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,第一千零三頁倒數第四行,從科題看起,「天樂不鼓自鳴」。請看經文:
【鐘磬琴瑟。箜篌樂器。不鼓自然皆作五音。】
這是空中有音樂,用現在的話,交響樂,交響樂演奏的音聲,從空中來的。這些樂器,這個經最早時候是在漢朝翻譯的,所以這個裡頭有『箜篌』,這是很古老的樂器。跟琵琶差不多,是用手撥彈的,是用手彈的。它有兩種,一種是橫的,像古箏那樣方式的,擺平的,一種是抱在身上的,豎的,兩種。現在這個樂器很少見了。「鐘磬、琴瑟、箜篌等等」,舉幾個例子,等等,這些樂器不需要人去彈奏,「自然發聲」。『皆作五音』,這就是現在講的交響曲,很多樂器在一起演奏,這音聲就特別之美。我們看到今天還有這種演奏的場所,我在麗江看到的,雲南麗江。那個地方有個樂隊,全是老人,大概都是七十歲以上到八、九十歲的,這些人演奏古樂,古代的樂曲。非常之美,很值得去觀賞,到雲南去,這個機會不要錯過。這是空中的音樂。
下面這一段,「十方諸天供養」。我們看經文:
【諸佛國中。諸天人民。各持花香。來於虛空。散作供養。】
這是散花,念老在解裡面說,「十方天人來散花香,皆表殊勝快樂之象」。這極樂世界,這種快樂是沒有中斷的,而且變化非常之多,真正不可思議。這一段的註解意思很深,請看集註的。「經中詳談見佛、見光、見土」,見佛是見到阿彌陀佛。見光,正報,佛放光,菩薩也有光;依報,宮殿有光,放光,花草樹木都放光,大地也放光,光明世界。西方極樂世界的光不從日月而來,那個地方沒有日月燈火,全是性德所放的光明。見土,這是見到極樂世界,依報瑞相,見佛是見正報的瑞相。
「或以此有著相之失」,有些學佛人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示現,這不是著了相嗎?著相是不究竟的。禪不著相,性宗也不著相,極樂世界怎麼全著相了?下面解釋得好,「惜彼未知淨宗之妙」,說這些話的人,動這些念頭的人,他著了相,極樂世界人並沒著相。淨宗之妙,「端在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」,這八個字好。道是什麼?道是自性。真就是實相,一切諸法的實相。性在哪裡?性在相裡頭,相是性變現的。古人有比喻說,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金在哪裡?金在金器當中,離了金器到哪裡去找金?我們首飾諸位常看到,金項鍊、金的瓔珞、金手鐲、金戒指,這大家常見的,那都是黃金做的。金在哪裡?戒指是的,鐲子也是的,首飾也是的,拿個金幣也是的,金條也是的,金磚也是的,都是金,那都是相。相就是性,性就是相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。那著相這個問題,著相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,說明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。放下,當相即道。這個金比喻容易了解。
而實際上,大乘經上佛常說,一切法不離自性,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,這心是真心。其實妄心也講得通,在六道裡頭,真心、妄心清清楚楚,但是一般人無法分辨,它真妄融合在一起。真能生能現,妄能變,離了真心,妄也沒有了,妄是依真而起的。所以有真它才有妄,真妄永遠融合在一起。真的那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,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。我們想想古人這個比喻,就是用金跟器來做比喻,細心從這個裡面去體會,能得到一點信息。
凡夫迷失了自性,真妄不能辨別了,往往把妄當作真,真的呢?真的完全忘掉了,完全不知道,把妄的當作真,這就錯了。這就變現出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頭包括六道輪迴,下面的六法界就是六道,上面還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一般稱作四聖法界,叫四聖六凡。六道是凡夫,凡夫迷,四聖覺了,雖覺,不圓滿,迷於三大類的煩惱。聲聞、緣覺,見思煩惱斷了,他超越六道輪迴。由此可知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,輪迴怎麼來的?見思煩惱變現的。所以見思煩惱斷了,輪迴就沒有了。什麼是見煩惱?什麼是思煩惱?見煩惱是我們看錯了,我們把真相完全看錯了。第一個是講根本,根本錯在哪裡?錯在我們把這個身當作自己,這叫身見,這是錯誤的根源。讀過《金剛經》的人知道,《金剛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,這是正確見解。後半部講得更深,不但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念頭也不是真的。所以後半部講,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,見破掉了。那個見是什麼?是無明煩惱。這兩種煩惱都斷了,這成佛了。
