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七十四頁倒數第五行,從當中看起:

  從《淨影疏》云,從這裡看起。「罪者歸之,無人伴匹。故云煢忪當入其中。下云:古今有是,痛哉可傷!」隋朝慧遠法師,他註的《無量壽經義疏》叫做《淨影疏》。註解裡頭有說,罪者歸之,造作這些罪業的人,歸,歸到什麼地方?五道之中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出不了六道輪迴,五道裡面肯定是三惡道。墮落到三惡道是獨去獨來,沒有人陪伴,生前再親愛的人,因為造的業不一樣,所以就不可能遇到,故曰煢忪當入其中。煢忪是孤獨的意思,是驚慌、恐怖,身心不安。古今有是,自古至今沒有例外的,這是因果報應。善因有善果,惡因決定有惡報,明眼人看到,叫痛哉可傷。「表三毒所作惡因,定感痛燒之惡果也」。這個文字,字字句句都非常肯定,沒有絲毫懷疑,決定感得五痛五燒這個結果,都是指的三惡道。

  「以上誡惡」,這是念老告訴我們,這以上的這些經、註解都是告誡,造惡應該要受三途苦報。向下的經文這是勸善,勸我們要斷惡修善。

  請看經文,下面「勸善」分三段,第一段「依教奉行免苦」。這對誰說的?就是作惡的,造作惡業的這些人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汝等得佛經語。熟思惟之。各自端守。終身不怠。尊聖敬善。仁慈博愛。當求度世。拔斷生死眾惡之本。當離三塗。憂怖苦痛之道。】

  這段經文「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」,我們先看這個文的大意。佛叫著大眾,『汝等』,這個汝等包括我們現在在內,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讀到經文,都是這一大會的聽眾。『得佛經語』,這專指《無量壽經》。得人身,聞佛法,能夠聽到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無比殊勝的緣分。就像佛在《彌陀經》上所說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人人都是多善根、多福德、多因緣。縱然像張善和那樣的往生,他這一生當中沒修善,殺牛為業,屠戶,臨命終時一念回心,你看,地獄相就消失了,看到佛來接引。好像這太容易了,世間哪有這等的事情?其實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,佛在大乘經上說過,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只是這一生沒有遇到佛緣。張善和在臨終最後那一念遇到了,就把他無量劫的這個善根引發出來,還是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,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起作用了,他能往生。

  我們今天知道有這麼回事情,一定要『尊聖敬善』,這四個字非常重要。我們一定要知道,佛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話,沒有一個字是假話,我們要珍惜。對於這個經要『熟思惟之』,怎麼「熟思惟」?多讀,多讀自然明白。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去想,愈想都想錯了。我們去想是自己的意思,不是如來真實義。我們不想它,只讀它,一遍一遍的讀,古人說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」,那個意思自己跑出來了,這是真的。這是感應,我們用真誠心去讀它就會有感應。從感應當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,有人讀三、四十遍就有悟處,意思就出現了;有人要讀二、三百遍,意思才出來。這就是各人善根不一樣,善根厚的,二、三十遍就明白了,善根薄的要念三、四百遍,都不錯,都能把善根念出來。古人定的一般標準,普通人的標準,千遍。明白了,意思明白了,就要『各自端守』,這佛說每個人,每個人應當要端守,端是端正,把它守住,依教奉行,終身不能懈怠。

  我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,心態決定是尊聖敬善,所以孔夫子求學的心態是我們的榜樣。夫子一生求學,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,這個態度好,這就是老實。你說什麼叫老實?孔老夫子這就是老實。老實人守本分,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這就老老實實。對古聖先賢東西信,這個信就是敬善,你要不尊敬,你就不會相信,你真正相信,一定是敬。內心有這敬,對人尊重,尊重聖賢,禮敬一切善行,看到人行善生歡喜心。

  『仁慈博愛』,博愛這兩個字出自《無量壽經》。仁者愛人,大乘佛法裡頭這些菩薩,不但愛人,愛動物、愛花草樹木、愛山河大地,沒有一樣他不愛,真正叫博愛,名實完全相符。慈是慈悲,慈是與樂的意思。悲是拔苦,看到眾生有苦難,幫助他化解,這叫悲;給眾生安穩、快樂,這叫慈。『當求度世』,度世就是希望能夠超越六道輪迴、超越十法界,這個心一定要有。

