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註》第九百六十七頁倒數第四行,從第二句看起:

  「是故修淨業者,當盡己力,兼行眾善也」。修淨業的確實是福慧雙修,這是彭際清居士給我們說的這些話,希望念佛人要盡力去兼修眾善。這什麼原因?我們的福報不夠,沒有福報,修善就是積福。善的標準就是《十善業道經》,時時刻刻不能斷,事上沒有,要在心上修。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,這心善;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,這是心善,這是不盜;沒有淫欲的念頭,沒有妄語、兩舌的念頭,這都是修,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。為什麼?習氣很重,特別是口業,順口就溜出來了,有意無意。起心動念都是業,何況身行、口言!十善、十惡都分配在身口意三業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要想到。

  「且所謂帶業往生,其業蓋指宿業也。宿世惡業雖未全消,但仗佛本願,及持名妙德,故可帶業往生,不更惡趣也」。這是說淨宗法門主張的帶業往生。這個帶業要知道,是指過去生中所造的業,不是指現前,現前念佛,依舊還造惡業,這個帶不去的。往生確實說是在最後一念,哪個人有把握臨命終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?誰有這個把握?可以說只有真正放下萬緣,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,確實沒有一個念頭,這種人有把握,還有念頭的人決定不會有把握。真正念佛人,心地要清淨,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真念佛。還有妄念、還有雜念,無論是想著自己,或者是想著別人,想事、想物,全是雜念。總而言之一句,你沒有放下乾淨,你心裡頭還是有這麼多念頭在起伏,這就是你這一生不能往生的原因。這個原因可以說,一萬個人裡頭應該佔九千九百九十九。李老師說,念佛人一萬人當中頂多只有三、五個往生,那是什麼?六十年前。六十年後今天,一萬人當中有一個就不錯了。為什麼那麼多人不能往生?他有操心的地方,這個事情麻煩了,這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,阿彌陀佛非常慈悲,沒有辦法幫你忙。因為往生是靠自己,不是靠別人,完全是自己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,這一念感得阿彌陀佛現身來接引你,這真往生。

  人走了之後幾個小時,摸摸頂上還是熱的,未必往生,這靠不住。為什麼?在人間得大福報的,頭頂是熱的,往生天上,統統是熱的,所以這個不可靠。印光大師告訴送往生助念的人,不許去動他的身體,不要去探探這個熱、那個冷,不要去,這個不好。印祖說得有道理。我們送往生是一個真誠的心、恭敬的心,不是說「我今天幫他送,他到極樂世界了」,自己還炫耀自己,錯了!我們念這種名利心還是沒有丟掉。為什麼去送往生?為名利。你說這種念對人有什麼好的加持?往生的人需要的是清淨平等覺,這種心,那對他真的是有加持作用。所以,不能夾雜著妄念,我們探探熱,探探說他是不是真走了,這都是夾雜,這都是把助念的功德破壞了,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。

  真正得往生的,於宿世修的因關係最大,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我們看到唐朝張善和殺牛,臨終牛頭人現前,他大喊救命,那個時間很短促。外面剛好有個法師從他門口經過,聽到他裡面喊救命的聲音,就進去看看。這個法師很內行,問他是什麼事情?這好多牛頭人來索命!立刻就知道了,這地獄相現前。什麼都不問了,燃著一把香放到他手上,叫他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。他也真聽話,念了幾聲佛,告訴大家牛頭人不見了,阿彌陀佛現身來接我了。這就是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剎那當中圓滿,不是偶然的。所以,大經裡頭常說,凡是往生的人,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在臨終佛來接引,是無量諸佛加持的力量。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供養無量諸佛?我們不知道。但是從我們歡喜佛法、歡喜淨宗,這個證明我們有,但是有多少不知道。如果看你對這個法門的理解,你對於這個世間的放下,真正放下,那就是曉得你的善根深厚。善根深厚的人一定放下,心地一定乾淨。這個都要得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才能做得到,不靠佛菩薩加持,我們自己沒這個能力。我們放得愈多,什麼念頭都沒有了。

  所以,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,要了解現實實際的狀況,特別是要認識自己。自己沒有別的,帶不去的統統放下。這身體都帶不去,你所有產業帶不去,你所有的財寶帶不去,你不要在這上操心,也不必說你把這些東西都丟掉。有人幹過這個事情,唐朝的龐蘊居士,那是表演給大家看,只為了一句話,把這句話傳下去,他就做這個動作。把他家裡財產全部賣掉,裝在一條船上,船划到長江當中,底下砸個洞,沉下去。有人就問他了,你這麼多財寶你不要了,你拿去做做好事、布施給人不是好嗎?為什麼把它沉到江底下去?他說了一句話,就是他要說的,「好事不如無事」。好事還要操心,無事不操心了。