阿羅漢只斷前面一種煩惱,思惑未斷,見惑斷了,思惑沒斷。見思煩惱統統都斷了,這才出得了六道輪迴。他還有塵沙煩惱,還有無明煩惱,那在四聖法界裡斷,六道裡頭只要斷這兩種。見惑斷了,小乘證須陀洹果,初果,那是阿羅漢,阿羅漢分四個等級,這是初級的。見惑斷掉了,證四果,我們通常講阿羅漢,那是四果,這個出六道輪迴了。證到初果,沒出輪迴,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。他人間壽命盡了生天,天壽命盡了又到人間來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證阿羅漢果,超越六道輪迴,到四聖法界去了。
見惑頭一個身,你看我們都以為身是自己,起心動念都沒有離開身,都是替這個身在著想。誰知道這是錯誤?佛知道。佛怎麼知道?佛知道身根本不存在。佛知道,現代的量子力學家知道了,德國普朗克博士一生專門研究物質,物質到底是什麼?他這一生沒有白過,把這個謎底揭穿了。揭穿了,做報告,他說根據他的研究,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。身是物質,這世界上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物質是假的,把《金剛經》上這四句話證明了。他知道物質是什麼,這是他看到的,是在顯微鏡上面看到的。物質從哪裡來的?從念頭來的。他們把物質分析,分到最小的微中子,黃念祖老居士在這個註解裡頭有,引用這一段。這一段是後來他自己補進去的,最初的本子裡頭沒有這段,以後補進去了。所以,我們讀這個註解的時候,也看到科學這一段報告。
科學發現最小的物質現象微中子,微中子有多大?科學家告訴我們,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,它的體積等於一個電子。繞著原子核旋轉的電子,我們肉眼看不見,一百億個微中子。也就是說明,微中子多大?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。但是它確實是物質,在顯微鏡底下被發現了,這麼小的東西。科學家再把它擊破,看看擊破之後產生什麼現象,他把它打破,打破之後就沒有了,物質就沒有了。沒有了看到什麼?看到是念頭波動的現象。這才恍然大悟,物質從哪來的?物質從念頭來的,這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。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,佛跟我們講宇宙真相,宇宙萬有的真相,那都是阿賴耶變的。
阿賴耶的三細相,今天科學家發現了,阿賴耶的業相,科學家稱為能量;阿賴耶的轉相,科學家叫它做信息,就是念頭、意念;阿賴耶的境界相,科學家叫物質。名詞不一樣,確實說的是一樁事情。這在大乘經裡頭也是宇宙的奧祕,甚深法藏,大乘經上雖然常講,沒人知道。所以這些事情我們看註解都看不清楚,當然也就講不清楚,含糊籠統。今天我們看到科學報告,我們就很清楚了,阿賴耶的三細相。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三細相從哪裡來科學家不知道,還是個謎。可是佛講得很清楚,它從哪裡來?從無明不覺生三細。「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,宇宙出現了,萬物出現了。宇宙萬物的根是阿賴耶的三細相,這個東西被找出來了。
在佛經上佛說,三細相什麼程度才能夠證得,就是證明?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,八地上面,九地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,妙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如來的果位。稱如來、稱佛,只要見性都可以稱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證得的是平等的,全都是把無明放下,也就是說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這個境界是平等的。平等,為什麼還說它四十一個階級,分作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,我們根據前面的現象,就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。這種現象,中國古大德知道,連《三字經》上都講到,小朋友會念,這太深了。《三字經》上兩句話說,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,所以我們講性,有本性、有習性。本性是真如、是真心、是自性,習性就是阿賴耶,我們稱習性也叫習氣,這個東西不好斷。
我們看斷證這個功夫,你看小乘須陀洹,八十八品見惑斷了,見惑斷了,見惑的習氣還有。什麼時候斷習氣?證到二果的時候習氣斷了,須陀洹把習氣斷盡了,他就證二果。二果開始要斷思煩惱,斷思煩惱難!見煩惱容易斷,思煩惱難斷,古人有個比喻說,藕斷絲連。好像藕把它折斷了,絲連著,藕斷絲連,很麻煩,很不好斷。所以八十一品思惑,你看從二果開始斷起,到第四果才真斷掉了。雖然斷掉,習氣沒斷,思煩惱習氣沒斷。可是思煩惱斷掉之後,阿羅漢升級了,升到辟支佛。所以辟支佛是思惑習氣斷掉了,在這個果位上。他在這個果位要斷什麼?要斷塵沙煩惱。塵沙煩惱斷掉,他就升級,他不是辟支佛了,他是菩薩。菩薩有塵沙的習氣,塵沙習氣斷乾淨,他就成佛了,十法界裡面的佛,天台大師說,相似即佛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我們知道,他的功夫是塵沙煩惱,包括塵沙煩惱的習氣,統統斷乾淨了,很像佛。他修什麼?也就是他斷什麼?他要斷無明煩惱,無明是起心動念。怎麼斷法?不起心不動念,就斷了。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這就見性了。起心動念就落在阿賴耶裡頭,阿賴耶裡面習氣種子,他就落在那裡去了;不起心不動念,他就超越了。這個超越,相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,八識就變成四智,八識沒有了。這是真的成佛了,真正成佛。