  『拔斷生死眾惡之本』。「本」是一棵樹的主幹,這叫本,從根上生下這個主幹叫本。從本分支,那叫幹;幹再分,這叫枝,愈分愈細,枝再分是條。所以,通常人講根本,直接從根上那一段的,那叫做本。我們常常講淨業三福前面兩句,孝養父母是根,奉事師長是本;換句話說,世出世間一切善法都不離這個根本。根本要沒有了,根本就是孝親尊師,這個沒有,其他的就完了,全是假的,決定不是真的。假的到最後,一定弊病叢生,為什麼?他會走向名聞利養、會走向自私自利,會變質。有根本就不會變質,所以這個根本,中國人叫它做紮根教育。這個教育決定是在三歲之前,就是這個小孩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,這叫根本教育。三歲之後,根本已經壞掉了,他已經學壞了。你教他東西,他也很乖乖的學,他欺騙你,他不是真的,離開你,他的行為就變了。所以根本教育誰教?母親教。一個盡責任的母親那太偉大了,盡責任的母親教出的孩子是聖賢。中國古諺語說的是有道理的,叫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紮根教育紮得好,八十歲不會變節,不會改變。

  人一定要求離,不僅是三途六道,要離十法界。十法界不究竟,四聖法界也有『憂怖苦痛之道』,他無明沒破,八識沒能轉過來,這就是他的憂苦。必須轉八識成四智,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實報莊嚴土,這是世俗人講成佛了,永遠不會退落到十法界,永遠不會退轉。十法界他來不來?他來,他來去沒有障礙,他來是來應化的,眾生有感他來應。雖然來應化,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,住世八十年,應化。他這八十年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沒有起心動念?給諸位說,決定沒有。如果起心動念,他就退轉了,他就變成凡夫了。人家高明在此地,跟大家和光同塵,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但是跟人,你分不出來,他也有說有笑,也有高興,也有發脾氣的時候,怎麼沒有起心動念?真沒有起心動念。他高興、發脾氣那完全是真實智慧在起作用,是教化眾生的。笑可以讓眾生開悟,生氣也會叫一類眾生開悟,沒有一樣不是他教學的工具,叫善巧方便。我們沒辦法做到,原因是什麼?我們起心動念,不但起心動念,還有分別、還有執著,這就不行。阿羅漢比我們強,阿羅漢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,我們還有執著,這他比我們強的,他沒有執著。菩薩比阿羅漢又強,阿羅漢還有分別,菩薩沒有分別。菩薩比不上佛,菩薩有起心動念,佛沒有起心動念。

  我們學佛學哪些?就學這個,練習,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練習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跟大家在一起和光同塵,也挺熱熱鬧鬧的。這是大乘佛法,密宗裡頭是無上的密意,凡夫看不出來。凡夫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,不能躐等,躐等決定出毛病。淨土宗的淨就比不上密宗的淨,淨土的淨是對染污遠遠的離開,這樣得清淨;密宗的清淨,他根本不離開染污,他那個清淨確實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那是真淨,究竟圓滿的淨。財色名食睡他都不離,真的是功夫到家;功夫不到家,你要學他那個,果報在地獄。章嘉大師當年教我,密宗只有兩條路,沒有當中路線,一個就是成佛,一個下地獄,沒有當中路線的。淨土宗有當中的、有階梯的,所以淨土容易修,密太難了。

  黃念祖老居士是密宗金剛上師,他受過三昧耶戒。他告訴我,他說從今而後,禪跟密都沒有了,修禪不但說沒有開悟的,得定都不可能。民國以來,中國這麼大的地方,這麼多的人口,學密宗真正成就的,他說只有六個人。你就曉得這個多難。所以他自己離開這個塵寰,他採取的是念佛求生淨土,他沒有用密、沒有用禪。你看他走的那年,前半年,六個月,每天十四萬聲佛號,念了半年他往生了。這是做給我們看的,真幹!這個註解完成之後,再校、再補充,成為定本,他就一心念佛了,萬緣放下,辦自己的事。以這樣大修行、大成就的人還要這樣做,我們敢不念佛嗎?還有時間去打妄想嗎?

  尤其是社會上大家都在講二0一二馬雅災難預言,十二月二十一號,日子愈來愈近了,現在進入倒數計時。你要問我,用什麼方法?用黃念祖老居士的方法,你一天沒有辦法念十四萬聲,念十萬聲;沒有法子念十萬聲,你至少也念五萬聲,你能往生,真有把握。災難對你不是災難,你不遭災難,你到極樂世界去了,你不會受災難。佛如果不來接引你,把你留在這個世間,那你有任務,你的任務是救苦救難。憑什麼本事?憑你念佛的本事,你就能救苦救難。一天決定不能少過一萬聲佛號,這是最低的。一定要用念珠,要老老實實計數,一串念珠一百零八聲,就算一百聲,算整數,認真去念一百串,最低數。能夠念三萬聲最好,古來的大德,一般給人的標準是三萬聲,三萬到五萬,人常修的,十萬也挺多,真精進!