  我們也不必學龐居士,學他的那個理念、精神,不放在心上,就沒事了。如果你把它丟到江裡,丟到大海裡頭去,丟了之後還懷念,你還是有事,還是沒完沒了,最重要的是心裡頭不染。是不是我的?身體都不是我的,哪一樣是我的!經上講了,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,哪一樣不是我的!一定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。日常生活當中就是磨鍊,鍊什麼?就是鍊放下。真放下了,痕跡也不著,高明!事上隨緣,心裡不著。隨緣,什麼都好,你叫我幹什麼就幹什麼,人愈傻愈好、愈糊塗愈好,難得糊塗。所以傻人有傻福,不是壞事。人不要太精明了、不要太能幹,能者多勞,他比別人辛苦。所以,修淨土的人隨緣,遇到好事大家分享,不要專享。這種行持能幫助別人拓開心量,因為人都自私自利。處處是為人想,不是為自己想,我這個做法對眾生有利益,對大家有好處。帶業往生,帶宿業不帶今業。宿業沒有完全消掉,但是仗阿彌陀佛的願力,持名的功德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所以可以帶業往生。不更惡趣也,我們造作有三惡道的罪業,可以不受三惡道的果報就往生了。

  「彌陀第二願曰:來生我剎,受我法化,不復更墮惡趣」。這一願講得很清楚,往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每天講經教學,從來沒有一天休息。所以任何一個人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不成佛的。為什麼?學習的環境太好了,沒有中斷過。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吃飯,不需要飲食、不需要睡眠,我們這個兩大障礙帶來多大的煩惱,極樂世界人這兩種障礙沒有。極樂世界沒有晝夜,它是光明世界,它的光明不靠日月,它那裡所有物質現象都放光明,自己身放光、花草樹木放光、居住的宮殿放光,寶池德水都放光,光明世界。而且這些光明都是永恆的,不會中斷的,這是自性的性德。自性也稱作大光明藏,就是常寂光。佛教不倦,我們學聽不厭,真的法喜充滿。

  縱然是有緣,有緣眾生,跟你有感應了,眾生有感你有應,你隨類化身去幫助他。自己的本身沒有離開講堂,本身還是跟佛在一起,化身過去了。是不是從這個身化個身?不是的。那個眾生念頭想的時候,跟著他的想,立刻就現身,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「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」,沒有來去。我們這個世間人,生活在三維空間,有來去、有時間、有空間,極樂世界沒有,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。沒有時間,沒有先後;沒有空間,沒有遠近,再遠的距離都在眼前。為什麼?皆作阿惟越致菩薩,這句話記住。阿惟越致是什麼?明心見性,圓證三不退。他雖然不是究竟果佛,但是他們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跟妙覺如來差不多,隨類化身他沒有障礙。他障礙就是什麼?就是障礙契入常寂光,就障礙這個,除這個之外,他什麼障礙都沒有。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,回歸常寂光,叫妙覺如來,證得究竟果覺。所以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指這個位次,等覺還不是,等覺有上。等覺是正等正覺,它有上,只有這個位次叫無上,這個位次是常寂光。

  這下面說,「但所謂帶業者,只限宿業,而決非現行之業」,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。千萬不要誤會,臨終最後一念,那我現在多造一點惡業沒關係,臨終我放下,求往生。理上講得通,事上做不到,你臨命終時,你的念頭一定會起來。修行全在平常,把平常當作臨終來看待,要這樣修。印光大師就是這個方法,把死貼在額頭上。他的關房,他的關房佛堂只有我們攝影棚一半大,我去參觀過,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像,大概只有一尺高,就這麼高,不高。佛像背後牆壁上寫了個「死」字,他老人家自己寫的,貼在後面。就是說每天都把我今天是我臨終的日子,什麼都不想了。我還有明年,得想明年的事情,我還有明天,想明天的事情;他沒有了,過去已經過去,別想了,明天沒有了,沒有明天,也不想。這個法子妙絕了,真難得,老和尚這個方法非常高明。老和尚這個字我有照片,放在澳洲沒有帶回來。但是這個字很多書上都有,能找到的時候,我們把它放大多印一些,祖師的手筆。所以現在就是老實念佛,什麼都別想了。