所以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是真佛,不是假佛。他們所證得的是正等正覺,不能叫無上,為什麼?習氣沒斷。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?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。習氣要斷了,實報土不見了,假的。普朗克的話是正確的,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物質全是假的。但是實報土裡面跟十法界完全不一樣,為什麼?十法界是識變的。實報土叫一真法界,它沒有八識,沒有五十一心所,它不會變,所以它是自性現的。但是自性這個緣,是要無明的習氣才會現這個相,這個相無比的殊勝莊嚴,叫法性身,正報;叫法性土,依報。換句話說,依正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這裡頭不摻雜阿賴耶,它沒有。天台大師稱他們為分證即佛,六即佛的分證,就是他還沒有到達圓滿。這個沒有圓滿,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乾淨。
無始無明習氣有沒有方法斷?沒有方法。你說想個方法去斷它,你就墮落了,你又起心動念了。怎麼辦?隨它去,根本就不理它,時間長了自然就沒有了,這叫無功用道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行,叫無功用道。這些人每天依舊聽經,聽佛講經,依舊到處供佛、聞法,教化眾生,不亦樂乎。他們的神通、道力、智慧、德能、相好跟佛沒有兩樣,佛所有的他們都有。就是一樣不能跟佛比,佛沒有無始無明習氣,他還帶著一點習氣,除了一點習氣之外,確實沒有分別。所以他們得大自在,自行化他不亦樂乎,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。自然沒有了,他就升級了,升到妙覺如來。怎麼知道升妙覺?實報土不見了,習氣一斷,實報土就沒有了,實報土原來是習氣變現的。實報土不見了,什麼東西出現?常寂光出現了,這才真正究竟大圓滿,融入常寂光。淨土裡面講四土,最高的常寂光,常寂光是自性;換句話說,他回歸自性了。
這個很不好懂,我們不得已用燈光來做比喻。如果有個大講堂,這個大講堂裡面有一千支燈光,有一千盞燈,每一盞燈都有個按鈕。自性是什麼?自性是光,我們把按鈕按下去,燈亮了,放光了。所有的燈都打開,這個燈打開之後,永遠不會熄的,這叫常寂光。這是什麼?這就是自性,這就是圓圓滿滿的明心見性,不帶無明習氣。我們看還有幾盞沒亮的,沒亮是沒見性,代表什麼?代表十法界裡面眾生,十法界的佛也沒有見性。還有看這個燈光很弱,不是很明亮,那就是他帶的習氣很多、很重。習氣愈薄它就愈明亮,習氣完全沒有了,他的光是圓滿的。古人用月亮做比喻,十五的月亮,滿月,表示一點習氣都沒有;十四,還有一點點;十三,又多一點點,用這個做比喻。但是它是真的月光,不是假的。真月光什麼?他是真佛,他不是假佛,跟十法界的佛完全不一樣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一分光都沒有露,那是什麼?那是初一的月亮,完全沒有光明。
所以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個大殿上的燈有沒有我們?有。我現在是凡夫,迷得太深了,妄想分別執著全有;換句話說,你是漆黑一團,迷了。但是在不在講堂裡?在。常寂光是諸佛如來,光跟光融起來了,分不開是自、是他。有沒有自他?有。性上沒有自他,相上有自他,理上沒有自他,事上有自他,但是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換句話說,這一支沒有打開的燈,它也在這個光中,沒有離開光明。等到它亮了,亮也是慢慢從小光,漸漸光就足了,他還是沒有離開常寂光,常寂光是本體。常寂光是中國老祖宗講的本善,本性本善,習性不善,習性是阿賴耶,本性是常寂光。於是我們這才搞清楚,我們每一個眾生都在常寂光中,在諸佛的常寂光中。諸佛也在我們自己常寂光中,不是沒有,真有,只是有障礙,暫時不現。雖然不現,我們自己常寂光跟一切諸佛常寂光是一不是二。這要很冷靜去思惟、去觀察,你才能懂這個意思。
這裡頭教我們什麼?教我們一切法是清淨的,一切法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。在一切眾生,或者一切佛菩薩那裡,沒有自卑感,也沒有驕慢,為什麼?平等。極樂世界它的殊勝,是在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斷乾淨,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,就讓我們生活在常寂光當中。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,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作阿惟越致菩薩。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比十法界的佛高一等,這是淨宗不思議之處。所以,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太難得了。
