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一千零二十九頁,從第一行看起,科題,「勸知惑苦以斷眾疑」。這分四科,第一科裡頭,我們看品題:

 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】

  請看經文:

  譬如轉輪聖王。有七寶獄。】

  『獄』是牢獄。

  王子得罪。禁閉其中。層樓綺殿。寶帳金床。欄窗榻座。妙飾奇珍。飲食衣服。如轉輪王。而以金鏁。繫其兩足。諸小王子。寧樂此不。】

  這是設個比喻,比喻王子犯過失了,被關到監獄裡面,這個監獄是『七寶獄』。物質生活條件跟皇宮沒有什麼兩樣,但是戴著腳鐐手銬,問問這些受罪小王子,他願不願意在此地待?舉這麼一個比喻。我們看念老的註解,本品繼續勸導「斷疑去惑」。這個問題對修行人來說非常嚴重,所以世尊不厭其煩,詳細為我們解說,這個恩德無與倫比,我們要知恩報恩。因為許多地方我們的迷惑自己不知道,自己都認為自己想法正確、做法正確,而不知道實際上錯了。

  老師對待學生,讓學生吃苦頭,磨鍊他,甚至於讓外人看到好像這個老師不通人情。我們在《禪林寶訓》看到一條故事,這大概是我在四十多歲的時候,我曾經講過,沒講完。是在禪林寺講的,它那個廟叫禪林寺,我就去講《禪林寶訓》。裡面有個故事,這個老和尚相中了一個徒弟,對他一點都不客氣,見面的時候不是打就是罵,從來沒有好臉色。最後甚至於他在洗腳的時候,這個出家人,就是他相中這個徒弟來看他,他把洗腳水潑到人家一身,把他攆走了。他講經,他來聽經,不准他來聽。可是這個比丘非常善良,無論老和尚用什麼手段對付他,他認為老和尚是真善知識,決定不能捨離。那不准聽怎麼?在牆外,在窗戶底下,在外面聽。其實老和尚都知道,心裡都明白。

  最後有一天老和尚要傳法,年歲大了,方丈位子要讓出來,找個人接替。大家都東張西望,他到底找誰?老和尚說了,外面那個,在外面聽經的,把他找回來,位子傳給他了。才曉得,一個傳人千錘百鍊,他真能受得了,他才能成為大器。如果受不了就退心了,那就算了,為什麼?這個人傳他沒用處,他不是法門龍象,他擔不起這個責任。這就是要看一個人的慧眼,看一個人的毅力,看一個人知見,跟他的行持,都在這上面鍛鍊出來。他做方丈住持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眾,沒有不服的。老和尚鍛鍊他這麼多年,一點怨恨都沒有,對老和尚始終尊重、尊敬,沒有怨言,而且聽經非常認真,依教奉行,真難得!

  現在能不能用這個手段?現在不能,現在侵犯人權。學生不告你,有人看不慣的他去告狀。我們在美國,父母責備小孩,打他幾下,鄰居去報警的,這麻不麻煩!一會警察來了,怎麼你們虐待兒童?家長都莫名其妙,不能管了。這是中國古人早就預先說過,子不教,人心壞了;家不齊,社會亂了。今天不就這個樣子嗎?國內情形我不清楚,我在外國曉得,外國小孩子是一定要尊重他,管教,他說你虐待人權、你不尊重人權。法律不讓你教,這是國家立法的這些人,這個家怎麼能齊?所以今天社會動亂,災難這麼多,人不知道這是從哪裡來的,認為這是自然災害。自然災害,老天待人就不公平,為什麼過去這些人他們生在太平盛世,我們生在亂世,這不是不公平嗎?中國老祖宗不是這個看法,佛法跟宗教的經教裡頭也不是這個說法。吉凶禍福,惟人自召,於天地鬼神不相干,真正是自作自受。我們今天自己造作的自己不知道,果報現前了怨天尤人,我做了這麼多好事,為什麼還受這個果報?

  關於什麼叫善惡,什麼叫吉凶,應該要熟讀《了凡四訓》。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的開示講得清楚,而了凡先生自己真正能體會,能依教奉行,把命運轉過來了。如佛法所說的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。他命裡頭沒有功名,功名,現在講的學位,他命裡最高的學位就是秀才,不能再上去,舉人跟進士,命裡頭沒有。他是個讀書人,他求,真求到了。命裡沒有兒子,他求,也求到了。壽命只有五十三歲,他沒有求長壽,自然延長了,七十四歲走的,延長二十一年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,壽命不求也有感應。

