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零六零頁,最後一行第二句看起:

  「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。宗者,修行要徑,依此而修,始名為受。持者,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也」。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一零六零頁最後一行,第二句。這一句話念老在集註裡面也是多次的提起,意味著特別重要。我們自己能不能成就,關鍵在此地,正法能不能繼續傳下去,關鍵也在此地。擺在面前的事實,自己一定要清楚,這是什麼情形?一代不如一代。民國初年的人,無論在德行、在讀誦,都不能跟清朝末年比。清朝亡國了,那是我們祖父一輩。到我們父輩跟祖父比,比不上,我們跟父輩比又比不上,現在看底下一代,比不上我們。這樣滑坡一直滑下去,就令人憂心忡忡,這是衰亡的現象。興旺的現象是一代比一代強。古時候教學,用心確實在此地,所謂是望子成龍,總希望自己的兒女超過自己,德行要超過自己,學問要超過自己,記誦也要超過自己,樣樣都要超過自己,家庭興旺,世世代代興旺。所以中國古時候,做官戴的烏紗帽,叫進賢冠。這個帽子像樓梯一樣,前面平的,後面高出來,表示什麼?前面是我這一代,後面是下一代,下一代一定比我強,取這個意思。讓我們天天不要忘記,好好把下一代教好,把下一代提起來。

  古時候人受教,好教。民國年間西化了,西方文化進入中國,西方人沒有孝親尊師的觀念,逐漸逐漸對父母、對老師那一種恩情淡薄了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學校跟商場一樣,全部都是商業化,知識是買賣,你繳了學費,我就教給你,你繳得多,我多教你一點,你繳得少,我少教一點,全部都是生意買賣,道沒有了。四大文明古國,最後這個差不多也得滅亡了。這四個是不是古印度、埃及,還有一個是巴比倫,中國是一個。三個滅亡很久了,現在輪到中國。所以能不能挽救,就在我們這一代人。我們明白了,但是我們沒有認真好好學,就是沒有人認真教我們,同時我們也沒有修學環境。我們這一生生活在戰亂之間,天天逃難,居無定所。跟日本人八年抗戰,我住了十個省,居住將近二十多個地方,一個地方住不到半年就走了,少的一個月,多的大概住半年,心定不下來。老師也都散失了。所以社會不穩定,世出世間法都不能紮根。我有這個認知,知道這個東西重要,可是,真是古人所說的,心有餘而力不足,縱然有這個力量也沒有環境。

  現在找真正學的人太難了,那個人是什麼?那個人是聖人,犧牲奉獻,捨己為人,到哪裡去找去!現在人都是自私,一切是於我有利益的,我能得到名聞利養,我能得到高官富貴我才做,得不到他不幹的。連佛門亦復如是。這是我們文化能不能繼續承傳關鍵之所在。這個又可遇不可求,到哪去找去?找不到!老師真找不到學生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常常跟同學說,也是勉勵大家,我這個條件,要在我父輩那一代是不被接受的,我們的真誠心、恭敬心不及格,認知不夠,比一般年輕人認知是稍微深一點,這是喜歡讀書,有這個認知。我們自己給自己評分,真誠恭敬心頂多只有三十分,我們父輩的可以到五十分,我們祖父輩的大概可以到七十分。誰肯教我們!

  方老師這是特別優惠,星期天在家裡開課,給我講一部《哲學概論》。我們心裡明白,我們對他恭敬只有三十分,三十分他就要了,那大概學校裡學生,可能只有三分、五分。沒有辦法,我們比學校的學生強,比我們父輩差,差很遠,比祖父輩一半都不到。你有這個認知,你會感到恐懼。怎麼辦?真正肯發心,你是佛菩薩再來,你是孔孟再來,是來救世的。這是聖人,不是凡人,這一點都不假。不是聖賢、不是佛菩薩再來,救不了這個世界。縱然佛菩薩再來,也不能在他一生當中看到效果,他也是跟我們一樣非常艱難,一生找一、二個傳人。這個承傳不要中斷,有一、二個就行,總得傳個多少代才產生效果,這是事實。達摩祖師到中國傳到第六代才開花結果,不是二代、三代。我們真正叫續佛慧命,所以這些經文、這些大德的開示,我們要三復斯言,至少要念個三遍以上,不可以很輕鬆就滑過,那得不到利益。要真正發菩提心,要真正一向專念。

  宗,修行的要徑,最重要的一條道路。這個徑是近路、直路,不拐彎的,最近的道路。依此而修,始名為受,這是講受持。出家在家修行人,幾個人做到這個受字?用這個標準來衡量就少之又少。持是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。末法時期,彌陀如來、一切諸佛傳心法要就是這部經,就是這一句名號。我們搞了六十年才搞明白、搞清楚,再也不懷疑了,完全肯定了。