我在這裡寫了幾句話,「萬法全體是寂光,無時無處而不融,不一不異」。我們自己跟一切萬法、跟諸佛如來、跟六道眾生、跟地獄、餓鬼、跟蜎飛蠕動,真的是不一不異,圓融一體。萬物就是我的法身,萬佛本是一體。《華嚴經》上說,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這裡頭著重在三世,三世裡頭有未來佛,所有眾生都是未來佛。我們從這個境界裡頭去培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。你不知道,以為我比別人高,人家不如我,這就完了,別人沒吃虧,自己吃虧了。修行,這世間真正做學問的人,最怕的就是這一點,這個習氣、毛病與生俱來的,是什麼?我慢。那就末那識,四大煩惱常相隨。「我見」,這是根,與這個根同時發生的,「我愛」,我愛就是貪,「我慢」就是瞋恚,「我痴」就是愚痴,貪瞋痴。貪瞋痴三毒與生俱來,你什麼時候一念不覺,從自性裡變現一個阿賴耶的時候,這個煩惱就跟著你來了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覺了的時候它是戒定慧,迷了的時候就叫貪瞋痴。
所以我們戒律不能持,那是什麼?我們貪心重。如果沒有貪心,你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自然就是戒律,不是學來的。這是什麼?性德。貪心把性德蓋覆住了,把性德變成了貪,貪毒,是這麼回事情。瞋恨把我們自性本定失掉了,有定怎麼會有瞋恨?不可能。傲慢、嫉妒都是這裡頭產生的,說明什麼?沒定。有戒決定沒有貪心,貪煩惱就斷掉了;有定,瞋煩惱斷掉了;有智慧,痴煩惱就斷了。所以佛常講,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痴」。貪瞋痴要不要息滅?不要。戒定慧成就,貪瞋痴就沒有了。我還有貪瞋痴,說明我戒定慧沒有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有沒有定功?還有一點點不高興,沒定功,那個定是假的。戒律怎麼樣?還有一點貪心,那戒是假的,裝模作樣的,不是真的。真正戒定慧的時候,貪瞋痴斷掉了。這些道理我們得搞懂、搞明白,然後我們自己再真正去修,知道自己不行。持戒很嚴,還有貪的念頭,假的;定功很深,還有怨恨心,還有不如意,哪來的定!所以這東西不搞清楚的話,自己往往產生很大的誤會,以為自己學得不錯了,其實一身的毛病。
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個最捷徑的道路,但是也應該把這些煩惱習氣放下得愈多愈好,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品位高升,原因在此地。極樂世界品位高,說明你成就快速。所以你一定要正面反面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。我們是未來佛,跟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,現在我們是煩惱、習染障礙了,法身不能現前。能見實相,實相永恆不變,障除掉就見到了。見佛菩薩,其實哪一個不是?個個皆是,人人皆是。所以經上才提醒我們,「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」。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,你真懂了,你對一切人存恭敬心,你對一切人真誠,為什麼?那是對你自己。真誠恭敬心是你的真心,你真心顯露了,真心顯露了是什麼人?那就是佛菩薩。雖然沒有成佛,你跟佛菩薩很近很近。如果以為我自己很行,別人都不如,你跟佛菩薩距離遙遠,很遠很遠。「敬人者,人恆敬之」,這世間人講的,大乘佛法講,敬人者就是真正敬自己,輕慢別人是輕慢自己,自他是一不是二。所以把自己修好了,別人就圓滿了,自己成佛了,你所看到一切眾生全成佛。《華嚴經》上說的,「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」,不但有情都成佛,花草樹木也成佛,這無情的,山河大地也成佛了,為什麼?共同一法身。
小,一毛一塵,這佛經上常講的,毛是汗毛,汗毛尖端上,小,一塵,一粒微塵,無一不是法界全體,這個事實也被科學家發現了。科學家做實驗,照出全息照片。我沒有看過這些儀器,聽說它照的照片,照一個人的照片,把這個照片撕成兩段,在激光下看它,兩個都是完整的;分成四片,就是四張完整的;分到再小,你去看,張張都是完整的。這是宇宙的奧祕,這怎麼回事情?大乘經教上講,法爾如是,一切法本來如是。大小不二,大能容小我們知道,小能容大,一根毛端、一粒微塵,這裡頭包含整個宇宙,都在其中。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讀過,誰能夠入塵毛裡面的世界?佛說普賢菩薩能入,能夠入微塵裡頭有世界。世界裡頭還有微塵,微塵裡頭又有世界,重重無盡,這個科學沒發現。小中容大科學發現了,但是重重無盡科學沒有發現,真的是重重無盡。中國古人有兩句話說得非常非常有味道,你愈讀愈有味道,他說「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」。這兩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是頂尖的科學。這說什麼?性德。整個宇宙是一體,整個宇宙不能分割,一體怎麼能分割?而每一粒微塵裡面都是含容圓滿的世界,佛家講的法界虛空界,就在一微塵中。