  我們現在看黃念老的註解。「佛經語」,這是經文上「汝等得佛經語」,叫佛經語,「通指捨惡修善、背塵合覺之一切法門」,廣義的就是一切經教,這都是佛說的。佛所說的一定是教我們捨惡修善,我們常講斷惡修善。背塵合覺,塵是六塵。六塵是什麼?色聲香味觸法,就是六根所緣的境界。眼見的是色,耳聞的是聲,鼻嗅的是香,舌嘗的是味,身體是接觸的,念頭想像的是法,這六樣東西統統染污我們的心性。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、本來是平等的,現在為什麼不清淨、不平等,就是因為六塵障礙了。六塵為什麼會有障礙?因為你有執著、你有分別,它就起障礙的作用。

  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他們有本事,六根接觸六塵不執著、不分別,那就不產生障礙。不產生障礙他產生什麼?他產生智慧。產生障礙,他就產生煩惱,煩惱是什麼?貪瞋痴慢疑,他產生這些東西。產生智慧好,於一切法他真明瞭。明瞭什麼樣子?明瞭相是幻有、是假有,性是真空,他真正明瞭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所以他在這些虛妄相上,虛妄相包括今天講的三種現象,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,他都如如不動,在這些現象裡頭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。而這些現象他又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一點都不含糊,這個難得,這叫智慧。如如不動,這是禪定。不執著,阿羅漢的定功;不分別,菩薩的定功;不起心不動念,佛的定功。所以,他有定他就有慧,慧是了了分明。絕對不是鬼神、天神、魔神他們的神通能比的,因為他神通裡頭他沒有真實智慧,他沒有定、沒有慧,那些神通多半是報得的。我們要背塵,不能隨順它,要跟它相背,要合覺。凡夫是合塵背覺,這凡夫。現在佛教我們,我們要背塵、要合覺,要跟覺相應。這個覺,就是經題上「清淨平等覺」,覺是佛知佛見。這個捨惡修善、背塵合覺,這一切法門就是佛經語,這就是佛法。

  「別則專指彌陀一乘願海、六字洪名之淨土三經。其中第一,即本經」。這是特別的,對修淨土宗的同修來講,這個佛經語就是指的這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指的這個會集本。這部經裡面專講彌陀一乘願海,一乘是成佛的道路。學這個法門,不是成小乘,不是成就小乘,也不是成就菩薩,決定讓你一生成佛。成什麼樣的佛?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。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,我們今天成佛是依阿彌陀佛為模範、為典型、為樣子,我們要學得跟他完全一樣,做彌陀弟子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六字洪名,這是阿彌陀佛度一切眾生的方法,就用名號。名號要不算南無兩個字,實際上就是四個字,阿彌陀佛,就四個字,這名號,就用這個東西。所以淨土三經,其中第一就是本經,希望我們深入、專修、悟入,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,活學活用。

  「熟思惟之,從聞而思也。端守不怠,從思起修也。端守者,正守。如教奉行也」。從聞而思,這個地方有一點參考資料,從思而修,這是菩薩的三慧,聞思修三慧。小乘有戒定慧三學。菩薩三慧從哪裡來的?就是三學裡頭戒定慧,就這個慧,這個慧有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菩薩有的。但是這個地方所節錄的參考資料是《三藏法數》,三慧這一條出《成實論》的,《成實論》是小乘論,這不是大乘。看看小乘怎麼個講法。第一個「聞慧:聞慧者,由於聽聞而生智慧」。我們聽經,經聽多了,慢慢就有智慧了。這是「從經論中聞,或從善知識處聞,以因聞故,能生無漏聖慧」,這智慧來的。第二種「思慧:思慧者,由於思惟而生智慧也。謂若能思惟經論中及善知識處所聞法義」,你去想,你常常去想它,「能生於無漏聖慧」,想的時候你有悟處。第三是「修慧:由於修習而生智慧。謂既已聞法,思惟義趣,即當隨順修習,因此修習,能生無漏聖慧」。這個地方講的無漏統統是小乘無漏,《成實論》的標準,不是大乘。所以這是小乘裡面這三種,這三種我們都能做到。

  可是大乘裡面的菩薩三慧我們做不到,大乘菩薩這個智慧就是以阿羅漢的慧為基礎,戒定慧的慧。你看,因戒得定,大乘的修法,因定開慧。所以,修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為什麼要修定?是為了要開智慧。定了就有智慧嗎?沒錯,只要定了,智慧就現前。什麼原因?因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,你的心本來清淨,你的心本來平等,所以清淨是定,平等是大定,清淨是菩薩定,平等是如來定。平等,決定沒有分別了,眾生跟佛是平等的。不但跟一切有情眾生平等,一切無情眾生也平等,花草樹木、山河大地,大是太空,小是一微塵,完全平等,無二無別,這是如來的大定。