  下面這句話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十地菩薩不離念佛」。古德引用這句經文,上面還有兩個字,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,這兩個字加得好,始是初地,終是第十地,意思是地地都不離念佛。十地菩薩,菩薩地位到了最高階層,他們不是一般水平,到最高水平,認識了,才認識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才真正認知淨業三福末後這一條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跟這幾句話完全相應,這段經文。發了菩提心,深信因果就是此地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他深深相信。所以深信因果就是一向專念;讀誦大乘就是讀誦本經,執持名號,讀誦本經;勸進行者,就是廣為人說,勸進行者。勸他念什麼?就念這一部、就念這句佛號,他不能接受再用別的方法。能接受,這是上上根人。不能接受?用其他經來慢慢引導他,最後還是歸淨土。這叫真正善知識。

  一切法門,現在包括其他宗教,我們尊重所有宗教、學習所有宗教,最後以修持這個功德迴向極樂世界,求生淨土,個個都能往生。把我們「三輩往生」最後這一章,一心三輩擴大到所有宗教,不僅僅是佛門裡面不同宗派,實際上它包含一切宗教,這才是如來的真實義。「此一句佛號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」。這個佛號的真諦、佛號的利益、佛號的功德無窮無盡,無量無邊,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解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。「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」。這個我們知道,文殊念佛往生淨土,普賢念佛往生淨土,觀音、勢至就更不必說了,哪一個等覺菩薩到最後不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!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了解這個事實,我們對於這個法門死心塌地。

  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限,壽命縱然百年,一彈指就過去。抗戰勝利,我在南京念書,我們班上同學四十多個人,現在可能十個都找不到,大概只有五、六個了。時間過得太快,真正叫一剎那,這麼短的時間之內要完成自己的道業,除了求生淨土之外,真的沒有第二條路。無論哪一門,都要很長時間去學習,還得好老師指導,否則的話,會走錯路。沒有真正善知識,那確確實實只有這部經、只有這部註解,沒有人指導我也能成功,而且成功之高,高到我們自己都無法想像。這個問題就是這個法門難信,真難信!難信之法是佛說的。

  所以,「我等凡夫,但當老實念去」,這個話都是蕅益大師講的,這一段所引用的全是蕅益大師的。「《要解》云: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」。這一句要記住。持名真實利益,什麼利益?它能幫助你,你的善根福德跟佛相同。這個利益不得了,這個利益太大了!你怎麼修善根?你怎麼去積福德?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。如果你真的知道,我相信覺明妙行菩薩那一句話,你就圓滿做到了,他說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。說話是造業,念佛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這不用多字,同佛善根,同佛福德。你是要修善根福德,你還是要造孽?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,那些鄉下老太婆,阿公、阿婆天天念阿彌陀佛,什麼都不知道。這種人值得尊敬、值得讚歎,值得我們向他頂禮,為什麼?他念念都是同佛善根,同佛福德。誰能比?沒人能比。這種人將來往生決定是上輩往生,實報土上輩。我們這些人自以為聰明,跟他比差遠了。怎麼能跟他比?人家念念都是修積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,我們是開口閉口、起心動念都在造業。這些人在世間都是被人輕視的,沒有人看重他們,可是這些人確實都是真正佛菩薩,他們的果報都是佛菩薩。我們對他的輕慢,那就是造很重的罪業,對真正修行人輕慢,對假修行人恭維,全錯了。

  《要解》裡這一句話,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,「靈峰大師此言」,就是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這一句話,「真得十方如來之髓」。精髓!真正得到十方如來之精髓。「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」。這些話都是千真萬確。「念佛時,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」,你不念佛,你的善根福德跟佛就有差距,念佛時,善根福德跟佛就愈來愈接近,是故『當獲廣大一切智智』。一切智智是如來所證得的智慧,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體相作用圓滿具足,也叫一切種智,也叫薩婆若海,經上看到這些句子,統統都是說這一樁事情。