  理一定搞清楚,理明白了,迷惑就化開、化解了。學佛的同學,不迷惑了,迷惑是無明煩惱,比見思煩惱嚴重。迷惑是起心動念,我們沒感覺到就迷了。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真正修行是修什麼?學不起心、不動念,萬法一如,萬法平等,修這個。修謙卑,學恭敬,看一切眾生,包括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全是諸佛菩薩的化身,也就是諸佛菩薩的清淨法身;相上是化身,理上是法身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你就見佛了。所以斷疑生信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我們今天信心不足,怎麼樣才叫我們發起真正信心?是由於我們對於經教沒有真正懂得,真正懂得,信心就生起來了,就不會犯錯誤。世尊了解我們,所以不辭辛苦,一而再,再而三,勸勉我們。

  我今天早晨,看到一個同修從網路上下載一個信息給我看。他們發現蕅益大師一篇文章裡頭有一段文字,讚歎會集本,流通會集本,蕅益大師!他那個時候所讚歎、所流通的,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。為什麼?魏默深在他之後,清朝時候人,他是明朝時候人,彭際清、夏蓮老都在後面。四百多年前,蕅益大師,很難得!所以下載這篇短文給我看,後面他加了幾句,希望一些毀謗夏蓮居會集本的人要回頭,因為你毀謗,這就是毀謗三寶,毀謗三寶的業報是無間地獄,千萬不可以再毀謗了。這是真誠的忠告,慈悲的勸導,我們看了很感激。

  我們看註解,「本品續勸斷疑去惑,初以王子被囚為喻」。《嘉祥疏》曰,轉輪王比喻無量壽佛,七寶宮殿比喻淨土,王子得罪比喻疑心之人過失,金鎖比喻花不開,蓮花化生,他蓮花沒開。「褥不異」指『飲食衣服,如轉輪王』,比喻花雖然沒有開,在花中所享受的快樂自在,經文上講的,如同忉利天宮,如同夜摩天宮,這可想而知。『層樓』就是重樓,兩層、三層。『床』是所臥的。『帳』是「床帳,張施於床上者」。『榻』,它的用處跟床相同,「長狹而低者」這叫榻,我們這個地方也有。『鏁』就是我們現在用的鎖。『妙飾奇珍』,是以奇異珍寶做為巧妙的裝飾。這是用轉輪王的專門囚禁王子的,這是個特殊的監獄,不是普通監獄,普通監獄沒有這麼好的享受。這些小王被囚禁在這裡,他快不快樂?下面的答覆:

  慈氏白言。】

  『慈氏』是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說:

  不也。】

  他們被囚禁得不快樂。

  世尊。彼幽縶時。心不自在。】

  這些小王犯罪了,把他囚禁在這個地方,他怎麼會快樂?不快樂,那怎麼?求著趕快出來,什麼時候把他放出來。下面文說,「求脫」:

  但以種種方便。欲求出離。求諸近臣。終不從心。】

  轉輪聖王旁邊的大臣,你去求他們,他們做不了主;換句話說,他們不能救你。

  輪王歡喜。方得解脫。】

  一定要轉輪聖王歡喜,他才會把你放出來。下面經文,合喻,我們看經文:

  佛告彌勒。此諸眾生。亦復如是。】

  跟彌勒菩薩講,這一類往生淨土的眾生,一個是懷疑佛的智慧,另外一個是懷疑自己的善根,但是都很勇猛精進,信、願、持名這個他做到了,往生的條件他統統具足。只是對經上講的佛果地上的一切種智,他很難相信,認為什麼?那些是讚歎的話,不是真的。有這種懷疑的人非常普遍,包括我們自己。我們初學佛的時候看到經上,這都是讚歎的話,哪裡是真的?不可能是真的!你看,就這種心態去往生,就生到邊地疑城。另外一個,確實是感覺到自己業障深重,無量劫來,不說無量劫,就這一生所造的罪業都無法計算,何況過去?累劫所造的這些惡因、這些罪業,怎麼可能在一生當中把它消乾淨?於是,消業往生就沒有人相信了;帶業往生,這要相信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。

  殊不知,稱念佛號是消業障最殊勝的方法。一心稱念,經上講的也很難讓人相信,一心念佛,這一聲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我們初學的人看到這一句,也是:這是佛在鼓勵我們、勉勵我們,哪有可能?真的這些是難信之法,不但我們不相信,小乘權教菩薩都懷疑,我們懷疑是理所當然。我們看到一些不懷疑的人,那就是我們敬佩他們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他怎麼會相信!這就是老實人之可貴處,我們比不上他,他真是難信能信。我們難信,因為佛說的,對佛的尊重,勉強相信,裡面還有懷疑。這些事情佛知道,佛很清楚。