  菩薩的三慧,聞是什麼?聞是接觸,指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這個接觸叫聞,用聞來代表。眼看見、耳聽到、鼻聞到,都用聞字來代表,聞是接觸,六根接觸外面境界。思慧是什麼?思慧就是明瞭,一接觸就明瞭,一看,明白了,一聽,明白了,這叫思慧。不是真正去想一想,想一下那不行。不想你沒有智慧,想怎麼會有智慧?所以回去去研究研究,那是凡夫、那是聲聞,他需要去研究研究,菩薩沒有。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,還要研究嗎?不需要。什麼叫修慧?修慧就是不迷。從不迷來說叫修慧,從明瞭來說叫思慧,從接觸叫聞慧。所以它這個聞思修是一體的,不是階段的,不是先聞再思,不是的。小乘是這樣的,大乘不是的,大乘是一次完成,一剎那他就完成,菩薩比二乘高明多了。這是什麼?真正開慧、開悟的人才行,不是真正開悟的人,這做不到。所以,菩薩的三慧是誰有?法身菩薩,也就是明心見性就有,就有這三慧。這個三慧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具備的,不接觸的時候他不知道,一接觸全知道了。你跟菩薩在一起,你不問他,他什麼都不知道,他心裡頭空空如也,一法都沒有。你這一問,他萬法就生起來,他什麼都知道;你再不問的時候,他又沒有了,真正得大自在。

  所以自性的妙用不可思議,每個人都平等,沒有哪個比哪個多,哪個比哪個少,沒這種現象,決定是平等的。所以,佛就平等,因為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,離開自性沒有一切法可得。這個聲聞的三學跟菩薩的三慧,這個意思一定要懂。從聞而思,從思而修,這是對初學,用小乘,佛法的修學確實要從小乘紮根。現在難,難在什麼地方?難在根本沒有了,這是真正困難地方。根本是什麼?根本就是孝親尊師,現在找不到這樣的人,人都沒有學過。換句話說,今天學佛再用功、再努力、再聰明,都像什麼?沒有根的樹插在地上,它能長出根出來嗎?能長出根出來,它就活了,那他就是真的善知識。不能長出根出來的時候,那就是今天所講的佛學家,佛門的專家學者,就這個,就這種稱呼了。像我們在倫敦漢學院所看到的,他們拿著佛經去寫博士論文,可以拿到博士學位,將來可以做個名教授、做個漢學家,他不能往生,他不能離開六道輪迴。他把佛經做為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,佛法裡頭的真實利益他沒有得到。

  傳統文化亦如是,研究儒家的倫理道德,自己沒有落實,講得頭頭是道,沒得受用。父子有親,我們是不是還像嬰兒那樣對父母的真誠親愛?沒有了,丟得乾乾淨淨。但是天性有,不管中國人、外國人,你要去看,你看那個嬰兒,三、四個月的嬰兒,你就能看出來,沒人教他,這是天性。你看他對父母的那種愛,他不會說話,你看他的眼睛、看他的神態、看他的表情,你就真能看到。中國老祖宗有智慧,就看出了這一點,就想到這樣的親愛是天性,不是人教的。如何能讓他保持一生都不變,這是受用,這是父子之親,這裡頭有真樂,無法形容的。

  所以就想到,他怎麼變壞了?習性變壞了,本性是善的。老祖宗說「本性本善」,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,這善是個形容詞,就是說什麼?它一點缺陷都沒有,它是圓滿的,太美好了,在嬰兒身上看到。習性是什麼?他慢慢學,學壞了。他睜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會聽,看什麼?首先看他的父母。中國古時候是以農立國,我們曉得,農事最重要的人多,人多好辦事,要耕田,人少很辛苦,不行。所以家庭人口愈多愈好,工作的人多。小孩頭一個就是看父母,大家庭五代同堂,看到父母對他父母那個孝順,他就學會了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朋友念的,那就錯了,大錯特錯。《弟子規》是自己孝順父母,嬰兒在旁邊他看會了,他看了三年,全學會了,這麼教的。教嬰兒,不但父母在他面前要守禮,一舉一動都不能違背規矩,為什麼?他在學。所以,不善的不能讓他看到、不能讓聽到、不能讓他接觸到。母親在這個三年當中要好好保護他,只能讓他看到正面的,不能讓他看到負面的。告訴他,正面是對的,負面全是錯的,他都記在心裡,他一輩子都不會違背,這叫根本教育。