  「如《涅槃經》中,廣額屠兒,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。這兩句話知道的人很多,引用的人很多,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不知道出在什麼地方。這是說《涅槃經》上的,佛經裡面的故事。「故知成佛,必須放下屠刀也」。《涅槃經》上這一段,我們也把它節錄在參考資料裡頭,「廣額屠兒」,這是在《涅槃經》裡頭節錄出來的。《涅槃經》卷第十九,「波羅奈國有屠兒」,就是做屠宰業的,中國人講屠宰業,殺雞、殺牛、殺羊,以殺生為謀生的行業。「名曰廣額」,可能他的額頭很廣,人家叫他做廣額。「於日日中殺無量羊」,天天宰殺,「見舍利弗即受八戒,經一日夜,以是因緣,命終得北方天王毗沙門子」。你看這個受八戒的功德,一日一夜的殺戒真正懺悔,不錯,投生到天道去了。不高,四王天,也很不錯,做毘沙門王的兒子,北方天王,就是多聞天王的兒子。這就是放下屠刀,真肯放下、真正懺悔。他的問題解決沒有?沒解決,因為生天,壽命終了,不向上提升,他就往下墜落,還有這些被殺的這些羊,要討債、要索命。所以我們知道這不究竟。

  臨終一念善心,確實能得生善處,這個善要問退不退轉?會退轉。不退轉的善,真善,在佛門裡有,佛門要修到見惑斷了就不退轉了。見惑斷了的人,在小乘就是須陀洹果,小乘初果,在大乘就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《華嚴經》給我們講的十信初信。雖然他地位很低,剛入門,但是他位不退,他不會退轉到凡夫,也就是說,他不會退轉到六道輪迴。他在哪裡修行?人間、天上,他就兩道,人死了到天,天死了到人,他不到三惡道。而且有時間的,人間天上七次往返,他就脫離六道輪迴,七次往返他證阿羅果,也是《華嚴經》十信菩薩裡面第七信菩薩。第七信,見思煩惱斷了,就成阿羅漢,脫離六道輪迴,生到四聖法界,到聲聞法界。往上升就是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的佛,他只有上升,他不會退轉,所以這叫不退。像這些會退的,他沒有證果,他會退。凡是會退的,我們不要去羨慕他,我們也不想去學他,費多大的時間、力氣得到這個果報,不是究竟的,你說多冤枉!

  今天放下萬緣老實念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是究竟裡面的究竟,他得三種不退。你看,斷見惑才得一種不退,往生極樂世界得三種不退,第一個位不退,第二個行不退,第三個念不退。所以叫圓證三不退,就是三種不退你都得到了。行不退是菩薩,菩薩不會退轉作二乘,就是他不會退到聲聞、緣覺;念不退是法身菩薩,他念念趣向薩婆若海,薩婆若海就是常寂光土,就是大光明藏,他不退的,圓滿成佛。那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才有分。什麼地位有分?下下品往生都有分,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本願裡頭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例外,沒有講,沒有講就是全包括,只要往生,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。這是一個例子,生天的例子。

  《涅槃經》卷十也有個例子,「又迦葉言:拘尸那城有旃陀羅」,旃陀羅就是屠夫,「名曰歡喜」,這個也是以殺生為業的。「佛記此人由一發心,當於此界千佛數中速成無上正真之道。以何等故?如來不記舍利弗、目犍連等速成佛道?」為什麼不給他們授記,給這個旃陀羅授記?其實學大乘的都知道,目犍連、舍利弗早已經成佛了,他是乘願再來的,他不是真正的阿羅漢。所以「佛言:善男子,或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作誓願言,我當久久護持正法,然後乃成無上佛道」。這就說明舍利弗他們這些人,他們這些不是普通人,有古佛再來,有法身菩薩再來。他們來幹什麼?來護持佛法的,來做佛的學生,做佛的學生叫內護,接受佛陀的教誨,依教奉行做示範、做榜樣,他來是幹這個的,所以不必為他授記。「以發願速故,與速記」。這個屠夫真正發心,不是假的,真發心,佛就立刻給他授記。給他授記,當於此界千佛數中,這就是賢劫,他在賢劫裡面會很快成無上真正之道。發心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意思我們清楚,他這一發心,碰到念佛法門,不就很快成就了嗎?這個是給我們看的,不是給別人看的。我們現在一發心,他還造那麼重的業,殺生為業,我們沒造那麼重業,他都能一生成就,我們怎麼會不成就?所以,這些經文一定要懂得,特?是引用在《無量壽經》上;換句話說,他能成就,我們毫不操心,不會懷疑了,我決定會成就。