  「於我具縛凡夫,亦非份外」。我們有分,我們本來是佛,學佛同修這個概念不能沒有。我們本來是佛,現在搞成這個樣子,能不慚愧嗎?人知道慚愧,就能夠發憤圖強、能夠勇猛精進。凡是精神提不起來的都是不認識,自甘墮落,精神提不起來,墮落在哪裡?墮落在自私自利裡頭、名聞利養裡頭、七情五欲裡頭,就墮落在這裡頭,永遠出不了頭。於是我們就體會到世尊為什麼四十九年講經不休息,慈悲到極處,希望你聽聞、你覺悟、你明白了,自己原來跟釋迦、跟彌陀沒有兩樣,現在迷失了,墮落了。佛這一說,我們明白了。明白之後,最重要的是要把這些障礙排除、放下。但是這些障礙已經養成習慣,它是來障礙我們的,它是讓我們在六道輪迴受苦的,我們把它看成難兄難弟、看成好朋友,捨不得,不知道它是來找麻煩的,我們受這些苦全是它製作出來的,不知道!讀佛經才明白、才搞清楚。魔想方設法要把佛經滅掉,為什麼?滅掉,人就沒有慧眼了,永遠不知道,永遠跟魔合作,跟佛遠離。佛是自性,魔是習性,遠離自性,依靠習性,就這麼回事情。生生世世每到緊要關頭就出現魔來障礙,每一次都是他勝了,我們敗了。到這緊要關頭,他就出現了。

  所以成佛,八相成道裡頭降魔,降不住就失敗了。其實魔也是佛,早晚的問題,你決定會成佛,因為你有佛性,不過輪迴裡頭多住一段時期。這時期之長是論劫數說的,你得要無量劫去搞輪迴、搞生死。到什麼時候你真正感覺到苦,輪迴太苦了、折磨太苦了,想超越了,佛就來度你。你沒有這個念頭,佛不來,為什麼?佛來了沒用,不聽。魔來,魔很喜歡他,他也喜歡魔。魔有大福報,魔也有智慧,他不是真智慧,我們一般講的世智辯聰,他有這個能力。聖人跟他辯論,不見得是他的對手。

  我們相信,當年少正卯的辯才肯定超過孔子。孔子做魯大司寇,有權把他殺了。如果在今天,孔子殺少正卯,孔子就有罪。這人有人權,你怎麼能隨便殺人,他又沒有犯什麼過錯?在那個時候殺人,孔子有道理,就是他的言論違背倫理道德,能引導人心趣向不善,這就是他罪名,古時候對這個罪名看得很嚴重。現在人言論自由、出版自由,少正卯如果出現在現代,非常受人歡迎,聖人對他無可奈何。今天世間少正卯不少,能言善道,不走正路。末法,純正的路就是念佛往生淨土;純正之法,就是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他要反對、要批判,要把它消滅掉。這些事情我們都很清楚、很明瞭,愈發體會到我們的機緣殊勝,太殊勝了。我們能夠遇到正法,遇到正法之可貴就是你有往生淨土的機會,只要掌握住,決定得生。臨命終時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何況我們還有一個月、兩個月、三個月的時間,足夠了!記住,聲聲佛號,同佛智慧福德。

  「一切智智是佛智之名。同於一切智。但以一切智,有時指佛智。如《法華經化城品》曰:為佛一切智,當發大精進。又《智度論》云:是故如來名一切智。但有時又指聲聞緣覺之智」。《智度論》上有這個說法,「後品中佛說一切智,是聲聞辟支佛事,是則謂一切智為二乘智矣。故為別於彼一切智,乃以一切智智專指佛智」。在佛法裡頭,通常解釋佛這個字,佛是什麼意思?智慧的意思。為什麼不翻成智慧?因為它的意思很多,在中國找不到適當的詞彙,所以保持原音再加以解釋。佛的智有三種,一切智知空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這是一切智,阿羅漢證得、辟支佛證得。第二種叫道種智,道種智是知有。你看前面是知空,是知體,體是空的,相是有,道種智是講相,講現象。現在我們所說的三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心理現象、自然現象,這是相。這些現象怎麼來的,現象無量無邊,所以說種,種種,就是太多了。道是這些道理,這現象什麼道理生的、從哪來的。這種智慧是知一切現象的智慧,菩薩有,聲聞沒有。佛的智慧是圓滿的,叫一切種智,一切智、道種智他統統圓滿了。聲聞緣覺的一切智沒有圓滿,菩薩的道種智也沒有圓滿,到如來這個地位,一切智、道種智統統圓滿,叫一切種智。此地一切智智跟一切種智是一個意思。