  現在我們把根本都丟掉了,三歲教他念《弟子規》,他已經學壞了,他念給你聽,他巴結你,不是真的。他有求於你,你喜歡這個,好,我背給你聽,其實不是真的。從小,他看到你們做出來,他知道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。所以,中國古人有兩句成語,現在也聽不到了,叫「教兒嬰孩,教婦初來」。娶太太,你教她,要進門那天就要教她,你不教她,她養成習慣的時候,她就不聽你的了。古時候,老人經驗非常豐富,說得真好。所以母親,那個根跟本都是母親辛苦把他栽培成的。

  六、七歲上學了,聰明、根利的六歲上學,一般七歲上學。老師不得了,老師要做出來給他看,不是講給他聽。老師怎麼教?老師是用身教。你看,小時候父母身教,然後接著老師身教,從七歲大概教到十二歲。這段期間他長大了,長大怎麼樣?也會胡思亂想,所以規矩很嚴,老師管教,要守規矩。教他幹什麼?教他背書。背書的用意在哪裡?不是叫他記。現在很多人不曉得,認為小孩子這種死記的教育,這有什麼意思?背書的目的不是,背書的目的是讓他沒有時間去打妄想;換句話說,用這種方法是修定,修清淨心。第二個作用,就是他把這些書都記熟了。所以,背書兩個目的,主目的是修定、修清淨心,不讓你打妄想,副目的是才叫你把經書記住。

  所以中國的小學,對小孩的教育只教他背書,句讀分明,念得清清楚楚,沒有念錯,不講解的。講解是什麼時候?講解是大學,中國沒有中學,叫太學,古時候大概十三歲。進入這個學堂的老師,就是專門研究、討論、講解。講解的時候通常是不用書本的,古時候沒有那麼多書,讀書都是抄的本子,都得自己去抄,印刷術不發達。所以講解的時候,老師背熟了,學生也背熟了,說在第幾行、第幾頁、什麼字,大家都知道,熟到那種程度。真的是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確實應該說都念足千遍,所以他記得很熟。古時候的書,一頁十行,每一行二十個字,無論哪個地方刻書統統都是這樣的。不管哪個地方印的書,你問第幾頁、第幾行,字都是一樣的。中國人很聰明,不管什麼地方印書,從前印書沒有版權,但是你刻版的時候一定守這個規矩,十行,一行二十個字。沒有標點符號,讀的時候要自己圈,最初是老師給你圈,用紅筆給你把句子圈出來,給你念。段落勾一下,勾那是段,給你圈點那是句子。挺有味道的。

  所以德行完全是身教的,那個根深蒂固,不是教你要怎樣怎樣,不是。父母做到了、老師做到了,做人應該要這樣做法,五倫十義。你看,他落實在生活上,這個家庭就美滿了,就幸福、快樂,家和萬事興。每個人曉得每個人的地位,每個人自己的身分。長幼有序,年長在前面,年幼在後面,同年再比月份,同月份再比哪一天,你大一天也不行,大一天他站你前面,你站他後面,長幼有序。所以,兄友弟恭,年歲大的對年歲小的要友愛,年歲小的對年歲大的要恭敬、要尊敬,在家裡頭就養成了。到社會上,見到比自己年長的,就像自己的哥哥一樣恭敬;見到年紀小的就很愛護,就像弟弟妹妹一樣。統統變成生活,這個東西叫實學,實實在在的學問。所以這種教育效果是什麼?家和萬事興,一家和睦,不是學著沒用處。到太學的時候,老師再按照這些經書給你講,為什麼要孝順、為什麼要友愛,把道理給你講清楚。所以你已經做到了,統統做到了,然後講為什麼要這樣做,明白這個道理,一生不會改變。這是中國人的教育,外國不是。中國這個教育中心點,我叫教育的原始點,就是父子有親,就是那個親愛,永遠保持,永遠不變。父母過世了,你看有祠堂,還供奉著神位,念念不忘,不能忘本。

  聰明智慧,佛家講的法身,得自於老師。一個人成就,必須是父母跟老師合作把他教出來的,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,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,這樣教出來的。父子有親,但是小孩長大了,你不能說「我是你的父親,你應該孝順我」,這話說不出口,不好意思說,要老師說;老師同樣道理,對學生說「我是你老師,你應該要尊重我」,也說不出口,父母教。所以雙方密切配合,把這個人教出來,老師之恩跟父母沒有兩樣,這是不能缺少的,缺一半不能成就。所以古人,師徒如父子,現在叫師生,古時候叫師徒,徒弟就是學生。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親兄弟沒有兩樣,一生都要照顧,跟自己兄弟姊妹一樣,他有什麼困難,不能不幫忙,一生照顧。所以老師教學生認真,為什麼?學生真正教出來,學生有成就了,他家就有保障了,他的後代沒有問題,學生會照顧。現在人沒有這種情義,不懂得,完全不知道。你給他講,他聽故事,陌生,非常陌生,還有這種事情?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
  所以中國的社會,這幾千年來能夠維繫著統一,長治久安,靠什麼?就靠這個教育。而且一定是大家庭,小家庭不可能,小家庭那個親情沒有辦法,無法凝聚,大家庭一定凝聚。小孩從小訓練他心量要大,不能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為我整個家庭想,不是為個人想。所以,他要出去做官,他很容易為老百姓想,因為從小就養成習慣了,不會想自私自利的,都是從小培養成功的。