我們這個身體,科學家告訴我們,多少細胞組成的?五十兆,這個身體五十兆個細胞。細胞很大,看得見。把細胞打破,看看細胞裡什麼東西,細胞是原子組成的,就看到原子。原子被科學家發現,八十年前的事情;微中子被人發現,這三十年前的事情,最近的事情。科學儀器愈來愈進步,便於觀察,看宇宙的真相。
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這個經。這是因為一樁事情,有人以為這是著相,他真著了相,為什麼?他有妄想分別執著。極樂的菩薩不著相,沒有妄想分別執著,他們所看到性跟相是一樁事情,性是體,法是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。所以說「惜彼」,這些人「未知淨宗之妙」,淨宗是圓滿的大法,「端在當相即道」。當相是什麼?你當在相的面上,你就曉得這是自性、這是真如。這真的是明心見性了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這個一切就是全宇宙,一就是任何一法裡頭都含著有全宇宙。還用得著多求嗎?一法通達了,一切法全通了,障礙就沒有了。所以大乘,精髓、妙訣就在放下。這個話,六十一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。那時候我年輕,聽不懂。這六十年來,對於老師的話愈來愈清楚、愈來愈明瞭、愈來愈歡喜。
「即事而真」,事是假的,理是真的,理事是一不是二。所以,「故不必撥相求道,離事見真」,這永遠見不到。你說我離相我就見性,沒這回事情;我離開事,我要求真,也沒這個事情,它決定在一起。我們把性、把理比喻作現在電視的螢幕,把相、把事比喻作螢幕上顯的色相。諸位想想,這就在我們面前,相是假的,為什麼?它會變。屏幕是真的,它不變,永遠不變。我今天要離相去找屏幕,你能找得到嗎?相跟屏幕已經融在一起,相要是沒有了,屏幕不就沒有了?它融在一起!雖融在一體,真妄清清楚楚,確實屏幕沒動,裡面的色相隨著電的波動頻率在動。
整個宇宙亦如是,整個宇宙都是脈動的現象,像人身上的脈,脈動的現象,它的頻率太高。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,應該不會差錯的,是等覺菩薩,也是古佛再來的。告訴我們,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百千是十萬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,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次的波動。整個宇宙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統統都是在這個脈動裡面產生的。如果不動呢?不動就沒有了。所以一念不覺就現相,一念覺的時候,相就沒有了。
大乘菩薩,那個相沒有了,就是回歸常寂光了,菩薩有這個能力。不回常寂光行不行?行,不回常寂光,那就是這裡的兩句話,當相即道,即事而真。這就叫做從容中道,得大自在。為什麼不回常寂光?這是因為因地上曾經發了度眾生的大願,眾生這麼苦,你要是離開他,你真的有能力回歸常寂光,眾生太苦了、太可憐了,誰去教他?所以,這是大慈大悲。諸佛菩薩有這種智慧、有這種道力、有這種神通,他可以做得到的。於他自己有沒有妨礙?是一毫妨礙都沒有。為什麼?他做種種示現,像《普門品》上所說的三十二應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。雖然現身說法,無論現什麼身,都沒有起心動念,更沒有分別執著。所以對他有沒有妨礙?沒妨礙。他這種示現就是無作而作,作而無作,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示現就如是。釋迦牟尼佛在不在?在,在常寂光裡頭。我們跟常寂光融成一體,他怎麼不在?阿彌陀佛亦如是,十方一切諸佛皆如是。我們才知道,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的諸佛跟我們生活在一起,根本沒有離開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,「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」。這一段經文,「禮佛現光」,真誠心禮拜下去,佛就現前,決定是真的。我們天天拜佛、求佛,佛不現前,是我們自己心不誠、心不敬,沒有恭敬,心裡面妄想多、雜念多,障礙住了。障礙不在佛那邊,在我們自己這邊,這個東西去掉就見到了。所以不必撥相求道,離事見真,這是決定決定錯誤的。