  這個圓滿的智慧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外頭來的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為什麼很多不認識字的、沒有讀過書的、沒有通過學習的,他開悟了,他什麼都知道,佛法他知道,世間法他也知道,他沒有一樣不知道,那他的這個智慧從哪來的?原來是自性本有的智慧,不是外頭來的。我們從外面來的、學習的,這個儒家都有批評,所謂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。是你學得很多,你讀得很多,你去參訪向別人請教,聽得很多、記得很多,但是怎麼樣?你沒有開悟,你所學習的全是別人的東西。我們學習佛經,佛經裡面樣樣東西我們都懂了、都記住了,講得頭頭是道,說得天花亂墜,沒悟,煩惱習氣一分也沒斷,這叫記問之學,自己不得受用。這是聖賢教育、佛菩薩教育裡不取的。

  佛菩薩的教育、聖賢教育著重在開悟,開悟的方法一定要得定。定是真心,定沒有念頭,才叫定。不起心不動念,大定,這佛定,自性本定;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也是大定,菩薩所證得的;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,沒有執著,小定,阿羅漢、辟支佛證得的。小定的作用超越六道輪迴,自性本定的作用超越十法界,得受用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這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從這條路成就的,沒有一個例外,釋迦牟尼佛也是走這個路成就的。

  戒定慧到底是什麼?總而言之,不外乎看破、放下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。持戒是放下,放下一切不善的念頭、不善的言語、不善的行為,這是戒。定也是放下,定就更深了,定放下什麼?放下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那是定。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放下,智慧就開了。一切不善的東西放下,這就不造業了,雖然在六道輪迴,保證你不墮三惡道。持戒,保證你不墮三惡道;修定,保證你超越六道輪迴,超越十法界;大徹大悟,你就生到實報土,一真法界。這是佛法修學最高指導綱領,落實在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這個法門也在其中。這麼多法門看你遇到哪一種、你喜歡哪一種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因為它最高的指導原則是相同的,放下看破相同的。只要真正能夠把這個看破、放下抓住了,一切法門真平等,我們跟世界其他宗教也平等,真正不可思議!

  我們再看下面念老引用的「《大日經疏一》」,一是第一卷,裡面說,「梵云」,梵語,「薩婆若那,即是一切智。今謂一切智智,即是智中之智也」。梵語薩婆若那翻為一切智,也翻為一切種智,智中之智,這自性本有的,不是從外來的,外面找不到。「又一切智智,如實了知,名為一切智」。又,這都是《大日經疏》裡頭說的,「又謂此智,菩提心為因,大悲為根,方便為究竟」。這下面有解釋,「菩提心為因者,謂行者」,行者是修行人,是依這個經發心修持的,行者「如實知自心也」。是你自己的真心、是你自己的自性,這從體上講的。

  「大悲為根者」,大悲是從相上講的,它是什麼樣子?大慈大悲,這是它的樣子。所以,佛教最簡單的表法,有人問什麼是佛教?祖師答覆他,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,這就是佛教。慈悲是實智,真實智慧。方便是權智,善巧的運用,沒有一定的方法,活的,因人、因事、因時、因處不一樣,千變萬化都用得非常巧妙,把你問題解決了,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,也叫善巧方便,就是權智。「謂行者發悲願,拔眾生之苦,與以樂也」。拔苦是大悲,與樂是大慈,要知道大慈大悲是我們的真心。佛佛道同,一切眾生統統都有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每一個眾生都有,所以佛說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。現在為什麼沒有了?變成自私自利了?你迷失了自性,你現在用的心是阿賴耶,妄心。妄心裡頭也有慈悲,是有條件的,佛經上講愛緣慈悲,你愛他,對他有慈悲;你不愛他,就沒有了。擴大一點叫眾生緣慈悲,這人心量大了,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這心量擴大了,跟我沒有關係的人我也愛他,真心愛他,真心幫助他,這個慈悲心擴大了。菩薩叫法緣慈悲,比這心更大,不但愛一切人,愛一切眾生,六道眾生都愛護,花草樹木都愛護、山河大地都愛護,這就愈擴愈大。到如來果地上的大慈大悲,遍法界虛空界全在其中,他看整個宇宙、法界是自己的法身,就是自己一體。所以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」,這到究竟圓滿,究竟圓滿就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了。愈往上提升他就愈大,心量大才能解決問題,心量小,雖然想解決問題,解決不了。

  心量為什麼不能擴大?就是自私自利。所以這個根源就是我,我是迷的根,慈悲是覺悟的根。慈悲是沒有界限的、沒有邊際的,我是有範圍的、有界限的。這就是為什麼學佛頭一個破我見,破我見才算入門,小學一年級。我們雖然不能夠做得到,但是要知道,知道什麼?要生慚愧心。小小聖,小乘的須陀洹,初果,大乘《華嚴經》上十信位菩薩初信,初信他所證得的跟須陀洹是平等的,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。八十八品見惑,佛在講經教學為方便起見,把它歸納成五大類,第一個叫身見,就是身體。所以你入佛門,就證得什麼?身體不是我,你得承認這個。身體是什麼?身體是我所有的,像衣服一樣,衣服決定不是我,它是我所有的。這身也不是我,你能把身放下,身這一放下,煩惱放下一大半,起心動念都為這個身,要名也是為這個身,要利也是為這個身,要什麼都是為這個身。要沒有身,不就全部沒有了嗎?佛教我們,你學佛頭一關把身見破掉。

