你懂得很多,只要你相信,你不懷疑,你承認,有西方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,往生就成佛,這是密意,這是始教。不認識字沒有關係,沒有聽過講經沒有關係,像鍋漏匠這一流的人物,像修無師這樣的人物。修無師,上一次哈爾濱來的楊總他知道,就是哈爾濱極樂寺的,這個寺廟倓虛法師建的。這樁事情也不過六十年前。諦閑法師知道,倓虛法師是東北人,跟東北的緣深,東北沒有佛教,他學會了講經教學,就叫他到東北去弘法,回老家,他在東北建了十幾個寺廟,東北佛教他是第一功臣。
哈爾濱極樂寺建成,他就開戒,請諦閑老法師做得戒和尚,發心出家的男眾女眾統統收,當然他建那麼多道場需要人,而且他自己也會教。開戒,過去開戒是五十三天,以後慢慢縮短了,我們在台灣是三十三天,愈來愈簡單,簡化了,現在我們都不知道了。當時有個修無法師,是個很老實的人,他出了家,聽說正在開戒,他來討一個義工,就來做義工。住持是倓虛老法師,當家師是定西,這兩位法師都在香港往生的,日本人投降之後,他們就到香港來,以後再沒回去了。修無師就跟當家師講,跟兩個老和尚討工作,倓虛問你能幹什麼?他說照顧病人。五十三天戒期,傷風感冒、生病的有,需要人照顧,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份工作,他來做,就交給他。
可是來了沒有幾天,他就要請假,倓虛老法師很有修養,無所謂,歡喜來就來,歡喜去就去。定西法師就責備他,批評他,你這個人出家,怎麼沒有道心,發心到這裡來做義工,沒幾天就想走,這不像出家人。結果修無師就說,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,我要往生。這兩個人一聽說往生,預知時至往生,就問他,大概多少天?不出十天。好,真難得,這是道場的喜事,有人在這往生,給他準備,他要求準備兩百斤劈柴,火化,這火化用,就答應了。到第二天又來了,告訴兩位老和尚,我明天就往生。趕緊替他準備,到第二天真往生了。
修無師沒有出家之前,他是做泥水匠的,不認識字,不懂經教,就會念佛,在道場裡面做苦工,人家不願意做的工作他都做,非常難得很老實的一個人,往生了。送往生的人,有十幾、二十個人送往生,看他走的時候告訴他,說很多往生的都留幾首偈、留幾首詩給我們做紀念,你也不能例外。他給大家說,我是個苦惱的比丘,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沒有學問,也不通經教,我也不會作詩,也不會作偈。最後說,但我有幾句老實話告訴大家,好像說的是,「能說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」,告訴大家這麼一樁事情,大家聽了很歡喜。念佛不到一刻鐘,他往生了。這些人真的都是密意一乘,往生到極樂世界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一生圓成佛道,哪個法門都比不上。
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知道、都要明瞭。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至高無上,一生圓滿,到哪裡去找?如果說不認識它,當面錯過,你說多可惜。這一法是會歸,不是三乘五乘,是會歸一切諸佛無量法門同歸淨土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帶頭,後面接著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還有比這個超過的?沒有了。我們對這個要不認識,你對淨宗就不會死心塌地,就不能生起決定的信心,真放下。明白了,搞清楚了,對自己那是萬分慶幸,我們這一生能遇到這個法門;如果遇不到,肯定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。不學佛的人不知道,學佛的人認真一反省,沒有辦法出離六道,知道再清楚也無可奈何,就是去不了。現在才知道,能超越的就這一法,而且簡單容易,個個都有分,只要你能信能願,你就能超越。
末後這一段,「《法相辭典》」,《顯揚論》裡頭第二十卷所說的,有一個問答,「問:何故如來宣說一乘?答:由六因故」,有六個因緣。「一、即彼諸法,約無差別相說」。為什麼說一乘?一切法無差別相。怎麼無差別相?萬法皆空,這就沒有差別相,皆空就是一乘。「二、約無分別行相說故」。行相很多,天人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菩薩有八萬四千細行,阿羅漢有三千威儀。現在我們提倡的是少到不能再少了,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,這都是行相。行相再多也不可得,那不可得就是一乘。行相是幻有,是妙有。《般若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法」,無論是體、無論是相、無論是行,「無所有,畢竟空,不可得」,這是無分別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一切行相都不可得。這是性空相有,前面一切諸法是說性空,這一句是講的妙有,妙有非有,真空不空。