「且此經純是《華嚴》」,《華嚴》,大乘教裡第一經,《華嚴》到最後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第一位善知識是他老師文殊菩薩給他介紹的,文殊菩薩代表圓滿智慧。介紹的是什麼人?吉祥雲比丘。他修什麼法門?修般舟三昧,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所以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最後都導歸極樂,這一點我們得看清楚、看明白,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心才真堅定了。所有一切功夫不得力,都是你信心力度不夠。為什麼學成這樣子?毛病到底出在哪裡?出在信心,不能說你沒有信,你信心力度不夠。百分之百的信心,你有百分之五十,還有五十懷疑,這個就感應不能現前了。還產生個錯覺,以為自己真誠,佛不靈,佛有問題。你看這愈來愈糟糕,從百分之五十的懷疑,上升到百分之九十的懷疑,那就完了。所以經不能不讀,印光大師告訴我們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是有經論做依據,你不從經論上下手,你怎麼能生起信心?這話有大道理在。
今天學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不多,什麼原因?全都出在信心不足,所以對於自己往生沒有把握,持懷疑的態度。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能不能往生,全在信願之有無,真有信心、真有願心,你決定得生;往生之後品位高下,完全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念佛的功夫是什麼?指什麼說的?指斷煩惱說的,你能把煩惱念掉,把業障念掉,這叫功夫。也就是說,煩惱、業障沒有了,你清淨心現前。經題上所講的五個字,清淨平等覺,清淨心現前,事一心不亂;平等心現前,功夫更深了;如果是覺現前,這是理一心不亂,覺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
所以這個經跟《華嚴》完全相同,前清乾隆年間,彭際清居士說,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,他把淨宗提升到這麼高。換句話說,《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,《無量壽經》是中本《華嚴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經》。經,文字有廣略不同,義理沒有毫分的差別,這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我們今天要不樹立信心,信心要不是很強,我們這一生就怕空過了。這經不能不讀,不能不深深去體會,應用在生活當中,應用在工作當中,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我們今天生活在《華嚴》裡面,生活在《無量壽》裡頭,我們居住地方真淨土。這才是《法華經》上所說,「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」,這真正大事,大事當中的大事,究竟圓滿的大事。所以是《華嚴》事事無礙境界。
大經上常講一毛一塵,「一花一香無非帝網之珠」,帝網是比喻,這個帝是忉利天主,我們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。帝釋天他的大殿上面有羅網,羅網的網孔都繫的有寶珠,這個珠會放光。「一一圓明」,用這個來做比喻,比什麼?比十方世界一切萬法,就是一毛一塵、一花一香,比喻這個。一一圓明,圓是圓滿,明是光明,明表智慧,圓表德行。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一一圓明,誰看到?沒煩惱的人看到了,沒有業障的人看到了,沒有煩惱、沒有業障是佛菩薩,他們看到了。
「一一勝妙」,勝是殊勝,妙是微妙。十法界依正莊嚴,這些諸佛菩薩在表演,有表演覺悟的,有表演迷惑的,表演得非常逼真,這是勝妙。這個妙怎麼說?妙是妙有,不是真有,是假有,全是假的。妙!這個妙我們現在能體現出,可是我們怎麼樣?不承認,我們不承認這個東西是假的,佛菩薩承認。譬如我們前面講的,普朗克博士說,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,我們相信嗎?我們身體是物質,我們居住的房屋是物質,根本不能離開物質,怎麼可以說沒有物質存在?沒有物質存在的真相被他看見了。在大乘法裡面,明心見性的人看破了,看破怎麼樣?看破模模糊糊,知道是假的。要看得很清楚的時候,佛說八地以上,那看得非常清楚了。八地有那麼深的定,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頻率,他能夠捕捉得到,就是他能看得到。這太厲害了,那個心是多定,極其微細的波動他全知道。
我們在《還源觀》裡面看到,賢首國師給我們說的三種周遍,是真的。我們也讀過、也講過,聽的人也不少,誰相信?我相信大家都相信,信心不足。要足,他會表現在生活上;他不足,他沒有辦法落實在生活,就是他不得受用。得受用,就是證入、契入;不得受用,那就是能知不能行,得不到受用。本經講的三種真實,真實之際、真實智慧、真實利益,這三個真實我們都得不到。如果得到,你的生活多快樂。為什麼享受不到?就是我們沒做到。沒有做到什麼原因?沒聽懂,這真的,不是假的。如果你聽懂了,你肯定做到,你入佛境界,過佛菩薩的生活,《華嚴經》講的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,真入這個境界。契入這個境界,應化在世間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決定不違背規矩。孔老夫子七十歲,他說了,「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矩」,矩是規矩,完全合規矩。夫子七十三歲過世,就沒有八十了。學要真學,老老實實的學,聖賢、佛法是實學,真實,決定不是假的,得大受用。