  第二個,破邊見。邊見是什麼?對立,有我就有人,就是相對的。佛法裡頭沒有相對的,為什麼?它是一體。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小聖,小小聖了不起,我們跟他比差遠了,他對於宇宙已經一體同觀了,我們做不到,要消除對立。第三個,消除成見,成見就是總以為自己想的、自己做的、自己說的是對的,往往跟別人衝突了。有成見,不能隨緣,有對立,同體大悲做不到。所以小小聖這個地方紮的這個根,這個根基多深、多廣。最後一個是邪見,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都稱之為邪見,你看錯了,你想錯了,六道凡夫。我想的跟經上講的一樣的,還是錯了,錯在哪裡?你做不到。做不到就是你的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沒有放下,你還有這些東西,有這些東西就是六道眾生。

  佛法的修學要做到才算數,所以信受奉行,受是受持,就真做到,叫真幹,那算數。不是真幹,你說我懂得很多,佛說你不懂。不要說佛說,章嘉大師那一關就通不過,他說你沒懂。懂了,你哪有不做的道理!譬如念佛,這佛號功德你不懂,你要真懂了,你肯浪費一秒鐘時間嗎?我這一秒鐘,我要修跟佛同樣的善根福德,我怎麼會跟你講閒話?還有哪個比這個更重要的!所以真正懂得了,你的佛號就不中斷。我跟章嘉大師三年,雖然不是天天在一起,一個禮拜見一次面,可是我很小心觀察他,他教給我們,他是不是真幹?他真幹,他口裡頭金剛持,應該是念咒。無論在什麼時候碰到他,他都在念,他沒有休息,他嘴唇動,沒有聲音。跟我們說話的時候,他念誦就放下來跟我們談話,話一談完之後,他就接上了。我們跟他談話,他在聽,他口裡頭念。我這一生就見到這麼一個人,那真是我們今天講的分秒必爭。

  大師圓寂燒出舍利一萬多顆,在台灣做出最大的震撼。因為在世的時候,一般人沒瞧得起他,認為他是政治和尚,一萬多顆舍利出現的時候,沒有一個人敢講話了。多少人後悔,有機會親近他沒有接觸他,包括懺雲法師。懺雲法師,這是真正大德,可惜沒有機會親近,以為他是政治和尚。大的,像綠豆那麼大的舍利兩千多顆,像米粒那麼大的有七、八千顆,還有舍利花,這個讓人看了沒話講。你接觸他,他那個磁場非常柔和,進入他居住的大門,你就感覺得磁場不一樣。所以我禮拜天不到別的地方去,到他那裡去享受他的磁場,我們中國人講氛圍。

  謂行者如實知自心。所以這個智慧是自性本有的,智慧的核心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,慈悲是智慧的相,智慧是慈悲的體,從體相用說,方便是它起用。「方便為究竟者,為一切智智之果,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」。那智慧的作用是什麼?智慧的作用就是利益眾生,幫助眾生覺悟、幫助眾生回頭、幫助眾生證果,智慧的起用。用什麼手段?用教學。所以我們知道,佛祖的教學就是智慧流露,他不是一般教學,一般教學是記問之學,佛菩薩教學是智慧真實流露,不是一般教學,這就非常可貴!

  我跟方老師學習,那一段時間我們沒有教科書,連一個提綱都沒有,就像聊天一樣,他說我聽,我有疑問立刻提出來,他給我解答,跟課堂教學完全不一樣。在這種教學方式裡頭,你看到老師的智慧、慈悲、方便,全用上了。親近善知識利益在此地,那個利益是沒有止境的,為什麼?智慧是沒有邊際的,慈悲也沒有邊際,善巧方便也沒有邊際,活學活用。怎麼個學法?只有長時期追隨。李老師教我五年,我自動延長五年,五年不夠!十年不離開,這慢慢把自己養成,全是活活潑潑的。你說書本這個東西我可以彌補,可以把課程補出來,那個活的東西不行,一次之後以後沒有了。可能那一次就是我們開悟的因緣,那你一次錯過了,以後再也遭遇不到了。不是他自己說的,自然流露的。他自己流露出來,他也不曉得。我們亦如是。一年到頭講經,我講的什麼我不知道,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預備是預備,很認真的預備,講的時候沒用上。這講的時候就是感應,經文擺在面前、註解在面前是感,我們自己應,智慧的應。你要在這裡看,看什麼?看智慧、看慈悲、看方便,這個妙極了!這個就是什麼?你真會聽,你真會學。