  若有墮於疑悔。】

  這就是對於轉八識成四智。

  希求佛智。】

  這個『佛智』是一切種智,就是轉阿賴耶的。

  至廣大智。】

  這五種智慧。

  於自善根。不能生信。】

  前面是懷疑佛的智慧,第二種是『於自善根,不能生信』,不相信自己本來是佛,這個很難相信。不相信「本性本善」,不相信「是心是佛」,這真難信。但是它是事實真相,一點都不假。真正覺悟了,我本性本善,現在不善,你說你自己多難過。為什麼變成不善?就是不自愛,對不起自己,自己墮落了,本來是佛,現在搞六道輪迴。人要把這個事情、道理都搞清楚、搞明白,知恥的心就生出來了。中國古人說「知恥近乎勇」,那就是勇猛精進的那個力量出來了。自己慚愧,自己後悔,我怎麼會墮成這個樣子?勇猛精進,把自己的恥辱洗刷乾淨,回歸本善、回歸自性。自心本來是佛,就能發勇猛心、發精進心。

  由聞佛名。起信心故。雖生彼國。於蓮華中。不得出現。】

  這是世尊告訴彌勒,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,彌勒是我們大眾的代表,叫著彌勒就是叫著我們每個人的名字,這樁事情我們要知道。我們今天也就是世尊所說的『此諸眾生』,對佛智不是不懷疑,對自己的善根,自己所造的罪業,也很難相信這一句佛號能化解。這是不知道這一句佛號的殊勝功德,不知道。佛號人人都會念,佛號所具無比的殊勝功德很少人知道。為什麼?知道,他就真念了。像古德所說的,「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」,為什麼?念一聲佛的時候,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我們過去無量劫又無量劫,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在長時間裡面講一點點。所以一定要抓緊時間消業障,哪有工夫閒聊?還有雜心閒話,就是不認識、不知道名號功德殊勝;知道名號功德殊勝,那分秒必爭。如果要給你說,你念一句佛號有一億美金,你看看你念不念?肯定一天念到晚,你不會中斷。為什麼?你知道它好處。現在告訴你,這一句名號比那個一億美金還要可貴,一億美金不能消業障,這個能消業障、能成佛,不能比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:

  彼處華胎。猶如園苑宮殿之想。何以故。彼中清淨。無諸穢惡。】

  這就是蓮花化生,花沒開,在蓮花裡面。蓮花裡頭的受用不可思議,比皇宮還要殊勝。蓮花裡頭沒有染污、沒有惡行、沒有惡業,甚至於在蓮花裡面的人不會生起惡念。這個解裡頭,法跟喻合起來看,這很清楚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:

  然於五百歲中。不見三寶。不得供養奉事諸佛。遠離一切殊勝善根。以此為苦。不生欣樂。】

  這些往生邊地的人,他苦在哪裡?他物質生活沒有苦,精神生活也沒有苦,就是見不到三寶,聽不到佛法,『以此為苦』。見三寶、聞佛法,這樁事情重要。回過頭來看看我們,不說社會一般大眾,說學佛的人、念佛的人,沒有把見三寶、聞佛法當作自己第一樁大事,沒有。有空閒的時候去拜拜佛、去聽聽講經,有事情的時候就不去了,這哪個重要?這就迷了,說不定你在這一次聽法的時候會大徹大悟,那你這個機會錯過了。這些修行,真修行人、菩薩不然,他們什麼事情最重要?見佛聞法最重要。在這個世間雖然見不到真佛,他立的有佛的形像,對於佛像恭敬圍繞,如同見佛;展開經卷如同聽法,真誠恭敬,決定得利益。我們從這裡可以能夠證實,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讀久了什麼妄想都沒有,自然開悟,心有體會。這個時候法喜充滿,覺悟了,明白了。如果見佛聞法不重要,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四十九年講經教學不間斷?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十方諸佛剎土講經教學不中斷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教學也不中斷。

  佛住的是實報莊嚴土,身是法性身,不是我們肉身,我們的身是阿賴耶的相分,就是物質現象;我們的心,就是念頭,是阿賴耶的見分。見、相都離不開波動現象,波動現象叫生滅法,生滅法就叫做有為法。《金剛經》上佛說得很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不是真的,是幻相,我們看走了眼,誤以為是真的,其實它不可得。我們得了解這事實真相,要認識它,我們可以受用它,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就對了。放在心上,我們的心就被染污了。善惡都不放在心上,善惡都是染。惡的念頭、惡的行為是三惡道,善的念頭、善的行為是三善道,出不了六道輪迴,所以統統要放下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,「合得脫」。