所以這個妙,不能說它有,也不能說它沒有,就妙在此地。你說它沒有,明明在現前,你說它有,確實它是相似相續,根本就不是真的。它在這麼高的頻率之下,現相才出現,立刻就消失了,大乘經上常說的,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。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可以說生滅是同時,我們捕捉不到。你想想看,它的生滅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,我們怎麼捕捉?只好說生滅同時。真的是有生有滅,為什麼?你要細細去觀察它,在這麼短的生滅之中,你看,它由業相變成轉相,轉相變成境界相,那麼短的時間裡頭還有三個階段,這多快速!消失了就永遠消失了,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
「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體」,每一個現相、每一粒微塵、每一個毛端,都是一真法界的全體。一真法界就是自性,就是我們常說的諸佛報土,實報莊嚴土。從實報莊嚴土裡頭變現出十法界,心現識變。這一真法界也就代表圓滿的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,這四個字都包括了。下頭講全體,一法不漏。「圓明具德」,這一句說得好,圓是圓滿,沒有絲毫欠缺,具是具足,沒有欠缺,明是智慧,德是相好。這一句就是《華嚴經》上佛所說的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就是圓明具德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智慧從哪裡來?自性本有的,你到外面學這個學那個,那是知識,不是智慧。知識,中國古聖先賢不重視,重視智慧;佛法裡頭不重視知識,重智慧,智慧是你自性本有的。戒定慧幫助你斷煩惱,你看,戒斷貪煩惱,定斷瞋煩惱,慧斷愚痴煩惱,斷貪瞋痴,這個東西重要。而且一定要有次第,不能躐等,一定從戒下手,然後是定,最後是開慧,智慧開了;換句話說,不是認真持戒,他向上就沒有了。像蓋房子一樣,他沒有蓋地基,不管蓋怎麼高,都很有限,很容易倒塌掉。像樹一樣,沒根,戒是根本,戒是無上菩提本,大經大論都這麼說法,不能輕視,不能小看了它。
今天學佛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,都把戒疏忽了。尤其知識分子,我們自己是知識分子,不是高級知識分子,有那麼一點知識,就起障礙的作用。我最初學佛,方東美先生介紹的,我跟他學哲學。他在哲學概論裡頭最後一個單元給我講「佛經哲學」,我對佛經才認識,生歡喜心。但是受方老師的影響,方老師知識分子,哲學家,對於大乘經論特別愛好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、《楞嚴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真的很喜歡。對戒律,真的是疏忽了,看都不想看它。而且自己還有充分的理由,戒定慧,為什麼不去學戒律?我說戒律,這個東西是生活規範,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所講的,古代的生活。我們是現代人,怎麼能去過三千年前古人的生活?而且又是外國,這印度的,地方隔了一萬多里,時間三千年前,所以這個東西可以不必要了。你看,還認為自己很有理由。
老師真了不起,他用的方法叫善巧方便,以後讀大乘經,讀了這四個字,真正想到章嘉大師對我用的方法,太巧妙了。大師知道我不喜歡戒律,可是知道我是個好善的,好善的心有,好善的行為有,就是這個觀念扭轉不過來。他跟我就很少說這個問題,教給我都是經典裡頭非常重要的、關鍵性的這些理論,喜歡研究這個東西。可是我每次離開他,他都送我到門口,送到門口的時候,一定會跟我說一句話,「戒律很重要」,五個字。所以這句話我聽了幾十遍,我跟他三年,每個星期見一次面,至少三年當中有一百多次見面。這句話聽得耳熟,我雖然聽了,我也沒在意。可是他每次送我出門的時候,最後這一句話送給我。
到他老人家圓寂,我跟他,他老人家六十五歲,六十八歲走的。我非常感恩,很多今天講佛教的知識,都從他這裡來的,沒有人給我講,他給我說。火化之後,甘珠活佛,他的弟子,出家弟子,在火化場搭了兩個帳篷。他們在那個帳篷裡面住了七天七夜,誦經給大師迴向。我也請了三天假,在帳篷住了三天。這三天三夜我在想,我跟老人家三年,老人教了我些什麼。這一想,第一個印象就出來了,戒律很重要。這個時候才很認真,為什麼他要老講這句話?這句話正是我不想聽的,但是說的次數太多,印象太深了,所以我就認真去想。想了兩個星期,得到一個結論,這沒人告訴我。應該是什麼?佛法是出世間法,不是世間法。世間法,我常常想,拿世間法比佛法。世間法,三代的禮都有興革,禮跟戒律是差不多的意思,夏商周都有修訂,不完全相同。因為一個時代,那一個時代都幾百年,夏四百年,商六百年,周八百年,它們這些法律制度都有改變,這是世間法。那出世間法沒有辦法改變,改變就出不去了。我就想到這個道理,這個我對戒律重視了。