  下面這是念老警告我們,「若行人習淨」,修行人修淨土,「一面念佛,一面作惡,如是修淨,決定不能往生也」。這個要知道,念佛就決定不能作惡,要修善,一定要記住斷惡修善。不受戒沒有關係,鍋漏匠沒受過戒,你看他往生多殊勝!但是鍋漏匠決定不作惡,雖然好像他沒有能力去修善,我們相信他的心善,不會有殺害眾生的心,不可能有佔人便宜的念頭,這就是善。十惡不作,十善圓滿,一心念佛,求生淨土,三年如一日。非常非常簡單,念累了就休息,不分晝夜,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接著念。諦閑老法師就傳這個法給他,他就依教奉行,三年就成功了,站著往生。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,有很多,古來就有,現在也有,站著三天以後,大概只有他一個人。他是鄉下這些同參道友到觀宗寺去報信,那個時候沒有車輛,沒有交通工具,這一來一往三天,他站了三天,等老師父替他辦後事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段。「又有以行善為人天乘,而輕之者」,這個觀念確實有不少人有,以為行善這是人天的事情,所以看輕了。「唐朝鳥窠禪師以吹布毛示弟子會通,弟子悟入」。吹布毛小事情,那個布頭在這裡吹,讓他的徒弟看,他徒弟開悟了。這是什麼?有靈性。而以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教白居易,白居易不懂。白居易當時是杭州太守,這個事情在西湖發生的。鳥窠禪師在西湖裡面一棵樹上蓋了一個窩,他就住在樹上,所以叫鳥窠禪師,修禪的。白居易逛西湖看到他,問他什麼是佛法?他就說兩句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答覆白居易,這太守。太守就說,「此二句三歲小兒亦說得」。這有什麼稀奇?三歲小孩都會說。鳥窠禪師說,三歲小孩說得,「八十老翁行不得」,做不到,白居易服了。這個故事顯示,你看,「以此二句為淺,吹布毛為深者,白居易也」。白居易認為這兩句很淺,老和尚吹布毛,他徒弟開悟了,那個深,那個妙不可言。「以此二句與吹布毛平等無二者,鳥窠禪師也」。見什麼樣的人,什麼樣的根性,用什麼樣的方法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都是讓他覺悟。所以,白居易有法門高下的分別,禪師沒有,你能不能覺悟是你根性的問題。

  「一迷一悟,何啻天淵」。天是天上,淵是泉水,天上地下,比喻差別很大,這是世間人。「若是圓人,法法皆圓」。圓是圓教的菩薩,叫圓人,圓教菩薩,任何一法它都是圓滿的,它是平等的,是不二的。所以佛法要學圓法,圓教大乘這就是圓法。別教大乘不圓,你看別教三賢,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都沒有離開十法界。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別教有十住菩薩、有十行菩薩、有十迴向菩薩,沒有出十法界。如果是圓教,圓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所以圓教初住所證得的,跟別教初地平等。別教要登地才超越十法界,圓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,這是圓可貴。

  「人天乘即是一佛乘」,這是圓人說法,「又何能輕之耶?」圓教是究竟真實的教法,確確實實一切法是圓的、是通的、是圓滿的,決定沒有障礙的,障礙是你自己生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。你從哪裡生?你有分別、你有執著,你有起心動念。人要到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法法皆圓。這樁事情,我們可以從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做苦工,你看能大師的生活,能大師的待人接物,圓極了。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是佛菩薩,沒有敢輕視一個人,或者是抬高一個人,沒有,都是佛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幹活認真負責,五祖叫他舂米、破柴,這都得要有力氣。舂米踏碓,踏碓個子太小了,人分量不夠重,去找兩塊石頭,綁在腰裡頭增加重量,這是什麼?這認真負責。那兩塊石頭還在,現在在南華寺,當年綁在身上舂米的。圓,圓極了!凡夫為什麼圓不了?凡夫執著有個我,這是病根,只要有我,麻煩就有了。圓人沒有我,圓人知道整個宇宙是我,一切諸法是我,遍法界、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,這是圓人。所以他沒有障礙,他見色聞聲都能開悟。

  其實六祖這悟,《壇經》上記載的,我們知道。他賣柴,柴賣掉了,拿了錢準備去買點糧食回家去。出來的時候,他只是賣給一個客棧,客棧就是現在的旅館,聽到房間裡有人念經,念《金剛經》,他就站在那個地方聽了一會,他就開悟了。等他念完了,他就推門進去向他請教,你剛才念的是什麼?他說我念的是《金剛經》。我聽起來很有味道,就跟他講。他嚇了一跳,講得真好。然後問他,他是賣柴的,樵夫,不認識字。根性大利,這個經他怎麼能聽得懂?他怎麼能講得出來?這緣好,那個張居士他就發心,叫他到五祖,到黃梅去參五祖,去跟他學習,他說你一定會有成就。那家裡生活?他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,找一些佛友照顧他母親,他就放心了。黃梅住了八個月,真的,衣缽傳給他了。

  人沒有別的,中國人說量大福大,常常想自己不行,那是大障礙,跟釋迦佛學、跟阿彌陀佛學都沒用,你那個我執沒放下。佛看一切法平等,是你自己有障礙,佛沒法子教你。你還有名利心,你還有好高騖遠,肯定你還有嫉妒心,別人比你強一點你還都不舒服。這是什麼?嚴重煩惱,這是六道輪迴裡頭的眾生。所以這些我們都要知道,我們想想我們也有,為什麼不開悟不就明白了嗎?我們能不能放得下?難,真難,知道這不是好東西,他就是放不下。這就是什麼?這是業障,叫習氣。真難斷,如果好斷,成佛的人多了,真不好斷。