  若此眾生。識其罪本。】

  這句話很重要,一定要認知這個罪的根本是什麼?罪的根本是懷疑,懷疑的根本是無知,就是迷惑。因為迷惑你就造業,因為造業你就受苦,惑業苦是輪迴的原理,六道輪迴是它的現象,它的根本原理就是惑業苦。你真正認識了:

  深自悔責。】

  自己慚愧、後悔,你才能懺悔業障。

  求離彼處。】

  這個處所就是六道輪迴,向外再擴張就是十法界,六道、十法界苦。

  往昔世中。過失盡已。然後乃出。】

  所以墮地獄是麻煩事情,墮到地獄,要把你一生的罪業消盡,你才能出地獄。出地獄好事情,罪業是消盡了,但是怎麼樣?習氣在。這個時候又回到人間來,地獄出來了,多半又回到人間來。回到人間來,帶著地獄那些習氣,他又迷惑、又造業,在人間短短幾十年,死了之後又回地獄去了。所以地獄裡頭的鬼卒看到你很奇怪,你怎麼出去了,怎麼一會兒就又回來了?《地藏經》上給我們講的。他會又回來,全是地獄的習氣,習氣很可怕,罪業不消盡出不來,出來的時候,麻煩就是習氣。這就是宿世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如果宿世有善根福德因緣,你從地獄出來就遇到善知識,跟著善知識學習。這個學習,要淘汰自己的不良的習氣。不良的習氣是什麼?自私自利,這個習氣很濃,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,這習氣。與外面境界一接觸,把你的習氣引發出來,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。

  中國古人的教學,所以中國人真是了不起,有大智慧,小孩到你家裡來投生,就知道要怎樣防止他那些惡習氣。教育是長善救失,如何讓他的善根增長,習氣把它控制住、把它消滅掉。消滅掉是非常困難,實在講控制就不錯了。真正消滅掉,等覺菩薩,等覺菩薩把習氣真消滅乾淨,他就成佛了,這妙覺如來,回歸常寂光了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習氣可怕。

  我們怎樣把這個習氣能伏住?絕大多數的人聽經聞法有用。所以世尊講經四十九年,就是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習氣控制住,沒有斷滅,但是可以讓它不發作,不起作用。真正要保證你不再搞輪迴,不再受這個罪,說老實話,八萬四千法門雖然是平等,都有這個效果,我們根性不行。我們確實不是上上根人、不是上根人,充其量中根就不得了了。而我們自己想一想,很冷靜在思惟、觀察,我是個下根人,中根都談不上。唯一能控制的,天天不離佛,離佛就保不住了。天天不離佛,現在佛不在世,佛的經教在世,我天天不離經教,就行。所以我的老師,我跟他十年,後面五年,他說我給你介紹個老師。我說哪一位?他說,印光大師。印光大師往生了,《文鈔》在。老師當時把《文鈔》上下兩集四冊給了我,叫我常常讀誦,依教奉行,你就是印光法師的弟子。真讀、真聽話、真幹,你這一生不會走錯路,這是個真正明眼人。

  我也用這個方法勸人。現在大師的《全集》出版了,我們知道《文鈔》還有第三集。還有人依照《文鈔》在裡面選擇,重新整理編成《嘉言錄》、《菁華錄》,這個編得好。《菁華錄》的分量少,所以我勸年輕人《菁華錄》要背。你們大家不是學古文嗎?印祖的文章寫得好,就用這個做文言文的讀本。去背《菁華錄》,背的遍數愈多愈好,背得滾瓜爛熟,真正是印祖的學生。社會大眾不承認,佛菩薩承認,祖師大德承認。我們學的還是要會集本,印光大師沒看到這個本子,看到這個本子,一定像蕅益大師一樣讚歎而且流通,非常稀有難得。

  『識其罪本』乃至『然後乃出』,這個合前面經文上所說的『輪王歡喜,方得解脫』。「《淨影疏》云:明胎生者,無餘苦事」,他沒有別的苦處,只有「五百歲不見三寶,不得修善,用此為苦。以此苦故,雖樂不樂」。他不見佛、不聞法,再好的物質環境的供養他還是不快樂。又義寂法師說,「但望勝樂,劣樂為苦」,看到人家花開了,見到阿彌陀佛,親近彌陀,看到這個快樂,自己還不行,這就為苦了。「如欣上者,厭下劣定為粗苦」,往上看,這上下一比較,苦樂的念頭就生出來了。