「三、眾生無我及法無我」,《百法》所講的。《百法》說的是什麼?就解釋一句話,「一切法無我」。一切法歸納為百法,那一切法。無我,人無我、法無我。《百法》就說這樁事情,人法二無我。萬法亦如,萬法不二,這平等。所以要說一乘,一乘是真的。「四、解脫平等故。謂差別求者,有事虛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緣法性,不相違故」,這是說解脫平等。解脫是什麼?放下,放下就平等,不放下不平等。所以,不平等是假的,平等是真的,放下之後平等是永恆的。執著分別,那個不平等是假的,有執著它就不平等,沒有執著它就平等了。所以永恆是真的,暫時有的是假的,那不是真的。所以,一切法的法性是一不是二,法性是理體,法性是真如。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給我們概略說了個法性是清淨的,沒有染污,沒有染污就是沒有執著;法性是不生不滅的,不是波動現象,那是真的、永恆的。法相是波動現象,法變成相了,六祖說,能生萬法。能生萬法,阿賴耶起來了,阿賴耶的業相生轉相,轉相生境界相,境界相生萬法。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。長六粗就是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。能生、所生都不是真的,只有法性是真的,所以要說一乘。
「五、善能變化住」。這裡頭無論是善法、惡法、無記法,都能變化、都能住,這個住是暫住,沒有永住的。像我們得人身,在這個世間幾十年,這幾十年叫住,生住異滅。人,生老病死,住的裡頭有老病,死,這住就沒有了,一切法都有它住在的一段時期。變化莫測,這個變化就是《還源觀》上所說的三種周遍的第二種,第二種就是變化莫測。第一個是說它周遍法界,能量太大了,稍稍一動就周遍法界,時空沒有了。第二種善變化住,它叫出生無盡,我們用萬花筒做比喻就能見到,體會到這個意思。「六、行究竟故」,究竟是圓滿。行就是動,我們常連到一起,行動。到一乘才叫究竟,不到一乘他還在行,到一乘,行圓滿了,他到達終極的目標。這個究竟就是明心見性,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妙覺位,這是一乘。因為這六個原因,佛一定要說一乘,要把事實真相說出來,才能達到究竟圓滿。
一乘了義,什麼叫了義?《三藏法數》裡頭解釋,「謂諸大乘經宣說勝義」,勝就是勝妙之義,勝是殊勝、微妙。「如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之類,皆究竟顯了,名為了義」。這個話說了,人聽不懂,煩惱怎麼就是菩提?菩提是什麼?智慧。迷了就叫煩惱,悟了就叫菩提,迷悟是一不是二。而且迷悟不是真的,迷悟是假的。這給你說真話,說真話反而不懂,說煩惱菩提,懂,說煩惱就是菩提,不懂,說生死即涅槃也不懂。生死懂,涅槃是不生不滅,生滅就是不生不滅,這真難懂,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,也沒有把它搞清楚,始終有個問題。就是講,拿到古人註解來講,我們相信古人是說清楚了,是說明白了,可是我們體會不到。因為生死跟涅槃比前面煩惱跟菩提更難懂,為什麼?我們對生死涅槃執著,比前面煩惱跟菩提的執著還要深。人在這個世間貪生怕死,如果曉得生死即涅槃,這無所謂了,對於生死一點恐懼都沒有了,對生死也不會起心動念。不但沒有分別執著,起心動念都沒有了,那就是涅槃。
現在我們學佛要感謝科學家,科學家把這個謎底揭穿了,讓我們明白了。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,念頭,不要小看了,佛在經上常說,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心想就是念頭,這個念頭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。一千六百兆分之一,你能掌握到嗎?那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。生滅不可得,那就是涅槃。這一個生滅就是一個生死,一個念頭的生死,一個宇宙所有一切萬法的生滅。因為一切法都是那一念產生的,這個你一定要知道。像我們真的看電影的幻燈片一樣,鏡頭一打開,一時頓現,在銀幕上一切都出來了,依報、正報全看到了。時間多長?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。生滅不可得,一秒鐘已經有一千六百兆個生滅,十秒鐘有一萬六千兆的生滅,在十秒鐘。十秒很長的時間了,有一萬六千兆的生滅。不能掌握,這種速度在我們眼前,我們見不到;這音聲在我們面前,聽不到,我們的六根在這些形相面前不起作用。你把這個仔細去思惟、去觀察,你才曉得生死即涅槃,究竟了義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