  「熟思惟之,從聞而思也。端守不怠」,端是端正,遵守,不會懈怠,這是「從思起修」,所學的東西決定落實在生活。下面說,端守就是正守,如教奉行。又憬興法師說:「端守者,匡邪守正故。」匡是修正的意思,把我們的偏見、邪行修正過來,這叫匡邪守正。邪正的標準就是五倫十義,十義是標準,從這個標準衍生出來的,五常、四維、八德。中國的社會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,人人講求,人人都遵守,沒有例外的。做人都懂得仁義禮智信,跟佛法的五戒完全相同。仁是仁慈、仁愛,仁者愛人,不會害人。所以仁是不殺生。義是不偷盜,義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要合情、合法、合理,情理法面面都顧到這叫義。所以義是不盜。禮是不淫;智是不飲酒,飲酒,酒醉了就愚痴,就失掉理智,做錯事情;信就是不妄語。所以,佛家的五戒跟中國的五常意思完全相同。世出世間聖人教人,這是人德行的根本,這五個字一定要遵守。

  我們早年在湯池做實驗,沒有別的,就是把這個東西教化人民,讓人民都懂得,懂得尊重別人,懂得敬愛別人、關懷別人、照顧別人,互助合作。你看這個社會多麼美好,知廉知恥,社會風氣很快就端正了,居住的人民非常歡喜,外面人民去參觀很羨慕。所以不難,難在什麼?教的人自己做到,自己做不到,人家瞧不起你,你來騙我們的。自己本身做到了,大家沒話說,一看,這是真的,對我們自己真有好處。真肯學,真的有成績拿出來,感動人的事情很多。所以要如教奉行。「盡此一生,端守佛誨,終無懈怠,故云終身不怠」。知道父母之恩、知道老師之德,我們要孝養父母、我們要尊重老師,父母、老師教誡的一生都要遵守,都不能把它忘記,都要奉行。

  「尊聖敬善,仁慈博愛。憬興曰:聖通佛僧」,佛是聖人,僧裡頭也有聖賢。「善,世出世法,是無上寶,故敬之」,在佛門裡面稱三寶。尊聖敬善,對好人好事尊敬、讚歎,如果有力量,隨緣協助,把他的好事做得更好。「仁愛慈悲,博濟眾民,故云仁慈博愛」。用仁慈的心幫助廣大的群眾,哪些群眾?在受苦受難的群眾。今天我們放眼這個世界,哪個人不在受苦、不在受難?無論富貴貧賤日子都過得很辛苦,沒有樂。無論是哪個行業,你能看到有快樂的人嗎?為什麼看不到一個快樂的?他不能放下煩惱、他不能放下業障,這就沒辦法了。

  地位高,有煩惱!澳洲陸克文先生被選上總理,邀請我到坎培拉小聚。我們是老朋友,我去了,他在國會山莊招待我。跟我見面,端個大杯子,有這麼大,可能比這個還大一點,咖啡,告訴我一天至少要喝五大杯。我嚇一跳,為什麼?提精神,事情太繁太多,沒有辦法。我給他開玩笑說,我說今天在這個世界,三百六十行,這中國古語,現在不止三百六十行,以前說這個行,各行各業,哪個行業最辛苦?我說現在這個社會,幹你這個行業最辛苦,國家領導人,事情太多了,誰都要找你。我說幹我這個行業是最快樂的。他現在辭掉了,我給他寫一封信,希望他不要從政,來搞教育,培養底下一代人才。他是學中國傳統文化的,這個有意義!所以我叫他學釋迦牟尼佛、學孔子,不去搞政治,搞教育,學聖人,聖賢事業,這個快樂。