  「粗苦」,參考資料裡頭,從《佛學大辭典》裡頭節錄下來的。說「下地麤苦障」這一條:「(術語)外道於三界九地離下地而生上地時」。三界九地,像我們上樓房一樣,九層樓,我們從第一層上到第二層,看到第二層好,下一層就厭惡它,再上到第三層,看到第二層也不行。我們往上看,上面是諸佛、大菩薩,往下看是四聖法界,再往下看是六道輪迴,欣厭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。「觀下地麤苦障」,粗是所有一切環境物質比不上上地。不說別的,在我們這個地方,我們跟四王天比,四王天裡面的物質就有珍寶,我們這個世間沒有。再提升,忉利天,更殊勝,很多宗教的天堂都在忉利天。那個地方不是永生,他壽命長,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,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,壽一千歲,你看他壽命多長。孔老夫子生到忉利天,距離我們現在二千五百年,但是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;換句話說,在忉利天大概還不到一個月,一個月三千年,在忉利天還不到一個月,剛剛來不久。你就曉得福報大!從那個地方看我們這個地球,太苦了,這怎麼能住?這個就是從上地往下地,到極樂世界去看,那就更不堪設想了。

  所以,極樂世界的人看我們這個世界,人真的是可憐憫者,怎麼會墮落到這個地方來?我們了解事實真相,慚愧心才能生得起來,在這個裡頭還有什麼貪瞋痴慢的?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那才真正體會到,我們那種傲慢的習氣是極大的罪業。所以「上地靜妙離,以斷下地之煩惱,是名六行觀。觀下地為麤、為苦、為障」,障礙人明心見性,障礙我們清淨平等覺。往上看,上面清淨,上面微妙,上面是離,離開苦,離苦得樂,願意去。佛今天興大慈悲心,為我們演說《無量壽經》,讓我們觀,這是上上地,這個裡面的清淨、快樂、莊嚴。莊嚴是物質環境,物質環境不但莊嚴,最殊勝的,這些物質全都說法。眾鳥說法,樹木花草說法,七寶池裡面水說法,水流的聲音說法,風吹樹葉的聲音說法,無處不說法,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。換句話說,在極樂世界你就永遠不會離佛,不會不聞法,無論到什麼地方,都在阿彌陀佛懷抱之中,沒離開,這才叫極樂!

  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能不去嗎?我相信什麼樣的東西都攔不住你,你非去不可。這些地方七情五欲,你一看,跟極樂世界,這太粗了、太惡了,你自然不喜歡去沾惹它,這還得了!所以,愈清楚對於佛愈感恩,不是佛我們怎麼會知道?知恩才曉得報恩。什麼是真報恩?念佛往生淨土是真報恩,親近阿彌陀佛,這是報佛恩。

  「又義寂師云:但望勝樂,劣樂為苦」。苦樂有個比較,看到忉利天的樂,回頭再看四王天,就不行了,比不上;忉利天往上面看夜摩天的樂,忉利天人比不上。叫我們向上看,上面殊勝,下面就比不上上面了。「如欣上者,厭下劣定為粗苦等」,下面跟上面一比,它就粗,它就苦。「雖名為苦,非苦受也」,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所受苦,它沒有。「又望西《無量壽經鈔》曰」,他設了個問答,「問:生邊地為是疑心果,為是修善果」,生到邊地,是疑心的果報,還是修善的果報?「答」,答得很好,「正是修善果,非疑心果。但由疑心所間雜故」,他修善裡頭有疑心,夾雜著疑心在裡頭,「令所得果,不得純淨」,這說得好。所以念佛人,念佛的三個條件,第一個不懷疑,第二個不夾雜,第三個不間斷,真念佛人。

  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頭說得好,「憶佛念佛」,憶是心裡頭想佛,時時刻刻想佛,不能把佛忘掉。老子所謂的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」,我們憶佛就是道,成佛之道。對於阿彌陀佛念念不忘,心住在道上,心有佛,口念佛,身行佛,行佛之行。阿彌陀佛的行,這部經上所說的,佛的存心,念念不捨法界虛空界裡面的苦難眾生,這是佛心。參訪、考察一切諸佛剎土,結得大願,這個結就是會集。捨人之短,取人之長,總結成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就是極樂世界建國的綱領,最高指導原則。願願都兌現了,這是佛行。

  佛行裡面無比殊勝就是接引眾生。十方世界眾生只要真正發心,你相信有極樂世界、有阿彌陀佛,你真正相信,真正發心想去,他一定來接引你。什麼時候來接引?你到這個世間來,業報來的,我們是業報身,壽命都有一定的。不但壽命是一定,一生所遭遇的也是一定的,正所謂「一生皆是命,半點不由人」。雖然真相如是,佛法不是宿命論,佛法知道命運從哪裡來的,過去生中所造的,自作自受。既然是自己造的,換句話說,就自己可以改。雲谷禪師教袁了凡的原理就在此地,告訴他,命運是你過去造的,那你現在可以造,現在你的造作超過你的命運,就把命運改掉了。所以教他斷惡修善,他真幹。先是一個人幹,最後家裡人相信了,全家人幹。效果太快了,不到半年效果就很顯著,一年,那就效果太清楚了,信心十足,一輩子不捨離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。他求佛,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。這就是學了佛之後,最重要的是改命運,佛學了,命運沒改,你白學了。怎麼改?真幹。所以古人講的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這六個字重要!這六個字能做到,沒有不改命運的。