所以我那時候想,老師圓寂是為我,他要不圓寂,我永遠不會想這個問題,不知道這個重要性。他這麼一示現,讓我想到這個問題,把這個問題重要性找到了,這是出世間法,斷煩惱,證菩提,戒律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、消業障的。如果不持戒律,你煩惱斷不了,煩惱斷不了,煩惱會增加、會增長;業障消不了,業障愈積愈多,到最後,雖然學佛,可能還是到三惡道。這一想,就害怕了,就後悔,老師在的時候為什麼不多問問戒律。戒律,我是一句話都沒有問過他,所以他知道我不喜歡聽。用的這麼個善巧方便,送我出門的時候就送一句話給我,老人慈悲到極處,對於晚輩的愛護真叫無微不至。所以,我對老師念念不忘,沒有老師三年的基礎,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。跟李老師學的人很多,為什麼成就人很少?沒有我這個三年基礎,我學佛,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,李老師成就的。三個老師缺一個都不行,我都不能成就。
所以我才常常告訴大家,戒律重要,決定不能疏忽。疏忽是搞假的,不是搞真的,八萬四千法門肯定你不能成就,為什麼?它不帶業的。淨宗帶業是帶舊業,不帶新業,你現在天天還繼續在造業。可能你把經裡頭的意思解錯了,認為彌陀十八願講得很好,臨命終時,一念十念都能往生。我現在造業不要緊,臨命終時,我一心念佛,可以帶業往生。這個想法就大錯特錯了!你臨終敢保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嗎?你有這個把握嗎?沒有這個把握怎麼辦?那就得繼續搞輪迴,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!這不是兒戲的事情,這是關係了生死、出三界,成佛作祖的事情,怎麼可以兒戲看之?那你怎麼會有成就?
一定要認真,要非常認真,不能有絲毫含糊。從哪裡學起?從《弟子規》學起。你不從《弟子規》學起,戒律肯定不能成就,為什麼?我們遵循的是淨業三福。淨宗學會當年在美國成立,我寫了個緣起,緣起裡面寫了行門五科,我們必須遵守的。第一就是指導原則,淨宗最高的指導原則,《觀無量壽經》裡頭的淨業三福,三條。第一條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頭一條。頭一條是人天善,這一條做到,你來生不失人身,你不會墮三惡道。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,人不孝父母,不敬老師,他全毀掉了,全都是假的。就像種樹一樣,沒根,插在土裡頭活不了。你說這個多重要。
所以我們提倡儒釋道三個根,也就是第一福,孝親尊師落實在《弟子規》;慈心不殺,這因果教育,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道家的;後面是佛,修十善業。有這個基礎,這第一層樓,才有第二層,第二層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二乘根,聲聞、緣覺的根。再向上提升,大乘,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」,得要有次第,最後這是大乘菩薩根。所以這個淨業三福,佛在後頭講得很好,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的大根大本,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。這一句不僅是淨土,所有宗派,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包括在其中,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這個指導原則。這是佛法,正法,不依這個怎麼能成就?所以我們把這個擺在第一條,必須要遵守的,常常要念,要記得很熟。
第二個,六和敬,不論在家出家,人與人在一起不能和睦相處,這完了,這全是假的,這哪是真的?今天世界之動亂,毛病出在哪裡?不和。人人都自私自利,都只有自己,沒有別人。和,要先替別人想,別人也替我想,和睦就現前。所以,三福(淨業三福)、六和、三學、六度,三學是戒定慧,六度是六波羅蜜,最後一條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。我們就根據這個修行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不能夠違背。不要太多,太多記不住,就這幾樣夠了。淨業三福那是最高的指導,真正落實就是六和、三學、六度、十願。
中國古聖先賢傳下來的也很簡單,也四科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說盡了。把這個做好了,你就真幹;這個東西沒有做好,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你看人是不是真學,他是不是真幹,你就拿這個做標準你來看。別看別人,先看自己,別人能成不能成於我不相干,先要把自己管好,我這一生要成就,我這一生要離開六道輪迴。我想通了,六道我再不幹了,你們喜歡,我都讓給你們,我到極樂世界去。我認識極樂世界,我了解極樂世界,我歡喜極樂世界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