  諦閑老法師讚歎鍋漏匠,鍋漏匠的成就,超過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。宗門大德、教下講經教學的法師,他難道不知道?知道。諦閑老和尚本人就是演教的,他怎麼不知道?問題什麼?問題放不下。為什麼放不下?還有明天、還有明年,這就麻煩了。他們能放下的是什麼?他沒有明天,他也沒有明年,他們活一天算一天,連身體都沒有放在心上,何況身外之物,這個厲害。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,要把「死」字貼在額頭上,貼在佛像後面。他的那個小佛堂裡很簡單,什麼都沒有,也沒有對聯什麼,統統都沒有。就是一尊小佛像,一對蠟台、一個供水、一個小木魚、一個小罄,乾乾淨淨,簡單到極處,真叫徹底放下。老人一生多半時間都在關房,很少出去的。

  「淨宗之妙,在於照真達俗。若廣行眾善,則造福於當前之社會,且成為淨業之助行」。這樁事情,這要把話講清楚,為什麼?廣行眾善,造福於當前社會,要三輪體空,心地乾淨,沒有名聞利養的染污,才能夠成為淨業的助行。如果貪著名利,那就是淨業的障礙,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。來生到哪裡去了?人天福報,變了!廣行眾善不著相,是功德,要是著相,叫福德。這在中國早年,梁武帝是個例子。梁武帝是廣行眾善,這大家都知道的。以他國王之尊護持佛法,一生當中給佛法建立四百八十個道場,供養出家人十幾萬人。所以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跟他見了面,他非常誇耀他自己護法的功德,就問達摩祖師,我做的這個事情功德大不大?達摩祖師很老實,告訴他,「並無功德」。梁武帝聽了就很生氣,送客!就把他送走了,不再跟他談話了,也不問他為什麼道理,立刻就送客。以後也後悔,後悔但是面子下不來,不好意思再請他。

  這個要知道,你還有我在,還有我,有多大功德?這個不行。如果做這麼多,三輪體空,一絲毫不執著,那就是功德。你看,他名利心沒有放下,貪瞋痴沒有放下,一聽不順耳就發脾氣,這哪來的功德?那修的什麼?福德。如果梁武帝問,我福報大不大?那一定老和尚說很大很大。福報,他修的是福報,不是功德。功德是清淨心,做得越多心愈清淨,他不染污,禁得起考驗,那是功德。心上痕跡都沒有是功德,念念不忘是福德,福德是障礙。往生的時候也有來接引,什麼人接引?天人接引,生天去了。往生時阿彌陀佛、觀音勢至來接引,那不一樣。所以,要成為淨業之助因,就是不著,做再多的好事等於沒做,不要去想它。

  「復深信願」,對於淨土深信,對於阿彌陀佛深信;願,決定發願求生淨土;再持名念佛,「持佛名號」,念六個字可以,念四個字也可以。這樣「自他兼利,常樂無極」。所以,斷惡修善愈多愈好,利益大眾,心地一定要清淨,決定不能有絲毫染著,這就對了。能懂得這個道理,認真去做,你做得愈多愈好;不懂這個道理,做好事都著相,最好別做,那就是龐蘊居士所說的,好事不如無事。無事你沒有障礙,你做這麼多好事,常常念著好事,變成障礙。做再多的好事等於無事,行,這是真好事;還掛念著好事就不是好事了,你的心被染污了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經上講得很好,心淨則佛土淨。你怎麼往生的?是心清淨往生的,心裡頭只有佛號,其他的都沒有,這決定得生;心裡有佛號,還夾雜著別的念頭,就未必得生。那就真的是碰巧,像開個號碼鎖,這鈕對準,對準你才往生,差一分一毫都不能往生。這個東西不能不知道。自他兼利後頭一句話,常樂無極,這不容易得到,這是法喜充滿,這是真正用功,功夫得力了。

  我們看末後一段,「又此品廣明濁世惡苦。雖只廣陳事相」,講的都是事相,「實則圓顯一心」。你要會看的話,你能看文字之外的密義,佛說這個話的意思在哪裡。你要能看出來,你就看到字字句句圓圓滿滿顯示出一心,一心是真心。你看,「心穢則土穢,心惡則趣惡」,心不清淨,土就不清淨。你一定要知道,西方極樂世界叫淨土,淨土要清淨心才能夠生淨土。那個世界叫極樂,心要不善的人生不到那裡,不善的人他怎麼會樂?一定是心很善的人,心地清淨善良,喜歡做利益眾生的事,與淨土相應。所以,心惡則趣惡,趣惡就是三惡道,這個趣就是三惡趣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「一一無非自心所現也」。