  我給同學們說過,我的命運全改了。我對老師感恩戴德,不是老師指導,怎麼會知道?根本不可能。老師指路,老師給我選擇,選擇道路,我們依教奉行,看到感應,快樂無比。無論是順境、逆境都快樂,知道什麼?順境跟逆境全都是消業障,順境是消福報,逆境是消罪孽,都是好事。你要不懂,順境、逆境都造業,順境怎麼?起貪心,貪無止境,不得了;逆境,怨恨。所以你不懂的話,你就會造業,你懂得的話,快樂無比,才真正體會到佛法不可思議。望西師在此地提醒我們,由疑心所間雜,得果不純淨。我們今天應該把疑心放下,決定不懷疑。

  『若此眾生』,就是這段經文,「正勸斷疑知罪,懺悔求出」。「罪本,《魏譯》作本罪」。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本罪者,疑惑罪也」。因為它是疑惑,往往我們都疏忽了,不知道它的嚴重性。望西師說,「疑佛五智,謂之本罪,非十惡業等」,這個地方的本罪是講疑,懷疑佛的智慧。懷疑佛的智慧是懷疑自性,我們老祖宗說本性本善,五種智是本善,這個對自性懷疑。

  『深自悔責』,義寂法師說,「言悔責者,此省察心」,省察就是覺悟了,「名為悔耳」,為什麼?後悔。「責」是自己責備自己,不是別人責備你,責備我們自己為什麼會迷惑顛倒。自性裡面所具的功德不可思議,佛也不給你說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,也就說了一句話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具足什麼?什麼都具足,一樣都不缺。佛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給我們說了四個字,智慧德相,把一切歸納在智慧德相這三樣,這就是具足,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。《華嚴經》說得詳細一些,能大師只說了一句,本自具足,具足這些東西。換句話說,你跟如來去比,一樣也不缺,如來所具有的你統統都有,你跟他沒有兩樣。

  為什麼今天他有,我們沒有了?我們迷了,不是沒有,因為迷,不起作用。我們把這些迷惑放下,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統統都起作用,智慧起作用,能力起作用;你有大力、大德、大能,你什麼都能,沒有你不能的。後面那個是相好,相好,像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無量莊嚴。心現的,心裡沒有怎麼現得出來?可見得心現出來的,就是全都是有的、都是具足的,而且還變化無窮,像萬花筒一樣變化無窮,這真正得大自在。能接引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離一切苦,六道輪迴苦、十法界苦、實報土苦。實報土苦什麼?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乾淨,那就是他的苦。統統斷盡了,樂了,回歸常寂光,這是真正的大般涅槃,真正的大樂。

  所以今天我們不知道後悔、不知道自責,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。事實真相真難了解,迷破了,覺悟了,才了解。我們哪一天才破迷開悟?得想想不太可能。那怎麼辦?有一個方法,依靠經典,我們依靠印光老法師,就這兩個就夠了。印光大師是《文鈔》,依靠阿彌陀佛就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這兩樣東西,就能幫助我們圓圓滿滿往生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不墮疑城。

  望西又說,「五百年終」,在那裡住了五百年,「宿障微薄」,障礙在那邊慢慢的轉薄了,「識其本罪」,慢慢明白了,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就是識其罪本。這個很重要,我們今天不知道自己過失。我們看到很多年輕、有為法門龍象,結果怎麼樣?護法喜歡他、供養他,把他的煩惱習氣全供養出來了。把他的貪痴瞋慢搞出來,名聞利養搞出來,搞出來到最後不可收拾。說得天花亂墜,著作等身,這都我們親見過的,死了以後墮地獄。我們看到這個例子,看得驚心動魄。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住在樹下,不去建個道場?有道理,就怕我們的根不深,沒有辦法控制煩惱習氣;苦行好,你能保持得住。看到世尊慈悲,名聞利養決定沾不得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,科學技術發達,有福報的人很多。我也有個緣,我跟諸位說過,我受了戒之後,台灣有個居士有一棟別墅要送給我。我去看了,我很喜歡那個地方。他那個別墅是戰爭的時候,美國人轟炸,所以他在這個山上郊區建了個別墅,裡面有很深的防空洞,它是避難的。戰爭結束之後,他是做生意的人,根本那個地方沒有人住,就送給我。我看了真是個修行很好的地方,很清淨。李老師把我教訓一頓,我明白了,決定不是好事情。而且初學,根沒有紮穩,真的,不能離開老師。老師那個時候對於我要求是五年,五年不離開他。五年到了之後,我跟老師講我再續五年,老師聽了笑笑。我跟他十年。