  中國古時候,真的,三百六十行,哪一行最讓人羨慕的?做官。做官為什麼被人羨慕?他有很高的地位,得到大眾人的尊重,又有很好的待遇,養家活口沒有問題。再最大的好處就是他沒事情幹,沒有案子辦,社會上個個都是好人,人人都幹好事,所以他沒案子辦。一個月有三、五件案子就多了,你這個地方怎麼有這麼多事情!哪裡像現在,現在一年到頭辦不完的案子,一天要處理幾百件、幾千件的案件,你怎麼辦?這個是事實現象。古時候為什麼人都是那麼樣的守法?他從小就教好了。真的是社會上人人是好人,人幹的事,事事都是好事。所以做官的很輕鬆,做官的人遊山玩水,帶著朋友,訪問住在山上修道的這些出家人、道長,他們常常訪問這些人。真自在!《四庫全書》集部,集部是文章,詩詞、文章,裡面一半以上他們寫的。你看,他有這種閒情逸致,去作詩、作詞、畫畫、寫字、寫文章,沒事幹。所以從前做官好,人羨慕。現在這個做官,你磕頭作揖請我去我都不幹,要去競選那更辦不到,怎麼能幹這種傻事情?

  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師,章嘉大師,他就教我,勸我出家,教我學釋迦牟尼佛。這個當然前面還有個底子,底子是方東美先生告訴我「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這個話我聽了很動心,最高的享受。所以我出家之後,穿了這個衣服去見方老師。方老師一見:你真幹了!我說是!你老人家說的,人生最高的享受。對,對,對!我出家只有他一個人贊成,非常讚歎,做對了,完全做對了。別的同事、朋友看到我這個樣子,你怎麼會走這個路子?都不懂。是不是走投無路了?可是二十年之後他們都明白了,跟我見面:你的路走對了!他看到我這麼自在、這麼樣瀟灑,雲遊世界,非常羨慕。所以,環境不一樣了,社會風氣變了,現在人都學壞了,人都學壞了,那做官是非常辛苦。

  在亂世,孔子生在春秋,社會亂了,孟子,更亂了,孟子生在戰國。在亂世,從事教學是最好的,要知足常樂,每天能吃飽、能穿得暖,有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足矣,就非常快樂了。有學生,志同道合的在一起研究、學習,一代一代傳下去,讓學術不要中斷,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。現在科學技術發達,有利有弊,弊我們要迴避,利我們要利用它。像媒體就是很好的工具,我們利用它來做遠程教學。我們哪有能力去辦一個學校?這個學校裡頭上千人、上萬人,那個管理也是頭痛,現在學生不聽話。用遠程教學多好,學生不在面前,而且可以遍及全世界,有志一同,知道這個時間,打開頻道就能收到,全世界都能收到。這是古人享受不到的,這也是方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所以,在這種時代過一個快樂人生,不容易!我們能夠做到,快樂人生。每天跟佛菩薩在一起,展開經卷就跟佛菩薩在一起,展開傳統文化的典籍,就是跟古聖先賢在一起,你說你多快樂、多自在。真正做到了「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」,你才能真正得到自在;如果你欲望多了,那很苦。這是佛法幫了我們大忙,讓我們認識宇宙,讓我們明瞭因果,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就非常知足,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,講自己喜歡講的經論。社會有些好事,隨緣,隨分隨力,一點都不勉強。遇到我們能夠做的,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,盡心盡力多做一點好事,這裡講的,仁慈博愛。決定不勉強,佛教我們隨緣不攀緣,不去找事情做。一切緣都具足了,我們可以隨緣,好事情,於眾生有利的。

  於眾生有利,於眾生有大利,這就是如何回歸到傳統文化,如何讓佛法再回歸到教學。讓我們想到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,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寺廟,這是佛無盡的慈悲,給我們做出榜樣。不是他沒有能力建,我們在經典上看到,佛當年在世,印度有十六大國王是釋迦牟尼佛皈依弟子。這些人對老師都非常尊敬,老師要要個道場太容易了,不要。但是佛陀也很慈悲、也很隨緣,這些國王大臣、長者居士家裡很富有的,有花園、有別墅,請釋迦牟尼佛到這裡來講講經,佛也答應,也能夠去住一個時期,講一部經,講完了走了,還給你。用現在的話說,主權是你的,佛有使用權,借用一段時期,幾個月,一、二年。怎麼樣?讓他的學生知道,這些樓台亭閣、這些花園別墅是有主的,不是佛的,你們別想繼承,可以暫住。常住在哪裡?還是山林樹下,在野外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所以佛滅度在樹林裡頭,不在房子裡頭。告訴我們他捨乾淨了,全放下了。如果有個寺廟,沒放下,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。不能要,要了有麻煩,沒有多乾淨。