  你看前面講的五惡,殺盜淫妄酒,酒為什麼是惡?酒醉之後引發貪瞋痴,造作殺盜淫。所以酒本身沒有惡,它的副作用太大了,所以佛把這一條列作重戒。五戒,殺盜淫妄不受戒也有罪,叫性罪,本身就是罪,你要受了戒再做,就加一個破戒,就罪上再加罪。但是酒沒有性罪,酒不喝醉的話沒罪;喝醉,沒有做殺盜淫妄也沒罪。但是我們想想,你看看新聞、雜誌,幹些壞事的時候,哪一個於酒沒有關係?你看犯的案子,殺盜淫妄的案子,於酒統統脫離不了關係,都是酒醉之後再幹的。所以,佛把這個制為重戒有道理。學佛的人對於每一條戒,佛為什麼要制這條戒,你都要懂得,為什麼?你才好遵守。持戒是活活潑潑,不是死在戒條之下,條條戒都有開緣,不是死的。佛這個人通情達理,他一定教你過正常生活,教你過幸福快樂人生,你才真願意學佛。如果學佛都要受苦,人就不幹了。真正修行功夫到家了,我們看到他生活苦,他樂得不得了,他哪裡是苦!釋迦牟尼佛那一幫人,在世的時候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快樂!我們看到很苦。這不一樣,這些不能不知道。所以,從這段經文,你把善跟惡因緣果報統統看清楚了,在一樁事情裡頭把這就看透了。

  「經中詳明兩土淨穢,令知欣厭」。極樂世界確實是清淨,娑婆世界確實是染污。實報土是一樣的,不能比較,方便土是四聖法界,同居土是六道輪迴,這兩個比較,我們跟極樂世界差別太大了。我們今天想脫離六道輪迴談何容易!但是你遇到淨土法門,真的,你很容易離開六道,往生淨土。這個法門的確難信易行,很容易修成,關鍵就在放下,要真放下,他就成功了。人家講馬雅預言,災難預言,現在只有五個月了,不管這個事情有沒有,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好事情,為什麼?叫剋期取證。還有五個月時間,我就把時間定到這五個月,我五個月一定要完成。完成什麼?完成萬緣放下,完成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,這叫功夫成片,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念頭都沒有。換句話說,五個月之後,我想往生就往生,真去得了。如果還有壽命,不想往生,多住幾年也無所謂;沒有壽命的想住幾年也行,那為什麼?不為自己為眾生,來表演,這個佛也歡喜的,做好樣子給人看。這個世界生活是很辛苦,在這邊做好樣子也是犧牲奉獻,這種精神佛也會讚歎。兩土淨穢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我們就知道,對極樂世界歡欣,對娑婆世界厭離。

  「《彌陀要解》云」,蕅益大師說得好,「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」。我們現在住這個世界,世界這樣的亂,地球災變這麼多,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自己心行不清淨。我們的心不善,心是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疑,是這個心;我們幹的事不善,幹的事是殺盜淫妄,十惡業,身幹殺盜淫,口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起心動念貪瞋痴慢疑。這樣的心行感得現前的果報,這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在這裡心行都不善,「理應厭離」。現在有這個機會,你可以離開,你可以到極樂世界去。極樂世界,「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」。我們自心有乾淨的一部分,那一部分所感應的就是極樂世界。所以,極樂世界有我們自己一分在,等於說股東一樣,我在那裡投資,有股份在。你現在想去不難,跟我們不是沒有關係,跟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。這個道理一定要懂,我們對於往生淨土充滿了信心。

  「而自心淨,理應欣求」。換句話說,遠離娑婆世界就是遠離自心的染污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求生自心清淨,是這麼一回事。所以,理應欣求,你應該求的。蕅益大師這兩句話說得真好,娑婆世界你應該要離,是離自心穢,極樂世界要求,是求自心淨,這兩句話講得好。「厭穢須捨至究竟,方無可捨」。捨就是放下,你要徹底放下,放下到,放下到究竟,再沒有東西放下了,所有東西放下乾淨了。「欣淨須取至究竟,方無可取」。取極樂世界,在極樂世界取至究竟處,就沒有可取的。到那裡真的是取至究竟。為什麼?明心見性,一見性知道,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大乘經教裡佛說的,「心外無法,法外無心」,這就到究竟了,這就究竟就是圓滿了。圓滿就是一不是二,離求是一不是二,娑婆跟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。染淨不二、善惡不二、淨穢不二,這才叫真正圓滿。

  「妙宗鈔云」,《妙宗鈔》是智者大師所作的,「取捨若極」。《妙宗鈔》是《觀經妙宗鈔》。取捨要到了極處,「與不取捨亦非異轍」,取捨跟不取捨是一樣的,沒有差別。這下面說,「設不從事取捨,但尚不取不捨,即是執理廢事;既廢於事,理亦不圓。若達全事即理,則取亦即理,捨亦即理。一取一捨,無非法界。《要解》之說,事理圓融,妙契中道」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這個是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什麼時候才入這個境界?大乘經教常說,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入這個境界了。