  十年,我住的地方很多人去過,在慈光圖書館。我住的房子多大?台灣人講三個榻榻米。一個榻榻米是六個平方米,是吧?六個平方米,三六十八個平方米。實際上我只用兩個,另外一個榻榻米上,他們放折疊椅子,堆滿了,我都不能用它,我只用兩個。一個桌子大概有這麼大,就一張床鋪就滿了,就這麼大地方。我在慈光圖書館,那時候剛剛到台灣來,難民。高級軍官住的房子是什麼?上面蓋的竹子,牆也是竹子編的,塗一點水泥,外面,實際上是竹子,屋頂也是竹子蓋的。但那個很好,不怕地震,搖搖晃晃不會倒。軍隊營房也是很簡陋的,過那種生活,真的是苦行僧的生活。

  那個時候到台灣,大家都沒有想到會在台灣久居,都認為二、三年可以反攻,可以打回去。沒有想到一住進去之後,再不能回去了。我那個時候雖然年輕,我都看得很清楚,不敢說;說了,說我又妖言惑眾。我已經了解,回不去了,就地生根。我勸一些朋友們,他們不相信,後來真後悔了。因為那個時候就地生根,就買土地錢很便宜,好像地一坪一、二塊錢。買土地以後不都發財了?沒有買,到以後土地漲出來的時候,想買沒有錢了。我們中國古人說,有土則有財,地是恆產,到哪個地方買地是正確的。你看我在澳洲這個十年,我在澳洲買的土地合中國的畝一萬多畝,在澳洲是大地主。不過澳洲,擁有土地比我多的人很多,農民,農民土地都是幾千個英畝。我們合英畝才一千幾百畝,不到兩千畝。

  依悔責,障礙就除盡了,所以一懺悔,業障就消除了。「即到阿彌陀佛所」,這就花開見佛,這就有了品位。品位是自然的,不是佛授予的,不是的,自自然然的。「又曇鸞師《略論》云:識其本罪,深自悔責,求離彼處,即得如意」,這個彼處就是花胎,蓮花,「還同三輩生者,當是五百年末,方識罪悔耳」。也就是住在蓮花裡頭這一段時期,他慢慢的覺悟了、明白了,後悔錯誤了。這個前面經文上都有說,為什麼有疑?他聞經太少。他如果多聽經,這個問題解決了。所以,常常讀誦、常常聽經不會有這個問題;雖念佛,聽經少,讀經少,才會有這個懷疑。

  下面,這句話是念老說的,「曇鸞、望西皆謂悔罪得出在五百年末」,他們都是這個說法。但是《嘉祥疏》裡頭有異說,異是什麼?跟他們講的不一樣。「疏曰:深自悔責,明不必一種」,什麼時候你後悔、你懺悔,什麼時候就離開了。「不悔必滿五百歲」,你不認錯、不懺悔,那就一定是要滿五百歲,才能夠花開見佛。「以上二說亦不相違」,也不違背。「五百歲末方識罪懺悔,乃邊地人中之多數」,這五百年是多數人。「不待五百年」,就是不到五百年,「懺罪得出,乃其中之上根也」,比較少數,是往生邊地根性比較利的。『過失盡已』,「謂過去疑惑之過失,已懺除淨盡,然後方得出離疑城,見佛聞法。故知不論五百年中,或是其末,總須宿過全消,方得解脫」。這一句是真的,過去這些疑惑,無論是懷疑佛的智慧,或者是懷疑自己的善根,必須統統斷掉,不再懷疑了,就是花開見佛。帶著這個疑情,花不開。

  所以修淨土,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,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大勢至菩薩說的。都攝六根是回頭,就是大乘教世尊常說的制心一處,都攝六根就是制心一處。我眼不緣外面境界,不攀緣了,耳不攀緣音聲,六根不向外,不受外頭境界影響,我回來了。回來,我的眼回來看自己,看自己的自性;耳不聽外面的,回過頭來,反聞聞自性,觀音、勢至全是用這個方法。這個方法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你六根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干擾,不會受外面境界的誘惑,你能做得了主宰,如如不動。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如如不動,不起心不動念,這叫「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」。外面不要被色影響,耳不要被音聲影響,這是定功,都攝六根。淨念相繼,淨念,不懷疑、不夾雜就是淨念;懷疑、夾雜心不清淨,要用清淨心念佛。