  宗門大師測驗學生,會麼?那會的是什麼意思?你在這裡學習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,大慈悲心跟善巧方便這個東西學不來的,只有多薰習。多薰習是什麼?自己從自性裡面也能發出來,自然就一樣了。經,活學活用,講是活的,用在生活上是活的,指導我們這一生當中過著佛菩薩的生活,幸福人生,方老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不是照本宣科,那個依樣畫葫蘆,那是敷衍塞責。由此可知,講跟學有關係,講是介紹給人,對外;學是自己,真用功。你有學,你就能講,自然的。你沒有學,你講什麼?真學佛才能夠講佛,真學儒才能講儒,真學道才能講道,你沒有真學,沒法子講。所以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你看,「大悲為根者,謂行者發悲願,拔眾生之苦,與以樂也,方便為究竟者,為一切智智之果,即以利他之行而名之也」,這對於這個名相解釋得很清楚。

  「又《仁王經》曰:自性清淨,名本覺性,即是諸佛一切智智」。這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一切智智是什麼?是自己的本覺性,就是自性清淨。惠能大師見性,第一句話就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那意味著什麼?意味著他已經見到一切智智,一切智智就是從本覺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,沒有緣它隱,有緣就現,隱現自然。「由上之經文可見,今日能聞能信此微妙淨土法門之人」,不容易,「皆由過去生中,已曾供養諸佛,廣修眾善,憶佛念佛,因此乃得諸佛威力加被,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」。得來不容易,不簡單。

  聽經聞法最殊勝的無過於現場,我們的福德因緣不夠,一生到現在連個講堂都沒有,不得已而求其次,用網路、用衛星電視。大家能夠在螢光幕前面認真學習,真正能聽懂、聽明白,這是善根很深厚的人。他們真是要有成就的話,那比在現場善根還要殊勝,真正可謂是上上根人。上根人在現場聽可以達到上上根的成就;在螢光幕、在光碟上能夠得到殊勝利益的,那的確是上上根人,不是普通人。我們前一代的人沒有這個設備,李老師沒有這個設備,方老師也沒有這個設備,章嘉大師也沒這個設備,他們的講學是教室、是現場,聽眾不多,三、四十個人而已。三、四十個人當中真正得利益的少數,幾個人而已,我相信不會到十個人。但是老師只要有一個人真正契入境界都得要講,其餘的旁聽。旁聽如果有恆,沒有中斷,每一堂課都有來聽,聽上個一年、二年、三年五載,入境界了,真得利益。

  真正得利益的人也不是普通人,就如同佛在大經上所說的,這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得到諸佛威神加持,他能契入,也就是他能聽懂。這些人是真正與佛有緣,這個有緣不是一般的有緣。一般人有煩惱、有習氣,他就有障礙,障礙要不排除,他不能入境界。煩惱輕的悟入比較深,煩惱重的悟得比較少。但是大乘經上常說,「一歷耳根,永為道種」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不管聽得懂、聽不懂,現場這一次阿賴耶識裡頭永遠種下種子,這個種子叫金剛種子,永遠不壞,這一生不能成就,來生後世,你將來這個種子成熟你成就。所以講經教學無量功德,是從這上說的。往久遠劫,功德無量。在現前?現前確實,我們用心都在續佛慧命,只希望有一、二個人,這一生有一、二個人。一、二個人是有,我知道,不在眼前。

  劉素雲的成就,她沒在我眼前,她做得很好,十年如一日。所以她告訴我,她只知道一句話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她說我就一套光盤,(我講《無量壽經》光盤,好像只有一百多個小時,早年講的),每天聽十個小時。那怎麼聽法?十個小時聽一片,就是我講一個小時,她把這一個小時一天聽十遍,這就長期薰修。明天再聽第二片。一部聽完了,從頭再來。十年如一日,這一門深入,心裡沒有雜念。其他的時間就是念佛、拜佛,沒有人打攪她,也沒有人知道她,知道她的就是她先生,先生不妨礙她,她也不妨礙她照顧她先生。她成就了。中上根性的人要是有這樣的恆心、耐心,一門深入,沒有一個不成功。這樣下來,十年下來,她的信願行堅定了,取西方極樂世界易如反掌。你問她,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?她會跟你講,我有把握。那真話,不是假話。