  起心動念錯了,諸佛菩薩取捨,起不起心動念?沒有,我們要學正是學這個。但是起心動念太微細,不是我們境界,我們摸不著邊際。我們還是由淺而深逐漸提升,先學不執著,真正不執著了,清淨心就現前。要曉得,不執著的境界達到究竟處是阿羅漢,全放下了,不再執著。清淨心現前,再把分別放下,分別放下就是菩薩,分別放下,平等心現前。我們這個經題上「清淨平等」,有分別就不平等,有染污就不清淨。見思是染污,見惑裡頭貪瞋痴慢疑,惡見,惡見裡頭又分五種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叫見思煩惱,這是染污。這個東西放下了,清淨心現前。分別放下,平等心現前。後面那個覺,覺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平等到極處就豁然開悟,就成佛了。這是大乘法行門裡頭的總原則,最高的綱領,就是放下,古大德常說,放下便是。

  我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,頭一個問題我向他老人家提出的,我說我跟方東美教授學哲學,從佛經哲學這門課程裡頭,我認識了佛法,知道佛法博大精深。我說,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能契入?章嘉大師聽了我這個問題,不說話,看著我,我也看著他,等他開示。這一看看了半個多鐘點,就好像在入定一樣的。半個多鐘點他說了一個字,有。我們的精神起來了,要注意聽,有!說了個有字,他又不說話了。停了大概有六、七分鐘,告訴我六個字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第一天見面。這麼簡單的話,為什麼不當時就說出來?要我等半個多鐘點?十幾年之後我才體會到、才明白了,古人的教學方法,觀機施教。年輕人心浮氣躁,這個耳朵聽進去,那裡出去了,不在意。一定要等你整個情緒定下來,他再告訴你,你的情緒沒有定下來,不給你說。說個有字,我們精神提起來,不行,心動了,又亂了,再讓你慢慢停下來,才給你講真話,真話就那麼簡單。然後告訴我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看破幫助放下,放下幫助看破,看破再幫你放下,放下又幫助看破。就是這兩個方法,像走樓梯一樣,相輔相成到如來地。

  我們很感恩,因為我們初接觸佛法,對佛法一竅不通。這個方法就是大乘教上講的止觀,止就是放下,觀就是看破。如果用止觀講,我又不懂了,那麻煩可就多了。什麼叫止、什麼叫觀,搞一天也搞不清楚,愈講愈迷糊,對這個沒興趣了。你看他用的方法善巧方便,很通俗的方法,又不離開宗旨,這叫學問、這叫智慧。這叫善巧方便,讓你聽了會感到興趣,一知半解,好像懂得又好像不懂,你會再來,這妙在這個地方。我這樣就跟他三年,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,他沒有事情的時候都是兩個小時,有特別事情的時候一個小時。三年大概見面一百多次,一個星期見面一次,學佛的根基是從他那裡奠定的。這個行業是他指導的,他叫我別做官,我說為什麼?他說你做個官是個好官,你的手下貪贓枉法你怎麼辦?我一想到這個問題真嚇到了。我自己可以不做違法的事情,憑良心做事,但是別人不行。現在到哪裡找一個真正有良心的?找不到。一句話提醒了。我說那我怎麼辦?他知道我在台灣就一個人,沒有任何顧慮的,出家好,就叫我出家,教我學釋迦牟尼佛。那個時候還沒有書,叫我去讀《釋迦譜》,這書買不到,《大藏經》裡頭有。我就到台北善導寺,這台北最大的一個寺廟,裡面藏有《大藏經》,找來,好在分量不多,我利用?期假日去抄。那時候剛剛學佛,老人教我看的這些書,我還都抄了好幾本。

  這個老人大我三十九歲,祖父輩的,看我們是小朋友,我跟他那一年六十五歲,我二十六歲,非常慈悲,我們離開的時候都會送到門口。如果有一次沒去沒告訴他,他會叫他的副官打電話給我,是不是生病了,怎麼沒來?這搞得我非去不可,不去,老人掛念。我對於佛法基本的概念全是從他那學的,他是藏傳密宗的大德,沒有教給我密法,可是密宗的知識跟我講過很多,所以我們對密乘非常尊重。密乘是大乘,而且是大乘裡面的高級佛法。密也是從淨門入門,跟淨土宗是一樣的,修清淨心。但是密的清淨比我們淨土要加倍,淨土宗是離開染污叫淨,它不離開,它染淨不二,染淨一如,這個就難了。所以,在它那個境界裡頭,你不成佛就墮阿鼻地獄,沒有中間這個層次。所以淨土比它好修,它不容易修。