  所以,中國古時候的寺廟是國家的,皇上下命令,地方政府建造的,叫十方道場,不屬於哪個人的。財產真的是國家的,這些出家人有使用權,國家也非常尊重你。經濟自給自足,古時候寺院叢林都有田地,農耕的土地,都有山林。所以,出家人讓農民來耕種,向他收租,將來長成這些糧食,寺廟裡頭分一部分。這個樣子寺廟的經濟非常穩定,它不化緣,它也不需要別人捐助,所以,修行人心是清淨的,不攀緣。現在麻煩,現在沒有收入,靠什麼?靠香火、靠經懺佛事、靠法會,這個東西屬於攀緣,你的心不能定下來。

  所以,將來不但是佛教,我想到所有的宗教都要有恆產,這恆產就是土地,自己能耕種可以,不能耕種,交給農民。我們現在在做實驗,實驗成功了,跟大家做個好榜樣。我在澳洲買了很多土地,大概有一千三百畝,英畝,一個英畝是六個中國畝,合中國是一萬多畝。我們種農作物,自己不會種,請農民種,我們給工資給他,你做八個小時,這一天我給你多少錢。我們不用農藥、不用化肥,照我們的方法,我們的田裡面都放念佛機念佛號,他們看得也很奇怪,反正我給錢給你。去年我在澳洲第一次收成,小米一萬三千多公斤,這個不錯,我們除了自己吃的之外,到市場賣非常歡迎。為什麼?真正是有機的,大家放心,吃得放心。賣掉的錢付給農民的這些還有多的,還有賺的。所以這個做成功了,道場的經濟就會穩定了,我們要辦什麼事業,我們有多少錢能估計得到,這個方法好。所以,大眾捐獻給我們的錢,買土地,不搞別的,買土地發展農耕。今年種小米、種水稻、種小麥、種玉米、種花生、馬鈴薯這些可以做主食,水果、蔬菜樣樣都種。這是我們經濟來源,我們可以不做經懺佛事,沒有法會。我們的法會,春秋祭祀,祭祖宗、紀念祖師,我們做這個法會,報恩法會。平常道場講經教學,培訓弘法講經的人才。

  將來有這個緣分、有這個機緣,我們可以幫助各個不同宗教培養弘法人才,我們搞多元文化。淨宗學院可以聘請各個不同宗教的老師,到這裡來講經教學。幫助宗教統統回歸教育,對社會做出正面積極的貢獻,大家就歡喜,不再說佛教是迷信,不再說佛教是騙人。這是我們真正要去做的,這都是屬於仁慈博愛。憬興法師說,聖通佛僧,善,世出世間統統都有,善是無上寶,所以要敬之,在佛法稱三寶。「仁愛慈悲,博濟眾民,故云仁慈博愛,所謂博愛濟眾也」,一定要想到照顧大眾。

  全世界的人都關心今年十二月所說的馬雅災難預言,前年澳洲悉尼,有些科學家在那邊集會,討論這個問題。他們也邀請我,我沒有去參加,我讓我們的學院派了八個人去參加活動。同學們會後給我一份報告,第一天他們所討論的是量子力學最新的發現,我們看了非常歡喜,科學跟大乘愈來愈接近了,這好事情。第二天專門討論這個災難問題,美國布萊登博士做了總結,告訴大家,希望地球上的居民能夠覺悟、能夠回頭,棄惡揚善,改邪歸正,端正心念,不但災難可以化解,而且可以把地球帶上更好的走向。這些完全都是正面的。

  我們學院的同學打電話來問我,他說要不要準備一些,萬一有災難,要不要做準備?我說準備比不準備好,不管它有沒有。他們做準備,準備乾糧、準備水,飲水,準備一些藥物,急救的藥物,照明設備。還有怕大地震,大地震房屋會倒掉,最安全是帳篷。我就告訴他,帳篷不如蒙古包,蒙古包比帳篷好,冬天還能保暖。他們同意了,購買蒙古包。我說你買多少?他說準備一百人份,一個蒙古包住十個人,一百人買十個。我說你們要這樣搞,真有災難來,你們頭幾個就被人殺害了。他說為什麼?人家搶你,人家沒得吃的你有。他說那怎麼辦?多準備一點,你們這些人心量太小了。他說那多少?一千夠不夠?我說不夠。那要準備多少?我說圖文巴這個城十萬人,我們至少要負擔一萬人,十分之一。我們要真有災難,我們能夠救一萬人,這是對的。所以,你要準備糧食、口糧,要一萬人的,飲水,這些救濟的藥物、照明,一切設備,蒙古包要買一千個,一個住十個人,一千個住一萬人。到那個時候真有災難,大家歡喜你、感恩你。我說你這麼做就對了。積極在準備。量大福大,小心量不行,常常替別人著想,不要為自己。你為大眾,大眾會保護你;你要為你自己,大眾不會照顧你,你一定會被人侵犯、掠奪,甚至於命都保不住。時間到了,我們今天就學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