  懺雲法師到老年,那個時候八十多歲,我跟他見面,我最後跟他一次見面在溫哥華,我在那邊講經,他在溫哥華也買了房子,我去看他,我問他,他回說沒有把握。我們要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看作我們這一生頭等大事,弘法利生是附帶的。我們這一生不能到極樂世界去,那就大錯特錯。為什麼?你去不了,你決定搞輪迴。搞輪迴,這一生修得再好,人天福報。享人天福報太可怕了,如果你做了帝王,你有生殺之權,你造多重罪業。想想唐太宗還墮地獄,無間地獄。

  《華嚴經》上警告我們,不要有這個念頭去坐王位,為什麼?作王,王瞋恨心很大,不好聽的話,馬上發脾氣,立刻就要殺人。所謂忠言逆耳,殺的都是好人。不好的人花言巧語騙你,你聽了喜歡,他討好你。真正愛護你的,在你面前說真話的,說真話不中聽。唐太宗有好幾次想殺魏徵,說他太可惡了。長孫皇后知道了,穿起朝服來迎接他,他就問她,妳怎麼穿起朝服?我來恭賀皇上。恭賀我什麼?你是明君,有人敢批評你。他一下就覺悟了。敢批評的是好人,不是壞人。從這個地方看起來,你做皇帝不錯,明君。幾個做明君?都是糊塗人,所以國王都有地獄因;享受五欲都有餓鬼因,這墮鬼道、墮地獄道;好名好勝,修羅、羅剎因,財色名食睡統統講到,警惕我們要小心謹慎。為什麼佛菩薩遠離?做出榜樣、做出示範給我們看,那是大慈大悲教導我們,他在那裡表演給我們看,我們要會看、要真能看懂,就不辜負佛菩薩的恩德。

  因此乃得諸佛威神加被,故今始能得如是廣大法門。這個法門遇到不容易,太難得了!哪有那麼容易遇到的!尤其是這個本子,夏老、念老再來人,來幹什麼?就專門幹這樁事情。幹這一樁事情,幫助世尊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,必定因這個法門、因這個經本而得度的。我們明瞭、我們清楚,我們有使命弘傳這個本子,我們來到世間也為這樁事情的。我憑什麼弘傳這個本子叫人相信,畢竟我真幹了六十年,講經五十四年,最後選的這個本子,大家可以相信。沒有前面這個修學,大家不會相信。所以蓮公會集,黃念老註解,集註,會集註解提供參考資料,一百九十三種典籍裡頭豐富的參考資料,我們流通。流通的基礎是依教修行,我不依教修行,怎麼能把它講出來?講出來是活的,不是經的死板念的,都是我在生活當中體驗的。

  「此淨土法門廣攝萬法,普收眾類」,廣攝萬法,不僅只是佛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在裡頭,各個不同的宗教,各個不同的學派,無論科學、哲學,世出世間所有學術全在其中。也就是說,你要是真幹,都能找到指導原理原則,甚至於還有方法。這書還得了嗎?普收眾類,這個眾類是十法界,一切眾生之類也是包括在其中,「故云廣大」。「於此法門,若能信受奉行,當得一切智智」,這意思就是說,你能夠真信,你能夠真正依教奉行,你會大徹大悟,為什麼?得一切智智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這麼個意思在。「即是得佛智,如實了知,自心本來清淨」。你所得到的境界跟惠能大師完全相同,能大師所證得的你全證得了,你會見到自性本來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來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,你的功德就圓滿了。可是我相信你一定求生淨土,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證究竟圓滿,這是一定要去的。究竟圓滿之後,跟阿彌陀佛一樣,大慈大悲,無量方便,廣度一切眾生。末後這一句話非常重要,如實了知,自心本來清淨,這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再看下面這一段。

  『於彼法中,廣大勝解,獲大歡喜,廣為他說,常樂修行』,這是經文。這括弧裡頭說,以上經文,節取《唐譯》本的。「於彼法中」,這個法是淨宗法門,極樂世界無量壽佛,從他這個法裡頭生起「廣大勝解」。廣大勝解就是大徹大悟,徹悟之後,你看到這個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,一字一句說一劫都說不完。請佛來說,佛講這個經結集成文字,濃縮成一個典,這個典不可思議,微妙到極處。每一個典都是自性真心,字字句句皆含無量義,有通有別、有同有異,像萬花筒一樣,千變萬化,永無止境,妙不可言,美不勝收,所以你「獲大歡喜」。