  它修行的方法也是要從顯入密,他說在西藏,一般學佛先修顯教十年,考試及格,有個學位叫格西,拿到這個學位,才能夠請求上師傳授密法。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學的,一般給人灌頂叫結緣灌頂,那不是真的。結緣灌頂很平常,完全看各人的根機,根機好的也能得利益,根機不好的,種個善根,結個法緣。所以裡頭一些狀況了解,了解你才能尊重它,你才知道他們所有的做法有很深道理在裡頭,真正讓你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,去鍛鍊不執著、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。不執著就是聲聞境界,聲聞緣覺的境界,不分別是菩薩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境界。所以,用的方法不一樣,原理相同,目標一致。接觸之後,我們這才了解。

  密宗我們非常佩服它,高明,因為它不排斥。密宗裡面有有許多明王、有神,在佛教稱菩薩,從哪裡來的?古印度宗教很多,它都把它融入,融入了加給它新的意思,它就變成佛法,一點都不排斥。這真實智慧,善巧方便,高明到極處。不排除你,把你引入我們一家,現在講宗教是一家。像四大天王,都是印度其他宗教的,不是佛門的。你看把他接引過來做護法神,加個名詞給他,東方持國、南方增長、西方廣目、北方多聞,他變成表法,他有意思了。印度人拜沒有意思,只曉得是護法神,拜他為保佑我。佛這麼一解釋,真保佑了,你才有東西學,這是佛法高明到極處,不能不佩服。所以,圓妙到極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我們才相信這句話。如果你不懂,哪一法是佛法?你不懂,沒有一法是佛法;真懂了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,這真妙。

  難,難在哪裡?沒有真正把這個東西講清楚、講明白。我跟章嘉大師的時候,他那時候身體不很好,所以他六十八歲就過世,我跟他三年就過世了。傳法的弟子難找,到哪裡去找?李老師告訴我,學生找個好老師不容易,可遇不可求;老師找個好學生更難,比學生找老師還難。這個事情確實,古人所說的可遇不可求。遇到,還真正有緣,有緣是什麼?這個學生聽話。學生能學到東西就是六個字,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有這六個字,沒有不成功的,決定有成就。不老實、自作聰明,這個沒用處,這不會成就的,必須要聽老師教誨。

  我在台中,老師給我的時間五年,完全聽他教誨,連看一本書都要經過他同意,他不同意的不能看。換句話,他對我學習的東西他完全了解,你看了哪些東西、讀過哪些東西,他才負責指導你。如果你要瞞著他看別的東西,你就亂了,你不聽指導。講經、聽經只能聽他一個人的,這五年之內,任何人講經不准聽,出家在家都不可以,只准聽他一個人的。這是進門的時候約法三章,條件很苛刻,第一個,我過去跟方老師學的、跟章嘉大師學的,他不承認,要統統作廢,跟他從頭學起。要不然夾雜那些,我們會比較,老師講的跟章嘉大師講的不一樣,他又要費心來給你解釋,囉嗦。不許可,你過去所學的一概作廢。第二個就是學習,不管是世間法是佛法,你要看的、你要讀的統統經過他批准,他沒有批准的經論不能看。說這麼樣嚴格。第三個是他有期限,五年。這是老規矩,我們才曉得,中國古時候五年學戒就是這個戒,是遵守老師的戒,不是戒律。真正想學的,五年,我們遵守了。他問我能不能遵守?能遵守,行,我收你做學生;不能遵守,你另請高明,你找別人去。我們接受了。

  這是不准你看、不准你聽、不准你接觸,三個月心就定了,就得好處,心清淨就好像有一點智慧了。六個月之後,感謝老師,這個教學的方法真好、真管用。原先有疑惑,半年之後不疑惑了,這方法好。到了五年,我跟老師說,我的根性不是利根,中下根性,我說五年不夠,我再遵守五年。老師笑起來了,好吧!所以我守他這規矩十年,十年才離開他。現在找這麼個學生到哪找?找不到了。這就是傳統文化、大乘佛法復興難,難在什麼?找不到真正像過去這種條件的人、學習的人,真正嚴格遵守老師的規矩,沒有了。現在人你給他這些條件,他跑了,他以為你貢高我慢,傲慢,比你高明的人多得是,走了。這是真正難的地方在此地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
  原則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像我們今天,用黃念老一個註子,就是一個老師,不夾雜其他。裡面有問題的,我們查字典,找參考資料,來做補充。今天對於聖教、對於佛法,確實社會大眾愈來愈陌生,愈來愈感到困難。難,我們要盡力去做,盡心盡力把它做出來,希望三寶加持,有這種緣分我們能遇到。遇不到就是求生淨土,遇到還是求生淨土,但這是善事,要盡心盡力去做。希望它成功,希望正法久住,希望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復興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。