  現在知識分子麻煩,就是心不清淨,他妄念太多,妄想太多,想東想西,心都是往外跑,他收不住。所以他念佛功夫不得力,就是他心不能定,淨念他做不到。那相繼就有問題了,不能相繼他就常常斷掉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祕訣,往後祖師大德所說種種念佛的方法,都不會超過他的原則。大勢至菩薩這句話是總綱領、總原則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你六根攝不住,所以你妄念多,也就是你沒放下。眼要把色放下,耳要把聲放下,鼻把嗅放下,舌把味放下,統統都放下就沒事了。你不放下,你受它干擾,它會障礙你,它會引起你的貪瞋痴慢,叫五毒,貪瞋痴慢疑五毒,它會被勾引起來。這個東西引起來之後,你一定就做殺盜淫妄,你什麼都幹了,那個時候所造的,地獄業。所以末後這一句我們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,「故知不論五百年中,或是其末,總須宿過全消,方得解脫」,這是念佛人不能不知道的。

  底下一句,『即得往詣無量壽所』。《嘉祥疏》說,「即得者,不隔時義」,這就是說明,業障一消,這人一懺悔,業障消了,佛就現前,自然就到達,不隔時義。「謂才出蓮胎,立即見佛聞法,不再經歷時刻」,這是講快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也體會到自性功德不可思議。『久久亦當開解歡喜』,這一句經文的意思,「蓋以其人生前智慧不明,知經復少」,這個兩句話我們注意到的,所以經不能不讀。知經復少,裡頭兩個意思,一個是廣學多聞,另外一個意思,一門深入,你不夠深也叫少。讀書千遍,你才念了二、三百遍,這少,千遍才算是多。少,不但你不能開悟,你定還沒有得到,法喜還沒有嘗到。我們的根性,我們走哪個路子?我們要走一門深入,這是我勸淨宗同學。通常我告訴大家的,就這一部註解。今天得到這個信息很好,要印到單張,放在網路上,告訴大家,蕅益大師贊成會集,他自己還流通會集本。這個人很慈悲,勸導這些反對會集本的人,不要再反對了;如果再反對,這個行為是謗佛、謗法,果報不堪設想。智慧不明,知經復少,才有這個過失。

  我們這一部經,一生專讀這部經,一經通,一切經通。尤其是這個註解,這個註解是會集八十三種經論、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解、註疏,會集成這個註解。這個註解也就是廣學多聞,而且全都是講的淨土,足以增長我們的信心,斷絕我們的疑惑。所以這個經跟註具足無量功德。非常可惜,就是這個本子印光大師沒有見到,他要見到,一定會讚歎。印光大師不是說不能會集,是會集有問題,沒有做到盡善盡美。這個本子會集得弊病沒有了,古人會集本裡發生的事情,這裡面統統都改正過來,所以非常難得。

  「今雖親見彌陀,耳聆佛訓。但以心垢未除,情見猶存,故須多聞薰習,增長智慧,始能信解佛語,故云久久亦當開解歡喜」。這是久久亦當開解歡喜的意思。這都是習氣,這個習氣在極樂世界產生障礙。現在因為懺悔,這一懺悔的功德,立刻就見佛,就見佛聞法。但是還是要有相當時間,真的明白了;不經過相當長的時間,他的習氣斷不掉。你看,這個地方斷習氣有方法,這是情,情執,有方法,多聽經就有辦法。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辦法斷,聽經不行,聽經增長知見,你還在分別執著。所以那個沒有辦法,叫無功用道。那是什麼?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個習氣難斷。這些習氣都是見思煩惱、塵沙煩惱,這有辦法,所以一定要多聞。這是說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不多聞,學這一部集註也就是多聞。黃念老我們得感激他,給我們蒐集這麼多的資料,一百九十三種註疏,這稱得上廣學多聞。增長智慧,始能信解佛語。他所引的這些資料,我們有些時候還要去查原書,對他所引的更清楚、更明白,這是指引我們去找哪些參考資料。如果我們不懷疑就不需要了,有懷疑,一定把它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如果是講,要講清楚、講明白,就得查這些資料。不是講解,自己修行,用不著,不去找這個麻煩。我們相信就行了,不懷疑就行,功德就能夠圓滿。

  『開解』,「心開得解」。『歡喜』,「聞法契會,自然歡喜」。『亦得遍供』者,就是曇鸞師說「即得如意,還同三輩生者,具諸神通,遍供諸佛,於諸功德,隨意修習,具如彌陀本願」,就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樣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