  「廣為他說」,就像講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說不盡的。我們講《華嚴經》講了四千多個小時,才講到「十住品」,大概五分之一,後面全經講完我估計是兩萬個小時。真妙!哪個大學課程有二萬個小時的?就是這部經,現在我們使用的這個標準,一千二百個小時,大概在學校裡沒有這個課程。有六百個學分的嗎?這是什麼?略說。我們這個第二遍,那第三遍講的會比這個更精彩,愈講愈精彩。什麼道理?愈講愈契入。所以這個經之妙它就妙在這,你永遠讀不厭,永遠講不倦,它太妙了!遍遍不一樣,不像世間書就那一樣的,你講不出第二個樣子出來。遍遍不一樣,活的,這就是真實智慧、真實慈悲、真實的方便,方便就是微妙不可思議。

  廣為他說,「常樂修行」。這個學沒有一點勉強,歡喜!哪有強迫的?持戒、修定、開慧,快樂無比!一般人就是持戒這個很受罪,這是受約束、受限制,不是,快樂無比。佛是教我們離苦得樂的,怎麼會教我們受罪?我們修學,煩惱沒有放下,沒有入境界,受這些約束,好像很痛苦。諸佛菩薩,你看,條條戒他都遵守。釋迦牟尼佛制定那些戒律,你看哪一條他犯過?他快樂無比。持戒是快樂事情,不是惹麻煩,不是。修定樂,清淨之樂是真樂,智慧是法喜充滿,所以自自然然的你會非常歡喜去修行。

  這個五句是《唐譯》的經文,下面這五句都有解釋,這念老慈悲,為我們顯示佛法的微妙。「蓋謂若人能於淨宗妙法得廣大勝解,了達淨宗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心佛不二,念佛即佛之圓旨,則必能歡喜信受,常樂修習,復以此廣勸他人也」。這是略略的先介紹,後面還有詳細解釋,特別為我們解釋廣為他說。《唐譯》本這幾句經文,念老告訴我們,若人,假使有這個人,能於淨宗妙法得廣大勝解,這個難,真正契入淨宗境界才能有廣大勝解。怎麼樣才能契入?境界是什麼?其實境界就是經題,經題上有修因、有證果,末後五個字是修因,清淨平等覺。無論是念佛、誦經,或者是聽教,聽教就是聽講,什麼是目的?清淨心是目的。念佛得清淨心,誦經得清淨心,聽教得清淨心,這能入法界。

  清淨、平等、覺三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清淨,有法喜;第二個階段,平等,菩提心生出來了;第三個階段,覺而不迷,證果了。果是什麼?果是經題上半段,大乘、無量壽、莊嚴。在哪裡?就在現前。大乘是智慧,無量壽是德行,德行裡面無量無邊,萬德莊嚴。萬德,第一德是壽命,如果沒有壽命,萬德全落空了,那德誰去享受?壽命第一德,一定要有無量壽,你才能享受無量這個德能。莊嚴是相好,我們常講的真善美慧,在哪裡?在極樂世界、在華藏世界,就在當下。這就是廣大勝解,真正明瞭通達淨宗。

  淨宗理論根據就是底下這兩句話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是心是佛是理、是本性,是心作佛是用。我們現在要幹,我們要走作佛的路子,能不能作佛?當然能作佛,因為你是心是佛,你今天是心作佛,你肯定作佛。反過來,是心是煩惱,那你今天怎麼?你還不離開煩惱,是心作煩惱,是心作煩惱那個果報就是六道輪迴、就是三途苦報。作佛也好、做地獄也好、做餓鬼也好,全在你自己一念,誰做主?自己做主宰,不是別人,誰都不能給你做主,自己做主張。

  佛只教,不給你做主,佛只提供你參考資料,把這個事實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,路是你自己走,你自己選擇,佛非常開明,絕不勉強你。如果佛勉強,我們知道佛肯定勉強你,你只修信願持名,你別搞別的,我相信決定是這一句話。但是佛不勉強你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任你挑選,你愛走哪一條路就走哪一條。佛法是得大自在的,絕不勉強一個人。我要勉強一個人,佛是凡夫,為什麼?他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,所以他不會約束任何一個人,只是生生世世教學。這是我們講的話,佛沒有一天不教學的,教學都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而已。我們對佛感恩戴德,我們自己得到利益要勸別人,要講給別人聽,要歡喜講給別人聽,這是什麼?報佛恩。除這個方法,佛什麼都不要,你什麼方法他都不接受。他連形相都沒有,你怎麼報恩?只有自己修行做好榜樣,把這個真實利益勸化眾生,這是報佛恩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